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质调查报告

地质调查报告

时间:2022-12-20 21:2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质调查报告

第1篇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从事地质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国家汇交地质资料。

第三条汇交地质资料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全国地质资料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机构是地质资料汇交的管理机关,负责地质资料的收集、保管和提供使用,并对地方、基层单位的地质资料汇交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地质资料汇交范围按本办法附件规定办理。

第六条地质资料从审查批准或者验收合格之日起,按照下列规定的期限汇交:

一、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区域物、化探和航空遥感地质报告以及大中型矿区的勘探报告,二年以内汇交。

二、除前款规定外的其他地质资料一年以内汇交。

第七条地质资料的汇交份数规定如下:

一、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一式二份。

二、除前款规定外的其他地质资料一式四份。

第八条汇交地质资料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管理机关提交资料。汇交一式四份的地质资料,其中二份由地方地质资料管理机关转送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关。

第九条汇交的地质资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附有矿产储量委员会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地质资料审查批准的正式文件,或者委托单位对地质资料正式验收的凭据。

二、完整、齐全。经行政、技术负责人和编写人签名盖章,并盖有汇交单位的印章。

三、资料正文及其附件的规格为:长27厘米,宽19厘米(标准16开本)。附图按同样规格进行折叠,图签折在外面。

四、文字报告编有页码,并印有章节、附图、附表及附件目录。附图、附表、附件编有顺序号。附图顺序号依序一张一号。

五、使用胶板纸或者其他利于长期保存的纸张印刷。

六、正文、附表、附件不得用易锈蚀的金属物装订。

第十条汇交的地质资料应当按下列规定印制:

一、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区域物、化探报告等,文字、表格应当铅印或者胶印,图件应当胶印。

二、矿区详查、勘探报告以及石油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地质、环境地质、地震地质、遥感地质和物、化探普查、科研等成果的文字报告,应当铅印或者胶印;图件表格应当胶印或用其他利于长期保存的方法印制。

三、其他地质资料,包括计划外承包项目等地质资料,也要印制清晰,着墨牢固。

第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不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汇交资料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资料管理机关的要求在限期内补充、修正、完善后重新办理汇交手续。

第十二条借阅、使用下列各项地质资料,资料管理机关应当提供资料目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有偿服务:

一、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用于国家预算外项目所需的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等可获得经济收益或者避免经济损失的普查、详查、勘探资料。

二、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计划部门规定的其他有偿使用的地质资料。

第十三条第十二条规定以外的地质资料,由资料管理机关无偿提供借阅使用。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擅自将馆藏的资料,或者借阅复制的资料用于转让或者营利活动。

第十五条地质资料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秉公办事,对各汇交单位和个人一视同仁,做好地质资料的接收、借阅和咨询等服务工作。

第十六条各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对地质资料汇交、借阅工作施加任何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干预。

第十七条对地质资料的汇交、借阅工作产生争议的,由资料管理机关会同有关单位或者部门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由国务院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计划主管部门裁决。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不按期汇交资料的,由资料管理机关提出警告、通报,并限期补交;无正当理由不按期补交的,可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停止其借阅地质资料,直至补交为止。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应当给予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资料管理机关可停止其借阅资料1至3年,没收违法所得,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资料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应当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使资料汇交单位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该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条第十八条和第二十条规定的行政罚款收入一律上缴国库。当事人对行政罚款处罚不服的,可以向处罚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对上一级部门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期满不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并接受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

第二十四条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国投资项目的地质资料汇交,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1963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地质资料汇交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

地质资料汇交范围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图件。

二、矿产地质资料,包括:矿产普查、详查、勘探和矿山开发勘探及闭坑地质报告。

三、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料,包括:

(一)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详查、勘探报告,油(气)田开发阶段的地质总结报告及油(气)资源评价报告。

(二)基准井、参数井、超过工作区探井平均深度1000米的超深井、新区重点探井、日产原油500立方米和天然气50万立方米以上高产油、气井的完井地质报告,以及试油(气)总结报告。

四、海洋地质资料,包括: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物化探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报告。

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包括:

(一)区域的或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

(二)大中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港口和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报告。

(三)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3公里以上的长隧道,港口码头、航道、运河等国家重要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阶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四)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报告,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报告以及岩溶地质报告。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六、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三)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报告,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等。

七、地震地质资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质调查、宏观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质报告等。

八、物、化探和航空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和物、化探普查、详查报告;航空遥感地质报告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化探报告。

九、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包括:

(一)经国家和省一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报告及各种区域性图件。

第2篇

三十载的调查历程

湖南省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为启动地质遗迹保护区建设,湖南省地矿局于1984年前后组织湖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监测站(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前身)等有关单位开展全省地质遗迹资料收集整理和摸底调查;1986年前后再次安排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开展全省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这两次调查,均以收集资料为主,初步获得了全省地质遗迹方面的一些资料。

“七五”期间,湖南拟建武陵源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并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于1987-1988年完成了由地矿部和环保总局联合立项的“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及科学考察报告”,这是湖南省第一次对一个区域(武陵源区)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地质遗迹调查和研究,这项调查成果也获得了当时地矿部评选的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参与湖南省政府组织的“湖南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工作,承担了“湖南省旅游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旅游行业规划”两个子课题。这两个子课题均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但以收集资料为主 。

199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在湖南省计委主持的“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中,完成了“湖南省旅游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专题。该专题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以遥感解译为主。

2002年,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完成了湖南省科技厅立项的“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该课题对湖南省部分地质遗迹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内容侧重地质遗迹的地质背景和遗迹特征。

2003年,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通过资料收集的方法编辑了《湖南省地质遗迹名录》。该名录收集地质遗迹655处,内容包含地质遗迹名称、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这是湖南省首部地质遗迹名录,尽管内容不够完善,但为湖南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管理以及科普、科研等,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基础资料。

自2000年申报与建设地质公园以来,湖南省已申报批准的世界地质公园有张家界1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有张家界、新宁山、郴州飞天山、凤凰、古丈红石林、攸县酒埠江、龙山乌龙山、涟源湄江、平江石牛寨、浏阳大围山等10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省级地质公园资格的则有13家。这些地质公园在编制申报材料时,都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进行了调查评价,调查精度均较高。这些申报材料为最新的地质遗迹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前人研究的缺憾

受限于发展时期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前人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虽然开展时间不短,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成为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所要重点解决的。

首先是地质遗迹的调查范围不够广泛。湖南省虽然以前也进行过多次地质遗迹调查,但精度较高的调查多局限于某一局部地区,如1987-1988年开展的武陵源地质遗迹调查以及后来各地质公园内的调查。部分项目虽涉及全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内容,如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但这些项目获取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内容,基本上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全省范围的地质遗迹实地调查则从未开展。

其次,在于地质遗迹调查所涉及的内容不全面。湖南已取得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资料,反映的内容均不全面,大部分资料对所调查的地质遗迹大多是概念性的描述,多是简要描述地质遗迹的形态特征、美学价值等。即使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其内容也只涉及地质遗迹名称、行政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而地质遗迹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成因、科学意义、保护现状等重要内容均不太清楚。特别是以往调查的重要地质遗迹,大都没有组织专家鉴评,或进行科学的评价,因而大都没有确定评价等级或等级划分不合理。

另外,关于遗迹评价的内容也不够准确。湖南已取得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资料,反映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不太准确,特别是有些资料提供的地质遗迹特征参数,如瀑布落差、峰柱高度、崖壁长度和高度等,存在明显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绝大部分地质遗迹的特征参数,没经实地测量,仅是一个估计数字;二是某些地方在申报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称号时,有意识地对地质遗迹的某些特征参数进行了夸张。

第3篇

在14年前就被圈定为危岩区的地质灾害监控区发生的这场导致74人死亡的灾难,当地政府无论是在对事故的认定还是在灾后救援方面,都让遇难者家属们疑问重重。过去三年里,他们希望通过申请政府信息公开、上访、等途径来解决问题,但最终的结果是信息未能公开,上访毫无作用,不予立案,甚至遭到拘留。

崩滑事故

2009年6月5日下午3时许,离武隆县铁矿乡集镇不到1公里的鸡尾山突然发生崩滑。伴随着惊天巨响,浓重的尘土遮天蔽日地翻腾,半座山犹被刀削般一切而下,崩落谷中。山脚边部分民居和共和铁矿场被塌落的山体掩埋,正在井下作业的27名矿工被困。包括井下矿工在内,共有74人被这场灾难吞噬。

此次事故的专家调查组成员后来在《工程地质学报》上集体撰文指出,武隆山体崩滑将约500万立方米的山体切割成积木块状,这些积木块状的山体沿山谷发生整体滑动,最终形成平均厚约30米,纵向长度约2200米的堆积区,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次崩滑灾难性事件。

事故发生后,对事故原因的调查结论引发争议。重庆市政府在2009年6月7日媒体通报会上表示,这次山体垮塌属于严重地质灾害的特征十分明显。

事故调查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殷跃平当年12月在中国科协年会上对该事故的分析,在被重庆电视台报道时,仅提及殷跃平讲到的自然因素。但多位当地居民、矿工乃至地质专家则表示,崩滑与事发地过度采矿有关。

2009年6月10日,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在“2009年全国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中表示,武隆山体垮塌事故的原因还在调查中,但从已经了解的情况看,事故存在隐患排查不彻底、缺乏应有的预警和防范措施等漏洞。

截至财新记者发稿,事故发生三年,官方始终未通过正式渠道对外公布“重庆武隆山体崩滑”事故原因。

混乱救援

武隆“6?5”山体崩滑事故发生后,政府展开的是“全封闭式救援”,当地百姓及未被政府邀请的媒体都被禁止进入救援现场,因此救援的真实情况不为外人所知。官方表示,此举是为了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导致不必要的伤亡。

67岁的简德洪于当年6月7日从青海奔回铁矿乡,其时救灾现场已被封锁。下午3时,他带子女和几个村民沿山间小道来到自家房前,房子已被乱石砸烂,散落的房梁横七竖八堆在地上。

简德洪对财新记者说,他异常愤怒地对控制现场的警察厉声斥责,对事故掩埋边沿部分能够施救的地方为何不救。根据现场录像资料,整个现场一片哀号,一个村民哭着求救援人员,“你们要干就干,不干我们自己来。”

有多位共和铁矿矿工表示,事故发生后,救援队提出没有矿井位置分布图,不便进行救援工作。矿工们立即派人取回图纸,准备交给抢险指挥部时,指挥部又说已经有图纸,现在不需要了。老矿工龙明孝说,图纸肯定在事故中被掩埋了,怎么又说不需要图纸呢?

参与现场救援的武警部队水电第三总队(成都)的张树军、周志东事后向《四川水力发电》和《水利水电施工》杂志撰文《重庆武隆鸡尾山山体滑塌特征及思索》,其中专门提到了技术资料的管理问题:“事发之后,矿山巷道和采空区的坐标资料被埋,致使重庆南川地质队没有准确的坐标而无法正确定位,而仅凭矿工回忆原始地貌进行钻孔施救,导致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为什么技术资料的归档不在上级归口部门,这是技术管理上的明显漏洞??”

更让当地居民不满的是,早在1995年,政府部门就已将此次鸡尾山崩滑体列为危岩区,2001年更被鉴定为重度危岩。就在事发前一天,铁矿乡政府还曾发通告,称该乡红宝村鸡尾山危岩出现险情,严重威胁着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为彻底消除该安全隐患,乡政府决定对九矿公路进行强制交通管制,实行部分路段封闭禁止通行,决定从6月4日起,将该路段两侧进行炸毁。同时设置警示标志,要求当地群众自觉绕行。

但当地政府并未对危岩下面的铁矿和居民实施撤离。2009年6月2日,也就是事故发生的前三天,武隆县安监局组织了矿山安全生产检查,还表示在铁矿乡共和铁矿井下未发现安全隐患。但《重庆武隆“6?5”山体垮塌专家组调查报告》中曾提到,灾害发生前,共和铁矿5号井巷内铁轨出现变形现象。

根据相关资料,救援工作结束后,地方政府没有将救援情况总结公告,有民众称曾打电话向县政府要求公开,答复是没有这个安排。关于鸡尾山垮塌原因及事故性质等情况,政府也始终未做过任何正式公告,当地群众只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9年1-6月)”中查询到,此次灾难已被认定为自然灾害。

责任谁担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一名专家告诉财新记者,重庆市武隆“6?5”山体崩滑事件,可能和当地铁矿开采有密切的关系。据他介绍,几年前,该研究所曾到包括武隆县在内的乌江流域考察过地质状况,发现那里广泛分布着连片的灰岩,灰岩的特点就是坚硬,如果没有破碎就很难形成滑坡。同时,灰岩还具有易碎性,如果出现人为破坏活动,容易形成诸多破碎体,加上山体的重压极易出现坍塌。

父亲在事故中遇难的熊强向财新记者表示,有两个事实是确凿无疑的:一是鸡尾山在2001年被鉴定为重度危岩后,当地乡政府和国营采矿企业“三联共和铁矿”从鸡尾山上撤离,但之后不久,私营矿主舒先永获得了鸡尾山的铁矿开采许可,并一直开采到鸡尾山垮塌。二是垮塌发生之前,政府已经监测到严重险情,采取了相关避险措施,也通知了矿主舒先永停工,可舒先永既没停工,当地政府也没制止,导致当天上班的46名矿工全部遇难。

“即便鸡尾山垮塌是自然灾害,这两个事实仍能足够证明两类人为责任问题,一是当地政府部门对舒先永在重度危岩区的铁矿开采存在非法许可和监管缺失,二是矿主舒先永存在破坏性开采和冒险开工作业。”熊强表示,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没有任何一个人为此担责,私营矿主舒先永也未承担任何责任。

2011年5月底,71名事故遇难者家属曾向武隆县人民法院提讼,以矿主破坏性开采和冒险开工作业导致亲人遇难为由,要求矿主给予侵权赔偿。但重庆当地法院未予立案。根据财新记者获得的相关视听材料,武隆县法院立案庭法官聂源岐表示,遇难者家属提交的材料没有问题,在被连续追问为何不予立案时,他表示“至于是否立案,是领导决定的。”武隆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胡武明随后解释说,这个事情事关重大,“应该立案”,但是“法院没有哪位敢立案”。

不成后,2011年12月5日,遇难者家属陈铭、向余等相约到武隆县政府上访,要求政府公布《重庆武隆“6?5”山体垮塌专家组调查报告》。在明确得知县政府拒绝他们的请求后, 12月7日,12名遇难者家属又来到重庆,向市政府办公厅要求公开“6?5”山体垮塌专家组调查报告,再次遭拒。

第4篇

地质遗迹资源作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它经历并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漫?L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每一个地质遗迹都具有独立的形成演化背景和自身特征,其不可复制的特性使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证据的同时兼赋美学、科普教育和旅游开发等多重价值属性。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作为建设地质公园的基础和核心工作,是地质公园建设的前提。研究通过“诸暨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整理了一套较为系统详细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设计工作方法,并提出了项目设计工作中的主要工作难点与对策。

1 设计前期准备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项目最基础的工作,其工作程度和详实与否,直接影响项目工作质量的好坏和工作进展的效率。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一则可以使得调查目的明确,工作量设计科学,合理加快工作进度;二来在调查初期就可以对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机理和科学意义作出初步判断,并通过野外调查进行验证和证据搜集,增加项目成果的质量和说服力。

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应在明确项目目的、任务的基础上,首先对调查区进行情况摸底。摸底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区地理位置和遗迹资源分布范围、自然地理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其中自然地理概况应包括地区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等方面内容。这些摸底工作可为后续工作的合理安排,以及调查工作的分区和调查结论的合理推断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基础工作,资料的齐全程度、系统性和对资料的研究深度,直接关系到对调查区地质遗迹资源的了解程度以及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相关资料按形式可分为文本资料和图件资料两类。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收集的有关文本资料主要有:工作区不同比例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工作区矿产调查报告和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工作区区域内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旅游开发等各类相关规划报告;区域矿产开发、地灾防治等各类地质有关地质相关工作方案;区域内以往跟地质有关的相关研究及工作开展文献;区域地质志、文物志和水文地质志等地方志;工作区统计年鉴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相关文本资料。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收集的有关图件料主要有:工作区不同比例的区域地质图、地形图、地貌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作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区域内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旅游开发等各类相关规划图;行政区划图;遥感影像图;工作区导游图;工作区植被、土壤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资料。

2 项目设计

要掌握一个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主要通过调查和评价两个方面,而项目设计则是这两项工作开展的基本依据。项目设计是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之上,组织野外踏勘,而后进行设计的编写、评审和实施。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项目的来源及目标任务;(2)工作区的地质地形、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和以往工作程度等基本概况;(3)工作部署;(4)组织管理;(5)经费预算;(6)预期成果等,其中,工作部署是项目设计的关键。

2.1 野外踏勘

为使调查工作部署切于实际,设计前需要对调查区现场的地质和实施条件进行概略了解,因此有必要进行野外踏勘。野外踏勘的主要工作重点在于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点进行踏勘调查,进而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对调查区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初步分析和推断。

2.2 工作部署

通过对工作区地质遗迹资源基础资料的调研,结合野外踏勘,在全面掌握工作区情况的基础上,对调查工作进行部署。首先,应遵循“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编测结合、突出重点”的工作部署原则[5];其次,应结合调查区的遗迹资源情况,明确调查目标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和技术要求,科学合理地设定设计工作量;第三,应根据统计的工作量分布情况,对调查对象进行分区,区分工作的重次;最后,应强调调查中发现,发现后落实的工作要求,积极发掘新的地质遗迹资源,并投入工作量进行落实,避免地质遗迹资源的流失。

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的分类情况,确定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有:(1)重要的地质剖面,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矿物矿床等;(2)由内外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如河流、瀑布、湖泊、泉水、冰川、岩溶洞穴、峡谷、火山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等;(3)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裂及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遗迹及发生规律;(4)特色稀有的动植物资源;(5)有观赏价值的各种人文历史景观;(6)当地的经济状况、民俗风情、游客接待能力、环境容量等;(7)当地的区位条件,交通状况;(8)特殊的气候、气象因素及环境因素;(9)邻区旅游资源状况。

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可采取详查和概查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实践中应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调查,可采取的工作方法主要有:资料收集和分析、遥感解译、野外调查与验证、样品分析等。

评价工作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参照相关规定和技术要求,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多轮打分和修正,最终形成评价结论。

2.3 项目管理

参照一般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办法,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项目管理内容分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组织管理四个方面。(1)安全管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项目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野外调查阶段。项目实施单位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和野外调查工作制度。(2)质量管理:项目实施单位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在完成任务委托书工作要求以及项目设计工作量的基础之上,保证完成工作的质量满足相关要求。(3) 成本管理: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因素。项目成本管理应是在保证项目实施安全和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制定成本计划,实行成本控制,经过分析考核,对成本进行优化,科学合理地减少资源浪费。(4)组织管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组织管理,主要在于人员和进度的管理,合理的人员和进度安排,不仅可以保证项目的质量,而且可以节约成本,提高项目设计的可操作性。

3 工作难点及对策

通过“诸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实施,整理设计前期准备工作和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如下。

3.1 准备工作?y点及对策

(1)作为区域性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涉及的遗迹资源类别可能较多,需要收集的资料全面性、系统性可能难以保证,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补充;

(2)资料涉及部门较多,不方便甚至不可能实现共享,且部分资料涉及保密条例,收集困难大,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复杂,应保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有耐心地与各部门协调交涉,重要资料办理借阅登记,适时合理利用业主单位协调作用;

(3)到手资料种类繁多、杂乱,一味堆积容易导致思路混乱,影响理解和资料整理研究进度,对此应安排专人负责整理分类、筛选和编册;

3.2 项目设计工作难点与对策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涉及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项目设计中制定目标任务相对容易,但要实现目标,做好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工作部署,真正做到对地质遗迹点的充分调查相对较困难。首先,人员分配要合理,调查小组人员需包含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人员,且需要有较好的基础地质知识基础;其次,调查点的筛选和调查区的划分,直接决定了工作量的大小和分布,需要经多方面搜集资料和信息,并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才能做出决定;最后,由于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内涵丰富,且一般其赋存的环境较为复杂,往往需要科学的鉴定和专业的论证才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因此项目设计中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方法。

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成因;防治;

0 引言

泸(定)石(棉)高速公路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和甘孜州境内,是一条连接雅康高速公路与雅西高速公路的联络公路。但线路沿线地质环境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降雨量充沛,松散层岩层分布广泛,内外地质作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

1 公路沿线的环境地质条件

泸石高速公路近南北向展布,线路以泸定县伞岗坪互通(雅康高速公路)为起点沿大渡河至石棉县东南部大杉树互通(雅西高速)为终点,地理坐标东经102°09′03″- 102°22′5″,北纬29°12′39″- 29°58′9″,线路全长97.122km,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1.1 地形地貌[1-2]

该路段处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地形地貌为典型的深切割中山宽脊沟谷地貌。海拔总体北高南低,线路起点伞岗坪高程1800米左右,线路终点大杉树高程约890m,相对高差910米左右;区内山脊宽缓,山坡上缓下陡,上部坡度小于30°,下部坡度45°左右。

1.2构造与岩性

在大地构造上,线路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北段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交接复合部位,在具体构造部位上,线路主要沿大渡河断裂展布。

2 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

2.1 沿线地质灾害概况

根据野外调查成果,该线路沿线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危岩崩塌等。其中以泥石流最为发育,其次为滑坡、不稳定斜坡。

表2.1 地质灾害类型及危害性

2.2 地质灾害类型

2.2.1 泥石流

沿线沟谷型泥石流的主要地形特征为:在形成区多呈漏斗型、勺型冰蚀地貌,有利于冰雪融水或大气降雨的迅速汇集;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段,地形起伏大,岭谷高差大;在出山口附近沟谷变窄,谷坡变陡,沟岸侧蚀坍塌现象普遍,进一步增加了固体物源;泥石流淤积区多位于主河道相隔宽阔的河谷地或冲洪积台地,地形平缓,泥石流堆积体多呈扇型,堆积物以块碎石、漂砾石土组成。

图 2.2.1 杵坭乡群发性泥石流场景[2]

2.2.2 滑坡(不稳定斜坡)

线路途经滑坡(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19处,主要为土质滑坡,影响线路长度3400m,占线路总长的3.5%。滑坡多发育于大渡河河谷两侧缓坡地带,滑坡主要沿岩土分界面滑动,滑体以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块碎石土为主,滑体厚度较小,一般在2~10m,多为暴雨诱发。

2.2.3 崩塌(危岩)

线路途经崩塌地质灾害9处,以岩质崩塌或危岩为主,少量为危石,影响道路长1400m,占线路总长的1.4%。崩塌(危岩)主要发育于线路段中的高陡斜坡(自然坡度40°-80°)地带,构成崩塌及危岩的岩性主要为变质花岗岩、混合花岗岩等,由于岩层的表层风化较强烈,构造节理裂隙和卸荷裂隙发育,常砸毁公路,威胁道路施工及行车安全。

图 2.2.2 K81+350处滑坡 图 2.2.3 K92+800处岩质崩塌

2.3 地质灾害成因

2.3.1 泥石流

沿线泥石流的形成主要与流域地形条件、固体物质来源及水源等条件有关。①地形条件:公路沿线地形切割较深,在形成沟谷以前有大片的终年积雪区或基岩区,且多呈漏斗型、勺型冰蚀地貌,有利于冰雪融水或大气降雨的迅速汇集,为泥石流的淤积创造了条件。②物源条件:区内物源主要为斜坡或谷坡崩残坡积物、沟床冲洪积物、老泥石流堆积物和第四系冰水堆积物等,以上成因类型松散堆积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

2.3.2 滑坡

沿线滑坡主要为土质滑坡,其形成主要与地形条件、地层岩性、雨水及人类活动等条件有关。①地形地貌:公路沿大渡河分布,线路两侧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500~1000m,坡度较陡,斜坡坡度在30°~50°,并且在坡脚处形成高陡临空面,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地貌条件。②水:区内滑坡(除个别老滑坡外)多为暴雨期间形成,调查中发现滑体中有饱水特征,在坡脚地带多有泉水出露,滑动面上土体含水率较高,并且滑坡后部多有更高一级的斜坡,部分坡面上分布有洼地或小型冲沟,有利于地表径流的汇集,加之该区域内集中降雨量较多,进一步促进了滑坡的形成和发展。

2.3.3 危岩崩塌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风化卸荷作用是崩塌及危岩形成的先决条件;降雨、地震和人为影响对崩塌和危岩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①地形地貌:沿线崩塌多发生在40~80°的陡崖及高陡斜坡地带,坡体前缘形成高陡的临空面,这种特殊的地形条件易于导致陡崖岩体发生卸荷变形形成崩塌;②地层岩性:沿线崩塌及危岩主要发生在变质花岗岩、混合花岗岩等岩体中,其岩层的表层风化较强烈,构造节理裂隙和卸荷裂隙较为发育,易形成崩塌。

3 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

3.1 发展趋势

区内地质灾害多位于线路或紧邻线路分布,区内地质灾害爆发的频率与季节密切相关,夏秋季节,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特别是强降雨的出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发生概率同时加大;随着公路建设的进行,由于边坡开挖、建筑弃渣的增加将加剧或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3.2 防治对策

3.2.1 泥石流防治对策

拟建公路沿线泥石流分布较多,且大多与线路呈垂直相交关系,线路与泥石流的相交位置不同,其治理对策也不相同。①对公路位于泥石流冲积扇上:可采用在沟内设置多道梯级拦挡坝以固沟稳坡,对有条件的地势可采用排导槽或涵洞方式通过;②对公路从泥石流沟口跨越时:可设置大涵洞或放冲桥的形式排泄沟内冲积物及流水,并加强沟道两侧路基的防掏蚀措施。

3.2.2 滑坡(不稳定斜坡)防治对策

滑坡是线路遭受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根据线路与滑坡相对位置关系提出不同的防治措施。①线路从滑坡前缘通过:宜对滑坡整体稳定性进行治理,可在坡脚修筑抗滑桩等拦挡工程,并完善坡面截排水工程,对滑坡体积较大者,可先进行后缘削方减载,再进行拦挡;②线路从滑坡体上通过:可采用一排或多排抗滑桩进行支挡,并在滑坡后缘和中部设置弧形截排水沟;③线路从滑坡体后缘通过:可采用半边桥或桥的形式进行合理避让,同时对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估,并做好相应防治对策。对影响宽度较长,滑动面埋深较深的大中型滑坡,并且治理难度较大,经济可行性较低的大滑坡,若地形条件许可,可采取小范围改线避让。

3.2.3 崩塌(危岩)防治对策

根据沿线调查成果统计可知,线路大多位于崩塌危岩体下方,针对崩塌的防治措施为:对岩体较破碎稳定性较差的高陡岩质危岩体,可采用清除的方式进行防治;对清除条件较差的危岩体,可采取喷锚防护、锚杆加固、水泥灌浆加固、挂主动防护网等主动防护措施;同时在公路内侧崩坡积斜坡地带设置拦石墙、落石槽、被动网等被动防护措施,并在崩塌危岩区外侧修筑截排水沟,崩塌体下部斜坡地带进行植被恢复。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泸定至石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R].2012.

第6篇

[关键词]喀雅克登塔格 蛇绿岩 岩石化学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形成时代

[中图分类号] P5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87-3

作为缝合带标志的蛇绿岩,代表了大陆上保存的洋壳和上地幔的碎片,从其形成到定位到现今大陆造山带内,经历了造山演化的不同阶段,因此研究蛇绿岩对于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单元划分和探讨造山带形成和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是建立在青海省喀雅克登塔格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基础上完成的,主要针对工作区蛇绿岩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

1岩石化学特征分析

测区蛇绿岩的岩石化学测试成果见表1。从表可见,岩石中H2O含量普遍较高,其中蛇纹岩H2O最高含量达10.82%,橄辉岩,含橄榄石辉石岩含量分别在5.16%,2.40%,而Fe2O3明显高于FeO,表明岩石可能遭受过一定的蚀变及变质作用。

(1)蛇纹岩:SiO2含量31.5931.46%;TiO2=0.160.93%;Al2O3=16.6417.43%;Fe2O3=1.9211.38%;FeO=1.7813.15%;MnO=0.220.28%;MgO=22.5726.08%;CaO=0.291.71%;Na2O=0.100.13%;K2O=0.010.02%。

(2)橄辉岩:SiO2含量=42.61%;TiO2=0.19%;Al2O3=10.75%;Fe2O3=3.31%;FeO=7.20%;MnO=0.16%;MgO=23.04%;CaO=5.95%;Na2O=1.11%;K2O=0.16%。

(3)含橄榄石辉石岩:SiO2含量49.70%;TiO2=0.61%;Al2O3=2.63%;Fe2O3=1.89%;FeO=15.10%;MnO=0.33%;MgO=19.37%;CaO=6.64%;Na2O=0.33%;K2O=0.07%。

从数据看,岩石中SiO2、CaO、Na2O、K2O含量低,而(Fe2O2+FeO)、MgO含量高,反映了超镁铁质岩的特征。从不同岩石类型的成分变化特征看,随着SiO2含量的升高,蛇纹岩橄辉岩辉石岩,TiO2、MnO含量变化不明显;Al2O3含量逐渐降低;TFeO含量增高;MgO含量降低;CaO、Na2O、K2O含量增高。从岩石中SiO2低,(Fe2O3+FeO)、MgO含量高的特征看,以上岩石具有超镁铁质岩的特征。

蛇纹岩橄辉岩辉石岩,SI、OX等参数没有明显的变化;NK、MF、m/f、分异指数等逐渐降低;FeO/MgO的变化呈“V”自形,两头高,中间低;A/CNK逐渐增大。

超基性、基性岩用m/f比值分为五类,m/f均大于6.5者为镁质超基性岩;m/f比值26.5者为铁质超基性岩;m/f比值26.5者为富铁质超基性岩;m/f比值12者为铁质超基性岩;m/f比值0.51者为铁质基性岩;m/f比值00.5者为富铁质基性岩。而本区的蛇纹岩、橄辉岩、辉石岩的m/f比值均大于1,小于2,应属铁质超基性岩。

在FeO*-K2O+Na2O-MgO图(图1)中蛇纹岩和橄辉岩两类样品均落在镁铁和超镁铁堆积岩区;含橄榄石辉石岩落于镁铁和超镁铁堆积岩区附近。

2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2.1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测试成果见表2。蛇纹岩的稀土总量ΣREE低,橄榄辉石岩的稀土总量ΣREE相对最高,而橄辉岩居中LREE/HREE反映,蛇纹岩、辉石岩具轻微的轻稀土亏损;橄辉岩则显示轻稀土明显富集。(La/Yb)n比之中除橄辉岩大于1外,蛇纹岩、辉石岩均小于1。Eu含量在蛇纹岩中只占(0.030.07ωB/10-6);橄辉岩中0.48ωB/10-6;辉石岩中0.37ωB/10-6。除橄辉岩δEu>1外,蛇纹岩、辉石岩的δEu

2.2微量元素

蛇绿岩各组分的微量元素丰度见表3。

各岩石组分中Cr、Co、Sr、Ti、Zr等元素含量较高,其他元素含量较低。

在原始地幔为标准的蛛网图(图3)中表现为Rb、Th、U、Nb、Ta等元素呈正峰凸起,橄辉岩中Sr元素出现明显的正峰,各组分曲线形态与碱性的洋中脊玄武岩一致。

3构造环境分析

地质学特征反映,蛇纹岩、辉石岩、橄辉岩、辉长岩、辉绿玢岩呈构造块体赋存在祁漫塔格群碎屑岩中,并经历了强烈的韧性剪切作用和蛇纹石化等蚀变。分布于早古生代北昆仑结合带内及两侧,具有蛇绿混杂岩的特征。岩石学特征显示该类岩石曾经历过多期次的构造变质变形作用。

岩石化学反映该类岩石具有低SiO2、K2O,高TiO2、MgO、TFeO特征。微量元素中Rb、Th、U、Nb、Ta等元素呈正峰凸起,橄辉岩中Sr元素出现明显的正峰,各组分曲线形态与碱性的洋中脊玄武岩一致。

将测区样品投在FeOt-MgO-Al2O3图解上(图4),样品均落于3区附近,具有洋中脊及洋底玄武岩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测区蛇绿岩为地幔岩浆活动的产物。是祁漫塔格洋俯冲、碰撞、消亡过程中洋壳残片的岩石记录。

4时代讨论

目前,关于祁漫塔格蛇绿岩形成时代的研究,主要依前人在十字沟一带组成蛇绿岩上部层位的块层状玄武岩中获得的Sm-Nd等时线年龄468±54Ma和在小沟西蛇绿岩套的辉绿岩中获得的Sm-Nd等时线年龄449±34Ma以及在盖依尔南辉长岩、橄辉岩中获得的Sm-Nd等时线年龄466±3.3Ma等3组年龄值。本次调查未能获得确定蛇绿岩时代的资料,但本区的蛇绿岩与祁漫塔格蛇绿岩处于同一构造带内,岩石组分可互相对比,应属同期蛇绿岩。在时代归属时将本区蛇绿岩的时代归属为早奥陶世。

5结论

(1)测区蛇绿岩各岩石组分的化学成分特征分析可知从蛇纹岩橄辉岩辉石岩辉长岩辉绿玢岩,SiO2、CaO、K2O、Na2O含量逐渐增高;MgO、TFeO逐渐降低。据各组分的岩石学特征结合区域上祁漫塔格蛇绿岩研究成果,认为测区蛇绿岩的层序应该是:下部为蛇纹岩、橄辉岩、辉石岩;上部为辉长岩、基性火山岩、辉绿玢岩墙、沉积岩。

(2)测区蛇绿岩中的蛇纹岩、辉石岩可能具有相同的源区(上地幔),而辉橄岩的源区显得略浅一些,可能来自上地幔与下地壳的过渡带,是俯冲带所携带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物质进入上地幔后,与地幔物质同熔产生的岩浆所形成。

(3)工作区蛇绿岩与碱性的洋中脊玄武岩组分含量一致。

(4)测区蛇绿岩为地幔岩浆活动的产物,是祁漫塔格洋俯冲、碰撞、消亡过程中洋壳残片的岩石记录。

(5)本区蛇绿岩时代归属为早奥陶世。

参考文献

[1]张克信,殷鸿福,王国灿等,2001,《造山带混杂岩区地质填图理论、方法与实践以东昆仑造山带为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2004.2,1∶25万《库郎米其提幅》(J46C00300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第7篇

关键词:宝坻区;土壤质量;元素背景值;重金属污染;特色农业区

中图分类号:S151.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6.013

土壤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矿物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研究土壤化学演化、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土壤元素背景值是研究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土壤环境质量的基础数据;土壤污染特征揭示了土壤重金属元素表生富集、农作物毒害性、生态化学污染及潜在的生态危险。在分析研究宝坻区农业土壤质量各项指标的基础上,为科学评价土壤质量现状、提高土壤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

1∶5万综合地质调查区位于天津市北部宝坻区,南北长65 km,东西宽45 km,面积约1 510 km2。宝坻区地处“九河下梢”,历史上曾因众多河流携带大量冲积物的不断淤积,形成了土壤的主要物质。本区土壤类型为潮土,又可细分为普通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和盐化湿潮土4个亚类。

1 材料和方法

1.1 土壤样品采集

为查明宝坻区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在充分考虑土壤特征、成土母质、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等因素基础上,系统采集了表层及深层土壤样品。表层土壤采样密度为1个・km-2,采样深度0~20 cm,按每4 km2 采集1个进行组合样品分析;深层土壤采样密度每4 km2采集1个,采样深度80~100 cm,采集50 cm的土柱,按每16 km2采集1个进行组合样品分析[1]。

1.2 样品分析方法

对所有样土进行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pH 值等常规化验;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全氮采用半微量开氏法;速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依据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标准进行测定;pH值用玻璃电极法测定;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单元素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理化性质

2.1.1 土壤酸碱程度 宝坻区土壤大部分呈碱性和弱碱性。弱碱性土壤面积1 289.41 km2,占土壤总面积的83.42%;碱性土壤面积250.17 km2,占土壤总面积的16.58%,主要分布在新开口-口东地区。

2.1.2 盐渍化土壤分布特征 宝坻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盐渍化土壤,含盐量大于0.1%的盐渍化土壤约占总面积的56.91%[2],盐渍化类型主要为硫酸盐-氯化物盐渍土和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土(表1)。

2.2 土壤元素背景值特征及成因分析

2.2.1 表层与深层土壤元素背景值对比 从表2看出,常量元素分布特征是表层土Si、Na元素背景值高于深层土;表层土中Fe、Ca、Mg、K等元素背景值低于深层土。微量元素含量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分带性,表层土中P、N、S、Se、Pb、Cl、Cd、Hg等元素背景值明显高于深层土;Mn、Mo、I等元素背景值明显低于深层土[4]。

出现表层与深层土壤元素背景值分布特征的原因是:表层土中Si、Na元素高背景值,而深层土中Fe、Ca、Mg、K等元素高背景值的原因主要与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有关。与深层土相比,表层土的母质中含河流相沉积物偏多,长石、石英等机械颗粒含量相对偏高,粘土矿物含量偏低。长石、石英等机械颗粒富含Si、Na元素,粘土矿物富含Fe、Mg等元素。Ca元素在深层土偏高主要与碳酸盐淋溶沉积作用有关。

表层土的P、N元素背景值明显高于底层土,主要与农田施肥、使用农药有关,其次为“三废”排放的影响;S元素在表层土中富集因素包括农田施肥、SO2降尘、土壤盐渍化等,Se、Pb、Cd、Hg等元素在表层土壤中富集主要与“三废”污染物有关[5];Cl元素在表层土中富集主要与土壤盐渍化有关;深层土壤Mn元素背景值偏高主要与土壤潜育化有关;由于I元素容易富集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所以表层土壤中I元素含量高与表层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关系密切。

2.2.2 宝坻区土壤背景值与天津和全国背景值对比 将宝坻区土壤背景值与天津市及全国土壤背景值进行比较,宝坻区土壤中Ca、Mg、S、Cl、I、Cu、Mn、As、Hg等元素含量与天津市背景值相比偏低,这与本区地势比天津市大部分地区偏高有关;Fe、Na、Si、Co、Cr、Ni、Zn、P、Pb等元素比天津市背景值偏高,这与本区土壤母质富含元素的特征有关[6]。

宝坻区土壤中Si元素含量偏低,Fe、Mg、K、Na等常量元素和多数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全国背景值。其原因是宝坻区地处九河下梢,大部分地势低洼,粘土分布面积大。本区粘土主要矿物成分为伊利石,富含Fe、Mg、K等元素,而且强烈吸附多种微量元素;Mo元素含量低于全国背景值,与Mo元素地表环境下化学特征有关,在北方碱性土壤中其背景值较低;本区Hg元素背景值明显低于全国[7],说明本区土壤Hg污染程度比全国要轻。

2.3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

选择宝坻区污染程度相对较高,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As、Cd、Cr、Cu、Hg、Ni、Pb、Zn作为土壤污染评价因子,以国家环保局1995年颁发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GB15618-1995)作为土壤污染评价标准值[8]。

As元素在表层土壤中不存在污染,表层土壤中As元素背景值区主要分布在史各庄-新开口-王卜庄-大钟庄以南地区,以北为尚清洁区,总体表现南部As元素含量比北部偏低。

土壤中Cd元素大部分为背景区或尚清洁区,背景区集中在史各庄-王卜庄-林亭口-大钟庄以南地区,总面积1 400.61 km2,占宝坻区总面积的92.80%,轻度污染土壤只分布在高家庄镇,总面积100.34 km2,占宝坻区总面积的7.20%。

表层土壤中Cr分为背景区或尚清洁区,在牛道口-口东-周良以西为背景区,以东为尚清洁区。Cu元素分为背景区或尚清洁区,其中牛道口-口东-黄庄以东为尚清洁区,以西为背景区。Hg元素处于背景区或尚清洁区,其中尚清洁区集中在宝坻城关镇附近。Ni元素在宝坻城关镇附近为轻度污染区,其余地区属背景区或尚清洁区,其中尚清洁区集中在牛道口-口东-大白庄以东。Pb元素只在城关镇、高家庄镇零星地区存在轻度污染,其余地区为背景区或尚清洁区。Zn元素处于背景区或尚清洁区,其中背景区主要集中在牛道口-口东-牛家牌以西地区,以东属尚清洁区。

宝坻区土壤综合污染程度见宝坻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图1)和宝坻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统计(表3)。

2.4 特色农业区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2.4.1 林亭口“三辣”产品种植区 辣椒、大蒜、大葱俗称“三辣”。辣椒对土壤质量要求不甚严格,砂质土、粘土和壤土均能生长,但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为宜。大葱、大蒜适宜在质地松散的砂质土或含有机质丰富的粘土中种植。大葱、大蒜的根系不发达,在土壤中分布浅,吸水、吸肥能力弱,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因此土壤要保持湿润、富含有机质[9]。

宝坻“三辣”主要分布在林亭口镇,土壤为灰黑色中-重壤质湿潮土,在20~60 cm深度夹一层腐殖质,可作为补充植物营养物质的备用库。土壤母质为冲积、湖积沙质粘土。

林亭口附近“三辣”产区土壤特征:土壤多种营养元素含量适中,土壤呈弱碱性,有效N∶P∶K=10∶2∶20,CaO∶MgO∶K2O=70∶100∶107;土壤阳离子代换量较高,保水保肥能力强,有后劲;箭杆河从西北向东南从该乡流过,地形在此变缓,从上游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在此沉积;地势低洼,土壤湿润;土壤无盐渍化;水质好,水源有保证。

2.4.2 牛道口绿色农产品种植区 牛道口乡土壤为潮白河、河冲洪积砂质土及沙质粘土,土壤无盐渍化,本区为淡水区,地下水丰富,水质好,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田作物为主,并种植少量蔬菜。

本种植区土壤pH值一般为7.8~8.8,呈弱碱性,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属中等水平。与宝坻区土壤元素平均含量比较,Na、Si、Pb、P等元素含量明显偏高;K、Zn、B、Mo、Fe、Ca、Mg、S等多种营养元素含量不足,土壤肥力水平偏低;土壤中Hg、Cd、Cr等污染元素含量低于国家绿色食品产地土壤质量标准,可作为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2.4.3 王卜庄特色农产品种植区 本种植区土壤母质为冲积、湖沼积砂质粘土,低洼区为湖沼积粘土,本种植区为全淡水区,水源为河水和井水,排水条件较好,是“三辣”产品集中产区,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

本种植区土壤pH值8.0~8.8,为弱碱性-碱性,土壤阳离子代换量高,为25~30 cmol・kg-1。土壤有机质、全N、全P丰富,K、Zn、Mo等微量元素不足,N、P、K等营养元素比例基本合理,有毒有害元素含量低于国家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4.4 黄庄水稻种植区 本种植区土壤母质为冲积、湖沼积粘质沙土,低洼区为湖沼积粘土,本区地势低洼,土壤为轻度-中度盐渍化。全区为淡水区,灌溉水源为河水,排水条件较好,以种植水稻为主。

本种植区土壤pH值8.0~8.4,为弱碱性;土壤阳离子代换量高,为20~30 cmol・kg-1,保水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全N、全K、有效Fe含量中等,有效N、全P含量不足,肥力潜力较高,有毒有害元素含量低于国家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可作为天津市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 段喜贵,沈光银,贺学琴,等.1∶5万天津市宝坻区综合地质调查报告[R].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二四七大队,2011.

[2] 王立艳,潘洁,于彩虹,等.天津滨海盐碱地土壤含盐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40-43.

[3] 天津市地质调查院.天津市国土农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报告[R].天津市地质调查院,2003.

[4] 张国新,王秀莲,刘艳辉,等.河北滨海区土壤养分状况分析评价[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59-62.

[5] 刘全,刘增效,张学斌,等.1∶25万天津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天津市地质调查院、河北省地质调查院,2005.

[6] 高伟,朱静华,高宝岩,等.天津设施蔬菜不同种植年限土壤及地下水养分特征[J].华北农学报,2010,25(2):206-211.

[7] 洪春来,贾艳博,杨肖娥,等.农业土壤中Hg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态效应[J].土壤通报,2007,38(3):590-596.

[8] 刘文辉,吴永强,李春亮,等.兰州-白银地区农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J].物探与化探,2011,35(3):382-387.

第8篇

1、地质概况

二长花岗岩组合在区域上广泛出露,总体上呈近SN向带状展布的巨型岩基状在小兴安岭西南南岔-金山屯区-丰林-白山林场并向北延伸至测区中北部的老白山-解放山一带。根据同源岩浆演化和岩石结构演化上表现出的连续性特点,从老到新依次划分出:细中粒似斑状含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T3ηγ1)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ηγ2)细中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T3ηγ3)细中粒含粗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T3ηγ4)四个岩性单元。

2、各岩石单元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

2.1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1)细中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T3ηγ1)

该岩类大多因风化而疏松易碎,呈灰白(褐)、浅肉红色,细中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似斑晶仅为碱性长石,以条纹长石为主、微斜长石次之,为灰褐色-浅肉红色,大小小7-10mm,占10-15%;基质主要为条纹、微斜(条纹)长石等碱性长石,格状双晶、卡氏双晶发育,条纹为纹状、脉状、枝状、斑点状,包裹斜长石、黑云母,交代斜长石呈净边、蠕虫结构,大小1-4mm,含量20-30%;斜长石,呈灰、灰白色,半自形粒状,聚片双晶隐约显示,大小0.7-4.0mm,An:22-27,Np′∧(010)6°-12°,为更长-中长石,占25-40%;石英,灰白色、烟灰色,它形粒状或集合体,波状消光,粒径0.5-4.0mm,大多0.5-2.5mm,含量25-30%;黑云母,褐色片状为铁质黑云母,吸收性明显,Ng′-褐色,Np′-浅黄色,部分被绿泥石交代,大小0.25-1.0mm,占1-5%;角闪石,为绿-深绿色,为镁-普通角闪石,柱状,Ng′-绿色,Np′-浅黄绿色,C∧Ng′:20°-25°,部分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粒径0.5-3.5mm,含量1-3%。

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锆石、褐铁矿、钛铁矿、榍石、磷灰石和自然铅等。

(2)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ηγ2 )

该岩类多因风化而疏松易碎,局部形成巨大球形风化或石蛋地貌,岩石风化面浅肉红、褐色,新鲜面多呈灰色。具中粗或粗中粒似斑状花岗结构,局部岩石具由中粗-粗中粒似斑状结构的渐变变化,块状构造。钾长石似斑晶,多呈浅肉红、褐色,半自形宽板状,大小1-2cm,为巨粒级,条纹长石为主,次为微斜条纹长石,占5-15%;基质具中粗粒结构,主要矿物有钾长石,浅肉红、浅灰色宽板状半自形,以条纹长石为主,次为微斜条纹长石,条纹斑块状、树枝状、脉状和鳞片状,卡氏双晶发育,聚片双晶残留边缘局部与石英呈文象交生,晶体包含斜长石小晶体呈交代净边结构,粒径2-7mm,含量30-40%;斜长石,为灰白色、褐色,半自形宽板状、板柱状、他形粒状,弱环带--环带清晰,发育宽窄不一的细密聚片双晶纹,An:27-32,以更长石为主,少为更中-中长石,Np′∧(010):12°-17°,大小2-6mm,含量25-35%;石英,灰白色、烟灰色,它形粒状集合体,波状消光,局部与钾长石或黑云母锒嵌分布,粒径2-5mm,含量20-45%;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较富铁质为铁质黑云母;,褐色,片状、片状集合体,吸性性明显,Ng′-暗褐色、褐绿色,Np′-黄褐、黄绿色,少见绿泥石交代并析出铁质,粒径0.5-2.0mm,含量2-5%;角闪石:绿色,不规则或半自形柱状,为钙质角闪石类低铁-钙镁闪石质普通角闪石,多色性明显,Ng′-深绿色,Np′-黄绿色,C∧Ng′:16°,粒径0.2-2mm,含量0.5-2%。

岩石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锆石为主,榍石、磷灰石、褐帘石、自然铅、金红石少量。

(3)细中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T3ηγ3 )

该岩类多呈灰褐-褐黄色、肉红色,细中粒巨斑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似斑晶为碱性长石,多呈方形,局部聚斑状,并见有包裹暗色矿物黑云母,大小10-30mm,分布较较均;基质具细中粒结构,主要矿物组成为碱性长石,呈灰褐色-浅肉黄色,为微斜条纹长石、微斜长石和条纹长石,半自形板状-它形粒状,格子状双晶发育,条纹较细脉状分布,包含斜长石、黑云母小晶体,交代净边结构及交代蠕虫结构,一般0.8-4mm,含量25-30%;斜长石,灰白色,半自形板柱状,弱环带构造,隐约可见聚片双晶,绢云母鳞片状堆积交代,Np′∧(010):12°-19°,An:25-35,为更、中长石,粒径多在0.6-5mm,含量28-37%;石英,烟灰-半透明,它形粒状,多呈集合体出现,波状消光,粒径0.6-5mm,含量25-30%;黑云母,褐色,规则片状,为铁质黑云母,多色性明显,Ng′-暗褐色,Np′-黄褐色,粒径0.8-4.0mm,含量3-7%;角闪石,绿色,不规则柱状,Ng′-深绿色,Np′-浅绿色,粒径0.2-0.5mm,含量<1%。

岩石副矿物组合为锆石、磁铁矿、磷灰石为主,褐铁矿、榍石、石榴石、黄铁矿、自然铅、金红石、锐钛矿少量。

(4)细中粒含粗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T3ηγ4)

岩石大多因风化而疏松易碎,局部可见因风化而形成的巨大球形或石蛋地貌,局部因风化侵蚀形成“千孔怪面”状坑洞,岩石呈褐黄-浅肉褐色,细中粒含粗斑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似斑晶为碱性长石,多呈自形、半自形肉红色宽板状,并见有包裹暗色矿物黑云母,大小7-10mm,分布较均,基质具细中粒结构,碱性长石:褐黄色-浅肉红色,半-自形宽板状及粒状,为条纹长石及微斜条纹长石,包含斜长石小晶体交代净边结构,见卡氏双晶、聚片双晶及格状双晶,条纹脉状树枝状,粒径一般1-3.8mm,含量30-35%;斜长石,白色,半自形板柱状、粒状,可见环带和聚片双晶,晶面粘土矿物鳞片状堆积,Np′∧(010):10°,An:27,为中、更长石,粒径0.8-4mm,含量30-35%;石英,烟灰色-半透明,它形粒状,波状消光,呈集合体填隙,粒径0.5-3mm,含量30-35%;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褐色,较规则片状,铁质黑云母,吸收性明显,Ng′-暗褐色,Np′-黄褐色,部分退变为白云母,粒径0.5-4.0mm,含量4-8%;角闪石,绿色,不规则柱状,多色性明显,Ng′-深绿色,Np′-浅绿色,C∧Ng′:17°,柱面一组节理发育,粒径0.5mm左右,含量1-2%。岩石副矿物组合为锆石、磁铁矿、榍石、磷灰石为主,褐铁矿、石榴石、褐帘石、黄铁矿少量。

3、结论

本文我们主要分析了二长花岗岩组合的特点,让我们知道二长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与古亚洲洋消失之后的大陆碰撞、造山后期,陆内碰撞造山阶段地壳加厚、缩短并向造山后崩塌构造体制转换的构造环境。

参考文献:

[1] 1:5万三杨林场、北影林场、桦皮羌子林场、高峰林场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总院齐齐哈尔分院. 2001.

[2] 1:25万鹤岗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总院齐齐哈尔分院. 2005.

[3] 张理刚. 稳定同位素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金属活化热液成矿作用及找矿.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第9篇

[关键词]地球化学异常 找矿靶区 青铜关

[中图分类号] P1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0-1

0前言

青铅关铅锌矿构造区划隶属于扬子板块―南秦岭造山带边缘海盆―江口青铜关晚古生代陆表海。构造位置总于镇安断裂和公馆断裂之间,金鸡岭向斜与王家岭背斜的交接部位,构造位置特殊,对成矿十分有利。区域上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较发育。

1地质特征

成矿带划分:根据《1∶50万陕西省成矿区(带)划分图》 、《1∶25万镇安幅区调报告》对陕南巴山地区成矿带的划分意见,将镇安县青铜关一带地区划归南秦岭晚古生代、中生代铅锌银铜铁汞锑重晶石成矿带(Ⅲ-40),镇安―旬阳华力西、燕山期铅锌金汞锑成矿区(Ⅳ13),锡铜沟―板岩镇铅锌金汞锑成矿带(Ⅴ28)和小河―双河汞锑金成矿带(Ⅴ29)。

2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1:2.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出的各元素异常共178个,归并为3个综合异常:

Ht-1-PbZnAgAsSbHgAuCuWCo综合异常位于矿区中部,异常总体呈近南北向展布,面积约7.44km2,衬度7.39。该综合异常区出露地层主要为铁山组地层,异常北东部有少量四峡口组和袁家沟组地层出露。该综合异常主要由10种元素130个单元素异常组成。

其中南部的Zn29、Pb5、Hg36、As40和北部的Zn6、Pb16、Hg6、As5异常规模大、强度高、异常分带明显,多具外、中、内带或外、中带,浓集中心清楚,在南部的月西沟脑和北部的谢家湾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分带,且浓集中心套合较好。

该综合异常受铁山组地层控制明显,元素异常规模大、强度高、异常分带明显、浓集中心清楚且浓集中心基本重合,异常套合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是寻找铅锌矿的有利地段,找矿潜力较大。目前在南部异常区内已新发现了Ⅰ号铅锌矿体、北部异常区发现铅锌矿化。

Ht-2-PbZnAgHg综合异常位于预查区中部,该异常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面积约0.25km2。综合异常主要由Pb、Zn、Ag、Hg等5个单元素异常组成其中:Pb、Zn、Hg、Ag异常规模中等、但强度高、异常分带明显,多具外、中带,浓集中心清楚,上述4个单元素异常在李家沟口一带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分带,且浓集中心套合较好。

该综合异常受铁山组地层控制明显,且该部位北西西向次级断裂构造发育,是寻找铅锌矿的有利地段,该异常找矿前景较好。目前在该地段已发现PbⅡ矿体。

Ht-3-AuAgHgAsSbPbZnCuWCo综合异常位于预查区西南角柏木沟―太平寨一带,异常形态不规则,但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面积约5.88m2。该综合异常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星红铺组、古道岭组及铁山组下段。该综合异常主要由Pb、Zn、Au、Ag、Hg、As、Sb、Cu、W、Co等10种元素78个单元素异常组成。

其中,Au37、Ag29、As41、Cu35、Zn38、Zn42、Pb47异常规模大、强度高、异常分带明显,具有外、中、内带或外、中带,浓集中心明显。其中,该综合异常种类多,组合好,强度高,分带明显,浓集中心清楚且基本重合,各单元素异常套合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异常区内构造发育,以NWW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为主,构造规模较大,次级断裂也较为发育,找矿潜力较大。目前在异常区内及附近发现了Ⅲ号铅锌矿体及多个铜、铁矿(化)体。

3找矿预测

3.1成矿规律

根据异常区成矿系列的研究,总结主要探矿因素和矿化富集规律如下:

铁山组灰岩层是本区铅锌矿、重晶石矿的成矿母岩。不同岩性层间有走向断层,断层带由片理化带、角砾岩带及挤压透镜体等组成,穿插有石英方解石脉,见有少量矿角砾。是赋矿的主要构造部位。区内方解石脉石英脉发育,脉宽几厘米,少数达几米。矿体主要产于灰岩与板岩的层间断层内的灰岩一侧和灰岩内层间破碎带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整合产出,沿走向、倾向有膨、缩、分、合现象,矿化与中低温热液蚀变-重晶石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等有关;矿石呈细脉-浸染状构造,表现了热液成矿的特征。铅锌矿还表现较多沉积成矿的特征:矿体多为整合的层状体、似层状体、透镜体;矿石具条纹条带状构造且与围岩有同步褶曲现象

3.2找矿标志

(1)有利的层位:铁山组。

(2)有利的岩性:灰岩。

灰岩的硅化,重晶石化,浸染状、粉尘状、细脉状黄铁矿化。

(3)断裂构造发育部位。

(4)上述部位有Pb、Zn、Ag、As、Sb、Hg的土壤或岩石地球化学组合异常或物探异常。

3.3找矿方向

根据月西铅锌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结合地质成矿条件和矿化特征,提出找矿靶区。

(1)月西铅锌矿成矿带:该带为预查区最主要的成矿带,成矿带宽约1km,长约10km,北部为近南北向,南部为近东西向,总体呈“L”形展布。地层为铁山组上段第1岩性层-第4岩性层,其中第2岩性层含矿灰岩是主要的赋矿层位;构造位置处于王家岭背斜的转折端部位,F1大断层南西部,在铁山组各岩性层间发育顺层断层,顺层断层与成矿关系密切,为主要的容矿构造。带内蚀变矿化强烈,主要的蚀变矿化有碳酸盐化、硅化、重晶石化、黄铁矿化、闪锌矿化、方铅矿化。带内有土壤综合异常Ht1、Ht2,Pb、Zn、Ag、As、Sb、Hg套合好,异常强度高,Zn最高达4175×10-6、Pb最高289×10-6、Hg2214×10-9,浓度分带明显、面积大,是寻找铅锌矿的有利部位。

(2)柏木沟-李家沟脑铜铅锌重晶石成矿带:该带位于预查区最南边,南北宽约1km、东西长约7km,呈近东西向展布,带内地层以铁山组上段和星红铺组为主,主要的断层构造有太平寨左旋滑移推覆断层F6,铁山组上段内的层间断层和星红铺组内的顺层断层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带内重晶石脉、方解石脉、石英脉发育,有重砂异常Pb3甲Ⅳ、重晶石1丙Ⅰ,水系沉积物异常Cu429-430丙,土壤综合异常Ht3,该带西部以铜金锑铁钴异常为主,矿化主要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孔雀石化,且已发现铜、钴矿化体。东部李家沟部位以铅锌银重晶石异常为主,蚀变矿化主要为重晶石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为主,且已发现铅锌矿体2条、重晶石矿体3条,该带具有寻找铅锌矿、重晶石矿、铜矿、钴矿的良好前景。

4结束语

青铜关一带铅锌矿位于上泥盆-下石碳系铁山组地层内,受层间断层破碎带控制;土壤异常呈带状展布,规模大、强度高,各元素套合好,在青铜关一带寻找铅锌铜金钴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地矿局,1∶20万《安康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59.6.

[2]陕西省地矿局,《青铜关幅》、《熨斗滩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1992.6.

第10篇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农规发[2021]1号)和《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实施意见》(闽农综[2021]2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耕地抛荒的治理,摸清撂荒地底数,引导农户复垦复耕、统筹利用,有效减少撂荒地存量、遏制增量,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摸清耕地撂荒基本情况

(一)开展全面调查摸底。

从2021年3月开始,由各乡镇开展为期2个月的撂荒地情况调查,以村为单位,对全镇所有建制村(包括自然村、组等)连续2年及2年以上未种植农作物的可耕作耕地(指农户承包耕地和集体所有未发包的耕地)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做到逐户清查、逐块核对。对每块撂荒地的承包户、位置、面积、类型、撂荒原因、农户复耕计划等,进行逐项登记造册。

(二)建立统筹利用撂荒地工作台账。

按照“村有清单、乡(镇)有台账、县(市、区)有总账”的要求,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和统筹利用信息台账(见附件)。4月25日前村级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清单、乡(镇)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和统筹利用信息台账、县级建立总账,有关情况汇总到各设区市农业农村局。要加强撂荒地台账的动态管理,乡(镇)村两级要实时更新台账清单,有关变化情况要及时报送县农业农村局。

二、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

(三)分类利用撂荒地。

各乡镇要针对耕地撂荒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4月25日前各乡镇要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的具体方案。对立地条件较好的撂荒地要尽快组织复耕,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对立地条件差的撂荒地,要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发展粮食、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对确不适宜耕种的撂荒地,可按有关政策规定和规划要求,用于设施农业用地等。对暂不耕种的冬闲田,应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提高耕地质量。

三、引导支持撂荒地复耕发展农业生产

(四)鼓励支持农民复耕种粮。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各地对撂荒地复垦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加大对规模种粮补贴力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向种粮面积30亩以上的经管主体倾斜,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五)加快改善撂荒地耕作条件。

我县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撂荒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鼓励整乡整村整流域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的优先重点建设,及时复垦、改造、提升。注重分类完善,对偏远山垄田,加大机耕路、排水沟等设施建设,对零散耕地,加大小块拼大块格田化平整,提升宜机化水平,对缺水旱地,加快建设小型水源、机井、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设施,对受污染耕地,加强监测监管,加快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做好安全利用。

(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针对山区特点,大力推广中小型适用农机具,对适宜山区及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机具购置给予补贴。加快发展面向小农户和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的托管服务,推行粮食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推广“滴滴农机”服务模式,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七)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

推进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引导长期外出务工、家中无劳动力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经营权,防止耕地撂荒。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书面流转合同,将防止撂荒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对撂荒连续2年以上的,承包方在合理期限内不解除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的,发包方有权要求终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

(八)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用好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按照先服务后补助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联合体、专业服务公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服务主体充分发挥优势和功能,面向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开展全程式、菜单式托管服务。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实行资金补助,推动服务组织改善承接条件,提升服务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

(九)压实工作责任。

各乡镇要充分认识遏制耕地撂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乡镇要明确专人负责,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乡镇要组建工作专班,抽调精干人员,推动工作落实;村主要负责人要具体抓落实,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

点,确保如期完成调查摸底任务,并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5月10日前各乡镇将耕地据荒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报送农业农村局。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基本情况、撂荒原因分析、复耕计划安排、推进复耕主要政策举措、工作建议等。

(十)加强考核监测。

将撂荒地调查工作列入年度延伸绩效考核,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加强耕地撂荒情况跟踪监测和督促检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耕地撂荒调查走过场,没有如实摸清情况的地方进行通报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

第11篇

关键字:水文地质;矿区勘查;常见问题;思路研究;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P345

一般情况下,对于矿主来讲最为关注的往往是矿区的矿脉的走向和矿床的分布情况,也正是因为这种关注倾向才使得矿区在多年的发展中对于水文地质的关关注不足,这是目前导致矿区透水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虽然一些矿区的地质勘查报告中会包含有水文地质的相关内容,但是大多却缺少水文地质的调查报告,因此水文地质的情况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并且在实践中大多数矿区地质报告中水文地质部分的撰写和评价多是基于报告者自身的主观经验,而不是依据专业的水文地质勘查手段所获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数据的准确性。因此缺少专业的水文地质报告会给矿区后期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隐患,很容易引发透水事故。以下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水文地质矿区勘查中常见的问题开展研究,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矿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 水文地质矿区勘查的主要任务分析

在矿区勘查的过程中水文地质的主要作用就是查明矿床的允水条件和矿区的水文地质的基本条件,并矿坑涌的水量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以确保矿区的安全生产。同时开展水文地质的勘查还应当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岩体的质量等等,最为重要的是还要科学的预测水文地质的走向。一套完整科学的水文地质矿区勘查还应当包含开矿可能导致的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1.1水文地质中进行隔水层划分的必要性探讨

在实际工作中,查清楚含水层剖面的变化规律是做好矿区水文地质的勘查的重要内容。在水文地质的报告中大部分关于灰岩含水性都是以“上强下弱”作为笼统的概念进行表述,所以对于防、治水工程设置的标高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确定,一般只能进行盲目的随采矿井巷来进行布置。但是在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的过程中,不管是进行勘查还是治水,都需要查清厚层灰岩的含水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工作过程中所要研究的地质体认识的更加的全面,从而为矿床的合理开发提供必要的依据。

1.2灰岩含水性厚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在水文地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些工程师片面的认为厚层灰岩不能够划分出含水层和相对的隔水层,将灰岩全厚都认为是含水层,这样的认识和事实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实际上市厚层灰岩可以分出相对的隔水层和含水层,这对于水文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水文地质矿区勘查中常见的问题

2.1灰岩含水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勘查问题探讨

为了能够准确的了解灰岩含水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情况,有人曾经做了有关水文、抽水的实验,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所采取的方法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岩心描述和岩溶裂隙统计资料,只提供岩心柱状图及岩溶裂隙发育强弱的定性概念;这些资料都是根据钻孔中获取的岩心描述的,而一些取不上岩心的地段,大多是因为地岩层溶液隙发育最为强烈的地方,但是大多却在描述中被忽略。另外也可能是因为在钻探的过程中仅仅是记录了掉钻的起止深度,但是却没有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并且溶液岩隙的统计方法也不够科学,因此很多矿区的所统计的结果并不理想,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误差,这些统计结果很难作为划分含水层的重要依据。

2.2钻孔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的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中钻孔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仅仅只是表示钻进深度以上的一个综合成果,属于混合水位的消耗量,不能够分别表示钻孔内的不同深度的各段的水位和冲洗液的实际消耗量。因此,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简易的水文工作不是分层来进行的,没有能够随钻孔衍生到已经打孔的地层逐段的分层起来进行研究。因此长期以来钻孔简易资料进行灰岩汗水层的变化的时候,仅仅只是停留在上强下弱的概念之上。

2.3分段压水实验问题

分段压水实验是水文地质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的目的在于获得岩土层某段的透水性的参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分段压水实验要使用高压的方式对钻孔进行注水,然后依据岩体的吸水量进行计算,这样就可以获得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下对象岩土体的裂隙的发育状况。在实践的过程中,在钻孔定量抽水的条件下,通过测定孔内的不同深度的孔壁照样以及水流的速度,就可以确定含水层的厚度。

3. 提升水文地质矿区勘查效果的建议和意见

首先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强化矿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科学管理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于水文地质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最大限度的确保水文地质各项资料的可靠和真实,这是做好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其次要依据水文地质开展的规范进行工作,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矿区进行勘探的时候,应当加大水文观测工作的工作量,制定科学详细的简易水文地质的工作思路,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认真的落实,这样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最大限度的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另外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矿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开展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矿区的正常生产,所以选拔那些技术力量强,综合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很有必要。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强化力学的计算理论的探讨,将非稳定流和有限元等理论应用到水文地质的各项工作之中,对实验结果多一种验证手段,往往积累经验选择会更加接近于实际的数据,这能够为矿区的水文地质工作开展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促进矿区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宋金栋,韦重韬.高家庄井田地质条件及其对煤炭开采的影响[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04).

[2] 周尚忠,张文忠.丰城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资源量估算[J].录井工程,2011(02).

第12篇

关键词:地质特征;成矿成因;大店;铁矿

中图分类号:P578文献标识码: A

区域上位于燕山山脉七老图山东坡,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内蒙台隆、喀喇沁旗断隆。北部以赤峰断裂与内蒙古褶皱系的中部之多伦复背斜相隔。北北东向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区展现在区域北西部,穿越华北地台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区内岩浆岩、构造发育,基底岩石出露广泛。

一、区域地质背景

1地层

区域基底岩系为建平群,普遍经受退变质作用,呈高角闪岩相,内有印支期花岗岩侵入。盖层主要是侏罗系与第四系,覆盖在太古界与印支期花岗岩体上,太古界及侏罗系地层进一步被侏罗纪中晚期的闪长玢岩脉,花岗斑岩脉侵入穿插。

图1大店铁矿区域地质图

出露地层为中太古界建平群(Ar2jb)、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土城子组(J2t),新生界为第四系冲洪积和残坡积(Q4)。

2 构造

矿区晚太古代地层褶皱发育,形变强烈,与其伴生断裂构造使地层重复出现,矿体内部仅见裂隙节理,对矿体影响不大。

2.1褶皱构造

红沟门―大店向斜

褶皱轴北西向,南西翼中太古界建平群地层呈北东倾,倾角58º,北东翼建平群地层南西倾,倾角29º,被长2000m、宽400m的黑云母闪长岩(δβ1)侵位,岩体向延长方向隐伏于建平群(Ar2jb)地层中。并被中侏罗统土城子组(J2t)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不整合覆盖,矿体主要赋存在黑云母闪长岩体内。

2.2 断裂

(1)东西向构造

区域上横贯图幅北部的东西向构造,主要表现以断裂构造为主,在中太古界建平群及侏罗系中统土城子组(J2t)地层中比较发育,并穿切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在其断裂构造两侧多见陡壁断崖,断层面较陡,多为压性或压扭性断层组成:断裂带两侧有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扭裂面,多被岩脉充填。表现为太古界地层挤压褶皱地层重复出现并与断裂相伴生。显示了东西向构造活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2)北东向及北北东向构造

区域上北东向次级构造,控制了地层侵入岩的分布,在地层内部及侵入岩接触带,多见北东向主压断裂构成的平行破碎带,压扭性、张扭性断裂和褶皱,断裂多被后期的岩脉充填。图幅的北侧北东向断层截接东西向断层,致使北西侧东西向断层南移,反映了北东向构造的应力作用。北北东向及近南北向断裂控制形成了黑云母闪长岩(δβ1)和闪长玢岩(δμ52-3)的侵入。

J2t:侏罗系中统土城子组;

Ar2jb:中太古界建平群;

δμ52-3燕山早期侵入体;

γп花岗斑岩脉;

γ52-1燕山早期侵入体;

δβ1 太古代黑云母闪长岩

图2 北东向构造体系控岩控矿特征示意

3 岩浆岩

区域上有大规模的华力西期花岗岩体侵入,即喀喇沁旗花岗岩体,其中见太古界建平群地层的俘虏体。在该期花岗岩体上叠加有小规模的断陷盆地,并沉积了侏罗纪早期的火山杂岩系。矿区各类岩脉广泛分布,分布零星,呈脉状,长1―3km,宽0.1―0.2km,走向以北东、北西为主,其次东西向、南北向。岩性上以花岗斑岩为主,其次细晶岩、流纹斑岩、闪长玢岩、辉绿玢岩,粗安岩等。

二、矿区地质

1 地层

矿区地层简单,仅矿区西部边缘出露侏罗系中统土城子组,低洼处被第四系覆盖。

侏罗系中统土城子组(J2t):岩石为灰绿色,紫红色凝灰砾岩、砂岩、粉砂岩质页岩。走向北东40°,倾向北西,倾角20°。厚度大于1580m。

第四系(Q4)广泛分布沟谷及低洼处,靠近山坡为原岩残坡积,沟谷及低洼处为黄土、亚砂土、冲洪积砂砾层及残坡积物。厚度5―50m。

2 构造

矿区主要有NWW和NNW两组裂隙节理构造。

NWW向构造裂隙:其两侧岩石相对破碎,形成宽度在1.8m-4.3m的破碎带,产状为188°∠60°。构造裂隙带,泥质充填,具有较强褐铁矿化、局部碳酸盐化、硅化、弱绿泥石化等蚀变。

图3 NWW向构造裂隙蚀变特征

NNW向构造裂隙:构造裂隙宽约2.5m,产状240°∠64°,裂隙中见有构造泥充填,具强绿泥石化。裂隙带两侧岩石破碎,具有强绿泥石化、弱褐铁矿化,局部硅化、碳酸盐化。

图4NNW向构造裂隙蚀变特征

3 岩浆岩

矿区大部分为中太古界晚期侵入岩黑云母闪长岩,呈南北向,脉状分布,长2000m,宽400m,两端被第四系覆盖。另在坑道中见小规模的蚀变角闪安山岩岩脉及变质花岗岩岩脉。

三、矿体地质概况

矿体赋存在黑云母闪长岩体中,呈侵染状,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磁铁矿、辉长石、斜长石、局部黄铁矿。含有一定量的钒钛。控制长约366m、宽约95m。倾角53°―78°平均70°左右。整体为南北向长椭圆状。

四 、物化探特征

1物探特征

根据磁法结果,磁异常呈近南北向,累计长约1000多米,宽200m,在一矿段坑道位置为磁异常峰值最高部位,长约600m。整体异常形态为北部较为集中,南部相对分散。

2化探特征

在测区的浅井和探槽内,采取了岩石组合样品,进行了光谱定量与化学分析。样品共分析了13项,其中5项,即Mo、Pb、Ag、Au、Bi元素有较强异常反映。

岩石微量元素含量表

表1

样号 位置 岩石名称 元素含量(10-6)

cu Pb Zn Ag Mo CO

H01 探槽 铁帽 4.6 130 140 0.9 5.85 2.8

H02 浅井 黄铁矿化闪长玢岩 48 36 46 0.11 15.3 26.8

H03 浅井 石英脉 48 44 200 0.36 5.25 72

H04 探槽 蚀变黑云母岩 180 530 240 18 1000 3.4

地壳背景值 45 16 77 0.07 1.1 18

样号 位置 岩石名称 元素含量(10-6)

Ni Sn Au Bi Sb AS Mn

H01 探槽 铁帽 10.5 2.8 0.02 0.71 0.7 5.91

H02 浅井 黄铁矿化闪长玢岩 12 1.5 0.02 0.09 0.5 3.64 278

H03 浅井 石英脉 17.5 3.9 0.02 0.18 0.28 2.95 640

H04 探槽 蚀变黑云母岩 8.9 9.4 190

地壳背景值 58 2.5 0 0.01 0.5 1.5 1000

五、成矿成因

矿床的成因类型属岩浆晚期分异变质型铁矿。区内的矿石特征及地物化特征表明,该铁矿经历了两次成矿阶段。即早期基性岩浆结晶分异阶段,是区内重要成矿期,岩浆沿近南北向侵入,随着温度的降低,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在岩体的顶部形成了磁铁矿体;后期热液富集阶段,被北西向安山岩脉、花岗岩岩脉所穿插使磁铁矿进一步富集,造就了现存的矿区景观。

参考文献

[1] 耿文辉.桂东南混合岩区蚀变岩型金银矿床地质特征[J].矿产与地质.1988年03期.

[2] 陈俊华. 哀牢山群黎明超贫磁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02)

[3] 邓泽文. 内蒙古锡盟扎布其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D].吉林大学 .2012。

[4] 曲志广. 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店矿区一矿段铁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R]. 河北.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