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8 19:3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考历史的复习相对来说,工作量大,加上复习时间有限,因此,学生的历史复习效果不佳,特别是在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怎样合理地指导学生高效的历史复习成为历史教师工作的重点。教学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复习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复习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平时所学的只是进行统性的串讲,为学生中考提供帮助。
一、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功能也有了相应地转变,历史复习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只有学生真正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才会真正地参与到历史复习课之中,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学生的历史复习不能是盲目的、没有计划的,这样的复习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明确历史中考复习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且监督学生的计划落实情况。教师在历史复习课堂上,对历史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一体化的强化,对于专项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的联系。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中考历史复习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教材梳理阶段、专题训练阶段、模拟测试阶段以及考前指导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复习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整体来说,历史基础知识还是一切考试的重点,必须要在基础知识上多下工夫。将中考历史的考点细化,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结合,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实际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
教师要在历史复习课堂上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考试、答题能力,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应试能力。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合理地安排时间,用时均匀,加强定时训练的效果,对于材料题和问答题还要注意答题的准确性、简要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对学生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的培训,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在真正考试时候不必要的失误。
历史课程是中考的主要科目之一,历史教学的复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复习课堂成为学生历史复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教师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定,只有与学生实际学习相适应、被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复习课堂的教学质量。
(作者作者 安徽省滁州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初三历史 复习 体会
初三历史升学考试的内容比较多,历史知识点覆盖面广,需要学生认真去梳理各专题的内容,找出它们的联系。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要求也比较高。那么,该如何去复习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提高历史成绩,抓好初三历史总复习,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是中考命题的根本,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学生只有熟悉课文、打好基础并以此为前提培养能力,才能应对各种变化。离开了基础,能力只是空谈。复习的第一阶段,教师在课上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的阅读,从中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最基本的概念,按照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在每个章节串线的基础上,再把整本书串成一条线索。实践证明,抓点理线,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和条理化。因此,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主线,就可以以线相串,记住各个部分的知识点。需注意的是:复习课不是上新课,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知识层面上,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宽、深化。我的做法主要是印发考试说明给学生,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详略得当。
二、加强主题练习,培养基本能力
由于学习知识的增多,学生很容易将一些相近的知识点记错、记混淆。因此,在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分成主题进行复习巩固。在加强主题复习时,要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前因后果的分析,要引导学生宏观把握历史知识,最好是让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知识相互迁移,形成新的主题、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每一主题复习完后,要通过专题练习,特别是材料题的练习,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字材料中找出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中的信息。每复习完一个主题后,就要从各地的中考题中找出类似的材料题来练习,从当地以前所考的材料题中,选择性地出一、两套模拟题来测试,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主题的内容。
三、综合复习,针对训练,突出重点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复习内容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中考复习指导》是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把握考试的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因此,要密切关注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
四、专题复习,关注热点
综合复习是使书本由薄变厚的一个过程,学生从中掌握了大量信息,但一时难以消化、吸收。为使学生真正掌握好基础知识,迫切需要将其系统化、专题化整理,即将书本由厚变薄。其方法是在复习时重新组合教材,以历史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教师进行“纵横”联系,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及时把同类型历史知识归并起来形成专题。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每一历史事件又都有前因后果、前后发展、依次交替。如果我们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就是纵向联系。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轻松迎考,考出水平。
五、模拟测试,规范答题
为了使教学得到可持续发展,每年的中考题都会保留一些上年中考的知识点,题型不变,难度变化不大。我们可依照《中考历史考试说明》,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参照以前的中考试卷模式,出几套中考模拟考试题,完善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适应中考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失分,使自己升学不受影响。
通过模拟测试,主要提升以下能力:
1、提升学生答题的审题能力。通过仔细阅读该题的题干和材料,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性字、词,让学生明确应该回答哪些问题,每一问题又涉及到什么事件、是这一事件的哪些方面、回答到什么程度、在什么范围内作答。学生通过读题、审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明确了该用什么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
2、增强学生答题的有效性。这样可教会学生对不同的答题语、不同的疑问词作答时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增强答题的有效性,从而教给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另外,在回答时要看清楚一个问题又有几个小的问题,不要遗漏了问题没有答,影响自己的成绩。
3、加强学生答题的规范性。教会学生答题时要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答题的内容找到了,那么就要看分答题。有几分就要答几点。特别是一个问题里面有几个小问题,在回答时更应该注意:每一小问题要分开答,不要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段,让阅卷老师去找答案;否则,由于没找到答题要点而失分的可能性很大。
综上所述,历史复习需要进行整体归纳。在复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复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一句话,教师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上,只有讲究复习策略,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保证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 应考能力 题型解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08
初中历史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系统,首先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学生记忆起来有规律可循,只要理出大的枝干和框架,学生的大脑里就会有系统的知识点,在做题时可以直接调动知识点,不用绞尽脑汁的苦想,大大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另外,初中的简答题内容也比较单一,所以在面对考试时学生只要审对题拿分其实很容易,而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面对考试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一)善于审题
选择题一般来说是将几个相似、相近或者相反的选项放在一起以达到混淆答题者的目的,如果学生在审题的时候不认真,就很容易落入编题人设好的圈套。因此,在平日的训练里老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生掌握了审题技巧,识破出题人的圈套和陷阱,做题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在平日做练习题时老师可以以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起来审题,审题包括审题型、审题干、审题这几个方面,学生首先要明确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目,明确出题人出此题的目的,另外要读懂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是选正确项还是选错误项,是选做法还是选意义,明确题目要求后就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会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要根据题目要求逐一排除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老师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审题思路: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目,出此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哪一部分的知识掌握情况,题目要求选出什么样的答案,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直接排除哪个选项。通过进一步审题,其他选项分别是因为什么被排除以及选择正确选项的原因,通过这一思路学生可以将题目进行透彻的分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就能够掌握熟练的审题技巧。
(二)了解题型
了解题型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明白出题意图,迅速作出思考判断,以提高审题的效率。初中历史的选择题题型可归纳为:年代人物类,选择正误类,材料分析类等。年代人物类要求学生选择在某一时期,某一年生的事情或者是某个人的思想做法等,做这类题要求学生把四个选项发生的时间或者是涉及到的人物都写出来,根据题目要求直接选出符合的一项,这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选择正误类则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看明白题目要求是选出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避免出现南辕北辙的低级错误。材料分析类是初中历史选择题所占分值较大的也是较难审题的一类,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求学生会分析材料并能从选项中选出符合材料要求的一项,因为历史材料题会涉及到文言文,所以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审题很容易出现理解误差,因此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如果实在读不懂题目要求也要通过捕捉关键词来推测题意。
(三)学会检查
学会审题和了解题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率,而学会检查则是为了保证答题的质量,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出现不该犯的错误。首先学生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即使是平日里的训练也要坚持检查,考试的时候学生的大脑会保持长时间的兴奋和紧张,一旦做完题学生紧绷的神经也会放松下来,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检查,而如果学生在平日里就养成了检查的习惯,在做完题后学生依然能受习惯驱使进行检查。另外,在检查时不要轻易修改答案,如果这道题一眼就能看出是自己选错了,那么则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如果这道题在第一遍做的时候就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在检查的时候依然无法确定答案的话,那最好就不要因纠结而修改答案,人的第一感觉初始判断往往是大脑最深层的记忆,在记忆模糊的时候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最可靠的。
二、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一)读材料
历史的简答题多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托的,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作答,因此做历史材料题首先要学会读材料。阅读文言文材料时要学会抓重点,我们做的是历史试卷并非语文试卷,所以无需逐一分析材料中的所有字词,但要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材料的重点所在,并能迅速联系到课本所学知识,然后找到课本知识与材料的契合点从而明确答题方向。
(二)分析材料
分析材料是为了更透彻的理解问题,学生在作答材料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材料理解不透彻,只是根据问题照搬答案,而作材料题时往往都有题目要求是请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所以完全脱离材料照搬课本的现成答案的做法是得不到高分的。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应该对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出题人要求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进行作答。
(三)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审题错误,学生在落笔作答之前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看清题目是让回答什么问题,从哪几方面回答问题,很多学生看一眼问题就根据课本上老师画的标准答案全部抄上,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但实际上,历史材料题的问题都比较细致,不会出现那种太广泛片面的问题,所以学生在作答之前要审清题目要求,按照要求作答,不要漏掉要点但也不要多写一些与题目要求无关的答案。
(四)组织答案
又一个学期结束,对我,这是极其特殊又极具挑战性的一个学期。于工作,一个新的开始,疏离两年的初三教学在慢慢找感觉、找方向;于生活,角色的即时转变,生活的忙乱,在慢慢地调整适应;幸运的是,在领导的关心,教研组同伴的帮助下,我没有掉链子,有条不紊地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和党务工作,在悉心学习中享受成长的喜悦,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本学期九年级的主要工作是世界近现代史的讲授。与其他年级不同,中考迫在眉睫,九年级历史课在兼顾兴趣的同时,必须紧扣中考范围,更多地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历史规律的梳理,答题技巧的训练,更加高效地完成每一节课程教学。于是,本学期我特别注意课前的回顾与课后习题的训练,在每一节课的开始都将知识结构图呈现给孩子们,引导孩子们进行知识复述,力求达到对九年级历史课程内容的“熟悉”,每一节课的结束穿插习题,着重传授答题技巧。另一方面,鉴于下学期复习时间非常紧张,本学期我完成了明年专题复习的全部准备工作。1、做2012-2017年中考题,总结大连历史中考特点及出题方向,并反复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与宋姐、思佳进行交流,以求对教材的重难点及考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2.结合中考范围,整理编写了“中外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侵略战争”“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十二个综合性专题,还把各地中考题集结成册,编写了六套专项选择题;3.总结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在教学研究方面,本学期着重就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三点作为学生的关键培养点,一是史料实证,历史学习特有的思维品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乃史学之本,历史教学之基本原则。如何做到理解懂得继而运用?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多角度呈现包罗万象的精选史料,精读精析,不怕浪费时间,读文字,读图片,读出土文物,从中发现蛛丝马迹,抽丝剥茧般将历史问题逐一侦破。以往我总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总吝啬时间带孩子们读,或者一时考试没有直观成绩的呈现就着急,否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其实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得舍得给予孩子奠基的时间,才能等来他们的破茧成蝶。二是时空观念,认识历史的必备观念。所谓“史地不分家”,地图不只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对历史学科同样重要。如果前者强调空间位置,那后者则对时空都提出了更深层的要求,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国土疆域的更替变化,国与国之间的战略位置,如何在不同时空架构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是历史学习的精要所在。因此,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突出了历史地图的应用与解读。三是家国情怀,历史育人功能的标志。明年的历史教学将采用统一的国家部编教材,培训中教育部长这么说道,教育体现国家意志,历史教育是国家的教育,是维持支撑政治执政的思想体系,强调历史教学中意识形态的培养。如何在历史课程中培养青年学生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认同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我想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以情动情,更多地用语言,用情感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感悟所得,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党务工作方面,鉴于从中央到地方对党务工作的高度重视与狠抓,本学期对我校党务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利用教学之余,整理基层党建考核十大项几十小项内容,重新核查基层党建数据库信息,重新录入全国数据库,认真完成半年报和年报统计工作,组织召开党员大会五次,预备党员转正两名,发展党员一名,搜集材料创建红星海学校党建活动文化区,上传下达的报告多次,撰写两学一做活动方案、党建活动总结等,工作繁杂,头绪众多,非常多谢各位党员教师的全力配合与帮助,才使党务工作顺利进行,与教育教学相得益彰。
(二)下学期工作思考
首先,在教学方面。一是制定详细计划,抓好初三复习工作,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一起为孩子们的初中生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二是继续开展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尤其是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三是注重开发和利用动态的生成性资源,重建本真灵动的历史新课堂。其次,在关注学生成长方面,由于学科性质,所教班级众多,每班每周课时较分散,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也相对匮乏,常常无意识地忽略教育之“育”,有些功利性倾向,这些在下学期的工作中需特别用心去对待。第三,个人成长方面,让阅读成为习惯,完善专业知识,增长教育智慧,实现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以上即本人本学期的主要工作报告。本学期的我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关注教学向着关注学生成长,从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学方式的多样在逐步转变。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我将继续用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用情感去培育学生,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期待他们的盛开,也祝福自己的成长。
第一,重视资料轻轻课本。近年来,重庆历史中考,要考六本书和重庆历史,政史合堂,时间是90分钟,中考涉及的内容真不少,由于有的学生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历史课,这会让学生望书生畏,让学生失去了靠好的自信,转而产生了对资料的依赖。把课后复习的时间花在资料上,练习资料上的题,梦想资料上也许会有一模一样的题目,会有现成的答案,而很少去翻课本,这是舍本逐末的。
第二,抄得多就考得好。因历史考试可带课本和历史地图册,许多学生为充分利用好“开卷”,大多不相信自己,生怕漏要点失分,便将自己感觉正确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搬到试卷上,他们大多不经思考就将查阅到的所谓的正确答案生硬地往试卷上套,导致所查阅的内容与题目结合不紧,或答非所问,既浪费时间,又做了无用功。
第三,见考题就翻书。为确保答案的正确,很多同学做试卷时喜欢见题就翻书,由于平时不烧香,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没有去记忆,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就要翻半天书,才能找出一道题的答案,更不用说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题了。同时,也感到时间不够用,大多不经思考就将查阅到的所谓的正确答案生硬地往试卷上套,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开卷不用记忆。开卷考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基本知识点不需进行记忆的想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开卷了就万事大吉,都相信自己的抄功。事实上,历史学科中考考题灵活,注重联系实际,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次考试都是以知识的记忆、理解为基础的,开卷不用记忆的想法是不对的。
二、教师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结合这几年历史开卷考试情况,我觉得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端正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点
开卷考试仍旧需要记忆。开卷考试时,思考空空如也,抄书无从下手,这是在考场常见的情景,主要是学生对历史考试很少作记忆准备的结果。学生没有必需的知识储备,对课文内容和基本知识点很陌生,考试时影响答题速度和准确性,因此只有学生有了历史知识熟练的记忆,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在历史考试时取得满意的成绩。
2.课本比资料更为重要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准确、严密,可称之为“准确性”;一种是生动、活泼,可称之为“生动性”。
针对说明文的语言,中考中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
1. 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如加点字能否删去;在同一语境下加点字能否替换成其他近义词;或是直接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这三种题型在中考说明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三者其实是一种类型的题目,所要考查的点大多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先表态,加点字不能够删除(或替换);再释词:加点字表示什么含义;再比较:加点字删去后句子表示什么含义(或替换的词语表示什么含义);最后下结论:若去掉(或替换掉)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分析所选语句或段落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此类题型近年来在各地中考卷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不得不引起重视。他更偏重于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考生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句式变换等角度来着手赏析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和感染力,具体会在下文中会分析到。
3. 分析比较两段话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此类型题目的设置大多旨在让你区分准确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特点,具体分析可参照文章上面两点来思考。
对于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既要了解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还要体会它在段与篇中的特殊作用,这样才能理解语言准确对突出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 分析某两个或多个加点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题技巧此类题型的解答一般是较为容易的,一般都不能随意调换词语顺序。考生只需从两个角度来加以考虑:一是词语间是否有固定的逻辑关系,如由浅入深、由主到次、层层递进等;二是加点词语是否暗合文章结构,或是文章的说明顺序。
以上只是思考答题的切入角度、技巧和套路,这只是一个框架和指引。要想在考场上自如应对千变万化的考题,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对说明文的语言有更深刻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一、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最主要的用途是传播知识。要使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来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否则便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准确”是说明文的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所谓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就是符合客观事实,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能、成因、功能等加以解说,不必修饰或描写,只需要明白清晰地表达出来即可。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词语上,这些词语往往起到修饰限制的作用,研读体会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也将帮助我们在面对相应中考题时游刃有余。
1. 关注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1) 表示程度上的限制:如十分、很、比较、几乎、相当、仅仅、最、一定、尤其、稍微、更加……
中考示例2010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淘米水的妙用》中,有这么一句话被出成了考题:“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看到这样的题目,考生们应该敏锐地察觉到考官所要考查的正是考生对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把握,题中的加点词语“一定”在程度上对淘米水的药用价值起了限制作用,说明了淘米水药用价值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放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表示范围上的限制:如大多、大部分、全、都、主要、之一……
中考示例2009浙江温州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绿色产业”完美转身――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中要求考生说说画线句中加点词的作用:“温州森林公园前身大都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当初,这些国有林场一方面面临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困局,另一方面却拥有良好的旅游吸引物――森林。”加点词“大都”是绝大部分的意思,在范围上起到了限制的作用,说明温州森林公园的前身大部分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不排除有例外的情况存在,这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表示数量上的限制: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
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应用具体准确的确数予以说明,这样可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为真切具体。
中考示例2009贵州黔东南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绿色技术》中有这样一道考题:“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句中便是通过具体而精确的数字来说明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速度之迅猛,从而让读者对此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如果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应用约数加以说明,如约、多、几、有余、很少、近等。中考时常将考点放在约数的使用上。
中考示例2010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中的考题:“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加点字“近”就是约数,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所以文章用一个“近”字加以数量上的限制,表示并非确指。如果没有这个“近”字,反而会使文章的说明显得不可信。
(4) 表示时间上的限制:如当时、原来、目前、已经、一直、一向、渐渐……
中考示例2010年陕西省中考说明文阅读《秦岭》考题:“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官别馆的首选之地。”这里的“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加以了限定,说明秦岭作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首选之地由来已久。如果去掉便显示不出这种从古到今的历史上的渊源关系了。
(5) 表示估计、猜测:如大约、左右、大体、可能、也许……
中考示例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说明文阅读《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考题:“一般上部年幼的叶子比下边老叶先变色,有时叶脉先变色,有时叶肉先变色,都可能与糖分有关。”加点的“可能”一词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因为花青素的形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变色与糖分的关系还是一种猜测,用“可能”一词将分析的原因解释得更为客观。
(6) 表示信息来源:如据说、据介绍、据考证、据调查……
中考示例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说明文阅读《闲话白菜》中的考题:“据考证 ,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加点字“据考证”是指根据资料考核证实并作出了一定的结论,说明“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不是凭空捏造。若去掉,就有可能让人觉得是杜撰的。以上六种是在中考说明文语言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加点字的类型,当然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远不止以上的六种,如表示频率上的限制:屡次、常常、偶尔、往往、经常、总是、有时等,表示质地的限制:软、硬等,此处便不再一一详细列举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相信各位考生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便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题。
2. 关注关词语的合理运用
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能够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示例2010年湖北宜昌中考说明文阅读《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中有一题:“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考题要求考生在文章中划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答案应该是“不是……而是……”。这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亭子之所以被称之为“画中游”的原因,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即在亭中便可将亭外如画的风景尽收眼底,从而更进一步地印证了前文所说的,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二、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因此,在准确的前提下,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所谓生动性,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写,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这就是说明文的生动性。“科学小品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大多体现出这种风格。
说明文在保证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不仅能增强文章内容表达上的形象性、可感性和文学色彩,还能使读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美感体验,受到美的陶冶,同时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说明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1. 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活泼清新
为了把人们不易看见的事物和现象、不易理解的过程事理阐述清楚,作者多会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如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使读者读来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如《蜘蛛》一文将蜘蛛不同的腺体叫做“壶状腺”“葡萄状腺”等。腺体这种事物通常很难描摹,但作者形象的比喻,不仅清楚地说明了各种腺体的形状特征,又说明了它们不同的功用,给人深刻的印象,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
中考示例2010年江苏省盐城中考说明文阅读《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中的考题:
画线句子“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答:采用了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其实,说明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其表达效果与其在记叙文中是差不多的,如比喻,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拟人,是使事物人格化;夸张、对比,是强调突出了……;排比,是增强语势,强化情感等,这些都是考生们在平时阅读中经常训练到的。所谓一通百通,这些答题的技巧用在说明文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2.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语言生动诗意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同时可以结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介绍描画事物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蜘蛛》一文中: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但走不多远,又转回来,再绕一下,又走开。随后是接连地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看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有时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
本段生动的描写恰当地运用了“见”“赶”“绕”“转”“走”“转”“绕”“走开”“接连地绕”“跑开”“看到”“靠近”“细细捆绑”等一系列极其细腻的动作描写。这样写就不仅是在介绍蜘蛛的习性,更像是在刻画一个小小的生命。使枯燥的昆虫知识显得生动活泼,又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知,从而具体地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
中考示例2009年山东淄博中考说明文阅读《绚丽的蝴蝶》中有这么一段话:“拟态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式,枯叶蝶是世界著名的拟态昆虫。它的前后翅合起来,极像阔叶树的枯叶,翅上的斑纹,更像一张枯叶上的主脉、支脉和真菌斑点,混杂在枯叶堆中,极难发现。”
这段话可以说是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原本读者对于什么叫“拟态昆虫”还是概念模糊的,聪明的作者没有在这里加入大量的术语解释和枯燥的说明,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枯叶蝶的形态。经过了作者的描述,读者头脑中的概念立刻清晰了起来。
3. 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充满美感
我们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多感官结合、形色结合等,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能使文章充满美感,引起读者的兴趣。如《苏州园林》中的选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这段话虚实结合,想象、烘托,让我们感受到了苏州园林设计精巧及美丽,似乎身临其境。
中考示例2008年湛江中考说明文阅读《美丽港城的标志性公园――渔港公园》中的片段: “海之恋”入口广场后面是题为“渔港船歌”的休闲景区,景区设计成一个半月形的小港湾,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景区里面停泊着从湛江各处渔港搜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渔船,小的是仅能容两人的舢板,大的有几百吨的远洋拉网渔船。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依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明月当空的夜晚游园,坐在船上,无论是小憩还是畅饮,都自然的会生发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赞叹。
此段运用了写实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综合运用了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得说明对象形象鲜明,同时引发了读者的丰富想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4. 句式变化的综合运用使语言多变灵动
句式的变化包括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等。如《生物入侵者》运用了大量的成语或四字句,准确而简明。如“安家落户”“在劫难逃”“束手无策”“物竞天择”“为所欲为”“无动于衷”等成语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中考示例2009湖北恩施中考说明文阅读《恩施民居――吊脚楼》中写道:吊脚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吊脚楼袭古“干栏”建筑遗风,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远远望去,更显险奇。平地吊脚楼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故吊脚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方法;复习效率;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992-7711(2017)04-0028
在中考历史复习过程中,要应对中考历史开卷的特点,结合考试说明、课标、时政热点、答题技巧等来进行有效的复习。主要表现为:
一、紧扣考点,把握命题走向
《中考历史考试说明》是中考历史复习的考试大纲,是考点所在,也是中考历史命题的依据,在复习中依据中考说明上的目标要求,将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简述、理解的知识点结合教材进行详细化,编写成复习纲要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哪些是理解掌握内容,从而明确重点、难点、易混点,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仔细研读考试目标要求和样卷、上年中考试题,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紧紧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二、立足基点,夯实基础知识
历史中考复习要立足基点,循序渐进,依据课本和考点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要在“精”字上下工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明确,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采取纲要、表格和图示法等板书形式);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
三、突出重点,强化目标训练
经过夯实基础知识的一轮复习之后,下一个步骤是查漏补缺,突出重点,强化训练。这一轮复习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
同时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提问、课后抽查、书面作业、单元检测、周练、月考等,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训练两大部分,并配合选择、简答、材料分析等多种题型进行多轮训练,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通过讲解和练习,注重讲与练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每章每节的重点知识做到人人过关,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让学生走出了开卷考试只需在书上抄题、划线的误区。
四、攻克难点,构建知识网络
突出重点、强化训练之后,不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学生很难在脑海中把所复习的内容形成历史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既要对个别学生提出的困惑问题解难释疑,同时还需要对学生易混淆、难理解、常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列表归类,加深印象,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在复习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努力:
1. 同类合并,形成专题
从大的方面可以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为若干专题,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横项和纵项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整体把握。
2. 提炼热点,归纳解题技巧
首先,历史中考命题不回避热点,这是中考历史命题的原则,目的是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注意结合时政热点背景材料与历史教材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并提炼出来。如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材料,联系中外历史上解决农村的农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回答相关问题,这是一道结合热点非常经典的题目,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与历史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历史中考在注重考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提炼热点,如当前国家强调自主创新与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结合起来;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与先秦的诸子思想主张结合起来。
其次,近年来,历史中考越来越来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让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归纳解题技巧,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历史中考常见的题型解题方法作一介绍:
(1)单选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重要历史现象、事件的本质,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历史选择题的编排顺序是有规律可循,往往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遵循先古后今、先中后外的规律,要求学生在解题时依据题号对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查找教材,对非疑难问题可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这样,可大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同时应留意组合选择题和反向选择题,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去伪存真。
(2)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快速读完材料或图表,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审题,抓住关键,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3)分析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分析探究题的常见类型有叙述题、分析题、评价题和比较题等。无论什么样的分析探究题,首先必须审清题意,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要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
关键词:历史 基础知识 互动 技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来看,学生最薄弱的环节是:有关历史事件和性质、历史综合性问题、错别字、图文等。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近几年江苏部分中考试卷的分析,就初中历史复习阶段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目标,周密安排,拟订备考策略
1.注意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准确把握方向,确保有效复习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因此,要认真通读课程标准、钻研考试说明和教材,要对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学要求有所了解,特别对知识的要求、技能技巧的运用、科学探究方面等,再根据考试说明仔细钻研教材,不但要理解教材提出的每个知识点、性质、背景,还要对教材中提供的科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教材中对知识的表达方式、练习的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应在复习的过程中予以关注。
2.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立足基础,着眼能力
中考是依托知识来考查能力,中考考查的知识是对整个初中所学历史知识的抽样,中考所要考查的能力层次是初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中考所要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笔试环境下所能体现的能力。基础知识是中考命题的第一依据,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题海战术的训练方式,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真正达到获取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课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灵活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处理实际问题仍是近年中考的一个特点,也是时代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要通过对身边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的关注,学习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理解社会和周围发生的事物,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要发挥历史教学的特长,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多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及多举生活中的历史文物古迹等,甚至可以在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使学生既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中考复习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切忌平均使用力量,在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属“理解”层次的,要了解它们的含义,掌握要点,能运用其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能用其解释简单的历史题;对要求为“了解”层次的内容,应通过复习加以弄懂,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出其含义,在有关的问题中能识别它们;对要求“简述”的内容,应能熟悉它的性质、概念及影响。比如说,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内容占考试范围的50%左右,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复习这些内容,而有些老师在复习中却按照七、八、九年级的顺序来复习,而没有注意突出重点;有些老师甚至先复习七、九年级的,再复习八年级的,但时间把握不好,留给八年级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复习效果不好。
5.注意复习进度的阶段性
中考复习,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单元过关,把教材中的内容全面复习、梳理,并将各章节的知识连成链。这个阶段不能急,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掌握,打好基础。第二阶段:专题复习。如农村问题、党的奋斗史、民族关系、建都、近代列强侵华史、世界格局的变化、战争史等专题,在讲述中让学生懂得归纳、总结历史知识,同时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网络。第三阶段:题型演练。针对近年出现的题型,如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进行专题复习。让学生对题型熟悉,做题技巧也会提高。第四阶段:模拟训练,提高效率,逐步进入临考状态。
二、详备精讲.针对训练,疏通渠道。做好反馈记录
在第一轮复习中,内容多,课时紧,一定要把主要精力花在备课上,要深备、精备,不能无备而讲、粗备而讲。这一阶段,讲、练、学的时间各占三分之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初中历史知识来个盘点,然后对知识形成的重点、对性质的难点、对复习的疑点、对中考的能力点进行精讲。对学生的训练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题型的选取要有目的性,同时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精做一些题,做到举一反三。
三、尊重学生.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谋求共同发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教师主观意识支配下,通过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发现,交流彼此的知识和经验,融化彼此的体验和经验,丰富教和学的内容和方法,只有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中考是考学生不是考老师,教师讲得再好,如果学生掌握不了那是徒劳的。因此,上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思维,不要把上课变成自己的独角戏。
四、提高考试技能。调整心态
九年义务教育下,中考对于每一位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子而言可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因此,中考前的复习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就思想政治学科来说,最后一学期系统复习显得更重要。根据这些年来对初三年级学生关于思想政治学科复习的指导和从中获得的体会,我一般在开学之初就大致对一学期的复习备考工作做了比较粗略的计划安排,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复习备考工作,目的是通过最后一学期的有序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扎实基础知识,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题能力。具体阶段安排及经验如下: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夯实基础知识。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回归教材,熟悉教材,目的是吃透教材,扎实基础知识。结合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中考考什么,中考怎么考,今年中考怎么办等问题。这几年来,各地都实行开卷考试,考生们的复习应“万变不离其宗”,做到熟悉、理解课本,锻炼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平时不熟悉课本,考试时要找到“是什么”并不难,但是要找到“怎么办”、“如何解决问题”就不容易了。因此,这就要求考生在考前,特别是在后期的复习中做到弄懂每一课的课题、框题、标题的提法和每个框题的主要观点、主要问题,抓住主干,并形成知识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吃透教材,扎实基础知识,为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施过程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并联系近几年的中考考察知识点的出题角度和题型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分类布置一定的基础知识题,扎实基础;再布置一定的中考演练题,让学生多接触中考题型,多熟悉中考题型,这样使得系统复习不是枯燥无味地简单地重复课本,而是提高了复习效率。
第二阶段:捕捉社会热点,分专题复习,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近些年来的中考考题大都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载体,突出体现了政治科的时代性和政治性这两大特色,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热点问题是指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或是党和国家在某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此外,还包括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特别是体现与教材知识点的事件。因此,教师不仅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时政,在复习的后阶段,更要引领学生超越教材,关注社会政治热点和生活热点,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专题。这样在热点的选取上,就要讲求原则:第一,要从国家的关注程度(是否重大)、教材的体现程度(是否能够入题)、近几年的考察程度(是否继续入题)、角度是否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哪些方面入题)等角度考虑。第二,国内为主,兼顾国际,具有河北省特色的新闻要给予适当关注。第三,注意与历史学科相结合的热点。例如:十的召开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新篇章、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神舟“九号、十号”载人航天圆满成功、“地沟油”事件、校车安全问题、“、黄岩岛”等国际性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都是国家关注度高、教材体现度明显、政史结合度密切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将这些热点信息与教材的结合点进行分类,国家建设不是倡导要“五位一体”吗?我们复习时,可以将知识点和社会热点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几大板块,这样学生在复习和整理起来就更加脉络清晰。
第三阶段:把握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做题过程中能迎刃而解,做到事半功倍,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各种题型的解法进行归纳总结,抓住解题规律,帮助学生弄清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把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例如:(1)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排除法、回头看、比一比、定答案”三字经。“了字句、要注意、太绝对、有问题”三字经。(2)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最基本的技巧就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一定要在审题上下工夫,也就是审清题目的规定性,也叫指向性。任何一个考题,它的考试的指向性,总是指向相关课本知识。考生拿到考题时,就要审出考的是课本知识的哪一课,哪部分知识点,同时,找出所给问题中的关键词和疑问词,非选择题设问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角度,但问题设计多有变式:(1)“是什么”的角度。(2)“为什么”角度。一般分为两种问法:一是就结果问方法,动词“了”巧运用。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原因,这类问题其实都是回答方法、措施的,答案包括理论、战略、国策、方略、路线、精神等,运用的句式如“实施了――、加强了――、发扬了――、进行了――”等。二是就方法问结果,“有利于”记心中。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问题,在“进行――、完善――、促进――、树立――、提高――”等动词前加“有利于”。(3)“怎样做”角度。一般分为“社会”和“公民”两个角度回答。总之,解答非选择题时要做到“读材料、审问题、看分数、再下笔;多角度、敢创新、语规范、字认真”。
总而言之,我认为以上这几个阶段的复习和各种题型解题方法的掌握对于即将迎接中考的学子们来说是比较适用的,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验证。相信,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努力实践、相互交流,共同总结,一起反思,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应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57-02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对我们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客观导向性,阅读理解能力和应试技巧的培养是同等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应试技巧呢?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现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1培养综合理解能力
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无论是市县统考还是学校抽测,语文阅读的选材都重在课外,而课内阅读试题所占比例甚少。鉴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能只图短期实效,授之以鱼,而应注重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其能力培养,做到授之以渔,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说:"我们讲授某门课程并不是为了形成有关该课程的小型百科全书,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理解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充满激发、启发、调动的内容,让学生有问题意识。甚至可以把课文文本当作阅读理解分析题,引领学生读懂读透。为了让学生心中有数,较快较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帮学生明确阅读题的命题规律、命题内容和命题范围。例如:
1.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谓整体感知内容,就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由前到后,由浅到深,由局部到整体,并在此基础上,由粗到精,由繁到简地把握这个总的意思,进而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中心。
1.2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具体地说,就是要弄清记叙文的线索,说明文的顺序,议论文的论证过程;要搞明白文章先写什么,接着些什么,最后写什么;要知晓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1.3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即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中总是渗透着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等所持有的主张或看法。作者的好恶、褒贬,都会在文章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来。所以,在文章中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就此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是检验初中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
2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
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其阅读面,增加其阅读量,引导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帮助学生选好篇目,进行扎实有效的专题性阅读。
3加强整体感知能力训练
阅读活动虽是始于一词一句,但对读物的认识却是以整体感知作为起点。这是接触读物之后所获得的最初的、最直觉的印象,也是最感性、最自然、最清晰的印象。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无论平时教学还是复习训练或是考场答题,都应从整体入手去阅读、把握。只有从整体上进行阅读、明白作者的意图,命题者的着眼点,才能把握了解阅读题的基本途径。在平时教学与复习应考中应重视有关文章结构知识,文体一般知识,语言知识等先导知识的教学与训练 ,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复习与应试。
整体感知,要求学生会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两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作者行文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4传授科学的解题思路
阅读题的命题是多角度、多面、多层次的;其题型是多种类、多式样、多要求的。如何指导考生遵循科学的思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答题是大有讲究的。首先整体把握,高屋建瓴。读懂正文,理出全篇结构,弄清全文脉络。其次是弄清命题点、题目的来源,要考查的能力和答题的要求。三是上挂下连,前后呼应。答题时要顾及上下句,前后文,上下配搭,前呼后应。有时要从前文中找答案,有时要从后文中找答案,不能不看具体语境而只围绕提问去抽取片言只语或断章取义。四是按照要求,不增不减。如题目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中心论点,那么只能用一句话,不要以为答得越具体越好,结果是你写得越长,反面失分,吃力不讨好。又如题目要求指出说明方法,并举出一个例句,有的同学写了几个例句,不仅增加了失误的机会,也违背了题意,反而弄巧成拙。 凡此种种,在平时或复习时,均应细加指点。如遵循"紧扣原文,寻找突破口"的原则:"题从文中出,答从文中来"可以看作是做阅读理解题的灵魂。问题不会凭空造出来,答题也不能满天想答案,都必须紧扣原文。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出题往往要以中心为基准,答题也要围绕中心展开。我想,高明的出题人,都会围绕中心做足文章,有很多题目都可以印证,例如:给该文章加个题目等。抓住关键段、句、词语,因为这些关键段、句、词语都对揭示中心有帮助。有相当一部分题目,都是靠这些重点地方生发出来的。
5传授有效的答题技巧
不少学生做阅读题时,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试例举如下:
5.1进入角色法。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多考察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
5.2用原文答题法。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5.3三步走法。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5.4三析法。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5.5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5.6遵循就近原则答题法。
当考题考查的是某个指事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时,应遵循就近原则找答案的方法,指事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该指事代词的前面靠近找,切莫舍近求远。
参考文献
[1]《教学过程》布鲁纳著.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备考 实效 决胜
距离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还有一段时间,现结合教育部“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国六个试点地区之一的江苏省南通市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和广大思想品德教师谈谈2015年中考思想品德复习备考策略。
一、2014年南通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特点
1.框定范围,稳定题型,控制难度。作为全国中考改革试点城市,南通市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考试试题具有风向标的作用。2014年南通市思想品德考试框定了初三教材和初一、初二年级的部分内容作为考试范围。试卷沿用2013年的模式:思想品德和历史合卷,总分100分,其中思想品德和历史各占50分。题型设置上,各设15题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和两大题主观题(共20分),主观题一般为材料分析题、辨析题等。2014年中考,南通市思想品德试题命题难度不大,全市共有187所学校52215人参加中考,均分39.18分,这体现了思想品德课中考降低难度的新要求。
2.紧扣课标,突出主流,注意引领。南通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以课程标准为纲,不仅试题设置紧扣课标,试题答案中每个要点也在课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建议里有所体现。全卷将命题关注点瞄向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卷选用的材料都以正面形象为主,突出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特别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凸显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命题者把知识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很好地融合在试题中,学生答卷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考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实际。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基于此,南通市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的试题贴近学生及生活实际,让学生用心体验,用心经历,体验生活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主观题紧密结合初中学生思想和认知水平,将生动直观、具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变成材料,充分利用学生身边事例,将正确的价值观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对培养学生乐观心态,正确认识各种人物的言行,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选择有重要作用。
4.摒弃死记,注重理解,突出能力。通阅南通市2014年中考试卷,你会发现全卷找不到一条死记硬背的题目,所有题目都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全卷最大特点是人性化,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个人选择,有些题目不管选择哪种,只要符合道德、法律规定,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种题目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学会选择的能力。试卷加强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试卷还加大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力度,全卷共选用3幅图和个图表,分值比重占全卷20%,比重之高可见这类题型在中考中的重要性。
二、2015年中考思想品德复习备考策略
1.研读《课标》,抓住《指南》,把握考试方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础,同时是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命题的依据。教师除了平时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外,复习时更要研究《课程标准》。有些地方如南通市按照《课程标准》编制了《中考复习指南针》,对考试范围及知识点要求进一步细化,对考试能级提出要求。复习时一定要抓住《中考复习指南针》中“再认再现”、“理解”、“运用”等体现能级要求的行为动词,把《课程标准》和教材相结合。对《中考复习指南针》和《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科学安排,通力合作,增强备考活力。科学安排、合理备考是思想品德中考复习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曾说:“谁对时间越吝啬,时间对谁就越慷慨。”在距离中考还有几个月的时间里,备考工作要做到科学化、精细化、全程化、全员化,系统制订三轮复习计划,计划要详细,具体到每一天、每节课。第一轮复习以课或单元为单位,着重基础知识复习,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结合时政热点,联系实际,以串讲的教学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轮复习是在前两轮复习基础上,着重进行综合训练,以编制模拟试题,考、练、讲、评为主。三轮备考由易到难、由点到面,使知识系统化,使能力得到提高。学校思想品德教师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集体打磨复习课,可以同课同构,也可以同课异构,要反复研究、反复探讨。
3.巧抓知识,夯实基础,建立网络架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能力是基础知识的提高和升华。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夯实基础知识,否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复习时教师对照课标、复习指南针要求掌握的知识,依托教材,逐一梳理,夯实基础。特别要查漏补缺,克服死记硬背,以练代复习,过于依赖教辅书等错误做法。复习时重视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如以“我”为主题做身心健康的人、做遵纪守法的人、做善于交往的人、做情趣高雅的人、做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做勇于成才的人。
4.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学会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思想品德课复习的最重要原则。在思想品德课复习中,既要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等实际相结合,又要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思想品德学科源于社会、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这一时代主题。复习时教师要选择那些与教材有交集、有联系的时事热点,诸如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两会等在国家、地区影响较大的时事,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对时政热点做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设计新颖的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结合本地区学生自身实际,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反映生活的试题,穿插复习训练,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爱自己的责任感,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5.精选试题,训练技巧,力求规范答题。目前书店中思想品德复习资料令人眼花缭乱;网络上的各种模拟试卷、专题训练俯拾皆是。思想品德教师要学会合理取舍,对试题进行优选、精选,并适当加以创新,坚决反对“拿来主义”。从近几年中考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失分的原因是没有审清题意或不会答题,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审题和答题训练。要求学会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搞清题目要求,搞清楚材料和问题设置的内在联系。找准情境材料与教材知识的联系点,然后认真筛选解题涉及的知识点,做到答题时有针对性。平时注意训练学生规范化答题,如要点序号化、条理化,书写要工整,切忌潦草。对于平时练习较少的题型,如图表题和漫画题,可进行专题训练,在精练中训练学生解题技巧,力求规范答题。
总之,要备战2015年思想品德中考,我们必须紧扣课标、重视基础、培养能力、联系实际、讲究精练、通力合作,这样才会少走弯路,使2015年思想品德中考成绩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初三面临升学考试,在复习时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要起好“导”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为我思考的重点;又要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多年的实践,虽有遗憾,但也有收获,现抛砖引玉,请同仁指正。
一、引导学生透彻解读教材
学生已经学习过一遍教材,复习时学生对再走一遍教材感觉很枯燥无味,但是大部分学生知识遗漏多、历史概念不明、线索模糊不清,更不能正确评价、归纳和分析,从而严重影响到复习效果。为此,在复习时,让学生在教师提出的复习目标规定下自主合作复习,解读教材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明确概念(见图一、图二)。历史教材里有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但很重要的概念,学生必须清楚、准确理解。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工业革命、冷战等,必须引导学生清楚、准确理解。如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难点,可是教材并无具体表述,教师不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就只有囫囵吞枣,不知其义。在帮助学生理解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之前,中国是独立的封建国家,用图一帮助理解。其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一学习主题中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条约导致我国丧失了哪些,并做好记录,教师用图二中的第一个圆表示。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学习主题中的6、7、8课,第六学习主题和第七学习主题,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我国出现那些变化,教师用图二的第二个圆表示。最后学生表述他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其概念是保留原政府机构,部分丧失,既保留封建主义成份,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成份的社会。
(二)理清线索。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事件比较多,如果不能帮助学生理清其发展线索,学生会对历史事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了使学生线索清楚,知识点明确,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画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历史事件的归纳图。学生根据《英国新生》一课,归纳出革命事件包括的要素,如国家、时间、原因(根本、直接)、任务(目的)、领导阶级、领导者(评价)、过程(重大事件)、文献(名称、目的、机构、时间、内容、意义)、影响、手段、政体、其他等要素,以此为参照,学生讨论、自主列出美国(两次)、法国、俄国、日本等国革命和改革的情况归纳表。 在世界史部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我引导学生把书上的文字转换成示意图,对学生整合教材、加深理解教材有很大的作用。体系示意如图三: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任务,学生完全自主构建本部分知识体系,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让他们明晰了历史发展的线索。
(三)客观评价。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养成的能力之一。以中国近代史对列强侵略的评价为例。八年级上册主题活动一要求学生形成列强的侵略掠夺是近代中国落伍的主要原因的历史认识,我引导学生阅读本册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学习主题,学生归纳出:列强的入侵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沉重的负担;引进先进的科技;改变了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风俗、思想文化;促进的产生和发展。
二、引导学生“盘活”历史教材,全面认识历史
面对越来越灵活的历史中考题,我们需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整合课程资源,“盘活”历史教材。
受课程标准的影响,教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述往往难以做到“全”的目标。我们必须以课程标准要求为核心,以考试说明为指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没有做到或分散于教材中历史的其他方面,让学生形成全面而深刻的历史认知。
以冷战为例: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围绕这一要求,可以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我提出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影响三个问题,学生翻书找到相关内容讨论、归纳、记录、展示、补充、修正。首先,关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问题,教材对其形成的背景表述比较简单,与此相关的有九年级下册76页的雅尔塔会议,84页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90页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就两极格局形成过程,教材86页到87页有比较清晰的讲述。然后,关于“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88页只有一句话“对战后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88页地图,使学生明白冷战导致德国分裂;117页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还要复习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二战后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学生才会对此有明确的全面的历史认知。才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学生对中考才能应付自如。
三、培养学生历史运用能力
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已经是历史试卷的两大部分,材料解析题是很多学生的难点,因此,要对学生的答题技巧进行科学的指导。单元检测和试卷评讲是培养学生历史运用能力的关键时刻。本人设计的试卷评讲过程如下:首先学生之间核对答案;其次,答案正确的同学帮助答案错的同学纠错;然后,学生展示本小组的学习结果,汇报答案和思考的过程,其他组评价补充;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做题方法。关于选择题,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看”:一看材料讲什么,二看题目问什么,三看选项如何甄别。对于材料解析题,要引导学生学会“三步骤”:第一步,先浏览全部材料,包括引文和注释,这样既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材料,又可以防止因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而可能出现疏漏;第二步,带着问题精读材料,这样阅读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找到关键的信息;第三步,组织语言做答,要求语言精练,问什么答什么,并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的知识思考作答。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学生按照中考的试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答题,要求字迹工整、标明答案的番号、每小点提行、答题多运用历史语言、语言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