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时间:2022-11-09 21:2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律失常,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律失常

第1篇

人的心脏由四个“房间”(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正常人的心脏搏动,是由位于右心房上部的心脏天然起搏器――窦房结发出电信号传导到心房。引起心房收缩。将血液从心房泵到心室;然后电信号再通过心脏中央的房室结传导到左、右心室,使心室收缩,泵送血液至全身。

窦房结控制整个心脏的跳动。它每发送一次冲动,心脏就跳动一次。这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它是人体的正常心律,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率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或是电信号的产生和传导出现问题,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无规律地“乱跳”,这就是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失去常态的现象。

有些人以为,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就意味着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标志着病人有器质性心脏病,很多人的心律失常只是一种良性病变,因此不必过度紧张。不过,发现心律失常后。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明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心律失常的类型。如果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多数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早搏等都是良性的,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服药等方法治愈。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动过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上述是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心律失常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

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更为严重者,如严重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患者可出现晕厥、阿一斯综合征,甚至心源性猝死。

发生心律失常后,明确其严重程度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治疗及预后。也是病人最为关心的。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做出初步诊断,如早搏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根据症状初步判断。但多数情况下需做进一步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Holter(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有时为了明确心脏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如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等情况,还需要做心脏磁共振检查。总之,在明确心律失常诊断的基础上。才能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使患者真正受益。

第2篇

浙江金华郑天明:

一个正常人心脏的跳动都是基本规律的,你摸摸自己的脉搏就能证实这一点。不过人一天中的心跳速率不会一成不变,一般白天心跳快些,夜间慢些,运动时心跳会加速,而休息时则会减缓。但大多数人的心跳不会突然变快变慢、停停跳跳。如果心跳的规律性消失或反常,则为“心律不齐”,医学上叫“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种类非常多,对健康的影响可大可小。轻的对心脏射血没什么影响,如一些早搏,偶尔短暂的心跳加速等,病人往往没什么不适,也不用吃药,临床上称为“良性心律失常”;重者却可以极大影响心脏射血功能,甚至造成心跳骤停,猝死等严重情况,如室颤,室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临床上称为“恶性心律失常”,是需要立即救治的;还有一类心律失常虽然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但如果遇到服药不当、心脏病发作、全身状态差的时候就可能使心脏射血减少,如某些种类的房颤和预激综合征、不完全性传导阻滞等,这一类心律失常被称为“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心律失常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属于良性的,你的情况就属于这类,因此不用担心。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或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在某些条件下,如感冒发烧时,你的心律不齐如果严重了或持续时间过长引起心慌、胸闷、头昏等供血不足的表现,最好还是及时去看医生,因为三类心律失常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我是一个女大学生,今年才20岁,去年考上大学,学习比较紧张。近来老觉得心慌,尤其是中午休息后突然醒来心慌心跳得厉害,需要躺一会才能好转,请问这是怎么回事?需不需要吃药呢?

北京海淀张燕燕:

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青年学子因学业紧张,功课负担重不能注意劳逸结合,尤其是考试前晚上开夜车,甚至靠抽烟喝咖啡提神,还有些青少年喜欢在计算机上玩游戏聊天,一上机就瞪着屏幕几小时,夜里网上神游,白天蒙头大睡,最后损坏了眼睛,还经常容易疲劳,感冒,患上胃溃疡,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病。你的情况就很像是因紧张造成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能因此出现了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须知人的心脏跳动快慢是受植物神经支配调节的,这种神经有两种:一种叫交感神经,负责让心脏兴奋起来,跳动的速率加快,收缩力量增强;另一种叫迷走神经,负责使心跳减慢,安静下来以降低耗氧量。睡眠时一般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但一旦醒来交感神经开始兴奋,就会压过迷走神经,两者的交接是很默契的。这就像是个很棒的驾驶员,你坐在他的车上,他加速十分平稳,你感到挺舒服。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规律的生活,使头脑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即使是没有觉察的紧张状态,那么久而久之,负责调节这种状态的植物神经就会疲劳起来。首先表现在两种神经相互交接的时候不顺畅,就像驾驶员累了,打瞌睡了,发现紧张情况只好拼命踩刹车一样,坐在车上就会感到不舒服。你现在就处在这种状态,心慌是心率快慢转化时的一时失常现象。虽然属于心律失常的范畴,但最好的办法不是吃药,而是立即恢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如别开夜车,早晚散步或参加体育锻炼30分钟,静坐时间超过1小时要起来活动10~15分钟,戒烟,不喝刺激性饮料等,只要打断神经紧张的恶性循环一段时间后,你心慌的毛病自然会好的。

我今年50多岁了,身体一直不错。但近来感到心率比较慢,过去每分钟可以跳70多次,现在只有60多次,有时仅仅有50多次。我想知道我的这种心率减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会不会产生不良后果?要不要到医院检查一下?

河南新乡梁福钰:

应该说人的年纪大了,各种脏器功能,尤其是大脑神经功能都要有所减退,不如年轻力壮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你的心脏也是如此,它已经不停顿地工作50多年了,难免会闹点小毛病。老年人心脏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问题就是交感神经不容易很快兴奋起来,那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就相对增强了,这样心率常常会随之减慢,所以很多老年人都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种心律失常,往往一天中心率经常只有60多次/分,睡眠时更慢,甚至只有三四十次。但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一方面活动时心率还会快起来,另一方面老年人代谢慢,机体不易出现缺血表现。只是年纪大了,从床上、椅子上、马桶上起来时注意不要太快,以免因突然的变化诱发一过性低血压脑缺血,摔倒而发生意外;也不要在短时间内剧烈活动或从事力所不及的负重工作,使心脏一时兴奋不起来导致头晕、心慌、晕厥等缺血表现。但是,需要老年人警惕的是一种叫“退行性变”的心脏疾患,指心脏的传导系统尤其是窦房结组织被没有功能的脂肪细胞或纤维组织所替代,这样心脏正常的自发性跳动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一般这种情况发展缓慢,根本不令人担心,但个别人因疾病使这种“退行性变”迅速发展或窦房结组织遭侵害,造成持续性心率低于60次/分,并伴有缺血症状,致使患者经常晕厥危及生命,此时就要赶快安装心脏起搏器。这种病临床上叫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以缓慢心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律失常。

你的情况单凭心率有时在每分钟五六十次是不能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如果不放心,你可以数数自己的脉搏,如果白天在60次/分以上,没有不适症状就不用担心;若心率低于60次/分,则可试行做做蹲起运动,看看心率能不能达到90次/分,如能达到也不能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若运动后心率仍只有70余次/分,可以到医院请医生检查,做个动态心电图或阿托品试验看看。不过如果没有显著的缺血表现,患上该病也不要过于紧张,只要定期随访就可以了。

我从几年前开始出现频繁的窦性早搏,多次到医院就诊,先后吃过慢心律、心律平等药,情况有所好转,但停药一段时间后仍时不时再次发作,现在服用乙胺碘呋酮这个药。目前,早搏已基本消失,请问我能不能停药?如再次发作应该怎样用药才对?

陕西渭南迟平:

早搏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一般身体健康者偶尔出现或早搏起源于窦房结以上部位对病人心脏功能影响不大,不用治疗。但如果频繁大量出现或属于窦性早搏,尤其是两个、三个连续出现就会让病人觉得不舒服,甚至造成缺血等恶果,这是需要服点药的。不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种类实在很多,每个病人因体质差异反应不同,用的不好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有时还会加重病情,所以我们不希望病人自行决定,最好到医院由专门的心血管专科医生决定,你的情况也不例外。这里有几条原则请你注意:1、很多早搏的产生可能是心脏或身体其他部分出现毛病引起的继发现象,所以不要头痛医头。你的早搏反复发生,就更需要检查一下,即使一时未发现问题也不能排除潜在病变,应定期复查。2、抗心律失常药物一般不主张长期使用,如果控制得好应考虑停药。但停药时千万要耐心,病情确实稳定了才能停,可以先减量,服2~3周后再逐步减,直至停用。然而你的情况似乎容易反复,最好不要急于停药。3、注意一下每次早搏出现有无诱因,如劳累,生气等应尽量避免。4、如再发作控制的难度就会上升,原来有效的药物或剂量可能不一定能控制得住,如何使用,要不要加量加药,一定要通过医生才能决定。5、不要随意更换医生或频繁换药,也不要自行加减停用某一药物,这样对治疗不利。6、你目前服用的乙胺碘呋酮应定期检查甲状腺和眼睛,防止发生副反应。

我有个正上小学的儿子,每年冬天总要发1~2次烧。几天前医生检查说他心率偏快,安静时每分钟达到八九十次,问我以往是否得过心肌炎。我很着急,请专家告诉我,我儿子的心率快是不是心肌炎?需不需要治疗?

湖北黄石胡韶萍:

第3篇

很多人觉得心律失常是因为疾病导致的,其实先天遗传因素也是原因之一。比如遗传性心律失常多为基因通道突变所致,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平时我们在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中,如果不注重一些细节,也可能让心律失常盯上你。这里为大家介绍九种常见的诱因,尤其值得心率失常患者注意。

改变人体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除迷走神经张力有变化外,血液动力学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一些人由于适应、调节能力差,在由立位到卧位或由卧位到立位时,可出现短暂的心律失常,如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可见图像有异常改变。

吞咽食物一些患者在吞咽食物3~6秒钟时可突发心悸、头昏,甚至昏厥;有的出现心动过速、频繁早搏;有的则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狼吞虎咽”时症状更明显。吞咽食物引起的心律失常多数可自行消失,但也有反复发作而致死亡的病例。因此,人们在吃东西时还是应该缓慢吞咽。

穿衣秋冬季节比较干燥,穿着含化纤成分的衣物易产生静电,这些静电在人体周围可以产生大量的阳离子,它们不但是诱发心律失常的诱因,还会使皮肤的水分减少,进而使皮屑增多,产生瘙痒的感觉。如果贴身穿这种衣服,更会加剧皮肤瘙痒的程度,甚至诱发心律失常。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肿瘤、脑卒中等,还能间接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窦一房传导阻滞等。尼古丁本身可直接制止心肌中的3种钾通道功能,使心肌细胞易于兴奋,从而产生心律失常,即尼古丁可直接作用于心脏而扰乱心脏的正常节律。

寒冷刺激机体突然受寒,神经系统受刺激,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升高,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情绪变化按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前者见于早搏、房颤、室颤、心动过速等;后者以窦性缓慢性和各种传导阻滞为常见。人体中有一套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等),它掌握着心脏节律、血压、呼吸等性命攸关的生理功能,不由人的情绪和意志所控制。交感神经兴奋会让心率加快,而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则会使心率减慢,两者相互拮抗。当人在情绪激动或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也随之兴奋,但整体上心率加快。有些人的心脏节律对情绪很敏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饮食饮酒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因此,心率失常患者应禁酒。大量喝咖啡也可能会导致同样结果。

空腹晨练人体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不吃东西就锻炼,身体的热量不足,会促使身体释放大量激素来分解蛋白产生能量,以补充运动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会增高,过多的游离脂肪酸会对心肌造成影响,引起心律失常等问题。尤其是本来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易发生突然摔倒甚至猝死的意外事故。因此,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老人,晨练活动之前最好先服用一些降血压药物。此外,对于糖尿病人,空腹进行晨练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诱发心律失常。

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时,通过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会使心率增快,房室传导改变,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律失常。

很多心律失常的患者觉得应该远离运动锻炼,因为怕心脏吃不消。实际上,心律失常患者选对了适合自己的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可以更多地保护自己的心脏功能。适度的运动能改善身体的神经和血液循环,能加快心率,加强心脏的传导功能,同时促使心肌的侧支循环增加,改善心肌供血情况。

心律失常患者应该选择强度适中、较温和的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较剧烈的运动比如快速跑、跆拳道、篮球、足球等不合适,因为剧烈活动大大增加了心脏的负担,超出心脏的负荷,可以进一步恶化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严重的会引起死亡。建议心律失常的患者最好和医生商议后,选择一种适合自身的运动。心律失常患者在运动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状态是否良好,如果有感到胸闷、气促、头晕等不适的时候,应该马上停止运动,就地休息片刻,等待症状的缓解;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应尽快就医。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快速型心律失常发作的患者,如同时伴有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的,再轻量的运动都可能诱发危险,对这些患者建议是禁止一切运动锻炼,并尽早就医诊治。

第4篇

分类:缓慢和快速两大类

心律失常,就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一般可分为缓慢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两大类。

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房结功能低下(即病窦综合征)和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正常,但在传导路径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阻滞)两类。主要表现为心跳过慢,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症状。

快速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即早搏)、心动过速及颤动三类,它们又可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为房性(来自心房)和室性(来自心室)两种。主要表现为心跳过快,患者通常会有心慌、胸闷、脉搏不整齐等不适感觉,严重者可发生晕厥,甚至猝死。快速心律失常的发作时间可长可短,短则数秒钟,长则数分钟、数小时、数日,甚至一直持续。

检查:24小时心电图最“准”

常规心电图对发作时间很短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不高,往往等病人赶到医院,心律失常已自行终止,再做心电图时,已经正常。24小时心电图监测是用仪器记录下患者在24小时内的所有心跳情况,能显著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尽管从理论上说,24小时心电图监测比常规心电图"准",但由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简便、快速,依然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筛查心律失常的手段。

原则:先评估 后处理

如果患者没有心律失常所致的不适症状,且经医生判断该心律失常不会导致其发生危险,则无需治疗。在临床上,这部分患者占大多数。

如果经医生评估后认为,该心律失常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使患者自身没有任何感觉,也必须治疗。

介乎两者之间的临床情况,如心律失常不严重(如房早、室早、窦缓等),但患者有不适症状等,则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治疗。

处理:因“人”因“病”制宜

早搏:主要包括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两类。若心脏结构和功能均正常,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史,患者在发生早搏时,也无明显不适,通常都不需要针对心律失常本身进行治疗;若早搏引起了患者的不适症状,则可选择心律平等药物进行治疗;若早搏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如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则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第5篇

李毅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得德国歌德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技术的最早掌握和推广人之一,至今已应用此方法成功治疗了近五千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独立完成万余例心脏介入手术。在缺血性心脏病室速、房颤、房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成果,六项为国际创新或首次开展的射频消融技术。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没有按照正常的顺序或规律进行规则的跳动,是几乎所有心脏病都可能出现的伴随症状,有时候也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存在。可以简单地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前者主要是由于各种心脏病变导致异位兴奋灶产生,并按其病灶部位分为各类早搏(房早、室早、结早),心动过速(室上速、室速),各类扑动、颤动(房扑、房颤、室扑、室颤)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发生病变或老化所致,包括窦缓、窦停、各级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和各类逸搏等。

临床表现及危害

由于心律失常干扰了正常的心脏跳动节律,对心脏的生理功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临床表现往往比较复杂,其严重性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及持续时间。轻微的心律失常时患者可以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也可以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头晕、黑、休克、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表现轻重不一,有时发生得隐匿、突然,让人难以预防,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这也正是很多患者对心脏病感到恐惧的重要原因。因此,掌握心律失常的诱因、性质、发病规律,并对其危害性进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哪种心律失常需严密观察与治疗

是否所有的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呢?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目前,专家们对各类心律失常是否应给予治疗的问题,已经取得了如下共识:

1.如果心律失常严重干扰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则应该给予治疗。

2.导致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是否稳定,如急性心梗伴心律失常处于心电不稳定状态,应严密监护并及时给予治疗,尤其是出现了室性心律失常者。

3.应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良好,心脏结构是否在正常范围。对于心室明显扩大、心输出量明显下降者,如同时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其导致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大,应尽量纠正。

4.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是否呈慢性反复发作。长期快速发作性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心肌病变、心脏扩大,产生不良后果,也应该给予治疗。

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如下:

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极快频率室速(心率>200次/分)及室扑、室颤这会导致心脏无效收缩,严重干扰心脏泵血功能,危害极大,一旦发生将立即导致晕厥、休克甚至猝死,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称为致死性或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病医生重点防治的心律失常。对于发生过此类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除了积极药物治疗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植入埋藏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可以对此类患者进行24小时实时监护,对恶性心律失常做出及时诊断并在体内除颤终止其发作,是预防猝死的最可靠方法。此外,导管消融治疗室速、室颤也取得了极大进展,开辟了新的治疗方法。

长间歇窦性停搏(>3秒)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这可以使心脏停搏,病人常会昏倒,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危害比较大,对此类患者应该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排除各种可逆性因素,患者一时难以恢复,则植入起搏器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房颤、房扑虽然本身不是致命性心律失常,但是长时间房颤、房扑,会产生房室收缩不协调、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病人常有严重的心悸、气短等不适,最关键的是会造成心房扩大、产生附壁血栓,而血栓脱落至脑血管形成脑栓塞则是大面积脑梗的最主要病因,致死致残率高,临床上这类惨痛教训屡见不鲜。由于房颤、房扑发病率高,尤其在大于60岁的老年人群中发生率高达3.5%,因而其危害性也很大很普遍。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预防房颤发作的有效率很低,长期服用有很多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对房颤、房扑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心律失常专家们采用射频消融方法,这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为广大房颤、房扑患者带来福音。

阵发性室上速常常是由于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路径等所致,具有突发、突止特性,发作时心率达到160〜250次/分,常导致心悸、气短不适。严重病例或长时间不终止会导致休克等严重后果。药物虽然能够复律,但是不能预防其发作,现在采用电生理检查加导管消融术,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已经成为首选治疗方法。

频发室早指每分钟室早多于5次,多数患者可以出现明显心悸、胸闷等,严重干扰患者生活学习工作,严重时候室速。室早出现于前一心搏的T波上(即RonT室早),甚至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因此具有一定危害性,应及时治疗。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效果还是满意的,如果不能耐受药物或治疗效果不好,则导管消融术疗效可靠,技术成熟,多数患者可以达到根治效果。

哪些心律失常可以不治疗

当然,多数情况下发生的心律失常并不严重,有的基本不对心脏生理功能产生影响或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这些心律失常不恶化,不产生严重后果,对此可以长期随访观察,适当使用药物控制症状,或者不用治疗。具体来说有以下这些:

心率小于60次/分(即窦缓)可能是一种病理状况。但是对于一些运动员或某些健康的年轻人来说,没有症状的窦缓,可以是其心功能良好的标志,当然无需治疗。多数情况下的无症状窦缓,可以观察随访,如果老年人出现头晕黑等脑供血不足症状,且白天心率亦较低(40〜50次/分),则应评估是否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了。

单纯的房早或室早如果基础疾病稳定,心功能良好,可以随访观察,即使是室早,也可以不用药治疗。长期临床观察表明,如果没有成对、多源、联律,或者出现心动过速、RonT等现象,这些单纯的早搏预后还是良好的。

第6篇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已数千年,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独特方法之一。然而“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一直以来是切脉中的一大难题。因此研究脉象的客观规律,使部分脉象达到数据化,则对进一步探讨脉象的病理变化和诊断价值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540例心律失常的脉象与心电图诊断进行对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我院心律失常患者540例,其中男308例,女232例;年龄8~83岁,以35~60岁居多;其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64例,窦性心动过速77例,窦性心律不齐82例,心房纤颤58例,室性早搏62例(包括二联律9例,三联律6例),房性早搏47例,交界性早搏34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9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窦房阻滞4例,结性逸搏10例,窦性停搏6例,房扑l0例,短阵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3例。

2 结果

540例心律失常患者其脉象与心电图的对照结果如下。窦性心动过缓64例中表现为迟脉57例,缓脉6例,屋漏脉1例;窦性心动过速77例中表现为数脉66例,疾脉11例;窦性心律不齐82例中表现为结脉31例,涩脉23例,迟脉l5例,缓脉l3例;心房纤颤58例中表现为涩脉26例,结脉21例,雀啄脉4例,解索脉2例,虾游脉3例,促脉2例;室性早搏62例中表现为代脉l5例,结脉29例,促脉15例,雀啄脉2例,涩脉l例;房性早搏47例中表现为结脉24例,代脉2例,促脉l2例,涩脉9倒;交界性早搏34例中表现为结脉29例,促脉3例,代脉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9例中表现为代脉17例,结脉6例,屋漏脉2例,迟脉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中表现为屋漏脉4例,结脉l例,迟脉1例;窦房阻滞4例中表现为代脉l例,结脉2例,屋漏脉1例;结性逸搏10例中表现为迟脉8例,缓脉l例,屋漏脉1例;窦性停搏6例中表现为结脉5例,代脉l例;房扑10例中表现为数脉4例,代脉3例,迟脉3例;短阵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中表现为结脉6例,涩脉8例,雀啄脉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3例中表现为脱脉29例,疾脉4例。

3 讨论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就已认识到脉律变化与心系疾病的关系,并在脉学中加以形象化的描述,如《素问 • 平人气象论》指出:“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心平;……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从临床实践来看,各种心律紊乱之脉虽然变化很大,但总不外乎至数变化和节律变化两个方面,至数变化的脉象主要有迟、数、疾、脱等;节律变化的脉象主要有结、代、促、涩及雀啄、屋漏、解索、虾游、釜沸等败脉。笔者通过对540例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与脉象对照分析,有以下几点体会。

3.1 以上结果表明,仅表现为脉象至数变化的心律失常,其脉诊与心电图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如速脉与窦性心动过速的符合率为85.70%,脱脉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符合率为87.80%,迟脉与窦性心动过缓的符合率为89.00%。

3.2 大多数期前收缩均表现为促、结、代的脉象。一般心率每分钟90次以上伴有期前收缩者表现为促脉,成联律的期前收缩一般表现为代脉,其余者大多表现为结脉,总符合率达91.00%。

3.3 促、结、代、涩等脉象是诊断心律失常的基本脉象,但却不能包括全部内容,为使脉象达到更客观化的效果,不妨在诊脉这一古老的传统方法中加入一些现代医学的内容。如根据心房纤颤常出现短绌脉的特点,可在切脉的同时听其心率从而与早搏区别之。同样窦性心律不齐也可通过观察深呼吸后的脉象变化与早搏鉴别。

第7篇

急诊心律失常分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 急诊快速性心律失常可根据QRS波群宽度分成两类:窄QRS波群(时限≤120毫秒)心动过速和宽QRS波群(时限>120毫秒)心动过速。前者多为室上速,常呈良性;后者多为室速、室上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伴预激,常呈恶性。室上速包括阵发性房速、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窦速、房颤和房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速、室扑和室颤。

缓慢性心律失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及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Ⅱ度Ⅱ型和Ⅲ度房室阻滞。此外还有心脏骤停和室性自主心律。

阵发性室上速的急诊处理

诊断要点

阵发性房速 多见于老年人或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患者;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如肺心病、冠心病;异位起源点位于心房;房速频率150~250次/分;刺激迷走神经不终止;血液动力学障碍提示危重,如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绞痛及晕厥;发作室率>200次/分。

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突发突止,QRS波群形态正常(隐匿型预激)或宽大畸形(显性预激或伴束支阻滞);心率150~250次/分;刺激迷走神经常可终止;血液动力学障碍、发作室率>200次/分时提示危重。

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突发突止,除束支阻滞外,QRS波群形态正常,心率150~250次/分;迷走神经刺激常可终止;血液动力学障碍提示危重。

治疗策略 血液动力学稳定者常先行迷走神经刺激,但不能终止房速,无效时改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对持续性室上速患者,如抗心律失常药和迷走神经刺激均未转复,应行同步直流电复律,单向波能量100~200 J,双向波能量50~100 J。自律性心动过速,电复律无效。地高辛中毒患者,因可能诱发难治性室颤,禁忌电复律。

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窄QRS波心动过速,腺苷、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 )和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是一线药物,但联用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美国相关指南推荐腺苷为血液动力学稳定的阵发性室上速首选药物,标准用量6 mg,最大可达12 mg或18 mg,哮喘、阻塞性肺病禁用。腺苷治疗后血压不降而室上速持续发作者,静推维拉帕米2.5~5 mg,1 mg/分维持,或追加静推5~10 mg,最大剂量20 mg/次。

对于老年和血压正常低限者,首次静推维拉帕米2~4 mg(3~4分钟)。或缓慢静推地尔硫 2.5 mg/分,最大剂量50 mg/次。心律平和胺碘酮为二线药物。

心律平(普罗帕酮):用量70 mg/次,静推5~10分钟,数分钟起效,15分钟追加,可重复3次,总剂量3~5 mg/kg,病窦、房室传导阻滞、心衰、器质性心脏病禁用。

胺碘酮:用量150 mg/次,10分钟静推,10分钟起效,15~30分钟后追加,可重复3次,总剂量6~10 mg/kg,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炎和尖端扭转型室速,用药后须观察4小时。

房颤和房扑的急诊处理

诊断要点 ①房颤:阵发性房颤可无器质性心脏病,持久性房颤多有器质性心脏病或甲亢;异位起搏点位于肺静脉、心房;心电图P波消失,f波频率350~600次/分,QRS波群呈室上性,RR间期绝对不等;合并预激、高度或完全房室阻滞者需紧急处理。②房扑:多见器质性心脏病;异位起搏点位于心房;心电图P波消失,F波频率250~350次/分,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房扑呈1:1房室传导及伴Ⅲ度房室阻滞者需紧急处理。

治疗策略

复律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房颤,首选直流电复律,其次是药物或电复律联合药物复律。①心脏术后房颤:因多为阵发性,通常心脏术后房颤不宜电复律,而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需复律;②对于反复发作的房颤患者,应预防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等触发因素,避免不适当复律;③房颤持续>48小时者需抗凝治疗3周,推荐INR 2~3,复律前应行经食管超声检查;④电复律推荐初始能量100~200 J,有报道持续时间>48小时者可选360 J,房扑复律推荐100 J;⑤转复律窦律维持可用胺碘酮或心律平,典型复发房扑可射频消融治疗;⑥房颤转复的长期成功率与房颤持续时间(>1年)和左房大小有关,未控制的甲亢、二尖瓣狭窄和慢性心衰患者易复发,另外,心脏局部钾浓度改变也可提升除颤阈值。

室率控制 目前,主张宽松室率控制,即静息状态下≤110次/分,可用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地尔硫 和维拉帕米、地高辛为二线药物,危重情况下可选择艾司洛尔或美托洛尔静脉制剂。①药物复律:适应证包括新发房颤、年龄<65岁、明显症状或心衰、无复律禁忌证。Ⅰ类抗心律失常药氟卡胺、普罗帕酮,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转复房颤成功率高,但前者不宜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伊布利特的效果优于普鲁卡因胺和索他洛尔,最初1小时成功率64%。主要不良反应为尖端扭转型室速。②抗凝治疗:指南建议,急诊电转复前使用肝素,且转复后继续应用4周;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者无需抗凝;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者转复前用华法林抗凝3周或静脉抗凝48小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左心耳血栓,方可转复;房颤持续时间不确定者也应口服抗凝药。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

诊断要点

室速 ①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特发性室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②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心室者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秒,持续性单形性室速RR间期几乎规则,持续性多形性室速RR间期相差较大,频率100~250次/分;P波与QRS波群关系有房室分离、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③持续性室速为急诊心律失常,可蜕变为室扑或室颤,引起猝死。

室扑和室颤 ①室扑心电图为连续、匀齐波动的波形类似房扑F波,无法分辨QRS波群、ST段和T波,频率>200次/分。②室颤心电图特点为连续、不规则且振幅较小波动,QRS波群和T波完全消失,细颤波幅<0.5 mV,频率250~500次/分。

心脏骤停包括室颤、无脉搏电活动(心电机械分离、室性逸搏、除颤后室性自主心律)及心室停搏。

心脏电风暴(交感电风暴)指24小时内发生≥3次室颤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室速,需电复律或电除颤,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有效。

治疗策略

室性早搏药物治疗 心梗、心肌病、心衰等心脏病变,自觉症状明显以及出现RonT现象的室性早搏需药物治疗。口服美西律或(和)美托洛尔无效时给予胺碘酮、莫雷西嗪或普罗帕酮,急性心梗患者可选静脉利多卡因或胺碘酮。

室速药物治疗 稳定单形性室速可用胺碘酮、心律平、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除外)在无电转复设备及其无效和利多卡因无效时,胺碘酮可能有效;QT间期延长的尖端扭转型室速,可静脉给硫酸镁1~5 g。

胺碘酮:通常静脉推荐剂量150 mg,持续性室颤时推荐剂量300 mg,可追加150 mg,静脉1~2 mg/分维持6小时,再以0.5 mg/分维持18~24小时。

利多卡因:难治性室颤和无脉搏室速患者静脉给利多卡因1~1.5 mg/kg,可再给0.50~0.75 mg/kg,最大剂量3 mg/kg。

肾上腺素:有专家建议,2次除颤失败后予肾上腺素恢复和维持冠脉灌注压。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应行紧急电复律,血液动力学稳定可静脉给抗心律失常药复律。单形性室速的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推荐100~200 J,而多形性室速初始选择200 J。室颤患者的非同步电除颤能量选择360 J。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室速患者的推荐能量为1~2 J/kg。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

诊断要点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多见于老年人,冠心病、心脏传导系统退形性纤维化多见;年轻人多考虑炎症性疾病,如心肌炎和心包炎;可呈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房室阻滞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心室率交替。

房室传导阻滞 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传导系统纤维化或电解质紊乱等;高度房室阻滞,房率≤135次/分时≥2次连续房性激动不能下传,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心律<45次/分;完全性房室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时QRS波群不宽,40~60次/分;室性逸搏心律时QRS波群宽大畸形,25~40次/分。

治疗策略

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不需治疗;有症状者如无可逆病因,阿托品是一线药物,但对心脏移植患者无效;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应考虑植入起搏器。

治疗方法 ①停用或减少减慢心率药物,如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避免联用维拉帕米和β受体阻滞剂。②阿托品:首剂至少0.6 mg,每隔3~5分钟再给0.5 mg,最大剂量3.0 mg,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慎用;症状性心动过缓者也可选用二线药物,如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和氨茶碱。③心脏起搏:阿托品无效或症状严重者应尽快准备起搏,特别是阻滞发生在希浦系统水平或以下者,完全性心脏阻滞是永久性起搏器适应证。

第8篇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30-01

在临床上对心律失常通常以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并且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得到理想效果,可使心律失常快速终止,使心动过速复发明显减少,使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有时也会导致加重心律失常或者有新心律失常出现。为能够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本文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间曾接收的心律失常患者26例,对其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间曾接收的心律失常患者26例。在这些患者中男性人数为14例,另外12例患者为女性,这些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68岁,年龄最小患者为32岁,患者年龄大小平均数为55.8±2.8岁。

1.2方法

在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对其行心电图检查以及24h动态心电监测,并且在用药前后对患者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对于存在心功能不全患者,应对其行超声心动图检测,从而对左室功能明确,并且应当对用药治疗过程中生活日记进行记录,包括生活内容及临床症状。

致心律失常作用临床诊断标准:第一,与治疗前相比较而言,室早数增加超出4倍;第二,相比于治疗前,连续性室早数增加超出10倍;第三,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有新持续性室颤或者室速发生[1]。

2结果

引发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占据比例较多的为IC类,另外还有IA类,在应用胺碘酮过程中也会发生。在联合用药中会导致心律失常作用,特别是在洋地黄及利尿剂应用方面。

3讨论

在临床上致心律失常作用所指的就是在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应用过程中,导致加重原本心律失常或者有新心律失常出现。该类患者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部分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当天或者1周内发生;第二,存在左心功能不全情况;第三,在致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停用之后,其心律失常症状减轻明显。在临床上药物造成心律失常比较典型的为连续性室速、扭转室速以及宽QRS波表现为正弦波样心动过速。对于左室功能不良患者,且合并QT延长,并且选择强心利尿剂进行治疗,导致增加心律失常危险性,并且多数发生在用药之后1周。由于室性心律失常频度及类型往往存在自发性变异,所以以下情况为致心律失常作用:第一,急性心肌梗死之后72h之内;第二,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剂量增加在30d以上;第三,并发急性心肌缺血或者电解质紊乱;第四,停止抗心律失常治疗[2]。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同种类药物均可能会有致心律失常药物产生,另外,由于在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研究过程中,对无症状室性早搏进行治疗,从而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预防不但没有好处,甚至有会产生危害,这是因为患者心源性猝死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而导致增加病死率的诱发因素为严重心肌缺血,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更可能导致持久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及室颤发生。因此,在临床上对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特征应当严格掌握。第一,对于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并发频发性室早患者,若不存在显著症状,通常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若存在明显症状,则可先选择IB类药物,并且对药物反应进行严密观察。第二,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并发频发室早患者,若其LVEF在40%以上,并且心室晚电位表现为阴性,不存在较大猝死危险性,必须要进行治疗时,可先试用β受体阻滞剂;若LVEF在40%以下,心室晚电位表现为阳性,室性早搏数在1每小时10次,以上,在12―24个月时间内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的危险性达到34%―36%,则应当慎重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且应当严密监测。第三,一旦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应当将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停用。第四,通常情况下,在心律失常预后方面,基础心脏病属于重要决定因素,大多数心律失常在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发生,比如心脏瓣膜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以及心肌病等,通常情况下宜对基础心脏病进行重点治疗,不然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另外,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往往会诱发心律失常,应当尽早消除。第五,应当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原则严格掌握,在心律失常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先选择单一药物,在治疗时先选择最小剂量,若得不到有效效果,可将剂量增加,若仍看不到效果,则可选择联合用药,并且应当将联合用药剂量适当减少,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动态心电图跟踪评价[3-4]。

综上所述,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要起到良好效果,但也会导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当合理控制,对联合用药应当适应选择,从而减少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使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得到改善,使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煜,易峰,陆海湖,袁旭光. 双黄连对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1(20):1866-1867.

[2]邹小青,江美芝,李险峰.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老年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 江西中医药,2011,7(30):29-30.

第9篇

在一生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只不过有轻有重,有的能感觉到,而有的感觉不到。因此,想要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是非常困难的,但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就可以减少那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

1.预防诱发因素。除器质性心脏病外,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因主要有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等。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这些诱因。

2.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生气、发怒、过度紧张等情绪极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要心态平和,避免过喜、过悲。

3.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保证睡眠,适量运动,量力而行。

4.饮食适宜。饮食清淡,均衡搭配,定时定量,避免过度油腻和生冷的食物。多吃益气养血的食品,同时戒烟酒。

5.自我监测。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

6.合理用药,积极治疗原发性基础病。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等是导致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原因,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疾病。服药期间,定期复查。

朱宏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腰腿疼怎么治

腰腿疼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的常见病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发腰疼腿疼的常见病。腰痛病因复杂,90%是由于脊柱本身疾患所致。腿痛除局部原因外,多数是对应的椎间盘病变所致。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是:首先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所以患者会感到腰腿疼痛,有的腰疼,有的腿疼,大部分患者是先腰疼然后腿疼,从大腿窜到小腿,这叫放射性。有的患者会出现脊柱侧弯或者畸形,因为疼痛就把腰弯向一边,保持一个强迫姿势,这种姿势能够降低神经张力,达到短暂减轻疼痛的作用。另外,在脊柱或腰突出附近指压或者刺激,可引起患者疼痛的加重。比较典型的是,患者会说抬腿或弯腰引起疼痛加重或发散。还有一些压迫神经的表现,如小腿前外侧,足背、足底感觉疼痛、麻木、发凉等,严重的中央性突出会引起大小便功能障碍,这叫马尾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1个月,辅以持续牵引。二是药物治疗,主要用消炎镇痛药物。三是手法治疗,推拿按摩可使紧张的腰肌放松,但不能使突出的椎间盘复位。四是注射疗法。五是传统椎间盘手术,只有10%以下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巨大,或合并严重椎管狭窄需要传统手术,多需要同时做内固定。

侯金林,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和感染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保健品贪多伤肝肾

鱼油、蛋白粉、蜂胶、降脂茶、减肥产品……市面上各种保健品琳琅满目,每天服用多种保健品的人也不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和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提醒大家,用保健品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市面上有些“速效”产品,很可能违规添加了西药成分。大家应关注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通报的违规产品,避免服后出现危险。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因疾病已出现肝损害再服添加西药的违规“保健品”,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发生危险。

服维生素不要贪多。多数人通过正常饮食,身体内的各种营养素并不会严重缺乏。如果每天仍然大量补充维生素,多数不能被有效吸收,同时,它们要经过肝脏代谢分解排出体外,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肝脏的工作量。

第10篇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取首剂静注150 mg负荷量胺碘酮,10 min注入完毕,然后维持静滴,持续6 h,滴速为10 mg/min,以后根据病情具体情况逐渐减量至05 mg/min;若心律控制不满意,可间隔15~30 min后,再追加2~3次150 mg负荷量,24 h总剂量<2 000 mg。结果本组有效率为825%,副反应发生率为50%。结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做好急救准备,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能降低病死率。【关键词】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96冠心病病情发展迅速,发病急骤,临床常见有心肌梗死型和心绞痛型,如不及时救治,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休克,危及生命。冠心病患者早期仅有不典型的一般症状以及心电图偶发室早,而无酶学和(或)ST-T改变,其中很大部分患者最后才能确诊为冠心病[1]。对冠心病患者必须迅速、及时、准确、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才能控制快速心律失常,对缓解症状、改善心室功能、防止心源性猝死十分重要。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对其安全性和疗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45~80岁,平均(604±155)岁;其中15例为阵发性房颤,12例为室性早搏,1例为室性心动过速,3例为持续性房颤,9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纳入标准:(1)符合WHO通过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2];(2)经24 h动态心电图及静息心电图确诊为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

12方法采取首剂静注150 mg负荷量胺碘酮,10 min注入完毕, 然后维持静滴,持续6 h,滴速为10 mg/min,以后根据病情具体情况逐渐减量至05 mg/min;若心律控制不满意,可间隔 15~30 min后,再追加2~3 次150 mg负荷量,24 h总剂量<2000 mg。用药期间,行氧饱和度及持续性心电、血压监测,治疗前、后复查心电图。有条件时,尽快给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流量为4~6 L/min。冠心病患者梗死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因此,吸氧越早越好。应尽可能迅速进行心电、血压监护,观察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心律、心率的变化,同时做好抢救、监护、观察记录,备好除颤装置及急救药品。

13观察指标观察用药后24 h之内阵发性房颤是否转复窦性心律,6 h内心率下降幅度,胺碘酮对各种心律失常有效率及药物副反应。

14疗效评定标准(1)无效:较基础心率水平下降 20%以下,心室率仍 >100次/min;(2)有效:较基础心率水平下降>20%,或心室率降至<100次/ min,或阵发性房颤、室上速转复为窦性心律。2结果

21疗效40例患者经治疗后,33例有效,有效率达825%。15例阵发性房颤中14例有效,10例在治疗后转复为窦性心律;12例为室性早搏,有效10例;1例为室性心动过速,有效1例;3例为持续性房颤,有效2例,2例转为窦性心律;9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有效6例,其中恢复窦性心律5例。

22不良反应出现恶心、呕吐1例,静脉推注速度减慢后,症状缓解。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心率降至50次/min,减量后心率上升。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心功能恶化、急性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无中断胺碘酮治疗者。3讨论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冠心病已成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冠心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是心肌缺血、坏死、纤维化或萎缩、心肌细胞除极、复极和电传导异常、瘢痕形成,因而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发生是由于电解质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药物、心肌缺血等原因导致。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的猝死的主要原因,胺碘酮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胺碘酮在猝死防治上优于其他药物,但有效率不及ICD。在心肌梗死远期,VT/VF的防治上优于其他药物(CAMIAT、EMIAT研究)。在心衰防治上优于其他药物;胺碘酮荟萃分析(AMAT)对13个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分析表明,胺碘酮使心律失常或猝死降低29%,降低总病死率13%[3]。ACC/AHA(2004)指南指出,胺碘酮用于无脉性VT和难以纠正的VF。ACLS指南(2005)推荐,首选胺碘酮终止稳定性VT。ESC-CHF指南(2005)指出,胺碘酮应用于慢性心衰持续性VT、非持续性VT(I类A级)。胺碘酮在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中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列为首选药物。胺碘酮在心衰、冠心病中的应用对病死率影响是中性的。胺碘酮不主张在心肌梗死、心肌病猝死、心力衰竭一级预防中应用。在院外心脏骤停抢救中,胺碘酮替代了利多卡因,存活率高于利多卡因和安慰剂[4,5]。胺碘酮促心律失常作用小,有良好的抗颤作用,不加重心衰,不影响室性传导,所以主要用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6,7]。本组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40例,有效率为825%,副反应发生率为50%,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其他报道[8],可能与24 h总剂量和静脉推注速度有关。胺碘酮因其药理作用机制及独特生理特性,应首选胺碘酮药物紧急处理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大剂量注射是安全的[9]。由于胺碘酮静脉注入后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恶心、呕吐、静脉炎发生,因此,在心电和血压监护下,选用大静脉滴注给药。总之,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的猝死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做好急救准备,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可降低病死率。参 考 文 献

[1] 施亚娟.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J].当代医学,2010(34):50.

[2] 陈新.临床心律失常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11.

[3] Amiodarone Trials Meta-Analysis Investigators.The effects of Prophylactic amiodarone on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Lancet,1997,350(9089):1417-1424.

[4] Douglas P,Zipes A,John C,et al.ACC/AHA/ESC 2006 guide 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executive summar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develop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J].JACC, 2006,48(5):247-346.

[5] 薛玉梅,吴书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J].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2006(7):10-13.

[6]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以及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12):1065-1071.

[7] 汪渊. 胺碘酮治疗严重心律失常28例[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133.

[8] 杨艳敏,宋有成,朱俊,等.大剂量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顽固性持续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循环杂志,1998(1):20-22.

第11篇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头两天内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心律失常,这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学者报道,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0天内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6%~100%,尤其在发病后前3天内最多见。在溶栓后2~4小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在溶栓3小时左右发生率更高。

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进行24小时连续心电监护。在连续心电监护的同时,当患者原有症状发生改变或有新的症状出现时,应提高警惕性。在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患者多有疲乏、胸闷、眩晕、气促等症状,严重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晕厥,甚至发生室扑、室颤而猝死。因此,一旦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过心电监护观察加以证实,并积极做好预防措施,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可能是:

急性梗死时大量的组织由于心肌缺血、坏死而处于极不稳定状态,直接导致心律失常;

由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容易发生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坏死后代谢产物的聚积、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低氧血症和某些药物作用, 也是促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间接原因;

合并心力衰竭时,心肌缺血加重,更易产生和诱发心律失常;

梗死及缺血部位的心肌细胞丧失其正常电生理活性,极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使室 速、室颤发生率增高;

坏死心肌局部钾离子浓度增高,极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

缺血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使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心肌能量代谢等障碍,导致心律 失常。

急性心肌缺血会引起心律失常,但立即恢复心肌供血也可引起再灌注心律失常。此外,心肌梗死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正常人。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的处理

第12篇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常会出现心悸、气促、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从而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随着我国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发病率的增高,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也增高,临床常用的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长期应用可增加死亡率。因此寻求疗效好、不良反应少、长期应用不增加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国内外长期研究的重点。本院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8年10月—2010年5月就诊的145例心律失常患者,全部病例的诊断均符合文献关于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1],均有心悸、气促、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男51例,女33例;年龄22~81岁,平均(51±11.1)岁。频发房性早搏40例,频发室性早搏1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阵发性房颤7例,病态窦房综合征6例。原发病:冠心病3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9例,病毒性心肌炎15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病程2天~15年。对照组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龄21~80岁,平均(50.5±10.2)岁;频发房性早搏30例,频发室性早搏1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阵发性房颤5例,病态窦房综合征5例。原发病:冠心病2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3例,病毒性心肌炎9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病程3天~15年。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心律失常类型原发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治疗方法所有入选的145例患者均给予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西药口服作为基础用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参松养心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6g,每日3次,疗程4周,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每周行心电图检查,4周后复查Holter,同时每周记录心律、心率、血压、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服药前后分别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及电解质。

1.3疗效判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中西医结合会议判定治疗标准判定结果[3]。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律失常事件消失或减少9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明显减轻,心律失常事件减少50%~89%;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心律失常事件减少小于50%或无变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2结果

2.1两组症状疗效情况比较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77例(91.6%),对照组总有效38例(62.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2.2两组Holter心律失常改变情况比较经治疗,治疗组显效37例(44.0%),有效34例(40.5%),无效13例(15.5%),总有效率84.5%。对照组显效17例(27.9%),有效16例(26.2%),无效28例(45.9%),总有效率54.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2.3副作用肝肾功能监测均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仅1例在服药初期出现胃胀、轻度恶心,继续服药后症状消失。表1两组症状疗效比较表2两组Holter各种心律失常改善情况比较

3讨论

心律失常是内科的常见病,发作时多有心悸、气促、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目前的4类抗心律失常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甚至还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途径及激动次序的异常,现已证实心肌缺血、缺氧、细胞膜离子通道结构的异常、功能失调是产生心律失常的关键原因。只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改善离子通道紊乱并恢复其正常功能的药物才能阻止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提高其远期疗效。根据中医络病理论,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阴两虚导致心络的络虚不荣和络脉瘀阻,尤以前者为发病的主要环节[4]。络虚不到则心神失养,络脉瘀阻日久化瘀,虚火内扰心神,二者均可导致心神不安,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络虚不荣涵盖了心肌细胞自律性的异常以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参松养心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补、养、敛之法并用,多用途、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该药选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以治病之本,配以桑寄生补宗气,助心气,山茱萸、酸枣仁养血安神,丹参、赤芍、土鳖虫、甘草和人参益气养血通络,辅以黄连清心安神,龙骨重镇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之功,该药可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改善心肌细胞代谢,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浦介麟教授以膜片钳技术为核心,探讨了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学作用机制,其研究结果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干粉提取液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瞬间外向电流以及豚鼠心肌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滞作用,揭示了参松养心胶囊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实现的[5]。本研究结果表明,参松养心胶囊对快速的心律失常、缓慢的心律失常、房性或室性的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疗效,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提高生活质量,应用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其中2例病态窦房综合征的患者,由于联合应用参松养心胶囊后心律得以提高,明显改善了临床症状。因此笔者认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可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有效地减少联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带来的副作用,表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21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

3中华心血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