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3 02:4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培训实效性为工作重点,以“聚焦高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师德修养、研修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研修高效课堂模式、研修专业技能、推动读书活动等板块为主要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机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培训中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有效学习评价”为主题,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紧贴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高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结合“微课 ”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及对“网络同步助学”资源的研究、整合和使用,增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业务水平。
(1)实践性知识的校本研修。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切入口,抓住师生沟通与交流、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业布置与反馈、听课评课有效学习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环节,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改进,最终达到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和提高课堂教学机智的研修目标。
(2)发展性知识的校本研修。围绕师德修养、教师礼仪、人文艺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保健知识、自我发展规划、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校本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师德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以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3)研究性知识的校本研修。通过开展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反思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理解、接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知识和方法,并主动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进一步推进以好于学习、善于研究为导向的教研组文化建设。
四、培训内容
由学校统一实施组织,紧紧围绕“有效学习评价”主题,围绕“网上晒课”、名师教学、读书活动、专家讲座等板块进行专题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板块:以网上晒课为平台,展示“有效学习评价”。
1.“微课”技术的培训与指导。
2.培训形式:专家报告、观看实录、视频制作。原则上每位教师都要摄制一节“微课”,摄制或者研备一节“优课”。“微课”、“优课”并分别在20xx年9月1日和20xx年11月1日前上传在校园网上。
第二板块:以名师课例为抓手,辐射“有效学习评价”。
1.名师的课虽然设计迥异,风格不一,但是无一不把“有效学习评价”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观摩学习名师对学生学习多元化的有效评价,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2.培训形式:案例研究、观看实录、仿课赛课、课堂再现。
第三板块: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交流“有效学习评价”。
1.主要目的:教师读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积淀自己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内在专业底蕴,提升其专业素养,乃至整个生命价值,而不是为了呈现其身份所需的外在表征。有鉴于此,教师读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重在切合自身需要。总体要求是:有精有略,因需制宜;眼到心到,读到实处;言意兼得,读出真效。
2. 活动形式:开设读书沙龙、撰写心得体会。各校要结合实际,遴选优质图书引导教师阅读,从中汲取营养。培训期间可以结合主题,选择相关专业书籍,要鼓励老师们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并将读书心得上传至学校校本培训“读书活动”专栏,并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畅谈读书的收获,分享彼此的经验,感悟读书的乐趣。大力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五、培训考核
(1)校本研修参与录(由学校设计)。以课例研修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方式,包括教学与学习活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个方面。
(2)总结提升改进单(由学校设计)。教师个人填写,学校审核。包括主题活动、主要收获、效果评价等,引导教师对本学年校本研修进行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
(3)每位教师摄制的“微课”或者“优课”上传到校园网。
关键词:微课;微课建设;微课优势;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采取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通常采用视频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问题,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同时,微课视频时间不长,教学组织短小而信息丰富。
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之后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传播,全国各地的微课内容建设、微课教学大赛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微课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符合当下互联网环境的学习氛围,因而迅速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
微课在近几年的高校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各地高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不断开展微课教学,举办微课设计大赛。然而,微课课程建设虽然如火如荼,但目前大部分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仍是只将微课知识作为传统课堂之外的辅助课堂,制作的微课课程也只是课堂教学的网络版,而没有真正体现出微课的内容特点: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整合碎片知识。因此,加强教师的微课教学设计能力,提高微课的课堂质量,建立一套适合国内教学的微课教学系统,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迫在眉睫。
1微课建设总体思路
微课能够给教育者和学习者带来更好的选择,同时能够加强两者的交流沟通。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对于微课的建立、使用、推广以致最终的学习者体验都非常重要。微课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知识点的选取。对于一个课程来说,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框架是做好选题的关键一步。找到课程的框架就能梳理出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将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作为选题的重要内容。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教育者应该采用适合的方式使学习者更易接受这些知识。最后一步,根据前2步的设讹运用合适的道具,制作出一个个短小、精炼的微视频,同时应该结合学习任务加以说明,这样,一个微课程就基本完成了,如果能够加上片头、片尾,就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系统了,整个微课制作过程如图1所示。
2微课教学设计三部曲
对于微课的设计有了总体的思路框架,就可以根据这个思路着手设计整个具体过程。对于传统课堂来说,一节课一般是45或者50分钟的时间,这一节课中包含若干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测试和总结等环节。由于微课的内容针对性比较强,一般只涉及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更短,在10分钟以内,所以就要求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知识点通过微课的教学模式更加简单、直观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1导入
在对学习者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育者需要通过一种合适的方式将学习者引入到知识点的环境中来。教育者需要介绍这个知识点的应用,因此,导入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教育者做到自然衔接,通俗易懂,这样,学习者才能更好地进入到那个知识点的学习当中,同时,该知识点的记忆也会得到强化。
2.2讲解
将需要讲解的内容导入之后,接下来就是讲解部分了。讲解部分是微课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主要就是讲解环节教育者的教学能力了。在这个环节中,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将知识点通过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得到展示。在语言方面,尽量简洁,通俗易懂,如果能加上一些比较风趣幽默的风格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除此以外,教育者还可以采用一些图片、表格的方式使得视频内容更加直观,使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更加良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2.3总结
在微课的最后,教育者应该对该微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分析,梳理知识点的结构,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习效果得到强化,起到画龙点睛或者提纲挈领的作用。虽然最后的总结过程比较简短,却是知识点的升华,因此,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3高校微课建设发展策略分析
高校微课建设是亟待发展的重要目标,微课对于教育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所以,高校要加强微课的设计建设。首先,需要明白微课建设的主要目的。微课的建设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微课设计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和透彻,将微课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来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第二,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微课建设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对微课的理解得到加强,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使得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能够更加全面、完善地考虑问题,根据学生的需求选取内容,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加强学习效果。最后,高校的微课建设制度需要得到完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合理的评估标准,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优秀微课的制作。
3.1对教师进行微课制作的培训
教师作为微课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掌握微课的设计与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学习的重中之重。为了使教师能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微课作品,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在培训中学习微课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对于微课的基本应用有所了解,从而能将微课更好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同时,由于每位教师的理解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人对于某一问题制作出来的微课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这时,就需要请教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前来指导,并对微课的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使微课能够表达得更加准确和完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学习,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使得教师在知识、技能和理念上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突破。
其次,学校也应该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都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微课设计大赛,设立一些奖项和荣誉。教师在参加这些活动时将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教师参加比赛不仅在设计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同时在比赛中和其他的参赛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这就使得教师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在传统的课堂上,每位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的学生,其他的学校和班级是不了解的,但是通过微课这个学习平台,优秀的微课能够传播得更加广泛,学生与学生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能得到良好的沟通,得到一些反馈和评价,这无疑是对教师最好的激励方式。
3.2创建微课资源建设机制
微课的开展不是独立的,要想最大效果地发挥它的作用,就需要进行微课的资源建设,使微课资源库更加丰富。比如微课制作中的教案、PPT、素材、微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法、微课课程的线上建设技术等,这些内容都需要进行积累和建设,从而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微课资源库。
3.3开展微课形式的科研活动
微课因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优势在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研活动中,根据每个教师的科研目标可以进行反复的观看浏览,从而找出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得到了加深,通过微课这个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专业性得到了提高,从而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微课这个新兴的教学模式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微课;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系列的微事物随之涌现出来,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课凭借其短小精悍的传播特征很好的适应了社会对知识的快速需求,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但是,微课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凸显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先要了解微课的发展历程,找出现存的问题,才能提出有效性的对策。
二、微课发展的现状
微课(Micro-lecture)始于美国,并在美国发展壮大后,传至世界各地。同时,国外也最先将微课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目前,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可汗学院、TEDEd和翻转课堂。国外对微课用于教育的研究,比较注重微课与课堂的有效结合,力图从微学习理念出发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在微课支撑下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发。
微课从2010年在国内开始兴起,2011年胡铁生教授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自此,微课开始成为教育领域热议的对象。各种微课大赛的举办,将微课推向了全国各地。微课在国内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由于我国依然在延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我国开发的微课资源不能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仅仅是停留在微课比赛和教师互相借鉴以及教研活动方面,没有将其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三、中小学微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查找和分析中国知网上关于中小学微课的文献以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微课作品,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微课的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在查找到的所有关于微课的文献中,对微课理论进行探讨的文献数量是最多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微课的定义、微课的特点、微课的定位、微课的类型进行探讨。而关于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微课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的研究更少。
(二)理论研究缺乏对实践的指导:目前,大部分关于微课的论文都是专家编写,而微课是由学校里的一线教师实际应用的。专家编写的理论,有的对于一线教师过于复杂、难懂,理论性强,有的脱离实际情况,不能很好的指导一线教师有效的利用微课进行教学。
(三)微课的数量多但不精:由于各种微课大赛的举办,微课被推向了全国各地。各个学校的教师都积极投入到微课的建设中去。微课在国内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国内微课的数量已经很庞大,但是算的上精品的微课寥寥无几,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
(四)微课的内容不够“微”,形式太过“微”:大众对于微课的共识就是“小”,不仅在时长上要小,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小。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把握好“小”的含义,比如,中国微课网的一些微课,有的是截取一段课堂实录的十分钟小视频,有的通过加快语速或压缩学习者思的时间来保证微课在形式上看比较小,使一节微课所传递的知识量过多,而不是清晰简练的讲解一个知识点。
(五)微课的应用率低:虽然说现在微课在教育领域闹的轰轰烈烈,但是使用微课的教师和学生却很少。很多一线教师积极制作微课只是为了参加微课大赛获得奖项,而不是为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虽然现在网上有很多微课资源,但是会主动的去寻找微课资源来帮助自己学习的学生很少。很多家长可能都没有听过微课,更不会督促孩子使用微课帮助学习。
(六)教师设计制作微课面临很多困难:微课制作包含了教学设计、素材准备、录屏以及后期的优化处理,大部分教师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技术方面的,特别是在录屏和后期的视频编辑环节。如果仅凭一个非专业的老师独立完成的所有的制作,这对老师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部分教师对制作微课很感兴趣,但是他们有很重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微课。还有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硬件条件还达不到制作开发微课的要求。
(七)微课平台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在实践中,免费的微课平台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数量越来越庞大的微课,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会使资源呈现杂乱的状态,很难快速准确的查找到所需要的微课资源,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由于微课管理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很多资源的重复建设。目前的微课平台还没能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与帮助。
四、促进中小学微课发展的策略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策略:
(一)鼓励实践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鼓励微课研究者去将微课运用于课堂中,探讨微课在教学中的真正价值。专家可以和一线教师合作研究,通过实验法、访谈法、调查法等方法,了解实际教学情况,发现微课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出有指导性的理论。同时,一线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实际应用微课教学的经历,总结出实际的经验,可以为微课的应用提供理论帮助。
(二)开发精品微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国家、学校、专家、教师所有人的努力,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精品的微课课程并示范推广,尽快的实现微课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学习借鉴这些精品的微课,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制作出相应的优质微课。优质的资源是为了更好的应用,要以应用促进建设。
(三)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活动:在中国微课大赛官方平台上观看教师的参赛作品,发现大部分的作品都比较平庸。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系统化的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针对微课的设计理论、理念、策略、方法、模式,以及微课制作的技术,对教师进行培训,同时播放优秀课例,让教师借鉴学习。
(四)向学校、教师、学生推崇微课学习理念,促进微课用于教学实践:很多教师、学生不使用微课,是由于不了解微课学习的理念、方法、意义,针对这种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逐步向师生引进、推崇微课学习理念,先从思想上认可微课的意义,再逐步促进微课资源用于教学实践。
(五)学校加大对微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要加大对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的重视,建立微课科研组,提供开发微课所需要的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学校提供科研经费,将微课程作为学校研修资源,鼓励学校教师深化研究。为师生免费提供各种微课资源,鼓励师生参考、借鉴、学习。
(六)完善平台管理体系:随着微课资源数目的增多,缺少了管理使资源呈现混乱的状态,所以需要完善的微课平台,使资源系列化、有序化。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互动”的功能模块。
(七)教育部应加大对微课的重视与资金投入:在每一个领域的发展中,资金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微课想要快速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资,国家应该为微课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各省、市、区教育部应重视微课的建设,鼓励教师组建微课制作团队,并定期划拨资金。
【关键词】微格教研 校本教研训 转变教师观念 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备课组长的选拔和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123-03
根据城区、学校的工作计划,为解决我校教师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教科研工作的问题,切实提高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将原有的《让学生喜欢我》、《EEPO有效教育》和《资源库建设》等课题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尝试“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备课组教研”三合一的“微格教研”活动模式。拟定从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开展“微格教研”校本教研活动,在教师层面、备课组层面推动学校教研文化乃至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老师最终成为学生喜欢的人。
我校“微格教研”的基本做法主要是通过在学校各学科备课组内,在组织教师们学习“微格教研”理论及相关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立足课堂教学,从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调控教学过程技能、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其他技能、不同的课型模式探究、教师的听课、评课技能、科研技能等方面加以教研。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微格教研”为基本形式,让每位教师能在教研中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发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同时在“微格教研”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馈与理论分析,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改善教育教学行为,逐步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微格教研”的实施,必定会给一线教师的正常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严格地说,“微格教研”方案的出台和实施,是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为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实践过程。同时“微格教研”方案是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与教师们也会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新的经验。“微格教研”在不断地实践和改进中,如果把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教师就会安心地实施教学工作,“微格教研”方案才会越来越符合广大师生的利益。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开学第一节课教学设计”、“录课”和“组织教学技能之一单元组合作学习培训与研究(EEPO单元小组研究)”为主题的“微格教研”活动。
以“组织教学技能之一单元组合作学习培训与研究”为例,描述我校“微格教研”是如何开展的。根据“微格教研方案”,12月我们的重点是进行组织教学技能的教研,经过我们深入的学习,决定分步进行,12月重在对组织教学技能之一“单元组合作学习”培训与研究(EEPO单元小组研究),主题确定,教务室杨×教师立即制定“小组合作学习单元组组建训练与成形推进”培训研讨活动方案,之后召开备课组长及活动人员会议,组织学习资料,组建活动推进人员,确定活动目标,推荐第一阶段上课人员。11月28日至12月3日,邹校长与教务室教师亲自指导陈×、杨×两位青年教师准备好12月4日的现场观摩课。
第一阶段全员培训现场观摩,为学习阶段。
12月4日下午,我校在阶梯教室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之“微格教研”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先请陈×进行1分钟课前说课――陈×上15~20分钟组建单元组微型课,杨×进行1分钟课前说课――杨×上一节40分钟以“怎样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为话题的标准课。两位青年教师依托EEPO教学平台,为教师们带来了小组合作方式的训练课。通过分组、小组分工、约定、合作和成果展示等活动,青年教师们、各备课组长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第二阶段各备课组研讨,为准备阶段,全校19个备课组用备课时间开展下列活动。
第一,组织学习,确立组内上课人员及讨论话题:各备课组组长组织教师对观摩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各备课组组长组织教师学习陈×、杨×老师“小组合作学习单元组成形与推进方法”教案;各备课组组长组织教师学习检测单元组水平观测量表;确立本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话题及活动目标;确立本组上展示课的老师(2人);分配本组其他成员进行单元组水平观测便于课后说课与制订改进方案。
第二,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微格教研”模拟教学,现场观测:1名教师进行8分钟的组建单元组微型课;另1名教师上一节以本组所选话题的25分钟小课;小组成员进行“2+2”反思评价,制订改进方案
第三,反复修改,再次模拟:2名教师修改完教案,再反复进行“微格教研”模拟教学:8分钟组建单元组微型课、25分钟小课、小组成员进行“2+2”反思评价、改进方案的步骤直到满意为止。
第三阶段备课组现场教学,为展示阶段。
12月25日下午,我们在阶梯教室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微格教研”之备课组现场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由语文教研组负责,语文组老师借助EEPO的有效教学平台,通过学习方式训练课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探究。
整个活动由上课、评课和总结等几个环节构成。上课环节采取片段教学的模式,由陈×、陈××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授课、共同推进的方式组织教学。面对由理科组老师充当的学生,两位青年老师处变不惊,很好地驾驭了课堂,循序渐进地向教学目标推进。与此同时,语文组的其他老师则在一旁仔细观察授课过程中的问题,从关注、关照、倾听、亲和力、资源利用五方面做好监测记录,为授课结束后的评课做好资料信息的收集准备工作。
40分钟的授课结束后,由全体语文组教师将之前听课的监测记录收集并整理,由青年教师蒋×作为评课代表,从关注、关照、倾听、亲和力、资源利用五方面对两位青年教师的授课展开评课活动,最后,邹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和总结。
本次活动以其独特的方式打开了我校教学技能培训的新思路。活动充分利用了备课组的团队资源和“集体作战”的整体优势,依托EEPO的教学平台,开展了高效的教学技能培训。像这样的培训我校今后还将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学校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的方式,促进各教研组的发展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新飞跃。
学校开展“微格教研”活动的组织者需克服下列几个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不退让、不急躁、不等靠)。
我校实施“微格教研”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就是遭遇旧的教育观念的抵制。在教师中,有的认为,“教无定法,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为什么一定要按你说的做?”“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消费者说了算,学生欢迎我讲,你为什么不要我讲!”也有的消极对待,你讲什么他不反对,但是却不以为然;有领导巡查,他按照要求作个样子。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小组讨论的参与度不高,学生展示效率低、时间不够用、预习效果不好等现实问题,这更加引起了一些教师的质疑。
面对这样的状况该怎么办?“微格教研”是坚持还是后退?我们的态度是不退让、不急躁、不等靠。大家一致认为,“微格教研”不仅仅是一种校本科研形式的改变,更是关系到“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一件大事,事关学生的未来,我们必须从转变教师观念入手,坚定不移地把“微格教研”向前推进。
第二,教研方法单一(加强学习,做到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教研更具有针对性)。
以往的教研活动,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其余人各行其事,只有部分人受益,其余人跟着做做这项工作,起不到真正的教研效果。于是,今后我们从集体大教研转变为根据“年级”“学科”“各领域”等特点进行了集体、个别教研相结合的教研形式,推选教研组长,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在组织方法上,也将新的教研方法引进来,如:“头脑风暴”、“目标导向法”,“教研行动法”等。
第三,备课组执行力不强(认真做好备课组长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明确备课组长的权力与职责,建立较完善的“微格教研”活动机制)。
备课组长既要有对学科教学的较好理解,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更要有包容不同个性教师的宽阔胸怀。学校在选拔、任用备课组长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真正把工作热情高、业务水平棒、协调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放在备课组长的位置。要加强对备课组长的培养,除了定期召开备课组长会议系统学习和相互交流外,更要重视岗位培训,要帮助备课组长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困惑,要从教学管理常规上关心和支持备课组建设。
要发挥备课组这一教学实体的作用,除了要不断地提高备课组长的待遇外,更要确保备课组长在备课组内的管理权威,明确备课组长的工作职责。备课组长要在教务室的指导下,负责本备课组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的计划制定和落实,保质保量地完成本年级、本学科教学任务和教研任务,并对提高备课组教师业务水平负有一定的责任。要让备课组长参与本组教师的聘任、评价工作,给足备课组长对本组教师的奖惩建议权。
备课组活动是落实备课组计划、开展“微格教研”的最重要的形式,必须要有制度保证,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等要提前告之组内老师进行思考和准备,每一次活动都要做好记录,包括出席情况、活动内容、有创意的思考等。教务室应定期对备课组活动进行检查,真正建立起一个有计划、有过程、有监督、有考核的“微格教研”活动机制,保证“微格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四,计划与现实(我们需要用心去做事)。如何让计划成为现实,值得我们思考,关键是在制定计划和让计划成为现实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有没有确实用心地在做事。只有用心了,我们才会在做每一件实现计划的工作前深思熟虑,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只有用心了,我们才会有激情投入这些工作,并在工作环境因素有失理想时,观察到认识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相适应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和工作步骤调整,最终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只有用心了,我们才不会把工作看成是领导或同事强加给你的,以一种疲于应付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事情,如果以一种勉强的心情去做,我们绝对不会达到完美的效果,我们的计划也是很难成为现实的。
“微格教研”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微格教研”校本教研要回归教师、回归教学、回归课堂、回归实践,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这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校本教研的主旋律。因此我们要立足“校本”,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狠抓管理,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精心设计,提高校本教研的可操作性。
总之,“微格教研”是提高在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效经济的途径,在学校校本培训中引入“微格教研”,符合师资培养的现实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引导教师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让每位教师能在教研中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发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同时在“微格教研”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馈与理论分析,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改善教育教学行为,逐步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探究和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互相学习,才能形成合作共赢的教学共同体,构建学习型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课;视频;脚本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45-01
I Have Seen Online Open Courses
LI Jin-qin 1, CAO Chen-jia2
(1.Xiann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ning 437100, China;2. Wuhan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has not been able to demonstrate its dominant position in education career. A new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by the education object. Summon education career to pace with The Times in real tim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generation.
Key words: micro lesson video script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国家教育事业也在与时俱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加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个80后年轻教师,也是见证过中国伟大教育事业的这20多年发展过程。对此也深思过、分析过。在这些年期间,中国教育事业基本稳定健康的在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实时改进的地方。尤其是高校即将迎接出生在信息全球化的零零后。作为一位年轻教师,深感责任的艰巨。
目前,各高校都在鼓励专业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适应社会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办学质量。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符合这个年代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为了提高我校办学质量,学校组织年轻教师培训在线课程制作。对此,结合工科专业总结如何做好在线课程。
1 选本好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及社会需求选本最适合所带专业教材。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必须研究透彻教材内容,将本学期教学重点做好记录。依据教学目标,将重点内容通过不同教学手段,形象仔细的讲解出来。
2 教学课程的设计
要以3个“一切”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利用假期时间去社会调研,研究一套符合社会需求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体系。创造出如同学生亲自在工作岗位的教学环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3 精心做好微课
微课更注重制作,做好一堂微课,要涉及很多方面。比如:word、ppt、脚本、视频的录制等等。重点在脚本,脚本的质量直接决定视频的质量。微课分为大微课、小微课。一般大微课12到18分钟,最好控制在15分钟。大微课包括6个问题:引入课题、教学定位、内容讲解、提问回答、总结、作业。小微课包括4个问题:教学定位、内容讲解、总结、作业。一个微课知只包含一个知识点。最好不要并列两个知识点。不要在课题里面夹杂例如:“和”、“及”、“与”并列词语。知识点的选取一定要有技术含量。与讲的内容贴切。讲解知识点的过程要有引入,不能过长,不要扩散。收尾要块,重点突出、论据精辟而简洁。PPT要有美感但不能花哨,没有必要出现动画小人,避免学生集中的精力被转移。文字尽量少,字的色差要注意。字体大小要合适不要轻易用艺术字。教学手段要新颖。要具备启发性、趣味性、千万不要平铺直叙。微视频要注意语言艺术、教师要注意仪表、肢体艺术。小微课拍视频时候,教师三次出境。分为开始、中间、结束时出现。每句话要带有字幕。小微课最好不要学生互动。或者要有互动不能太过生硬。注意不要学生出现集体回答问题。教师讲课要脱稿,不能存在有版权争议。如果课程是实操部分,是否带学生可以视情况决定。做的视频要求清晰、简洁、有说服力、色差要明显。静止的画面不能超过5秒钟。背景音乐音调不能太大。要设置有开关控制。题库要是客观题,不要主观题。每个知识点至少4道题。基本难度占百 (下转第150页)
(上接第145页)
分之六十,中等难度题目占百分之二十,偏难的题目占百分之一十,综合题占百分之一十。录制视频时候,一定注意鼠标不能晃。避免用语气词。可见,微课的设计尤为重要。做好一堂微课,除了注意上述细节问题,还有规划好做微课的流程。第一、讲哪些内容。第二、怎么讲。第三、用哪些素材。第四、用哪些方法、手段。第五、所讲内容以什么方式来呈现。第六、选择最好拍摄的机位放置。做PPT时,留空白位置加字幕。第七、视频与动画穿插着讲的时候不能出现冷场现象。
4 总结
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服务学生,全面服务社会一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近年来相关的教育改革热点此起彼伏,比如国外的 MOOC 项目、翻转课堂,
国内在线开放课程以及现在开始的微课比赛和微课培训,而随着互联网通讯和硬件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了巨大改变。尤其是即将步入高校的新生代。微课之所以会形成当下教学的热点,正是因为它们充分适应了当前知识爆炸的移动数字生活时代背景。作为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它们的历史性和内涵深度,不需要拘泥具体内容形式,而应充分借鉴和利用微课教学方式的特点,一方面发掘校内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组织,提高区域在线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率,尽力为提高社会教育机会,公平与扩大教育机会而努力。为带动高校教学改革出一份微博之力。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关键词:微课;高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实践
G633.67
一、微课及自主学习概述
微课是当前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的一个热点,作为当前一种较为流行的教育资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微课教学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谈起微课,我们自然会想到国内“微课第一人”胡铁生老师。在他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我们常说:微课形式“微”,内容“精”,整体效果追求“妙”。它有四个主要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中如何应用微课
课题研究过程,本人恰好处于紧锣密鼓的培训研修中。2015福建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就是其中一个。这次培训很深入,省教院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后是网络研修社区中的远程研修。网络研修课程很丰富,有通识类的、技术素养类的、组织与管理类的、学习与发展类的以及评估与诊断类的。我们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课程选择,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结合《微课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中的实践研究》课题,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关于微课方面的课程来学习。学习后,收获很大。
(一) 正确认识微课,慎选知识点,精心教学设计
英特尔前总裁贝瑞特曾说过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核心。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学得好。教学设计要生动、新颖、核心、精炼。微课简短精悍,切入课题要新颖、迅速。讲授线索要鲜明。在微课的设计中,小结是比不可少的。好的微课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微课小结不在于而在于精。微课设计要有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深入浅出的讲授也可以是细致入微的剖析。
微课不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梳理,不是45分钟课堂的浓缩,不是课堂授课的电子化;而是清晰简约的知识讲解,是另辟奚径的难点剖析。微课知识点的确定要慎重,可以是某重点或难点知识,或是需要重复练习的技能,或者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内容,比如一些拓展性的内容。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图像加工――写意生活CD封面” 为案例,进行基于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实验。
这节课使用矩形选框工具、魔棒工具、磁性套索工具抠图,以及使用文字工具、渐变工具、画笔工具初步润色作品都是操作型的知识点,很适合制作成微课。教材中是以制作“写意生活CD封面”为主题,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篮球”、“校园小景”、“街舞”三张图片的特点完成抠图、初步合成图像,对合成图像进行润色、美化完成作品,任务还是挺重的。通过微课视频的帮助,任务全部布置给学生,尽管时间有限但是学生完成得较好。《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这部分内容很有的扩展。如果按照传统套路,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由于教师讲解的时间太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堂任务,要好几课时才能完成作品。
(二) 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要基于教师“精心”的“先学”设计
实践证明,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微课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有效的。当然我们要正确看待微课的课堂作用。微课是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益的,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不是一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把微课扔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微课视频就可以了。微课无法了解这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班情,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特征,灵活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解读不同学生遇到的疑难杂症。微课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把微课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辅助自己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让自己分身有术对学生进行更加个性化的答疑和指导,而不是让微课完全替代自己。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要基于教师“精心”的“先学”设计。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针对性为宗旨、以浓缩性为原则、以多样性为特征、以引导性为方式、以分享性为精神,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微课潜在价值,以深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三) 微课应用实践之“他山之石”
上海特级教师周飞老师在《微课程应用实践与思考》中,从what,why,how三个层面,引领我们系统地认识微课程。他结合普陀J课堂实践案例,思考微课程的应用,很接地气,引发了我们对微课程应用的思考。周老师《微课程应用实践与思考》是在“普陀J课堂”实践基础上的经验之谈。采用一校名师,全区共享的策略,构建学科达人团队。按“五步骤、三循环”的流程制作微课程。他在如何使用微视频开展教学,总结到,微视频教学能否有效关键点一是“先学”如何学,主要是学习资源的使用;关键点二是“后教”怎么教,主要是教学模式的探索。先学之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
三、应用问题与展望
信息技术教师对微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微课的开发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设计过程越来越精细化,微课的应用面越来越广,但微课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教师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上,都要有意识的转变和提升。尽管信息技术教师有优势,但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这条路径上学无止境,信息技术教师要将信息化教学成为习惯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钢 . 浅谈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20)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师培训是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很多时候却不如人意。不少中小学教师反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培训,如带班、课堂教学示范,看起来容易模仿,但是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实践时,却总感觉“形似而神不似”。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往往又过于高深,云里雾里地让教师们听完后只余“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感觉。
教师培训实践中的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培训理念――技术主义和反思主义的冲突。前者以科学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教师发展就是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乃至走向成熟的过程。因此,教师培训时主要侧重于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培训。后者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教师实践的对象是人,教师发展就是其对人性、对社会、对教育理解和感悟的过程,故而教师培训多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深化和拓展。技术派鄙薄理论,反思派轻视技术,两派各执一端,都有失偏颇。因此,从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惟有将技术与思想融合起来的培训,才是有效、高效的。
那么,如何有效整合技术与思想,使培训既超越经验主义,操作主义的局限,又避免“雾里看花”,越看越糊涂的困境,这是我们校本培训面临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受《小学语文教师》“辩课进校园”的启发,在培训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该模式分为“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研修反思”五个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在培训中要将技术与思想整合起来,真正实现培训的优质化、高效化;培训初衷是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融合、互通的平台,既让教师感受思想的冲击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实现学用结合,从而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模式的基本思路大致可以表述为:思想引领――实践研修――形成教师个人教育信念和行为。
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卷入式培训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与策略
根据技术与思想融合的培训理念,在具体设计培训模式时,我们既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在形式上,增加了专家与教师、授课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环节,着力让全体参训教师都动起来,真正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换和内化。在内容上,我们既考虑到要有理论冲击力,又考虑到要有实践的观照,还应有教师个人的研究反思。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主题讲座――每次培训由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实际,针对目前课改中出现的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理论引领。其目的是在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寻找理论依据,用理论指导行动。在专家的讲座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课例实践――由一名教师,根据主题讲座的理念与观点进行课堂教学探索,为受训者提供一套思想和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课程团队的力量,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打造名师提供一个舞台,探索一条培养教师的新路子。基本思路是利用青年教师所在学科组的力量、利用课程培训团队的力量,围绕培训专题的理念,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既体现个人风格,又体现学校教研水平与课程团队的实力,更体现培训专题的理念,实现四者融合,为参训者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
辩课互动――“辩课互动”的核心是个“辩”,它实际上是一种以课例为“靶子”的辩论式评课,这是“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一个亮点。其目的在于用辩课的形式,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空与平台,激发参训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与会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观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辩课过程中,正反双方围绕主题讲座,结合具体课例,就是否体现主题讲座精神,各抒己见,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它给受训教师发出的信息是:我们不仅仅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里,组织者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建立QQ(微信)互动群,让所有的与会老师都参与进来,都动起来。活动中与会老师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动一动头脑与手指,就可在群中围绕研修模式、主题讲座、辩课观点、课例实践,发表自己的观点……可点赞,可批评……或支持正方,或力挺反方,或提出质疑,或给出建议……在此期间,线上线下,有线无线,短信微信,文字语音,均可频繁互动,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有的是积极的思考,智慧的火花。互动从活动开始起步到活动结束停止,真正体现了全员“卷入”、全程“卷入”的“卷入式”校本研修理念。可谓场上有风采,场下有精彩。需要注意的是:辩课互动应坚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正反双方在阐明本方立场、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能忘其所属,追求真理,从不同角度张扬优点,指出缺点,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发现问题,提出体现讲座主题的有效解决策略,寻找、探讨教学的真谛,使辩课从“对立”走向“趋同”,真正达到“以辩促研”的目的。而不能为了辩个输赢,争个对错,拿真理当谬论;更不能把“辩课”当“贬课”,历数课堂教学的不是,且夸大其辞,一棍子打死。因为辩课的价值,不在于输赢,而在于用辩论这一束阳光,照亮思维的盲区,照亮我们思维的死角,让思想更加敞亮。
辩课发言时,应注意可控性。一是内容可控,必须紧扣主题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二是时间可控,限定每人次的发言时间,让更多的人表达观点;三是结论可控,正反双方最后陈词时,观点应该基本“趋同”,使老师们越辩越清,越听越明。
点评提升――由于我们在辩前有意安排了正方反方,容易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各自顽强地坚持己方观点,容易形成哪一方辩手水平高,哪一方就占上风,而不是谁的观点正确谁占上风。容易使受训教师不听倒明白,越听越糊涂,云山雾罩,不知方向在哪里,亦易导致教师对正确的理念、教学策略产生怀疑。此时,由一位既有理论权威,又有实践经验,能让老师们信之服之的名师(如没有这样的名师,可在“辩课互动”后安排一个中场休息,几位能者议一议,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然后再由一位代表发言)及时地根据讲座理念、听课与辩课感受,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与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进行适时的专业引领,拨“乱”反正,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则能使受训教师更进一步地领会专家讲座精髓,更有效地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更有利于把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更有意义的反思与建构。如此,受训老师则方向明,目标清,培训效益更大;如此,辩者将把辩论当做一种享受,当做历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辩且思,且辩且行!
研修反思――“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主要考核方式,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学习思考,到会老师结合现场学习,撰写研修心得,归纳理论上的收获,可以借鉴的教法,点评、辩课中受到的启发,并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二是指活动后的微格式教学,将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实践,提高自己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三、“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卷入式培训模式的基本特点
主题鲜明――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教师实际需求,选择有价值的培训专题,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每次活动,组织者要以课程改革或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切入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和教育创新能力为目的,以“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为原则,精心策划,着力于解决一个问题或一类问题。它还需要参与辩课的教师,在主题和辩题确定后,提前一定时间(一般为二周)阅读理论与课例资料,列好辩论要点,做好准备。还要每位辩手带着主题听课,从课例中寻找实践例证,以便辩课时能根据教学现场情况,适时、适度展示。
互动性强――互动环节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谈话的现实感,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个到会者再起思维的涟漪,引发更深的思考,提升到会教师参与积极性的作用。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说:“一片没有波纹和浪花的水,百分百是死水――真正的河流和海洋里一定有荡漾的涟漪和喧腾的浪花,这是生命活力之所在!”互动时,台上台下,正方反方,教者听者,有线无线,短信微信,辩者观者动手摇一摇,扫一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情感与理性、常识与偏见、技巧与常态、理念与课例之间,实现智慧碰撞、思维砥砺、观念融合,既加深了对专题、对课例的理解与认识,又发挥了其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潜能,提高了对现实问题的洞察与分析能力。
学用结合――注重教师操作水平的评价,以写研修反思和微格式教学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力图把培训学习内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用结合”更有实效,我们在学校建立了研修反思机制,形成以个人反思为基础、组内交流为桥梁、校内总结提升为导向的研修反思机制。要求教师撰写的研修反思要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思考、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的成败、启示和感悟,找出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最佳的应对策略。通过反思,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形活效显――传统的教师培训,不管是一课多磨,还是异课同构;不论是校本教研,还是教研员调研;其形式不外乎讲座、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这些基本环节。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一推出,就以其新颖的形式,赢得了教师们的喜爱。它从过去单一的讲座、授课,单向的评课、总结转而为多层次的递进、互动,尤其是其中的“辩课”环节,一改过去“一言堂”的评课现状:为了顾及到上课教师的面子,不管课上到何等程度,大家都是一团和气、满脸喜气,搜肠刮肚找好话,连最后的不足也要谦虚地以建议形式提出,话是客套的,评论是总结性的。而今的“辩课”是双方的,是互动的,是针对一堂课的分析、厘清、改进,是过程性的。辩课时,听课的,执教的,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张或观点,听课者和执教者之间、听课者与听课者之间就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你驳我辩,展开思想交锋,寻找有效策略。
操作简便――“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环节清楚,操作简便。不论是学校的校本研修,还是街道、县级教师培训;不论是基层学校的骨干研修,还是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都很适用。主题可大可小,切口可宽可窄,时间可长可短。
微课就是微小的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指视频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短小、精炼、严谨,用来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一种小型新型课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学案例、课件、设计、反思等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采用视频作为传授知识技能的载体,教师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的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音频、视频、PPT、文本等格式媒体,来有针对性地解惑、启惑,有效的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与现今中小学的微课契合度更高。
在国内,微课是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终将成为现实,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信息设备,学习原来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传递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上课讲授的关键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追求教育改革的的浓厚兴趣。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传播,这种录制教师上课的“微视频”和“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教师辅导疑难”教学组织流程相结合的“微课程”开始在国内流行。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在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教学媒体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终将成为现实,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进入到现实课堂中。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由、有效学习提供一个支架和平台,满足了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另外,微课的出现,能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使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以及对学生作业的反馈检查等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微课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教师对微课教科研有根本的认识。
2、教师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知识,对电脑、网络、视频录制、编辑、图像处理等软件要有所了解,能够独立制作并上传微课作品。
3、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改变教学方式,摸索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科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微课教学,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4、将研究成果搜集并组建成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师生学习搭建一个平台,使资源共享。
五、研究内容:
1、了解微课相关的知识,明白什么是微课?
2、学习微课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制作并上传微课作品。
3、尝试微课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不断优化、完善我校微课资源。
4、将微课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通过实践,优化教学,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5、搜集成果组建教学资源库,为师生学习提供一个平台。
六、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怎样利用微课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怎样才能利用微课有效教学?
3、如何利用微课来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4、如何利用微课,让学生主动学习,让知识的传授方式由灌输为主变作引导为主。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以我校实际工作和学生的水平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商讨、研究、预定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制定本课题的实施步骤。首先组建课题组,通过专题讲座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掌握微课相关知识,通过微课学科教学设计及效果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其次课题组成员开展研讨交流,对微课的环节设计交流探讨,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并上传微课作品。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微课教学,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科的教学模式。最后总结成败经验,形成合理的论证依据,将研究的成果搜集并组建成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师生学习搭建平台,使资源共享。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资料分析法。3、个案研究法。4、调查研究法。5、检测试验法。6、经验交流法。
九、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 2016年5月――2016年 7月)
组建课题组,调查教师对微课相关理论的认知水平;调查学校对于本课题研究所能提供的课程资源和教育教学设施,确定本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阶段(2016年 8月――2017年2月)
1、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教师对微课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结合学校教师对微课理论的认知现状,掌握微课相关知识。通过初步对微课学科教学设计及效果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使教师对微课教科研有根本的认识。
2、教师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知识,能够独立制作并上传微课作品。
3、邀请专业人员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微课制作技术培训,针对教师在制作使用微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解疑答惑,提高教师微课制作和运用能力。
4、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微课比赛,通过比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微课设计制作能力。推广微课制作和实践的有效经验,将研究成果搜集并组建成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师生搭建一个学习平台,使资源共享。
关键词:教学改革;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31-02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微课及其应用已经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有1600多所高校参与,引领全国高校掀起了微课建设的热浪[1]。笔者通过课前、课后问卷调查,论证了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可行性,通过行动研究法,提出了微课应用于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微课教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调查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课前,笔者对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新生发放了《大学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现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33份,结果显示81%学生来自农村,67%学生暂时没有电脑,94%学生能登陆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93%学生能熟练从网络下载学习资源,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多进行实践操作才能提高网络化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期末阶段,笔者发放了课程现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7%以上学生认为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各个章节知识点中60%学生认为EXCEL2010较难掌握;在关于希望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调查中,69%学生选择课堂主讲型,51%倾向课堂讨论型,42%选择案例分析型,15%学生选择其他方式;在对学习课程过程中,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调查中,选择最多的包括在线视频、电子教材、课件下载以及网络讨论。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重视本课程,并且具备网络化自主学习的能力,渴望教师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支持,尤其是在线微课视频。可见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具备可行性。
二、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中文“微课”一词最早由广东省佛山市胡铁生老师提出,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的内涵研究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微课是一种教学视频资源;第二种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中心的资源包,构成微课程;第三种认为微课是一种微型的教学活动。笔者较为同意第二种观点。微课具有以下特点:①短。指教学时间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15min,可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②少。指教学内容少,一般选取教学中的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③小。指资源容量小,可以灵活下载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④微课本身应该先是“课”。包括内容、活动、评价等要素的教学服务[2]。综上所述,微课短小精悍、目标明确,能够支持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各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三、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制作微课
依据笔者在前期研究中提出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笔者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网络应用五个单元,再对每个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例如在Word2010单元再分解成Word2010的界面及组成、Word文档的创建及保存、简单文档排版———制作“通知”、Word表格的制作———制作“个人简历表”、Word图文混排———制作“海报”、Word排版技术———“毕业论文排版”等子单元,再将分解后的子单元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操作型课程,制作微课的方法多采用录屏的方式,一种是运用CamtasiaStudio8录屏软件来录制操作过程,另一种方式是运用PowerPoint2013自带的录屏功能完成操作过程录制。对于知识点讲授的课程可采用PowerPoint2013+耳麦、Videoscribe、Focusky、思维导图ImindMap7等软件制作。后期编辑特效可采用Edius6.01或AECS4软件完成。
(二)微课应用策略
基于微课的教学应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为其关键要素,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才能保证微课教学模式下和谐学习环境的建构和再生。微课教学应用主要分为三大时间段: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应用主要体现在翻转课堂教学;课中微课视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运用微课视频丰富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微课视频主要是供学生课下开展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促进知识的内化。1.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教学目前,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已经很多,以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金燕老师的研究为例,主要是在课前给学生列出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按照任务单安排学习,并在课前完成相应的微练习,课上对学生在做微练习中反映的实际问题,进行答疑,对操作性问题进行现场示范并解决,再根据微单元的知识目标,组织独立或合作完成练习、开展协作探究问题、成果展示与交流等。笔者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移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运用移动信息化教学助手蓝墨云班课在课前课前学习任务,包括微课视频、微练习,开设讨论区,学生可以在观看完微视频后,提出本节的疑点、难点,供师生共同讨论。课堂教学环节主要安排如下内容:①根据学生课下学习情况及讨论区热点问题,教师组织讨论,给予疑点解答;②布置小组任务,开展探究式的学习,验证学生课下微课学习效果,促进知识的内化;③重点、难点操作示范;④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利用云班课移动教学助手设置课后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哪些支持,从而补充课程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移动信息化教学助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解决了学生课上课下学习脱节的情况,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学生可以在课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打开手机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云班课学习的经验值也是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有效依据。2.微课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以微课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过程包括新课导入、微课视频观看、布置小组或学生操作任务、学生汇报、教师评价和总结等过程。首先,教师将新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告知学生,并导入新课内容。接下来是微课视频观看过程,微课内容一般为10-15分钟,这部分内容既是对教学重难点的阐释,又能够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统领,决定着整个课堂的走向。之后是小组或学生操作任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学生在机房上课时间有限,迫切需要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能动手操作练习,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安排学生完成个人操作任务或小组作品。接着是学生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可以采用组内轮流汇报的形式进行汇报,避免有些学生缺乏汇报机会而产生讨论时的懈怠。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能够纠正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的错误、弥补同学们认识的不足等,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重难点知识的认知程度。3.微课应用于课后学习一方面,教师在课前将微课资源及课程其他资源上传至在线课程平台或云班课平台,学生在课后可以运用手机、电脑等设备观看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学习平台对学生课后学习过程实行跟踪和评价,设置课后学习任务,适时监督和引导学生课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实践证明,微课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可行的,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动学习能力都得以提升。教学改革之路没有终点,只有起点,随着移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其他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大家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EB/OL].
[2]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
[3]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8).
[4]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关键词 微课;微课平台;开放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52-02
1 微课是信息化微时代中的一股新势力
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正以一股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随着电信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通信手持设备不断地更新换代,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使得它们越来越智能化。除此之外,还夹杂着势头很猛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随着微博(国内主要以新浪微博作为代表,国外主要表现形式为Twitter和Facebook)、微信、微电影、微杂志等微浪潮的兴起,微时代已经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人们的阅读以及学习生活的习惯逐渐地在被微化。
微课就正逢其时,作为这种微时代比较活跃的一员,在这种微环境中应运而生。随着人们对之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专家学者对其研究热情的不断高涨,而使得微课成为信息化微时代中的一支生力军。
2 以面向学习者这个角度简略概括和总结微课的要义
微课是从国外引入的。在国外,微课这个名词的鼻祖可以追溯到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微课被引入我国后,国内的教育界尤其是教育技术界就掀起一股微课热。
我国教育技术界的焦建利、黎加厚、吴秉健、张一春和胡铁生等对微课概念的详细诠释,笔者在《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一文中已予以引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在这些教育技术界的学者对微课概念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他们根据国外有关微课的资料和自己的视角对之不断概括总结,从不同角度审视和重申微课的核心要义。这其中,我国首位关注微课的代表胡铁生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对微课的界定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笔者综合以上知名学者对微课的定义,得出自己对微课的集中概括和简略总结:微课是适合于在简短时间内应用灵活学习方式的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优质学习材料。
3 微课的核心理念所在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的精髓就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直接面向学习者的优质学习材料。尤其是在这个学习者拥有多种学习方式的时代,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方式和泛在学习方式以及混合学习方式可以作为典型代表。再加之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开发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微课如虎添翼,更加可以发挥出它的强大威力。如果没有移动终端设备和网络技术支持的话,微课的光环注定将要暗淡一些。
为什么微课自被引进之后很快就变得比较火爆?它能给学习者带来的精华和能切中学习者的要害何在?这可以从它所体现出来的理念中得到一些启示。微课主要是一种直接面向学习者提供的便捷学习材料,主要以学习者的需求为本。它能照顾到学习者在快节奏时代中繁忙之余有限的简短时间内的微学习需求。比如在上班的地铁里或者在下班回家的公交上,人们可以利用手机学习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微课的出现利用了学习者之前在工作之外的被浪费的空闲简短时间,使得学习者有事可做,感到充实,不无聊。
这点其实和国外的可汗学院有点类似。可汗学院在短短的时间内受到几千万学习者的欢迎,主要就是因为它所拍摄的视频主题直接面对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所需借助可汗学院来实现翻转课堂。假如把可汗学院的视频内容和微课比作超市里的免费货物(目前微课和可汗视频不需要付费),把学习者比作进超市采购的消费者,就不难理解微课的核心理念以及它的精华所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便捷的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材料。
4 为微课架设平台时应注意的问题
架设微课平台时要把握最具有实质意义和最核心的部分——平台应该面向学习者且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服务。
4.1 架设微课平台要使学习者学习微课时操作起来方便易行
微课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短小精悍。通常微课所占用的时间在10分钟以内。为什么要将时间卡在这个时间段内?这是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一般来说,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黎加厚和他的培训团队在各地培训教师设计微课程时发现,其实,微课程的时间在3~5分钟为佳,超过6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1]。既然微课的最佳时间段为3~5分钟,如果所设计的平台比较复杂,而使得学习者单操作该平台就花了3分钟,那就喧宾夺主了。这就要求开发微课平台的设计者要从学习者的需求入手,设计出对每个学习者来说比较容易上手的操作平台。
4.2 架设微课平台时要注意平台的开放程度
微课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如果搭载它的平台不开放或者开放程度比较低,相当于配套软件支持拖了后腿,微课原有的知识传播功能就遭到大量削减而使得学习者想学却只能止步。微课想要赢得像可汗视频那样的欢迎度和点击率,一定要开放给网络中的所有学习者。假如是由自己所开发的微课搭载平台,牵涉到平台代码等保密内容而只对购买了使用权限的某一片区或者某个单位单独开放,这一定会影响到微课的受众。
当然这只是开发过程中平台开放程度的一个方面,很容易将一些细微之处落掉。例如:能不能把微课视频的嵌入式代码直接开放?能不能将特定平台上的微课分享至个人博客、QQ空间或者新浪微博等带有社交性质的平台上,且直接将其在这些平台上打开并播放?许多网站采用自己开发的平台进行视频播放,没有这两方面的功能。开发技术的不完善会导致分享行为的发生率走低,这就大大影响了平台的开放性,进而会影响到学习者,那么微课的面向学习者的核心就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
4.3 架设微课平台时要注意平台的吸引力
搭载微课的平台如果对学习者能够构成很好的吸引度,就能使学习者感兴趣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笔者所指的平台吸引力主要是引导方面的吸引力,而非平台本身的吸引力。单纯有平台的吸引力会导致学习者的关注方向发生变化,他们可能只关注平台本身(即技术),而非关注微课所讲述的知识(即内容)。这其实也是教育技术界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平台的吸引力可以从平台的娱乐性方面来突破。不可以因为前人没有从这方面实践,或者没有前人做好的模板供参考,就抛弃进一步创新与突破。想使微课平台具有娱乐性,可以将平台做得具有游戏方面的特征。这其实也可以上升到教育游戏这个层面。微课平台的开放程度和易操作程度只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预期做就能做到位。开放程度比较大再加上容易操作,那么受众就会显著增多。
但是,娱乐性决定微课平台能不能有更强吸引力。一个平台的吸引力除了这个平台的微课之外,还需要平台所附带的其他价值。把微课做严密保护以至于学习者只有来到该平台才能看到该微课,那就一条道走到黑了。平台靠娱乐性提高吸引度时,不必只是为了娱乐性而设计娱乐。微课平台的娱乐性应该就四方面来衡量:娱乐的目标是什么?娱乐的规则是什么?娱乐中间或者完成娱乐时有没有互动和反馈?学习者是自觉参与娱乐活动的吗?以游戏化为载体使得微课平台具有娱乐性,从而最终使得平台的吸引力程度提高,学习者将会以更大的投入力度来参加学习。
架设微课平台时如果将以上三方面做到位,笔者坚信微课平台一定能使学习者得到优质的学习服务而使得自己最终满载而归。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格教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1微格教学的内涵及其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微格教学被广泛运用于教师教学的技能培训中,“微”体现于上课微型,用少的教学步骤来教学;“格”在于细分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教学技能单独放大进行训练,更具针对性,并非是将教学内容十几分钟的压缩。微格教学作为一种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微小的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分别进行教学活动。微格教学能科学地将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与评估融为一体,是一种理想的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训练方法。近年来,国际上将微格教学理论应用到体育领域中,作为专门培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尝试。我国体育教育界应用这一理论尚属起步阶段。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使得人们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重视不足,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长期停留在观摩教学、同行听课等方式上,限制了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尽快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学方法个性化和多样化,就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技术,充分发挥微格教学的魅力。
2微格教学培养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可行性
任何教师必须具备2种知识:一是所教学科的知识,二是如何教的知识。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全面的体育专业知识,且能对体育教学技能进行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1微格教学的优势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进了落后的教学手段,课堂质量得以提高,培养方式大大创新。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安装了高速多媒体影音传输系统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能实时传输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并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可控处理,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当前是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教育技术手段的提高。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摄像机、视频、音频、手机,懂得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技术,能够运用互联网等手段辅助体育教学。通过运用录像等视频手段进行课后分析与诊断,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提高备课质量。讨论并钻研教学方法,实现教案共享,可随时随地交流经验、总结不足,从而大大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2.2具有提高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过程是由学生和教师、教学环境组成的相对闭合的活动体系,其中各项教学技能的运用均是其子系统。整体效应的产生,不仅取决于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还取决于各子系统的效能。微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闭合的教学活动系统,而被训练的每一项教学技能即为一个子系统,所有子系统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整个微格教学就能显出最大功效。
2.3操作性强
全国教育发展数据统计,每年高等院校新进专职教师万余人,大部分是研究生学历。这不仅改善了师资队伍建设,还提高了整体教师学科的专业性。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使得新进教师很长时间内无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所以,在高校设计或组织教师培训活动时,需依据培训对象的现有教学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以往体育教师的培训往往依靠单向而非交互方式的进修学习,或是次数少且流于形式的同行观摩等带有局限性的交流模式。微格教学可以帮助体育教师实现有序的最小化教学,通过微格培训可以将体育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大范围推广并运用于全体教师培训。随着增强全民体质健康的深入,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将成为体育教育的主旋律,体育教学的本质和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往的说教化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学习时口、耳、眼、脑并用,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要实现从讲课到导课,从听课到看课的转化,体育教师必须明白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习技能,做到通过讲解理顺知识点,通过练习融会贯通。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多种变化方式,如语言的变化、动作的变化、师生相互交流的变化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升华是学导式教学,这是新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将体育教学由教师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达到新时期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把教师职能的重心转移到导上来,做到施教之功,贵在引导。
2.4对完善体育教师教学培训的作用
大多数体育教师所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只限于满足基本教学程序,并没有机会审视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特殊技能两大类。体育课的组织和实施是一个繁琐且复杂的理论体系,需要的专业技能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示范能力、教学对话技能、教学导入技能、教学板书和强化技能、多媒体教学技能、反馈技能、教学组织技能、结课技能、说课技能、控制技能。这些技能都可以通过微格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及完善。通过体育微格教学的动作强化功能,促进师生互动,进而强化教学行为;同时,指导学生相互影响,使学生通过参与达到强化的目的;运用变换信息的传递方式或变换活动等,使学生增强对某个问题反应的强化。
3体育教学领域微格教学程序
3.1观摩示范
微格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模拟训练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在实施模拟教学前,学生应该系统学习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技能、教学设计等内容。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培训教学技能的形象感知,通常在训练前教师应提供形象生动和规范的微格教学示范片或教师现场示范,使学生对教学技能充分感知,深入理解。示范可以是优秀的典型,也可使用反面教材,但应以正面示范为主。由于一次试教训练所用时间短、学生人数少、只集中训练几个教学技能,所以,训练目的可以制订得更加明确具体。微格教学特殊的教学环境为实现培训目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于教师控制教学局面。
3.2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
训练前应确定具体的训练技能并编写好微格教案,每次教学建议集中训练一二项技能,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微格教学中的示范、备课、角色扮演、反馈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是教育教学理论得到具体贯彻的体现。被培训者在较短时间内训练一二个教学技能,可以集中精力,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和关键细节要在讲解中加以提示并强调,发挥微格教学的优势。
3.3语言技能的应用原则
从教师工作的职责和特点出发,运用教学语言应遵循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运用本学科的专门术语,用词必须准确且合乎逻辑。语言简明可以结合动作进行微格教学,教学简明性更体现在体育微格教学活动中,对启发学生情绪、审美情趣,丰富其思想感情均有推动作用。教师需要讲清动作要点,根据学生年龄、兴趣、背景、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地进行授课。同时,注意讲授的阶段性,控制好微格教学的时间段。
3.4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是微格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总结知识规律,动作要领,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师生共同观看微格教学实况录像,先由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检查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技能,也就是“自我反馈”,然后由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对其教学过程进行集体评议,找出不足之处。尤其是指导教师,应通过反馈学生的教学表现,重点指出其不足之处,督促其改正。评价反馈将为其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基础,锻炼并提高其教学水平。评价反馈结束后,体育教师要及时修改、完善教案,准备再次教学。若第1次角色扮演较成功,则可以不进行重教,直接进行其他教学技能的训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可通过反馈,比较体育教学训练中知识点的异同,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要领,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教师通过讨论及练习等活动,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应注意多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馈,不能以少代多、以一概全,完成巩固阶段的组织教学。
4结束语
微格教学开始于对教学过程的感性认识,然后到理性认识(教学技能的学习和研究),最后综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总体上讲,这种方法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的原理与教学论、心理学理论是一致的。体育教学大纲要求体育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微格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现代科技和教育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体育教育的微格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保证微格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不论是在教学行为规范化训练还是在培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上,微格教学都有着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必将成为体育教学领域最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陈献芳.微格教学与教学测量[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
[3]郭友.教师教学技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王风桐.小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第2版[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5]张雄安.中学体育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小学体育 问题 微课
一、前言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一段视频,不超过10分钟),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全过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一节40多分钟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重点内容是短暂的、瞬间的。而小学生因为注意力和记忆力等原因,并不能很好地去接收到教学的重难点。那么,换一种讲述方式,将教学的精彩部分排成微视频,供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课外自主学习,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在反复的观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体育微课的制作
1.了解需求。微课的制作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更好学习与发展。在学习中,学生才是主体,所以在正式制作微课程之前,先要去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小学生对体育课堂上哪些部分感兴趣,希望更加深入地去学习,以及对哪些部分还有疑惑,需要进一步澄清。根据学生的这些需要,制作相应的微课程,以更好地达到学习的成果。
2.结合课程。小学体育微课是对小学体育常规课程的补充,所以在制作课程时,要仔细地研究课程设计与要求,以达到更好的课程教学结果。
3.制作培训。要想制作更加精良的微课程,就需要更加规范的技术。但是一般具有专业体育知识的体育老师,并不一定具有专业的微课制作技术。这就需要组织培训,对制作老师进行摄影、录制、剪辑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将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专业的微课制作技术相结合,从而制作出高水平的微课。
4.正式制作。在做好详细的微课设计后,正式录制微课程,微课程的类型包括四种:教师讲述类,微课程的录制还是老师讲述,但是与常规课程不同的是,由于微课程的时间限制,老师只讲述课程中的精华部分;教师示范类,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领悟运动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练习类,通过展示学生一步步的练习,纠正错误,熟悉动作要领,让观看的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去学习;优秀表演类,向学生展示优秀的连贯的表演,让学生能在放松心情的同时,熟悉整套动作的大致思路。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地使用这些方式,也可以相互穿插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微课如何与小学体育课堂相结合
1.学生在线学习法。将录制好的微课放在网上,向学生展示课堂内容的重难点和精华,让家长监督孩子在线学习。学生通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微课程,可以更好地去学习体育课程,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2.课堂插入法。传统的体育课堂模式是“讲解+示范”,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上课的时候还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室内课堂中,老师可以采用微课“讲解+示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注意到微课程中的内容,而对于一些运动技术难点,可以采取多次播放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3.课后复习法。课堂记忆毕竟是短暂记忆,很多内容在课后就开始慢慢忘却。而微课就可以摆脱时间的障碍,供学生自由学习。学生在课后继续观看微课,可以巩固自己的运动技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素养。
四、将微课程运用于小学体育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搞清教学主体人群。微课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制作微课时,要充分考虑到本群体的特性。在制作小学生体育微课时,就要考虑到他们本阶段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可接受的程度,避免出现成人化等现象。
2.搞清教学课程主题。在设计微课时,要抓住“小学、体育”这两个关键词,微课的内容也必须和他们相契合。在微课的内容上,也要注意微课的主题,按照主体框架进行设计,不能出现微课内容与微课主体不符的现象。
3.注重微课的质量。微课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载体,所以要尽可能地保证微课的质量。这就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微课的制作方面,一定要尽可能地保证制作技术的专业化,避免出现拍摄不清、层次不明、马虎大意等现象;二是在体育理论及实践知识上,不要出现理论错误,或者示范动作不规范等现象,容易误导学生。
五、总结
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我们很容易看出来,微课对其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合理地与常规教学配合教学,能够增强小学生对于运动教学的兴趣,进而让他们更乐于去参加各类运动,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促进整个小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宇璐.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个案研究的视角[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2]黄德强.教学比赛模式用于普通高校网球提高班的实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3]信伟.团队考核在普通高校难美类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中的正向激励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