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时间:2022-07-04 07:2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1篇

在紧张而繁忙的教学状态下,一学期在不知不觉中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历程,感受无限、收获无限。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其感触:

一、基本情况

本班级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在本次全乡统测中XX人均参考,平均分为xx分,为全乡最低分。及格人数为xxx人,及格率为xx%,  最高为xx分,最低为XX分。这样的考试成绩是不理想。

二、取得成绩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每堂课后重视课后反思,多角度去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查缺补漏。

(二)激发兴趣,提高素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有活力,让学生学得轻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注重基础,精心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参与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小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因人而宜,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彰显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改正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我管理”制度,让他们人人管理,人人受管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三、努力方向

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在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有些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有些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上课不够专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些学生思维较慢,不肯积极动脑,作业质量不高。少数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改正,如写字习惯、卫生习惯、就餐习惯、自觉学习和文明礼貌等方面;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还不够到位;与学生和睦相处的力度还不够。在解决措施方面,只有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多与家长沟通,家校配合,做好教学工作,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下学期里,我将本着“勤学、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把教尽量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实在。

2020新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之间,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这一学期,虽然工作忙碌,但我觉得也很充实。为了在过去的岁月中迎来了新学期的希望,让明天的工作更精彩,收获更多,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保证。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也不可能安下心来学习。由于五年级是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因此,我针对本班学生好动,书写差、协作习惯差等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采取多鼓励,常激励的教学手段,以此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主动改正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本班学生书写习惯差的缺点,我在班里评选出书写最认真的几位学生,不仅给他们奖励,而且把他们的作业经常在班里进行展览,为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并对几位书写特别差的学生严格要求。这样,大部分学生的书写都有一定改观,书写较上学期进步了不少。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语文素养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重视培优补差工作,使全班学生能共同协调发展。

   我班的语文成绩不是很好,高的很高,但少;低的不能及格,特别是谷萧合、李卓阳、韦笑毅等几位学生,成绩简直是令人伤心。为了促使每一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着重“抓两头,带中间”。注重拔高优生,培养优生。让优生在掌握好本册语文知识的同时,鼓励这部分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积累。对待后进生,注意激励他们树立信心,多进行课外辅导,从基础知识抓起,课堂上多给他们创设发言、表现的机会,以此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在本学期,我利用网络这一广阔的天地,吸取他人之所长。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语文知识,我提前翻阅资料,备好教案,做好课前准备。并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运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的去获取知识,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提高他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正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现在大部分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比较浓。

四、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近几年的测试中可以看出,不仅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情况,课外知识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在教学中,我都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拓展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

2020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这一学期已接近尾声,这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二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一学期下来我感受颇多。在学校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我和二班全体同学共同努力,有计划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做好备课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主要场所。有老师说过她比较注重的就是要求学生课堂认真听讲。因为她认为这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多下了一些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学期初我仔细研读了教学大纲关于X年级的要求,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使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真的可以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课堂上

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生发出学习兴趣,并注意维护他们的自信心。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成浓厚的学风。

五年级仍然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针对本班学生好胜心强,优秀生较多的特点,我运用竞争机制。尤其是对11个小组和副组长多次集体或单独谈话,给他们传输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期末测评中,9名小组长和1名副组长进入年级前20名。让能当上学习小组长或副组长成为班级每个学生的光荣目标。此外,每个语文早读组织两位“小老师”领读,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上课热情高涨,自我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一直觉得读书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更进一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轻松的方法。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效果也很明显。尤其是三年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求知欲强,一接触大量的课外书籍,就会产生强烈的读书愿望,他们不再停留在欣赏插图上,而是喜欢进行文字阅读。因此我只是继续给学生提供读书的条件如:充足的读书时间,并不是提供阅读的书目。学生们自然就会去阅读了。大量的阅读量的积累带来的是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和语文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养成。同时五年级下学期是学生写作的继续推进。首先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作文的选题入手,以写童话、想象文为主,适合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注意练习写作之前做好充分的引导,每次训练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并且注意写作完成之后的小组内共同评改活动。这是很好的一个给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指导的机会,也是我班作文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之一。通过学生们的努力,因此在学校举行的阅读作文竞赛中不少同学还获了一二等奖。

三、注意了培优转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

本班学生优秀生较多,基础比较扎实,成绩突出,但也有几个后进生亟待转化。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注意了培养优秀生的特长,让他们担任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事务。并且把后进生分配在各小组,与组长结成帮扶对子。同时我也注意在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一学期下来,收获颇多,同学们进步较大,但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几个学生可能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第2篇

关键词:情境创设;具体语境;口语交际;参与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重视口语交际教學,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因此,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言语的发源地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境,只有在一定情境中才会产生语言的动机,才会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只有充分创设交际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结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教学,在口语交际创设情境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创设交际情境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和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有趣的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童年生活》,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特意组织了一次学生们谈谈自己童年的故事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活动刚开始,同学们不大愿意开口说,我于是让平时发言比较积极、活泼胆大的几个同学先说,张博林同学向大家讲了他小时候踩影子的趣事,欧敬亮同学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小时候在爸爸脸上画脸谱的傻事,陈菡苏同学向同学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当小老师的乐事。。。。。。当讲到有趣的地方,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的兴致也就来了,一个个争着上台说,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出现了。于是,我向同学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讲的故事要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所说事情要有趣味,语言要生动,我们要比一比哪位同学讲的童年故事最有趣,最能打动我们。就这样,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说的欲望就被点燃了,一个个纷纷上台交流,一次有趣的童年故事会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活动之所以能够让学生走上台交流,关键在于在活动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日常生活,在口语交际时有话可说,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样,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材有关口语交际的主题,还有一些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日常生活,从而创设良好的口语交际情境,如,谈生活中的启示,聊热门话题等,这些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从中找到口语交际的灵感,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二、精心创设有挑战性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应在具体地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实际任务”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创设有挑战性的主题活动情境,更能激起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兴趣,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时《小小辩论会》,平时同学们只是在电视节目中见过辩论赛,那么,要在班级里开展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很有挑战性的活动。为了让学生有话说,我抓住“开卷是否有益”这个大家比较有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们开展一次辩论会。

活动前,我给学生展示了相关辩论会的实录,让学生了解辩论会的程序和要求,然后让学生课后去收集相关资料,收集的资料要符合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够有力地驳倒对方。经过学生充分的准备之后,我班就“开卷是否有益”开展了正式的辩论会。辩论会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事例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并巧妙地驳倒对方。辩论会唇枪舌战,气氛异常活跃。这次辩论会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而且在具有挑战性活动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指导学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儿童通过亲身参与表演,再现生活情景,从中感受、体验形象,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这是一次很有趣的口语交际活动,即课本剧表演,学生一开始的兴致便很高。在活动前,我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如让学生分组商量选择课本剧的角色,改编课本剧,准备服装和道具,上下场的转换,确定角色分组排练。到了班级正式表演时,学生分组像模像样地表演了《金陵十二衩》《三借芭蕉扇》《草船借箭》《晏子使楚》《武松打虎》等角色,这些角色都是来自课本和平时阅读过的名著作品,学生们投入了自己的激情在舞台上表现自己,赢得了阵阵掌声。学生在表演的情境中轻松愉快,步步深入地进行口语交际的有效训练,既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又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说话态度和言语习惯。

除了课本剧的角色扮演外,还可以让学生扮演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在完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劝说》教学过程时,我们根据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劝说问题,结合劝说的口语交际特点,让学生分组扮演他们比较熟悉的角色,如有的学生扮演劝说爸爸戒烟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劝说朋友不乱扔垃圾、遵守公共场所公德的角色,有的劝说同伴做文明观众的角色,劝说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让劝说者和被劝说对象真实互动,老师首先在课堂上指导劝说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分组模拟表演,再让被劝说对象点评劝说者的效果,最后综合老师的观察和被劝说对象的感受,对劝说者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讲评。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掌握劝说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说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巧妙布置口语交际家庭作业,创设交际情境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学习口语交际的第一课堂。一方面,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及时纠正孩子口语的不良毛病和习惯;另一方面,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充分运用家庭这个融洽的环境,创设轻松愉快的口语交际情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谈读书的体会》和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讲人物的故事》,这两个口语交际活动,我结合平时进行的读书活动,布置学生回家把书中精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和父母亲人进行口语交流。在家庭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求家长利用微信或QQ等手段,对孩子的口语交际作业进行录音,然后将其中比较优秀的作业在家校联系的平台播放,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并说出自己的点评意见,激发学生完成口语家庭作业的兴趣,掌握更多口语交际的技巧,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

同样,在进行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小小推销员》的教学时,我便根据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设计口语交际家庭作业。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我便让孩子向家长学习推销服装的技巧;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便让孩子学习推销水果的方法;还有的学生家长是房地产营销商,便让孩子学习相关推销房地产的技巧,同时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研究分析生活中推销员主要使用的推销方法。学生在父母的引导下,获得了做一个小小推销员的交际技巧,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他们在课堂上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商品时,就会游刃有余。

第3篇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有的文质兼美,有的结构新颖,有的角度独特,有的富含哲理……如何从这些文本中寻找语文实践的机会呢?课堂练笔无疑是一种好办法。下面就具体谈谈课堂练笔的形式。

一、依样画瓢――仿写型

有研究表明,模仿在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牙牙学语”这个词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从学习和模仿开始的。人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学生模仿的训练点,这些语文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并进行运用。

(一)精彩句式仿一仿

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进行练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第12自然段:“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一自然段用两个“到处”、四个“的”、三个“有的”写出了鸟多的场景。通过这一自然段的仿写,可以帮助学生描写大场景。比如有一个学生描写了沙滩上人很多――“起初,沙滩上很寂静。太阳慢慢升起,远远地看见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了,接着,一个、两个,人们不断地涌向沙滩,这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人声,到处都是人影。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在堆沙子,有的在水里嬉戏,还有的在打沙滩排球。”

(二)特别表达仿一仿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都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第8自然段,运用了先实写后虚写的方法描写兵马俑的神态。这一表达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而形象,读着充满了向往。以此为依托点,可以让学生也来写一写其他兵马俑的神态。有学生这样写:“有的兵俑,身披盔甲,手持长矛,严肃地站立着,似乎正准备随时赶赴沙场。有的兵俑,一脸沉稳,气宇非凡,这也许是位英勇善战、胸有成竹的将军吧!有的兵俑一脸沉着,似乎正在思考制敌取胜的方法……”

(三)新颖布局仿一仿

被选入教材的文本,不仅语言优美、表达特别,有些文章的结构布局也很实用。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介绍了颐和园内的美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的学生常会跟随父母出门旅行,即便没有出门旅行,平日里学校也会组织学生春游、秋游,这样的结构和布局很适合学生做旅游记录。这样的仿写解决了学生实际生活中不知道该如何写游记的难题,让语文学习真正得长所用。

二、不离其宗――改写型

改写指的是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可以改变文本的体裁,如将诗歌改编成现代文,将叙事性的故事改编成剧本,将游记改成导游词;可以改变文本的表达顺序,将顺叙改成倒叙或插叙;可以改变文本的人称,将第一人称的叙述改成第三人称的叙述……但不论如何改写,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中心。

(一)文体换位改写

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转换体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作,做一“小练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忆江南》一诗后,学生根据生活体验和文本,想象画面,进行创作:每当春日的暖阳照耀在江面上,江边的桃花映衬着江里的日光,仿佛比火还要红;清澈的江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江底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这仿佛就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改写古诗,让学生用散文的笔触表达诗歌的意境,绵长而悠远。

(二)角色换位改写

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如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后,学生将第一人称的叙述改成了第三人称的讲述,在改写的过程中,感悟着“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含义。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决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颇为有效的。

三、百花齐放――续写型

续写是一种常见的练笔形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结尾令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余音。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合理安排续写,能让学生放飞心灵的翅膀,让文本延续精彩。

(一)依托情节续写

对于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未尽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进行情节延伸续写。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并没有交代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在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学生有的写桑娜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想象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续写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学生情感的释放。一样的文本,不一样的结局。续写,让语文百花园姹紫嫣红。

(二)在意犹未尽处续写

教材中的许多文本都是点到为止、意犹未尽的,而此类文本往往能充分激活阅读者的联想,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时,根据课文的结尾,学生了解到课文中的老汉和年轻人其实是父子俩以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续写,写一写老太太和百姓们此时会有怎样的言行。学生通过在意犹未尽处进行练笔,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享受到了习作成功的快乐。

四、以小见大――扩写型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细节处,创设情境,取意植根课文,想象取之课外,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填补文章的空白。这样既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实践,也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地体验与感受。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中,仅以“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一句话概括了老人15年的生活。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很不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扩写老人是用怎样的信念坚持下来的。

学生从这句话中很容易地找到了关键词“每天”,但这样的理解都是静态的,没有画面感。让学生展开想象,抓住关键词,联系实际进行联想扩写,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之中深藏的内涵,体会老人平凡简单生活下的不平凡不简单。

第4篇

一、要让学生明白背诵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背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背诵既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又使他们学到了比较多的知识。比如,要到达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就需要记住好几千个汉字,离开了记忆这几千个汉字是不可能阅读,更谈不上书写的。其次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小学语文中的背诵也是做的作业之一。语文中的写是一种作业,背诵一些优美的词句、文章、古诗等也是他们的作业。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五课是古诗词三首,课文后就明确的要求学生背诵这三首古诗词(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第三,背诵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让他们比较薄弱的意志力通过背诵这种方式得到很好的锻炼,为他们今后的中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形成较好的、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

学生的记忆力有高有低,在练习背诵中,有的学生背得快,有的学生背得慢。对于背得慢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两次或者三次背完。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就要求学生背诵一、二自然段,学生练习背诵的时候,可以分成两次背诵,一次背一个自然段,在一个自然段中又把文章分成多少句话来读、来背。如果一个自然段的语句多,还可以先背几句,再背几句,最后再背剩下的句子,最后连接起来背这个自然段。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的背诵能力得到提高。当然背诵的方法可以是把要背诵的读个五遍六遍,也可以背个三四遍,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总的原则是学生的背诵能力得到提高就行,学生有了适合自己的背诵的方法就行。

三、从背诵中体会到语言的优美,陶冶他们的情操

当然,在努力让学生形成背诵习惯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朗读背诵中去发现文章的优美语言,琅琅上口的词句,以及因为语言形成的情感表达,快乐有效地去背诵。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14课《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作者借着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在火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感情是生命、是鲜血结成的,这种情感可以说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课文中的这种感情就要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把自己设想成火车上的一名志愿军战士,身临其境去朗读好,背诵好,只要学生读进去了,背诵进去了,那么他们就体会到了语言中表达出来的情感,他们的背诵能力就丰富了,就提高了。

四、努力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的背诵的良好氛围

比就是在班上努力形成比赛背诵的良好氛围,看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准确,看谁背得有感情。学就是努力学习别的同学比较好的背诵的方法,能快速地背诵规定的课文,自己喜欢背的课文、文章,在这点上应该让那些背诵能力较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背诵方法,让其余的学生去学习背诵的方法,以便自己的背诵能力能快速地提高。比如在教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0课《杨氏之子》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背诵古文、注释、译文,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我首先把要求背诵的分成古文,注释,译文三个部分分别来背诵,背诵完成了再连接起来就完成了任务。这时就鼓励那些先完成了的学生介绍自己背诵的方法,其余的学生就跟着这种方法去背诵,就很快地完成了背诵任务。赶就是让背诵慢的学生朝着背诵快的学生看齐,努力地赶上甚至超过他们。帮就是在建立的四人学习小组中的小组长帮助背诵慢的学生,努力使自己小组的背诵能力得到全面地提高,使小组的背诵能力在全班能够尽量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形成全班背诵的良好氛围。

五、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以致用

学生平时背诵了好多优美的句段,积累了好多古诗,那么就要鼓励他们运用到学习中去。比如背诵了古诗《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之后,在学到《祖父的园子》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的时候,就让学生思考这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可以用什么诗来形容,学生就用上了“不脱蓑衣卧月明”来形容,这就是学了、用了。当然,更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用到作文中去。 比如学生学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就要求学生用上去,于是学生写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古人追悼逝去的先人的日子,我们也在这个断魂的日子里,到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扫墓。”这样学以致用的好句子,让学生明白背诵的古诗不是白背的,而是可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自己的作文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吸引人。

第5篇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知道学生“在哪里”

有人笑谈:语文教师上课时是知道要“去哪里”的,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学生现在“在哪里”。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非但不是“零起点”,而且是起点各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犹如处于阅读之旅的始发站,教师很有必要对出行的人员及装备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1. 学生的知识起点

谁也不能否认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进课堂的,虽然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基本一致的。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抓住关键词“智慧”开展教学,再布置课堂作业:联系文本说说“智慧”的体现,用“智慧”一词造句。笔者看着“熟悉”的作业,不由想起之前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中“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时,关于“智慧”一词的教学也设计了类似的课堂作业:题1 ,正确书写“智慧”,至少说出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题2,用“智慧”造句。题1的设计主要考量的是“智慧”一词是该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题2的设计与四年级的“撞衫”了。两个年级课堂作业雷同的现象,说明四年级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零起点”,显然是不科学的。

2. 学生的思维起点

思维起点一般是指学习和认识新知识时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判断,主要有自然起点与逻辑起点两种。关于自然起点,通俗地说便是感性思维,是关于主体的感知觉记忆与情绪的心象手段。思维的逻辑起点也是一种心象手段,是运用表象和想象对于事物的分析和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感性思S为主,即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思维。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让学生完成“作者笔下的小艇是什么样的”与“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两份作业,便是两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体现。前者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通过感知觉的参与,产生富有情绪的表达――小艇又窄又长,两头翘起,还很灵活,你看……后者基本上只能得出理性的判断:小艇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两种思维方式无所谓对错,只是作为教师很有必要考虑:小学生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有所认识,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3. 学生的经验起点

我们经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看到这样的作业:这篇课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完成这份作业,需要对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提取,梳理要点并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难度,并非适合所有年级的阅读教学。

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师在新课伊始便出示课堂作业:课文围绕荷花写了

、 、 等三方面的内容。期待学生以“闻花香、看花美、联想花”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这必然导致课堂上出现少数学生应答而多数学生当“看官”的现象。假如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各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在做什么?那么学生很容易读懂第一段写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第二、三段写作者看到美丽的荷花,第四段写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在此基础上,借助课堂作业:“课文先写 ,接着写 ,最后写 。”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经由读懂一段话,再把段意联结起来整体把握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中年段学生语言训练和经验积累的重要经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经验起点来展开教学进程。

二、 定位学生的学习终点,明确学生“去哪里”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制约和规定学习的进程[1]。其实,相对“在哪里”的茫然,关于“去哪里”――学习终点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师总会从字词学习、文本把握、词句理解、表达赏析等方面列出几条要求,并付诸实践。

不过教师信手从各类参考书、教案集中誊抄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段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基于学情的具体要求,大多缺乏针对性而且不具操作性,课堂作业设计也失去了准星。明确教学的终点,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能关注学情,体现学习策略,给出检测标准,教师依标扣本设计课堂作业方能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共同走向终点,并允许个别学生拥有一定范围的弹性要求存在。

1. 明确学段的阅读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第三学段都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但是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决定了课堂作业设计着力点的异同。如,同是写人叙事文章的内容概括教学,四年段属于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第三学段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桥》的课堂作业应这样设计:题1,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老汉身上的什么事?抓住具体的语句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题2 ,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特点,说说环境描写在烘托气氛方面的作用,并仿写一段话。教师熟识学段目标,才不至于提出低于或高于学段目标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规定和提示课堂作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有的放矢。

2. 明确课时的训练目标

学段目标是基于学段的基本要求,相对宏观一些,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引领教学和检测学生是否到达终点的评判标准。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解作者笔下猫的性格,并用关联词说说它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作业设计如下:课文第一自然段从______、______、 ______ 三方面写出了猫的性格______。主要体现在它既______又______;既______又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表达作者______的情感。

学生当堂答题,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观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帮助所有学生最终到达终点。

3. 保证必要的弹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还应体现在能否促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如新课中的生字,有的学生课前已熟识,有的学生连字音都不能正确拼读。基于学生起点的教学,教师应把听写排进课堂作业,用时2~3分钟进行6~8个生字的听写,随后同桌用1~2分钟迅速批阅。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重点展开易错、难懂字词的教学,然后让听写有误的学生订正誊抄;达到正确书写和理解的学生,自由选择用其中的词语口头编故事或写句子。学生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教师考虑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允许弹性存在,以期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到达终点,教师还会欣喜地发现有不少学生还取得了“破纪录”的高水平发挥。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师在课结束前出示课堂作业:题1, 抓住词眼“醉”,说说文中谁醉了,为什么醉了?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题2,思考谁没醉?为什么?通过查阅资料说说对作者的了解。选择题1的学生再次回看全文,抓住词眼“醉”字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词的表达之妙:“小儿醉”因为周围景美,因为卧着剥,自由惬意而醉;“翁媪醉”,因为满足于孩子们自然成长已能分忧,老夫妻自在逗乐喝酒而醉;“大儿子醉”因为暗喜自己能种田,想象明年好收成,欣喜劳动能换来美食而醉。教师从学生的反馈判断是否达到学习的终点。选择题2的学生则要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抱负,感怀作者的豪情与无奈。学至于此,学生显然超越了学习的终点,奔向了另一个起点。

第6篇

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读起来,让学生读得兴致盎然、读得有声有色、读得情深意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读文本,精选指导朗读材料

研读文本,是教师基本功之一。教师要善于抓取教材中最感动的语句、最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语句、最能引起学生联想的语句、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等,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各种感官感悟语言的魅力,真正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如我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我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让学生在读中悟情,然后把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重点提出来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联想起前面感人的场景,那种中朝间的深情厚谊、离别时的恋恋不舍在其饱满深情的朗读声中显露无遗。再如《桥》,我让学生把课文中描写洪水的语句找出来并指导朗读,“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让学生边读边想,把洪水形象化,在脑子中形成表象,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的魅力。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指导朗读

开门见山地给学生一个具体的要求,让学生由盲目地读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读转变,直接收到好的朗读效果,为读中悟情理埋下伏笔。朗读目标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首先读准字词,其次读稳节奏,三读出语气,四读出理解,五读出疑问,六读出感情。这样给学生评价朗读提供了依据,促进朗读能力的逐步发展,逐层提高.

三、运用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确定了朗读材料,有了明确的朗读目标,如果教师完全放手,学生会出现无读、浅读现象,因此可以采用比赛读、互评读、小组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大声、忘我地朗读,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

四、采用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质量

这是把文章读得更懂、更透必不可少的部分。

1.读与听结合,以读导练

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每位学生都有复读机之类的现代化学习工具。我们课堂上可采用复读机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音,学生可以听出自己朗读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地练习,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2.读与质疑结合,以读促思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让学生在读中质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当全村人民来到桥上撤离的时候,老汉揪出了那个小伙子,当读到“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小伙子为什么不赶快走,反而会推老汉上桥呢?老汉和小伙子是怎么了?一连串的问题交流完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读与演结合,以读促行

如教人教版第三册语文《酸的和甜的》时,教师可以让小组轮流边读边演,如A生读、B生演,B生读、A生演。这样学生在快乐中读、演,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更加懂得“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的道理,学生会不自觉地内化为指导日常行为的能力。

4.读与情结合,以读激情

对于一些情感性较强的课文,教师要善于巧设情境,让学生在读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情感。如教《我们成功了》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中国奥运申请团申办奥运的过程,体验申奥的艰辛以及直到申请成功时那种激动和喜悦的情感。这时教师不用说学生就能读出那种激情,并感受那种欢庆的场面。

5.读与想象结合,以读促悟

这是一种把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的最有效方法。如教《秋天的图画》,可以让学生弄懂课文之后,放一段舒缓的音乐,由老师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达到文与景的完美结合。

6.读与写结合,以读促述

第7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93-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学习材料,将知识直观、形象、快捷地传输给学生,这一新型教育方法在课堂中被广泛使用。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规律,利用信息技术在学生和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教师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教师应如何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设计课件,将教材内容适时地转变为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和文字信息,通过一定情境的创设恰当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意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春晓》一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一段“春天来了,和风吹面,鸟儿啼叫,晚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结合自己眼中的春天的特点,感受春意盎然。教师通过朗诵讲解,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意境,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整合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资源,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琥珀》一文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琥珀,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收集一些琥珀图片,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琥珀、认识琥珀。这样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落实训练点,提高写作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要增强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训练,让学生会说会写。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唤起学生强烈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有很多描述风景名胜、自然风光和繁华都市的课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教师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给学生播放一段西沙群岛蓝天白云的自然风光和富饶的海洋资源,或是让学生欣赏小兴安岭葱葱郁郁的山林美景。学生通过视频充分地感知课文,对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产生最直观的感受,写作起来自然言之有物。

四、扩大课堂的容量,拓宽语文知识面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仅凭文字性讲解“桥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孔”的意思,学生很难理解这句话是形容一座桥的构造,教师就可以将有关赵州桥的图片,通过多媒体穿插于课堂中,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如,教师在教授一些汉字时,学生并不能正确地书写汉字,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准确地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教师就可以搜集有关汉字的发展和变迁的纪录类节目,让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深入了解汉字结构的变迁,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有效解决了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

第8篇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低下,依赖性强。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往往缺乏阅读后信息迁移的能力,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有用的数学信息;缺乏从现实背景提炼数学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缺乏通过阅读,归纳、提炼数学方法的能力。

尽管学生之间存在着数学认知和阅读能力的差异,然而阅读方法决定了阅读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来提高数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策略一:建构框架

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和任务,教师可以提出相应有价值的、简约的导读提纲,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比如新书的阅读,每个新学期的第一节新课笔者先让学生阅读目录,了解这学期将学习哪些内容,有几个单元,最喜欢哪几个单元,这些单元与以前学过的哪些内容相关联……

期末复习的第一节课也阅读目录。这学期,“我”学会了什么,哪些内容可以归为一类(低年级可以让他们随便说,高年级可以给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类),哪些内容自己学得比较扎实,哪些内容还不是很懂,复习课上要专心听。这样几次训练下来,他们就会养成习惯。年级高了,他们说得头头是道。而且,复习时他们还知道这个内容在哪一个单元,甚至会说在哪一页。这样举一反三,他们拿到任何一本新书就会先去翻目录,先去了解大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从整册书到一个单元。在学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笔者让学生总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了什么?通过讨论得出: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这样,在学习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就问:根据以前学法的经验,你猜测一下,两位数乘法可能会学些什么内容?

策略二:咬文嚼字

对于概念性的文字阅读,要求学生先“读”再“品”。“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概念要说明什么,有哪些关键字句,是哪些知识的积累或是迁移。“品”就是力求品出问题,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个策略比较适合概念的教学。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教学面积的概念时,通过大量的操作、演示等活动,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大家对面积有了一定的认识,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认为什么叫面积?(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

师:请阅读课本第71页,课本里是怎样定义面积的?你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物体的表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阅读,配合学生的操作,学生很快理解了面积的含义。

策略三:勤思多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会思考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障。学生在阅读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根据材料中的内容,搞清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1页的一道题。

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需要弄清楚周长与面积各自的概念,而且不提倡学生拿到题目就做。首先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面积指的是哪一部分,该怎么解决;周长指的是什么,该怎么解决。求周长时,可以先让学生描一描,再列式计算。求出面积后,让学生观察计算的结果,发现剩下的面积是一样的,然后问:在这个正方形上随便剪去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那剩下的面积会怎么样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吗?等全部计算完毕,在全班校对完以后,提出更高的要求: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做了这道题后的感受。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笔者教学过两个不同的班级,根据上课的不同情况,给两个班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得到了能力的发展。

策略四:触类旁通

灵活地转化阅读内容,把抽象的阅读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简单的数字、符号;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图题结合,边读边理解,边画图。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7页的一道题。

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边阅读边画图,这样就会降低解题的难度。三年级有些学生还没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图的帮助下,学生解题就方便多了。其实,一边在画图,一边也在理解题目,这也使阅读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策略五:手眼并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首先,培养学生在阅读数学时随时动笔的习惯,运用一些阅读符号圈圈点点。如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画上“?”,重点内容画上“”等。其实这与语文的阅读方法是相通的。另外,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判断题中,发现有错误的,就把错误的圈起来并改正。不仅如此,还要及时将数学阅读中概括归纳的观点,如数学方法、知识结构框图等记录下来,并长期坚持训练,让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

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体验文本的意蕴,借助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边读边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纸片拼成长方形,通过剪、拼,形象直观地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几何事实。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数学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9篇

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努力将读与写、说与写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随文练笔”便应运而生。但不少课堂“随文练笔”的训练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要提高“随文练笔”的效果,其落点一定要准确,可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拓展延伸点等练笔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实现“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

一、模仿练笔――习得表达方法

模仿练笔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训练形式。我们要依据课标精神、学段要求以及学情,准确把握课文的练笔“抓手”,合理合适地引导学生进行“照样画瓢”的语言“操练”,引领他们探悉习作的门路与规律,夯实他们的习作基础。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文中的3~5自然段是围绕“窃读的滋味”来写的,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默读相关段落,画出中心句;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作者窃读的快乐?从哪些方面体会到作者窃读的惧怕?并进行圈点批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究。学生从三个方面体会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并会到作者分别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语段,体会中心句在3~5自然段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很高兴,也很担忧――这是我参加绘画比赛前的心情!”“张大伟哭了,我窃喜,我愤恨!”“把书送给了李小晖同学,我如释重负,又忐忑不安!”三个句子中,选择一个作为中心句或者自己确定一个中心句进行练笔。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步步走进文本,体味了作者的情感,感知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模仿迁移练笔时,学生就易于做到言之有法、言之有物了。

二、想象练笔――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的课文,作者常常留有想象的空间:有详有略的描述,精彩处的戛然而止,省略号的断语意留,结尾的余韵袅袅……这些“言尽而意无穷”的地方,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培养他们的构思能力。我们要善于捕捉文本提供的想象素材,引导学生顺着文本的主题,进行“添枝加叶”的想象练笔,让他们的灵性在合理的想象中肆意飞扬,以此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一文。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进行批注。再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接着,教师让学生品读语段,再次体味父亲的“砌、挑、盖住、磨起、开、笑”的动作描写,感受他执着、勤劳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去触摸父亲的内心世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练笔: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开辟的菜园,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狂风呼啸,大雨倾盆而下,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之中――当父亲抓起铁锨飞一般地冲进暴雨之中,他会去哪里?又会做出哪些让我们肃然起敬的举动呢?请你展开想象,用上几个动作的词,写一段话。多数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动词,写出一个“坚持不懈、执著顽强、对土地爱得深沉的父亲……”这是学生对文本言语的内化直至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基于文本到逐步脱离文本,实现了由言语图式对文本图式的“顺应”与“同化”,是由读到写的华丽转身。

三、动情练笔――抒发真情实感

好文章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淌,是作者心灵在尽情地歌唱,是作者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的跳荡。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在深入探究文本的过程中,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时喜上眉梢,欢呼雀跃;有时暗自垂泪,义愤填膺;有时满脸羞愧,自哀自怨;有时肃然起敬,感动不已……此时学生就会有不吐不快的欲望。善于捕捉这样的“动情点”,让学通过练笔,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使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刻画了慈母的崇高形象,字里行g流淌着浓浓的母爱深情。特别是以下三个镜头感人至深:一是“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到的母亲形象;二是母亲直起背来望着“我”的情形;三是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陷入了忙碌的场景。教学时,教者先让学生交流作者背景资料,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慈母情深。接着,引领学生走近文本,重点品析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体会慈母情深――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母亲为满足孩子读书的愿望,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母亲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无私忘我的、巨大的爱的力量。再接着,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充分地品读语段。学生泪眼蒙,声音哽咽,被慈母深情感染了。最后,教师引领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进行练笔。学生激情澎湃,笔端流淌出慈母深情:有的刻画了母亲在儿女病榻前的焦灼神情;有的描摹了母亲带病做家务的憔悴身影;有的描述了母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盈盈笑语……

四、转换练笔――创生表达方式

小学语文课文的体裁多样,表达手法也丰富多彩。我们除了引导学生模仿练笔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又可以增加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用简短的句段,渲染紧张气氛;运用比喻、拟人等,增强表现力。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老汉的崇高品质后,让学生去发现言语表达的秘密――语言简洁、修辞奇妙、环境衬托等。然后,教师让学生画出文中简洁凝练的环境描写,选一处细致描摹。学生把开篇的“像泼、像倒”一词写成了:“银河决堤了,河水奔涌着,像一股股泉水砸落地面”等;把“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写成了“洪水这头恶魔不停地冲撞着木桥,木桥摇晃着,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咔嚓声……”。这样的转换练笔,具体而又形象,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师又让学生读课文的原句,进一步体会短句的魅力。最后,教师让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赏析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之后,又以“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可以怎么写”的问题,引领学生创生表达方式。学生有的说,可以把老太太的“祭奠”放在文章的开头来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说,可以用第二人称来写,显得特别亲切;有的说,可以运用抑扬法,用老汉的“凶恶冷酷”来赞扬他的“无畏无我”。实践证明,改写经典,既可以训练思维,又可以在与经典的比较中,发展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第10篇

“日积月累”是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中的一个板块,旨在通过精彩的语言材料,如古诗、成语、谚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来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思想熏陶。

一、课堂扫描――难出新招,高耗低效

丁零零,下课铃声响起……

“同学们,今天请大家把《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部分同桌互相背诵,然后默写!”

“哎,怎么又是这个……”

这样的对话,曾很多次出现在我的耳畔!

纵观我们的课堂,对于“日积月累”的教学,现状堪忧。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弱化”日积月累;(2)“僵化”日积月累;(3)“简化”日积月累。

教师对“日积月累”的教学难出新招,学生对“日积月累”则是“审美疲劳”,高耗低效。那么,怎样才能摆脱此类现象,让“日积月累”的学习可品可赏、可观可感、趣味盎然呢?

二、对策构建――巧用、活用、实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日积月累”板块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具体阐述。

策略一:花样手段,巧用“积累”

(一)趣味背诵,让积累轻松起来

对学生来说,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我们如果能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积累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案例1】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园地四中的“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和动物有关的成语,丰富语言。怎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有趣的积累呢?笔者在教学时分为以下几个活动进行:

1.动物成语挑战赛

规则:根据出示的成语,限时记忆。甲乙两组随机抽代表上来挑战,每说一个得一分,积分高者获胜。

2.动物成语表演赛

规则:两组同学任意派人分为表演方和猜谜方,表演方通过肢体语言形容所看到的成语,由猜谜方猜。表演者可以说话但是不能说出与猜测成语相同的字,底下的同学也不能提示,否则无效。每对一个得一分,积分高者获胜。

3.头脑风暴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动物成语海报,还可以根据成语,绘上简笔画。

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把“理解―积累―运用”揉在一起,把难点分解在各个环节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成语内化,课后更无需再花精力去背诵和默写了。

(二)背景引入,让积累生动起来

“日积月累”中古诗词占了较大的比重,有些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引入作者及背景简介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对诗人的背景、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的“日积月累”――《过故人庄》时,我先出示作者孟浩然的“名片”,引领学生走进诗人背后的故事,来个诗人身世大揭秘:孟浩然平生不得志,长期在故乡居住,这也是他常写反映农村生活的“田园诗”的原因。然后,创设情境,在音乐声中缓缓道:“一天,这位农民朋友宰了鸡,煮好了小米饭,邀请孟浩然到乡下做客……”

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把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积累变得生动、愉悦。

(三)创意活动,让积累立体起来

我们还可以借助“日积月累”,开展各种各样有创意的活动。如,将“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作为语言材料做成书签、书法作品进行展示,或是将资料编成小报在全班交流。

记得在人教版六上册的“日积月累”中出现了有关环保方面的宣传语。于是,在教学时,我学生当一次“小小环保家”,以此为主题,创作环保宣传标语。学生兴致勃勃,立马参与进来,创作的标语也“精彩纷呈”:

“绿色,是世界上最美的颜色!”

“勿让地球欲哭无泪!”

“青青家园,你我共创!”

的确,语言的积累,不仅仅是字词句篇的积累,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这样的教学,使积累“立体”起来,不再是平面的,说教式的,而是真真正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服务的。

策略二:无痕融合,活用“积累”

在教学中,应该以单元学习主题提领,将“日积月累”与课文教学无痕融合。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的顺序,不拘一格,使“日积月累”的教学形式更具多样化。

(一)与“课文”共舞

名人名言、诗句等是“日积月累”的常客,孤立的教学显得乏味,如果和课文教学进行融合,变化教学顺序,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

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日积月累”

这单元“日积月累”中有三句有关科学发明的名言。当学习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曾经的“幻想”成真时,引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阅读的情境中,加深了对这句名言的理解,也推进了课文的深入阅读。

当学习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科学家们因为鸟类和恐龙骨骼相似而提出两者有亲缘关系的假说,最终借助化石这一证据完善推论时,引入名言“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融合恰到好处,把准时机,深刻理解了科学“异想天开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

“日积月累”中的诗句,不仅可以和课文紧密相融,改变教学的顺序,为课文的学习带去一些“小清新”和“小惊喜”,还能促进诗句的理解和体会,真是一举三得。

(二)和“生活”牵手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融合学习的主题,“日积月累”也可同生活相融合。以下仅以笔者课堂中的一例呈现。

【案例3】

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日积月累”

四下册第三单元主题为“大自然的启示”,口语交际安排了学生介绍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教学中,我将“日积月累”的内容――天气谚语,作为口语交际的材料,让学生在阅读谚语后,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各种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蕴含着农民的智慧。请你读读这几则天气谚语,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验吗?

生读谚语后交流:

生1:爸爸打算在我家菜园种一些小瓜苗,可是,最近他特别忙,都没有时间播种。我要好好劝劝他,千万不要再拖了,因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师:哈哈,看来提醒爸爸播种,已经迫在眉睫了!

生2:老师,谚语说“春雾风”,的确不错!昨天早上大雾笼罩,中午的时候太阳就出来了,还起了风,吹在身上,浑身凉飕飕的。这天气谚语可真准!

就在这样良好的讨论、交流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此类教学作为拓展和升华,和文本相交融,课堂其乐融融。

(三)同“练笔”结合

“日积月累”的积累,不能机械式的记忆,那样就失去了语言运用的价值。教师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鼓励学生把积累的词句运用于生活情境中,使这些没有生命的词句变得温润、灵动起来。

【案例4】

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

师:“王××是一个贪玩又不爱学习的小孩子,老师和爸爸妈妈可为他伤透了脑筋。请你写一封信劝劝他,可以用上‘日积月累’中相关的名言诗句,让你的劝告信更有说服力。”

摘录一个学生的小练笔:

王××:

你好!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你要抓住现在的光阴,努力学习,你知道古人说的一句话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你可千万不能再贪玩了,相信你,肯定会成为最好的自己!加油哦!

你是朋友:霍××

吴忠豪教授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积累有两类,一类是消极积累,一类是积极积累,其分水岭在于是否能够运用,因为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或运用于书面交流,或用于口头交际。我想,上述案例中,能为运用而积累的语言是积极语言,能够被学生长久储存,最终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策略三:浓墨重彩,实用“积累”

(一)“未着墨处”再拓展

“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日积月累”中诸多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词语或诗句,我们可在诵读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如,四上语文园地二中出现了“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随着图片创设情境,感受句子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话语一转,引导道:同学们,一年四季还有很多的花,请你用心思考,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来编一编。于是,就有了“三月杜鹃开遍山”“四月桃花笑红脸”“八月枝头绽”等妙句。

又如,在W习五上册“回顾・拓展二”中的“思乡诗句”时,不要求一句句地理解,而是运用到情境中,想象诗人当时的心境,进行填空:

面对那一轮明月,诗人袁枚默念:

看到江南的梅花绽放,刘著思绪飞扬,他想:

啊,这就是浓浓的乡愁啊!

教师抓住这样的契机,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当然,很多时候,语言文字是一种模糊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不作硬性要求。

(二)“淡墨之处”再开发

“日积月累”中的很多内容往往只是一个领域的一部分,此时,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特点,在这些一笔带过的淡墨之处做出大文章。

【案例5】

人教版四年级教材“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次有关自然景观的对联,特别引人注目。其实,学习对联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为对联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为常见。四年级的对联学习是小学阶段对联学习的一个承接阶段,从低段的“对对子”过渡到“对联的认识”中,也为五年级园地中的对联学习做好铺垫。笔者以此为契机,尝试创编了三堂微课――《初识对联(一)》《初识对联(二)》和《趣联巧对》。让积累彰显实效!以下截取几个微课镜头:

第1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什么,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拥有合理丰富的想象可以帮助我们阅读深入理解,也可以给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小学生正处于想象活跃时期,如果老师能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一定能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挖掘每篇课文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用留白,激发想象

“留白”的美学价值便是给人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叫“艺术空白美”,通常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我尝试抓住课文中的留白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此处出现了省略号,我们可以利用此处的留白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先让学生阅读,体会这句话所隐含的思想动态。接着观看课文插图,设身处地想象人物当时的心情、语言。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体会到老班长的尴尬,没有食物要故意掩饰的苦心。学生说出:“我怕浪费了”。我又让学生再读其他与此关联的段落,进一步引导,学生还会说“别往心里去,没事”。此时,学生已经可以体会到老班长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品格。用想象填充“留白”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抓住续写,扩充想象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对于原延伸。学生在续写时,他们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更大,因此,抓住续写的机会,扩充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结尾句子“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让学生展开想象,叙说后来会发生什么?刚开始时学生说:“德国的军官走了”还只是局限于文本中的人物。后来,我提示学生,这个蜡烛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让学生从文中的人物跳出来,把注意力放在出现的重要物品上,再扩充想象。这个问题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马上被打开了!有些学生说:“蜡烛里的小金属管得以保存完好,这个非常重要的秘密没有被德国佬发现。”有些学生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将想尽办法继续保护这个秘密。”还有些学生想得更好:“星期二终于来到了,米德叔叔按约定时间到来了,拿走了这个蜡烛”。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想象,写出了精彩的续写,这些都是学生想象力提高的表现。可见,这样的续写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表演体验、创造想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最开始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能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小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我利用模拟表演来创设情境,揣摩人物。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异常活跃,参与积极性特别高,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这是一节以经典的历史故事为背景的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课本剧”表演。首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初步感知人物。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人物特点。最后,让学生表演。学生发挥想象,让历史重现。表演前,我会提示学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很重要,比如晏子理直气壮地说,要表现得不卑不亢,而楚王的三次笑则各有特点“冷笑”“赔笑”“笑嘻嘻”,要表现出楚王由傲慢无礼到自愧不如的变化。武士、大臣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这些提示,无疑是给孩子们提供一把想象的钥匙。学生的表演越来越精彩,说明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的想象越来越多。这种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学习语用、再创想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要让学生应用想象力,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第12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美好山河,名胜古迹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畅游祖国,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感悟祖国山河的壮丽,在学习作者习作方法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一、释文题,突出风景美

画人要把眼睛画得栩栩如生,写文章要巧妙拟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本中描写秀丽风光的题目是作者实地旅游观察,经过深思熟虑,巧妙构思,琢磨、推敲而成的。有描写江山美丽的题目,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七月的天山》《桂林山水》《黄山奇石》;有描写河湖秀丽的题目,如《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日月潭》;有描写鸟和海岛美丽的题目,如《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古代历史遗产的题目,如《长城》《秦兵马俑》《颐和园》《赵州桥》;有描写乡村美丽的题目,如《乡下人家》《牧场之国》《流水人家》。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文,作者在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课文,文题结合让学生深入领悟“日月潭”的“四美”:一是“日月潭”四周环境美。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苍翠的树木围绕着碧绿的湖水,绿树倒映水中成为美丽的绿色世界。二是清晨景色美。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晨星”和“灯光”,“隐隐约约”“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显得格外美。三是晴、雨天的景色美。晴天,日月潭的美景和建筑清晰可见;雨天,它“像披上轻纱”,景物一片“朦胧”“像童话中的‘仙境’”。它的风光多姿多彩,非常诱人。四是首尾照应美。开头介绍“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和许多“名胜古迹”总起描绘风景美丽;结尾用“风光秀丽”“许许多多”画龙点睛来照应开头,突出风景美如画。并引导学生以题析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习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观神奇,凸显奇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景观神奇有趣的文章。有介绍美丽的张家界索溪峪的“四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的文章;有描写黄山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的文章;有突出小兴安岭连绵不断的绿色森林的美丽的文章;有展示一碧千里美丽的大草原的文章……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开头点明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在“安徽省黄山南部”,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观看课件插图的过程中品读、欣赏课文内容,在交流互动中解决问题(如:1.黄山奇石到底“奇”在何处?2.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奇石?还点明写了哪几个奇石?3.“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有趣在什么地方?4.按照课文顺序填一填奇石:_____,_____,_____,_____。5.讲一讲为什么有取名叫“金鸡叫天都”的奇石?6.“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_____’‘_____’‘_____’”,并用“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_____地写了黄山的奇石多得“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爱家乡的教育。

三、串美景,畅游山河美

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河,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迷人的文章有许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串联文本,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活动,让学生把学过的课文题目、内容和旅游线路有机地串联起来进行品读与欣赏,如同带领学生开展一次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旅游活动。一是按地点旅游。1.旅游秀美山河(按顺序)。从北到南:《美丽的小兴安岭》――《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从东到西:《观潮》――《黄山奇石》――《雅鲁藏布大峡谷》――《七月的天山》。2.旅游名胜古迹。从东到西:《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秦兵马俑》。3.旅游丝绸之路。从东到西:西安《秦兵马俑》――新疆《葡萄沟》――新疆《七月的天山》――荷兰《牧场之国》――威尼斯《威尼斯小艇》。4.旅游草原、乡村,从北到南:《草原》――《乡下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二是抓“三特色”旅游。(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内容)。1.旅游物产丰富的地方。从北向南:丰富森林资源《美丽的小兴安岭》――各种各样的鸟《鸟的天堂》――物产丰富的海岛《富饶的西沙群岛》。2.旅游景物美丽的地方。从东到西,找出课文题目畅游填一填:潮涨潮落《 》――山洞奇形怪状《 》――怪石嶙峋《 》――花卉美丽《 》。3.名胜古迹中有什么特色的风景。按西到东:秦朝西安《秦兵马俑》――河北赵县的古桥《 》――清朝大公园《 》――北京八达岭城墙《 》。三是开展乘坐交通工具“三线”旅游的活动。通过同桌、小组议一议,交流互动进行畅游。1.乘坐高速铁路客车,从福州――合肥――北京的路线可以旅游些什么地方,请写出来?(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白塔”――武夷山观看( )――安徽黄山观看( )――北京观看( )――北京八达岭游览( ))2.乘坐飞机从北到南怎么游?3.乘坐汽车走高速公路,你从家乡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怎么游?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欣赏美景,按照一定的旅游顺序归类,进行小练笔,既加深学生对文本作者巧妙拟题和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理解,又让学生在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细观察,描绘景观美

史迈尔说过:“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由此可见,“观察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做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1.前后呼应,突出中心。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作者先用“远望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有一万三千多里”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后不见万里长城”相呼应,用“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用“前不到头,后不到尾”突出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及结尾“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遥相呼应,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2.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描写索溪峪时,行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写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用“当然”一词引用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就连行走的人们也变野了。并用“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这三段开头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索溪峪的“野”。3.描写颜色,突出色彩。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中,描写了珍珠泉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这句话巧用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生动地描写出珍珠泉水的色彩美。4.描写响声,突出逼真。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中,“雨,悄悄地停了……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这段话,作者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丁――冬――丁――冬”声响描写,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美。5.热情好客,抒感。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用“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立刻拨转马头”“欢呼声”“车声”“马蹄声”等词语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的人们像过盛大节日那样来迎接客人的场面。抒发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美。6.巧用修辞,再现神采。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作者巧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借代。作者不仅题目巧用借代《山中访友》,而且文章中巧用“借代”拜访了众多老朋友,如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瀑布、悬崖……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2)比喻。如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3)拟人。如巧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4)排比。巧用五个“你好”排比的手法,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打招呼,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浓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撰写描写田野或乡村美景的短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巧耕耘,写出景物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灵活有效地把旅游中观察到的景物写得鲜活,栩栩如生。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6:我们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欣赏文本中不同作家的写作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撰写文章。1.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具体。写去过的地方,要“下马观花”,仔细观察,抓住几个有特色的景物写具体。例如,一位学生写《游美丽的石林》一文,抓住“狗吃月亮”“癞蛤蟆想吃天鹅”和“阿诗玛石峰”的三个石峰景点来写,让读者对石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按照路线,记叙条理清楚。文章首先要交代清楚你去过的地方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可以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来介绍,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或按旅游的路线为线索来记叙。如《游九曲溪》一文,就是按照“观看奇峰怪石――上下水龟――玉女峰――大王峰”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这样写条理清楚,层次分明。3.详略得当,详写主要景点。在游览过程中,观察到的景物很多,不能记流水账,不能面面俱到,要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点来写。如一个同学写《游美丽的乡村》一文,就抓住了“村前的花园美”“田野的荷花美”和“村中的古桥美”来写,而其他的景点则一笔带过,突出了“乡村三美”的景物特点。4.巧用修辞,抒发真实感情。要把游记写好,还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要尽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情景交融,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