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13:22: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加工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机电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机械加工和工艺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坚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理念进行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改革,将成为培养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关键任务,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在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技能等级等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的师资配置,必然导致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滞后性,也将影响到高级应用型机械加工和工艺技术人才的教育质量。
第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机械加工和工艺是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综合教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机械加工的常用方法及加工工艺展开。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多,而实际教学课时安排不足,而且讲述中理论性内容偏多,结合实际相对较少。在机械加工和工艺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学校仍然以劳动性操作为主,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够。另外,在教学手段方法也多是沿用粉笔板书、挂图和简单教具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实验及实践是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重要项目,不仅是帮助高职学生理解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在实验及实践教学中,一般在实验室中进行,但是由于实验器材陈旧、缺少,难以保证每位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教学效果也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的教学改革分析
第一,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以教师的口头传授为主,偶尔会使用到一些机械设备实、挂图、模型物进行辅助讲解,但是课堂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枯燥状态,使得课堂上不易语言表达的知识点通过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进行都模拟仿真。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制作CAI课件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内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清楚表达出来。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齿轮加工和工艺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生产现场拍摄的录像,再现范成法加工齿轮的过程及根切现象;利用多媒体动画片展现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现象、展现四杆机构的演化、展现各种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展示行星轮系与差动轮系的区别、齿轮的失效机理等等。另外,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与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课堂讨论的协调,切实做到课堂教学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
第二,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内容整合上,教师要注重删减繁琐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证明,而逐步推行应用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齿轮、轴、滚动轴承等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对于学生的设计与应用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要注意与磨损、螺纹连接、弹簧等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并通过答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还要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对轴承的安装、拆卸、、组合设计等教材中介绍较少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进而达到与生产第一线紧密联系的教学效果。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内容相对复杂,涉及到识图、造型、加工工艺、编程等基础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整合中要合理配制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并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如数控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等,确保理论与实训教学课时达到合理的比例。
第三,加强联合,协调发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高职学校及任职教师首先要结合社会对于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逐步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方向,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加强联合,协调发展,不但可以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而且有利于弥补学校设备落后、实验室不足等问题。同时,引导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加强与相应行业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实现教学中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为了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于机械加工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高职学校及教师要不断探索专业发展的新路子,总结经验,并从教师、学生、教材、实训场等多个方面去总结思考。教师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鹏,郭德旭.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新课程学习,2008(3).
2、刘元.产学研结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5).
【关键词】机械加工;实习教学;兴趣;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一、当前中职学生机械加工实习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高考成绩不是太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没有培养好。他们在遇到一门新功课的时候,总有畏难的情绪,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当前技工学校的技能培养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各类中职学校生机勃勃,发展势头良好。机械加工实习老师要抓住机遇,在学生技能培养上下功夫,让他们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找回自信,让他们通过熟练的技术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课堂缺少活力,学生缺少兴趣。许多教师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学生良好课堂氛围。计算机作为一门技术型功课,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重实践、轻理论。在遇到操作方面的问题,老师应该及时引导,不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下一次课堂。
二、提高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实习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我们学院采用项目教学法,采用自编的校本教材进行教学,效果很好。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把每个目标分成各个项目进行推进。大家围绕这个目标,去解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完成项目,来完成教学计划。另外,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教师的操作,使得课堂效果高效。教师还可以通过优秀的作品展示,来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通过作品之间的比较,使得每个同学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课堂互动。车工实习也是一门课程,它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性的课堂互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举动,注意自己的言行,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学生才会敢讲。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利用我们的体态语言,注视,倾听,微笑,点头,一举一动都是在向学生传递着正面的信息。最为重要的,教师应当摆正心态,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我们的课堂就可以更加的和谐,高效。学校实行一体化教学,实习课堂和理论课堂是同一老师,所以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老师非常了解学生的水平,互动是有很好的基础。
(三)通过优秀的实习作品展示,激励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考虑到每个同学参与的可能性,活化合作小组的结构。
(四)要求企业专家把生产一线的工艺带到学校。学校的课堂知识毕竟有其局限性,我们的学生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安排企业一线的技师到学院来授课,把企业所急需的知识带到学校来,让学生有效地与市场接轨,为学生就业服务。学校和企业专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合理地安排编写一体化的教材,可以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的能力。
(五)学校开展技能运动会,通过技能大比拼,选拔优秀的学生。普通车床实习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操作,它对数控实习的影响较为深远。学校可以通过技能运动会来选拔优秀的学生,一方面为参加市、省和国家的比赛储备人才,另外一方面通过技能运动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得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六)加强对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训教师进行培训。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老师的专业技能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老师的专业素质如何,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他们要有较强的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学校要加强对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实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培训,也可以多组织他们去工厂参加培训,只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加强了,才能在教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候发现问题,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平常的实训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
(七)实习教师要强化操作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学生在实际操作这一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具体操作极为重要。由于初中阶段的学习环境和讲课形式与中职学校有根本的区别,中职学校重点突出的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为了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尽量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规律使学生进入到听一听,看一看,练一练的教学形式中去,让他们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这时老师一定要巡回指导。由于学生的悟性不同,在实验实训课中采取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个别悟性差的学生要采取手把手地教,达到既培养尖子又共同提高,因材施教、各有所得,不让每个学生掉队。
(八)强化实训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训课考核是检测实训教学质量和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为理论考核所不能代替。
三、小结
作为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实习教学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针对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鼓励同学们激发学习兴趣,不断发现他们的潜能。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机械加工实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现阶段机械加工专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教学中有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都是根据自身固定的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进行的,没有按照课程中的内容与专业实习操作顺序进行。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各个学科相互孤立,相互隔离开来。尤其是理论课程教学与生产实习课程教学都是通过集中方式进行讲授的,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学生们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机械设备的结构与机械设备的运行原理。学生们在听教师讲解这些理论课程时,就像在听天书,这使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们学完理论课程之后,学到许多不知所然的知识,并且间隔较长的时间后,这些理论知识会慢慢地忘记,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效果,使学习与应用严重的脱节。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该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以突出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新的教育体系,探索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中设置文化基础课程较多,课程的设置仅仅是围绕着专业要求来培养相关的岗位人员,因此,应该注重基础课程的实用与够用原则。目前,学校中现有的文化课程内容较多,并且都是严格的按照大纲进行安排的,这导致了理论课时占据课程的大部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由于学校不重视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问题,就会导致学生们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也使学生们的技能训练得不到时间上的保证,最后导致学生们理论学不精、操作技能不过硬的结果。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再加上学校不合理的课程安排,繁杂的专业课程就会使学生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2机械加工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善于引导细心点拨,结合实践激发兴趣
根据大量的资料表明,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知识,并经常参与各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会变成一种负担。学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进行学习,才能够避免他们产生厌学的现象。让学生们置身在充满趣味性、刺激性的活动中,才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的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特点,充分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感与所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们进行感情交流,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要对遇到的问题敢于疑问、大胆动手、不怕出丑,让学生们勇于发现,鼓励学生们探索科学技术,这样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能力。在机械加工的每一个工序中,总是需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达到完全准确,因此会产生误差。在工艺系统之中,机械设备上的器件运行都是通过调整机床的工件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们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与整体结构构造,从而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更加的得心应手,操作机械设备更加的熟练。
2.2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强调素质教育原则
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善与优化。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不仅要让学生们打好理论基础知识,还应该增加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机械加工专业教学应该坚持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提高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们的就业优势。
2.2.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为了不断地加强学生们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应该增加实验课时。为了提升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理论基础的效果,机械加工专业的理论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的实验。通过参观认识实践、演示、动手等方式,达到巩固学生们的理论基础知识的目的。此外,增加学生们的实验课程时间,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们的基本专业技能。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通过自身思考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好地突破传统的方式,总结出适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措施。
2.2.2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这种结合主要通过实训来完成。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除了应该培养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
2.2.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实践相结合。机械加工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机械制图技术。在课程的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等课程模块中,应该适当的增加自设性教学内容,针对实际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设计总体方案,来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2.3重视实训课堂教学,把握关键环节技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用良好的师德与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外,教师还应该要注意把握好实践课程中的关键环节与授课技巧,这样才能够使理论知识真正的为实践服务。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教师们需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与掌握知识点,使其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因此,机械加工实践的环节应该要与课本的理论相结合,才能够使其实际效果更佳。
2.3.1实训课题的选择
机械实训课题的选择需要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例如:对学生机械加工过程的工序安排、尺寸精度要求、形位公差与表面粗糙要求,都应该满足课本的相应规范与内容。在进行实验时,方法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2.3.2实践练习的设计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知识性、技能性与趣味性,在设计练习课题时应该根据课本的内容设计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实践练习题,并且课题设计不能难度过大。虽然学生在做课题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能保证他们在规定的实践内完成任务,这样才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3实训课程的考核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对学生进行实训课程考核,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时更加的认真,学习知识时速度更快、效益更高,能积极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各个高校需要培养综合型、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我国教育部门的工作会议也明确地提出了加强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在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加工实习课程上,老师指导学生将理论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运用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工作中。
作者:李坤全 邵凤翔 文睿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冰.浅析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8).
[关键词]数控车 数控实训 撞刀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042-01
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技术也变的越来越普遍,在机械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对数控车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这就促使职业院校加大了对数控车实训设备的投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从数控车实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在操作数控车床的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撞刀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总结了数控车操作过程中发生撞刀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减少撞刀事故的发生。
1 撞刀原因分析
撞刀是指刀具(包括刀架、拖板等)在移动过程中与工件、卡盘或尾座发生意外碰撞的机故。数控车床操作初学者,容易撞刀,撞刀是数控车床操作新手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一旦发生撞刀事故,轻者影响机床精度,重者造成机床损坏,使机床的加工精度丧失 , 甚至造成人身事故,必须引起操作者的高度重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操作数控车床时容易撞刀,导致学生不敢碰机床。撞刀原因很多,大致可归纳为操作机床不当和编程时考虑不周全所造成的撞刀。本文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撞刀的各种因素。从而让学生实训时,减少撞刀几率。
1.1 机床操作不当造成的撞刀
数控机床操作不当会造成刀架或车刀与工件、主轴卡盘或尾架发生碰撞。主要从以下各方面分析:
(1)工件没固定好。工件在加工时候,长的工件,会引起甩尾,震动引起撞刀。
(2)安装刀具错误。在安装刀具时一定要使刀位点对准主轴中心线,即刀具安装好后试切工件右端面,切完右端面后刀位点应在工件右端面中心。
(3)刀架或车刀与尾架发生碰撞。回参考点或退刀时,应该Z向使刀架或车刀远离主轴,避免发生碰撞。
(4)试切法对刀时走刀过快或背吃刀量过大。刀具在加工工件时,一定要注意加工的背吃刀量,如果过大,会造成刀具和工件的撞刀。粗加工应优先选用较大切削深度,一般取2-4mm,精加工一般取0.3-0.5mm。
(5)对刀不准确造成的撞刀。
(6)机械零点坐标与绝对和相对坐标一致。校验程序完毕后要回参考点, 在校验程序时机床是锁住不动的,而刀具相对工件加工在模拟运行(绝对坐标和相对坐标在变化),这时的坐标与实际位置不符, 需用返回参考点的方法, 保证机械零点坐标与绝对和相对坐标一致。这一环节有时不注意在校验程序后没有发现问题就进行加工操作,会造成撞刀现象。
(7)数控车床执行程序正常加工过程中,由于操作者误操作使程序停下来,如果操作者按“RESET”复位后,立即进行循环启动,此时容易造成刀具与工件发生碰撞。因为运行的默认值与程序的设定值发生变化,按“RESET”复位,则把数控系统复位到初始状态,清除了保存在DRAM内的预读程序信息,会改变刀具移动指令及主轴转速。在自动运行程序过程中,如出现误停车导致程序停止运行,此时将模式改为编辑方式,按“RESET”复位程序,再重新运行程序。
1.2 程序编写不当造成的撞刀
程序编制是数控加工最重要的环节,提高编程技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碰撞安全事故,总结并在以下各方面分析:
(1)G00坐标设置离毛坯太近。一般编程时候在工件右端,1mm。
(2)换刀时,未使用G00指令远离工件。换刀需要用G00,远离工件。以防止车刀与工件产生干涉。
(3)加工螺纹时误把导程(F)当作进给速度,如:G92 X40 Z-20 F2写成 G92 X40 Z-20 F80。
(4)程序坐标值编写或者输入有误。
(5)加工完零件退刀时先走Z向,远离工件,再走X向。
2 撞刀常见现象解决方法
经过以上总结和分析,根据常见的撞刀原因,结合实际操作经验,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编写的程序需要仔细检查。系统较老的机床,需要输入标点符号,更需要编程人员仔细认真。
(2)检查好的程序需要在机床程序里面校验图形。利用数控机床的图形校验的功能可以检验程序的轮廓,减少错误率。
(3)装刀长度出错。刀具长度不够,刀具的刃长不够,都会导致干涉现象,另外刀具的装夹方式有误,也能导致撞刀。需要刀路轨迹模拟,明确加工部位。按程序单上的刀具进行选择和复核是否正确。
(4)正确对刀并设置刀补,Z方向试切对刀时,必须注意对刀使用的Z向零点应与编程使用的Z向零点统一,避免因工件坐标系设置不统一而造成撞刀。
(5)在调试程序加工第一件工件时,一定要仔细检查程序,试加工时单段运行,随时控制进给率,随时看剩余行程,加工前应模拟运行一次,单段运行,再正式加工。看看有没有意外的刀具路径出现,一旦出错,迅速急停,特别是初学者,要注意急停按钮的应用。
(6)将刀架移动到安全位置,按下锁住机床和空运行键进行空运行操作,主要观察运行轨迹是否正确,且仿真运行后要回参考点校验。
(7)如果加工时必须使用尾架,安装刀具时必须考虑到在X 方向电动刀架与尾架不发生碰撞的极限位置,在Z方向拖板与尾架不发生碰撞的极限位置。
(8)建议在计算机上用模拟软件模拟程序,进行检验,再把程序拷贝到机床上可以减少错误。
3 结束语
要避免数控车床撞刀事故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机床操作者首先应熟悉数控系统的各种操作,掌握系统功能键,达到熟练操作,减少失误,将误操作的概率降至最低点;其次在编写加工程序时,应根据工件特点进行,按工件的形状及加工位置确定退刀和回零的顺序是先退X向,还是先退Z向;再次应注意机床的保养,在平时加工后,丝杠,导轨应擦拭干净,避免切屑等杂物夹在滚珠丝杠和导轨内,造成加工出现误差,损伤导轨,影响加工;同时,操作人员还要掌握一些异常情况发生时紧急处理方法。如按暂停、急停及切断电源等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碰撞事故发生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郝新成.实习中数控车撞刀事故的防范[J].实践与探索,2011(3):266-267
[2] 袁锋.数控车床培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周保牛.数控车削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5-338.
关键词:职业岗位 职业能力 职业素养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⒈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近几年中职学校不断的扩招,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生源素质不断下降,学校设备设施已不能满足不断扩招的学生需求。而我们所使用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材体系仍然沿袭学科教育的思想,“重理论、轻实践”,没能紧跟生源素质的变化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使得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培养的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与企事业单位实际岗位所需人才严重脱节。
通过了解多年前毕业生可发现,经过一定年限的工作,有一部分学生在职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一部分学生则碌碌无为。而毕业生在职场的成与败往往与其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坏是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的。在职场是否具备竞争力,能否取得成功,与学生在校期间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1.学生是否明晰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是否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1.2.学生能否抓住每一次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或是否有意识为自己创造发展机会。
1.3.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以及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是否清楚,并能够运用自如,形成自己的从业习惯。
1.4.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任务驱动下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
1.5.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的培养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体现。
2.课程构建依托企业参与
我们重构的课程体系是服务企业岗位需求的,所以在整个课程体系构建时,需要企业积极参与进来。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进行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对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随后邀请企业专家指导,确定了适合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
在此基础上依托企业对其职业岗位进行了分析,拆解了企业员工完成岗位职责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再根据拆解后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转化为我们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及素质要求,也是开发课程标准的依据。
依据转化后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利用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把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职业活动融合于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模拟和情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进行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3.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
我们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主要考虑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专业能力,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也就是专业能力要在工作中体现,这就要求在学习任务设计时必须把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学习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
因此,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3.1.首先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要注意以学生、社会和职业的发展为依据,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3.2.其次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保证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要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学生。
3.3.最后课程的教学形式要与教学资源相适应。考虑到学校资金不足,设备有限,我们的课程教学形式要能充分利用学校和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4.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在课程构建与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这种课程要求按照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教学情境,而由于教学成本因素,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又多,生均设备少,根本无法大量实施职业情境教学,加之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出来的,缺少企业生产的经验,能力有限,因此具体实施起来很困难。因此,需长期通过观课、评课、交流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并逐步建设与课程(或学习任务)相匹配的教学场地,循序渐进,实现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零对接。
参考文献:
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合作对机械岗位群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确定机械岗位群行业通用职业能力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即根据行业通用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根据专业方向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课程。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即构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完善,如表1所示。
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以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5门课程进行校级重点建设,与徐州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目前5门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成果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并付诸实施。以“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开发思路为例。首先,应进行课程调研。召开三方人员组成的实践专家座谈会,研究数控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数控加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其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人的认知规律和专家的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行家,选择或设计项目载体,且载体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项目的数目不宜多。基上述理念,该课程设计了台阶轴的编程与加工、成型螺纹轴的编程与加工、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和型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四个项目。第三,进行项目的教学详细设计。该课程在数控加工实训车间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教学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零件实际加工、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
课程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经后续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强化,数控工艺设计与编程能力可达高级工水平。此外,技能训练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目前均实施项目教学。确定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绘图员)、机械加工实训(车工中级)、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机械CAD/CAM(机械CAD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课程结束时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有关职业标准要求,可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变为现实。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才能实现。为此,学校投资300余万资金建设机电工业中心,满足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硬件要求。在建设实训室时,原则是专业群资源共享与课程建设相对应,以避免实训室利用率不高。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我院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职场环境。
(2)引入企业真实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了教产结合,合作育人。
(3)定期举办机械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依托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上述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近两年,“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作为我院的“江苏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通过验收,获得专家的肯定;校级以上各类项目立项12项,多次为企业承办机械维修技能大赛和员工能力提升培训,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数控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以后从事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工作及开拓新的技术领域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信息量大,且实践性强。同时由于该课程在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中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讲解,相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毕业后接触到数控加工时感觉很吃力。我校《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采用先纯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的方法。讲解理论时基本上使用静止的图片解释复杂的电气组成和机械组成的时空关系,而学生对机床的电气元件和机械零件理解不深,没有感性认识,所以理解就很困难。例如在讲述机床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时,其复杂内部控制以及在工作状态下的控制关系是非常抽象的,单凭教师的口述,根本无法连贯地将元件及系统运动情况展现,而现有的数控电气实训设备也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对结构、工作原理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我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项措施
2.1合企业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差距,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数控技术》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一般先对电气和机械部分讲解,理论知识强调过多,到后面的电器控制回路和机械系统控制分析时,感觉联系不大;同时学生基础较差,对高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后进入一些从事机械加工和电子产品生产的公司,而目前的《数控技术》教学数控技术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和实践知识部分分开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付诸实践,等到另外一学期上实训时,理论的内容基本上都遗忘了,两者严重脱节。因此,结合生产实际,应将理论和实训操作部分放在同一学期内建议分前十周后十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2.2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以其全面生动的声、像、图、文等综合课程信息颠覆传统的干巴巴的文字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学中应制作大量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电器和机械控制系统课程动画素材,运用多样的教学载体,从挂图、教具到实物、动画;从板书到多媒体课件;努力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2.3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实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训方法和实训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电器基本回路和机械系统组合满足实际需要的数控加工系统以及编制数控程序和进行加工操作。同时加强实训教学,能加深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的理解。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穿插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更直观地理解复杂、难懂的结构和原理,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进行改进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现有的机械加工设备和电气实训设备为我们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比如介绍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由于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学生仅仅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授往往不易看懂、弄明白,可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穿行机床结构拆装实训,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形象的了解各类零件工作的实质。同时数控技术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及软件进行仿真加工,对复杂零件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自动编程,通过相应的数据传送通道将其输入到数控机床内,进行自动加工。
2.4建立试题库,学习评价,考核标准多样化
通常在机械类专业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班级开设《数控技术》课程,工作量由几位老师承担,考试一般是各任课教师各自出题,难免具有片面性,且题目保密性差,因此各班成绩也无可比性,教学效果不明显。考试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考试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通常实行教考分离是比较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试题库并使用试题库进行考试是非常必要的。建立试题库既能为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使的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又有利于监控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考教分离同时还必须注重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利用理论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训并重的学习评价考核方式。例如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能力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3总结
关键词:机械加工项目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教育的潮流,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机械加工专业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将教师的主动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协作精神,这对知识的传授与更新产生更重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
4、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项目工作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二、机械加工专业较为适应开展项目教学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注重的不仅是合格零件产品的最终结果,而更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教学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体验加工生产的艰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感受成功的乐趣。以机械加工课程实训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产品生产项目让学生完成零件图的识读和绘制、工艺路线的编制、机床的操作、工量刃具的使用、零件加工生产、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安全操作规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工件测量与极限配合、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刃磨、各种机床的使用与操作方面的知识、还可促进职业行为规范及职业习惯的养成。
三、机械加工专业开展项目教学的几个阶段
机械加工专业项目教学法分为7个阶段:
1、确定项目任务。由教师到企业承接一些零件加工甚至是半成品加工任务,并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组织学生测绘零件图,深入了解零件的材料、几何形状、公差尺寸要求、形位公差要求、表面粗糙度要求以及加工的其它要求。
3、组织学生制定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4、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人员、机床设备、工量刃具、加工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及统一调配,下达生产任务。
5、实施产品的生产加工。学生确定各自小组的分工以及成员合作的形式后,按照计划开始生产加工。此阶段教师的重点是严格规范学生的操作动作,严格执行工艺流程和生产加工内容。
6、产品质量检查。学生加工生产的零件及半成品,特别是首件、首批零件进行自检之后,交到教师或专门的质量检查员进行检查验收,对生产加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找出差异原因,并一一解决之。
7、总结评价或结果应用。作为项目教学产品零件,必须是经过严格的出厂检验,并能通过企业的合格验收,在进行出厂检验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和回顾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并将其知识点、技能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根据每一个学生在生产中所取的作用进行充分的肯定,并确定成绩或学分。
四、开展项目教学几个注意事项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
项目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机械加工专业在具体开展项目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选项目教学要尽可能来源于企业。来源于企业的教学项目,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教学的功能,只有来源于企业的产品零件,由于毛坯数量的限制及产品质量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才能提起高度的重视,只有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和各加工程序,才能确保不出一件废品。
2、任何一个项目(如一个产品、一个零件或是一个半成品等),只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都可以作为项目。因此,项目的选择不一定是要制作一个完整的产品。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小项目或较为简单的项目更有利于教学。只有到了教学后期,大项目或综合性项目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教学价值。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项目的选择与排序要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要相适应。
3、作为项目教学的零件产品数量,每批次数量不宜太少,也不宜过多,数量太少,学生反复操作动作次数就少,就不足于形成技能,同时,项目变化频繁,组织项目教学难度也大;零件产品数量过多,加工时间过长,占用教学时间过多,学生学习过的项目就少,不利于完成整个技能教学训练计划。
4、作为项目教学的零件产品加工,不要只算经济效益帐,还要算社会效益帐。如果不接产品加工,为满足学生的技能训练要求,仍然在占用机床,消耗材料,发生刀具磨损、电费和机床折旧费用。如果承接了产品加工作为项目教学,最低都能保证原材料零消耗,甚至还可有一些创收,学生既得到了锻炼提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一反一正的核算差别是很大的。
5、项目教学是以零件产品的生产加工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只是加工的终极目标,不是项目教学的目标。项目教学的目标是加工过程,是识图、了解加工要求、确认加工工艺、规范操作机床、正确使用工量刃具、进行产品质量检查。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规范和明确,需要进行细致的备课和准备,还需对教学进程进行详细的设计。
6、项目教学的过程是以行动为导向,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要也要恰到好处,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和侧重点要有所不同,要注重因材施教、个别和分组施教学,既要实施差异教学指导。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自己积累和总结知识,自己动手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 钳工实习 零件加工 教学探索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钳工是机械加工中一个古老的工种,它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在机械行业中被广泛应用,钳工是机械类加工的基础,学好钳工技术,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充沛体力,以体力为支撑,进行技能训练并且要熟练掌握。在工业生产中,技术革新、工艺改进、制造工量具、维护改造设备都需要钳工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采用更好的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钳工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1 采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
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实习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在教室中由理论教脱节的,教学内容互相联系贯通得少,学生上理论课时感觉枯燥无味,不愿意专心去学习。在实习操作课时,实习教学内容需要和理论教学内容相联系,学生又是一问三不知,对实习教学起不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效果就不尽如人意,达不到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就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教师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本工种的实际工作经验。例如:一次划线加工锉配工件图样上,有一个角度需要划出,但是图样没有给出划角度所需的尺寸基准,理论教师在教学中,是使用绘图软件来完成的,他只需点出角度命令给出条件在电脑图样中自动生成角度,但在实际实习练习时,必须手工划出角度,不能自动生成,所以就必须有尺寸、角度等条件,才能划出图样。又如在常用量具教学中,在讲述游标卡尺内容时,与学生互动得知,主尺每格为1mm,副尺每格0.02mm,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应是主尺每格1mm,副尺每格0.98mm,0.02mm是主尺与副尺的相差值。我们在识读时,小数就是识读主尺和副尺的相差值,累积相差值为多少,直接读出就行。不需要用0.02乘以格数,因为在讲授时,识读整数时就强调主尺刻数值为1就直接读为10mm,数值为2就直接读为20mm,以此类推。识读小数时,副尺刻数值为1时,就直接读为0.1mm,副尺每过1格识读时直接在原来的数值基础上加0.02,以此类推。每过1格就直接加0.02,1过1格直接读为0.12,1过2格直接读为0.14,1过3格直接读为0.16,1过4格读为0.18。刻数为2时直接读为0.20。如上识读,简单明了,又容易识读,又容易记忆。
2 钳工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
2.1 四个环节教学法
2.2 项目教学法
确定应掌握的钳工各项基本操作技能,明确该技能的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基本操作技能内容包括:平面划线、锯削、钻孔、攻丝、锉削、铆接以及基本测量技能以及掌握好简单零件的加工技能,熟知加工步骤和加工工艺。
在实训中能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掌握。例如:在锉削平面加工时,学生不仅要掌握确的锉削技能,而且要知晓加工方法,能够熟悉相应的公差与配合的相关知识,﹙平面度要求、垂直度要求、平行度要求、尺寸公差要求以及表面粗糙度要求等﹚都应满足图样要求,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熟记形状位置公差的图形符号,还要理解其包含的意思。在实际教授时,与学生互动分析,如图1:
在此例中,如果在加工时,尺寸公差合格,不去考虑垂直度要求时,该工件加工完成后,很有可能垂直度不合格,因为从尺寸公差知道工件外形尺寸40处,尺寸保证在39.9~40.1之间,尺寸都是合格的,但是它的公差带为0.2,它大于垂直度0.08的要求了,所以尺寸合格了,并不代表该工件合格,而是在加工工件时,所有技术要求都是互相依赖的,必须互相兼顾,互相之间兼顾要保证在图样要求范围内,才能保证工件合格,这是学生学习时必须掌握的知识面。
评价反馈:老师总结评价,与学生互动,讨论检测方法以及检查结果,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不足之处,针对不足之处可如何改进,通过互动,找出造成师生评价结果有差异的原因。
3 实习与零件加工相结合的教学
零件加工时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员工的素质的高低、技能水平如何,会直接影响到该企业在制造业市场方面的竞争力,为了给予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实习中,结合专业实习,适当地融进零件加工的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认知企业的文化,认知职业。通过实习,感知企业生产的环境和生产过程,了解企业生产中的安全生产要求,能结合理论知识,识零件的三视图,知晓图样中的信息﹙如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公差、材料等﹚。并熟知其意义。能熟练使用常用量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高度尺、万能角度尺等﹚。能根据零件的特点,正确选用量具,正确识读。
在实习中,结合实训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加入了零件加工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进入生产过程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零件的加工成形,学生有了自豪感、优越感,他们也知道,只要认真练习学习,他也可以制作零件了,有很多学生都有收藏自己制作的零件的要求。
3.1 零件加工
在实习过程中,因为锯弓的频繁使用,又加上锯弓的翼形螺母原来配套的是锻后直接成形的M8螺纹牙形线,在使用时,螺纹容易滑丝、锯条拉不紧,锯削时,产生断锯条,锯缝歪斜现象,我们就安排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手上的锯弓,划出翼形螺母图形,标出尺寸要求、平面度要求、表面粗糙度要求等。编写加工工艺,再由老师与学生互相探讨,什么地方怎样加工更加合理实用。
3.2 生产图样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铣工;实训教学
一、高职机械铣工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机械铣工在制造业是很重要的工种,是特种工具零件复杂的加工工序。机械铣工不仅要掌握经常使用的机床工具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和调整,例如分度测角等等。齿轮花键涡轮成形等都是机械铣工的“拿手好戏”。工具模具更离不开铣工的参与。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高职机械铣工人才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如何培养出既肯动脑又能动手,理论知识扎实,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是事关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铣工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铣工实训教学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根据新的课程改革,高职机械铣工实训教学,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可是,有的“穿新鞋,走老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机械铣工实训教学有特别的兴趣了。
2.教学主体性被忽视。根据新的课程改革,高职机械铣工实训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然而有的机械铣工实训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还有的教师在学生自学或活动时,提示过来提示过去,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甚至打断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思路。
3.直观实教学不重视。如理论课缺乏实物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都讲过,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实物,学生理解较为空洞,所以掌握的不太深刻,在实训的时候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时候学生体现出来的感觉是朦胧的,似曾相识却又模棱两可。
4.信息技术手段不能恰当运用。高职机械铣工实训教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特别是铣工机械制图,机械制图是用图样确切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等都有技术要求。图样由图形、符号、文字和数字等组成,是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的技术文件,是重中之重,没有图纸,就没有产品,没有任何效益。这样抽象的机械图纸,完全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能够增加教学信息,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多快好省地提高机械铣工实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怎样加强高职铣工实训教学
(一)让学生明确机械铣工的重要性
什么是机械铣工?铣工就是根据设计零件图纸用铣床(加工零件的设备)进行零件加工的技术工人,分为初级工、高级工。零件加工精度要求高。机械铣工铣工在制造业是很重要的工种,是特种工具零件复杂的加工工序。机械铣工不仅要掌握经常使用的机床工具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和调整,例如分度测角等等。齿轮花键涡轮成形等都是铣工的“拿手好戏”。工具模具更离不开铣工的参与。机械铣工工艺--主要应用于使用铣床加工各种异形或凹槽等,如齿轮的齿面、零件的键槽等。
(二)让学生懂得机械铣工的安全操作规程
一是机械铣工 进入工场地必须穿戴工作服。操作时不准戴手套(防止手套挂在刀具上,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女同学必须戴上工作帽(防止头发过长,卷入机器中);二是开车前,检查机床手柄位置及刀具装夹是否牢固可靠,刀具运动方向与工作台进给方向是否正确;三是将各注油孔注油,空转试车(冬季必须先开慢车)2分钟以上,查看油窗等各部位,并听声音是否正常;四是切削时先开车,如中途停车应先停止进给,后退刀再停车;五要集中精力,坚守岗位,离开时必须停车,机床不许超负荷工作;六是工作台上不准堆积过多的铁屑,工作台及道轨面上禁止摆放工具或其他物件,工具应放在指定位置 ;七是切削中,禁止用毛刷在与刀具转向相同的方向清理铁屑或加冷却液;八是机床变速、更换铣刀以及测量工件尺寸时,必须停车;九是严禁两个方向同时自动进给;十是铣刀距离工件10毫米内,禁止快速进刀,不得连续点动快速进刀;十一是经常注意各部情况,各运转的连接件,如有发现异常情况或异常声音应立即停车报告;十二是工作结束后,将手柄摇到零位,关闭总电源开关,将工卡量具擦净放好,擦净机床,做到工作场地清洁整齐。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机械加工工艺理念
理论课上学生学习了机械加工工艺理论后,就应该趁热打铁,与实践结合,如果没有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理解起来比较空洞,最重要的是,如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有意识的与课堂上讲的这些工艺理论相结合做强调,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工艺理论。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关键在于保证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同时在理论知识指导下,使学生从事各种实际活动。恰当地联系社会主义具体实际,使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事实材料,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
(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机械铣工实训教学的质量
1.优化学习资源 激发实训教学兴趣。杜威先生说过:“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对所学知识的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我们深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源泉。
2.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信息技术进入高职械铣工实训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采取 “情境―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观察思考―范例激趣―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地培养学生机械铣工的能力。
3.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创新人才。当今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各国的竞争已日益转化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有赖于教育事业。国际教育界已把二十一世纪定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世纪,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列入战略计划,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重视开发人的创造力。现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背后,都是一场“创新人才的竞争”。从而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思维转化,智力发展,寻求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作用;效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条件
中图分类号:TG5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39-02
1 作用和意义
本次设计的机床的卡(夹)盘液压系统设计,运用液压传动系统地各方面知识综合运用设计通过对卡盘液压系统地工作循环和工况分析计算其技术参数,来选择系统的回路、元件、附件等。本次设计中完成一个集成块由两组液压阀的顺序动作来保证系统地高压和低压工作需要,而且在夹盘夹紧保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系统压力,通过选用蓄能器来防止夹紧保压过程中的压力损失,而且也吸收了系统在工作中的压力冲击。该液压系统在满足原有的要求的情况下实现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效率高、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的要求。
也可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液压卡盘的工作原理及内部结构,在多元化教学的今天,尤其是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可将此次研究的详细过程做为液压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具,一个教学项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液压传动相对于机械传动来说,是一门发展较晚的技术。自18世纪末英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水压机算起,液压传动技术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直到20世纪30年代它才较普遍的用于起重机、机床及工程机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需要,出现了由响应速度、精度高的液压控制机构所装备的各种军事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后液压技术迅速转向民用工业,液压技术不断应用于各种自动机械及自动生产线。从而使它在机械制造、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机械行业及机械加工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效先进的生产力成为了相应加工行业的主力军。在普通机械加工领域上,液压卡盘装置在车床上的应用,夹持力适中成为了主导思想。液压卡盘的诞生大幅提高单机效率,同时夹持精度高,大幅度降低成品报废率。
在人工成本日益增加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管销费用越来越大,就要求工厂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越多的车床生产厂家开始选用油浴送料机和数控车床液压自动化改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1人负责多台车床和料机,最终达到减少生产人工成本。
此项目在国内以及国际机械加工领域发日益成熟,在我国已有多家机械生产厂商开发此项目,但在产品的创新方面以及对相应技术的合理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发展空间。
3 研究内容
本次设计机床的夹盘液压系统,运用了液压传动系统的各方面知识,通过对夹盘液压系统的工作循环和工况计算其技术参数,选择系统的回路、元件、附件等。在满足其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使系统质量轻、体积小、性能完善,维护方便。
研究过程及步骤:
3.1 液压系统设计
(1)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
(2)液压系统的功能设计;
①工况分析;②夹盘工作技术参数;
(3)执行元件流量的确定。
3.2 液压系统方案确定和原理图的拟定
基本方案的确定:
①右路循环方式的分析和选择;②调速方案的分析和选择;③油源形式的分析与选择;④液压回路的分析、选择与合成;⑤液压原理图的拟定与设计。
3.3 计算和选择液压元件
(1)液压泵的确定:
①液压泵的类型选择;②液压泵的计算与选择;③液压泵站组件的选择;
(2)液压控制阀的确定;
(3)液压附件的计算和选择:
①蓄能器的选择;②过滤器的确定;③确定油箱容积;④确定管件的尺寸。
3.4 液压油的选择与维护
(1)液压油的种类;
(2)设备拥有的选择;
(3)液压油的维护:
①防止油污染;②防止空气混入;③控制液压油的使用温度;
(4)密封装置的维护。
3.5 计算液压系统技术性能参数
(1)验算压力损失:
夹盘油缸的压力及损失验算;
(2)估计系统效率;
(3)系统的发热和散热计算。
3.6 液压控制专职的设计
(1)液压控制方式的确定:
①液压控制装置的集成方式;②液压控制装置的叠加阀式集成;
(2)集成块设计。
3.7 液压系统的安装、使用与维修
(1)液压系统的安装:
①液压元件的安装;②液压缸的安装;③液压泵的安装;④液压器的安装;⑤油管的安装;
(2)液压系统的使用与维护:
①保持液压油的清洁;②排除系统中的气体;③系统油温适当;④保证系统中有足够的油量;
(3)系统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总结出:至少需要配置4大部分:三爪液压卡盘、主轴连接套、油压回转器及液压泵站的完成,如图1所示。
4 研究方法
1)现场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实验研究法;
4)问卷调查法;
5)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践总结、教学反思、集体研讨等方法进行。这些研究方法基本要贯穿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
5 研究进度计划(含预期目标、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启动阶段。
1)成立课题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2)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课程研究理论,主要有课题开发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要求及一般步骤,进一步更新观念,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为主要目标的思想;
3)完成课题设计和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起始阶段。
1)从市场和企业调研入手,在这个阶段,主要走访渤船重工、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透平厂、山海关船厂等多家附近著名企业,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人事干部、员工的交流、沟通,了解液压夹具在机床尤其是数控机床上的应用情况,及改造结构特点;
2)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此项目建设、课题小结、结构设计。
第三阶段: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实验阶段。
1)分析项目要求,明确项目目标。分析确定项目,讨论项目具体实施过程。整个改造系统比较复杂,是理实结合的典型项目;
2)进一步分工完成项目各部分元件、工作原理及运行过程的编写,在编写之前,课题组成员将这项目都实际操作一遍。大大提高此项目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对目前课题研究中的心得、做法及思考加以反思,积极撰写论文。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结题阶段。
研究内容:按数控机床液压夹具改造项目方案具体要求,进行资料整理,成果收集,进行理实一体化的研究课题成果展示,完成论文汇总和成果汇编,并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
6 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
6.1 研究工作基础 课题负责人已参加过理实一体化学习培训,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校建设中,《液压与气压传动》作为核心课程建设。课题组成员分别具备液压传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此项目的完成应该具备相当实力。
比较完善的液压实训中心,还有“校中厂”机加实训中心等。例如,液压综合实验台如图2所示,和ck6132型数控车床如图3所示。
6.2 研究的外部条件 在研究过程中, 有部分成熟技术可以借鉴,充分开发、充分利用液压实训基地和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及机加实训中心的教学设备和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进行一体化教学的研究。
现有“校中厂”校办实习工厂,还有锦西泵业基地,葫芦岛船舶重工(液压与气压泵的生产车间)等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地方企业的联系,促进产学合作,提高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数控机床故障检测与维修问答.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2.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DIO, the syntheses training of 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s been set up with four links of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ation,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raining, the conten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syntheses training are explored. Through the syntheses train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have been improved.
关键词:CDIO模式;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综合实训
Key words: CDIO mode;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casting;syntheses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05-02
0 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共同探索研究、创立的教育理念,是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为主导进行实施的,是“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按CDIO模式进行教学安排,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提升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企业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当前大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
南阳理工学院地处河南省南阳市,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性”和“应用型”是学校的特点,也是立校之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2012年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新增专业,专业开设的初衷就是服务南阳市材料成型行业。南阳市的材料成型行业发达,其中铸造行业占主导地位,根据南阳市制造业的特色以及南阳理工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就是以铸造为主,兼顾锻焊。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内容不仅包含掌握材料学科的理论知识,如金属学基础、材料成型原理等,还要求具备大量机械类专业的基本能力,如模具设计及加工能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都很高的,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好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实训是一种很好的将理论基础与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
1 基于CDIO模式设置实训环节
根据该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综合实训的设置以周边铸造企业实际生产的铸件作为项目依托,结合学校软硬件条件,按照CDIO模式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环节设置实训环节。实训具体环节包括:企业现场调研选题环节、铸造工艺设计环节、铸件制造环节、检验总结验收环节。
1.1 构思――企业现场调研选题环节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联系周边校企合作单位,带领同学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参观实习,并从企业生产现场选取难度适合的铸件,作为综合实训的工程项目,以整体项目的形式下发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5~7人分成一组,分组按照能力均衡的原则进行,每组内既有基础知识扎实的、也有设备机床操作熟练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每组制定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组每位成员的工作任务指派以及任务时间节点控制。各项目组选定题目后,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分析项目的需求,开始进行文献检索工作,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形式查找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在企业参观实习心得,策划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老师审核后进入下一环节。
1.2 设计――铸造工艺设计环节
指导老师协助项目组组长制定设计环节项目进展计划,根据每名组员特点安排铸造工艺的设计工作,明确每名组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及时间节点,将铸造工艺设计环节划分为三维建模、浇注系统设计、铸造工装设计、绘制二维工程图、编写铸造工艺卡,铸造模拟软件分析等环节,落实到每名组员。在此环节中,培养组员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铸造工艺学》、《铸造合金及其熔炼》、《铸造模具设计》等核心理论课程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设计的环节中,不仅要设计出合理的工艺方案,方案还必须具备可行性,即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在学校现有的实验加工设备条件下能够实现,要根据现场状况及时调整初步设计方案。
1.3 实施――铸件制造环节
铸件制造环节主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分为铸造工装加工、熔炼浇注两个主要环节。在完成对前述环节方案的优化调整后,开始项目的实施环节。该环节工作量较重,老师指导项目组组长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各个环节之间运行的连贯性,落实时间节点任务。通过该环节的进行,可以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精神,以及机械加工方面、熔炼设备操作方面的专业技能。完成该环节后,项目要求的铸件已经制造完成,经初步检查后,进入下一个环节。
1.4 运行――检验总结验收环节
在获得项目要求的铸件之后,要对铸件进行严格的检验。进行铸件的尺寸测量,性能测试、金相组织分析,并撰写质检报告,并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每名组员都必须就某一设计生产环节进行讲解。老师作为产品客户方,对产品、质检报告以及设计生产流程文件进行审核。该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展示自己的能力,给学生灌输工程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向客户提供合格产品和优异服务的理念。
2 实训的条件保障
按照CDIO模式开展综合实训活动,要求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
首先,实验硬件方面,必须有足够的机械加工设备以及熔炼浇注设备。目前南阳理工学院的金工实习基地、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拥有数量较多的常规加工设备,如铣床、车床、锯床、钻床、数控加工中心,以及特种加工设备如电火花、线切割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室有中频感应电炉、坩埚熔炼炉、热处理炉、铝合金精炼设备等全套的熔炼浇注设备及工具,以及三坐标测量仪、直读光谱仪、综合力学性能试验机、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实验检测设备。软件方面,学院机房拥有的二维三维绘图软件以及铸造模拟软件ProCAST,用于铸造工艺工装的设计。
其次,指导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实训的指导教师均是有企业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工程难题。
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企业的合作。目前南阳市及周边7家规模较大的铸件生产企业均设有学院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可以为综合实训提供多样性的题目及技术支持,可以实现“真题真做”,达到CDIO模式要求的的项目化教学安排。
3 实训的实施
综合实训一般开设在第7学期最后四周,是毕业设计前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各环节任务以及时间节点如下所示。
企业现场调研选题环节3天,包括实训动员及安全教育、企业现场参观实习选题、资料收集整理、制定项目总体实施方案。
铸造工艺设计环节5天,要求绘制铸件三维模型、设计浇注系统、设计铸造模具、绘制工装二维工程图、制定熔炼工艺、编写铸造工艺卡,铸造模拟软件仿真分析。
铸件制造环节8天,要求加工铸造模具和其他辅助工装、进行熔炼前准备工作、熔炼合金、配制型砂、造型或金属型直接浇注、铸件清理、热处理。
检验总结验收环节4天,铸件的尺寸测量、成分测试、力学性能测试、金相组织分析,撰写质检报告,项目总结材料、演示汇报。
4 实训的考核体系
实训的考核体系是对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程度的综合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使用一个分数来评价,而必须是一个综合指标,是一种过程考核加最终产品质量考核的符合模式。每个环节完成后都要求对项目组每名组员对项目的贡献度进行量化考核,作为每个环节的成绩,其中贡献度包括:考勤、小组讨论方案记录、分配任务的完成度以及时间节点的控制情况。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最终产品质量考核以项目产品质量的优劣进行打分,占总成绩的40%,按企业产品质量要求对铸件打饭,包括铸件尺寸、材料、粗糙度、力学性能、金相组织等内容。打分过程采用学生互评和导师评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5 存在的不足
在四周内独立完成整个铸件制造的全流程,包括工艺设计、工装加工、熔炼、浇注、铸件检验等环节,内容繁杂,为了保证完成度,项目只能选用企业相对简单的铸件,对于工程认证要求的复杂工程问题处理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后续将进一步增加综合实训时间和更新实验加工设备等手段,逐步增加项目难度,更加贴近现场,贴近生产实际。
6 结束语
综合实训是南阳理工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最后也是最全面的一次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综合实训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按照CDIO模式开展的综合实训,以企业真实产品为项目目标,比对铸造企业的实际的生产检验流程,设置实训环节,开展的以项目为引导和主要载体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全过程。经过综合实训环节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靠近生产实践,缩短从课堂到车间的空间距离,从普通大学毕业生到合格现场工程师的时间距离,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采用CDIO模式开展综合实训,符合当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学校进行OBE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等.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4.
[2]何柏海.模具专业综合实训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模具制造,2010(5).
[3]葛茂忠.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9(9):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