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单位称论文

职单位称论文

时间:2022-02-01 19:3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单位称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单位称论文

第1篇

今年1月,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披露,2007年我国“产业”规模约为1.8亿元;到2009年,销售额近10亿元,规模膨胀5.5倍。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仅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日前广东省人大代表、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和广州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刘金保建议:政府应该严厉打击学术造假现象背后的“产业链”。(据2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中国是个“论文大国”,资料显示:2008年度中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突破10万篇,总数11.67万篇,占世界份额9.8%,仅次美国;但名不副实——从引用情况看,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与世界平均值10.06次相比,只有一半——盛产“泡沫”。

作为一个卖文为生者,我的邮箱里间或也收到某某刊物“学术版”的信函,谓多少篇幅须交多少版面费云云,一概列入“拒收黑名单”,置之不理,自也不去作那什么“论文”!

1931年,后成明史专家的以数学零分、文史满分的成绩被清华破格录取,传为佳话;但吴本清寒,从浙江北上资费从何而来?即因经介绍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卖给大东书局,得款80元;据陈明远先生考证:“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根据历史资料换算……1927年1圆‘国币’约合人民币35元;1936年1圆法币约合今人民币30元。”(《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也就是大略相当于现在的2500元。

而今却是反过来,据报道,曾有研究生为交版面费而去卖血的!(2006年11月2日《法制早报》)

在我这等俗人看来:赔本的买卖,哪个乐意去做?!

而在不俗、以学术研究为志业者,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即曾称:“学以求真,不在致用”,恐怕如要求在某特定刊物,也是会全当无此必要的。

那么,唯一的解释,论文形成买卖销售额近10亿元,“产业”规模急剧膨胀,即在于论文成了“升官”“发财”“敲门砖”,才有人舍得或被逼不得不去下本钱!90多年前,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奠基人在《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中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论文自当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产物;而很不幸,今日形成“产业”并急速膨胀,所印证的,正是蔡先生当年的指摘演化成了现实。

在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并不乏给公务员、职员晋职下达严苛指标的;而在与学术研究有关的,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则是沦为了“唯数量是取”!在行政居于主导的科研体制下,要各级“学官”们去辨别、判断论文质量,也许犯难,但若仅是“掰掰手指头数数”,却还有不会的吗?!

稿源:红网 作者:于立生

第2篇

关键词: 图书馆职称评审 问题 改进措施

1.引言

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从1981年国务院颁发《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开始,已走过三十年。随着评审工作的进行,图书馆人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学者开展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研究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归纳,以期对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定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2.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学者对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另外,在研究中就职称评审的作用也有论及。下面分别加以阐述,并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2.1职称评审作用的研究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事业所起的作用,学者们主要从正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苗丽安、王君认为,图书馆职称评审改善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调动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增强了相互了解与交流[1]。王霞认为,评审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提升了图书馆的专业形象,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鲍碧娥等认为,评审既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又提高了图书馆干部队伍的素质,还极大地调动了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3]。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的负面影响,研究者认为是由评审条件和评聘结合等因素带来的。在条件中过于注重论文,就会引导多数工作人员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编写“职称论文”上,而疏于正常的服务工作,这样必将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4]。实行评聘结合的办法,将会导致一些人评职后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难以再有提高[5]。当然,相对于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而言,其负面影响只是次要方面,是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予以消除的。

2.2职称评审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事业单位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和弊端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会使评定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研究者就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2.2.1指标分配问题。评定职称要有指标,这是业界心知肚明的事。如果欲评职者所在单位没有指标,那些工作人员就是科研水平再高、业务能力再强、工作干得再好,恐怕也只能耐心等待。针对评职过程中的指标分配(也称额度指数),庄玉香认为这种做法致使一些业务骨干和优秀中青年同志望职称兴叹,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6]。黎中志认为过多的强调指标,不仅违背职称评审的初衷,而且容易在职称评审中形成一种“关系风”[7]。

2.2.2注重科研问题评过职的人都知道,职称申报材料中科研成果的统计要是一个重要的比拼条件,成果多就意味着胜算的把握大。针对评职过程中过于注重科研成果数量的问题,黄珍娟、王含晖指出:图书馆员的学识水平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将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具体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应该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人生价值,而不应该埋头于研究工作中[8]。崔林认为,这样做有悖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下称《规程》)。虽然说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性机构,但它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服务是第一位的[9]。要求馆员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对于这一点,《规程》第一条这样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请注意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学术性机构”前边有定语“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很显然服务是前提是基础。黎中志也指出:图书馆虽然是一个学术机构,但它更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服务性是第一位的,对于多数工作岗位,大多数的同志,踏实工作更为重要[10]。鲍碧娥等研究者认为,科研成果几乎成了能否晋升相应职称的决定因素,导致重科研、轻工作及“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11]。职称评定偏重对论著数量的要求,致使一部分图书馆员上班只顾埋头写文章,对工作敷衍了事,往往是只注重论文数量,并不考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其论著既缺乏深度,又与图书馆发展相脱节,没有什么实际意义[12]。

2.2.3评聘终身问题。图书馆职称评聘终身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大锅饭的显著特征。对此,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给予了抨击。王霞指出,这是当今职称评审体系中最不公平、最不科学的一个方面[13]。崔林认为职称评定的目的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和工作业绩肯定的同时,激励其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干好本职工作。而职称评审终身制,将促使一些评到理想职称后的人,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失去积极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14]。

另外,苗丽安、王君就评职过程中出现的人情关系[15],王霞就申报标准的地域差异[16],孙玉枝就参评人员缺少专业学历[17]等问题也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3职称评审改进措施的研究

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职称评审,充分体现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者认为,现行职称评审的条件、办法等应该不断改进,从而达到图书馆人能尽心尽力、积极主动干好本职工作之目的。对于职称评审办法的改进,学者们主要有以下观点。

2.3.1推行职称评审社会化。长期一来,我国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采取的是单位评审为主的办法,并同工资、福利待遇密切挂钩。这种职称评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化人才建设的需要,职称评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职称评审社会化,就是在职称评审中采取个人自主申报、社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职称评审方式。在列入统计的文献中,学者王霞、庄玉香就是积极主张推进图书馆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代表。对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优越性,庄玉香谈到:职称评审社会化可以消除单位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社会化评定的职称可以被社会承认,可以将职称作为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参照[18]。资格评定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制。实行这一制度后,图书馆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聘用初级、中级或高级职称人员。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取得专业职务[19]。王霞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图书资料专业已有一些地方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如河南省自2005年起,就开始推行图书资料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20]。鲍碧娥等主张把专业考核的结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专业考核采取考试的办法。他们对考试提出了设想:考试的内容可以选择几门图书馆专业课程,也可以将图书馆专业课程综合形成一份考试科目;考试应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统一组织实施,并要规定统一的要求;考试结束后,发给合格者专业合格证明书[21]。

2.3.2废除职称评聘终身制。王霞针对现行职称终身制提出两点主张:一是实行评聘分开的“双轨制”,即职务与资格并存,避免职称与个人利益挂钩,取得相应等级任职资格后,还要面对岗位进行再一次竞争,使受聘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面临着取得资格而无职务的不断挑战;二是建立职称年度审核制度,即国家在制定职称改革条例时,同时制定出获取相应职称后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发证机关可根据这些要求与该同志的表现(个人述职和单位意见)相比较,给予审核或注册[22]。彭桃英谈道,各图书馆要实施评聘分开,职称与待遇适当脱钩,职称不等于职务,职务等于岗位。对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凡不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能力者,则解聘或低聘[23]。怎样废除职称终身制,李金庆谈了两点想法:一是可以从直观的定量考核抓起,例如,有的人评后多年再无新成果问世,对此情况即可根据新规定予以降级;二是实行评聘分开,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24]。

2.3.3采取定量结构打分法。为了能比较科学地实施职称评审,苗丽安、王君提出定量结构打分法,即从参评者的基础素质(学历、外语、工龄)、工作实绩(按年终考核格次分别计分)、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及论文情况按各自的层次累计得分)等方面全面衡量[25]。张玉礼、魏昱也持同样观点,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应制定量化管理指标,由基本条件、工作表现、科研分、先进分、任职年限和学历分等五个方面组成。并指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以实际业务工作为主,因此工作表现应占总分值的50%以上[26]。针对学术研究中的“职称论文”,张永军认为有必要对论文进行打分评定,即对论文从选题、参考文献、创新点、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等12项根据评定标准进行打分评定[27]。

2.3.4注重履行岗位职责。毋庸置疑,推行图书馆职称评定的初衷是要促使广大从业者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工作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在职称评审中就应该将申报者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予以考评,但实际并非如此。针对现行评审制度,郭国庆等提出,要把履行岗位职责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突出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标准。衡量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应坚持“三个为主”:一是任现职期间做出的成绩为主,二是以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为主,三是以学术成果为主[28]。吴国华同样认为要把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评定职称的主要内容,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多少和质量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29]。

2.3.5设置评委监督机构。不言而喻,评委是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因素,评审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直接取决于评委们的水平、态度和觉悟。为了促使评委做好评审工作,李金庆建议要对评委的组成及运行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他指出,评委组成后应公开接受群众评议、监督,如有不符合评委资格的,应予撤换。同时还建议,为了杜绝职称申报者走后门,二审和三审可以实行异地评审制度。在这方面福建省就先走了一步[30]。

3.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十多年来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文献的梳理,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尤其是在对现行评审制度改进上,研究中尚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3.1研究内容比较浅显

多数研究者在文献中,只是先就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我认为,在提出存在的问题后,没有对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逐一剖析,这样就导致后边难以对症下药。研究者提出的改进措施(或称之为对策),也缺乏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的阐述,让人感觉到可操作性不强。就拿提出的要用考试的方式来认定专业技术职称来说,就有其复杂性。谁来考,怎样考,考什么,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公平性又将如何保证等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行的职称申报前的英语、计算机考试,实际运行情况是业界人人皆知的,但部分不懂英语、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也能照样评上高级职称,这是不争的事实。

3.2研究范围比较狭窄

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不少文献标题基本相似;二是文献的结构、内容没有多少突破;三是文献涉及的内容缺少相关调研;四是参与的研究者人数不多、地域不广。

3.3研究缺乏持续性

发文的作者当中,均为首次涉及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说明没有学者将图书馆职称评审作为本人的主要研究内容,更没有作为本人的研究方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就难有深度。图书馆职称评审这一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重量级学者,那么其研究的结论就缺乏权威性,这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自然就显得份量不够。

参考文献:

[1][15][25]苗丽安,王君.图书馆系列职称评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8,(3):57-58.

[2][13][16][19][20][22]王霞.关于深化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改革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6):127-129.

[3][11][21]鲍碧娥,贾翠玲,李小红.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2):79-80.

[4][5][9][14]崔林.专业技术职称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103-105.

[6][18]庄玉香.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改革刍议[J].图书馆学刊,2004,(3):30-31.

[7][10]黎中志.对图书馆学专业职称改革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3,(6):106.

[8]黄珍娟,王含晖.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76-77.

[12]柴新军.新世纪图书馆情报工作[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19.

[17]孙玉枝.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中若干问题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8,(3):63-64.

[19]胡京波.我国图书馆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将遇到的主要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12.

[23]彭桃英.走出图书馆技术职称评审的误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17-18.

[24]李金庆.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随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5):45.

[26]张玉礼,魏昱.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的量化管理[J].情报科学,2001,(10):1035.

[27]张永军.图书情报学专业职称论文评审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44-146.

第3篇

关键词:国内ESP研究,国外ESP研究,ESP实证研究,ESP理论研究

 

一、高校ESP转型及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国际交流的需要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纯外语专业教学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多数用人单位迫切需要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迫使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下称北外)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下称上外)在内的各高校纷纷向ESP方向转型。论文参考。北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先后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外交、国际新闻、法律、对外汉语、计算机等专业,培养全球化时代国家急需的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上外自1993年秋季起即把全院的专业结构开始向ESP人才培养方向转型:1.复合型,由外语十专业构成(如国际贸易、国际会计、国际新闻等);2.方向型,由外语十专业方向型课程构成(如英语旅游管理、英语涉外秘书、英语涉外公关等);3.双语型,由少数语种十英语构成。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除北外、上外以外的其他众多重点高校、普通高校、以及各高职院校,也在纷纷探索ESP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以ESP分支中的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 又称EBP,即English for BusinessPurposes)为例。论文参考。据《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1168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共789所,开设率达67%,成为高职英语专业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也是高职英语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可见,目前我国ESP中最活跃的分支当属商务英语。

二、高校ESP教学和发展的相关保障

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规定:“普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基准的“专业英语”理念在专科学校初现头角。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且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门描述,建议各高校设计包括专业英语(即ESP)在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标志着ESP教学的发展有了可靠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2010年1月7日,北外专门用途英语学院联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召开了《中国ESP研究》创刊研讨会――这标志着中国ESP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ESP正是满足学习者特殊需要的英语,最能体现“个性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高校ESP研究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国内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ESP研究水平、发展情况以及研究重心因学校性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以及英语的学科性质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非英语专业教学领域(公共英语教学),ESP一般尚在探讨和论证阶段,以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为主,在尝试建立“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对ESP的研究情形也大致如此,尽管较非英语专业在ESP研究和应用上略有进步,不过其研究方向往往以 “英语+专项”为主 ;对于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来说,ESP实践研究和实际操作上相对较为成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对高职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较高,往往因偏重其“职业教育”属性,过于强调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导致了对商务英语的“语言学属性”的淡化,以至于对教学主体的需求(尤其是主观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而“以学习者为中心”是ESP教学的根本理念。

多数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先后开展了人才市场调研、专业论证、专业剖析等研究,明确了本专业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奠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这些前期工作对于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起了铺垫性作用,但是这些前期研究主要依托高职教育“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的办学理念,从满足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角度(而非学生需求的角度)来研究专业建设内容,对于教学主体本身的需求研究重视不够。ESP教学理论要求以学习主体为中心,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通过进行实证性的需求分析来设计或者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特殊领域的语言需求。

四、高校ESP教学的思考和讨论

Hutchinson&Waters (1989,P53)认为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起点。各院校有必要结合办学实际,借鉴ESP理论的需求分析思想,以及国内外ESP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在充分调查了解各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和实践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ESP教学中涉及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等主要问题,扭转需求目标与教学计划、课程目标以及实施情况之间的错位现象。 这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ESP教学需要彰显ESP的目标导向特色,以目标情境下的英语应用目的和应用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学习者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分析并缓解当前英语教学与学生需求和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以任务教学为载体,把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进行合理设计,使工作情境和教学情境有机融合,并结合ESP理论探讨本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所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效果,促进ESP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黛琳. 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 吴亚. 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第4篇

一、国外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的名称在不同国家其叫法不尽相同,如澳大利亚称“TAFE学院”,德国称“职业学院”或“高等专科学校”,但功能和我国高职学院相同。国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从(Burgess,1978)对受教育机会的研究关注,到(DianaGreen,1994)对其自身意义的研究,随后(AllanAshworth,1994)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和(GeoffreyDoherty,1994)质量监控的机制研究都关注教育质量问题。进入21世纪,(DammeDirkvan,2001;VidovichLesley,2002)等在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开始探讨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保证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DammeDirkvan,2001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问题》;YonezawaAkiyoshi,2002年发表的《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系统和市场推动》;同年VidovichLesley,2002年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全球化与长期规划》;HudsonPeter,ThomasHarold,2003年发表《新世纪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积极应对还是简单适应》。在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宏观控制实现对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首先,政府或者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宏观监控与评估手段保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监控与评估的角色。例如,法国把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全国教育评价系统的一部分。具体评估课程建设、专业学科、教学、教育管理、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目标、改革规划等。荷兰政府在高职教育评估中的角色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方式的改变,逐渐由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过渡。英国政府从90年代以后开始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估。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主要是在划拨教育经费和制订政策过程中通过运用评估手段进行宏观管理。政府既尊重、保护高职院校办学自,又确保对高职院校进行宏观控制,从而保证了高职教育质量。其次,具有完善的评估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高职评估中介机构。例如,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了“学术审计组织”;澳大利亚于1993年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法国成立了“国家评估委员会”;荷兰成立了“荷兰大学合作委员会”和“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联合会”。这些评估机构负责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并且独立于政府和高职院校。再次,评估机构具有严谨的组织制度。例如,法国在1989年7月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法国国家评估委员会拥有完全的行政自;其报告直接呈送总统,不受教育部的领导;评估委由国家财政支持,拥有自己的预算;评估委成员的资格认定极为严格,17名成员由总统任命,另有1名总秘书和24名专职职员,其成员和职员在全国范围内选聘。荷兰大学协会为使评估顺利、有序、高效地运转,在综合了政府、大学及社会各界意见后,对教育教学评估的目的、原则、过程及评估机构等内容作了严格、明确的规定。最后,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政府对高职教育评估机构的组成及其评估活动的实施加以规定、监控和调节,以保证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首先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其次运用高效、科学、客观、灵活的评估方法,最后,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并征询有关机构的意见,确保了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二、国内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国内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主要从组织、制度、评估、反馈几个方面体现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成果有贺祖斌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徐向艺2004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以及沈玉顺2004年文汇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思想与实践》等,形成了以理论性、互动性和系统性为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代表性的论文有2001年陈利利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数学模型》,将定性评估的结果量化建立监控体系的数学模型,从而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另外项目《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是由北京大学完成,主要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动态、全员、全程教学质量监控,涵盖文、理、农、工、医各种专业及各类学校需求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质量评估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的准确性、科学性、客观性、时效性,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实现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根据目前国内外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可以看出,现在采用的体系主要是督导、听课、检查和学生评分体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把精力大部分都放在教师的身上,即使应用了现代的处理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匿名评估,只是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教学的效果。同时国内研究针对高职特殊的群体很少,都是为了高等教育教学服务的。基于上面的原因,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从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专业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应与高职专业教学目标相结合。

三、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性质,除了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更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明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不等同于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社会上的职业岗位为背景,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专业设置与社会岗位直接对接,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组织都以应用为基础。高职学生生源的整体素质偏低。高职教育教学对象影响教学质量,由于高职的学生大部分生源都是专科起点,素质偏低,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出现了管理难的现象。只有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完善教学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尤其高职学生都是以应用型培养为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就必须改进教学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实践与技能重于理论。以应用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养机制,以个人和社会双向选择(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培养机制,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必然要求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理论知识为支撑,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所以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应该与学校最终实现的培养目标为标准。

四、构建高职教育教学监控体系

要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本着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于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参与教育教学监控。同时结合现代网络计算机等科学技术手段,实时、动态、发展地进行监督和评价。具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规范高职院校的管理。一是全员。全员是指除了学院各个部门的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外,还要包括学生家长与亲友、相关教育管理机构、劳动技能考核部门和用人单位。学院设立专门人员负责,全体教职工参与监督和互评,要本着客观、公正原则,由网络随时提供信息,匿名反馈。学生的参与更为重要,学生本来就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对象,学生技能和学科要达到相关标准,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学生家长和亲友,作为学生主要接触人,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进步及时提出反馈意见,对学校改进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相关教育管理机构,如政府部门等能够对学院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客观评价。劳动技能考核部门,是指对于一些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核资质的部门,如劳动局负责人力资源证、理财师等考核,对于学院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用人单位,作为教学“产品”的最终受益者,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重要性可想而知,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和人才需求是衡量高职院校学生质量的核心。通过全员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指导学院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监督体系。二是全方位。全方位质量监控不仅仅是教学的质量监控,还包括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方方面面工作,如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行为习惯养成,德育操行等;参与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信息结果加工处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监控与评价,实践达标的情况,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校园文化营造也是体现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良好的精神文明与发展要相适应。学生的价值观、思想状况、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都是监控和评价的范围。三是全过程。全过程是指教学质量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从学校定位、专业设置开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开拓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最终到学生毕业实习教育、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在整个过程中,教学过程监控是核心,包括教学督导监控、听课制度、评教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考试制度等方面。这个过程可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可以包括监控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辅导和批改作业、教师备课与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考试考核办法等内容。而实践教学过程监控要针对试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加大质量监控。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看待,不断维护和改进监控体系,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作者:王娟工作单位:渤海大学高职学院

第5篇

性别:男

目前所在: 花都区

年 龄: 30

户口所在: 花都区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已婚

民 族: 汉族

身 高: 170 cm

体 重: 65 kg

我的电话:

我的Email:

求职 意向

人才 类型: 普通 求职

应聘职位: 中学教师,职业技术教师,计算机软件:

工作年限: 6

职 称: 初级

求职 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花都区,花都区,花都区

工作经历

广东省高新技术技工学校 起止年月:2009-08 ~ 2011-03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 计算机教师

工作描述: 北大青鸟ACCP启蒙星——网络编程相关课程

离职原因: 在职,周末 兼职

广州加利福职业技术学校 起止年月:2007-09 ~ 2009-07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 计算机专业教师

工作描述: 所教科目主要有多媒体技术、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ASP动态网页设计、C语言、电子商务等。在此期间,三次兼任计算机中级证培训教师,所带学生考证通过率达96%以上。在之前的教学期间,一直担任班主任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高职高专技校学生班主任工作经验,屡受学校好评,也深得学生喜爱!个人上课风格也得到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离职原因: 复杂

广州优唛装饰科技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7-03 ~ 2007-05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

担任职位: 业务员

工作描述: 在广州优唛装饰科技有限公司做业务

离职原因: 不太适合

广州市冶金高级技工学校 起止年月:2004-09 ~ 2007-01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 计算机工程系教师

工作描述: 所教科目主要有多媒体技术,网站设计、电子商务、Photoshop、CorelDraw、Flash、Dreamweaver等。在此期间,除了正常的教学外,先后 兼职 指导了两届毕业班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取得良好效果。2006年4月,担任学校非计算机教师“双师”培训讲师,培训办公软件应用和幻灯片制作。

离职原因: 想做业务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教育学 毕业日期: 2004-07

专 业 一: 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0-09 2004-07 黄冈师范学院 教育技术学 毕业证学士、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 ********

2005-04 2005-04 多媒体CAI立体课程与虚拟现实设计培训班 多媒体CAI 合格证书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优秀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① 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诚实守信。有耐心、有自信,自学能力强!

② 计算机和 英语 应用能力较强:懂网络,会电脑硬件故障维护。精通常用软件,能够独立开发中小型单位动态网站。具有良好的 英语 听说读写能力。

③ 爱好体育运动,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尤其爱好羽毛球和排球运动。

④拥有高中级别的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

第6篇

【摘要】影响高职学学习能力的原因很多,本文所探讨的由于师生归因偏向所导致的学生自我价值保护不恰当而引起的其英语学习能力削弱是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相应的教学策略,尤其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策略的研究,以及教师在课堂情境中对学生自我成就的知觉和态度的归因偏向的培训和指导是高职英语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学习障碍 教学策略 自我保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但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将“就业为导向”作为唯一目标,导致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英语课冷落甚至接近“被边缘化”,这种现象可以概括为对英语课的“师生双向不认同”。

高职环境下学生英语学习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我院2015级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1.学习水平现状: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弱,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将近45%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有初中英语水平。而个别学生不具备小学水平;在高考英语试卷满分150分的情况下120分以上者不到2%。2.学习动机现状:调查显示在高中英语学习中50%以上的学生等待老师归纳总结,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总结,而只有9%的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学习的内部动机不明确,没有老师“填鸭灌输式”教学,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3.学习目标现状:调查中显示71%的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目标,63%的学生最关心期末考试,挂科担心毕不了业。4.学习习惯现状:习惯了高中老师的“填鸭灌输式”教学,上了大学之后,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家长的逼迫,90% 以上的学生根本不学习,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5.学习兴趣现状:调查中显示16%的学生对英语比较感兴趣,但84%的学生对英语不太感兴趣。6. 学习成果现状:高职英语的评估机制是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这与社会所认同英语四级、六级相差甚远,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没有要求。造成高职学生对英语不认同最根本原因是:学生对高职院校的选择仅仅是“就业”,英语在其就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基本可以被忽略。

美国“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NJCLD) 对“学习障碍”的定义是指听、说、读、写、推理或在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运用方面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通称。大陆对学习障碍的研究: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是在“差生”、“双差生”、“后进生”、“学业不良”等名义下进行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学习困难”、“学”、“学习障碍”等词语,除学业不良外,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蹭,有头无尾,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慵懒、拖沓,学习迁移能力差;缺乏社会适应技能,凡是都要依赖别人;缺乏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好奇心;缺乏学习动机;目标不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不统一。动机只表现在口头上,很少落实在行动上。学习态度不良,目的不明确、呈现一种漫无目的的学习倾向。缺乏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差;寻求反面心理补偿,出现逆反心理及情绪对抗。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有很多,但其负担主要来源并不是学习任务本身,而是由于充满竞争的环境所引发的沉重的心理压力。由于沉重的心里负担,导致许多学生厌学。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自我接受的前提是自我肯定的价值,而学生又常常把自我价值与能力相等同。因此在充满竞争的学校环境中,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为增强和保护有关能力的自我概念而进行的努力。一个人只有在竞争中有能力战胜他人时才认为自己有价值;如果他意识到自己很难超过他人,则往往会采取回避参与、掩饰努力、故意拖延、设置高难目标等策略来维护自己的价值。许多被形容为冷漠、厌学或懒惰的学生,其实并不是缺乏动机,而是可能由于错误的原因激发的动机过强。他们强烈的动机并不是用在学习上,而是采取了自我阻碍的方式,把大量的经历花在对自我价值的保护上。在充满竞争的学校环境中,当学生为很少的几个奖励名额进行竞争时,学习本身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虽然说成功者的稀少与珍贵能让学生―尤其是那些深信自己会赢的学生努力奋斗,但从长远来看,大多数学生会采取除学习之外的其他一切方法如参加各种社团、各种协会来转移人们对其学习的注意力,为自己学习成绩的不尽如人意找到强有力的借口。

态度在本质上一般属于情感领域,态度学习具有三种成分:知道怎样学习;知道为什么学习及提供时间的机会。如教师想要学生习得更多的英语语言的态度,应该让他们做得更多。在学生实践任何关于英语语语言的态度之前,学生必须先知道如何掌握一门语言,要想内化英语语言,学生有必要去从事与英语有关的行为,并接受相应的反馈;在学生中梳理榜样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受学生尊敬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任何教学情境中,关注往往是教学的关键,无论是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人格形成的关注,还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关注,关注水平往往是教学起点。

建立动机上的平等是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愿望的重要一步,对于那些慢慢习惯于把失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学习不好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这样的学生不可能马上享有公平竞赛的好处,刚开始他们会拒绝自己的成功,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运气或者老师的故意安排。因为对他们而言,成功意味着下一次必须做得更好,而他们对下一次是否会做得更好没有任何把握。只有坚持刻苦努力并取得好成绩时,学生才能获得与成功一致的自豪感,重建个人价值感和自信心。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吉林省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教科研一般课题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题目:归因偏向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GJX2015D370。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 精品课程 品牌理念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资源,开发与高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造就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最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品格高尚的合格职业人。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势必推动专业和高职教育更好地向前发展,增加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一、打造精品课程品牌理念

遵循“品牌效应”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旨在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优秀毕业生来引发学生、社会对课程的认知与认可。

(一)优质的教学资源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与总结,积累了大量为课程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的优质资源。

1.教材。通过向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参照行业企业人员的建议,开发出版多部融入实际工作项目、典型案例和教师教学自编案例相结合的、具有一定理论指导的实践性特色教材。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按照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编写和序化教材内容,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为配套教材提供相关的课件、电子教案等相关教辅材料,使教材成为大众认可的消费性教材,打造课程建设品牌。

2.师资队伍。通过参加各类课程研发和新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与能力;通过下厂挂职锻炼等多项活动,进一步丰富教师的教学与工作经验,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完善。形成一支专兼结构比例合理、任教经验丰富优秀的师资队伍,从而在教学中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传授给学生实用的技术和经验,并用他们的品格魅力感召学生,推进学生品格与职业形象养成教育的完成,同时以名师、专家型教师等名号打响精品课程的品牌,提高学生、行业、社会对其参与和认可的程度。

3.配套的教学资源库。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体验等都是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老师应重视这些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运用。建立相应的案例库以及技能测试题库,开发课件、录制教学录像、相关的素材库等教学辅助材料,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使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尽可能地将所有教学资源做成公开出版产品或到网站,从而增强精品课程的品牌知名度。

(二)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作为精品课程培养的“产品”就是高职院校打出的品牌,只有他们被社会认知、关注、认可才能更好地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对优质学生“产品”的整合营销主要通过以下三点:第一,确保做到两个中心。一是教学质量为中心,是大局;二是学生为中心,是主体。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品格与职业形象的素质教育,同时抓好学生技能训练,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第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抓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使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氛围中锻炼、成长,建立良好口碑。第三,保持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对表现出色的毕业生进行宣传,并以此树立典型鼓励在校学生,提高高职在用人单位的美誉度。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适用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合理构建教学模式成为课程建设中深化教学改革与内涵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对高职的培养对象、人才培养目标、实训条件、“教”与“学”矛盾等因素的分析,教学模式的创新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学做一体原则

传统的理论知识获取主要是在教师单一的“教”的理念下进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往往对于所学理论缺少主动思考、分析归纳等,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实践训练。新改革形势下的高职理实一体课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提升,只是在传授方式上有所改变,教师将理论知识实践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慢慢地消化积累,在学生中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激发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意识,真正做到理实一体。

(二)素质与技能一体原则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应用的技能,还应该具备与实用相称的基本素质。这里的素质包括学生的品行塑造、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面对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适应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课上与课下一体原则

传统形式下,学生校内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较为充裕,可以方便地利用这段时间自学或与教师、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学时数大幅缩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把课堂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大量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与提高。

在“三原则”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以“主体—合作—多边互动”行为方式为媒介的“项目驱动+以赛促学”新型教学模式,要求专业教师依据项目设定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创设自由、合作交流的课堂环境,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慧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通过专业竞赛、创业比赛等各类比赛活动激励学生自学、互学,更快地自我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直接因素,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与归纳,提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设计思路。

(一)课堂学生主体化,教师为主导

在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依赖于课堂、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态度、动机,不善于自学。从这一层面入手,无论是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教学方式都应该有一个新的转变,在课堂上要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到实践中,摸索掌握所学的知识。

“学生主体论”强调,课堂上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为“发现学习法”。发现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操作过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表扬,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对于学生不足之处,及时加以引导和提示,使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现上主要采用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料,包括基础、提高和要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辅助资料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帮助,教师也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

(二)教学内容的项目化、职业化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组织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的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可细分为基础能力训练项目、拓展能力训练项目、思维开发训练项目。其中基础能力训练项目在课堂以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完成;拓展能力训练项目则是由学生全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负责检查;思维开发训练项目则是由学生自主创意,完全独立完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学生兴趣、接受能力、课程特点、就业导向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各个因素,在实际教学中创设了一个“游戏式教学法”,把整个教学过程包装成“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满怀成功的希望,教师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显示成功或失败的反馈,并通过不同奖励和刺激方式不断鼓励学生完成课堂设定的学习任务。

具体实现上我们可以采用分组分层次的引导提示法和任务驱动法。首先,将教学内容按难易程度和重点做成大小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分级排列。其次,将学生按层次平均分组形成几个小的团队进行协作,一一完成每个设定好的学习任务,完成任务期间,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信息和任务解决好坏的反馈信息,要利用赏识教育法,多表扬鼓励。最后,任务完成后,要进行小组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学习,并根据完成结果给予不同的教学奖励。除了传统的教学法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同步或者异步教学辅导和答疑。例如:直接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视频等相关资源,供学生自学时下载和使用;通过QQ、电子邮件、在线答疑等集体讨论和实时交流;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验、参观、社会实习)等。

四、形成考核评价制度

教学考核评价作为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测试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学习品格,也是对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次检验。通过客观公正的成绩评价能够引导学生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改革方向提供依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并且是不可忽视的环节[1]。然而,我国各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偏弱。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性专业。我国加入WTO后,外贸以及协作企业(外运、对外保险、海关等)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毕业后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具有明显的择业优势?本文试从实践教学角度来研究如何培养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高技能人才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1.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课程性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

(1)课程性实践教学是指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大作业)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

(2)集中性实践教学(或称综合性实践教学)是指需要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论文)等。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该课程讲授国际性商品交换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环节、操作方法和技能、应遵循的法律和惯例等行为规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为今后从事外贸及相关工作奠定专业技能基础。

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因素[2]。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各国都在本国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实施了教学改革,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这一改革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进入90年代,各国的教学改革仍方兴未艾,普遍强调把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法国非常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出学校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我国也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完善,对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于应用性极强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1)从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定位上看,有些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认为那些具体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一般中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就能做到,所以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来对待,其重理论轻实践之程度可见一斑。

(2)从课程体系设置上看,有的高职院校设置了较多的理论性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国际投资等,但像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函电、报关实务、国际贸易模拟谈判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

(3)从教师的队伍结构看,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实际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但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校内课堂教学质量和从事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是仅以科研成果的多寡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否进行实践教学则往往不在考核之列。

2.操作方法与教学内容简单

以往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学生分别作为进口方和出口方,处理外贸业务。通过指导教师的讲解,学生和教师共同处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所以实践能力提高得较慢。同时,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交易磋商与制单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解决整个贸易流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制单也只是根据已给定的信用证填制提单等相关单据,对如何开立信用证则讲解甚少。这些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

3.校内实训室相对匮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重点院校由于有国家配套资金支持,情况要好于一般非重点院校和民办院校。同时,诸如生物、化工、信息等专业实训室建设要远比金融、财会、国际贸易等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早得多、充分得多,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根本没有配套的实训室,有的甚至连多媒体教学都未能实现。

4.学生的实习机会少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根本不清楚具体的国际贸易工作会涉及哪些方面;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语应用能力不到位,部分毕业生虽经过公司的培训,但仍难以胜任公司的岗位,最后不得不转行。毫无疑问,这既没有满足市场需要,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三、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构想

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计划

原有的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忽视校外实习、实训,不仅实践教学的课时少,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制订。此外,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要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聘请一些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专家,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2.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学本科雷同,只不过稍作精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定位,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来调整课程设置,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的学制由三年制过渡到两年制后就更为突出。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的设置首先要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建设实训中心,改善专业实训条件;加强教师(包括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与社会上一些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开设相应课程,如报关员、单证员、外销员、商务师、物流员等资格证考试。教师要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因为这些证书就是学生能力的证明,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建立实训基地,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职业技术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并为一些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训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机会。在积极建立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建立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博览会、模拟公司等,以相应的软件作为支撑,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整个流程[3],以及实际单据的填写、谈判会涉及和应注意的问题等。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能很快上手,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了增加学生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工作场所,比如参观保税区、港口等,看集装箱、堆厂、港口、铅封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也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操作和掌握的自信心。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选择[4]

4.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职业学院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的产物,在教学上采取工学交替形式,一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24周,其中12周在学院学习,12周在企业培训,学生熟悉实际生产组织,掌握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责,需要时还可顶班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与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将那些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能人”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培养一批适合本校特点的高水平教师,这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做法。可采取兼职的办法鼓励社会上从事外贸工作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这样既充实了教师队伍,又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的科研及进修经费,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外贸公司挂职锻炼、外出进修,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压力很大,学校应给予一线教师以足够的重视,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才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并且是不可忽视的环节[1]。然而,我国各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偏弱。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性专业。我国加入WTO后,外贸以及协作企业(外运、对外保险、海关等)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毕业后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具有明显的择业优势?本文试从实践教学角度来研究如何培养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高技能人才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1.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课程性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

(1)课程性实践教学是指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大作业)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

(2)集中性实践教学(或称综合性实践教学)是指需要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论文)等。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该课程讲授国际性商品交换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环节、操作方法和技能、应遵循的法律和惯例等行为规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为今后从事外贸及相关工作奠定专业技能基础。

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因素[2]。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各国都在本国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实施了教学改革,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这一改革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进入90年代,各国的教学改革仍方兴未艾,普遍强调把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法国非常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出学校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我国也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完善,对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于应用性极强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1)从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定位上看,有些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认为那些具体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一般中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就能做到,所以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来对待,其重理论轻实践之程度可见一斑。

(2)从课程体系设置上看,有的高职院校设置了较多的理论性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国际投资等,但像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函电、报关实务、国际贸易模拟谈判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

(3)从教师的队伍结构看,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实际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但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校内课堂教学质量和从事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是仅以科研成果的多寡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否进行实践教学则往往不在考核之列。[]

2.操作方法与教学内容简单

以往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学生分别作为进口方和出口方,处理外贸业务。通过指导教师的讲解,学生和教师共同处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所以实践能力提高得较慢。同时,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交易磋商与制单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解决整个贸易流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制单也只是根据已给定的信用证填制提单等相关单据,对如何开立信用证则讲解甚少。这些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

3.校内实训室相对匮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重点院校由于有国家配套资金支持,情况要好于一般非重点院校和民办院校。同时,诸如生物、化工、信息等专业实训室建设要远比金融、财会、国际贸易等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早得多、充分得多,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根本没有配套的实训室,有的甚至连多媒体教学都未能实现。

4.学生的实习机会少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根本不清楚具体的国际贸易工作会涉及哪些方面;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语应用能力不到位,部分毕业生虽经过公司的培训,但仍难以胜任公司的岗位,最后不得不转行。毫无疑问,这既没有满足市场需要,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三、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构想

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计划

原有的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忽视校外实习、实训,不仅实践教学的课时少,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制订。此外,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要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聘请一些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专家,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2.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学本科雷同,只不过稍作精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定位,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来调整课程设置,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的学制由三年制过渡到两年制后就更为突出。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的设置首先要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建设实训中心,改善专业实训条件;加强教师(包括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与社会上一些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开设相应课程,如报关员、单证员、外销员、商务师、物流员等资格证考试。教师要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因为这些证书就是学生能力的证明,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建立实训基地,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职业技术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并为一些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训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机会。在积极建立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建立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博览会、模拟公司等,以相应的软件作为支撑,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整个流程[3],以及实际单据的填写、谈判会涉及和应注意的问题等。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能很快上手,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了增加学生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工作场所,比如参观保税区、港口等,看集装箱、堆厂、港口、铅封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也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操作和掌握的自信心。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选择[4]

4.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职业学院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的产物,在教学上采取工学交替形式,一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24周,其中12周在学院学习,12周在企业培训,学生熟悉实际生产组织,掌握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责,需要时还可顶班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与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将那些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能人”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培养一批适合本校特点的高水平教师,这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做法。可采取兼职的办法鼓励社会上从事外贸工作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这样既充实了教师队伍,又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的科研及进修经费,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外贸公司挂职锻炼、外出进修,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压力很大,学校应给予一线教师以足够的重视,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才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6.加强校企合作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缺少见习和实习基地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难题。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应鼓励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5],鼓励企业资助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向学校提供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学生的实习。学校要承担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向企业转让新成果,向企业职工传授新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论*文*网]

参考文献:

[1]韩常青.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41-142.

[2]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41-142.

[3]蔡珍贵.试析外贸模拟实验在外经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1):246-247.

第10篇

_____________先生/小姐(以下简称乙方),经本专班公开甄选合格、且充分了解参与本专班应履行之义务,愿参与本专班培训课程。在培训期间,甲乙双方同意订立下列条款,以兹共同遵守。第一条 培训期间

一、 本专班培训期间自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月起至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月止。

二、 实际期间仍以乙方通过本专班所规定的学分数及论文口试之最后日期为准。

第二条 培训地点

本专班之培训地点以本校校区及_____________公司厂区为主。

第三条 培训费用

一、 乙方参加本专班所需之培训费用(不含膳宿),由甲方负担乙方于培训期间之培训费用_____________元整,政府补助_____________元整,乙方依本校_____________硕士班收费标准缴费。

二、 培训费用补助期间以第一条第一项为准,超过前述期间者,所有费用悉由乙方自行全额负担。

第四条 服务承诺

一、 甲方承诺录用_____________成以上本专班毕业学生,故乙方仍有可能未获录用,未被录用之学生不得有异议;但未被录用之学生自然解除对乙方之就业履约义务。

二、 乙方于完成本专班培训且获得本校颁发之硕士学位后,须依甲方指派,安排乙方至甲方任职,并于报到当日起,于甲方继续服务至少满_____________年。

第五条 任职分发

一、 甲方依整体发展方向及业务需求,并配合乙方专长与意愿,于毕业前进行任职单位分发作业,乙方应同意接受分发结果。乙方之任职待遇比照或不低于甲方同等学经历员工初任待遇。

二、 甲方保留聘雇乙方之权利,乙方不得有异议;未获甲方录用之乙方并无第四条之服务承诺义务,并免除第六条之罚则。

第六条 违约罚则

若遇下列情事之一发生时,乙方必须无条件赔偿甲方对其补助之经费总额_____________倍金额的违约金:

一、 乙方于结训并取得本专班之硕士学位后,获聘但未至甲方公司服务者。

二、 乙方结训取得硕士学位后获聘至甲方公司服务,未满_____________年即自行离职或因违反甲方工作规范遭甲方解雇者。

三、 违反本校所订学则规定者。

四、 受有期徒刑宣告确定者。

五、 乙方参训所提供之报名表内容、及所附相关数据不符事实者。

六、 有其它重大事件发生经本专班工作小组认定有影响培训成效之虞者。

第七条 保密义务

一、 乙方于培训期间所获知之甲方业务机密资料及工作内容,非经甲方书面同意及业务上相关需要,于培训期间届满或终止后,五年内决不以任何方式使其它第三人知悉或持有任何甲方之机密信息,更不得自行利用或以任何方式,使第三人利用甲方之机密信息或取得任何权利。

二、 如有违反,甲方得不经预告终止本合约,乙方除需赔偿甲方已提供补助金额外,并得就因此而受之损失要求乙方赔偿。

第八条 管辖法院?

关于本合约或因本合约而引起之纠纷,双方应以诚信原则解决,并同意如有诉讼之必要时,合意以_____________法院为第一审管辖法院。

第九条 其它权利义务

本合约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同意依「本校_____________年度_____________研发硕士专班招生简章及相关法令规定办理,若有抵触,则以本合约书为准。

第十条 保证人

一、 乙方应觅具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连带保证人一人作保,甲方得审视保证人资格。

二、 保证人担保乙方负责履行本合约之一切责任,直至本合约所有条款失效时始得解除之。乙方如有违反本契约任一条款规定时(包括现在及未来所订定或修正者),致发生应偿还培训费而逾期未偿还情事者,保证人愿负连带偿还培训费之责任。保证人未履行全部清偿责任者,愿依相关法律径受强制执行,并连带负责赔偿诉讼及强制执行费用(包含但不限于甲方律师费)。

第十一条 生效与修订

本合约书自甲方与乙方签约之日起生效至本合约提前中止或乙方修业完成且依合约服务期满为止。惟本合约的第七条及第八条不因合约届满而失效。本合约书若有未尽事宜,双方得另以书面作成补充约定且经双方签名或盖章后,视为本契约之一部分。

第十二条 合约份数

本合约书一式四份,由甲、乙、乙方保证人、本校各执一份为凭。

立合约书人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字号:_______________

户籍地址:_________________

连络地址:_________________

????

乙方保证人: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字号:_______________

户籍地址:_________________

连络地址:_________________

连络电话:_________________

服务单位:_________________

职??称:_________________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名称 职业指导 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前身源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该课程在国外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实现课程的本土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历史渊源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步步发展的结果。“就业指导”,特别是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则是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始于“职业指导”,而“职业指导”之名借用于日本,之实源自美国,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1905年在第一次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Vocational Guidance”,在1909年撰写的《职业的选择》一书中,阐释这一术语。

美国职业指导的帕森斯模式很快传人中国,最初的实践与黄炎培等教育家的倡导与推动分不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先生联合社会知名人士、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自此,该社每年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1919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职业指导部,1921年设立职业指导委员会,1923年建立职业指导所,1927年创建我国第一个面向社会服务、专门化的职业指导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以职业询问、职业调查、职业讲演、升学指导、职业介绍、择业介绍、改业指导为活动内容”。可以说,20世纪20~30年代,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引介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及实践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引起政府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指导在我国的发展中断了相当长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职业指导在我国再次兴起,对于高校而言,多称就业指导。

198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提出“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令,毕业生供求信息,沟通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渠道,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指导‘双向选择’工作的正常进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学校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就业指导”概念在行政文件中的最早出现。《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至此,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成为高校法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就业指导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课程发展的角度讲,高校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开端于1986年个别学校的自觉。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高校均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开设讲座,编制讲义,课程开始萌芽。但是,在之后十几年的实践中,大部分高校处于非自觉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下进行,把就业指导视为非专业化的行政事务,浅表性地理解为“季节性快餐”——学生毕业时对其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讲解、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技巧讲座等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摆在各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所需人才。200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截止到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该课程,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仍然没有摆脱“路径依赖”,没有主动走上自觉发展之路。政府占主导、社会助力少、高校独木难撑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尚存在低效率、专业性不强、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不足。

单单依靠政府权威设计一个新制度、开设一门新课程,并强制推进,已不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大学毕业生)的利益诉求,也不符合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一门学科、一个课程的发展,仅仅依靠“行政力”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理论界与学界的“学术自觉”。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概念厘定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了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职业发展”;二是“就业指导”。二者同时出现在一门课程中,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从侧面反映本课程建设的规范性问题,它是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和“瓶颈”。如果概念表述不规范、不清晰,将不利于课程的科学化发展。

迄今为止,关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些教材及著作名称存在很大差异,常见的名称有: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概论、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等。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职业发展”等。上述名称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就业意识与观念。例如,从对象指向讲,“职业指导”涉及每个人(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多针对毕业生。从时间范畴讲,“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关注人的各个阶段,但是“职业发展”更强调生涯规划理论的综合性和前沿性;“就业指导”仅关注毕业时间段。从内容范围上讲,“职业指导”重视人职匹配,重心在规划,关注个体满意度;“就业指导”考虑更多的是就业准备,隐含对就业率的功利追求。

对课程名称、核心概念进行比较,,优化内涵,规范外延,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内关于职业指导概念的内涵主要有两类:一是侧重于表述职业指导的性质,主要指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状况和水平;二是侧重于描述职业指导的过程。前者如,“职业指导是从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以自身的原始价值观出发,配合对自我的认识,包括性格取向、职业兴趣、才干技能、事业目的、工作条件等,一方面在自身兴趣和理想的引领,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事业生涯做出负责的计划与装备的心灵艺术。”后者如,“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应该说,我国现在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功能、内容及方法等并没有超出职业指导的范围。

国外对二者的称谓也千差万别。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称“职业指导”;日本把学校中的职业指导称为“出路指导”,德国称“职业咨询”,前苏联则称“职业定向教育”,我国也存在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择业指导混同使用的现象,尤其在高校更多地称“就业指导”。

当下,受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形态及功能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从人职匹配的就业指导阶段逐步发展到关注全人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生涯指导(career guidance)阶段,注重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职业指导的实践也从单纯的基于就业安置为目的择业指导发展到生涯辅导,“职业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

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思想便传入我国,只不过,首先应用于企业,之后,逐渐被高校引入。目前,关于“职业发展教育”的概念被认为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简称,与就业指导或职业指导相对而言。这种“相对”包括三类观点:一是前者是对后者的发展,包括了后者;二是前者与后者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三是前者与后者实质上是一样的。

本文赞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两个独立的核心概念,认为二者要有机结合、贯穿于大学阶段全过程。这反映了时展的需要,反映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反映了大学生自身发展、成才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体现了“职业”与“就业”的结合、“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并重的思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直面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惑才能体现本课程的独特价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的“唤醒”,使之树立科学就业观;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传授;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引领大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正确认识自我,提升内在品质和素养,有效安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合理规划未来。这门课程实质上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一个综合体,是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素质教育类课程。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构想

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迅速推开,在多数高校进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必修课开设。但是,作为一门规范课程或作为一项系统教育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亟待加强。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多由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担任,专职教师数量极少,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科研能力整体上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求,此外,在管理体制、学科归属、职业标准、准人制度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不通畅等方面的问题。

一个事物持续存在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断变革,在高校,学术再造也就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即创新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要走专业化建设道路,其终极目标就是让具有一定学识和经验的教师实现质的飞跃走向学术平台,最终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 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进入主渠道、主阵地后,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l+4+x”的课程体系,值得借鉴。它是由必修课、选修课、讲座及实践活动组成的“课程群”。具体来讲,“1”指的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4”指的是课程体系的支撑,包括四门选修课:“创业基础”“就业力提升”“职业素质拓展”“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包括商业游戏、职场人士访谈,职业生活体验等更加贴近实际的方式;“X”指的是课程体系的补充,由实务讲座、职业测评、就业指导月、创业指导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咨询等活动组成。上述内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理论讲授、实践体验、岗位锻炼三个层面,实现了就业指导服务的全覆盖、全程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个性化,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程有机结合。

3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开设本课程要注重实践与体验、思维激活、知识内化,促成理念和方法形成、素质提升,探索出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要体现五个结合:(1)理论与实践结合:每一个教学单位都要有实践环节,包括模拟面试、角色扮演等;(2)课堂与市场结合:包括现场观摩、场景模拟、参观考察等;(3)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不同的教学班级涉及不同的专业、不同就业状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4)讲授与案例相结合:注重教学实例;(5)启发与探讨相结合:每一堂课都要有学生的参与。

第12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