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18 15:1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上日出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四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51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其核心重在“导”,而不在“主宰”。因此,课堂教学应讲究“导”的艺术。

一、导趣――把准教学的兴奋点,引导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好学、乐学,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激趣的方法也很多,一则笑话、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个悬念、一幅画面、一次演示、一曲音乐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可先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名曲。当清泉般的旋律轻轻流人学生的心田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诠释,顺利进入正题。再如,进行《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时,有位教师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你们都知道童话大师安徒生吧!有一次他参加一个舞会,里面有一位女士因为久闻安徒生的大名,便上前殷勤地问道:‘您觉得我穿的这件衣服怎么样?您喜欢吗?’安徒生很看不惯这位女士的言谈举止,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这位女士又问:‘那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的、什么料子的、哪种样式的好看呢?’安徒生说了一句话,让周围的人大吃一惊。他说:‘皇帝的新装。’顿时,宴会宾客哄堂大笑。”学生都很好奇“皇帝的新装”有什么好笑的,于是教师及时引导,引入了童话《皇帝的新装》的学习。如此导入不仅联系了课文,而且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学生能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为教学创造了条件。

二、导情――把准情感的激发点,激发学生情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一是“以情传情”。教师要用自己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声情并茂,使学生能够从课文到语言、语调以及事件发展的节奏等方面都融入作品当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进而产生共鸣。二是“触景生情”。虽然有些课文的感情很丰富饱满,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不易引起学生共鸣。如教学《丰碑》一文,当学生读到军需处长被冻死的场景时,教师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就可以营造悲壮、苍凉的气氛,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如,教学《海上日出》,可以用课件引入,弥补学生没有亲眼目睹海上日出的缺憾,使学生“目观其形,心知其意”,深入意境。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相关的视频播放,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三是“以情移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动学生,用包容的心去接纳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自然就乐于和教师相处,跟教师倾诉自己的情感。

三、导思――把准思维的启迪点,引导学生活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核心。以情启思、以读导思、以疑激思、以评反思都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策略。“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要想让学生思,教师就要善于引导,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跳水》一文,当孩子在横木上身处危险境界,父亲举枪恫吓孩子,迫使孩子跳水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还有别的方法能帮助孩子脱险吗?”学生的回答是千奇百怪的,有的提出搭梯子,有的提出铺垫子,有的提出用直升机――学生的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样就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型教学转变,变“死学”为“活学”了。

四、导法――把准能力培养的落实点,引导学生会学

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把准落实点,相机传授学习方法。教师可从教学内容定学法,从学生实际情况定学法――突出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 “说”的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说什么”“怎样说”的问题,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核心是先想后说。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在《走进问题导学,构建学本课堂》专题报告中,关于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讲,提出了构建结构性语言表达的思路。表达时可采用“破冰语――陈述语――讨论语――结束语”的流程。这很值得借鉴。学生表达的过程,教师还要注意纠正语病,使之表达完整、准确。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减负增效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40-02

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应当客观地分析课堂现实,总结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问题已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面前,更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新理念、新模式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一 注重设置情境,引起学生思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以什么方式开始,关系到学生会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情绪开始一节课的学习。数学课堂上要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自由、愉悦、而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和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先以Flash课件展示“海上日出”的优美动画情境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指出动画中的太阳和海平面有哪些位置关系,让学生在讨论中开始一节课的学习。通过这些教学情境的设置更易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

在情境设置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现实情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性,进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从开始就带着一种好奇心和探究欲走进数学课堂,这有助于课堂教学任务出色地完成。

二 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充分利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将数学课堂生活化、应用化、趣味化。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要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最终形成知识技能。要把“学生学什么”作为教的内容,引导学生去质疑、发现、探究、归纳、应用。这样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自然能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合并同类项2”教学时,要求学生通过竞赛活动任意写一个两位数,用这个两位数减去十位与个位上数字,再把所得的数各数位相加后乘以11减去66,问结果等于多少?每一位学生在纸上写的两位数虽然不相同,但结果却都一样,同学们面面相觑,感到惊奇,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此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主动性和兴趣。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和交流等形式的基础上,将学习知识的外在形式转变为学习的内在刚性需求,即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就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所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三 注重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

讨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多参与到问题探究讨论中,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与提高。但讨论的前提是要能够注重讨论思维情境的设置。

例如,下面的一道探索规律题:根据下图所示,按不同的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

教师提问:1张桌子放多少把椅子?2张桌子放多少把椅子?4张桌子可放多少把椅子?n张桌子可放多少把椅子?

学生1:4n+2;

学生2:2×2n+2;

学生3:2n+2n+2;

学生4:(6-2)n+2

……

解题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问题是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中的主动力;问题对思维发展具有指向作用,因此问题是探索活动的指航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自觉摒弃那种“导演加主演”式的教学定式,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真正的引导者这一点上,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形成思维发散链,养成探究数学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 注重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质疑是一切创新的开始,更是另辟新路的基石。”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好课不是按照预期的设想“完美”收场,而是在课堂上有新、奇、异的闪光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反驳、举一反三时,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体现,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体现。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课堂学习的发散性、生活性持肯定和鼓励态度;要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热烈、认真、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进行交流与探讨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去。

五 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提升教学素养

反思不仅仅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为此,必须对所从事的教学认真反思: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阶段的需要;反思所用的教材特点和在教材的处理上是否做到已深度解释教材,恰当地使用教材;反思教法使用的科学性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反思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是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时效性等。这样,才能在反思中真正地把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落到实处;才能够在创新素质教育中,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突破;才能释放出学生的课外时间,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素质教育下减负增效。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下,教师要能够创设学习情境,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求知,更要让学生能够生智、创新、学有所用。只有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性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新的平台上开创出新的教育增效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忠明.数学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3]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活”起来

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重头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就十分必要,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个性化阅读中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呢?

一、要确立教师的主导性,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在学习《爱迪生》时,有学生认为爱迪生很傻,在火车上做实验,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硫酸差点烧伤了他的眼睛,他还做实验。那么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明白爱迪生为什么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做实验,引导学生去形成正确的观点。此外,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利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例如,教学中让学生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到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描写某一季节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成短课文,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更愿意学。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当学生选择学习漓江的“水”这部分时,老师问:“你准备怎样去领略漓江水的特点呢?”学生提出了好多好办法:有抓重点词句欣赏,有读文看图欣赏……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漓江水的特点。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读书效率也高了。

3.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避免单一的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不同的交流方式中,观点相互碰撞,增进理解程度,实现了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 努力营造民主、自由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个性化阅读教学最高教学境界必然实现创造性阅读。阅读创造的基本内涵是“读出个性”,正确途径是“先入后出”。创造性阅读主要适用求异思维,从正向和反向思考问题,对文本进行反思、审视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民主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其间,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珍惜学生的独有体验。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意识,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张扬个性。我们每个教师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反之教师以师道尊严或标准答案把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拒之门外,势必遏止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个性化阅读也就不复存在。如我在巴金《海上日出》一文品读教学中,一个个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自己对日出的理解――日出的景象美和精神美,不禁使我对学生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到位深刻的情感体验暗暗称赞。但品读到“有云的日子的日出”时,谈朗读感受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乌云象征。我并没有脱口加以否认,更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说:“你的回答真与众不同!”在精心呵护下,我们的个性化阅读之路越走越广,每节课总是热闹而有质量的。相反,如果以标准答案规范或不允许有不同声音,相信课堂阅读教学只能使师生感到枯燥而压抑。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四、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融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变得比昨天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

第4篇

一、创设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活力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泾渭分明,教学中应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能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打破教师唱“独角戏”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自己进行表达讨论,交流思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我由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一文引入,通过整个日出的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直线和圆之间存在着三种位置关系,从上课一开始就充分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数学学习应该通过新型的教学设计来实现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从而构建积极的生态课堂,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二、丰富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当中的寓意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讲多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表现得更加民主、灵活,学生的学习开始趋向于主动、合作、探索和创新,生动活泼的课堂面貌正在形成。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模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模式的完全摒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当教材内容具有从直观到抽象的特点,应采取“观察―操作―概括―应用”的模式;当教材内容具有从已知到未知的特点,应采取“自学―指导―理解―巩固”的模式;当教材内容具有从假设到验证的特点,宜采取“问题―讨论―建摸―拓展”的模式;当内容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的特点,宜采取“情境―探究―总结―反思”的模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相互间的动静结合,更能促成学生的成功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对突破静态学习很有必要。同时,教师也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以宽容、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求知、一起探究,让学生感悟失败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三、开展实践活动,加深社会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行为不可。由此可知,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融入生活,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同时,也悄然解决了数学问题。我在讲《反比例函数的实例调查》(苏科版八下第76页)一课前,先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不同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生活中的具有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实例,上课时各小组推选代表走上讲台,将自己在课余时间内找到的实例展现给大家。在一片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更能促进学生接受新的数学知识。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重点,数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素养。如:调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体育比赛等)、调查社会中的各种投资(如储蓄、买彩票、基金等)应掌握的知识。另外,调查与研究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教学知识,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房”,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到售房处了解、计算各种不同户型的价格,然后认真分析,仔细对比,进行“选购”,并将自己的实践过程写成调查小报告。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按揭购房、分期付款等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教师通过大量阅读和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教学资源。

四、利用资源优势,构建和谐课堂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推进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课程资源。多媒体、视频展示台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形象性、立体性和动感性等方面的不足。用形象的图象取代手画的框图,用生动的动画代替对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能够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创造一个全新的课堂环境,一扫数学课堂上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现状,取得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让课堂教学最终变成相关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询资料。数学史上出现的数学问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讲述数学发展的历程和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一些著名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比如我在讲“勾股定理”一节时,重点之一便是挖掘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数学史融入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告知学生勾股定理的证明最早是我国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在《周髀注》一书中给出的,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理念,实践新教材。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要作调整,教师身份要转变,教师要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给学生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个正确有效的引导途径,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同时把“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服从学”的观念,吸取传统教学法的优点,融入到现代教学法中去。

参考文献:

[1]陈明华,林益生主编.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