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0 12:1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知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教育脉络教学效果策略探析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而言,脉络梳理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在高中,同学们面对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总是会觉得无从下手,然而,通过对历史进行脉络梳理,就能够很好的将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在基本的框架结构下能够使同学们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历史,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脉络梳理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历史知识汇总,构建基本的结构和框架
和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历史知识囊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形成的一切记忆,都可以归结为历史。思想文化、军事政治、朝代更迭、发明专家、医药百科等,也就是说,历史是一切过去概念的总结。面对浩如烟海又杂乱无章的历史,如何进行学习和记忆就成了每个高中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在高中课堂中,通过对知识的脉络梳理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以往,同学们面对历史枯燥的讲义时,总是昏昏欲睡。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教学方法逐渐完善,整个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已经初步被构建起来。历史教师通过这些框架,可以让同学们顺着该结构很好的学习,十分利于达到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其真正对一个学科感兴趣时,才能真正走进这个学科的大门。对于高中历史而言,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就是其知识的复杂性。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极大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中国朝代自古以来更迭了多次,同学们在记忆朝代更迭顺序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因为很多朝代名字相仿,例如两周、两宋、两晋等朝代。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将中国古代的所有朝代,按照其更迭的时间顺序将其编成一首押韵诗。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于战国,一统秦两汉。同学们通过背诵一首诗就能够记住过去朝代更迭的顺序,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3、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知识梳理本身就是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其中找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以便于记忆。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同学们去记忆历史知识,更是要锻炼高中生独子对于知识的分析和汇总能力。其中每年高考中,都存在历史材料分析等题型。而历史课堂的知识脉络梳理工作,就是在锻炼学生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其对于知识的理解。试问:、、对中国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就十分考察学生对于三场战争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必须要从这三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选择出共性和个性,并且将其分别阐述。因此,知识梳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二、对于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1、避免枯燥讲义,以兴趣主导课堂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源动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同学们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找出其中容易引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在授课时应该循循善诱,以有趣的知识点带动同学们自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2、突出重点,环环相扣
在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教学效果时,教师应该注重突出高中历史知识中的重要部分,这就需要教师有长期的教学经验,只有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才能发现历史知识中的重点部分并将其汇总整理。在构建的历史知识整体框架中,应该将这些重点知识分门别类,环环相扣。分门别类,就是将历史知识中属于一类的归纳在一起,例如可以将《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梦溪笔谈》等书籍归纳为生活杂谈类。将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归为战争类。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之归类,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师生之间应互相沟通,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不应该只通过枯燥的讲义来授课。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通过发问等方式来促使学生自主发言,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思考的积极性。试问:中国宋词中流派众多,小资喝花酒,老兵我床头,说的是宋代那两位词人?这种问题十分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从旁引导,最后公布答案。小资喝花酒指太平宰相晏殊,老兵我床头指的是壮志未酬的辛弃疾。
4、教师之间应该不断沟通,交流经验
历史教师都是一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因此,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教师之间应该不断的进行经验交流,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在知识增长方面,作为教师更不可闭门造车。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升个人魅力,才能为人师表,起到一个十分良好带头作用
结束语
历史课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历史知识,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更能够提升一个人生活的品味。因此,为了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引进和创新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知识梳理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更是无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丁立田.浅谈知识梳理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摘要:历史复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管复习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策略,都必须要把握复习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相互关联、相互依托关系,各阶段教学目标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必须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几年来,本人历史复习阶段的教学实践中,为落实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着重抓住两个关键工程:一是以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为主题的单元复习;二是以把握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特征为主题的专题复习。
关键词:历史复习、历史阶段、专题历史知识体系
一、指导思想:单元复习中实施阶段特征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和发展历史技能,把握历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弄懂每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考察和把握该历史阶段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探求历史规律,以史为鉴,明确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二、实施办法和能力目标。首先,教师将每一单元的基本历史知识按线索演示做指导,由学生自学教材,列出教材基本知识结构,然后,就一些重点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这样可使学生既巩固基础,又弄懂教材线索,为其进一步分析、归纳、概括阶段特征奠定基础。这一步骤的实施,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章节之间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联系,从基本史实中得出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然后,总结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从而得出对现实的启示。学习历史,探求历史规律,以史为鉴,才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也能使学生明确学历历史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觉性。综上所述,单元复习必须坚持“知”与“识”的统一,把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作为确定教学思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同时保障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构建单元复习中“基本史实——历史概念——知识体系——阶段特征”的完整的内容结构。这样扎实地搞好单元复习,也就为复习教学的第二个关键工程奠定了有力基础。
三、准确把握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特征为主题的专题复习教学。专题历史知识体系,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主线,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为依据,按照历史知识的不同属性加以科学分类整理,并有机贯通起来地反映着不同类别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专题教学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科学合理的整合、引导。按系统论观点,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将若干个历史子系统按一定程序整合成某一个专题知识大系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教师备课大致应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研究考纲,明确要求。研究考纲即研究《考试说明》,从而可明确指导我们应当把历史基础知识整合概括到什么程度,运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概括提炼,以及怎样实现由基础知识——概括性知识——理论认识的演变、升华。第二、依托教材、整合知识。教材知识是专题知识体系赖以形成的基础,所以,我们应根据不同专题的需求,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之中的相关知识有序地加以整理。第三,挖掘潜知,理性概括。这是构建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即挖掘隐性知识和隐性联系。“隐性知识”即隐含于教材中有关知识表述之中的潜在知识内容,“隐性联系”是每一个基本知识点都与其上下、左右的知识之间具有的一定的内在联系,它是基础知识与概括性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而只有将这种内在关系揭示出来,都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才能使学生形成整体概念,使专题历史知识最终构成立体的网络化体系。因而,历史专题知识体系教学过程,应是一个知识、方法和能力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过程。知识是能力的基石,方法是形成能力的阶梯,而能力则又是开拓知识深度和改进方法的根本。所以,我们在专题知识的体系教学中,应做到在学生自己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教给他们“整合”知识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探究问题和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力求达到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同步发展。我想,只要抓住如上两个关键,历史复习教学也就会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有声有色,实实在在,教学工作也就有序可循,既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也可迅速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
关键词:探究精神;指导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0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67
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 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探究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学习和认识历史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历史,才能感知历史的荣辱,明确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内心中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新课程改革给推广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探究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一、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缺乏有效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在教师自身素养方面,许多教师没有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致使不能通过不同的角度讲解历史问题,导致学生不能深层次的理解历史问题。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这一历史知识点时,如果历史教师不能明晰的掌握我国古代所用的工具,也就无法将此处的历史知识与所讲述的古代不同农业政策相连接,只能将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点讲给学生,而且不能深入的挖掘一些潜在的知识点,致使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如果教师没有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无趣,还会将学生带到一种“不知所云”的教学环境中,这样对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教师的教学仍采用板书教学,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单一的板书教学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时,需要给学生讲解许多的事件,而不同的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间不同,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采用表格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及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对不同事件做好分类和总结,课堂上做出详细的讲解。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可以节省很多的教学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上。
二、 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培养自身教学素养,为此,教师应针对所要讲授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积累。教师可以通过翻阅文献及网络搜索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点,也可以旁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与优秀教师的对比,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应要认真的分析课程标准,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记忆的;然后根据课程的标准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做到有规律的讲解历史性问题。例如,在讲解“在中国如何传播”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目标、历史性问题、教学方法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述中国思想解放的阶段及出现的关键性人物,让学生自主探究各阶段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选用有效地教学手段教学
与初中历史知识相比,高中历史具有较深层次的理论性,根据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应选用新型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针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性问题,可选用一些教学手段,将理论性问题转变成形象性问题,方便学生的理解。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导入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我国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选用一些热播的明清古装剧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电视剧的讨论中对“君主专制”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这种现象分析其中的本质性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将一些理论性问题形象化,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性问题。
三、 总结
高中历史是学生整个历史学习重要重要部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明确当前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的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进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薛振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阅读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初中历史知识均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于缺少真实的情境,无法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进而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加强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进行一定的改进与创新,进而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人生体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创设小组学习情境,让学生轻松学习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境创设的优劣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老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史料情境等相关教学情境,渲染历史形象,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与氛围,让学生真正走近、理解、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编演,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角色,重现商鞅舌战群臣的场面,让学生充分体验相关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而学习相关历史知识。并且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改革的艰辛,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与理解。
(二)举办多样化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展开。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可以呈现多种不同形式,比如:诗词诵读比赛、人物故事讲述、歌曲欣赏、问题竞答、视频欣赏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展开全面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比如,在学习“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讲解相应故事,进而导入新课,之后老师提问:“宋元时期还有哪些灿烂的文学成就呢?”此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之后进行总结,学习相关历史知识。除此之外,老师可以组织诗词诵读比赛,让学生诵读宋元时期的诗词,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苏轼、李清照等诗人的作品,学生最熟悉,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分别为《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琵琶配乐,让小组成员诵读,比赛哪组诵读得最有意境,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展开学习,实现高效教学目标。并且通过多样化活动的举办,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对历史知识展开全面学习,促进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习惯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真谛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与意识。
(一)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与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针对历史知识而言,其大体上具有相同特点与规律,比如,历史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等,因此,在学习时,内容与形式基本一致,这样就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时,如果让学生自由分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就可以互相补充,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给学生留有一些自主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自主合作探究,明确历史知识重点、难点。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不同学习方法,对典型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进行认识与评价,并且通过不同合作形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后进行组内总结,完成相应的课堂练习题,理解与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重点与难点,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三)小组合作探究,展现学习成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组织小组讨论、历史剧编演,还是历史古迹考察,均要营造一种合作学习氛围,加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小组和小组、学生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逐渐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为共同目标进行合作与学习,彼此激励,获得共同学习成果,促进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比如,学习“”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组内、小组之间、与老师进行讨论,丰富学生掌握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陈立忠.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共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教师・上,2013(07).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
一、关于历史故事的概述
历史故事就是根据实际生活真正存在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以叙述的手法向人们展示出来,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历史故事有所改变,一些优秀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被保留下来,当然历史故事大多会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历史故事在某些方面对传统文化有继承的作用,这些故事也都是发生在过去的,所以也就会具有连贯性和独特性。
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
1.对历史故事进行筛选。在很多教材都会有历史故事的引进,一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向学生简述一些历史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或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故事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真实性较强、针对性较明显;有助于建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故事应该短小精悍不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2.选择适当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历史故事的内容如果选择好就能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呈现的方式更为重要,而现在的教学设备愈发先进,呈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教师口述、图片、影音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方式。3.如何利用历史故事。(1)利用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历史故事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也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呈现出一段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加深学生的思考与理解,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充足的好奇心,去探究。但是教师也应该注重讲述历史故事的时间,否则也会消耗学生精力,难以回归主题。(2)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质疑。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但是传统文化包含了精华和糟粕,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讲述历史故事之后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去质疑、去思考。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提问、分析材料的内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也就能更加深刻地掌握、消化知识。(3)利用历史故事掌握真实历史。虽然历史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版本,但是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和事迹都会被保留下来,故事的发展也与实际历史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历史故事可以成为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背景,理清相互关系和真实规律,从故事中获得道理,让故事和历史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4)利用历史故事展示现象揭示规律。历史事件的发生不可能只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通常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会成为历史发展的催化剂,当教师列举非常经典的历史故事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得更深刻、清晰。(5)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强化。高中历史的理论性和综合性更强,所以难度也会有所提升,很多知识都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说一些历史故事,有助于降低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应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这种丰富简洁的历史故事才更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6)利用历史故事连接知识点。在历史教材中都会有一段历史故事,或许是相关专题报道,这样的历史故事有着更强的连续性,因此也就成为一些知识点相互连接的重要方式。(7)利用历史知识总结课堂内容。历史故事具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历史故事的使用不仅仅限于课堂的开始阶段,还可以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历史故事也是总结教学内容和对下次课程进行铺垫的方法之一。(8)利用历史知识阐述道理。很多时候光靠历史知识不能完全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优秀的内容,也需要在失败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情操。
三、结语
本文首先进行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概述;其次说明了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其中包含:对历史故事进行筛选、选择适当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如何利用历史故事、最后分别说明了利用历史故事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质疑、利用历史故事掌握真实历史、利用历史故事展示现象揭示规律、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强化、利用历史故事连接知识点、利用历史知识总结课堂内容、利用历史知识阐述道理。在本文中笔者对于历史故事融入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介绍,这样有助于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军.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郑浩.“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校历史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213-02
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很多高校历史教学远离了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将学生在考试中的优秀成绩作为教学成果的重要考量,因此学生便只顾生硬的记住一些历史知识。这种错误地评价体系和指导理念,极大地挑战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从事历史教育多年,认为在新形势下应重新树立历史教育的学科地位,改变过去错误的教学理念,决心将提高历史教育的教学效率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
1当前高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与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历史教育应着重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互动是非常缺乏的。历史教育应该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共鸣,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历史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知识结构,认知和教学内容为基础,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最大力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然而,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过度重视科研成果,进而忽略了科研方法的改进和提升,这使高校历史教学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例如,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较大的信息量,生动的画面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这些优势,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及活跃教学氛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多媒体教学并未能覆盖所有高校的当下,主要是因为适应高校历史教学的相应课件资源有的严重短缺,这也反映了高校教师并未能对多媒体教学可见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
1.2课程设置缺乏合理
《中国近现代史》是高校历史教学中的主要课程,对于高校历史教育的课时设置,教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传授知识,但是也存在知识跨度过大的缺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对一段历史留下了深刻印象,却并不能做整体历史知识的衔接。学生不能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相互链接,进而无法从整体角度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对此而言,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具有线索清晰,层次鲜明的特点,因此,许多学生在历史的学习和考核中更加倾向于使用高中笔记作为参考。这种缺乏系统性的课程,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不利于学生对整个世界发展过程的认知。另外,过长的授课时间,也让学生难以正确把握整个历史发展的层次性。
2提高高校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教师素质力求不断提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素质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现实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经常是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抱着课本兀自讲解课程重点。自始至终,仅是围绕课本内容进行。殊不知,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比高中生强,对于课本上的历史知识通过自主学习便可完成。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仅局限于希望听到一些教科书上的固有内容,更期望可以听到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或想法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和消化,最终整理出来的讲义才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知识也有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对历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历史老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更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过程注入更多的营养成分。
2.2教学评价体系要体现发展性
评价是历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是结论,这是通过书面测试考察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是高校历史教学的陷入低效或无效局面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历史教学评价机制,将发展评价纳入传统学科。
2.3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多样化
在今天的大学历史教学中,最常见便是"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在这一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 ,不主动思考,个性得不到张扬。大学教师应该明白,大学生在知识方面,学习经验方面,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成为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沉默地抵抗传统教学模式的现象,而不能积极地学习历史知识。然而,历史教师面对学生的冷漠态度,却只一味追究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而不是从自己的教学模式找原因。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时刻进行自我反思,从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改进教学模式,历史教育应充分以学生感受为主体。你可以提出一些值得深度探索的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抛出一些质疑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收集信息,进行辩论等。这样,学生便在教师智能模式的动员下,主动将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激发,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学生科学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也将逐步形成。
总之,高校的历史教学,既要满足历史本身的学科发展需要,更要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高校历史老师应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理念,为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李来宝.历史教学课堂互动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1,(10)
【摘要】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强化学生在历史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也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突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教学工作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灵魂深处真正激发中学生学习探索历史知识的热情,实现以牢固掌握历史知识为基础目标,把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终极目标去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 中学历史 教学效果 思考与探索
一、以掌握历史知识要点为目标的课前指导教学
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广与深的问题,需要教师在精心研究教学大纲和历史新教材的同时,完全掌握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况,做到教学历史基础知识整体推进,教学历史知识难点的逐步提高。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如果让学生平均使用精力,去把教科书制定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同样对待,教师是比较轻松的可以照本宣科,依据传统教学方案计划,可学生落实起来是多吗的困难啊!笔者认为,历史教师需要科学而准确的为学生规划出每一阶段的知识要点,为学生设计新鲜的趣味性的预习提纲,紧紧围绕基础教学重点,设计有利于掌握基础知识的课前预习方案、课后阅读计划、课堂中心问题,并且在教学每一章节前先印发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核心问题、有目标有计划地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这样能够极大地突出基础教学目标的指导定位,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历史教学的稳步进行。学生逐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所学基础知识的要点是必须掌握的,但又不是完全的,于是有了新的发自内心的求知渴望,这就自然为过渡到下一阶段的问题探索开辟了道路,明确了新旧知识要点的联系。
二、以解决历史知识难点为中心的课堂辅导教学
课堂教学是传统学科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我们这里却把它定位为课堂辅导教学,这也正是当前进行教学改革面临的难题。传统的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舞台,而我们现在关注的是如何把有限的课堂高效利用起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对教师划定的基础知识要点有了充分的了解,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的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教师要组织学生分几个阶段进行愉快而热烈的课堂讨论,幽默而奇怪的问题提出,严谨而科学的问题解答。教师在综合大家的提问与讨论后,再进行归纳梳理,便有了实际的情况掌握标准,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然后通过抽查了解学生对知识难点掌握的程度,并有选择有针对的引导个别学生进行专题讲解,做到课堂教学的查漏补缺,进而让全体学生充分了解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教师讲的难点应该是历史教学目标中要求深刻理解和应用的重点内容,它的功效作用立足于关注重点、攻克难点,对于基础知识部分,教师在课前指导提纲中已经为学生进行了必要而准确的要点概括,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提纲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课堂上教师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传授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拓解决历史知识与问题的思维。进一步把研究历史现象原则告诉学生,把掌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科学地运用历史知识,深刻理解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探索历史知识疑点为核心的课外阅读教学
围绕历史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不同的兴趣爱好,结合中学生的特定认知规律和心理素质,为学生精心划定可以解决教学难点、疑问的课外阅读范围,让同学们在充分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要点的同时,在关注历史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希望。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这一环节有了极大的自由度,学生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紧紧围绕历史知识的要点,进行扩展性的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课外阅读;也可通过精心设计,对所学历史知识的难点进行射线深入考究式的阅读巩固;还可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历史疑点进行跳跃式的勇敢探索。所有这些阅读都要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主旨。教师要从始至终贯彻自己设定的教学意图,投入极大精力实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历史教学中的疑点的发现,是师生深入学习教材,专研课本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新课题,它足以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丰富多彩的阅读检查去探索。通过这样的阅读,可以使原本相对孤立的历史人物、事件、概念有了系统化的结构和完整印象。以便于师生进行更加深入的阶段性专题总结,把零散的感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使学生对历史事实由感性认知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这是能力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历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带着疑点进行探索考究式的课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历史学科主体教学内容的升华,是实现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这样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巩固所学历史知识内容,更加有效的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吃透教材,贯通课本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必然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知识复式结构。
结束语: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以掌握历史知识要点为目标的课前指导教学方式,极大可能地为高效率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以解决历史知识难点为中心的课堂辅导教学,是在有了设计高妙的课前预习提纲后成功实现的;以探索历史知识疑点为核心的课外阅读教学,为历史教学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开辟了必要的空间,与中学生素质教育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方法指导的科学性,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目录是指按一定次序开列出来以供查找的内容索引,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本正文的导引,而且是课本知识结构体系和正文叙述的许多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是课本内容的纲。每一册历史教科书前都有目录。从表面看,它只是按一定次序介绍本册书的章节名称,平时我们也只习惯应用历史教材目录的索引功能。其实,目录在历史教学中有更广泛的作用。历史教学最讲究的是线索清楚,结构明晰。因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整体性很强,而且历史的所有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纵横八万里的世界史相互之间也都有内在的密切联系。找到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抓住了历史学习的关键。而目录就是把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地串联起来,并使之清晰化、条理化的东西。在历史教学中,读目录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分期,明确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和各单元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把握每一单元的中心内容。
所以,历史课本上的目录是极为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理清历史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抓住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另外,通过分析目录,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换言之,抓住了目录,就抓住了历史知识的主干,抓住了教学与学习的主线索。
然而,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基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最大特点是“零散”,零零落落的知识点似乎都知道,但是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知道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所掌握的知识像“散落的珠子”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找到一根“线”把“珠子”穿成串,把“沙子”归成陇、编成队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到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看目录。拿到一本历史教材,看目录,做整体上了解,这样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旧人教版),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的目录就明确标示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早期殖民活动;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我教学生在每个章节前后进行总结时一定要看目录,通过分析目录中章节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时间的联系来整理知识。然后再把目录逐个展开,从整体到局部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先抓住主干知识,二是要总结归纳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常常让学生在给出的时间内归纳一节课的要点,尤其是在新课讲授前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整体介绍和归纳,新课全部完成后再对整册书做归纳总结。这就是“找线串珠子”。比如在《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中,在整个近代史内容学习完之后,我采取的是在一条“时间线”上把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成熟四个阶段的知识和内在联系“画”出来的办法。先是给时间让学生们自己“画”。一开始学生们都很懵,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画的是五花八门。然后我挑出画得好一点的,逐个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比较后互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规范的给予表扬,不太理想的给予鼓励。最后我把自己做的“画”在大屏幕上一笔一笔地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画在出来,又在每个阶段内进行知识分类汇总,找出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的具体特征。这样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形成了小专题、大综合,核心知识体系得以完整地构建。
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比较紧,必修历史课本全部是专题性的编排设置,教学任务量比较大。每一单元的知识巩固和复习,我都采用背目录填标题的“游戏竞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具体做法是:先将学生分成6~7人一组,老师对单元内容总结复习后,将要掌握的内容学案发给每个小组。小组各成员共同思考练习,相互提问检查,直至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本单元的体系和核心知识点为止,接着开展竞赛性小组目录答题加分游戏。由于每个同学的表现都影响本组得分,所以小组集体将努力影响和帮助其成员尽其所能,每一成员也会为使自己有更出色的表现而努力,这种合作探究式的目录复习效果,比单个人背书做题好得多。
目录教学是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历史知识线索、构建“大历史”知识网络体系的有效方法。使用它,就能真的实现书本越看越“薄”的目的了。
关键词:比较法;历史教学;历史思维;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69-02
比较法就是一种确立事物间统一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要求人们依照既定的标准把彼此间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事物进行比照,然后,确立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相异之处。同异关系可以在同类事物之间,可以在不同类型却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之间。思维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能动反应,多指对事物从具体到抽象或从个别到一般的比较。只有比较,人们才能够探索出事物间的“同中之异”或“异之不同”,从而,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的正确认识。
运用比较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判断、总结等,进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这一系列的认知活动,较好地完成这个学习目标呢?
一、强化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学习并掌握历史知识
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并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无论是的史学理论还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从宏观上说,比较方法的理论与要求都涵盖于其中,我们要自觉运用比较法来备课、上课、评价,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强化意识,指导他们逐步掌握这一学习方法。
人们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向来注重比较法的运用。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科学地运用了比较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才让我们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到中国的古代历史。马克思也是运用了比较法对资本主义产生前后的各种形态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广泛而精确的比较研究之后,才形成了《资本论》这一巨著。列宁也是结合当时俄国社会的具体情况,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论断。在其《矛盾论》等系列著作中,更是娴熟地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
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高中历史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我们能够正确全面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是一个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只有运用比较法,我们才能够把握其本质与规律,我们才能科学完整地掌握历史知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是国家与世界之间,它们既存有区别又彼此联系,而且,联系的状况又是繁杂不一的,既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还要相互排斥。“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要想正确认识这些历史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必须对它们进行比较,而且,运用比较法更利于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了解和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二、强化结构体系,运用比较法梳理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历史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有三个模块,共25个学习专题;选修课作为学生的备选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拓展课堂学习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兴趣以促进个性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知识结构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理清其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正确把握它们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真正深入地了解人类历史,全面贯通地研究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还能够挖掘出教材的思想性内涵,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鉴别其中的是非、美丑与善恶、,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深化爱国主义的教育。而且,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并展望未来;通过中国与外国的比较,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明是非,辩美丑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比较法学习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新课标》还是《考试说明》,都对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能力要求,而这些要求本质上都包含或隐藏着比较的要求。重视学生运用比较能力的培养,就是交给了他们一种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基本概念,清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全面掌握历史知识,进而,触类旁通,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掌握比较法还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促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基本环节,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能够学会转换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深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中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过去与现在、我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问题意识,进而,增强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因果相循的。既有时间与空间上的惯纵,也有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总是从一个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另一个新的不平衡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基本环节的研究。认真研究教情、学情,潜心探求教法、学法,发挥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加强相关应用技巧的研究。从导入新课到内容讲解再到课堂小结;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从学法运用到考核形式再到评价方式,我们都要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进行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和研究的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课程学习,为历史教学的比较研究提供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有效培养他们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文字史料 应用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98-01
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历史也不单是线性状态的呈现,而是逐渐向专题化、模块化转变,于是文字史料成为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重点,也成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突破口,文字史料教学被放置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充分借助文字史料,转变教学理念,寻求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字史料,从而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
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2 秉持适当原则,合理选用史料
文字史料的科学选用,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依凭。然而,长期以来,文字史料的运用深陷误区之中,如过分堆砌、选用的史料偏、怪、难,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层次性和思考价值,与教学知识点的关联度较低等等,这样文字史料也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甚至导致学生苦于海量的史料阅读而削弱了学习效果。
对此,在文字史料的选用方面,教师应秉持适当的原则。一是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要结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实际、并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为目标,如对高一学生可选取一些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的文字史料,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对高三学生可选取难度较大的文字史料,从而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要有多样性。文字史料可划分为表格史料、撰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史料,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解读史料的兴趣;三是要有典型性。在文字史料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控制史料数量,务求少而精,尤其是古代史部分的文言文史料,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应科学筛选,使得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具有典型性的文字史料。
3 解读文字史料,深化知识探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
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4 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是学习与考查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史料解读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史料学习的结束,对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来说,组织答案,最终落实到笔端。此前,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总之,文字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文字史料的运用,能够筛选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并立足于教学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字史料,建构具有深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为高中生更高效的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朴爽.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与问题研究[J].文理导航,2015(5).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44-01
历史课程是以事实为依据,时间为脉络,书本为载体,所以,其涉及的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如何有效实现知识的全覆盖,完成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任务是所有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但是在中考考试科目分数的鉴定标准下,相较于语、数、外学科,历史学科被视为非主要科目,其课程课时的设置偏少,在初三教学节奏紧张时,有的学校甚至直接取消或减少历史课时,直接替换为其它主要科目的教学,导致本来课时就少的历史课的教学时间更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有效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使历史知识不能连续、全面和深入的进行传递。再加上,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是零基础,有的学生则存在历史知识误读的现象,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更是难上加上,因此,课堂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学时间,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做到事半功倍,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任务。
1 实施以活动教学代替课堂讲学模式
由于初中历史课程的特殊性质,很多教师实施的是以教师“将”、学生“背”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讲学替代了学生的理解和思维,与课堂教学的目的相违背,并且,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不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得教学质量明显不高。因此,教师经过教学交流和探索,充分实施以活动教学替代课堂讲学的模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去。活动教学可以有效延伸课堂教学形式,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先烈遗像、拜访历史事件参与者等等,事后写观后感,抒发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看法等等。在活动教学的引导下,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内容、活动目的,让学生参与讨论、实践,认真总结和反思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实践证明:活动教学更符合初中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且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参与过的教学成果,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记忆和运用,且持续的时间更长久,当在材料分析时,更能做到灵活运用。
2 充分利用问题导入开展教学
问题教学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教学模式。在问题导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设置的问题首先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其次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最后要求导入的问题也是该课内容教学的结论。在开始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导入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结束课堂教学时,教师导入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课后自主思考和探究,也是开启下一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在明确了问题导入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方法和目的后,教师要科学引导问题参与形式,比如对有争议性的历史典型人物秦始皇、武则天等等,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通过辩论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问题导入教学的形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因此,充分利用问题导入开展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也在不断地被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网络与教学的科学整合给教学带来了更多便捷。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直观冲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首先,初中学生对于多媒体所带来的教学印象更加持久,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拓展教学资源,比如,结合教学内容,播放相关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教师在此基础上深入历史根源剖析历史背景、事件原因、结构和关键人物等等,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点在于将静态的书本知识活化为动态的影像资料,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好掌握。
4 教师以强硬的专业素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所展现的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样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堂教师的侃侃而谈,深入的历史事件剖析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潜能和积极主动的探索兴趣。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学策略的同时也要有力地武装自己,加强专业知识武装。
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指所任教历史学科及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历史教学质量取决于历史教师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系统而全面的历史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语文、政治等等。因此,历史教师要积极强化个人专业素养,首先要广泛阅读历史书籍,突破初中历史知识要求范畴深入挖掘历史深度,从横的方面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纵的方面加深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其次,及时更新历史知识,了解当前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动态发展,明确国际形势下的各国历史发展背景和发展原因;第三,充分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敏锐的思维、独特的见解提升教师素养,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并非一成不变的讲学,而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策略,科学调整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模式,使初中历史教学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收到无限的教学成果,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并从中得到感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吴慧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2014.29.
[2]解宗叶.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4.Z2.
[3]魏云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图片的利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