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8 15:0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土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土木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6-02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办于1950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从早期的房屋建筑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发展为建筑工程专业、交通土建专业,直到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已积累了60余年的办学经验,拥有完善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为河北省、京津以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道路、桥梁、交通等行业的研究机构、设计院(所)、施工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河北省、天津市的土木工程行业和土木工程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教学质量进行检查与评价,进而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检查具体体现在:(1)毕业设计(论文)前期至中期工作阶段。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条件(选题质量及指导教师情况)及组织管理、学生状况、中期检查等情况进行抽查、评分。(2)毕业设计(论文)后期工作(答辩、评分)阶段。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情况进行抽查、评分。(3)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阶段。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抽查、评分。必要时,抽调部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送外校评审。(4)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阶段。召开总结评议会,总结检查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研究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写出评估报告,提出对我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修改意见。同时,组织申报、评选本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优秀单位及优秀指导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为更加可过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本文提出运用模糊评价理论来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一、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与其他确定性评价方法不同,它在评价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不同因素。首先用U={u1,u2,…,um}={选题质量,学生能力,毕业设计质量}等不同评价指标。V={v1,v2,…,vn}=优,良,中,及格,差表示不同评价指标所处评语集合。
1.首先构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点,构建了二级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可以更加清楚的实现指标值的量化。根据每个评价指标ui(i=l,2,…,m)对确定评判等级的影响程度不同确定权重模糊子集A,A={a1,a2,a3,…,am}其中ai为因素集中ui的权重值,ai≥0且ai=1。
2.设不同评价指标因素ui又包含s个二级评价指标,其评价指标集为ui,ui={ui1,ui2,…,uis},对应的权重Ai={ai1,ai2,ai3…,ais},ais表示uis在ui中的权重,ais≥0且∑ais=l。
3.设评价等级可分为n个等级,其评价集V={v1,v2,…,vn}=“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
4.对每个ui的m个因素按作综合评价。从ui到V的模糊关系用模糊矩阵Ri来描述。
5.然后再根据以下的模糊运算关系得到目标的综合评价分数。
Ri=r11 r12 K r1nr21 r22 K r2nK K K Krm1 rm2 K rmnB=A·R=(a1,a2,a3,K,am)or11 r12 K r1nr21 r22 K r2nK K K Krm1 rm2 K rmn=(b1,b2,b3,K,bn)其中,rmn表示因素指标uis对于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
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中的运用
1.确定评价指标因素集。依据模糊不确定性综合评价理论,确定土木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等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语集合分为v={v1,v2,v3,v4,v5}={优,良,中,及格,差}五个等级。
3.评价因素权重集。各指标因素权重集在表1中已列出。
其中一级指标权重为A=(0.20,0.60,0.20),二级指标权重为A1=(0.25,0.25,0.25,0.25),A2=(0.17,0.25,
0.17,0.17,0.07,0.17),A3=(0.50,0.30,0.20)。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点,构建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提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水利,等.模糊集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工程建筑行业日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仅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改善居民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在建筑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都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中,不仅仅要使得结构的平面,立面布置符合相关规则,更要使得建筑结构的各种构件的强度和变形能够达到相关的标准,同时,要在满足建筑设计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质量。
二.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措施
1.严格控制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各种材料设计
(一)在掺合料选择方面上。选择一些增加混凝土强度性能的一些掺合料。
(二)沙,沙石,水泥的配合比上面,优化三者配合比。
(三)在水泥的选择方面上。根据工程的需要,选择相对应的水泥。
(四)在钢筋的选型上面。比如,用U型钢,工字钢代替圆形钢。
2.结构体系的选型方面
由于大开间剪力墙结构体系,可以做到房间不露出梁柱,有效空间大、隔音效果较好,当采用钢制模板时,墙面和楼板表面平整并且不需要在湿作业的情况下抹灰。另外该结构体系不但用钢量少,施工周期短、造价低,还具有整体性强、侧向刚度大等优点,有利于抗风抗震,所以自九十年代起建筑结构体系基本上都采用大开间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降低建筑造价,近几年来部分地区越来越多地采用短肢剪力墙与简体或一般剪力墙组成的结构体系。这个结构体系也属于剪力墙结构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建筑平面布置更具灵活性,并且又能节省钢筋和混凝土用量,减轻建筑的总重量,从而降低地基基础造价。
3.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方面
在建筑的基础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建筑场地的地质情况以及水位、使用功能、上部结构类型、施工条件和相邻建筑的相互影响,以保证建筑物不会过量沉降或倾斜,而且还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另外还要注意相邻地下建筑物及各类地下设施的位置,以保证施工的安全。
4.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方面
(一)房建结构设计要从建筑的全局出发
全面考虑各种建筑部位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每个部分的构件,保证每个部件之间的契合,促使每个部件或者是若干部件组合起来可以完成某一特定的设计要求,满足一定的现实需求,同时,通过抗震设计,使得每个构件都可以具有相应的承载力,当地震来袭,每个构件都可以有着一定的次序先后破坏,整体组合构件将会有着更强大的承载力和柔性,从而延缓地震破坏的速度,消耗爆发的能量。增强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
(二)要严格选择地基选址
地基选址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因此,在房间结构抗震设计中,要科学避开山嘴,山包,陡坡,河流等不利因素,要本着坚硬,牢固,平坦,开阔的选址原则。亲身实地,利用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地质勘探,山石水土监测,并取样论证,科学严谨分析。力求使得整个地基牢固可靠,地质稳定无渗漏,无坍塌,无暗河,无熔岩,无火山……从而保证整个地基不会因为承载而发生小范围的坍塌。影响到整体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设计。
(三)采用合理的建筑平立面
建筑物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通过无数次的实验表明,简单、规则、对称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强,对延缓地震烈度范围延伸,消耗地震的能量,减少地震对整体结构的破坏,而且,对称结构容易准确计算其地震反应。
5. 加强对连梁的设计优化
(一)对连梁的刚度进行折减
连梁由于跨高比较小与之相连的墙肢刚度大等原因,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往往很大,在连梁遇到外力发生屈服的过程中,主要有几个表现,比如出现裂缝,连梁的刚度减弱,内力发生重新分布,因此,一般而言,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之前,要对连梁的刚度实施折减,从高规中的相关条款解释而言,是要对整个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各个环节的刚度和弹性进行比较科学合理的分析,但是,在具体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个部分的构件都需要承担比较大的弯矩和剪力,并且配筋设计具有很大的难度,因而,在笔者多年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可以减少对竖向荷载能力的考虑,而更多的进行适当的开裂设计,将内力转移到墙体上去,如此,可以更好的实现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
(二)在设计过程中适当的减少连梁的高度
在进行连梁的设计中,为了达到降低连梁刚度,减少地震影响效果的目的,可以在保证整个建筑功能的基础上,让连梁的总体的跨度不断增加,如此,可以很大程度的让连梁的整体高度降低,一定程度而言,也使得可以讲整个连梁的整体承载能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既可以让设计得到优化,又可以让建筑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三)在连梁设计过程中适当增加厚度
在进行连梁设计,在做好各种构件的设计优化的基础上,可以让连梁的整体截面的宽度进一步扩大,如此,不仅仅可以让建筑结构整体的刚度变大,也能够让整个地震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力作用相对而言变得更大。而且,由于连梁的抗剪承载力与连梁宽度的增加成正比。通过剪力墙的厚度增加,也有可能达到让连梁抗剪承载力符合限度的目的。
(四)提高混凝土等级
为了让连梁的抗剪承载能力不会超过规定个标准,可以合理的提高剪力墙的混泥土的等级,当混泥土的等级得到提升,混泥土的弹性模量增加比例会小于抗剪承载力的提升比例,从而,可以达到控制目标。
6.建筑结构设计的施工方面
为满足结构承载力的需求,通常在结构设计中柱与梁板选择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施工规范规定柱的施工缝宜留设在梁底标高以下20mm-30mm处,其原则是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力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施工时,为方便柱身混凝土的下料与振捣,在梁内钢筋未绑扎之前进行浇注。按施工规范的要求,当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节点处应按。弱梁强柱”的原则。在实际施工中,施工班组制定合理的节点保证措施,监理人员加强对浇注质量的监管和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十分重要。
三.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必须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既要满足居民的生活生产多种需要,更要从地震防护,防水防渗漏等各种因素对建筑结构做出性能设计,同时,从城市整体的人文自然,交通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出发,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做出科学严谨的设计,实现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统一,为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利峰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研究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 -2010年20期
[2]张红标 建筑结构设计成本优化研究--以深圳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为例 [学位论文] 2011 - 浙江大学:企业管理
[3]张民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的优化研究 [学位论文]2008 -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结构工程
[4]洪叶 空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研究 [学位论文]2007 - 上海大学:结构工程
论文摘要: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本文阐述了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以及保证土建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土建结构耐久性的原因。
一、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发展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我国建设部于80年代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年~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运行的珠海莲花跨海大桥,其主体结构在浪溅区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湿交替侵蚀的C30混凝土与3 cm~4 cm厚的保护层厚度。有专家估计,我国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还可延续20年,但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年的,这个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数倍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二、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的问题
①我国工程设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对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系统安全管理观尚未形成,由于人为差错或人为错误导致的违反强制性详规的结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②我国土建结构工程抵御地震、火灾作用的设计要求相对而言偏低,而且抵抗其他灾害的设计要求偏少甚至没有。存在着较大的结构安全隐患;
③我国现行的设计规范基本上只考虑到结构在使用期间的承载力极限状态,而国外则着重考虑结构经济合理的使用寿命;
④设计单位出的施工图一般并不考虑施工方法,而施工单位一般又不掌握设计计算书,因此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只能由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根据经验决定,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使土建结构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
①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分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
②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领导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媒体上加大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栋高楼的工程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处罚,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受到损害的可能。
③环保力度不足导致的环境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也是导致混凝土不耐久的重要原因。
三、对提高土建工程的耐久性的几点看法
(一)编写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文件,另一方面则要安排系统的研究项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国际上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牵扯到原材料和环境等特定条件,需要考虑本国的特点,是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研究成果。
(二)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占有量,减少水泥用量。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100年,有的如英国为120年。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150年。
(三)土木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目前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国家对于结构损坏可能影响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梁、隧道等公共工程,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工程操作人员素质与国外相比有差距,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或在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律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问题,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四)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发挥学会、协会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术规范条文的强制性质;鼓励编制地方性规范(标准)和企业标准,适应不同地区在环境地质和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总之,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一直是设计者与使用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关系到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基础设施的投资,并与国家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笔者认为,在国家有关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可靠性研究的新技术理论,并且结合结构耐久性方面的研究,适当提高土建结构设计的安全水准、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就能够使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适应经济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志华,土建工程的耐久性分析,建筑工程
[2]杨会胜,浅议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山西建筑
[3]周琴,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A],工程技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土建类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85-02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还在起步阶段,课程的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在摸索和探索,不少高职和大专院校升本后都按照学术型、研究型的本科模式建构。研究型本科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的学习,学校与企业沟通较少,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力度不够,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和工程能力。而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需要把理论课程和实训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并加大实训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近年来,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内许多地方性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已逐渐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围绕实践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针对应用型本科土建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工程”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而且学校正好处在由培养高职毕业生转向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转型阶段,土建类专业是学校的支撑专业,原有的实验实训教学场地设备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一、土建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当今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目前教学改革探索的热点问题。“产学研”相结合就是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校外机构合作,把企业的产、教师的研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去。地方性高校要培养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为了促进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土建类专业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企业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科研基地、设备条件,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入培训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性,缩短了就业适应期。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引入企业资源,强化行业指导,实行“实习就业贯通工程”的校企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学校共与110多家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化了产教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拓宽了教学改革新视野,开拓了就业工作新思路,为特色兴校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引入校企合作,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随着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办学层次的提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仪器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学校新建了实训中心大楼,但是土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招生的人数较少,引进大型仪器设备的资金、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维护成本是一个必然要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引进校企合作来解决,学校与企业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与企业联合建立以教学、生产、科研、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工程检测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相互促进与转换。通过引入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工程技术人才、先进的设备及工程环境,减轻学校教育经费和专职实践教学教师的不足。在满足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实验的要求后,工程检测中心可以面向工程建设行业服务,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设备购置资金、维护成本和设备的利用率的问题了。
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建设
(一)加强实践教学场地及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要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离不开必需的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因为办学层次的提高,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新建了实训中心,每个系都购置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硬件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设备的管理中,学校应该把仪器设备的维修资金纳入学院年度预算,提前划拨,专款专用,尽量做到维修及时、有保障,使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可运行阶段,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对每一台仪器设备建立档案,进行数字化备案,定期进行维修保养,以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精准,延长其使用寿命。
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的实训场地和设备都是分系管理建设,各系之间的仪器设备需要时可以互借,但是缺乏完善的设备共享机制,而且由于保护主义,各自为政,使得设备的使用率低下。因此,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实训中心建立后很有必要建立设备共享平台,对于先进的能够共用的实验设备,在信息畅通的环境下,可根据实际需要,跨系、跨室、跨专业借用和共用,甚至可以允许兄弟院校的师生有偿借用实验设备做实验,在促进不同专业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同时也提高其共享率,并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培养高素质的实验实践教学团队。要培养出合格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实践教学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学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与地方经济、行业密切联系的经历或者渠道。高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理论教师、管理干部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目前很多的高校注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理论教师而忽略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也往往偏向于理论教学的教师。这种状况也成为影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短板。
要扭转这种局面,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应重视对实验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通过多渠道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水平。第一,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职实验管理教师充实到实验教学队伍中。第二,通过本系现有教师帮扶计划,以老带新的模式培养青年教师,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包括实验室安全、设备的维护管理、实验操作规范,提高其专业技能。第三,派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或者科研院校进修培训。第四,以实验实训中心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平台,对理论教学老师兼任实验指导老师开展实验仪器设备专业、安全技术培训和指导,让其熟悉和掌握仪器设备的功能、使用方法、检测方法、规范操作与维护保养知识后才能带学生实验实训。第五,改进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改变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教学辅助”、“科研辅助”的旧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工资福利、培训深造方面的待遇,激励教师投入工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目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缺乏规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对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对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监督的体制,各教研室没有规范化的实验实践教学指导书和任务书,甚至出现同一门课程因为指导老师不同,而实验实训的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的方案不一样,对实践课程成绩的考核和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机制的制定中,要围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坚持性和可操作性为导向。
1.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质量监督体系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为了有效地贯彻学校的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对各个关键的实践教学环节制订出相应的教学标准,比如实践教学任务书、指导书的撰写要求,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办法,毕业顶岗实习的要求、毕业论文选题、指导、论文的撰写及绘图的要求。
2.优化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办法。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办法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土建类专业目前的实训实验教学成绩的评定一般由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考勤和最终的实训报告来评定,而且最终的实训报告占绝对比例,这样的考核方式对一些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课程比较适宜,但是对于培养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训课程应强调实训过程的考核,提高实践过程操作状况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分组采取技能操作竞赛,竞赛的结果也作为实践课最终成绩的一部分,以赛促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组织协调的能力。
总之,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实训中心的新建,能够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应用型本科土建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足够的场地设备和制度保障,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完善了教学实践体系与科研体系,符合学校“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增强学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鲍文博,宁宝宽,金生吉. 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6)
[2]邵渊韬,杨永德,孙淑强. 高校实验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探讨及实践[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1)
[3]蒋永生,邱洪兴,陈以一.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2)
[4]刘宝臣,周健红,黄英娣,王磊,邓康成.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
[5]周翠玲,张耀军.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土木类专业类学生工程素质 [J].东南大学学报,2012(S)
[6]吴世华,李一峻,邱晓航,于丽华.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
[7]杨凤,刘军,高金贺,林斯任.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J].高等建筑教育,2014(5)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课程改革与建设立项建设项目(2014KGA08)
【关键词】翻转课堂;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0 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一级学科,包括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岩土工程和地下工程等二级专业方向[1]。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交通方向为例,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较强的实践能力,从事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2]。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有以下主干课程,三大力学、建筑材料、项目管理、道路勘测设计、施工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
翻转课堂是和微课、Mooc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应的习题。而应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角转变为学生[4]。学生在课前可在免费的在线平台观看微课程,Mooc就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学生可利用手机或电脑在课前学习知识点,一遍听不懂可听两遍,两遍听不懂可听三遍,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教师教一遍而听不懂知识点的困惑。课堂中教师只需解决学生的问题[5]。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特点和翻转课堂的思想,下面从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三大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
1 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1.1 目前的教学方式中出现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测量工程和建筑材料等,除了测量工程有两周的室外实际操作课程以外其余的课程均为课程讲授课程。其中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是本专业核心基础课,同时这三门课程也是多数同学学习中较为困难的课程。在一些土木工程专业院校,每学期补考率和重修率最高的课程都是这三门课程。以结构力学为例,目前的上课方式大多为板书加PPT,由于有大量的计算演示过程,即便是PPT授课,教师也需要用黑板加粉笔进行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进程计划在45分钟的课堂中将每一道例题和每一个知识点讲解给大家。如结构力学超静定结构的力法方程,这部分只是较抽象,知识点不易理解,课堂上教师讲解一遍力法方程的原理,学生在没有提前学习的情况下可能听得懵懵懂懂。因时间有限,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需继续讲解下一个知识点。往往,教师被一黑板一黑板的粉笔灰刺激的声音沙哑、咳嗽不停,但讲台下的部分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长期以往,教师患上了咽炎等职业病,而学生由于听不懂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把力学课程当成了大学生涯的拦路虎,很多留级甚至退学的学生中均有一两门力学课程未达到合格标准。
1.2 翻转课堂带来的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翻转课堂可以改变上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微时代的潮流中,教育领域产生了“微课程”。教师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在15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讲清楚。如上述的力法方程原理,学生在课前收听或观看教学音频或视频,听一遍可能似懂非懂,听两遍可以接受并理解,听三遍可能会加深印象,听四遍或许能学以致用。如此,在课前学生已掌握了知识点,并能完成相关作业。而在课堂上,老师的职责是回答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翻转课堂的理念下,利用微课程和Mooc将原来的教学模式彻底改革,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并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某一难懂的知识点,同时将任课教师从大量的讲解中解放出来。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再对力学课程感到惧怕,有了坚实的力学基础后可以更好地学习后续的专业课。
2 基于翻转课堂的专业课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设计和施工技术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以交通土建方向为例,专业课包括桥梁、隧道工程和施工技术等多门课程。以施工技术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利用黑板、PPT或视频资料,在32学时内需要掌握路基、路面、桥梁和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法,并学会施工组织设计。
本课程与实践紧密联系,如果在课堂中单纯地介绍理论方法和设计理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能在课堂上播放相关技术的视频资料再去讲授,教学效果将会提高许多。但短短的32个小时,让课堂的时间变得很珍贵,授课期间不可能观看大量的视频资料。目前,教师往往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给学生播放视频。如此,学生们对于现场操作较陌生,因理解不到某一技术部分学生对本专业失去信心。但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在课前观看教师提供或在线免费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教师只需将施工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也可针对某一工程方法模拟一座桥梁或隧道的施工组织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专业课不再枯燥,同时让学生在课后有迫切需要提高专业知识的紧迫感,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本科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
3 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
3.1 实践类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类教学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有一定的动手和设计能力。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中,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完成设计和施工中较为简单的工作。仍然以交通土建方向为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专业课中会增加一周的课程设计、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和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主要在课程讲授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以某一个计算点为中心而完成相应的设计过程。如路面工程,一周的课程设计需要完成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路面厚度计算两大步骤。这类课程设计需要大量的反复计算,最终以数据来验证成果。但随着各类应用软件的普及,如东南大学路面设计软件可以让一周的课程设计在一天内完成。如此,原教学计划中课程设计的时间已显得绰绰有余。生产实习的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的第一个月,施工和设计单位往往因时间短暂不便管理实习生而拒绝接受学生,很多学生只能应付着完成实习任务。这样,生产实习的教学目的并没有达到教学计划。毕业设计有三个多月,时间在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设计任务包括道路勘测设计和桥梁设计,工作的重点是在教师提供的路线图或地质条件下计算相关参数。如此,在某种意义上学生只是完成了一套既定公式的计算。
3.2 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
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同时进行。学生利用四个的时间(8月、9月、10月和11月)参与到施工和设计中,外业实习完成后利用一个月时间进行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大四的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专业课教学,在毕业前一个月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习中掌握的现场经验最后系统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可改完专业课的大作业,而不必再安排单独的一周时间。
4 结论
笔者根据自身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有了以上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这些思路能否实施,还需在今后的改革中逐一验证。
【参考文献】
[1]丁以兵,黄伟,贾冬云.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薛刚,郭晓燕.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3]杜国锋,赵彦.土木工程施工系列课程立体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2).
大类招生 工程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最近几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中,许多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采取大类招生,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所谓大类招生,就是将原来的本科招生专业并入该专业所属的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院系或相近的一级学科下面招生。如按照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划分,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下设管理科学、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工程管理四个二级学科专业,招生时,在招生专业上不以二级学科专业名称招生,全部按管理学、或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或土木工程等招生。待学生进校一段时间学习了基础平台课程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意愿,二次分配到二级学科专业中学习。
按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拓宽知识面,牢固基础,实现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尤其是对一些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对很多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专业的学生很有指导意义。即让学生进入高校后,待他们对各专业的实力、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后,给予他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对于弥补志愿填报的盲目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但从近几年各高校的大类招生运行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新经济的需要,工作适应能力差,学生不如原来按具体专业招生的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其次,在教学中出现课程关系混乱,专业间矛盾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本文拟在分析目前我国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专业建设的一点建议。
为了研究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特设计了三种调查问卷,包括教师调查问卷,企业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分别向目前我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并且按大类招生的学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任课教师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对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向从事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同行对工程管理实行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教师问卷发放60份,收回59份,学生问卷发放100份,收回90份,企业问卷发放50份,收回48份。
一、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基本现状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本科教育中,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考招生中,有25所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其中,实行大类招生的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有17所,第二批本科一般院校有8所。工程管理归属于土建类(或土木工程)专业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0所,归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3所,归属于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具体统计见表 1所示。
各学校的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基本都是从2004年以后开始的,只有个别学校在1999年没有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时,在其他相近专业中开设了工程管理方向,但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类招生。
也有的学校虽然实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专业单列招生,没有列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中。如南昌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虽按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下只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二个专业。又如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也按大类招生,而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
所有学校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中,总共有三种培养模式:“1+3模式”、“1.5+2.5模式”和“2+2模式”。其中按“1+3模式”培养的学校有15所,按“1.5+2.5模式”培养的学校有8所,按“2+2模式”培养的学校有2所。
二、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
大类招生不仅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高等学校目前招生发展的趋势。但是,根据最近几年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课教师的反应情况看,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工程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现拥有在校学生近300人。2007年招生时,工程管理放在管理学大类下招生,采取“2+2模式”培养,即前二年所开课程与所有管理学其他专业课程相同。许多工程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全部放在第5学期。由于时间紧迫,一些专业主干课,如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也必须放在第5学期。这样完全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教师的教学难度。根据课程的相关关系,工程制图和土木工程概论必须先于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开设,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又必须先于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开设。
2.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大类招生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按大类招生,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参与讨论的人员和专业众多,为了“和谐”,人为地加入了一些与工程管理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分配不均,个别学期负担过重
按大类招生,只有后二年才能安排工程管理的专业课,而后二年中,第7学期学生将投入大量的时间找工作,第8学期学生全部做毕业设计(论文),其实,真正用于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只有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样一来,大量的课程必须排在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二个学期不仅课程门数多,而且许多先行知识没有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重。
4.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分标准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都是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数才能毕业。根据调查,大部分学校的理论课程是16学时、18学时或20学时为1学分,实践课程有1周1学分、1周1.5学分,甚至个别是1周2学分。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理论课程是16学时1学分,实践课程是1周1.5学分。从实际看,实践课程折合的学分数太高,开设几门实践课后学分总数就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限额。工程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应该降低实践课的折合学分数,以增加实践课的门数。笔者认为1周1学分比较合理。
5.二次选专业时矛盾突出
按大类招生,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时已经进校相当长的时间了,学生对学校各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比较了解。所以,对于那些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选择的人非常火爆,而对那些就业前景差的专业则门庭冷落。以我校为例,2009年学生在二次选专业时,选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达到招生人数的200%,而其它专业最少的只有4人填报。这不仅加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更加剧了专业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矛盾。
6.影响专业布局
学生在二次选择专业时,除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前景和师资力量来理性选择以外,部分人具有从众心理,看见别人选什么专业,就跟从选择,没有从自身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来理性选择。如一些艰苦专业、冷门专业或虽然容易就业但工资低的专业,选择的人数很少。此外,由于学生的阅历所限,只能看见眼前的就业情况,难以预测几年后的就业前景,也导致学生从众地选择专业。这使得一些专业选择的人数非常少,但这些专业又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需的专业。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了专业的合理布局,甚至会对某些专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若干年后,可能造成专业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大类招生下工程管理发展建议
1.归属到土建类招生
工程管理不同于管理学门类其他专业,有其特殊性。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和法律的复合型专业。按照建设部制订的培养目标,工程管理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的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和工程项目管理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根据这个目标,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应该有二条主线:土木工程知识体系和经济管理知识体系。那么,如果按大类招生,工程管理既可以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也可以归属于管理学类招生。
但是,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实施的管理,工程在先,管理在后,没有工程,就没有管理的对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工程管理应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即使由于行政机构设置的影响,不能把工程管理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在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中,也必须先开设土木工程类课程,或者虽然行政上归属经济管理学院(系),但仍与土建类专业一起实施大类培养计划。
就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问题,笔者专门对本校在校学生、本校本专业老师、本校其他专业老师和部分其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了学生196人,教师50人。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可见,90%的教师和97%的学生反对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即使按大类招生,82%的教师和99%的学生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应该放在土建类招生。
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安排有很大的不同,且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表2可见,对大类招生前几年各专业培养方案相同的问题回答中,98%的教师和99.5%的学生认为前0.5~1年的培养方案相同,即都认为大类招生应该采取“0.5+3.5模式”,或“1+3模式”。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本专业安排,都希望多学习些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笔者认为应该采取“1+3模式”较好。
3.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专业培养计划存在许多不足,如前面提到的课程关系、学分比例等。通过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去掉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密切的课程,重新编排课程教学时间,减少部分理论课课时和学分,同时与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增加实践课数量和学分。通过优化,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加科学和实用。
4.积极培养学生个性,做好学生就业指导
针对二次选专业学生从众心理问题,专业老师应加强专业介绍。专业介绍不能泛泛而谈,应详细体现将来的工作行业、工作内容和对专业知识、学生个性的要求。使学生通过专业介绍,可以清除地看清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工作。此外,有科研课题的老师,还应启发学生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兴趣,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专业学习。学工组老师也应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5~10年后各专业的需求状况,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
此外,大类下招生的其他专业,还应加强专业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实力和就业率,以吸引学生。
大类招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必然要经历波折,只有反复论证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改进,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袁弘,应晓英.大类招生环境下药剂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海峡药学,2009,(8).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裂缝;影响因素;
前言:土建施工是以混凝土为核心原料的施工项目,其材料、技术应用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价值和工程质量。混凝土裂缝是土建施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其诱导原因众多,如泥沙混合不均、混凝土结构过度收缩、温度差变化、施工技术应用不当等。在房地产行业的推动下,我国土建工程的建设量逐年上升。钢筋混凝土的可塑性好,成本低,是土建工程的主要构成元素,但是其抗裂性却很差,极易变形、裂缝。
1、混凝土施工裂缝中的常见因素
1.1材料质量问题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包括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混凝土的质量同这些材料的质量、数量、比例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施工中的水泥出产厂家不正规;材料的验收不严格;工地贮藏受潮,水泥受潮之后会影响到质量,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砂石的含泥量超标就会导致粘结力降低,进而导致混凝土裂缝,这些问题对混凝土的影响非常大。
1.2搅拌、温度问题
在进行混凝土搅拌的过程中,浇筑工作没有达到相关标准、振捣不均匀、不到位,搅拌的时间没有掌握好,入模的温度不恰当,浇筑的过程过快,这些问题都是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浇筑过快水泥在水化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从而导致裂缝;搅拌时间过长会产生离析性,同时还会磨损料石导致裂缝。
1.3温度应力问题
混凝土在凝固的过程中会散发出水化热,内部温度在不断的升高,进而出现拉应力,在后期降温的过程中受到老混凝土的约束,在内部会出现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裂力时就会出现裂缝。
1.4养护问题
养护时需要覆盖的麻袋或草帘、以及人工洒水没有及时进行,在养护过程中中混凝土有时干有时湿,如果外干过早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约束力,从而发生变形、出现裂缝。
1.5沉降裂缝
在混凝土下降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沉降裂缝,该裂缝的构成同收缩裂缝不一样。沉降裂缝一般都是在混凝土逐渐变固的时候构成的,一些结构上的构件如果落到了回填土、松软地基上,在混凝土浇注的时候,地基便会被水浇注,造成混凝土的沉降,最后构成了裂缝。钢筋混凝土的构件的刚度比较弱,弦、腹杆或梁比较容易构成裂缝。另外一般模板的刚度不够,模板的支撑的距离较大,支撑底部松动的时候,模版拆的过早,也会造成沉降裂缝。裂缝一般是贯穿或是比较深的,位置大多与沉降的方向是同样的。比较大的裂缝通常有错位,裂缝的宽度、沉降值是正比。沉降值越大,裂缝的宽度越宽。因为裂缝深,最少也达到了钢筋,宽度又比在混凝土表面宽,危害比较大。
2.控制措施
2.1构件施工控制
1.控制材料温度。温差是在混凝土施工中产生裂缝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对施工的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在进行控制时,要从多方面入手,严格控制浇灌前和浇灌过程中的温度。总体来说,就是要对材料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进行有效控制,通常我们将砂石进行打包,放入冷水或者冰块中进行冷却;在一天环境温度较低的时间进行混凝土浇灌;充分对水泥进行散热。
2.冷却水管温度控制。在实际的混凝土施工中,通常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一些细小的空隙在空隙内注入冷水,这些空隙的设置要做到合理有效,控制好空隙的直径,在设置时,我们一般在混凝土中心结构处的两米范围内进行等距离的排放,使得注水、防水能够顺利进行。
3.浇筑方案控制。目前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浇筑时,通常采用分层踏步法和分层连续法,要依照初凝时间的特点,合理选择所用的浇筑方法。其中,分层浇筑法的应用较为普及,而且效果要比分层踏步法好。这是由于,分层浇筑法进行振捣时较为方便,能够充分的借助层面进行散热,从而使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更有保障。对于较大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浇筑,可以将这些混凝土结构进行分段,分别进行浇筑。
4.砼的养护控制。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温度裂缝带来的影响。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以在进行浇筑的同时进行覆盖操作,同时,在进行一周的养护之后,对其进行浇水,做到更好的养护。由于浇筑后的混凝土结构,具有很高的温度,如果对其进行立即浇水,会造成巨大的温差,从而出现交大的裂缝。此外,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混凝土结构的温差进行实时检测,在合适的位置安放测温器。为了更好的监控水化作用的影响,一般在浇筑完成后的十个小时后进行温度的监测。
2.2集控设计管理
1.工程规划
土建工程选址应符合气候变化稳定、地质结构稳定的地区,尽可能避免在秋冬时节施工,选择春夏早晚温差小的时段施工。设计工程结构时,设计人员应结合混凝土的受力特征和最大极限值,规划混凝土的组合方式,增设暗梁、增加混凝土受力路径,分化主要重力的承重任务,降低混凝土变形几率。
2.材料设计
选择混凝土主料、砂石和水泥辅料时,施工者应先选择材料样本,进行试验配比,可适当填入具有增塑功能、提高拉伸强度的添加剂和外掺料,反复操作试验之后,挑选出配合后性能最好的混凝土复合材料。同时,也要集中对钢筋材料进行防腐处理,并检测它们的结构刚度。
2.3沉降裂缝的控制
控制沉降裂缝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可以通过避免在一些松软的土面环境上展开,要在密实的场地上进行,同时也要对模版的强度有所要求,要用强度大的模板,同时模板的刚度也要能够发挥支撑的作用,牢固的支撑也能使地基的受力比较平衡。另外,要避免浇注混凝土的时候造成模板、地基也被浇注,最后都浸了水。还要变更将混凝土配合比,预防裂缝的构成。
小结
综上所述,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裂缝的处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整体中的关键部分,影响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因素包括使用的原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和设备以及混凝土施工场地的管理,还包括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等等这些重要的因素,想要更好地处理混凝土施工质量的裂缝问题就必须兼顾各个环节,保证其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但是从本文来看,在处理混凝土施工质量裂缝处理的实践中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地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建筑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更好的投身于建筑混凝土施工的事业中去,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处理好混凝土施工质量的裂缝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成行;泵送混凝土技术与超高泵送[A];特种混凝土新技术研究进展及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韩传文;高伟;浅谈泵送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和裂缝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3期
[3]陈亦贤;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及施工控制[A];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贵州省公路学会2008年技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关键词:福建土楼;夯土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71-02
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材料,早在石器时代的人们就掌握了基本的生土建筑的营造技术,根据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中就有大量的以生土为材料的建筑。生土建筑由于材料来源较为便捷而且稳定性良好,直到现在仍然运用广泛。本文要讨论的福建土楼就是典型的夯土建筑,那个时候客家的先民为了躲避战乱居家南迁,并在当地就地取材建立起了自己的家,这就是福建土楼发展的基本历史成因。福建土楼的营造技艺在明清时期到了发展的巅峰,其主要的建筑特点是墙体称重量大、工期长,相对于水、竹、石头等建筑材料其土墙材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一、福建土楼夯土营造技艺综述
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从建筑技艺上讲,传统的土楼构筑技术主要是靠夯土版筑,即通过夯杵等工具将黄土进行夯实并且干燥后来构筑墙体。福建土楼的土楼外墙使用的土配方非常的复杂考究,不仅是建筑材料,其营造技术还特别注意夯筑的工序,除非土质非常好或者天气好,否则夯筑的过程必须坚持一天只行墙一周的原则,等到夯好的土楼质量达标才能进行第二圈的夯筑,每一圈行墙之间的连接处要一定要保证密闭性,必须使用泥刀、竹片进行修正。
从文化意义上讲,土楼围屋建筑的向心性、对称性特点及聚族而居的特征,可谓是儒家文化和宗族精神的缩影。所以说,土楼营造技艺的建造与延续,不单单是出于生存、防御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与渴望。钱程、尹培如(2014)提出,夯土技术在新时展过程中创新的思维和方向。根据保护的不同等级的要求,在原始复原、改良维护、保护探索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刘托(2012)指出,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而目益萎缩,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二、福建土楼营造技艺保护现状
(一)保护现状
据一些建筑土楼的老师傅介绍:土楼的选址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参照标准:一是要选择向阳避风,靠近水路地方,从而有利于生活、生产和出行。二是要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传统风水文化,实际来看就是左侧有流水,右边有山坡,前方有开阔,后方坚实的外部环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地势不但能避开凛冽的北风,同时能获得最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开阔的视野。三是要根据山势的高低、坡度的缓急来选择楼址,使土楼与山体,山势相呼应,配比适当,和谐统一。
历史的经验证明,做好土楼的保护规划,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留住原住民。只有留住原住民,方能保护好土楼,保护好土楼的历史文化。此外,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土楼的文化研究、强化对土楼和土楼群周边的环境保护,确定土楼保护的有效技术措施,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制定激发土楼原住民保护热情和资金投入的政策措施,编制土楼保护与新区建设的规划设计等。
(二)相关影响因素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更引起国内外众多游客的兴趣,土楼的旅游观光热潮正在兴起。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向公众进行展示的要求。因此,利用土楼开发旅游产业,也就成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土楼保护的有效途径。
1.地理因素。福建属多雨、潮湿、温热地区且多白蚁,土木结构的建筑由于缺乏妥善维修保护,会出现老化、腐烂,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维护已迫在眉睫。土楼没有垂直的排水系统,只在一层地面有排水沟槽,卫生、洗澡和厕所的问题无法解决。许多原汁原味的土楼客栈因为这个问题而失去了接待游客的竞争力。
2.旅游业发展因素。土楼旅游虽然吸引游客,由于景区交通及服务等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众多旅游者来去匆匆,尚未能做到留住来客和招揽回头客,因此也就尚未能发挥土楼应有的作用。为此,在土楼的旅游产业开发中,为避免粗放型的无序发展和超容量开发,应根据土楼保护优先的原则,做好开发富有创意性土楼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规划。
三、基于保护原则的福建土楼营造技术思考
(一)原始原貌恢复
我们上文探索了福建土楼详细的营造技艺,在核心保护区要完全地按照传统的方式对进行修旧如旧,严格地逐一进行标记。邀请当地善于传统建筑的工匠参与到文物保护当中,对土楼的修复尽量使用传统技艺。
(二)改良研究传统的工艺
要求对原有的土墙进行保护,对于风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墙体要根据传统的方式进行修补。在缓冲地带的维护中没有必要严格的按照传统的营造技艺,可以对传统的营造技艺进行一定的改良,主要的目的是真实地还原建筑的风貌。主要的改良方向有以下几点:强化墙体的耐久性;适当使用现代机械,减少人力投入;适当增加土墙的渗水性避免脱落;在墙体外侧增加一定的色彩和质感变化,保持艺术性的前提下做到美观。
(三)保护性探索和研究
周边的环境协调区可以基于保护性原则进行适当的研究和改造,一般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不改变土质的原料,也就是说,在原材料不断的情况下对其加工的过程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利用泥土装袋化、统一配料、标准施工等多种方法提高土质的加工过程,将传统的土材料的加工变成现代化的加工运作方式,并且严格控制泥土生产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运用统一装配的方法来建造生土建筑,极大地提高了土墙建筑的效率。第二种思路是保持其外形的情况下,对泥土生产的过程进行改良。这个形是保持其风貌的关键所在,由于周边的环境协调区的保护原则没有那么严格,因此在保证其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对内部的材料和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考虑到保护区是不允许出现于原始建筑风格相差很大的建筑的,而且为了旅游以及文物展示的需要,必须要在其原始的外观下对建筑的内部进行创新。
华侨大学的研究生团队对福建省土楼建筑区中周边环境保护区新建建筑进行了研究,经过试验和调查发现这些可以量化生产的面砖能够在非常好地还原原始风貌的情况下保持建筑的坚固性和耐用性,而且其表面的土质纹理也非常的逼真,并且这种技术也在后来经过了加工和改良,这种探索的成果也逐渐转化成了实际的工程应用,将普通居民建筑或者店铺建筑的外部做成了非常好的土质感,并与保护区内部的土楼建筑形成视觉上的统一。
(四)传承的载体
有调查发现,目前拥有土楼营造技艺的能工巧匠屈指可数。土楼维修之以所工匠难寻,一是因为会修土楼的人少之又少;二是因为这个维修活危险系数大;三是因为报酬低。目前懂得土楼营造技艺,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人数少且年龄又大,最小的都已近60岁。老师傅曾带过的几十个年轻徒弟这几年也都转了行。如果个人无法承接工程,土楼营造技艺也就没了传承的载体。这些“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虽然历经百年风雨屹立不倒,但是如果没有日常维护保养,也易损易坏,这就需要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去维护它、修缮它。所以,还需要政府或企业牵头,集中老匠人,成立项目部。只要有工程,土楼营造技艺也就有了传承的载体,那么,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参与土楼维修也就有了报酬,这才有可持续发展性。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中存在着各种障碍,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开展技能鉴定、培训和专业建设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方法,立法保护、书面传承将是更进一步的探索。
四、结语
2015的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旨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的实践,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客家土楼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如此,其营造技术也体现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土楼建筑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集合居住、方位、生产生活等各种需要为一体,其营造技艺的继承和发扬工作非常的重要。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传统的福建土楼营造工艺,并且以保护性为原则分析了营造技术的传承和改良思考,对此类传统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土楼建筑与文化[J].中外建筑,2006,(6).
[2] 李俊杰.永定土楼世遗地景观中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刘托.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4).
[4] 韩洁.谈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环境价值认知――以“福建南靖土楼”为例[J].中外建筑,2008,(5).
[5]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卢丽华.永定客家土圆楼“和谐”美学特征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论文关键词:专业评估;专业建设;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是我国工程学士学位专业中按照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专业鉴定(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制度进行评估的首例。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是随着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的建立而应运而生的。20世纪90年代初,为建立中国的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英、美等国注册师制度进行了考察,认识到专业评估制度是注册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于是从1992年起陆续建立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以及给水排水工程各专业评估制度。桂林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本科教学始于1995年,虽然至今还没有申请过专业评估,但是近些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标准为标杆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建设,并且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专业发展总体方针
土木工程专业的总体发展方针是以培养高级专业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学校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理工大学的思想指导下,突出特色,夯实基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专业评估为契机,通过“以评促建,以建迎评,评建结合”的方针,详细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对比专业教学计划,寻差距、找不足,并深层次探索问题根源,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二、加强建设的途径及成效
1.加强平台建设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围绕土木工程专业,相继建设了一批较高水平的专业平台,并依托平台取得了一批成果。目前拥有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以及广西建筑工程检测与试验重点实验室、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广西建筑新能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广西地区拥有重点实验室最多的二级学院,拥有广西区土木工程重点学科,以及“八桂学者”团队、“土木工程建筑健康检测”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各1个。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不断加强专业建设,近些年相应获得了各种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奖励,目前承担国家“973”前期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6项,其中“裂土在多雨炎热环境下的工程性状与灾变机理”获得2010年度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工程结构安全分析的新型数值理论及方法”获得2007年度广西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现有省级土木工程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本科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获得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坚持“人才兴院”原则,在学校人才引进的基础上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先后制订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规划,明确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分层次、分学科制订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具体计划。建立人才引进、成长的配套机制,在通过“以老带新”模式加快年青教师成长的同时,依托目前所拥有的各个平台为引进人才提供科研、教学等便利条件,改革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优秀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以及科研岗位上脱颖而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支持青年教师继续深造,鼓励其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工程界和国外先进水平的了解,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
近几年,经过学校和学院的努力工作,先后引进了“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4人,优秀博士毕业生5人以及其他一些年青业务骨干,极大地优化了教师队伍,为科研、教学水平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选派了3名优秀教师赴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访问学习,且均已如期回国。这些教师经过国外的学习生活,学术水平、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已成为各个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骨干教师,且具有一定的双语教学的能力。学院要求并鼓励教师讲好课,将讲课效果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在学院的评奖、评优方面重点向其倾斜。目前,已有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八桂名师”称号。
3.优化培养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与其他专业存在较大不同之处,有其自身的特点,现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土木工程属于应用型学科,是工科的典型代表,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专业培养的特点,也就是怎么样在解决好教育“脑”的同时也要教育好“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工程技术、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学院根据土木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和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大学的指导思想,参照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建立了“广基础、深专业、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方案,建立了基础学习模块、专业技术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三个构成体,在具体实施上表现为:加强实践环节学习时间,实践环节的时间较以前增加了8周;将学生分方向时间提前,保证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拓宽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计算机、英语四年不断线计划;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要求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以及教师相关的科研项目将科研引入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
由于教学培养计划符合当今经济发展,满足广大企业的人才要求,近5年以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是桂林理工大学就业最好的几个专业之一。先后有多名学生在“周培源力学竞赛”、“挑战杯”、“建筑节能设计比赛”以及学校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中获得各种奖励,体现了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专业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虽然我校是二本院校,但是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平均分数达到并超过了一本分数线,且逐年提高,说明广大考生对专业建设的认可程度不断攀升。
4.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平台建设
实验室是学生从事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的场所,通过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放实验室是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根据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设备配置上要达到先进水平,与企业现有先进设备一致,在设备数量上要满足实际“需求”。学校新建了“建筑节能实验室”并购置了大量的无损检测设备和先进仪器,可以满足目前建筑节能减排方面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也重点引进了道路工程模拟与仿真实训项目,充分发挥仿真实训功能,使学生在学校实训室就能了解和掌握复杂的系统或工程配套设备等操作。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外实习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未来的从业能力。通过学校及学院领导的重视,广大教工的积极努力拓宽了实习基地的范围和数量;通过让学生义务参与到现场工作,教师主动解决施工企业面临的技术等难题,与实习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实习与“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新建了“OVM 柳州建筑机械总厂”、“深圳恒义建筑加固有限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桂林市金辉建设发展有限工程公司”等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动态管理机制保证了学生校外实习的顺利进行。
5.改革课程体系
根据目前市场需要,对部分课程进行调整,增加了土木工程检测与试验课程(分方向进行),土木工程施工实际操做技能训练等课程,并专门建设了施工实训场地,购置了相应的施工设备以及工具。开设土木工程检测与试验课程主要是适应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的新变化,以满足目前房屋鉴定以及各类加固公司对房屋鉴定人才的需求为主要目标。开设土木工程施工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工种的认识,并结合课程后续的施工实习,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到各个施工工序,切实掌握施工理论与实践知识,提高学生一线管理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参与现场施工管理。另外,还开设了土木工程新理论、新技术课程(分方向进行),课程通过教师讲授以及邀请知名专家讲座的形式介绍目前不断出现的新的知识和技术,可极大提高学生专业视野和创新精神。通过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推动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十一五”期间出版教材7部,获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个;承担省级教育科研、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
6.拓宽培养渠道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现代化办学理念,开拓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新途径,加强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业的密切联系,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的模式,完成了与昆明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学生互换培养,与澳大利亚格理菲斯大学的“2+2”的培养模式已经连续实施了4年。在本科培养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工程硕士的培养,形成了与本科培养的互补共进态势。
论文关键词:水泥基材料;教学;工科专业
所谓水泥基类材料是指以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类材料,主要包括混凝土、砂浆以及其他有关水泥类的材料总称。与这类材料相关的课程包括:《建筑材料》、《道路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材料》、《胶凝材料学》、《混凝土学》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力学、岩土、水工、材料工程等相关工科类专业。涉及面广、课程教学要求差异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细心加以区分,容易造成这类课程的开设质量不佳,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相应的开课目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本文特提出几点教学探索。
一、精读教学大纲
目前,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给学生授课的学时数也在逐年压缩。但是,水泥基类课程是工科类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的主干基础课程,如果学习效果不佳或者达不到相应的学习预期,则会影响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针对水泥基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认真研读各专业对该类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就业环境要求,采取有区别的对待教学内容和层次要求。如,对于水工专业学生来说,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土木工程专业有所区别,二者的主导规范有差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利部《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中规定砂、石原材料以饱和面干为基础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而土木建筑业和交通行业规范中的砂、石原材料以干燥状态为基础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安排,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避免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相互混淆对学习不利,同时也将导致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难以适从的感觉。再者,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土木工程等专业中,以抗弯强度指标进行路面混凝土设计时,只作为掌握要求;但对于交通工程专业来说,大纲则要求达到应用要求。这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在混凝土耐久性、水泥、砂浆等内容环节均存在大纲和专业要求差异上的区别。因此,在教学上根据不同专业教学大纲的细微差别,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内容深度的教学是做好相应专业水泥基类材料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务必加以重视,切勿为了授课简化而不加以区别,造成各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困难。
二、认真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是目前大学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水泥基类课程体系复杂,内容各异,且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而且授课基本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灌输式”方法教学。这样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前认真组织、合理安排相应专业水泥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否则,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水泥基类课程很多章节需要调整上课顺序,不能按照教材的章节先后顺序依次进行。比如,在普通混凝土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均将外加剂部分归结为混凝土原材料章节中,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将外加剂部分放在原材料部分教授,效果很差。笔者在连续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将其先后顺序按照教材顺序和调整顺序进行授课并在期终考试课程中进行知识运用考查,发现明显有差别。按照原因顺序授课,学生对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无法理解,应用性的考试题不足10%的学生能够答出,但是在混凝土主要技术性质讲授后进行外加剂授课的话,对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非常好,几乎所有学生能够回答出相应的题目。究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和易性部分内容如果没有接触,对于外加剂如何提高混凝土施工和易性的内在因素无法理解,很茫然,因此在授课时需要将混凝土的基本性质先于混凝土外加剂进行。除了这部分内容外,还有一些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也需要进行精挑细选后才能进行课堂教学。
课程内容组织好后,下一步就是认真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需要重点关注了。
本科学生学习水泥基类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选择、应用材料,而不是为深入地研究材料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就是如何选择和应用材料环节。但是,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材料的前提是理解材料性能和性质。因此结合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应突出两个重点,即水泥基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功能。水泥基材料的基本性质是研究其作为建筑材料的共性问题,应详细讲授材料性质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材料功能是水泥基材料是否合理选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和安全使用,因此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的性质无疑是教学重点内容。此外,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增加介绍新材料、新工艺,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讲解,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2]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和章节中增加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关系、绿色建材方面的内容、国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有关环保型胶凝材料知识;在混凝土章节中穿插高性能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等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大纲的细化是授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细化是教学大纲细化的实践,是做好教学的根本,因此,认真组织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三、强化试验教学
对于水泥基类课程,除了理论教学以外,还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然而,目前,水泥基类材料课程对试验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课时所限,试验室资源以及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加等共同造成试验课的开设存在不足的问题。因此强化现阶段试验教学需要加强进一步的认识。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试验课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试验,不仅能验证已学材料的性质,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水泥的“初凝”、“终凝”等一些没有严格定量的概念,学生区分和掌握比较困难,通过试验就能很好掌握。再如混凝土试验,让学生自选水泥品种,根据自己设计的混凝土种类、强度等级等性能自定方案,独立完成,由此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分析能力。在试验中教师与学生互相切磋,预测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现象、总结试验成果。同时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深入到工程实践,以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实际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深入到建材市场、设计部门等进行调研,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是与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和措施。
四、推动项目教学
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创新人才,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培育十分重要,必须在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增加科研初步训练的特定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学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讨论会。此外,发挥学校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展以项目带动教学的科研活动,进行开放试验性活动。我们在2008年曾经发表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综合开放性试验实践性环节设计研究》开放性论文,通过推动项目教学活动,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且对水泥基类材料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潜力。推动以项目为载体的开放性试验教学环节,通过开放性试验项目的设置、动员、申请、实施到总结结题全项目实施过程的培养,对一大批学生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成功运用,使他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升华。
以项目为依托的项目教学方法,将会在水泥基类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及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科研生活,为推动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优秀的储备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管理改革;促进教学科研
土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研究地表及一定深度范围内岩石和土的物理化学指标、工程力学特性的,工程建成以后对作为地基岩石和土的应力、应变、强度、稳定性、渗透性的影响变化及力学性能,为各类构筑物、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提供力学理论计算依据,确保各类构筑物、建筑物不发生倾斜、开裂、基础断裂、地基滑动、不均匀沉陷、地基液化失效、坡面滑动等各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使其在设计年限内安全可靠地正常使用。土工实验是上述几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仪器设备按规范测试确定岩石和土的物理和力学指标。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课程理论教学并重对于教学是重要的,对于生产和科研更是关键技术环节。
我校水利土木学院已有58年的办学历史,办学初期就设置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专业,并建立了土工实验室。50多年来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万名水利土木类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1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GDP稳步增长,土木、水利、交通等工程也伴随社会发展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土木类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土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对土工类高等教育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也对土工实验室扩建及仪器设备更新和实验室教学管理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加强实验室建设
1.1 实验室原有状况
我校原有土工实验室面积小、仪器设备种类少、同类型仪器设备台件数也少,仪器设备仅有69台套,实验室面积仅有100平方米,可摆放的仪器设备有限,教师备课只能挤在一个角落里。因此学生没有同时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基本是学生轮流做或部分学生做、部分学生看。一些必须开设的实验项目经常是用1~2台仪器做演示,大部分学生围着看。简陋的条件很难培养学生对土力学的兴趣,更谈不上对土力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操作技能的训练,也就适应不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 扩面积和增设备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进行了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促进科研水平提高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改革。十几年来学校投入1 000余万元,首先扩大实验室面积,1998~1999年由原来100平方米扩大到200平方米;淘汰了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更新增添了新的实验设备种类和数量共130余台套,同种类仪器设备由原来的3~4台增加到15~20台。每班学生人数约30人,最多35人,这样一个班全体学生在做实验时可2人合用1台仪器,2人1组既可商量讨论互相配合又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2007~2012年实验室面积又从200平方米扩大到600平方米,新购置了土工实验土工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30台套,MC-3型核子密度湿度仪3台,SDT-1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土动三轴实验机2套,USD-10微机控制非饱和土三轴实验机2套,有力地促进了土力学理论及实验教学适应社会需求,支撑了教师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对土力学学科发展的跟踪。
2 实验教学及管理改革措施
我校土木、水利和交通3个专业的学生实验课只有6~10个学时(总学时一般为36~54个),周末及节假日实验室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为此实验室报请学校领导同意,在确保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教学学时不变前提下实验室对外开放,承担设计院所送检勘探土样的测试。同时要求学生以土力学课程实习的形式参与其中的实验测试工作,规定每个学生累积参与时间不少于20小时,参与实验工作的业绩计入土工实验课成绩。
实验室鼓励有热情有兴趣的学生和有勤工俭学需求的学生申请参与对外承担的土样测试工作。参与形式多样化:可以寒暑假参与,可以在学期间的周日和晚上参与,也可以课余零星时间参与。从参与的学生中选出责任心强的作为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参与学生的考勤、工作分派、津贴发放和向责任教师沟通汇报等。
所有土力学教师除在教研室备课、上课外,平时均在实验室工作。身兼数职:课堂及实验室教学、科研实验测试、对外技术服务等。
实验室设备数量及完好情况、水电及门窗等安全责任人为实验中心主任,直接负责人为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室内及门口均装有视频监控,记录保存每天实验室监控画面,硬盘容量可存半年图像数据资料。教师都有实验室钥匙,学生仅组长和副组长有钥匙,以方便进出和加班,实验室实行24小时开放。
3 促进了教学科研提高
3.1 教学效果突出
实验室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上的对外开放,使学生感受到原来普通泥巴砂砾石块蕴含那么多的知识学问,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动手能力,使学生由原来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土力学理论普遍掌握得扎实,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同时对土力学及土工实验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对外承担一定量的土工实验,开创了学生课程实习条件,提供了勤工俭学和兴趣学习岗位,增加了学校师生与外部同行业的联系机会,也了解到行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趋势。
据统计,10年来有30余名学生因在土工实验室参与过实验工作,认识了土力学学科意义,培养了兴趣,先后考取“211”院校岩土方向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还有几十名有土工实验室工作经历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地质勘探和土建施工单位,很快适应工作并成为业务骨干。
3.2 科研成绩显著
3.2.1 构建新的土工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从土工实验的工程应用性入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如在做土的液限和塑限实验时,如果液限较高,就要考虑它有可能是膨胀土。《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CB/T 50279-98)对膨胀土定义为:富含亲水矿物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的高液限黏土。一般情况下,膨胀土的承载力较高,但浸水承载力衰减较大,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胀缩变形、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性质极不稳定,对工程安全影响特别大。对膨胀土就要增加胀缩性指标的测定,包括自由膨胀率实验、膨胀率实验、膨胀力实验、收缩实验等。实习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该项测试工作意义很大,有的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深入查阅膨胀土文献资料,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次数,较好地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3.2.2 积极利用新型综合性仪器设备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如新添置的土工实验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集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可进行常规实验、部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只需通过计算机操作就能完成实验测试、图表曲线绘制、实验报告编制等。
新进的MC-3型核子密度湿度仪,可快速准确地测量各种土、沥青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密度和含水量。还可测沥青混凝土空隙率,仪器内设有微处理器,一般情况下只需输入测量计数时间(或测量要求的精度)和被测材料室内实验的最大密度,按启动键即可很快测量读出测量深度、日期、计数时间和测量结果:湿容重、水分重、干密度、百分含水率、百分压实率、百分孔隙率等。
新进的SDT-1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土动三轴实验机,主要用于岩石、砂土、岩浆的轴向压力和侧向压力的强度实验、土动力学实验,还可用于测定细粒土和砂土的总抗剪强度和有效抗剪强度参数的实验。还可根据排水条件的不同完成不固结不排水剪实验、固结不排水剪实验、固结排水剪实验。内置实验软件在WindowsXP/2000中文环境下工作,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实验条件和实验数据结果自动存盘,显示并打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实验曲线、表格和报告等。USD-10微机控制非饱和土三轴实验机,是通过3~4个圆柱形试样分别在不同的恒定周围压力(即小主应力 3)下,施加轴向压力〔即主应力差( 1- 3)〕,进行剪切直至破坏,测定土的抗剪强度,然后根据摩尔-库仑理论,求得抗剪强度参数,对细粒土和砂土求得总抗剪强度和有效抗剪强度参数等。
这些新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为教师承担横向课题和申报纵向课题搭建了较高的科研技术平台,如承接的国家电网泰山蓄能电站地基勘探土样测试、京沪高速公路泰安段路基勘探土样测试和济南许多高层建筑地基勘探土样测试等,委托方正是看到学校教师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先进综合的仪器设备才来委托的。教师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研究思路,可很好地指导研究生做课题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使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科学研究和对外技术服务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近10年来笔者积极参与工作,获益匪浅,先后与其他教师20余篇,编写土力学及土工实验指导教材2部,申请科研经费12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4 结束语
十余年来,学校在土工实验室的持续投入,搭建了较高的科研技术平台,又进行了有效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改革,极大促进了学生兴趣培养和技能训练,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教学培养水平;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实践启示我们,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学仪器设备的硬件和教学管理改革的软件也要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和学新,张利钧.关于创新及创新人才标准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12-14.
[2] 张新跃.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122-124.
[3] 李勇.实验室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5):194-195.
[4] 张卫军.构建土工试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5(1):34-35.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14-02
前言
土木工程概论是在教育部1998年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大土木专业建立后新出现的一门面向入学新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新兴课程。主要介绍土木工程(专业)内涵、土木工程形式、特点、最新成就、发展方向以及土木工程材料、建造方式等内容,还包括土工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一入学就了解土木工程的广阔领域[1],感觉到专业成后可以大有作为,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建立对专业的深厚感情,树立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信念。
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较新,不同于力学、建筑学、结构设计等传统课程,还未形成非常成熟的教学体系;
(2)受众特殊,面向的是没有任何基础的新生,讲授的却是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3)内容涉及面广,涵盖土木工程(专业)的方方面面,即包括专业情况、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及学习方法,还包括各种工程形式、建造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教学目的特殊,其他课程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不多,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大土木的内涵、树立专业观念、培养专业学习兴趣、了解研究发展的方向。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在目前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很好地发挥该课程的的重要作用,为改善教学效果,许多开设土木工程的院校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
1 存在问题
重视不足。由于课程的新兴性和介绍性特点,一些学校对该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选派教师、安排学时、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学习等环节往往不如骨干课程受重视。
课程内容把握差距大。这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有些教材内容带有很强的作者或学院背景,本人(学院)哪些方面比较强,往往重点介绍;有些教材重理论介绍,有些教材重建设实例展示;有些教材注重过去发展,有些教材注重未来展望,故此教材内容、形式不统一。因为该课程内容相当宽泛,很少有教师能够熟悉课程涉及的全部内容,教学实践中有些授课教师熟悉部分多讲,不熟悉部分少讲、不讲,所以各院校该课程的学习相差较大。
讲授方式不固定。目前教学实践中一般由一名教师主讲和多名教师共同讲授两种方式。一人讲存在局限性,如前述,土木工程涵盖过去的多个专业,涉及工程建设的各环节,某一教师不可能是各方面的行家;有些院校组织各方面资深学者就土木工程的某些方面作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讲授,深度和前瞻性都能满足,但作为课程的系统性不能保证。
教学方法单一。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只关注教与学,对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学多少及学生的认同感关注不够[2],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虽然起着指导作用,但终究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学”才是内在的。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刻苦的学习,才能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才能[3]。目前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重知识、轻方法,重灌输、轻互动,重教师、轻学生等问题。
教学改革实践
选择优质教材,结合专业方向设置制定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既考虑土木工程丰富内涵和知识的系统性,又有学院自身的特点。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共开设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两方向,拟开设港口工程方向。首先参考了江见鲸等[4]、罗福午[5]、丁大钧等[6]、陈学军[7]等多版本教材,最终选定了江见鲸先生、叶志明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教材及相应CAI教学课件作为教材,其余作为参考教材。江见鲸教材的优点,根据我院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其内容做适当的详略处理,30学时课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土木工程施工各用4课时,工程材料、基础工程港口工程、土木工程师设计方法各用2学时,其余适当介绍主要内容。
由于教材编制的时效性,至少落后工程实践2年以上,所以教材使用中,应注意及时将土木工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及新建典型工程等信息补充至教学中,保证课程的先进性。
2.组织课程组,系统授课。结合前述两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我们成立了以专业负责人主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组共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2人,专长涉及建筑工程、岩土、交通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这些教师不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有深厚的工程或研究背景。课程组共同讨论修订教学大纲,由负责人进行课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基础工程、交通工程、施工和设计方法等章节由4名教师主讲,其余内容由课程负责人讲授。
3.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启发性、典型工程实例引导等教学方式。总理在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和北京市优秀教师时提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该课程面向刚入学还没有建立工程、专业概念的新生,既要向他(她)们介绍土木工程形式、建造技术、发展等知识,更要传授他(她)们专业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8],包括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实验等环节的注意问题,帮助他们转变思维方式,还要帮助他(他)们树立专业观念、工程意识,通过课程学习让他(她)们热爱上建设事业,热爱上土木工程专业,激发起学好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进一步接触专业的其他课程前,充分了解将来可能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极大提高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有目的性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题演讲,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效果更好。
有条件的话课余时间安排若干场有关土木工程各领域发展前沿的讲座,聘请设计或施工企业知名的设计、建造师、和其他专家,让学生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见面,探讨土木工程发展成就、专业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等弥补课程教学之不足。
五、采用丰富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典型工程实例介绍、工程现场讲解、教师网络答疑等多种方式,配合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有效使用各种媒体的信息传递手段,提高授课效果与效率。为使土木工程专业的新生能尽早对本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其学习兴趣,多媒体授课时,尽可能采用图片、动画、视频内容,充分展示了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的典型实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以声音、视觉的冲击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个人特点,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背景和工程及研究经验,将他们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以自身的经历与成就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专业荣誉感,才可能给予刚入大学校门满载热情、焦虑、迷茫的新生指明专业方向[2],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现能力。
改革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应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要真正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所以学生成绩至少应由四部分组成:平时出勤情况,大约应占10%左右;课堂互动环节表现,大约占10%左右;课程作业,应作为主要考察内容,可以用小论文形式或调查报告形式。考虑到要求受教育者接受综合课程的教育, 以便他们能够在从事工程活动的同时考虑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通联系, 并且学会从综合的角度对这样一些问题加以思考和解决[9],作业不应是简单的问答形式,一般需要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通过观察和思考,需要学生的主观思维和逻辑判断才能做出,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和自学能力,例如关于工程实例的调查研究报告或学习某种工程材料、形式、建造方法的收获体会,通过作业还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既增加学生对土木工程的充分了解,也锻炼了写作的能力,此部分成绩至少占50%;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测验形式检验,可安排2-3次测验,成绩占30%左右。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符合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本院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已基本形成,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有明显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在同专业内名列前茅,由主讲教师编制的的教学课件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二等奖和河北省第十二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进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改革探索,为更好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利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讨[J]. 中国建设教育,2009,(6):12-14.
[2] 刘岩,谭宇胜.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74-76.
[3] 叶志明,宋少沪,汪德江,等.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J]. 中国大学教育,2006(8):8-9.
[4] 江见鲸,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5] 罗福午,土木工程概论(第三版)[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7.
[6] 丁大钧,蒋永生.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7] 陈学军.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