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伊核协议

伊核协议

时间:2023-02-07 16:15:07

伊核协议

第1篇

去年7月伊朗核问题谈判达成全面协议,毫无疑问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在伊朗国内,总统鲁哈尼更是因此声望高涨,当时伊朗甚至有声音表示,鲁哈尼可以高枕无忧地获得第二个总统任期(明年5月伊朗将举行总统大选)。而在今年2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伊朗议会长期由保守派垄断的格局被打破,伊朗政坛开启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势力均衡的新时代。然而,伊朗也有一些人不看好或者反对核协议,特别是随着核协议执行不力,伊朗国内对核协议的质疑声日益增多,鲁哈尼的个人声望也受到冲击,以强硬著称的前总统内贾德则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给伊朗政局形势带来新的变数。

鲁哈尼总统对核协议的坚守

鲁哈尼无疑是核协议的最坚定支持者之一。早在前总统哈塔米任内,鲁哈尼就曾担任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寻求与国际社会合作解决伊朗核问题,并于2003年与英法德三国达成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协议。2005年内贾德上台后宣布重启铀浓缩活动,鲁哈尼随之去职。2013年4月鲁哈尼宣布参加总统大选,不管是在大选中还是赢得大选后,鲁哈尼均强调尽快解决核问题、改善或增进与其他国家关系对于伊朗的积极意义。在鲁哈尼看来,伊朗若要发展,就要改变糟糕的对外关系;若要改变糟糕的对外关系,就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若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就要积极面对华盛顿非常看重的核问题。现实的发展需要,再加上既往的理念和经历,促使鲁哈尼出任总统后力推与国际社会的核谈判。而在历经多年的核危机和国际制裁后,大部分伊朗民众也支持通过谈判解决核问题――毕竟和谈比战争更受欢迎。这一点从核协议达成后许多伊朗民众奔向德黑兰街头欢呼雀跃就可以看出。民众对核谈判的支持和期待,也是鲁哈尼放手一搏的关键因素。目前来看,核协议能否顺利执行、能否给伊朗经济发展注入有效推动力,已经成为衡量鲁哈尼总统政绩的关键性指标,在这种情况下,鲁哈尼自然是坚决捍卫核协议。

今年1月1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证实伊朗完成开始执行全面协议的必要准备步骤,核协议正式执行。欧盟、美国、日本随后宣布解除对伊朗相关制裁。核协议的执行的确给伊朗带来了一些收益,比如自2010年以来伊朗地毯被禁止进入美国,今年1月第一批伊朗地毯顺利出口美国。据统计,今年前四个月伊朗向世界各地出口地毯约830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0%。今年6月,伊朗化工贸易公司总裁迈赫迪・沙立夫・尼克纳法斯表示,后制裁时代伊朗石化产品出口增加了35%。与此同时,伊朗外交部负责人权和国际事务的副部长也说,伊朗的经济状况在核协议执行后呈上升趋势,伊朗银行已经开始尝试与国际金融网接轨,石油出口提高了两倍,各项合同和谅解备忘录也正在执行中。

除了有形的物质收益,伊朗的国际形象也有所改善。伊朗资深政治家、利益委员会主席拉夫桑贾尼表示,核协议催生了国际信任,证明伊朗并没有试图危害国际社会,这对伊朗国际形象的改善起到推动作用。拉夫桑贾尼本人非常看重核协议的积极意义,认为该协议对伊朗比对其他签署方更有利。

伊朗围绕核协议产生的争议

应该说,伊朗官方图谋国家发展、主张与国际社会谈判解决核问题的人为数不少。事实上,如果没有官方相当强大的推动力,如果没有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同意,伊朗也不会与有关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核协议。作为对伊朗内政外交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头号人物,哈梅内伊曾不止一次赞扬伊朗核谈代表,这让鲁哈尼等核谈判和核协议的支持者甚感欣慰。

但是,哈梅内伊与鲁哈尼在核协议和美国问题上的态度有相当大差别,比如哈梅内伊质疑核协议的经济收益,认为人民的生活在核协议签署后并没有实质性变化,而鲁哈尼则称赞核协议驱散了笼罩在伊朗上空的战争阴云,便利了伊朗原油的出口。今年6月,哈梅内伊在一个活动上说,核协议有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这为对方不遵守协议创造了条件,他强调如果美国威胁要撕毁核协议,那么伊朗就将烧毁该协议。但是在同一个活动上,鲁哈尼则强调核谈判确定了伊朗人民的核权利,并取消了压迫性决议。哈梅内伊要求施加于伊朗的国际制裁应该立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点儿一点儿地逐步解除,认为美国没能有效地执行核协议条款,伊朗不能与这样言而无信的国家打交道,反对伊朗和美国进行其他事项的谈判。鲁哈尼虽然认同哈梅内伊对美国的评价,但是坚持认为核协议给伊朗带来更好的发展环境,而且他一直希望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世界大国进行更多的直接交往,如果在这方面能够取得进展,不仅有助于伊朗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他竞选连任。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伊朗国内对核协议的热情确实明显下降。根据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和安全研究中心今年7月公布的伊朗民意调查报告(注:笔者对该报告的某些调查数据有质疑),在核协议签署一周年之际,民众对该协议的支持率已经从最初的76%下降到63%,伊朗社会在核协议问题上产生明显分裂。核协议更是引发了伊朗强硬势力日益广泛的质疑。在核协议达成的次日,哈梅内伊称参与核谈判的六大国中有不值得信任的国家,此言论普遍被伊朗人理解为是对美国和英国的指责,一些不满核协议的伊朗势力据此提高了对核协议的批评烈度,认为该协议甚至连伊朗的底线都没有达到。在伊朗拥有强大影响力的伊斯兰革命卫队直言核协议危及国家安全,革命卫队司令贾法里谴责该决议干涉伊朗的军事行动,触及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设置的底线,声称永远也不会接受包括核协议在内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今年7月,伊朗议会议长拉里贾尼也警告说,如果核协议进展不利而且再产生新问题的话,伊朗并非没有取消核协议的可能。

显然,支持核协议、主张与美国进一步沟通的鲁哈尼在国内面临很多挑战。如果没有最高领袖的支持,核协议就无法成功;要获得最高领袖的支持,就要让伊朗从核协议中获得更大的收益。目前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难解的困局。而前总统内贾德正是在这一状况下再次出现在伊朗民众的视野中。

伊朗政治的“内贾德现象”

2005年初次参加总统大选时,内贾德获得了对前任总统哈塔米甚感失望的伊朗大多数选民的支持,但是上台后内贾德鲜明的反西方立场令伊朗成为国际弃儿,其经济政策则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困难,而且社会呈现出宗教强化的特征,这一切引起了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不满。尽管内贾德在2009年赢得连任,但是很多选民质疑内贾德当选的合法性,有关选举黑幕的争议导致伊朗发生剧烈的政治动荡甚至。在2013年卸任总统之际,内贾德被指责为伊朗内外交困的罪魁祸首,其在伊朗的声望降至最低点。

卸任总统一职后,哈梅内伊任命内贾德为伊朗最高政治仲裁机构利益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主要由强硬教士组成,是最高领袖的顾问机构。尽管刚卸任总统时内贾德在伊朗很不受欢迎,但是他仍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尽力团结和领导强硬分子。去年6月,内贾德在任时的内阁成员组建了一个新政党。今年入夏以来,内贾德加大了政治活动力度,在伊朗多地发表公开演讲。内贾德严厉批评鲁哈尼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今年8月还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写公开信,要求华盛顿归还约20亿美元的伊朗资产。一时之间,内贾德的政治影响力扶摇直上,其支持者呼吁他再次参加总统选举。马里兰大学的那份伊朗民意调查显示,内贾德的支持率仅落后于鲁哈尼八个百分点。事实上,在宗教阶层主导国家、虔诚信仰群体仍很庞大的伊朗,具有浓重宗教情结的强硬派代表人物内贾德从来就不曾被遗忘。而且内贾德执政期间,民众在汽油、天然气、电等方面享有福利,政府还每月给每人分发约17美金的现金补贴,再加上内贾德对腐败、不公和资本主义的批评,使得他在农村和穷人中间较受欢迎。但说到底,正是由于核协议未能给伊朗带来预想中的收益,使得鲁哈尼在政治上不断失分,内贾德才得以“乘虚而入”。

不过,尽管鲁哈尼遭遇到日益增多的挑战,但他还是获得了多数伊朗人的支持。目前伊朗国内基本上把核协议执行不力的矛头指向美国,认为是华盛顿蓄意阻挠核协议的实施。因此,如果内贾德继续发动政治攻势,伊朗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恐将受到冲击。出于对伊朗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通盘考虑,今年9月下旬,哈梅内伊公开表示不希望内贾德参加明年的总统选举。在伊朗的现政体下,没有最高领袖的支持是不可能赢得大选的,因此内贾德也很识时务地回应称,将听从最高领袖的建议,不参加明年的总统选举。

虽然内贾德暂时退出,但是鲁哈尼并没有高枕无忧的资本。从哈塔米到内贾德再到鲁哈尼,伊朗政治似乎总是处于某种轮回之中――当温和派总统不能令人满意时,选民倾向于把强硬派推上总统宝座;当强硬派总统同样不尽如人意时,选民又会怀念温和派。当下,核协议推进、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国内经济态势等诸多问题都亟需温和派总统鲁哈尼积极回应。

目前,核协议在伊朗仍然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比如仅仅在今年9月,就有多个伊朗政要针对核协议发表看法。虽然伊朗内部对核协议有不同看法,但是该协议被频频提及本身就说明了它在伊朗人心目中的位置,即使是它受到的那些批评,在很大程度上讲也是因为它没能给伊朗带来更多的期望收益,而不是否认它带来了收益。在伊朗亟需发展经济的背景下,核协议的达成和执行代表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国家发展的沉重压力使得某些决策者即使心存不满也不敢轻易抛弃这个方向。再者,核协议本身也是个新事物,而且伊美两国交恶持续了30多年,协议执行过程中不可能不产生一些问题,伊朗决策者也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第2篇

伊核协议的签署势在必行,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势在必行。这个协议对谁来说都是不容易的,谁都希望它能够得以执行,不出大的意外。从现在起,我们可以考虑或展望一下“后伊核协议时代”的中东格局的一些特点。

讨论“后伊核协议时代”,首先要回顾一下“前伊核协议时代”中东的格局特征。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在中东“东遏两伊、西促和谈”,即遏制伊拉克和伊朗、力促以巴和谈。那时候,萨达姆的伊拉克在制裁下苟延残喘,对任何人都不构成威胁,而伊朗在两伊战争后复兴建设稳步进行,并开始谋求重建在两伊战争期间被萨达姆空军摧毁的布什尔核反应堆,先后同多国洽谈,最后还是叶利钦胆子大,在1995年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伊朗签了协议,俄罗斯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时候进账10亿美元。当时克林顿的政治抱负只是促成以巴和平,两伊不出乱子即可。但美国对伊朗的核计划还是提防的,在伊俄核协议签署后开始单方面制裁伊朗,禁止美国公司同伊朗进行大额贸易。

20年过去了,中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巴以关系不进反退,“伊斯兰国”肆虐伊拉克和叙利亚,而伊朗却得以强势地跨在核门槛上同全世界讨价还价。我们常说什么战略机遇期,其实伊朗才是真正抓住了1990年之后中东一系列重大事变带来的机遇期。9.11事件之后的反恐战争,相继为伊朗端掉了阿富汗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这两个宿敌,并为积极配合反恐的伊朗提供了核崛起的千载机遇。

过去30年的中东变局,伊朗无疑胜得非常漂亮。况且,由“伊斯兰国”问题和也门内乱带来的新的机遇期还有很大利用空间。如果伊朗谨慎守成,认真执行伊核协议,充分利用解除制裁带来的宽松经济环境集中精力搞建设,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非对抗性积极作用,伊朗会越来越强大富足。巴列维国王未及实现的恢复古代波斯帝国辉煌的大国梦,是有可能在新体制下实现的。如此看来,对伊朗来讲,“后伊核协议时代”实际上应该是守成时代。

波斯人赢了,守成是上策。那阿拉伯人呢?如何奋起直追,同伊朗达成新的平衡?核竞赛容易,有钱就行,但要达到伊朗的水平,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

在美国的“东遏两伊、西促和谈”政策下,伊拉克被遏制得过头了,彻底垮了,阿拉伯世界失去了一个大国。伊拉克即便今后逐渐恢复国力,也是名义上的阿拉伯国家、实质上的波斯盟国;伊朗不仅没有被遏制住,反而很有可能会成为美国在中东的合作伙伴,如果伊朗内政得以改进,在美国的百万伊朗移民对美伊关系的态度也会改进,美伊合作的领域不可限量。至于巴以和谈,依旧是个话题,但也仅仅是个话题而已,因为根本不具备谈成的条件。如同《赛克斯―皮科协定》的原则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受到挑战一样,巴以之间的“两国解决方案”原则也会受到挑战,因为现在分明是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三方,只不过中东各国都忙于应付内政和“伊斯兰国”威胁,无心顾及这个问题。前段时间美国国务卿克里在以巴之间多次徒劳奔走,显得有些外行。

“后伊核协议时代”的中东格局其实已经露出了端倪:强势的伊朗面对内外交困、山河破碎的阿拉伯世界,“伊斯兰国”对逊尼派极端分子的吸引力使之由中东难题变成了世界难题,这个恶魔会永无休止地折磨阿拉伯国家,但不会侵蚀什叶派的伊朗。在伊核协议得以执行、美伊关系得以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的前提下,以色列的外交空间也会拓宽,何况波斯人原本就是犹太民族的恩人。在中东这个万花筒,各种组合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阅读链接:《伊朗,纠结的强国梦》,本刊2012年第6期

阅读背景:美国单边对伊朗的制裁

第3篇

除了战略上的考量,长久以来德国与伊朗之间相对紧密的政治经济关系,也让德国成为伊核谈判后第一个接触伊朗的西方国家。尤其在世界颇为关注的伊朗核问题上,德国不仅是核谈判的初始倡导者,而且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努力充当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调停人。在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看来,伊朗核协议的达成是德国始终坚持外交解决方案的结果。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鉴于海湾国家、尤其是以色列对伊朗核协议持强烈反对的立场,德国未来的调停努力还将面临严峻挑战。

在伊核谈判中的角色

伊朗核谈判源于德国的倡议。2002年,卫星照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调查表明,伊朗正在实施秘密的核计划。以色列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避免美国和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2003年,时任德国外交部长约希卡・菲舍尔发起倡议,与英国、法国外交部长前往德黑兰,与伊朗启动谈判行动,目的是通过外交手段阻止伊朗建造核武器。在与德英法谈判后,伊朗签署了一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伊朗又与三国在巴黎签署协议,宣布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在此期间,德国也积极推动和支持欧盟作为协调人参与到谈判中。2006年伊朗总统内贾德重启铀浓缩活动。同年,伊核问题被提交安理会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加入谈判,形成了伊核问题六国的磋商机制。德国作为六国中惟一的非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与其中,足以说明德国的突出地位。此后,在联合国、美国和欧盟对伊朗加大制裁的背景下,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进行了多轮谈判,但始终未能取得成果。直到2013年8月,伊朗新总统鲁哈尼上台后致力于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发展国内经济,伊核谈判出现了转机,并最终达成了全面协议。

虽然在谈判的最后关头,美国国务卿和伊朗外长日益成为主角,但是,德国代表团一直在谈判的关键时刻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在美国和伊朗之间斡旋,而且还确保俄罗斯不中途退出谈判。尤其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持续紧张的情况下,继续让俄罗斯参与伊朗核谈判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鉴于俄罗斯最近在一些其他的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合作项目上有所回撤,因此,俄罗斯在伊核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建设性角色多少令人感到意外。固然,在俄罗斯看来,退出谈判会在经济和安全政策上带来无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对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比较感兴趣。但是,德国在乌克兰危机应对以及对俄罗斯关系上的立场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德国始终反对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乌克兰危机,虽然它在欧盟内推动了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但是,德国始终表达出与俄罗斯进行对话的意愿,并和俄罗斯保持着某种程度的信任关系。相比而言,美俄之间的对抗成分要多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德国也在美俄之间进行斡旋。例如,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曾成功说服美国国务卿克里,如果美国不向俄罗斯做出积极的外交姿态,伊朗核协议是无法达成的。因此,克里在今年5月13日访问了俄罗斯索契,此访也为伊核协议的达成奠定了重要条件。

对于德国在伊朗核谈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德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伊朗问题专家贝赫鲁兹・阿布多尔王德甚至认为,在美国和以色列国内都有采取军事措施的强烈呼声的情况下,德国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因为德国一方面始终遵守对伊朗的制裁政策,另一方面也始终反对军事冲突,通过这种平衡政策,确保了如今谈判的成功。

在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角色

德国之所以尤其能够在以色列和伊朗之间进行调停,是因为德国与两国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德国是以色列在欧盟最紧密的伙伴。自1965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德以关系50年来虽有挫折但总体发展稳定。出于历史的原因,德国始终想与以色列保持良好关系。2008年3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耶路撒冷的一次集会上表示:“在我之前的每一届德国政府和每一位德国总理都遵循德国对于以色列安全的特殊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是德国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以色列的安全对于我作为德国总理而言从来都是不容谈判的。”换句话说,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的国家利益所在。正因如此,为了维护以色列的安全,德国不惧对伊朗制裁给本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并强调“如果伊朗不妥协,德国政府将继续坚定地支持制裁”。在核谈过程中,德国政要也一再提到,不惜一切代价地达成协议不是德国所追求的目标。

另一方面,德国与伊朗有着紧密的经贸联系的传统。德国是数十年来伊朗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以及高科技、甚至包括核技术的供应商之一,伊朗的布什尔核电站最初就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负责建造,后来改由俄罗斯帮助续建。根据官方信息,截至今年7月,德国有80家公司在伊朗有分部,另有约1000家公司有代表处。其中,德国汉高、西门子和拜耳等大公司都在伊朗开展业务。在过去几年,由于对伊朗实施的各种制裁措施,德国对伊朗出口大幅萎缩,但在2014年制裁略有松动的情况下,德国对伊朗出口就已经增长了近三分之一,达到24亿欧元。德国工商大会预计德国对伊朗的出口在未来两年将翻倍,达到约50亿欧元。德国工业联邦联合会甚至认为,德国企业在不久的将来对伊朗的出口额将达到100亿欧元以上。

未来的角色定位

在德国看来,伊核协议长期且可核查地排除了伊朗获取核武器的可能性,能确实提高近东和中东地区、尤其是以色列的安全,否则德国不会如此积极地参与一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明确反对的协议。同时,德国也期待伊核问题的外交解决方案能够为该地区的其他危机,例如叙利亚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这在欧盟各国、尤其德国面临众多叙利亚难民的背景下极具现实紧迫性。此外,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寄希望于伊朗核协议的达成能增强伊朗国内温和派和改革派的力量,进而促进伊朗的变革和开放。西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期望,是因为看到了协议达成后伊朗众多年轻人走上街头狂欢。

第4篇

本期话题:2009年,伊核问题和朝核问题进展如何?未来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继续关注本刊记者与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陶文钊的对话。

――编者手记

记者:过去的一年,伊核问题是否出现了“柳暗花明”的状况?

陶文钊:虽然奥巴马在竞选和《就职演说》中就向伊朗喊话,但敌对了多年的美伊关系却一直没有松动,伊朗核问题也未见进展。2009年6月伊朗大选引发了其内部两派的争斗和骚乱,奥巴马政府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立场。10月初,在美、俄、中、英、法、德六国(5+1)与伊朗代表关于核问题的谈判恢复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提出方案: 2009年年底前,伊朗将所拥有的1.5吨低纯度浓缩铀中的75%(1100公斤)运往俄罗斯,由俄罗斯将其提纯,再由法国进一步加工成燃料棒,最后运回伊朗,供一个用于研究癌症治疗机构的核反应堆使用。伊朗拒绝接受这一期限,提出可以考虑在伊朗境内或土耳其与西方国家交换核燃料。2010年1月初,伊朗向西方国家发出“最后通牒”――如果西方国家1月底前未能与伊朗就核燃料交换达成协议,伊朗将自行生产核燃料,双方的较量出现阶段性升温。1月4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美国正和其他国家协商,准备对伊朗实施制裁。在美国的推动下, 1月16日,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外交官在纽约欧盟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就伊朗核问题举行会议。会议的纪要重申,将继续坚持制裁与接触相结合的双轨策略,但同时表示已开始考虑采取“进一步的适当措施”。伊核问题的解决看来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记者:去年12月的一期美国《时代》周刊认为, 奥巴马对伊朗的接触政策宣告失败,对此您怎样看待?

陶文钊:奥巴马在竞选中就表示,可以无条件会见伊朗、委内瑞拉领导人,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当时就反对他的这个说法,在第二次电视辩论中教训奥巴马,说他太天真、太幼稚。一年来,共和党人一直在指责奥巴马,认为他的政策损害了美国安全。《时代》周刊网站发表文章,认为“奥巴马对伊朗的接触政策宣告失败”,显然带有共和党的色彩。美伊关系敌对了30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消解这30年的冰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核问题本来就很复杂,有关国家还在继续努力争取和平解决伊核问题,所以现在就说奥巴马对伊朗的接触政策已失败似乎早了点。

记者:2009年12月15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制裁伊朗的新法案,这是否意味奥巴马会改变对伊朗的外交政策,采取强硬措施?制裁是否能够打破僵局?

陶文钊: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这个法案,但参议院还没有,所以这还不是一个法律。美国成立类似的法律以前也有过。1996年美国成立了《达-马托法》,旨在制裁伊朗、利比亚两国,该法禁止外国公司使用从美国金融市场上获得的资本向伊朗能源领域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不让伊朗获得资金去资助恐怖主义或是发展核武器项目”。《达-马托法》自问世以来就遭到了与伊朗能源合作关系密切的欧洲国家的强烈反对,以至于从未真正得到执行,被有的欧洲媒体戏称为“稻草人”。1997年,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联合俄罗斯、马来西亚公司同伊朗签署了一项价值20亿美元的合同,公然向《达-马托法》挑战 ,欧盟也公开支持道达尔公司。日本、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在伊朗都有巨额的石油投资,所以即使美国制订新的制裁伊朗的法律,鉴于伊朗与各国广泛的经济联系,法律到底能实施到什么地步是个大问题。

伊朗的核问题还是要通过和平协商的途径来解决,制裁起不了多大作用,由于伊朗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太广泛,美国独自实行的制裁不可能真正对伊朗起到伤筋动骨的作用。

记者:2009年,朝鲜宣布永久退出六方会谈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美国驻朝鲜特使博斯沃思先后访问朝鲜,这是否意味着奥巴马政府在朝鲜核问题立场上的妥协,默认了朝鲜的核国家身份?

陶文钊:2009年以来,朝鲜的核问题迭经波折。4月,朝鲜宣布永远退出六方会谈。5月,朝鲜再次进行了核试验。6月,安理会通过了对朝鲜实行制裁的1874号决议。到了七八月间,朝鲜似乎又改变了做法,对美国和韩国采取了“魅力攻势”,并一再表示希望与美国进行双边会谈,但对六方会谈没有提及。直至10月中国总理访问朝鲜,朝鲜领导人才表示, “通过朝美双边会谈,朝美之间的敌对关系必须转变为和平关系。朝方愿视朝美会谈情况,进行包括六方会谈在内的多边会谈”。这是自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以来首次表示回到六方会谈的意愿。但这种意愿的先决条件也很清楚:美国首先要改变敌视朝鲜的政策。具体说来,首先就要把朝鲜半岛的停战机制改变为和平机制,两国签署和平协议。这与美国的立场大相径庭。奥巴马政府也说得很清楚,虽然美国同意与朝鲜举行双边会谈,但这种会谈只是双边交流,目的是推动朝鲜尽快重返六方会谈。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一再表示,六方会谈框架是基本要素,朝鲜可在这一机制内与其他国家实现双边、多边等各种对话。在确保核问题六方会谈能够恢复的情况下,美国才会考虑同朝鲜进行直接接触。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美国和平研究所关于核不扩散问题的讲话中强调:“美国永远不会与一个有核的朝鲜建立正常的、不存在制裁的关系,朝鲜领导人对此不应抱有幻想。”

记者:近日,美国拒绝了朝鲜提出的“在六方会谈框架内与《朝鲜停战协定》当事国举行会谈、讨论签署和平协定”的建议,这一表态是否会使朝核问题更加复杂化?

第5篇

为“朝核”奔走

伊朗核谈判全面协议达成后,美国将目光转向朝鲜半岛,寻求重启朝核六方会谈。

据《美国之音》报道,最近,朝核六方会谈美国特使悉尼・塞勒将分别在韩国、中国和日本会晤有关官员,讨论搁置已久的朝核问题。这是自伊核协议达成之后,美国在该地区进行的最高级别外交访问。

7月27日,塞勒在首尔表示,朝核谈判的对话大门向朝鲜打开,美国随时准备和朝鲜达成协议。在伊朗核协议全面达成之际,有专家指出以此为蓝本解决朝核问题。据CNN报道,一位美国国务院谈判人员表示,希望伊朗核协议“能够让朝鲜在当前的危险道路上三思而行”。

韩国在朝核问题上也显示出积极态度。据报道,朝核六方会谈韩国团长黄浚局于7月10日-24日期间访问中国,会见中国团长武大伟等人,希望中方在朝核问题上给予更多支持。中日韩三国的一些官员都表示,希望朝核谈判能够重启。

亚太利益是关键

《金融时报》分析称,之前美国集中精力解决伊核问题,对朝核问题采取“战略耐心”不作为政策,导致朝鲜核能力迅猛发展。目前,伊核问题谈判结束,美古关系缓和,美国将注意力重新转回朝核谈判上,也是必然选择。事实上,“西方从来没有放弃朝鲜弃核的目标,三国会谈属正常情况”。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分析称,现在举行会谈,也是三国在确认将就朝核问题加强合作。

美国的出发点在于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董向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奥巴马政府确立“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朝核问题就一直是美国巩固美日韩同盟的借口。

谈判还需各方努力

如今,美国态度积极,然而,谈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月28日,美国特使塞勒抵达北京,试图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此前一天,塞勒在韩国首尔访问时表示,“美国准备用与伊朗达成核协议的同样方式与平壤进行对话”。不过,正如沈丁立所说,朝鲜似乎对于美国的呼吁不感兴趣。7月28日,朝鲜驻华大使池在龙于发表声明称,“朝鲜核武器不是玩具,谈判不能决定它们的未来”,再次表明朝鲜在朝核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董向荣则分析指出,美国外交界普遍主张“不能奖励朝鲜、不能摔倒两次”的对朝政策。在奥巴马剩余任期内,美国不太可能大幅调整对朝政策。

第6篇

美军新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约瑟夫・邓福德10月18日访问以色列,双方重启有关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谈判。路透社评述,这似乎表明,美以搁置因伊朗核协议引发的分歧,在安全关系方面重回正轨。

延长军援

邓福德10月1日正式出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以色列是他首次海外访问的第一站。为期两天的访问中,邓福德会见了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以及以色列防长摩西・亚阿隆等军方领导人。

经过漫长和艰难谈判,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即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和德国7月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但以色列方面对伊朗缺乏信任,反对这项协议,导致美以关系一度走冷。根据美以之间的一份防御援助协议,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亿美元军事援助。这一协议将于2017年到期,双方一直寻求延期。然而,因伊朗核谈判,内塔尼亚胡冻结了有关这一军援的谈判。

以色列驻美大使罗恩・德尔默10月18日在社交网站上说,美以现已恢复了有关新谅解备忘录的谈判。“如今随着伊核协议的推进,以色列也在向前迈进,我们希望能够和美国打造共同的政策,应对伊朗继续带来的威胁。”按照美以官员的说法,谈判冻结前,双方已接近达成一项新方案,美国将把对以色列的军援增至每年36亿至37亿美元。

邓德福的发言人格雷格・希克斯说,在会见亚阿隆时,两人简要谈及了这一军事援助。预计更多谈判会在随后进行。德尔默说:“以色列希望,我们正在进行的谈判能够达成一份长期协议,能显著提升以色列的自卫能力。”

联合演习

对于邓福德来访,内塔尼亚胡表示热烈欢迎,“这显现出以色列和美国之间强大的联盟关系”。他说,考虑到包括来自伊朗在内的地区威胁,以美两国的盟友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邓福德也说,之所以选择以色列作为访问首站,反映出美以关系的重要性。“我相信,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就在我们的合作中,这是我所致力于的,也是我今天为何在这里的原因。”

现阶段,美以正在以色列南部一处沙漠基地举行代号“蓝旗”的联合军演。这一演习持续两周。以色列军方在一份声明中说,演习内容涉及大规模空军作战的策划和实施。“经历了(美以)家庭关系中所有这些起起伏伏,(双方)军事关系依然保持强劲,”邓福德说,“遇到挑战,我们将共同面对。”

(据新华网)

第7篇

发展历程

历史恩怨

纵观俄伊军事关系发展历程,两国并非世代友好,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恩怨。19世纪初,沙皇俄国将版图扩张至外高加索地区。与控制该地区的伊朗帝国之间矛盾不断扩大。1804年,两国爆发战争,伊朗战败后被迫签订《古里斯坦和约》,承认俄国对格鲁吉亚和达吉斯坦的统治权,并且将杰尔宾特、巴库和卡拉巴赫等地区领土割让给俄国。1826年,双方再度交战,二度战败的伊朗被迫与俄签订《土库曼切条约》。俄不仅获得亚美尼亚等地,还攫取了在伊朗的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以及独霸里海的航行权,并且在此后将近一个世纪里同英国一道控制着伊朗的政局和经济命脉。

1917年十月革命后,前苏联与伊朗政府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宣布放弃沙皇俄国在伊朗攫取的一切特权,并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双边关系。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伊朗与德国关系逐渐加强,德国在伊朗派驻了大量专家。二战爆发后,当时的伊朗国王希望能够借助德国的力量打败前苏联,夺回被沙皇俄国抢占的高加索地区。一旦伊朗投靠德国,前苏联的高加索与中亚地区将直接暴露在德军面前。为了防止伊朗加入轴心国阵营,同时利用伊朗境内连接波斯湾和黑海的铁路向前苏联运送物资,前苏联与英国出兵直接占领了伊朗,与伊朗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

冷战龃龉

1945年5月,欧洲战事接近尾声,伊朗政府要求德黑兰会议美、英、苏三巨头兑现承诺,立即从伊朗撤军。美英表示同意,但前苏联不仅以各种理由推托,还支持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和库尔德人进行分裂活动,对抗伊朗中央政府,甚至直接派兵阻挠伊朗政府军的平叛行动。1946年,伊朗政府在联合国安理会控告前苏联,迫使苏从伊朗撤军。此后,伊朗巴列维国王开始与美国结盟,投入西方的怀抱。但与此同时,伊朗政府也在发展对苏军事贸易和军事技术合作,努力平衡和维持与前苏联的正常关系。

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前苏联曾有意向伊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是,伊朗霍梅尼政权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口号,将美国称为“大撒旦”,将前苏联称为“小撒旦”。伊朗还将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行动与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的行为相提并论,认为其“醉翁之意不在阿富汗,而在于中东地区的石油,伊朗将是前苏联入侵的下一站”。为此,霍梅尼发表声明称:“罪恶的美国以及苏联应该知道,我们将全力以赴抵抗任何国家的侵略,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伟大的伊斯兰,直到最后一口气。”直至两伊战争爆发,难堪重负的伊朗不得不开始依赖前苏联,前苏联也不希望伊朗再度投入西方的阵营,双方关系开始缓和。特别是1989年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访问莫斯科,签署两国关系正常化条约,前苏联发表了协助伊朗巩固国防的声明,为伊苏(俄)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

冷战后的热络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伊朗不再有边境接壤,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逐渐衰退的俄罗斯对伊朗国家安全已不再构成威胁。虽然俄罗斯曾一度奉行亲西方政策,对于同西方对立的伊朗保持距离。但自从1993年普里马科夫出任俄外交部长后,俄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而伊朗政府继续推行务实的对俄政策,在攸关俄罗斯重大利益的问题上态度温和。加之面对美国的共同压力,俄伊关系开始走向热络。

90年代中期以后,俄罗斯与伊朗军事关系逐渐升温,特别是军事贸易关系稳步发展,伊朗已逐渐成为俄罗斯武器主要出口国之一。2000年12月,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访问德黑兰,双方讨论了为期10年、价值30多亿美元的武器和军事技术合作项目,包括在俄罗斯军事院校培训伊朗军官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能源合作方面,俄罗斯不仅同意帮助伊朗兴建核电站,还在俄伊贸易和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框架内积极开展油气合作。2009年11月,俄罗斯能源部长与伊朗石油部长签署协议,同意组建联合能源投资公司,在里海附近建造炼油厂,并且进行天然气交换。俄伊军事关系正表现为一种以安全合作为主导的借助型联盟关系。

俄伊军事技术合作

军事技术合作,是俄伊军事关系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伊朗一直是俄罗斯武器装备的重要输出国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俄武器出口的第三大国。俄伊军事技术合作在方式上主要表现为装备采购、零配件和弹药供应、技术输出与专家援助、维修服务保障等,在坦克与装甲车、作战飞机、防空导弹等领域的合作尤为引人关注。

坦克与装甲车

伊朗的坦克工业技术水平在中东地区位列第三,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而俄罗斯的坦克技术为伊朗坦克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巴列维时期,苏制武器就在伊朗陆军武器装备方面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坦克和步兵战车。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前苏联向伊朗陆军提供的先进武器主要有:T-55中型坦克,PT-76轻型坦克,BMP-1步兵战车,BTR-50PK、BTR-60、BTR-152装甲运输车,122毫米D-30牵引榴弹炮,152毫米D-20榴弹炮,130毫米M-46火炮,ZSU-57-2、ZSU-23-4自行高炮等。为保障苏制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前苏联于1973?1976年协助伊朗在德黑兰附近建成了巴巴克大型维修厂,至今仍是伊军主要维修基地。此外,伊朗还在前苏联帮助下,在德黑兰、伊斯法罕、希拉兹等地建设了一系列军工企业和军事基础设施。

冷战结束后,在俄伊军事合作关系得到提升的形势下,俄罗斯于1993年向伊朗提供了100辆T-72S坦克,1994年又提供了20辆该型坦克。从1996年起,俄开始向伊提供T-72S坦克组装生产所需的部件,到1999年前一共供应了300套。在俄罗斯的帮助下,伊朗自主生产仿T-72S的“希尔登”主战坦克。该型坦克重44.5吨,装有最新型的2A46M稳定式125毫米滑膛炮和IA40-1火控系统,火控系统中组装有激光测距仪和像增强夜间瞄准系统。此外,俄还于1993年向伊朗提供了80辆BMP-2步兵战车,之后又向伊朗提供了331套组装部件。

作战飞机

俄伊作战飞机技术合作可追溯到海湾战争期间。当时,伊拉克空军为减少战争损失,将115架战机转移到伊朗境内,包括4架“米格-29”、12架“米格-23”、7架“苏-25K”、22架“苏-24MK”、40架“苏-22”、4架“苏-20”等苏制战机。这些战机后来被伊朗据为己有。据称,俄专家参与了这些战机的维修和改进工作,俄企业还向伊提供发动机和零配件,确保伊朗空军能够有效使用这些战机。

伊朗国产战机同样得到了俄罗斯的技术援助。2007年10月,在俄总统普京访问伊朗期间,俄罗斯与伊朗签署了向伊空军歼击机供应50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协议。该型发动机是莫斯科切尔内舍夫机械制造厂专门为“米格-29”歼击机生产的,将装配在伊朗自主生产的“闪电”超声速歼击轰炸机上。此外,俄还向伊朗供应数台RD-5000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是RD-93发动机的改型,装配在伊朗航空大学设计院自行研制的“曙光”试验型战机上。伊朗官方人士称,“曙光”战机是在俄罗斯支持下研制而成,使用了俄制发动机和俄制K-36弹射座椅,并采用能够吸收无线电波的材料,具备隐身能力。俄战略分析和技术中心专家马基延科认为,此举代表着俄伊军事合作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此前俄只同两个友好国家(中国和印度)签署了战机发动机供应合同。

防空系统

在伊朗防空系统建设进程中,始终可以看到俄制武器的身影。早在冷战时期,前苏联就向伊朗出售了“箭-1M”自行防空导弹系统和“箭-2”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在近年来俄伊防空系统合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S-300防空系统交易,此举也一直牵动着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神经。2005年12月,俄罗斯与伊朗签署了向伊朗出售至少5套S-300防空系统的合同。一旦伊朗获得S-300防空系统,就可在必要时执行“以地制空”作战原则,封锁美军飞机进出伊朗的空中通道,使美军轰炸机无法靠近伊朗核设施,并且使美国第五舰队的行动受到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美伊军事力量对比。因此,美国对此坚决反对和百般阻挠,该合同也一直没能取得进展。2010年7月,俄罗斯国防技术公司领导人谢尔盖·切梅佐夫再度重申,关于俄罗斯向伊朗出售S-300防空系统的合同仍然具有效力。俄国际安全研究所莫斯科代表处负责人伊万·萨弗兰丘克甚至公开指出,“俄帮助伊朗提高防空能力,显然是针对美国准备在中东采取武力行动的意向。”

核问题方面的俄伊关系

俄伊核合作与伊朗核问题

核问题上的俄伊关系可以追溯到冷战结束之初。当时,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日渐式微,需要与伊朗改善关系,加强合作。核合作既有助于解决俄罗斯核工业资金不足和人员失业问题,又有利于伊朗打破西方封锁、继续推动核研发工作。

1991年,伊朗开始与俄罗斯商谈恢复修建核电站的有关问题。1992年,双方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1995年初,俄伊达成协议,俄承诺向伊提供一座1000兆瓦反应堆,以续建此前由德国提供的布什尔核电站。协议最初要求2000年完成核电站建设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工期一拖再拖。2007年12月,俄罗斯开始向布什尔核电站提供核燃料。此外,俄罗斯议会杜马还于2002年7月通过决议,批准俄在未来10年里继续为伊朗建造5个新的核电站。

俄伊核合作遭到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强烈反对。俄罗斯强调其帮助伊朗建设核电站是出于和平目的,没有违反任何国际协议,并且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进行。但是,美国却担心俄伊核合作可能会包括那些可直接应用于核武器计划的敏感项目合作,因此不断威胁和利诱俄放弃与伊朗的合作。美国的压力不但使俄罗斯中止了与伊朗在敏感核技术上的合作,而且直接导致布什尔核电站建设进展缓慢。

俄在伊核危机中的应对策略

伊朗核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主张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内通过谈判和平解决,继续支持伊朗发展民用核能,同时也反对伊朗谋求核武器。事实上,出于自身地缘安全以及国际防扩散义务考虑,俄罗斯对伊朗发展核武器也始终保持戒心。俄罗斯官员曾经强调,作为伊朗的邻国,俄罗斯比美国更希望伊朗保持无核化,绝不希望在本国门口出现一个拥有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国家。伊朗秘密核设施曝光后,俄罗斯对伊朗核计划的防范也随之加强。2003年6月初,普京总统宣布,在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之前,俄罗斯将不会继续同伊朗的核合作。2005年2月,在俄罗斯的压力下,伊朗被迫与俄签署了布什尔核电站核燃料供应和废料归还协议。协议要求伊朗必须将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全部运回俄罗斯,以防止伊朗从核废料中提取用于制造核武器的物质。2010年4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公开警告伊朗在核问题上不要一意孤行,否则如果问题走入死胡同,联合国安理会绝不可能坐视不管。

与此同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时威胁对伊朗动武的情况下,俄罗斯明确表示反对使用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2007年3月,俄罗斯外交部在官方网站上发表了题为《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研究》的文章,批评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企图把世界拖入危机当中,呼吁国际社会不要贸然参与导致伊朗核问题升级的行动。文章指出,无论将伊朗贴上“邪恶轴心国”的标签,还是鼓吹更迭伊朗政权,都将使局势进一步恶化。2011年7月,梅德韦杰夫在会见俄驻外使节代表时再度重申,在对伊问题上必须最终放弃采取“简单”的做法,因为这一问题带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

俄在伊核问题上的困境

事实上,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始终面临着两难境地:即如何在维护国际防扩散体系和发展与伊朗双边关系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俄罗斯作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在中东地区拥有重要战略利益的国家,并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武器。如果伊朗拥有核武器,不仅有悖于俄在防扩散问题上的根本立场,而且会给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为美国提供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借口。为此,俄罗斯一再力劝伊朗避免挑战国际防扩散机制,推动伊核问题和平解决。

另一方面,俄在伊核问题上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俄伊政治军事关系的发展变化。2010年9月15日,俄在美国对伊朗实施新制裁问题上持支持态度,称“制裁并非对解决所有问题都有效,但有时候采取制裁的办法乃无奈之举,也未尝不可。”此举引起了伊朗政界和媒体的强烈不满,伊朗运输部门甚至限令在伊的俄罗斯飞行员两个月内离境,理由是这些外来的飞行员飞行记录不佳。此举也给俄伊双边关系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因此,俄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一再表示支持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正当权利,并且在有关各方之间积极斡旋,努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核问题。

深层原因及前景展望

利益基础

俄伊军事关系从历史上的怨恨交加发展到如今的广泛深入合作,主要还是出于利益需要。就地缘战略利益而言,伊朗与俄罗斯隔里海相望,是俄进入中东的重要通道与桥梁,也是俄抵御外部势力侵蚀其传统势力范围的缓冲和前沿。加之伊朗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各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联系和共同的,良好的俄伊政治军事关系不仅有利于俄巩固在中亚和中东地区的地位,而且对于俄维护西部和南部周边地区安全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就经济利益而言,俄伊之间有着巨大的经济合作潜力。目前,俄伊之间每年双边贸易额约20亿美元,伊朗是继中、印之后俄罗斯国防工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伊朗国内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仅为俄能源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也为俄国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特别是在伊朗坚持发展核能的情况下,在伊核电站建设方面已经占得先机的俄罗斯,无疑更具广泛的合作空间。

美国因素

美国因素是促使俄伊军事关系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对俄罗斯而言,维护伊朗独立与国家,关系到俄罗斯的战略安全与发展。伊朗对于俄罗斯确保南翼安全非常关键。在美国的遏制防线不断收紧情况下,维持同伊朗的紧密关系,不让伊朗落入美国势力范围,使美国围堵俄罗斯的期望落空,对俄罗斯至关重要。而且,由于美俄在核问题上两极分化,美国可能会选择在其他领域的让步,换取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松动,从而为俄罗斯在俄美博弈中增加了砝码。

对伊朗而言,俄罗斯对于其缓解美国压力、建立核国家地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伊朗政府先后恢复了铀转化和铀浓缩的研发和生产,基本上掌握了低浓缩铀的研发和生产技术。尽管美国推动安理会先后通过了制裁伊朗的3个决议,但由于决议是安理会根据大国的综合意志所决定,而俄美在核问题上的分歧让安理会难以通过严厉制裁伊朗的决议,也成为伊朗核技术不断突破的外部因素。美国在核问题上对伊朗的压力越大,伊朗就越需要寻求俄罗斯的支持。

发展前景

关于俄伊军事关系的未来,两国政府在公开场合均表达了乐观的态度。普京就曾经表示:“俄伊合作极具前景和互利性。”俄外交部也表示,“发展与伊朗关系是俄外交重点。”然而,俄罗斯国内许多专家却对俄伊关系的前景顾虑重重,并称“莫斯科与德黑兰的战略联盟喜忧参半。”

第8篇

12月20日 西班牙首相就职

西班牙新任首相马里亚诺・拉霍伊将于12月20日宣誓就职,23日宣布组阁。目前,西班牙因为债务危机而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关注,拉霍伊有望推进严厉措施,力图阻止西班牙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如何应对过度膨胀的公共赤字将成为焦点。

12月26日 日本核灾难调查报告

日本调查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灾难发生原因的一个独立调查委员会将在12月26日公布其中期调查报告,报告篇幅预计超过500页。该报告在解释核灾难发生原因的同时,还将探讨日本应对核危机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12月31日 美军全部撤离伊拉克

美国将履行2008年与伊拉克达成的协议,于2011年12月31日前撤回全部驻伊拉克美军,正式终结持续近九年的伊拉克战争。12月11日,美军向伊拉克方面移交了建于2003年5月的科斯卡尔苏兵营基地。至此驻伊美军仅剩三座基地未完成交接,一度多达17万之众的驻伊美军仅剩7500人。

1月1日 欧盟将国际航空纳入碳排放

按照欧盟的碳排放交易计划,自2012年1月1日起,所有抵离欧盟的航班都必须购买排放许可,为航班全程的碳排放买单。届时,全球4000多家经营欧洲线路的航空公司均要为碳排放额外支出数亿成本。该计划引发了欧盟与国际航空运输业之间的激烈冲突。消息人士称,12月21日欧盟最高法院将对欧盟强制执行航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计划作出裁定。

媒体视线

俄杜马选举引发示威

12月10日17时,对杜马选举不满的俄罗斯反对派力量于莫斯科组织大规模集会,要求当局重新统计选举结果,示威者多达2.5万人。

【金融时报】

普京在过去11年里给俄罗斯施的魔咒已经失效,但这并不能威胁到他2012年3月回归总统宝座的计划。不过,俄罗斯领导层必须认真思考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应对莫斯科已发生多起数年来最大规模的反对派集会。

杜马选举表明,更加富足、更富思想的俄罗斯选民正在要求变革,要求对自己的未来拥有更大发言权。普京重塑自身形象的最佳办法是实施真正的改革。

但风险在于,立场保守的普京可能只会通过实施表面性的改革、大幅增加民粹主义开支和发表日趋强硬的反西方言论来赢取支持。

德班会议明确减排道路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2月11日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闭幕。会议批准一揽子决议,涉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绿色气候基金等议题。

【华尔街日报】

主要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为在未来十年及过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确定了一条道路,解开了中国、印度和美国之间曾经阻碍国际气候谈判的一个死结。根据协议,目前根据《京都议定书》具有减排义务的多数工业化国家,将把它们的减排承诺延长,其中很多国家是欧盟成员国。

第9篇

随着朝鲜关闭宁边核设施的消息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的确认,关于现有核设施的去功能化问题,以及朝鲜全面申报其核计划问题,成为定于9月上旬召开的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讨论的重点。

此外,根据今年2月13日《共同文件》“行动对行动”原则,会议也将讨论其他各方在实现对朝关系正常化,向朝鲜提供经济、能源及人道主义援助方面给与相应的激励。

正是因为朝鲜方面兑现了第一阶段的承诺,六方会谈得以按照原定计划,于7月18日在北京召开团长会议,讨论上述问题,并在7月20日新闻公报,重申认真履行《共同声明》和《共同文件》中做出的承诺,朝方重申认真履行全面申报核计划和现有核设施去功能化的承诺,相当于95万吨重油的援助将向朝方提供。

不过,各方对朝鲜方面的举动普遍表示“谨慎乐观”,认为解决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依然道路漫长。至于凭借朝鲜核问题的最终解决,将六方机制形成未来东北亚地区安全保障机制的良好愿景,也并未因为朝鲜的“一小步”而就此豁然开朗。

“去功能化”之路并不平坦

从技术上讲,关闭核设施只是具有政治意义的一个象征行动。要完全和真正放弃核武,还必须将现有的核设施“去功能化”。只有在去功能化之后,弃核进程才真正不可逆转。

但去功能化过程是一条“谁都没有走过的路”。正像韩国代表团团长千英宇7月18日上午所表示的那样,纵观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一个拥有核武的国家通过谈判彻底放弃核武,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当事方应如何做,谈判对手应做出什么样的补偿和激励措施,都无前鉴可循。

去功能化问题和全面申报核计划问题正是此次团长会的核心议题。在举行正式会谈前,各方进行了频繁的双边会晤。在正式的会谈中,美国代表团团长希尔与韩国代表均希望在今年内实现朝鲜核设施去功能化。

千英宇称,朝鲜方面表现出可在今年内或者五六个月内实现核设施去功能化和申报全部核计划的意志。日方则在会谈中表示希望朝鲜方面“快速执行去功能化过程”,且这个过程应包括朝鲜的所有核计划。

不过,朝鲜方面的表态与美、韩、日等国的立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朝鲜代表团团长金桂冠在团长会开始前表示,第一阶段行动已得到履行,现在必须有第二阶段行动。这可以解读为朝鲜方面认为其已按照《共同文件》规定走出了第一步,下一步则需要其它各方做出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朝鲜半岛问题专家李敦球对《财经》记者表示:“去功能化问题比单纯关闭核设施更复杂。事态的发展除了看朝鲜方面在这次会谈中的态度,美国方面根据‘行动对行动’原则对朝鲜关闭核设施做出什么回应,也是关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林利民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认为这次六方会谈能否取得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各方,尤其是美、韩、日是否有足够积极的回应。

美朝战略调整

尽管各方能否在采取进一步措施问题上达成共识依然难定,但从事态发展的势头来看,六方达成下一阶段协议的可能性大于失败的可能性。因为无论是美国还是朝鲜,在最近的事态发展中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和务实态度。这种转变显示出双方在战略层面上出现了明显的调整。

美国方面,布什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泥足深陷,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战略,软化其在第一任期内奉行的强硬的新保守主义路线。鹰派代表、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等先后离开政府,以国务卿赖斯为首的务实派逐渐掌握了对外政策的主导权。这使美国在对朝问题上转趋灵活务实的态度。

其次是伊朗问题的影响。美国政府很清楚,要解决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无可回避。而伊朗核问题日陷僵局,欧盟对伊谈判又劳而无功,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如能灵活解决朝鲜核问题,便可腾出手来集中应对在地缘战略上比朝鲜更重要且对美国的直接威胁更大的伊朗核问题。

最后出于布什总统个人的考虑。他的任期将在2009年1月届满,从党派利益和个人政治遗产考虑出发,小布什需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以免在届满时仍由于伊拉克问题的负面影响而狼狈下台。美国国会代表团积极访问朝鲜,希望通过谈判和对话方式解决朝核问题,无形中也减轻了布什政府战略转变的难度。

朝鲜方面的态度变化则更加耐人寻味,也可能更具深远意义。林利民研究员认为,朝鲜这次在收到被冻结的澳门汇业银行2500万美元存款以及首批6200吨援助重油后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对朝鲜核问题的顺利解决至关重要。这种积极的态度可能源自朝鲜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的观念转变:放弃苦心发展多年的核武器,对朝鲜政府来说绝非易事,需要下巨大的决心。

六方机制继续发挥作用

此次朝核问题取得进展源于今年1月美朝在柏林直接对话,就解冻朝鲜资金达成了协议。这也引发了六方机制在多大程度上能保持其相关性的争论。但是,正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祖贵告诉《财经》记者的,尽管每一步进展取决于美朝双方,但最终协议的实施还必须回到六方的框架下。这已成为各方共识。

在讨论解决第一次朝核危机时,美朝双方在1994年签署了《日内瓦框架协议》,美国同意向朝鲜提供两座轻水反应堆,作为朝鲜弃核的补偿。同时,为弥补朝鲜关闭石墨减速反应堆后出现的能源缺口,美国还答应每年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作为替代能源。由于协议只存在于两个当事方之间,缺少客观、公正的中间人和解决框架,因此在协议的执行上出现了极大争论。美朝互相指责对方未能履约,美国称朝鲜未真正弃核,朝鲜则指责美国未尽协议义务,迄今只完成了承诺提供的轻水反应堆工程总量的23%。朝鲜核危机遂于2002年重新爆发。

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朝核问题纳入六方框架,为新协议的执行和监督提供了客观基础,六方达成的协议更具有了约束力。另外,与前不同的是,在六方框架下,对朝鲜提供经济与能源援助的义务由除朝鲜之外的五国共同分担,作为朝鲜长期援助国的中、韩在其中更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也从物资方面为协议顺利执行提供了保障。

当然,对六方会谈框架能否解决所有相关问题,各国间也存在着不同看法。在被问到解除对朝经济制裁的条件时,日本外务省国际事务新闻官四方敬之向《财经》记者表示:由于经济制裁是联合国安理会做出的,日本认为制裁的解除也应由安理会做出决议来决定,且应是在引起制裁的情势消除之后。

第10篇

与会各方没有达成协议。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Catherine Ashton)会后表示,下一轮会谈将于6月18日至19日在莫斯科再次举行。

自2006年“6+1”会谈启动以来,一直鲜有实质性成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5月24日表示,六国与伊朗立场仍然存在明显差距,“我们认为目前的选择在于伊朗应努力弥合分歧”。她期待莫斯科会谈举行之前双方能够继续努力弥合分歧。

伊朗官方媒体5月28日回应称,如果伊朗核权利得到承认,那么该国可能放弃生产纯度为20%的浓缩铀。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拉明·迈赫曼帕拉斯特说:“我们的核权利应当得到承认,这应该是核谈判的基础,只有这样,谈判才能取得突破。”

日本国际问题评论家田中宇对《财经》记者分析,伊朗核危机是后冷战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一场地区危机。这场危机牵涉众多大国(美、欧、俄、中等)、诸多问题(如核不扩散双重标准、能源安全、地区格局变化等)和各种斗争形式(谈判、制裁、军事威慑)。

田中认为,伊朗已经走上了发展核计划的不归路,但在国际社会重重压力下,其“和平利用核能”的主张、对自身核权利的坚持能否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仍然是迷雾重重。

底线:纯度20%

浓缩铀作为一种核燃料,分为民用和军用两种不同等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保障规定,民用级浓缩铀的纯度可以达到20%;而纯度超过90%的浓缩铀,通常只用来制造核武器。

2009年以来,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西方国家在核燃料交易问题上一直僵持不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由,秘密发展核武器。伊朗对此坚决否认,称其核计划是出于和平目的,和平利用核能是伊朗的合法权利。

在5月23日至24日的巴格达会谈中,阿什顿代表六国提出方案,要求伊朗停止生产纯度为20%的浓缩铀。作为回报,西方国家将为伊朗提供医用同位素以及民航客机部件等。对此,伊朗表示,该方案有失偏颇,无法接受。

生产20%纯度的浓缩铀一直是伊朗难以退让的底线,并已成为其重要的谈判筹码。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费雷敦·阿巴西·达瓦尼5月26日继续强硬表示,“我们只按自身需求生产,不多也不少”,因而伊朗“没有理由”停止生产纯度为20%的浓缩铀。

尽管会谈并未形成具体协议,但是此后伊朗官方多次对浓缩铀问题表态。当地时间5月27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愿有条件考虑停产20%的浓缩铀。但有专家指出,由于伊朗“要价”太高,这个看似有所妥协的说法离真正实现还有很大距离。而美国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更是表示,伊朗已经显著加快生产低浓度浓缩铀,如果进一步提纯,伊朗过去五年生产的浓缩铀足够制造至少五颗核弹。

达瓦尼5月27日还表示,伊朗将于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间开始建设第二座核电站。他还说,伊朗尚未同意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开放帕尔钦军事基地。这将使得目前进展十分缓慢的伊朗核谈判更加复杂。

伊朗的第一座核电站建在布什尔,它是由德国工程师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造的,后来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完工并投入运行。这个核电站拥有1000兆瓦特的发电能力,并于2004年完成建设。

据悉,伊朗政府提出的中期计划,希望能在20年后通过核电站向全国提供5000兆瓦特的电力,在长期计划中,希望能在40年后通过核电站向全国提供2万兆瓦特的电力。这是伊朗的首要国家目标。

分歧重重

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目前和伊朗在核问题上针锋相对,谁也不肯让步,但讽刺的是,后者的核计划正是在前者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50-60年代,伊朗巴列维王朝是美国的重要盟友,战略地位与以色列相当,美国对伊朗的援助在中东地区也仅次于以色列。但1979年伊朗革命爆发、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此后,美伊关系一直交恶。2003年发现伊朗在秘密发展核计划后,美国同伊朗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对美国来说,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有可能毁掉美国苦心经营几十年的中东总体战略。

2005年8月3日,德黑兰前市长内贾德在德黑兰就任伊朗新总統,就在他宣誓就职的当天,伊朗宣布重启核活动。此后伊核问题一路升级,成为全球防核扩散努力的主要关注点。

2008年4月9日伊朗首座核燃料工厂落成仪式上,内贾德表示,伊朗已准备好与美国、欧盟等方面展开对话,但对话必须建立在“公平”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为增加谈判筹码,伊朗还在同一个仪式上对外公布了伊朗核计划的新进展。伊朗首座核燃料工厂每年将生产40吨核燃料,其中10吨运往阿克拉重水工厂,另外30吨提供给布什尔核电站。

舆论认为,伊朗此举旨在向外界声明其核燃料循环系統已经建立,而这意味着伊朗在核谈判中已经没有“停止铀浓缩活动”的空间。

美国总統奥巴马就任伊始表示,他将改变布什政府不同伊朗进行“核对话”的做法,转而与伊朗进行“直接接触”。奥巴马政府回避了是否将“伊朗停止铀浓缩”作为谈判前提的问题,声明同伊朗的谈判不设先决条件,并淡化武力威胁,慎提解决伊核问题“不排除任何选择”的说法。

这些调整,似乎表明奥巴马政府将在伊朗核问题上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政策。

但一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伊朗发展核计划已是一条不归路,要想让其弃核不现实。奥巴马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政策调整,并不是根本性的。事实上,奥巴马并没有超越布什将伊朗发展核计划与研制核武器相联系的思维模式,美国不允许伊朗拥核的强硬立场至今丝毫没有松动。

而美国国会更为强硬。华盛顿时间5月21日,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一项新法案,要求对伊朗实施更多制裁。该法案规定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实施制裁,并且要求在美国股票交易市场上市的公司必须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告任何同伊朗有关的业务。法案还扩大对同伊朗建立能源和铀矿开采合资企业的惩罚。

美国参议院的这一新法案旨在加大对德黑兰的压力。此前,美国已经对伊朗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包括宣布把伊朗中央银行和石油出口纳入制裁范围,企图以此迫使伊朗停止铀浓缩活动。

田中认为,美国政府“对伊让步”和美国议会“对伊强硬”表现出很大反差,美国议会实施的是一贯的“反伊朗、亲以色列”的态度,这一反差可能会导致美国主导的制裁政策失效。而且,伊朗石油的主要出口对象已开始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石油是伊朗的经济支柱,石油出口占伊朗出口收入的一半。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因危机而停滞,其主导的石油制裁也很难见效。

美国丹佛大学伊朗问题专家哈什米(Nader Hashemi)副教授对《财经》记者表示,六国的要求与伊朗的要求之间尚存很大的差距,而且巴格达会谈并没能让西方国家放缓对伊朗的制裁,这使伊朗产生了失望感。

“伊朗的诉求是为解决这场纷争,避免本国经济遭受重创,需要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对于伊朗来说,并没有其他动机。”哈什米说。

此外,尽管有迹象显示伊朗可能会在特定条件下停止提炼浓度为20%的浓缩铀,但以色列对此终持怀疑态度。以色列媒体普遍认为,伊朗并不是真正想放弃其核计划,相反地伊朗与国际社会的谈判,无非是利用谈判来拖延时间,实际上却是暗地里发展核计划。

欧美媒体近日报道称,伊朗核设施内发现了浓度为27%的浓缩铀的痕迹,这无疑会加大以色列的担忧。

欧美各国对伊朗核开发的危机意识与以色列对伊朗核开发的危机意识之间存在差距,欧美各国虽然不允许伊朗制造核武器,但伊朗如果证明核开发是用于和平目的的话,欧美是可以承认低浓度浓缩铀的。而以色列认为,处于敌对关系的伊朗核开发事关以色列的国家存亡,是绝对不允许的。

有分析人士认为,美以在对伊朗的态度上仍然有分歧,以方也表示不排除军事袭击的可能性。

国际社会担心以色列对伊朗进行军事袭击,因为已有先例。1981年以色列空军偷袭伊拉克的“塔穆兹1号”核反应堆,2007年以色列空军偷袭叙利亚在建的核反应堆。

第11篇

【关键词】伊朗;铀浓缩;美国;国家安全

1 伊朗核问题的由来

伊朗的核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实行君主制的伊朗仍由巴列维王朝所统治,和美国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其核技术大部分从美国及西方国家引进。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美伊关系不断恶化,1980年的德黑兰人质危机更是直接导致了美伊断交。其核能项目因而陷于停滞状态。90年代初,伊朗开始与俄罗斯商谈恢复修建有关核电站问题,并与俄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美国对伊俄核合作十分不满,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一直对其采取“遏制”政策。“9・11”事件之后,美国更是将伊朗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和“邪恶轴心”国家之一。

2003年2月,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铀后,其核计划立即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并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法德英三国的斡旋下,伊朗于2003年12月18日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附加议定书。但伊朗一直强调和平利用核能资源的权利,并在暂停铀浓缩活动方面多次出现反复。2005年12月,俄罗斯提出伊俄两国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以确保伊朗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必须在本国境内进行。

2006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只会继续和扩大,不会中止。12月23日,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制裁伊朗的1737号决议,伊朗仍然态度强硬,声称不会接受联合国的决议。2010年2月11日,内贾德在庆祝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31周年的集会上宣布,纳坦兹核工厂已经生产出第一批纯度为20%的浓缩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酝酿新一轮对伊强硬制裁措施,伊核问题进一步升温。

2 对伊朗核问题的分析

2.1 伊朗核问题的本质

伊朗核问题的本质是美伊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在美国的战略中,它所追求的利益是维护其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及地缘方面的全球霸权地位。”在意识形态方面,美国不能接受伊朗什叶派政教合一的集权统治。相应的,伊朗也不能接受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从地缘政治上看,美国视伊朗为推进大中东战略的主要障碍之一。反恐、扩展民主、伊拉克重建是当前美在中东地区的主要任务。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什叶派穆斯林大国,伊朗一直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运动组织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美国指责伊朗煽动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支持恐怖主义组织和活动。伊朗则认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是造成中东冲突不断和阿拉伯民族不能复兴的根本原因,指责美国奉行敌视伊朗的政策。核问题更是成为美伊矛盾的敏感之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山内昌之所著的《伊斯兰与国际政治》一书中认为:“核‘骨牌效应’有可能经伊朗、伊拉克扩大到朝鲜”。美国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做幌子秘密发展核武器,并企图通过谈判拖延时间。美国还担心伊朗一旦拥有核武器将对以色列构成严重威胁,打破中东地区战略平衡与稳定。同时,美国认为伊朗拥有核武器会产生连锁反应,刺激中东及其他地区搞核军备竞赛。

美伊双方的互不信任和国家战略利益上的冲突,使得双方的矛盾不断积累,并在核问题这个敏感点上爆发出来。国家安全战略的撰写者戴维E・桑格尔宣称,“如果就单个国家来说,伊朗是美国现在和不远将来最大的威胁。如想避免美伊发生冲突的话,那么以美国为首的外交努力务必阻断伊朗的浓缩铀计划”。

2.2 伊朗为何态度强硬

2.2.1 自恃有合法性的基础

伊朗敢于强硬,是自恃国际法所赋予的权利。伊朗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明确规定了签字国有和平利用和发展核能的权力,伊朗一直极力坚持说自己的核计划是出于和平的目的,无意发展核武器,国际社会也没有相应的证据能证明伊朗正在研发核武器。因而伊朗在铀浓缩问题上显得理直气状。如果美国对此都表示反对的话,表明制造事端的是美国而不是伊朗。美国的施压只能进一步激发伊斯兰国家民众对伊朗的同情和对西方的愤恨,从而化解伊朗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营造对本国更为有利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2.2.2 维护国家利益及国家安全的需要

对于欧盟曾经提出的向伊朗提供一座轻水反应堆,以换取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的“激励措施”,伊朗总统内贾德在回应时说过一句名言:休想以一颗核桃和一粒糖果换一块金子。这里所谓的“金子”就是伊朗的国家安全,能够确保自己免受美国的攻击,避免伊斯兰政权重蹈萨达姆覆灭的覆辙。事实已经证明,一味退让并不能保证和平与安全。因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被推反的伊位克政权表明,只有尽快地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武装起来,才能免遭伊拉克和萨达姆的命运。伊拉克的前车之鉴,造成今天伊朗和朝鲜等受到美国威胁的国家不顾一切也要拥有核武器的结果。核问题关系伊斯兰政权的生死存亡,伊朗政权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2.3 民族自尊心

伊朗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面对目前的局势,外界必须注意到伊朗的国家性格。波斯人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民族,他们建立过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骄傲的伊朗人一直把自己当作地区大国,绝难接受外部大国对自己指手画脚,即使这种外部强权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做后盾。在许多伊朗人看来,“美国来到阿拉伯世界,不是因同情人民疾苦来奉送民主和自由,而是用民主作掩护,来掠夺财富,寻找比萨达姆更加忠实的人,保护美国的利益”。

3 伊朗核问题的解决

尽管国际社会大都支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伊朗核危机,但美国起先为和谈设立了一个伊朗人不可能接受的前提――暂停浓缩铀活动。伊朗表示,这无疑是把谈判的结果放在了谈判之前,伊朗只接受无任何前提条件的,平等的和谈。

在推动制裁方面,美国受到其他国家包括其盟国的制约。以俄罗斯为例,俄帮助伊朗建造的布什尔核电站金额达数亿美元。如果美国对伊朗实施核技术方面的禁运,那么俄罗斯在伊朗的利益首先会受到影响。这一情况同样适用于欧盟和其他国家。许多欧洲国家都同伊朗保持着密切的经贸联系,因此大范围的经济制裁很难发生。

在使用武力上,尽管美国一直暗示要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但在现实中这种可能性仍然不大。这是因为:(1)美国连接发动几场战争之后,国力消耗巨大,很难再发动一场战争。(2)伊朗是一个有一定军事实力的地区大国,其军力强于伊拉克。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依多次表示,如若美侵犯伊朗,则美国将在全球范围内遭到报复。此外,伊朗可以通过支持伊拉克和黎巴嫩的什叶派民兵以及真主党对美国和以色列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恐怖袭击活动,到时中东局势可能失控。(3)国际反战力量的存在。除了美国,绝大部分国家都不主张对伊朗使用武力,即使在美国国内,也有反战力量的存在。

总之,伊朗核问题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解决起来十分复杂棘手。 它是美国和伊朗之间,及各大国相互之间持续博弈的一个长期过程。

第12篇

一、寻求党建工作新途径

伊力特公司成立以来,在开展党组织活动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公司党委结合实际,确定了从“同步建立组织,改善党的领导”入手,以“围绕一个中心,发挥三个作用”为切入点开展党建工作。

坚持“三个同步”,党建工作有了组织保证。伊力特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坚持按照党委班子和法人治理结构同步配备的原则,党群组织和行政机构同步建立,党政工作同步规划。在基层单位健全了党组织,配备了专职党支部书记,党政协调配合,加强相互监督,营造了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负责的良好氛围。

发挥“三个作用”,党建工作打开新局面。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把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职工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塑造了党员的先进形象。

改善党的领导,党建工作增添新的活力。伊力特公司党委始终以“学习、创造、沟通、多赢”的企业精神为核心,狠抓公司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如今公司已有221名员工获得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举办法律法规、安全、质量、技能等培训班百余期,累计培训员工万余人次。

二、力创党建工作新机制

伊力特公司党建工作步入正轨后,公司党委着重在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工夫,确保了公司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取得了双赢。

1.创建“四项机制”,促使党建工作顺利运转。一是责任机制;二是目标机制;三是考核机制;四是奖惩机制。

2.完善工作制度,提供党建工作保障平台。近几年,公司党委重点加强了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健全了约束制度,用制度和规章来约束每个党员的行动;其次,建立健全了议事规则,公司党委为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制定了《党委议事规则》《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三是建立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在公司重大决策和执行过程中随时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尽可能地代表广大员工的利益;四是建立健全了“”、党建工作例会、党支部任期目标和党员年度目标、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制度。完善了学习、廉洁自律、党支部成员例会、思想和工作情况汇报等规章制度。

三、促进党建工作新发展

伊力特公司党委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激发党支部的工作内在活力,使党建工作有了新进展。

以普通党员“举起一面旗,点亮一盏灯”、领导干部“当好主心骨,做好带头人”为主要活动载体,做企业谋发展的政治核心、做企业克难攻关的政治核心、做企业凝聚力量的政治核心,促进企业提质增效、良性健康发展。

抓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促整体。采取“三培养”的工作方法:即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管理骨干、把生产管理骨干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骨干培养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典型,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向前发展。

四、焕发党建工作新生机

党委是公司的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是群众组织及员工相互关系的协调者。近几年,伊力特公司党委通过努力协调各方关系,形成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好局面,焕发出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上下协调。公司党委积极化解矛盾,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司的改革发展稳定上来,使其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组织协调。通过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身边无事故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生产经营目标更好更快地完成。

内外协调。公司党委促进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做好企务公开、员工教育、民主管理、劳动竞赛等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