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画教案

国画教案

时间:2022-08-04 06:4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画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画教案

第1篇

一、书写的档案

一眨眼的工夫,儿子用电脑,“啪啪啪”敲下三行字,我是因为在教育局必须自己使用电脑的缘故,平常打字也是自己来,总是赶不上儿子这一代年轻人的速度,我也有自己对待记录文字的看法。电脑文字虽好,但文字的人情味在一点点消逝,冷漠无情的键盘好像并不能传达一份份情感,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现今社会,人们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很多读书人会不断地呼吁使用传统书信交流,不能一味地使用E-mail。

我从1981年到泰县第三中学工作,而后被调到泰县姜堰中学,即现在的江苏省姜堰中学工作,一直到1998年离开到姜堰教育局工作,这么多年,无论是教案,还是教学工作笔记,都记录着我对手写文字方式的情有独钟。书写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包括插图也是徒手完成,工整如印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对“方式”的眷顾这样的说法更准确些。

首先,我对优美文字的徒手完成有成就感。Windows 98系统1998年之前还没有真正开始使用,不得不说,徒手书写是当时的工作记录的主要呈现形式,优美的文字自己亲手完成是那么怡情养性,油然而生的是美学情趣,如梦如幻、如虚如烟,体现着一种人生的品味与追求。并没有书法艺术润朗的风神,却有人生一味流静的内敛,我虽然一直坚持练习书法,临各种书法名帖,如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米芾《蜀素帖》、《张迁碑》、汉简等,但字写得优美这样的评价更甚于研习过书法艺术。

其次,对教案、工作记录的书写得益于在江苏省姜堰中学从教所熏陶的优良作风。从那时起,我对教师神圣使命感逐渐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数学的王灿文的老师,他的教案对我触动很大,工工整整,条理清晰,几何图形、标注、图例,每个字都是亲手书写,字与字间距适当,一气呵成,没有改动的痕迹,宛如印刷书籍,浑然一体,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暗下决心,要让自己也拥有这样的教案。

再回首,看到昔日这些自己书写的教案,想起当年的执著与勇气,不禁感怀万分。

二、读书的气味

美术教师也是需要读书的,首先要排除两个思想上的误区,第一,是做一名美术教师,不仅仅是进行美术创作,参加更重展览、比赛,还需要有自己的修养、情、思想、气质,而这些都要用读书去完成;第二,是读书并非读死书,仅为了功名而去读的书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如:公务员考试用书、考教师编制用书、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等等,光读这些无益于美术教师的美术修养、个人成长,现代年轻的美术教师很多对此趋之如鹜,而忽略的作为美术教师的精神本质,只是一味求取追求功利,既想做官,又想发财,是做不成合格的美术教师的。清代画家郑板桥在画竹之时曾悟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去除了功利心之后,时代在发展,美术教师的思维也需要发展,既要接受新鲜事物,采纳高科技手段,如视觉传媒中的图像、影像技术,多媒体艺术的使用。同时也要能静下心来,在专业创作中的互相交流,浸润于学风之中,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达到优雅美学的境界,让自己的谈吐颇显为人师表的神韵,让自己的人生焕发神采飞扬的光辉。昔日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梁高祖谓三日不读谢玄微诗便觉口臭。作为教师,应把教师学养放在第一位考虑,神圣职责的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精神的专注

作为教师是神圣的,具有使命感。美术教师的核心在于专业的素养,我的专业是国画,这些年,我对国画的学习一直在不断地追求。中学时代,在启蒙老师赵龙骧的培养下掌握了造型规律,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后,确立国画专业,受业于江苏省著名花鸟画家陈培光、沈启鹏、王板哉、陆越子等老师,1994年1月,在泰州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其后多次参加全国、省内画展并获奖,2002年获“中国青年美术家百杰”,2006年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集》,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艺术家”等称号,2008年出版《当代美术家刘争鸣精品集》画册,无论是做美术教师,还是在教育局做教研员,依然不变的是对专业修养的不懈努力。

其实我对画画的热爱是认真总结过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画画早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一闲下来情不自禁去画画。二是画画我一直当做是“玩”。我这个人是喜欢忙碌的,这样会让我觉得每一天都很充实,真要让我闲下来无事可做时,想玩一玩,消遣下,第一反应便是走进我那简陋的车棚,开始专注于画画,我会玩得不亦乐乎,古有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车棚就是我的陋室,很多人也许想象不出陈列省内乃至全国展厅之中的佳作皆是出自在这样的陋室。其中没有倪云林寥寥几笔,聊以自娱的仙气,但有著名学者陈传席“人无癖,不可与之往”中的癖,即世人所认可的娱乐方式,如:打牌、下棋、钓鱼、画画,恰恰是我的“癖”。

第2篇

教学大纲要求: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宗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学教材、“钻”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教材被神化了、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教师更应该有责任去完善教材。

本学期我着重研究高中美术《绘画》这本书的中国画教学领域。在研究教学中发现教材中对中国画的笔墨有阐述,唯独对应该在笔墨法之前的水法没有提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呈现上这一课与大家共同探讨。

【呈现简案】

课题:中国画之水法

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画家借荷塘展示对水的不同用法,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水法三者关系,体验水之法及其重要性。

情感目标:通过对荷花的外在美和内在品格的分析,以及画荷大师借物抒情的理想和抱负,达到爱国主义、陶冶情操并热爱中国画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重点:中国画之水法及其在荷塘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笔法、墨法、水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演示、讲授、讨论、谈话法。

五、板书设计:

中国画之水法

1、笔法:求势 ;墨法:求韵

2、水法:依赖于笔墨又决定了笔墨

3、水的性质及气候、水量的把握

六、线索:荷花品格引申人的品格-------中国画技法引出题目-------笔、墨、水的关系------水的性质和运用---------画荷塘

七、教学过程:

(一)通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荷的描述,和摄影家、画家表现荷花的作品,引发学生对荷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思考。鼓励用各种方式表达荷之美(诗歌、比喻、拟人)从荷花品格引出中国文人画家追求的理想境界:绘画的最高价值不在于对对象的描摹,也不在主观精神的抒发,而在于通过绘画体合宇宙精神,把握天地境界,从而成就理想人生。通过对潘天寿生平和作品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潘天寿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从荷花、荷叶的画风,就能看出潘老先生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水之妙用是笔墨之精灵。”用这句话引出主题。让学生感受精灵的含义。与张大千的荷的对比引出两位画家对水的理解和重视,以及水法在作品中的体现。

(二)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笔、墨、水三法在中国画中正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才创造出一幅幅气韵生动、酣畅淋漓、耐人寻味的艺术佳作。

1、笔法与水的关系:笔法,运笔技巧和力道、运笔的方式和速度决定了水法。

2、笔法与墨的关系:用笔的力融入墨中,墨在不断变化中体现出虚实的若隐若现的意志,它引导我们去想象,启发我们去感受。

3、水与墨的关系:所谓“水晕墨章”正是借助于水对墨的作用,在宣纸上晕化成斑斓纹样,呈现出浓淡相宜,干湿对应,千变万化的诱人文章。

(三者关系一边讲解一边请学生上来与老师一起演示)

(三)通过唐伯虎的一段话引出水的性能(让学生讲讲这段话的含义,并说说自己生活中对水的体会)。明代画家唐伯虎说:“作画破墨不宜有井水,性冷凝故也,温汤水或河水皆可,洗研磨墨,况笔压开,饱浸水汽,然后蘸墨,则吸均畅,若先蘸墨然后蘸水,被冲散不能运动也”。

水的性能:

水质:清水、纯色、浊水、陈色、合水

水温:沸水、温水、冷水

气候的干湿:干湿与速度与特殊技巧的运用。

水量:如使用大量的水时注意形的把握。

纸的性能:吃水性、含墨性能不同,渗润速度、块面也不同。

分别一一阐述并让学生体会。请一位学生与老师一起示范。

(四)画荷塘

教师把知识运用到演示作品中去。把水破墨、墨破水、色破水、水破色演示出来,最后刚好完成了一张荷塘的作品。

学生试验-----荷塘(注意水的运用)

(五)作业评价

(六)课后拓展:艺术来源于生活(平时多观察、多尝试不同物质对水的作用)

【教学实录】

一、导入部分较吸引人,学生折服于唯美的视觉和文学艺术;在关于绘画境界的理解上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这样理解绘画的最高境界吗?学生虽然反响不大,却给了他们一个反思的机会,然后马上引出潘天寿的事例,其实是用潘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而竭尽全力、奋斗一生的例子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的导入设计是个有争议的导入,花了十五分钟的时间,有人说切入正题太慢,有的人说这既是导入又是为后面的荷塘的画法提供范例,也是用荷来贯穿整堂课一个必须的设计,还是情感教育的好例子。后者说法正是我故意如此设计的想法。假如学生课前已收集了潘天寿的生平和作品材料,也许可以省去五分钟的生平介绍的录像,但对于实施单双周放假的学校来说这是挺难实施的任务,我也只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二、在讲解笔墨水法的关系和性能时,与所有学生一起演示较能激起活跃气氛。但如能让下面的学生一起尝试更能激发主观能动性。带一些生活用的盐、肥皂水等让学生尝试会更好。

三、在演示作品时,我把各种技法融合起来,看似不经意的尝试用水、用笔、用墨,却组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把做实验与绘画相结合,把毫无目的与最终有目的组合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好奇心。这又是本堂课的一次新的探索。

【教学反思】

1、根据教学大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本课呈现潘天寿的人格力量和作品,结合其他的文学、诗歌等达到了这一目的。

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

提高修养。

2、通过对中国画的补充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3、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把中国画分成若干部分来达到一学期的教学目的。这也是对重组教材的体现。

4、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它的继承和发扬是每一位美术工作者肩上挑的重担。我把中国画作为高中学生的课程极力推广和实施,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整理和实施补充和延伸的方案。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仅把本课作为展示的一小步呈现给大家。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希望有更多的人积极的去探索教材、补充教材,把热爱中国画的热情转化成无穷的力量充实教学。

【教学评价】

第3篇

有人说:人生是在描绘一幅画。如果我们截取颜老师22年来的教学生涯当作一幅中国画来欣赏的话,乍一看,给人的感觉一定是平平淡淡,因为你很难找到一两笔浓墨重彩。不过,再经过细细欣赏,你也许会发现,这幅画作虽算不上精彩,却也是有笔有墨,笔笔到位,欣赏之余,总是觉得有一些东西令人回味。

他就爱和孩子在一起

学生是教师这一职业生存的土壤。用颜教师自己的话说,虽然今年他已四十二岁,但就爱和孩子们在一起。其实,孩子们也喜欢与颜老师在一起。每天刚来到学校,他的身边就会很快围满学生,或是几句简单的相互问候,或是师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内容涉及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的提问,颜教师总是能够耐心地给予解答,尽可能地让每一个提问的学生得到满意的答案;对于颜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也毫不避讳,因为,孩子们早已把他当作了自己的贴心人,他们愿意和颜老师用心来交流。也许正因为如此,颜老师才可以知晓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甚至一些家事,而学生们也特摸颜老师的脾气,知道怎样做能让他高兴。当然,孩子们更爱上颜老师的课。他们会在上课前早早准备好上课的用品,然后,几个学生跑到办公室请老师上课。下课的时候,学生们很爱“粘着”颜老师不放,问这问那,让颜老师难以脱身。颜老师怕耽误了学生的其他课程,给自己做了规定:上课前一分钟走进教室,下课后一分钟走出教室。即便如此,仍会有几个学生利用老师走出教室前的这极短的时间与老师交流。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的课讲得太精彩啦!”颜老师淡淡一笑:“孩子,不是老师的课讲得精彩,是你听得太投入啦。”又一个学生问:“老师,只有‘类地行星’上才可能有生命吗?”“‘类地行星’?”颜老师有点惊讶,“这也不一定,你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嘛!”颜老师瞅了学生一眼,抽身而去,因为虽然他很喜欢和孩子在一走,但是“下课后一分钟走出教室”的规矩不能破。

有人对做教师这一职业的人说过,如果学生喜欢上了你,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若真要让学生喜欢上你并不像说说话这样容易。不过,你完全可以借鉴颜老师的做法,那就是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常和孩子们在一起。

他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大多数人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为事情越简单越好做。而颜老师却常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特别是刚参加工作时更是如此。比如说,学校张挂在每个教室里的“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俗称“三表”。开学前一天,学校安排颜老师设计一下,本来学校领导并没有提出什么要求,按常理,只要能体现“三表”的功能,就算完成任务,可为了让“三表”更加整齐统一,实用美观,颜老师几易其稿,换来的是彻夜未眠;为了使同事的乡公开课能够上得更好,颜老师放弃了午休时间为同事赶画教学挂图——因为画的图更能够满足这节课教学的需要;为了搞好《小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实施试点工作,他整整花了两个周的时间,精心策划,搞好试点,并写成材料,上报市局;学校成立小文学社、小记者站,领导要他担任这个任务,经过三天的深思熟虑,小广播站有声有色地办了起来。再说有一次开家长会的事。那一年,由于种种原因,颜老师所教的班级一直没有召开家长会,好容易等到放暑假前才有了一次开家长会的机会,按理说,家长会上,总结一下学校和班级一年来的工作,再布置好暑假工作特别是安全方面就可以了吧。可颜老师硬是讲了近两个小时,他除讲了学校统一布置的内容外,还讲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情。如,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安全问题,家长管教孩子问题,学生请假问题,对待特殊学生学期初家长应告知老师的问题,等等很多应该是新老师与家长在学期初见面会上沟通的事情。其实,虽然这一年没有开家长会,但这些工作颜老师已经通过其他形式做过,大可不必在这次会上再次叮嘱。可颜老师就是喜欢这样做。他说,虽然下一学年,我不一定还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但这些话对孩子是有利的,对孩子有利的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呢?再说说颜老师的备课。颜老师备课从来不用他人的现成教案,他除了像教案中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项目“抄一抄”《教参》外,像“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之类就靠自己分析划算。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颜老师更是从来不照搬别人的——在手写教案的年代是这样,在电脑网络普及的现在也是这样。颜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可以预设的,但更是生成的,现成的教案是死的,仅可以用做参考,不如自己编写的教案好用!以前有位年轻的老师不喜欢“抄”《教参》,就爱“抄”颜老师的教案,她说:“颜老师的教案比那些名师编写的简单得多,却很实用。”

颜老师就是喜欢这样地工作,这些复杂化了的一件件小事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这也为他以后刻苦扎实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他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

颜老师还有一个特点是喜欢给学生讲故事。他喜欢把自己读书时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喜欢把自己的育人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他经常给学生们的讲的故事有三个:一个是他读初中时在午学回家路上,解出了大家整个上午都没有解决的一道几何证明题后高兴得马上返回学校与老师交流答案的事;另一件是自己在儿子出生后第八天参加自学考试,经过一夜未眠的努力第二天顺利过关的事;再一件是给学生讲一个优秀教师的故事。讲第三个故事的时候,颜老师一般安排要学期初,并总爱当着学生的面把自己与那位老师比较,因为那位老师有很多他没有做到的方面。特别是那位老师说过,他教了一辈子的学,从来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这事让他感叹不已。他对学生们说:如果教师能把学教好,又能不打骂一个学生,这恐怕是世上最成功的老师。他对学生们说,当老师当到这种境界很难,但自己今后一定会努力。到了学期未,他还会和学生一块儿回忆这个故事,并问:“这一学期有同学挨过老师的打吗?”当全班学生回答“没有时”,颜老师便会对全班的同学进行一次表扬。

将这样的故事常用这样的方式讲给自己的学生们听,会带来怎样的教育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当然,我们从颜老师讲得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得见颜老师的品格,同时,也可以领略一下他的教育艺术。

第4篇

----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自动化工程学院2012级12班 周磊

2017年暑假我回到家乡-四川省米易县,一个坐落于祖国西南的偏远小镇。受机电学院崔海龙学长的感召,我来到米易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了为期10天的义务支教活动。为家乡的孩子们送达来自大山外面的祝愿。

由于米易地处偏远山区,教育水平相当落后,课外教育更是刚刚起步。办学资源有限,任课教师不齐,面临有教学硬件设施,无相关教师上课的尴尬局面。在得知情况后,我主动上门,免费担任中国画与国际象棋教师。我从10岁起学习中国画,师承画家钟艺,主修工笔重彩花鸟。曾在多项画展获奖。13岁开始学习国际象棋。只是没有教授学生的经验,特别是低龄小学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挑战。但有压力才有动力,我担任两个国画班和两个国际象棋班教师,每天工作8小时。高强度的工作让我的喉咙在第一天就沙哑,之后一直没好过,就这样痛并快乐着直到工作结束。

为期十天的任教工作今天就结束了,回顾过去的这十天,我感觉收获颇丰。

最为让我感动的还是孩子们满意的笑脸,罗曼罗兰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为家乡的小孩子们上课,自己也收获了幸福和满足,为社会做出贡献,支持家乡教育建设,让我十分快乐。与其说是我在做社会实践活动,倒不如说是社会在教育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我想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就在于给予了我们一次接受精神教导与行动磨练的机会。让我们学会并懂得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正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理应开始逐渐担负起为国家为社会奉献青春的重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是小事,但窥一斑而见全豹,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做起,用实际行动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工作的这时间里,我从同事们和我的学生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在这里任教的老师大多数都是平时在学校或文化馆工作,节假日又放弃休息时间到这里来为小孩子们上课,这让我感受到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和无私。我努力工作,向他们看齐。我的学生们都十分可爱,他们上课都很认真。也很懂得宽容和感恩,每当我在工作中出现错误的时候,他们都会笑着鼓励我。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真诚待人,简简单单生活就是快乐的生活哲理。所谓的教学相长应是如此,我教授他们知识,他们则向我传递了简单生活的人生哲理,并用他们的赤子之心洗涤我的心扉,让我感到快乐。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老师对学生的深情包含在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为人师表,更是严格对待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只因为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做了十天教师,我真正体会到了这个职业的艰辛与伟大。因为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种亲生体验让我对每一位辛勤工作的人民教师肃然起敬。是他们为国家呵护梦想,点燃希望。所以说大爱无声,师生情最真。

古人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就是被科大学长们奉献社会的激情之火点燃,投身社会,用实际行动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样的,我身边的同学也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在做社会实践,在为社会做贡献。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身到这些工作中来。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工作总结:

1.前期准备不够充分,刚开始时没有考虑到低龄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课过于深奥。在后面几天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改进。

2.思维不够连贯,在被意外打断后需要一段时间调整状态。

3.态度认证,工作积极,得到相关单位领导和员工一致好评,为人阳光和蔼,深受家长和学生喜爱。

4.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完成国画创作一副。

5.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发到预期目标。

工作感受:

1.教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每天好讲课数小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对身体和精神都是高负荷的考验。课后还需总结改进,准备下一次课的教案。就算是绞尽脑汁也达不到十分满意。批阅小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更是一种高强度的劳动,工作完后,总觉得头晕,腰酸背痛。

2.人民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普遍偏低,基本杜绝灰色收入。在物质上是典型的高投入,低收入职业。但在精神上是十分富足的,社会地位较高,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

第5篇

一个长在上海西区巷间的上海女孩,自小受到父亲对艺术的耳濡目染,在各路名师的熏陶下,精进对传统绘画的扎实功底,又孜孜不倦地踏上海外求学之路,她就是上海女孩曹晓明。从女孩蜕变成母亲,她的心里始终饱含对艺术的追求与梦想。在这个时代里,她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本位,散发着上海女孩骨子里对艺术的天分。于是她说:“不管别人误解上海女孩是妩媚、是矜持、是骄娇,但上海女孩绝不是媚俗的。”

说起曹晓明女士,她曾出过一本书,名叫《上海女孩》。她那邻家女孩的气质,灵秀中带着书香,显得很微妙。总之,看过她的书,看过她的画,你就会明白一个上海女孩的成长,是一种冲突、融汇、和谐的历程。

也许,你还不了解这个上海女孩是谁。她就是旅欧国画家曹晓明。晓明的水墨画,洒脱自如,形式感很强,唯美的画面,往往催人生情。这一切都离不开她从小受到的艺术熏陶,一个上海女孩,有一位艺术家的父亲,曹晓明的父亲曹用平先生,是王个簃先生的大弟子,在沪上素有“曹紫藤”的美称。他也是传承吴昌硕画风的吴派。曹晓明就是在父亲的引领下,跨入了丹青之门。她早期,就吸取诸多名家的绘画养分,如王个簃、程十发等。她的画,个性大胆,新颖清丽,又有扎实的功底。尤其,在友人的介绍下,拜在程十发门下,成为其女弟子。程老对曹晓明的学习一点儿也不轻慢,她后来回忆第一次去程老家上课,就为她制定教案,还开具课外阅读、提高素养与理解力的书单。这是对她的爱护和重视。想来,自古严师出高徒,这话绝对是有道理的。

然而,美校的经历使其受益匪浅,不仅系统地接受了西洋绘画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在绘画思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也影响了日后的艺术创作之路。加之她多年留学欧美,使其对东西方文化和艺术有着很深的了解,这更是她绘画事业的一笔财富。

当然,被人传为佳话的是她与其丈夫的互相扶持。她的丈夫金泽光先生是位建筑师,艺术修养也是独树一帜。曹晓明运用她中西交融的绘画底蕴,加之攻读的室内设计,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丹青室内设计师。她的跨界艺术天分与丈夫聪慧的建筑设计造诣交织,打理的室内环境别出心裁,充满时尚,韵味无穷。夫妻俩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得曹晓明的艺术创作后劲十足。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曹晓明的绘画作品中,能融汇中西,博采众长,富有诗意。正如好友周兵所言,欣赏曹晓明的画就像是在聆听音乐大师舒伯特的名曲《鳟鱼》而被其征服。成功的画家对于大自然的描述往往具有一种鲜明的切入点。她的专题报道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荧屏中,也推进了曹晓明的绘画创作。因此她的作品,能与环境互补显得那么相得益彰,没有时空阻隔。

2005年,上海女孩动笔酝酿了一本名为《女孩在上海》的作品集,将水墨韵染出四大主题,分别是以百川交汇的上海风情风姿绰约,婀娜隐约的流线女体张力无限,纯洁娉婷的荷花舞蹈超然脱俗,泼墨挥洒的欧陆建筑幻化灵气,这些绘画作品落款之处时常会印有一方“上海女孩“的闲章,在曹晓明的眼中描绘看到的艺术世界,表达自己的画境诗情。

在上海新天地壹号会所举办的曹晓明个人绘画展上,出现了不少使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新天地这个传统东方文化元素,辅以现代时尚成为一种潮流标志,深得中外人士爱慕。展览作品当中有一幅画格外地引人注目,画面的布局,格调以及题材内容和周围环境是那么贴切,仿佛在与过往的历史对话,如此超越时空的交流显得随意又不失客观,让已有娟秀靓丽更添美姿,博得大家好评如潮。作者也将该作品取名《偶遇》,后被新天地瑞安集团所珍藏且成为一段佳话。我以为这种艺术上的偶遇也折射出曹晓明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在该年度评选的上海十大时尚人物活动中曹晓明当选为画家代表。这也是众望所归理所当然吧!

艺术上的点滴突破来自于平时不断尝试和探索,这也符合曹晓明的绘画个性。她绝非是那种满足现状的守护者,而是一位勇于开拓的创业者。这也造就了她的绘画事业能够不断地推向高处。在2012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上,曹晓明新创作的《优雅绽放》系列作品,再次验证了她在艺术创作上的那种“亮剑”精神,花团锦簇的艺术人生,在她看来是故乡对她的召唤与培养,这是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上海女孩。

如今 ,已在上海各类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上海女孩曹晓明,作为她在美校的学友,我能够替她写作,既是一种荣幸又是一种责任。因为是同行,我想从画家的角度来解读她的艺术创作道路以示读者。愿晓明女士的画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且进入他们的心扉。

曹晓明,江苏南通人。14岁时,从同济大学倪景楣教授学素描,又师从孙悟音、曹简楼、樊伯炎等学中国画,后正式拜在程十发门下,成为其女弟子。1979年从上海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6年,她独自赴比利时鲁汶美术学院留学。其后,远赴美国学习室内设计专业。2002年,曹晓明、邬君宜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回国汇报展。2005年,在上海新天地壹号会所举办“晓明之梦”个人画展。同年,出版自传《上海女孩》。2006年,出版画册《女孩在上海》。2008年,在上海徐汇艺术馆,举办“桃李情——程十发弟子缅怀恩师纪念展”。2010年,举办水墨世博与上海记忆国画联展。2011年,举办诗意的色彩,曹晓明、金泽光绘画作品中国巡回展。

第6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成为当今普遍认同的最优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各项活动的开展,如何将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形象思维与信息技术课堂中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拓宽学生的思维,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德、智、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经验和同行作一探讨。

一、打破学科界限,使美术备课信息化,信息技术备课美育化

在普及信息技术的今天,美术教学的内容不能再局限于书本教材,需要积累大量的美术作品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艺术欣赏的感悟、创造和艺术素养。所以在日常教学之余,我改变传统的手写教案,从教学互动方面考虑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手段的电子教案。我把学校现有的美术资料,如教材、录像、图片、作品等整理扫描输入电脑转化为数字信息,再充分利用学校互联网,浏览美术资源信息网,将相关美术资料进行类化、细化、转化,组成丰富的美术资源信息库。然后利用声、光、色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软件(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宽广、直观,以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如《网页设计》一课,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上网搜索学生作品和网站的优秀作品,把不同风格的内容整理并收藏起来,以此为实例,将网页制作的风格、版面设计、变化统一、均衡呼应以及图文、色彩整体协调等设计原则,和学生一一探讨,引领学生登录我收藏的网站,在网站上浏览、欣赏这些学生的优秀网页作品。因为都是学生作品,所以网页的内容非常适合学生的口味,欣赏完之后,学生开始构思自己的作品。然后由信息技术教师带领学生根据网站的整体设计风格,自己设计出一款表达一定主题的班级网页,并让他们把自己的构思在微机课上用网页制作软件做出来,这样经过美术与信息技术的良好结合,学生做网页作品,就会有的放矢。我的学生每年都有作品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美术课堂的趣味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生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在中学美术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反馈更迅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时间的“表情”》一课时,我先用flash做好几个造型独特的钟表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让学生在电脑上用绘图软件,把自己心中的时间表情绘出来,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每人都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时间表情,我又用电子教室软件把优秀的作品,给大家作了现场展示,有的同学的表情还会动,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使全班的同学的奇异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分享,每个人都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使美术课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传统教学是教师在黑板上教学生画各种各样的线条进行素描,在纸上用彩笔教学生画水彩,然后总结出一些规律,灌输给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单调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美术教学发展的步伐。我们不仅应教会学生用手中的彩笔绘国画,用手中的铅笔画素描,我们还应该让学生能运用pohotoshop等软件来表现对生活的创作,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比如我在教初一美术时,就结合初一信息技术课第二章“图像的获取与加工”中用photoshop来处理图像的内容,来上美术课,直接跑到微机室,和微机教师一起上,教学生绘制“奥运五环”“处理旧图片”“服装穿着”“风化效果”“图像合成”等内容。学完之后,建议学生制作纪念章、广告等较实用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电子绘画技术在造型、色彩、修改方面快捷、丰富的优势,真正认识到数字图像技术所拥有的不同特点,同时也认识到数字图像技术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既学会了知识,又懂得了在运用新技术时也要遵循社会道德,不能技术造假和恶搞等,提高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良好结合既填充了美术与信息技术单科的不足,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感官,又迎合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使学生亲身体验整个学习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学习效率和学习的兴趣,当然这更需要美术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的良好配合,以及美术教师平时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深入学习与研究。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安丘市联谊中学)

第7篇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以经典作品的欣赏为主的。美术欣赏是通过对作品感性的认识后进行的理性追求,是运用欣赏者自身的经验或知识去感受、体验、分析乃至判断美术作品,并在理解美术作品和现象过程中得到审美的体验。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习兴趣,但目前大多数的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教学都显得比较枯燥,大多是教师分析作品,学生听教师分析作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怎样有效地组织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

一、充分认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写好相关的教案,并将收集到的、要欣赏的作品选好分析的题材和内容。但由于课时等原因并不能将每个作品逐一地、详细地鉴赏,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或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哪些作品需要重点分析,哪些只需要作初步了解,哪些需要学生参照课本或是资料来对作品进行鉴赏。教师可将众多作品中最典型的作品作为要分析的类型,选择该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的设计。

二、充分发挥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在欣赏云冈石窟的时候,通过民族要素来分析其雕塑特点,是可以看出雕塑在民族艺术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可分析如下:

1.我国大多数的佛像都是清秀的鸭蛋形的脸型,这是中国的传统喜好,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

2.飞天的姿态和飘带的形状与汉画中的舞伎的风格是相同的,其衣纹反映了中国北方的实际生活。

3.石窟中的菩萨都是庄严而又祥和的,而飞天则洋溢着悠然之趣,这是古人所信仰的神仙模样。

4.石窟里的浅浮雕比较圆滑,平面上多刻有阴线雕刻的,这些都体现着汉代石刻的演变痕迹。

云冈石窟是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继承发展的代表之一,由此可以看到雕塑艺术的发展渊源和成就。

三、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教学美术欣赏时一定要切记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例如在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时,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

师:这是达·芬奇的作品,谁知道他生活的时代?

生:文艺复兴时期。

师:不错,看来大家对达·芬奇还是有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知道是谁出卖耶稣的吗?

生:(讨论)犹大。

师:(呈现作品)那我们来看看这幅画,这13个人中哪一个是犹大?

生:(激烈地讨论)

师:画面中光线最亮的位置是耶稣,犹大在人群中,背景是最暗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要突出某一个人啊?

师:(引导学生)这幅画作者是用三角形来构图的,将门徒分成了四组,每一组都以三角形分在耶稣的左右,12个人的手呈现的不同姿势将各个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对称的统一体。作品抨击背叛,颂扬真善美。

另外,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作者创作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情节,必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欣赏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询问怎样欣赏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来引导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欣赏作品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或情感,还为教学增添了魅力。在欣赏教学中,可用“空白”的艺术理论来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所谓的“空白”原来是指作品中没有画出来却是要向欣赏者暗示的部分,在教学中则是指没有明确讲出来的部分。例如在国画的欣赏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部分:

师设疑:怎样去认识一个人?

生:内在的品质和外表?

师引导:观画如观人。

然后让学生在之前欣赏过的几幅作品中,总结国画的内在神韵、外在的笔墨的欣赏品评的标准,以教师引导为主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留出“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

再如,在现代艺术的欣赏课中,教师可将某些实物(如壁纸刀、垃圾桶)带到讲台上,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优秀设计,接着举出一些反例(如城市垃圾箱)并质疑:评价优秀的设计或拙劣的设计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来讨论现代艺术设计是怎样体现人文意识的。由于现代艺术设计与生活比较贴近,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就可让学生自己去欣赏。采用“空白”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领悟到此类欣赏方法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刘宜扶.浅谈高中美术课欣赏教学[J].新课程,2010(12).

第8篇

我们都习惯用一眨眼的功夫来形容时间的流逝。这不,暑假又快要到了,一学期又快要过去了,那到底收获的又是什么呢?今在此作一番的总结,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今后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那现先仔细地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吧:

一、 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

学期初,认真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教研组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工作的总结:

1.教学工作情况: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我任教初一初二的美术课,共十二个班,一个班每周一节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课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美术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另外,授课根据得失及时写反思,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因为初一初二处于叛逆时期,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旧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脱离学生实际问题,我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设计了”叶贴画”,”吹塑纸版画的制作“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美术课教学中,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教学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力求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2.考核成绩:本学期考核还是按照以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为主,期末理论考试为辅,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3.教学研究的计划完成情况:

积极参加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认真做好听课,评课。还积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宣传工作,以及学校宣传栏的宣传。

4.课外兴趣小组工作情况:

利用每星期六下午的时间指导初一初二的学生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主要开设了美术基础课程:石膏几何素描,风景速写等,同时加以一些水果拼盘,花鸟写意国画等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自身素质的提高:

课堂之余,我认真参加了学校以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每次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活动,以及每个寒假暑假都参加了泉州师院的函授本科学习,同时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的一些新老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法工作,从而能够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第9篇

上海市复旦中学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留白―对白―补白―旁白的交融循环,使学生体验面对“白”的思考过程,从而培养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出学校,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的“白”能够理性、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打下基础。

【关键词】留白 课堂 核心价值观

“我们正在研究和实施‘留白式’教学,留白是借用了国画中的术语,能够留白的画家是智慧画家,是大师才能做到的,看似留白而非留白,留白给人们留下的是无限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1我校周校长明确指出了复旦中学以“留白式课堂”为中心的“课程、课堂、践行”教改,本学期全面打响。

我校教科研室主任王长芬老师在《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 ――解读留白式课堂》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希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自觉地将留白作为一种基本理念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恰当的留白中倾听孩子们的念白,听取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在恰当的留白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白,实现思维的碰撞;在恰当的留白中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旁白,更好地发挥和体现教师的引领导学。”

作为德育的主渠道――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与时俱进地践行学校的课堂转型?“留白式”《思想政治》课堂的特色是什么?这是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要重点思考,且必须明确的问题。

学习了相关的“留白式教学理论”后,经过深入思考,从以下四个“留白”整理了以前的教案:

1.留白――是何?

2.留白――为何?

3.留白――如何?

4.留白――若何?

由于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理解能力限制,笔者特别希望得到专家和老师的指正。

以下是笔者的案例:

1.留白――是何?

在教案“由何”板块――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场景资料体现阅读留白:留出时间让学生去阅(静默的阅);读(有声的读),阅读中进行联想与想象、品读与体悟,从而了解、知道“是何”――

(1)杨小霞治病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2)据你所了解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哪个能最快解决她的问题?为什么?

(3)据你所了解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哪个能最适合解决她的问题?为什么?

2.留白――为何?留白――如何?

在教案“为何”、“如何”板块――从低阶思维问题到高阶思维问题,层层递进连问,比如:

封闭性问题(有相对标准答案的,指向低级思维能力的问题):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知识“谁保障?保障谁?如何保?”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指向高级思维能力的问题):

如果你是离土的农民工:

(1)你最困难的是什么?你希望政府或相关部门以什么样的方式根本上解决或援助你的困难?

(2)你最幸福的是什么?你希望政府或相关部门以什么样的方式提高你的幸福指数。

(3)为克服困难,你自身要做哪些努力?

学生在问题中,体会问题(任务)留白: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任务),在问题(任务)的解决中进行思考与探究、实践与创造、表达和陈述,其中教师的补白和旁白随时出现,交融进行中……。其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客观事实”,追求“价值所在”,对学生的价值理性判断、道德情操培养、理想人格追求、精神境界升华产生作用。

3.留白――若何?

在教案的“若何”板块,当学生面对理论和现实存在矛盾;当学生遇到与整个社会发展背离甚至冲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时表现的思考、判断等价值取向,师生的“对白”、“补白”和“旁白”,互动,是对课程、课堂的拓展,除了现实问题,还可以是假设问题,主要帮助学生辨清是非,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体现在:

设计出来的其他问题:对以下观点你怎么看?

(1)对“杨晓霞”的问题上,我无能为力,因为我自身经济上也困难。

(2)我积极响应相关部门发动捐款,但我反感不说明捐款使用过程,因为……

笔者在以上具体教案的再思考、再完善过程中,对周国正校长 “教师要努力追求大师的智慧留白”其深层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复旦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留白―对白―补白―旁白的交融循环,使学生体验面对“白”的思考过程,从而培养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出学校,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的“白”能够理性、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打下基础。

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的“留白式”教学特点和要求,归纳为一句话:“留白式”政治课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过程、升华过程。

讲到这儿,笔者认为有必要阐述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必要性,我们很多学生甚至包括老师对《思想政治》课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政治老师的“噱头”(上海话:时髦)。其实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也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知识是文化的载体,脱离知识谈文化相当可笑,脱离文化谈民族存亡、国家强弱、社会进步、人格高低、涵养深浅、思维智愚纯粹是自欺欺人。笔者认为时下流行的什么“白领发泄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白领们可以乱骂、乱砸,名曰“释放压力”)根本就是精神空虚的表现,什么“工作压力大”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借口;大学生应聘找工作“笃悠悠”,不着急,作为一个已经待业几年的成人对着记者的麦克风却脸不红不白地说:“是我妈让我找找看,有满意的做做看,没有就再等。”听了这些我们真焦虑,一个自己的家都不想担当的人,还能担当社会吗?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同志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还着重强调,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现在的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个21世纪和未来的发展。他们积极努力,勇敢追梦,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因此我们更担心另一面:上海高考60%以上“3+1”中的“加1”是物理或化学,基本上高二就按“加1”分班,在一个基础学习的阶段,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成熟重要的关键时期,由于高考升学,我们的学生几乎放弃了所有人文学科政经、哲学、历史、地理等学习,所谓人文知识匮乏、随之带来的就是人文修养浅薄、人文关怀缺失、人格良知偏差。忧思是为了思改,如果我们教师不明确“留白”留给学生的是什么,为什么给学生留,我们的“留白”还真成了“噱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中学的百年校训,也是现在复旦中学的育人目标。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周校长在14年复旦教育工作会议上给百年校训赋予了新的内涵:

“博学”要求的不仅是学习内容的拓宽,学科知识的拓展,文化视野的拓宽,还应该包含学习能力的提升,人文艺术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乃至人的整体素养的养成;“笃志”体现了一种教育价值观,体现育人的核心目标,它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价值观;“切问”要求学生拥有探索意识和质疑精神;“近思”则要求思辨能力,反思能力等等。

因此,通过“留白式”课堂教学,有效地、切实地落实“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学生才可能不那么利己,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学生才可能不那么消极,开始有意地想法子解决发生的事情;学生才可能不那么自己,开始从别人的角度理解事情;学生才可能不那么随意,开始能从大局判断是非;学生才可能不那么冷漠,开始释放感恩的本能……。未来这样的人走向社会,成为企业人了,我们才可能不那么担心,开始安全地吃、住、行。所以复旦追寻的不是“一节留白”、 “一时留白”;而应该是“一生留白”、“一世留白“。“思想者”应该成为复旦人的特质,老师,那时候我们才能称自己是合格的复旦教师,我们朝着智慧大师在迈进前行。所以笔者最后以一句话共勉:“留白式课堂”也是时代给我们复旦教师的“留白”……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新课程教学要求美术课堂多元化,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多少课本知识,而要钻研教材、收集资料、编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制作课件等需要做好课前精心的备课以及准备之外,还要选择行之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通过"欣赏传授法、直观演示法、课堂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进行美术课教学尝试。

关键词:优化 提高 教学方法 教学效率

在以前,大多数人认为美术课上起来比较容易,只要将一幅图挂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就行了,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这样的课在现在的教学生活中已经退出舞台,取而代之地是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美术课。《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让学生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实施,使美术课堂变得多元化,要上好一堂美术课还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对教师而言,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多少课本知识,而要钻研教材、收集资料、编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制作课件等需要做好课前精心的备课以及准备之外,还要选择行之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

通过自己美术教学的实践尝试,听了一些同行的课,从中收益匪浅,下面就结合我的课堂教学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1.欣赏传授法:

在学生学习美术课中的欣赏名家作品了解新知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有时往往就会以讲授为主,相信好多的美术教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我根据不同的美术课堂类型,在讲授的基础上,辅助于一定的操作,经过读、看、想、动、记等多个环节来加深学生对欣赏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读”就是读画,引导学生认识作品主题;“看”体会作品的形式;“想”画中的问题,将艺术作品尽可能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拉近生活与艺术的距离,使学生有感而发。“记”记住作品的主题,理解画家的创作内涵等。以往的美术欣赏课通常以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在小学教材中各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占一定的比重课,就是这种以欣赏传授为主并加以一定的操作的这么一种类型课程。例如:我在教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材中《妈妈和孩子》一课的教学就是以“欣赏传授法”进行本节课教学的,我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母与子》、《洗澡》、《猴妈妈和宝宝》等艺术作品,通过“读、看、想、动、记”等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通过欣赏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体会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母子情,观察艺术作品中妈妈对孩子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妈妈的爱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传授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用直白和贴近的儿童语言,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或介绍欣赏的各种图片及大师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艺术作品的价值,通过读、看、想、动、记画环节直观感受艺术家作品的感染力,引导小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记住艺术作品的主题及作者名称,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记”的目的。

2.直观演示法:

此教法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绘画技能的时候,往往会运用到这种方法――直观演示教学法。通过直观的演示,可以让学生看得仔细,看得明白,看得透彻一点。在演示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学习绘画的方法步骤,以较为直观的印象默记下来。以水墨画教学为例:如:小学美术教材《彩墨游戏(二)》一课的教学虽然学生在学习绘画之前已经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如果让学生马上进行绘画水墨画,就会弄巧成拙,就有可能会使课堂变得一团糟而无法控制。在教学中如果运用直观演示法进行演示教学,教师流畅的板画演示将会很好的控制课堂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先仔细看老师的示范及范画究竟是怎么样画的?运用了哪些中国画的技法?在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在演示范绘画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及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的一个好时机,不时的讲一些名画名人故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作热情。在演示过程中的直观性制作,就可能很好的解决在绘画过程的注意点,包括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直观演示法,学生能够很快接受所传授的新知识,能够较为快速地掌握绘画技能技巧和方法,而且也掌握的比较牢固,不容易遗忘。

3.课堂实践法:

在教学过程之中,还经常会运用到课堂实践法,通过培养学生实践这个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就拿现在的新的美术教材来说吧,许多的课程中就安排了学生学习、了解泥塑。例如:《材质的美》、《一张奇特的脸》、《别致的小花瓶》、等课。对于泥塑,它属于雕塑的一种,而雕塑是一个独立的立体艺术形式。让学生初步接触泥塑,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立体特征,培养学生立体空间的感知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先简单介绍有关泥塑的方法和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塑造一个立体的形象,可以是生活中看到的动物、植物等,放开心中的顾虑大胆地进行创作,学生中出现多样性的有创意的作业,塑造出了许多形态有趣的形象:如扁平的公鸡、曲线的恐龙、长方形、正方形等多种造型人物面部表情的脸等等,这些作品无不闪烁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无以伦比的创造力。这些泥塑成果,体现了学生能够掌握用泥来塑造事物,学会了立体对待自然形态中的各种事物形象。

教无定法,只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钻研,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作为教师可以综合各种教学方法有选择的进行教学,将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将课本的技法熟练为自己的教学观念,便可以将课本的呈现的过程,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创造性地实施于教学。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刻理解“美术课标”精神,加强美术教材教法的研究,相信只要熟练掌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准备充分,教法得当,就能上好每一堂美术课。在教学中沿用以上种种方法就会不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 界画;姑苏版画;街市楼阁画;焦点透视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界画楼阁的“技”与“艺”

鲁迅先生在《致魏猛克信》中说:“古人之‘铁线描’,在人物虽不用器械,但有屋宇之类,是利用器械的,我看是一只界尺,还有一只半圆的木杆,将这靠住毛笔,紧紧捏住,挨了界尺划过去,便既不弯曲,也无粗细了。这种图,谓之‘界画’。”[1]界画自宋代起,既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成为了中国画的独立门类。与其他画种相比界画要求准确、细致地表现所画对象,虽然界画难工,但却一直不为文人画家所看重。其实界画在中国建筑绘画历史上形象地、科学地记录下了古代建筑的形象,写实性地保留了历史生活的原貌,它即是审美的范畴又是建筑实景的再现。

界画在两宋盛行一时,元代以后到明清,随着文人画思潮的兴起,界画被讲求画面意境情趣的文人士大夫看作是画坛末流的匠人之作,界画的繁荣时期逐渐衰退。明代,精通界画之人甚少,“有明以来,以此擅长者少,近人喜尚元笔,目界画为匠气,此派日就澌灭者。”(1)直到清代初期,才出现了擅长楼阁界画的画家袁江(2)、袁耀(3)。二袁的界画作品,以富丽堂皇的宫殿楼宇华美的山水为背景,以传统的界画构图,创作出具有装饰性的界画山水画。传统文人画在构图上讲究意境,画面景物随意采用多个视点的摘取和增添,将各种视角下的画像融为一体,这种自由式的取景,也按照传统中国画的“近大远小”原则描绘,一眼望去,画面布局给人以舒畅悠远、宁静遐想之境。二袁将传统建筑界画与文人画的脱俗、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审美情趣贯通融汇,使界画在清初上演了它历史最后的辉煌,将传统界画与文人画风结合,塑造出有装饰性效果的创作理念。然而二袁创作的界画山水画在此时虽然再度盛行,但同时也标志着传统建筑界画的永久衰退。

同一时期,欧洲科学和艺术的传入,对宫廷绘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新风气,这种新风气尤其体现在建筑界画的表现手法上。画家们在运用传统界画技法表现建筑物的同时,开始运用能够表现空间和体积的焦点透视法和明暗法,使传统建筑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新趋势。画家们在构图当中采用西方绘画的技巧,不仅使得画面比例和谐,结构严谨,而且焦点透视法和明暗对比法的运用,使得他们能更加自如地表现建筑物的空间感和体积感。清代宫廷里的画家们大量采用的这些西洋画法,其源头是那些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当时来华的传教士如郎世宁(4)、艾启蒙等他们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宫廷作画,他们一边接受中国传统技法,采用中国笔墨颜料和纸绢作画,一边按照西洋透视原则,在作品中着意表现物体的体积、质感、明暗、投影。这种效果逼真的写实画风给中国宫廷画家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视学》(5)中关于透视方法介绍了“线画法”,又称“定点引线之法”,就是焦点透视画法,即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透视的精确,在画面上引许多实线和虚线。这种画法在清代宫廷的众多建筑绘画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以“线画法”创作的界画楼阁,画家的着意点在于中西画法的结合,由于创作手段上的局限、绘制目的上的实用性质及其与传统审美观的差异,清代中期流行于宫廷的这一类建筑画并没有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以延续和发展。随着乾隆末叶西方宗教遭到禁绝,这一类融合中西的创作便也逐渐销声匿迹了。

二、姑苏版画的西画东渐

西方透视画法在民间画作中的表现,主要是从中国版画的代表作姑苏版画中体现。姑苏即苏州,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商业复苏,都市繁华,社会生活平稳,这一时期姑苏版画也到了历史辉煌时期,版画的形制、色彩、构图、风格均表现出独树一帜的样式。以市井百态为题材的风俗画也达到了一定数量。尽管清中期姑苏版画受西洋画风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体现在技法上,其内容和题材仍是中国式的。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6)、庞迪我、南怀仁等人来到中国传教,自称是“泰西(7)陪臣”,明万历10年(1582年)以利玛窦为首的众多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也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带到了东方,并将西方绘画艺术中的透视法原则带到了文人画界,但尚未引起士大夫们的足够重视,到清代雍正年间,在中国绘画界中出现了“仿泰西笔法”、“仿大西洋笔法”,这种焦点几何式的透视画法在亭台楼阁界画中普遍流传开来,并大量涌现在姑苏版画上,并对中国民间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透视画法讲究的是以科学的观察表现现实的自然风景,在画面中营造出一个客观的真实场景,而传统中国画讲究画面的自由、随性,不追求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景物,只求画面布局的和谐。从日本广岛王舍城美术宝物馆所藏的中国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发行的苏州街景楼市彩色雕版图上看,它虽然运用了大量的透视画法的远近法,但在这些所谓西方科学的焦点透视法的表现中,中国画传统式的多个视点远近法的独特绘画表现样式仍占更多比重。西方“仿泰西画”法的运用在清以前的姑苏版画中并没有被广泛运用于传统绘画,画工们并不在意西洋远近法的前大后小、近实远虚的科学视角,在画面中的景物、人物描写上也毫不在乎透视学的表现效果,作者仍然按照主观想象来进行创作。到了清代中期,画工们才开始应用西方人的透视方法,比如苏州版画中的《杨柳湖畔亭图》、《三百六十行图》、《姑苏阊门图》、《岁朝图》、《西湖行宫图》、《灵台同乐图》等。这些绘画作品”的创作在近景、中景部位采用几何学的透视法,而远景位置几乎都是以中国传统构图的远近法描绘。

三、界画楼阁与姑苏版画

在融合西画的过程中,文人画家们发现若完全采用一个视点来描写整幅风景画面,会受到限制难以挥洒自如,因而文人们希望应该挣脱这种焦点透视的羁绊,采用多个想象空间。张大千云:“西人初不解我国山水画理,每讥山上重山,屋后有屋,窗中复可见人。今有飞机摄影,始诧为先觉。”[2]140同样,民间画工们也并没有完全把握西方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依然基于画家的主观视觉来描写景物,采用中国传统的游离式视点的构图样式,大半取景物沿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构图方法。

在清代前期,传统绘画还不太注意西方的透视画法,到了清中期才开始看到透视画法的技巧。江南姑苏版画家丁应宗所作的《西湖行宫图》(图1)是雍正、乾隆年间的姑苏楼阁街市画的精绝之笔,图上刻有“西湖十景图写于吴门嘉树轩钱塘丁应宗”的文字。其构图充分吸收了西洋透视方法,以大幅画面表现都市生活的繁华喧闹,并从西方铜版画中得到明暗关系、高光投影的启示,然而其画面并没有完全采用西方科学性的焦点透视技法,而是保留了我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并运用传统界画的技巧描绘景物中的楼台亭榭,画面中铜版画线条细密而规整的平行排线手法与界画中界尺手绘的精工巧致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不约而同的一致性。

(一)构图对比

界画的题材决定了其创作过程必须遵守矩度准绳,寸尺不差,“诸画可杜撰瞒人,至界画未有不用工合法度者”[3]。但界画自古却不仅仅体现在能够熟练运用界笔、直尺这些工具而做到折算无亏这些技术要求上,与传统绘画一样,界画同样讲究画面深远、构图画理的“深远透空,一去百斜”的艺术性要求。清代袁耀的《阿房宫图》(图2)构图深远、结构精巧,它将虚构的景象与实景融合,将各种峦山重楼样式加以重新组合创作,近景以鸟瞰的形式俯视天门楼宇,远景深远开阔,主体宫殿楼台隐约显露于重山葱郁树木之巅。它在运用传统界画技法表现建筑物同时,运用了文人的臆想构图,“山上重山,屋后有人”,远景渐远,前后纵深。依山环抱的江水在表现上借鉴了西洋绘画的视觉手段,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采用中西画法结合的姑苏版画《阿房宫图》对屏为乾隆年间管联绘制,版侧铭记“姑苏史家巷管瑞玉藏”。另有民间画工苏州宝绘轩主人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绘《姑苏阊门三八六十行图》(图3),图中人居稠密、商铺连接、街市纵横;摊商各业,行人栉比、络绎不绝。楼阁城池刻画完整、森严紧密。场面巨大、结构严整,无论是亭台楼榭、车马样式,还是人物衣冠等,均笔法细致、具体入微。图中西方绘画透视技法和传统界画法则的结合精准完整,鸟瞰式构图和叠加纵深的远景,与同一时期的传统界画有着构图创意上的相似,只是焦点透视法更加明显突出。

(二)画风对比

界画以界尺与笔手绘,建筑物景融于山水之中,界画讲究界尺与笔法;姑苏版画中的建筑楼阁画,是仿西方的铜版画,雕版费工耗时,刻工精绝,令人叹为观止。雍正、乾隆时期以墨线稿加以敷彩而成,套色有红、黄、蓝、绿、紫等五色。姑苏版画后期吸收了西法晕彩来表现画面阴影。两种绘画在工具运用上截然不同,也在于界画偏文人画,姑苏版画是民间绘画,姑苏版画不仅要求画工具有较高的绘画功力,也要有精湛娴熟的刻版能力,两技兼具才能成就这类作品。

早年传统界画出于工匠之手,不为文人画家们推崇,到了明清早期,界画几乎更不为人提及。到清中期界画再次走向短暂的顶峰,即使在界画最辉煌的时刻,界画山水画仍然被视作文人画中的末流之辈,界画难以摆脱“匠气”之说,而它的楼阁画在江南一带恰与民间版画无独有偶,姑苏版画街景楼阁画中,笔直的城墙桥头,排列的屋舍房檐,显露出建筑界画元素与民间版画艺术的结合,使姑苏市井风俗画流传甚广,并在民间树立起荣耀的丰碑。

界画与姑苏版画中的楼阁均以华丽精绝为形制,以天空、树木、远山为衬景。画工们均以无限精致的手笔,描绘出规矩严谨结构复杂的楼宇,以横、竖、斜线条勾绘出严谨优美的建筑群体。界画在画面结构上分布着重叠的天井远山,以宫殿楼阁的分布为参照安排画面,采用鸟瞰式的构图,繁复剔透、工整精确、参差错落又富丽堂皇。姑苏版画街景画更注重从微小细节延展到整体布局,严谨细密的街市,复杂熙攘的景物,繁华中带有缜密的细腻。在欧洲科学和艺术传入中国之后,在对宫廷绘画带来了“洋气”的创作过程中,姑苏版画中街市画的构图特点和绘画风格与传统界画都开始运用表现体积和空间的焦点透视,使两者均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趋势。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素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09-01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非智力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非智力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和成败。有一则报道指出,原苏联的航天技术曾经高于美国,美国人找不出原因,最后认为,苏联的科学家普遍音乐素质较高,导致其创造力较高。艺术的本身作用也就是滋养生活,启人心智。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美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较强的自尊心等,能强化学习的动机,促进和影响其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非智力的培养。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而事在必行的。

教材的审美内容设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部分内容,这也就像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艺术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的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敦育,即教师通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必趣,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每次上课都是范画加步骤演示。做为美术教师达到的精神要求以及对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其实美术欣赏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了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活结是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的艺术形象的内涵。例如,当我们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傅抱石和关山月的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大型绒绣《万里长城》等艺术作品时,这些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就会激起我们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映,或兴奋,或崇敬,或自豪。中外美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他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从而成为人们不断欣赏的对象。

而我们有些教师既使上欣赏课,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的平淡乏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不怕麻烦,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敦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田。

二、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即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学生再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的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例如,当我们在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时,有些同学觉得他的画从形象上看相当小儿科,更与野兽派中的野兽二字摸不着边,还有立体派创始人毕加索的画,同学们一开始根本接受不了,我们应该把这些画派的发展及艺术主张介绍给同学们,他们也就会慢慢适应。而我们在欣赏清朝画家朱耷的花鸟画时,会觉得他的画大都奇特怪诞,就给人“不美”的感觉,如你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及身份介绍后,就会发现这位既“哭之”又“笑之”的画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一种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学生也会慢慢理解他的画。这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单纯以画的像不像做唯一标准,如画的像就好,还不如直接用照相机去拍摄。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

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的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重的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的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即教师通过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