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06:2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风险投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促进了国家整体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同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需解决。
一 风险投资的涵义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又被译为创业投资。根据美国全面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具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根据欧洲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一种由专门的投资公司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成长型、扩张型或重组型的未上市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辅之以管理参与的投资行为;联合国经济和发展组织24个工业发达国家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投资方式研讨会上认为,凡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都可视为风险投资;我国《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中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科技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高科技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
简单的说,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1.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单一
在2006年6月1日之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是采取公司制。而不是有限合伙制或信托制。公司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以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设立。公司制是最早出现的风险投资组织形式。随着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的实行,有限合伙制在我国也得到了确认。有限合伙制最初产生于美国的硅谷,它由两部分人组成: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前者是资金管理者,后者是主要投资者。通过有限合伙公司而不是直接投资投资于风险企业,投资者把许多工作如选择、组织、管理和最终的退出清算都委托给普通合伙人。这两者并不能说谁好谁坏,主要是受到投资环境和政策的影响。而法国的信托制是限定为合同行为,即基于信任将财产全部(或部分)转移后,依据合同而为受益人(或特定目的)管理或处分财产。
2.风险投资契约关系设计不完善与资金来源狭窄
我国的风险投资契约关系中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各投资主体之间契约关系松散,激励约束执行不到位。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家所运营),大多数在投资后对于风险企业的管理参与度很低,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参与管理,即使参与管理,效率也并不高。而有关风险投资的书籍则是非常多,在这些书里都只是把风险投资的契约关系做为很小的一部分来写,其实契约关系在风险投资中是最为重要的。 转贴于
现阶段我国风险资本来源主要是海外投资、上市公司、政府拨款资助、科技企业和民营资本企业。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占绝对的优势,造成投资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了竞争的缺乏和运行的不规范,以及效率的低下,同时融资渠道的狭窄,则直接导致了风险资本的规模较小。在美国和欧洲的风险投资市场越来越大作用的投资天使(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投资家,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在我国还未出现。另外,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层次还不完善,产品品种不但很少,而且很不均衡。不过随着近年来民间资本的快速发展,这一局面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针对我国在进行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如下的发展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把民间资本引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领域,通过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让资本最大增值.还有从国际经验来看,外国风险资本的介入也是发展本国风险投资的重要依托。我国应减少对风险投资限制、制定健全有关风险投资政策,并提高它们的透明度,促进外国风险资本关注,吸引外国风险投资资本,使其更加支持中国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也是我国风险投资拓宽资金来源发展的重要渠道。
2.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与之相适应我们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降低风险资本的获得成本,提高风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水平。
3.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参考文献:
[1]安实,王健,赵泽斌.风险投资理论与方法[M]. 科学出版社,2005.10~12.
中国人虽然以保守著名,但同时又是世界上最热衷于赌博和最喜欢跟风的民族。与此有关,风险投资在中国着实热过一阵,而后便因资本市场狂跌而陷入了沉寂。
但风险投资作为一个热门专题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学院里的博士硕士候选人们的常见论文主题,而从政府角度,又在相当程度上把风险投资当成了推动高科技产业的魔法石。很显然,国内各方面都对风险投资倾注了太多的热情和期待。那么,目前尚处在低迷之中的国内风险投资能否在短时间内东山再起?
其实,我们只须把视角转向国内已经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便会发现形势并不乐观。事实上这些风险投资公司在公司组织、投资领域、项目评估、增值服务和投资退出几个方面都面临重重困境。
公司组织
中国的风险投资现在(乃至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是政府资金和国有上市公司在唱主角,无论是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还是投资过程的运作,都没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证券交易公司、政府部门和其他国有投资公司,绝大部分人没有生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投资银行业的经验也极其有限,更不用提创业经验了;很难想象一些原来互不相识而且没有共同投资理念的人凑在一起,在没有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的情况下能组成优秀的投资公司。
投资领域
国内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把投资方向定位于高科技企业,然而这并非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单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回报行业必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一样;其次看一个行业是否能兴旺发达,应该主要看其市场前景而不是技术水平的高低;再者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比较竞争优势在于具有成本优势、可以规模生产大量出口的产业,而不一定是高科技产业。事实上很多成功做大做强的企业,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高科技,而是因为他们有高超的管理技能、有效的商业模式或者成功的品牌战略。如果投资公司只盯着高科技寻找投资项目,将会错失很多良好的投资机会。
项目评估
从利益与责任机制上来看,国有投资公司的资金处于所有者“缺位”状态,董事会成员有投资决策权,却不持有公司股权,与投资成败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再加上董事们一般并非投资或技术专家,不参与项目调研,由此很难保持决策的正确性。投资公司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筛选与评估,他们也不持有公司股权,管理人员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利益没有相关性,与投资成败没有直接利益与责任关系,因此项目评估的深入性与客观性都难以保证。
增值服务
风险投资公司都把增值服务作为卖点,宣称除了资金,他们还提供企业诊断、制定市场拓展策略、优化股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物色高层管理人员、协助规范财务管理、协助拟定上市计划等增值服务。实际上投资公司的增值服务往往流于口头上的空谈。且不说投资公司的项目经理们成天忙于寻找项目和评估项目,就算他们真的有时间,以一般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的从业人员的水平,也很难给被投资企业提供好的意见。
投资退出
风险投资公司最希望被投资企业上市,结果风险投资资本增值数十倍,成功的故事到处宣传。可事实上国内创业板开板无期,主板法人股增值有限;加上中国股市容量有限,排队上市需要漫长的等待。在海外上市是海外投资基金玩的游戏,国有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由于有审批、国有资产流失的审计等层层障碍,再考虑到H股和S股的法人股流通问题,基本上很少考虑这条路。
论文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湖南
当前,来势汹涌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退,经济复苏迹象日益明显,“后危机时代”已悄然来临。从国际以及国内各地区的政策动向中不难发现,新一轮以新兴战略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正在孕育,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苏州、武汉等地在金融危机以后都出台了加快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科技部全国创新城市评价结果显示,深圳、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创新指数在全国处于前列,而湖南的长株潭地区仍处在中等偏低的位置。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竞争格局、发展态势的研判,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将直接影响“后危机时代”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乃至湖南经济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竞争地位。
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企稳回升,规模不断壮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但由于一系列政策刺激,该产业企稳回升较快,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2009年,全年共完成增加值4500.90亿元,增长31.1%,占全省GDP的10.9%,比2005年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283.99亿元,实现利税471.66亿元,分别增长29.5%和30.6%[1]。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4个企业管理论文,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6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71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35家。一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长丰与广汽集团实现战略重组,广汽菲亚特轿车落户湖南,比亚迪汽车落户长沙,陕汽重工长沙基地、北汽株洲基地建成投产,北汽福田、吉利汽车快速发展,长株潭有望成为全国又一个重要汽车产业基地;湖南有色控股与中国五矿集团战略重组,有望进入世界500强。
2、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湖南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近年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按当前的增速估计,到2015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将达到5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超过20%[2]。与国家敲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型产业相比,湖南省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其中,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先导产业。特别是湖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同类行业中处于前列,已形成了以广电、出版、动漫三大优势板块为龙头,演艺娱乐、文博会展、工艺美术为第二梯次,电视购物、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集群为补充的多层次产业体系。
3、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与信息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为代表的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以长沙为中心的现代工程机械产业群,以株洲、湘潭为中心的现代电力机车、轻轨地铁产业群,和以衡阳为基地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等产业群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地位;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博云新材、金瑞科技、杉杉科技等,电池材料四氧化三锰、氢氧化镍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之首,钴酸锂电池材料产销量居世界第三;电子与信息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摩托罗拉、思科、诺基亚、湘邮科技、长城信息、三辰卡通等,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软件企业,原创动漫制作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生物与医药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惠霖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双鹤药业、九芝堂等一批医药重点企业,具有全国重要的中成药研发、生产和物流配送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已建成隆平高科、亚华种业、金健米业等十多家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群。
4、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布局呈现聚集态势。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3+5”城市群,即长株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地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截止2009年,长株潭地区拥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43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47.0%,实现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省的56.9%、57.4%、59.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6、6.7和13.2个百分点[3]论文格式范文。在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的带动下,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5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企业管理论文,2009年五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487.81亿元,占“3+5”城市群的比重为36.9%,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
5、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逐渐增强。金融危机以来,湖南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新材料、冶金、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机械装备等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推动湖南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省新增2个国家级、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4个国家级、6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启动运转;全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82项;完成省级及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284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0项,居全国第3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2件,位居中部第1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6万件和8309件,增长13.8%和35.5%;成功研制“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目标取得重大进展;大功率机车、高压电抗器、220吨电动轮自卸车等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成功投产[4]。
二、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依然偏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依然不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从总量上看,2009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500.90亿元,全省的总量比深圳、苏州等一些城市的增加值还低,如深圳、苏州、上海、广州等城市在2008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就分别达到:8710.95亿元、6510.8亿元、6041.98亿元、3981.3亿元[5]。从比重上看,2009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9%,而同期山东省、广东省的比重均超过20%。近年来,湖南一些欠发达的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度缓慢,制约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如大湘西地区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06.66亿元,比重仅为全省的4.5%,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9.7个百分点。
2、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仍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是跨三次产业的企业集合,产业内既包括工业和建筑企业,也有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企业。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一业独大的局面,第二产业占据绝对地位,高科技农业和创新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小增长慢。2009年,第二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403.76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97.8%。农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很低,分别仅为1.0%和1.2%。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装备制造行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4%,接近一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的比重为33.2%,达到1/3,重加工、高能耗特点明显[5]。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资源与环境等行业的规模小,发展缓慢,2009年,两大行业完成的产值分别为26.43亿元、58.7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仅为0.6%、1.3%,增速分别为19.5%和13.5%企业管理论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和9.6个百分点。
3、开发园区尚未形成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构建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处在雏形阶段,发展滞后。一是区内企业的聚集度比较脆弱。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创办之初甚至到现在仍然是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劳动力价格等优势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企业入区的主要动因是享受政府给予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而不是开发区本身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因而缺乏可靠的根植性。二是湖南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仍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必须具备的科技环境、金融环境、物流环境和人文自然环境等,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困难重重。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普遍缺乏集群成长的公共关系网络。因而,湖南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在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个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6.9%,2008年降至51.2%,2009年下降到48.4%。长沙、株洲、湘潭三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产值占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出现下降,从2006年的80.3%下降到2008 年的78.4%,2009年下降到74.3%。
4、融资难,尚未建立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资金短缺状况,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风险投资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高新技术产业资本融通渠道狭窄,多数企业的发展依靠银行贷款,容易受宏观政策的影响,一些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而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很少。湖南省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体系,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影响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5、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体系整合效率不高。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主体大部分是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习惯于模仿,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而不少龙头企业也没有担负起带头技术创新、引领转变发展模式的重任,从而导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效益不高、发展速度偏慢。同时,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人才队伍不够,在很大层面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且流失严重。另外,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不够,产、学、研相互脱节,一方面,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脱节,其科技研发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重要外部力量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
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氛围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大轻小。即重视对大型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相对缺少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合理的政策扶持和政府指导,信用担保体系以及综合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二是重过去轻未来。即偏重于对业已发展起来的前景比较明朗、风险比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缺少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但目前存在较大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三是政策资源不够聚焦,政策效果减弱。现有政策中,无论是大企业、成熟企业,还是小企业、新兴企业都予以扶持;无论是成熟产业领域,还是新兴产业领域,政策都顾及。但政策资源有限,政府服务能力亦有限,最后导致“普惠式”政策变成了“撒胡椒面”,“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打折扣企业管理论文,政策效果不尽理想。
三、加快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政策氛围上的偏差,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湖南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阶段,湖南应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落实各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投入、土地规划、投资融资、人才使用等方面全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并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争取重点支持10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行业龙头论文格式范文。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强化政府采购对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面临自身结构调整问题。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态势下,湖南应结合省政府敲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利用湖南省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以长株潭国家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将省内科技创新资源较为丰富,投资环境相对较好,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较高等有利因素,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各类资源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利用人们生活水平以及节能环保意识逐步提高的趋势,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电动汽车、节能环保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试点示范,促进新兴产业应用市场的拓展。
3、以服务平台和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构建产业化生态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扩大专业化高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模,满足企业专业化共平台需求。转变高新区发展方式,引导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产业基础,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由“大而全”转为“少而精”,加速产业集聚。具体而言,要整合8座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长株潭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为主导,岳阳以石化工业为主导,衡阳以综合制造业为主导,常德以农产品深加工和制造业为主导,益阳以新能源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导,娄底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及配套工业为主导。构建娄底、衡阳原材料工业与长株潭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长株潭不再新建、扩建火电厂,在周边地区发展火电、水电以及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为长株潭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将烟草、食品工业引导至常德、湘潭,农产品物流和商贸产业调整至湘潭、衡阳、常德,将湘钢的扩建调整与岳阳、娄底的钢铁产业调整相结合,将株洲的石化工业部分调整至岳阳[5]。
4、优化风险投资机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企业管理论文,湖南省应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壮大风险投资规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大力推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适当扩大政府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的规模,建立财政风险投资补偿资金,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要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促进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或者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要扩大风险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鼓励组建中外合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或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来湘建立分支机构。
5、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要加强技术创新的源头建设。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鼓励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各方面优势,鼓励产、学、研各方在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共同开发关联平台技术、联合研究制定技术标准、联合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互相兼职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二要完善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经费,增加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原始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扶持,支撑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三要建立企业家创新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组织考察学习国内外企业自主创新经验,邀请国内外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专家来湘指导,帮助湖南企业家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洞察力和战略创新与组织创新融合的实现力。四要优化创业环境,汇聚各类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才是关键,湖南要坚定树立“人才立业”的观念,坚决贯彻“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构筑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
参考文献
[1][2][3]湖南省统计局.2009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湖南统计信息网
[4].2010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M].湖南省门户网站
[5]张世平等.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考[J]. 咨询与决策报告,2010(45),湖南统计信息网
关键词:风险投资 海关风险管理 变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09-03
风险投资可以溯源至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的成立。目前,尽管风险投资存在着以银行为中心、以证券市场为中心和以政府为中心的三种模式,但是它们都较好地解决了技术创新与资金融通二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及成本高昂等问题,风险投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而海关风险管理的起步整整晚了近半个世纪,一直到1993年美国海关才引入风险管理机制,随后荷兰(1994年)与澳大利亚(1996年)等国海关开始逐步推行风险管理制度。海关风险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海关与风险企业之间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能存在的系列风险。无论从发展时间还是成熟度上来看,风险投资的管理与运作机制都可以为海关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海关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的基本关联分析
对于海关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列表分析(见表1)。这里,主要涉及二者的内涵、主体、客体等基本层面的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运用权益资本对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利润回报潜力的风险企业进行的投资行为;而海关风险管理是指一国海关部门通过对风险企业的管理,将海关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提高通关和服务效率,尽可能增加关税、保证国内产业安全与发展等国家或公众利益的行为。
风险投资的主体一般是风险投资机构或公司,海关风险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海关部门。风险投资与海关风险管理的对象(客体)都是风险企业。所谓“风险”,总括地讲,无论在风险投资还是海关风险管理领域都是指“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但是展开来说,各自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有明显不同、涉猎范围也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具体而言,风险投资与海关风险管理中的“风险”之间的差别如下: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是指存在技术不适宜产业化或者企业管理不善、经营困难等问题而导致投资资本受损的可能;海关风险是指“导致进出口贸易、国内产业或公众蒙受损失或危害的不守法情事发生的机会或可能性程度”①,风险主要包括风险企业偷逃国家关税类风险(内含价格风险、数量风险、税率风险等),逃避国家管制类风险(内含证件风险、加工贸易手册风险、减免税表风险等),逃避国家禁止类风险(内含禁止进出口风险与侵犯知识产权风险等),以及涉嫌其他类风险(内含报关单逻辑风险、通关数据逻辑风险、企业管理风险等)。
风险投资的管理过程以市场化为主,进行风险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将会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风险,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有效解决,因此需要风险投资辅助中介机构提供各类咨询服务。这样的机构在国外非常普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牵头组成,提供各种咨询;一类是经营管理委员会,由金融、投资、法律、管理、营销等各方面的专家和风险投资成功人士组成,提供管理服务。近些年来,在国际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中,辅助中介机构的确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国海关风险管理的过程基本属于政府行为,尽管在海关风险管理过程也有报关协会等中介性行业组织的参与,但是,这些组织只能算作海关政府职能的延伸部分,这与成熟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目前国家海关总署作为主管部门的体制下,报关协会也需要更好地参与到海关风险管理的服务环节中来,比如,可以承担为企业提供分类指导、市场信息、标准认定与管理咨询等服务。
风险投资非常重视产业的选择与企业的甄别,以尽可能获取最大利益,避免带来损失风险;同样地,海关也需要分产业商品类别和企业守法等级进行风险管理。近年来我国海关开始的分类通关改革,正是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从企业贸易守法和进出口商品归类的角度对风险企业实施不同风险等级的通关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海关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提高了通关速度和服务效率,增加了国家关税,也保证了国内产业发展与安全等国家或公众利益。
风险投资是一种有风险的较长期投资,一般要经过3~7年,它是准备为一个有迅速发展潜力的新公司或新发展的产品经受最初风险的投资,当然此项投资可能一去不回,也可能成百倍的受益。但是,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投资行为,还要利用其经验、知识和广泛的社会网络为风险企业提供一种特有的资本经营服务,甚至包括咨询管理等服务。在海关风险管理中,尽管政府进行的不是资金投入,但也需要注重长期的管理效果,需要促进风险企业成为贸易守法的“合作伙伴”,而不仅是简单的短期监管和收缴关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关风险管理需要重视实施或者提供一些长效服务措施。
二、海关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人力资本开发
风险投资活动是一门精巧高深的学问,要求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复合型特点。西方发达国家从风险投资的产生起,就十分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一方面,个体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精通各种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团队要人才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从风险投资家到一般技术人员搭配科学。据有关研究,风险资本家构成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由金融机构投资经理转化而来,二是由创业家转化而来,三是由科技企业大公司的高级经理转化而来,四是由科班出身的年轻职业资本家。他们的来源与背景不同,各自的知识、经验与阅历等自然不尽相同,在风险投资领域也各有所长,他们与创业家的有效匹配对风险投资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风险资本家还应该在经验、社会网络关系、金融专业、技能甚至特性素质上与创业家相辅相成(范柏乃等,2000)。例如,风险资本家在企业策划、融资、财务管理上有特长,以及与金融业的关系对创业家是一种财富,而创业家在创新精神、产品开发、市场推广方面对风险企业是不可缺少的。二者如果能够目标一致、并可以取长补短,成为合作伙伴,风险投资与企业经营都有希望取得很大成功。
对于海关风险管理来说,其面对的是从事各类商品进出口贸易的性质不同风险各异的企业,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觉守法、维护正常进出境秩序、保障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全,急需培养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海关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本开发上,可以借鉴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本开发模式,考虑建立不同产业分类基础上的风险业务分析专家库,一方面自己内部努力培养一大批不同专业或资历背景(包括来源于各类贸易企业)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吸收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各类外部专家一起参与工作。这样,海关监管与后续稽查等服务与企业进出口贸易业务需求就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合作伙伴,海关风险管理与企业贸易经营的目标都可望很好地实现。
据调查,目前海关系统中的风险管理专家短缺,人才没有形成梯队,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甚至出现了海关风险管理系统在制定者离任后,继任者中无人看得懂、摸得清,更不敢进行风险参数调整与系统更新,导致系统得出的风险评判结论仅限于理论意义上的分析,与现实需求状况存在着很大差距。海关风险管理系统不能仅是几个人看得懂、少数人参与的系统,而应该是由以专家小组为核心,包括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以及专家小组指导下的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置等大批人员参与的大系统,甚至是一个由全部海关以及相关部门人员参与的全局性的整体系统。只有尽快成立各专业类别的风险专家库和专家小组,并保证专家库和专家小组不断充实、更新,形成一支有战斗力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队伍,这样海关风险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也才能充分发挥海关风险管理的功能,符合海关业务提升发展的要求。专家小组一方面要负责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确定与协调风险处置、及时更新风险参数与影响要素、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主要任务,另一方面还可以负责参与国际协作、共同确定便利化与风险安全标准等任务。
三、海关风险管理要注重全局风险控制与后续管理服务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和风险控制机制
风险投资中的公司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协调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管理层的关系,以防止管理层以风险投资人的损失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Sahlman(1990)研究表明,风险资本家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激励企业家努力工作和提供准确的信息。常用的机制包括分阶段投资、可转换优先股和股份期权,这些机制能使风险资本家与创业家之间合理地分配权利与义务,并能有效地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它们是风险投资中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最重要的内容。风险投资的分阶段投入对风险资本家来说,是赋予了保留放弃项目和对项目进行增资的期权(Dixit and Pindyck,1995),这两项期权对创业家是一种激励与约束,对风险资本家有很大价值。Gompers(1997)研究认为,应用可转换优先股份和股票期权设计一个合同,可以为创业家提供有效的激励,将风险部分地从风险资本家转移到企业家身上,让其感知风险而努力工作,并使风险投资家能获得正确信息以作出判断和评估,使二者间潜在的冲突最小化。
海关风险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协调海关部门和风险企业的关系,以防止企业以国家利益的损失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此,荷兰等国家海关开始进行“客户概念”下的以产业商品和企业守法为依据的分类改革,以通关便利激励企业守法,按照“守法便利、违法惩戒”的管理原则,引导企业守法自律,来有效防范、弱化、控制海关管理风险,提高海关管理整体效能,实现海关与企业共同健康发展的“双赢”局面,最终达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海关自身利益的协调统一。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管理效率来说,海关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的管理机制逐步趋于接近,至于是否可以更好地借鉴风险投资的市场化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全局理念和“后管理”服务对海关风险管理的启示
从管理环节来看,风险投资主要强调三个环节:一是投资决策的评估,二是“投资后管理”,三是资金退出,环环紧扣形成全局性的完整系统。其中,前面两个环节对我们改进海关风险管理,更好地处理海关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海关风险管理中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估环节与风险投资决策阶段的评估非常近似,总体上来说,“评估”的理念已经在海关风险管理中得到广泛的认可与运用。相对而言,风险投资的“投资后管理”,在海关风险管理中还没有产生广泛性影响,这可能缘于二者在管理市场化与政府主导性方面的认知差异。风险投资的“投资后管理”表现为风险资本家对风险企业进行持续的跟踪服务,所做最多的两项工作是帮助企业筹集资金和提高管理与赢利能力。风险资本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尽管存在管理性质与手段上的一些差异,但是,笔者认为,风险投资对于风险企业提供“后管理”服务还是值得海关风险管理部门借鉴的。
风险投资从开始项目选择与评估、投资决策到资金退出,非常强调全局的完整性,一旦决策对“投资后管理”非常关注。从理论上说,海关风险管理的完整流程包括风险参数的设置、风险布控、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置以及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监控,而实践中往往容易强调前面的风险管理环节,对于后期的风险处置和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监控重视不够,在我国这种情况特别突出。由于在海关部门设置中风险管理部门与稽查等后续管理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前期的风险分析与评估部门过于强调技术、风险信息分析偏于理论系统,和海关稽查等后期的风险处置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程序性沟通,结果必然带来部门割裂的困境:一方面风险分析与评估部门虚化,风险信息浪费或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海关稽查等部门又缺乏必要的有用的风险信息提示,过于单纯强调一线经验。上海海关在这方面相对领先一步,海关稽查查获案件中有接近一半受益于海关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风险评估信息。
我国海关风险管理改革的推进,要从全局和风险管理的整体系统出发,实施过程中注重部门设置与功能调整的协调,加强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后续风险处置及风险处置过程评估,强化海关对守法诚信企业的“伙伴式”管理服务。例如,海关可以联合其他外贸部门,对我国一些出口企业提业政策、商品归类、出口退税、税率减免、后续稽查、海关安全认证等方面的咨询与建议,使这些企业产品能够顺畅出口欧美等国际市场。这些方面海关能够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具有独特的优势,理应采取更积极、主动的举措。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便利化的发展趋势也要求海关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强化后续管理服务,要通过统计、稽查等手段,增强“伙伴式”服务意识,使“把关”职能和“服务”职能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基于信用基础上的“伙伴式”风险管理,海关可以有效地解决监管工作中严格执法与高效运作的突出矛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进出口贸易业务发展和应征关税入库。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是继1998年实施通关作业改革、2004年实施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改革之后,进一步推进海关风险管理的又一次改革探索。此次海关大监管体系改革提出了“由企及物”的指导思想,要求海关风险管理工作从以商品为重点向以企业为单元的根本性变革,通过企业守法诚信体系建设,实施企业分类通关管理,实现通关便利、速度提升,监管空间也由口岸向企业拓展。这是系统性海关风险管理对于强化对企业后续“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是风险投资全局性、系统性发展对海关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启示。
注释:
①这是美国海关对海关风险的定义。参见:孙毅彪.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
参考文献:
1.孙毅彪.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55
2.张道恒.海关风险管理: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新手段[J].海关与大市场,2003(1):58-59
3.范柏乃等.国际风险投资理论研究综述[J].浙江金融,2000(9):32-35
4.李伟华,马全军.国际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亚太经济,1998(3):4-8
5.随春波.中国海关的风险管理机制与海关稽查[D].对外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摘要:风险投资是高科技发展的助推器,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我国发展风险投资20年,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如风投资本总量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本退出机制不通畅、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阐述了我国风投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风险投资;现状;挑战
一、风险投资概述
1.风险投资的特征
风险投资,是由专门人员和机构向那些刚刚成立或增长迅速、潜力很大、风险也很大的未上市新兴企业长期股权融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典型的风险投资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Star-up)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
(2)投资期限至少在3-5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被投资企业10%-49%的股权,不要求取得控股权,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
(3)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
(4)风险投资人一般不参与被投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提供增值服务;除了种子期(seed)融资以外,一般也对被投企业以后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予以满足。
(5)由于投资目的是追求超额回报,当被投企业增值后,投资人会通过上市IPO、收购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增值。
(6)风险性极高,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平均在70%左右,但一旦成功,便会获得超额回报。
2.分类及功能
对风险投资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按投入方式,可分为“杠杆式”风险投资和“权益性”风险投资,后者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投资方式。按接受投资的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可以将风投资本分为种子资本、导入资本、发展资本和风险并购资本。
风险投资的基本功能是为应用高科技成果的中小企业提供其创业和发展所必须的股权资本,风险投资的基本运作机制是由风司融到风险资金,投向经过谨慎筛选的风险企业或项目,培养风险企业发展壮大,实现正常的市场运作,然后撒出投资,再去寻找新的项目。由此可见,风险投资主要有资金放大器、风险调节器、企业孵化器等几种功能。
3.风险投资的运作
风险投资主要由项目评估和选择、谈判和签定投资协议、培育风险企业、实现投资收益等环节构成。
(1)项目评估和选择。企业家(团队)管理能力、产品或技术的独特性以及产品市场大小构成了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创投决策的“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决不选取超过两个以上风险的项目。
第二定律:V=P×S×E
其中,V代表总的考核值,P代表产品市场大小,S代表产品、服务或技术的独特性,E代表管理团队(企业家)的素质。
第三定律:投资P值最大的项目。
(2)谈判和签订投资协议。风险企业所关心的是有足够的资金满足企业运转,确保目标利润和企业经营权。双方通过对风险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测来确定风险投资所占股份,最后形成项目股权分配与投资额及对赌条款等全面细致的风险投资协议。
(3)培育风险企业。协议签订后,风司与风险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一般通过管理报告、企业定期访问、担任企业董事会成员来对企业实行监控,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风司一般还会用自身的管理、法律、财务等方面专长,向风险企业提供专业咨询等增值服务。
(4)实现投资收益。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和时机选择,取决于风司整体投资组合收益的最大化。主要的退出方式有风险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其他大公司收购风险企业,把风险企业转售给其它投资公司;执行偿付协议,风险企业向风司回购自身股份。
二、我国风投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1.投资概况
我国风投行业经历过2000、2001年的发展高峰,之后随国内创业板暂不开设和纳斯达克网络泡沫的破灭而走向低谷,直到2004年由于资本市场退出形势的预期好转以及网络潮的回暖,风投行业在总投资额上大幅攀升,据统计数据,中外风投机构在2004年共对253家大陆及大陆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投资总额达12.6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投资案例数量较2003年增加43%,投资金额上升28%,风投业进人一个全面复苏和加速发展的时期。
2.行业分布分析
风投机构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通常会考虑该行业的成长性、创新性、市场前景以及具体企业的管理团队。调查显示,传统制造业已经取代软件行业,成为创投项目最为集中的行业,表明风投资本规避风险和短期盈利取向的动机显著增强。风投资本通过参股方式,从稳定发展的传统制造业那里获得股利,增加利润流量,满足了风司股东要求的一种策略选择。
3.区域分布分析
风投资本偏重高新技术项目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指向上海、深圳、江苏、浙江、北京、天津等地,其中上海的风投机构数目最多,但在资金总量上比深圳小,北京虽然机构数目较少,但管理的资金却较多。此外,风投出现很强的区域集点。京津冀地区的项目投资强度最高,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差别不大,而东三省及其他地区的差别则较大。
4.阶段分布分析
针对创业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其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即种子期、发展期、成长期、扩张期以及成熟期。风投机构会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投资对策。
国外的风投资本一般集中在发展、成长和扩展阶段,向种子和成熟阶段投的比例比较小,特别是在种子阶段,大约只有5%。2003年以来,风投资本分布基本上是“正态分布”:中间大两头小。项目主要集中在成长阶段,而种子阶段所占比例最少,这种趋势与国外风投的阶段分布基本一致。
5.我国风投行业投资项目退出状况
自2003年以来,我国风投资本在退出上虽然取得可喜的进展,有多家风投机构实现了成功退出。但与国外相比,上市和被其他企业收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创业板市场迟迟未开,多数风投机构投资“后撤”,即风投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和获得稳定的回报,多选择比较成熟、规模较大的传统性项目。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改的不断深入和登陆海外资本市场,通过IPO实现退出的较往年明显增多,多家风投支持的中国企业在美国、香港和新加坡市场上市。
三、我国风险投资行业面临的挑战
1.资金规模小,来源渠道单一
风险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者等。我国目前的风投机构主要是以政府发起创办或由国有企业发起设立、政府参股为主体。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主体应该是愿意并且能够承担风险的个人、企业投入。在没有民间资本大量参与的情况下,风投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很难有大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也达不到最佳投资组合的目的。
2.风险投资主体错位
风投机构是风险投资市场的真正主体。它是向风险企业提供风险资本的专业的资金管理人。风投机构从风险投资者募集风险资本开始,搜寻、调查、筛选投资项目,制定投资方案,对投资进行监督、管理和必要的辅助,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撤出投资,把本金及实现的利润分配给投资者。
目前,我国风投主体的结构是不合理的,应逐步改变其政府主导的现状,形成由民营主导的风险投资格局。大力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企业,如有限合伙制、信托基金制和公司制的民营资本主体。
3.风投资本的利润实现与退出困难
高风险通常意味着高收益,而高收益的获取和高风险的转移,关键在于退出。风投目的是盈利,而不是控制公司。因此,为促进风投行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对高新科技的推动作用,必须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风投资本变现回收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公开上市IPO、出售股份及因投资失败而进行的资产清算。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仍缺乏畅通的退出途径,主要表现在A股主板交易市场上市门槛高;缺乏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专门为风险企业提供退出途径的创业板市场至今尚未建立。
4.法律制度不健全
风险投资在我国早已开始实践,但至今仍未对风投基金进行立法;由于法规建设不健全,使得社会上非法集资活动屡禁不止;在税收上,国家虽然给高科技企业享受15%所得税税率的优惠政策,但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却没有所得税优惠,风险投资者在高科技企业所得的股息和红利要双重征税。这种滞后的立法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创业投资的运作和发展。
5.缺乏风险投资专业人才
风投是跨越科技与金融两大领域的特殊金融活动,涉及评估、投资、管理、审计和高科技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很强。风险投资家应该是既懂技术理论,又懂管理创新;既懂产业运作,又懂资本运营;既能深谙风险投资的职能奥妙,又能通晓国际风险资本运作规则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是风险投资的灵魂,这正是目前我国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四、应对我国风投发展挑战的建议
1.扩大风险投资总量,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
根据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发展趋势,可从从机构投资者、国内大型企业、私人资本和政府资金等方面拓宽风投资金的来源:
2.建立一套分散风险的投资机制
可以从投资多个阶段的企业并分批投入资金、组合投资、联合投资、合同制约、管理咨询和严格执行业务计划书等方面分散风险。
3.建立创新的组织制度,培养风险投资人才
与一般公司组织形态相比较,有限合伙制能够有效降低运作成本和成本,并通过适当的治理结构和各相关利益者之间一系列激励与约束的契约安排来有效地减少风险。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在此基础上,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4.建立畅通的风投资本退出渠道
风投资本的成功退出不仅意味着高额回报,而且也是风险投资不断循环的基础。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探索中建立适合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退出模式。如国内买壳或借壳主板上市、进一步发挥二板市场的优势、设立和发展柜台交易和地区性股权转让市场、尽快开设创业板、国外二板市场或香港创业板上市、企业并购与企业回购、清算退出等,没有退出渠道的创业投资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要想实现创业投资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保证资本退出渠道的通畅。
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研对接;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A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项基本职能。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之一,不仅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而且还是科技创新的基地。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有各种技术创新要素互相影响配合,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吸收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其他技术创新要素,才能更快、更好、持续地增强创新能力。因此,高校与企业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两个重要主体,其科研的深层对接对于加快科技创新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促进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在河南,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河南科技创新进程中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困境与对策进行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河南科技创新进程中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困境
为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河南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创新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活动,加大了财政科技投入,建立了河南省产学研合作中心、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等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平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目前,河南科技创新进程中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面临的困境依然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缺乏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不足。高校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技的基地,还应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哺育场所、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甚至是知识经济的策源地。众所周知,硅谷模式是高校与企业科研成功对接的典范,其中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以其所拥有的大量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创造了硅谷,从而被誉为“硅谷的心脏”,可以说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因此,拥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实现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必要条件。但是,河南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高等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全省高校基本以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主,缺乏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目前,河南只有郑州大学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即便如此,郑州大学离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高等教育水平的落后,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缺乏就意味着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知识基础,因而降低了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的动机和愿望,从而给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高校科技创新缺乏市场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当前,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政策导向是满足职称评定需要,“重论文”、“重评奖”、“不重视市场”的思想观念比较普遍,科研只不过是晋升职称的工具。科研成果虽然不少,但大多是“纸上谈兵”,与企业所需要的以产品、市场为导向的技术需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和偏差,因而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极低,形成了成果多、转化少和转化后很难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具体到河南这个数据更低。这说明,高校在科技创新上存在误区,科技创新缺乏市场导向,科研活动只是停留在前期的研究阶段,对于科研与企业的深层对接、深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少资金支持,风险投资事业发展落后。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不仅风险较高,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当前,河南很多需要技术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居多,这些企业迫于资金的制约,不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资到风险较高的高科技项目上,从而也导致一部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高校高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省份,风险投资机构在高技术成果转化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河南风险投资事业发展比较落后,全省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弱,不能满足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
4、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合作意识。高校与企业虽然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但是二者的组织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高校与企业之间思维方式、对合作的需求、管理体制等都不一样,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主体,两者之间缺乏既定的沟通渠道,信息沟通不畅,一方面造成了高校的科技成果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实现转化;另一方面企业存在技术需求,但找不到合适的高校合作,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缺乏合作意识,影响了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
5、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政策法规环境有待改善。当前,政府在政策法规环境上尚缺乏对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有力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府在政策上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工作还未形成合力,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造成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分散、交叉、重复,难以集成聚焦在产业持续创新链上,难以对河南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重大影响。(2)有利于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宏观政策提倡多、具体政策认同倾斜支持少。(3)政府科技投入水平过低。政府用于科技投入的财力非常有限,财政科技投入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河南每年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等资助额度一般都在每项2万元左右,而广东同类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8~10万元。如此少的资助额度,使科技人员难以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二、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对策分析
1、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发挥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的积极作用。硅谷模式的特点是以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为依托,利用大学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创建高科技园区,发挥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当前,河南应该集中力量建设1~2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力争使部分高校的一些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的科技领先和前沿优势。在此基础上,以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为平台,积极发挥大学科技园区的孵化功能,把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区建成反映河南特色的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
2、创新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加强科研市场导向。目前,高校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是以教学和科研论文为主的绩效管理评价机制。这种考核体系一方面造成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另一方面造成高校教师追求单纯的科研论文数量和杂志级别,缺乏时间和精力了解市场、从事面向市场的科研和技术协作工作。应该改善和完善高校教师现有的绩效管理评价制度,建立新的评估体系,注重政策引导,加强科研的市场导向,从注重单纯的科研论文数量和杂志级别,逐步向注重科研论文和专利并重、以实际的创新贡献质量与水平为主的导向过渡。提倡科研选题面向应用技术,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把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同时,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技术转让机构,如建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抓紧培养相应的技术转让人才。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推进专利申请工作,将科技成果转化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激励有科研成果、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投身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力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
3、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渠道投资体系。资金匮乏是当前困扰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科技财政投入水平较低、企业自有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改革科技投资机制,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建立财政投入、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社会募集等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对科技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大力发展河南风险投资事业,出台和完善鼓励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支持现有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整合、重组,形成一批骨干风险投资公司,促进河南省风险投资事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
4、完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创新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机制。大力培育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成果交易供需网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积极发挥河南省高校科技信息网的作用,建立全省高校科技成果信息库,搜集整理全省高校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并纳入成果库,定期向社会高校科技成果展示、合作及交易信息,搭建起高校科技成果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与汇聚的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
全省高校要增强合作意识,充分认识到科研与企业对接对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主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参与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和技术创新工作,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新模式,如共同组建科研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建立河南省高校与企业的深层次以知识产权创造、股权获得、利润和收益分享为支撑的持久合作创新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政府要强化宏观引导。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政策环境,加强政策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协调,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结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要求,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技计划资源配置方式,发挥科技计划对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完善有利于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管理方式。推进有利于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财税政策的制定,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提供更有利于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金融服务。
三、结论
【摘要】我国的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民营经济必然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及问题是为了能更好地提出对策以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融资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难,难在融资渠道不畅,难在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只有少数企业可到资本市场融到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已从财政资金中拿出6.5万亿元资金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但是截止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仍然高达25%。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旧的未消化,新的又不断增加,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企业融资市场格局的不合理,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众多的企业将融资的负担都压在商业银行的肩上,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决策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干预。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是更多的去考虑借贷风险和风险规避,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民营企业却不予支持。另外,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已成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实际资本充足率偏低,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心无力的局面。
民营企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却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客观地说,为了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治短不治长,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现实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的反映是渠道狭窄,而深层原因则是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途径
1.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
(1)调整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强安全管理。现有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了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应该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如农村信用社),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2)扩大市场准入领域。一方面,要全面检查有关民营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认真清理限制民营投资增长的不合理规章和收费。凡国家、省、市已废止的和不利于民营投资的规定和办法要坚决废止,彻底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对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性收费应坚决取消,对确需保留的收费在经过测算后实行一次性、“一门式”收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对取消和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进行公示。另一方面,要改变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繁、透明度低的状况,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实行登记备案制。
(3)系统地调整有关制度,努力改变对民营企业的错误歧视。
①实行同等待遇。在国家金融、财税、土地、技改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要取消不同经济政策的制定,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各类市场主体都必须履行法定职责,制止凭借审查、审批或核发许可证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民营企业收取部门管理费和不公平、不合理行为。
②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服务,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在各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理财服务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③研究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中小企业来说“门槛”过高,为适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需要,有必要为其开辟一个合法的股权流通场所,即开辟一个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二板市场。
④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中的高新科技企业。充分创造投资便利,吸引国际国内风险资本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完善的市场监控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
2.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内部因素
随着1999年把非公有制经济明确写入宪法后,我国的私营经济更加如火如荼。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营企业的观念和体制也应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凝聚力。
民营企业主必须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1)民营企业只有让员工的待遇,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者之间有公平合理的关系,才能有效减少员工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动。(2)明确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企业使命说明企业存在的目的,也是企业行为追求的价值所在。民营企业通过企业使命和勾画中长期战略目标,可以把员工的目标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并赋予员工美好的远景,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吴丽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9,(2).
【关键词】科技银行 硅谷银行 科技型中小企业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多家,从业人员 960万人,虽然其数量仅占全国中小企业数量的3.3%,却创造了全国约 65%的专利发明,是创新型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支关键力量。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需求与现有的银行体制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激化,以大客户基础上的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体制已不能有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科技银行作为一种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新途径,倍受国内政府、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本文我们在研究国内外已有科技银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的建议。
二、科技银行的概念及经营模式——以硅谷银行为例
科技银行是指主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机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种银行机构。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科技银行实践案例是美国硅谷银行。为此,我们首先研究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及风险控制方式,从而更好地认识科技银行。
硅谷银行于1983年由几家银行机构出资在硅谷设立。近20多年来,硅谷银行主要为创业期、成长期的高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服务,被认为是支撑硅谷活跃创业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从1993年以来,硅谷银行的平均资本回报率是17.5%,而同时期的美国银行业的平均回报率是12.5%左右。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与普遍愁云惨淡的美国银行业相比,这家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银行表现出难得的抗跌优势。2010年硅谷银行的坏账率低至0.73%,成功实现“盈利性、安全性”。科技型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与市场风险,再加上抵押品缺乏,因此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业务经常被传统商业银行所忽略。但硅谷银行却凭其独特的经营理念与运营模式获得较大的成功:
(一)通过金融创新来实施差异化与特色化经营。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将主要客户定位于大企业,硅谷银行把目标市场定位在新创立的、发展速度较快,被其他银行认为风险太大而不愿意提供服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身上,并开发大量适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和服务,其分支机构均设立在美国技术创新中心区域。
(二)围绕风险投资开展业务,股权债权交叉应用。硅谷银行规定所服务的客户对象必须是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并寻找更多的风险投资来合作,使银行借助风投的力量,进一步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降低风险。硅谷银行还直接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或者私募股权或者其所投资的企业,成为他们的股东或合伙人,并向公司提供上市、并购等投资银行顾问服务。
(三)采用知识产权融资等方式对冲风险。硅谷银行会与客户签订协议,要求以技术专利作抵押担保,根据协议,如果不能还钱,公司的技术专利将归银行所有;如果公司难以为继,在技术专利卖掉后,所得款项也要首先归还硅谷银行的贷款。
通过硅谷银行实践经验来看,科技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区别在于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差异:商业银行主要依据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性”原则发放贷款,科技银行则主要借助金融创新、股权投资和融资对冲等方式,构建合理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因此,科技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天然的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受到高度的关注和被寄予较大的希望。
三、科技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和创新应用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科技支行的形式开展了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自2009年1月成都设立全国首批两家科技支行以来,杭州、武汉、深圳、无锡和苏州等地紧随其后。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设立了八家科技支行,从目前已成立的科技支行运作模式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银监会给予了更大的利率浮动的政策,使其面临高风险的同时,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比如成都的两家科技银行均可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实行更加灵活的信贷政策;其具有一定政策性银行的特性,要享受政府特殊的扶持政策,但从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又实行纯粹的商业化运作。
(二)创新业务所占比例较大,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贷款、合同能源管理贷款、银投联贷、跟进贷款等融资创新产品。
(三)均依托高新园区设立与开展业务。如成都高新园区科技支行、武汉光谷高新园区科技支行等。
四、我国应选择何种科技银行发展道路的建议
虽然科技银行在国内的探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并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经验,但其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第一,在我国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配套不足的条件下,科技型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难以解决,限制了银行对科技型企业信贷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缓冲的能力;第二,知识产权的评估作价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转让的交易不够活跃,银行难以通过以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对冲风险;第三,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设立单独的考核指标,造成经办支行和经办人员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时动力不足,也没有发展出一套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模式。
论文摘要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形式。国外大学科技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批业绩突出、具有广泛影响的典型园区。这些科技园促进了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了高科技企业成 长,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总结国外大学科技 园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和促进我 国大学科技 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科技圃是大学与社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学实现科技 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渠道.是 国家和 区域创新体系中不 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大学科技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 和实践 .涌现出一批业绩突 出、具有广泛影响 的典型 园区 认 真研究这些园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它们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技术进步 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世界著名大学科技圃的成功经验 .对于指导和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
大学科技圃 的发展历史比较短.世界各 国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初衷、模式甚至称谓都不尽相同.但是大学科技园作为知识社会和技术创新的产物 .它以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和区域形态 .为科技 、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相互结合寻找到 了一条新的途径.成为 2O世纪科技产业化领域最重要的创举之一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 的一种重要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组织形态。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 .特曼 (FrederikTe—an)教授倡导兴建 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圃(即现在的硅谷 )斯坦福大学 的师生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将硅符发展成为美国电子工业最大的研究 、制造 中心与高技术的摇 篮。1959年 .美国又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在波士顿 128公路地 区建立 了高技 术区 .依托杜 克大学等 3所著名大学建立 了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等大学科技园 受美国发展大学科技 园模式 的启发 .从上世 纪 60年 代起,日本开始从“贸易立国”转 向“技术立 国”.并着手实施 本国的大学科 技圃——筑波科 学城计划 自 1963年决定兴建 到1980年建成筑波科学城 .历时 l7年到 1982年筑波科学城已有 43个国家研究所 (约 占日本 40%的主要科研机构 )、2家私人研究所和筑波大学等 2所 大学,约有 1.1万多名研究人员专家和后勤人员I’21。法国在 1969年开始建设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 ,之后.又陆续建立 了几十个各种类型 的大学科技园 ,其中有些大学科技 园成效甚佳 .如雷恩大学科 技 园、蒙彼利埃大学科技园 、里昂大学科技园 、马赛大学科技园等。
20世纪 70年代 。英国政府对美国的大学科技园特别是硅谷进行考察后认为 .科技园不仅能促进 大学 的科 研和教学 ,而且也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所 以英 国政府学 习美 国经验 ,先后制定 了一些鼓励政策 .设立各种基金 .推动大学科技 园的建设 .扶持高科技类型的中小企业发展。1972年.英国第 一个 大学科技 园在 赫利奥瓦特大学诞 生 .1975年剑桥大学又创建 了著名 的剑桥科学 园.此后 .英国又相继建立 了包括 阿斯顿大学科技园 、沃里克大学科技 园在 内的众多大学科技园。
1974年.韩国政府创办大德科学城 .经过 3O多年的发展 ,该园区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 ,汇聚了4所高 等学校 、70多家政府和民间科研机构 、2000余家高技术企业 、几万名研发人员和全 国一流的研 发设施嘲。
进入 20世纪 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各 国经 济开 始复苏 ,大学科技园随之得到快速发展。不仅美国、英 国、法国等在原来 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批新 的大学科技园 .而且其他很多 国家也都纷纷尝试进行大学科技 园建设德国于 1983年依托柏林工业大学建立 了第一个大学科技 园——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 .之后 又陆续启动 了新 的建设计划 .至 199o年德 国已建立 7O多个科技园区14-51 1990年印度电子工业部批 准成立 3个软件 科 技 园 区 :班 加 罗 尔 fBangalore)、 布 巴 内 斯 凡 尔fBubaneshuar)和浦~]lg(Pona),被称为 “I,I’金 三角 ”。其中 ,发展最快 的班加 罗尔科技园 .经过 l0多年的努力 .如 今 已经成 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甚 至被外界 认为已经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 .因此班加罗尔科技 园拥有“亚洲 的硅谷 ”的美誉旧。此外 ,意大利 、加拿大 、芬兰 、瑞典 、巴西 、新加坡等国也都先后建立 了为数不少 的大学科技园近半个世 纪以来 .大学科技 园作为促进 国家和地 区发展知识经济的载体 .呈现出蓬勃发展 的态势 .极大地推进 了所在国家和地 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国外大学科技园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 .大学科技园是 国家创新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坦福研究 园、剑桥科学园等世界著名大学科技园之所 以能够实 现快速发展 .关键是在 国家和 区域创新体 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 既体现于外在的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 、高端人才的大量 聚集 ,更体现 于内在的官 、产 、学 、研相结 合创新机 制的形成 和高等学校 社会 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
1.大学科技园促进 了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一 个国家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并保 持国际竞争能力 .需要一个在技术上 和运 作模式上 同国际经 济发展主流接轨的产业体系 国外一 流大 学科 技园 的共 同特 征就是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拥有处于领先地位 的产 业发展领域。据上个世纪末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信息高科技产业为美国国民经济所做 的贡献 .比钢铁 、汽车和建筑 三大支柱产业总和还要大
2.大学科技园促进了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大学科技 园的重要功能之一 .国外成功的大学科技 园在这方 面都做 了大量的工作 硅谷是 在美 国率先创 建产学研一体化 的创新模式 和率先实现知识创新 与技术创新协 同的主要地区之一 硅 谷和斯坦福大学在知识 、人才等方 面的互动带动 了硅谷经济 的发 展 .产学研结合创新 机制的诞生大大促进 了科技成果 的转化 。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硅谷60%一 8O%的科技成果都能够转化为市场商品。牛津 大学建立科技园 (Begbroke Science Park)最根 本的指导 思想 .就是 要促进大学的专利成果转 化 .明确科技园 的主要 目标是成为促进大学专利转化和科技产业 发展的孵化器171。
3.大学科技园促进了高科技企业成长 。大学科技园是高新技 术企业 的“孵化器 ”.通过整合 利用大学 、企 业和社会 的各种资源.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创造了 良好条件。硅 谷由于具备了 良好的创新创业 条件 .使其成为世人公认 的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摇 篮。到 2001年。硅谷 的高科技公 司达 到 9324家,成为国外最 大、最密集、最具有创造性的高科技产业群f81。
4.大学科技园促进 了国际交 流与合作 世界上著名 大学科技园都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淡化 国与 国之间的界限依靠其优惠政策和自身活力从全球范 围吸引大批优质企 业和高端人才。当然 .这些企业和人才反过来又促进了大学科技园的持续 、健康 发展 。一般情 况下 .我们 研究硅谷往往 比较 重视它的体制 、机制 ,而不太关注其企业和人员构成 。实际上,硅谷的国际化程度是相 当高 的.它能够取得今天 的业 绩 ,可以说是国外各地优秀人才共同聚集 和努 力的结果 。据美 国加利福尼亚公共政 策研究所 2000年 发表的报告书显 示 .硅谷 中 .仅 由中国和印度人经营 的高科技 企业就达 2775家 .占全部企业总数的 24% 印度的班加罗尔由于是以软件外包业为主 ,因此更加重视国际合作
三、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经验分析
世界上成功的大学科技园 .虽然发展历程 、发展目标、组织形 态等不尽相同.但是在加 强政策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吸引风险投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做法是基本一致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的地方。
1.确立良好 的区位环境 优势。在 国外 比较成功 的大学 科技园中.硅谷 良好 的区位环境是最有代表性的。硅谷的区位条件使得硅谷既不受大城市喧闹气氛的干扰,又可 以最大 限度 地利用大城 市优 良的配套生产和生 活服务设 施 ,依托城市便 利的交通 、服务和优 良的人力资源,借助 大城 市所集 中的信息 源和资金流 .促进 自身建设和发展。
2.政府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由于政 策的规范力 和约束力远大于任何方式 的行 政干预 .因此法律 政策的保证是发达 国家促进技术创新 的通常做法 。早在 1985年 .美国政府就颁 布了 中小企业 投资法 ,从税 收 、融资 、贴息 贷款 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 。促进 了中小企业包括中小 型科技企业 的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 。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 的运行有 一整套法规 .对金融 、证券 、票据 、会计 、知识产权 、企业破产 、财产 清算 等都有周密的规矩可循 ,而这些规矩都立足于鼓励竞争、鼓励创新。
3.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值得我们思考的还有硅允许失败的社会文化 氛围,他们的信条是.要奖励敢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遭失败的人。因此。硅谷人始终对创业津津乐道.对失败表现出极 高的宽容。
4.努力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从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状况来看.风险投资发展 得好的国家 ,高新技术产业 化水平也 就高;反之 ,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其高新技术产业 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例如美、英、法、日、德 5国 的风险投资之和占世界总额的 90%以上 。其高新技术产业占据 了世界发 展的主导地位 .大学科技 园的发展也是最好 、水平最高 的I91。
5.充分发挥依托高校的积极作用综观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 ,一般都依托于一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 .这些 大学 源源不 断地输送高层次人才和高科 技成果 .科技 园与高校形成 鱼水交融的关系有一份统计 报告显示 .1995年“硅谷 ”高科技公司所创造的850亿美元产值中 .62%来 自斯坦福大学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
参考文献
[1]Stanford Facts:Research and Innovation[EB/OL].[2008-l1-l].http:llwww.stanford.edu/about/facts/research.htm1.
[2]SANG—CHUL PARK.,I’he Roles of High-Tech Oriented Private Compan ies in Science Cities:A Case Stuay of Tsukuba Science City in Japan and Taedeok Science Townin South Korea[J].Korea Observer,2000:31,1;ProQuest Asian Business and Reference.
[3]Case study of Taedok science town,Ta~on metropolitan citKorea[J].Habimt International,2oo0(26):213—228.
[4]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ransfer[EB/OE1.[2008-1 1-101.http:llwww.rwth—aachen.de/aw/main/english/Themes/ institutions/central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university_ office of technology tr/~bti/pision technology andinnovation/.
[5]TechnologieparkHeidelberg[EB/OL].[200-11-1].www.teehnologiepark-heidelberg.defindex.php?id=1 1
[6]刘双云.印度班加 罗尔科技 园的发展特点与经验借鉴[J] 理工高教研究 。2006,25(06).
[7]郭晓娟.浅谈英国牛津大学科技 园的成功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06(01).
[8]蔡秀玲.“硅谷”与“新竹”区域创新环境形成机制比较与启示[J].亚太经济,2004(06).
[关键词] “海归”人才创业融资本土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留学人员队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截至到2005年底,我国已有各类出国留学人员93万人,回国人数23万人,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超过10万人。到2006年,中国的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100万人大关,分布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学遍及几乎当代所有学科。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和国际地位日益上升,国外许多已有所成就的留学人员回国的愿望非常强烈,大批留学人员回国发展,迄今归国留学生总数已近30万人,且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在回国的海归中间,创业已成为海归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方向,而且人数众多。据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介绍,现在仅中关村的海归人数就有8000人,中关村约有3400家高科技企业由海归创办。“如果说中关村是北京的名片,那么毫无疑问,海归企业是中关村的名片。”夏颖奇说。
一、“海归”回国创业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国家需求、大势所趋。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对中国本土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中国市场需要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具有全球化眼光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经营者,需要及时的国际资讯。而海归作为中西文化的桥梁,可以吸取双方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说,海归是中国新经济的强有力的推动者,引进海归,鼓励海归回国创业是中国新时期利用外资的新方式。因此,具有真才识学的海归是中国市场的真正需要。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的增加,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
2.实现自我的一种需求。海归们在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大多做一些研究型的工作,主要成果是学术论文。但是现在的海归们不仅仅满足于把自己辛勤的研究成果仅仅转化成论文,而渴望能够变成自主的知识产权,进而通过产业化转化成直接的生产力,更能直接地为社会做贡献。如无锡博慧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陈博士所说,“我回国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希望能够在工业化背景上对我的成就有一个飞跃。”国内目前的环境则为海归学子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机遇和平台,满足了个人创业的欲望,因此,回国创业被海归看作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3.文化的归属感。许多人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收入也不错,但就是感觉找不到归属感,没有融入到主流文化里,回到中国是“叶落归根”的一种选择。如张朝阳博士在他的《我为什么回国》一文中这样写到:“你不在主流文化里面,你的生活中必定缺乏营养。我常常这样觉得:任何离开从小长大的环境到另外一个文化圈子里面去的人,都不太可能在新文化圈子里融入主流文化,哪怕这个人外语讲得再好。”'
二、“海归”回国创业的优、劣势比较
1.优势。
(1)先进的科研水平和思想理念。海归们多数都在国外受到名师指点,培养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掌握着与国际同步的科技成果,学术地位上有一定优势,多数创业者本身就是技术专家,为回国创业准备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2)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后,大多在国外还有很多亲友,与国外保持密切的联系,可以方便地获得国际资讯,便于及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研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
(3)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大多数海归都有在国外跨国公司工作的经历,在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拓展了国际视野。因此,大批留学人员的回归,除带回众多尖端技术外,还把“现代经济元素” ―― 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带回祖国,他们往往具有经营观念新、管理方式先进的特点。
(4)双语能力、双文化背景。一方面,这些海归人才都具有语言上的优势,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的融入世界,比国内人士更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这是国内的经营者所不具有的独道优势;另一方面,他们又了解中国国情,熟悉中国文化,这种能力又是在中国的外国商人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因此,海归这种语言上的优势以及融通中西文化的能力,为回国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人才团队的优势。许多海归回国创业选择了团队形式,往往是各有所长的几个人一起回国创业,并在创业过程中不断从国外引进企业所需的留学人才,这是海归创业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优势。
2.劣势。
(1)水土不服的问题.由于这些海归们长期生活在国外,受国外市场环境和文化熏陶的时间较长,对国内的社会环境、市场现状和营运方式缺乏了解,回国后面对国内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在创业的诸多方面常会感到“水土不服”:首先,对国情缺乏了解。长期生活在海外,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停留在过去;其次,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有资料显示,留学人员在外国留学的收获,前三位的分别是:语言能力占76.7%,专业能力占74.1%,对国外社会的了解占52.6%。被选择率最低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仅占7.8%。国外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直来直去,中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呆了十几年之后渐渐适应这种简单生活,回到国内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第三,国外的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比较完善,凡事都有章可循,而国内许多行业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缺乏规则,往往使这些习惯于按法律规则办事的海归们无所适从。
(2)缺乏企业运作经验。尽管有良好的技术背景,但大多数海归在资金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比较欠缺。创业不是做研究,它涉及到管理、财务、金融、法律、公关等各个方面。
三、“海归”创业成功的障碍审视
1.资金瓶颈。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寻找资金,这是制约海归回国创业的瓶颈。
(1)政府支持杯水车薪。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资金补助的优惠措施,给予企业一定的创业资助,但是对于巨大的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2)银行贷款困难重重。国内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条件是要以房产、设备等有形资产做抵押,而留学创业人员大多只有技术没有固定资产,因而无法从银行取得抵押担保的贷款。
(3)民营投资者的“短视”行为。海归回国创办的大多数是高新科技型企业,往往具有高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而国内的民营投资者更看中立竿见影的资金回报率。于是在国内,一方面是资金市场难觅好的投资方向和项目,大量民营资本闲散着;一方面却是留学生的许多项目嗷嗷待哺,资本与技术直接对接存在极大的困难。
(4)风险投资市场很不健全。尽管国内已经成立了不少的风险投资公司,但是总体上运作机制不够灵活、缺乏操作经验,对资金的投放比较谨慎。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商很难深入了解留学生的高科技项目成果及其产业化的趋势,看不到其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缺乏有眼光的投资商。
2.人才流动性比较大。由于缺乏完善的招聘与用人机制,在这类企业创办的最初阶段,人才的流动性往往比较大,不利于企业的迅速成长。
3.创业环境不够完善。海归创业的环境还有待完善,主要是国内法制不够健全、商业环境不规范,市场游戏规则不完善、竞争环境不公平、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封锁等,严重阻碍了留学生企业的健康发展。
4.政策环境的制约。主要有出入境签证手续麻烦,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等问题,这也是使一部分想回国创业的海归望而却步的原因。另外,留学生归国后,孩子遭遇教育难题的也不在少数。这些孩子基本都是出生成长于国外,接触到的教育系统都是西方的。和父母一起回到国内,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放弃习惯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以及适应陌生的教育方式。因此,在适应国内的教育制度、方式的过程中也会给海归带来许多麻烦。
四、“海归”创业成功的路径指向
1.寻找良好的商业模式。海归回国创业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好的商业模式,或者是优秀的技术项目,而且一定要和中国的市场很好的结合起来。技术+资本=财富,这就是现代海归商人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2.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海归们携带科技项目回国很受欢迎,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开创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和科研,还需要财务、金融、销售、法律、政府公关等各方面的综合管理,缺乏管理常常使优秀的科技项目难以施展。海归回国创业往往不能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没有哪个创业者是全才,就算他足够优秀,他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组建一支优秀而牢固的管理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3.开辟多种融资渠道。资金缺乏是回国创业的海归们最大的困扰,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积极探索和尝试多种融资渠道。
(1)做好科技项目申报,争取国家和地方资金支持。虽说政府资金有限,不能为所有海归创业提供直接支持,但是有条件的企业还是应当好好利用好的这个政策和机会,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这将减少资金上的压力。政府的投资往往作为启动资金,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跟进投资。
(2)利用无形资产,尝试引入风险资本和争取银行贷款。鼓励留学生企业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尝试运用专利、品牌等自身无形资产引入风险资本和争取银行贷款。
(3)发挥留学生创业园的功能,探索成为资本与技术结合的嫁接平台。留学生创业园不仅对留学生个人以及项目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具有较强的公关、沟通和交流能力,可以发展成为资本与技术相融合的最佳平台和媒介,在民营资本与海归企业之间的协作起“牵线搭桥”的中介作用,为海归创业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以求更大的发展。
(4)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培育真正的风险市场。风险投资发源于美国,流行于发达国家,在世界很多重大研究和开发项目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在中国的风险市场建立之前,海归可以充分利用其国际关系,在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寻求风险投资来进行融资。许多网络企业在成立之初都得到了国际风险投资的支持,比较典型的如搜狐、阿里巴巴、携程旅行网等,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从吸收海外风险资金到纳斯达克上市的过程,实现了快速发展。
4.再本土化。每个回国发展的海归人才都必须经历一个“再本土化”的过程。因为国外的技术再先进,管理经验再丰富,但并不一定适合中国。所以在中国创业,就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适应中国市场,与中国的需求、政策环境和人力资源更好的融合,缩短本土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施展他们的才能,取得创业的成功。
5.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取得和保留。如何在国内市场上吸引、保留以及发展好人才,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招聘与用人机制。
首先,在创业的初期,要设置高薪吸引人才。设置薪酬时,实行绩效管理,员工收入要与其业绩更多的挂钩,让员工分享公司的成功;其次,公司上轨以后,要建立流畅的升迁制度。鼓励员工参加培训,帮助其规划职业发展,优秀的员工要有顺利的升迁渠道;最后,公司成熟以后,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立。事实上,当员工最终选择留在一家公司时,高薪和升迁都不会是终极目标,员工最终离去的基本原因是归属感。要想使公司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6.政府政策的支持。过去政府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大多限于解决房子、车子、减税免租等,其实对于海归来说,更希望政府能够积极改善国内现有的环境,建立一个法制健全、高效透明、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同时, 也要为留学归国人员的家人提供好的教育和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辉耀:《海归时代》[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2]李琪:《电子商务案例分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文章首先介绍了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然后从企业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其所面临的种种融资障碍。
关键词: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作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猛,部分企业已取得骄人的业绩,成为高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力军。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由于资金短缺,更多的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遭遇难题,并未达到其掌握的创新技术应回馈社会和企业本身应有的效应。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却遭遇种种障碍,融资难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
(一)自有资金投入
高校自有资金投入是我国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在我国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实践中,企业的启动资金大多数来自于高校及高校产业集团的自有资金投入。这种方式有利于高校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从而有利于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也能为高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自有资金投入,企业不需要对外支付利息和股息,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也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除高校母体的自有资金投入以外,随着企业的发展,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将自己的权益性资本不断的注入企业,通过自身积累进行内部融资。
(二)银行贷款
目前高校中小科技企业一般将银行贷款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的首选方式。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负债方式是短期的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一般很少有长期负债。由于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融资渠道,银行贷款成为其另一主要的融资方式。
除了上述两种常用方式外,高校中小科技企业也在尝试其他的融资方式,如风险投资、股权融资等,但这些方式在现阶段受到种种限制,在实际中应用不多。
总的来说,我国的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目前的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绝大多数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只能选择内部融资和银行贷款这两种方式,资金来源非常少,大大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障碍分析
(一)企业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初始规模多是由系办、院办研究所发展起来的,高校对其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数年来,国家对高校用教学经费投资举办企业进行了宏观调控,况且高校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本身资金紧缺。而且高校经费是国家非经营性资产,而高校科技产业资金是经营性资产,前者不能随意划拨给后者。另外,我国高校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着上交学校利润与缴纳国家税收的双重任务,使得企业的积累剧减,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企业内部融资障碍很多。
(二)信息不对称引起信用危机和逆向选择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上常见的现象,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大企业更加严重。因为大企业的公开信息很多,金融机构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比较低。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的,具有非透明性,导致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在寻求贷款和其他外部资本时很难提供相关的信用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外部投资者处于很被动的局面。一些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往往“扬长避短”,甚至出现信息欺诈的情况,最后直接损害了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群体形象,导致群体信用危机。另外,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多处于初创阶段,由于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技术先进性边界的模糊,从而无法提供相关信息的精确资料,而且就算这些企业能提供这些相关资料,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在银行面前也大打折扣。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银行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评价一般鉴定于D级客户。如果是信用贷款,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就非常不利。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逆向选择的产生。银行为了严格控制自身的贷款风险,减少信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必然会减少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贷款。
(三)银行贷款非常有限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进行外部融资一般首选银行贷款,但是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1998年以来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贷款条件越来越严,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来越短。商业银行贷款很多是根据企业的资信情况来决定的。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大部分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市场前景不明朗,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导致银行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放贷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即银行以贷款投入企业,一旦失败将会损失贷款的全部本金和利息;而投资成功,则不论投资的收益有多高,银行也只能收回本金和利息。另外,越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项目,风险越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在强调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投资收益,如果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了解,自然不会轻易放贷。因此,银行贷款与高校科技企业的运行特点相悖,银行难以为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可持续的融资。
(四)企业自身素质存在不足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脱胎于高校,其管理者大部分是高校科研队伍中的教学人员,这些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市场意识不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显得有些乏力,管理水平低下。另外,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还普遍存在设备落后、产业组织不合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低、产品不够成熟等问题。从企业的财务状况来说,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负债率高、流动负债比率高、内部积累偏低,其扩张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有限,不能吸引外部投资者,也缺乏内部融资的能力。
(五)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1、金融垄断制度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民营企业、高技术企业、股份制企业迅速崛起,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基本上还是由国有银行垄断经营。融资格局与经济增长格局之间严重不对称,金融资源配置处于一种低效率状态。金融垄断形成两个歧视,所有制歧视,仍以国有企业为服务重点;规模歧视,仍以大、中型企业为服务重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缺位。
2、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我国缺乏分级发展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从诞生的那天起,股票发行额和上市公司选择就受到规模限制,这些硬性条件是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达不到的。虽然我国证券市场于2004年6月25日启动了中小企业板。但目前中小企业板无法真正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服务,因为中小企业版的上市标准与沪深两市的上市标准没有区别。这些使得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基本不可能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已经成为虚拟经济的全球化,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虚拟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 社会 的一种主要的经济形态,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尽管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飞速发展,但其高风险性却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所以需要建立虚拟经济风险预警系统对其风险进行防范,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证 。
一、 引言
当今时代,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已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财富的物质形态逐渐淡出,财富的虚拟化倾向日益明显,人的 心理 需求已然作为巨大的经济推动力走向前台,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具有大量虚拟价值而非使用价值的 金融 经济交易大批涌现,如有价 证券 、债券、股票、 期货 、期权等。面对经济虚拟化的倾向,特别是从1997年东南亚 金融危机 爆发以来,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成为国内外各界的话题,而2007年7月以来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正是经济高度虚拟化的一个负面结果,虚拟经济不稳定性往往给整个经济系统带来风险,所以需要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进行防范。
二、虚拟经济中风险的产生
虚拟经济是指以虚拟资本的运作为中心、脱离实体经济的价值形态,按照特定的规律独立运行以获取价值增值所形成的经济活动或经济领域,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 银行 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 市场 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的产物,它包括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有价证券(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种等。
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参与利润分配的机会,劳动者可以借助虚拟经济提供的技术工具独立完成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 投资 (如风险投资机制),从而独立占有自身成果,摆脱资本的绝对控制和剥削,同时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据 统计 ,全球新增的可计算的 gdp中,大部分是虚拟经济形态,包括金 融资 产、衍生金融工具等与虚拟经济经营相关的经济活动变量。现代国际金融交易总值已经超过了 国际贸易 的60~70倍。
现代社会,虚拟经济的另一大经济产物就是“月光族”和“富翁”手中持有的信用卡。信用卡允许使用者当在购物需求超过了支付能力,向银行借款。这种允许实质上是将现在财富和未来财富虚拟化“卡奴”和“卡神”的财富终值和现值都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提款机上的数字,任何经济交易也可以通过数字的增减完成。这种付款方式既方便又快捷,更重要的是他不受流动性压力的影响。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旦被银行认为是恶意透支或者逾期还未还款,那么银行便会给持卡人以惩罚性的利率,所以很多信用卡用户沦为“卡奴”。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脱胎于实体经济,但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这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制成的价格系统来看:实体经济是 成本 制成的价格系统,由于受到成本和资源禀赋等约束,其间的资金流量和流向波动幅度不大;虚拟经济是心理制成的价格系统,价值运动的载体是货币,社会经济价值系统的运动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都是以货币连接的,货币的运动方式决定波动性强、敏感性强等特征。
从 经济 整体运行过程来看,虽然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虚拟经济在资金、信息上的支持,但是虚拟经济的运行一刻也脱离不了实体经济的支撑。鉴于实体经济领域效益的高低起伏,虚拟经济领域的微观基础虚拟资本价格便失去了变化的基准,而虚拟资本价格也就有了剧烈变动的理由,如此虚拟经济将不可能持久发展。在实体经济运作过程中,受经营者能力和外部 市场 环境 的影响,微观企业的信用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技术革新进度等将面临着不确定的威胁,这一系列不确定性的难题会通过实体经济的外观经济指标迅速波及到虚拟经济领域,造成虚拟经济中虚拟资本价格的强烈波动,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从而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是他在当展的新特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性便表现为虚拟资本价值增值程度的不断加深,即原生金 融资 产价格的膨胀和 金融 衍生资产衍生化程度的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