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餐饮市场报告

中国餐饮市场报告

时间:2022-08-13 01:5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餐饮市场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餐饮市场报告

第1篇

13.68亿、同方,更是将PC业多年的沉寂彻底打破。

1月9日,一直动作不多的壹人壹本公司突然爆出,将以13.68亿元的价格被同方股份收购。据清科研究中心1月8日的报告显示,近6年来,中国IT行业并购的平均金额为1167万美元,约合7000余万元人民币,而同方对壹人壹本的此次收购价格为13.68亿元,与后者的资产账面净额2.42亿元相比,溢价约4倍。

脑袋进水?

同方收购壹人壹本,一边是横跨12个产业布局的巨无霸,另一边则是在国内平板电脑及移动互联网市场与苹果、三星等外资品牌苦苦抗争三年的民营品牌。这一组合就资本市场而言,也许不算什么新鲜事,然而,高达4倍的溢价,约26倍的市盈率,此等规模的收购价格令人瞠目结舌,要知道同类上市公司汉王科技的市净率仅为两倍多。

那么,同方抛出如此高的收购价格,是领导层脑袋进水还是另有深意呢?

这个还要从目前整个市场来看,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到2013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产值将超过1000 亿,达到1050.2 亿元。这一市场规模很难不引发各路豪强的觊觎,当然同方也不例外。一直以来,同方坚持以“技术+资本”为发展战略,而IT更是其发展的重点。但是多年来,同方的品牌知名度一直落在PC端,随着笔记本电脑、上网本以及平板电脑的兴起,PC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不可否认,平板化、移动化已然成为整个IT行业的发展趋势。

看到这一发展方向,拥有技术实力和资本支持的同方,必然会向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军,而终端产品则成为同方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建还是收购,对同方而言,与其在内部培植一个产业,不如收购一家已经盈利的公司来得划算。

“平板电脑市场已经启动,目前整体市场苹果、联想、三星、壹人壹本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包括2012年底微软的加入,2013年平板电脑市场将会获得更快速的发展,同方选择并购壹人壹本的方式将可以快速切入。” 易观分析师李艳艳表示。

对于此次收购,同方领导层也有着自己的观点:这是促成企业创新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大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步骤。同方总裁陆致成曾表示:“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企业。包括同方,与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原因在于,我们真正世界级、独有性、难超越的核心技术太少。同方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第一要形成大量的世界级的自主核心技术;第二要在明确了一个领域后,运用对该领域的前瞻性的认识,去吸收、收购那些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大量案例也证明,没有任何一家高科技企业能够仅凭一己之力实现不断创新,连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也在技术、产品、企业几个层面上大量并购吸收。此次同方收购壹人壹本,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基于对移动互联网这一未来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我们认为壹人壹本在该领域的独到积累,将有助于完善和提升同方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竞争力。”

据悉,壹人壹本一直以来都将目光锁定在商务平板领域,2011年1月正式推出了采用ARM+Android开发系统和自主研制的以“原笔迹数字书写技术”等应用软件为核心的E人E本平板电脑。收购完成之后,借助壹人壹本在平板电脑硬件设计及体验和应用方面的经验,同方将实现以“终端+应用+服务”产业链整合为新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转型。

资源互补

据易观国际的2012年中国平板电脑第三季度市场报告显示,壹人壹本占据商务平板市场41%以上的份额。2012年,壹人壹本营业收入为5.7亿元,净利润约5100万元。

对于与同方合作,壹人壹本总裁蒋宇飞表示:“我们只想做好产品,此次并购,我们看中的是同方的技术优势和渠道优势,这比上市更有利于打造产品。”同时,蒋宇飞还指出,壹人壹本的对手是苹果,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同方这样的伙伴给予支持。

互补,其实正是此次事件发生的源头。这还要向上追溯到壹人壹本的发展史。好记星想必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它的研发、营销团队正是目前壹人壹本的主要团队成员,由于之前好记星的销售渠道多为书店和商场,因此对于IT产品的销售渠道积累甚少。同时,平板电脑最受欢迎的大型工矿企业、金融、餐饮、政府等行业市场,也由于壹人壹本的经验缺失而未能大举挺进。

而上述这些,对于有技术有资金,同时在销售渠道、行业市场具有相当深厚积淀的同方而言,正是其优势所在。

第2篇

在推广iPad广告平台的大会上,苹果电脑CEO史蒂夫·乔布斯曾经公布了其“富媒体”推广计划,乔布斯点击了一下iPhone界面上影片《玩具总动员3》的横幅广告,之后,广告会扩展到手机的整个屏幕,其中包括影片的视频片段、一款游戏以及一个搜索上映该影片影院的链接。

“这就是未来的广告模式,这是一种创作广告,也是一种体验广告,人们愿意点击它们,因为这些广告能给他们带来有价值和有趣味的东西。”国内领先移动广告服务商——百分通联的副总裁常龙说,比如iPhone手机中有一款有关奔驰新车的广告,点击后就可以体验这款车的360度的转弯以及导航系统、可以任意变换颜色。而美甲品牌OPI的指甲油游戏广告中则有个可以变化颜色的手模,女性用户可以选指甲油,还有你相近的肤色,这些就是体验式广告。在这里,或许蕴藏着媒体的新革命。

就像《Facebook效益》一书中的论调那样,“每隔一百年,媒体就会发生一次变革。上一个百年被定义为大众媒体的百年。而在下一个百年里,信息将不仅仅是被推销给人们,而是在人们所处的无数个链接中被分享……”

四层穿越

没错,移动互联网的广告市场方兴未艾。来自英国的朱尼普研究公司的预测显示,到2014年,全球手机广告会成为一个价值达60亿美元的市场。然而,这个数额也只占2014年全球广告支出的1.5%。“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以创新的方式让广告客户投入的金钱赢得更大的眼球经济,这是移动广告服务商首要考虑的问题。”北极光创投副总裁张鹏认为。

数据显示,如今在中国网民里,已有2/3通过手机上网,我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互联网市场。在全球移动广告市场排名第三的移动广告网络MillennialMedia最新的市场报告显示,与今年1月相比,Android广告业务增长了690%。i-Pad广告请求量比上月增长327%。与此同时,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移动设备的广告业务在全球正在迅猛发展,而在中国,汽车厂商、奢侈品、快速消费品、金融保险巨头都在争先恐后,试图在手机移动应用上搞出新花样,让自己的品牌无时无刻不陪伴在用户身边,并拥有一块互动的阵地。

“全球现有近40亿部手机,而全球的电脑数量则只有12亿台。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将呈现爆炸式增长。随着iPhone、iPad、Android等移动终端的火热,伴随着用户的构成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以及新应用程序的大量涌现,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发展将进入2.0时代。”常龙认为,“1.0时代,广告的主要方式是展示和部分互动,而在2.0时代,云端定位与互动营销将成为主流,基于‘情感’、‘信任’的双向甚至多向互动是核心主题。”

“利用手机广告,你就能通过用户的行为了解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其在投放上实现了精准的定向,而这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多向互动及信任推荐实现广告信息的分享及社会化关系链传播,进一步放大广告收益。据其介绍,百分通联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基于云计算可以实现精准的四层穿越,第一层是“终端特性定向”,即对用户的移动终端的型号、操作系统、价格、定位等定向;第二层是“时空定向”,即用户当前所在城市及位置定向;第三层“行为定向”就是说可以捕捉到用户行为,可以知道用户喜欢使用哪一个应用,知道用户目前关注的新闻类型以及用户上网习惯等这些行为特性;而第四层则是“兴趣定向”,比如说用户是否对汽车、餐饮、旅游感兴趣,都可以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获得。事实上,这意味着广告运营商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有针对性的广告。这样,当用户搜索或者使用某个应用软件的时候,不会遭遇令人讨厌的广告了。

公园模式

不过,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比传统的互联网广告市场更为复杂。在国外,只有8%的应用开发商自己卖广告,92%都是借助第三方卖广告,移动广告公司将成为整个业务链中重要的一环。最新数据显示,苹果应用商店的应用程序数量已经突破30万个,只有排名靠前的应用程序才能吸引用户的关注,获得下载机会,从而为开发者带来收益。对于开发者而言,一个良好的推广平台已然不可或缺。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可以勉强接受互联网广告的狂轰滥炸,因为他们在那里享受了免费的大餐;而当手机用户已经为应用软件、铃声和音乐下载到手机中付过费的时候,再用广告对他们狂轰滥炸,会让他们觉得过于咄咄逼人了。所以,手机广告如何变得更加巧妙和有趣就显得更加重要。

“手机广告形式正在不断创新,报刊广告和客户端广告前景广阔。”百分通联市场总监张枫蕾认为,目前近1亿的手机报用户人群是其广告发展的基础,也将成为付费模式的有力补充。另外,因为iPad的推出,平板电脑俨然成为了全球大众消费电子产品的流行趋势。

而基于iPad类移动终端的应用嵌入式广告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如,用户可以根据兴趣在iPad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电子报刊,内嵌有广告,甚至可以嵌入播放一段视频等等。

是的,新媒体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摩根斯坦利一份最新的报告中,其指出,微软、任天堂和索尼这类公司的地位可能会岌岌可危。“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会出现比Google更成功的企业,这正是创业者不应错过的机会”。

第3篇

世纪车轮驶到21世纪,人类进入一个多元的世界,人们在享受物质充实带来的满足外,开始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满足,于是承载着精神寄托的文化产业便首当其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韩国的发展有目共睹。1993年,一部名为《嫉妒》的韩剧在央视播出,这是韩剧第一次登陆内地荧屏。十几年后,韩剧引进已完成从民间到主流的过程。一大批韩国优秀电视剧、电影漂洋过海涌向世界各地,在荧幕上大放异彩,人们都警惕地惊呼:“韩流来了!” 韩剧在中国的热播,逐渐形成一股强劲的文化“软力量”,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熊十力先生曾说:“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转自陆建德《海上逐后》)这话可谓鞭辟入里。笔者认为,韩剧在中国大行其道,对中国的影响利大于弊,应以长远的眼光理性对待。

一、“狼来了”――韩剧对中国影视剧产业的冲击

韩剧的大规模出口,对于中国的影视剧产业构成很大影响,因为我们的电视剧出口也是主打东南亚地区。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电视剧出口现在受到韩剧的打压非常厉害,出口额一年之内减少了近三分之二。从国产电视剧外销的市场现状看,外销比例明显低于韩剧、日剧和港台剧,主要市场仍局限在东南亚华语地区,剧集类型主要还是古装剧。相比之下,国内的电视剧市场也不容乐观。上海电视节、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合作完成的《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中指出:目前中国每年电视剧的产量在四万集左右,但其中只有七千集最终能在各地电视台播出,在能够播出的电视剧中,能称为精品的却是少之又少,一些“垃圾剧”长期霸占黄金时段。在中央台一省台一城市台三级市场格局下,有些地区垄断现象严重,电视剧交易价格和数量下降,限价和拖欠片款成为困扰制片方的难题。而相应的政策法规却不能及时的跟进,国产剧的生存环境得不到彻底的改善,自然也就拿不出更多的精品剧来。而韩剧在国内的待遇确大相径庭。仅2004年一年,国内30多家电视台共播出了60多部韩国电视剧,2005年广电总局规定的800集韩剧限额被各电视台疯狂抢光。韩剧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的影视剧作,瓜分了我国大量的受众,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2005年,在中国就算韩剧价格再贵,就算播出量再少,各电视台还是会去买,因为电视台追求的是播出效果,湖南卫视甚至以一万美金一集的天价购买了《大长今》。《大长今》热播之后,口碑比较好的韩剧,比《大长今》之前的韩剧普遍价格要翻上八倍到十倍。虽然各电视台的购片人员叫苦不迭,但是因为韩剧所引起的经济收益完全可以收回成本,因此大家仍然在疯强韩剧。

二、“文化兴国”――政策扶持之威力

1、韩国:文化兴国

很多文章都讨论过韩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但笔者认为,仅谈韩剧的唯美、精致标准符合中国文化圈的审美习惯是很肤浅的,关于韩剧“投入大”的优势,实际上是在韩国政府确立“文化兴国”的国策下的必然。政策造就产业,没有韩国政府的文化产业输出战略,在财力、人力上支持文化输出,这些特色都不会存在。韩剧的成功得益于韩国政府1998年制定的“文化兴国”的方针政策,韩剧制作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输出韩国文化,还要对准东亚――即中国文化圈市场。依据这一政策,2000年韩国文化产业预算首次突破国家总预算的1%,2001年又上调至9.1%,2003年达1兆1673亿韩元。同时,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扶持下,2003年韩剧的出口额就达到了42007万美元,比2000年增幅达47%。

“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概念的熟知并不意味着对文化产业本身的把握,还需感性内容的充实。 “韩流”提供了这样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文化产业形态。“韩流”文化产业包括出版、漫画、音乐、游戏、电影、动画片、广播电视、广告、互联网及移动文化信息等,几乎涵盖所有先进的大众媒介资源。产业经营活动与韩国文化内容呼应彼此相得益彰,形成一个互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局面。

韩剧的热播拉动了韩国文化产业在中国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大长今泡菜》等韩国料理食谱竟成了畅销书。韩国餐饮更是大热,一些中国菜馆纷纷增加了韩国菜品。韩剧中的古典服饰也让许多中国女性为之倾倒,一些影楼纷纷推出韩服主题婚纱照并受到欢迎。韩剧中涉及的医药、美容美发也成为观众热衷的对象。原本不起眼的韩国电影业接着韩剧的东风以逼人的气势赢得了中国观众的认同与喜爱。韩流的入侵,也为韩国的旅游业带来了无数的客源,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韩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第二大客源国。

2、中国:大众媒介极力追捧

韩剧在中国大行其道与我国大众媒介的极力追捧有很大关系。2002年~2005年,几乎所有的省台都播放过韩剧;2002年,中国内地播放67部韩剧,2004年,仅央视就引进了3部,2005年央视在与湖南卫视竞争《大长今》的播放权失利后,很快引进了正在韩国本土热播的《加油!金顺》。2000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第一次“韩国电影周”获得极大成功;2001年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在北京、上海、成都又相继举办“韩国电影回顾展”,进一步扩大了韩国电影对中国观众的影响;2004年,在新世纪影院举办的“韩国电影周”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影迷。与此同时,各大电视台、时尚杂志、网站等纷纷追捧韩国的料理、服饰、饰品、化妆品,于是“韩流”现象流行全国。

而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影视业的发展,对进口片作出了严格的配额限制,目前在韩国市场上,国产片占有率高出好莱坞大片80%以上。而且韩国进口文化产品的配额和标准十分苛刻,认为外国文化强势,经济宣传会“伤害大韩民族感情”的影视剧作不会被进口。韩国在近5年间只买了五六部中国电视剧,而且不是用来在电视台播放,只是音像制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我们也像韩国政府一样苛刻进口片,还能形成“韩流”吗?

三、极不对等――中韩文化产品贸易

韩国一边拼命输出他们的垃圾韩剧,一边又封锁自己的市场,两国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贸易不对等,我国贸易逆差较大,中韩两国文化产品逆差比例是1:10左右。韩国从1997年开始,电视节目的出口每年以33%的速度递增,其中有19%左右的节目是销往中国。2004年,韩国电视连续 剧的出口额及其在电视广播文化产品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都进一步增加。这一年,我国引进韩剧107部。在电视剧贸易上,中国处于对韩国的逆差状态。据中国官方统计,从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至2004年,两国贸易额增长17倍。2005年中自韩进口768.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3.4%,中韩双边贸易总额首次超过千亿美元。韩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对华贸易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

韩国的经济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韩国经济发展。韩国电视剧产业是韩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出口12363集,收入达1639万美元,比2001年增加了76.8%。2004年,这个数字再创新高达到7140万美元,整整比2003年高出70%。“韩流”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其追捧者多是年轻人和妇女,他们鲜明的消费方式也很快影响到商界。韩国商品借助“文化东风”在中国市场崛起,形成一股“新韩流”,中韩贸易迅速飙升。目前,韩国凭借其文化产业对我国输入的带动,已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对象和第三大进口来源。著名演员兼制作人张国立曾感叹道:“现在我们成了一个文化输入大国,而能去韩国的中国电视剧却是少之又少,文化的不对等输出,是我们电视人的最大悲哀!”

四、最大劣根――青少年哈韩媚韩

韩剧所代表的韩国文化攻势取得如此的经济成功后面,经济的“侵入”得益于文化的“入侵”,经济博弈,文化先行。“逆差”,这个经济贸易中表示输入大于输出的术语,在文化交流中则意味着异文化传人的数量和质量大于本文化的输出。中韩文化贸易逆差不光是个产业竞争问题,更主要的是国家安全问题。韩剧在中国的热播,逐渐形成一股强劲的文化“软力量”,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它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韩剧已经不仅是娱乐,而是潜移默化地在输出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渗透。

现在很多青少年崇拜韩国,哈韩、媚韩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从微观上看,在韩流的引导下,他们看电视要看韩剧,买韩国的手机、服装,喜欢韩国食物、电器、汽车、漫画和电动游戏,遭受损失的是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从宏观上看,另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侵蚀主导中国市场,在中国大肆进行文化倾销,影响本国平民百姓和青少年。更严峻的是,许多韩国历史剧在涉华内容上,多有歪曲中国历史和含沙射影的辱华情节。现在的青少年缺乏辨别力耳濡目染尽是韩国文化,对中华文化轻视漠然,甚至嗤之以鼻。不少学生认为韩国的文化才是最值得推崇的!韩流导致的这种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侵蚀,其影响极其深远,国人切不可忽视,应高瞻远瞩,控制韩剧的引进和播放。如果中国现在的青少年吃着麦当劳,看着日本动漫,打着韩国游戏,哼着欧美流行歌曲成长起来,后果无疑是令人忧虑的。

第4篇

“优秀的人从不抱怨。”

2012年,心灵导师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一书风靡欧美,掀起千万人参与“不抱怨行动”。

然而,采访重庆民营企业,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抱怨——抱怨市场环境,抱怨金融环境,抱怨政务服务,抱怨人才环境,甚至抱怨重庆的区位、人文乃至天气……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反思自己开始?

威尔·鲍温说:“停止抱怨,你就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

内伤一:小富即安

早上6点起床,熬40多公斤牛肉,煮50多公斤小面,晚上8点关门。

这就是25年来,“眼镜面”老板蒋树林的生活。

虽然累,蒋树林很知足——每天收入4000余元。

重庆市工商局统计,像蒋树林这样年利润在50万元以上的个体户,占全市个体户总数的10%。

这些个体户,早已具备升级为企业的条件,但他们就是不愿意更上一层楼。

“搞不懂他们咋想的。”小天鹅集团董事长何永智说。

与蒋树林同时创业的何永智,如今早已成为“甩手掌柜”——每天睡到自然醒,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战略思考和考察上。

悠闲并不意味着生意的荒疏,小天鹅集团年销售收入已超过20亿元。

“干个体户找钱太辛苦了,更重要的是,这种经营模式不利于创建品牌、招揽人才,也难以拿到贷款,人、财、物都不具备,怎么做大做强?”何永智说。

蒋树林也想把事业做大,但他担忧:“升格为企业,我就要把技术传出去,别人都懂了,我吃什么?”

这种担忧,在何永智看来纯属多余:“餐饮行业没什么秘诀,品牌才是持续发展的动力。”

何永智说:“小富即安,才是他们不愿升级的原因。”

对这一论断,台胞李纯平心有戚戚。

2011年,李纯平赴渝旅游——爷爷叮嘱:“带点‘悦来兴’巫山雪枣回来。”

李纯平找遍商场,也没找到巫山雪枣。最后,在一家副食店,女老板从仓库里翻出几包布满灰尘的巫山雪枣。

曾被列为国宴食品的巫山雪枣,为何沦落至此?

“悦来兴”传人刘廷权说:“没想过要做大,有点盈利就可以了。”

很多渝商不仅小富即安,还贪图享乐。

百万级豪车保有量,重庆居全国第三;摩根士丹利最近的《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说,重庆是中国奢侈品消费最具潜力的四个地区之一。

很多渝商给自己设定了目标,一旦达到,就开始纵情享受。“我连续十次拜访一家民企,想助其上市,都被拒绝了。”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尤江甫说。

所有世界冠军都有一个共同点——梦想当世界冠军。不是杰出者才做梦,是善于做梦者才杰出。没有梦想的渝商又怎能做大?

内伤二:创新乏力

浙江永康一位官员至今依然承认:“上世纪90年代,在五金行业,除了重庆大足,没人敢称第一。”

大足,曾是全国五金企业崇拜的偶像。

上世纪90年代,浙江“梅花锁业”老板郑隆喜不远千里,赶到大足。“想拜‘金鸡挂锁’为师。”郑隆喜说。

“我不想跟你合作。”“金鸡挂锁”老板道。

“我们可以一起开发新技术。”

“你也配?”

悻悻而归的郑隆喜,开始全力创新。

五年后,“梅花锁业”崛起为中国最大挂锁企业。

而大足“金鸡挂锁”却早已销声匿迹。

“金鸡挂锁”的闭关自守,正是大足五金企业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永康全部工序都采用机械化作业时,大足还在用土法淬火。

上世纪90年代末,当永康开始生产七彩军刀时,大足还满足于传统刀剪生产。

21世纪初,当永康从小五金迈向现代五金时,大足还在沉迷于套刀生产。

技术上的闭关自守、小进则满,让大足五金企业全面溃败。

“即便在重庆本土超市,也很难看到龙水五金的踪影。”市民张强说。

“大足五金是败在自己手上——长期闭关自守、止步不前。”浙江鹰达刀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应卫忠一语中的。

大足区“五金办”提供的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个观点:2007年申报专利仅31个,平均每个企业0.05个。而浙江永康在2006年时,平均每个企业拥有专利6.8个。

“企业想做大做强,就得靠产品创新。不管你原来的产品做得多好,不与时俱进地创新,就会被消费者抛弃。”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

但这一点,并没被大多数渝商所重视。

2008年,全国工商联调查称:重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到2%。

2012年,全国工商联调查称:重庆98%的企业仍没有专利。

四年里,在自主创新上,重庆民企作为甚少——多数民企现有生产技术并非是自主研发获得的,而是源于购买。

如此渝商,怎能做大做强?

内伤三:模式老套

2004年,三峡洗衣机厂破产。

分管销售的副厂长潘宁,无比失落。

“当年,重庆家电无比辉煌,电视有‘金鹊’、‘红岩’,冰箱有‘五洲阿里斯顿’,洗衣机有‘三峡’。”潘宁说。

“三峡”的破产,标志着重庆家电全军覆没。

“我不甘心。”2005年,潘宁凑了两万元,创办欧凯电器——生产洗衣机。

“凭这点钱,不可能生产出洗衣机,怎么办?”潘宁说,“我召开了经销商大会。”

会上,潘宁激动地说:“国内外家电巨头,在大中城市鏖战正酣,无暇顾及农村。而这片被冷落的市场,是一块2300亿元的‘大蛋糕’……”

潘宁画了一个“饼”,让经销商心旌摇荡。

连图纸都没看到,经销商就预付了1800万元货款。

“我们不具备与‘狼’共舞的实力,那就避实就虚,到‘狼’们还无暇顾及的农村地区,抢先建立根据地。”潘宁说。

这就是潘宁推出的“农村根据地”商业模式——从价格上顺应农民需求,同级别洗衣机,欧凯比其他品牌便宜两百元以上;从实用上顺应农民需求,可满足任何农村环境。

一次,欧凯洗衣机在一个偏远山村出现问题——接上电源能空转,但洗不了衣服。

潘宁赶到农民家里一看,发现不是洗衣机的故障,而是电压太低。

潘宁立即要求整改:“现在,欧凯在200伏以下的电压中也能正常运转。”

凭借价格优势和实用优势,欧凯迅速打入全国各地农村市场。2008年,欧凯洗衣机斩获三亿元。

“我们用三年时间走完了大企业十年走的路。”潘宁说。

同是那批人,为何“三峡”破产了,而“欧凯”会成功——原因就在于“欧凯”找到了好的商业模式。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

渝商难以做大做强,正是缺乏模式创新。

“这些年来,很多渝商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当时供小于求,企业不愁没订单,敢于冒险就能做大。现在供大于求了,还用那套作坊式的商业模式,必然会遭遇发展瓶颈。”潘宁说。

内伤四:管理粗放

1998年,江津农民郭家富四兄弟拼凑三万元,在九龙坡区租下一间门面。

一家名叫“富侨”的洗脚店悄然开张。

彼时,“足浴”几乎是的代名词,而“富侨”决定——要做靠技术取胜的正规店。

尽管开始生意冷清,但“富侨”的坚持,很快迎来转机——五个月后开始盈利。

为让人才储备跟上店铺扩张,郭氏兄弟又创办了职业按摩学校。

有了人才,“富侨”便开始攻城掠地——至2004年,“富侨”已拥有数亿元产业。

但危机正在酝酿。

事业一大,四兄弟都想自己说了算,于是“时常争得不可开交”。

2004年的一天,“掌门”大嫂胡芝容出差北京。

她前脚一走,后院立即起火。“四兄弟悄悄分了家。”胡芝容说。

一分为四的“富侨”,影响力大减。再加上相互牵制,至今没有一家做强。

“富侨”难“富”,正是受制于粗放的家族式管理。

“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要经历产品、市场、资本三个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初,产品生产出来就有市场,做到价廉物美就可以;产品竞争激烈后看市场;市场竞争激烈后看资本,所以决策层的素质尤其重要。”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长严介和说。

但很多渝商的素质却停留在第一阶段。

“很多民企老板,连起码的三年至十年的国家形势都无法判断,怎么能做好业务?”何永智说,在市场竞争中,很多渝商只能算“业余选手”,“业余选手”在比赛中或许能得分,但想有大突破则难如登天。

本就能力不济,如果再搞家族式管理,那便是雪上加霜。

“企业向多元化、异地化方向扩张时,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便会集中爆发,而且留不住人才。”严介和说。

“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才来公司一周就辞职了,他觉得公司内部斗争太激烈。”重庆文邦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老总漆文邦说。

一不小心发财的老板,也容易一不小心就破了产。

第5篇

关键词:预付卡;市场准入;资金结算与安全管理;预付卡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51 文献标识码:B

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业预付卡逐渐成为商业流通企业促销的重要手段,商业预付卡因为方便商家提前回笼资金、争取客户而被商业企业广泛采用。由于预付卡使用方便且能享受折扣和积分优惠,现已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由于监管体系的覆盖面有限,监管措施的完整性不足,难免会引起发行无度、投放混乱、侵害消费者利益、资金被挪用等问题,亟待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以规范发卡机构和商家的交易行为,并促进预付卡市场在良性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一、预付卡已成为重要支付工具

从本质上讲预付卡是商业或服务业机构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发行的债权凭证,通过预收款的方式向客户承诺未来享有的提货权,一般规定有效期和使用范围,要求客户在指定期限和指定范围内提取货物或享有服务。预付卡多为不记名卡,客户购买后可以转让,可以离线支付,但不可变现,也无法像信用卡那样透支和挂失。目前,商业企业发行的预付卡大多具有小额储值功能、消费功能、优惠积分功能,对商业企业还具有促销功能和融通资金功能。对商业企业而言,发行大量预付卡既减少了银行利息、支付手续费等成本,又集聚了消费者资金,增加了公司的预收款项,提高了企业运营资金的流动性。

据统计,目前购物卡销售基本占商业零售企业年销售额的20%左右,部分企业可达1/3,甚至更高。对消费者而言,预付卡比现金和票据更加方便支付,减少了携带现金和找零的麻烦。发卡机构推出的各种优惠、特价商品及会员折扣,也对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对于消费地点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预付卡无疑是一种方便快捷实惠的支付方式。我国预付卡市场近几年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0个省市的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主要商场,均发行过商业预付卡。《2009年中国预付卡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流通领域的发卡资金规模已达10 925亿元,交易笔数约17.5亿笔,沉淀资金约39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连锁百强企业中,销售规模的平均增幅为12.48%,而预付卡销售的增幅超过30%,预付卡消费的增幅也在15%以上,均大于销售规模的平均增幅;同时,预付卡消费占总销售规模的比重在百货行业达到30%,在超市行业则占到总销售规模的9%-20%。

商务部2011年对部分地区300 多家商业企业调研的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预付卡销售规模达14 203.33 亿元(不含校园卡、游戏点卡、加油卡和通讯充值卡),而预付卡消费规模为10 399.58亿元。调查结果显示:零售商场、零售超市的发卡规模占市场发行总规模的90%以上,稳居主导地位;餐饮及其他服务机构发行规模较小,发行面额多以1 000-5 000元为主,5 000元以上预付卡以美容美发行业发行居多;有效期多为1-3年;在资金用途方面,多数企业将发行资金投入企业的日常运营当中。与规模巨大的发卡量相匹配,我国预付卡的产业链初见雏形,已初步形成从卡片发行、卡片受理、卡片销售到后台管理的产业链体系,并呈现单用途卡与多用途卡双线发展的格局。发卡主体既包括美容美发等小型服务机构,也包括大型商业企业和连锁专卖店,甚至一些餐饮、娱乐、健身场所也发行预付卡来锁定客户,继而推广至由第三方的专业化机构来负责发卡、清算、资金划转、客户服务等工作。此外,部分银行也发行预付卡,如2008年中国银行发行了VISA奥运版预付卡和长城预付卡,2010年交通银行发行了世博预付卡。预付卡支付功能便捷、营销手段多样、产品创新不断,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参与方式灵活的独立业态。因此,有学者曾指出我国预付卡市场将以2倍于GDP的增速扩张,如此测算,2011年GDP增速为9.2%,则预付卡年增速至少为18.4%。

目前,我国的预付卡消费时间分布与地区发展状况并不均衡。一般来说预付卡销售与消费的时间多集中在春节、国庆、中秋等节假日高峰,约为平常交易量的8-10倍。从地区分布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以及山西、湖南等地的笔均销售金额与笔均消费金额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从国内的预付卡发展历程来看,基本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发行及使用范围日益扩大。最初,预付卡多为单体的店面在服务半径内,为笼络固定客户而发行的仅可满足本店使用的消费凭证,多为纸质的会员券或消费次数卡。经过10几年的发展,现阶段的预付卡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不仅发卡主体由单体店向连锁店扩展,而且发卡行业几乎遍布美容美发、餐饮娱乐、商场超市、家电卖场、健身会所、加油洗车、通信旅游等大部分销售终端或服务机构,使用范围也从狭窄的服务半径扩大到本市、本省甚至全国,功能方面除了消费储值以外,新增诸如积分返利、礼品兑换、折扣让利、附送增值服务等多种功能。未来,预付卡有可能成为跨行业、跨区域、跨发行主体的多用途小额支付工具。

第二,发卡管理、资金清算和服务监管体系逐渐成熟。在单店发卡、单店使用阶段,从发卡、营销、使用到资金和卡片回收的全过程,均由商业企业或服务机构独立完成,相当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完整的货物循环和资金循环,缺乏必要的外部监控和风险隔离。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和预付卡市场的繁荣,专业的第三方发卡机构应运而生,这些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运用先进的交易结算平台和防伪加密技术,提供卡片发行至资金管理的全套服务,不仅提高了预付卡的发行和管理效率,而且安全性更有保障。如资和信、商联通、雅高等专业发卡机构均能提供全方位的发卡和资金管理,同时依托强大的资金清算系统,减轻商业企业或服务机构的管理成本。目前,部分专业发卡机构还介入到实体经营领域,如资和信已开设自己品牌的商场,一方面标志着第三方发卡机构的经营迈向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金安全等方面的隐忧。

第三,政府主导的社会服务型预付卡日渐完善。早期的预付卡主要服务于商业流通领域,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服务体系的健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也开始尝试采取预付卡的方式便利公民享受公共服务,如公交一卡通、市民一卡通、社区一卡通等嵌套和整合了公共服务职能的预付卡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运行机制、服务网点、资金管理、监管措施等方面更为规范。

二、国际预付卡市场发展现状

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预付卡市场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且行业管理体系日益完善。据统计全球预付卡市场规模2005年约3 000亿美元,2009年已达10 526亿美元,有关机构曾预测全球预付卡市场规模在2000-2010年间将保持3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从2009年17%的增速来看,虽未达到预测的高水平,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消费低迷时代增速已属较快。

(一)欧美预付卡市场发展状况

1.市场规模巨大。当前欧美预付卡市场是世界较为重要的市场之一,根据Mercator Advisory Group最新的美国多用途预付卡市场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预付卡市场规模达1484.3亿美元,同比增长19%。2005-2009年美国预付卡市场的年平均增速超过50%,2010年增速明显放缓,主要是受2010年2月开始生效的CARD法案影响。该法案包括一系列消费者保护条款,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发卡机构,让发卡过程更加规范、公平和透明。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未来美国预付卡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欧洲的预付卡市场,监管规模小于美国,但增长势头较快。据有关机构预测,在5年内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10%,到2010年每年将会有23亿张预付卡发生交易,发卡数量占总发卡数量比重的5%;交易金额达到750亿欧元,占到总消费金额的3%。

2.产业链完善。在美国的各大连锁商店及零售店均有专用的预付卡出售货架,用来展示各种预付卡产品。这些产品中既有商户自己发行的预付卡,也有其他发行单位发行的卡片,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预付卡礼品分销商,及零售商、独立的数据处理运营机构,收单和转接机构以及独立的预付卡行业数据调研机构。

3.独特的分销机制。为极大满足顾客的需求,对于不同的发卡机构和受理商户,分销商在整个产业链中作为一个互通有无的角色,架起了消费者与商户的桥梁。如沃尔玛需要在其他商户出售自己的预付卡时,分销商和零售商将会根据面额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而其他商户发行的预付卡在沃尔玛销售时,沃尔玛同样会收取一定的佣金。由此,承担发卡机构和售卡机构之间系统交互角色的即为预付卡销售的分销商,从而避免了单个发卡或受理商户需要多头对账结算的难题。

(二)澳洲预付卡市场发展状况

从2008年至今,澳洲预付卡发卡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市场中流通的预付卡总数达到500万张以上,比2009年增长了28%。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提供给消费者多样化的预付卡,以满足各层次的需求。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预付卡在减少现金使用、便利支付和扩大消费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澳洲消费者认为赠送礼品卡是少数不会因经济不景气而消减的开支之一,预计澳洲人还将继续保持这种消费习惯。澳洲旅行预付卡被广泛应用,它也是澳洲最初发行的预付卡产品和发行量最大的产品。据统计,2010年澳洲共有680万人次赴境外旅游,消费总金额超过400亿澳元。通济隆(Travelex)公司1994年开始发行旅行预付卡(Cash passport card),也是澳洲旅行卡发卡量最大的公司。预付费电信卡是澳洲发行量第二的产品品种,2010年电信电子支付系统的交易总收入约为380亿澳元,其中预付费的移动语音服务是最大的收入来源,此外还有电话卡、互联网接入、音乐专用卡、短信服务等。澳洲电信预付市场主要通过电子支付平台运作,平台支持各大银行以及占市场份额较小的移动运营商。此外,澳洲预付卡市场另一个增长点是新兴的预付电子交通票务服务。

在零售领域,澳洲市场有数百家企业自主发行并销售预付费礼品卡,年交易量连续多年超过100亿澳元。澳洲最大的零售商集团沃尔沃斯(woolworth)在2010年4月取消了基于VISA公司网络系统的支付手段,取而代之发行了一种功能齐全的可充值的预付费卡。数据显示该预付卡发行后迅速占有了40%以上的交易额,超过原VISA和万事达份额总和的1倍多。澳洲消费者普遍青睐礼品卡,近81%的澳洲人熟悉预付卡的使用,澳洲人一般携带的6张卡中大部分为零售商的礼品卡,80%的澳洲人倾向于购买礼品卡而不是礼品来赠与对方。

三、我国商业预付卡面临的合理风险

与大规模的发卡量和不断增加的预付卡品种形成鲜明对比,我国预付卡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风险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加以控制,势必破坏预付卡市场的发行管理秩序,进而影响消费市场的稳定繁荣。

(一)商业风险

1.发行门槛较低,缺乏对发卡企业规模、资金、发卡量等重要指标的准入要求。一些实力强、信誉好的大型商场、超市,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供货和结算及时,促进了当地的消费市场发展,发挥了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实力弱、规模小的商家,由于抗风险能力差,内部管理尚未形成制度化,如果没有必要的发行门槛限制,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风险失控局面。

2.发卡资金由发卡企业控制,且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通过发行预付卡,发卡企业动态吸纳大量消费者资金,为了获得更大利益或有其它需要,发卡企业很有可能将资金挪作他用,导致现金流出现问题,未能按约定支付货款等,将对上游供应商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3.售卡及消费信息不透明,外部监控难度大。目前,大部分商家自行制作和出售预付卡,通过内部的购物卡管理系统记录和管理预付卡的消费信息和资金流动信息,外部监管机构很难掌握真实的预付卡运营信息。

4.对持卡人与发卡公司的权利义务缺少明确规定。目前,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预付卡交易中的持卡人、发卡公司、购物商场之间的权利义务作出规定,多数预付卡卡面上也没有明示权利义务约定,容易对持卡人的权益造成侵害。

(二)社会风险

1.过度发卡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一是商家或第三方发卡机构大量发售预付卡,后续的管理和服务却不到位,造成消费者办卡、退卡、资金延期等得不到保障,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兑现。一些商家摸透消费者的心理,发卡时讲服务,用卡时讲条件,非法推销、垄断市场、倾销存货,通过不找零、不参加降价活动、打折回购、限期使用等欺骗消费者。二是由于短期内积累大量发卡资金,商家迅速扩张经营规模,但是如果管理水平不能同步跟进,就会造成商家无法兑现供货,消费者的权益遭受损失。由于发卡资金是滚动产生沉淀的,在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后,用于结算的余额越大,发卡机构越有可能无法等值赎回其发行的预付卡,或缺乏足够的等价物品用以交换,流动性问题将凸显出来。

2.消费者资金安全存在隐患。一是发卡资金被滥用。消费者的资金沉淀在商家或第三方发卡机构的账户上,商家或第三方发卡机构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如果将这部分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领域,将会给消费者的资金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不仅消费者的权益受损,还容易引发公众信用危机。二是由于发卡机构的信息安全技术手段不足,可能造成预付卡被盗刷,不仅商家遭受损失,消费者更会承担很大的资金风险。

四、我国对商业预付卡管理问题的认识过程

我国对商业预付卡本质及相关管理问题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认知的转变和管理的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延缓了预付卡的顺利发展。起初,我国明令禁止发行和使用各种礼品券或储值卡。早在1985年3月,国务院就过《关于制止滥发各种奖券的通知》,明确规定“礼品券”只能卖给个人,收取现金,不允许卖给单位;商业企业销售“礼品券”的收入必须存入银行专户。199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禁止发放代币券的通知》,指出任何单位不准发放和使用代币购物券,对发放、使用购物券的单位要按财务、税收和金融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继续订立代币券合同,发放、使用各种代币券的单位,要依法从严处理。1993年和1998年,国务院又相继了《关于禁止、印制、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币券的通知》和《关于坚决刹住发放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券之风的紧急通知》,进一步指出了各种代币购物券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危害性,提出治理购物券发售的具体措施,明确了对各个环节违法者的处罚规定。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也于1997年2月26日发出《关于停止办理不记名式礼仪存单、不记式储值卡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和邮电部邮政储汇局停止不记名式礼仪存单和不记名式储值卡(含消费性专用卡)的发行,并对已持有上述业务品种的客户,承担兑付与付款责任。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信用社等发行不记名式存单、卡类产品等凭证,必须向人民银行当地分行提出申请,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方可办理。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逐渐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储值卡,但做出了严格规定。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把商业消费卡纳入监管范围,规定发卡银行对贷记卡账户的存款、储值卡(含IC卡的电子钱包)内的币值不计付利息,宾馆、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的结算费用不得低于交易金额的2%,其他行业不得低于交易金额的1%,储值卡的面值或卡内币值不得超过1 000元人民币。

进入21世纪,出于防范贿赂和洗钱风险的目的,国务院纠风办、国家计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联合下发了《关于严禁发放使用各种代币券、卡的通知》,再次重申禁令,严禁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违法、违规、违纪发行各种代币券、卡。2006年银监会又了《关于禁止银行与商业机构发放联名储值卡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不得与商业机构联合发放不记名、由商户发售并开具购物发票的联名储值卡;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和税务总局也联合《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规范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安全管理、要求零售商明确公示、合理定价和、限量限时促销、并规范使用积分优惠卡。

2010年6月,人民银行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预付卡的合法地位,并将从事预付卡发行等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纳入监管范畴,基本上统一了对商业预付卡的认识。人民银行在2010年12月又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纳入人民银行管理范畴的预付卡范围,同时对预付卡业务准入条件、业务规范和备付金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201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也转发了人民银行、监察部、财政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预防腐败局等七部委《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商业预付卡的地位、作用和分类,明确了分类监管的思路,即多用途商业预付卡由人民银行进行监管、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由商务部进行监管,标志着我国商业预付卡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五、商业预付卡立法和监管经验的国际比较

为全面研究预付卡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情况,以全球视野探寻预付卡立法和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本文从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措施等方面,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预付卡监管模式和具体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市场准入管理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发卡机构为银行和银行投资开办的企业,或者为经金融监管机构批准成立的公司。欧盟法律体系和香港只允许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和经过授权的机构发行储值卡,澳大利亚、捷克和立陶宛等国支付工具的发行机构需要获得许可,在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储值卡只能由银行发行。加拿大、马来西亚、瑞士和美国没有严格限制,只能由哪一种机构发行多用途储值卡。新加坡和香港金融监管当局对储值卡的非交通小额消费功能实行了市场准入管理,如果储值卡只在交通领域使用,其管理部门就是交通管理当局;当储值卡延伸到非交通的小额消费领域,具备了电子钱包的特征后,发卡公司应视为接受存款机构,则金融监管当局应对其实施市场准入管理。如新加坡陆路管理局研发的易通卡于2002年4月正式推出,由QB公司负责在交通领域开始运营,并于2004年l0月经新加坡金融监管局的批准,开始在非交通小额支付领域使用。1994年香港五家主要公共交通运输公司合资成立香港八达通卡有限公司,1997年正式推出八达通卡,2000年香港金融管理局批准八达通卡有限公司为接收存款业务单位。

(二)支付结算管理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环境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预付卡支付结算体系采取不同的运行机制。以新加坡为代表的银行管理模式和以香港为代表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两种主流的支付结算体系。新加坡金融监管局授权QB公司与新加坡最大的区域银行(CITYBANK和DBSBANK)签署协议合作,由银行负责充值和管理沉淀资金。香港的八达通卡等预付储值卡,是由发卡公司通过自己的中央财务结算系统进行交易结算。

(三)发卡主体管理

以香港金融管理局对八达通卡公司的监管为例,八达通卡有限公司须按时提交申报表,包括每月、每季、每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资本充足比率、流动资产比率、符合规范证明书等申报信息。金管局还要求该公司遵从监管手册内的指引,遵守操守守则,企业管理层人事任命需要报备。该公司还需要提供其他财务资料,包括向持卡人应付卡内的存款、向商户应收或应付的金额、八达通的账面净值、中央结算系统账面净值。此外,八达通卡公司发展新商户须经金管局审批,开拓新业务须向金管局提前申报,每年要接受外部审计,金管局隔年进行现场或非现场审计。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还规定八达通卡的最高存款额为1 000元港币,八达通卡公司不能进行卡存款和押金以外的其他借贷和接受存款业务。由此可知香港金融管理机构对于小额支付卡的监管已经比较明确,并且有一套规范的做法和要求;在监管机构的管理下,小额支付卡作为银行卡的补充,已经可以规范地在非交通小额支付领域发展。

(四)预付卡管理

目前,各国消费卡用于小额支付,消费卡一般为带芯片的IC卡或者带内置晶片的非接触式智能卡,主要在停车场、自动售货机、便利店、快餐通道、报刊零售商、公共交通系统,以及相关市政服务等行业用于小额支付。大多数消费卡卡内余额上限从26美元到1 024美元不等,但是一般而言金额都比较小。消费卡消费处理过程是将销售金额从多用途消费卡写入到商家的终端机内,大多数消费卡都禁止卡与卡之间转账。在技术层面上,发行机构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保证安全,尽量减少在安全方面可能造成的损失,如在卡上安装防篡改芯片、利用复杂的加密技术等,限制消费卡的可充值金额、限制单次交易金额、利用PIN码授权充值和转账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五)监管主体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由中央银行实施对多用途消费卡和其发行机构的监管,各国中央银行除了实施对多用途消费卡发行商准入的监管,也会监控和分析多用途消费卡业务的发展,并对发行商进行监管。一般对发卡企业从消费者预存款中提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防止发行机构破产或者其他原因发生支付危机。如美联储在《电子资金转移法》(草案)中规定对于储值金额100美元以下的储值卡,不适用存款准备金制度,超过这个起点应当提交准备金,目前尚无法定机构要求非存款机构上报其所发行的多用途储值卡平衡表。欧盟央行关于电子货币问题的报告中明确将电子货币定位于存款,将发行电子货币视为吸收存款行为,必须接受有关存款的法律规定。

六、加强我国商业预付卡监管的制度设计

预付卡发展至今功能日益扩大,发卡规模不断扩张,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应用越来越普遍。尽管人民银行总行已经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但预付卡的具体管理规范尚未出台,日常监管也处于探索之中。为此,亟需加快建立完善的预付卡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商业预付卡市场秩序,维护资金安全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管理原则

我国预付卡管理应坚持“多种模式并存,分级差别管理”的原则。首先,在市场准入方面,对非第三方专业发卡机构宜采取备案制,按预付卡的使用范围划分,单用途卡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登记,跨区域的多用途卡在商务部备案登记。其次,在资金管理方面,规定必须由人民银行认可的专业第三方支付结算机构负责清分消费数据,但在资金保全方式方面可差别化处理,发卡商家可通过支付保证金、资金专款专户专用、提供第三方保证、资产抵押质押、参加行业自律联盟、售卡资金信托等多种方式保证资金安全。第三,在日常监控和预警方面,建立常态的发卡数据定期报送制度,要求发卡商家按要求报送发卡数量、金额、期限、余额以及商家的进销货、库存、营业额等数据,并及时发现预警信号,避免商家违约情况的发生。第四,强化违规惩戒力度,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警示发卡商家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同时建立应急机制,一旦发生商家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的极端情况,能够保证消费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监管模式

1.采取联合监管的管理模式。由于商业预付卡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涉及商家供货、资金结算、技术安全、支付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在监管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在发卡主体的市场准入、资金监控、安全认证、税务审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各个方面形成合力,维护正常的商业流通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建立非现场监管和现场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要定期对发卡机构报送的财务会计报表、重大事项报告、交易纠纷和诉讼案件报告等开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窗口指导。要对消费卡的交易风险、业务经营风险、沉淀资金风险等方面开展现场监管,对消费卡内部控制体系开展评价。另外,可以采取委托评估的方式对其运行的支付平台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完善和改进意见。

(三)资金结算和安全管理

1.实行结算资金保证金制度。发行预付卡的机构要按照管理部门确定的比例缴纳保证金,保证金存放于专门的管理机构。由该管理机构对发行主体实行定期评估,确定合理的缴纳比例,保证金缴纳的基数可以选择发卡规模或客户未消费资金账户余额,这些保证金专门用于消费者用卡损失赔偿。如橡果国际在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预存200万元该类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电视购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实行资金专户制度。发卡机构获准发卡资格后必须在指定银行开立专门的资金账户,用于存放发卡资金,并规定该专用账户内的资金余额不低于客户未消费卡内资金总额的一定比例,以保证消费者储值资金的安全和发卡机构具有必要的偿付能力。

3.建立强制投保制度。发卡规模达到一定数量的发卡机构,可要求其投保信用保险或借助第三方担保,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在选择保险或担保机构时,发卡机构须选择具有较强偿付能力的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在条件成熟时可针对预付卡开发特定险种,在适当的时机和必要的时候,监管部门可以要求资信不高的商业企业强制参加该保险,并且发行的规模应当与其参加保险的规模相适应。在该商业企业丧失履约能力时,由保险公司对持卡人进行必要的赔付,以保障持卡人的利益。

(四)技术安全监管

1.尽快制定统一的消费卡技术标准。借鉴银行卡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卡介质、卡结算机具、卡结算系统、卡信息保管等方面的技术标准,确保消费卡系统的安全、可靠,同时也为今后不同平台之间的连接创造条件。

2.加强和完善技术安全保障机制。建立符合安全性要求的独立机房,对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操作环境等的设计、安装和使用进行控制,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功能强大的防火墙系统和病毒监测系统,制定有效稳妥的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异地灾备系统,保证系统的故障和灾难恢复处理能力,确保业务连续开展。

3.规范消费卡的使用标准。对消费卡使用范围、卡内最大金额、每日最高消费金额、单次最高消费金额等要素做出规定,使消费卡作为小额支付工具,成为银行卡的有益补充而健康发展。

(五)引入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1.利用科学、客观的信用评估技术,定期评定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辅助实行分类监控。对于信用风险较高的发卡机构,监控频率缩短,甚至可以采取上门检查等手段,核实发卡机构的履约能力。对于信用评价较高的发卡机构,可根据评级结果适当增加发卡额度,采取发卡额度浮动管理的模式。

2.建立信用档案,记录发卡机构的基本信用信息,动态监控发卡机构的风险变动。通过为发卡机构建立信用档案,一方面为评价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提供信息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公示发卡机构的信用优劣,引导消费者购卡时选择信誉良好的发卡机构。

3.利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财务报表快捷高效的发现发卡机构的风险,提供预警信号和相关数据。利用财务风险预警技术,进行季度、半年度或年度数据监控,做出红、橙、黄、蓝、绿等预警提醒,及时调整信用等级,以便控制发卡额度和调节监控的松紧程度。对于信用不良的劣质发卡机构,可禁止其发行新卡或采取更加严密的手段监控其资金流向。

4.采取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将通过备案审查的发卡机构向社会公示,增强其社会信用,对违规使用售卡资金、余额比例较高的企业也予以公示。

(六)投诉和惩罚机制

1.投诉管理。建立统一的投诉管理平台和查询热线,并定期公布已经查证的违规企业名单,警示消费者。现在类似的平台系统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善,可考虑借助其现有平台,适当扩展有关功能,受理消费者的投诉,相关警示信息。

2.惩罚机制。根据发卡机构的违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采取不同的惩罚机制:一是服务不到位产生的违约行为,如不予消费者办理卡内资金结转,不能保质提供物品和服务,卡内余额不退还消费者等,这类服务不到位的行为,情节较轻可给予警告或限期改正等惩罚要求。二是违反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违规行为,如私自发卡、变相私自发卡、不按要求发卡、伪造信息、不缴纳保证金发卡等,属于违反管理办法的违法行为,应根据情节轻重和违规性质,采取警告、没收未出售的预付卡、取消发卡资格、行政罚款等惩罚处理措施。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职能,依靠行规行约发挥惩戒作用。行业协会是企业自发组织形成的行业性自律组织,可以利用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开展行业自律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惩戒作用。尤其是对于美容美发、健身娱乐、足疗保健等规模小、机构分散的行业,行业协会能够很好的发挥组织、管理和监督的作用。例如上海市美容协会发起的《上海市美发美容预付费消费卡发售企业自律公约》,已经对单店经营的美容院和连锁经营的美容院发售储值卡进行了分别规定。所以,加入自律公约的发卡机构会遵照公约的要求,严格自律,履行必要的义务。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不容忽视,能够成为惩戒预付卡违规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瑞文.购物卡管理“疏”优于“堵”[J].新西部,2007(2).

[2] 陈国忠.对消费卡(券)的认识和规范建议[J].河北金融,2008(2).

[3] 杨晓艳.多用途储值卡发展及政策建议[J].华南金融电脑,2008(5).

[4] 刘丽芳.储值卡的支付信用风险问题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3).

[5] 焦勇.加强购物卡监管工作的建议及对策[J].福建金融,2009(4).

[6] 徐振江,凌冰.日本相关法律对我国储值卡管理启示[J].金融电子化,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