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用水者协会业务

用水者协会业务

时间:2022-07-10 02:2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用水者协会业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用水者协会业务

第1篇

关键词:农民用水协会;组建过程;成效;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24-1

小金湾东乡族乡是花海灌区最早的一个移民乡,全乡共有五个行政村,其中东兴村就是其中一个。东兴村全村有常住人口1374人,灌溉面积为3210亩,在全乡的五个行政村内,东兴村是率先在花海灌区开展成立农民用水协会的,在近几年的工作开展中,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和优异的成果。

1 农民用水协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成果

1.1 对于末级渠道工程的管护工作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成立农民用水协会主要是改变以往松散、混乱的管理模式,形成有法律地位的管理组织。包括对农民在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等各个重要环节的管理。从而确保农民的参与权,提升参加的主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更能促使他们在思想方面的极大转变,由以往的被动、消极参与到现在的主动参与、积极管护。通过社会的宣传和科技的创新进步,他们的节水意识也明显提高,确保灌区灌溉工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

1.2 对于保持灌区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自农民用水协会成立后,用水户直接拥有经营权、用水管理权等权益,从而确保饮水灌溉工作有了组织者、管理者。要求用水量的大小直接和农户的经济利益挂钩,让农户和灌区管理机构围绕共同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确保能够以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到灌区管理和建设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推广灌区节水高效型供水管理模式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有利于灌区效益持续稳定的发挥。

1.3 有利于群众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通过协会的管理,能够有效杜绝农户之间大锅用水的不良现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节水扩浇的目的。同时,这种管理模式大大减少了工作流程,降低中间环节,优化了水费征收的程序,确保能够按时足额完成水费征收工作。也有效避免了各种不合理负担及搭车收费现象,降低了农户的水费负担。

1.4 有利于促进田间工程建设

每年协会通过在征收来的水费中抽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来进行田间工程建设。包括补砌各级渠道,完善配套设施和建筑物。另外,还积极鼓励用水户投入劳力代替资金,确保田间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1.5 有利于提高灌区农户用水协会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

农民用水协会在村委会支起“一张桌子”,通过协会专管员宣讲政策,收缴水费,公开灌溉流量、灌水水量等涉水事务,把农户紧紧的联系到了这张桌子周围。

2 灌区农民用水协会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在随后组建农民用水协会的过程中出现对协会管理人员不能严格按选举程序产生,换人频繁,存在协会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协会与用水组之间的水量、水费账务核算不及时,准确率不高,对水费的收缴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2)政府对协会的运行管理缺乏应有的支持,管理和监督协会运行的经费不足,造成部分协会管理混乱,管理人员流失,农田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的管护。

(3)农民用水协会对各灌溉期的运行情况不能及时的向村支部、村委会主要领导汇报,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得不到村支部、村委会的支持和理解。

(4)灌区田间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破损严重,渠系水的利用率低,水的渗漏浪费严重,也不利于进行科学有效地调度运行,仅靠用水户和协会会员缴纳管理维护费来维修和改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农民用水协会良性运行的方法

3.1 保证用水者能够充分参与到民主管理中

要想充分调动起所有用水者积极参与的关键点是务必要坚持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原则。这是用水协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只有通过民主管理,依靠群众的力量,团结一心,才能确保协会作为“民办、民管、民享”的社团组织在我灌区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且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协会这个组织当中。这样,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灌区管理机构的精心指导下,协会能慢慢步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3.2 要理顺三者关系才能保证协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政府、用水者、灌区管理机构这三者关系到协会的生存发展。因为协会组织的发展是个制度层面的问题。它不能仅仅依靠用水者或者灌区管理机构中的一方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政府在宏观的高度上,给以一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或者能够成为一种制度或体制。这样,在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下,明确这三方应有的权、利、责、义等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建立起保证协会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另外,协会负责人的选拔要从多方面考虑,深层次考查,尤其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确实把德才兼备,又有扎实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并且能够勤勤恳恳地为用水户办实事的人选拔到协会领导岗位上来,使协会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3.3 灌区管理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够保障协会的正常运行

灌区管理机构能够为协会提供专门的业务指导,加强培训提高用水者业务水平。这样,通过经常性地为协会提供一些业务技术方面的指导培训服务,就能逐渐让协会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管理机制。从而使协会与灌区管理部门之间和合作走向正规,最终实现“互惠共赢”的局面。

3.4 完善配套测水量水设施

测水量水设施的完备为水费的计算、征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灌区管理机构和协会要加强完善测水量水设施的配套,确保测水量水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测水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灌溉现代化理念与灌区快速评估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饮水工程;管理体制;机构

中图分类号:TU9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0-0039-02

海原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位于中卫市的东南边缘,东靠原州区,南连西吉县,西接甘肃省的靖远和会宁县,北临同心县,为中卫市所辖三县之一。全县辖17个乡(镇)、172个行政村、1 184个自然村,总人口43.7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40.16万人。海原县深居西北内陆,总土地面积6 468 km2。国家干旱带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给干旱山区群众解决饮水困难带来了希望。

1人饮工程运行管理体制

海原县人饮工程管理体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对跨乡镇的集中供水工程,由水利局组建供水管理总站,并在各乡镇组建供水管理分站,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由供水管理总站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对于主体工程以国补资金方式为主的乡镇,建设集中供水工程;以乡镇水管站为主的组建供水管理站;对于供水规模小的单村供水工程,一般采用村集体管理;对水窖等这类工程,全部采用“户建、户管、户用”原则建设和管理,做到产权明晰、自我使用、自我管理和发展。

2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以国务院提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为依据,逐步改革现有水利产权制度,鼓励社会、集体和农户以多种方式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实行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方针,逐步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统一的水利投入和经营管理新体制。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海原县供水工程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不仅要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要求,正确划分工程类别和性质,而且要综合考虑海原县饮水安全工程的自身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用水户承受能力,设计符合工程运行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明确产权和水权,落实管理责权,规范财政支付范围和方式,建立一套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需要遵循以下具体思路:根据工程规模,依据精简、高效的原则,管养分离的要求合理岗位定员;综合考虑供水区农民承受能力和工程运行要求,合理确定供水成本。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工程功能和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以及工程管理单位经营收益情况,对工程及管理单位进行定性和分类;根据管理单位的定性,明确行业负责管理的主管部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明确产权、水权及管理责任;依据设计的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保障受益群众的用水安全,维持工程良性运行;研究提出稳定解决用水安全,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政策保障措施。

3工程定性分析

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定和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类型及其收益状况,水管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即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经营性水管单位。《实施方案》明确,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利发电等经营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

当地工程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定,特别从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综合考虑,工程水管单位属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

工程在由政府财政资金解决其更新改造的前提下,在工程管理体制设计上,拟探索采用公司化管理体制,按照企业化运作方式管理、运营。

4管理机构设计

通过对工程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工程实行公司化管理体制,拟采用参与式公司化管理模式。根据工程特点和复杂程度,工程运行管理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运行管理办法,管理机构按专管和群管分级设置,专管机构为海原新区水务公司。参与式公司化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包括工程运行管理体系和决策、监督体系两部分。工程管理机构包括协调决策机构、监督机构、运行管理执行机构和农民用水协会。管理体制的设计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供水服务公司成立和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三部分。

4.1决策、监督机构—董事会和监事会

在中卫市政府的指导下,由海原县政府、财政局、发改委、水利局、海原新区水务公司、农民用水协会代表共同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定章程和议事规则。董事会是工程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董事会负责决策工程运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审查和批准工程管理单位年度财务运行状况、年度财务报告以及年度经营决策;负责根据工程运行管理情况和用水户意见初步审核水价调整方案并上报有关管理部门;在资产、业务、人事管理等方面对供水服务公司实施资产监督、业务指导、业绩考核和人事管理。监事会负责对供水服务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4.2运行管理执行机构—海原新区水务公司

在政府指导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供水服务公司,公司人员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择,海原新区水务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海原新区水务公司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领导和监督下,全面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公司下设管理站,按照划定的管理范围,具体负责工程运行管理。

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工程水量调配和水质安全,负责输水工程运行管理;负责管理站的组建,并对其管理进行监督;全面负责工程资产管理,提出水价调整方案,制定收费办法;负责公司经营管理,接受董事会、监事会的资产监督、业务指导、业绩考核和人事管理,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

4.3受益农户代表—农民用水协会

第3篇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富顺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整治山平塘111口;整治和新建石河堰18处;整治和新建提灌站13处;新建和改造蓄水池271口;新建和维修渠道125.7公里;新建排灌渠14.1公里;高效节水灌溉区2处,各类输水管道共计30公里。

二、管护目的

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服务社会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得到明确,经营方式得到搞活,管护责任得到落实,安全运行得到保障,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做到建、管、用相一致,责、权、利相统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责权一致、有机统一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宜包则包,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坚持尊重民意、维护权益的原则,广泛征询农民意见,实行民主决策,使改革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处理好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和经营者积极性的关系。

4、坚持政府扶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充分发挥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引导作用,处理好政府投入和受益农民投资投劳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及改革的关系。

5、坚持统筹发展、持续利用的原则,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水利发展和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确保防洪、供水和生态环境安全,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

四、管护范围

对符合以下标准的已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纳入本次范围:

1、塘坝、石河堰、小型灌溉泵站、灌溉机井等小型水源工程;

2、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小型灌区渠系等;

3、纯井灌区的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4、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新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要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理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良性运行的工程管理体制。

五、明晰工程产权

1、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包括国家补助资金等所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属农户所有,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

2、受益农户较多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负责组织维护管理,也可以按照工程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其产权属用水户协会所有。

3、单村工程由受益村或用水户协会管理,片区水务站业务指导。

4、跨村工程由乡(镇)政府协调受益村共同组成管理机构或确定管理人员,片区水务站业务指导。

5、跨乡(镇、村)较大规模工程,由县水务局局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管理机构或由已有用水单位管理,用水管理单位业务指导。

六、完善管理机制

(一)转换运行机制

在分类明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或经营管理权的基础上,可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灵活转换工程运行管理机制。

1、承包。通过签订承包管理合同,由工程所有者将工程委托给承包者进行经营管理。

2、租赁。通过招标的办法与承租人签订工程租赁管理合同,由承租人在合同期限内自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按期缴纳租金,并保证租赁期满时重新核定的资产达到合同规定值。承租期内允许继承,但不得擅自转让,如转让须经所有者同意并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3、股份合作。通过资产评估,将工程资产划分为若干股,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由2个或2个以上股东按照章程或协议参与经营管理。股东可用资金、土地、劳务、技术、设备等作为股份参股,共同拥有工程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按股分配,并留出一定比例的公共积累,用于工程维修养护。

4、拍卖。工程所有者将工程全部或部分产权、使用权或经营管理权公开竞价出售,由多个参与者公平竞争,按照国家拍卖的有关规定程序,最终拍卖给出价最高的购买者,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对涉及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切身利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水利工程,其所有权不允许拍卖,只能拍卖使用权或经营管理权。

5、用水户协会管理。对村内联户、村集体兴建或跨村工程,可按照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行使经营管理权,按照章程民主协商开展投工投资管护工程、供水调度及水费计收等管理工作。

6委托管理。由县水务局或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将工程委托给村民小组、用水户协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管理。

(二)明确管理责任

工程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级人民政府水利工程管理的政策规定,服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水利发展规划和防汛抗旱指挥调度要求,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严格履行改革协议合同,切实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

已进行工程管理但尚未明确完善工程安全运行维护管理责任的,要认真整改完善,补充修订协议合同,严格细化责权条款,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

工程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要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不得擅自改变工程功能;如因实际情况需要改变的,需逐级报审批后方可实施。县水务局要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服务,对不能有效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发挥工程正常功能效益或不能严格遵守执行协议合同的,要及时督促整改,并视情况终止或收回其使用权或经营管理权。

七、健全配套政策

(一)保护支持管理主体

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等形式经营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和收益权。以委托管理等形式使用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买断或投资新建工程者,享有工程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可继承和转让。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同样享有获得国家资金补助等有关优惠政策扶持的权利,并可在保障工程公益充分发挥和遵守水资源合理开发保护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多种经营。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修建工程的,各有关部门可采取“民办公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给予适当补助或奖励。

(二)严格执行水价政策

工程供水价格,要严格按照省、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在市人民政府的指导监督下,由供需双方在当地物价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指导价幅度内商定,按照程序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报市物价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批准后执行。用水户应依法遵守批准的水价方案和水费计收管理办法。

八、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发改委、财政、国土、农业、林业、水务、各乡(镇)等部门参加,县水务局负责日常工作。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精心安排实施,结合本地实际,尽快研究制定改革实施细则,务求取得实效。

第4篇

1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1.1落实办公场所和设备沂水县按照山东省水利厅要求,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为辖区内基层水利服务中心解决配置了独立的办公场所、防汛值班室和防汛抗旱物资仓库。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县水利局拨付专款为18处水利服务中心配齐配足了包括水准仪、塔尺、皮尺、钢卷尺等基本的测量仪器和办公桌椅等必要的办公设备,为开展基层水利服务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1.2选好配齐村水利员沂水县根据村庄规模和耕地面积,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村水利员。村水利员人选由村委会负责推荐,经县水利局培训后持证上岗,由乡(镇、街道办事处)水利服务中心和村委会共同管理,经严格筛选,全县共聘用水利员1056名,具体负责村内水利工程管理、农田灌溉、水费收取、工程维修、故障报修等工作。

2加强服务管理,保障基层工作有序开展

2.1强化专业知识培训为全面提升基层水利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不定期地聘请临沂市水利局相关业务专家、临沂市水利职业学校教师对全县基层水利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为提高基层水利人员的业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工作效率、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2加强日常管理一是坚持每月制定下发工作要点,指导各基层水利服务中心认真落实阶段性工作任务。二是坚持每月初召开工作例会,由各基层水利服务中心交流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对存在的问题统一在会上研究,提出解决对策。三是坚持要求各基层水利服务中心按时报送本单位当月工作进展情况以及下月工作计划,及时掌握基层水利服务工作动态。四是坚持每季度发一次通报。把3个月内各基层水利服务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以通报的形式发放至各乡(镇、街道)政府、局级班子成员、局直有关科室。

2.3制定考核办法沂水县水利局结合全县基层水利服务工作实际,经多次分析论证,制定下发了《沂水县水利局基层服务中心考核办法》。通过突出考核重点,量化考核目标,引导各基层水利服务中心进一步找准工作定位,明确工作任务和重点,形成“争标晋位”的工作氛围。该《办法》的制定,夯实了基层水利服务工作基础,强化了对基层水利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

2.4严格督查落实一是强化以考核查问题。每季度对各基层水利服务中心工作进行一次全程检查考核,通过考核督促各基层水利服务中心落实工作常态化机制。二是加强督查找漏洞。在做好考核工作的同时,不定期地对各基层水利服务中心工作进行全方位巡查,督促其提升日常工作质量。三是搞好服务促提升。在严格督查考核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基层水利服务中心同沂水县水利局直属各科室、单位的关系,帮助基层水利服务中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减轻工作压力。

3提升服务水平,保障防洪供水安全

沂水县根据工作实际,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将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水利设施专业维修队和公益性防汛抗旱工程管理队统一合并组建,成立了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队,为水利服务中心下设专业服务组织,与水利服务中心签订合法有效合同,由水利服务中心全权管理。目前,全县已组建了30支4000多人的防汛抢险机动队,组建了县、乡两级19支共计1100人的抗旱专业队伍,装备各类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70台(套),饮用水应急输送能力达到每次100m3,有力促进了防汛抢险、排涝救灾、抗旱服务、农田灌排设施检修、节水增产技术推广等工作的开展,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4完善合作组织,建立长效机制

第5篇

【关键词】沙河灌区;农业水资源管理;效果分析

保定市地处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水资源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为 208m3,仅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7,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极度短缺警戒线(500m3),更是逼近了300m3的国家正常生存最低线,属极度缺水地区[1]。农业是耗水量最高的部门,农田灌溉量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因此,发展高效农业灌溉,积极推动保定灌区的节水工作,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是缓解保定市水危机最现实可行的措施。本文以保定市沙河灌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灌区农业用水管理中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沙河灌区地处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为国有大Ⅱ型灌区。灌溉水源地为沙河上游的王快水库,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南支[2]。灌区目前受益范围主要包括保定市曲阳、定州、安国、博野、蠡县及沧州市河间、献县、任丘和石家庄市行唐等县9个县(市)、61个乡镇、921个村。灌区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纪地层,分为四个含水组。目前主要开采第一、二含水组。该区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埋深为10~20m。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496mm,降水量具有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蒸发量一般为1900~2000mm,其中4~6三个月的蒸发量约占全年的一半。

1 沙河灌区农业供水管理体制与效果

1.1 农业节水组织制度发展

沙河灌区实行渠系专业管理,灌区管理处为国有水管单位,主要负责流域内水量调蓄和引水枢纽工程的管理,负责向干渠、支渠或各县、乡镇配水。自2002年以来,进行农业供水基层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倡导将灌区末级渠系工程交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进行民主管理的模式,即推行由国有水管单位+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协会范围以水文单元划分,农民自发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将末级渠系无偿委托协会管理,村级用水、工程维护等由会员参与,初步实现村民用水自治,得到了农户的拥护。目前,没有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地区,仍实行由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的模式。

1.2 成效与存在问题

成立用水户协会以后,协会在组织浇地时多采用竞价承包,联户浇地、斗渠核算等形式,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增强了用水户相互之间的监督和自我约束,保持了良好的用水秩序,减少了偷水现象的发生,灌溉效率明显提高;农民用水有了自己的组织,激发了农民参与灌区用水管理的积极性,进而对其他村务活动也日渐关心,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开展。

目前用水户协会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协会的成立和运行不够科学规范。有的协会负责人的选任只是走个形式或是出于省事的原因,由乡镇水利站及其附属灌溉站的工作人员或是由村干部兼任。从长远来看,这种由水管单位负责人和村干部兼任协会领导的现象,忽视了基层群众参与农业用水管理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群众监督,极易使群众对协会丧失信任,导致运行经费收缴不畅,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协会日常运行的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协会收取的运行管理费用,连协会人员自身的报酬开销都难以为继,这就势必会造成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频繁变动。虽然有些协会从用水户的用水量或按面积计提部分费用,但也仅能维持协会人员的基本工资和正常运行的办公经费,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渠道进行必要的管护和改造。

2 灌区农业水价改革现状

2.1 灌溉水费收取问题

水费收取是灌区的主要收入来源,积极推进以终端水价制度为核心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量公开、水价公开和水费公开,以此规范农民用水行为,形成灌区良性发展机制。沙河灌区以斗口为计量点,按方收费,目前的水价包括按水费计收标准上交国家的综合水价,为0.11元/m3,以及村级水利经费,包括工程修缮、用水管理及相关附加费用等,按省物价局制定的关于制定沙河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水价的通知)(冀价经费【2008】第7号)执行0.05元/m3[3]。由于收费标准很低,农民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量损失增加,成本上升,致使目前斗口收费的标准仅为成本的44%。即使如此,水费征收工作相当困难。

2.2 原因分析

水价改革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第一,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浇地成本相对偏高,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期望降低水价;第二,由于各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收费搭车现象,使得农户实际所承担的水价普遍高于规定的标准;第三,由于基层组织不健全,用水与收缴机制运行不合理,都影响了水费改革工作;第四,由于减免了农业税及政府机构出台的一些补政策,虽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同时也助长了农民消极对待情绪,认为大部分水利工程均由农民出义务工修建完成,所以灌溉水费也应该补贴,对水费交纳不积极,从而影响了水费的征收。

这些问题都已经严重影响了末级渠系工程的正常运行,使灌区收入逐渐减少,水管单位难以维持良性管理,从而制约了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

3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效果分析

3.1 骨干渠系节水效果显著

1998年起,中央分批下达投资进行沙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通过对骨干干渠严重渗漏渠段的防渗衬砌,使渠系水利用系数由以前的0.4提高到0.42,灌溉水利用系数由以前的0.34提高到0.46;渠道亩均灌溉用水量由329m3/亩,减少到280m3/亩,轮灌期缩短4-5天,使作物浇上了适时水。

3.2 末级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

随着近年来大型灌区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骨干工程得到了有效改善,供水保证率大为提高。但是,沙河灌区的末级渠系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斗渠以下末级渠系多年来投入较少,农民自筹能力差,工程设施配套不够,渠道完好性差,用水效率低,输水损耗大,仍存在“上通下堵”的现象,使骨干工程建设效益不能充分显现,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户负担过重的情况较为普遍,对用水市场的稳定也造成了不利影响。第二,水文测量设施不尽完善。末级渠道缺少先进的固定测水设施和设备,给准确计算、科学调度、规范管理都带来了诸多困难,严重制约着灌区的透明管理和严细管理的实施,尤其是农渠口以下大部分还不能计量。

4 沙河灌区农业用水管理的改进策略

4.1 健全和完善灌区自身的建设体系

坚持每年对用水户协会进行严格考核,对不称职的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将那些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的人员充实到协会工作的第一线,确保协会的科学规范运行。同时,各灌区水管单位做好延伸服务,抽调业务骨干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协会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以有效地提高协会运行管理水平[4]。考虑由财政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生存能力进行适当的资金补助,增强协会自我生存能力。

保障严格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审批的农业供水水价收费的同时,强化供水计量点的落实,实行供水计量按方收费,最大限度化小计量单元,减少人为分摊因素,确保公平用水。政府价格、审计、农经等有关部门定期监督检查,杜绝搭车收费的行为。

4.2 借鉴“一提一补”的农业水价管理办法

针对灌区现行农业水价在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衡水市桃城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创新的“一提一补”的农业水价管理办法。即通过普遍提高水价再对用水者进行补贴的制度设计。“一提一补”制度运行包含三个环节:

第一,提高水价环节,按照农田灌溉用水来源分级提价,提价标准为:深层水价提高40%-50%,浅层地下水价提高15%-20%,地表水、微咸水、中水等水源不提价,主要调控对象为深层地下水。第二,调节基金返还环节,分级提价后所收水费的超收部分纳入节水调节基金,扣除必要的协会运行费用,其余全部按本轮次灌溉面积返还用水户。第三,政府补贴环节,政府对于实施“一提一补”节水制度的协会按照用水量(用电量)进行补贴,一并纳入调节基金补给用水户。

该制度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高电价”途径,即先提高电价(深机井全部以电泵提水测定水变电系数后,计算相应的水价)。调整综合电价由0.7元/度提高到1.0元/度(不包括照明和其他用电)。原电价0.7元/度收支渠道不变,增加的0.3元/度纳入协会节水调节基金。政策补贴通过当地财政和《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按每度电0.1元给予补贴,纳入协会节水调节基金。协会节水调节基金一年分两次公示后,按照本轮次灌溉面积平均发放到用水户。二是,“高水价”途径,即水价调整根据现有机井出水量和用电量测算折合水价为深井0.47元/m3,浅井0.35元/m3;调整后水价为深井水0.6元/m3,浅井水0.4元/m3。深井增加的0.13元/m3,浅井增加的0.05元/m3纳入协会节水调节基金。政策补贴通过当地财政和《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按0.05元/m3给予补贴,纳入协会节水调节基金,再发放到用水户手中。

可以看出,“一提一补”节水制度主要是通过明确水资源属性,以政府指导下的自治协会为主体,调整统一水价为杠杆水价,以杠杆水价和政府补贴水价制度诱导灌溉行为改变,以行为改变促使灌溉资源重新优化配置进而达到高效利用的效果[5]。与此同时,笔者认为,针对灌区农户水价承受能力的问题,“一提一补”节水制度也可以起到加快水价进入用水成本的速度,利用价格这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使农民进一步惜水、节水,逐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灌区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道路。

4.3 完善灌区末级渠系的改造工程

一是,在开展灌区灌溉工程设施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编制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规划,建设完善的末级灌溉工程体系。应在尽可能保护农民的耕地面积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按照现有的支、斗、农渠走向进行渠道整治及防渗护砌,在斗、农渠进水口修建进水闸。

二是,渠系节水改造的投入资金应主要有国家财政和省级财政来承担。采取“公助民办、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形式来进行投资,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可由农民用水协会作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的建设主体,有财政部门、灌区管理单位负责监督资金的使用和技术指导。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完成后,应明确工程产权归农民用水户协会所有,并制定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办法,明确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克伟,杨昆,杨恒喜.保定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

[2]李敬章,沙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J].北京农业, 2011.

[3]蔡晓燕,张献军,王敬辉.沙河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策[J].河北水利,2009.

第6篇

我首先感谢领导、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这个汇报机会。为了使大家能够对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把的过去的业绩和今后的打算给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下。

一、水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坚持“科学规划、依法管水、规范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效益”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自我维持、自求发展”的发展机制,使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坚持建设管理并重,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即开始考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为了充分调动各水利片区村民管理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深入基层,耐心细致地做好村民的管水思想工作,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宣传,依法管水,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我们一方面加强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群众以安全为重,保护水利工程;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制止并严肃处理违章事件;同时争取各级领导和当地村干部的支持,帮助协调处理地方矛盾,经过长期细致的工作,大大改善了管理环境。

(二)充分利用自来水资源,努力提高经营效益。

在自来水工程中,成立了用水者协会,真正做到了使用有效、管理有效。我们水厂目前自来水用户达到了3万多人。我们充分挖掘潜力,合理开发节约利用水资源。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行政执法难。基层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执法工作又缺乏强制措施,使执法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二是各相关执法部门缺乏联动协同机制,联合执法配合不够。

三、今后的打算

一是加强学习、强化队伍,夯实执法基础。

注重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学习是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工作之余学习《水法》、《防洪法》、等在基层水利执法中经常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条文,并抽出一定时间学习法律知识及案件剖析,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执法业务水平。

第7篇

沧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辖18个县市区,167个乡镇,总人口690.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7.32万人,总面积14056km2,总耕地1170万亩。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沧州是河北省最缺水的地市之一,据全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有13.45亿m3。人均水资源为202.58m3,亩均占有量115.15m3,仅为全国人均、亩均的9%和8%,全省人均、亩均的66%和55%。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整个沧州区域深层水全部处于超采状态。由于长期超采,造成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面对严峻的现实,我市始终把推进农业节水工作作为建立节水型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市由点到面开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近几年来又把农业节水从单一工程节水向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生物节水、综合节水方向发展,农业节水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已兴建节水灌溉工程458.17万亩,其中地下输水管道灌溉面积379.2万亩,喷灌面积77.15万亩,地上防渗垄沟控制面积1.82万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5.97万处,节水灌溉工程给农业节水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测算,年节水能力达3.8亿m3,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同时,年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2.8亿km。统计数字显示,尽管我市灌溉面积不断增加,但农业生产用水基本实现了零增长。

2节水工程的管理形式和优缺点

随着节水灌溉工程的逐年增加,管理工程中矛盾逐渐凸现,为促进工程的良性运行,我们对全市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和运用进行了全面调研,在节水灌灌溉工程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现简要介绍如下

2.1管理形式我

市的节水管理形式有八种即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用水户协会、村集体管理、自主经营、专业户管理、拍卖。其中承包工程50541处,控制面积142.03万亩,占节水灌溉面积的31%;租赁工程687处,控制面积1.83万亩,占节水灌溉面积的0.4%;股份合作88915处,控制面积255.2万亩,占节水灌溉面积的55.7%;用水户管理控制面积5.96万亩,占节水灌溉面积的1.3%;村集体管理1200处,控制面积3.66万亩,占节水灌溉面积的0.8%;专业户管理850处,控制面积2.29万亩,占节水灌溉面积的0.5%;拍卖414处,控制面积0.92万亩,占工程总数的0.2%。

2.2各种管理方式的优缺点

在此次节水工程管理的调查中,发现节水工程的不同管理形式,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2.2.1村集体管理

该管理形式由村集体派专人负责管理使用井泵及节水工程,一般按浇地面积实际耗电量加管理人员工资收取浇地费,在调查的村中,少数有集体副业村委会管理节水工程,效果很好,农民非常满意。如泊镇前孔村,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维修费用由集体支出,农民只交电费,没有其它费用。因为该村有一砖厂,村集体经济条件较好,村民信任村领导班子。但多数村由于村委会成员班子领导能力差,农民信任度较低,导致应该缴纳的电费不能足额收取,影响了节水工程的正常运行。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群众负担轻、用水户与井管员关系融洽。缺点是灌溉收费中基本没有包含设施维护费,所以灌溉工程损坏后,需再进行集资,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有时会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另外,管井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较低,对于节水灌溉的知识了解很少,不利于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2.2承包管理

该管理形式由于投入资金较少,投资风险低,有更多的农户可以参与,因与效益挂钩,承包者经营热情较高,服务到位,农田灌溉及时,工程设施的使用、维护与安全得到保证,同时,管理人员相对较固定,有利于管理人员提高管理经验和维护技能。缺点是一是这类管理方式收费相对高些,有的管理人员为了增加收入,提高机井提水用电量,二是如果遇到干旱年份,承包者为了提高收入,往往要提高水价,三是有些承包者在承包快到期时,对设备不及时维修,给下一步经营造成困难。

2.2.3拍卖

该管理形式在管理体制改革中是最彻底的一种方式,经营者的管理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因此经营者责任心很强,工程设备维护到位灌溉及时,缺点是灌溉工程投资较大,让经营者一次出资源共享有困难,能否尝试先签订合同,采取分批会款的方式。

2.2.4用水户协会管理

该管理形式是一种较为实用的管理方式,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遵循自愿、公开、民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原则,将农村用水户决策权、节水灌溉及其它工程的使用权交给农民,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用水户协会选举1名主席、5名执委,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协会要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协会运行各方面的工作都不得做了规定,落实到每个协会会员头上,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共同管水用水。行别营节水农业示范项目一、二号井分别控制200亩和202亩水浇地。2005年建成节水灌溉工程后,行别营乡农民用水户协会选举了两位管井员对两处灌溉工程进行承包管理。最初的承包办法规定管井员在每度电的基础上增加0.1元作为管井员的管理费和设施维修费。2006年秋,小麦种植面积骤然减少,两眼机井控制面积内只种了140亩小麦,其它耕地都不得改种了用水量少的春玉米和棉花等作物,机井提水量的减少,也减少了管井人员的收入,两井管员向协会提出申请,每度电增加0.2元的误工补贴。为此,协会组织召开两眼机井的会员代表议进行讨论,提价申请没有通过,于是两井管员辞职。为了解决问题,协会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最终大家决定将两处灌溉工程连到一起,封闭一号井,原来由二眼井控制的402亩耕地由二号井进行灌溉。同时机井上安装了用水计量设施,央此在灌溉收费方面也做了改革,由原来的计电收费改为计水收费.经讨论,确定水价由电费\井管员误工补贴\灌溉工程小修费\设备折旧和水价储备金五部分组成。其中建立水价储备金的目的是防止灌溉用水量过低时为保证井管人员的收入面设立的,水价储备金的运用需经协会批准,经实际测试、群众讨论,最终确定该井的水价标准为0•46元/m3。在用水管理方面,主要采取了公示制度,即在每轮灌后,汇总统计出各用水户的实际灌溉用水量,取平均值作为标准灌水定额,上下超过10%部分视为超标用水和节省用水,并将结果张榜公布,以些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此方案从2007年春季开始实行后,井灌工程运行正常,群众的灌溉收费标准每亩次比原来降低了5元左右,管井员的收入也稳定在1500元左右,群众和管井员都比较满意,管理效果好。这种管理的优点是广大用水户积极性高,对现有设施自觉地进行管理和维护,保证了设施的良性运行;通过“节奖超罚”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节水意识;对实际灌溉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经过讨论及时解决。缺点是困协会属于群众自主管理组织,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加上没有经费来源,所经在用水统计和宣传公示方面存在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的问题,有和管道安装时间长,设施老化,维修费用高。

第8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 建设问题管理长效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体系的“主力军”,在防汛、抗旱、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水量调度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仅是提高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夯实农业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人点。以往,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建设质量差、配套率低、管理不到位、重复建设、工程老化等(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严重老化失修,加上管理不到位,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和效益衰减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乃至农业的发展。因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必然选择。

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分析

影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工程前期规划、相关部门间的配合、工程建设投入、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工程施工环境及地质条件等等,因而其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而以下是以往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1.1前期规划不合理,各部门配合意识差

由于整个工程建设不是一个单位建设完成,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布置,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工程施工质量,各个部门各搞各个的工程。所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规划、工程设计,施工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合理规划。

1.2重复工程多,维护工作不到位

由于各个部门的建设标准不一样,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有些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几年就被拆掉重建,不但浪费了大量资金,也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另外,一些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日常维护,存在人畜破坏,自然老化等问题却无人修缮,大大缩短了工程使用寿命。

1.3建设投入少,建设能力低

说道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地方政府投入往往是入不敷出,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见效相对公路、集镇等较慢,因而乡镇政府往往一再缩减对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投资。另一方面,乡镇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建设能力普遍偏低,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等问题,这两个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

2.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我认为要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并建立和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长效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建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制度

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因而必须要求地方相关部门在拟建农田水利工程,如打井、修渠、拦河、滴灌等时首先向上级申报,获得审批后方可执行。这一方面限制了农田水利工程的重复建设,一方面便于对工程建设的监管。

2.2创新建设技术

为了提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应不断创新施工工艺,积极采用新型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创新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一方面使农田水利设施具有更好的使用性能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并使其稳定坚固,便于维护和修缮,另一方面也使农田水利工程更加经济和高效。

2.3强化施工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人员管理。一方面要聘用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能力,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使其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材料管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专业标准选择农田水利工程建筑材料,杜绝使用劣质材料;三)成本管理。合理制定工程建设费用、养护费用、维修费用等,并根据工程受益情况,向受益单位和受益者征收一定的维护费用。四)监督管理。加强纪检部门、监理部门、质检部门的现场监理。五)使用和维护管理。采取一定的使用管理措施,减少对水利设施的人为破坏,定期维护和修复,提高使用寿命。

2.4从严执行竣工验收

农田水利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应向上级部门申请验收,当地水务部门应牵头组织专人对工程进行全面、客观、严格的验收,并根据工程合同和相关技术标准对该农田水利工程给出综合评定意见。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水利工程不得交付使用费用以及结算工程款。针对施工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农田水利工程,要进行备案并移交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依法惩处。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策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3.1推进农民用水协会的建设,为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长效机制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农民用水协会是受益用水户自主参与灌溉管理的自发的、互助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社会团体。按照“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要求,并通过“一事一议”解决灌区工程有人管、有人修、有人保运行的的问题,从而保证灌溉季节工程的正常运行。

3.2建立农田水利投入新机制,多渠道引进资金解决农田水利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按照受益负担原则,建立起完善的农田水利投入多元化机制。通过银行贷款、财政帖息、政府补助、引进外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手段,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对农田水利的投入。

3.3加大对农民用水协会的指导和人才培养,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建管并重问题。

由于用水协会是用水户参与和组成的,而用水户是小型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为解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缺失的问题,政府要积极引导用水协会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因而有必要也有义务参与相关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一方面可以为工程的建设提意见和建议,并监督水利工程的施工.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一方面为管好用好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广泛进行宣传动员,对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工程建后的水价都要让用水户参与,征求大家的意见,得到他们的认可。

另一方面要加强地方政府和基层水管单位对协会的指导和人才培养,优化用水协会的人力资源管理,聘请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通过定期的有计划的组织培训,对用水协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并协助用水协会创新机制体制,建立产权明析、管理主体到位、责权统一的的新机制。引导协会严把立项、审批、实施、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五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总而言之,农田水利工程应是一项长期造福于人类的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而,我们应结合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及建设需要,采取相应有效对策,建立和健全农田水利工程长效管理机制,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奖代补、建管并重、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严把质量关,加强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并加大对农民用水协会的指导和资金投入力度,真正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小刚.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咨询.2010(29):153.

[2]徐明华.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J].湖南水利水电2010(6):3.

第9篇

参差的应用水平

大型钢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高科技应用范畴,其知识运用涉及企业现代化管理,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自动化信息处理等学科领域。对企业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自动化生产水平和资金积累水平整体上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经营管理水平、历史积累等方面的不同,国内钢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条件和水平也有较大差异,目前大型钢铁企业中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

1、由于建厂时间早,设计老化,自动化水平低,资金薄弱等原因尚不具备开发大型信息系统的条件。在我国钢铁行业中这部分企业占大多数。

2、近年来引进了不少自动化水平高的生产线,对老设备改造也有成熟的经验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上有过尝试,但在整体上还不能做到全生产过程自动采集、处理的要求。在我国钢铁行业中这部分企业为数不多,只有武钢、首钢、鞍钢等少数几个企业。

3、建厂时间较短的大型钢铁企业,技术和管理起点高,建厂初期设备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以后又自主建设了相当数量的自动化生产线,对老的自动化系统有改造的成功经验,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自动化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不大,职工队伍素质良好,有一定资金积累,对整体信息系统开发做过长期准备,具备建设整体企业信息系统的条件。在我国特大型钢铁企业中,大概仅有宝钢一家。

不同企业的情况不同,在逐步实施信息系统过程中发展路径也就不同,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只有分析清楚自身的现有条件和已经达到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才能正确选择接下来应该发展的方向。

现实的成果

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自己研发管理信息系统(MIS),到90年代开始切入管控一体化系统、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重点钢铁企业已初步建成了体现ERP思想的整体产销系统。目前,国内60%的重点钢铁企业已建成办公自动化系统,58%的重点钢铁企业已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82%的重点钢铁企业实施了财务管理系统,52%的重点钢铁企业销售管理实现了计算机化(如图1)。更进一步,许多重点钢铁企业还应用了计划管理、生产调度管理、设备管理、原材料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经理查询系统、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能源管理等软件。

总的来说,我国的钢铁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大量投资,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普遍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企业信息系统继续发展的起点:

1、 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基础良好。钢铁行业生产流程长、环节多、工艺复杂,自动化技术应用十分广泛。钢铁工业自动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日趋明显。

2、提升竞争力的目标明确。大多数的信息化项目目标明确,紧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核心业务,抓住关键业务,信息化与流程管理科学化有机结合,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已经在联合钢铁企业、特钢企业和钢管企业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钢铁企业中产生了成功的范例。

3、投资增大、周期缩短、效益显著。

随着冶金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深入,投资规模也逐年增大。据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统计,1996年到2000年,钢铁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达到1亿元的企业占5%,如武钢、包钢、珠钢、宝钢等,达到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占2%,达到2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占19%,达到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企业占10%,达到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企业占14%,达到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企业占35%;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15%。

目前钢铁企业的信息化项目不仅投资强度及数量不断增大,建设周期缩短,而且投资也能在3~5年间收回。企业决策者和经营者针对钢铁行业的特点和本企业的实际确定任务采用技术,在缩短交货期、提高准时交货率、加速资金回收、压缩库存、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用户质量异议等方面取得了实打实的效益。

4、重视实施上的规范。我国钢铁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建设程序、管理咨询、技术咨询、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基本设计、开发实施、直至工程监理都逐步规范;流程重组、机构改革、管理规范、公用编码、全员培训等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都被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企业内外合作,国内外合作,管理与技术合作,以至公开招标,邀请独立专家顾问等措施也逐步引入。

5、技术涉及面越来越广泛。

我国钢铁行业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业界出现了一些衍生技术企业。这些咨询商、供应商和开发商既有IT技术实力又懂钢铁信息化技术,其中有一些是从我国钢铁企业自动化工程部门衍生出来的技术企业,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它们的出现使得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方式和对象发生了变化。这些衍生技术企业无疑会以其专业资质和丰富的经验很好的推动钢铁业的信息化。

据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统计,到2000年底,有17%的企业信息技术队伍与主体剥离,走向市场。宝钢、鞍钢、武钢、重钢、通钢、广钢等企业相继成立了信息技术公司、自动化公司或电子技术公司。这些公司集中了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技术设备,拥有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是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据统计,仅2000年,这些公司就实现产值6亿元以上;在这些公司中,78%的企业技术重点放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46%的企业技术重点放在自动化控制方面;74%的企业在开发模式上是自主与外委相结合。其中像上海宝信等公司还在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第10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11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55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我县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意见,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强服务业用地保障。在编制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用地,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指标分配比例;对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除房地产业外)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对大型物流企业(投资2000万元以上)给予享受工业用地同等政策。

(二)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对服务业项目安排贷款并逐步加大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企业的授信额度。通过贴息、补助和国家、省、市服务业资金配套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鼓励扶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担保机构积极面向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

(三)实行税费减免优惠。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政府出台的有关服务业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切实抓好对国家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加大对服务业企业财政税费政策的扶持。对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节能及高新产业项目按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企业的收入按规定享受差额征收营业税;对自用的生产经营用房应缴纳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如纳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给予减征或免征照顾。

落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四)调整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及收费政策。服务业用水(除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外)与一般工业用水同价;商业用电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在国家规定的电价之外,不得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规范对服务企业的收费行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有关收费项目及标准要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服务企业应缴纳的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费以及行政事业性费用,其收费标准有浮动幅度的一律按低限收取。2009年底前,各有关部门要完成对服务企业收费清理工作,根据不同情况实施缓交、暂停、免收等措施,取消和制止不合理收费项目。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负责对各部门行政性收费清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抓好落实。

严禁向服务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检查和罚款行为必须依法执行。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的收费行为。对从事农村客运服务和客运经营等方便农民出行的运输行业,比照城市公交客运政策,给予政策支持。

(五)加强对服务业投入的引导和扶持。加大对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和新兴领域中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投资和经营项目的引导扶持力度。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县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资金扶持,县服务业重点课题研究、服务业规划编制、服务业重大项目前期包装,以及宣传、培训、检查、监测、考核和奖励工作等(资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二、优化服务业创业环境

(六)放宽服务业企业市场准入政策。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服务业项目,各有关部门应予积极支持和引导。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都允许各类资本进入;凡是鼓励外资进入的领域,均向县内各类所有制经济开放;凡对本县开放的服务领域,全都向外地企业开放;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竞争性领域,均鼓励民营经济进入。

(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诚信纳税记录;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推动企业质量记录电子化,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加快将各项信用记录纳入人民银行数据库,推进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

(八)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快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鼓励人才以智力资本参与分红,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扩大科技服务机构职务、职称、聘任自。积极组织企业赴市外、省外招聘服务业高端人才,对引进服务业人才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

有计划地在本地职业学校增设急需的和紧缺的服务业专业,鼓励县内职业学校积极与外地高校合作办学,逐步扩大招生规模,重点加强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现代物流、软件服务和旅游管理等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再培训,鼓励高校、企业合作举办人才实训基地。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引导服务业创新发展

(九)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服务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性重大项目列入县重大科技专项规划。运用政府产业基金、风险投资、融资贴息等政策,优先支持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科研机构积极实行技术转化。

鼓励服务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对研发、设计等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企业,可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

(十)鼓励服务业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引导生态旅游、创意经济、网络经济、商务经济等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加快促进服务业的管理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和国际优势服务企业合作,对开展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服务企业在土地保障、融资税费优惠等方面列为重点支持对象。

(十一)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生产业。加快研究和制定促进企业主辅分离的相关政策意见。鼓励工业企业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加工业务,向前端的产品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扩展产业链,发展生产业务,促进制造业与生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利用现有的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平台组建专业化科技服务企业,逐步分离企业研发、设计等业务,面向社会开展多功能综合技术服务,由制造业向具有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服务功能的科技服务企业转化。鼓励工业企业利用原有的仓储、库房和交通运输设施组建物流公司,剥离自身物流业务,发展具有自身经营特色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自身品牌等优势,组建独立核算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第三方贸易,向综合型、国际化的服务企业转化。鼓励工业企业盘活闲置的厂房设施,与有实力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资产创意联手,培育研发、设计、咨询、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工业企业利用产业特色、品牌等资源优势,开发工业旅游产品。

(十二)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编制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研究制订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重点发展生产集聚区、现代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新型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四、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

(十三)促进服务企业改革重组、做优做强。支持服务企业通过联合、合作与重组,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集团企业。鼓励服务企业实行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国有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通过股权置换、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支持社会法人、民间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和文化科技改革。

(十四)积极推进服务业区域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与“海西区”服务业合作活动;鼓励本县企业积极参与中西部开发,投资中西部服务业;发挥边界区位优势,做好区域间服务业合作。建立规范、齐全、统一的服务业发展平台,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形成较为开放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五、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组织领导机制

(十五)建立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县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和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到与发展农业、制造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县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和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形成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做好国家、省、市有关服务业政策的细化落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十六)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和服务业考核制度。建立政府统计和行业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加快建立和改进统计制度与方法,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统计信息制度和统计监测、预警制度,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统一制度、分级实施、部门配合、集中监测”的服务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开展对服务业各行业发展的监测分析。县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时提交分析报告。加快建立对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年度考核制度,细化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

(十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引导和鼓励服务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作用。对已有的服务行业协会,要加强规范和提高,充分发挥其市场维护、行业自律、沟通信息和加强合作的积极作用。县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县服务业行业协会开展工作。

第11篇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B2C电商企业中的物流业务风险研究意义;从B2C电子商务企业消费端和售后服务端分别分析其物流业务风险并揭示其物流业务中的信用风险;给出控制B2C电子商务企业的消费端、服务端和信用环节的物流业务风险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B2C  电子商务企业  物流风险控制

作者:张玉玲(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业务风险分析

(一)B2C电子商务企业消费端的物流业务风险分析

物流系统与B2C电商系统对接不利影响消费者对B2C电商满意度的客观评估。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在线消费模式可以为消费者们提供全新的消费体验方式,使其超越传统实体商业店面受销售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消费者可以根据更为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决定购物时间,这种B2C电商型消费模式给予消费者以更多人性化的关怀,从而提升消费者对B2C电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但由于B2C电商业务是由多个业务环节共同构成的,其中不仅包括由B2C电商在虚拟购物阶段提供的订单接洽服务,也包括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实物交易阶段提供的物流配送服务。消费者体验水平固然受到B2C电商消费端的服务水平的影响,但其消费体验水平评价值更易受到物流配送环节服务质量的影响。再者,与线下实体店相比较,线上的B2C电商企业固然有超越时空局限性的市场竞争优势,但其客户群希望获得与实体店近似的快捷物流配送服务,这就对物流系统提出更高要求。而物流系统内生的稳健运行要求物流系统应当在严控物流成本的基础上稳步提升物流服务品质,这就导致物流系统稳健性要求与B2C电商快捷配送需求之间暴露出矛盾。

(二)B2C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端的物流业务风险分析

逆向物流服务供应商与B2C电商客户端的信息交互水平不足。与线下企业相比较,售后服务是B2C电商企业的短板之一。在线客户在B2C电商的消费过程中难免产生不满情绪,B2C电商若不能及时消除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将会导致消费者负面情绪的积累并影响B2C电商的商誉。具体而言,服务B2C电商的逆向物流业务流程因缺乏系统规划而导致其逆向物流业务运作效能较低。服务B2C电商的逆向物流业务办理和B2C电商接收客户退货信息缺乏有机整合性,B2C电商企业接收的消费者退货申请及相关信息存储在B2C电商服务器上,而逆向物流服务则转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由于客户逆向物流信息难以及时有效传递给提供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就导致B2C电商和逆向物流服务供给者之间出现信息传递脱节问题。

(三)服务B2C电子商务的物流业务中信用风险分析

第三方物流道德风险增加B2C电商运营风险。物流企业失信问题是影响B2C电商引入外部物流服务的关键要素。在执行物流契约过程中,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性优势来伺机侵占B2C电商企业的合理利益,主要表现为在具体的物流交易活动中,罔顾自身物流配送能力而大肆接单,由此导致其实际物流能力逊于其接单量水平。为确保该部分订单不至于流单,部分失信第三方物流企业采取半履约策略或拖延履约策略。导致这种试图以拖待变的物流策略产生的根源在于物流企业出于利己目标而向B2C电商企业传递失真的自我经济信息,在失真信息诱导下的B2C电商错误信任该物流企业的配送能力,由此诱发在货物配送环节的B2C电商服务水平下滑风险,进而影响消费者对B2C电商的品牌评价水平。再者,当前物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物流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导致部分物流服务商降低用人标准,使得部分缺乏职业道德之人也进入其职工队伍,由此拉低物流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增加其员工道德风险爆发几率。

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业务风险控制

(一)B2C电子商务企业消费端的物流业务风险控制

其一,以增进B2C电商消费者体验水平为控制点。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风险控制要点是将其供应链物流风险保持在可接受水平。虽然B2C电子商务企业直接面对终端市场消费者,但消费者所购置货物的物流配送系统通常涉及多个业务环节,这导致B2C电商物流业务所担负的风险水平是多个物流业务环节风险水平的乘数。为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针对B2C电商渠道消费者的独特审美观和价值评判标准来制定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模式。考虑到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臻完备,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客户定制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商物流APP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其认为合适的货物配送时间、地点和货款支付方式。这种个性化定制型电商物流业务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物流需求,又可以及时向消费者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进程的相关信息,让消费者能够切实感受到对自己货物的控制感,从而令物流企业从为电商渠道消费者提供普通物流服务的层面升华到尊重消费者,增进消费者体验价值的高度。

其二,以增进B2C电商消费者信任水平为控制点。在物流业务风险难以根除的前提下,第三方物流企业若要增进其服务B2C电商企业的能力,首先应当争取到B2C电商的客户对其产生基础性信任感。B2C电商消费者的初始信任感来自于消费者对物流公司提供服务的能力、历史诚信记录、提供服务的善意等指标的评价值。对于服务B2C电商客户的物流企业人员,争取线上客户的初始信任的关键点在于让消费者认同其企业形象和价值观,并降低消费者对其企业价值观的感知风险。为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应当单纯与B2C电商开展业务接洽,而应当在B2C电商的用户界面展示本企业的相关信息,让客户能够直观感受到本企业的强大物流服务能力和有效信誉记录,让消费者能从文化和价值观层面认同物流企业。一旦物流企业因若干不可抗因素而影响其向消费者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时,认同其价值观的消费者亦会对偶发的、不如意的物流配送服务给予合理的谅解,有效消除意外物流业务风险所衍生的进一步商誉损失和潜在客户市场损失。

(二)B2C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端的物流业务风险控制

其一,强化专用性逆向物流资产投资力度。优化B2C电商的逆向物流问题需要采取多元化治理措施,除却强化服务电商的第三方物流规章制度和深化服务电商的逆向物流理论研究之外,还应当从强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逆向物流服务能力着手。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加强在逆向物流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按电商产品的材质的物理属性分类建设与之配套的逆向物流设施;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应当按照B2C电商提供的客户退货原因信息,将逆向物流货物按退货成因、退货途径和退货后处置方式等子项目进行分类,分别购置相应的专用逆向物流资产,提升逆向物流系统的专业化运作能力。

其二,优化服务B2C电商的逆向物流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考虑到B2C电商的运作特征来设计适合B2C电商客户需求的逆向物流运作模式。由于B2C电商企业是基于网络空间来展开其业务活动,故其逆向物流收集范围远大于一般实体店的逆向物流货物回收范围,这种过度分散的B2C电商型逆向物流服务需求所发生的时间、地点、数量都具有不确定性。为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加强物流信息数据库与B2C电商企业客户部门数据库的对接力度,用及时的数据传递来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响应客户逆向物流订单的能力。考虑到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覆盖范围与B2C电商企业的商品销售范围并不具有一致性,故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与同行建立物流联盟的形式,整合同行物流资源来共同为B2C电商企业提供更为完备的物流服务。

(三)服务B2C电子商务的物流业务中信用风险控制

其一,建立健全服务电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征信制度体系。考虑到B2C电商逐个甄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历史信用信息真伪的制度成本高企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应当从大力推动“互联网+”战略的高度来积极建立健全服务电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征信平台,并辅以完善电商领域的信用法规制度体系,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客户企业提供真实历史信用信息的信用披露制度。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利用社会力量来强化对服务电商的第三方物流信用管理体系,鼓励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参与到电商领域的第三方物流信用评价活动中,向各类电商企业提供公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报告。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行政主管部门资源和电商及物流行业协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完善对物流从业企业的历史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掌握物流从业者的个人信用水平,培育信用观念,使物流企业及从业者认识到信用信息的财富效应。

其二,建立对失信物流企业的惩戒机制。导致当前服务电商的物流企业失信事件频发的问题根源在于部分失信物流企业可以从其失信行为中获取的利益高于因此而支付的失信代价。为此,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携手行业协会加强对服务电商的失信物流企业的惩戒力度。通过建立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失信行为的登记制度来全面掌握失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行为特征,并通过运用法律、行政、金融、经济和社会舆论等手段来惩戒这类失信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可加大对失信物流企业的牌照和许可证审核力度和频度,增加失信物流企业的制度成本;金融机构可将失信物流企业的劣迹纳入金融系统内部征信体系中并严控对此类企业的信贷规模,增加失信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在掌握失信第三方物流企业劣迹后,B2C电商企业有义务向物流行业协会和征信平台报告该类信息,有效促进失信物流企业信息的社会化扩散,将失信企业对物流业及电商业的负面影响限制在可控水平内。

参考文献:

第12篇

信用在辞典中的含义是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西方国家通常将信用分为三大类:公共信用、企业信用和消费者个人信用。公共信用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举债的能力。企业信用指一个企业法人授予另一个企业法人的信用,其本质是卖方企业对买方企业的货币借贷。消费者信用是指消费者以对未来偿付的承诺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信用制度形成的历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信用管理体系模式。从发达国家征信体系的建立过程来看,西方国家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可以分为政府或中央银行为主导、企业为主导和特许经营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色。

(一)以政府或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模式

通过政府建立公共的征信机构,强制性地要求企业和个人提供征信数据,并立法保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性。这种模式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银行同业信贷登记为主体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征信数据登记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登记和个人信贷登记。中央银行建立全国数据库的网络系统,征信加工后形成的产品主要供银行内部使用,服务于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及货币决策。管理机构是非赢利性的,直接隶属于于中央银行。二是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的经营模式。即主要由政府出资组建征信机构并对其实行直接经营管理。其特点在于,能够在公共数据比较分散或缺乏的条件下,由政府协调社会各方面,强制性地让各部门将各种数据公布出来,以便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各种力量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征信数据库。这种模式以欧洲部分国家为代表,如德国、法国等。

(二)特许经营模式

由政府建立征信数据库,然后由指定的公司进行商业化经营,或者由政府指定的具有从业资格的民间企业建立征信数据库,并进行商业化的经营。其特点是,由政府负责建立征信数据库,但又不直接经营,而是交由民间企业进行商业化的运营,兼具了政府和企业自由经营的特点。这种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由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企业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信用管理体系,日本银行协会建立了非盈利性的银行会员机构“日本企业信息中心”,会员银行可以共享信息。

(三)企业为主导的经营模式

由企业依法经营信用调查和管理业务,政府不直接参与经营,但通过立法对其进行约束。其特点是,从业者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来建设数据库和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竞争机制促进了服务范围的扩大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非常有利于征信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企业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运作机制,由民间投资建立商业性征信机构的模式。

二、美国现行社会信用体系

美国信用体系于19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经过1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发达的信用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成熟的市场主体、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的中介机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

美国的信用服务机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从事个人信用服务机构,主要业务是向客户提供记录消费者还款历史的信用报告、来自司法机关及其它方面的公共记录、按一定规则整理的信用数据以及各类消费者的信用评分,供各种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雇主单位作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企业资信服务机构,是对各类企业进行信用调查、信用评级等资信服务的信用中介机构。三是为企业融资服务的评级机构,主要是对国家、银行、证券公司及上市大公司的信用进行评级。美国的信用服务业高度发达,信用体系健全,信用产品和服务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为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极大便利,扩大了社会消费,维护了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美国信用体系的特点:

(一)尊重经济规律,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

美国信用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居民贷款消费基础上产生的巨大信用消费需求。美国在信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则来运作。

(二)逐步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涉及信用信息服务业的法律体系,将信用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纳入法律范畴。

(三)联邦政府对信用服务业建立了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

联邦贸易委员会负责对个人征信机构的监管。涉及商业银行和存款类金融机构信用管理和评级的业务监管机构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货币监理署,涉及资本市场评级的业务监管机构是证监会。

(四)组建信用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美国的信用服务行业协会是在信用交易发展基础上,根据信用服务企业的要求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影响较大的信用行业协会有:全国信用管理协会、消费者数据业协会、美国国际收账者协会、美国银行公会等。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联系会员单位,为业内的信用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场所;进行政府公关或议会的院外活动,为本行业争取利益;开展专业教育,举办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等活动;制定技术标准;为客户提供商帐追收服务和决策咨询服务等。

(五)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美国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的主要措施,一是把交易双方失信者或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失信行为,扩大为失信方与全社会的矛盾,从而对失信者产生强大约束力和威慑力。二是对失信者进行经济处罚和劳动处罚。三是司法配合。由于美国的信用交易十分普遍,信用制度完备,使得缺乏信用记录和信用记录历史很差的企业和个人被披露于相关的经济和社会领域,从而对其生存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六)开放信用信息,规范信用产品的使用,保持信用产品客观公正

美国法律对于正常取得企业资信调查征信数据没有任何限制;对于消费者个人信用数据的传播,法律规定除个人隐私外都可以采集,信用局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不需要经过被记录者同意,大多数授信机构也会将消费者的不良记录主动提供给信用局,使失信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增加负面信息。

三、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加快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加强总体协调,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

首先要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的网络。推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披露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提高政府各类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尽快实现银行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工商登记信誉管理系统以及税务、质检、公安、司法、海关、证监等部门和各类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依法向社会的公开披露。逐步形成政府、协会、企业、中介不同层面的、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尽快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

应尽快研究制定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步规范信用信息采集、披露、使用等行为,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运行规则,使信息公开、信息公共服务以及信息监管法制化。加强征信市场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失信惩戒制度,使失信行为受到法律的惩罚。抓紧信用服务行业市场准入及标准化的制定工作,加快《征信管理条例》的出台,制定《信息披露条例》和《政务信息公开条例》,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

(三)按市场运行规则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机构,逐步开放征信服务市场

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是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调查公司、信用征集公司、信用评价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信用咨询公司等。社会信用中介机构主要是要独立、公正、客观、平等地以第三者身份为社会各界提供信用产品或服务。可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培育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积极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培育信用需求市场,建立健全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逐步开放征信服务市场,加强政府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监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和机构的作用,鼓励建立行规行约,完善行业自律制度等,推进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