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6 23:55: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课本目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 有效教学
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检验教学是否有效,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还需要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教学主体,所以,教师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正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因素。教师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怎样才能开展有效教学。
一、精心备课
初中语文课堂,教师尤其要重视备课,教学是否有效的前提是教师的备课是否有效,经过精心的备课准备,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专业。教师怎样强化备课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备好课标。课标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指标,教师应当在上课之前仔细阅读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正是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2.备好教材。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备课时应当以整个教材为中心,但不要完全照搬教材,还应当善于拓展教材的范围,走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初中语文教学体现出生活化的教学特点。
3.备好学生。任何学科教学的主体都是学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情感进行鞭策,用情感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强化。
4.备好重难点。重难点是教学的关键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注意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理解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大体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讲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有效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有效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正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每一堂课的教学,教师都应当十分重视。
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在讲解这一课内容之前,为学生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北京欢迎你》,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后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故宫的图片,在展示过程中可以配上这首歌曲,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感受故宫里的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太殿、小广场和后三宫的一些空间布局,让学生感到自己正处于故宫之中。在多媒体展示中,学生看到琉璃砖瓦和金碧辉煌的大殿犹如身在其中。通过这种课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多加思考,感受到丰富的文化艺术和人文精神内涵。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初中学生在年龄方面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健康重点发展的阶段,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较欠缺,很多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实际差距甚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创设生活化情境的重要性,这些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同的生活场景,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感悟。
比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在学生大体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联系,每一个小组都可以选出故事中的重点角色:邹忌、妻妾、徐公、齐王等,这样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正是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
四、多样化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式。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自身,所以,无论教师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前的逼迫学生学习到让学生自己知道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性,还能够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虚伪”会有怎样的弱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怎样克服这些弱点呢?你们能从文章中找出几个心理性的描述吗?这些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形象?再让学生自己探究这些问题。
2.专题活动式。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还可以让文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文学社团。
比如,学习朱自清《背影》时,为了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知,教师就可以设计出一个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主动观察父母关心自己的场景,并在课上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感受父母的爱。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教师应当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结合有效的课堂进行教学方式的有效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周恒国.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2015,32:151.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120-168.
[3]《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总目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3:115-152.
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和体验。课件的内容优化,是指对主要来自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案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将其转变为能够发挥演示课件优势的教学内容,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课件内容的组织
演示课件是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示范等活动的,总体上是一页一页按顺序呈现的,是直线程序结构。如果在设计课件时合理划分内容,利用软件的超链接功能,改变单一顺序翻页形式,就能够实现选择分支的“总―分―总”呈现效果,引导课堂的双向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对课文的学习形成整体的印象。
如上页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件,该课件的目录页分设七个栏目,单击进入相关内容页。在每个栏目内容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将演示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后面的图10所示,单击“课文解析”页的目录按钮,可链接到目录页。
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在许多教师的演示教学中,课件整页整页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取代了板书和课本。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从阅读教学内容中选择并改造内容,使之适合演示课件呈现,避免直接套用课本或教案。
1.选择有必要和适于表现的内容
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课件页。该页先呈现与课文情境相近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单击呈现课文的文字作为对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教学目标来看,页面的图文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章中字、词、句,是必要的和适合的。该例的不足之处是使用了现代农村景象的图片,与课文的背景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形成与课文相应的审美体验。
2.提炼和呈现内容要点
阅读课上的主要阅读材料应该是教材上的课文。课件展示的文字材料,应该是课文内容的要点和结构,用来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给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因此要避免呈现连续文字材料的页面,如整页的课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具体的做法是分解和概括文字材料,提炼出要点,然后再简化为层次清楚的列表或表格样式,充分利用软件的图文效果呈现,如上页图3所示。阅读教学的课件不可避免地要呈现课文内容,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要避免呈现大段的课文,而要呈现选段或重点句。
在初中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的课件中,将课文中描述云层变化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更直观地呈现不同类型云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归纳理解(如上页图4)。
对于诗歌或必须分句讲解的古文等,采用分解为句子的方式,用列表的形式呈现。例如,使用留空行,逐句对照的形式呈现《离骚》的课文与解释(如上页图5)。
演示课件要尽量利用层级图或流程图等样式的认知组织图来突出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认知组织图是在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基础上设计的示意图形,其中明晰的图样传递基本关系的信息,简洁的文字起着补充说明和引导思路的作用,而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能使示意图形更为生动鲜明。例如,在图6中,课文结构的要点是教师单击一次,呈现一项,使课文的梳理过程成为赏析讨论过程,并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课件内容显示的考虑
1.用图像强化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意义建构,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体验,因而是以文为主的。但是恰当地利用图像,能提高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扫清阅读障碍,使阅读更为深入。演示课件呈现的图像有三类。其中的主要类型是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即解释图像,用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连接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产生阅读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增加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针对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对云的详细观察而感性经验不足的情况,用图7“积云”课件页的图片作为解释图像,呈现积云的各种形态及其变化。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解释图像只适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感受,以及需要诱导学生把已有的实际体验提取和组织起来的情况(如图8)。
阅读教学课件还会用到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如《林黛玉进贾府》课件页上的林黛玉的画像(如图9)等。恰当的代表图像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和引发联想的作用。
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如图5《离骚》的课件页上屈原的画像。恰当的装饰图像也有一定的营造氛围和激发兴趣的作用。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不能直接帮助阅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滥用动态图像时更是如此。所以,内容显示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2.慎用背景音乐和配音朗读
阅读是在教师的范读和引导下,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学习的。要避免使用纯粹为了使学生愉悦的声音。例如,有些教师在关于古代诗词的课件中插入古香古色的背景音乐,或是加上配音朗读。这些元素的使用通常不会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反而会增加其认知负担,或是分散其注意力。因此,除非有烘托气氛的必要,或是作为作品鉴赏,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谨慎使用声音元素。
3.注意关联信息的整合呈现
阅读教学课件呈现的内容成分都是相互关联的,如课文要点及其解说、配合图像的文字、总括图与分解图、各层次标题与其内容等。这些有相关性的信息成分,如果呈现时在时间或空间上是分离的,则学生自己必须耗费精力把它们在认知结构中整合起来。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使相关图文放在一页中。而课件页面的容量是有限的,从呈现效果来考虑,页面图文也不能过于密实,为此要分解教学内容,以便减少每页呈现的材料,同时要利用链接、按钮等功能。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的“课文解析”页中,将情境图片、古文段落和对应译文都安排在一页,其中译文是单击后呈现的(如图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在初中开展名著读教学,不仅有利于拓展课内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而且对中学生审美能力和个性培养,乃至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由于受年龄、家庭条件和外界接触面小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对语文名著阅读兴趣不高,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认知不到位和方法不对等问题,影响了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探讨如何优化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名著阅读教学模式陈旧,内容枯燥
调查表明,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陈旧。教师基本上都是套用“主题人物情节”的程式进行教学,按部就班地将学生引入既定的教学环节与步骤之中。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创新不够,仍停留在段意归纳、写作主旨和特色掌握的层面上,使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介绍背景、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程式性机械运动,无法推动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和探究。
2.课任教师名著知识储备与体验不足
要使名著阅读达成既定目标,离不开课任教师的悉心启发和指导。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名著方面知识储备不够,体验不深,名著知识匮乏,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指导。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去原原本本地通读名著,致使如果不借助名著辅导性的材料就难以进行教学,所以他们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重点放在知识点讲解上,无法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所提供的指导也是抽象与样板式,没有感染力,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3.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缺乏有效的考评制度
和其他课程一样,初中语文也有自己的考核标准,其最直接、最明显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但是,名著阅读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套用传统考核办法则容易导致名著阅读变成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达不到名著阅读的真正目的。鉴于此,要完善初中语文考核机制,尤其要建立名著阅读教学方面的机制,通过机制引导教师抓好名著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从中受益。
二、增强名著阅读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措施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爱好
对名著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真正进行名著阅读。教师应充分发挥阅读课的示范作用,从教学途径、教学媒介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对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爱好,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增强对名著的审美能力。在具体的指导中,应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将审美教育融入其中,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着力挖掘名著文本,将名著文本中的崇高主题和完美形象通过形象而丰富的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亲历美的体验,为其所熏陶和感染。同时,教师可根据课堂阅读示范作业顺势将课本选段延伸至名著整个文本,并为其布置一些问题以引导他们课后去阅读该名著。
2.注意阅读意识和技巧的培养和训练
一是做好读前准备。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看目录、序言部分,让学生做好阅读思想准备,并借此让学生掌握名著产生的时代条件和文化背景,从而为了解和进一步阅读名著做好准备。
二是谈演阶段。这即是课堂阅读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名著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开展谈感想、讨论、简述、角色扮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巩固阅读成果、拓展阅读层次和增强阅读能力。
三是写作实践。阅读教学后进行写作实践。主要围绕名著来写作,形式不拘一格,读后感、章节续集、故事概要、人物素描、情节摘要、结尾改写、序跋补记等都可以,而且对其中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和表彰。
3.优化教学设计和完善学生阅读效果评测办法
阅读教学设计要打破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进行教学教案式的安排,应从动态性出发,根据名著的主要内容、基本情节和鲜明特色来设计课题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既发挥注重个体差异性又符合个性的完整的教学系统。同时,完善阅读效果评测办法。一定的评测制度是激发阅读兴趣,保障阅读效果重要手段。比如,笔者在教学实践就尝试过建立阅读档案袋制度。把班上每位学生的读书表现、已读书目、学生自我反思、读后感、参加的读书活动、师生评价、参与校级名著阅读知识竞赛情况等阅读情况记录在案,并据此做出过程性和终结性的不同评价,以督促、激励阅读教学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钱卫华.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探究[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65
“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深远意义与价值。名著的阅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同时,名著又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实践的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并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设计成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的一个亮点,“名著推荐与阅读”学习板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之处,它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选择了多部优秀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平台。
一、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共推荐了六本名著。这六本名著分别分布在每册教材里,从名著里节选出来的章节被安排在所在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名著的中心思想内容与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相适应,有着一定的联系,该板块中设置了“推荐・阅读”“思考・交流”“写作・活动”等活动,丰富了语文学科的内容,为语文课堂增添了生气,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性。从考查范围及要求: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所列的6本书。七上:《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七下:《西游记》(吴承恩);八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八下:《水浒传》(施耐庵);九上:《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九下:《朝花夕拾》(鲁迅)。“名著推荐与阅读”在教材里的分布情况是单元的新意设计,体现了教材设计的弹性。它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自己熟读名著,教师自身“真阅读”名著,做学生阅读名著的榜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为他们规划“阅读之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都阅读过名著,都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为导读课做出充分准备,利于课堂的高效进行和师生的智慧碰撞。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熟悉名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但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这一板块的设计也大都是理论阐述多,具体指导少。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教学容量非常大。教材中推荐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数都很多,如果全部让学生课下阅读,学习效果不好检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学时间实在不够。其次,考查要点比较多。由于内容丰富,名著名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倾向等知识点更是千头万绪。第三,学生重视程度低。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名著。久而久之,学生对其也就不太重视了。第四,学生不善于阅读,教师和家长指导缺失。
二、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现状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落后思想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教师肢解性地讲析,只为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所谓的阅读能力,使文章丧失了整体美感,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这种“少、慢、差、费”现象又导致学生阅读品位低、阅读能力低,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制约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也使语文教学丧失了活力与魅力。
“名著推荐与阅读”虽然被作为独立的板块列入语文教材,但是名著本身篇幅之长,内容之多,思想之深等特点,语文课本也只能节选具代表性的章节,这对语文教师的名著导读教W无疑是一大挑战,更何况名著导读教学还没有具体的理论做指导。
首先,学生因素。初中生学习时间较紧迫,学习任务较重,然而名著的篇幅过长,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不如通俗时髦的作品读起来快捷顺口。而且平时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不善于阅读,他们不明白阅读对自己到底有多大影响,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其次,学校因素。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是很重视,大部分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教重点章节,重练习,没有让学生很好读原著。所以,对名著的理解和品味不深,名著的影响深远的丰富内涵没有真正体会。加上学校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普遍缺少教育经费的投入,藏书甚少,更无法完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不容易找到名著阅读。
第三,教师因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和学校条件影响,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还是从“考试”功利主义出发,重视名著的重点章节和练习的训练,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读原著,去体会名著丰富内涵和价值。
三、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对策
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试题形式越来越多变,内容越来越具体。在初中阶段如何有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也就愈加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我们都应该认真反思,并力求找出问题关键,探讨教学的对策。
1. 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一样,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在阅读教学中,当讲到精彩之处时,教师可卖个关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寻找答案。教师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精美的名著封面、名著故事简介、引人入胜的故事目录、扣人心弦的故事片段、影视作品与动画、作家生平趣味故事、写作背景等手段,唤起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将学生引入对名著的阅读中。
2. 课外时间是关键,课内时间是保障。影响名著阅读有效提高的关键因素,就在课外读书时间的落实。中学阶段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名著阅读之所以不能顺利开展,时间是最主要的原因。名著阅读想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赖于各学科的通力合作,协调好各学科间的关系,切实保障阅读时间。平时语文学科为其他学科让路,周末、寒暑假其他学科为语文学科让路。名著阅读时间选定在“周末”和寒暑假,这可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轻松而又充分阅读。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各班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取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两至三部为宜。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而养不成良好习惯,甚至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假期阅读活动,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好假期读书笔记。落实好课内进行名著阅读读书时间。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
3. l挥中考指挥棒作用。利用名著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引起家长与教师共同对阅读名著的重视。如近几年中考名著考核所占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可见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很大。所以,语文教师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好,在中考中会得心应手,考出好成绩。
4. 教师有效指导阅读。初中的名著阅读小说是重头戏,除四大名著外,例如《骆驼祥子》《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么如何上好小说呢?首先要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其次,小说的三要素的把握对于阅读作品也是很有帮助的。在分析情节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每一章节后试着概括,可以按照“开端、发展、、结局”,各用一句话概括。再次,小说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一部作品对于学生的启示是很多的,学生的思维在初中是比较活跃的,当教师批改学生的读后感时,就会发现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5. 亲子共读,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有限的,因而阅读名著通常在课后进行,在家庭中开展。因此,教师需要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加强与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亲子共读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督促学生课后阅读,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在名著中得到情操陶冶,启迪智慧。
6. 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初中生的耐心和坚持力是有限的,阅读需要时间来检验,要帮助学生养成平时阅读的习惯,所以在家由家长监督,在校由教师实行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外阅读;写作
G633.3
虽说是刚刚参加工作,但在两年多的教学生活中我深刻认识到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之严重。学生阅读的内容多限于应考的教辅读物,课外资料非常之少。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内所提的一些问题因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进行讨论,导致学生很多方面的潜能得不到挖掘。我在本校几个年级中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89%的学生没读过四大名著,59%的学生没读过一本课外书,每天读报刊、杂志的学生为零,63%从不读报、杂志的同学。
第二,非常渴望阅读课外书的同学仅占38%,而抱无所谓态度的却高达49%,不愿意阅读课外书的也有13%。
第三,家里能提供课外书、并支持课外阅读的都不到15%,不能提供课外书的却达到12%,不支持阅读课外书的更是高达31%。
从以上的调查中不难看出当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状况?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家庭条件的限制。大部分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课本内的知识就行,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读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使孩子只能望“书”兴叹。不买课外书籍,更不用说网络阅读了,学生面对的往往仅仅是教科书,有时就是想读也无书可读。
第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任务依然繁重。在他们看来,阅读小说、杂志等课外书籍,就是在白白浪费研究数理化难题的时间,学习中“唯书本而书本”,“唯成绩而定论”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淡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为了考一所好的高中,更多学生宁愿花更多时间在数理化这些短效科目上,将课外阅读放在最后。
第三,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对于学校而言,大部分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图书馆藏书量少,种类不多。有的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也时隔久远,内容陈旧;同时,由于缺乏认识,管理不善,学校图书室形同虚设,平时不对外开放,仅在上级检查时作为备查项目,使学生课外阅读成了“空白”,学生的读写能力较弱。这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学生自身原因。在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课外读物始终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小学时就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大多数学习时间学习理科题目而忽略阅读。还有许多学生虽然也喜欢读书,可他们在课外阅读上重故事性,轻理论性;重随意性,轻摘记吸收。我经常看到有的同学看写武侠小说、故事会、民间传奇这些倾向娱乐性、故事性的书籍。
当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暴露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让农村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们新课标一直宣传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孔子也说过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农村教育教学,要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一些提高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
第一,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树立观念。学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氛围。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
第二,开放课堂,培养兴趣、转变观念。向学生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理上引起重视,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时,把课外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如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叙述鲁迅小时“早”的故事,介绍了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大的崇敬热爱之情,进而引导他们读《朝花夕拾》、《呐喊》等书,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又进行了思想教育,真可谓一箭双雕。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转变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
第三,多想办法,解决课外书的来源。建立班级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学生也能读到许多别的课外书,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每年报刊征订的时候,教师可筛选一些适合学生订阅的报刊目录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订阅。也可由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品,简短的美文,可打印张贴,让学生抄录,还可由学生轮流互相推荐,可开设美文欣赏课,让学生开展朗读、品味、交流等活动,放大阅读效应,展示阅读成果!
第四,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会事半功倍。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x读其中部分章节、片断进行阅读。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要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节本式的。做好摘录并作简单的评价,对自己订阅的报纸,也可以作剪贴分类,做成剪报本。最后,指导学生以读带说促写,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但这还远远不够,阅读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综合运用,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结合课外阅读,可对学生进行一些语文能力的指导训练。例如,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美文赏析能力训练等等。
一、课堂教学要注意“导向”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现在教学中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为“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我是这样导人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仁人志士,他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这么一说,尽管是一种最简洁的导入方法,但直截了当,直切主题,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很自然地直接进人了学习状态,这是一种很好的导人方法。
2.创设情景导入法。情景导入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利用“生活情景导入”进行普通话口语表达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完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事物、事理进行直接的描绘,或借助民间艺术的形式来渲染气氛,创设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情景式的导入,能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3.设置悬念导入法。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的热情往往会更多的受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有目的有方向的巧妙设计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就巧妙设计了两个悬念:一是课前故意对教学内容“保密”,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二是让学生看课本目录前面的那幅桥的彩图,叫学生说明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并按照学生所说一一画图,结果没有一个说得像插图所示,在学生“心有所思,口不能言”的那种状态下,才让他们打开课文,看看课文里是怎样说的。这样适当地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去思考涉及到课文的学习问题,就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4.诗词对联导入法。学生一般都很喜欢诗词、对联、格言、警句等,这种诗词、对联、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哲理性,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很大的作用,还能提高他们的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对联、格言、警句等导人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比如教《我的母亲》一课,我是这样导人新课:“同学们都很熟悉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下面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学生便开始大声地背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接着说:“是啊,母亲的养育之恩,我们这些儿女们多么难报答她啊,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吧!
5.成语激趣导入法。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学生对成语比较熟悉和喜欢,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用一个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人,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上《旅鼠之谜》这课,我让学生说出带“鼠“的成语,结果学生们绕有兴趣地争抢着说出了:“鼠目寸光、胆小如鼠、鼠头鼠脑、蛇鼠一窝”等一批成语,其中说得最多的是“鼠目寸光、胆小如鼠”这俩个,然后我顺势揭示课题,向学生说:“老鼠是不是只有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的本性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很快就弄明白了课文的内容。
二、课堂导入要防止“范规”
1.导入环节应力求新颖、别致。发展是一切事物的生命力所在,而创新则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导人环节也应力求有突破、有创新,不落俗套。因此在导人环节设计中应做到形式多样,内容新颖。
2.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程度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导人法,不能生搬硬套,要机动灵活,不要呆板单一。
3.应该注重贴近课文,不能孤立存在,要求导入艺术必须为整堂课服务,为整篇课文的教学服务,不可漫无边际,泛泛而谈,要将导人方式、内容与所教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
4.导入形式要与后续教学内容相结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学情,出现启而不发、引而不出的现象,甚至离题万里,误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本质的理解,不要背离学生的注意规律,出现过多与课文无关的信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导入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之内,不宜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