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

时间:2022-09-20 09:0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

第1篇

一、高中化学图像题的解题思维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图像题,这种题型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解题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面对不同类型图像题的不同思维逻辑。学生能够根据数形结合等多种方法,完成解题分析过程,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对题目和图形有一定的掌握,找到其中的隐含条件,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化学图像题。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面对相似题型能够进行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也能够得到锻炼。

二、高中化学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反应速率因素题

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知识点,而反应速率因素题也是高中常见的图像题目,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反应速率因素可分为内外因两种,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结构上的差异考虑内因,而根据反应物浓度、压强等方面考虑外因。而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减少的反应物浓度或者增加的生成物浓度。比如,题目中浓度发生了改变,那么化学反应速率也会出现变化,这种变化需要用化学压强来解释,具体原理为,反应体系体积的变化是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种直接体现。在面对反应速率因素和化学平衡移动题目时,不仅要考虑压强,还要考虑物质的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比如,教师在进行平衡可逆反应教学时,可以将根据X+Y和M+N这一平衡感可逆反应作为例题,当增大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就会发生变化,具体变化情况如图1,而X、Y、M、N则四种物质聚集后的状态为?

A.M、N同为气体,X、Y内一种为气体;

B.X、Y、N均为气体,M为非气体;

C.N、M内存在气体,X、Y均为非气体;

D.X、Y均属于气体,N、M内存在气体。

由上可知,这道题目主要在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化学平衡和移动等相关知识,从图上可以看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压强,由图可知,在压强不断增大的情况下,V1、V2在同一时间内发生了偏离,当二者显著增大的情况下,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存在其态度物质,但是这不能证明这两者的存在形式一定为气态,还需要考虑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生成物中的其他物质,较其他反应物大,此时总结上述几点条件,可以得出最后的选项为A。

(二)离子共存推断题

在解答离子共存推断题目时,首先要针对题目的整体进行分析,找到题目中的重点内容,比如:假设,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液体中可能含有以下几种或者一种离子,分别为:Al3+、K+、Fe3+、NH4+、Cu2+和Mg2+,向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察溶液的变化,发现溶液释放出了无色无味的气体,同时还生成了白色沉淀。而Na2O2的数量和生成沉淀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2所示,求判断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和可能存在的离子以及一定不可能存在的离子都有哪些?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知识;高中知识;承上启下;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

1.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

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他们中不少在初中成绩不错,上了高中感到很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吃力,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是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的变化。近年来,初中课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有的教学内容被删减了,有的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虽然在新课改中高中的内容也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例如,初中学习物质的性质都是从身边的物质学起的——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碳单质等;还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酸碱盐的知识在难度、深度、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删除了有关溶解度的复杂计算,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相关知识。另外,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形象生动,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因为受到高考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材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

1.2 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例如,初中化学很多时候会用“活动与探究”形式解决一些小的课题,有时会利用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活动与探究”,初中化学共有30个“活动与探究”。高中必修一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课题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没有时间去花一整节课去探究,这就在学习习惯上有了很大不同。

1.3 课时的变化。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不仅如此,最后中考冲刺复习时反复做了大量练习题,及时的反馈小结了每一部分知识点。而到了高中,高一周课时数4节,但是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积压的盲点越多,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改衔接的教学

针对初、高中课程体系脱节的问题,如何破解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难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高一的化学课,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把握好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以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2.1 坚持新课改理念的衔接。

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也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不观望,不彷徨,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按新课标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还要主动和初中化学老师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联谊,尽快熟悉和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顺利完成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2.2 注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均较差,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进度不要赶得太快,要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内容跳跃性大,抽象思维增加,起点的难度加大。高一化学教学与初中课程的设置,其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它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的性质、结构及化学变化的规律,但他们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中偏重于化学的基础知识、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的化学变化,化学课堂学习的节奏比较慢,老师运用课堂的联系、口答、板书、讨论等的时间比较多,复习时间比较充裕,无形中养成了“慢慢来”的惯性。而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知识密度加大,不仅信息量增大,而且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提时代的痕迹,有着天真贪玩的习惯,进入高中面临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演习消化的时间又少。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的改变,逐步由慢节奏迈向快节奏,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结构中的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及电子式表示等内容都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表1 教学内容详解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详解

1、化学用语

(1)按1-18号元素顺序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2)增加元素化合价的概念、高中学习所需的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训练化学式的书写技能;

(3)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复习与训练。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习,能熟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根据元素的电子层结构,进行元素性质的初步判断,会写离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符号;

(3)增加物质形成中电子转移的观点,并能进行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2)能从电子转移的的角度分析物质所发生的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关系

(1)学习电离概念,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并能进行判断,完成物质的分类教学;

(3)在复习具体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总结出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学习溶解性规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正确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对学生进行初中化学基本操作的复习和高中所需基本操作的学习;

(2)实验技能的训练:除杂与分离、离子的鉴别、探究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方法、物质贮存和实验操作规程。

6、化学计算能力

(1)基本化学计算原理复习(含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和简单的溶解度计算);

(2)常见的几种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能。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要求介绍

(1)高中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2)学习高中化学的心理准备 转贴于

2.3 确保教材体系自然衔接。

处在初高中教材不统一的阶段,面临选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教材的编排迥异,甚至相关知识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教材上教学内容不衔接,部分内容初中没有强化或一笔带过,高中却陡然要求很高,所以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利用初中原有化学知识,将其引导和应用到高一化学的教学上,有意识地将有关知识连接好,衔接好,就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初三学教材只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介绍给学生,并不作重点要求,学生的掌握也较肤浅。高中阶段要求多角度认识和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其主要要求有: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二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初三的“得氧失氧”观点过度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上升到“电子转移”观点,这种思维的变换,使概念不清的学生感到更加困惑以至无所适从。因此高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初三的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上升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复习元素化合价升降与原子或离子的电子转移关系,并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要在初中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高中要求熟练掌握《溶解性表》,并在相关章节适时补充硅酸盐、亚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的溶解性,进而解答有关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等问题。另有关元素化合价与和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初三已不作要求,高中阶段应在相关章节对此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在结构的层面对物质性质进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力求教学方式连贯一致促进衔接。

初中课改中教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讲究师生民主平等、重视科学探究的指导,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较多。而高中阶段则更多采用的是“满堂灌”“满堂问”这样的教学方式,跟学生以前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一致。初中课改强调与生活实际结合,而高中教材则注重对学生在基础知识、技能上的训练。如果按照考试来评价,“课改生”不占优势,解题能力相对而言不是很强。因此,大多数高一新生认为高中化学课程太难学了,有些学生常常感到上课听不懂。因此,高中教师应该继续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作法,尽可能留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复习,消化新的课本知识,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积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读课本的接受能力和消化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帮助,搞好查漏补缺,特别要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新奇感和兴趣感,保护和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学习差的同学多鼓励,备课时想到他们,讲课时针对他们,对他们多进行拉、帮、带的教学方法。

2.5 夯实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

要注意循序渐进,设置合理的台阶进行过渡,通过教学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切不可高难度、高速度地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补缺漏和做好与高中教学的接轨,实现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选择必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衔接是合理而又必须的。在教学中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学要突出知识、方法、心理的三维目标融合的原则,做到将知识与技能的补缺与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方法、心理各方面都做好衔接。以下内容和教学建议仅供教学时参考,各位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时补充和相应调整,并将三维目标融入其中进行教学(见表1):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好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这个学习台阶。通过衔接教学使学生复习和强化那些对高中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为高中学习作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方法的准备。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更好的实践高中课程,应遵循心理转变、由浅入深、习惯养成等规律,一开始不拔高、扎基础,循序渐进,注重过程性的学习指导,多关心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在这门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课程中得到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龚丽洁,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4 ) :102- 105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绿色化学;教学策略

化学不仅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高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比例,对学生最终的升学成绩、步入高校后相关后续学科的学习有着关联性影响。另一方面,化学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高中阶段充分感知绿色化学概念,提升自我环保意识,将促使我国的化学事业、与之相关的工业和药业能够有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一、绿色化学的概念及特征

绿色化学是从环保理念出发的,指的是一切与化学相关的活动都要本着“人类、化学行为、环境”三者共存的原则,要求在化学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尽可能直接降低有毒化学气体直接接触空气的概率,降低产生各类废弃物、提高(或回收)废物利用率的可能性。可以说该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化学及其相关工业盲目发展、“割裂自身与生态环境的客观联系”这样一种状况,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基于概念,我们总结绿色化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保证生活中使用物品的绿色、无污染;第二,使用化学物品达到国际标准;第三,提升化学物品的可重复利用率,降低废品产生率,提升废品回收率;第四,减少化学过程中各类废弃物、有毒物的排放量。

二、高中化学纳入绿色化学概念的有效策略

纳入绿色概念的高中化学,意味着其不再是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环保意识的重要选择。教师理应在秉承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科学使用绿色化学知识、提升道德素养,为其日后走上与化学相关的岗位、创造绿色环境、实现生态平衡,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化学实验应用。在化学实验当中,教师可以引入绿色化学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其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要在实验操作中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选择合理的方法处理实验增生的各类废气、有害气体,各种废液和废弃固体,以免对环境、尤其是对空气造成污染。比如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HCL、H2S、NO2等无机酸性气体时,可以设置一定的尾气回收装置,避免废气直接进入空气当中;比如针对有害重金属离子的废弃液体,可以尝试用溶液PH值进行沉降,然后采用排放的方式处理;而实验中使用过的诸如锌粒、锡粒、铁钉等都应用后回收,水洗、烘干后才能继续使用——这些措施不仅是有效保护环境、避免化学实验引发空气质量下降的行为,亦是提高实验材料利用率的重要选择。

(二)部分概念教学应用。高中化学与现实生活结合或者关联性最为密切的部分,就是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其与现代环境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感受绿色化学的理念,并在现实生活中懂得用化学知识破解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成为环保的“志愿者”。比如教师在进行此部分教学或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环境污染状况,从当下环境保护的政策视角出发,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机、无机化学污染物进行讨论,并探究其对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危害,以化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很多废气的无机物或有机物,通过合理的化学反应可以转变为无公害的水与二氧化碳,如此还可以培养学生转变废弃物的思想,树立环保和绿色化学的思想。

(三)课后习题应用。绿色化学不仅体现在课堂知识传授、实验任务布置的过程中,还可以彰显在课后布置的作业、习题和实践任务当中。教师可以从实践性的角度出发,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为目标,建立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后操作练习的过程中,基于个人所学、随意更换技术、方法,任意使用适当的仪器,减少实验废弃物的“生成”,做到零污染、可重复利用。而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后操作、测试和探究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诱发危险、导致污染物的生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媒体自行操作实验的方法,减少真实污染物、污染源生成的可能性,同时学生在手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还能真实感受化学反应过程中新物质的生成、新物质的属性,以及采取何种方法来破解新物质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在课后寻找现实生活中一切“变废为宝”理论背后所潜在的化学原理,感知绿色化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论

将绿色化学概念引入高中教学过程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环保意识的必经之路,亦是推动和延续我国“和谐发展”理念的重要选择。其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顺应时代、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育手段灌输学生绿色环保思想观念,影响他们的日常习惯和行为。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让绿色化学的概念渗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仍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长久的坚持。

参考文献: 

[1]杨顺嗣.高中绿色化学教学思想培养策略[J].教育,2016(11):24. 

第4篇

关键词:课改基础有效方法

贵州省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去年刚参加第一届新课改高考,总体下来还是成功的。本人从事高三化学教育,个人看来新课程化学高考复习备考应深入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贵州省“高三复习指导意见”,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理顺复习思路,把握复习方向,抓住复习重点,强化知识应用,重视能力培养,使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学科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热点知识,达到《考试大纲》中对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本人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如何进行有效复习谈几点看法。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化学学科总复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具备较强的应考能力是高三化学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

作为高三教师在吃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分析近几年全国卷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的出题特点,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点为线索,按照“考点”、找出高考试题规律,指导整个高三复习过程。《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隐藏着高考试题规律。强调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导向,使复习备考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从而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确定和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不猎奇,不搞“偏、难、怪”的内容,对“考纲”不一定要求掌握的内容(如化学与技术、结构化学等等选修内容),坚决不花太多的时间,对“考纲”中降低要求的内容,坚决不拓宽、不加深。总之,对于《考试说明》一定要认真研究,搞清楚《考试说明》说了什么?要求了什么?真正做到复习时到点到位,在高考中让学生考得轻松。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

高考试题年年在变,但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对于化学复习教学,教师应以《考试说明》为纲,紧扣课本基础。首先要吃透课本,应让学生明白,最好的教学参考书是课本,它是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根源。其次要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但要熟记它们的内容,还要掌握它们成立的条件、运用范围及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生活及社会、生产科技等实际问题。再则要使零碎知识组织有序,使知识内在联系网络化、立体化,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便于对知识的记忆、调用、重组、迁移。根据对贵州省近3年来理综试题化学部分出题规律的研究,不同的元素应以不同的方式做出总结,如金属元素中的铝的知识点,可以以“考纲”的形式总结为三点:

1. Al、Al2O3、Al3+、Al(OH)3的基本性质及表达;

2.重视Al(OH)3两性的研究方法。

3.重视铝所代表的金属材料。

而非金属元素应体现该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常见的氧化物、常见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等为主线,如对氮元素和硫元素的总结,可以以化合价为主线将上述知识串联起来,既复习了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又和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效联系。

学生在归纳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要求学生对每步转化都要尽可能有多个途径来实现,并书写反应方程式。

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明显,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自主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不论教师讲得多么细致,分析得多么透彻,总结得多么全面,考试的还是学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贪多,可选择少而精,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误之处,精心设计、巧妙编排。

四、选好试题,注意训练,优化讲评过程。

只要进入高三复习,针对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题型比较固定的特性,就得对复习部分的内容精选习题,依据“考纲”、考点、考题进行讲评,对习题进行归纳,包括题型、方法归纳,此后对错误较多部分进行相关题型的矫正性训练。通过上述训练,学生理综题型不再陌生,顺利过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尽可能地使差的学生变好,好的学生变优。下面是对一道题的讲评:

五、加强师生、学生的合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教研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切磋,资源共享,防止偏题、怪题和难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例如在复习离子反应专题时,大家经讨论一致认为,离子反应的本质问题就是要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哪些该用离子符号书写?哪些用化学式书写?归纳为:强酸、强碱、大部分的盐应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用化学式书写,特别要求学生识记常见的强酸、强碱和盐,显而易见,溶解性表就是其强大的支柱。换个角度,学生还应该识别,哪些是单质、氧化物、弱酸、弱碱,哪些难电离、易挥发和沉淀等。

2、高考常见题型是对离子方程式的辨析和离子共存等,对学生平时易错的、不易掌握的部分进行整理,重组,变换方式进行训练,如可以把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选择题设计成判断正误并改错等。

3、根据贵州省高考要求,离子反应中与反应物量多少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书写已经不做要求,但很多参考书中还在大讲特讲,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豪不犹豫地删去,大大节省了学生的复习时间并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 高中化学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06

传统高中教育教学不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有着重视知识灌输高于探究培养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有大的突破。新课程理念重视对学生能力以及学科素质的综合培养,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反思。笔者在本文中将会深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从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出发,坚持教学的有效性,在尊重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就如何高效改善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提供几点可行性的方法建h。

一、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现状的分析

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的打造,过于追赶教学的进度,依赖教学大纲,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展开具体的部署,区别于新课程理念对基础的重视以及重点考察,传统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情况,忽略了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细节的引领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考试尤其是答大题时,往往对某一个题目能够写出大致的要点,但是一旦深入到具体的环节,学生便会有“熟悉但是想不起来具体细节”的尴尬。这是我们教学的失误,教学在基础和深度知识的衔接之间过渡的不够自然,教师处理的不够恰当,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储备做不到完全的把握。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这需要归结于教师在教学中疏于对学生具体探究能力、实验的能力以及灵活变通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实验为核心,展开探究性的教学,然而,在现今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学理念发挥着很大的影响,教师惯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惯于不经探索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非带着学生去探究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自主意识不够强,探究分析的能力也比较差。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化学教学具体的课程设计,加深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关注基础教育。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心理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教学理念本身还有教学方式进行探究和分析。笔者还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略自身的因素,疏于对自身教育理念的反思和补充,也疏于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导致教学的创新性缺乏完整的保障,课堂上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缺乏有效的链接。知识探索与知识的延伸,缺乏必要的过渡,导致学生不能完整理解教师教学的意图,从而和教师难以展开有效的合作,师生之间缺乏密切的交流以及积极的配合。然而新课程标准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互助交流,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构建和谐的对话关系需要引起师生的共同关注。

二、对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方法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计

教育在不断的发展,教学设计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现阶段的教学方式,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进步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案的设计,注重在教案中渗透对高中化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以及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深入钻研基础教学,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综合探究高中化学学科的发展,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分解复杂的知识点记忆重点,记忆典型的教学理论以及实验模式。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方法而非单纯的概念,因此教师要有发展的意识,坚持创新的原则,对于一个知识点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的思考。比如说在学习离子共存这一块知识的时候,针对分子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不同反应,比如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可以从物质的消解以及物质的生成这两方面来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发现物质的变化,并对比不同分子在不同反应下变化的不同,进而得出具体的结论。

(二)重视合作探究

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任何人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合作探究意识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有先进性,要能对学生的现在以及将来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需要得到高中化学教师的关注。教师在课堂中要提供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以及空间,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化学是一个实验类学科,合作探究思维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推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分组管理、优化教学,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这块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分反应热和热化学方程式这两大板块进行学习,由不同的学生负责不同的板块,一部分学生可以负责材料的准备,一部分学生负责实验的开展,另一部分学生负责实验的记录以及最后结论的推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以及实验探究的具体环境中,保证了学生在充分的教学条件下对化学学科的感知。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6篇

[关键词]电解质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

由于电解质问题和当前的社会生活、工业发展、科学技术密切相连,而成为高考的常考知识点。从命题形式上来看,它涉及选择、填空、判断、推断、计算等各种题型。从知识点方面来看,命题主要涉及到:(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2)盐类物质的水解;(3)离子共存;(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当然,在命题过程中,虽然题目千变万化,牵涉极广,由于电解质知识与社会生活、人体健康、生物酸碱等紧密相连,且在一些题目的解析中需要用数学思维(极值法)来解决,所以在将来的高考中仍将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推断思维,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一、电解质中的概念辨析

学习电解质,首先必须明确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是指:凡是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电离而进行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分别向两极移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导电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它不同于一般导体的导电过程。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其他一些离子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如活泼金属氧化物、氢化物以及一些离子型碳化物等,当然很多的共价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它们的辨析我们只需要严格从概念入手即可。

非电解质的概念与电解质不同,重点突出“和”,说的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在学习这几个概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几个易混淆的知识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一些电解质在熔化和水溶液中电离时,离子方程式不同。

比如,NaHSO4在熔化时:NaHSO4=Na++H++SO42-

NaHSO4在溶液中时:NaHSO4=Na++HSO4-

4.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

比如,CaCO3难溶于水但是强电解质,CH3COOH易溶于水但是是弱电解质。

5.溶于水之后溶液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

比如,NH3、CO2通入水后,水溶液导电,但是NH3、CO2都是非电解质,之所以水溶液导电,是因为它们通入水后生成了弱电解质NH3•H2O和H2CO3。

6.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只与溶液中离子的溶度有关。

二、高考中常见的题型

高考是高校面向社会选拔人才的大型考试,其命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近年高考命题内容为指导,对一些常见的题型与学生们进行详尽的分析,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概念辨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金属的导电性。

2.离子共存。离子共存问题,其考察的主要侧重点是学生审题的能力,能否挖掘隐含条件直接决定了这类题目的得分与否。(1)有些题目要求能共存的,有些要求不能共存的;(2)有些题目要求不能共存,但是同时提出不能共存的因素: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环境的酸碱性(PH值、酸碱指示剂、加入金属冒出气泡等)、溶液的颜色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正误判定。(1)书写。要让学生们严格按照:写、拆、删、查几步的路子一步一个脚印写,以免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把一些常见的方程式掌握,然后抓住酸式盐的几个典型题例,把过量问题彻底解决;(2)判定正误。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反应原理,然后检查“质量、电荷是否守恒”再检查一些必要的符号、条件等。

4.离子推断、除杂和检验。离子反应的运用,做这类题目需要把握反应机理、认真审题。

三、电解质问题解析策略

电解质问题频繁出现于高考试题中,常考常错,令老师和同学们深感头疼。其实,仔细看起来,其考查不外乎两大块:(1)概念;(2)离子。对于基本概念的考查,没有窍门可供选择,只需要牢记和深入理解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各种概念的考查题型都会迎刃而解。关键是第二板块内容,离子问题,对于离子问题的考查,题型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都是考查了离子反应,主要表现为:(1)离子共存;(2)离子方程式书写及判断;(3)离子除杂和鉴别;(4)离子推断和相关计算。

解析离子问题,关键是认真审题。比如,离子共存问题中,外在条件以及隐含条件的挖掘都离不开审题;再比如,离子除杂问题,一定要注意是逐一除去还是无限制的除去。其次,在解析离子问题时,要注意认清反应实质,在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定上,都紧抓住离子反应的实质,只要能发生离子反应的离子,一定不能共存;凡是能供大量共存的,一定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在此基础上,明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误判定方法,所有问题自会很容易解决。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定问题,是多年来的高考必考题型,对离子方程式进行判定,我们可以首先检查方程式两次是否符合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然后对一些物质的拆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过量物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并对给出的习题精挑细选,让每一道题都是精品,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慢慢总结解题方法,并得到解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秀锋.离子问题解析策略.高校招生,2007,(2).

第7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在必修和选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中,由于课程目标的不同,前者重视情境创设下概念形成的推动,后者重视逻辑推理中概念形成的引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精心创设情境,重视概念引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概念形成;利用认知冲突,引导概念修正;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概念应用,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化学新课程;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概念教学是将大量的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在教学中以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指导学生认识、理解并学会应用,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教学。高中化学新课程概念教学,要改变原来概念原理教学中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理论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只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和现象的误区,即强调观念的建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设计,重视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强调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并选择合适教学策略的实践过程。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的设计策略

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必须要关注情境的创设、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应用。

1.情境创设策略。

概念的建构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取决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这就对概念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这种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情境,使学生“能参与,能建构”;其次是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想参与,想建构”;三是应用概念于生产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创设,使得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建构”。

2.概念形成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概念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和建立概念,并在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概念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基本方法。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明确学生需要建立的核心概念,弄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更要准确探查和研究学生认识发展的障碍点,制造有效的认知冲突,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运用逻辑推理,凸显概念形成过程。

3.概念应用策略。

概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学生概念的内容是什么,而在于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应用这个概念能解决的什么样的实际问题,体现化学概念的学习价值。在教学中如果忽视概念和实际的联系,陷入到概念字面的剖析和辨析的误区中,就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所学概念对学生认识中的指导作用,在解决具体问题和现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固化对概念的认识,理解基础上灵活运用概念,而不是对概念死记硬背。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教学设计实践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分布在必修和选修的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中。由于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要求的不同,不同模块概念教学设计模式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1.基于情境包装的必修模块概念教学

必修模块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其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既要求核心的化学知识,研究物质与建构化学概念的过程与方法,又要求应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释、分析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情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情境的创设推动概念的形成。

以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为例:在概念引入环节,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的研究领域,催化剂能加快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反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事实为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快慢的思考;

在概念体验环节,以生活经验的回忆和探究实验的体验为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

在概念形成环节,根据对学生前认知的准确探查和研究,预测学生在定量描述时,学生容易直接迁移物理学上对速率的定义,用相同时间内物质的量的变化来定量描述反应速率,因此利用镁和铝与相盐酸反应为情境,突出由于体系体积不同,而造成的认知冲突,引导修正概念,并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概念应用环节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情境,引导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2.基于逻辑推理的选修模块概念教学

选修模块概念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更重视逻辑推理,凸显概念形成过程。

以必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

在概念引入环节,设计汽车自燃情境,引出泡沫灭火器,引起学生对泡沫灭火器原理的猜测和实验验证盐溶液酸碱性,初步建立起盐溶液酸碱性和原有认知中“盐溶液是中性”之间的认知冲突;

在形成概念环节,从已经实验验证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和饱和硫酸铝溶液呈酸性引发学生思考,采用“问题链”的方法进行思维程序的点拨,进行逻辑推理:

问题1:碳酸氢钠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存在?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出来。

问题2:明确了两种溶液中微粒的来源、种类和相对数量。思考:能否直接借鉴酸碱对水电离平衡影响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分析盐溶液酸碱性?

问题3:既然单纯从溶质电离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影响不能解释实验事实,而电解质之间的反应主要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说明这些离子间必然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寻找一下,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什么?能解释实验事实么?

问题4: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角度考虑,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存在么?

问题5:盐和水的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既有存在的可能性,又有存在的必然性,而这个过程就是盐类的水解。那么,盐类的水解是什么?

由此,溶质、溶剂电离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浮出水面,水和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质凸显出来,溶液分析的科学有序思维方法自然形成。

在概念应用环节,主要设计方法应用,应用新方法推测其它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强化了多平衡共存体系中综合分析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的思维意识;再在理论推测后的实验验证,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教学设计思路

虽然由于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目标的不同,使得必修模块教学中概念的形成主要以情境的创设为推动,而选修模块教学中概念的形成主要以逻辑推理做引导,但在整体设计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都会在尊重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上,考虑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修正和概念应用几个环节。

1.精心创设情境,重视概念引入。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要创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与学习环境的有意义的建构。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也要利用好各种情境:如引入情境、实验探究、认知冲突的创设、知识应用等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认知内容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入到概念研究的情境中来。使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从对化学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

2.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概念形成。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学生亲自体验形成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意义所在,而不能单纯地为了教概念而教概念,关注概念本身而忽略概念的形成过程是错误的,是忽略学生思维发展的做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设计过程。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的概念,才会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才能在应用实践环节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否则,学生获得的概念只能靠记忆来维持。

3.利用认知冲突,引导概念修正。

学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质疑,才能有长进。概念形成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难免有疑问、有质疑。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困难点,适时的点拨和技巧性的提示,都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适时修正,获得和生成准确的概念,避免错误印象对思维的干扰。

4.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概念应用。

运用概念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是对学生概念理解程度的真正考查和检验。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在概念的应用环节,除了能利用概念解决一些应试的试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和具体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概念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全文共3674字)

参考文献

[1]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胡久华.《化学课程与学生认识素养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2002

[4]2010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试行)》,2007

第8篇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要求: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能判断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会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以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为授课用教材,本节内容包括两大教学重心:一是强弱电解质;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强、弱酸的方法比较上以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设计判断强弱酸的实验方法,简单复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引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四、教学策略

实验、讨论、讲解等相结合,支持学生参与学习策略。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学会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过程与方法:

1.从结构和组成上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与价值: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愿望。

2.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七、教学难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八、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图片: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洁厕灵的成分是盐酸。

厨房中,我们食用的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

【问】两者一样吗?可以用醋酸将盐酸代替吗?

【学生答】不可以。

【问】为什么?

【学生】同浓度的盐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小组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同浓度的盐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学生讨论,总结】1.与镁带反应,看剧烈程度。

要求:相同质量,表面积相同,同时放入。

2.与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看产生气泡的快慢。

3.用pH试纸测定pH的大小。

4.根据强酸制弱酸的理论设计实验验证。

5.看溶液的导电性。

【教师】针对以上方法,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已准备好的实验用品超市,检验这些方法的可行性。没有相应药品的,讨论其可行性。

【学生实验】

【学生小结】1.实验可行,盐酸与镁带的现象更为剧烈。

2.与碳酸钠溶液的实验可以看到盐酸中产生气泡更快一些。

3.同为0.1mol/L的溶液,盐酸的pH为1,而醋酸的pH为2~3。可以看出同浓度的盐酸酸性更强。

4.(教师引导)强酸制弱酸没有明显现象,但是pH在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测定pH的变化来判断。

5.溶液的导电性可以根据小灯泡的通电实验观察。

【教师演示实验】1.强酸制弱酸的pH的变化。

2.小灯泡的导电性实验。

【结论】同浓度的盐酸比醋酸的酸性强,即氢离子浓度不同。

【教师】高一我们讲过,盐酸和醋酸同属于电解质。请大家回忆电解质的概念。

【学生】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教师】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首先都是针对化合物。其次,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而导电。

【问】同样是电解质,浓度也相同,为什么氢离子浓度不同?

【答】电离程度不同。

【引导】我们将电解质根据电离的强弱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学生总结定义】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全部以离子状态存在,不存在该电解质的分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水溶液里电解质分子和它电离生成的离子共存。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了实验、讲述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对电解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考、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科学抽象,形成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通过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分析和运用,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实验、思考题、生活情境等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建立知识,体会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体会化学的学科视角、观念和方法。

第9篇

“初中学习方式以模仿和记忆为主,而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要求学生要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实践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怎么学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化学怎么学的方法一、抓主干

研究下高中化学书的目录就会发现,其实化学教材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元素周期表中的5个纵行〔Ⅰ,Ⅳ,Ⅴ,Ⅵ,Ⅶ〕,反应类型,平衡,有机。还是我前面多次提过的那个思想,得对化学到底学了些什么有个大体的概念,才能在现在已经算很较短的时间内有个更快更大的进步。还有前面在讲数学时说的玩数学的方法,也可用在化学上的。

这样的目的,是要抓住主干。只有主干知识过硬才不怕考题有多灵活,这同样在数学和物理中也很重要,再罗嗦下,完全空中楼阁式靠大量练题而产生对各种题做法的认知,试图借以弥补或代替夯实基础的作用,是很难有质的进步的,也很容易出问题。

但并不否定练题的必要和重要作用,练题也是提高应试能里的最重要途径。用一个数学语言来解释,基础和练题都是提高成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二、记零散

我当时是遇到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就抄下来,有点记点,记忆也讲方法把有颜色的沉淀溶液什么的归纳到一起记,其实说起来真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却只有真的在坚持的人才能看到效果。

三、针对应试

分析试卷考点安排,提炼常考考点。由于各地试卷考点安排和常考考点不同,我就拿四川卷为例,8个选择题,一般考点分别为:化学在前沿科学的应用,实验,离子共存或反应,热化学方程式,周期表与周期率,化学计算,平衡,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

每年的题都是如此安排的〔除地震那年特殊〕。发现了这个就可以在第二轮复习中找到重点了,后面的4个大题也一样相当的有规律。

高一化学的学习对策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这方面还可以参考高一培训材料中的内容。

2、转变观念、钻研大纲和教材、更新教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大纲和新教材、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高一化学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本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的利用它们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可根据化学课堂教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化学的考试反思一、月考战略思想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我月考的目的是以考促学,营造学生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师新课改的贯彻实施,使学生重视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现在就化学月考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二、考后学生情况调查

考试过程由学校统一组织,严格认真地进行。考完后学生情不自禁地跑来给我说:考题太难,学会的化学式和实验又忘了。卷子批改后,分数不理想,学生情绪低落,但经过老师实施心理教育以后,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学习兴趣提高。

三、考卷的侧重点

本次化学试卷侧重于考查学生通过知识点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和方式。其本质是知识点的变形应用。

四、听取学校教研意见

我校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化学科教师重任在身,要把分数提起来,要提高学习兴趣,多做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五、调查学生后的分析及对策

1、化学式和化学计算是学习上的重难点,如果化学式扎不牢,化学计算将难以开展,更影响到第五章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2、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综合性地运用知识来分析某一问题的能力上,要求学生加强学习,探究和应用。找出分析问题的思维切入点,找出运用知识点来解决新问题之间的‘着陆点’、‘桥梁’和‘纽带’。形成新旧知识的重建构造,有机化合,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所见题型太少,要通过练题熟练地掌握一些基础题型,然后再拓展一定层次的综合性和难度的题的训练。

练题可以增长见识,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探究的本领。

4、面对全体学生,实施了思想心理充电。

主题是;面对事实,振作精神,科学探究,继续行动。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若不能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不能提高分数了。

5、展开几种辅导工作:1指导同学们购书,展开课外阅读,相互交流,互相帮助。

带着不懂的化学问题问老师,问同学,学问结合。2理出课外学习计划表,劳逸结合。

六、开发评卷教学的功能

1、评卷教学的功能认识

评卷教学,应是课改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课题。如何开发化学评卷教学领域的思想教育价值,化学智力教育价值,化学美育教育价值。如何在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根据学生的化学语言、文字表达折射出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联系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掌握状况。既给我们老师课改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素材和源泉,教学相长。也为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2、通过评卷教学,实现化学计算的归类整理,复习应用,开发学生智力资源。

采用归类题型评卷教学的方法,逐类旁通。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计算的基础上,对综合的化学计算题所涉及到的几个公式间联系,每个公式中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加以比较,会灵活应用,综合考虑。只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题来训练,一点就通,一通百通,使学生从练题中发现,头脑灵活。

强化一定量的题型训练,在求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比、质量分数、化合价、化学式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换算公式推导应用,是最先开始的基础化学计算。再经综合性的习题训练。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的理性思维能力。这里必须强调题型的归纳总结,提升知识,抽象认识化学原理规律。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如何突破学生学化学式这个难点

1、要在掌握常见常用的化学元素符号的基础上,学习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

要区别元素符号和单质的概念意义上的不同和联系。

2、具体学习1——4章涉及的物质的化学式。

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元素符号和原子个数不好记忆,要帮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

3、在实验中学习化学式。

把实验药品拿到课堂上或在实验室中学化学式。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这种强烈的直接的刺激感官,学生爱不释手,此种方式学生最容易学化学式。有少数学生记忆不准确,再反复观摩学习。

4、通过化合价的学习来指导掌握化学式。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化合物里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子个数与化合价关系密切。

5、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分散——集中——分散学习方式。

不宜一开始就集中学习化学式,学生会失去信心,宜分散到练题讲新课中来学习。每章结束后集中复习、检测。每章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在每章小结时一个一个力争突破学习它。

6、印发1——4章化学式。

分成单质、化合物两大类学习,既可以加深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又可以牢固地把握。采用对化学式的进行抽问、检测、考试,纠正错误,强化知识。反复学习。

八、综述月考认识

第10篇

关键词:Excel;化学试卷分析模板;优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2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08

在江苏新高考模式和“五严”规定(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等相关政策下,化学学科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我们的教学怎样从过去的“拼时间,拼体力、拼消耗”转变为科学的理性教学值得思考。

一、用Excel设计化学试卷分析模板的缘起

1.传统试卷讲评课的不足

传统的试卷讲评课形式①:考试结束后,教师匆忙阅完试卷就去讲评,既没有对试卷做整体上的评价,也没有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典型错误、个性问题进行分析,盲目地讲评试卷,讲评是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每题都讲,平均“用力”缺乏针对性(一是针对具体题目,二是针对具体学生)。在这种传统的讲评课堂上教师会对一份试卷不分主次,依据题目照本宣科的讲解,满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在记,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讲评试卷,学生得到的是一个死的答案和僵硬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没有动手、没有动脑、没有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也缺乏主动去学习去思考的意识,导致学生听得“懂”但不理解[1]。如考试中出现的概念、定理、定律方面的错误,老师讲了学生纠正了,但在下一次考试或练习中还会出现,这种满堂灌式的讲评课从接受原理来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反馈、思考的时空和权利,其教学效果是费时费力效果差,与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格格不入。

传统的试卷讲评课形式②:考试结束后,教师整理学生得分情况,得出分段表,并统计有代表性题目的失分情况;然后会把得分率低于某个值的题目将作为重点进行分析[2]。这种讲评课形式和第一种形式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那就是他已经对题目的讲解有了选择性,不是平均用力,突出了重点,和第一种形式比当然能够节省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这种试卷讲评课仍有不足,那就是对人的关注不够,例如,某题得分率高于85%,那是就全班而言错的人较少而已,但是对错误的同学而言这个题的错误率是100%,而这种题老师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肯定是不会讲的,因此,传统的试卷讲评课就没办法照顾到这部分同学;再如,某题得分率低于50%,那么老师试卷分析时肯定会做重点分析,可是老师是否分析过,在他分析这个题目时,到底是哪些同学需要听老师的分析呢?他们不借助老师,通过向同学请教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同时大家都知道,化学这门学科虽然核心知识的联系比较密切,但是单个知识点的考查通常都比较散,因此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我们每次的试卷分析仅局限于单个知识点的纠错,不帮助学生进行核心知识的归纳整理,这样的试卷讲评课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样的试卷讲评课效果也是打折扣的。

能否让我们的试卷讲评课照顾到班级每个人,能否通过恰当的工具让我们的化学试卷分析更加有效和具有针对性,成为了我思考问题的核心。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借助Excel工具建立化学试卷分析模板成为了我教学尝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2.用Excel工具建立化学试卷分析模板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测试,试卷都是经过出卷者精心设计,考查的知识点可能比较散,但是核心知识基本固定,每次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可以划分到化学实验、化学常识、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原理和理论和化学计算等方面,而Excel工具是一个具有强大统计和计算功能的表格数据管理软件,利用它的函数功能能把繁杂的数据统计准确迅速地完成,因此我们只要科学设计,完全可以利用Excel工具建立化学试卷分析模板,为我们的化学试卷科学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们以表1来探讨用Excel工具建立化学试卷分析模板的实际应用。

样表中A1单元格输入姓名,B1至I1输入热点知识点名称,J1是得分,A2单元格是考试名称,后面每个热点知识点姓名有两列,分别是实得分和得分率,A8单元格是知识点总分,A9单元格是平均,后面对应的是班级知识点平均得分和平均得分率,A10单元格题号,反映的是知识点中对应题题号分布,在这个模板中,我们只要采集每位同学的实得分,借助公式就可以得出每位同学得分率和得分,C3单元格输入=B3/B8,代表周同学元素周期表与性质知识点得分率,拖动得出其他同学得分率,J3单元格输入=B3+D3+F3+H3,代表周同学几个知识点得分和,拖动得出其他同学得分。在这表中如果出现新的知识点,只需插入列把公式调整就可以了,其中每位同学的每题实得分可以通过设计得分统计表或者通过大型考试中读卡结果获得,非常方便。通过这张表,可以非常清楚地通过平均得分得出班级整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通过每位同学的得分率,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每位同学的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为后面的试卷讲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Excel设计化学试卷分析模板的应用实例

例如上述表1是笔者对某班高二学生三模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后部分同学的得分情况分析节选。通过表1,我们可以得出班级在这次测试中,整体得分率偏低的是元素周期律和性质,围绕这一知识点的相关知识将是试卷讲评的重点,再分析这一知识点下考到的三个小点,分别是①同位素相关计算、②化合物类型判断、③元素性质递变相关规律,结合学生的每题得分率,我们发觉知识点①学生掌握的不错,因此我们试卷分析的要点就是其他两个小知识点;离子反应及共存这一知识点考到的两个小点,分别是①离子共存判断、②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结合学生的每题得分率,我们发觉知识点①学生掌握的不错,因此我们试卷分析的要点就是第二个小知识点;后面知识点可以依次分析,从而可以得出本次试卷讲评课的主要题目。同时对知识点得分为0的同学是我们个别辅导的对象,说明他们的主要知识点存在很明显的知识缺陷,而知识点达到100%的同学可以作为我们知识点个别辅导的“小老师”,可以通过帮其他同学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借助于试卷分析模板,每位同学可以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很清晰的了解,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很快找到能够帮助自己的老师,有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建立合作学习的氛围,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把试卷的讲学案进行优化,帮助学生解题纠误、掌握知识,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探索方法,培养能力,讲评时要少讲、精讲,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改正、消化。这样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大面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使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得以优化。

借助于化学试卷分析模板,我们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每次考试情况进行详尽分析,而且还可以把每次学生的试卷得分情况放在一张工作表上形成学生的成绩档案,通过不同考试中学生答卷情况的动态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变化情况,为学生的针对指导提供有力的保障。下面我们借助表2来进行这方面的分析。

表2是我班学生参加南京市最后一次水平测试模拟考试的部分同学的得分情况分析节选,为了便于比较,我们仍然选择和表1相同的同学进行对比,结果很明显,四个热点知识点得分率都有明显的升高,其中元素周期律和性质这一知识点除第③小点元素性质递变相关规律学生得分偏低外,其他知识点都得到了较好解决;而离子反应及共存这一知识点考到的两个小点看起来进步不大,但是考虑到这次市模考离子方程式判断正误的题目有误,统计信息有所出入外,总体来看,学生的进步还是很大的。其中需要个别辅导的只有吴同学的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一知识点。

借助表1、表2,我们可以充分感知利用化学试卷分析模板给我们试卷分析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在目前江苏“五严”背景和化学课时普遍减少情况下,我们要保证化学教学水平不下降,就必须提高课堂效益,而课堂效益的提高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不仅要研究知识,更要研究接受知识的人,而化学试卷分析模板作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工具,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提高我们试卷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避免我们在讲课时平均用力,大量节省试卷讲评的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和让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习成绩 。

三、化学试卷分析模板的应用展望

化学试卷分析模板是笔者在学校水平测试复习过程中为了分析学生得分情况而设计的一款分析工具,在学生的水平测试复习中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最后我校的化学学测终端显示较好的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所带的美术班,刚开始同学对化学学习明显信心不足,不少同学都对自己达C信心不足,在期初的年级问卷调查中,班上25位同学,只有7位同学有信心达C,达C率只有28%,不少同学觉得化学知识琐碎难学,都是准备最后阶段放弃化学。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每次测试后都通过化学分析模板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和同学沟通,指出他们每一阶段的进步和不足,通过模板,同学能够知道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会主动把自己不会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慢慢地当他把问题解决后,他就会在下次的进步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功的喜悦,就不会觉得化学琐碎难学了。实践证明,这套模板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是有效的,在最后的省学业水平测试中,我班只有两位同学没有合格,其他同学都达到了C或B等级,学科合格率达到了92%,大大超过了预期。这在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了。而取得成绩的背后,我觉得化学试卷分析模板对同学们成绩的提高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除在学测试卷分析中应用分析模板,在高中各个阶段都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模板分析,在高一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练习和作业中,在高考试卷和高考模拟卷中,在高考专题训练中。只不过不同类型的试卷分析,模板选择的热点知识点可能稍有出入,只需把模板中部分数据调整即可应用。只要我们应用得当,对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加强老师复习讲解的有效性,其作用是显著的。

当然,化学试卷分析模板的建立和引入笔者用的时间并不长,其中肯定还有不到之处和不完美的地方,其功能开发可能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这都是笔者后期努力的方向,如有不到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实事求是科学思想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而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随意捏造实验事实或修改实验数据,做到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如发现实验结果不对,应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重做实验,绝对不允许修改数据或凑数据。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有利于认识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二、一分为二观点的培养

任何一种物质都具有两面性,即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在教学中应结合所学具体物质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化学物质,既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化学就是要利用所学知识消除其有害的一面,用其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又要使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化学物质,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例如,比如氯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因为它的毒性作为化学武器,但在生活中,氯气却可以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浓硫酸曾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来伤害他人,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硫酸是许多化学工业的原料。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果不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就会造成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在学习一种物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片面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而且要多利用积极方面。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培养

量变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和飞跃,是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突变。化学教学中的大量事实都能充分地揭示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而能较方便地向学生进行质量互变规律的教育。例如,铜与稀硝酸在常温下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O,铜与浓硝酸反应很快,生成的是NO2;稀硫酸与单质铜不反应,而浓硫酸却能在加热条件下与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和它的离子只因核外电子数不同而性质不同;纳米材料的特殊性就是材料的粒度小到了一定尺度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如,学习元素时向学生揭示,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的质子数不同,这说明质子数这个“量”的变化引起元素“质”的根本不同;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与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正是由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这个“量”的改变,导致元素化学性质这一“质”发生改变。再如,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出现“滴定突跃”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又一有说服力的实例。结合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教育学生,不但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此,而且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很难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对立统一规律的培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与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方面的不同倾向。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倾向。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贯通的倾向。互相对立而又共存的例子在化学中有很多。贯穿高中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氧化反应是得到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失去电子的反应,没有氧化反应,就没有还原反应,没有还原反应,也就没有氧化反应,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但是两者共存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矛盾统一体中。原子是原子核和电子的对立统一体。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相互吸引,这是原子内部的吸引因素;原子内部的排斥作用,有来自原子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库仑斥力,有来自核外电子高速绕核运动的离心力。通常稳定的原子,就是原子核与核外电子间的吸引和排斥处于平衡状态。在教学中,涉及对立统一的内容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双方的互相斗争,还要认识到双方的互相依存,失去一方,另外一方也没有存在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使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五、“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思想的培养

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首先是由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存在着能发生反应的内在因素,但是反应能否发生,还要看物质是否具备反应发生的外界条件,也就是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内因,又要注意反应发生的外部条件。例如,实验室制乙烯的原料是无水乙醇和浓硫酸,这就是反应的内因,但仅有原料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宜的温度170℃,这就是外因。若温度过高就会发生炭化,若温度低将生成其他的产物(140℃将生成乙醚)。可见,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树立如下的观点,即物质的内部矛盾(内因)是物质运动、发展的动力和根本原因,外因是物质发生运动、变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更重视化学反应的条件。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高三化学复习 教学方法 效益策略

高考是智力的竞争,是考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三复习可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系统知识,如何提高复习效益,如何追求复习效益最大化是我们每位高三学生和教师目标,在目前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更是值得我们探讨课题。优质复习教学必须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的满意,师生共同发展。新课程高考由原来"知识立意"逐渐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具有创造性、讲究策略,精心设计复习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一、研究高三化学复习教学方法

1.看准方向,研究信息

纵观每年高考化学试题可发现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一直保持稳中有变原则。根据自己所在地高考形式重点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就可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特征,如试卷构成、试题类别、考查方法和能力要求等,进而理清复习思路,制定合适复习计划。

另外,和以往教材和大纲相比,目前运用新版教材和大纲已发生巨变,如内容变化,实验比重加多,知识传授过程加入科学思想和方法,加大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资料。这些变化显然是体现在高考命题里,熟悉新教材和新大纲转变会有助于掌握复习方向和深广度,有助于加强复习目标性。

2.优化教学,坚实基础

(1)运用学案式复习模式:每个学案涵盖五方面内容:复习要点;双基回顾;经典例题;课堂例题;课后练习。将教材内容涉及知识点设计成填空、图表形式,学生根据课本可自行回顾和整理。教师通过与学生谈心、检查作业、课堂提问、测试等形式掌握学生实际了解和落实状况。课堂上教师指出要点,答疑解惑,开拓知识点深度和广度,既保障课堂含量,又提升课堂效益,对坚实基础起到优良功能。

(2)坚实基础,切忌单一反复旧知识:有些教师误以为抓基础就是对已学过知识的回忆、再现,通常把复习做成单一反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例如:在复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考点时,通过按教材顺序复习,要求学生回想什么叫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主族、副族,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性质怎样递变规律。其结果虽然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重新认识并加深记忆,但还是没有新发现和理解,灵活运用更谈不上。而有经验教师通过给旧知识创设新情景,例如:让学生不看书就能画出元素周期表,并在表中填上主族元素符号;请写出10e-构型和18e-构型所有微粒化学式和符号。要回答这一问题凭单一回想旧知识远不够。要对元素周期表特别是原子序数18号以前元素原子结构非常熟悉才可回答。对18e-微粒要引入学生推导从分子角度较容易写出:Ar,HCl,H2S,PH3,SiH4等,从离子角度可写出:K+、Ca2+、Cl-、S2-、HS-、P3-等。更关键是推出"9+9"e-微粒。例如:9个电子基团有-F,-OH、-NH2、-CH3等,相同基团结合形成F2、H2O2、N2H4、C2H6;不同基团结合可形成HOF、NH2F、CH3F、NH2OH、CH3OH等。这样在复习进程中,通过串联、整合、归纳找出当中规律,运用这些知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3)优化评价,提升潜力:高三学生负担重,压力大,怎样在保障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提升解题能力同时,又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就要求教师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题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某些改编,力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时注重审题指导,思维分析,方法归纳,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效果。高考化学试题题量少、分值高,每道题在考试中都有举足轻重作用。学生必须做到少失误或不失误,力争万无一失。有些问题学生认为自己学会了,但做题常练常错。主要原因是学生眼高手低产生的。克服这点必须在准确率上下功夫。把审题和规范参题上升到科学态度培育高度来认识。审题要看清关键字词,例如:"可能""不可能""正确""不正确";要看清要求,例如:是"分子式"还是"电子式",是"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要字斟句酌。

二、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策略

1.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复习有效性

新课程展现知识点不象旧课程那样有体系,有条理;所涉及知识面广,给高三复习备考工作加大难度。要提升复习有效性就定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找准知识结合点,理清知识脉络,创建学科知识系统和主干知识。复致思路是化学家眼中物质世界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非金属元素和其化合物金属元素和其化合物实验专题微观结构和物质多样性化学反应原理(按专题顺序)有机化学(必修+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按专题顺序)。重点解决基本概念、原理、技能、知识理解和掌握。重点解决审题、解题技巧和速度、答题规范等关键问题。临近高考时再回归课本,梳理知识,总结拔高。

2.精编习题提升复习针对性

新课程实行刚开始,所涉及知识点面广,情境素材新,注重和科学、技术、社会(STS)联系。能与其相配套教辅材料基本没有,最近市面上出售多种高三复习资料,都挂名新课程,但实际还是很多旧课程内容,题型老旧。如果不进行精选定会增加学生负担,缺少复习针对性。建议高三复习资料最好由备课组教师按照学生状况独创精编习题,提升复习效率。编写时要注意下面事项:符合《课标》和《新考纲》要求;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关注新增知识点和科技发展,注重和STS的关联。

[例题]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英文名Melamine),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它的结构简式如右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易溶于热水

B.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N6H6

C.三聚氰胺属于氨基酸的一种

D.三聚氰胺含氮量很高(66%),因此它能冒充蛋白质

这个例题选取与社会生产、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内容作试题素材,利用情境素材,结合图形分析,摒弃了不真实的、虚拟的情境,使考题更加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让考生了解化学原理是服务于化学工艺的,可以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强化实验复习,提升实验探究潜力

新课程增加学生自主度和开放度,许多互动交流空间也加大,大量实验探究活动增多,意在培育学生科学研究方法。课改省份高考均加大对化学实验考查力度,特别是加大实验探究能力考查。

在高考试题中实验题多以实验设计、实验问题解决为中心,将信息获取、加工能力的考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试题中设置了以具体实验装置图、生产工艺流程、坐标图、表格、数据等形式的题干,题干中出现的是新问题情景,需要在考生读懂信息、重新整理信息的基础上答题,该类题目意在考查信息阅读、分析、整理、应用的综合能力。高考探究性试题多数是对教材中的实验现象的异常或实验结论的准确与否或操作步骤是否合理,提出假设或疑问或猜想。通过实验或资料验证,证明假设或疑问或猜想的正确与否,此类试题一般都会有"曾相识"的感觉。

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会发现试题考查的目的依然是中学化学中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如化学(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离子的检验、平衡移动、盐类水解、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仪器的选择等。其一般解题思路是:先通过对比找出实验的不同之处(操作步骤、现象等),然后揭示实验现象的本质,再从本质上设计相应的实验来验证。对于这类试题的复习,一方面是强化训练,力求审题与基础知识相融合,训练的侧重点是:有关实验原理、步骤科学性,实验方案优缺点,实验成功关键,实验异常等的评价;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图、步骤的设计、仪器、药品的选择,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与处理。另一方面是注意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试题、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引导学生规范答题,把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会提出如何假设、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的方法思路、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等。

总之,我们在面对新高考时,既要学会"变",又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要深入的去学习和理解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复习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又要坚信严格按新课程标准教学,按高考大纲复习备考,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就定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其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