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

时间:2022-08-14 08:1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兽医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杨凤影 苏玉虹 田玉民 单位: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

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劳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5个环节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产劳动和科研训练两环节是专业实践活动的初级阶段,放在一、二年级进行,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主要畜禽生产过程、工艺要求与技术操作规程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社会实践环节是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种多样的高层次专业实践活动,一般在二、三年级掌握了一般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进行。当前多将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以小组或分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功能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生产实习环节承接专业实践和生产实践,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既要完成生产实习任务,又要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并付诸实施,实现了从专业技能向综合生产技能的递进。

生产实践层次包括生产实习、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3个环节。这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践演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把学生分散到相关的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及教师的科研点上,参与相关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推广工作。生产实习是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可运用学过的理论以及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参加畜牧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疫病的诊治。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观察和解决。其功能是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基本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工艺、技能。通过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综合运用,而且又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各项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上述2个层次的实践、10大环节的训练、3个阶段技能的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基础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畜牧兽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例如畜牧专业主要有遗传实验室、畜牧工程实验室、营养与饲料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状况和实验性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畜牧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关于实验室装备与投资的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先后对教学实纲、毕业生产实纲进行了修订,使其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考核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各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分别进行考核。实验课可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考核办法应以实际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实际操作部分占考核总分值的50%,不及格者应重修。教学实习按学习态度、技能掌握程度、独立操作能力等项目进行考核,毕业实习采用分项达标积分法,按方案设计、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生产实习笔记和专题报告或毕业论文答辩等项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装入个人档案,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实践表明,这种考核办法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也可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高低。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畜牧兽医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创作,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畜牧学院还积极地与校外几十家条件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相合作,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同步进行。践行畜牧兽医学院倡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畜牧兽医学院的科研基本定位在于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达到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目的。

针对畜牧兽医学院教师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强的特点,畜牧兽医学院大力引进了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教学和科研发展。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师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开发,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p#分页标题#e#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畜牧兽医学院13个班级中进行了试点,通过实践、观察、比较,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求知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劳动观点和吃苦耐劳精神,加深了对农村、农户和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了解,增强了发展我国畜牧业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思想稳定,学习有方向,自觉性高,求职能力高,就业观念有了改变。自“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辽宁医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能吃苦,工作认真,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适应工作快。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提前进行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了解社会、认知自我、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立业观和择业观。在就业过程中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初次就业,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个人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要求教师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从而促进专业教师自愿深入畜牧企业、兽医基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年轻教师向有生产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和老教师学习,提高了实践技能和业务素质。

青年教师把自己从事生产和临床的实践经验和典型病例同理论内容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极大地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良好条件,可为现场教学和完成技能训练提供物质基础,也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力争取得好效果,近年来,畜牧兽医学院与多个大型企业签定了长期合作办学的协议,创造了良好的硬环境,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通过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使产学研紧密结合,既完成了学校的实践教学和科研任务,也促进了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变负担为动力,深受企业的欢迎,一些畜牧生产企业主动要求联合办学、办场,实现共同发展。总之,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落到了实处,从而解决了学生单一课程或单一途径实践的片面性,形成了密切联系理论教学,且相对独立的“3个层次、10大环节、3个阶段”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一新体系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动物医学 学生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无法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以知识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根本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在这一时代中,我们要想取得大的进步。有赖于高素质的人才。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整个知识的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将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面临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既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畜牧业大国。我们生产的农副产品不仅供国内人民利用,同时也出口到世界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赚取大量外汇。为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副产品的安全可靠,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劳动者。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是在必行。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创新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决定着有创新潜力的学生能否脱颖而出。教师能够以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性成果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活动。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教师,在授课时能讲出新内容,出题时有新思路,解题时有新方法,议论时有新见解t科研中有新发现。这样在学生中就会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形象,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学中硬搬硬套书本内容,缺乏活力,学生就会变得循规蹈矩、顺从听话,即使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也会因此而被埋没。事实上,在广大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加以正确引导,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必将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增加开放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最终要具有诊病、治病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适时调整教学大纲,在实验课程中,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以达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开设开放性实验。有学生处于自己的爱好选择其感兴趣的实验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路线,自己准备实验器材,独自完成实验操作,独自分析实验结果及出现的异常情况,最后由教师点评。在此全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导者,实验的主体是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加强实践基地的建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目前,我院有市兽医站、动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宠物门诊等20余家实践基地。丰富的实践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将知识体系从理论向实践转化,并体会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培养诊断、治疗的独特技能。

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

第3篇

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验课程

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5],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趋势,也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打破课程间壁垒,整合动物医学相关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课程由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改为与理论课程并立的独立体系。根据实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将本专业实验课程整合为4大课程群,即:动物形态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和动物寄生虫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等实验课程;动物疫病防治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普通病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实验课程。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实验课程体系可以使每个课程群内各课程间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遵照动物医学教育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改变以往以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6]。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依托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每个课程群内的相关实验内容,根据其内容及性质划分为3大模块:基础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形态学课程群和动物机能学课程群相关内容)、预防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疫病防治学课程群相关内容)和临床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普通病学课程群相关内容)。每个模块实验内容分为3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创新综合性实验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基础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验证与强化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创新综合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验证性实验和创新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一般与相应的理论课程同步进行。

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素质,一般在上述2类实验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3大模块3个层次实验教学新模式压缩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数,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学时数,增添了4个小模块课程实习。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新的能力。1.2改革实验教学及其成绩评定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在动物医学专业4大课程群实验中,动物形态学课程群的实验教学过去主要是采用放幻灯,看标本、挂图等方法,学生对动物复杂的解剖组织和病原体形态构造常感到枯燥与乏味。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通过声音、图象和立体动画的方法,清晰地反映了动物组织和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过程。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学生还可以拷贝或下载这些实践教学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可以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本专业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李培英教授在组织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兽医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时,采用主体和客体对调的方法,改教师讲解实验为抽选学生讲解实验。每次实验前1周,就确定上讲台讲解的学生,对该同学进行训练和试讲,试讲符合要求者方可走上讲台讲解实验。指定该生在上实验课时讲解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步骤、成败关键和理由,然后再由教师补充、完善。在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正在进行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课程学习的本科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75份,收回74份,应答率为98.67%。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本科生讲解实验”认为可行的占86.49﹪,认为基本可行的占13.51%,不赞成的为0。说明这种由客体变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主讲实验内容可促进讲解者多看相关资料,多动脑分析,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改教师“抱着学生走”为讨论式实验教学模式。如《动物病理学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兽医学教育的经验,开展讨论式的实验教学模式。采取以小班(约25人/小班)为单位,每班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授课教师首先布置实验教学内容,举出临床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临床资料(病史、症状、化验等),独立观察,做出病理分析并报告结果,中途学生若有问题可以向教师提出,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鉴别诊断、病变发展的分析与综合等能力都有帮助。设计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如动物形态学课程实习利用本校畜禽诊断室的临床病例针对微生物、病理、传染病等课程内容开设综合性、连贯性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进行辅导;让学生进行病原分离、病理解剖或病理切片观察;最后由微生物、病理与传染病等课程任课教师根据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并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寻找原因。要求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能真实详尽地描述实验结果。通过设计综合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

实验教学效果由教学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两部分组成,本专业始终加强实验的过程管理,建立“系—课程组—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负责的实验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实验教学各个环节有组织、有计划、落实到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实验课程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以往学生实验课程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考核,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特别是操作技能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包括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的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直至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验课程成绩由到课率与课堂表现(占实验成绩的20%)、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占实验成绩的30%)和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50%)组成;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成绩由到课率与实习表现(占实习成绩的20%)、操作技能考核(占实习成绩的40%)和实习报告(占实习成绩的40%)组成。实行实验课综合评分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的每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掌握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1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

基地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贴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保障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基层、接受专业实践锻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专业性畜禽养殖基地和区域性龙头支柱产业已形成,使动物医学教育和农村社会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面对新的形势,传统的靠行政手段引导确定学生实习点,进行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的方式已难以进行。必须采取适当形式与相关企业生产单位联合,以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人才智力优势,遵循“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与大型养殖企业、市(县)兽医院、宠物医院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合肥白帝乳业集团、安徽安泰畜禽养殖公司、上海光明乳业集团练江公司、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合肥天红宠物医院、合肥动物保健中心、凤台县兽医院、利辛县畜牧兽医局、亳州市畜牧兽医局、五河县兽医站、安徽华澳兽药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005年以来,本专业新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大学生创新基金试验及科研实践训练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为了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动物医学“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更有效的发挥作用,我们不断探索基地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成立一个稳定且具有权威性的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组长由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动物医学专业分管实践教学基地工作的临床课教师组成。通过领导小组可以使学校和协议单位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能更好地实现融合,避免出现管理脱节问题。二是选聘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协议单位业务技术和生产管理骨干作为学生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并向他们颁发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聘书。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聘请了12名校外指导教师(每届聘期4a),所聘请的这些校外兼职教师,不仅已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教学实习的指导者,而且也根据课堂教学安排,请他们走上学校讲台为学生介绍专业实践经验,参与讨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让他们有其名,负其责,真正成为动物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补充力量和教学管理的参谋。三是积极与已建的校外基地进行充分沟通,抓内涵建设,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定期对已建的基地进行评估、考察,对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基地要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对不符合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及时终止协议,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

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近几年动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本科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3注重毕业论文质量,构建“三方联动”指导本科论文模式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4a专业学习的综合展示,是大学生科学研究初步尝试的实践过程,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7]。本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实行从选题、指导、答辩的全程质量监控。一是提升毕业论文选题质量,题目的难度和份量必须符合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使其必须提高自己的指导质量。三是严把答辩关,细化答辩成绩的评分要素,使答辩过程规范,从而实现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充分利用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和硕士点较多的资源优势,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本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创新思路,改以往本科毕业论文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为“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导师3方联动”的指导模式。利用研究生资源,让硕士研究生在文献检索、英文阅读、选题、实验技能、大型仪器使用、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多方面对本科生进行“传、帮、带”。在本科生论文选题、制定实验方案和论文撰写等关键环节由导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讨论,最终定稿。据运用这种模式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反馈,“三方联动”的本科论文指导模式可以让本科生充分享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试验,与研究生交流,可更好地掌握从事科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探索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4篇

兽医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在饲养畜禽并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兽医学形成了包括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三大专业诸多学利一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完整的科学体系。预防兽医学是在实地调查应用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充实完善的科学,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学、兽医寄生虫学和兽医公共卫生等多门学科以及其相关的分支学科。新时代顶防兽医学除直接保障畜牧业生产外,它己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社会预防医学的主要分支,其范畴已扩大到人畜共患病、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类疾病模型、伴侣动物医疗保健、食品卫生和卫生检验、医药工业、饲料工业等领域,形成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形成了一种分层次的、立体的、网络式的系统。近年来连续出现“疯牛病事件”、“禽流感事件”、“二恶因事件”、“瘦肉精事件”、“口蹄疫事件”、“猪链球菌事件”等动物食品卫生方面的恶性事件后,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卫生问题更是高度警觉,时代赋予顶防兽医学的任务愈显得重要。预防兽医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级复合性、应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既是社会对人才质量新需要,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符合高等学校提出的“厚基础,强技能,广适应,能创新”的高素质预防曾医学人才要求。根据近年来工作体会和思索,现就预防兽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谈几点看法。

1 加强与实践教学相配本文由收集整理套的专业理沦教学体系的建设

针对现行的预防兽医学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还不太合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人才要求,(1)首先重组和调整课程设置:所开设的课程应该注重适应社会的要求,在能够保证专业性质决定的基本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多开设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以便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例如增设“动物免疫学”、“预防兽医诊断技术”课程,增加“兽医微生物学”、“畜禽传染病学”的授课时数;压缩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临床诊疗技能的锻炼和培养;新开设《动物医学新技术》、《动物微生态技术》、《兽医生物制品概论》、《畜牧兽医导论》等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创新开拓意识等等。预防兽医学科各课程之间的重复与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快,没有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应修订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学大纲及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文件;(2)其次充实和更新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学大纲:减少验证性实验,扩充探索性实验;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避免学科交叉间不该有的简单重复;加强学科内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有机组合,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另外,还可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开设独具特色的课程,不仅要突出白己的办学特色,而且整合和充分应用自己的优势资源。

2 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它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多年来,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各个基地的建设不完善,同时,因管理及市场等原因,基地的发展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因此,应加强对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1)鼓励校院加大对基地的经费投入,使条件更加优越,设施更齐全;(2)吸引专家教授进驻基地搞科研,提高校内基地的科技水平;(3)调整基地建设的功能,逐步由以赢利为目的转向服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实习需要和服务社会齐头并进。同时,也可强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选择基本建设、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合作融洽、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协议书”或作为本院校外专门的学生实践基地。这些措施既可加强校系与企业的联系,又使双方在产品开发、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社会宣传等方面的合作更加深入而富有成效。

3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职能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出能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教学过程应该也必须有用人单位主体——企事业单位的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及科研部门发挥资源优势,共同发展的一种良好的合作模式,也是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由于学校和企业的追求有差异,所以导致合作不稳定;以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是简单的提供技术咨询,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没有真正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经常是学生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实习。因此,可以考虑从多方面进行改革:(1)学校可与社会力量联合开办企业,鼓励专家教授在企业中担任职务或投资入股;(2)鼓励专家教授与企业或科研单位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可以利用企业的条件搞科研,企业也可利用开发的专利技术推广盈利;(3)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增加其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4)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实岗生产,强化应用训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切合实际,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强,同时实习的企事业单位可以第一时间选拔到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优秀人才;(5)邀清相关知名企业的领导、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的会议,提出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6)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学生考试考核和质量评价,便于学校及时发现社会对专业的新标准新要求,随时作出新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以上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产学研结合、良性互动的办学新机制。

4 加强教学、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的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不强,实际

转贴于

动手能力有限,掌握的知识不切合实际,好长时间才能适应本职工作,不能独立承担任务这些情况。因此有必要对这方面展开工作:(1)在校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畜牧兽医生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学生返校后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理沦——实践——理论——实践的这种模式,不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求临床教师亲自到生产一线指导学生的实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2)举办“兽医技能培训班”。学院可以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授对同学们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投入资金,举办多期培训班,形式、人数及时间上可以灵活多样,使学生们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逐步提高;如在某个地区爆发了某种动物传染病,学院可以及时请有关专家来学院介绍扑灭该病的措施及整个过程,以增加学生对该病的认识;对送检的病例直接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如何诊断动物疫病的全过程,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后,可以让其亲自动手操作;定期带领学生走访附近农户或养殖户,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形式多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举办以“宠物展览会”和“宠物选美大赛”为特色的兽医校园文化节。通过宠物展览会向全校师生展示世界名猫、名犬及宠物关容技术,激发学生们实践教学的兴趣;(4)进一步提倡、鼓励科技创新。学校学院可加人投入经费(寻求社会赞助),鼓励本科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土创新能力。

5 强化技能考核一与改革考试办法

第5篇

1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1.1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制度实施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大实施力度,如《仪器设备借用制度》、《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维修制度》、《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等。尤其加强实验室管理档案的建设,将实验室管理工作按时进行归档管理,做到有据可循。使实验人员、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各种技术档案及基本信息的建立和管理形成科学、规范、制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使学生和实验技术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同时增强了实验室监督管理力度。中心定期开展实验室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所遇问题,以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

1.2创建实验平台,构建“统管、共享”的实验教学中心按照本科实验教学体制改革思路,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已取消了原先本科实验室分属各教研室管理的模式,成立了兽医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本科平台办公室、功能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和生产实践基地。其中本科平台主要负责实验教学计划的实施以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协助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如本科实验教学药品由平台专人管理,本着勤俭办学的方针,合理使用本科实验教学用品,管理人员将对药品及低值易耗品的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另一方面即平台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申报、维修、报废及调配,对于价值5万以上的贵重仪器,实行有偿使用,以保障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在中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采购的管理模式下,提高了实验室利用率及药品、仪器设备使用率,避免浪费。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同时,中心还承担荣昌县周边地区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和重庆市部分区县基础畜牧兽医工作者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有效地发挥了实验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

1.3建设信息平台,实现网络管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验室应充分使用电子、信息等现代技术与手段,实现对实验项目、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信息的网络管理,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实验室管理网站。通过实验室网络平台可进行实验仪器及低值易耗品的查询,实验课程的安排,经验交流等,还可进行网络教育、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录像等辅助教学。近年来,兽医科学实验教学中心重视网络实验教学和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兽医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专用网络平台。中心网站专人管理,不断充实网站内容,以期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

1.4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切实做好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把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预防工作,把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过程进行之前。其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包括人身安全、物品安全、动物安全。首先,中心配齐相应安全用品,教师加强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警惕。进行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并仔细审查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对需用电实验要确保用电安全,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闭电闸。其次,中心对有毒、有害药品进行专人管理,领取使用必须经中心主任确认后,由保管员与领用者一起领取,并在保管员的监督下进行使用,未使用完的有毒有害物品由实验保管员回收保管储存,并作好相关的领取、使用记录。兽医科学实验中实验动物的安全尤为重要。在实验开展前,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疫病检测,并附检验合格证,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中心专人负责实验动物的采购、检查及回收、销毁,并进行登记,定期进行公示,以保证师生人身安全。

2建设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中心所有教学设施、实验仪器设备实行统一调度使用,在保证教学任务前提下中心仪器设备向校内外开放,既服务于教学又兼顾科研需要,亦可向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及技术培训班开放,提高利用率。中心部分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到实验室进行预备实验,实验内容的复习,实验操作环节的熟悉,对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验证,或者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由于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充分保证学生的创新科研项目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这样中心在高效利用实验平台和项目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了师生的科学素养,对挖掘实验室潜力,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政策导向,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中心按照“骨干人员稳定,兼职人员可流动,专兼职人员结合”的原则组建实验教学队伍。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西南大学下发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教师系列和教学辅助技术工人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同时制定和实施指导教师岗位聘任制、实验项目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制等制度,鼓励教师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互通局面。为了稳定实验教师队伍,引进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学校实行教学科研与实验系列分开聘任的岗位聘任政策,明确规定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在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方面与理论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为鼓励教师从事教改研究,对教改论文等级核准以及实验室工作量计算也有明确规定,并激励现有实验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在职学习提高自身学历和能力。另外,兽医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所开展的实验课程实行“双师制”,理论课教师必须作为实验课程的指导教师,即每个实验项目有2名教师同时指导,既保证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密切联系,又确保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提高实验人员综合素质,中心每年分派实验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以吸取其他院校在实验室管理方面的长处,更好地发展本中心实验室。中心现已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较高,业务水平过硬,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并在教学研究、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应用和对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实验室水平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技术水平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中心的建设不仅使仪器设备、人员等资源共享,而且使得实验教学和相关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更为有效,为社会服务的辐射面更广,为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的兽医实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要精心规划,科学管理,努力把兽医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管理科学、特色鲜明、专业突出的高校示范实验室。

作者:罗艺晨刘娟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

第6篇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特点改革生物统计是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遗传变异现象的数量特征的科学。试验设计是科研工作未进行之前对整个试验研究课题的设计,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二者相辅相成。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作为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该门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内容广、概念多、公式多。教学过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加之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怕学,教师怕教。针对课程特点,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一、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特点

1.章节内容关系紧密,连贯性强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如本科教材中,常用统计术语、资料的整理、资料的统计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属于描述性统计部分,是理论基础;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回归与相关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内容,属于理论的应用部分;描述性统计与理论应用又为试验设计提供相应的原理和实验分析方法。如果学生对描述性统计部分尤其是常用概率分布内容理解不透的话,则后续章节中的假设检验部分将很难理解,进而导致学生越听越不懂,越听越没兴趣。

2.公式多,计算多,内容多,概念抽象,理解记忆难度大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以及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公式和计算等多而且难记,概念也抽象易混淆,导致学生兴趣不浓。如常用概率分布包括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t分布及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等,各种分布的特点不一,内容复杂难懂;基本统计量及三大显著性检验涉及大量的计算公式,多且难记;总体与样本、精确性与准确性、参数与统计量、自由度、秩次距等概念抽象易混淆,导致学生感到难懂、难记、难用。

3.以概率论和高等数学为基础,内容广,理论抽象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较好的概率论和高等数学为基础,涉及内容广泛。一些计算公式都是通过最小二乘法原理,运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知识推导出来;一些原理,如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可加性原理、小概率原理、无效假设原理等理论抽象难懂,需要在一定的概率论与数学基础上理解,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灵活运用。

二、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教学模式传统,手段单一。该门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由于内容抽象,原理枯燥,计算繁琐,导致学生厌学,积极性不高。②教与学脱节,实践环节薄弱,该门课程公式多,概念多,理论抽象,在讲授过程中,虽然能结合一定的生产和科研实例,但仍显抽象,难理解,直接导致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懂,难记,不会灵活运用于生产实践。③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对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等科研过程没有直观的认识和接触,直接导致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学习也没用,萌生不爱学、不想学的思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科学,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和开拓创新型人才,只有认真分析课程的特点,针对教学现状,我们要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汤赵云,田朋萍,张霞.《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2):82-83.

[2]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养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3]章元明.生物统计学在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138):68-69.

第7篇

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在培养特色高职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形成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专业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现设有管理、财经、计算机、养殖、绿色食品、制药、机电等大专业群体,现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一个,省级教试点专业两个。

一、发挥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地方,设置农科类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学院领导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了面向“三农”、服务地方,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和黑龙江农业主辅换位的发展战略,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设置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园林花卉、园艺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既培养了高职学生,也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形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新“三农”特色。

一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训练学生技能,示范给农民看

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建立校内农科专业实训基地,依托科技优势在基地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展示现代农业技术,使教学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步提高。学院先后投入近万元建立起了集良种繁育区、设施农业区、农科教综合实训楼、畜牧养殖基地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区。美国提子及蟠桃在我院温室栽培引种成功,棚室无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产吸引了周边农民前来学习参观。花卉、园林绿化苗木、果树苗生产等除为学院绿化提供苗木外,每年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绿化苗木。农科教综合实训楼,内有保鲜库,可进行各种果蔬的贮藏保鲜,进行反季节销售,可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组织培养室,进行马铃薯脱毒薯生产和草莓、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马铃薯脱毒薯万公斤,并为周边提供大量的草莓脱毒苗。畜牧养殖基地,包括奶牛场、种蜂场、畜牧兽医指导站。奶牛场有奶牛头,每天提供鲜奶公斤公斤。种蜂场除满足教学需要外,在牡丹江市地区还起到了养蜂技术示范作用,提高了牡丹江市多养蜂户共万多箱蜂的管理技术,使经济效益每年增加多万元。畜牧兽医指导站除为教学提供实训基地外,更多地为社会提供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服务,使周边多个大型养殖场和近百家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近万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各项生产技术水平完全适应目前农村的现实,农民学得来、用得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二送科技下乡,传授实用技术,带领农民干,吸引农村生源

坚持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宗旨,组织教师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先后对我省东南部地区六个县(市)的个乡镇中的多个村屯进行科技服务,同时也吸引了农村生源进入我校。

.科技承包。以水稻专家李钟学老师为组长的水稻组从年起在宁安、穆棱等地连续年承担了省丰收计划集团承包任务。在基层连续举办了期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多人,并坚持经常下乡指导水稻生产。水稻组在指导农民生产的同时,选育适于本地区栽培的优质稻新品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适合高寒地区栽培的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农粳号”于××××年初通过品种审定。承包组获集团承包一等奖五次、三等奖一次,获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八次、三等奖一次。

养殖系在宁安、海林、东宁、密山等市县及农场举办养牛、养猪及养蜂技术培训班期,共培训多人。养殖系还以技术合作方式参加饶河县创办的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以黑龙江省养蜂协会温春咨询服务站的身份为当地进行养蜂技术咨询服务,每年召开协会年会,以会代训近百人。畜牧兽医站负责周边地区养牛、养猪、养羊户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辐射面为学院周边三县个乡镇近百个饲养户、个饲养场。

.技术指导。绿色农业系还组织成立了咨询指导组,每年确定个乡镇为技术服务点,从整地到秋收,按季节定期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并设立了咨询服务电话。同时也分期分批的组织学生到服务点进行实习。

.科技三下乡。连续多年参加当地市委市政府和省农委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大田农作物丰产技术、马铃薯及草莓等脱毒苗组织培养技术、新菜特菜种植技术、高寒地区提高养蜂效益技术、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农村政策法规咨询、蔬菜保鲜技术、优良树种繁育技术、家畜饲养防疫技术等。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科技三下乡先进集体。

.参与地方共建活动。积极参与牡丹江市温春镇党委开展的“建、争、带”活动:建立和延伸农村服务区;争当为“三农”服务先进党委;带动农村加快奔小康的进程。学院参与此项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明白人、流通领域的经济人。帮扶对象是温春镇的新立村、共荣村。通过参与活动,已使两村在经济建设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也为学院进行职业教育建立了实训基地。

三为农民搞经营咨询,帮助农民赚

以经济贸易系和财务管理系为主导,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经营、法律咨询、经济核算等方面的服务,指导农民开展经营活动,帮助农民理财赚钱。

四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

为了落实黑教高号文件和黑教联号文件精神,搞好“村村大学生”培养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人才,我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实用技术和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针对“村村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具有“村大”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农村生产实际,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农业科研专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组成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农村实用人才需求调研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调研,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培养的学生在农村真正能够“用得上,留得住”。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在制订村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对农村各季节情况进行了调查,按学生的要求制订了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每年分三个学期授课,在农忙季节学生到农村进行实践和社会调查,其余时间回学院学习。

.优选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我们采取了与牡丹江农业科研所横向联合、资源共享,发挥技术和教学的双重优势。经过整合壮大了师资队伍。专业教师由人增加到人,本年牡丹江农科所有五位副研究员承但“村村大学生”班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把先进实用技术直接带入课程,深受农民大学生的欢迎。

.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村村大学生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特色是以实用技术为主体,采取纵横交错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实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果树栽培分为仁果类、核果类、浆果类,各类内容每周学时平行教学,每类内容作为一项技术实行纵向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果树课程先概论、后各论的课程体系;作物栽培技术、经济作物和蔬菜栽培技术在授课过程中也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按生产季节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学得会、用得上,在学生回家实训期间即可指导生产。在专业课教学方法上采用实践操作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如蔬菜育苗、定植、管理等都是在田间授课。

.建立专业师生合作课题组,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村村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针对农村大学生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绿色农业系和养殖系利用学院高科技示范区,在村村大学生中建立了十三个专业教师与学生合作课题组,如元葱栽培技术组、棚室蔬菜生产技术组、马铃薯脱毒技术组、良种繁育技术组、花卉养护技术组、蔬菜保鲜技术组、家畜繁育改良技术组、奶牛生产技术组、家畜饲料配方及加工技术组、家畜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组等。

.跟踪服务。跟踪服务是我院一惯的做法,对村村大学生的跟踪服务在入学后就开始了。部分学员家里或村里正在养猪、禽、牛、羊等。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专业教师就亲自到现场解决问题进行指导。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二是培养了学生服务农村、扶持农民的意识。

二、产学研互动,灵活设置专业,培养“零适应期”高职人才

(一)对准市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经过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搞好专业设置与开发,我院首先成立了由专业所属的行业专家、企业实际工作人员和专业课程教师组成的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学校新专业设置和老专业改造出谋划策。在专业设置中,必须始终坚持专业设置的组织方式固定、能力构成明确、有特定的职业入门资格和较强的社会职业组织性、系统化的职业知识、能提供独立的服务、具有专门的职业道德等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为了保证培养“零适应期”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开始就要深入研究如何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模式等问题,保证“零适应期”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工作调研,了解企业对岗位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构建各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使二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而形成“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方案。

二产教结合,创办制药类专业,培养特色药业人才

学院按着产教结合、实业兴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校办制药产业,促进药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特色道路。

、围绕专业办产业

依靠专业优势来发展校办产业,以校办产业创造的经济实力和实践教学条件支持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是我院对产教结合、依托专业兴办产业的一贯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院从年代末,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利用药理实验室创建大输液药品制剂室起步,到年与北京双鹤药业强强联合,组建牡丹江温春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春鹤药业,开创了以校办企业——春鹤药业为主体,以印刷厂和纸箱厂为辅助的校办产业群。作为校办产业主体的春鹤药业,现已发展成为拥有资产近亿万元、占地平方米万平方米、厂房平方米万平方米、员工名、药品生产线条的中型企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

依托校办制药产业兴办制药类专业

我院依托校办产业群体的技术和实训条件优势,创办制药类专业,成为学院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年创建化学制药工艺专业开始,到××××年为止先后创建了制药技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中草药资源、执业药师、药品营销等个专业个专门化方向。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中职在校生人。制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

依托产业优势,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依靠校办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实训条件,组织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采取了前校后厂、岗位试就业与岗前实训一体化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社会紧缺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制药类专业实行“双元制教学”。制药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办企业实习、顶岗实训,可以受到制药技术所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全方位提高应职能力。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能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活动。他们与技术员一起深入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指导,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制药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完全达到上岗工作的要求。

为非药类专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条件。我校的校办产业,从建立之日起,一直承担着接纳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办企业实习,可以受到经营管理工作所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全方位提高应职能力。例如,年初,校办药厂接纳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学生以业务员的身份直接参加企业的营销活动,他们与老业务员一起深入目标市场,在其指导下,独立承办产品营销业务。既使学生掌握了推销技能技巧,又促进了企业销售。在为时四个月的实习中,该班学生共为企业实现销售额多万元。每名学生实习结束时都结合实际写出了具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并得到了一定数量销售提成奖金,创造了产教结合、经济效益和教学效果同步提高的范例。

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基地。学校岁以上的制药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几乎都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校办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经历。这种参与,一方面有益于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有益于校办企业借助教师们的知识优势,较好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产教之间相得益彰。

依托产业拓宽办学思路。结合产业办专业,利用产业安排学生就业,以出口拉动入口,是我院办学的又一重要举措。学院已于北京双鹤集团总部签订了共建制药类高职专业协议。双鹤集团总部投资万元,与学校共建制药类高职专业,为遍布大江南北的双鹤药业集团子公司和集团总部培养高质量的高等应用性制药技术、企业管理和药品营销人才,使我院制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双鹤集团所属的个子公司中选择就业岗位。以该种模式推动职业学院建设,既能够满足我省北药开发战略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要,又可以为我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闯出一条新路子。

实践证明,产教结合、实业兴学,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产教结合的成功,昭示了一个能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一所能办出知名企业的学校,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三紧密结合行业需要,开展“订单式”教育,灵活设置社会急需的专业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与企业结合是保证办学特色的又一重要条件,因此,不断加强合作,先后在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绿色食品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形成了特殊的“产学合作、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训基地体系。学院与北京双鹤药业集团、多多集团晨星药业公司、牡丹江三阳药业公司、牡丹江市友博药业集团、黑宝药业集团、桂林阳朔山水旅游公司、桂林旅游总公司、上岛咖啡集团、黑龙江省响水米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密切合作培养特色人才。学院以企业专家和管理专家为主体,在校内外基地,针对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与实际顶岗训练,使学生在没有出校的时候就掌握了较强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也了解了企业情况、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实现了“零适应期”教学和“零距离”就业。学院与多家旅游公司开展了“订单式”合作教育,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四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同时也是增强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效手段。因而,学校自年开始着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经过多方努力,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院设立了“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电子商务师全国统一培训考试站、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批准我院设立内审员考试站及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等,可以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试工作。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通过技能鉴定和考试,取得国家颁发的相关职业证书。同时,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至少开设了一门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课程,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拿到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岗位工作的适应性。

三、完善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培养特色高职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产学合作没有进入到更高层次合作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面对,采取措施加以认真解决。

一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教育道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若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等层面上,不能深化产学结合内涵,就很难实现办出特色的目标。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学校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二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

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就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深入研究地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要求,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就业信息,并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

三加大投入,建设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内实验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以保证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跟踪企业,编写适合专业需要的特色教材。学校应根据各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高职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第8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 大学生 自主创新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0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实现创新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是培养各类社会所需人才的摇篮,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目前,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而在学界,关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研究者杨海燕等提出了强化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开拓大学生学习和时间空间、全面开放教学过程等措施;王春清等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大学生学习和总体素质的促进作用;金颖提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李高扬、刘明广等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招生、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虽然以上研究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不同思路,但大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而忽略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科研实践中。在目前高等院校中,科研实践的主要载体就是教师的科研项目。本文提出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以此为契机,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以科研项目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科研项目是高校教师通过项目标书申请、现场答辩等激烈竞争后获得的一种以科研经费形式资助的项目。虽然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都大幅度提高,但对于庞大的科研队伍来说,能够获得科研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还是有限。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科学部为例,2011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的平均资助率只有18.76%、23.1%、22.51%。因此,高校教师所申请到的各类科研项目在各自学科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大学生如果能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从源头上就保证了创新性,从而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合适的方式吸引大学生进入到科研项目中。创新是一种自主性而非强迫性的活动,因此,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大学生进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论课堂教学、实验课、课程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相关研究内容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发掘有兴趣、有潜力的大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例如,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有部分内容是关于电除尘器中采用电晕放电的相关理论知识,而这部分正是笔者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将这部分研究内容和学生进行交流,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课题需要,笔者吸纳了3名学生加入课题组进行和课程内容有着紧密联系的科研,这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从其他的专业协会,如大学生科技协会、电子协会等吸纳具有电子、计算机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加入课题组,从事某一特定方向的研究。

(二)以恰当的科研项目子项目形式吸纳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相比,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第一次接触到科研,处于茫然的状态,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因此,教师吸纳大学生进入科研项目从事相关研究,应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点,选择一些针对性强、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容易完成的题目,而不能为了课题进度,盲目地将一些超过大学生自身能力的科研任务交给学生,这样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大学生退出科研项目的研制,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在大的科研项目下,教师应根据科研项目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将项目分成若干个可行的子项目。这种子项目应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完成,同时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项目的负责人,其他学生各自担任小项目中的部分内容,教师则负责项目指导。通过这种形式,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科研项目研制中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敢想敢做,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科研项目和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息息相关,且利用现有知识可以开展相关研究,但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种科研项目的形式更能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激发创新激情,锻炼创新能力。

(三)鼓励大学生自主申报项目。目前,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开展了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省(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科技活动,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吸纳大学生进入科研项目研制中后,应鼓励学生以目前从事的项目为基础,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项目的申报过程是一个提炼科学问题、锻炼创新思维的艰苦过程,因此,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应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全程参与撰写,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和指导性的建议,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锻炼学生提出创新性问题的能力,而不能代替学生去撰写项目申请书。在此过程中,申请书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实验方案等都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国内外期刊文献、讨论方案可行性、认真思考,既独立分工,又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合格的项目申请书。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各自的知识背景,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组织科研小团队,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激发出多学科交叉的课题申报热情。这相比纯粹的做科研项目更能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途径。

二、基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包括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工程三个专业,一方面,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专业课程,但对于本专业的内在特征缺乏深刻认识,存在着眼高手低、理论和实践脱节、专业归属感不强等问题,更谈不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作为新成立的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数量有限,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分配名额比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学院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吸纳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研制。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学技术攻关项目等的支持下,根据发挥特长、自愿选择的原则,跨专业、跨年级从各个班级、院科技协会选择了一批思路活跃、勇于钻研的大学生充实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接触到了专业前沿的研究,激发了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在科研项目的实践中,结合学生已有的专业背景和科研水平,经过教师的指导、培训,将科研项目中一部分适合学生完成的研究内容交给学生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小组灵活搭配,以2~5个人组成一个小团队,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教师和大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科研实践中凝聚起来。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以学院的专业特色为出发点,以教师科研项目中的研究内容为基础,以大三学生为主体、大二学生为后备力量的大学生研究团队先后申请成功了“便携式智能味觉测试仪”、“手持式农药残余检测传感器的研制”两项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基于Android手机的心血管健康评估系统”、“黄皮叶中黄皮酰胺的提取及对映异构体的拆分”等7项广西区大学生创新项目。同时,在广西区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广西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多项成绩。由于参加科研项目的时间较早,以此为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业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人毕业设计被评为院级和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在《环境科学》《中国给水排水》《环境科学与技术》《传感技术学报》《应用化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学生毕业后的追踪调查表明,在校期间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研究生,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品质。另一方面,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也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2012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学院共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青年教师获得4项青年基金资助,而这4位青年教师都指导大学生参加了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为最终的申请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近几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通过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各种赛事、毕业设计、考研、工作等方面都取得很好成绩,同时,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也取得长足进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厅级项目,并在学校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二、三等奖,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因此,以科研项目为驱动力的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青年教师“教研相长”,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海燕.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J]. 煤炭技术,2012(7)

[2]王春清.浅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几点体会[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4)

[3]金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4]李高扬,刘明广.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4JGB14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改革课题(ZL230144)

第9篇

关键词:实习苗圃;景观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33-04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尤其对于高等林业院校来说,开设的很多专业实践性比其他高校更强,实践教学是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实习基地尤其是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其建设和管理在高等林业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环节。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目的是结合专业特点服务于本科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环境和条件,达到全面提高本科生实践教学质量的效果,最终使之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林业院校都在加强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提高自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

北京林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就近资源的作用,于2010年创建了校内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实习苗圃,作为实践教学单位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主要为林学、园林、园艺、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环境科学、生物、草业、森林保护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平台,总面积31 181平方米,设校直属专职办公室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师生对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希望在工作、学习中也能有美的享受。因此,利用园林艺术化手法,加强设施建设,打造集实习、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花园型苗圃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发展方向。

一、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发展在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

(一)北京林业大学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规划

高等林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许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各种类型的校内实习基地。那么,建设什么样的实习基地才能达到新时代农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们亟待研究又无先例参考的问题。因此,实习基地建设往往采用边建设、边使用、边研究的方式进行。

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成立于2010年10月26日,建设六年来已初见成效,基本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在总体管理上已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于一体的一套模式,实习苗圃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设发展的成熟期和稳定期。

下一步,教学实习苗圃的建设思路是对工作的优化和深化,要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将苗圃的景观美化建设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芳香宜人、赏心悦目、生态健全的实习环境,提高实习效果,同时更好地达到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学实习苗圃目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上的概况

北京林业大学实习苗圃距离校本部西北门仅300米左右,非常方便学校师生前来开展实验、实习,学生可随时到园内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自2011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实习苗圃每年安排生物类10个专业(班)的实习课程(含专业新开课)32门,38门次;接待实习班级66个班,113班次。

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教学平台,苗圃的实习用地主要是圃地和温室。其中,圃地按功能划分为花卉培育及景观区;草坪草培育及景观区;药用植物展示区;大苗以及特色植物展示区;园林小品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等。在园林及植物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苗圃现有现代化教学实习连栋温室一个,目前已在里面开展林木育种学、花卉种苗与园林苗木生产学、切花盆花生产、园林建筑、建筑空间绿化等多门课程的实验操作及实习设计环节。

教学实习苗圃不仅为各项实习课程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培养大学生课外研学的能力开辟了新途径。苗圃内专门留出一部分用地供本科生进行课外独立科研与实践活动,满足他们开展创新课题申报和研究的需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五年来,共接待本科生国家级创新实验、大学生科研训练以及本科毕业论文实验63项。

(三)教学实习苗圃的景观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上述人才培养思路指导下,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的规划建设原则是以开展本科生实践课程为主,兼备行业培训、科普教育、游憩等功能。也就是说,苗圃不单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服务,还要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为师生提供游憩、休闲的场地,使教学、培训、展示、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所以,北京林业大学十分重视教学实习苗圃的景观建设,在达到可持续性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基础上,力求集林业苗圃、园林苗圃、花圃为一体,圃容圃貌美观;换句话说,苗圃环境景观建设应与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相结合,将教学实习苗圃打造为集观赏与实践一体的花园型多功能开放性综合教学基地。

例如,花卉培育及植物景观区可以结合引种栽培实习课程,训练学生利用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多年生宿根花卉以及球根花卉类营造多种草花景观;大苗以及特色植物展示区可以放手让学生依据植物造景的原则和人的审美观进行植物种植布局;园林小品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可以根据地形和景观效果,引导学生设计置石、喷泉等小型景观。

二、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的主要景观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连栋温室内的古建景观

2013年,苗圃与园林学院共同建设了连栋温室,里面设有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示范中心修建了两个教学实践观摩古建亭廊,分为北式和南式。2014年5月1日,北式亭彩绘完成,示范中心正式完工。作为《园林建筑》课程实习的对象,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这几处亭廊建筑不仅为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古代园林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标准范例,还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到古代建筑的内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的,亭廊在修建时特意设置能反映屋顶内部结构的平面镜;还在北式南式亭柱上各留下一处古代油漆工艺的分层解析面。

学生通过对这些景观建筑的地形、结构与构造等,进行测绘与图纸绘制满足园林建筑课程实习内容的需求。另外,还可以利用正在建设中的建筑小品让学生现场观摩施工过程或者直接参与其中,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对建筑的结构感触更深刻,工程施工方面的动手能力更强。

同时,古亭廊还成为实习苗圃的特色景观之一,成为师生休闲游憩的观光地点以及园林界小型聚会的好去处。学生可以在日常休闲、散步、观景的同时,学习到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015年实习苗圃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在连栋温室古建亭廊大厅,联合举办了两次 “三顷园沙龙”,主题为“风景园林中的科学问题”,近30人参加了研讨,内容主要包括棕地改造、海绵城市、园林植物的培育等方面,大家各抒己见进行学术讨论,现场效果很好,这些活动为实习苗圃的学术平台营造和对外行业培训宣传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的水景植物风光

实习苗圃水生植物园由苗圃高级工程师闫荣教师设计、监理,天津碧祥龙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建设,于2012年7月10日开工建设,2012年9月13日建成验收。

水生植物园工程建设为教学苗圃实习平台增加了新内容,可为园艺、园林、风景园林、自然保护区、林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多门课程提供植物实验操作场所,也可以为艺术类专业提供写生场所。

水生植物园区建筑面积880平方米,其中水面252平方米,模拟湿地205平方米。由深水种植区、浅水种植区、湿地种植区和部分水面组成,能够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可为多个学院的生物类专业学生提供这三类水生植物的观察和鉴别实习。

其中,浅水区种植多品种荷花、睡莲,旁边滨水处配植水生木槿、石菖蒲、花菖蒲、柽柳、迎春等营造出一个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小空间。伴随着置石、跌水产生的潺潺流水声,使此处成为一处独特的湖面休闲观赏区。

在工程设计方面,使用了14种园林面层材料,运用了多种施工技术如7种动态水景形态、3种防水形式;路面采用9种铺装材料,设有两处喷泉、1处涌泉。这些景观设计要素可以为相关专业学生做水景园设计时,提供更多的考察机会和学习案例。

水生植物展示园建成时栽植有水生植物27种,陆生喜水湿植物50种,共计77种植物,形成了美丽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水景景观。在展示园门口还布置了植物分布介绍图牌,以方便初学植物的学生前来观看识别各种植物。

水生植物展示园区建成后,每年都有很多专家、学生前来参观、实习、考察。北京林业大学校庆期间,一些校友也前来参观指导。

(三)营造地形,建设特色植物园展示区

2012年,苗圃建设的特色植物展示区――彩叶植物展示区景观基本成形,用于学生开展特色植物认知,兼作采穗圃,主要种植了16种彩叶树种。

该展示区用修建水生植物园挖掘的土,在水生园北侧人工堆起一座南北向小山头,构成蔽朔风的屏障,并科学设计、合理构建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展示区地形起伏虽然不大,但乔木―灌木―草本复层结构明显,让园林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以植物造景及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为主要手段,乔、灌、花、草、藤并举的多样性种植形式的实例。

该展示区以彩叶树种为主景,主调鲜明,再以丰富多彩的华北宿根植被和小型花灌木来兼顾季相、景色变化,山北坡多为耐寒之禾草,山之南坡为宿根花卉。其中,还用了很多有待开发园林应用的新型彩叶品种如金叶榆、金叶接骨木、紫叶风箱果、红叶杨、各色花叶及斑叶连翘等。在小山南侧,利用地形构成的小气候条件(山体和高大的乔木挡住了冬季北风和寒流),引种了欧洲常绿小灌木如金叶忍冬等。该植物展示区不仅成为实习苗圃一个特色景观,还让学生学习到复层人工植物群落乔灌草的合理配置设计原则――疏密相间、高低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多样;以及用科学合理的植物选择进行景观搭配,注意花期的衔接及色彩的搭配 ,保持持久的景观效果,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山林风光;特别是拓宽了学生日后工作中设计彩叶园或秋景园时,对彩叶树种的选择范围。

(四)完善多用途教室美化装修

苗圃还建有一个192平方米的多用途温室,它既可当温室种植植物(相关实习课程穴盘苗种植室),又可以做学生实习中教师上课的教室,还可以做陈列室(展示学生实习优秀报告和教学实习成果)以及学生“创意工坊”(创新实验创意操作室),为大学生发明创造提供培育场所等。2012年,实习苗圃对多用途教室进行地面铺装,美化装饰教室外墙,购置各类特色家具等,不仅美化了苗圃环境,还为大学生发明创造提供了美丽舒适的操作场所。

(五)建设岩石园景观

2014年,实习苗圃结合原有生态排水渠护坡,建设了70米长的岩石专类园,栽植岩生特色植物,以供园林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学习植物配置的专类园之一――岩石园的设计方式以及岩生植物认知识别。2015年春季,苗圃组织相关专业师生利用苗圃培育的树木花卉,动手将岩石园进行了绿化美化,效果良好。在劳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

(六)屋顶花园景观

苗圃建设的一处屋顶花园在基础设施完成的根基上,2014年春季铺设防水层、阻根层,填充基质,完成了屋顶花园的植物种植绿化。为便于学生观察屋顶花园使用的植物材料种类及生长状况,特意在屋顶花园东立面设置了玻璃隔断。屋顶花园上共种植了38种植物供学生识别及观测,同时为将来工作后设计屋顶花园积累植物素材。

三、教学实习苗圃开展圃貌优化和景观提升工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苗圃是树木、花卉展示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教学平台,建设花园式苗圃是提高生物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植物类实验能力的措施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两年,苗圃管理办公室结合本科生培养计划,加强圃容圃貌建设,对实习苗圃的主要景观进行优化提升,不仅达到更好的美化效果,也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效果得到了更好的巩固。

2014年春季开始,艺术学院的学生到苗圃开展花卉景观写生,这使得教学实习苗圃的功能进一步扩大。绘画写生对花卉景观的品质要求更高,苗圃在今后的培育苗木及营造植物景观工作中要更加注意景观品质的高标准要求。

(一)圃地道路边缘的景观改造

苗圃的防护林带以国槐、绦柳为主,间植紫荆、黄刺玫、美女樱等灌木。防护林带与排水渠之间距离为1.5米,林下可以为园林、生物、草业等专业的教学实习培育耐荫、耐半荫宿根植物品种,配合生物类专业开展中草药课程实习,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充分利用苗圃土地,增加苗圃地的使用率。

2015年开始,苗圃管理办公室在不多占地的情况下,在主要路边种植了花带,使圃容圃貌焕然一新。花带以宿根花卉为主,如春季开花的德国鸢尾、夏季开花的马鞭草、秋季开花的八宝景天和秋菊、冬季观赏麦冬的绿叶和子的红果……使苗圃四季都有美丽的植物景观;通过现场学习花带的设计与施工,也使园林及相关专业学生对《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的理论知识有了与实践结合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花卉景观设计能力。

(二)水生植物园景观改造

2014年深秋,在水生植物园池边种植的郁金香、风信子等,2015年春季长势很好,形成学校最早的春季花卉景观;接着,实习苗圃带领相关专业学生将温室里去年冬季培育的各类花草移植在水生植物园滨水区,形成了很美的花境景观,吸引了大批师生及社会人员前来参观。6月,郁金香等球根花卉枯萎后,又带领学生将温室培育的一年生花卉种植在原有的地块,用这些夏季开花植物营造了夏季水生园滨水景观。这些举措,都让学校师生在沉醉美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花卉配置、色彩构图、花草养护等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

下一步,苗圃将与园林专业同学共同开展水生植物园景观更新改造建设。

(三)岩石园的植物景观补充改造

2016年春天,在上年绿化的基础上,岩石园补充栽植了大量草本岩生花卉。迄今,岩石园已经成为教学实习苗圃耐旱宿根植物展示的主要平台之一,可以为培养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植物基础,提供数十种岩生植物的识别与生长观察。

(四)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改造

教学实习苗圃于2016年完成了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改造,这次改造以宿根草本植物为主,不仅提升了屋顶花园景观效果,还向学生突出展示了屋顶花园植物的生态防护功能。

此外,实习苗圃还将配合相关学院师生实习项目进行特色树木园植物配置调整;开展花境植物改造及精准灌溉示范等景观提升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而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成为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巩固结合理论与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场所,也需要成为师生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生活场所,才能有助于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基地的景观建设尤其是植物景观不仅能保持生态平衡,消除污染,净化空气,防尘抗噪,还有利于消除疲劳、促进思维、增进学生健康,从精神层面促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人才,因为优美的环境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教育因素,有利于教育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学校。

北京林业大学实习苗圃以其优美的环境、高负离子的空气、缤纷多姿的植物精华,在实习课程之外,成为广大师生晨读和亲近自然的最佳场地。不仅如此,让学生在实习苗圃景观建设中,随时亲眼目睹四季花卉树木的观赏效应及其景观应用效果,有助于增加生物类专业学生对植物的感性认知;观摩或参与实习苗圃各类景观建设还可以提高相关专业学动手操作能力,并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培养训练,期待相关专业本科生毕业时,能独立进行常见花卉的鉴别、栽培、繁殖、管理、整形、修剪等工作;园林专业同学还能准确进行花卉立体装饰和花坛、花境、岩石园、园林建筑小品等景观的设计与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珏,丁霞,刘宏斌.校内实习基地深化、细化建设管理举措及对学生实习的作用――以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为例[J].中

外企业家,2016,(1):211-213.

[2] 王珏,丁霞,刘宏斌.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现代化机械化建设管理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5,(33):190-191.

[3] 陈阳,金一锋,王玉书,陈雅君.产学研结合促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J].农业与技术,2015,(1):204-205.

[4] 王敏利.沪灞雁鸣湖花卉苗圃规划设计[J].南方农业,2014,(18):68-69.

[5] 鲁敏,等.高校生态校园植物配置概念设计――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1):9-27.

[6] 梁喜献,等.高校园林实训与校园环境景观建设相结合的探索――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3):

87-90.

[7] 贾德华.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70-72.

[8] 樊保国,李月梅,张永清,卫国.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10,(6):26-29.

[9] 刘敏,厉悦,徐洪国,等.基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园林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5

(2):197-200.

[10] 张变莉,卢伟娜,柴梦颖,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林苗圃学教学改革[J].河南农业,2015,(2):33-35.

[11] 曹秋艳.建设节约型园林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探讨――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95-98.

[12] 甘树生.西南民族学院校园绿化建设浅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5):222-223.

[13] 王春潮,王平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137-139.

[14] 罗耀,谢雅妮,巨军海,陈卫城.园林科普公园规划设计探讨[J].绿色科技,2015,(7):112-116.

[15] 程袁华.园林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5,(2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