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机关工作总结

银行机关工作总结

时间:2023-01-05 13:24:40

银行机关工作总结

第1篇

    一、从发文之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停止增设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增加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停止从社会上招收人员,暂停从金融系统外调入人员(中央和国务院调任的除外)。上述各行(司)的人员实行总量冻结。在现有人员总量规模下,坚持先减后增、少进多出的原则,可使用减员指标采用考试录用等办法,充实少量专业人才,以调整队伍的结构。

    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也要加强劳动工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注意控制人员增加。经人民银行批准新设立的银行(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确因工作需要增加人员的,应主要在金融系统内协商选调。

    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及领导管理干部一律不与行政级别挂钩,地方有关部门不得确定上述金融机构法人及其分支机构负责人的行政级别。

    二、进一步加强工资收入管理,严格控制工资过快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要严格执行国家工资政策规定,工资总额必须控制在国家下达的年度工资总额计划之内,不得突破。

    从发文之日起,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暂时冻结收入水平的增长。

    各银行、保险公司暂停执行地方政府新出台的工资项目和津、补贴政策规定。发放职工工资要严格按照人事部、劳动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工资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统一使用工资总额或工资基金使用手册,并履行相应的报审或备案手续。

    三、加强对工资外收入的综合治理,提高工资收入分配的透明度。

    各家银行、保险公司要认真清理工资外收入,坚决取缔非法工资外收入。凡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工资外收入,经审查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严禁乱摊乱挤费用列支个人收入,严禁擅自设立工资外的津贴、补贴项目或提高发放标准。要认真执行工资收入申报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要将董事会决定的行长(总经理)、副行长(副总经理)等主要负责人的报酬标准上报企业工资主管部门。

    各家银行、保险公司要按照劳动部、财政部、审计署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的要求,认真做好工资内外收入的自查工作,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中国人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暂停提拔各级行(司)的部门以上领导干部。确因工作急需提拔的,须报上一级干部主管部门审批。

第2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短期薪酬;员工;薪酬激励机制;经营业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28-02

当前全球市值排名前十大银行中,三家中资银行榜上有名,而且工商银行独占螯头。近几年来,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的薪酬水平也是水涨船高,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对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与已经建立起薪酬激励制度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的薪酬是否与银行业绩相匹配,而这一个问题就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水平现状

通过查找上市商业银行银行2008年年报,对员工薪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而这其中,去年人均年薪最高的是浦发银行。年报披露,浦发银行去年实现净利润54.99亿元,支付的员工薪酬为人均36.67万元;工商银行去年实现净利润812.56亿元,人均年薪为14.38万元;建设银行去年净利润691.42亿元,排名第二,人均薪酬16.56万元;中国银行去年净利润620.17亿元,人均15.28万元。工商、中国和建设三大国有银行的薪酬水平,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明显落后,又以工商银行的为最低(见下表)。

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财务指标的统计,由表中数据可见,工商银行资产规模和员工人数在中国银行业均列第一,其资产规模是浦发银行的9.5倍,员工人数达27倍,而员工平均薪酬不到浦发银行的1/3,员工平均创利仅为民生银行的1/2左右。显而易见,中国国有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员工人数是股份制银行的几倍以上,但员工平均薪酬和平均创利却不及股份制银行。

二、国有银行经营业绩对员工薪酬影响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银行员工薪酬不仅与银行经营业绩相关,还与银行规模、银行面临风险以及银行存款总额等因素有关,因此本文在实证过程中,将对银行员工薪酬有影响的所有因素都纳入其中进行研究,在综合角度考虑银行业绩对其影响大小,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加符合实际。

1.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不透明导致的相关研究数据的难以获得,是开展实证研究的主要障碍。正是基于此,本文将收集到的国有商业银行年报作为数据来源,经筛选,最终确定了中国银行(2000―2007年数据)、中国建设银行(2002―2007年数据)、中国工商银行(2001―2007数据)年这几年时间跨度内的共21份年报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

对于研究变量,本文采用国有商业银行损益表中营业费用项目下的员工费用为被解释变量(以PC代表)。解释变量:根据国内外实证和规范研究的有关结论,结合国有银行的特点,我们提出可能影响商业银行员工薪酬的四类因素:(1)银行业绩:可以银行盈利和资本资产使用效率评价。盈利以净利润(NI)衡量;资本资产使用效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来衡量。(2)银行规模:以总资产(ASSET)衡量。(3)银行存款总额:吸收存款是中国商业银行十分重视的环节,以DEPOSIT代表。(4)银行面临的风险:以不良贷款率(BAR)和资本充足率(CAR)衡量。

2.变量相关性分析。银行员工薪酬(PC)与净利润(NI)、总资产(ASSET)、存款总额(DEPOSIT)、资本充足率(CAR)高度正相关;银行员工薪酬(PC)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中度正相关;银行员工薪酬(PC)与不良资产率(BAR)高度负相关。其中与净利润的相关系数为0.880,与总资产的相关系数为0.910。

3.多元回归分析。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员工薪酬模型:

PC=β0+β1*NI+β2*ASSET+β3*DEPOSIT+β4*CAR+

β5*ROA+β6*ROE+ε

式中:β0 ―常数项βi ―系数(其中i=1,2,……6) ξ―残差项

然后对薪酬模型进行回归,由于薪酬模型是多元线性模型,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在相关分析中,虽然总资产(ASSET)、净利润(NI)、资本充足率(CAR)、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存款总额(DEPOSIT)、不良资产率(BAR)对国有银行员工薪酬水平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由于所选择的7个变量间存在着高度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模型只保留了“ASSET”和“NI”两个变量,回归模型如下:

PC=β0+β1*ASSET+β2*NI+ε

式中:β0 ―常数项 βi ―系数(其中i=1,2,……6)

ξ―残差项

运用SPSS16.0软件,得到具体的回归方程如下:

PC=-5998.394+0.005ASSET+0.235NI

同时得到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

R2=0.937AdjustedR2=0.930

DW=1.915,从回归结果看,R2值以及调整后的R2值表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D.W检验值为1.915,可认为残差无序列相关,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ASSET和NI的回归系数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净利润(NI)和总资产(ASSET)对银行员工薪酬有很重要的影响,净利润每增加10 000元,银行员工薪酬增加2 350元。

三、结论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国有银行经营业绩与银行员工薪酬的关系,可得到以下结论:(1)从回归方程上得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净利润)对银行员工薪酬有重要影响,另外,相关系数反映出国有银行员工薪酬与反映银行业绩的净利润、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国有银行员工薪酬与总资产规模显著正相关,即总资产规模越大,薪酬越高。银行存款规模对于员工薪酬水平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这也代表了中国商业银行重视员工吸收存款成绩的普遍现象。国有银行员工薪酬和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显著负相关,与资本充足率明显正相关,说明国有银行员工的薪酬水平是与银行资产质量相联系的,控制风险问题已成为衡量银行员工业绩与奖励的重要内容。(3)从回归结果来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正积极地推行(短期)薪酬激励机制的改革,让员工的收入与效益紧密挂钩,加大效益工资在收入中的比例;也根据效益提高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年收入水平,逐步拉开收入差距。“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短期薪酬机制已经基本建立。

参考文献:

[1]李华民.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制改革及激励目标改进[J].金融论坛,2003,(3):13-19.

[2]郑先炳.美加银行业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及启示[J].世界经济,2001,(9):73-80.

[3]阙澄宇,王一江.银行高层激励:美国20家银行调查[J].经济研究,2005,(3):16-25.

[4]孙健,郭少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91-192.

[5]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人民银行业缋考评考评项目考评指标

业绩考评(也称“绩效考核)是组织对其下属部门或员工工作效果考核与评价的过程。近年来。为了科学地评价各分支机构工作业绩.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银行系统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关于业绩考评理论与实践的先进经验。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人民银行特点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业绩考评体系。特别是在2004年。人民银行总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业绩工资总额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以收入分配为突破口.建立了与分支行工作业绩相联系的工资总额分配制度。但是。由于机构性质和业绩考评工作的复杂性。目前的业绩考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人民银行业绩考评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考评指标的复杂性。与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相比。人民银行系统内衡量工作成效的业绩指标更为复杂由于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利润最大化。其考核体系中多为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等可量化的指标。而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机关之一。其产出是复杂的。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多重的,因此考核体系中只有部分可以进行量化。更多的指标则较难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对于人民银行而言。如何在定性的基础上对业绩指标进行更多的量化是开展业绩考评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二)考评体系的多级性。根据<暂行办法>规定,人民银行实行的是总行一分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1一地市中心支行一县支行的四级考评体系。即总行人事司根据总行各司局的专业考核结果.确定各分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的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和等级。并确定各等级的业绩工资分值。其中。分行的业绩工资分值仅作为核定其所在省分支机构(不含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业绩工资总额的依据;非分行所在省(区)的中心支行(不含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和县支行业绩工资总额要根据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的业绩工资分值来核定;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的业绩工资总额要根据其自身的业绩工资分值来核定。同时。各级分支行可视辖区情况参照此办法制定对辖内机构的业绩工资管理办法。

因此。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是整个考评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要充分调动省内各地市中心支行的积极性。努力争取在总行业绩考评中取得好成绩。确保本省获得较好的业绩工资总量。还要积极探索总行划拨的业绩工资在地市中心支行的分配办法.将总行进行业绩工资总额管理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各基层行。为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现行体制,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负责对全省地市中心支行各项金融业务工作进行考评。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为例。总行文件明确授权的管理全省的业务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市场、调查统计、征信管理、安全保卫、货币金银、金融稳定、办公室、支付结算、国库、反洗钱、科技、金融研究、会计财务等14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人民银行实行业绩考评的复杂性以及现行体制等原因。基层行在贯彻执行总行有关业绩考评规定时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外汇管理工作未纳入考评范围,难以准确衡量分支行的工作业绩。根据<暂行办法>第二章的有关规定。人民银行在评定各分支机构考评等级进而确定业绩工资分配额度时并未考量各分支机构的外汇管理工作.而在基层行,国际收支、外汇检查、资本项目管理、经常项目管理等外汇管理业务是人民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单纯依靠人民银行总行各司局的专业考评不能准确衡量被考评单位的工作业绩,也不能充分发挥业绩工资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

(二)各考评项目在总体考评结构中的比例不明确。根据<暂行办法>规定,人总行人事司根据总行各司局的专业考核结果,确定各分支行的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和等级。但是。对人事司如何运用各司局的考核结果进行评定。该办法并未提及。在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货币政策的执行、调查统计分析、金融稳定以及金融研究等业务的地位日益突出,在综合考评时。它们是与其他业务同分值考量还是要占据更大的比例,这些都是基层行(特别是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接受考评与制定对其他单位考评办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总行相关文件对考评规则未予以公布,基层行在准确把握业绩考评工作标准和贯彻执行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三)一些具体考评指标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总的来看。人总行各司局制定的业绩考核办法内容较全面,考核指标刚性较强,考核依据与评价标准较客观公正,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分支行的业务工作状况,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基本能公平、合理地反映分支行之间的工作业绩差异。但从具体操作层面看,一些条款过于原则或表达不清,还有一些指标则未充分考虑到基层行的业务工作实际,在考评过程中难以贯彻执行。

三、完善对分支机构业绩考评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考评项目

1.外汇管理工作应纳入人总行对各分支机构的业绩考评项目。建议将外汇管理工作纳入人总行对各分支机构的业绩考评项目,并由总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建立考评结果联系机制。即外管总局对各分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外汇管理工作进行考评,考评结果送交人总行人事司,与其他专业考核的结果一道作为确定各分支行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和等级的依据。

2.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进一步明确省会中心支行对地市中心支行的考评项目。对于地市中心支行而言,年度考评应由所属分行与省会中心支行分项进行考评,分行根据各项考评结果确定最终考核等次。因此,分行与省会中心支行对考评项目的合理分配对于客观准确评价地市中心支行工作业绩至关重要。分行与省会中心支行就此方面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调。

(二)评分规则应凸显人民银行工作特点,增强透明度人民银行职能转变后。宏观调控与提供经济决策信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综合评价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的考评得分和排序情况应根据以下指导思想制定,并将评分规则予以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一是业务工作与工会、宣传等非业务工作在总分值中所占的权重应有不同。前者应占主要部分。二是各项业务工作所占总分的权重也应有所差别,如凸显中央银行核心业务特色的货币信贷管理工作与会计财务管理工作在总分数中的权重不能等量齐观,对于某分支机构而言,当两者在各自业务评比中所得的分值与名次都相同时,货币信贷管理工作对提高该分支机构总体得分与排名所作的贡献应大于后者。

同样。业绩考评须充分关注人民银行业务工作特点的思路也应运用于对县(市)支行的考评中。目前,人民银行县(市)支行之间存在着业务规模、人员数量的不平衡,而由于其上级行分工较细,机构的设立比较完整,县级行股室对应上级行多个处(科)室的情况比较普遍。如县支行办公室,要对应上级行办公室、内审、宣传群工、保卫、科技、人事等6个部门,一定程度上疲于应付上级行和行领导部署的工作任务,影响了工作质量。人总行党委<关于加强地(市)中心支行和县(市)支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县(市)支行要稳定队伍,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在宏观调控中政策宣传、情况分析、反映问题的作用,及时反馈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上级行提供决策依据。同时,积极调整,逐步使县(市)支行的业务量、人员配置和机构布局适应县市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地市中心支行对县(市)支行制定考评办法应体现以下原则:一是要切合基层实际,考评方法尽量从简。二是要有利于维护县(市)支行稳定,重点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业务操作的规范与服务质量、内部管理的有效性与水平、领导班子及员工队伍建设等方面。三是要兼顾各县(市)特色,充分调动各县(市)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增强总行各司局制定的考核内容和指标的可操作性

1.明确或量化部分考核指标。人总行相关司局制定的一些考核指标过于原则,建议应进一步明确或细化。

一是明确部分考核指标内涵。(1)货币信贷管理业务。如总行金融市场司制定的(2005年分支行信贷政策和金融市场业绩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中,第8项“黄金市场专题研究”要求“对辖内黄金市场有关情况和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并上报”,同时还明确“迟报、漏报一次扣0.5分,扣完3分为止”。从现有情况看.人总行先前并未对黄金市场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因此报表报告具体内容、时间要求不详,基层货币信贷部门难以操作。(2)会计财务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专业业绩考核办法>在“会计管理”的“办理与金融机构有关的会计事项”中规定,各分支机构“未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进行分析的,此项不得分。”由于机构改革后,人民银行会计财务部门对各家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能减弱,若要得到具体、准确的分析资料,面临着人员、时间上的困难,而且缺乏对各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的资料进行分析的统一口径。为此,建议总行能在这一问题上给予指导。明确报表分析的口径与要求。

二是细化部分考核指标。(1)金融稳定工作。维护金融稳定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金融稳定工作中关于风险评估、金融稳定资产管理等部分指标.在实施考评时较为原则,基层行不易掌握,建议进一步细化该类考核指标,并根据金融稳定工作情况及时调整。(2)货币金银业务。建议能明确“业务量大小”的考评标准。

2.考核内容和指标进一步考虑各分支机构业务实际。

(1)考核指标中应体现有关分支行的试点工作成绩,即根据分支行完成试点工作任务的情况给予酌情加分。近年来,人总行相继推出了多个业务系统建设项目,如企业征信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等,业务系统建设的试点行在建设、推广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实践中对系统建设提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建议,为人总行在全国推广系统积累宝贵经验。因此,在有关业务的考核指标中应增设试点行完成试点工作的奖励部分。

第4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机制;绩效考核;薪酬管理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机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如金融机构缺乏合格的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在关键岗位,缺乏具有国际经验的管理人员,在绩效评估、薪酬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体系。因此,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机制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机制的劣势

1.人员安排缺乏充分的自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因产权不清,政企不明,经营机制不合理,股权结构单一,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命制和员工级别的行政化,形成了较浓厚的官本位意识。由于一般管理者大部分是来自官员或从内部选拔,与市场竞争选拔机制相差甚远,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明显缺乏竞争力。

2.人力资源定价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员工的工资标准及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脱钩,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别和职称。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工资按公务员相应的等级和标准进行发放,而丝毫不考虑企业的经营效益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区之间的差别,同级的员工之间工资水平一样,没有把人力资源定价标准统一到市场化的绩效定价上。在员工的工资收人中,各种津贴、补贴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基本上是平均分配,使员工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处于无激励机制状态下,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积极性不足,约束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

3.人才流失趋势堪忧据银监会2005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195家营业机构,其中88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此外,外资银行还在我国设立了213家代表处。据不完全统计,在华设立的外资商业银行中60%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骨干来自国有商业银行。到2006年底,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外资银行将突破地域和数量限制,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并且将以高薪、出国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在国内大量寻找管理和专业人才。而国有商业银行在选才、任用、工资分配、传统的用工形式以及专业技术职称管理方面存在种种弊端,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骨干、外派学习归国人员等优秀人才流向外资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造成大量客户关系和社会关系流失。

4.机构庞大,冗员现象严重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被分配到银行中,并非按综合素质由银行选择过硬的现代营销管理人员、客户经理和国际化人才。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新型业务的开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目前四大国有银行总的经营利润较为乐观,但是,员工和机构网点仍然存在冗员过多、机构过多等问题。相对于花旗集团242亿美元的税前利润、员工约27万人、人均年利润约89629.63美元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和机构网点的成本高、人均利润低、平均网点营业利润低,缺乏科学化、合理化、效能化的组织结构。

5.监管力度不够,不良资产隐患较多由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总分行制,组织结构垂直型,造成总行对下级的员工监管稽查力度缺乏,造成一些员工容易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金融犯罪。如2005年3月31日《南方周末》披露的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在某项目上,由于银行内部人员与房地产商黑箱操作,导致房贷被骗6.4亿元,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机制的路径选择

1.实施竞争的人才市场机制

(1)建立公正透明的招聘制。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现用工形式的社会化和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化。一些高级金融人才(首席信贷风险官、个人金融产品总监、技术总监)通过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并进行业务能力考试。而对于一些简单的劳动的人员(保洁、门卫、后勤保障)可以通过合法正当的中介机构进行选聘。员工的工资水平应由同类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决定,直正做到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同时实行聘期管理.根据不同的级别.聘期为二至五年。

(2)实行关系明晰的合同制。通过金融市场的公开竞争挑选的合格员工,应签订劳动合同,使权利、义务和雇佣关系得以明确,为调整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奠定制度基础,真正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在员工合理流动的基础上保证骨干队伍的稳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做好劳动合同变更、续订、终止和解除等各项工作。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对于经培训仍未能竞争上岗的员工,企业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2.培育新型的经理人市场

建立以客户经理为核心的经理人市场,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对现代金融和国际竞争的高端管理人才的短缺问题。以汇丰银行为例,汇丰银行给客户经理的任务是:联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好客户的财务参谋;研究分析客户的需要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协调和争取银行的各项资源(即产品);及时解决客户的需要;了解竞争银行的客户策略,及时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管理、服务客户为银行赚取合理的回报;通过分析客户需求,努力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客户经理制中,对客户经理要求的条件之一就是能得到银行各协作部门的支持与尊重,对银行各种产品和运作过程有相当的专业知识,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领导才能。据了解,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经总行批准已率先推进公司客户经理制,从制度上明确了客户经理需要承担的职责范围和应享有的待遇和权力,吸引了一批拥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营销专才。

3.推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1)员工激励与约束。行为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员工不仅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进行活动的“经济人”,而且还是具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需要的“社会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出色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促进员工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路。这一理论的满意因子能够带来满意的因素,如成就、责任感、提升等;不满意因子是能消除满意的因子,如工作条件、薪水等。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选择激励手段时,衡量是不是最好的手段的标准就是看哪一因素占的比例大。一般情况下,员工最关心的是满意因子,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部应该注重员工的业绩考核、反馈,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和进行职位的调换或提升与降职情况,从而使员工的不满意因子向满意因子转变,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客户、员工、股东是商业银行生存的三要素。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职称晋升(或晋级)形式对员工给予认可,如设立首席经济学家、利率分析师、汇率分析师、债券分析师、股票分析师、财务总监、高级审计师、技术总监、主任工程师等专业技术序列。这些级别尽管没有相应的职务权利,只是对员工在银行的工作经验、资历、业绩的承认,但却是对员工价值的肯定。

欧洲银行业十分重视对员工激励约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东方汇理银行就建立了一套较为严格、科学、有效的员工考评机制。一般来说,员工考核分为4个等级,很好、好、满意、不满意,人员分布分别为10%--15%、50%、25%-30%、10%。从薪酬制度看,也分为4个等级,即最高层、高管人员、经理层、一般员工,工资由固定工资、绩效工资、灵活奖励三大块组成,越往上,工资越高。最高层年薪能达到20万欧元,一般高管人员10万欧元。当然,也有很多约束条款,如必须忠诚于银行,为银行创造至少8倍于自己收人的利润,自身个人业务集中在本行办理等等。

(2)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激励机制最常见的是给予经理人“绩效分红”或“按业绩赠送股份”,保证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同时公司内部设置监督系统,以免自身的绩效受到他人影响。当然,在企业的经理人既没有市场化,也没有职业化的情况下,全面地推行股权激励,不仅有失公平,而且也容易产生权力寻租现象。股权激励要注意对象与环境、方式与手段、稳定与灵活、目标与绩效,做到比例适当。

(3)董事会的激励与约束。董事会是股东与经理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董事会对公司负领导责任,无须介人日常作业程序。从外资银行董事会的经验中总结,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的董事会应该做到:选择并更换总经理;代表股东权益;提供高层管理当局建议及咨询;提供监督管理当局和公司绩效的控制技能。对职业经理人的监督、违规处罚手段要多样化,其检查评定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审核机构、公众舆论媒体等作用,以实现市场化约束。

4.改革现行的薪酬制度员工所获得的薪酬是对员工过去工作努力的认同和补偿,也是他们对未来努力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激励其在未来也能努力工作之时,薪酬早已超出了本身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国外很多知名银行都允许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业绩优良的员工享有公司的股票、收人期权、利润分成以及种类繁多的“自助餐式福利”待遇。这种措施对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密切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同一性和交互任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吸纳和稳定优秀人才至关重要。花旗集团正在逐渐推行EVA模式,员工薪酬的基本结构包括工资、奖金、长期激励(包括股票期权计划和限制性股票计划两类)、福利(包括各种保险、养老计划、401K账户、公益利、其他福利措施)。另外,花旗提倡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银行整体利益密切挂钩,积极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如果国有商业银行采用EVA模式也可以使员工个人的收人同全行的经营效果挂钩。同时,有利于减少各年度的报酬不稳定和员工的短期行为,这样可以培养员工的长期观念,防止人员流失现象的继续发展下去,真正地留住人才。

5重视员工培训与培养各级银行领导者是银行经营理念、管理思想、价值取向最直接、最权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面对激烈的银行业竞争格局,需要不断地更新金融知识,保证全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强化员工岗位培训、岗位提升培训、职业发展培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鼓励自主、开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帮助员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同时,可将高中级管理人员(如支行行长、总行部门经理、营销经理、客户经理)、业务骨干(如产品经理、风险经理、研发人员和科技人员)、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如管理人员、专业骨干和技术能手)和关键人员分类培训或送到国外进行专业强化培训。要侧重进行国际金融业务、法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及外语培训,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如2003年以来,建设银行在香港培训中心举办了“国际业务培训”、“百佳客户经理培训”、“风险管理高级培训”等境外培训,推荐优秀员工参加了英国大使馆组织的奖学金项目和人民银行“金融英语证书考试赴港进修”项目,赴建设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和新加坡分行参加在岗培训,以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提高业务实践技能和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客户经理、执行会计师等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职务人员的培训等,这些尝试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必要的积累和经验。低层次职员,主要学习银行基本知识和本身从事岗位的业务、操作知识;中层次职员,重点学习银行业务知识和会计知识等;高层次的职员,主要学习如何发展银行业务、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对银行有效的管理等,一律考试合格后上岗。

6.完善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考核评价体系的再造,逐步建立起严格监督、依法规范、充满活力考核体系,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企业文化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合理配置,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在考核工作程序中,要坚持把握好考核预告、民主评议、结果反馈等关键环节,注重考核工作业绩。花旗集团“九格方图”经验值得借鉴,它将绩效与潜能的理念结合在一起,根据绩效和潜能两种考核结果,将员工分别放在九格方图不同的格子里,通过九格图甄选出来的优秀员工进人管理者后备行列。首先接受为期3天的课堂式的银行基本知识培训,然后进人轮岗培训阶段,学习如何提升专业水平并使自己成为一个银行家。

7.加快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发展,银行以柜台式为主的服务方式逐步向利用网络技术开展业务转变,网络业务将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网络技术人才的招聘与培训,可通过与高等院校定点建设的方式进行。西方银行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研发、投人与人才机制创新,一般占银行费用的10%-20%。教育费用上的重金投人是一种投资,可以带来长期稳定的巨大收益,对此几乎所有的美国商业银行都有共识,而大通曼哈顿银行做得更加突出,平均每年支付的教育经费达5000万美元。银行高层的理念是:企业的实力是一定要让人才队伍超前于事业发展,才能更快地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并得以发展。

第5篇

中国近代私营银行业的发展及前途

近代中国银行业的第一家,是推行洋务的盛宣怀(1844~1916)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在上海创建的中国通商银行,属官助商办,后改为官商合办。进入20世纪以来,私人创办的商业银行陆续增多。至全国解放前夕,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也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已有私营银行115家,官商合办银行4家(业务经营与私营银行基本无异);北方最大的都市天津,有私营银行32家,官商合办银行3家,而它们的总行也大都设在上海。其他重要省会城市亦有数量不等的银行。

中国私营银行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在私营工商业中是个特殊的行业。自20世纪初以来,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战争连绵不断,带来的便是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当局开动印钞机,滥发纸币,因此,造成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银行业特别是大银行,多与官方上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人本身就是大官僚,如曾任盐业银行总经理、(北)四行准备库主任的吴鼎昌,1948年官至总统府秘书长、资政。在长期通货膨胀的局面下,银行依仗其资金优势,曾“以承买公债的方式,支持反动政府,助长内战,获取高额利润”。在日常业务经营中,它既有一定的帮助工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又在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浪潮里,推波助澜,牟取暴利,起着消极的恶劣作用;私营银行在百业凋敝中,“一枝独秀”,呈现畸形的虚假繁荣。旧社会银行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有产者,包括官僚、买办、资本家等,基本与工农大众无缘,有的也仅仅是城市职工微薄的储蓄而已,但对银行来说,却是“集腋成裘”,在货币不断贬值中,获益颇丰。大的银行家出洋留学,获有高学位,属知识型的资本家;高级职员里不少是著名大学毕业,因银行薪酬优厚,有些学理工科的也舍弃专业投奔银行;一般员工的生活待遇比其他行业的大多数劳动者也堪称优越。因此,私营银行业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中,其地位和前途是可以想见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随即起草了《关于实行银行国有化及其必要措施的法令草案》;其后,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决议里,再次提出“把整个银行事业集中在苏维埃国家手中”,“把官变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总会计处”。而私营银行则因不服从管制均被取缔。

在中国,当解放战争进行到“三大战役”前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武装斗争即将胜利之时,中共中央于1948年10月发出《关于对私营银钱业政策给东北局的指示》(简称《指示》)。私营银钱业虽然在整个工商业中占的比重不大,当年却为它发出专门文件,足见其关系国计民生之重要。《指示》称:“目前对私营银钱业暂准存在,但应严格管理,使其逐渐走向消灭。”这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个,也是反映党对私营银钱业最根本指导思想的重要文件。《指示》还具体地划定了它的业务范围,即“私营银钱业无发行货币权,不准买卖金银外汇,不准经营投机贸易,只准经营存款、放款、贴现、内地汇兑等正当业务。规定银行及银号之最低资金即准备金,并以一部贮存国家银行。对私营银钱业一般不贷款。规定机关部队以其资金存入国家银行,不准存入私人银钱号。规定国家对私营银钱业的检查会计账目并严格收税”,等等。这些方针、政策规定,对全国解放后的私营银钱业一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指示》中“严格管理”是主基调,“暂准存在”虽未规定具体时限,但确切地表明不会允许它长期存在。不过,对于如何“使其逐渐走向消灭”,当年还只是一个目标设想,并没有具体实施的“路线图”。

1949年1月15日,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银钱业集中度仅次于上海的天津,经过战争的洗礼,获得了解放。对于私营银钱业,从一开始就是本着上述《指示》精神,实施“暂准存在”、“严格管理”的。对天津私营银行里的几家“官商合办”银行(新华、实业、通商),实行了由军管会金融处接管旧“官股”,认定为“监理行”,派任军代表为“监理”的做法。这一创举,客观地为而后这几家银行转变为第一批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银行,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为整个银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开辟了道路,是对如何“使其逐渐走向消灭”作的最初探索。如果用今天流行的说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次涉水。

这一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根据中国的国情,确认“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同时,又要“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全会还明确了新中国将存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这就使对私营银行业未来的改造,有了原则性的依据。

新解放城市对私营银行业的限制

为适应形势的需要,1949年4月27日,华北人民政府颁布了《华北区私营银钱业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其后新解放的各大区均仿效此法),它是对中央1948年《指示》的细化,规定更为详尽。如资本的最低额规定:银行2000万至5000万元(旧币,下同),银号、钱庄为300万至600万元;并规定了其业务经营范围,以及种种“不得有”的行为;等等。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正确执行《办法》的《批示》,强调要“有重点有策略地逐渐强化对私营银钱业的管制工作”,需“大力开展国家银行业务,以达到逐渐削弱或代替其业务的目的”。《人民日报》还为此发表了题为《我们的私营银钱业政策》的社论,分析了私营银钱业的“积极”和“有害”两方面的作用,强调“必须严格管理”的基本政策。

同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军管会金融处对私营银钱业即实行监管,对四家官商合办的银行(新华、实业、通商、四明),则实行派驻“特派员”,进行审查监督的做法。

人民银行在总结华北区工作时指出,按照《办法》,对资力少、信用差、投机性大的行庄,应本着“从严早日取缔的原则,加以整顿”。正是通过整顿、增资和严格管理,淘汰了

一批无力继续经营的单位,至1949年底,全国行庄已由1032处减至833处,淘汰率近20%。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直接涉及金融业的第39条写道:“金融事业应受国家严格管理……依法营业的私营金融事业,应受国家的监督和指导。凡进行金融投机、破坏国家金融事业者,应受严厉制裁”。这样,私营银行业的地位与业务活动进一步有了法律的依据。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共同纲领》对其他工、农、交通等经济领域都是“保护”、“恢复”、“发展”……唯独对金融业强调的是“严格管理”,这反映了与中央1948年发出的《指示》的一致性。

这一阶段,根据“严格管理”、“暂准存在”的精神,各地军管会金融处对私营银行业均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令其自报敌伪公产、官僚资本,具结后听候审查处理;明令取缔后账,限期清理,并人前账;立即变卖全部囤积物资,充做运营资金;只准依法经营存、放、汇正当业务,不准倒卖金银、囤积物资;恢复票据交换所,规定票据当日不准抵现,按时补足差额;引导其进行有利于生产的正当经营……等等,这都是“暂准存在”的必要条件。

新解放的大城市,由于旧势力遗存的投机倒把活动依然存在,不时还要兴风作浪。以天津为例,在1949年4、5月间,7、8月间,10、11月间,就曾发生三次物价的大波动,最多的第三次物价上升高达310.5%。而每次物价上涨,私营金融业的放款都成倍地增加,一再地为其“逐利性”、“投机性”所驱使,扰乱市场。因此,当1950年初物价再次出现波动时,军管会金融处立即出台新规,停止银钱业相互拆借,限制行庄盲目扩大信用;并规定对商业放款额不得超过存款总额的33%,加之国营企业大量抛售物资,才有效地稳定了市场物价。

私营银行业通过公私合营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随即发出全党保证实现《决定》的《通知》。涉及金融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统一全国现金管理,规定国家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一律存入国家银行,不得存入私人行庄(实际上是重申1948年的《指示》),这就意味着私营银行被切断了一条有着巨大金额的对公的业务渠道。由于全国认真贯彻执行《决定》,4月起,物价虽仍有小的波动,但已制止了大幅上涨,稳定了整个经济局势。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49年6月,在《平津金融接管经验初步总结》中指出,“公私合营之金融企业(如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四明银行等)则可由我派员监理继续营业,监理的任务是掌握其财产、监督其业务,使其业务经营符合我之需要,成为我之儿女银行”。这是对银行业“公私合营”概念最早的提出和所作的形象比喻。

此前,已实行“监理”或派驻“特派员”的上述原官商合办银行,至1949年9月后,进一步实行派公股代表重组银行新的董事会(如新华)或临时董事会(如实业及四明),或行务委员会(如通商),正式明确改组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银行。这第一批公私合营银行,也由此获得了国家银行较多的指导和支持,显示了公私合营的优势,从而使它们成为联系、团结私营金融业的桥梁,吸引整个银行业实现公私合营,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的示范样板。

在天津,获解放的当年9月、11月,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组织了包括12家私营银行的第一、二两个“联合银团”实行业务联合经营(后又组织了私营钱庄联合银团),以便集中资金力量,更好地支持生产事业的发展。在上海,则是于9月从创建“联合放款处”人手,开展联合经营,几乎所有银行、钱庄悉数参加。其他城市也陆续建立了“联合放款处”,开展业务,尔后也转变为“联合银团”。

1950年3月,第一届全国金融会议召开。会议指出私人行庄本身资金虽不很大,但与私人工商业有“密切广泛联系”;行庄投机性虽大,但过早过多地取消,将会使游资转入地下,“更加隐蔽分散,不便管理”。“除积极地发展我国家银行业务与其竞争外,必须加强金管工作,继续进行严格管理,以制止投机”。并具体提出增加其存款准备金,吸收其“再存款”;肯定了组织银团联合贷放,由国家银行“渗入少量资金,从内部进行监督与管理”;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逐步淘汰等措施。

1950年5月,中财委召开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研究调整工商业的公私关系问题。提出私人银行、钱庄仍可保留,但营业范围要有所限制;国家银行可与之联合放款。

同年8月,在中央统一财经工作、有效制止通货膨胀、物价趋于稳定的状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金融业联席会议。这次会议对私营银行业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会议依据中央调整工商业的总方针,研究调整“三大关系”,即金融业与工商业关系,金融业的公私关系,以及金融业的劳资关系,目的是使金融业更好地扶持工商业的发展。《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表了题为《银钱业的新方向》的社论,指出这一行业大部分是依靠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资本,追求投机利润,在长期的通货膨胀、人民困苦的情况下,畸形发展起来的。当全国财经统一、通货稳定后,暴露了它们虚假繁荣的危机。京、津、沪等七市的银钱业446户,倒闭了233户,占52%。国家银行应领导、团结公私力量,共同发展,私营银钱业应努力改造自己,彻底抛弃谋求暴利的经营方式和优厚待遇,在扶持工商业中自求发展。

中财委在此次会议后向中央的《综合报告》中称,私营行庄困难很大,“大银行要求最多,除要求调整公私关系外,还希望政府帮助解决呆账和赤字,要求公私合营,要求公布银行的编制和待遇标准,以便裁员减薪”。《综合报告》指出,现国家银行已控制存款90%,放款97.7%,“取得了巩固的领导地位”。此时,“私营行庄自觉地要求我们领导,所以改造和运用它们的条件,可以说已经成熟”。会议认为,“联营、合并是金融业进一步集中力量的良好方式……可以增加实力,提高信誉,克服困难,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国家银行应予以鼓励和支持”。因此,我们的方针应该是:“鼓励它们积极扶植工商业,其任务是扶植生产,沟通城乡,内外交流,吸收侨汇,促进资金回流”。这样,它们“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劳资关系方面问题相当突出,“银行职工多为小资产阶级,缺乏工人阶级为长远利益牺牲暂时利益的决心”,资本家“畏首畏尾,表现软弱”,因而使裁员减薪问题未能获得解决。有资料显示,北京某银行职员月薪184万,相当于国家银行总行行长的收入;银行工友月薪也有140万至150万之多,高于国家银行处长的工薪,年终还有双薪、奖金,这种高薪酬已成为“极严重的问题”。然而,联席会议结束后的半年来,银行业务虽有所开展,但“自我整顿改造方面成绩很少”,开支规模、工

薪标准,并未改变;甚至以变卖外汇,出售房地产来弥补亏损。有关人士指出,私营银行业已到了“下最大决心,彻底改造”的时候了。

在对私营金融业继续贯彻“团结、领导、运用、改造”方针的指导下,银行业加快了联营、联管、公私合营的步伐。在新华等四家银行第一批实行了公私合营之后,1950年5月,又有建业银行获准合营(因查明创办时有中共地下党员龚饮冰以革命公款参股),遂称为公私合营银行的“新五行”;1951年1月,成立联合总管理处,实行联营联管。到5月,“新五行”在全国26个城市设有105个分支机构,员工3600余人,决定进一步团结合作。经人民银行核准,在保持各行原有法定地位、兼顾公私股东权益下,派代表组成联合董事会,董事长由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胡景浍兼任;并建立联合总管理处,主任由人民银行华东区行行长陈穆兼任。它标志着公私合营银行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银行业从组建“银团”人手,实行“联营”,这一步骤为而后走向公私合营,奠定了基础。前述1949年9月、11月,天津的两个银团,至1950年5月,人民银行同它们签订“业务联系合同”,任务是“协助银行业银团大量吸收存款及有计划的将资金用于有益国计民生之生产事业”。如1950年5、6月间,就曾贷款给永利化学、耀华玻璃、中天电机三家大厂60亿元;1951年6月,贷给天津、宁河二县农业60亿元。上海则是从成立“联合放款处”入手,实行业务合作。1950年7月后,陆续创建了四个联营集团,它不但可发挥集体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盲目竞争,并且能获得人民银行的指导和帮助。北京、武汉、杭州、无锡等地各银行也先后采取同样做法。而实行“联营”、“联管”则为逐步走向“合并”创造了条件。

实行银行业公私合营,已是大势所趋。在第一批新华等银行实行公私合营的带动与实行了联营的基础上,先是1950年9月上海、久安申请公私合营获准;尔后,浙江兴业、国华、和成、聚兴诚等6行先后加人公私合营的“新五行”。号称“北五行”的金城、盐业、大陆、中南、联合(原四行储蓄会),在天津宣布联营不久,也申请并获准公私合营。

1951年5月,人民银行发出规定各分支行与合营银行《联系事项及办法的指示》,主要是解决合营银行地方分支机构,应受其总管理处和当地人民银行双重领导问题。此时,国家银行已“控制私人存款经常在80%以上,居压倒的优势”,当时曾有过把合营银行“逐渐改造成工商银行(当年只有人民银行,还没有今天所说的工商银行)性质的专业银行,成为国家银行开展私人业务助手”的考虑,但未能落实。10月,人民银行又发出《关于对合营银行领导问题的指示》,关键词是加强业务领导,一方面加强运用其资金,按国家财政经济的需要,服务于工商业;另一方面给予必要的“让利”,保证其合法利润。

私营银行业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

1951年10月,在全国金融业联席会议确定的“团结、领导、运用、改造”的方针指导下,已合营的银行仰仗国家银行的扶助,业务发展,且有盈利,从而引导了更多的私营银行加入到公私合营银行队伍,“金融业的国家资本主义化已经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据此,人民银行总行提出了“新方针”,即由“行政管理与业务竞争结合”,转变为“主要加强业务领导的方针”。拟在1952年逐渐实现资产负债合并,组织单一的董事会,进一步合并。同时,确定了要加强业务领导,统筹兼顾,划给部分行业、户头,不再与其“争利”;加强统一管理,对地方分支机构实行合营银行总处与当地人民银行双重领导;选派干部到合营银行工作等具体措施。

1952年,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重重打击了不法的资产阶级的进攻。“五反”中不但暴露了银行业资本家的种种不法行为,也使银行业务严重萎缩。4月26日,中财委《对私营金融业方针的指示》,要求人民银行抓住有利时机,从下半年开始,对全国金融业实施全面的改造。除保留3家侨资银行外,淘汰了尚存的钱庄,对私营银行或合并或淘汰,已合营的5个系统(即公私合营十二行联合总管理处、北五行联合总管理处、公私合营上海银行与上海中小行庄第一、第二联营总管理处)进行人员整编和机构合并,建立统一的全国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总管理处设在上海。其在津、京等大城市分行,相应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分行。原各行的海外机构均各自保留。

5月,人民银行全国区行行长会议召开,会议作出的“整顿私营金融业问题”的《决议》重申,应抓紧时机,使私营行庄或则进一步实施公私合营,或则自行淘汰。对原已合营或联营的大银行,加以彻底整顿,实际合并成为一个合营银行。总管理处仍设在上海,于各省市留一分行,除损益报总处外,业务、人事等均由当地人民银行分行就地管理,逐步实现国家对金融事业的完全控制。

7月,“五反”已近尾声,中财委又发出关于整顿私营行庄的《指示》,提出了相关政策:对“五毒”严重,资本小,信用差,作用不大的行庄准其清理歇业;对资力大,在社会上有一定作用还能维持的行庄,可视具体情况帮助组织联营。对有代表性的人物应适当照顾;对行庄职员,除某些“五毒”俱全的高级职员外,其余在按照人民银行待遇服从分配的原则下予以训练录用。行庄工人可帮助其转业。这样,对私营行庄全部合营后的机构设置与人员安排,都一一作了规定。人民银行则抓紧时机,整顿行庄,使它们“实质上并入国家银行”。“从此,国家银行统一了全国金融力量,掌握了金融市场的领导权,建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的金融体系,彻底地改革了旧的信用制度”。同时,也为合营银行而后的业务经营,作了规划。

1952年12月1日,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成立。改组后的公私合营银行,已成为国家银行的一部分,它“将完全在国家银行的领导下,执行所分配的一定任务”。而“留用人员尚须进一步领导改造”,才能适应新的任务。为此,人民银行作了周密的安排。除调整到当地人民银行和留在公私合营银行工作的之外,上海动员了2000余名员工奔赴大西北,支援祖国建设;天津等地则输送数百名员工去国家机械工业部再转赴西南、东北等地区新建大厂工作;上海组织1700余名职工参加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举办的学习班学习,天津则将600余名职工送往天津政治学校(前身为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人民银行总行集中各地合营银行400余名高级职员,举办了高级干部学习班。上述人员学习后的再分配,大多仍回银行工作。为数不少的工勤人员经培训转业,一批年老体弱的则安排退休。而银行业久拖未决的高工资问题,也在此时迎刃而解,以天津为例,办法是依靠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组织员工学习,提高认识,在员工能承受的减薪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情况下,经受了实际考验,

闯过了关系个人切身利益问题的一“关”,而进入国家干部队伍。

全国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成立的同时,组成新的董事会。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胡景法任董事长,周作民(金城)、项叔翔(浙兴)、王志莘(新华)任副董事长,即一公三私;人民银行华东区行行长陈穆任总管理处主任,王伟才(人行)、陈朵如(浙江第一)、资耀华(上海)、黄钦书(中南)、沈日新(存诚)任副主任,为二公四私。董事会下设财务委员会、设计委员会和研究室。原各行在各省市所设机构,除裁撤者外,一律合并为公私合营银行分行;其余机构由当地决定撤留;各行在海外的机构,仍以原行名各自保留。这样,公私合营银行在全国共设有上海、北京、天津、南京、广州、厦门、汉口、重庆、昆明、苏州、长沙、无锡、南通、青岛14个分行。

1953年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党组向和党中央报送的《关于私营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报告》称,根据《共同纲领》对金融业“严格管理”的总精神,对金融资本家与其他工商业资本家采取了区别对待,“充分估计到行庄在社会经济改组过程中,可能而且需要首先结束,因此,主动采取限制、削弱并准备收编的方针”。“国家银行接防金融阵地,以加强国家对私人工商业的领导,统一管理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金融事业”。以“行政管理与业务竞争两个武器”,经过近4年工作,金融资本家从对我“轻视”、“抗拒”,到“向我低头请求支持和领导”。特别是“五反”运动,金融资本家威信扫地,要求实行大联营,完全由国家领导。根据中财委的指示,接受了他们的要求,组建了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统一管理所有原私营行庄,并将总管理处迁至北京。“在接管整顿过程中,资本家交出经营、财务、用人等三权,完全由国家统一管理”。而对金融资本家则定期发给股息,并给予地位照顾和较优待遇,吸收100余名代表人物安排在董事会和总管理处工作;全部职工2万名,一律由国家包下来,分别情况予以安排,使之各得其所。至此,表明“私营行庄今后实质已不复存在”,全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我们对工商业办理存、放款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专业银行。这一切,都是执行中央“又团结又斗争政策的结果”。这种“资本家各有安置,职工避免失业”的局面,使其他工商业资本家也认为,“这样的社会主义前途是不可怕的”。

根据董事会决议,1953年4月,公私合营银行成立“清估核资委员会”,进行股权核定。1953年5月,新的公私合营银行董事会和总管理处完成了迁京的任务,从而更便于接受人民银行总行的领导,以全新的面目开展工作。根据《公私合营银行章程》规定,股本总额为5000万元,股息为年息5%。

私营银行业“走向消灭”

正是在银行业已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时,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准确表述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是在这一年开始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全国形势的大背景。

银行业虽然已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比其他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前近四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但只是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革命改造并未终止,同完全实现国有化还有一段距离。不过,这已是在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内,完全由国家银行掌控下来谋划、操作的事情了。

根据人民银行总行部署,1954年12月,依据其发出的关于城市储蓄工作的通报,将设立“储蓄专业机构”,而实施的步骤是:运用全国14个城市公私合营银行的机构、人力“首先专业起来”。1955年2月,合营银行进行专业化改组,包括内地14个分行,全面人民银行的储蓄业务,与人民银行储蓄部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后来,陈云同志还曾专门指出:合营银行“实际上成了人民银行的储蓄处,给国家担负吸收存款的业务”。原经营的外汇业务全部归并于中国银行;仍在经营的仓库、房地产业务,则划归当地国有相关部门,如商业的仓储运输公司、房产公司统一接管。

同年8月,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同意合营银行总管理处所请将各地合行对私业务、账务以及对私业务干部全部划入人民银行的通函》,要求各地人行与合行具体研究执行。1956年7月,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并入人民银行总行私人业务管理局。至此,公私合营银行从组织形式上也不复存在,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亦即完全实现了1948年10月中央所宣示的,使私营银钱业“逐渐走向消灭”的目标。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流程再造;银行信息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其业务流程也是按照职能型的组织结构而设计的。这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发生扭曲,与银行信息化发展水平产生背离,应在组织结构和流程上实现再造。笔者认为,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选择。在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这样才能使组织管理与流程运行相统一。

一、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的类型分析

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有多种类型。哈佛大学商学院NitnNohria教授在1995年6月发表的《组织结构概述》(NoteOn OrganizationStructure)一文中,将不同的组织结构划分为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网络型及其他混合型,并就这些结构的不同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在设计任何组织的结构时,通常需要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的事项:劳动分工、协调机制、决策权的分配、组织边界、非正式结构、政治结构、权威的合理基础。

就我国而言,银行的组织结构应满足经营管理的三项基本需求:有效地完成银行基本任务,即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原则;能够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重大威胁作出反应,控制好组织结构的惯性原则;保持不断创新,即管理者的创新精神。据此,我国商业银行设计一个高效的商业银行组织系统,需要考虑五方面要素:环境的变化、正确的战略和经营方向、经营道德、有效的领导层、信息化水平。

下面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网络型四种组织结构类型进行分析。职能型组织结构是按银行职能部门来设置的,一般适合规模较小的银行,每一部门依据职能提供一项系列服务的一部分;事业型组织结构是依据企业的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划分的,适合规模较大的银行,它是根据产品特性的不同将银行职能部门分成事业部;矩阵型组织结构兼顾了事业型和职能型的特点,按客户的业务发展流程分类,每一事业部都能完整地完成目标任务,它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支撑;网络型组织结构是按掌握一定技能的知识雇员的类型来进行划分的,其适用于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的环境,实际上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结构,已呈现“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这种组织结构理论说明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实际来看,随着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价值观也实现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质的转变,其组织结构也实现了转变:即从行政职能型、事业型的组织结构向矩阵型和网络型的组织结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洲等一些跨国性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这种转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及其缺陷

从组织结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域和政府序列设置的。即各总行为一级法人;一级分行对应省和直辖市级;二级分行对应地、市级;最后是县(区)级支行和营业所(办事处、分理处),至今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全面改变。从管理体制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一级经营、三级管理。银行内部经营机制无论在资金筹措与运用,还是财务分配、人事制度上主要由上级行管理。管理行集中了过多不该集中的经营权,而真正的经营行却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力。决策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阻碍了分、支行经营活力的增强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此外,封闭的干部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仍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它既不体现员工的素质能力和工作绩效,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对经营提出的开放灵活的管理要求。在分配问题上,所实行的依然是行政干部的级别工资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这种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与信息化在银行中的应用已不相称,缺点是:管理层次多,管理成本高,信息链条长,市场反应慢,服务效率低下。虽然国外银行也有层级结构,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银行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实施管理,在分行之下不设下一级机构。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比较好些,但仍然笼罩着行政机关的影子,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为银行构建运转高效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提供了可能。

三、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笔者认为,应根据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参照国际成功的银行组织架构,以银行信息化建设为平台,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按照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要求,打破省、地(市)、县(区)之间的界线,以经济区为中心,设立区域大型城市行为分行,总行作为管理决策层,主要职责是战略决策、授信管理、产品研发、信息综合处理等。其他权力尤其是产品营销和市场开发的权力尽量下放。这便形成了以总行为决策中一心,以分行为经营中心,以下属发展部为产品服务中心,从而实现集中政策下的分散经营,将政策控制集中化和业务运作分散化的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总行最高决策机构能够集中力量制定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以及各项政策。从事经营的商业银行在不违背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其日常经营活动。在银行内部,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对商业银行优先配置资源,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按效益最大化原则经营。经扁平化改造的组织结构形成后,把过去多级管理、一级经营变为一级管理、多级经营。相应地减少了委托代理层次,从而在结构上减少了代理人风险。

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的操作可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合并过多的支行,特别是业务半径小的支行,如隔路毗邻的两个支行,把支行一级的机构整合为我国商业银行营业部下设的业务发展部。其次,压缩管理层级,减少中级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级管理层还应该大幅度削减,减少银行业务发展的组织障碍,发挥信息技术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最后,精选一批高级人才为客户经理,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在组织结构和业务管理上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这样就能够实现组织架构与以客户为中心相结合,压缩组织层级后减少了非利息支出,增加了银行利润。在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以使组织管理与流程相统一。

第7篇

关键词: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一、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做了大量研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风险的产生。李希荣等人在他们的文章中认为主要是由于结算人员防范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岗位设置不合理,弱化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环环相扣”的内控作用;制度执行不力,违章违规操作,有章不循;检查辅导走形式,监督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李艳梅则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也值得重视。一是结算法规的不完整,给银行带来了潜在风险。对于任何一个结算主体来说,在结算业务中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应是对等的,然而,在我国银行结算法中的某些规定却不尽其然,办法本身给结算主体带来风险。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不遵守诚信原则。目前我国建立的以票据为主体的结算制度,结算票据化程度的高低与商品交易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一些地区的国有企业大部分经营效益差,负债率高,信誉度低,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和拖欠贷款支撑,加剧了企业有款不付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结算业务风险。

刘旭瀛在他的文章中也分析了引起我国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原因,提出风险意识淡化,内控监督不力也是引起此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银行内部,一些领导的意识中存在经营管理思想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重效益,轻风险防范,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疏于管理和监督,这就难以避免会计结算风险的产生。大量的专家在分析的同时,尤其是对现状的改善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防范措施。本文就是在这些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实践的角度上剖析结算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建议。

二、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会计风险管理已取得初步的进展,对防范会计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其着眼于防范操作性风险,对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操作风险防范来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工作人员方面

从下面(右表)操作风险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事件中内部欺诈事件占到了很高的比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在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抽样分布表

(1)选择人才上缺乏科学的制度

许多银行在人员的选拔任用上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特点对支行行长、分理处负责人的选拔任用方面,既没有对候选人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也没有经过严格的上岗前培训,有的银行用人制度出现较大偏差,上级行考查、使用干部在很多时候重能力轻品行,重对外拓展能力,轻内部管理能力,加之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机制不健全,必然给一些有其他想法的人提供了机会。

(2)员工整体素质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银行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行业转为集劳动密集与技术、智力密集于一体的行业,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工程的兴起以及各种分析计量模型的引入,迫切需要知识型、专家型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而目前银行管理者和员工大多是经验型和关系型,十几年不学习,这不可避免将会产生操作风险。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的高端人才成为外资银行挖墙脚的主要目标,高素质员工流失,导致现有工作团队服务能力下降,新加入人员又需要再磨合和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较大的操作风险。

(3)对员工异常行为监控不及时

内部员工在作案之前及作案初期,总是会有经商、炒股、赌博、突然拥有较多财富、经常无事加班、异常消费行为等异常现象,但由于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管理脱节,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据报道,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发生的365起案件中,因经商、炒股、赌博等原因诱发的案有119件,占总数的31%

2.信息化全能型网点问题

在以往手工操作的情况下,银行基层网点的功能比较单一,一些复杂业务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处理,而在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层层把关,多人复核。因此,对于一些内部欺诈行为难度极大。但随着银行科技手段的进步,一些原本复杂的业务在信息化系统中变得简单了,这使得基层营业网点的功能不断加强,为银行客户服务带来了便利。但先进科技手段的引入是一柄“双刃剑,在强化服务的同时,也放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例如,银行的跨行汇款业务,在手工操作的情况下,需要经过网点双人受理记账复核、支行联行柜双人记账发送、上级行确认等诸多环节,一般异地汇款需要2、3天才能到账,至少经过5个人处理,环节繁复、效率低下。但随着科技的引入,特别是现代化支付系统上线以后,各家银行之间的汇款能够实时到账,仅仅通过营业网点两名柜员的记账复核,就可以把数十万元款项甚至成百上千万元的资金汇划到其他银行,中间不需要人工干预,在便利了客户的同时,也使银行系统防范风险降低了。

3.复杂的会计业务集中处理问题

目前基于客户服务方面需要,大部分银行基层网点可以受理所有柜面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票据业务、外汇业务及账户管理(开户、销户、更换印鉴、对账)等高风险、较复杂或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业务。因此大部分银行柜面操作远未达到操作标准化、工作替代性高的阶段,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范畴较大,一人多岗,工作内容多而杂,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近千个柜面交易,而且要熟悉掌握交易背后隐含的会计核算、支付结算、反洗钱以及理财业务等多项业务制度;不仅要进行业务操作,更重要的是对业务合规性进行把关,还需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现阶段柜面业务的风险控制、合规性审核等仍依靠柜员的专业判断,对柜员专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在此状况下,银行基层网点存在很大操作风险隐患。如近年来出现的大案要案绝大部分均集中在此类业务上。

三、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1.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员工专业能力

会计业务培训要根据操作和管理的不同特点实行有区别的培训方式,注重实效。对新员工培训采用先集中培训、后个别辅导的方式,个别辅导时应将内控制度融入到业务操作流程当中。对下发的新制度,业务主管在文件传递、口头传达后,对经常要办理的业务采用提问回答的互动方式,帮助

柜员加深印象;对不经常办理的业务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全程指导。业务主管培训应由上级行教育培训部门担当,培训的内容除业务知识外,重点放在识别高风险点和控制关键点,以及如何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重视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轮流组织监督人员到营业网点驻点观摩,深刻了解前台操作的变化,使监督人员能在常规监督中及时发现具有隐蔽性的问题。

2.建立适宜的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环境

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层必须充分重视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带头倡导合规文化。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有赖于最高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全力支持,有赖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持续的资源投入。各级经营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将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将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的高度重视通过战略指导、发展规划以及经营考核计划等各层面多方位传达到全行;在工作上支持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正当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在资源上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员和设备投入支持,通过各种措施在全行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逐步培育重视操作风险防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内控文化,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晦引。

3.建立“大总行、弱分行”的管理体制

第8篇

银行开展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汇报

近年来银行卡诈骗犯罪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从今年1月起,公安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将进行为期10个月的银行卡犯罪专项打击行动。我行在接到相关文件后,支行领导十分重视,及时组织辖区金融机构部门负责人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并组成由分管行带队的调研小组,对辖区部分商业银行和商场、宾馆、交易市场等地的银行卡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走访了解,摸清辖区银行卡违法犯罪主要是信用卡恶意透支案件为典型,为有序开展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明确了重点目标。

一、积极重视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

我行领导自始至终高度重视此次专项行动,并请市公安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我们讲解我市开展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的工作情况,及我市近阶段诈骗案件的情况,介绍分析了诈骗案件的类型、特点,总结出防范意见,并加强与我市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巩固和健全公安、金融部门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工作机制,不断拓展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的广度和深度。

二、加强协调与部署

我支行积极主动与公安部门进行协调,就联合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相关事项进行沟通。一是召开了专项行动协调会议,就行动目标、行动重点、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等事项进行了商榷。二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以余杭区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全区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的统筹与协调工作。三是联合拟定了行动方案。根据省公安厅和杭州中支《关于印发〈浙江省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辖区实际,拟定了《余杭区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报双方领导汇签后下发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

三、建立协调机制

为加强对全区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的打击力度,我支行与公安、银行业金融机构等部门建立了多层次的长效协作机制,以促进辖区打击银行卡犯罪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是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在整个专项行动过程中,要求公安、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部门要及时收集、整理、汇总专项行动的各类信息,并通过多种途径传送给相关单位或部门,实现信息的共享,有效地促进专项行动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信息共享机制。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信息共享制度,以加大对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和防范工作。同时,通过结算专管员例会、信息提示等形式,及时向辖区金融机构提示银行卡违法犯罪新动向,提高防范能力。及时组织辖区商业银行与公安部门建立银行卡案件移送、协查、通报及信息交流机制,提高打击银行卡犯罪的效能。

第9篇

近年来银行卡诈骗犯罪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从今年1月起,公安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将进行为期10个月的银行卡犯罪专项打击行动。我行在接到相关文件后,支行领导十分重视,及时组织辖区金融机构部门负责人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并组成由分管行带队的调研小组,对辖区部分商业银行和商场、宾馆、交易市场等地的银行卡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走访了解,摸清辖区银行卡违法犯罪主要是信用卡恶意透支案件为典型,为有序开展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明确了重点目标。

一、积极重视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

我行领导自始至终高度重视此次专项行动,并请市公安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我们讲解我市开展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的工作情况,及我市近阶段诈骗案件的情况,介绍分析了诈骗案件的类型、特点,总结出防范意见,并加强与我市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巩固和健全公安、金融部门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工作机制,不断拓展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的广度和深度。

二、加强协调与部署

我支行积极主动与公安部门进行协调,就联合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相关事项进行沟通。一是召开了专项行动协调会议,就行动目标、行动重点、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等事项进行了商榷。二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以余杭区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全区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的统筹与协调工作。三是联合拟定了行动方案。根据省公安厅和杭州中支《关于印发〈浙江省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辖区实际,拟定了《余杭区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报双方领导汇签后下发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

三、建立协调机制

为加强对全区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的打击力度,我支行与公安、银行业金融机构等部门建立了多层次的长效协作机制,以促进辖区打击银行卡犯罪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是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在整个专项行动过程中,要求公安、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部门要及时收集、整理、汇总专项行动的各类信息,并通过多种途径传送给相关单位或部门,实现信息的共享,有效地促进专项行动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信息共享机制。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信息共享制度,以加大对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和防范工作。同时,通过结算专管员例会、信息提示等形式,及时向辖区金融机构提示银行卡违法犯罪新动向,提高防范能力。及时组织辖区商业银行与公安部门建立银行卡案件移送、协查、通报及信息交流机制,提高打击银行卡犯罪的效能。

第10篇

收银员是企业的关键岗位,是直接为顾客服务、又直接收取、归集企业销售款的重要岗位,是对全店销售款的安全及收银设备的正常运转负责的重要岗位。对收银员的选拔、使用、培训及考核原则是:收银员由企业推荐、人事部把关、财务部培训、店长考核、财务部检查。现将收银员的上岗条件、岗位职责、培训内容和工作流程规定如下。

收银员上岗条件

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热爱企业,能自觉维护东来顺品牌。

2、自觉遵守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本岗位的纪律要求。

3、在本单位工作满一年,各方面表现良好,无违纪记录。

4、具备收银员的基本素质,反应灵敏,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收银员培训中成绩优异。

5、具备良好的个人形象。

收银员岗位职责

1、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做到规范运作;

2、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确保结帐、收款的及时、准确、无误;

3、做好开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收银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账收款时,对所收现金要坚持唱收唱付,及时验钞,对支票要核实相关内容,减少企业风险。

5、管好备用金,确保备用金的金额准确、存放安全。

6、管好自己的上机密码,不得与他人共用,不得对外人泄露。

7、管好用好发票,做到先结账,后开票,开票金额与所收现金及机打票金额必须相符;对退票、废票要及时更正。

8、向财务交款前,需将现金、支票、信用卡分类汇总,与机打票核对相符,发现问题及时查找,避免损失。

收银员培训内容

1、 东来顺集团企业规章制度;

2、 东来顺集团收银员岗位职责;

3、 东来顺集团收银员工作流程;

4、 识别假币的各种方法;

5、 现金管理制度、支票管理制度、发票管理制度;

6、 开据发票的规范要求及实际操作;

7、 东来顺集团安全手册及灭火器的使用;

8、 点菜宝系统基本原理,维护要点;

9、 收银机、点钞机、税控机上机操作。

收银员工作流程

一、 开业前的准备工作:

1、与财务人员一道,将前一天结业前的钱款、备用金、票据从存放的保险柜中取出,由会计人员复核。

2、到本单位会计室领取当天的备用金,换好零钱,以满足结帐找零的需要。

3、检查收银机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马上调整;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机打纸,若需要应及时到财务室领取。

4、检查税控机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搞好收银台的卫生,物品要码放整齐,以整洁的工作环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开业。

二、进入工作状态:

1、对同时就餐未结帐的顾客按餐桌号挂机待结帐;

2、顾客要求结帐时按相应桌号同时打印出“结帐单”及“顾客消费单”,将“顾客消费单”通过服务员交给顾客,便于顾客核对。

3、按结帐单合计金额与顾客结账,对收取的现金用验钞机验钞,对收取的支票要检查单位名称、印鉴、密码等是否填写齐全、是否正确。

4顾客要求开发票时,由收银员使用税控机按顾客要求输入付款单位全称或“个人”,按结帐单合计金额输入餐费金额,打出发票通过服务员交给顾客。对发生的退菜、换菜、折扣等必须经店长或店长授权人签字确认。

三、向会计室交款:

1、收银员向会计室交款前需要按现金、转账、信用卡等类别分类打印出汇总小票,将收到的现金、支票、信用卡小票分别打出汇总金额,与汇总小票分别进行核对(注意清点现金时应扣除备用金)。

2、票、款核对相符后,收银员要分别填制“现金交款汇总表”、“转账交款汇总表”和“信用卡交款汇总表”,收银员在表上签字后将票、款交到会计室。

3、收银员将票、款交到会计室,由会计分类进行核对,核对相符后由会计在“收款登记簿”上登记相关内容,经双方确认后由收银员和会计分别在交款人和收款人栏下签字。

第11篇

关键词:“黑箱”理论;效率生成机制;效率生成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3-0019-05

一、引言

商业银行效率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它反映银行对其资源的有效配置,是衡量银行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银行效率是银行资金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发挥的集中反映。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规模比较大,但效率比较低。2008年7月号英国《银行家》杂志以一级资本、资产规模、税前利润、资产收益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例等指标综合排出全球i000家大银行的最新座次,按一级资本总额指标,中国再创历史记录,共有45家银行入选,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排名第8位和第10位,中国建设银行排名第13位。但从反映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资本利润率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低,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利润率为20.1%、20.5%、21.4%,三家银行分别排名第452、435、405位。

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国际上有关商业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从经济(财务)的角度更多地转到了技术(生产效率)的问题上,国内外学术界多从效率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效率。国内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定量研究开展较晚,近几年虽然在商业银行效率的测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大部分使用的是传统前沿效率分析法,包括魏煜和王丽(2000)、张建华(2003)、李晓庆和刘湘斌(2005)采用的是非参数方法中的DEA模型;刘志新和刘琛(2004)、谭政勋(2005)运用了参数方法中的DFA模型;朱南、卓贤、董屹(2003)则采用的是“超效率”DEA模型。其中,赵旭、凌亢(2000)基于某市19个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1992~1997年统计数据资料,运用SFA方法,在将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中的残差项作为商业银行效率的近似值的基础上,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一步对效率来源作了解释,以研究商业银行效率的决定因素。钱蓁(2003)的研究与赵旭等(2000)的研究十分相似;在赵旭、凌亢(2001)的另外一项研究中,运用DEA模型测算了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得出了影响中国银行业1983~1998年效率的主要因素。王聪等(2004)将商业银行总成本视同商业银行效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影响商业银行总成本的因素进行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即为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郭妍(2005)运用DEA方法测算了中国15家有代表性商业银行1993~2002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值,采用Panel Data模型检验了商业银行效率的“产权决定论”和“超产权论”。邹朋飞(2008)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总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及规模效率的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银行效率的相关措施。谢晓霞(2008)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取了代表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商业银行的规模、资本结构以及资产质量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建立模型,并以2006年我国12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产权结构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提出了改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政策建议。庄新路(2009)运用单因素指标分析法与DEA分析法,分别对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上市银行之间效率的差异。陈敬学(2009)运用超效率DEA对我国商业银行2001~2006年的效率进行了测度,而且运用两阶段方法对影响我国商业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假设检验,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且获利能力和产权结构对银行效率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熊延忠和孙涛(2009)应用DEA方法得到的各商业银行的效率值作为因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研究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水平和竞争力的相关建议。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效率问题,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过多依赖定量技术,采用国外已有的方法和模型对银行效率状况进行测算分析,缺乏与我国实际情况相联系的理论指导和支撑。除此之外,大多数研究在测定商业银行效率时,样本银行数量少,而且时效性不高,指标数据的选择比较有限,难以反映出中国银行业效率变化趋势,最终影响了结论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本文试图找出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利用“黑箱”理论揭示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机制,构建商业银行的效率生成模型,探求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生成规律,进而通过改善这些因素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效率,以应对外资银行全方位进入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和冲击,实现中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商业银行总行对分支机构考核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机制的“黑箱”分析

控制论把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看作“黑箱”。任何一个客体事物,它和人的关系总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如图1):一部分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包括主体所接收到客体的信息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各种作用、影响。它们反映在客体的输出中,可以用一组变量来表示,被称为这个客体的可观察变量。另一部分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包括主体传递给客体的信息及主体对客体的各种作用、影响,它们反映在客体的输入中,也可以用一组变量来表示,被称为这个客体的可控制变量。通过可观察变量,人们对客体进行观察,了解客体的存在及其变化,认识客体。通过可控制变量,人们对客体实行控制,创造使客体变化的条件,改造客体。人们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来说都可以表示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馈耦合,都可以利用可观察变量和可控制变量来描述。对于一个客体,用一组可观察变量和可控制变量构成的系统来描述它,这个客体系统也就是一个“黑箱”。控制论把一个客体称为“黑箱”,系统和“黑箱”是两个等价的概念。

商业银行效率的生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但银行的生产过程仅仅能看到“投入”与“产出”两个结果,这些影响因素究竟如何作用于银行并形成银行效率,对于银行效率生成机制的认识至今尚

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机制对于人们来说就是一个“黑箱”。这个“黑箱”的输入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说是可以选择的,这个“黑箱”的输出则是可以观察到的,由输入输出变量就组成了一个系统。而商业银行效率则是尚未观察到也尚未能加以控制的变量,它在效率生成机制“黑箱”的内部。根据“黑箱”外部的输入输出而提出的关于“黑箱”内部的情况的假定,在控制论中称为模型。“黑箱”认识论通过建立模型,利用模型来研究“黑箱”,总结“黑箱”的变化规律,从而控制“黑箱”。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机制的“黑箱”揭秘就是要确定银行是否存在由于银行产权制度、规模、技术、人力资源和综合管理水平而产生的效率,研究各个因素在银行效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向、方式和程度。对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机制的“黑箱”进行揭秘,深入研究银行效率的生成机制,构建银行的效率生成模型,探求银行效率的生成规律,有利于各银行确定合适的银行产权制度、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最佳经营模式,加强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和内部经营管理,提升银行效率。

(一)“黑箱”的内容

“黑箱”分析方法分为不打开“黑箱”方法和打开“黑箱”方法两种。不打开“黑箱”的方法就是不影响原有客体“黑箱”结构,通过对“黑箱”外部的输入输出变量的研究得出关于“黑箱”内部的情况,探求“黑箱”的内部结构,根据“黑箱”已知的输入和输出及其动态过程建立模型,提出假设,证实假设。它从综合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尤其对某些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系统,或至今人们尚不能分解的系统,或在分解系统的过程中会严重干扰本身结构的系统,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打开“黑箱”方法是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局部),对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行为方式和机理进行研究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认识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银行内部结构系统比较复杂,不能分解,在分解系统的过程中会严重干扰本身结构,故本文采用不打开“黑箱”的方法研究商业银行效率。

根据控制论原理,要揭密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机制“黑箱”,发现银行效率生成的真实情况,揭示各银行之间效率的差异,必须从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分配和管理方式等输入变量(可控制变量)找到突破口。

1,资本和技术配置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效率。资本与商业银行的效率紧密相关,资本本身是对银行运作的一种投入,对其进行恰当投入有助于提高效率。商业银行资本投入可分为技术资本和非技术资本。深入分析资本对银行生产力的影响,可以构造以下生产函数:U=β0Cβ1Kβ2Sβ3Lβ4。其中,u是商业银行总产出,C是技术资本的投入,K是非技术资本的投入,S是技术人力的投入,L是非技术人力的投入,β0、β1、β2、β3和β4为总产出相关的弹性系数。

2,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架构中,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设计合理优化和配置人力资源,运用科学测评方法定量考评企业组织架构中的横向管理部门和纵向分支机构以及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个人的经营业绩,并按照业绩衡量结果和合理配置约束机制的体系总称。大量实证都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业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低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有可能造成银行低效率运行。

3,管理在将“原始投入”转化为“有效投入”方面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将管理作为生产函数中的可变量,纳入商业银行生产函数:U=f(K*,L*,G)。其中,K*和L*分别为经过调整后的资本和劳动力(根据资本功能大小和劳动力熟练水平调整),G为受管理因素控制的变量,用于衡量某机构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的角色不仅限于生产函数中的一个控制变量,它将人力、技术和操作程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影响着生产函数。生产函数的数学形式变为:U=AK*L*G。

商业银行的产出与收益(或价值创造)之间的联系是很复杂的。但无论如何,银行服务质量与收益之间的联系绝非用“多少美元/单位质量”所能衡量,管理的作用就在于揭示服务产出与价值创造的联系。

商业银行的“原始投入”往往是有限的,管理决策注重于创造“有效投入”,先进的设备只有将其与生产技术相结合,人力资本只有通过培训才能创造价值,管理决策在将有限的“原始投入”转化为“有效投入”方面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黑箱”的框架

生产流程是指某项工作的组织方式以及如何利用各项投入以达到既定产出目标的方法,见图2。对商业银行来说,生产流程可以指支票账户的开立方法,这一流程所消耗的投入有劳动力(柜员)和资本(含信息技术),其产出账户的开立,同时也给客户提供了便利。生产流程包含了业务处理的各步骤、各步骤的顺序安排、所涉及人员的关系定位以及所需技术。

从过程分析的角度看,生产流程就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换机制,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商业银行投入的资本、劳动、技术与管理为银行效率生成机制“黑箱”的内容,银行生产流程则是其“框架”。要针对某一生产流程确定恰当的投入并不容易做到,重点在于如何有效使用这些投入,即怎么样来设计“黑箱”本身。只有借助于生产流程才能将“原始投入”(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转化为“有效投入”,从而达到既定的产出目标。研究表明,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而言,它的技术升级或兼并活动相对较少,有助于其业务处理流程逐步、协调地完善,因而整体效率略高于规模超大的银行,业务持续性要更高。同时,技术完善程度影响生产流程效率,技术功能越强,银行效率则越高。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分配、管理方式及生产流程直接影响银行效率。要揭开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机制“黑箱”的秘密,提升银行效率,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1)将银行产出与其现在或未来的盈利战略结合程度;(2)银行选择最有效的银行生产流程(生产函数)能力;(3)在既定的生产技术下,银行将“原始投入”转化成“有效投入”的能力。

三、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模型及实证

(一)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模型

此模型拟合优度较高(为0.98),F值较大(227.86),通过检验,各解释变量在2%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将估计方程(3)代入效率生成模型(1)可以定量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生成规律。在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模型的产出估计方程(3)中,资本(K)和劳动(L)以及管理(G)对产出(u)的影响参数分别为0.35、048、0.37。给定资本(K)和劳动(L)及管理(G)的投入数量,根据产出估计方程(3)可以求出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出(u),将产出(u)与成本(C)进行比较就可以求出该银行的效率。

四、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机制的对策研究

根据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机制的研究结果,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的管理,控制商业银行效率生成机制“黑箱”。

1,适度加大资本投入,扩大资产规模。实证分析表明,资本投入与商业银行总产出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35)。资本是对银行运作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投入,但要在保持资产有良好质量的基础上,适度加大资本投入。我国商业银行要通过各种途径扩充自有资本,增强竞争实力,其中包括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吸收非国有资本、利润积累、政府注资和营业税返还等方式提高一级资本,还可以通过发行次级长期债券增加附属资本,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努力提高资产质量。

第12篇

随着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的日渐成熟,国内监管机构把研究和学习的目光投向了三大风险之一的操作风险。本文就以重庆银行为例探讨如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操作进行健全管理。

一、重庆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现状。

现行的重庆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各分支机构拥有经营和管理双向职能,基层业务部门受分支机构管理层及总行相关部门双向管理,分支行管理层由总行管理层管理,分支行行长在本机构的权利较大,负责本机构的业务经营和拓展及风险管理,其风险控制约束力大大小于基层其他员工。尽管近年来,重庆银行开始在个别大支行试行风险管理岗制度,设立风险管理经理岗位,但风险管理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还没有具体的明确,其所行使的风险管理权力还相当的有限,受支行及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双线管理,受支行行长的支配较大,还处于探索的阶段。

此外,银行应当建立起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来有效管理和控制操作风险,首先银行内部要成立一个针对风险操作防范与管理的部门或团队组织,时常对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其次是组建一个风险操作委员会,该会成员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在过程中协调各个部门在风险操作中的工作,统一调配资源,并对某些涉及风险操作的项目和政策进行审批,确保这些战略的制定和政策的执行都有监督机构。不过在实际过程中,重庆银行在机构设置上还缺少针对风险操作管理的部门,对于一些可能发生风险的战略和政策没有及时发觉和修改,在风险监督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作用远没有专门的部门发挥得那么明显。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不同的业务种类和相关业务部门会遇到各自的风险情况,有些高,有些低,对于不同的风险,各个部门认识也不一样,使得已经存在的风险被分散开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在发现、分析、总结等工作都产生滞后性,不利于银行领导对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

可见,目前重庆银行所构建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着缺陷,重庆银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调整及改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

二、重庆银行操作风险组织架构的健全

随着WTO的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收到国外银行的挑战和竞争,现在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压力和机会面前,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首先应该在组织模式上进行完善。一定程度上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保留优秀的部分,同时也结合国外商业银行运用的优良管理模式,参照普遍采用的扁平化管理形式“总行-分行-支行”,实现不同级别之间的有效管理。以下是重庆银行采取的扁平化的风险操作管理组织结构。如图所示:

重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图

作为很多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扁平式的好处就是有效简化了组织层级,使得机构更精简,管理部门都是必不可少的,减少或辞退多余的工作人员,银行在人力资源上的花费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样组建起来的结构显得非常紧凑,干练,高效。最重要的是在风险操作管理中能够发挥好组织自身的优势:同组织运作协同作战,统一管理,及时将风险防范与控制从总行分到分行再到最底层支行,自上而下自成一体,完善的风险体系也由此构建。

其中,董事会本身作为银行自身的决策层,在其下面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用于银行由上至下的风险管理工作,对重大风险管理政策拥有最终决定权;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具体履行对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控和管理工作,主要有识别操作风险、制定相关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相关政策在分行、支行的执行情况,评估管理效果等等具体事务。

在新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中,业务部门和分行机构的操作风险作为实际操作层,需要针对风险管理政策对自身及其下属网点进行识别和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也对其进行监管。这样在这个组织内就形成了一套高校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不断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