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13:1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科目设置有研究性的学习计划,针对特定的化学问题,制定特定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养成比较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面对化学问题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提升自身的化学素养。
1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流程
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计划之内,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针对自身水平选择学习模式。在全新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框架,并且要实现教学方案的新颖,发掘全新的化学解题思维。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就要结合实际的化学案例,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解答,在高效的研究性学习中,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
1.1明确目标
初中化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利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的效果,这是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达不到的,可以说,生活实际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因此,理论联系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研究性学习可以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确立自身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目标,立足教材高于教材。
1.2内容构建
在确定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目标之后,就需要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内容构建。化学在污染问题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将此作为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的一个方向,引导学生对这方面进行内容构建。要对附近的江水、河水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际的污染状况,也可以查看附近工厂的化学污染情况。1.3设置条件在假期期间学生可以自行完成计划的研究目标。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目标,选择实效性比较强的规划进行调查,更好地完成初期计划。在相关的实践工作完成之后,学生还要在书写报告的时候将自身的感悟写在其中。
1.4总结感悟
在学生确定设置条件完成相应的实践报告之后,教师可以找几份比较好的,作为模板样本,为别的学生提供参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流程,从而在化学学习方面有更加优秀的对策。
2研究感悟的累积
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下开展教学工作,建立初中化学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与新课改下对初中化学的要求基本吻合。另外,研究性学习不能够脱离教学实践,研究方向要建立在教材基础上,并且以此为先决条件,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实现初中化学的多元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力的动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不能单一的选择某一种研究方式,在对研究性学习实践方法的时候也不能过于单调,而是要鼓励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还可以深入生活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趣味性比较高的实际问题。在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之前,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工厂的大致情况,利用了何种化学原理等等,使学生在参观之前就有大致的认知,方便学生自身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经验。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由点到面地突破,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主观上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在传统的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现有条件,很少有机会取参加相应的研究性实践,自身的探索能力和思维水平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只能是被动学习。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弱化教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化学信息认知到总结归纳的思想体系。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实现化学学习的高效性。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广度,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某种问题,进行建立在化学基础方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强调这一问题的化学属性,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索学习。化学研究性学习是对化学课堂的延伸,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消除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建立开放性得到研究课堂。改变学生僵化的思维,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各方面渠道中都是可以获取到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之间会有更多的机会,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这是传统学习环境做不到的。学生在各自的研究小组中,再遇到问题时,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展开研究性活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在研究性学习成功时反馈给自身的成就感。
3结语
初中化学是打开学生化学学习的大门,能够为学生化学学习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会引导学生后续化学学习也会有很强的创新性。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掌握化学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南措卓玛.初中化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构建的思考[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
[2]姜兴珍.探究性实验在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再认识[C].//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2007.
[3]杨利坤.初中化学新课改下说课的基本原则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杨振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J].读与写(上,下旬),2014.
【关键词】初中化学 研究性 学习理念 策略探讨 实验教学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社会地位也不断的提高,随着课改的深入推广,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已经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这与我国社会发展不谋而合。如今,社会更加需要有超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广阔思维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教育中完成。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启蒙课程,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其理论知识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光靠死记硬背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为此,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去完成化学试验被认为是一种好的化学教学方式。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我们也经历过初中,在刚刚开始接触化学的时候我们会对化学实验以及学习充满兴趣,因为化学实验能够激起我们学习的兴趣,可从实际的初中化学实验课上看,化学实验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
(一)实验课上学生主体地位模糊
在目前的初中化学实验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被明显体现出来,学生依然扮演这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兴趣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学习方式更是单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没能认真的去思考,也无法转换思维角度去学习,更加不会应用研究性学习理念去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禁锢。
(二)教师对化学实验课认知存在问题
很多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上,对实验教学所带来的效果以及表现出来的功能都存在着单一化的认知,换言之,教师在实验课上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以及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教师在黑板上去完成实验,学生则在座位上去背实验,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了化学实验课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如今的化学实验教学依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的求升学率,只重视实验课的结果,而实验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培养却完全的忽视,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理念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以及案例分析
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与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身为主,让学生通过研究性的自主学习,更好的发展。为此,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将研究性学习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来。
(一)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环境
初中化学课上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通常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为学生设计一套合理的研究方案,然后先让学生思考,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最后完成化学实验报告,由教师做出最后的评论。这时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需按照这样的过程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实践得出问题的答案。那么要实现研究性学习,就要采取以下的措施,即:
1、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而空间彼此之间进行研究与探讨,同时也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信息,经过自己的整合思考,最终完成研究。
2、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发言权,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多肯定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化学实验课当中来。
(二)将研究性学习理念灌输到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中学化学试验课上,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的重要的渠道,那么在使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精选,在精选的过程中应该教与研究性学习理念相结合,以确保学生所进行实验的内容对开启学生的思维以及培养他们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某中学的化学实验课,学习《二氧化碳制法以及性质》这节课时,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完成制取二氧化碳这个实验。
在前一节理论课中,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了解,在当前的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
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出研究性学习环境,教师提出问题,如:“通过上节理论课学习,怎样才能制取二氧化呢”?
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探讨的时间与空间,让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实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的关注每位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以及做法,一旦学生遇到困难,那么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避免学生的思维产生偏差。
最后,实验完成后,教师对每个小组所做的实验给予总结评价,并且要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增强他们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实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使得初中化学试验课能够发挥最大的功能,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背景;实践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现行科学教材(朱清时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每一册中均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但现实教学中,几乎没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成了摆设。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编写过于简单,缺少指导性,因此可行性不强,研究不了。
2.广大农村初中科学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3.教学理念上认识不足,大多数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费时、费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不大。
4.学生对教材中的课题兴趣不大,不愿研究。
而本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初中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科学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省级立项课题《农村寄宿制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探究》(编号SNQ8,其主题为“关于草莓种植的研究”)为平台,尝试了在初中科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课题
(1)了解学生兴趣,确定研究主题
针对以上关于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难以实施的分析,本人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题感兴趣,才能自主地研究。在决定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本人在所任教的八(15)班中招兴趣小组成员时,全班50人,共有45人报名参加。对此本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
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喜好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2)搭建研究平台,提供物质基础
在省教科院的指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学校行政楼的露台搭建了草莓种植实验室,种植了134棵草莓。这就为我们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3)组织活动,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人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到草莓种植基地参观。
(4)问题分析,确定研究课题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都既有研究价值,又适合学生目前的研究条件,为此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分析,最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本人指导的科技兴趣小组经分析后,最终确定的课题是: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影响的研究。
2.组建合作团队
(1)合作伙伴组建,明确分工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性格和知识能力组建合作团队。由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强的4名学生组成采访组,负责采访记录;由善于观察的6名学生组成观察组,负责草莓生长的定时观察和记录;由仔细认真的4名学生组成资料整理组,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另外还有草莓种植组、天气观测组等。各小组均有明确的分工,并作好计划,按计划实施。
(2)邀请指导教师
科技兴趣小组邀请草莓种植大户杨风高作为草莓种植指导,校教科室主任作为科技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教师,本人作为负责人除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以外,还作为种植、学科知识指导教师。
3.制订计划,进行研究
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指导学生制订了如下计划:
■
■
4.收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报告
从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至今,积累和收集了天气观测、草莓果实质量、草莓株高观测等数据。学生撰写了《草莓花观察》《温度对草莓生长的影响》《人工助草莓授粉》等科技小论文和实验报告共计10余篇。在下一阶段中将实行成果展示活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推广科学研究性学习步骤和从中获得的经验,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来。
三、科学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1.科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本人带领学生以草莓种植为主题进行科学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了这一点。
2.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
如,“组建合作团队”教学设计。
■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组建一个团结、互助、分工明确,并且在性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互补的合作团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应对挫折的能力。又通过邀请指导教师的师生互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倾听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又如,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
■
确定课题为: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研究。
从以上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我校草莓种植实验室中没有蜜蜂,且只有一个大棚,如果放了蜜蜂,整个大棚中都有蜜蜂,不利于做对比实验,这又怎么办?本人组织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用人工授粉代替蜜蜂传粉。从中不难看出分析问题、确定课题这一活动中整合了“花的结构和种类”“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以及“对比实验设置”等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之后的“草莓花的观察”“草莓花的人工授粉”“草莓果实发育的连续观察”等活动中又加以应用,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学生为冻死的几颗草莓而神伤到收获第一颗又红又大的草莓的惊喜;从学生亲自挖土、运土到每天坚持记录观测结果和关注天气变化;从学生一次次地为草莓浇水到入冬以来每天的盖棚、掀棚。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
5.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6.有利于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习科学知识
如,学生栽培草莓、观测草莓、交流研究心得、撰写科学小论文等。
四、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反思
1.缺少理论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模式的借鉴,可谓是“摸着石子过河”。因此整个过程颇为艰辛,但也快乐着。今后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2.初步摸索了一条科学研究性学习之路,但过程略显粗糙,有待细化。
3.对学生和本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总之,依托课题平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所学知识,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大超.研究性学习.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关键词: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创新精神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美的表现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美的创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式,它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因其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中学推进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学美术学科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学生美术教学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进行实验研究,证实其作用和意义。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改革教学制度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出发,把学生的一部分学习过程变成探索过程,既“研究性学习”。也可通俗地讲成: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地讲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三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
二、研究对象和时间
实验前,对初一10个班40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美术的感兴趣程度和已有的美术基础水平,其中(4)班、(5)班、(7)班、(8)班的可比性情况和条件基本一致,随机抽取(7)班、(8)班(共78人)作为实验班,(4)班、(5)班(共83人)作为对照班。从一学期中采用分班教学,在实验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
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美术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步骤:
选题――选择研究方法――制定方案――分析研究――结题报告――成果评价(展示)
选择可行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课题的确定方法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也可以是老师给出一定范围,让学生选择,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美术课的课题范围可以很广,可以是欣赏评述的内容(如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建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等),也可以是绘画或工艺内容(如商业包装的设计与制作,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与方法等);可以是课本规定内容,也可以是课本外的内容(如青少年喜欢卡通画的原因,电脑绘画的价值等);可以是美术学科的,也可以是艺术课程和综合学科的(如美术与音乐,美术与生活,美术与产品,美术与文学,学校各学科的美育特点、因素和审美教育功能等)。
课题提出之后,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其中关键是制定一个可行方案,老师根据方案来指导具体活动。方案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指导老师、课题研究的过程计划、必要条件、时间表等。方案一般由学生自主制定,由指导老师帮助指导后执行。
下面是实验班的学生制定的研究方案案例。
对课题成果进行及时评价,是对学生研究活动的肯定,也能及时总结优点与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导下次活动。不同的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有些成果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有些成果用展览的方式(如“拎袋设计制作展”)让全校师生参于评价;优秀的研究成果可发表于校报或校外报刊,让社会评价。
四、结果与分析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一学期的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美术课上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期初与学期末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程度的数据对比: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只是副课,有些学生对它尚没引起足够重视,要想让他们学好并受益于这门课程,惟有提高他们的兴趣。以上数据充分地证明研究性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同时实验班在参加有关书画比赛中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和美术才艺。
2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作品更是以创新为生命力。研究性学习以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看的更多,问的更多,想的更多。如在“中学生喜欢怎样的校服”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周围同学,通过到图书馆及上网查阅国内外服装设计师的优秀作品等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中学生对校服的看法和希望。在提交的设计草图中,有一部分是相当前卫的“概念服装”,象“会变色的校服”、“一洗就干的校服”、“可调温的校服”等等。虽有些校服制作所需的技术目前还不能实现,但是谁能说这些丰富奇特的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就不会成为现实呢?
3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素质之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常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分工合作的特点突出,很适合美术课中的一些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这一形式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明确任务――小组讨论――组内分工――动手操作――成功合作――组织交流。这种形式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合作氛围,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中针对自己的特长争取担任最适合的角色。如在“包装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市场调查,查阅资料,综合本单元、本学期甚至若干学年的相关知识、技能,积极讨论创意、构图、色彩,勾画并不断修改草图,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成果。
五、小结
1、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美术学科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要求、课程价值和教学方法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各学科应广泛应用,综合应用,得以强化。
2、美术是一门综合课程,根据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研究性学习是美术学科老师应该十分重视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模式。
3、研究性学习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是有实效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也是复杂的、多样化的,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理论,以上仅是我研究性学习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初步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赐教。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尝试》扬一波
[2]《自主研究自由创造》曾轶丹
一、立足 教材 .唱 响研究性学习主旋律
教师说教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强的理论知识,既难理解,又难启迪思维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甚至导致学生厌学,使思想品德课课堂丧失了活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 给学生一 些自主学习 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主动获得知识,体会思想情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为适应新课改要求,恰当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则能克服 说教 传统式教学缺陷,构建充满活力的 思品课堂。而实践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立足教材 ,唱响研究性学习 主旋律。
(一)、做好课前预习,确定研讨目标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新课标,结合所教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预习提纲,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所学的内容,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后发现一些疑点问题,共同设计出本课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完成这一个教学环节后,学生对所学内容就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就会萌发了对疑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欲望,进入主动思维状态。
(二)、改变教学方 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我常把4至6位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围坐在一起进行合作研讨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敢说敢想,无拘无束地交流对议题的感受和疑问,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创设情景,主动探究。我在课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预习情况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具体情景可以根据 实地 情 况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 获取知识、受到教育。体会感受和分析问题 ,也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媒体的镜头或一幅寓意深刻的漫画,或是用激情的语言描述等等。例如在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一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实地观看了赛马镇的小河到大河的流段情况 , 接着给同学们讲述了二十年前这条小河清澈透明的情况,学生们很惊讶 ,为什么现在是这样呢 ?学生感悟到了是近年的发展。人们的污染不断破坏了环境 所致,看完后同学们就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及青少年如何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良好的情境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智力活动的剂,让学生摆脱了依赖走向自主,也让学生获得亲身感受参加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四)、建立平 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散发研究性学习的独特魅力。 课堂研讨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 和沟通 过程,是认识上的协调,情感上的互应和意志方面的相互鼓励。为此, 课堂上自己 经常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丶引导. 在讨论中启 发学生思维,而不以知识权威的角色发号施令。这样的课堂形成了一种热情鼓励,真诚帮助、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同学们在心理上感到温馨,体验到快乐。这样的课堂散发出研究性学习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课题 明确.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最佳途径
(一)、确立研究课题,组建课题小组。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确立课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自己确立课题;二是由教师提供若干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题。我根据教学实际 在初 中三年级中开展分组合作,自由组合,自由选择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基本上是5至6人为一组,成立了"家乡环境状况与对策"、"家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民法律意识与现状"、" 安居花园社区建设"等课题小组。
(二)、制定研究方案,正式实施研究。课题小组确立后,首先根据小组各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确定组长、采访员、资料员等。然后根据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研究的具体方法和 内容等, 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课题研究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活动,学生学习任务紧,时间有限,我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双休日、法定假日、中午、傍晚等时间实施研究,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或是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走访、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获得大量的信息。
(三)、处理信 息,撰写报告。 各课题小组将收集到的具体的事实、数据、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加工,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四)、 成果交流, 总结反思。各小组的调查报告完成后,利用班级活动课进行交流,一是交流自己的小论文,二是交流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交流总结,同学们思维得到碰撞,学会了尊重他人、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等做人的道理,锻炼了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品质,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实践活动能力。
三、共同实践,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成长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科学 渗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146-02
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以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存在的。然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特别的赖以存在的学科领域,它必须以学科教学为基础。我们很难设想:课堂教学仍停留于以知识为中心、传授为主导,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能充分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同步改革,作为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如何将其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性学习相互促进?这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结合科学学科谈些粗浅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与科学学科的特点
目前对研究性学习共性的认识可归纳为:①研究性学习前提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②研究性学习应采取的方法都是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③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理科课程,在新世纪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设置综合理科是与教育改革宏观背景密切相关的。由于经济结构变化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国都在培养具有全新视野与观念,具有全面的知识、技术与能力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及科学实验的普及,给“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
二、“研究性学习”渗透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前提,以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限于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性学习,其宗旨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其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渗透的具体方法
1.在科学实验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科学实验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两种。近年来,随着实验室的配套建设与四室达标验收,科学实验开出率大大提高,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针对初中科学分组实验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在分组实验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积极思维、分工协作探索解决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智能。另外,部分演示实验也可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去探索,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剖析来构建知识结构网络,通过实际运用实现方法论的形成和科学思想的培养。整个过程是以知识的获取过程为依托,通过机械性重复和反复操作来实现教学目的。而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研究性教学,则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以解决问题――“研究性小课题”为教学的导入点。这样就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更新。
将学习置于研究性小课题情境中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一个好的研究课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促进学习策略在新问题中的迁移。
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是对电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根据实际,不妨设计如下程序性问题:①设计实验方案(至少两种),以测定几个不同阻值的待测电阻,并根据设计完成实验;②比较不同电路测量同一电阻所得结果的差别,分析其原因;③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较小,要想得到连续变化的电压,电路该如何连接?④给出两个阻值差别较大的用电器和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安培表和内阻较大的伏特表,如何测定各用电器的电阻?设计出电路且写出实验测定的物理量?
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把知识的巩固、方法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有机地融合起来。这个过程不是教学顺序简单地倒置,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它强调的是“在运用中掌握”,后者则是“在掌握中运用”。前者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融合,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为落脚点,促进后天发展的可持续性;后者则严重束缚了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体验,由于机械性重复和模仿,制约了思维的创造性发展。
3.在科技活动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科目,其范围很广,所以其活动也十分丰富。科技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好形式。例如,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家庭或学校饲养一种动、植物,写出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也可让学生调查某一社区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通过调查研究污染的原因,找到污染源,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治理污染的方法和建议,最后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会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而研究性教学则是这一思路的突出反映。当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毕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创举,如何调整和适应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另外,如何通过研究性教学达到更有效的知识建构?如何协调研究性教学中的“小课题研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等等,这些都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但“研究性学习”的精神,顺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6号)
2 吴俊明.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
3 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4 张人红.“研究性学习”在美国[J].教育发展研究,2001(8)
5 霍益萍.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性学习资料选编[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绍兴人的‘菜篮子’”这一课题研究中加以阐析,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研究性学习得到真正的实施……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菜篮子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播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过,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初中学校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先将研究性学习作为选修课,当作学校课程改革尝试的一项内容,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作为初级中学,应考虑学生与高中阶段学习的衔接,结合本校实际逐步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本人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初中教育教学的特点,从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角度,以“绍兴人的‘菜篮子’”为例,就在初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设想和看法。
一、课题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家庭的饮食状况、家庭成员的地位、人们的消费理念、环保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绍兴人的“菜篮子”里面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复杂了。一滴水里看世界,菜篮子虽小,但涉及的问题却很大。结合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选题,使身处其中的中学生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到强烈的社会参与感、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加强学生对教材中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注意同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亲身体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和观念的影响,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相互协作的精神。
二、课题的实施
1、知识的补充与资料的收集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会碰到原来课堂中没有学过的知识,这时就需要指导老师能及时、适当地加以补充。譬如“饮食结构”、“消费理念”、“环保消费”、“社会角色”等,学生可能概念模糊,教师这时就应适当加以解释、补充。同时,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途径,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本,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教师则主要起引导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多地获得资料呢?
途径一是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本课题中我们可与绍兴市统计局、市场管理部门等单位联系,请相关专家来作辅导报告,或由学生提问通过谈话的方法来获取相关的资料。
途径二是查阅文献。在研究资料的收集阶段,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查阅文献的工作中去,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等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如《齐景发副部长在全国十大城市第十一次“菜篮子“产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途径三是充分利用因特网查阅资料。在网上查阅有关“菜篮子”的相关资料及与绍兴同类型城市的资料,同时加以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绍兴与它们的差别,并初步探究其缘由,思考解决的办法。如杭州的马大嫂们的菜篮子拎得比绍兴的马大嫂们要轻松,原因何在?从中能反映出什么?
2、深入市场、社区,获取第一手材料
参观市区各大菜市场、超市,了解食品的价格、品种、质量、环保性、买菜人员(性别),了解绍兴“农改超”的发展情况,了解各经营商家的竞争情况(尤其是“好又多”、“乐客多”等外来商家入驻绍兴后)等,并做好相应的文字记录。
对社区居民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看看居民吃的内容、吃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了解居民的切身体验、想法以及要求。
适当讨论我国入世后对我市“菜篮子”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社会性原则。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绍兴人的“菜篮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2、实践性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广泛接触社会实际,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学生主体性原则。由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制定问卷调查表、查找资料、归纳整理材料、提出合理的建议等。
4、综合性原则。“菜篮子”这一课题要运用到婚姻家庭、环境保护、乡土历史、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四、课题的总结
通过专家的辅导报告、自己动手收集的资料以及实地的考察调查,学生有了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观点,都会觉得有话想说,教师则可及时介绍小论文撰写的格式,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小论文完成以后,可以进行答辩交流,也可参加评比,甚至还可推荐好的小论文投稿发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五、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Ⅰ、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学生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坚持把课题研究的方向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只有更好地设计新颖多姿、丰富多彩的课题,才能适合各类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不可发号施令、横加干涉甚至越俎代庖,轻易用自己的思路影响或改变学生的思路。
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同一课题组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同学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则应对其进行多深度引导;而有的同学性格内向、腼腆、拘谨,虽口讷而心慧,教师则应多给予关爱,多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扬长补短,共同进步。
2、有效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成功的基本条件。教师是学生的伙伴和交往对象,主要根据选题原则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提供咨询和建议。教师既不能“教”,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放任学生,相反应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学生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踏实、克服困难、坚定执着、不懈进取的精神。
3、联系家长和社会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讲座、参观、访问、游览等多种活动方式能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
4、评价重过程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应该重视的不是解决问题的结果,而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即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
5、不断充实自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教师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挑战,与传统的照本宣科显然不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能查到的资料学生也能查到,有些学生甚至比教师查到的更多,这时,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在下降,如果不懂装懂地搪塞学生,那肯定不行,也有损教师形象,那就只有放下教师“架子”,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除本专业外,对其它学科也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中随处体现广博的知识面,将能更好的引导和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
Ⅱ学生应注意的的问题
1、亲历实践、多提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学生应避免“旁听”、“旁观”的被动地位,而应积极参与投身其中,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自学、学会表达、学会做“学问”,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应持续不断地深入探究、多提问题、防止浅尝辄止。
2、学会合作与分享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就离不开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中先进者帮助后进者,小组成员间分工协作,这时就应彼此尊重和理解。既要善于倾听别人,也要善于表达自己、乐于合作、学会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只有这样,每个同学才都能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收获。
3、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课程资源的差异、学校条件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因而,教师要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变为自己的工作。
1.课程素材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素材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除了重视教材基础配套资源的建设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教材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应注重对“章头”“引言”“选学”中的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其次,对“资料”“阅读”“讨论”“练习”中的教材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再次,加强对教材中设置的“研究性学习”“小实验”栏目的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注意对教材中的图表、数据、阅读资料的挖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素材提供的有效信息,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
第二,注意经常收集化学教学期刊和化学教育研讨会议的相关资料。这些研究文献资料记录了同行的经验、教训、反思,教师可以将其转换为课程资源,并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与其他教师讨论、交流,使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少走弯路。
2.课程课件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普及,教师在课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力求课件内容编选科学合理,表现场景和方式生动活泼、简单易行,使学生理解、识别起来较容易。目前,教学网站上有一些关于新教材内容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演示的三维动画、音像资源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源,建立课件资源库并进行开发。
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重视通过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其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最佳的途径之一。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体验探究。同时,教师也要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库,确保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在建设资源库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健全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课题资源类型。研究性学习课题资源类型与研究性学习类型密切相关,主要有实验探索型、调查考察型、文献研究型、实践体验型和思辨讨论型等。
4.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来源
纸质教学资源来源于教材、教辅资料。经验型教学资源来源于师生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化学知识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验教学资源来源于实验仪器、实验试剂、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方案、实验案例、实验方法、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等。网络教学资源来源于教学资源网上的教学活动、教学参考资料、课件和素材、优秀的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论坛、网上图书、杂志、学报等。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选用
1.纸质教学资源的选用
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虽然每种教材的编写都立足于课程标准,但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这就使得教材的结构内容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应该选用已使用新教材省区比较成熟的资料,留意教学期刊和学生读物中刊载的与对应章节相关的资料,及时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2.知识性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高一新课程的试教过程中,教师应该先熟悉学生初三阶段使用的教材,弄清楚学生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具备了哪些知识,从初中化学已有的知识点入手,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为高中化学新教材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经验型教学资源的选用
经验型教学资源包括师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与化学相关的经验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新课程除了在选修教材中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模块外,在其他模块中也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我们要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开放性提问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它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如何通过提问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之目的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第二,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2、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第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3、进行交流、评价
[关键词] 初中 科学 综合实践活动 整合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尽管全国各地同行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作为必修课程,没有教材,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受时间、空间、学生认知水平、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的习惯思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全面开展在很多学校依然是举步维艰。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初中阶段各学科教师应尽量扬长避短,加强本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课,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与此相同的是科学这门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的设计同样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作为科学课教师,我们具有很好的学科优势,有必要、也理应走在新课改的最前列。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的最佳突破口就是参考科学教材所给的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用以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活动课题的确立
确定课题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很重要。应该肯定的是科学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都具有科学性,都是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实践性,只是具体到学生个体来说,不同学校的学生具备的研究条件不同,不同的学生的研究兴趣、学习的基础也不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课题的选择上,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要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做一定的指向。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于自己选定的课题从准备工作、实践方法建议、成果展示、方法建议等角度,对课题从整体上给予适当的解释,使他们了解课题,了解课题开展的宗旨。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也应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课题作出适当的调整,不断完善课题的细节问题。
例如《动物的行为》这一节,相关的课题是“动物行为的形成”。课题过于宽泛,会让学生不知道具体研究什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题具体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探究自己身边某种小动物的行为。于是有的同学很快提出了诸如“蚂蚁行为的研究”、“探究蜗牛的行为”,还有关于蚯蚓、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的行为研究课题。转化后的课题更贴近学生,学习任务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又如学习了《常见的植物》,教材提供了“校园植物的种类分布”这一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我班的学生将它进一步深化,衍生出若干相关的小课题:校园植物名片的制作;校园植物的特征;校园植物的功能;肥料对校园植物的影响……
再如“调查生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有同学提出是不是可以“调查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调查工厂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我说当然可以,这个课题还可以通过缩小范围,让目标更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比如“生活废水对水资源的污染”,甚至小至“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污染”。
此外,除了书本给定的课题之外,老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了相应的章节的内容后,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性的,同时也是生成性的,同学们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所提问题从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论证,将问题转化,然后确定一个值得研究也能够研究的课题。这样,学生确立自己的课题都是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他们就会有持续研究的动力。因此我们认为:在课题的确立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把握的原则是:注重教师导向分析,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不断细化课题。
二、课题实施的有效尝试
确立一个课题容易,但实施起来还是充满了诸多挑战。我们要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团队,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活动中强调过程,引导学生接受挑战,享受成功与失败。具体可分以下三步完成。
1.自主形成,多方助力,合理组建合作团队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灵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中,在对自己的课题进行了不少的思考的同时,会发现许多目标若只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组建一个有效的合作团队,大家共同来完成这个课题。
这里的组建合作团队和平时科学课上的就近分组讨论或按座位分组四人进行小组实验有区别。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要求每个人从全局利益考虑,从自己的问题出发,结合平时学习相处中的了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四到八人为宜,同时还需要寻找指导老师。我在指导学生组建合作团队的时候,是让学生用讨论的方式,首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寻找几个有相同研究兴趣的合作伙伴;其次要考虑活动是否便于开展,从联系比较方便的或居住在附近的同学中寻找合作伙伴;再次,还可通过老师或朋友的介绍,寻找其他班级甚至其他年级的合作伙伴。组建合作团队的过程,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对每一个学生的心胸也是一种考验,挑战性很大。在科学课的研究性学习中,作为科学老师的我自然是他们当仁不让的指导老师,同时我也引导他们去邀请更具有指导经验的老师、专业人士,也可以是自己的父母担任自己小组的指导老师。
2.教师把握方向,学生实践生成,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在以往的科学课教学中,老师总是习惯地把一切细节考虑到位,安排好,学生只是按照教师预设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得到老师想要得到的结果。要把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整合到一起,我们就要积极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学习者和合作者等。学生不只是学习者,而是合作者和研究者。自主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的第一步。在具体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以实践促生成,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以“调查生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为例。在课堂里,教师指导学生先通过课内活动、小组讨论、共同策划,从研究背景(刚上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这一节)、研究方法(调查法)、研究过程(调查自己家庭生活废水和垃圾的种类对环境造成了哪些污染,采访居民和污水处理厂相关负责人等)、准备工作(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制作保存资料的研究档案袋,借或买记录影像的相机,设计调查表等研究过程中要用到的表格等)、过程记录(调查员、采访人员、专门的信息记录员、查阅资料员、汇总分类员等)、成果展示(调查报告、论文)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初步制定研究计划;再通过课外活动,以征求他人的意见或者参考网上资料等方式完善研究计划;最后回到课内活动,全班师生交流互动,进一步修改完善计划。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每一个课题实施开始之前都必须对研究方案进行周密设计。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是生成性的,这意味着每一个行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研究课题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认识和体验也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我们要积极肯定学生的这种生成性思维,对研究课题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3.管理常态,突出过程,渴望成功,享受挫折
研究性学习活动通常不是靠一堂或几堂课里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对课题研究性学习作常态管理,使相关工作常规化、制度化。
课内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有关的课题研究小实验,开展交流研讨、汇报展示和相互评价等活动。实施中的信息采集、观测、实验、调查访谈、查找资料和咨询论证等大量研究活动,则要在课外时间来完成,对于课外时间的安排上我们也要建立一定的章程,以保证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
教师还要密切关注研究活动的整体性,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比如,向学生收集的资料发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些资料使你明白了什么?经老师点拨,学生进行如此思考定会使主题得到深入,避免了研究的肤浅。老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度,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肯定、表彰;注意学生生成性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意义的问题深入探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还不应忘了自己是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团队的一员,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做学生行动设计的参谋,把有效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课前课后经常性地询问学生任务完成的状况、所遇到的困难,尝试分享探究过程中所拥有的乐趣,积极主动要求参加到学生的研究队伍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与他们在一起。
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预定学习探究目标,在需要其他老师协助的时候,充当介绍人的身份,加强与其他指导老师的沟通;在他们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时,为他们提供实验器材及场地;对于部分毅力不强或者兴趣易转移的学生更要及时给予鼓励或督促,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整个活动的完整性和实践性。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失败的经历,如实验的不成功、调查中的冷遇、与人合作的不愉快等。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发展,很容易让研究活动半途而废。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失败也是一种教育资源”这一价值观,积极地让失败体现出它特有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失败中进行反思,将失败的沮丧转化为一种有价值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失败也是一种必要的情感体验,这些失败只是一生中各种失败中极小的一个,无法承受生活中随时遇到的失败,只能是经不起打击的懦夫,而且从失败中所学到的,可能远比在成功中所得到的要多得多。适当的失败体验在成长的经历中是必要的。在失败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机遇,它将是学生进一步活动的起点,失败的不良情绪如果调整得好,将转化为下一步活动的内在动力。
三、展示成果,注重评价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收集了很多信息,积累了很多资料,也对这些信息资料经过了一定的分析整理。当活动进入收尾阶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活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筛选、分类、归纳、汇总,使之条理化;根据所获得的资料特点,寻求最佳的成果表达形式;要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既关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动中有价值的活动体验;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形成一份基本规范的、有个性的小组活动成果报告;出示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课题不同,成果的形式也不同,不同的展示方式,成果的形式也不同;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展示形式,充分发挥活动的最佳效果。
活动成果的展示主要分为小组活动过程介绍及结果展示。小组活动介绍请各组成员在班级或活动小组中进行,结果展示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实践报告书面展示等。前者如《校园植物的种类分布》,实验研究报告如《蚂蚁行为的研究》,调查研究报告如《调查生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范围可以是班级,也可以是年级甚至学校。特别优秀的成果可以推荐到整个地区分享交流。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对于肯定学生的探究活动成果,调动学生持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科学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时要进行认真评价。激励性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能促使他们以更热情的态度投入到抽查、收集、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去。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过程评价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学态度:主动、坚持完成课题、团结协作等。(二)研究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与操作实验的能力、抽象与假设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交际表达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三)探索精神:选题的创新性、善于发现问题、独到的见解、合理的建议、研究的价值。把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积极性及时记录在评价表中,并力求做到一周一评,月月汇总。另外,评价的手段、方式也力求多样化,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
初中浙教版《科学》教材共设有30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在目前情况下,如果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都能认真指导学生展开,一定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积极运用,让我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的同时,也让我所任教班级的科学教学成绩取得了较大幅度的进步。通过这样的学习,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我不仅仅是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更是他们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者,也是研究过程中各种情感意志的共同体验者。几年的实践下来,我成了学生学习上擅长导引的良师、生活中无所不谈的好友、活动中可以共享成功与失败的合作者。
我在和学生一起成长,我深深地感到将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整合到一起,学生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的自我愿望得到了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发展。目前阶段,可以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新理论和思路,引导我们上好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反之也可以用好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全面深入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各门学科的有效配合,而各门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更需要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和各种要素。几年来科学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合,是科学课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整合之举,大有可为。
[参考资料]
1.浙教版《科学》教师参考书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手册教师教学用书
3.《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批判地吸收教科书知识,不仅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超越了现有知识,而且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也得以培养。
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研究性学习活动坚持创造性的学习观,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富有创造性,是学生发挥集体智慧独创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果也有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果往往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或相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首次发现的知识。创新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语文教学要创新,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点滴做起。
一、指导学生选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对社会和生活的关心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现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例如,对废纸的回收与利用、对废旧电池的处理、如何治理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等等,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并不陌生。培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的堪查实践,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同时要与其他同学通力合作,寻找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从好奇和疑问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创新意识就是问题意识,来自学生的好奇和疑问,没有创新意识,就无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好奇、幻想、疑问甚至某一冲动、某一挫折都可以作为问题成为课题。例如,学生们提出的“香烟的毒性到底有多大?”“壁虎的尿真的有毒吗?”“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色?”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生最关心的。教师就要顺势把这些问题确立为研究的课题,成立研究小组,制订计划,加以的实施。待完成研究后,写出研究报告。这样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活动,学生兴趣浓厚,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3)从课本知识的学习中选择研究课题。例如,在《动物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中,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得出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就此结论向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蚯蚓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及“蚯蚓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自选一题,然后通过查阅书籍、实验、调查等活动来搜集材料,从而在亲历整个过程的体验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二、开展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在学生选定课题的基础上,成立课题合作小组,并由学生自己聘请教师、家长或校外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成立小组后制订好研究计划,按学生的特长爱好分工,通过调查、采访、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做好记录,深入开展研究活动。学生们有新奇、惊喜和赞叹,更多的则是困惑不解,这些都促使学生们不断刨根问底,探究根源。在这种研究过程中,学生们认真分析、互相讨论、认真记录、大胆实践,取得了成果。
三、总结研究成果,促使学生形成创新品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由学习的指控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选题、研究过程和结题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发现,学生们选题尽管非常丰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选题的科学性、意义性、合理性、可行性、合作性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选题加以论证,发现问题时与组员共同分析、共同完善,从而达到选题论证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在研究的开始阶段,一般都是积极主动,热情极高,而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困难的增加,研究进度放缓时,学生的热情就会降低,仅凭想象就想弄一个结果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作为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督促、指导和检查。
参考文献:
[1]史军玲.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J].大观周刊,
2012(6).
[2]马长明.例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J].考试周刊,2011(5).
[3]王淑和,庄桂珍.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