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05:0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作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一、联想创作课
联想创作课是借助图象或实物,引发学生的联想,并经过加添、改编,创造出一种类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情节。借助图象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不让学生死板地临摹范图,要求学生借助范图,进行联想创造。例如,面对一辆汽车的临摹图,提出两种作业要求:第一种,临摹加添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图,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加添出汽车上的装饰、乘客及汽车周围的公路、行人和环境;第二种,临摹联想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创造一种或几种新型的汽车图形。
借助实物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要求学生面对写生对象进行联想创作。例如,进行校园写生联想创作课:第一种,设计成写生加添创作课。要求学生先如实写生校园建筑,再通过联想添画上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飞翔着和平鸽、教室前盛开着鲜花、操场上竖立着五星红旗和师生们做着各种课间活动。通过联想把校园画的更美好;第二种,校园联想创作课,要求学生面对校园,通过联想,画一座新的校园,或理想的校园、未来的校园。
联想创作课的设计,目的是增加临摹课与写生课的趣味性
和创作因素,既训练了学生的临摹与写生能力,又训练学生的
形象思维能力。
二、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是以某种图形或实物为发散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
图形发散思维创作课是以某种图形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描绘出与这种图形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新形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或贴上一张圆形纸片,然后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象是圆形,画在作业纸上。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形物体多。这种课称为圆形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三、自由想象创作课
启发学生打破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去自由的想象,随意的表现,任意的组合,创作出独特、离奇的新形象。可以创作人到外星球生活,飞行走路,遥控干活;可以创作植物、动物像人一样会说话、有生活、有情感。要教育学生明白,在想象中一切界限都消失了,一切都有可能性,现实生活的经验、逻辑思维的规律、时空的限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等,一切都不存在了。幻觉、梦境、神话、传奇、现实、理想在这里都融为一体,想象获得了无限的自由性和广阔的驰骋天地。
四、梦幻创作课
让学生把记在脑海里的梦,或甜蜜的梦,或痛苦的梦,或真或假,都可以把梦中的形象或故事情节画创作成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的愿望,崇高的理想或虚妙的幻想,无论是否能实现,都可画成画展示出来。
五、猜想创作课
教师设计一些问答题,谜语或画谜,要求学生不用口答,不用笔答,而是用绘画的形式解答。这种课型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例如,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谁也说不清,谁也不用说,画在纸上给教师看。这样每个学生都创造一种外星人的形象。
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例如,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包括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展览;请专家来校讲学;带领学生去美术馆参观画展等,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弗洛依德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运用无意识理论对梦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是通过一系列高度错纵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立起来的。并把梦的形成原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本我中的各种愿望和冲动;再一种是自我和超我作为检察官对这些愿望和冲动的作用。弗洛依德把梦看作是由本能欲望所控制的潜在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通过各种奇妙的无意识过程表现出来。而在每个人的心理深层所埋藏着的本能冲动就是性冲动、望(Libido)。这种力比多又常常受到意识的压抑,而梦则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得以发泄的主要场所。弗洛依德说:“梦是一种充满含义的精神活动,它的动力始终是欲望渴望获得满足。”(注:弗洛依德著:《梦的解释》英文版第485页;)并认为这种种欲望来自无意识领域,不见容于外界环境,“检察官”(意识)压抑着它们。但是由于这些欲望太强烈了,完全的压抑是不可能的,一有机会它们就会发泄出来,而发泄的一种最普通和常见的形式就是梦。在睡眠状态中,意识对无意识放松了监督和控制,这使得被束缚和压抑的欲望达到意识水平,在梦中获得满足便成为可能。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欲望在梦中的表现不是裸的,往往是要经过伪装、变形的形式进入梦中。与弗洛依德同时代的巴甫洛夫对梦的解释有所不同,他认为睡眠是因为大脑抑制的扩散。由于人在睡眠时,仍有一部分脑细胞在活动,于是就产生了梦。这一解释只说明了做梦的生理现象,却没有说明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梦的形成原因。而弗洛依德又过于简单地把梦的原因归结于“望的满足”,他的这一观点,更为极端、偏面和狭隘。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对梦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认为人的生命状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处于意识中的生命状态,一种是处于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是基本的,它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生命存在多久,无意识活动就存在多久。这种无意识活动是依附于人的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受到基本生理活动的制约。当人处于意识状态时(大多在白天),无意识活动照样进行,只是处于抑制状态,并被意识活动所遮盖,不易被主体觉察到。当人的意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时(大多在睡眠中),无意识活动仍然继续进行,并占据主要位置,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梦境的产生。由此可见,梦是一种复合的精神现象,它本质上是无意识活动。这种活动主要由两种因素构成:一是生理活动对处于睡眠状态的人的脑神经系统的反应;二是在意识处于抑制状态对各种信息的无逻辑程序的体现。这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梦。
二、梦的特点
梦,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生理现象,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梦具有原始思维与儿童思维的特点。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个体成长过程的经验积淀,是人在不知觉中潜存的记忆和意象在无意识深层的泛起,当这些与个体近期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不自觉地整合在一起时,往往便会出现梦境。
第二,梦具有若睡若醒似真非真的特点。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对梦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梦似乎是介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一种情境”。庄周“梦蝴蝶”也能充分说明梦的这一特点。庄子曰“若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注:庄子:《齐物论》)庄子忽梦醒,醒来时仍迷迷糊糊。搞不清到底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在此,一条意识、下意识、无意识不断转换的“主观生活之流”正是“栩栩然”也!我们在读庄子的“梦蝴蝶”时,一种万物混一,人生如梦,若睡若醒的心绪油然而生。
第三,由于做梦的时候人们不象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维,所以梦又具有荒诞离奇、杂乱无章、无规则非逻辑等一些特点。弗洛依德在《梦的解释》中说:“梦具有许多独特性和荒谬性。”正是这些特点,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艺术家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可以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自由地组成各种表象活动。
梦,尽管是一些混乱的、无规则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科学家和艺术家往往会从中引发出创造性的灵感。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著名医生A?莫里经过对三千例梦的研究之后,认为梦这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剑桥大学的胡钦森教授曾对各学科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进行过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七十的科学家都谈到过从梦中产生的创造性成果。许多音乐家也是如此,如海顿、莫扎特、瓦格纳、塔尔蒂尼、柏辽兹、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一些创作都是在梦的启发下获得创作灵感的。其中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最为典型,音乐家曾对该曲的内容作过如下描述:“一个青年音乐家有着病态的敏感和热情的想象,由于失恋而服用鸦片自杀,但因麻醉剂量不足,未能致死,而昏昏入睡了,在睡梦中出现了奇异的幻想,当时他感觉到感情和回忆在病态的脑海中变成了音乐的形象和乐思。他所爱的女性本身也变成了一支旋律,如同一个‘固定乐思’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听到。”(注:《西洋名曲深解》)对此现象弗洛依德在《梦的解释》中曾作过分析,认为梦由于摆脱了思想范畴的障碍,因此,它就更为柔顺、灵活、善于变化。它对于柔情的细微差别和热烈的感情有极为敏锐的感应,而且还能迅速把人的内心秘密和心理活动塑造为形象。
三、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梦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活动,是人在睡眠时脑中出现的一种下意识表象。人在睡眠时,由于大脑皮层中的局部还未完全抑制,外在刺激在大脑皮层中的残留痕迹会重新活跃和再现。另外,睡眠对机体内部的某些刺激也会使大脑皮层形成某些暂时的联系而产生梦。为什么人在睡眠时心理活动还不绝对停止呢?弗洛依德解释说:“因为有些意念不愿使心灵安静,有些刺激仍对心灵起作用,心灵对这些刺激不得不予以反应。所以梦就是对于睡眠中的刺激的反应。”(注:参见弗洛依德著:《精神分析引论》)
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证明,人的意识控制的暂时消失,使心灵摆脱常规思维,这时,较原始的的精神组织都活跃起来,使人进入梦境。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梦也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活动程序,它可以为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去芜存着的筛选,能使创作灵感彼此交汇。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梦是荒唐的,但也可能有百分之一是打破常规的逻辑程序,而带有独特性的新表象的信息组合,从而给艺术家带来有益的创造性启发。如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塔尔蒂尼的小提琴曲《魔鬼的颤音》,据说就是由梦的启示而创作完成的。这种由梦激发创作灵感的现象在音乐史上不乏其例。心理学家乌尔曼曾为梦的创造性归纳了如下几种作用:1.通过梦能产生和构成新的事物。2.梦可以把分散的表象组成一种新的形式。3.艺术家可以在梦的启示下联想到事物的实质。4.梦的创造性往往使作梦者感觉到一种不自觉的经验反映——一种和非梦境的创造过程相似的反映。由此可见,艺术家可以通过梦重新安排已经感受或认识过的东西。使“新”与“旧”的认识合理地沟通和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深,更多甚至更新奇的认识。
四、梦的转换机制
梦这一特殊想象形式所激发的创造性灵感,并非是非理性的,它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梦之所能为音乐家带来创造性机遇,正是与创作者“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巧妙结合的产物。这种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对梦具有转换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在梦中所发生的一切,尽管受无意识的支配,但无意识中的潜知、潜能和潜在的逻辑——生理结构积淀着大量的客观信息,这些机制本身就包含着理性因素。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说:“如今,我还常在梦境中跳新的舞蹈,排练新的节目。”(注:转引自陶柏华、朱亚燕著:《灵感学引论》)这对于一生从事芭蕾舞的演员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二,由一般梦境过渡到“神志清晰的梦”,这时,人的自觉意志就开始起作用。外国一些心理学家在睡眠实验室中,对“神志清晰的梦”进行电波研究,结果表明,由荒诞离奇的梦转入“神志清晰的梦”时,睡梦中开始有些隐约的判断力在起作用。一些被试者也反映,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模糊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在梦中,醒后经过意识活动的润饰才能最后完善定型。
其三,梦尽管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活动,但并不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即是如此。由于艺术家白日进行的艺术构思,造成了大脑优势兴奋中心或强或弱地制约着梦的内容。心理学试验证明,人的梦八九成都出现在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的脑电波与清醒状态的脑电波相似。心理学家猜测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对平时大脑接受的信息进行回顾、整理、选择、淘汰的过程,它甚至可能招回人在意识中已经遗忘的东西。艺术家在梦中所获得的创作灵感,似乎带有偶然性,其实是不断思考酝酿的结果。著名的音乐家瓦格纳在《自传》中,对他创作莱茵河三部曲时的情况作过如下解释:“开始的引子,一直没想出来,一次乘船过海,昼夜不能入睡。一天午后,觉得非常疲倦,便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微睡中,似睡非睡中仿佛觉得自己沉在大海的急流中,听到流水往复澎湃的声音自成一种乐调,醒后便根据在梦中所听到的急流声谱写成了三部曲的引子。”瓦格纳在梦中寻找到了他所需要的那个乐调,看似偶然,实际上是音乐家经过了一个有意追求、先积精思、胸中充实的准备阶段的。亦即是说,艺术家在寻常思维情况下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往往会在梦这种反常思维中得以解决。有时甚至会使艺术家从“山重水复”的困境中,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五、梦与创作的关系
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许多“启示梦”的记载,而且关于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人们早就给予关注。在近代,一些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用梦来解释艺术创作的动因。尼采认为艺术转化为人生价值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阿波罗式的,一种是戴尼苏斯式的,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梦之神,借着阿波罗式的艺术,人们为自己创造了各种清醒的梦境。
尼采对“梦境艺术”所作的分析,尽管还不够全面和透彻,但他却充分说明了梦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中国艺术创作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通常说是老庄精神,它是无迹可寻、若有若无、无处不在的。通过身体力行的活动,如“心斋”“坐忘”,忘怀一切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中国文人通过艺术活动将自身投入其中,瞬时感到天地合一,万物无等差。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中国书法密不可分,例如著名的永字八法,“点内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为弩”如张弩之力也。通过形象的书法描绘,如同境界呈现在你面前,人瞬间“得道”。又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的诗句所体现的艺术精神,语法中没有限定,时空转换,没有主语却能直接将情怀传达。杜甫的诗句“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这种情景相融、仰观俯景,将自我投身于诗境,在诗境中消融。诗意对逻辑的超越便是“道”的无限性。再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可以看到中国画的留白,使得画面虚实相兼、包罗万象,画从虚到实再到无限的想象的空间。最后,音乐活动作为一种把握“道”的渠道,在音乐活动中“体道”,如“四艺之首”的古琴能涵养情性,弹琴即体道,在其中忘怀一切,获得彻底的寂静,就能进入希声之境,从而获得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圆满。因此中国传统艺术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中国的艺术不是表演而是文人自娱自乐,通过自我在艺术活动中返回真正的自性。通过心灵的否定,逐步去掉蒙蔽心灵的障碍,以此达到“道”的经验。
2西方艺术作品在不同时期的体现
在西方的艺术家们常常会以哲学思想为基础去思考艺术。但是西方的艺术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理念,因为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有所不同。
(1)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对艺术理念有着其独特的见解。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黑格尔时期,对于艺术理论的探究都是属于一种理性时代,是一种客观精神。哲学家们纷纷认为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受到了理性规定的,是对自然的一种模仿,规律才是第一性的,创作艺术都是一种对于规律的创作,是一种客观精神。这时期的艺术作品大多都是整一、对称和明晰。例如这一时期复调音乐得以发展,又如画家达芬奇创作了著名绘画《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的人物以惊恐、愤怒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整幅画使用了立体透视法的技术,使得绘画艺术呈现出三维空间,桌上13个人衣冠楚楚、十分逼真。虽说表现的故事情节与背叛耶稣有关,但通过艺术家的绘画技巧和美学思想,仍能在视觉上呈现出艺术作品是美的。
(2)18―19世纪,属于存在时代,理性时代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被突破了,成为了一种自由。艺术创作不受理性规定了,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人们可以自由活动,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利用自然,主体在这一时期高于客体。例如著名艺术家杜尚《泉》,对于传统艺术进行彻底的批判,他以小便器为艺术品参加展览,使得人们开始质疑究竟什么才是艺术品?他用了生活中常见的器具,无任何的手工技艺,却能够深深地对传统艺术追求表现美的程式化模式进行否定与批判,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划时代的艺术作品。
(3)20―21世纪,这一时期的艺术通常是“解构”解理性的规则,人们凌驾于理性之上的模式和语言,开始走向虚无主义,慢慢的变得没有边界。例如艺术家利用了美国9.11事件中的尘埃创作,获得了“世界艺术奖”。他用十分普通的素材:灰尘,以及简单的技巧在尘埃中写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却深刻的对身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美国进行本质上的批判,使得美国人民深深地反思,以此达到艺术真正的审美效果。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由于人们处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变得更加追求精神自由。对于传统艺术的模式进行批判与超越,更加追求精神的表现,其表现超过方法,更是一种超理性,以此产生了新的艺术审美理念。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艺术作品之后,可以对中西方的艺术理念有着其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学习先进的艺术理念和充分利用中西方艺术理念。在实践中做到以艺术基本思想为中心,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西方艺术理念为一体,用心琢磨,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实现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为艺术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持续性的发展。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名言。他在首倡普及教育、百科全书式教育、四阶段学制(幼、小、中、大)、确立学期、学年、寒暑假、班级制、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量力性等等教育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兴趣教学的至理名言,对后世及全世界教育,起到了硕大和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以学生的兴趣所在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认知;感知层面;理性批判层面;分析
电影影片欣赏受众对于电影音乐的审美认知历经了包括感知层面以及理性批判层面在内的两个方面。简单来说,欣赏受众通过对电影音乐的听觉感知,以此为着眼点进想层面,在此过程当中针对电影影片的主题与意境予以充分领悟,并在此基础之上进入真正意义上电影音乐审美认知最为复合的理性批判层面。然而现阶段有关电影学与音乐学复合研究的缺失问题还比较凸显,如何把电影元素与音乐元素充分融合已成为现阶段相关研究及实践工作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试针对以上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基于感知层面分析
审美感知能力包括人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包括感觉、听觉以及知觉在内的各种类型,并通过与审美想象以及审美领悟感知能力的融合实现有效的审美感应。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审美感知始终是审美活动得以不断持续与发展的根基所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于电影音乐而言,依托于声像与音像作用下的多普勒效益以及哈斯效益,电影音乐欣赏受众能够产生强烈的三维真实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悟电影音乐的艺术感召与魅力所在。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电影音乐创作者通过对各种类型画外音形式的应用使得画外音中的形式与画面视像成为独立的个体,声音的创造性价值在电影艺术表现载体中得到了极为充分且深刻的呈现。受到此因素影响,电影音乐欣赏受众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并感受蕴涵于电影画面形象中的内在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以一种具体且生动的声音形象的传递方式获取间接层面的视觉效果。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其对于电影作品视听结合功能的强化有着重要意义,由此而产生的蒙太奇效果也正是电影作品的出彩之地。
在电影音乐艺术表现方式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当中,音乐以及画面因素自身表达意义形式之间始终存在有一定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音乐载体的传播形式以及画面载体的传播形式会通过主体(电影音乐)向客体(电影音乐作品欣赏受众)传递的方式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与信息,进而达到传递电影作品艺术主旨与内涵的关键目的。从现代电影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角度上来说,电影影片中的声音不单单局限于对人物台词的认知,其更多地表现为存在于电影艺术作品中的纯音乐与歌曲形式。从功能价值的角度上来说,尽管纯音乐以及歌曲这部分音乐形式在整个电影音乐中的作用始终表现为辅作用,但其对于电影音乐作品欣赏受众而言所发挥的感召作用力却是极为显著的。最为集中的一点表现在于:许多电影作品的欣赏受众往往能够对一部电影作品的配乐曲目倒背如流。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电影原声音乐也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发展成为整个电影艺术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早期好莱坞就将歌舞元素视作电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一大关键组成部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下对于受众的吸引度甚至高于电影作品本身对受众的吸引度。这一时期作为典型的代表是《雨中曲》。该片将包括写实叙述、歌舞表演以及音乐情感在内的多种创作性元素融为一体,使得整部电影影片的观赏性与娱乐性均得到了极为有效的提升。电影影片中不断超脱于影片写实叙述故事情节框架范围之外的歌舞艺术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使得影片欣赏受众对于歌舞艺术的欣赏独立于对电影作品的欣赏之外。这也就意味着:体裁好、主旨好且内容好的音乐作品以及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展现对于提高电影艺术作品欣赏指数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真实层面甚至是超真实层面的电影音乐对于电影音乐创作作品欣赏受众感觉器官的听觉系统发挥着极为深刻的刺激性作用。这部分超真实音乐旋律的应用能够引导欣赏受众随着电影作品画面镜头的递进而接受相应的感官认知,并进一步激发包括喜欢、厌恶、新奇、排斥、愉悦以及痛苦在内的多种直观反应,从而使电影音乐欣赏受众能够接收到完整且有效的主体意识感受。就好比电影作品《黄土地》贯穿通篇的陕北民歌,这种具有独特唱谱以及唱腔的陕北民歌在与电影画面镜头黄土地风貌相互融合的过程当中能够引导电影作品的欣赏受众用头脑中既有的对陕北地区的印象展开有关黄土地自然风貌以及风土人情的想象,从而激发对电影音乐的审美感知。
在音乐与电影作品创作相融合的过程当中,从审美感知认知层面的角度上来说,音乐在电影作品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气氛的烘托以及对情绪的渲染,另一方面是对电影作品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前者较容易理解,同时也是简单层面上的价值。而后者作用更为突出,其不仅仅将音乐艺术作品自身的抒情性能融于电影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同时它也成为影片故事情节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在影片叙事这一整体中发挥着极为深刻的作用,从而起到对故事情节加以推动与促进的关键目的。现代意义上的电影影片当中对于这种审美感知同样有着极为深刻的体现,以《钢琴课》影片为例,女钢琴师在面对着声响哗然的海浪弹奏钢琴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银幕前电影影片欣赏受众的心中,也使其更为深入地了解到了男主角对女主角产生如此深沉爱恋的根源所在,由此使得受众将整部电影作品结合音乐元素的美妙感觉充分激发与体现。
二、基于理性批判层面分析 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需要禁得起电影创作艺术作品欣赏受众的体会与品位,其所关注的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学境界。电影艺术作品创作行为自身所蕴涵的不确定性、含蓄性以及多义性特征使得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自然物象同样具备以上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通过电影元素与音乐元素的有效融合,电影作品中的画面与镜头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画面与镜头。电影艺术以强大的视听体验为载体,音乐元素在理性层面起到对电影画面与镜头的补充目的,从而引起电影创作艺术作品欣赏受众更高层级的理性批判审美认知。影片中的音乐元素是整部电影作品中最容易被欣赏受众所感知的元素,其同样也是电影影片意义与价值的最集中表现。对于建立在感知层面上的电影音乐审美而言,其要求电影创作艺术作品欣赏受众更多且更为深入地进入到影片内在主题与情感熏陶当中,而对于建立在理性批判层面上的电影音乐审美而言,其要求电影创作艺术作品欣赏受众以感知且认知为前提,从传统意义上的情感体验中跳脱出来,借助于加工与艺术再造的方式针对影片所蕴涵的深刻艺术化内涵进行系统化的抽象理解与审美批判。即便是在现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审美认知当中,电影作品欣赏受众在欣赏画面与音乐元素有效融合的电影影片作品的过程当中,仍然会随着电影影片叙述故事情节的递进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生理及心理反应,进而也能够在影片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过程当中发生或悲或喜的情感体现。就好比电影作品《妈妈再爱我一次》当中就借助于出色的音乐元素应用,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当中引导电影作品欣赏受众内心情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不仅是引导电影作品欣赏受众加深对影片本身欣赏记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不失为对电影创作艺术作品本身情感深化与升华的一种实现方式。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电影音乐元素的有效应用相对于电影创作艺术作品本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对电影创作艺术作品叙事气氛的烘托;另一方面在于对电影创作艺术作品环境效果的渲染。这种方式集中体现在对影片主题曲情绪的表达当中。就好比电影作品《十面埋伏》中凄美委婉的主题曲,电影创作艺术作品引导欣赏受众在轻柔且优美的旋律当中感受到了突破传统意义上人性桎梏的坚持与执著。或轻或重的音乐旋律以小提琴的演绎方式使电影作品欣赏受众感受到余音绕梁的情感体现,伴随着影片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将欣赏受众对于电影影片本身的情感体验推向。
通过对典型电影音乐作品艺术层面的分析不难发现:电影作品欣赏受众在针对电影音乐本身进行审美认知的过程当中,势必会身临其境地进入由音乐旋律及曲调所营造的电影作品银幕空间当中,其最为关键的目的在于激发电影创作艺术作品欣赏受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注意,在此过程当中还能够有效激发欣赏受众在观赏电影创作作品过程中的感官作用,通过对蕴涵于影片中艺术内涵与价值的研究引发欣赏受众对影片的深入思考。简单来说,电影创作艺术作品欣赏受众对电影音乐的审美认知经历了包括感知层面以及理性批判层面在内的两个发展阶段,通过感性活动激发理性活动,电影创作艺术作品欣赏受众以对电影音乐听觉感知为出发点,通过对电影影片主题与意境的充分感悟将基于简单层面的感知认知逐步发展成为基于复合层面的理性批判认知。
三、结 语
通过本文有关电影音乐审美认知相关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电影创作艺术作品对于电影音乐的审美从感知到理性,其实质是一种理性角度的情感积累。音乐是感知的听觉刺激产物,建立在感性认知之上,逐步深化并升华至理性层面,最终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有效统一,电影作品欣赏受众对于电影音乐的认知也势必会更为深刻与彻底。如果将电影创作艺术作品视作一个整体的话,画面及镜头就好比是整个电影创作艺术作品的本体与基础所在,而音乐可以称得上是整个电影创作艺术作品的中心与灵魂所在。通过对经典电影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不难发现:电影音乐元素的存在能够使得电影作品本身更具艺术价值与灵魂。电影作品欣赏受众通过对电影音乐的欣赏能够充分体会来自于影片本身的情绪感染,进而达到激发电影艺术创作作品欣赏受众内心移情联想的关键目的。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电影音乐审美认知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志奇.历史语境与文化属性——再谈早期30年代电影音乐的中国化问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3).
[2] 赵乐.论建国十七年时期云南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传播的“反哺效应” [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6).
[3] 孔令旨.浅析电影音乐的发展特点与前景——以中西方电影音乐的发展为立足点[J].电影文学,2010(13).
[4] 吴明泽.论电影音乐对北欧电影的重要影响——记北欧电影节中的电影音乐艺术成就[J].电影文学,2010(23).
[5] 王黎光.音乐的文化追究——寻访电影《阿诗玛》的生态音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5).
[6] 刘璐.电影音乐的功效探微——电影音乐在音乐疗法中的妙用[J].电影文学,2008(11).
[7] 王敏.电影音乐的作用及运用——以《海上钢琴师》为例[J].电影文学,2012(0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艺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怎样理解他所说的“造境”和“写境”?这里的“造”字,不是我们画家通常说的“塑造形式”中“造”,因为绘画创作中的术语“塑造”是西来词汇,是重视客观物象的写实艺术中常用的。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与建筑、雕刻有密切的联系,绘画和雕刻都被称作“造型艺术”(Plastic Arts);而传统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画法与书法有共同之处,互相映带,取长补短。”(潘天寿《谈“骨法用笔”》,载《潘天寿谈艺术》)。因此,传统中国画创作也重形似,但在其理论词汇中无“造型”说,主“写形”说。写,书写也,在平面中用与书法有关的线“写”出“形”来。所以,王国维说的“造”与“写”另有特定的含义。他说的“造境”,是指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创作,不是或很少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相反,所谓“写境”,则是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虽然少不了应有的艺术加工。很明显,王国维把“造境”视作艺术理想派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而把“写境”看作艺术写实派的明显标志。
不过,王国维的思想方法很辩证,不绝对化。他认为,“造境”与“写境”,“理想”与“现实”,“二者颇难分别”。对这个问题,他在《人间词话》的另一处,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故其与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虚构,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现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论述,对我们全面认识绘画创造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分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用这个理论来观察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历程,不难看出,一直有类似“造境”与“写境”的两种艺术倾向贯穿其中。但这两种倾向又彼此难解难分,且常互相交融。例如,传统山水画自唐宋以来,流派纷呈,虽然理论上都用笔墨写丘壑来表现意境,但对“丘壑”一词的解释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丘壑一词,原本是客观自然,但在画论中,又有“丘壑内融”或“丘壑内营”的说法,则是指画家经过外师造化、法取古人,融化在心胸中的自然。各派山水大家同样强调丘壑、笔墨、意境的重要,但各人在追求的侧重点上,却有微妙的差异。
20世纪我国山水画的两大高峰黄宾虹和李可染,在美学理想上虽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具体在绘画表现方法上却有不同的追求。前者在淋漓尽致地发挥笔墨浑厚华滋的美感中,表现超然的山水境界;而李可染的写生-创作法,则更多地在客观现实中提炼美。两者在艺术价值上难说孰高孰低,用“异曲同工,各具风采”来形容,似乎更为恰当。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纤维艺术的简介
在19世纪60年代,相关人员就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进行研究,1965年,纤维艺术作品在瑞士双年展中出现,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机织的创作方式,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方式逐渐被人们关注。与传统的创作形式相比,现代纤维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使用的工具、选择的材料还是采用的方法、遵循的原则都大不相同,这就使得现代纤维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纤维艺术的早期概念是“壁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纤维艺术的相关概念出现,经过不断的发展,纤维艺术概念的表述逐渐完善。目前应用最广的概念是,通过天然或人工的方式制作材料,运用恰当的创作手法,从平面或者立体的角度,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1]。
2纤维艺术的审美
在本质上,纤维艺术的审美与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有相同的特点。它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会将他们的感悟或者是情感融入其中,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来,最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纤维艺术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因此,纤维艺术的审美本质上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是相同的。
3现代纤维艺术的语言特征
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艺术语言能够有效地对艺术形式进行区分,人们通过艺术语言既能够了解到艺术家的情感获得不同的生命体验,又能加深对不同艺术形式和表达效果的认识[2]。现代纤维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特征十分明显。3.1材料上的语言特点。现代纤维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材料,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创作材料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音乐家必须使用五线谱和音符进行创作,文学家在创作时,文学思想和生活素材是必不可少的,而纤维艺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媒介,它使用的材料是各种纤维,这些纤维具有天然、质朴的特点,它代表了艺术家的审美观。现代纤维艺术的外观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它是从视觉和触感上展示出自身的美感,引起人们的注意,带给人们感官上的享受。从材料上讲,具有鲜明的语言特征。观赏者与艺术作品进行接触,通过采取直接体验的方式,鉴赏艺术作品,从而让观赏者和艺术作品形成共鸣,感受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容。人们与纤维材料的联系十分紧密,形成了材料上的语言特点。而这种联系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人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纤维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自古以来,纤维中的麻、毛、丝、棉都广受百姓和统治者的欢迎,在生活中,用纤维材料制成的生活用品随处可见。随着人们对天然纤维的研究发现,他具有透汗、吸湿、防摩擦等特点。其二,纤维材料带给人们触觉和视觉上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喜好。不同的纤维纤维材料的内在结构具有差异性。它带给人们的体验也各不相同。例如,毛纤维具有鳞片结构,这就造成了它的弹性较好;棉纤维柔和度较好,光泽度适中;丝纤维具有光泽、柔软的特点等。3.2结构上的语言特征。现代纤维艺术中,结构是其重要的要素,按照特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将结构分为天然结构和人为结构[3]。天然结构是自然形成的结构,而人为结构是通过人的干预,加工制造出来的。现代纤维是自然形成的结构,现代纤维艺术中,结构备受人们关注,为了突出结构上的特点,艺术家必须不断提升创作的水平和自身的专业素养,这就需要艺术家深入了解纤维材料的结构,透过结构看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本质。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它的结构上的语言特征也较为突出。这种特征主要是借助人的眼睛来展现的,一般情况下,它会形成两种视觉上的效果,其一是自由结构效果,其二是规则结构视觉效果,这两种效果体现了纤维艺术不同的视觉表达。在传统纤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大多采用规则结构的方式,这种方式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将排列组合和按照规则进行编制作为创作的思路,通过编排达到视觉上的效果。而现代纤维艺术的办法倾向于自由结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追求个性,主张个人依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同时注重结合各种理论和观念,力求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根据结构特征的不同,纤维作品各尤其优势,采用自由结构创作出的纤维作品通常用来展示和收藏,采用规则结构创作出的作品更便于生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纤维艺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艺术创作的水平逐渐提高,现代纤维艺术的特点更加鲜明,语言特征也越发明显。无论是从材料上还是从结构上,现代纤维艺术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纤维艺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中国陶瓷美术市场的现状
(一)人才现状
传统的陶瓷创作艺术人员的培养不是系统的学校框架教学过程,而是注重生产实践,以及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才能够培养出手艺和思想都比较扎实的陶瓷创作艺术人员。首先,我国成人教育培养的美工人员在陶瓷艺术品鉴方面都有较好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同时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技术培养,具有了非常深厚的生产制作经验,但是在经过了相应的系统培训后,工艺人员的创造动力已经有所改变,从而缺乏了陶瓷工艺创作所应具备的热情和感情,也使陶瓷美术创作的原始情感被埋没,所体现出来的只是单纯的表面精美,毫无灵魂可言。同时,学校的教育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只重视理论的教育,而忽视了手工实践的重要性,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陶瓷艺术的创造需求是脱节的,甚至是不利的。
(二)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结构以及相应知识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进行调整,相关设计人员的大力培养,是企业维持生存和进一步扩大竞争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陶瓷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进行相应的产品设计创新是必要的,只有深刻的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才能够迎接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只有具有完善的竞争创新理念,才能够使陶瓷美术设计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具有民族自身特色的工艺品,在符合民族特色发展规律的同时,发扬国粹,发扬中国文化,提高陶瓷美术品德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员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停留在产品的品评、展览中,需要设计人员设计出具有市场潜力、民族特色的更加形象生动,引感共鸣的好的陶瓷艺术作品。
二、中国陶瓷美术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以及审美需求都在发展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来,我国的陶瓷艺术止步不前,产品设计迎合市场,丧失了自身的独特魅力和人文精神,不利于产品的发展和企业竞争能力的加强。另一方面,古玩界的陶瓷艺术品确实奇货可居,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艺术家的关注。想要创作出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陶瓷作品,需要创作人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陶瓷艺术的创作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才能制做出具有强大感召能力的陶瓷作品。因此,需要设计人员对待陶瓷艺术创作具有纯粹的热情和完美的追求,才能够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具有生命力,体现创作者生活热情的陶瓷艺术作品。
我国的陶瓷美术发展,需要具有接收新鲜事物、新鲜审美观点的勇气,所以,设计者应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国的文化历史特色,将我国特有的民族特色与新鲜的社会发展相融合,创作出符合时展,同时又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工艺作品。从而更好的扩大陶瓷生产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竞争能力。
三、中国陶瓷美术市场的决策管理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发展观念、市场竞争观念是企业发展和扩大的根本条件。尽量为设计人员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定期进行知识更新培训,注重设计人员情感的培养以及生活阅历和生活洞察力的培养,提倡设计人员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不受金钱和其他物质环境的影响,为企业创作出具有个人情感特色的优秀陶瓷美术作品。同时,企业也需要尊重、理解、鼓励和激励设计人员,大胆的激发创作人员的创新意识,结合企业发展的竞争意识,开发和协调市场发展动向,增加企业文化的内涵,使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企业发展责任心,才能够使其创作出具有生命力更具有个人特色,同时更加符合市场发展潜力的陶瓷美术作品。
四、中国陶瓷美术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分析;效果;节目
一、完善二度创作,优化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效果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针对于前期处理,可称之为二度创作,其体现了良好的创作要素,可通过制作人员理解节目核心内容、把握中心思想,进行二度的完善创作。为此,相关制作人员应强化自身建设,充实自我,丰富后期制作经验。应通过持续的实践学习、博学多览,熟悉各类电视节目专业制作技巧、丰富技能知识,进而对各类稿件信息科学理解,并快速准确的把握编导意图。在二度创作中,应有效的进行画面选择、转接,印象效果的处理、转化,字幕特技的规划创作,并令照明色彩处理更具特色化,进而提升电视节目后期制作艺术性,令其相得益彰,恰到好处。通过对电视画面深刻内在张力的优质挖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升后期电视节目制作的综合艺术水平,令其展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令观众印象深刻,视觉感官受到有效冲击,进而全面提升节目收视率,赢得受众认可。再者,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应树立良好的危机意识,提升竞争比拼与持续奋斗精神。
二、 优选后期编辑制作方式,丰富实践技巧
为优化后期电视节目制作效果,我们应优选后期制作方式,结合应用线性与非线性编辑技巧,提升节目制作水平。例如在片头制作中,可引入非线性编辑模式,采用画面的透明处理、 运动变化、快慢更替、颜色变化、动画模拟、字幕特效、长镜头转换,提升电视节目制作艺术效果。新闻节目后期制作中,为丰富信息量,可降低特技处理,将各类镜头进行直接联系,并通过同期声、混音或后期配音,体现灵活制作特征。可基于线性编辑进行分量连接,降低信号损失,提升节目制作质量。对于一些娱乐、直播、访谈电视节目的制作,应基于线性编辑模式,结合其真实性特征,提升设备处理速度。另外对于一些赛事的直播处理,应把握各类精彩瞬间、特殊镜头做好重复制作处理,可引入非线性技术设备,体现良好的后期制作效果,满足不同节目的播放制作要求。网络信息时代,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应有效基于网络模式,进行完善的制作处理,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素材共享、同一节目的集成、高效制作、确保制播信号质量,并契合节目流程特征,创设良好的一条龙制作创作模式,进而真正优化制作效果,提升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实践水平。
三、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应科学做好软硬件协调处理
广播电视事业基于艺术视角、现代化处理技术手段建立了受众广泛认可的媒体形式,发挥了良好的娱乐、教育功能。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发展,电视技术由黑白到立体、彩色、高清,实现了跨跃式腾飞,并令节目制作技术也实现了优质发展。各类双向、直线联系播放、现场直播等模式的创立,对电视节目制作人员、技术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考验。电视节目是艺术与制作技术的完美融合,也就是说制作阶段中涵盖对艺术的鉴赏创作以及实践技术处理,即软件与硬件处理。 该两类过程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重要部分,硬件应用目标在于面向软件服务,为其提供有效保障,而两者则存在关系密切、 互相渗透、依赖的现实特征。因此,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实践中,应科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工作人员不仅应掌握良好的艺术修为、文化素养,艺术鉴赏能力,提升节目制作水平、艺术品位。同时还应对各类制作设备、手段、装置熟练操作,明确其指标性能,有效开发各类优质应用功能并掌握数字化处理技巧。倘若无法协调处理好两者关系,全面掌握软件硬件应用实践素养,那么即便是再好的构思编制、内容设置、到位的解说、良好的文笔描绘,也无法令电视节目制作达到良好的效果,体现上成的技术标准。由此可见,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应确保软件硬件的协调优化、良好组合、互相补充,进而发挥综合处理能效,提升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综合质量水平。
四、保持与编导的良性沟通,提升电视节目后期制作质量
电视节目的优质制作,离不开后期制作团队的协同合作、完善配合,可以说是集体力量的展现。因此电视节目后期制作过程中,应保持与编导的良性沟通,协同合作。倘若缺乏具备敏锐洞察力、良好观察力的节目编导,则无法为后期节目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就制作人员层面来讲,只有编导为其搭建良好的平台,才能确保优质的节目制作。因此基于两者的交叉工作属性,编导应丰富自身知识素养,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而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人员则应与编导形成良性沟通,把握其核心思想,通过平等互动交流,吸纳编导的独特构思创意亮点,形成对其有效的尊重。对于节目制作中产生的意见分歧,应进行良性沟通,广泛交流、协作探讨,进而真正保证创作意图的完美展现,升华节目内涵价值,提升后期制作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雕塑;创新;情感;表达
0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工业方面,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在人际交往方面,新的传播技术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日常联系效率,使得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步的缩小。表现在艺术领域,则是现代雕塑艺术家们正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艺术形态的探索与尝试。
原创是指作者对于某一领域的既有物质现象或者是艺术,进行再创造,而这一过程是建立在对于原有事物的把握基础之上的,在肯定了原有的艺术理念、艺术变现形式、艺术成就基础之上,进行自我认识的创作,从而形成既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的新的艺术模式。
雕塑创作不能够脱离传统的架构与支撑。在进行雕塑创作的过程中,必须对于原创性有着明确的认知与把握,既要对于传统进行创新梳理,又不能够过分架空传统,而要对于优秀的传统成分进行继承与发扬,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方式、方法、理念、技巧的创新。[1]
1 雕塑创新通过空间、环境的开放化来实现情感表达
雕塑创新,所要表达的情感因素,可以通过空间、环境的开放化来实现。一个被当代雕塑艺术家所公认的雕塑艺术创作理念,就是雕塑创作要与空间、环境相结合,雕塑艺术的呈现与其所处的环境不可脱离,否则,一切的艺术创作都会显得空洞、苍白,失去活力。挪威维格兰公园的创作与构思,充分结合了其周边的丰富的丛林资源,因而在自然环境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自然、和谐,相得益彰。
《亚威农少女》,打破了传统的雕塑艺术中的空间概念。艺术创作者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静观与时间概念,将运动性、时间性、空间性串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思维的空间创作概念。
2 雕塑创新通过材料角色的转换来实现情感表达
材料角色的转换,是雕塑艺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使用不同的创作材料,进而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
传统的雕塑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时代背景的限制,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早期的雕塑家在进行雕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需要结合材料所表现的具体形象。选择材料的出发点,是以表现作品的永恒性为基准,因而,所能够选择的范围非常有限。传统的雕塑艺术家,对于自然材料的选择,是依据其所体现出来的深沉内质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创作艺术受到当时的技术水平的限制。例如《掷铁饼者》所采用的是石材,而正是艺术家对于石材本质的充分发掘,才创作出了能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影响力的肌肉运动感。
到了近代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审美观念,因而,雕塑艺术家所采用的材料也在不断的进行扩充;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雕塑家所采用的创作工具,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极大的激励了雕塑创作艺术发展。
现代的雕塑艺术,其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对于所使用的雕塑材料的充分发掘与应用,让雕塑材料从被动的服务角色,进入到主动的艺术表现角色。例如,考尔德的作品中,有使用铁皮和铁线构成的雕塑,其材料并不是纯粹的艺术构成,而是充分而完整的展示着自身的材质。因而,现代雕塑艺术创作,往往通过展示材质自身,来达到完美诠释创作思想的目的。[2]
摩尔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所使用的材料完好无损。
3 雕塑创新通过装饰风格的演变来实现情感表达
雕塑艺术注重形式、弱化内容,使得雕塑作品带有强烈的装饰色彩。雕塑艺术的创作,可以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艺术风格与特点,进行创新。最为突出的就是中西方艺术的结合。例如,可以采用非洲具有夸张性与象征性的木雕艺术,中国传统的线条艺术,日本的浮世绘艺术,波斯的纹样艺术,等等。不同艺术风格的结合与杂糅,往往能够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亨利・摩尔的艺术作品中,丰富的空间形态,莫迪里阿尼的艺术作品中的夸张的鼻子,布朗库西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几何元素的单纯、简洁性,等等。这些艺术作品都含有浓郁的艺术装饰性风格。
装饰风格的具现,体现在另一种艺术表达技巧方面,就是色彩。雕塑的创新,可以从已经颇有成效的成绩中,得到一些启示,例如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人们的审美心理的不断深化,体现在传统材料与自然形态的摒弃。现代雕塑创新表现为反传统的雕塑的艺术方式,透明度、光、色彩的应用,突出体现在《维纳斯女神》、《大卫》等雕塑作品中的质地美与色彩美。
布朗库西的《鱼》,采用青铜与大理石的完美结合,搭配以色彩,来达到丰富、完整的艺术效果,从而让观众感受到海洋生物的在特殊的生产环节――海洋下,所独具的色彩美。《鱼》的色彩效果是通过选择特殊的材料,再辅以焊接吹管强烈的火焰烤炙而成。
4 雕塑创新通过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变来实现情感表达
著名雕塑艺术家布朗库西的作品,带给观众的感受不再是简单的、具象的情节与内容的体现,而是无形的、不可捕捉的、只可意会的艺术;虽然简单、不具象,人们依然欣赏着布朗库西的雕塑艺术。人们从布朗库西的雕塑艺术中,感受到现代雕塑艺术的形式是可以独立于内容而存在的。淡化内容、重视形式,是现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因而也形成了现代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为现代雕塑艺术增加了许多的艺术感染力。现代雕塑艺术家们对于雕塑的形态与造型进行反复的琢磨与研究,试图寻找出能够自由的表达出自身的思想与理念的完美的艺术呈现形式,例如阿尔普的形体膨胀、毕加索的实物改造等。
进行雕塑创新,要改变以往的用具象的内容,进行创作表达的方式,从而不再束缚人们的思维,放飞人们的想象力;采用抽象的来对于实物进行内在意义与本质的表达。时间能够给予艺术创作足够的养料。雕塑的创新的情感表达,要打破传统的局限性,努力挖掘出深藏在事物内部的、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的艺术表现张力,以此来探索新的象征表现手法,表达人类的内在的思维情感。例如,《被刺的狮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着极大的新因素。[3]
埃及的雕塑艺术,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很强的形式感,以其僵硬的动作与表情,来获得较为直观的艺术感染力;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的物象,例如树木、天空、大地、房屋等,进行艺术元素的发掘与创作,从而形成一种较为坚实的生命架构。从圆形物体,可以得到永恒性与凝聚性的思想展现形式;从尖形物体,可以获得强烈的尖锐感觉;从粗糙的物体,可以获得稚嫩与笨拙的思维灵感启发;而从光滑的物体,则可以获得柔软与细腻的触觉表现形式。
5 结束语
总之,雕塑的创新,是基于传统基础之上的创新。无论是空间、环境的开放性,还是材料角色的转换,亦或是装饰风格的演变,都体现了雕塑创作过程中的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从而真正的实现了现代与古代艺术元素的完美结合,更加有助于表达出创作者的艺术情感。
参考文献:
[1] 邹建平.雕塑空间[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