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课理念论文

微课理念论文

时间:2022-02-11 12:52:50

微课理念论文

第1篇

“慕课”发端于美国,是英文M0OC的音译,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慕课”的最大优势不仅在于在线课程的共享,更重要是它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方便学习者自主选择。“慕课”打破的不仅是大学的围墙,更会对教育理念和方式带来深刻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在谈到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时强调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慕课”的到来正好给改革中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是当前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条现实路径。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微时代”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时代极大的拓展了我们的学习空间,我们的学习方式正向“微时代”迈进。在“微时代”语境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微时代”对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主体地位的挑战

“微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资源的高度发达和共享,在此种形势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占有和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优势已不复存在,即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靠资源优势来主宰课堂的传统课堂教学将一去不复返了。“微时代”的学生可以借助微媒体平台,进行自主性学习,在获取大量思想政治相关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大大削弱了对思政理论课课堂和教师的依赖性,从而对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微时代”对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客体能力的挑战

“微时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很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很难在有效与有害信息之间做出严格区分,这就对高职生的明辨是非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网络上诸多不良的信息出现也挑战着他们的自制力,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效果,而且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三)“微时代”对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说服力的挑战

在网络传播与发酵之下,为社会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处于将要形成又未建立之际,这就致使人们的诸多行为处于失范状态,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社会中的话语权。在“微时代”语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增强对现实问题的涵盖性、解释力和说服力,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实行理论创新,直面回答现实中的诸多问题,解决大学生的诸多关切。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四)“微时代”对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力的挑战

“微时代”语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注重互动式、探讨式的教学形式,一种个性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高职思政理论课必须在教学形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创新,符合“微时代”文化消费特征和高职生心理接受特征,达到增强教学形式吸引力的效果。

二、“慕课”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微时代”催生出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慕课”,然而“慕课”对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究竟带来了何种影响?其程度如何?,值得高职思政理论课教育者深究。

(一)“慕课”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结构形态改革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思政理论课普遍采取课堂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在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当代“90后”高职生在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维性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这与围绕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及结构形态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慕课”语境下,如何在教学过程和结构上,还是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和突出。慕课的核心概念是“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强调的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现了课堂翻转。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的“慕课”要求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慕课”的本质在于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机制。这正是高职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的方向所在。

(二)“慕课”对高职思政理论课理论与实践脱离之现状的改变的影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旨在于帮助青年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律观,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这门课程的理论深度和抽象程度都很高,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难度很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些问题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改革,但仍然无法弥补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巨大鸿沟。“慕课”的优势和特点在于强调学习的体验性、互动性与参与性,它倡导的“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的教学结构形式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跳出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瓶颈”。

(三)“慕课”对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主客体关系调整的影响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强调“依教而学”,师生的关系就是教学关系,即主客体的关系,而形成的地位则是主次地位。这种来自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强调的是单一主体性,在现实中变现为主客体之间疏离、冷漠。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而是胡塞尔所说的主体际性,即“双主体”关系。在“慕课”语境下,“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开放式关系,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教”与“学”的角色可以随时转换。由于克服了传统课程学习所存在的时空限制,课堂的主要功能也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讲解,而是评价、交流与互动。“慕课”还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开放,教学内容与过程均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实现在线动态调整与扩充。“慕课”视域下的师生、生生关系不再是主客关系或主次地位,而是一种平等主体间的关系。

三、“慕课”语境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对之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沉着应对“微时代”的挑战,在分析和把握“慕课”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积极的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努力探究应对之策,以不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微时代”下要树立“慕课”新理念,注重高职思政理论课师生“微能力”的培养

“微时代”的到来,间接消解了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师信息传播和话语主导权。有基于此,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树立“慕课”新理念,与时俱进,树立“微时代”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网络操控能力。在现有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中,通过专门的培训和专题学习,构建一支具有“慕课”新理念和“微能力”的师资队伍。在“微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不只是信息的传播者或呈现者,还必须帮助高职生培养面对各种“微信息”时鉴别、判断能力和思辨性的反应能力等“微能力”,引导他们在“微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律观。

(二)“微时代”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要有新思维,发展“慕课”新模式

“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和非中心性等特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和生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建

立起民主、平等关系,采用“慕课”的“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教学模式。“微时代”语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发展,把学生看作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探索翻转课堂,先学后教、依学而教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微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三)“微时代”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要优化“微环境”、善用“微平台”、传播“微理论”

在“微时代”,高职生在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信息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受影响的多极化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而这些无疑会消解掉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在学生中培养出的“意见领袖”来弘扬主流文化、唱响主旋律。对于学生关注的新鲜话题和热点问题,教师通过网上发言与课堂探究相结合,与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引领学生的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优化出思政理论课教学良好的“微环境”。善于运用微视频、微论坛等“微平台”,开辟各类“微专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微活动”,将思政理论进课堂和进学生的“微生活”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空间。通过“微课”等形式,提炼思政理论课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展现浓缩的思政经典思想和理论,让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思想的引领和心灵的洗礼。

总之,“微时代”下“慕课”的出现必将深刻影响现有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和模式,在“慕课”语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必将迎来一场全新的改革契机和发展机遇。因此,在“微时代”语境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沉着应对挑战,主动适应“微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索“慕课”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对之策,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

[2]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第2篇

对MOOC理念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了教育云空间MOOC理念下的高职微课程设计原则。详细构建了教育云空间MOOC理念下的高职微课程设计模式,为后续MOOC理念下微课程具体实施奠定基础,从而满足高职课程移动学习的各项需要。

关键词:

高职;微课程设计;教育云空间;MOOC理念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015CXX013);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C0920);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YC1208)

随着计算机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颠覆性革命以及MOOC的出现,在线教育领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nlineOpenCourse,简称MOOC)的理念起源于开放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主要利用零散时间灵活进行学习。MOOC理念的微课程(micro-course)资源一般以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为载体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1]微课程的“微”有微、小的意思,可以让高职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在某个单一主题上,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轻松快乐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信心。[2]

一、MOOC理念下的微课程案例分析

(一)Udacity(优达学城)平台介绍

Udacity是由前斯坦福大学教授、GoogleX等人员创办的,现有超过100门免费精品课程,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非技术类专业。Udacity分课程信息平台介绍区、课程项目列表区,课程按难度分成“初级”、“中级”、“高级”,课程还按合作企业分类“Goole”、“Autodesk”、“亚马逊Android应用市场”等,[3]课程还按技术领域进行划分。多种课程划分方式可以让学习者迅速找到想要在线学习的课程。[4]Udacity提供了极简风格个人界面,页面中只包括课程的名称、简介、学习的难易程度。页面的右上角有注册功能,用户进行简单的邮箱账号、密码设置就能注册成功。注册后页面还是在首页的位置,此时进入页面右上角的“我的教室”,方可选课学习。选择好课程进入之后,安排课程学习计划,学习者按照课程计划有序学习,遇到有困难的问题,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也可以在课程资源的论坛进行讨论。课程配备有课程资源,附有课程视频下载、论坛进行讨论。[5-6]

(二)“Android应用”微课程分析

“Android应用”微课程可以从视频内容、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步骤和内嵌支持等4个方面分析。

1.微课视频的设计。视频资源是微课程的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微课中的视频需考虑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特点,[7]“Android应用”的微课视频有如下三个特点:(1)课程视频时长一般在1至2分钟之间,满足了用户移动学习的需求,保持了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主讲教师将内容细化,在一个视频内解决一个问题,集中了学习者的注意力。(2)“Android应用”微课程视频中主讲教师引用项目案例方式讲解、情境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3)“Android应用”视频主要采用录屏方式讲解,同时结合主讲教师文本加图形可视化操作演示方式介绍。

2.学习评价设计。“Android应用”中学习评价包括视频中的课堂练习和视频学习后的课后作业。看完视频完成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情况。[8]项目课程完成后配备课后作业,作业提交时间截止,主讲教师公布答案。在学习过程中如有问题,可以在论坛模块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3.学习活动设计。“Android应用”微课程是建立在学习者、教师、学习者之间的联系之上的,利用网络工具和交流论坛完成学习活动的讨论学习。交流论坛里,教师可以实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也能给出自己的建议,及时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提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还可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分享课程,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4.辅助内嵌支持设计。“Android应用”微课程在MOOC理念下进行的在线学习摈弃了常用的人工助学,而利用MOOC理念的内嵌在课程里的面向微课程视频、面向学习活动、面向学习评价的自主学习的内嵌式学习支持,[9]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育云空间MOOC理念下的高职微课程设计原则

(一)适当分解原则

教育云空间下MOOC理念的高职微课程中的“微”具有微、小、短等含义,微课视频安排在10分钟之内把知识点阐述清楚,满足高职学生随时学习、主动学习的需求。但微课程的“微”并不是一味强调“微”而随意划分知识点,这样容易使微课有失整体性、连续性。因此,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性质、高职学生能力、潜在学习方式将课程内容适当分解。

(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MOOC理念的移动学习需学习者高度自主,自由支配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在设计微课时,要着重突出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应用需求,使用多种策略,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深入、有效地学习。设计者在设计高职微课时需充分考虑平台能否在移动设备及各种浏览器上运行,且易于使用;微课视频应考虑减少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学习支持的设计应考虑学习视频、学习活动和评价,等等。总之,要全面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认知水平,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微课多元化原则

因教育云空间的MOOC理念是公开、在线网络环境下不局限于时空约束的,学习者可以依据需求自由选择。因此,基于MOOC理念的高职微课程提供的资源需要多元化,以供学习者按需自由选择。所以,设计者在设计微课程时,从基于微课程视频、学习互动和学习评价入手全面考虑,以满足课程多元化。

(四)公开构建原则

教育云空间下MOOC理念的高职微课程因其丰富多样性和公平公开性,学习者除了利用课程微视频学习外,还可以利用论坛相互交流讨论学习。所以,引导学习者交流学习的方法在课程设计时尤为重要,这能让他们充分利用教育云空间的资源平台,在建立新连接上高效强化地学习。

(五)内嵌支持原则

基于移动式终端的教学主要围绕学习者进行学习支持,且微课程的学习者人数需满足高职学生人数多、学生素质程度不一致的特点,所以内嵌学习支持尤为重要。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内嵌学习应以微课程视频、学习活动和学习状况评价三方面结合设计。同时,学习支持能给学习者以技能指导、鼓励学生互帮互助,自主构建学习平台。

(六)认知负荷设计原则

教育云空间下MOOC理念的高职学习者接收种类繁多的信息(包括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如接触过多信息,超出认知负荷,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因此,微课程建设中需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减少无关信息量,将抽象内容形象化,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教育云空间MOOC理念下的高职微课程设计模式

教育云空间下MOOC理念的高职微课程需以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为依据,构建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一)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前面的MOOC理念微课程的案例分析,MOOC理念的的微课程的设计与传统的课程设计有以下区别。

1.因教育云空间的MOOC是完全在线开发的平台,不同素质类型的学生在平台上选择课程学习,所以在设计微课程时,需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类型及环境。依据微课程的定义,其学习内容是以10分钟之内的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而MOOC理念的微课程教学视频是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方法。所以在设计时,需结合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三方面考虑,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高效学习。

2.教育云空间的MOOC环境中,知识被构建在连通的网络环境中,且学习者有高度自主、自发和构建性,MOOC理念的网络间的互相交流及资源共享都是基于学习活动而设计的。MOOC理念的微课程由于学习者人数比较多,直接的人工教师进行学习支持不易实现,借助内嵌学习支持,能及时帮助学习者完成在线学习,使得学习者能按闯关模式进入“最近发展区”进行下一步学习。

(二)MOOC理念高职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分析

1.学习对象的分析。因教育云空间的MOOC理念的微课程是完全开放的,高职学生在注册登录后,选择自己想学习的课程进入课程学习。因为这样的开放性,课程设计者在做教学设计时,要依据高职学生不同程度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进行设计。下一步还得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分析他们在什么情境下学习。配合分析潜在学习,设计的学习者对象分析应对对象类型、学习需求和环境要求作比较。

2.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并决定了课程方案的实施预期结果。所以确定一个有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在进行潜在学习者分析后,MOOC理念的高职微课程的教学目标随后确定,切实有效地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学目标的制定更有实用针对性。MOOC理念微课程一般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安排教学内容,其教学视频在10分钟之内完成,课程设计者应在事先设计好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目标。但是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教学目标会随着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具体知识吸收情况微调,最终调整后的教学目标仍然是系统的、明确的,能使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能收获到预期的知识和技能。

3.教学内容分析。MOOC理念下高职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教学目标的关联性,认真考虑学生对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实用需求,之后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1)进行整体内容分析。设计者基于教学目标上构建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然后再细分到小节,对知识点进行分析。(2)依据知识点和解决问题项细分教学内容,分成“课程-章-节-知识点”层次结构。教学内容模板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描述教学内容的一般信息等,另一部分则是细分知识点的教学内容结构模板。

4.MOOC理念的微课程教学视频设计。MOOC理念的微课程教学视频是微课程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主体,还是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微课程的教学视频的设计应注重课程的持久性、深入性、有效性。课程设计者依据对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分析,采用合适的手段和工具,设计一个微课程视频。教育云空间下MOOC理念的微课程的视频需做学习内容和策略的方法设计及对应媒体的设计。(1)明确MOOC理念的微课程教学视频制作手段和制作工具。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视频制作手段,对微视频设计者和学习者都将事半功倍。下面对各种视频制作工具、制作手段进行分析比较。视频按制作方式分为文档录屏方式、传统纸张录屏方式、交互式录屏方式、演讲方式等,分别采用不同平台,如Coursera、Udacity、可汗学院、中国微课等平台支持。(2)教育云空间下MOOC理念的高职微课程视频内容首先要注重内容和策略上的设计,教学内容模板的设计需要有策略和学习者行为的分析。然后做好媒体设计。课程视频中包含很多媒体元素,有图片、音频、文字,合理运用,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认知度,降低认知负荷。最终,进一步编辑详细视频内容。课程设计者结合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设计对微课程视频设计一个更加详细的视频内容脚本模板。

5.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活动类别主要有三个方面。(1)个体学习活动。教育云空间下MOOC理念的微课程是一个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个体学习活动。可以在视频中插入练习,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实时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问题的提出也应该是多变化的,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思考。(2)人际互动活动。基于MOOC理念的平台,允许众多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习者之间、教师和学习者之间能多方位交流互动。(3)社会化活动。不同地域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在MOOC的平台中探讨沟通,跨平台的学习者的交流学习也是很重要的。设计者必须充分利用在线网络云平台,让更多的社会化的人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6.评价体系的设计。由于教育云空间下MOOC理念微课程是自主学习,设计者要能针对学习过程中的测验和完成情况做出过程性评价。在进行过程性评价设计时,要考虑使用MOOC平台。模板设计时,详细填写章节名称,比如S1、L1,对使用的MOOC环境要有标明,做了怎样的评价都要详细列出。

7.辅助学习支持设计。MOOC理念的辅助内嵌学习的设计应当分为面向视频的学习支持、面向学习活动的学习支持和面向评级的学习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资源、媒介类型和学习资源名称都是为了方便对学习支持材料进行管理而设计的。

作者:黄婕 单位: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3]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5]陈小蒙.开放式在线教育网站Udemy推全新课程平台,助教师轻松创建、推广在线课程[EB/OL].[2012-10-18].

[6]斯穆特.私有云计算:整合、虚拟化和面向服务的基础设施[M].潘怡,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7]李利.解决网络学习中“迷航”现象的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3):33-35.

第3篇

[关键词]微课程 移动学习 理论力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93-02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和“微课程”(Micro Lecture)应运而生,这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冲击。移动学习[1]被定义为一种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其中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和提供讲授者与学习者间的双向交流(可通过无线通讯协议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得多。由于在高等院校的学生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上网的普及,学生们可以便捷地进行移动学习,而微课程正是移动学习的重要教学资源。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2] [3]目前在对微课程的比较普遍的认知中,微课程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时间在10分钟以内;其二,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其三,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集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这三个特征都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微”的概念。这是因为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较分散,其中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在“移动”中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即只能进行“片段”学习,很难开展大容量的学习内容。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们的移动学习,需要教师们开发更多优质的微课程。

为此,本文以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公认的较难理解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为研究对象,根据课程的特点,探索在移动学习和微课程的环境下“理论力学”教学方法的新模式。

二、“理论力学”的课程特点

“理论力学”是高等工科院校许多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

“理论力学”主要教学内容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篇章。[4]静力学篇章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一般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运动学篇章培养学生运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简单运动和平面运动的知识在具体工程环境和实际约束情况下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动力学篇章则培养学生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达朗伯原理(动静法)和虚功原理等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工程实际中物体的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的机理。“理论力学”中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从工程实际到日常生活、从体育运动到儿童玩具、从古代器皿到现代科技、从自然现象到文学艺术,无所不在。[5]

由于“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力学概念、定理、定律和原理,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因此这门课程具有体系严谨、理论成熟、理论知识点高度概括、逻辑性强、内容丰富、问题灵活多变、应用领域广阔等特点。[6]也因此,在绝大多数工科高等院校中“理论力学”的考试通过率并不高,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能听懂,但习题还是难解决,即理论很难融会贯通、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理论力学”开展微课程的必要性

由于“理论力学”课程具有逻辑性强、问题灵活多变的特点,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局面;而运用力学原理解决问题遭受的挫折感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厌烦情绪。“理论力学”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则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们个性化的学习。

同时,“理论力学”中有许多学生们不易理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够随着教师的讲授而同步学习和理解,因此针对这些主题设计较短教学时间和单一主题的微课程可以辅助学生复习和在课下异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与需求选择相应的微课程,以及播放的次数。

综上所述,设计相关微课程对于更好地开展“理论力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四、“理论力学”微课程的设计

“理论力学”微课程并不是其传统课堂教学的切片或压缩。比如,将一学时的“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或者其中一半内容强行压缩到10分钟以内,这并不是微课程。微课程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单个的知识点,而并不需要像课堂教学那样考虑所讲授的所有知识点间的层次。

在“理论力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和内容都适合设计成微课程的。例如,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力学原理学生们完全可以直接看教科书,而不必借助视频资料。最适合设计微课程的课程内容应该是那些内容相对独立的单个知识点,对应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或者容易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兴趣点。如,静力学篇章中二力杆的约束反力,力对轴之矩的计算和桁架结构中零杆的识别等;运动学篇章中平面运动刚体的速度瞬心法,加速度基点法,点的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科氏加速度的产生等;动力学篇章中质心运动守恒定律,动量矩守恒定律,刚体在不同运动特征下对应的惯性力,虚功原理的应用实例等。

一段微课程的设计一般包括课程名称、知识点、授课对象、授课时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人等方面。考虑处在移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从实际工程中的小问题入手,对具体现象进行分析和梳理,导入新的概念、理念和方法,并加以总结。按照以上框架,以“理论力学”中点的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这一知识点为例实践本门课程的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这一知识点是“理论力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尽管只是基本概念,在教材当中涉及的篇幅非常短,却有着很容易让学生混淆的概念,而其中对于动点动系选择上的不确定也会大大影响后续运动学章节的学习。因此这一知识点非常适合设计微课程来辅助学生们课后复习。这一知识点的微课程的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其中微课程的录制可以采取智能手机或其他视频录制工具录制PPT屏幕,配以教师的实时解说来实现。这样设计的微课程与传统的授课视频相比,存在知识点少而精以及授课时长较短的优势,但与传统的授课视频一样,仍缺少师生的互动环节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监控,因此只能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理论力学”微课程的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改进。

五、结语

在“移动学习”时代来临之际,微课程正日益引起教育领域的关注。从高等院校到中小学,各门课程都在逐渐开展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理论力学”作为一门非常适合开展微课程学习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微课程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微课程的建设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理论力学”微课程的实践刚刚起步,随着微课程建设的逐步开展,一定会有更多的微课程可以分享。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不仅仅从事“理论力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为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把自己看微课程时的体会与问题,或由“理论力学”的学习所诱发的新思路、创造的实物及研制过程,制成微课程与师生分享,实现微课程互动,启发教学和教学相长,使得“理论力学”微课程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 注 释 ]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 杨元元.MOOC时代的教学模式革新[J].大学教育,2014,(7):49-51.

[3] 高强,冯志华,兰向军,等.理论力学微课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48-49.

[4]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

关键词: 自育自学 微课 数学思考

随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等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及机房、电子书包等设施设备的不断普及,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上老师主讲,课后学生主练”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符合当前实际。微课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始被迅速推广,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一、“自育自学”与微课的关系

1.“自育自学”理论与实践

“自育自学”理论是由当代教育家何炳章先生在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经过不断实践,逐步“萌芽-发展-成熟”起来的基本教育理念,以“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形成基于学生的“做”、“学”、“读”、“吃睡”、“炼”、“弹”、“析”和基于教师的“艺友制”共八个理论(即7+1模式)实现形式。

近年来,包括合肥实验学校在内的国内多所学校不断践行“自育自学”教育理论,以“自育”、“自学”为学校的两大支柱,在课堂结构改革上,全面推进“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线,以“引导”为基础,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发展成效显著[2]。

2.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从“课”的概念中衍生出来的新生事物,属于“课”的范畴,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主体突出,指向明确,可理解为“课”的浓缩版或精华版,且一般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3.“自育自学”与微课的关系

“自育自学”属于理论创新,用“7+1”模式进行八个子课题的实践。微课属于方法创新,用“歼灭战”的方式突破重难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微课在“自育自学”中的应用,将丰富“自育自学”理论实践,从而推动理论发展。

二、微课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中的应用

作为“自育自学”实验“7+1”模式的重要组成,“引导自学”型课堂无疑和大多数老师关系最密切,因此,探讨在“引导自学”型课堂导入微课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一般分为“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五个环节,老师“讲”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一节课时间的20%左右,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互相点评等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一节课时间的80%左右。结合笔者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微课的具体应用如表1所示:

几点说明:

(1)关于微课的制作――老师层面

首先,老师课前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制作微课,利用机房教学、“BYOD”(BringYourOwnDevice)教学等设备,在“围绕重点自学”环节将微课资源发送到学生的电脑、平板等学习终端上,供学生自学,节省课堂时间。其次,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师可以研究制作一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拔高型微课,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自学时进行选择,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分层实施。另外,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

(2)关于微课的制作――学生层面

积极鼓励、指导“小先生”制作微课,将所在学习小组的作品成果、操作实录等运用录课软件制成微课进行展示,并接受老师及同学们的提问。

(3)关于微课的制作――其他层面

微课除了在“自育自学”之“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中应用之外,也可运用到其他子课题中。如,在“确保睡眠吃好早餐”(即“吃、睡”)子课题中,关于吃,家长可以“微课”的形式在班级微信群、QQ群等平台上“晒”孩子“早餐”的花色品种、制作方法等,一方面能够督促家长重视孩子的吃早餐问题,另一方面能够起到相互交流、借鉴的作用。

三、加强微课在“自育自学”实践应用中的思考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微课就是在实践中产生,且不断完善的一个新生事物。在“自育自学”理论的实践过程中,应采取如下措施,注重微课的应用:

一是要积极实践。微课这种新型的供学生自学的载体,和“自育自学”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在“自育自学”理论“7+1”子课题的实践过程中,应主动融入微课,使之服务于“自育自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二是要提高质量。目前,随着手机、平板电脑、微课录制软件等工具的逐步普及,为微课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应广泛吸收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运用语言的抑扬顿挫、文字的特殊提示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微课制作质量。实践证明,微课的时长控制在3~5分钟为佳。

三是要重视资源库建设。各级教育部门要注重对师生及家长有关“自育自学”优秀微课的评选,建立信息平台,共享微课资源,服务于师生的“自育自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何炳章.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29.

第5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为核心的必修课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抱怨这门课程“难学”,而不少教师也常常感叹这门课程比较“难教”。在这个背景下,剖析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征,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

现代经济学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科学当中引人瞩目的一门学科,研究领域也不断超越“经济”,几乎涉及到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看待人类自身行为及人类社会运行的方式方法。因此,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首要目标应当是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而教材中诸多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的学习都是为了达到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专业训练。否则,教师辛苦的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甚至会迷失在微观经济学大量的图表和公式里而不能自拔;当尝试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时,学生们要么不知如何下手,要么机械套用教材上的结论而不知考虑约束条件的变化。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征

微观经济学比较抽象、分析工具复杂、课程内容繁多,相对于一般专业课程,其教学难度较大。

1.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抽象。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解读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一门学问,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由于微观经济学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之一,而学生在大学之前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对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较少,思考问题时常常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部分偏文科的学生这种倾向会更严重些。另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虽然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体系和逻辑框架,但并不能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相关分析需要在一系列与现实并不完全吻合的严格假设基础上展开。由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社会阅历尚不丰富,不仅欠缺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能力,良好的经济学直觉也有待慢慢形成,因此,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比较容易感到困惑。

2.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复杂。在目前流行的本科微观经济学教材当中,除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等个别章节涉及到规范分析外,其它所有章节均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文字、图形和数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述经济理论和模型。对于各种分析工具的运用,学生在初接触的新鲜感消失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这些分析工具过于复杂,难以掌握。

3.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繁多。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凝结了无数学者的智慧,容纳在一本教材里,难免会使得教材异常厚重。以不少高校采用的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为例,全书内容包含3大篇,共计16章,其中不少章节内容,需要10个以上的课时才能讲清楚讲透彻。但现实是,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最近几年不少高校的不同专业的课时总量均在压缩,而这种压缩常常是通过减少具体课程的课时来实现的。因此,即使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繁多,也不太可能获得“足够”的教学课时。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

1.在深刻理解微观经济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初步形成运用这些概念和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抽象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呢?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同时深研课程教材、精选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并辅以必要的指定参考书目,让学生课外阅读。另外,对于关键知识点,务求讲清、讲透。虽然课堂时间宝贵,但微观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重点、难点内容,却不能吝啬时间,必须详细讲授,直到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止。例如,讲授消费理论时,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学如何解读和诠释消费者行为是关键,可以通过多角度的讲解达到层层递进的目的:在结合文字和图形进行详细讲授后,再利用数学模型的推导进行重新表述,进而抛出现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对于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需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例如,在讲授生产理论时,就可以与先前学习的消费理论联系起来并相互印证,因为这两部分虽然涉及到的内容不同,但无论是分析生产者行为还是消费者行为,其基本逻辑和分析工具还是完全一致的。

2.灵活运用鲜活的现实案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来自鲜活现实的案例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抽象思维不足的缺陷,减缓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更重要的是,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一门学问,必须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针对从现实中提炼出的典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较为深入的专业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选择经济学的经典案例,还需要重视不断吸纳新的案例;不仅要重视概念和理论讲授之前的案例引入、讲授之中的案例穿插,更需要重视讲授之后对于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尤其是对于某些背景资料、复杂图表的展示可以很好地节约课堂板书时间,使课堂信息含量增大。随着文化产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相关视频资源的搜索、下载变得容易,这类资源值得好好挖掘。例如,对于“看不见的手”的课堂讲授,如果能够配以短短几分钟的斯密生平及其理论产生背景的视频,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都不是目的,不能因此而受到局限和约束,例如,某些关键的模型推导过程该板书还是应当板书,如果采用PPT展示,也许学生的印象并不会深刻。

4.配合适度的课内外习题训练。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安排适度的习题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最优化、微积分等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几乎充斥了每一个章节,通过习题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把握,廓清大脑里某些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培养良好的经济学直觉和严谨的专业思维。在课堂内,对于重要知识点的传授,应当配合习题的讲解;在课堂外,每一章讲完之后,也应当布置适量的习题作业。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对于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不宜完全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结果,而应当结合平时的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外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期末试卷考题的设置不宜过于强调对书本知识点的记忆,而应当注重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的考察。

参考文献:

[1] 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1,(7).

[2] 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

合大学学报,2011,(1).

第6篇

关键词:微课程;应用写作;教学设计

伴随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全国各地各级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微课、慕课等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源逐渐在全国各大教育平台涌现,部分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将“翻转课堂”从理论推进到实践。“微”教学模式的逐渐兴起,受到了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全国广大教师的关注,如何在传统的“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设计上结合新型的微课程设计特点,这将是本文探讨的关键。

一、微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微课的概念

我国著名专家教育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小的视频形式,将某一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知识点作为核心,从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在线的视频课程资源。[1]综合各类关于微课的定义,本人认为“微课”是指根据我国教育部对新课标的要求,围绕学科知识点以及教学过程而开展的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的全过程。微课程作为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冲击。[2]

(二)微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以主题精练、内容短小、表现力强而著称。[3](1)微课以更简洁、创新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完美呈现。微课作为新的教学辅助形式,以动态的教学资源,借助新型的多媒体平台,给学生新的视觉冲击,一改以往纸质教材资源的枯燥,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导出格式多样,在手机、iPad等设备上都可以打开,更便捷。同时,微课视频资源和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可以自由调整学习步调,可以重复学习视频内容。(2)内容短小。微课视频资源一般在5-15分钟之内。时间过短,内容不能完整呈现,时间过长,一方面资源文件过大不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讲,由于人注意力有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视频时间在5-15分钟之内,较为合适。(3)表现力强。微课视频资源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某些实验操作课程,教师讲解的微课视频资源可以作为其强有力的补充。又如在课堂演示过程受到干扰时,这样的补充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微课视频资源和纯粹的虚拟实验相比,其更加真实,这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的内涵建设

当代大学“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为主导,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能举一反三,停留在被灌输状态,缺乏人文精神。而“应用写作”课程的实践性强,理论性弱,从表象看较简单易学,然而却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现代教育模式倡导的是将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这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思维,同时借助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来充分引导学生,从而转变学生的受教育者思维,由被动被灌输转变为主动去学习。微课程作为新的教学辅助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以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社会各界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文体的应用写作课程,有效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思维,将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推上新高度。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下,与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融合互联网精神的学习理念思潮相结合,为微课广泛传播,提供了教育的土壤。[4]

三、基于微课程应用模式来设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

应用写作课程中行政文体包含各类公文(如命令、决议、通知等)、会议纪要、事务文书等;财经文体包含经济新闻、产品说明书、广告等;法律事务文书包含刑法、民法等各类法律事务文书;科研文体如学术论文等。大量研究表明,从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面来看,教材倾向于理论性、学术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掌握层面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大大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鉴于此,本人认为不管应用课程中的内容、文体、名称、形式等如何发生变化,在以微课程应用模式来设计应用写作课程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内容

微课选题是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首先要对文体类型进行初选,研究加工价值。如文体的概念以及理论性的陈述,可以放到PPT中,然后进行阅读。这些约定俗成的概念,如果不加以辨析,与其做成微课,不如交由学生来自学,或者查阅相关文献,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知识。微课以学科某一特定主题为主,以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相关知识点为核心,这就促使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明确教学目标、课程主旨,有效分析本课的知识点,尽量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条理,逻辑清晰,因此,在选题方面,教师要具备将知识点高度浓缩、概括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将本课的核心主旨,更好地呈现给学生。[5]面对着新课程的改革,现在我们的教师应当从“如何教”发展为“教什么”,将教学内容精细化,应当主旨明确,目标清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行政文体,重点在于掌握各类公文的特点、分类、构成要素以及用途;事务文书以处理日常事务为核心,它有明确的宣传教育作用,便于上下级之间沟通解决问题。

(二)个性化命名选题

微课选题之后,一个新颖有创意的命名往往比一个概念性的标题更能吸引学生。一个有创意的名字,往往瞬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去主动探索,学习。美国普林策奖获得者曾经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同样如何给设计好的微课命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微课命名通常具备以下几点:信息全面、通俗易懂、别出心裁。因此教师在给微课命名时,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是否命名简洁易懂,是否包含了重要的信息,是否能够立即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原标题:2017年度行政文体写作要点———行政文体写作重点掌握的十类文体。这个标题共27个字符,其中前缀就占了12个字符,这么长的前缀就为了表示,该课程主要讲述行政文体写作要点,这与后面的行政文体写作重点掌握的十类文体发生了重复,显得啰唆,显然这是极不必要的。因此我们修改成行政十类文体写作要点,意思就更直观,更明显了。

(三)应用多种表现形式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当存在有部分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时,这些内容本身是较为枯燥的,这时,如果配以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来辅助教学,来加深学习者对其的理解,将有利于提升学习者观看微课视频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法律事务文书类,我们可配以相关的图片、动画,而合同类则配以相应的情境、人物动画,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趣味性,更使学生可以在短片中学习,在情境中获得收获。

(四)知识点展现全面

微课选题虽然小,但必须逻辑性强,同时必须涵盖完整的教学过程,避免教学步骤过于跳跃。比如在行政文体类课程设计中,如果将广告类文体介绍穿去,就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思维的跳跃,影响学生对知识点整体的理解。又如在讲解的过程中,对于主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呈现,在讲一种文体写作要点时,没有说明本知识点的名称,或者配以相应的语言、语调等进行强化,或者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没有加入过渡性的话语,或者简介时,学生的思维也极易发生跳跃。如果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十分重要。

(五)做好教学评价与分析

客观的教学评价与分析,不仅有助于教师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更是学校进行强化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对教学的评价与分析,总结经验,查缺补漏,寻找不足,继而制订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求职欲。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对本结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深刻反思。

四、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它以实现教学优化为主要目标,将先进的技术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而微课教学在现代教学中颇受各类院校老师的欢迎,为了满足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将微课程教学技术运用在“应用写作”教学课程中,这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打开了信息化教学的新视野,告别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资源观,开启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全新资源观[6]。所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将微课资源的制作应用在教学中,不仅是“应用写作”课程老师的必备素质,更是现在每一位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2]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16-120.

[3]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4]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5]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等.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第7篇

关键词:MOOC;微课;网站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1-0113-06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与Web 2.0技术的发展,“微课”的应用与实践已经遍布全国,许多一线教师都开始尝试自制微课视频,各类网校也推出了自己“微课”的学习视频,学生们也开始积极主动在网络上搜索与自己所学课程相关的微课资源,高校应抓住“微课”流行的契机,积极主动地结合本校专业资源特色,打造校本数字资源库,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深化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本文拟借鉴国际上目前流行的MOOC建设理念,尝试设计适合高校课程教学的“微课”资源网站。

一、微课资源网站设计概述

“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

微课程以其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并解决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具有快餐化、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聚焦化、智能化、娱乐化等鲜明特点,更加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与传播,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课程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因此,高校“微课”网站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能够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建设作为笔者所在高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锚点,是校内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网站的建设不同于其他商业类网站,要把师生的教学需求放在第一位,避免形式主义,同时要区别于社会微课资源网站建设,体现财经类高校课程特色,立足本校教学,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微课”资源网站的设计,首先从师生需求出发,前期设计着重考虑教师的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另一封面也要能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平台。在强调资源建设的同时,丰富网站各项教学功能,力图实现资源与教学平台的同步发展,打造成为校内教学资源中心与网络平台,进一步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

二、MOOC理念对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示

1.MOOC概述

MOOC,是英文A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中文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维基百科的解释为:MOOC是由大量参与者经互联网并免费开放的网络课程。除了提供传统课程材料,如视频,阅读,和问题集外,MOOC还帮助学生、教授和助教们搭建一个网络互动社区。

MOOC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完全开放性、超大规模、用户自组织和社会建设性的特点造就了其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神话。所有的MOOC课程都是完全免费开放的,这些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

MOOC课程提倡共享资源,汇集大量用户思想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理念来自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联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应,Downes等人总结出MOOC课程的若干基本原则。

(1)聚集。在传统课程中,学习内容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而在MOOC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动态汇集的。课程为分布在互联网各处的海量内容提供了一个集合点,这些内容会通过网页或课程通讯(Newsletter)等形式聚合以提供给课程的使用者。这些内容是无止境的,学习者很可能不能读完所有的内容,他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学习的内容。

(2)混合。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将课程中的内容和课程外的内容相互混合,将学习者自己的资源和课程资源混合。通常的做法是撰写博客,通过社会性书签记录和分享新资源,参与论坛讨论,使用Twitter发表简短的意见等。

(3)转用。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目标转用聚合的课程资源以及混合后的资源。课程的目标不是让学习者重复课程的已有的内容,而是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学习者可以基于课程已有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编撰新的内容。

(4)推动分享。学习者应该积极与课程的其他学习者以及课程外的所有人分享自己所创作、混合或转用的创意和内容,引起更多的回应和评论。分享的内容可以是新资源、新观点、新见解等。这些内容中有价值的部分也会被课程协调人聚合到课程通讯中。

2.MOOC课程的运行模式

根据李青等对国际上流行的MOOC课程分析,MOOC的一般运行模式如图1。每门MOOC课程都会有一个中心平台(一般会采用Wiki或Blog等简单易用的社会化工具),由课程协调人管理和维护。通过该平台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概要、内容资源、每周话题、活动通知、组织教师介绍等等,以此组织整门课程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可自由选择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等个性化学习工具。在MOOC课程中,教师话题和活动,协调学习者的讨论,推动学习进程;学习者则通过各种平台和工具,浏览、讨论、完成作业,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一流程对于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发是,微课资源网站不应该只是一个资源的、下载站点,应该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为师生提供专属讨论区、自由的资源共享权限、灵活的资源分享方式,成为一个集资源分享、社区讨论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三、基于MooC理念的“微课”网站设计分析

1.“微课”网站总体规划

(1)页面风格设计。“微课”网站界面的设计应当以简洁、美观为主,色彩、文字、图片、视频的使用风格要同意,排列清晰有序。网站页面以浅色为主,营造轻松、舒适的页面感受。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网站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网站帮助系统、资源中心、论坛、检索系统、后台管理五大模块,具体功能结构如图2。

网站的帮助系统主要包括网站使用说明、资源上传规范说明、留言板和论坛版块使用说明,同时提供系统留言板,支持匿名留言,解答用户使用中的疑难问题。帮助系统帮助用户有效操作“微课”资源网站。

“微课”资源中心是“微课”资源网站建设的核心。对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依据校内学院系部课程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校内用户迅速查找相关课程资源,同时,在论坛模块以同样的方式划分论坛版块,与资源中心相呼应,并将注册用户的操作信息同步,例如,在资源中心上传资源后,会在论坛相应版块自动一条带有超级链接的至该用户上传资源的帖子。

资源中心支持所有用户的资源查询、浏览、下载,支持注册用户的资源上传、订阅、收藏、推荐与评价功能,同时通过设置注册用户的角色信息,实现对注册用户的个性化资源推送功能。

资源订阅功能,通过xML语言实现资源库对不同注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推送。一旦网络上传了用户订阅的偏好资源,系统即可以向用户以短信、邮件的形式直接向用户推送该资源。

资源收藏功能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在线资源收藏功能。用户对自己上传、下载或喜爱的资源,可以直接分类保存在用户网络收藏夹中,以便于用户管理自己的学习资源。

资源的检索功能分为分类检索和综合检索。分类检索是用户可以依据资源的专业、年级、学院属性直接进行检索;综合检索中,可以实现以标题、关键字、专业和作者等数据的核心资源属性进行检索。

资源评价功能可以实现用户对“微课”资源的评分、评论,评分结果计入系统推荐功能模块,在首页实现对资源的评分排序推荐。

论坛功能为用户提供交流的平台,论坛版块分类与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同步,当资源中心注册用户上传相关资源后,在论坛相应版块也会直接新建帖子,提供该上传资源的链接地址。同时,论坛可以实现与QQ账号绑定,个人发言信息可以在腾讯微博同步广播。注册教师用户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向管理员申请新建课程讨论版块,对版块内讨论内容,教师有权进行审查、删除。

后台管理模块可以对网站的所有上传资源、论坛、网站注册用户进行管理,并且可以实现对注册用户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包括注册用户在线时长,发帖频率,资源上传与下载频率等,并以报表的形式呈现给后台管理员。在网站管理模块中,管理人员的角色划分为网站管理员、教师、学生三个不同权限的组,每组的具体权限划分详见下文“用户角色权限”内容。

(3)用户角色权限

根据“微课”网站的使用对象,将网站用户分为四类:教师、学生、匿名用户、网站管理员。各类用户的角色权限如图3所示。

匿名用户权限包括检索、查询、获取资源,可以对访问的资源进行留言评价,还可以通过网站留言板获得支持。

学生注册用户除了拥有匿名用户的权限外,还拥有以下权限:

资源管理权限: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对自己上传的资源进行再编辑,包括查看、删除、修改;对喜爱资源进行收藏,订阅。

论坛权限:用户基本信息维护,参与论坛讨论,申请加入特定教师课程讨论组,向论坛注册用户发送站内短消息,留言版块留言。

教师注册用户除了拥有上述学生用户的所有权限之外,再资源与论坛权限方面还拥有以下特权:

资源管理权限:教师可以对所属学院类目下的“微课”资源管理,包括该学院类目下所有资源进行查看、删除、修改、上传与评价。

论坛权限:教师有权申请设立独立的课程讨论版块,并有权新建用户组,对该用户组学生用户进行管理。例如,教师能够为新建用户组的学生发放学习资料、发送群组消息、推荐资源、管理组内学生上传内容、查看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信息,包括学生上网时长、逗留版块、发言频次等。

网站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学生和教师用户的信息与权限。对网站的资源的管理,包括对于资源入库的审核,资源的编辑、删除;对论坛的全面管理,包括帖子审核、屏蔽、删除、修改;同时也可以查看整个网站注册用户的网络行为统计信息(包括登录次数、在线时长、发言频次、登录板块分布等)。

(4)微课网站运行流程

通过上述功能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MOOC课程建设理念使用微课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微课资源网站课程相关信息,包括使用论坛专属版块、教师个人微博、邮件推送等方式,向班级学生提供课程资料(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课件、讲稿等)、布置课程任务、提出讨论主题,学生及时参与互动,自由上传搜集来的各种课程相关资源,由教师审核后至网站,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打好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学的网络课程资源与讨论主题,在课堂与教师展开互动,依据网站平台的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统计信息,对已经参与网络学习讨论的学生,直接回答其学习疑惑;对未进行网络学习的学生,引入新课,讲解要点,布置任务,督促学习,有针对性地区别辅导。课后,再次通过微课资源网站,汇总讨论问题,上传新课任务(如图4)。

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与教师腾讯微博邮件等方式,自主学习教师布置的新课任务,收集学习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并将自己认为较好的资源上传至微课网站,提交教师审核,同时整理学习疑问,在课堂上集中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课后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发帖或向教师发邮件解决遗留问题,接收教师新课内容,开始下一单元学习(如图5)。

第8篇

【关键词】微课 高校英语教学 运用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教学理念发展引发课程的改革。近些年,创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尤其随着科技的进步,微课作为颠覆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是粉墨出场,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打开了教育的新世界。本文笔者旨在界定微课教学的概念、阐述其特点的基础上,探析微课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微课的英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的价值。

二、微课教学的概念及教学特点分析

1.“微课堂”概念。“微课堂”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 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堂”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 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教学“小环境”。

2.“微课”的教学特点。(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时长一般为5―8 分钟。(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堂”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 rmvb、wmv、flv 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课件等辅助资源。

三、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首先,物质、技术的可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已经毫无疑问的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影响并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着便利,带来变革。同时,高校作为我们高等教育的载体,在多媒体设备的配备上相对完备,为微课的可行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教师、学科的需求性。英语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听、说能力的培养强调情境性学习。微课的视频教学可以很好的满足和实现情境性教学。同时,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英语教学者表示由于理论课讲解的可行性、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以及考核方式以背书考试和论文考察的枯燥性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他们也想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最后,学生的适应性。目前,高校的学生几乎都是90后,90后是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思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熟悉新技术、崇尚新文化、喜欢创新,传统课堂教一味地说课学习对于他们已经不再是最有吸引力的课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更多尝试和引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实现英语教学目标。

2.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首先,微课设计要和教学目标一致。在设计高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明确并围绕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范围的学习目标和原则展开,有计划、有目标的设置微课主题和内容。其次,注意微课教学方法多样性。第一,运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微课教学中,应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90后的高校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思维活跃,创新性强,有个性,有想法,在英语微课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在教学视频录制中,可以由学生自行设定课程主题、设置录制内容、完成视频剪辑、自己上课授课的形式增强教学的参与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第二,制定与微课教学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和学习计划。传统的课文解说、单词听写、背书考试、论文考核已不再适应微课教学的考核,应尝试各多种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当的改变学习的计划和步骤。最后,应做好答疑工作。在微课的视频学习中,课程要求的学习内容都已传达,但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运用,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答疑。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与学生展开学习互动,在线为学生答疑,将微课从课堂延伸至课下,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增强知识的传播的广度,解决学生的类似疑问。

四、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的注意事项

1.恰当学习激励。在英语的学习上,学生存在一定的被动心态,认为过了高考之后便无需再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自觉性较低。因此,在微课的英语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关的奖励,增加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2.做到真正创新。在微课教学中,应尝试更具互动性、个性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不能仅仅录制上课的内容。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教学中应设置更多打破常规、创新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参与情境教学录制等。

五、结论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发展。因此,应在遵循培养目标的原则上,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创新微课在英语教学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利用微课教学的优势,保证英语教学质量,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微课;教学

开放大学是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为依托开展的远程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分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听课,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课教学异军突起,成为远程教育中一股新兴力量,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微课教学。

一、开放大学与微课

(一)开放大学的概念

开放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远程教育的教育部直属部门。它以新型的教育媒介为基础,有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针对有学历的,一种是针对没有学历背景的。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了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限制少,教学门槛低,给一些没有学历背景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二)微课教学的概念

微课教学是指按照新课标和教学的要求,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同时还兼有有关课题的教学设计、课程总结以及课后练习等。微课教学内容更加凝练,重点突出。微课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强烈的冲击,开放大学之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的教学资源中,一些课程知识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育形式在很多地方都落后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及时做出调整和改革,重视并引入微课教学。

二、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

从古至今,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传授了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现出来,学生没有自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思维发散的能力得不到训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众多专家学者中的讨论越来越烈。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自己探索为主,教师起辅助性作用,给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去感悟、学习并且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教学方法

开放大学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对汉语言文学的设置要有与之相符的高度和深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优化文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针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可以以作品所在的时代背景或者是作者的背景为切入点,然后从作品的主题、故事构架、风格以及对人物的塑造等多方面展开。最终教师在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使整个教学过程不死板,降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视频是微课的核心传播方式,要求教师做的网络教学视频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以提问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在整个教学结束后,学生自主在视频下留言,对这节课的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对优点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不足之处,要虚心改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更能为学生服务好。

三、开放大学开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开放大学开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对教师,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差异之处在于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指出其中不足或者需要改进之处,这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加入对学习的探讨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关于开放大学汉语言专业发展微课教学的设计,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让微课教学的传播更加广泛,降低了进入门槛,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吴晓辉.探析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应用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白芳芳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分校

阅读次数:人次

汉语言文学论文比较文学论文古代文学论文儿童文学论文现代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论文当代文学论文文化理论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文学毕业论文

美术艺术论文审美艺术论文传统文学论文戏曲文学论文文学素养论文

第10篇

本文为评说俞叶老师《翻转后的课堂如烹小鲜》而写,恰逢微课程教学法问世两周年,便有了独特的意义。俞叶实验翻转课堂从两年前开始,与微课程教学法共同发展,为微课程教学法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今年读《翻转后的课堂如烹小鲜》,发现她正在从实验的感走向理性创新,与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体系――微课程教学法的建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微课程教学法从翻转课堂本土实验开始,不断破解实践难题,形成一个个实质理论。这些实质理论原本不一定具有逻辑关联,但是随着实践的沉淀,最终形成互相关联、有着严密逻辑结构的不可分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微课程教学法。这一切,正好与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不谋而合。

“扎根理论”主张“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因此,“扎根理论”强调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它的主要特点并不在于经验性,而在于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和思想。这样抽象出来的理论,才具有指导实践的力量。

翻转课堂实验之初,谁都没有料想会产生本土翻转的理论体系,更没有想到能够完成理论建模。我们不得不感叹实践力量之伟大,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的升华。理论套裁实践,就会把实践引向死路。三十多年前是这样,今天依然如此。

俞叶的实验,度过了翻转课堂学习期,走进了充满活力的研究创新期。读俞叶文章,发现她深得课堂教学创新“四步法”要领。她不是把“四步法”作为僵死的教条,而是根据不同课型分类重组“四步法”要素,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课型分类与翻转课堂配套组合模式”,建构起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实质理论。

俞叶在文中对“四步法”在不同课型中的灵活应用作了详细的分析,开始提炼出实质理论。如果持之以恒,就有希望走向理性的研究创新。

在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芝诺(Zenon)提出的芝诺悖论中,有一个阿基里斯赶不上乌龟的论证。说的是古希腊最擅长跑的英雄阿基里斯,在乌龟先跑的条件下,永远赶不上乌龟。

微课程教学法没有做芝诺悖论中的阿基里斯,跟在乌龟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轻轻挪前一步,轻而易举地超过乌龟――创建起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体系。

俞叶也没有做芝诺悖论中的阿基里斯,而是在灵活运用“四步法”的实践与研究中,发现了关于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方式独特的创新方式、方法,推动着“四步法”进化。

我们为俞叶点赞!期待着有一天,她从提炼实质理论走向形式理论创新。

第11篇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四是微课程切入课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

(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微课程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因此设计开发高质量的微课程将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一共12篇,占总篇数的18.8%。胡铁生是我国微课资源库的开发者,其认为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中经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创开发,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一节新的微课程的开发要通过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等过程。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若干个微小课程。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实质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是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通过后期制作形成。以上学者阐述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来源以及制作过程。梁乐明等在《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这一设计模式的提出为我们设计制作微课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黄建军等在《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阐述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和教学语言设计等。

以上阐述表明我国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的研究较少。今后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将更多由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三)微课程的应用研究

通过内容分析可知,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程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 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二、微课程发展趋势分析

(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微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今后微课程的实证研究将更多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中,以检验微课程的应用范围和效率。

(二)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培训

目前微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质量远不达标,利用率较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掌握学生的水平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一线教师创作微课程不但能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微课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应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技能培训,使微课程成为每个教师都能创作的教学资源。

(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第12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逐步深入,微课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其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巨大作用。有关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广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代教育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而微课教学以微视频为载体,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满足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本文在对微课教学理论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就中学化学微课教学实践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中学化学;微课教学理论;实践策略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越来越重视先进科技的融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迫切需要一种简便、高效、有趣的生活、学习方式,因而促生了微电影、微小说等“微”字号队伍。自此之后,我们逐渐迈入了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微课教学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其实践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微课教学理论概述

微课教学理论为我们实践中学化学微课教学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我们只有清楚、深刻地理解微课概念、特点及其设计原则,才能更好地付诸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关微课教学理论的认知表述如下:

1.微课概念及其特点。

微课作为现代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目前,关于微课概念教育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知名教授张一春曾经指出,微课教学借助信息化技术完成课程设计,它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流媒体的形式进行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另有学者认为,微课是一种幻灯片转化成的教学视频文件,主要包括文字、音乐、画面等,但是一般不涉及到解说项目,它占用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几分钟。随着时展和教育变革,微课的理论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以及当前的教育实际,我们认为微课是以新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要求为指导,在视频载体平台的支持下,有效记录了教师知识点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区别于常规课程教学,微课教学所用的时间短,一般设定在5~10分钟左右,而且微课教学内容较为简洁,主题鲜明、具体,配套资源占用的存储器容量小,具有很强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特点突出的微课教学对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需要我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践的重点项目。

2.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微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设计与应用需要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中学生们的调查访析发现,不少学生并不愿意花费过长的时间在化学学习上,但是他们大部分又对化学非常感兴趣,他们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取较高的学习效果,因此,开展中学化学微课教学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学生们的需求,又适应了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实在的作用和意义。中学化学教师在设计微课教学项目时,应该明晰知识点,保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如此学生才能产生更聚焦的学习体验。具体而言,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遵循微型原则。“微”是中学化学微课教学最主要的特征,这也是它与其他种类课程的优势区别所在。教师在设计微课教学项目时,应该保证教学内容短小精悍,占用时长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以内,细化学习目标和对象,重点突出微课教学的优势特性;(2)遵循定性原则。所谓的定性原则是指设计的中学化学微课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定向性,与化学这门学科的特性紧密相连。这需要教师明确微课教学的目的,充分考虑本学科的定位,严格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并开发符合化学学科特性和学生发展需求的优质微课;(3)遵循创新性原则。微课教学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课程的创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需求。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微课教学的实践方法和途径,有效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这也是微课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中学化学微课教学实践策略

微课从属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其实践主要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阶段。作者基于对微课教学理论的认识和分析,就这三个阶段的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种策略,以供参考。

1.课前实践。

课前准备是开展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了中学化学教学实效。中学化学教师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教学之前,应该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已有的化学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教学视频,通过简单扼要的微课教学,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串联在一起,保证化学教学的连贯性,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例如,中学化学中有一章是关于《蛋白质》的。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播放一段重金属盐中毒解救的微课视频,并以此为引,让学生们分析重金属盐中毒的原因以及蛋白质缓解毒性的原理。如此通过视频影像的方式,使学生回顾化学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化学教育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深化他们对化学的认识,提高其对化学教学的重视。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师。化学教师还可以在微课教学实践中融入一些背景知识,如人物传记、生活应用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们的学习兴奋性。例如,教师在讲授《苯》相关知识时,可以适当穿入化学的发展趣事,播放凯库勒梦中找到苯分子结构灵感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持续地发现和思考实现的,需要良好的能力和严谨的态度做支撑,从而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刻苦精神,激励他们努力获取更好的成绩。另外,课前预习是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明确主题,划分重点和难点,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微课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堂学习的目的和任务,让他们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集中精力。

2.课中实践。

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应用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根据化学教学需求的不同,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种类的微课。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类如问题型微课、知识型微课、练习型微课等等。首先,教师要具备扎实、丰富的化学理论知识基础,能够清楚地认识微课教学的作用和特点,并富含一定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是主导,他们的知识、思想和能力水平决定了微课教学实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微课教学理论应用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付诸于实践。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化学教学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和科研活动,更新相关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综合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保证中学化学微课教学实践的顺畅进行。其次,教师要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认真分析化学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设定微课教学类型、主题以及内容等,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和价值。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型微课,把新颖的问题与新知识点结合起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应用知识、加强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尽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设计练习型微课,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利用微课视频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刺激,创设虚拟的应用实践环境,让学生们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

3.课后实践。

中学化学教学是一个体系化实施的过程,由于化学知识非常烦琐,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味地讲求新知识教学很可能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枯燥感,因此化学教学还应该是一个巩固—学习—巩固无限循环的过程。在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课后实践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本堂课程的教学知识,在简短的时间内帮助他们掌握其中的重点、难点,使其分清易混淆点,以此为基础实现扩展学习和迁移应用,从而恰当地引出下节课堂知识,保证教与学的连贯性,构建学生完善的化学理论知识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微课可应用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的课后辅导、课后自主探究、课后复习活动中。如上文所述,微课教学最主要的特性就是以视频为载体,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传播知识,它对完善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例如,中学化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复习之前,应该播放一段相关的复习视频,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复习节奏和主题,引导他们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将对他们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值得重点提出的是,微课教学的目的是简化教学难度、明晰教学主题、提高教学实效,它虽属于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又不可取代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着重把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微课教学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同时注重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功能,避免学生学习偏离主题方向,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三、总结

总之,中学化学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未来,微课教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进而在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作者有关中学化学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希望各个学校持续关注微课教学研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不断创新微课教学途径,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在实践探索中改进微课教学实践体系,从而保证微课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穆花 单位:聊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山东省泰安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管丽红.微课与慕课[J].科学大观园,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