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康复考察报告

康复考察报告

时间:2023-01-09 22:3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康复考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康复考察报告

第1篇

运动边缘线对下肺野肺炎与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许嗣磊肖齐仕(6)

赣南卫生 甲硝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评价:附13例临床分析肖齐仕蒋汉苏(8)

预防阑尾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陈子贤(10)

应用腹部B超仪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体会董梅吴晓晖(11)

病灶清除与鲁克氏棒环形固定治疗胸腰段结核八例体会施明祥郭来洲(15)

清创与5%碘酊烧灼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曹征(16)

碘油胶丸治疗地甲病八年疗效观察刘燕君钟华荣(18)

尿结石检查方法及207例尿结石成分分析李育兴(21)

心血管病人血流动力学的观察赖金莲舒慧芝(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活动性肺结核86例对比分析匡萃芹童桂兰(29)

83例改良式腹膜外层次分离剖宫产术的体会许光英谢勤英(30)

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赣南卫生 卢涛(33)

老年心律失常(附762例分析)韩方洪赖东斌(35)

转移因子的研究及临床简介(摘要)俞寄萍陈秋福(40)

中药治疗老年性单纯皮肤瘙痒症21例钟宁谟(43)

综合开发利用金盆山药物资源的探讨邱胜亮(44)

关于部分“相反药”的临床应用与动物试验的探讨黄毅林赖延周(47)

浅谈对中医妊娠禁忌药的认识曾健铭(49)

Ⅲ期矽肺误诊为右肺中叶不张,肺癌一例分析郭起辉(51)

小儿静脉注射及心理护理舒慧芝卓志华(65)

浅谈痹症的辨证施护:附32例小结肖玉玲(68)

彩色多普勒的一般知识和临床应用叶军(69)

脑死亡(BrainDeath)陈发熙(72)

B2兴奋剂和哮喘朱同钦(77)

抗结核化疗期间暂时性咯血—866例分析康承延(1)

酮替芬巩固支气管哮喘疗效的观察—附60例临床分析萧齐仕雷桂荣(4)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160例疗效分析蔡叙章(6)

赣南×稀钍矿稀钍作业工人通气功能分析朱同钦宋谨僖(10)

丹参药物离子导入治疗盆腔炎200例探讨耿鸿琴李玉兰(12)

醛酸泼尼松龙,普鲁卡因穴位封闭治疗肩周炎20例报告崔仁德(14)

硬膜外腔注药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何大川张坦生(15)

312例脊髓灰质炎后下矫形手术的腰麻体会罗群福钟江红(17)

意识障碍状态下三腔二囊管的插入及护理叶林娇邱万想(19)

赣南卫生 气功偏差所致精神障碍4例临床报告罗斯香(21)

53例非典型肺癌诊断问题分析萧齐仕雷桂荣(22)

中药加艾灸促臀位自然回转李梅生(24)

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抢救体会朱恒青(26)

尿路结石289例临床分析廖振海(29)

异丙肾上腺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李光(36)

中西结合治疗女性不孕症疗效观察陈静娥(37)

2,103例红斑性肢端疼痛症流行病学调查熊以树钟显青(39)

中药引起心律失常临床治验五则王功榕(42)

介入性超声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8,000例回顾分析蒋海清(56)

中医辩证方法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廖家兴王功榕(4)

实质性器官疾病中医辩证施治“三求”论钟大瑞(7)

《黄帝内经》医学审美观初探曹慧钿(11)

试论吴鞠通的温方法温诚荣(14)

陆剑尘老中医论中风病的辨识与治疗陆先灿(16)

谈肾炎从脾论治的体会陈明光(22)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诊疗体会张继烈(25)

自拟清肝饮治疗病毒性肝炎300例报告涂仲寿赖启中(27)

中药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胡其健(28)

从肝脾论治小儿低热116例体会邓用九(30)

颈椎病的中医分型治疗牛约翰王虹(32)

漫谈清法在眼科临床运用体会邱家廷(34)

中西医结合治疗开放性胫腓骨下1/3骨折30...赖伦明(36)

浅谈毒蛇蛟伤的治疗廖彩荣(38)

疏肝化淤治崩漏赣南卫生 方先佩(40)

温补脾肾法临床治验举隅邓毓漳(43)HttP://

“治脾胃即所心安五脏”的临床验证蔡山林(44)

慢性胃炎治疗七法严红莲(48)

补肾中药为主防治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疗效观察李小玲黄学才(49)

泄泻从肺论治经验罗康华(50)

利尿九法钱起瑞(52)

大柴胡汤在急腹症的临床应用刘立芬(55)

重用附子起沉疴温诚荣(57)

中医“证”的研究概况与展望黄学明(60)

单味大黄的临床应用林鹏生(62)

老年用药心得四则严柏森(65)

漫谈茶叶的医疗保健作用钟书通(67)

烧烫伤病人的中医护理杨小玉(69)

日本汉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黄光惠(75)

康复医学陈仲武(1)

肠梗阻216例临床分析廖振海(5)

冷冻治疗慢性子宫颈炎4474例疗效观察谭安恕(8)

莨菪类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雷桂荣肖齐仕(11)

赣州地区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效果考察报告曾海(17)

121例乳腺穿剌细胞学诊断分析刘兴森张功亮(20)

温法在内科急重症中的治验体会王功榕周益玉(24)

中药敷脐疗法的临床应用刘永前(28)

赣南卫生 汉肌松的药理膝汝犀(30)

第2篇

美国金融危机如果以次贷危机的爆发为起点至今已经是两年多了,如果以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至今也有一年多的时间。在一系列的救助措施下,美国金融业的现状究竟如何,是否重新恢复了活力,美国金融机构是否获得了新生?了解美国金融业的现状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美国宏观经济的走向,有助于分析美国金融业的可能趋势,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一场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创伤有多深。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一些救助措施,恐怕现在还远不是谈论复苏的时候。为此,本期特别关注栏目在对美国金融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还系统地回顾了各种救助措施以便读者对美国金融业现状有更加完整的认识。

U.S.FinancialIndustryRecoveryandImbalance

美国金融业复苏中的失衡

陆晓明

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意外并令人振奋的“V”形反弹。然而深入考察可以发现,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和谐状态:市场之间、机构之间、市场和机构之间的发展反差扩大。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康复状况及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美国金融业复苏中出现失衡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复苏失衡

金融市场在2008年9月陷入深度衰退,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迅速复苏。对金融市场整体健康状况的描述,最有效的方法是选取最能集中反映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银行业、宏观经济、外汇市场、货币政策效果等8个方面的指标,对这些指标以历史趋势水平作为标杆,确定它们的压力状态。在此基础上编制综合指数描述金融市场整体静态压力状态。并且对单项指标和整体指数作环比、同比分析,确定金融市场整体动态发展状态及所处的历史位置。本文选取以下8组12项指标,建立描述金融压力状况的“金融危机风险指标”(ROFCI),作为金融市场健康状况指标。

基于历史趋势水平,将上述12项指标和整体ROFCI指标划归为三个区域:绿色区域(24~40),表明安全;橙色区域(41~60),表明风险上升;红色区域(61~84),表明危机。指标分值越低,表明金融市场压力越小,健康状况越好;反之反是。

采用这一系统,对2007年至2009年9月的12项指标实际数据收集和分析,得出次贷危机以来ROFCI指标曲线图。

从图1可见:美国金融市场健康状况在2008年8月开始急剧恶化,在11月达到峰值,而后开始好转。2009年4月开始脱离危险期,进入康复状态。整体金融压力比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第一季度明显缓解。并且这一过程进展迅速。到2009年8月ROFCI总分降至38,同比降60.5%,指数重返安全区域顶端。9月维持38,同比降79%。表明美国金融市场整体正处在康复初期,并且状态已接近2007年初水平。

但对单项指标细分发现,持续缓解的部分主要是股票市场、银行股票市场、流动资金市场和银行间资金市场部分。公司债券利差和CDS利差与危机前相比依然较高,表明公司债券和银行信贷违约风险虽然缓解,但依然处于历史高位,而且比其他风险主要是流动性风险回落幅度更慢。

银行机构整体尚未康复。在这次危机中,机构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明显不和谐。危机之初的特征是市场因素主导:市场流动性突然枯竭。在市场处于危机状态的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ROFCI指数一直处于高位;而同期美国存款机构破产数增长平稳并处于历史低位。这种状况甚至使人们一度认为这次危机已改变了机构破产传统特征,形成了市场主导新特征。

就在ROFCI从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大幅下降市场开始复苏的同时,破产和被存款保险公司FDIC列入问题机构名单的机构数量却背道而驰大幅上升。其中问题机构数在第二季度达15年最高点。而且破产机构资产额增幅超过机构数量增幅,FDIC支付破产机构的成本和破产机构资产平均比也从危机之初的15%在7月以来上升到30%左右,说明破产机构规模在上升。破产机构数和资产额正双双逼近储贷危机时的水平。市场领先于机构进入衰退又领先于机构康复,正是这次危机的重要特征之一。

资本/资金市场和信贷市场复苏失衡

2009年第二、三季度真正大幅回升的主要是依靠资本和资金市场运作的融资机制。例如,综合反映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健康状况的彭勃资讯美国金融状况指数(USFinancial

ConditionsIndex),在2008年10月达到谷底-11,随后领先于信贷市场回升,在2009年9月底恢复到-0.5,接近2007年8月水平,也接近过去20多年历史均值。

而信贷市场则别是另一番景象。联储反映银行信贷松紧状态的信贷标准指数在2009年第三季度虽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历史健康水平。表明银行业仍采用提高信贷标准的方法紧缩信贷。2008年10月以来,美国银行业消费和工商信贷增量均大幅下降,同时现金资产则大幅上升,使信贷实际净增量处于历史低点,其中消费信贷出现了近40年来最大幅持续负增长。这既是信贷需求积弱不振也是银行信贷供给紧缩的结果。

大银行和中小银行,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复苏失衡

政府鼎力相助,少数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大银行不仅摆脱危机,而且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次贷危机之初,遭受最大损失的是大量从事证券化业务的大银行。大银行资产中市场定价部分占比大,相应地损失暴露快。大银行巨额损失是次贷危机区别于以往金融危机的主要区别。时隔一年,这些所谓系统重要性大机构在经历了死亡之旅后,2009年初以王者归来的气势重返竞技场。其中有些从2008年的净损失翻身为净利润,有些从利润微薄转而为利润丰厚。10家大银行在2009年上半年盈利之后,6月获准向美国政府“问题资产处理项目(Troubled

AssetReliefProgram,TARP)”偿还680亿美元。财政部长盖特纳并预期在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之间,这些银行还会再偿还500亿美元。图4反映出花旗、大通、美洲、高盛、摩根士丹利5家机构2006年~2009年第一、二季度收益和薪酬状况。

大银行在2009年以来大翻身的主要特定原因有:

第一,美国政府的TARP计划7000亿美元救助资金中的2390亿美元已注入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大银行。

第二,财务会计标准机构FASB对市场定价公允价值新规则在2009年4月实施后,大银行交易相关收益可能因此而被夸大。例如纽约梅隆银行根据新规则重新计算第一季度收益,结果仅此一项即使其第一季度增加了3.22亿美元净收益。

第三,这些银行的最大利润来源是曾将它们拖入破产边缘的自有账户交易和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其中债券交易。相应地,盈利增长最快的也是投资银行业务占比最大的机构。这类业务收入的波动性极大,所以从事这类业务可能出现暴利。例如对美国银行业1998~2006年各类业务季度收入增长率考察发现:交易类季度收入增长率最大值可达370%,远高于其他业务17%~46%的最大值。

第四,随着投资者风险偏好恢复,银行有毒资产价值回升。2009年第三季度衡量证券化资产的ABX指数上涨了30%以上。银行业因而可能从减记转而增记这类资产价值,从而有可能推高美国银行业第三季度及随后季度收益。

诸多中小银行风险/损失上升,其中有些在死亡线上挣扎,预期破产数会激增。中小银行主要资产是持有到期类信贷资产,损失暴露滞后。就在大银行度过危机开始康复之际,这些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开始恶化。它们取代大银行成为金融体系中新的弱势群体,正在经历美国自储贷危机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就中小银行细分看,资产1亿美元以下的超小型机构相对健康,而资产规模在1亿~100亿美元之间的中小型机构问题更严重。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政府的银行救助项目对于中小银行多具有歧视性。

银行股票市场业绩和会计业绩复苏失衡

银行股票指数V型反弹。从近20年来的历史数据看,银行破产数、银行不良/核销资产率等会计业绩与银行股指之间明显负相关。次贷危机至今,美国银行不良/核销率一直上升,相应地,银行股指也随之大幅下降,并且降幅领先于股市整体。危机开始直到2009年3月6日银行股指跌至谷底以前,银行股指与银行会计业绩之间的关系并未超出历史常规。但自2009年3月9日始,银行股指V型反弹,并且幅度超过股市整体。例如SNL和KBW银行股指从3月初到9月底分别上升了152%和142%,远高于同期道琼指数增幅49.5%,创下过去7年来最大增幅。2009年3月以来美国金融股P/E值也伴随银行股指大幅上升,增幅超过历史平均水平以及危机前高点,并且超过同期股票市场整体P/E值。于是整个2009年二三季度,美国金融市场一反常态,出现了银行股指和P/E值与银行破产、不良/核销率一道大幅上升的不和谐现象。

银行资产负债表依然疾病缠身。美国银行业资产负债和损益表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据FDIC,2009年第二季度存款机构净损失37亿美元;超过1/4的机构无盈利或净损失;不良贷款和核销账率持续上升;全行业资产减少了2380亿美元。

在银行风险依然很高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银行股逆势反弹的主要原因:

第一,银行投资者决策更多考虑的是业务和利润增长潜力。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大银行业务和盈利突然大幅增长,预示银行业盈利潜力改善,刺激了投资者冒险心理。

第二,银行投资者更多关注银行收益而非清偿力、国有化等因素。这反映出市场的短期行为,也反映出市场普遍预期政府会保障银行特别是大机构清偿力。

第三,银行股价跌至超低水平,激发了投资者抄底冲动。

第四,对熊市即将结束的一般预期。

市场风险及相关损失和信用风险及相关损失周期失衡

金融市场结构性变化形成了金融机构损失的特殊路径。而这又对美国金融业衰退/复苏路径产生影响。

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风险/损失的巡行路径及其形成原因如下:

第一阶段(2007年初~2009年初)房贷资产信用质量恶化评级下降,最先的反应是可市场交易的房贷证券化资产市场价值减记(writedown)和市场流动性梗阻恶性循环;相应地金融机构面对的主要是流动性危机。

第二阶段(2009年初~?)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上升加剧了整体资产价值下降,而始于2007年12月的经济衰退又加剧了违约现金流损失,将市场流动性风险和损失进一步转化为信用风险和损失。

信用风险导致的违约现金流核销(writeoff)损失滞后于市场减值损失,是一个相对长期和渐进的过程。随着次贷危机深化,监管机构提供大量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开始降低,但违约风险上升,金融机构损失从市场定价减值为主向信贷违约损失转变。

金融机构风险和损失失衡是前述4方面失衡的基础。

危机之初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定价损失冲击的主要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以及从事市场业务的大银行和投资银行。在市场流动性危机解决之后,金融市场和大银行也随之逐渐恢复稳定。而随后加速增长的资产违约现金流损失主要冲击的则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其中的中小银行及其会计业绩。所以出现了金融市场复苏,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会计业绩持续恶化的不和谐状态。

未来几年美国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

银行业的主要风险

由于零售和商业贷款损失暴露滞后于证券资产,所以信贷坏账清理可能取代证券资产清理,成为未来几年银行业主要压力。总体趋势将是银行业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及其损失下降,而信用风险及其损失上升。相应地,银行破产这一金融危机的传统特色将会取代市场闭锁再次成为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以下是支持这一判断的主要论据。

银行违约损失将持续上升

第一,美国四大金融监管机构(联储,OCC,FDIC,OTS)2009年9月针对2000万美元以上大额银团信贷的年度考察报告“全国联合信用审察报告SNC”发现:2009年,美国金融机构信贷质量全面恶化,不良大额信贷从2008年的3730亿美元激增到6420亿美元,不良资产在全部资产占比从13.4%激增到22.3%,其中全部违约现金流损失已达530亿美元,超过过去8次审察之和,几乎达到前一次高点2002年的3倍。由于该报告涵盖了全部金融机构,它比联储和FDIC基于存款机构的数据更全面地反映了美国信贷质量状况。

第二,消费信贷和商用房贷核销目前和未来都将处于迅速上升状态。它们的质量恶化滞后于其他信贷和一般经济周期,延续时间更长。

第三,公司债券信用质量在2009年也迅速恶化,并且根据美国国际金融学会预测,公司债券违约率在2009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前两个季度还会大幅上升,并可能超过2002年公司危机时期。公司债券和国库券利差指数在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回落,但仍接近于2003年公司危机时期。

第四,美国信贷质量大幅恶化的原因除了宏观周期因素之外,2008年以前过于宽松的信贷标准也是主要原因。即使没有经济衰退那些年份发放的贷款质量也可能逐渐恶化。同样地,即使在美国经济复苏之后,这些年份的信贷质量依然难以相应恢复。所以美国信贷质量改善可能滞后于经济复苏。

第五,据IMF估算,2007~2010年美国金融机构全部资产损失将达10000亿美元,而到2009年第二季度总共核销了6000亿。这意味着2009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底还将有4000亿逐渐核销。

违约损失持续上升的主要受害者将是中小银行

第一,美国中小银行资产中信贷占比更高。2007年资产100亿美元以上银行的信贷占全部资产比重为57%,而资产低于100亿的该项占比为66%。

第二,中小银行商用房贷资产集中度相当高。据FDIC2009年第二季度数据:资产在100亿以下的银行在美国全部商用房贷中占有超过50%的份额。而且资产规模在1亿~100亿美元之间的机构商用房贷在全部信贷占比高达42%,远高于大机构的13.5%,超小型机构的29%和全行业平均数20%。

第三,信贷违约对中小银行冲击更大。2009年上半年消费者和商用房贷不良和核销率在不同规模的银行间大致相当,但影响却大相径庭。据美国国会2009年“8月监察报告”估算:至2010年,19家大银行商用房贷及证券资产潜在损失可能达530亿美元。但基于2009年5月压力测试,这些损失已包含在19家银行资本之内,不会导致银行倒闭。中小银行则脆弱得多。

首先,它们的主要盈利方式是在资产负债表上持有信贷资产,很少采用证券化或出售来对冲风险。2009年第二季度中小银行证券化和出售信贷资产金额及其在全部资产中占比均远小于大银行。

其次,中小银行的上述赢利模式使它们的损失更主要靠资本和收入弥补。但和大银行相比,这类银行缺乏外部融资能力。并且基于目前和未来几个季度甚至几年的状况,中小银行也缺乏新的收入增长来源。在这种状态下,中小银行若缺乏政府特别关注,一旦出现重大违约损失,资不抵债,则只剩破产一条路。随着违约损失持续上升,美国中小银行破产案在未来很可能有增无减。

系统重要性机构隐患未除,风险特征持续

除了和经济金融周期相关的风险之外,美国大银行的结构患并未消除。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银行股上升反映出这些隐患。

第一,大银行2009年盈利主要来源集中于交易和投资银行等短平快高风险业务线,而其他业务并未明显回升。说明银行业复苏尚缺乏稳定可靠的基础。例如2009年第一季度花旗债券交易收入增长了47亿,但几乎所有其他主要业务收入都在下降。而交易收入一向具有波动性极大的特征。例如,据美国1998~2006年银行业数据:交易收入季度增长率最低值和标准差分别为-67%和52%,远高于其他业务的-46%~1.9%和3.4%~17.3%。

第二,大银行风险意识迅速回升而应对机制却未随之建立。

第三,大银行更大更不能倒――大通、富国、美洲变得更大,这三家加上花旗的市值在29家最大银行中占比从2007年9月的33%在2009年9月上升到50%以上。

第四,信用风险和违约损失同样会重创大银行。消费者信贷占资产100亿美元以上机构的全部资产的15.77%,而这些大银行的消费信贷占金融机构全部消费信贷的87%。而消费信贷在2007~2010年的平均损失率估计高于他资产达到17.4%。这将成为大银行新的主要损失来源。

第五,银行贷款和证券问题资产依然未解决,而且其总值难以估算。这些资产的不确定性很大。例如,2009年5月参加压力测试的19家大银行截至2009年底的全部资产敞口估计仍高达5751亿美元。2008年的TARP计划在实施时一改初衷,从购买银行问题资产到直接向银行注资,结果使大量问题资产继续留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而2009年4月关于市场定价会计准则的修改,允许银行更灵活地作资产估值,对未出售交易资产可以不按市场定价,不将损失计入损益表。这样做会使许多资产问题暴露的时间延长,为未来埋下更多隐患和不确定性。资产定价的不确定,又会使净资产以及资本充足率的确定更加困难。银行难以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度过再次出现的市场和经济恶化。

银行业风险和损失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复苏的影响

随着银行业风险和损失继续暴露,金融市场在2009年初出现的亢奋状态可能逐渐平和。例如,2009年9月24日当美国四大金融监管机构“全国联合信贷审查报告”揭示信贷质量恶化的事实后,引发银行股普遍抛售,当日KBW银行股指下跌2%。

中小银行危机依然可能提升系统性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美国8195家存款机构中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下的占98.58%。如果认为这些非系统重要性机构破产不会引发另一轮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则是对系统性风险的又一次误解,或者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美国在危机以来的两年内,特别是雷曼破产后,高度关注系统重要性大银行,强调“大到不能倒”问题,不惜代价维持它们生存。奥巴马政府金融监管改革方案首次提出系统重要性机构概念,并将系统性风险防范锁定在系统重要性机构,这些都是进步。但忽视众多中小机构,以及中小机构破产激增的结果,系统性风险和危机的来源则可能从系统重要性机构转向中小机构,“小到不必救”也可能取代“大到不能倒”成为主要问题。以下是可能的路径。

随着银行核销账增长,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良贷款涵盖率从2006年初的160%在2009年第二季度降到64%,达1991年第三季度以来最低点。同期,联邦存款保险基金/投保存款涵盖率也随着破产机构增长而从125%降到22%。

这些都预示银行弥补损失的资源逐渐短缺。为此FDIC不得不将负担转嫁健康银行。例如,2009年9月底,FDIC要求银行预付未来3年的保费,以筹集近450亿美元保险金来应对不断上升的银行破产案。而中小银行的收入和融资来源则更加有限。在这种环境下,银行持续破产则更有可能引发传统类型的银行挤兑。

中小机构单个倒闭确实不至引发系统性危机。但若众多“无足轻重”们一个接一个倒下,仍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信贷紧缩直接影响美国经济复苏

第3篇

1设备的全方位管理离不开健全的管理组织机构

1.1成立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是疗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机构,院长或医务副院长为主任委员,部门领导为副主任委员,委员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其职责有:审定年度设备购置计划,听取设备科年度工作汇报,参与引进大型设备论证,讨论研究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有关事宜,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例会。设备科负责日常工作,各委员负责本科室的宣传教育、监督落实、人员培训、工作交接等工作。疗养院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虽然都已建立,但工作落实还不到位,监督功能不足,领导还不够重视,职责不够明确,重使用轻管理思想比较严重,全院上下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对此项工作的宣传教育可有可无。因此,各项管理监督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如档案建立,资料的收集就很困难,有些科室拆箱验收时,不愿意交出资料,总以为放在自己科里保管才是最安全的,影响了工作的落实。再如,人员变动时的交接班、日常使用维护保养等工作都是比较难以落实的。所以,疗养院医疗设备维护的好坏与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有直接关系。

1.2设立医疗设备科(医学工程科)是十分重要的医疗设备科是一个职能科室,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绝大部分是由医疗设备科来完成,作为管理的专业职能科室,其性质具有管理与技术双重功能,应当建立以科主任全面负责、专项专人负责的管理模式。下设采供组(计算机室、器材保管室、资料档案室)、维修组(电子仪器室、放射仪器室、机电仪器室、光学仪器室)、三级计量站[1]。现在的疗养院已不同于以前了,医疗设备有了很大的发展,就拿我院来说,2000年设备总值300多万元,到2007年已达3 000多万元,而设备的管理却未跟上,还是隶属于药械科管理,外行管内行暂且不说,编制人数少是肯定的,而且编制人数往往还不能落实到位,现在我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一人,既要做采购、论证、建立档案、下科监督检修指导、等级鉴定、仪器报废等日常管理工作,又要做维修及与外界协调工作,使得每天的工作事无巨细,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很容易挫伤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人手不够,有些工作就由药学人员担任,造成了药学人员不仅要做好药学本身的管理监督工作,还要学习医疗设备管理知识,兼做大量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由于不是本专业,工作做不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上级对疗养医疗设备投入的增加,疗养院的疗养医疗设备总价值越来越大,精密度也越来越高,要想达到最佳效益,必须综合各项因素、综合管理、综合协调才能实现。因此,疗养院也单独成立医疗设备科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联勤体制下大疗养院成立一个医疗设备科(或医学工程科),将有限的人员集中进行分工合作,定向培养,也是解决人手不足的一个方法。这样医疗设备科在疗养院中对内需与各科室、财务、审计、医务、科教、护理、院务等科室进行协调,对外需与外贸、保险、运输、海关、厂家、公司、维修部门、行政主管等部门联系,并参与医院的发展规划、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筑设计、科研教学等工作[2]。

1.3使用科室应设立设备使用管理小组设备使用管理小组要指定专人负责,如科副主任或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医疗设备日常的使用、保养、维护、交接、记录等监督管理工作,科主任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把医疗设备日常的使用、保养、维护、交接、记录等列入议事日程,确实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延长医疗设备使用寿命。

2科学管理是促进设备建设的根本保证

医疗设备管理属医学工程学科范畴,是医院微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3]。现如今很多大、中型医院都在设备管理上已经做得比较完善和科学了,而疗养院则落后一步,管理制度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2.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首先制订《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档案、计量、报废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设备管理软件,实现医疗设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质量优良,数据可靠,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岗位职责,保证工作任务落实到人,

不敷衍了事,把各项工作做深做透,彻底改变现在只有一人,什么都管而什么都管不好的现象。用制度管人、管事,也减少了随意性、人情化,使管理无空白、无重叠,工作有序,任务明确,岗位分工清楚,使得指挥通畅,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没有扯皮现象,从而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2.2维护与保养是经常性的工作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既是容易被忽视的工作,也是降低仪器故障率的基础工作,需要使用科室与设备科共同完成。但大量的日常保养维护是由科室承担的,设备科则负责定期下科室进行监督管理检查维护技术指导,这项工作搞不好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维护保养的作用。因此,医技人员都要有爱护和维护医疗设备的责任,业务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使用医疗设备的教育,增强全体医技人员爱护设备的意识,掌握维修、保养、保管、检查和正确使用的方法,要制度、监督、教育同时抓,使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维修管理设备的维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维修人员,配套的检测维修设备,详细的医疗设备技术资料,配件的及时供给,建立维修工作手册等,而且还需要加强维修人员的管理,以提高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4]。维修一般有两种方式:①主动维修,包括预防性维修(相当于二级保养,维修工程师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前更换性能状态下降的元器件,把故障排除在萌芽状态,适应于技术条件要求高、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大型医疗设备此类维修);同时找出重复出现故障的元器件,通过改进设计,永久性地消除故障,适应于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小型医疗设备。②被动维修,即设备出现故障后进行的维修,大多数的医疗设备维修属于此类。我院现在医疗设备的维修一般分下面几种形式,一是保修期内由厂家负责维修,要求其至少每半年主动维修一次;二是保修期外,在维修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大型仪器可买保修,交给厂家负责,中小型仪器自修或联系其他医院维修人员协助维修;三是自费请专业维修公司的维修人员进行被动维修。笔者认为,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增多的今天,建立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生产厂商之间的横向合作关系,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维修保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5]。

2.4做好计量工作,保证设备安全使用计量管理是医疗质量保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设备本身失常或工作环境不符合要求,都将影响到医疗安全,造成医疗事故。我们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积极协助计量检测部门做好相关医疗设备的力学计量、光学计量、声学计量、电子计量、电离辐射计量检定工作。对那些陈旧老化、超过使用年限、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进行报废处理;对超过使用年限,但计量技术指标仍然合格的设备应缩短计量检定周期,确保使用设备的良好运行。以客观、准确的计量数据服务于医疗、教学、科研活动,是计量工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把这项工作列为预防维修的重要内容。

2.5搞好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设备档案管理在设备管理工作中是一个既繁杂又重要的工作,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其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疗养院的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和两个效益。完整的设备档案,是解决设备纠纷的原有凭证,是效益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得力工具。尤其是齐全准确的技术资料、软件,可以使维修技术人员在不依赖厂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主维修作用,准确判断故障,及时排除故障,提高维修效率,摆脱被动地位;并可通过分析研究故障规律,积极主动地进行主动维修及预防性维修。完整的设备档案包括资料档案、计量档案和维修档案三个方面。资料档案包括设备的申购单、考察报告、论证报告、内外贸合同、协议书、合格证、说明书和维修手册、线路图、光盘、验收报告以及海关、商检部门的检测文件、免税证明、发票复印件、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出入库登记、固定资产登记卡、设备操作规程、全套随机技术资料等[2];计量档案包括每年强制检定仪器设备统计表、各类仪器的计量要求和标准、计量结果和计量周期,以及对计量检测不合格仪器的维修记录;维修档案包括历次维修和维护记录,定期检测到的仪器性能状态数据,设备的使用率和维修成本。档案中还应包括设备生产厂家或商的联系方式,耗材配件价格等内容,可以较好地解决应用过程中的配件供应及售后服务问题。

3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根本

尽快提高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的知识层次、文化水准、业务水平,才能彻底改变医学工程技术相对滞后的局面,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制度扎实有效地落实,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完善自身基本素质,加强英语及计算机的学习,这是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工作工具,可通过自学考试提高自身学历;加强岗位技术培训,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熟悉本院各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经常深入科室,定点跟踪医疗设备使用情况,优化管理;到师资、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大中院校、大型医院进行短期培训和进修;订阅本专业优秀杂志,及时了解国内外医疗设备新动向。其次,要积极参加临床科研活动,可培养科研与创新意识,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疗养院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医疗设备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靠科学规范管理。医疗设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技术管理,又有经济管理;既有对物的管理,又有对人的管理。上至领导,下至职能、临床、医技科室人员,都应该重视起来,上下齐心,通力合作,不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只有坚持医疗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促进疗养院的全面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提高广大军民的医疗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坤,高山.三级甲等医院医疗设备规范化管理初探.医疗卫生装备,2007,28(7):46

2曾珠.论二级中医院医疗设备科的规范化管理.医疗卫生装备,2007,28(3):42-44

3邢永杰,吕爱芝.中国医院管理的变革.中国医院,2004.5

4王芳茹.医疗设备维修面临问题与采取对策的初探.医疗设备信息,2005,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