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验室管理工作计划

实验室管理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17 22:5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验室管理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验室管理工作计划

第1篇

一、执行学校有关实验室的工作计划,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二、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演示和分组)做好充分准备,积极配合有关教师,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提高实验效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三、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和教学仪器研制,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实验室工作水平。

四、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规格、构造、性能、工作有理;熟悉器材、药品的性能,负责做好仪器设备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更新工作和器材、药品的使用、回收和处理工作。

五、按(仪器室管理规则)做好仪器、设备、药品、标本、模型、挂图、教具等物资管理工作。保持实验室整齐、清洁,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六、实验室要有“实验室规则”和“管理制度”(包括借、领、赔制度)。

七、建立“实验室日志”,记录每次实验的名称、日期、班级、人数,授课教师等基本情况。

八、采取措施确保人身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财产。

实验室工作人员守则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育人制度。

2、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3、认真做好实验室前的准备工作,严格履行岗位职责。

4、严格要求学生按实验程序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5、要做好仪器设备、实验器材的账、物管理工作、做到日清月结,保持账、物一致。

6、爱护仪器设备和实验设施,不得随意借用,更不允许私人占用。

第2篇

一、执行学校有关实验室的工作计划,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

二、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准备和开出教学实验,积极配合有关老师,切实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课外科技实验活动。

三、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仪器研制,改进管理方法,努力提高实验工作水平。

四、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规格、构造性能、工作原理,熟悉教材、药品的性能,负责做好仪器设备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更新工作和材料、药品的使用、回收和处理工作。

五、负责实验室、仪器室和材料、药品、标本、模型、挂图、教具等物资的登记造册、电子输入等管理工作,保持实验室整齐,清洁,教育学生有良好的习惯。

六、采取措施,确保人身安全和健康,保护好国家财物,按规定做好三废处理工作,并做好实验室、仪器室每天的门窗关锁工作。

责任人签名:学校法人签名:

签订时间:学校盖章:

第3篇

[关键词]检测实验室;管理评审

检测实验室管理评审是对实现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的评价和审定,是保证实验室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应对实验室内外各种要素变化的重要措施。通过管理评审,能进一步理清实验室的管理思路,明确实验室的管理重点和要求,使实验室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改进,最大限度地提升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使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更能满足广大客户服务的需要,从而不断增强实验室的综合竟争力。目前,一些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检测实验室由于工作人员紧张,业务任务较重,加上对管理评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管理评审工作只作为应付检查的表面文章,管理评审输入材料千遍一律,管理评审会议是众口一词,管理评审报告是满篇套话,纠正措施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不能切实地改进质量体系,实现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成为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花架子。本文对实验室如何开展管理评审工作进行一些描述。

1、明确目标,制定全员参与的年度管理评审计划

质量体系管理评审分为定期和不定期评审,一般来讲,为了方便工作,进行定期评审(按照评审准则规定要附加审核的例外)。定期质量体系管理评审周期是一年一次,一般在年末各项重要质量活动结束之后开展。这项工作不是临时动员,仓促上阵,而是按照程序、有计划、有准备的重要质量活动。因此制定一个比较科学的年初的年度管理评审计划就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检测实验室来讲,有些部门的管理不纳入质量体系的管理,平时的工作质量没有进行质量控制,做好管理评审工作显得更是关键。

年度管理评审计划可以结合本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或质量管理工作年度工作计划展开,应该包含评审目的、评审内容及重点关注、评审输入材料责任人员、编写要求及完成期限、初定评审日期等。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在管理评审的准备过程中,能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目标和要求,强化事先调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管理评审输入材料的质量,切实解决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难点和问题。

质量体系的管理评审需要全员参与,同样管理评审工作也离不开全体员工的支持,只有层层动员,发挥每一个人的主动性,让大家积极参与到质量体系的管理中来,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质量体系的缺陷。因此在制定年度管理评审计划时尽量明确每一位成员应负的工作与责任,将管理评审工作分解到每一个人。只有实验室成员认识到自己在实验室中的重要位置,从内心地积极参与质量管理,这样才更能提高管理评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突出重点,编写清晰、简明的管理评审输入材料

管理评审的输入材料一般分为以下十个方面(不限于):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客户的反馈;投诉;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及员工培训(含日常管理会议中有关议题的研究)。这十个方面应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有重点的进行分析和评价,不要面面俱到,流于形式。输入材料不是总结报告,而是对质量体系运行的实实在在的分析和评价,是改进质量体系的重要提议,所以只要说清质量体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和改进要求就可以了。编写输入材料时语言应当简洁明了,层次清晰,不要拘泥于固定格式,也不追求篇幅长短,有多少内容就写多少内容。

3、细化会议程序,简洁、高效地开好管理评审会议

管理评审会议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层、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参加会议。管理评审议程通常为:(1)最高管理者宣布管理评审会议开始;(2)质量负责人汇报本评审周期内质量体系运行情况;(3)各相关责任人汇报专题核查报告;(4)与会人员讨论、研究、分析各项报告内容,并提出相关处理建议;(5)最高管理者对质量体系适用性和有效性作出结论,确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管理评审会议前质量负责人应该对输入材料进行梳理,对公文议题进行提炼和筛选,制定恰当的管理评审会议议程,尽可能将会议评审要点或内容印发给参加评审会议的人员,让大家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从而节省会议的时间,提高评审效率,千万不能搞成座谈会、茶话的形式,变成形式上的评审活动。

4、确定整改要求,编制充分、有效的管理评审报告

管理评审会议后,质量负责人应根据管理评审会议记录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是浓缩本次管理评审活动的重要文件,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由最高管理者签署后依照执行。管理评审报告一般包括实验室管理评审概况,对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及效果的综合评价,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针对实验室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整改措施完成的要求和时限等。

5、强化检查验证。确保管理评审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管理评审报告经最高管理者审批后,由质量负责人分发妻各部门,由各部门负责人组织实施,按相应程序进行整改。质量管理部门应强化对整改措施的检查和控制,对整改的效果进行验证,是否达到改进的目的。质量管理部门对整改措施应制定检查计划,加强督促,对于未能按要求完成的整改措施,要分析原因,严肃查处,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于完成的整改措施要尽快按排效果验证,对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验证,应排出验证计划或时间表,分阶段分析和总结。整改措施完成及效果验证均形成材料,并作为下一次管理评审的重要输入材料。

6、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要做好管理评审工作还要重点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6.1领导的重视,要开发最高管理者,让最高管理者用质量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单位的务项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2管理评审输入材料的深度,管理评审输入的材料不能顾及面子泛泛而谈,避重就轻,停留在表面,这样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要涉及到质量管理中的难点和薄弱点,要让管理评审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6.3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大力度进行整改和验证,单位要形成管理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要有措施,不能浮在表面,这样只会形成重复的管理评审工作,而不能对体系持续有效的改进。

开展管理评审工作是解决质量体系运行中的重要问题,使整个质量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适应性持续有效,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能够充分实现。在管理评审中一定要注重实效,不苟求形式,把握住管理评审的各个环节,以达到管理评审的目的和要求,促进实验室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度、新课程理念等指导下遵循实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抓住良好机遇,狠抓实验工作管理,全面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协调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继续发扬求实、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搞好实验教学工作

坚持“管、用”结合,明确主管领导、实验员和任课教师的职责,力争把本期应做的实验都做完,把我校的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二、工作计划

1、在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规范存放实验仪器,建立相关帐卡和表册,切实开展我校实验教学工作,坚持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管理好、使用好实验器材,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组织实验员和实验教学任课教师学习相关规则和管理制度,提高认识,明确职责。

3、实验员管理好配备到校的实验仪器,不得遗失、损坏,经常保养,及时维修,使用率必须在95%以上,完好率必须在95%以上。

4、凡因管理和使用不当,谁造成损失,谁照价赔偿。

5、学校分管领导严格验收上级部门分配的或自己购买的实验仪器,逐一核对、清理、入库。

6、建立学校教学仪器明细帐,以便于查找、清点。管理有序,防止仪器遗失。领取仪器后及时上帐,仪器报损或调走后及时下帐,使帐目清楚,帐物相符。

7、建立资产卡,加强实验仪器的定位,存放具有科学性,方便使用。

8、定期向学校汇报实验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经验,并向学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9、加强保管室规则学习,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注意防火、防盗,确保学校实验财产的安全。

10、坚持实验仪器借还制度、损失赔偿制度、仪器清点移交制度,力争实验仪器的完好率95%以上。

11、认真填写各类表册,按时上交学校审核。实验课任课老师对实验报告要全批全改,期中期末要有实验考试。定期开展实验教研活动。

12、督促实验课任老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力争使我校的实验开出率在95%以上。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档案;档案管理;职业院校;职校

职业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教学档案的规范、完善程度,与各级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密切相关。档案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能否合理有序地进行,同时也是衡量职业院校管理水平的一把标尺。

一、职业院校教学档案的分类

职业院校教学档案种类繁多,内容庞杂,按类划分为四大类。

(一)教学管理类。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质量检查、教学评估等资料,学籍档案、招生计划;各系部根据上级的精神制定的适合本系部的教学制度、办法、规定、条例、守则等文件;各系部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的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教学计划;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工作量的规定与课时计算规定;各学期的课程安排等。

(二)教师业务类档案。主要内容有教师的个人学历、学位证书和相关证明记录材料,教师培训方面的材料,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材料和聘任材料,教师教研情况,包括教学科研成果、成果转化及获奖情况,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编撰的教材、教学计划、教案等。

(三)实验室建设类。实验室建设的材料及实验室的论证、评估、申报及审批材料,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报告、安装调试、保修单、移交文件、检修使用的故障记录、使用情况统计等。

(四)教学辅助材料类。1、教学辅助设备:语音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录像、投影、复制扫描设备的购置计划,审批报告、购置过程记录、安装调试记录、维修记录、使用情况记录材料、保管移交转换记录等;2、教学管理设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橱柜档案存放等设备的购置、使用、管理存放等原始资料和记录材料等。

二、职业院校教学档案的特点

职业院校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的客观反映和总结,它不同于一般的文书档案,它有如下特点:

(一)内容广泛多样。一方面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办学领域不断拓宽。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使得教学档案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专业的增多,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差不断加强,使得教学内容多学科越来明显,与之相适应,档案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二)材料来源分散。职业院校教学档案信息来源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包括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和人才方面的培养等方面的指令、规定、条例。同时还有在日常教学活有关领导动中形成的教学档案。信息涉及的部门分散,既上级领导部门、本单位教研室、实验室和教学管理部门等。

(三)归档时间不同。教学档案在年度划分上与其它档案不同。其它档案按年度归档,而教学档案是按学年度进行归档的,归档时间从上一年的9月1日到当年的8月31日结束。

三、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意识不强。很多职校的教师员工档案意识比较淡薄,对档案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特别是大多数教学和教辅人员对教学档案工作认识不足,甚至于对教学档案归档持抵触态度。有的专家、教师认为,教学科研成果是他们自已的心血的结晶,自我保存得相当好,没必要归档;有的教师认为,材料放在自己手中,用起来方便。还有档案管理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墨守成规。坐等别人上门交档案,很少深入到教学单位去宣传教学档案。应让大家明确档案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唤醒教师的档案意识,积极主动的变等收上门指导与催收。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在管理体制上,部分职校校院系档案机构不健全,人员安排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从而导致教学资料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在部门规划和工作制度中,很少提及档案工作,既使形成一些文件材料,也因为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缺少统一可执行的标准,从而导致教学档案的分类、整理处于混乱状态。

(三)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教学管理内容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传统的职校教学档案基本上都是以纸质档案为主,占用了大量的库房空间,管理成本高。另外,教学日常管理的材料存档不全,各院系之间的档案难以进行交流。这些导致了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

四、职业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发建设

(一)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的开发建设

职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档案法规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把档案建设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逐步做到“三纳入”、“四同步”,即把档案管理纳入院系工作计划、管理制度和教师的职责范围,在布置、检查、总结和验收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布置检查总结和验收档案工作。教学档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纪录,是进行教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素材,只有依据可靠的教学档案作为研究依据,才能对教学的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挖据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学档案编研工作开发

加强教学档案的编研工作,有利于开发档案资源,发掘档案的潜在功能。学院档案管理人员应重视发掘教学档案内容的工作,及时对教学档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加工、编篆,把原始的、分散的、零碎的、静态档案变成专指的、系统的、活的档案信息,并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以供学校师生和社会使用。此外,科学系统地做好编研工作,还可使档案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价值,为撰写校史,调整专业设置,分析学生毕业分配形势,丰富教学和教研活动等提供有力依据。

(三)加强教学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从当前形势来看,拥有一支既懂档案知识,又懂教学管理并能运用现代化手段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是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职校应当配备专职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档案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培训。同时,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第6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02-01

1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环境监测行业以及商检、食品检验等从事检测分析的实验室频频暴露出的质量问题,给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海南农夫山泉”事件暴露出的正是检验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不规范、不完善,其后果是社会公众对检测结果的公信力产生怀疑。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支撑,其结果直接影响政府科学决策、执法监督和依法行政的水平,既关系到能否为科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也关系到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影响环境监测的社会公信力。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更加强调和注重系统性、全面性,通过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等外部评审活动对质量工作进行控制。2009年起国家环保部用三年时间对全国所有环境监测机构进行了一次全面质量检查与考核的专项行动,更是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推向。因此,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环境监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环境监测社会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监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环境监测工作一直面临着工作量大、人手少、经费不足的现状,监测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监测工作,业务范围与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导致QA/QC 工作边缘化。实际上如果是不具有代表性的监测信息,室内分析的数据再准确也没有使用价值,监测技术人员尤其是现场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尚需进一步提高。其次,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实验室分析、现场监测等岗位转岗而来,业务知识比较单一,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可疑结果的判断、质控报告的编制以及质量管理活动的评价等工作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环境监测站大多通过了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国家实验室认可评审,初步建立了对环境监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但是运用和完善却需要长期的磨合与提高。日常监测工作和运行体系互相脱节的现象,不仅没有充分发挥体系的管理作用,而是把体系的运行视为障碍,既浪费了人、财、物,又失去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机会。部分实验室仅将监测业务工作的开展作为主要目标,管理体系的运行还停留在应付外部评审和监督检查的阶段,更多关注的是外部评审的结果,而不是将评审作为一次改进和提高的契机。内部审核以及管理评审也仅满足于文字记录和文件的归档,评审变成了走过场,无益于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更谈不上对日常监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3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3.1 有机结合、持续改进,促使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应将监测业务工作的开展纳入体系中统筹考虑。在编制人员培训、仪器校准、质量管理等年度计划时,充分考虑当年监测能力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监测业务开展的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情况。开展内审及管理评审注重结合日常监测工作,如出现质量事故或投诉、日常监督中发现质量问题等情况时应适时启动内部审核,消除体系运行中的不符合现象;管理评审的实施可结合上一年度的监测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的监测工作计划同时开展,对日常监测工作所需资源与体系已配置资源进行适用性评价,确定下一年度体系改进的方向和目标。定期接受认证和认可机构的监督评审、复评审等,对监测站的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督。同时,在各业务部门、质量管理部门以及管理层三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3.2 加强监管、提高技术,实施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 开展外部质量活动

能力验证是指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活动,实际上它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测量审核等是有效的外部质量控制措施。随着监测站能力建设的逐步推进,不同要素检测项目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在参加外部质量活动如能力验证活动和比对活动时,可优先选择此类新增的检测能力。

(2)落实质量控制计划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措施是确保监测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制定一个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年度质量控制计划可以使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得到有效落实。质控计划的执行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施:①、细化质控要求,增强可操作性。质量管理部门将年度质量控制计划按月进行细化分发至各个部门,既便于各部门操作,又保持了各部门进度一致[2];②、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③、建立质控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每月由质管部门收集质量控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反馈至质量负责人,再由质量负责人向全站通报质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

(3)开展质量控制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提高质量管理技术水平

围绕当前正在开展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3],可以选取某些特殊的监测领域、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技术的探讨和研究工作。如建立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QA/QC 体系、建立应急监测领域的质量保证体系等,进一步完善监测要素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逐步实现环境监测全程序质量保证。开展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基本要求、管理模式评价方法和

指标体系研究,针对监测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考核制度。

4 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建立良好的人员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工作覆盖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监测点位的布设、采样、样品运输、检测、数据处理、审核、综合评价、报告报表及供应品采购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质量管理,因此,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是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加强人员的培训、积极开展各类技术交流活动等是提高监测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健全人员培训机制,改变目前临时性、多部门的技术培训,注重系统性、实效性。在制定人员培训计划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统筹兼顾,一方面是个人的长远发展规划,一方面是部门乃至整个实验室对监测新技术、新规范的系统学习与培训。

5.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不足,与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进程不相适应,与“科学监测”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强化环境监测自身质量建设,才能提高监测信息的质量,强化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职能,为环保执法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向明,黄文.上海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划探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22(3):1~4.

第7篇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凸显学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以梨树县教育为例,近年来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巨大变化,现代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理化生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装备逐渐普及,新建和改建的食堂、宿舍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校园绿化、美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模式正在向优质教育资源迈进。学校也一改过去只重视分数忽视后勤、唯升学论好坏忽视综合素质的片面教育模式,继而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全力打造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教学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优秀的育人环境、优秀的后勤保障与服务。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接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还要改善和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要在学校学得好、吃得好、住得好,保证校园安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说,学校后勤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梨树县各中小学校有一大批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的后勤校长管理队伍。他们无私奉献,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持续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成为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他们不论是在财务管理、校园校舍管理、食堂设施设备管理、环境生活管理以及师生福利等方面,还是在健全制度,构建寄宿制宿舍管理体系、开拓创新、勤俭办学、勤工俭学、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后勤保障作用和优质教育资源作用,成为我们做好后勤工作的宝贵财富。

二、拓展后勤服务空间,打造现代化后勤管理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对我们做好后勤工作就又提出了新要求、高标准,赋予了新职能、新任务。因此,我们要在秉承传统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锐意进取,拓展发展空间,思考新问题、接受新任务、研究新方法、探索新途径,不断提升学校后勤保障的服务水平。

我们梨树县教育局从教育现状出发,为满足现代化教育对后勤管理的需求,在后勤管理和服务上狠下功夫,各学校采取成立后勤管理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投入资金、制定计划、培训后勤人员、确定目标、落实任务、明确责任、保障安全等措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活力。比如,梨树镇城东中学、沈洋中学、双河学校、十家堡中小学、梨树四中等学校标准食堂、宿舍建成后,在配套物资和设备的提供、安全使用措施的落实等后勤管理上真抓实干,为师生生活提供了优质的食宿条件和服务,使高标准的食堂、宿舍发挥了最大的服务效能,真正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梨树镇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十家堡中心校、郭家店第一初中、双河中学、城东中学等学校,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开发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进行多层面的业务培训;利用电子备课室改善教师的备课条件;利用课件和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梨树二中、十家堡中心校、城东中学等学校,充分利用体、音、美、卫等设施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拓展了教育、教学渠道,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还有学校利用新配备的理化生实验室和科学实验室,传授实践技能,改变了“黑板上种庄家”的教学局面,完善了实验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高素质,集中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1. 综观学校管理工作,离不开学校后勤保障。学校管理工作做得较好的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后勤保障和服务作支撑,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管理中后勤保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如何加强和完善学校后勤的各项管理制度,是现阶段摆在后勤工作者面前的首要课题。现代教育手段的普遍应用,需要后勤管理者深入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提升科学管理水平;需要后勤管理者深入了解新情况,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做出新贡献;需要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培训和科研力度、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普遍提高后勤管理者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3. 如何建设并维护好学校各方面资源,确保各种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正常运转是后勤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如,学校房舍、装备、设施、设备的管理;水、电、气和器材、器械的供给保障和安全使用;防火、防盗、防毒、防爆、防腐、防鼠、防雷、防意外等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财产登记、建立档案、损耗报废、补充添置、相关记录、管理和使用制度、岗位职责等规范管理都是我们后勤工作的具体内容和任务。对这些建档建制的工作我们应该坚决做好。

4. 如何更好地提高现代化教育质量,为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优质服务是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宗旨所在。此外,我们认为还要做好以下工作:(1)要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后勤管理工作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往往一人负责多岗,要求一人多能。这就需要从事后勤管理的同志要多学习、多实践;不仅懂后勤还要懂前勤、要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出积极贡献。懂得管理的理论基础,如学习和研究各功能室的用途、实用要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技术要求,维护和使用前的后勤准备工作等必备知识。(2)要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以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全面的育人理念为指导,结合实际制定出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按照规划制定出阶段性的工作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责任到人,讲究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意识超前、积极主动,兵马未动而粮草先行,才能真正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提高服务效率。

第8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is necessary for human survival, is the first premise of human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basic work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strong support, so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quality manage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discuss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There is a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监测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以及环境决策的科学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数据满足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要求的重要方法,是科学管理实验室的有效措施。只有取得符合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环境的行动,才能使环境监测行之有效。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涵义及内容

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涵义

质量管理就是为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的管理职能活动。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是指与监测结果有关的各项工作对监测结果质量的保证程度。衡量监测工作质量的指标一般有:质控数据的合格率、监测结果的产出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以及监测事故的出现率、应急监测能力等等。影响监测工作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员分工明确,在监督工作中每个人都有章可依,管理人员严格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等,这些都是保证监测工作质量的显性的必要因素。同时,影响监测工作质量的还有一些隐性因素,如监测集体的凝聚力,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爱岗敬业精神等。这就要求监测工作的领导者应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要搞好显性影响因素的管理工作,更要注重搞好隐性因素的管理工作,使所有参与环境监测的人员能共同努力,积极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1.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内容

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几个环节,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管理工作贯穿从布点到报告报出的整个过程。质量管理要求监测工作要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方法的要求,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科学的组织与技术上的规范化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确定环境监测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职责;二是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职责。具体实施过程又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监督和质量改进等工作内容。

2.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各级环境监测站在监测仪器设备、实验室工作环境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得到了迅速改善,监测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比较硬件基础设施进步程度,在质量管理等软实力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存在一些问题。

2.1环境监测质控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地方监测站比较注重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而室外的质量控制往往被忽视。一般环境监测站都采取人员考核持证上岗,化验分析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分析化验时采用平行双样、加标回收试验、绘制质控图等办法来解决室内的质量控制,但却忽视了监测信息的代表性,监测目标的设定,技术路线制定、布点、采样,样品保存与运输,样品交接等各环节的室外质量保证。实际上如果是不具有代表性的监测信息,室内分析的数据再准确也没有价值。

2.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有待加强

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量控制方法较为完善,主要采取密码样、加标样、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由于环境监测牵涉面广、影响因素多,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和及时,管理工作仍然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与环境管理的要求和监测技术的发展相比,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发展都表现出滞后和不完备,制约了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3环境监测数据不真实

监测站的职责是对各类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并如实提供数据,至于监测数据的高低、环境质量的好坏对监测站来说并无利害关系,所以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应该是绝对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在当前实行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节能减排考核等形势的推动下,各地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环保政绩,常常出现为了地区考核名次等而随意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的情况,应会不同的考核、检查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监测数据。

2.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法落后

环境监测工作至今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头,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工作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中。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不管是在工作经验上还是在工作方法上,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比如说,由于投入不足,监测手段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技术储备不足,大部分环境监测仍停留在室外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初层次工作方法等,从而导致在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深入的变化原因分析少,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规律性的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导致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3.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建议

3.1思想上提高重视关注度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要引起人们的关注重视,在当前环境下仍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需要环境监测工作者自己不断努力,拿出实际成绩,向社会展示环境方面精确有效的数据,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从外部,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形式,促使相关各界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度,从思想上和从行动上,对环境监测工作加大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使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得到根本保证。

3.2充分发挥质管监督作用

对质量监督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成绩合格者给予任命,优先给予质量监督员更多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监督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督促质量监督员关注和监督各项监测工作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派遣质量监督员对采样前准备、采样、保存和运输、样品交接、样品前处理、分析化验等监测全过程进行现场质控,跟踪监督,严格把关,达到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的效果,确保环境监测每一环节的质量。

3.3优化质量保证体系结构

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目标和工作计划。环境监测目标不仅要考虑监测的各个环节的优化内容,还要考虑监测各要素投入与组合的具体方式和比例。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的制订要紧紧围绕环境监测总目标的要求开展,最终形成分阶段、分组室、分项目的计划体系。在目标和计划的优化过程中广泛征求全体监测成员的意见,既要考虑人的因素,又要考虑物的因素,同时又要考虑监测技术的因素,从而实现计划和可能的统一,保证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3.4提高现有人员综合素质

对现有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培训,提高全员综合业务素质,全面搞好质量管理。加强培训管理,让现有监测工作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掌握监测工作相关的其它学科诸如管理学、心理学、计量学、物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监测工作经验,改变落后的监测工作方法,是目前全面提高监测工作质量最具体有效的举措。

3.5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产品”,其过程包括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是典型的个人活动,即工作者是在指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独立活动。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质量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检查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都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质量管理工作的外部监督,既可以促进自我监督,又能够统筹考虑整个监测系统的质量管理政策、规划,强化分级管理和条块管理体制,全面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4.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事业的生命线。因此,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境监测站最首要、最根本的工作,是保证监测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代表性、准确性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关注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从而促进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亓学红,朱颜苹.现阶段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之我见.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5

第9篇

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制定好科学实验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一、实验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实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实验的机会和有效科学实验的指导。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城乡教育差别。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

教材将探究过程能力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

科学课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的分析:

三年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该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年,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四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在实验活动中合作意识已经形成,纪律明显优于三年级。对科学的热情度极高,热爱科学,热爱自然。

五年级的学生最大的特点知识丰富,很喜欢发明创造,本学年准备在实验上加大难度,锻炼他们自己动手创造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具体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做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五、具体教学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二)一、指导思想:

加强实验教学工作是贯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制定本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二、主要任务、目标:

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我们力争演示实验达到95%以上,分组实验达到100%。引导每个学生亲历各个实验探究过程,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常规实验教学工作:

1、实验教师应与其他学科密切合配,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学期初要制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填写《实验进度表》,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时,任课教师要认真填写实验通知单,学生要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每次实验报告任科教师都要仔细批改。

3、实验教师要按照《实验进度表》认真准备实验。

若需要药品和仪器,要提前向学校报告,及时购买。同时,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积极改进仪器及自制教具。

4、凡有危险性的实验,任课教师必须事先讲清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其后必须两人以上进行实验,不得随便让非实验人员操作。

坚决杜绝学生将实验药品带出实验室。

5、做好实验前后的仪器、药品检查和记录工作。

6、做好实验室的卫生管理工作。

7、整理好实验档案。

四、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实验室必须将实验室管理条例挂放在显著位置。第一次实验课时,教师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1、防火、防电

(1)防短路、漏电。实验教师要加强防火及防电害意识,不能麻痹大意,应不时督促检查学生的防火及防电害工作。在学生实验前必须保证电路及各种电器的完好,认真检查插头插座是否合适或松动脱落,电路绝缘是否良好,有无破损、漏电、短路等情况,各种电器是否能正常工作。如有问题必须及时排除解决。防止乱拉乱扯电线。

(2)学生做实验时,对易引起火灾的实验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操作要领,避免事故发生。

(3)严禁在实验室吸烟。

实验室都配备灭火器,实验教师要会使用,并经常检查,保持完好,到期申请更换。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报告处置,一旦发生火灾要主动扑救,及时报警(电话119)。

2、防盗、防破坏

(1)实验教师每天离岗时要关闭应关闭的电源、水源,锁好门窗。门锁及门窗插销要保持完好,发现损坏,必须及时报修。待修好后再离开。

(2)学生实验完毕,必须对所使用的仪器、试剂、标本和模型作及时清点和整理,归柜保存。

(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不按实验规程和要求做,损坏仪器和标本,须按损坏程度,要记录清楚,作价赔偿。

(4)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不得离开,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5)实验结束时,做好仪器药品检查记录和安全存放工作。

(6)学期结束,要做好实验工作总结和安全工作总结。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三)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校长及教导主任直接管理,实验室设兼职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5)开学及时收取科学各年级《实验教学工作计划》,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实验开出情况记录表》等。

(6)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申购等工作;

(3)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四)本学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构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一、本学期工作的策略是:

“充分展开群众性教学研究,加强指导、完善服务”。科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扎实而有效地展开,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把科学学科教师队伍打造成一个团结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1.精心安排系列学习内容,讲求针对性、有效性。

(1) 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系统钻研新教材,既有科学课程改革理念性、学术性思考;又有科学主题教育形态性研究。

(2)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

(3)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论和经验。

(4)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

2.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1) 继续邀请省知名课程与教学专家为科学教师作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从教师的不同需求出发,采取“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2)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加强课程管理,引导学校及科学教师落实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杜绝违规行为。

2.加强新教材的培训力度。

充分调动市(区)专(兼)职教研员、各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群体力量,在参加省新教材培训的基础上,在__市有序开展教材章节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和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教师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

3.整合全市教科研力量,由市教研室牵头,针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成立专题研究组,开展专项研究。

本学期专项研究的重点是:中法合作“做中学” 项目的深入研究与适度推广共进;二是“同题异构”多元化教学设计以及个性化教学实施;加强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

4.有序推进“春晖工程”,加强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共建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全市科学教育协调发展。

5.根据地方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一些较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如家乡常见动植物的研究、家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蚕桑文化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的内涵。

6.结合科学学科基地的系统化建设,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地活动,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基地研究情况。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动力作用,引导教师充分、全面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

1.改革传统教研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学校和各辖市(区)科学学科中心组的研究与辐射作用,提高教研质量。

2.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学科基地的引导功能,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学科基地研究氛围与榜样风范。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切实加强具体实验项目的实施,培植典型,提高课程实施的研究水平。

尤其要以中法合作“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为抓手,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案例的模仿(大力倡导)与创生(适度尝试)。 全面提高教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的技能。

5.加强对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指导,根据“__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定期检查学校教研组的工作。

6.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主题性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7.继续征集、优化、整理“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重视教育科研,深化课题研究

1.探索小学科学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科学课题研究应重视应用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微观研究;应重视质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强调结果价值与过程价值并重,提倡“过程即成长”的行动理念。

2.系统展开省级重点课题“科学探究中,渗透元认知要素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工作。

(五)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1.逐步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重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

2.帮助部分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生学业(学生成长)记录袋,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3.逐步成熟__市小学科学学科有效教学抽样检测调研工作,对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的命题理论作出探讨,将命题科学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4.探求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的最佳模式,是小学科学评价体系重点需要加强的环节。

(六)组织各类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组织必要的培训、调研、总结、推广和竞赛活动,能够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

1.继续承担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内容充分展开,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组织《科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引导科学教师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

组建学科性研究小组,攻克难关,提高课程理解能力。

3.以省级实验小学为龙头,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大面积稳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水平。

4.加强对青年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青年科学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加大对青年科学教师培养力度;

通过双向选择,为青年教师确定教学指导(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有目的地开展“传”“帮”“带”和交流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继续抓好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引导青年教师开展小型课题研究工作。

5.根据省市教研室有关规定,有关学科组织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学科评优活动。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研究能力

1.加强教研员自身的理论学习,确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题,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2.进一步加强对辖市(区)教研员的工作指导,促进各地区教研水平的均衡发展。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2010年学校后勤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原则,以人为本,保护学校师生安全,管理好学校财物。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计划、措施、要求:

(一)做好后期职工的思想工作,加强管理。

1.明确分工,明确岗位职责,责任到人,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

2.按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串岗不脱岗。

3.同事之间要团结互助,部门之间加强协作,有事要互相帮忙。绝对服从学校任何工作安排。

4、后勤人员要按时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思想头脑,识大体、顾大局,不断提高政治思想修养。

(二)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维护师生人身及财物安全。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安全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1、校园安全:

(1)加强带班领导的巡查工作:

带班领导要做到五查:上学查看学生仪容仪表规范,放学查看学生安全分流通过马路,三查学生迟到情况,四查延长自习情况,五查校园安全情况。

(2)管好校门。

护校人员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要求,严把校门关:做好外来人员来访的登记工作。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车辆外,其他车辆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3)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

对安全隐患要做到天天查,尤其是用电线路、电线、用电箱、走廊、围栏等。要经常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汇报并及时整改。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每次排查要做好登记,每星期总务主任汇总检查数据。提交校务会议。

2、加大传染病的防控力度。传染病严重威胁师生身心健康,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对h1n1甲型流感的防控工作要做好长期性、复杂性的预防工作,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三)加强财务工作和常规工作

1.严格执行“一费制”精神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精神。杜绝借各种原因的乱收费。

2.坚持“收支两条线”制度,账目做到日清月结,做好“开源节流”。严格控制开支和审批“一支笔”制度,做到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增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3.学校后勤对每周被破坏的水、电、暖、以及基础设施要及时汇报并及时维修,并做好登记和考核,一并纳入班主任绩效工资考核。

4.强化校产管理。充分发挥固有资产的功能作用,做好物尽其用。进一步明确校产管理职责,做到责任到班、到室、到人。坚持损毁照价赔偿原则,对学校各项设施设备定期检查、保养,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

5.进一步加强对水电的管理。既不浪费水电资源,又能确保供应,做到人走灯熄,不发生长流水现象,故障能及时排除。

6.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校舍、供电设备等设施进行排

查,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7.积极配合德育处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三、继续做好安全校舍的改造工程

2010年,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和规划,我校概算总投资约450万元进行校安工程建设和改造。拆除原逸夫实验楼3850平米,在原址重建3000平方米实验楼。

1.做好2010年逸夫实验楼重建期间施工安全暨功能室实验器材周转安置的工作方案。

2.做好学校安全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

3.加强实验室财产的管理,做好周转预案,确保国家财产不流失。

第11篇

〔关键词〕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电子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376(2016)03-0097-03

实验室专业人员技术档案是实验室的技术性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人员技术档案包含了实验室人员的学历、工作经历、专业技能、所受培训、工作业绩、科研成果等各个方面,是实验室人员整体情况的最直观、最真实的综合体现。人员技术档案不仅反映了实验室人员个人的技术能力,也是一个实验室技术能力的体现。实验室建立完善、有效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是对实验室认可准则规定的遵守,在实验室评审和认可机构对实验室能力认可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证明材料。同时,完善且便于查询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可以提高质量工作的管理效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想要获得完善且便于查询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加强专业人员自身对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的认识,实验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善的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管理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收集,保证不遗失。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依靠专业的档案管理技术,建立档案管理的制度。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管理应设立归口部门,配有专职或兼职的人员负责,规定职责,建立人员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和相关的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做到职责明确,有章可循。实验室的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的归口部门一般为质量部或人力资源部,收集部门为科技管理相关部门、质量部和人力资源部等,实验室应在质量管理手册中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并配套编写相关的程序文件。特别是对专业人员技术档案本身如归档范围、留存期限以及保存要求等做出详尽的规定。

2完善的内容

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5.2.5条款:“实验室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包括签约人员)的相关授权、能力、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并包含授权和/或能力确认的日期。这些信息应易于获取。”根据文件要求,人员技术档案至少包含专业人员的教育背景(如学历、学位证明)、工作经历(如职称证明、证明专业技能和经验的记录或能力确认证明)、培训、考核证明资料、授权和资格确认以及取得的证书、技术水平证明材料等内容。

2.1教育背景

CNAS的各领域应用说明对专业人员的教育背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表1以医疗器械检验实验室为例,列举了医疗器械检验领域涉及的应用说明中对专业人员的教育背景及工作经验要求。当然,实验室人员在工作中进行了继续教育,也应及时将继续教育的学历学位证书等证明材料归入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中。

2.2工作经历资料

实验室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前具有其他工作背景,如果之前的工作经历与本实验室现有工作相关时,实验室在建立人员技术档案时应收取之前的证明资料,如工作履历、聘书、职称证书等。这些证明材料可以证明专业人员的相关工作时间,弥补教育背景的不足。在特殊岗位授权时,专业人员技术档案可以起到关键的查询作用。

2.3培训证明资料

实验室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相关工作期间,为维持或增强技术能力,必须接受符合岗位要求的培训,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者上岗证书。以医疗器械检验领域实验室为例,专业技术人员应取得的上岗证书,见表2。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培训证书是有有效期的,需要对人员资质进行维持。另外有一些内部培训,是没有证书的,证明材料为单位的培训记录表。

2.4授权和资格确认

本部分包含了专业人员上岗授权和持续授权的证明材料。CNAS-CL01:2006中5.2.5规定:“实验室管理者应对特定人员进行授权,”特定人员包括:样品管理人员、抽样人员、检测和校准人员、报告签发人员、特定设备操作人员以及提出意见和解释的人员等等。这些人员的授权文件也应保存在人员技术档案中。由于实验室人员工作经历的增加,实验室能力范围不断的扩充,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流通等因素,专业技术人员的授权能力也是每年都在变化中的,如何维护专业技术人员的授权与资格确认,是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的一大难点。很多实验室采取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授权书的形式,虽符合CNAS对实验室评审的要求,但并不利于个人技术档案的查询,因此电子表1医疗器械检验实验室人员教育背景、工作经验要求分析化的授权书即成为了必要的补充手段。

2.5科研成果

实验室人员的科研成果如科研项目、标准编写、文章发表等也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表达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证明材料也是最难收集的,需要依靠专业人员本身的意识和实验室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

3有效的实施

目前,专业人员技术档案收集的渠道主要分为实时收集和集中收集两种方式。实时收集指个人日常取得的有关专业技术证明和业绩成果材料,如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论文、专著、科研及培训教育形成的材料等,及时收集。这需要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的细心与耐心。集中收集指集中在年终考核后一次性收集。这需要部门间的配合。经过多年的摸索,很多实验室都建立了自己的收集模式。以我实验室为例,专业人员入职后,人力资源部即会将人员的教育背景资料、工作相关资料转到质量部进行预建档,待专业人员完成室内考核转正后,正式建立该人员的技术档案,并集中收集该人员自入职到转正期间的培训、能力授权等相关资料归入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中。然后转入实时收集的模式,随时根据人员情况更新完善人员技术档案。在建立和收集过程引入人员技术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将技术档案编写电子目录并将证明材料电子化作为附件上传,方便统筹规划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实时掌握自身的技术档案情况。专业技术人员离职后,人员技术档案转回人力资源部与人事档案合并归档。当然,每个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只要保证可以收集到技术人员完整的技术相关证明资料的运转模式都是可以被接收的。

4存在的问题

专业技术人员对技术档案认识不足。专业人员技术档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它伴随着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绩效成果、培训教育、科研及、年度考核等个人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的整个过程,不断产生的证明材料,在这些证明材料不断补充的过程中,包含了该专业人员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长期以来,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技术档案认识不足,档案意识比较薄弱,将个人的技术材料自己保留,不提交归档,致使档案收集归档欠缺完整性或造成遗失。给个人查询以及单位统筹职工能力发展带来了困难。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档案管理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但很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管理人员为兼职,没有经过档案专业正规培训,专业知识薄弱,档案管理经验不足,很难专心钻研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简单的将档案管理工作等同于保管材料,只有人员职称晋升、评优等需要才查查资料,认为只要档案不遗失就可以了,这势必会造成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分类不规范的弊端。档案的查询。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的保存一般为按入职顺序,每人一档,档案中按材料的自然顺序收录进档案。以前的查询仅能依靠翻阅纸质档案,但这个方法有很多弊端,如查询不方便,仅能够纵向查询一个人的档案,不能够横向查询单位整体的人员档案情况,还有纸质档案常常翻阅会增加破损、遗失率。

5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环境监测形势分析

环境监测是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环境污染问题仍然非常严峻,节能减排仍有待改善和提高,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垃圾回收及处理再利用率非常低,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幅度较低。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事业,中央早就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使得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环保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参与同级政府的综合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在执行这一法律条文过程中,质量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影响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工作的发展,环境管理更加具体和细致,要求也更加量化,使得对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更加凸显,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体制问题一直制约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同样也制约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

2.1硬件条件影响质量管理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一些地区环境监测经费虽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但只是个形色,环境监测业务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另外,污染源监督监测运行经费尚未制度化,监测仪器设备动态更新机制尚未建立,专项监测经费严重缺乏,经常出现“光给任务不给钱”的现象,导致部分监测站用相当大的精力搞创收,制约了正常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由于资金有限和技术不过关,我国环境监测系统的仪器配备远远落后于国外,不能满足对污染环境的各种污染物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虽然这种状况近期有所改观,一些快速监测仪器也在市场上出现,但是对快速监测仪器的强制检定缺乏规范,加上快速检测仪器的多样性,使得监测人员在选用何种监测仪器上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2.2思想放松,意识淡薄影响质量管理

部分环境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的评审后,存在思想放松,认为已经通过了评审就可以少抓、甚至不用抓质量管理,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缺乏主动管理的自觉性,不能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些工作人员、甚至高级管理层人员没有树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生命线”的质量意识,忽视监测质量管理,致使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2.3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缺陷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实验室内已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如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室内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现场监测工作环境复杂,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每个现场千差万别,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的方法和要求都不一样,对各项指标监测所需的容器、保存方法和点位的设置都有明确的规定,只要有任何一方面没注意就会出现质量管理方面的缺陷,从而影响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2.4监测规范化程度不够对影响质量管理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虽然有监测方法和监测规范,但是对一些基础性的设备和基本操作程序没有具体规定,造成各地区监测站执行程度不尽相同,规范实行起来也是千差万别。例如最简单的采样设备、样品容器,各个监测部门都是从市场上随机采购,材质、形状五花八门,这不仅不利于质量控制,也影响监测工作的形象;对于分析仪器,由于生产厂家不同,仪器的精度和准确性也不相同,在采样—前处理—分析等整个监测过程中,不同实验室同一项目的偏差增大,影响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同时,《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标准》只对各地区监测站配备的仪器进行了规定,并没有对各级监测站必须具备的能力(项目)进行要求,而现场监测、应急监测也没有规范的程序,不同类别样品的质控措施、控制标准都不够规范,这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

3如何加强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

3.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持续改进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建立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保障。因此,要依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以技术文件的形式对各个监测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建立起符合本单位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自我评价、自我监督机制,经常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的运行,不断发现质量体系运行的问题,再通过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2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

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目标和工作计划,环境监测目标必须体现综合性、可行性、时序性。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的关键,是监测机构领导要有深刻的认识,正确决策。具体而言,应以质量管理综合部门为主,挑选精干的工作班子,直接接受领导安排;要在深入学习、广泛宣传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可行的体系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目标要明确,进程要有控制,重点要突出;加强教育、强化监督,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评价体系,防止篡改监测数据现象的出现。

3.3增加财政支持,提高专业素质

政府预算留出支持环保部门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所需经费,不断加大对监测所需仪器、设备的投入,同时对监测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更新。监测单位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在业务学习方面,以站内业务培训学习为主,积极组织职工参加站内外各种形式的业务训练,进行环境监测方面的课题研究,并根据需要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技术辅导。对新参加工作人员,采取老技术员一对一帮带方式,进行岗前培训指导。通过培训学习,切实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3.4创造良好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监测结果准确可靠与否与实验室员工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密不可分,员工的综合素质决定工作质量,培养人才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各站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分门别类地举办各种类型与不同层次的技术业务培训班,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操作技术、统计分析等业务技术水平,提高管理素质和政治素质,鼓励每个监测人员全面通过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的各个监测专业类别的理论考试,提升监测人员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使各类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从根本上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

4结论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环境问题仍异常严峻,节能减排仍有待攻克,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为实现环境保护的科学管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柏仇勇,胡冠九,袁力.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中国环境检测,2008(4):1-4.

[2]陈家亮.浅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J].环境保护,2007(6):29-31.

[3蒋燕敏.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4(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