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审计准则论文

新审计准则论文

时间:2022-02-01 21:31:18

新审计准则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审计收费; 新审计准则; 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审计收费一直是审计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实务界,审计收费研究有助于理解审计收费的决定因素,从而为制定市场发展策略提供指导。对于政府监管者,审计收费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审计市场特性的理解,洞察审计市场主体的策略,从而为制定科学的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新审计准则开始生效。从理论上看,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增加了审计程序而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的增加,相应地应提高审计收费。但实际上,审计收费是否得以相应的提高呢?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

二、理论分析: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审计收费由审计成本与利润组成。审计成本又由审计生产成本和将来可能存在的损失组成。审计生产成本是指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审计的外勤成本和内部整理复核实施成本。将来可能存在的损失,是指因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可能发生的诉讼损失。

(一)新审计准则审计程序的变化

新审计准则的立足点在于要求注册会计师从更高层次上把握重大错报风险,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变化(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与旧审计准则相比,新审计准则在审计程序方面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册会计师应加强对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为了实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目的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称为风险评估程序。新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注册会计师应针对重大的各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二)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实施新审计准则会导致审计成本的增加,主要原因如下:

1.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增加了事务所审计工作的直接成本

新准则要求审计的起点由原准则的了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前移和扩大到评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不仅要求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对企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还要对企业所处的行业大环境、企业战略进行分析评价。从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分析评估,再到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风险量化,都要花费审计人员相当的时间,增加了审计项目的直接成本。

2.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引起管理成本的增加

作为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的审计模式,新审计准则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判断能力以及管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实施新审计准则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会导致人力成本增加,也会相应地增加审计的总成本。所以从理论上讲,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的增加而理应带来审计收费的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现行的审计收费标准是按财政部门规定的指导价(最低价),以资产总额作为收费的依据。以深圳地区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收费标准为例:资产总额100万元以下的最低收费额4 000元;资产总额101-500万元的最低收费额6 000元;资产总额501-1000万元的最低收费额8 000元;资产总额1 001-3 000万元的最低收费额10 000元;资产总额3001-5000万元的最低收费额20 000元;资产总额5 001-7 000万元的最低收费额30 000元。

为了分析2005年-2006年审计收费有无增长,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步:根据2005年的审计费用和2005年的资产总额推导出审计费用和资产总额关系的回归方程。

第二步:利用上述回归方程和2006年的资产总额计算出2006年的预计审计收费。

第三步:将2006年预计的审计收费与实际的审计收费进行显著性检验(如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则证明审计费用并无增加)。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构成

本文研究所需的样本全部取自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5年和2006年年报。在选取样本时,本文剔除了2005或2006年未公布年度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剔除了所公布的审计费用中含上年度审计费用、含验资等特殊服务费用和差旅费补助另算的上市公司和境内境外审计费用没有分开的上市公司以及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具有特殊性的银行类上市公司。审计费用计量单位为万元。最后得到了有效样本101个,现采用SPSS统计包软件对两个年度的审计费用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

(三)实证结果

本文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2005年的审计收费和资产总额进行分析,用曲线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根据点的分布,得到三次方曲线与数据的拟合较好(见图1):

F=b0+b1×X+b2×X2+b3×X3

其中,X为资产总额;F为审计收费

从表2可以看出,本文的审计收费方程整体上还是高度显著的(F=170.84,P=0.000),其解释能力也较强,样本测定系数R2为0.841。

将各上市公司2006年的资产总额代入上面的方程式,计算出2006年各公司的预计审计收费,与2006年的实际收费比较,其描述性统计如表3。

对2006年的预计审计收费与实际审计收费进行显著性检验,其结果如表4。

由此可见,T=-1.242,P>0.05,差异不显著,即2006年的预计审计收费与实际审计收费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对2006年年报的审计并未由于新审计准则的实施而相应地提高审计收费。

四、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表明,新审计准则实施后审计收费并未提高,这与理论上的分析不符。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在实务中新审计准则并未严格执行

相当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在2007年的执业中根本没有遵循新执业准则所倡导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没有执行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仍然按照老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即使有部分注册会计师执行了新的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但其大多数仅是套用了或多或少的几张风险导向审计的工作底稿,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没有真正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程序,所实施的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与其后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毫无关联,不具有利用风险评估来导向审计的作用,仅是为了表示其执行了风险导向审计准则走形式而已。其一,新审计准则本身执行难度大。新审计准则在借鉴国际审计准则时,有一个原则即为了保持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不敢随便改变国际准则的意思,有相当一部分准则条款进行直译,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且新准则及其指南过于理论和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中注协至今仍未能出台新准则的工作底稿指南,使得注册会计师缺少具有指导性、可操纵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类教材,从而不知究竟应如何规范操作。其二,条件不成熟。我国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导向审计准则是仓促上阵。实际上,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具备执行新的风险导向审计准则的前提和条件,如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管理现状及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特别是中小企业)等。

(二)在竞争激烈的审计市场中提高收费是不可行的

尽管审计项目的契约是自由的,但事实上客户拥有对会计师事务所聘用、续聘、决定审计费用水平的控制权,由于我国会计市场发展不成熟,市场供大于求,会计师事务所数目众多但是规模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拉生意或者保住生意而不能提高审计收费,有的甚至降低收费。

【参考文献】

[1] 陈冬华,周春泉.自选择问题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财经研究,2006,(3):44-55.

[2] 李爽,吴溪. 审计定价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证据.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第2篇

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要达到理想模式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审计准则是经权威机构制定或认可的、用以明确审计主体资格、指导审计人员工作和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专业规范。用经济学理论研究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是审计准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在总结有关审计准则制定和变迁的经济学分析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审计准则制定与变迁经济学分析的典型观点

(一)审计准则的制定: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于制度的需求是因为在当前状态下,行为主体无法获得潜在利益。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审计准则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业务中的交易费用,从而使利益相关者获得由交易带来的潜在收益。这主要表现在:

1降低审计交易中的信息费用在审计交易中,有关审计委托人不仅要了解关于审计主体的声誉评价、业务能力的评价,还要了解他们遵守协议的意愿。获取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的,这些成本可称为信息费用。[1]审计准则可以提供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标准,把不同方面的这些标准联系起来有助于评价各个审计主体的声誉,进而帮助委托人简化决策程序,根据其潜在伙伴以往的行为方式去推断自己未来最有可能的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对未来立场的合理预期。

2降低审计交易中的权利界定费用由于有限理性和契约的不完全性,在达成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后仍然面临着权利的再度界定或进一步界定的问题。[2]审计准则能够有效降低审计交易中的权利界定费用,虽然它并不能够消除这一费用。首先,审计准则确立权利界定的基本原则。其次,审计准则直接确定审计主体权利的行使范围。再次,审计准则为审计交易中的权利争议提供了解决程序。在充斥着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具备有限理性特征的审计行为主体之间不可能签订一个能够预测契约期内所有可能事件的完全契约。审计准则确定了解决争议的程序,从而使各方在不终止合同的情况下寻求争议的合理解决。

3降低审计中的监督制裁费用对于根据理性原则进行损益计算的审计主体而言,违反制度规则的净收益必须超过由于这一行动而产生的净成本。如果他们由于违反制度而受到制裁,那么他们就要把这种制裁带来的损失纳入到成本—收益分析中。由于对声誉的珍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审计主体即使是在“短视的自利”要求与审计准则的要求不相一致时,也会遵守审计准则,履行与之相关的审计协议,从而可大大降低用于监督制裁机会主义行为的费用。(二)审计准则的变迁: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国内许多学者赞同采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审计准则的变迁。[3]从制度创新的动力源泉与条件来说,新制度经济学所提出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经济主体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制度变迁总的潜在收益大于变迁成本并不一定会导致制度创新,只有当制度变迁为权力集团带来的潜在制度收益大于新制度的组织操作成本时,才是制度变迁产生的唯一途径。[4]制度变迁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诱致性变迁,二是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指审计准则的各需求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现存审计准则不满意或者对新审计准则产生需求而发生的变迁;或者是指供给主体从其所代表的集团利益出发,当出现新的获利机会时而发生的变迁。它具有渐进性、自发性、自主性的特征,完全可用成本收益比较模型和供求模型去解释,创新者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或生产者只不过是对制度需求的一种自然反应和回应。强制性变迁则是指现行审计准则的变更或替代不在于个人获利机会的发生,而是通过政府命令或法律强制实行。它可以避免诱致性变迁过程中存在的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变迁成本。

(三)对上述观点的评价

1优势分析上述观点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有助于从全新视角深化对审计准则的认识,提升审计准则研究的质量和深度上述各种观点从不同的经济学视角阐述了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原因,使我们对审计准则的研究跳出了传统的“就审计准则论审计准则”的局限性,突破了单一学科范围的束缚,实现了跨学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目的,找到新的切入点,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使对审计准则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揭示了交易费用与制度选择的内在联系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准则本身的设计、制定、实施与改革都是有成本的,进而指明对不同的制度、一种制度的不同设计,要不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要不要变革以及如何变革制度,都需要与交易费用的高低结合考虑。[5]此外,在准则的制定权力安排方面,交易费用理论也深刻指明某一种安排方式在任何领域费用都最低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理论的安排方式是寻找政府与市场结合与协调的支点,并且这种支点在不同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下应有所不同。

(3)揭示了交易费用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联系交易费用理论深刻认识到现实世界是一个正交易费用世界,明确指出审计准则存在的必要性,即规范现实实务,确保信息质量,维护产权利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借用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审计主体遵守审计准则的分析更加令人信服交易费用理论在解释审计主体会在违背原初始愿望———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依然遵守审计准则中包含了对个体心理的分析,实现了审计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融会贯通,使分析更加具有人性化和说服力。

(5)指明了审计准则变迁的真正根源制度变迁理论深刻揭示了审计准则的变迁是由其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引发的,明确了只有当通过准则创新可能获取的潜在利润大于为获取这种利润而支付的成本时,准则创新才会发生,才导致准则的变迁。这一理论挖掘出审计准则变迁的真正根源所在。

(6)合理解释现实中“次优”制度被采纳的原因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制度变迁和创新的难点或制约因素:(1)路径依赖即现存制度安排的惯性特征;(2)创新的“时滞”,也就是说一方面现存制度安排限制了制度安排的演化范围而且现存制度往往还有“残值”;另一方面是说制度创新会导致复杂的利益调整,而且发明一个以前没有的新制度需要时间和不断摸索,同时人的有限理性、信息成本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也会延缓制度创新;(3)创新者的认知局限;(4)创新制度的成本。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次优”方案被采纳或者仍然维持原先的制度,而放弃了最优的制度变迁。

2上述观点存在的不足

(1)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缺乏现实基础第一,交易费用观中准则的制定能够降低监督制裁费用的解释,与我国实际不相符。我国目前审计信息质量偏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无法根据其作出正确的决策判断,导致投资、决策存在盲目性;同时,国家的处罚力度不足,没有实现有效的监督和抑制作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资本市场有效性,出现上市公司“圈钱”行为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和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第二,降低权力界定费用的解释同样存在与实际不符的问题。我国目前的民间审计存在严重的权责不清现象,审计人员为能够承接业务而顺从被审计单位指令的不良现状比比皆是,这显然是与权力界定清晰的分析是矛盾的。国家审计机关人手少,任务重,导致审计组组长负责制难以真正实施,不能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严重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

(2)制度变迁理论无法明确解释我国审计准则的变迁途径从制度变迁的途径分析我国的准则修订,我国的变动模式不能简单的归为任何一类。目前,我国的审计准则是由政府统一制定、颁布,形式上看来是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但从其变迁的深层次考虑,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发生了相应的改革,必然要求制定新的制度准则,以实现经济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从而促进制度变迁的发生。此外,我国审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会听取和征求有关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其制定准则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民主之上的。因此,我国的审计准则的制定变迁现状无法通过制度变迁理论得到完美解释。

二、审计准则的非均衡理论解释

(一)非均衡理论的简单介绍

笔者认为,应该采用非均衡理论对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展开讨论。美国的罗伯特克洛尔是现代非均衡理论之父,其基本观点是:在当代货币经济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货币中介,它使供给与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大分离。而市场的多样性和交易的复杂性,使经济中到处充满非均衡交易,充满经济波动的诱发因素。而这一经济体系是无力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一般均衡的,故而呈现出非均衡与波动的态势[6]。非均衡理论强调的是不对称性和不稳定性,承认并正视矛盾与冲突,同时强调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冲突中求稳定;它注重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非均衡现象的前因后果,研究达到某个均衡的过程以及均衡变动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个个连续的非均衡状态。将上述理论纳入到制度的制定和变迁的分析之中,可以看到:在审计市场中,存在多方利益关系人,他们对于审计准则的需求和供给无法实现均衡,使其矛盾不断产生和激化,这是制度变迁的诱发因素;当矛盾冲突达到一定程度,使市场不能确保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均衡状态时,就可以依靠政府的干预来消除协调失灵,促使经济向最优均衡状态运动,保证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的非均衡理论分析运用非均衡理论解释准则的制定和变迁,需要划分五个阶段。

1首次非均衡的产生和均衡的实现:审计准则的最初制定随着两权分离的企业制度产生和经济受托责任出现,财产所有者提出了审计的要求,进而形成审计的三方关系人:委托人、审计主体和被审计对象。随后,伴随着企业股份制度的产生和上市公司出现,又提出了向社会公众公开审计报告的要求,从而使社会公众———审计信息的使用者成为审计关系的第四方关系人。显然,这四方关系人各自的立场和利益均不相同,使得审计结果无法同时满足审计四方关系人所有的要求,导致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和激化。为了平衡这种矛盾,他们产生了制定审计准则的需求。但是审计四方关系人无法达成统一共识,制定出一套审计准则体系以供实施,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严重影响了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国家为了维护正常社会和金融市场秩序,制定出统一的审计准则规范并强制实施,暂时化解了矛盾,实现了首次的审计准则需求和供给的均衡状态。

2原均衡的打破和新均衡的实现:审计准则的修订经过实践的检验以及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逐渐暴露出原准则的不完善和不足,以及与实际不相符合之处,不再能够满足现实中各方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均衡需求,使其内部矛盾再次激化。但是只要这种激化不足以威胁现存准则,就会仍然维持原准则的稳定。然而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打破原先的均衡状态时,各有关方就会提出重新修订准则的要求,实现准则的变迁。但在该阶段,四方关系人的理论水平虽然有一定的提高,却仍然没有能力制定出较国家制定的审计准则更为完善、合理的审计准则。因此,修订审计准则的任务依然需要由国家承担,协调现实矛盾,并由准则制定者提出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新准则,达到新的均衡状态。

3原均衡的打破和首次双均衡的实现:国家制定审计指导准则,审计主体制定统一的具体实施审计准则在该阶段,四方关系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审计主体在从事审计活动过程中较之其他三方能够掌握更全面、及时的信息,同时对他们各自的利益和矛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逐渐积累出权衡这些关系和矛盾的能力,并且已经具备制定出满足各方关系人要求的审计准则,且由他们制定的准则明显比由国家制定的审计准则更为完善,更加符合现实状况。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准则制定者由于不能够全面、及时接触现实实务,导致准则制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其修订的审计准则在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满足他们对审计准则的要求方面越发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为减少矛盾,国家必然会选择放权,将审计准则制定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审计主体,由他们进行协商谈判,取得共识,并凭借其与实务密切联系的优势制定具体的审计准则。但是,出于“自利性”的考虑,也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安定,国家必须保留部分权力,进行宏观上的指导。从而,最终实现了准则制定的双均衡状态:由国家制定出审计准则的指导性准则,把握大方向,规定基本的审计准则,以维护正常的社会和金融市场秩序;由审计主体依据不同的被审计对象制定统一的具体审计准则细则。

4原双均衡的打破和首次“单项动态”双均衡的实现:动态具体审计准则的产生随着社会经济进程的加快,经济现实和信息瞬息万变,原先的双均衡又再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审计主体制定的统一审计具体准则不能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跟不上信息的变化速度,严重落后于审计实践。四方关系人的利益矛盾再次激化,故而产生了破除统一标准的强制具体准则,制定动态的具体审计准则需求,即由审计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状况,自己选择采用的准则,解决实际问题。

5“单项动态”双均衡的打破和实现最终的“双向动态”双均衡模式:动态指导准则和具体审计准则该阶段是审计准则的最终归属,是最为理想也是难以实现的模式。单项动态双均衡看似极为合理,实则不然。首先,必须明了动态具体准则是在一定的国家指导准则范围内实施的,也就是说,这种动态是有一定限制的,它既不能逾越国家指导准则的框架,也不能在其中自主选择,而必须满足所有的指导准则。但正如会计原则中的客观性与相关性原则一样,这两者是不可同时兼得的,必须要求选择其中一种。而笔者较为赞同相关性,即最能够满足现实需要的准则就是最优准则,而不必拘泥于形式。根据这个原则,国家可制定出相关范围之内的指导准则,而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具体准则,满足社会各方利益者的需求,最后达到国家指导准则和审计具体准则的双向动态均衡。

三、我国审计准则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我国目前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正处于第二阶段:原均衡的打破和新均衡的实现,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审计准则的制定主要依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对于新出现的情况则考虑较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尚有空隙,理论成果与实际工作脱节;审计准则的要求与其自身的完善程度不相符合,如重要性、职业谨慎、审计风险评估等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审计执法环境与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等。但是从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审计职业发展较晚、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和理论水平有限等实际情况看,当前执行由国家制定的普遍性较强、条款较为具体明确的审计准则是比较符合现实需要的。但是,要达到审计准则制定与变迁的理想模式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审计准则的执行与变通相结合。审计人员要积极认真地贯彻执行审计准则中原则性、程序性的规定,把握审计准则的基本精神。在这个前提下,应根据不同类型审计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在具体操作中做些变通处理,以增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二)紧密联系审计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审计准则。针对审计准则中存在的相对于审计实务过于超前和滞后的条款,依据实际执行情况,通过审计实践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三)健全审计准则的实施机制,提高违约成本、加大审计处罚力度。执法力度不到位不仅会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也会严重影响审计的威信,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于违规和违法事项的惩处力度。

(四)加强审计行业内部自律,同时积极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社会对审计的普遍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能够得到真正发挥,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合理化。

(五)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规范审计行为。首先,可以通过逐步建立审计组组长资格制度、项目组长讲评制度、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给审计人员施加压力,促进审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次,通过审计项目评优等方法,激发审计人员不断上进的积极性,鼓励审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价值;[7]再次,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培训力度,通过理论和实务的双向培训,从而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田野.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的国际制度需求分析[J].理论研讨,2001,(10).

[2]黎文靖.会计规则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J].时代财会,2002,(10).

[3]林钟高,尤雪英,徐正刚.独立审计理论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4]陆明祥.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总括性分析[J].基础理论研究,2002,(4).

[5]吕博.审计准则制定的制度分析—制度经济学视角[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4).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案例教学

一、审计学的学科分析

1.审计学具有较强理论性与综合性

无论是审计的起源与发展、审计组织与人员,还是审计的性质与特点、审计程序与方法、审计的职责与权限等各个方面,这些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和演变的,体现出逻辑性强、变化快、与时俱进等特征。因此,通过审计理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审计原理,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而且要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介绍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思路和视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通过审计理论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一般融合了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学、计算机、企业管理、营销战略、应用文写作、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理论与方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所以在审计教学当中,不能仅就审计而教审计,把教学内容局限在一门学科的狭窄范围之内,而必须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其已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本科生来讲,审计学中的一些概念如重要性、合理保证、认定等单从字面上看都有一些生僻,再加上其定义或含义多数是从英文的复合句中翻译过来的,其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很拗口。审计学内容多是说理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传统的审计学教材内容枯燥,多是说理性的,整篇都在介绍审计准则条文、审计程序等,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对这些重要但难以理解的术语、理论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需要设计适当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浅显易懂地揭示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真正含义。

2.审计学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和操作性

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社会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审计提出新的要求和产生新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更新审计技术、完善审计手段,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要害,实现审计的目的。审计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审计的这一特点,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之中,通过情景模拟、实战演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审计技术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

审计学本身属于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开展审计,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如何撰写审计报告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运作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3.审计理论更新快

从1991年到2004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分6批制定了独立审计准则,共计48个项目。2005年,南京审计学院与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联合召开了“全国高校审计学科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论证会”。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38项会计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2010年1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38项准则。201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这些事实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必然会不断更新。

随着审计准则的变化,审计理论更新快,对于准则变化前后以及审计理论沿革的脉络,学生不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和事实时,就无法理解其变化,也就无法清晰地掌握审计理论的发展。

二、当前审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1.“大会计”架构下的教学方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审计学教学大多依托会计学来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是与会计有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必然造成“审计学是会计学的分支”错觉,阻碍了学生审计基础知识视野。再加上审计学理论内容抽象,大多数人认为审计学枯燥,没有学习兴趣。实际上审计学属于应用学科范畴,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审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活动的管理。审计行为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转和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但高于会计。对待审计学,就不能仅仅以为审计是对会计账务的修改,审计教材的内容不局限于查账的分录。现代审计的重点(涵盖国家、内部、社会审计)是基于风险的角度来对各种实体的活动进行判断与评价,这一特点表明审计学不仅不枯燥,而且生动,饱满。

2.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偏重应试教育

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即会计学专业审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考试,使会计学专业的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这与审计学的多学科和综合性是相矛盾的,审计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为“应试教育”而圈定的教学内容是远不能满足审计学的特点。同时作为审计的只两个分支,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则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到,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对审计人才的旺盛需求极不相称。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客户重要性,体制改进,审计质量

一、引言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检验了基于事务所水平和个人审计师水平的“客户经济上的重要性”、“体制改进”以及“审计质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性的客户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否依赖于审计体制的环境和分析的层次与水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存在着这种怀疑:即审计师在其客户处的财务利益会对他们(她们)的独立性产生损害,(Mautz and sharaf 1961; AICPA 1987)。安然公司的丑闻,再加上安达信的倒闭已经推动了审计师独立性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的前进。先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对投资者有较好保护的发达市场,对于我国这种相对而言外部环境机制不够健全的市场,缺乏有关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相关影响的证据分析,(例如:Reynolds and Francis 2000)。与发达市场相比,中国市场对投资者提供保障的体制环境通常被视为相对较弱一些工商管理论文,我们应该更容易发现客户对审计质量依赖性方面的消极影响,(DeAngelo 1981)。

现存的关于客户重要性的研究大多数是处于事务所水平的研究。关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致性争论是:审计署更欣赏层次分析法,而不是基于单纯事务所水平的研究,(Francis et al. 1999; Reyholds and Francis 2000)。(Defond and Francis 2005)的研究表明,为了更好的理解审计师的行为,我们应该将层次分析法进一步的向下推进,直到个人审计师水平。由于在中国作为被聘请的审计师,需要在他们(她们)所审计的审计报告上签字,因此本文是对基于审计师个人水平与事务所水平两者相比较的分析研究论文格式模板。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我们的主要结论,即个人审计师在审计他们(她们)的关键(重要)客户时,更易妥协,因为后者(客户)可以通过终止双方的关系来迫使审计师屈从于他们的意愿(DeAngelo,1981;)从而牺牲他们的独立性。Ceteris paribus认为对于审计师来讲,客户的规模越大,审计师想要留住顾客的动机就越强,因此审计师就更有可能采取妥协工商管理论文,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

二、研究背景

2001年中国审计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它有激烈的竞争性。这一点不像发达国家经济中前四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审计了大部分的公司。相比较而言,中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相对来讲还是非常低的。这种买方市场很可能为客户提供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并且还会通过消减经济利益来给事务所施加压力(Chen et al. 2007)。更重要的是这里缺乏对较高审计质量的需求。这一切都意味着对重要客户依赖的问题在中国的市场将会更加明显。

Chen(2003)曾争论到,在中国早些年根本没有法律基础去支持资本市场的运作与发展,相对于发达市场来说,例如美国,中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监督力量和诉讼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是非常低的。对审计师违规操作的处罚上比较轻,其处罚措施仍停留在行政处罚水平上。如:公开谴责、警告、罚款、暂停营业执照等。会计师事务所因民事或者刑事责任被告上法庭的是非常少的(Pistor and xu 2005)。从1996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逐步采取措施来改进股票市场的体制环境。这些措施包括国企改制、会计及审计准则以及法律环境的发展完善(1999年7月1日实施的证券法)。虽然这些改进措施的影响也许的确存在,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01年,随着大量会计造假以及审计失败的揭露引起公众的一片哗然,这时人们才能更能感受到这种机制改进的必要性。

2000年由“郑百文”事件所引发的,导致大量会计造假事件被揭露出来,直到以具有中国安然事件之称的“银广夏事件”而结束。所有这些事件都涉及盈余操纵或者财务报告造假,但它们都没有从它们的审计师那里收到任何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工商管理论文,这其中还包括中国最大的审计师事务所中天勤——银广夏的主审单位。这些事件都导致了2001年中国市场的巨大震动,并且由此引发了一场由那些受影响的投资者所发起的一场关于“赔偿”的斗争。这些事件也促使政府加快考虑补救的措施。除此之外真正意义重大的是在2001年监管机构采纳了大量公众强制执行行为,最高法院在2002年1月15日也发布声明,表示它将接受民事法律案件来抵制证券市场上错误的报表陈述。投资者对此也积极响应,当月就涌现了一大批的法律上诉案件论文格式模板。各界都期盼着在中国发生的有关法律和监管环境的变化可以显著地影响到审计师和审计事务所的行为。在2001年之前,较高的竞争性和较低的法律制裁风险表明市场的力量在抵制大客户的压力时相对较弱。因此很多学者的研究都预测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是负相关关系。然而在2001年后,随着体制环境的改进,审计师及审计事务所面临的法律和制裁的风险明显提高。因此导致审计师更加关注由审计失败所导致的潜在损失,尤其是在涉及大客户时,可能会取代从大客户那里获得的经济利益。自然而然,在2001年之后这一段期间,重要客户对审计质量的消极影响会有所下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会计、审计准则,此次会计、审计准则变迁是顺应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旨在促进会计、审计质量的提高。该准则于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目前工商管理论文,新准则已经实施了三年的时间,然而,新准则是否得到了顺利的实施,是否提高了会计、审计质量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虽然新颁布的会计审计准则都力图更好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审计意见的高质量。但这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新会计准则最大的特点是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虽然新的会计准则也严格规定了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提出假设

为符合1995年发布的《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第七号文件有关审计报告的规定,中国审计师有义务在审计报告上签字。两名审计师必须在审计报告上签字以明确他们(她们)各自对该份审计报告所负的责任。在实践中,中国的审计师以他们(她们)在审计报告上的签字为依据对该份审计报告负责。监管制裁机构如果发现了审计失败,不仅会处罚会计师事务所,还会对单个的签字审计师个人进行处罚。

Francis et al.(1999)建议用城市级别的办事处水平的事务所而不是用事务所总公司作为分析研究审计行为的基本分析单位。因为大客户的经济影响对任何一个办事处水平的事务所来讲比对事务所总公司来讲都更具重要性。DeFond and Francis (2005) 进一步建议再将分析水平进一步向下划分,直至个人审计师水平,这将会更有助于提高研究实验的说服力。虽然有些研究者已经开始检验处在合伙水平上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Carey and Simnett 2006; Chen et al.2008)。但本文是第一个检验处在“个人审计师水平和事务所办事处水平”上,通过比较审计环境改进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来研究客户重要性是如何影响审计质量的。

综上所诉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0:随着相关机制的改进,客户重要性水平对审计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对事务所水平和个人审计师水平来讲是不同的。

H1:客户重要性水平对个人审计师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于事务所水平来讲更强一些论文格式模板。即个人审计师对外部机制环境的改变更加敏感。

四、研究方法与实证结果工商管理论文,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的样本期间是从1995至2009年,划分为1995—2000、2001—2006以及2007—2009三个阶段。本文从2000与2006年前后发生的有关会计法律、法规重大变革入手,着重分析了体制改进、客户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本文的数据包含了三大块:①相关财务数据和股票市场的信息,我们可以从公开数据如CSMAR数据库直接获得。②审计意见和个人审计事务所、地区事务所分所以及签字的审计师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通过从公开数据和年报中手工收集,以及从证监会发布的有关审计数据的补充信息中获得。本文从 CSMAR 数据库找到的有关A股的所有可观察、可利用的信息来构建我们的样本(由于金融保险类企业会计做账的特殊性,样本剔除了金融保险类企业)。我们在数据样本中,删除了缺失审计师信息以及假设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数据以后,共收集了14150家数据。因此本文的最终样本量为14150家。

(二)审计质量和客户重要性水平的度量

国内外很多文献把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质量挂钩(A.Craswellet al.2002;原红旗、李海建2003;刘霄仑2003;徐浩萍2004)。因此本文采取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审计质量。非标准审计意见反映了客户与审计师意见的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非标准审计意见往往反映了审计师较高的独立性。即如果某个审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越多,非标准审计意见占其全部审计意见的比例越大,则会被认为越独立、客观,审计质量越高;如果某年度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比例提高了,通常也会被认为是审计师的审计质量提高了。我们赋予审计意见(OP)的系数为从0—3,分别代表标准审计意见、加解释意见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保留意、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之所以将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放到一组工商管理论文,是因为两者在样本中数量非常少。

客户重要性水平的度量方法虽然有多种,如:用审计费用衡量、从某一客户处的收入比上其所有收入等,本文中,研究用到的数据是从1995开始的,而审计费用的披露是从2000年开始的,所以本文最终采用所审计客户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衡量客户重要性的标准。即用某会计师事务所的某一客户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占事务所所有客户资产总和的自然对数的百分比来衡量。

(三)模型设定

OP=α0+α1LagOP+α2ROA+α3Loss +α4LnTSAT+α5ARINV+α6Turnover+α7Quick+

α8Leverage+β1CI0+β2CIA

因变量

OP

用审计意见类型代表审计质量

自变量

CI0

用来刻画某一客户对事务所的重要性水平

CIA

用来刻画某一客户对个人审计师的重要性水平

控制变量

LagOP

前一期的审计意见类型

QUICK

速动比率

ARINV

应收账款加存货与总资产的比值表示

LEVERAGE

资产负债率

TURNOVER

用营业收入(销售收入)比上总资产

ROA

资产回报率

LOSS

被报告年度发生损失位1,否则位0

LNTAST

顾客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其中

L:表示审计师K审计的客户的数量M:表示在审计意见上签字的审计师的个数

(四)研究结果

(1)1995—2000年与2001—2006年的模型对比

表一:

1995-2000年

2001-2006年

变量

估计系数

T值

Sig.

共线性统量VIF

估计系数

T值

Sig.

共线性统

计量VIF

LagOP

0.035

20.398***

0.000

1.229

0.039

51.737***

0.000

1.259

ROA

-0.989

-6.01***

0.000

2.41

-1.180

-27.708***

0.000

1.988

LOSS

0.037

8.203***

0.000

1.901

0.158

11.885***

0.000

1.583

LNTAST

0.003

0.261

0.749

1.571

0.007

1.498

0.134

1.849

ARINV

0.276

6.948***

0.000

1.248

0.038

3.480***

0.001

1.360

TURNOVER

-0.072

-2.967***

0.003

1.088

-0.004

-0.601

0.548

1.065

QUICK

0.032

4.107***

0.000

1.379

0.006

2.724

0.006

1.074

LEVERAGE

0.368

5.832***

0.000

2.205

0.078

8.686***

0.000

1.076

CI0

-0.053

-0.208

0.835

1.915

-0.047

-0.558

0.577

1.431

CIA

-0.008

-0.028

0.978

1.775

0.030

0.340

0.734

1.328

Adj R-Sq

0.355

0.578

DW值

2.018

1.994

F值

179.284

910.865

Sig.

0.000

0.000

样本量

3242个

6661个

表二:

年份

标准无保留意见*

加意见段的无保留意见

保留意见

无法发表意见及否定意见

1995

230

87.45%

4

1.521%

29

11.03%

0%

1996

249

85.57%

20

6.873%

21

7.217%

1

0.343%

1997

398

84.68%

38

8.086%

32

6.809%

2

0.426%

1998

520

80.25%

83

12.81%

33

5.093%

12

1.852%

1999

563

77.55%

101

13.91%

49

6.749%

13

1.791%

2000

684

81.04%

99

11.73%

48

5.687%

13

1.540%

1995-2000年合计

2644

81.56%

345

10.64%

212

6.539%

41

1.265%

标准审计意见81.56%

非标准审计意见18.44%

2001

834

85.89%

80

8.23%

39

4.02%

18

1.85%

2002

916

87.07%

87

8.27%

34

3.23%

15

1.43%

2003

1039

91.87%

52

4.60%

21

1.86%

19

1.68%

2004

1024

97.62%

56

5.34%

44

4.20%

25

2.38%

2005

1089

88.32%

68

5.51%

50

4.06%

26

2.12%

2006

1148

89.83%

74

5.79%

33

2.58%

23

1.80%

2001-2006合计

6050

88.79%

417

6.12%

221

3.24%

126

1.85%

标准审计意见88.79%

非标准审计意见11.21%

(2)2001—2006年与2007—2009年的数据模型对比

表三:

2001-2006年

2007-2009年

变量

估计系数

T值

Sig.

共线性统

量VIF

估计系数

T值

Sig.

共线性统

计量VIF

LagOP

0.039

51.737***

0.000

1.259

0.548

48.584***

0.000

1.212

ROA

-1.180

-27.708***

0.000

1.988

-0.009

-2.826***

0.005

1.050

LOSS

0.158

11.885***

0.000

1.583

0.267

18.591***

0.000

1.089

LNTAST

0.007

1.498

0.134

1.849

-0.015

-3.570***

0.000

1.381

ARINV

0.038

3.480***

0.001

1.360

-0.013

-0.971

0.359

1.034

TURNOVER

-0.004

-0.601

0.548

1.065

-0.018

-2.306***

0.021

1.032

QUICK

0.006

2.724

0.006

1.074

-.006

-2.383***

0.017

1.060

LEVERAGE

0.078

8.686***

0.000

1.076

-.003

2.414***

0.016

1.162

CI0

-0.047

-0.558

0.577

1.431

-0.149

-2.290***

0.022

1.142

CIA

0.030

0.340

0.734

1.328

-0.035

-0.521

0.603

1.085

Adj R-Sq

0.578

0.486

DW值

1.994

1.983

F值

910.865

405.059

Sig.

0.000

0.000

样本量

6661个

4247个

表四:

年份

标准无保留意见*

加意见段的无保留意见

保留意见

无法发表意见及否定意见

2001

834

85.89%

80

8.23%

39

4.02%

18

1.85%

2002

916

87.07%

87

8.27%

34

3.23%

15

1.43%

2003

1039

91.87%

52

4.60%

21

1.86%

19

1.68%

2004

1024

97.62%

56

5.34%

44

4.20%

25

2.38%

2005

1089

88.32%

68

5.51%

50

4.06%

26

2.12%

2006

1148

89.83%

74

5.79%

33

2.58%

23

1.80%

01-06合计

6050

88.79%

417

6.12%

221

3.24%

126

1.85%

标准审计意见88.79%

非标准审计意见11.21%

2007

1226

92.25%

79

5.94%

12

0.90%

12

0.90%

2008

1350

93.17%

68

4.70%

14

1.93%

17

1.17%

2009

1367

93.06%

72

4.90%

13

0.89%

17

1.16%

07-09合计

3943

92.84%

219

5.16%

39

0.90%

46

1.08%

标准审计意见92.84%

非标准审计意见7.16%

五、结论分析

对于本文的主要变量CI0和CIA,从表一和表三种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出如下变化:

事务所水平:CI0经历了由负相关(不显著)——负相关(不显著)——负相关(显著)

审计师水平:CIA经历了由负相关(不显著)——正相关(不显著)——负相关(不显著)

我们的结论表明,当体制环境对投资者保护较弱时,个人审计师更容易对其在经济上有重要作用的客户采取妥协,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毫无疑问在中国,随着体制环境的改进,将有助于减少发生审计失败即审计妥协的可能性。表明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对个人审计师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对事务所水平的影响不大,根据研究结论我们可以推知CIA比CI0 更敏感。

表二、四描述了每一年的样本量以及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论文格式模板。其中由表二可知2000年后一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发表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由81.56%上升到了88.79%,而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则是由18.44%下降到了11.21%。这与我们的期望相矛盾工商管理论文,因为根据我们的假设前提,随着审计质量的提高,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应该呈现下降趋势,而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应该有所提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的局面,其原因如下:一证监会在2003年新修订的有关审计报告的相关条款,对持续经营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使其不会影响到审计意见的整体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客户更愿意接受审计调整(如果审计师要求或者同意),而不是接受添加意见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或者其他类型的审计意见。这一点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从表二中2003年与2004年的数据中得到证实。二,随着体制的日益改进,相关法律法规对投资者的保护越来越完善,管理层不愿冒风险进行会计造假,从而减少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数量,使得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有所增加。

从表四中可以得知在2007年实施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以后,事务所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工商管理论文,由88.79%上升至92.84%,而相应的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都进一步有所下降。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审计质量有下降趋势。但并不能因此就判定新颁布新的各项准则有损于审计质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一方面是因为颁布的新准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各审计人员对新颁布的各项准则的要求需要有一个适应、熟练的过程。新的准则框架无形中给审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注册会计师本身并没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备,就可能会使一些准则的执行落空,引发更为广泛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问题。因此在不断完善各项准则及外部体制的同时,作为审计师的个人还应加强自身各项能力的提高以适应各种变化来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Chen, C-Y.,C-J. Chan, and Y-C. Lin. 2008. Audit partner tenure,audit firm tenure,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 Does long auditor tenure impairearnings quality?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5(2):415-445.

2.Chen shimin, Sunny Y.J.Sun, and Wu Donghui.2010. Client Importance,Institutional Imorovement, and Audit Quality in China: an office and inpidualauditor level analysi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view 85(1):127-158.

3.方军雄,洪剑峭,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启示[J].审计研究,2004,(6).

4.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J],2003.

第5篇

【关键词】审计理论 审计报告 逻辑框架 教学设计

一、引言

审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包括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税法、计算机、统计学及审计的专门技术和方法等,内容多而复杂。通过对现有审计教材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几乎所有的课程内容编排都是从审计的概念、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历史及职业道德、审计目标、审计证据、计划审计工作、审计风险评估及应对、审计抽样到业务循环审计再到审计报告,大多数老师也是遵循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讲授。这种方式也许适合审计理论的阐述,但极易造成学生学习思维的混乱,难以摸清审计的主线,不清楚到底学了什么内容,无法形成清晰的逻辑框架。

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这些“高深”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已成为高校审计教师教学的难题。因此,本文以审计报告为导向,重构审计课程的逻辑框架,以此为基础对审计理论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一是做好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强烈兴趣;二是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审计思路;三是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三管齐下,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审计理论知识,为审计实务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二、基于审计报告的审计课程逻辑框架重构

(一)审计报告逻辑框架构建

基于审计报告的逻辑框架,是以审计的最终产品――审计报告为起点,分析审计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与出具审计报告的关系,由果及因,对应形成了三个知识板块:一是审计输出的结果,即审计的最终目标――出具审计报告;二是为了得到审计结果,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搜集审计证据的过程,包括审计人员寻找证据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则、可利用的手段以及相关的道德和法律约束;三是注册会计师赖以搜集证据的原始资料,包括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如下图所示。

(二)审计报告逻辑框架分析

基于审计报告的逻辑框架颠覆了传统的审计教学,围绕着审计报告重新定义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调整不仅使各个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每学到一章都能在逻辑框架图中找到对应位置,而且整个教学安排围绕审计结果展开,知其果时必想知其然,追根溯源的本能自然被激发出来,随后再学习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就会觉得很有意义。在新的逻辑框架下对审计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潜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保证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审计报告导向的审计理论教学设计

(一)做好课程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来形容审计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再合适不过了,审计课程若设计巧妙,能激起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强烈求知欲,使学生愉快地进入精彩的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对审计第一堂课的设计不仅要新颖而且要具有启发性。根据新的课程框架,审计的第一堂课应该直指核心,揭开审计的神秘面纱,明确以下问题:审计的目标;审计的概念及审计的地位。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环节展开:

1.循循善诱:用会计报告引出审计报告

会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会计是做账的,那么审计就是查账的。根据这个思路,首个环节用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前者是审计的对象,后者是审计的结果,通过对比让学生很直观地明白会计与审计的区别,会计工作流程与审计工作流程的区别,并由此引出审计框架结构图,建立对审计的初步印象。

2.各抒己见:在探讨中得真知

在前一个环节,学生对审计已经有了初体验,但对到底什么是审计并不十分清晰。本环节由教师对什么是审计进行设问,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分享一些名人对审计的理解,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里根总统以及前总理朱F基都曾对审计发表过见解,进而引出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73年对审计作的经典定义,循序渐进,使枯燥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

3.层层剥离:事实是最好的证明

审计的发展史是审计地位的直接展示。最后环节可以从南海公司事件讲起,引出审计产生的历史意义,再结合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关系的产生等,使独立审计成为现实需求,最后结合股民的案例说明审计已成为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上述环节的教学设计,以审计报告为起点,以审计的社会地位为结点,不仅使审计更加形象生动、全方位展现审计魅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调整审计理论的教学内容

计理论部分一般包括审计与鉴证、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审计技术与审计程序以及审计报告,这些理论知识涉及了大量审计专业术语、条款等准则原文,读起来拗口生涩,不易理解。但这些理论知识不仅是审计教学的重点,也是审计课程体系的难点。基于以审计目标为导向的逻辑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符合逻辑递进原理,按照各个知识点与审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将审计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调整,如表(1)所示。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01 号》规定,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证,出具审计报告。由此可见,审计人员为了对财务报表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必须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那么审计人员工作的过程,也就演变成了搜集证据的过程。因此,如果说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出具审计报告,那么审计工作的核心就是搜集审计证据,审计工作是围绕证据而展开。这是在整个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需要贯彻的主题思想,以便于让学生时刻意识到审计证据的价值和意义。

既然审计的结果是找证据出报告,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将“获取证据应遵循的规则――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受到的约束――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搜集证据的手段――八个审计程序、审计抽样技术、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这些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认清每个知识点在逻辑框架图中的位置,可以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现象。

(三)改革教学方法

审计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现阶段的大部分审计教材都是以审计准则为依据,许多概念和方法都是以准则原文的形式出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学原理,课堂上仍以讲解教材和练习为主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其结果会导致师生陷入“学生不愿意听老师上课没兴致学生更不愿意听”的怪圈,更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如何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是审计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事实。对审计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课前准备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是理论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学生的课前准备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由于审计理论部分基本上都与审计准则原文有关,因此,在学习审计相关的重要概念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应的准则原文或法律条文,找到这些重要概念、原则或方法的出处;二是搜集审计发展历程中与所学审计理论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两方面信息的搜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与审计准则或法律规范有深入的接触,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2.课堂实施

没有奖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度等于一纸空文,如果好的课前准备,得不到教师的奖励和回应,也很难持久进行。因此,课前准备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课堂实施环节加以巩固。同时,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和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在互动和交流中接受新知识,得到启迪,让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如下: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基于审计目标的审计课程逻辑框架图,并找出当前所学知识在逻辑框架图中的具置,以及与审计目标的逻辑关系。其次,检查课前准备的成效。按不同情况可采用提问、讨论、小组上台展示等方式进行。最后,由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进行补充说明,对于学生选用的案例进行点评总结,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供补充案例。在课堂上实施以上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知识、思想与才华的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让教师在共同讨论中获益匪浅。

3.课后评分与反馈

学生受知识储备的限制,并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审计课程中的重难点,但可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因此,在课后进行小组评分与教学反馈,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考课堂上的师生交流环节,而且有助于教师通过课后感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改进教学过程。具体操作如下:由每个小组按照小组评分表,如表(2)所示,从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相关度、案例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案例相关问题解释的合理性,以及案例设计及表达流畅度四个角度,对参与互动的小组进行评分,并写不少于200字的课后感想(包括对教学环节的建议和意见)。小组评分的结果可以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课后感想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控和矫正,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审计教育,如果对审计理论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思路上,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很难达成。审计理论作为审计实务的理论指导,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提高实践能力和审计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加强审计教学研究,改善教育质量,增进教学效果,充分缩小审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审计报告为导向,建立审计课程逻辑框架,积极探索审计教学改革路径,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社会提供专业的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玉.外审计教学研究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7).

[2] 余玉苗. 《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创造力、就业力与创业力的塑造为导向[J].财会通讯,2011(12).

[3] 董丽英. 审计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4(8).

第6篇

[论文摘要] 近年来,在财政部指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审计准则,这对于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审计准则建设的情况,以及审计风险准则问题。

过去十多年来,在财政部指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审计准则,这对于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审计准则作为衡量与保障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权威标准,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一、中国审计准则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自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以来,我国以规范行业管理和提高执业质量为目标,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章制度,并在审计准则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审计准则建设以及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有效地适应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需要。审计准则已经成为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必备指南,成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依据,成为理论研究、教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还是有关部门执法、判断注册会计师执业罪错的依据。

尽管审计准则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急速变化,中国审计准则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

1.行业面临的风险有日益增大趋势。管理层财务舞弊事件频繁爆发,如科龙事件等加大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风险,严重损害了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利益,动摇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和审计有效性的信心。

2.现行审计实务不能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现行审计实务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存在很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

3.经济发展要求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全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打开国门,吸引外资,使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国界。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二、以制定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创新审计准则体系

1.关于审计准则的建设情况。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我们对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审计风险的项目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完善审计准则。

2.创新审计准则体系。从目前看,我国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类型较多,其中既有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内部控制审核等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又有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管理咨询和税务咨询等不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还有特殊的鉴证业务,如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因此,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已经不能完全包容注册会计师各类业务使用的执业准则,需要对此进行改进。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新准则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执业准则体系应当涵盖注册会计师所有执业领域,包括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及相关服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际趋同努力的重点所在。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在对外宣传时,我们将执业准则简称为“审计准则”。

3.改进执业准则名称。由于现行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含了部分非审计业务准则,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非审计业务准则从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分离出来,按照其业务特性冠以适当的名称。

4.完善执业准则编号。目前执业准则是按时间顺序编号的,看起来连续,但实际上是零乱的,没有内在逻辑。为了克服按时间循序顺序编号带来的弊端,我们拟按照会计科目编号原理进行编号。

三、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的问题

审计风险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证据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为获取审计证据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进一步明确了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与现行独立审计准则相比,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程序,更广和更深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

2.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时,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不得不经过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

3.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种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不得将实质性测试只集中在例外事项上。

4.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审计风险准则的出台,有利于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有利于严格审计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有利于明确审计责任,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有利于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中国审计准则体系的,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它的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2004.5

第7篇

审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包括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税法、计算机、统计学及审计的专门技术和方法等,内容多而复杂。通过对现有审计教材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几乎所有的课程内容编排都是从审计的概念、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历史及职业道德、审计目标、审计证据、计划审计工作、审计风险评估及应对、审计抽样到业务循环审计再到审计报告,大多数老师也是遵循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讲授。这种方式也许适合审计理论的阐述,但极易造成学生学习思维的混乱,难以摸清审计的主线,不清楚到底学了什么内容,无法形成清晰的逻辑框架。

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这些“高深”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已成为高校审计教师教学的难题。因此,本文以审计报告为导向,重构审计课程的逻辑框架,以此为基础对审计理论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一是做好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强烈兴趣;二是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审计思路;三是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三管齐下,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审计理论知识,为审计实务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二、基于审计报告的审计课程逻辑框架重构

(一)审计报告逻辑框架构建

基于审计报告的逻辑框架,是以审计的最终产品――审计报告为起点,分析审计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与出具审计报告的关系,由果及因,对应形成了三个知识板块:一是审计输出的结果,即审计的最终目标――出具审计报告;二是为了得到审计结果,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搜集审计证据的过程,包括审计人员寻找证据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则、可利用的手段以及相关的道德和法律约束;三是注册会计师赖以搜集证据的原始资料,包括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如下图所示。

(二)审计报告逻辑框架分析

基于审计报告的逻辑框架颠覆了传统的审计教学,围绕着审计报告重新定义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调整不仅使各个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每学到一章都能在逻辑框架图中找到对应位置,而且整个教学安排围绕审计结果展开,知其果时必想知其然,追根溯源的本能自然被激发出来,随后再学习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就会觉得很有意义。在新的逻辑框架下对审计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潜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保证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审计报告导向的审计理论教学设计

(一)做好课程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来形容审计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再合适不过了,审计课程若设计巧妙,能激起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强烈求知欲,使学生愉快地进入精彩的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对审计第一堂课的设计不仅要新颖而且要具有启发性。根据新的课程框架,审计的第一堂课应该直指核心,揭开审计的神秘面纱,明确以下问题:审计的目标;审计的概念及审计的地位。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环节展开:

1.循循善诱:用会计报告引出审计报告

会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会计是做账的,那么审计就是查账的。根据这个思路,首个环节用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前者是审计的对象,后者是审计的结果,通过对比让学生很直观地明白会计与审计的区别,会计工作流程与审计工作流程的区别,并由此引出审计框架结构图,建立对审计的初步印象。

2.各抒己见:在探讨中得真知

在前一个环节,学生对审计已经有了初体验,但对到底什么是审计并不十分清晰。本环节由教师对什么是审计进行设问,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分享一些名人对审计的理解,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里根总统以及前总理朱?F基都曾对审计发表过见解,进而引出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73年对审计作的经典定义,循序渐进,使枯燥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

3.层层剥离:事实是最好的证明

审计的发展史是审计地位的直接展示。最后环节可以从南海公司事件讲起,引出审计产生的历史意义,再结合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等,使独立审计成为现实需求,最后结合股民的案例说明审计已成为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上述环节的教学设计,以审计报告为起点,以审计的社会地位为结点,不仅使审计更加形象生动、全方位展现审计魅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调整审计理论的教学内容

??计理论部分一般包括审计与鉴证、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审计技术与审计程序以及审计报告,这些理论知识涉及了大量审计专业术语、条款等准则原文,读起来拗口生涩,不易理解。但这些理论知识不仅是审计教学的重点,也是审计课程体系的难点。基于以审计目标为导向的逻辑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符合逻辑递进原理,按照各个知识点与审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将审计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调整,如表(1)所示。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01 号》规定,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证,出具审计报告。由此可见,审计人员为了对财务报表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必须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那么审计人员工作的过程,也就演变成了搜集证据的过程。因此,如果说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出具审计报告,那么审计工作的核心就是搜集审计证据,审计工作是围绕证据而展开。这是在整个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需要贯彻的主题思想,以便于让学生时刻意识到审计证据的价值和意义。

既然审计的结果是找证据出报告,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将“获取证据应遵循的规则――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受到的约束――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搜集证据的手段――八个审计程序、审计抽样技术、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这些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认清每个知识点在逻辑框架图中的位置,可以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现象。

(三)改革教学方法

审计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现阶段的大部分审计教材都是以审计准则为依据,许多概念和方法都是以准则原文的形式出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学原理,课堂上仍以讲解教材和练习为主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其结果会导致师生陷入“学生不愿意听老师上课没兴致学生更不愿意听”的怪圈,更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如何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是审计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事实。对审计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课前准备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是理论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学生的课前准备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由于审计理论部分基本上都与审计准则原文有关,因此,在学习审计相关的重要概念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应的准则原文或法律条文,找到这些重要概念、原则或方法的出处;二是搜集审计发展历程中与所学审计理论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两方面信息的搜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与审计准则或法律规范有深入的接触,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2.课堂实施

没有奖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度等于一纸空文,如果好的课前准备,得不到教师的奖励和回应,也很难持久进行。因此,课前准备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课堂实施环节加以巩固。同时,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和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在互动和交流中接受新知识,得到启迪,让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如下: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基于审计目标的审计课程逻辑框架图,并找出当前所学知识在逻辑框架图中的具体位置,以及与审计目标的逻辑关系。其次,检查课前准备的成效。按不同情况可采用提问、讨论、小组上台展示等方式进行。最后,由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进行补充说明,对于学生选用的案例进行点评总结,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供补充案例。在课堂上实施以上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知识、思想与才华的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让教师在共同讨论中获益匪浅。

3.课后评分与反馈

学生受知识储备的限制,并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审计课程中的重难点,但可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因此,在课后进行小组评分与教学反馈,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考课堂上的师生交流环节,而且有助于教师通过课后感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改进教学过程。具体操作如下:由每个小组按照小组评分表,如表(2)所示,从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相关度、案例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案例相关问题解释的合理性,以及案例设计及表达流畅度四个角度,对参与互动的小组进行评分,并写不少于200字的课后感想(包括对教学环节的建议和意见)。小组评分的结果可以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课后感想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控和矫正,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8篇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审计体制;审计准则;审计指标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好转,审计工作的重心从真实、合法性审计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审计事业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国家财政支出或资助的投资项目的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独立地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可行性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进行绩效审计的条件日臻成熟。

1.经济发展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

我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积累,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下,绩效审计将顺应形势的发展而产生。

2.我国绩效审计有法律的保障

我国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这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制定了大量的财经法律法规,对企业的效益情况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3.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绩效审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理论工作者关于政府绩效审计方面介绍西方经验,阐述自我见地的书籍相继出版,为理论的完善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政府绩效审计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三、我国构建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宏观环境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构建需要一个合理的宏观环境,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完善:

1.重构政府审计体制

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审计机关都隶属于立法机构,主要审计政府财政。我国这种隶属于行政机构的审计体制以及地方审计机关所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在中央和地方利益发生矛盾时,不利于确保政府审计的独立和政府审计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发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议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将我国审计体制改革为隶属于人大的立法型审计体制,同时将地方审计机关所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改革为上一级审计机关会同地方人大共同领导、上一级审计机关为主的领导模式。这就使各级审计机关既实现了组织形式上的独立,又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

2.健全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体系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是法律直接赋予审计机构的权力,所以健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规范是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必须重新定位,以保证政府绩效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维护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3.加快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建设

我国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设计层次十分明确,但准则是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捏”在一起综合考虑,这样容易造成国家审计准则操作性不强,不便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遵循。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进行规定的,在基本准则和绝大部分具体准则中都缺乏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的规定。因此,可以对我国现有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加入绩效审计概念,补充修改基本准则,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具体准则,必要时制定政府绩效审计手册审计指南。

4.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履行职能和承担责任的审计,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应当围绕这个核心内容进行。建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既要考虑目前我国党政机关设置情况、公务员管理考核制度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因素,又要考虑审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和适当超前性。

5.实施审计公告制度

审计公告制度就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等,采用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在推行审计公告制上,审计署与固定的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介保持良好的关系,将重大的、社会公众关注的政府绩效审计项目的绩效审计报告刊登在重大报刊、电视等信息媒体上。除了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外,审计署还可印发一些宣传资料,将绩效审计项目的内容、结果以及审计建议的执行情况详细地介绍出来。审计署还可以将全部绩效审计的结果、审计建议、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等全部刊登在审计署网站上,以便任何人何时何地都可以查询。

参考文献:

[1]姚和平黄约: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J].当代经济2006(10).

第9篇

[关键词]审计理论结构;审计目的;审计环境;审计风险

审计的表明,在“审计”这一客观事物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此,“审计无理论”的观点是片面的。审计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收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审计实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无法离开审计理论要求,故有必要首先对审计理论要素进行探讨。

一、审计理论要素

莫茨和夏拉夫在《审计理论结构》(1961)中主张审计理论结构应是在审计概念基础上制定程序和标准,其关系呈现锥形,概念处于锥顶,程序在锥底。这里,审计概念的建立非常重要。两位学者提出的审计中心概念有:证据应有的审计谨慎、公正表达、独立性、道德行为并指明审计概念并未仅此而止。这一开拓性著作设计了审计理论框架,后人论述审计理论几乎都是在他们所奠定的基础上进行,该著作被誉为审计理论第一座里程碑。

1978年,C.W.尚德尔发表《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发展了莫茨和夏拉夫的理论,认定以下五个基本要素为审计理论的基本点:公设、定理、结构、原则、标准。

《蒙哥马利审计学》第10版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审计理论的五个要素,但未描述五要素的相互关系:审计目的、规则或标准、公设、概念、技术。

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在其著作《外部审计学》中用一系列的审计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表述审计理论,强调审计目的、审计标准、审计公设、审计技术和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

从诸多学术前辈对审计理论要素的研究可以看出,有一些要素是他们共同认为重要的,即概念、标准和公设,其中莫茨、夏拉夫的观点提供了审计理论研究指导性的依据,而蒙哥马利审计学提出的五要素更为确切,安德森的贡献在于将一系列审计概念及其关系描述出来。在此,本文提出对审计理论要素的看法,以供探讨。

无疑,理论研究会受到当时主客观条件限制。莫茨和夏拉夫的理论极富前瞻性,但其作用是指导性的,我们只有从发展的角度来和体会,才能科学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本文认为,随着审计实务、方法的不断发展变化及人们认知程度的提高,审计理论内容也应不断扩充、更新。审计理论的要素应包括:1.审计目标-审计目标具有阶段性,并保持一定时期和稳定性。审计目标有总体目标的特定项目目标。2.公设-是不能直接证明的。对一门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现一般称假设。3.概念-每门学科的不同方面都有一般化的概念,它们与公设一起来源于观察和实验。4.规则-或标准,是关于主体素质或实务质量的要求,一般又称为准则。5.技术-包括不同形式的证据和取得、评价、鉴定、综合证据的方法、程序。6.环境-是主体之于客体审计行为的周围主客观条件。7.风险-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形成的,潜在并随时可能发生的损害或损失,包括名誉及诸多方面。8.审计报告-是审计结论的书面载体,涉及报告发表意见的种类、形式、内容等。以上八个审计理论要素是在蒙氏论述基础上的拓展,增加的环境因素是因为审计理论的研究不能不研究审计环境,审计成因基于环境的客观要求,审计发展的动因又在于环境的发展变化,脱离环境的审计理论研究是形而上学的做法,是非科学的。

将风险列入审计理论要素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审计风险确定评估模式及理论依据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审计风险对于审计实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审计报告是审计师表达审计意见并公之于众的书面媒介,因此审计报告的形式、内容乃至审计报告中的用语会其使用者能否正确理解审计报告,从而影响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并为审计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

由于对审计理论要素的认识存在分岐,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学者三泽一在其著作《审计学》中按对象描述审计理论的结构,而非就“审计一般”来建立结构,他认为有些要把会计理论同审计理论结合才能解决,只有把会计领域和领域中各种各样问题同审计结合起来才能使审计理论结构系统化,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其优点在于认识到财务审计以外领域的审计发展。加拿大学者安德森认为,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协调一致的概念框架以确定达到既定审计目标所必需的审计程序(及范围),他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以审计目的作为出发点,具有现实意义,只是有些要素关系颠倒,影响了理论结构的指导作用。我国学者对审计理论结构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几种典型观点有:

1.审计本质导向理论结构,大致可描述为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准则程序方法报告。

2.审计假设导向结构,大致可描述为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规范程序报告。

上述国内外理论者的研究成果各有千秋,但存在一个共同缺陷是与审计环境相脱离,未能反映审计理论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事实上,审计环境着审计实践,同时渗透于审计理论的各个方面,理应在审计理论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前已提及的审计理论要素,本文提出以下审计理论结构。

1.将审计的社会环境纳入审计理论结构图中,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并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外围的虚线图表明审计理论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之所以用“圆”的图形表示环境,说明在每一个时刻上均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与辩证法中运动与静止观相符。尽管社会环境内部不断运动变化,但可以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对之进行研究。审计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公众对审计行为的客观需求,同时审计师自身的实践活动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其他诸如、、、地理、人文等因素对审计的影响或约束,亦构成审计的社会环境。

2.审计目标直接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审计目标的确立,并受到审计行为职能技术条件的制约。因此,审计目标是审计与环境间的桥梁,起到联接双方的作用。以审计目标为起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是现实的选择:符合逻辑学,审计目标是一切审计实践活动的中心;符合系统论,审计目标是指导和制约审计行为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审计行为的衡量标准。审计目标是制定审计原则、准则以及程序,解释审计方法、技术、程序的依据,有助于排列其他系统组成要素;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能增强审计理论的实践法,丰富审计理论的,推动审计理论日趋完善。

3.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来源于审计执业人员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常识。假设具有:A同一性,即体系中的命题应与其他命题相一致;B贡献性,通常被解释为演绎的前提,用于推理;C排他性,两个相矛盾的命题,不可能都是真实的,故永远不能纳入同一体系;D独立性,假如命题是从某一既定假定中推演出来,那它就是一个定理,是一项必然的事实,而不是一个新的假设。审计假设的提出应符合现实的要求,并在理论研究中占重要地位。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独立性、职业关注、审计证据、公允反映、职业道德、审计风险、审计责任等,这些概念贯穿于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的各个方面。从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延伸出去,再联系审计实务,可以推衍出审计职能等基本理论。

4.审计准则以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为源泉,审计原则是审计实务中有普遍联系的常规,两者经审计职业界提炼而成。审计准则是审计理论在实务中的具体,是衡量审计行为质量尽度,是实施审计程序应达到的标准;审计原则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审计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反映,如独立性原则、保密原则、职业谨慎原则、重要性原则、充分提示原则。此外,在审计过程中应始终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在审计准则的制定中应体现审计原则的精神实质,因此,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有层次上的差别,是衡量审计目标完成情况的尽度。

5.期望差距是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要求与审计师自身提供职业服务范围能力之间的差异,期望差距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法庭判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审计风险与应有职业关注、审计责任密切相关,且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主要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高度的风险意识是审计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提高审计质量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最根本措施。

6.审计技术主要与审计证据相关,涉及取得证据的方法、程序,以审计目标为确定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审计目标的实现。证据理论是审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过程实质是一个收集、评价和鉴证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师依照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要求,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与既定标准(如公认原则)对比,形成审计报告。

第10篇

一、新旧准则总则部分简单对照

1、旧准则:一共四条,阐述较为简单。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第三条,本准则所称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使得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意见。本准则所称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联,并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第四条,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参照本准则办理。

2、新准则:一共6条,阐述更加具体准确。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获取审计证据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为获取审计证据所需实施的审计程序,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第三条,本准则所称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第四条,依据会计记录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测试会计记录以获取审计证据。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本身并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获取用作审计证据的其他信息。第五条,可用作审计证据的其他信息包括注册会计师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的信息。第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二、新准则格式方面的变化

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中包括总则、一般原则、取证方法、附则四项内容。新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包括五部分,分别为总则、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附则。其中,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被单列为一要素,新增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不再采取一般原则这种含糊不清的叫法。征求意见稿对获取证据的审计程序也做了必要的补充,与2004年12月15日修订的

《国际审计准则500――审计证据》协调一致。

三、新准则内容方面的变化

1、适用范围。原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但总则中明确说明,执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可以参照执行。新准则征求意见稿中也指明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而且附则第3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以外的其他审计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将范围明确为审计业务,不包括会计咨询、服务,定位更加准确。这与审计业务的特征要求相符合。

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原准则除了在总则里简单介绍了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定义外,在一般准则部分仅仅说明判断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当考虑审计风险、具体项目的重要程度、审计经验、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类型及获取途径五个因素,并没有具体指出如何判断充分性和适当性。新准则征求意见稿则明确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新准则进一步规范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的具体原则,相关性有3个,可靠性有5个。新准则的规定更具有指导性。

3、获取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原准则在一般准则部分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部分说明获取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有关主要事项,其实就是解释获取证据去证明哪些认定。但在原准则中,账户报表层次是合在一起的5个认定: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估价或分摊、表达与披露,有一定的迷惑性。新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则参考2004年12月15日修订的《国际审计准则500――审计证据》的规定,将认定按各类交易和事项、期末账户余额以及表达与披露进行了区分,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5个类别:发生、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期末账户余额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4个类别: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对列报与披露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4个类别: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分类和可理解性、准确性和计价。将认定按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内容加以区分,可以更有效的指导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4、审计程序。原准则将审计程序称做取证方法,并在准则第三部分简单介绍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6种方法的定义。新准则征求意见稿则对审计工作做了更为详细的说明,它指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以获得支持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证据,这些程序是依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做出的。其中,还强调了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价,这与审计风险模型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在审计过程中,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包括评估财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将紧紧围绕其展开,最终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

此外,具体程序也细化为八个,分别为: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并明确指出审计程序的性质和时间可能受财务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生成和储存方式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保存某些信息以供查阅,或在可获得该信息的期间执行审计程序。

5、其他。除了以上主体内容的变化外,新旧准则中还存在一些细节方面的区别,如控制测试的应用前提,原是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规定的,但新准则征求意见稿中也援引相关规定“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控制测试是必要的:(一)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以支持评估结果;(二)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以获取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这就使得新准则的指导性更为明确,更具参考价值。

第11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会计电算化进入到了迅猛发展的阶段,同时也对会计电算化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会计电算化基础内涵入手,通过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展开分析,运用分析、举例等方法原理,结合目前我国企业和审计的实际情况,讨论了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一系列影响、会计电算化审计面临的问题等,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审计未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观点,得出了应加强内部控制、做好系统电算过程和结果的审计的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将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具体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会计信息系统。通俗的说会计电算化就是应用计算机设备和配套的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会计工作的过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普遍开展,对审计工作的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和准则、审计技术及审计人员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传统的审计方式进行改造,是国内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内容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电算化审计的内容和难度加大:由于软件行业的发展,会计软件也朝着复杂化、专业化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多,结构也日趋复杂。但是,目前我国的软件公司在开发财务软件时,仅考虑到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极少兼顾到电算化审计的要求,故当审计人员对公司进行财务审计时,往往发现缺少数据接口,也不能进行数据转换,很多本应由计算机完成的工作,现不得不人工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审计人员的负担,也会产生不应有的差错。 

审计人员需要对财务软件进行审查:因财务软件是根据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报表,故一旦公司财务软件受到攻击,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均可能产生相关漏洞,这就为某些不法之徒侵占公司财产提供了便利。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公司的财务软件进行细致的审查,以检查其是否被恶意程序修改,产生的数据是否真实、合法、安全、有效。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标准和准则的影响: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是审计的相关要素,如今会计的工作方法发生了改变,由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发展,故审计的相关要素也发生了更改,其旧有的与手工记账相对应的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也不适用了,势必需要一套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能与现有的会计环境相对应。尽管目前已有部分关于电算化审计的准则和标准出台,但与实际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国家需要加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相应的审计准则和方法。 

2 会计电算化审计面临的问题 

我国电算化审计软件还不成熟,不完善:由于我国软件公司在设计会计软件时未能考虑到审计的需要,没有设置相应的电算化审计窗口,以致影响了审计工作。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我国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向用户提供的是一个“黑盒系统”,既不提供审计所需数据接口,也不提供系统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文件结构及设置,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由人工来完成,光靠软件很难进行审计取证工作。 

二是会计软件未能预留审计测试通道。审计人员经常要进行穿过测试,在系统不提供审计测试通道的情况下测试数据很难清除,极易破坏客户的数据文件。电算化审计软件是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有效工具。 

3 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对策分析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使得会计系统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与对手工账簿的审计相比,相应在审计内容、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对购置的会计软件还是对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审计内容上都需要对其系统内控进行审计,以及对其电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审计方法或措施有所不同。 

3.1 需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的审计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其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了相应提高。在手工记账时代,审计人员只需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及实务知识即可,但在会计电算化时代,由于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引入,需要设计人员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能分析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 

3.2 审计人员需要在现有的审计基础上研究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新的事物的产生必然需要有新的技术和方法。因此需要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的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例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测试技术、数据库或数据文件的审计技术、应用软件审计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评价技术等,这些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效率,加快审计工作的进程,也将对目前各种不同的审计技术和工具进行相应的规范。 

3.3 为适应电算化审计,需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手工记账相对应的审计方法显然已不能达到电算化审计的要求,其审计风险也日益显现,在会计电算化的环境下进行审计,原有的审计线索和审计数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形势要求审计人员加快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同时,对会计电算化的审计范围也扩大了,电算化审计不仅需要对数据的输入及输出的真实性、合法性等进行审计,更需要对会计电算化程序进行检查,已确定其未受攻击,计算过程是可靠的。 

参考文献 

[1]邱胜利.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1. 

[2]尹平.审计技巧示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韦沛文.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4]崔健民.独立审计准则操作指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托马斯·波特.计算机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6]蔡春,车宣呈,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第12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会计电算化进入到了迅猛发展的阶段,同时也对会计电算化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会计电算化基础内涵入手,通过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展开分析,运用分析、举例等方法原理,结合目前我国企业和审计的实际情况,讨论了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一系列影响、会计电算化审计面临的问题等,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审计未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观点,得出了应加强内部控制、做好系统电算过程和结果的审计的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将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具体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会计信息系统。通俗的说会计电算化就是应用计算机设备和配套的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会计工作的过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普遍开展,对审计工作的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和准则、审计技术及审计人员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传统的审计方式进行改造,是国内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内容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电算化审计的内容和难度加大:由于软件行业的发展,会计软件也朝着复杂化、专业化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多,结构也日趋复杂。但是,目前我国的软件公司在开发财务软件时,仅考虑到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极少兼顾到电算化审计的要求,故当审计人员对公司进行财务审计时,往往发现缺少数据接口,也不能进行数据转换,很多本应由计算机完成的工作,现不得不人工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审计人员的负担,也会产生不应有的差错。

审计人员需要对财务软件进行审查:因财务软件是根据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报表,故一旦公司财务软件受到攻击,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均可能产生相关漏洞,这就为某些不法之徒侵占公司财产提供了便利。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公司的财务软件进行细致的审查,以检查其是否被恶意程序修改,产生的数据是否真实、合法、安全、有效。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标准和准则的影响: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是审计的相关要素,如今会计的工作方法发生了改变,由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发展,故审计的相关要素也发生了更改,其旧有的与手工记账相对应的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也不适用了,势必需要一套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能与现有的会计环境相对应。尽管目前已有部分关于电算化审计的准则和标准出台,但与实际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国家需要加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相应的审计准则和方法。

2 会计电算化审计面临的问题

我国电算化审计软件还不成熟,不完善:由于我国软件公司在设计会计软件时未能考虑到审计的需要,没有设置相应的电算化审计窗口,以致影响了审计工作。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我国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向用户提供的是一个“黑盒系统”,既不提供审计所需数据接口,也不提供系统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文件结构及设置,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由人工来完成,光靠软件很难进行审计取证工作。

二是会计软件未能预留审计测试通道。审计人员经常要进行穿过测试,在系统不提供审计测试通道的情况下测试数据很难清除,极易破坏客户的数据文件。电算化审计软件是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有效工具。

3 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对策分析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使得会计系统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与对手工账簿的审计相比,相应在审计内容、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对购置的会计软件还是对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审计内容上都需要对其系统内控进行审计,以及对其电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审计方法或措施有所不同。

3.1 需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的审计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其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了相应提高。在手工记账时代,审计人员只需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及实务知识即可,但在会计电算化时代,由于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引入,需要设计人员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能分析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

3.2 审计人员需要在现有的审计基础上研究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新的事物的产生必然需要有新的技术和方法。因此需要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的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例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测试技术、数据库或数据文件的审计技术、应用软件审计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评价技术等,这些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效率,加快审计工作的进程,也将对目前各种不同的审计技术和工具进行相应的规范。

3.3 为适应电算化审计,需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手工记账相对应的审计方法显然已不能达到电算化审计的要求,其审计风险也日益显现,在会计电算化的环境下进行审计,原有的审计线索和审计数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形势要求审计人员加快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同时,对会计电算化的审计范围也扩大了,电算化审计不仅需要对数据的输入及输出的真实性、合法性等进行审计,更需要对会计电算化程序进行检查,已确定其未受攻击,计算过程是可靠的。

参考文献

[1]邱胜利.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1.

[2]尹平.审计技巧示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韦沛文.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4]崔健民.独立审计准则操作指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托马斯·波特.计算机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6]蔡春,车宣呈,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