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课理念论文

微课理念论文

时间:2022-02-11 12:5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理念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课理念论文

第1篇

【关 键 词】 人生语文;微课设计

【作者简介】 周志锋,现代文学硕士,全国 “十一・五” 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场教学一等奖获得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89-03

当下我国的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一个简化、细分的教学,是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确立教学目标,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课型。

微课的设计和所有常规课程一样有其知识表征的规律,但更要符合不同学习对象多样化的需求,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立场、生命立场,而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微课设计,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推却的职责,尤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要为营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大宇宙奠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倡导“人生语文”理念,其核心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人生发展角度实施教育教学方略,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的同时,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奠定学生人生发展的语文根基。微课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秉持这个使命与理念。

语文“微课”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既要注意微课的特殊性,更要保持“人生语文”的学科理念,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助力青春的美好航行。

一是要强调语言文字的浸染性。语文学科的关注点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更负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的人文责任。因为它既具有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们更要特别强调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追求。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文化中国人”,即深受中国文化濡养的中国人。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作为母语的学习,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的情景性和场景性有不言而喻的优势。

语文“微课”设计中,不管是教师讲授的语言,音画穿插里的字幕或旁白,使用的辅手段,甚至无关紧要的指示性文字,也要在规范的基本要求上,求得一定的语感层次和文化韵味,以呈现给学生完美的视听,获得独特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浸染,促进精神领域的净化和升华。如在讲授粤教版选修《唐宋诗词》时,笔者试做了《唐诗韵》系列微课,以期破除教材单人单篇不成体系和文字性过多容易视觉疲劳的弊端。笔者以时代背景、文流、代表作家作品、经典赏析、后代影响为单篇微课的串联形式,补充充分的叙事,注重细节的生动,甚至足够的趣味,使得课堂完全脱离了“文学史”和语文课的常规模式,文字的冲击力、画面的时代感、作品的感染力都极其强烈。

语文微课的语言除了通用的严谨、规范的要求,更多的应着眼于形象的美感、丰富的意蕴等。例如,上述微课笔者引用了下面的导入语言:“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徜徉如此的文字海洋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召唤和融入,情感世界会逐渐变得丰盈饱满,人格会逐渐实现自我矫正和完善,可以这么说,真正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的人,必然会是一个珍爱于己、怜惜他者、感恩社会、践行奉献的人。

二是微课的选题求“小、新、实”。语文微课选材空间巨大,自由度极高,这就很考验老师的智慧、眼光和视野。一旦选题不当,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再好的呈现形式都成了无本之木。设计微课一定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或者学生的感兴趣处,可以是某诗歌主题归类、一种词类活用归纳、一种特殊句式讲解、一种语用类型讲授,还可以是细节描写的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题段的写作等,“点”的选择妥当和巧妙与否关系着整个微课的成败。有的教师作微课时还是恋战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的形式,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在微课上的期待,有没有常规课堂以外的知识精髓,给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否有一定的助力。我们不能只注重高密度的知识呈现,使学习者始终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以笔者的微课《怎样写议论文提纲》为例,议论文的写作体系健全、论者众多、环节操作成熟。相对来讲,我们在平时强调的是写之前要想清楚、要写大略的提纲,但具体到提纲究竟应该怎么写,它和具体的成文有什么关系,哪些东西在提纲中应该成为重难点,我们要么根本没引起重视,训练的比较少,或者训练出来的是无效的提纲,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的写作过程。在本节微课里,笔者明确提出拟提纲的“四步法 ”――定主题、定模式、定主句、定亮点。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学完后立即可以上手应用,对于改善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信笔随意等状况,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三是体现“语文即人生”的思想。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落实“语文为人生,语文即人生”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和人生、生活的鱼水相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现行语文教材不足以完全成为德育的依凭,教材选文虽然绝大多数都可算是文质兼美,但整册整套由于其特殊性,很难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体系。语文微课要落到实处,为现实而著作,为生活而发声,关爱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把广阔而生动的生活充分地引入课堂。微课程作为常规课程的有效补充,就是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贴近学生的实际基础和需求,在应试和实际功用中相对容易地获得巧妙的平衡,弥补相对滞后、片面的课程内容的缺陷,增进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比如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体参与性不强,于是笔者探索了《口语表达》的微课系列,一定程度上替代繁重而低效的作文教学的功用。试想,如果拥有观点深刻、知识面斐然、逻辑富有条理、叙议到位的演讲能力,这个学生的作文乃至语文水平必然差不到哪儿去,而口语练习形式多样、选材广泛,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操作灵活,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发展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微课元素多样性。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设计的,具有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特点。因此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想学和乐学落到实处。基于此,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和丰富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风云涌动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诗配画的解读,或者是想象力的接龙以及微博的写作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能荒置大量鲜活的影视媒体资源。语文微课要培养的所有能力和想达到的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攸归,在当下的媒体节目中,其实都有对应的呈现和暗合。以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为例,这样的课程资源形式和内容完全可以全面导入微课内容,不仅方便快捷,对学生的如知识面、逻辑思维、语言斟酌等能力的培养只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五是要重视语文微课的“思维力”培养。微课的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而微课的思维力目标也就体现在它能否引起学生对内容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提问和思考,即一个问题或一种回答能否使学生延伸到另一个问题或另一种回答。因此,优秀的微课应是“智慧”、“美貌”与“技术”的兼容体。微课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过多形象和感性的东西,在强调浸染的同时,思维的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微课导向。当前高中生最为欠缺的就是理性思维,表现在作文上,就是可能有华丽的文字和繁多的材料,但最可贵的思想却乏善可陈。这既和学生所处的年龄、阅读经历和习惯有关,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对语文思维的训练没有引起重视,也鲜见这方面的系统训练资料,而且这种训练的本身是相对枯燥和短期内难见成效的。所以我们除了课文文本的基本思维训练,更应该努力地拓展思维训练的选材空间。如类似于专题谈话的微课类型《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慈善》,首先让学生谈论并概述慈善文化的当前现状,然后从历史、社会等角度分析慈善文化不尽人意的原因,紧接着阐述不良慈善文化的危害,最后提出关于建设良性慈善文化的建议,这不仅是一个典型的议论文思维流程,更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染的同时,更能体会语言思维的。而思维力的提升,亦足以见证学生精神境界的成长。微课程探索的洪流浩浩荡荡,语文微课在努力汲取微课研究的公共成果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地葆有自己的学科方向,在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上,持续而有效地发挥更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继英.人生语文的教学向度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13,(7).

[2] 董希旺.重拾文化自信,建设全新语文[J].新课程研究.2014,(10).

[3] 迪种宝.二十集唐诗电视系列片《唐之韵》[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印象出版社.2007.

教育快评:“救救数学!”救救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走过10多年,来自一线的呼声不绝于耳。语文自不必说,如今数学又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困局。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一线教师,他们自己也“已经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越来越不知道“数学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几乎是每3年一个周期的教材改革”,明摆着告诉我们,即便是教材研制者对教材也并不满意。既如此,又何不放下身段、接接地气?

第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成果 反思

2013年,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映入了翰林人的视野,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让翰林人看到了教学改革新的希望。全体翰林人以前瞻性眼光,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与“改革课堂教学”相交融的内涵与途径,实践着“微课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这片充满希望的金色试验田中,精心规划,植入先进理念,以农夫的心态静听花开,初步走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翻转课堂创新之路。

一、实验措施及成果

1.健全组织,推动翻转,革新顶层设计

2013年,学校成立了翻转课堂实验中心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导处主任和教科室主任任秘书,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从课程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在课程的视野下逐步推进翻转课堂,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学科和书法、美术等特色学科为试点,进行翻转课堂的创新实验。同时,校长室整合教科室、教导处、信息中心三个部门的职能,分工合作。教科室负责微课程的理念提升;信息中心负责微视频制作培训及评优;教导处负责翻转课堂的实践及推进,三个部门联动,逐步提高推行翻转课堂的管理能力与水平。

2.课题研究,引领翻转,明晰实验方向

学校充分重视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实验。三年来,学校先后申报了各学科和翻转课堂相关的课题,全体实验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明晰了翻转课堂实验方向。教科室研制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书法等学科“翻转”系列主题,发动各教研组开展本学科翻转课例研讨,举行校优秀翻转课例、论文评比活动。教科室汇编了“翻转课堂”优秀课例集。目前,学校建成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书法等学科“翻转课堂”案例库。

3.信息整合,促进翻转,优化学习平台

学校以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全面优化。于2015年完成了“未来教室”项目的建设,为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实施环境,同时形成了一个共享的分学科的优质微课程资源库,让实验教师减少制作微课程的时间,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研究课堂的对话和讨论,做到因材施教。

4.广开“智”路,内化翻转,更新研究理念

针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学校多次邀请专家来校指导。通过专家听课以及与教师、学生交流,对学校翻转课堂实验的微课录制、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指导,让教师在实验中不断更新理念。除了邀请专家来指导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教科室收集了大量翻转课堂的理论资料,组织教师阅读研讨,开展翻转课堂的主题研讨、论文评比活动。目前,“微课程”“微视频”“翻转课堂”“四学”“四步”等理念已深入人心。

5.依托视频,践行翻转,掌握制作要领

学校实践“微课程教学法”,微课程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是一个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微型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统一体。

第一,从设计来看,要制作微课,首先设计任务单,确定达成目标引领学生自学。“任务单”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自主学习。特别是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要以学生为立场,如果出现“让学生”“使学生”诸如此类的表达,就偏离了学生立场,每一条达成目标的表达方式必须清晰、可操作。

第二,从技术来说,微视频要动态化。微视频要有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适时提醒学生“按暂停,完成学习任务”。微课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了达成更好的自学效果,中心组成员不断摸索,运用了PPT中动画效果、指针功能,重点内容用超大字显示等。

第三,从内容上讲,微视频中一般讲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因为有了这样的反思,在“翻转课堂”持续推进过程中,实验教师在各级各类微课评比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6.聚焦课堂,展示翻转,教学百花齐放

课堂是教改实验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的实验是空泛的,缺少科研指导的翻转课堂也是枯燥的。课堂的对话和讨论,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细致观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中效益的提升。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多次邀请专家对实验教师的课堂进行诊断。

7.点面结合,有效翻转,促进师生成长

学校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推动实验前行。“面”上:校内发动微视频评比,对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二次培训,避免实验中的“短板”。2015年10月、11月、12月分别进行语文、数学、英语,安排语、数、英、书法、美术等学科共10个班级进行试点。组织力量,开发教学视频、进阶作业、单元诊断。实施集体制作微视频,每周每科安排一个下午为集体制作微视频时间,为教师录制微视频做准备,实行七统一(微视频统一、课时划分统一、教学流程统一、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解决策略统一、作业训练统一)。

2016年上半年,经过一学期的翻转试验,到期末考试时,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发生了明显的区别。参与实验的六(1)、六(2)两个班级在期中考试时处于年级中游,期中考试后开始尝试翻转课堂,仅仅半个学期,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期末考试优秀率明显高于平行班。

翻转课堂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教师课堂能力的提升,还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实验收获与反思

1.收获

(1)总结出翻转课堂的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家校翻”,学生回家看微视频、自学,完成好学习任务单,然后课堂上互相讨论;第二种是“校内翻”,即整个学习过程分两次完成,学习知识和内化知识在校内完成;第三种为“课内翻”,即微视频的观看和练习在前半节课完成,课堂讨论放在后半节课。教师职能的重心从讲课转变为设计、组织、帮助与指导。因此,教师角色真正从“演员”向“导演”转型提升。

(2)探索了翻转课堂的基本环节。根据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流程,简言之,即“四步法”:课始检测进阶作业协作探究展示质疑。具体而言:微课+“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批改(课前)―小组交流(课内)―小组汇报(课内)―难点突破(课内)―教师点拨、落实教学目标(课内)―分层练习,适度拓展(课内)―小结。也就是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

2.反思

当然,我们在收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就学生层面而言,如何保证每个学生有效看完视频、看懂视频;就教师层面而言,行为的改变远比观念的传播要困难得多。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交互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何积极应对,再造教育流程,还需深入实践,融合创新。我们今天已扬“翻”起航,明天将继续走在探索的路上……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为什么比传统教学强[OL].软件导刊,2015.

第3篇

关键词:微课建设;内容分析法;回顾与反思;现状和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15) 06-008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6.013

一 引言

自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以来,微课以其短小精炼、主题鲜明、细节剖析等特点有效地实现了科技与教育的结合,并在国内外得以迅速发展。我国在2010年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Micro-Iecture)的概念,此后经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部门举办的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的组织和推广,伴随着“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一批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微课得以开速发展并逐渐引起教育各界的高度关注。

微课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锚点,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通过结合与教学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微课能够满足当前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对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有效提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利于终身学习理念下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对微课现状的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视角反思微课建设现状并探索微课的发展趋势。

二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信度分析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核心期刊,采用“主题(或关键词)+微课(或微课程)”的方式对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筛选,无抽样。由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本文选取2010-2014年间的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在剔除贺词、献词、随机和会议笔记等不相关的文献后,共获取100篇核心论文作为本文分析的有效样本。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在文献内容数量的基础上找出既能反映文献内容,又易于计量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达到对研究对象更深刻、更精确的“质”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所获取取的样本数据运用Excel 2003按照年度数量、研究主题、研究热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回顾微课发展现状并反思其发展中的经验和不足。

2 研究信度分析

对于研究的信度分析是通过两个以上的研究者对相同的分析维度进行一致性判断,为了保汪在期刊内容类目划分和同义关键词梳理时的客观性,本文通过一个主评判员A(笔者)和两个助理评判员B、C对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采用内筒分析的信度公式R=n+K/[1+(n-1)+K]进行计算,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n为评判员人数。K=2M/(NI+N2),其中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本研究中K=(KAB+KB C+KAC)/3,计算后得到三位评判员的评判信度R约为0.9105,高于可信度值0.90,因而本文采用主评判员A(笔者)的分析结果作为研究数据具有可信度。

三 研究现状分析

1 近五年间核心期刊对微课研究数量的分析

根据某一主题在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每年数量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以“微课或微课程”为检索主题,将2010-2014年检索到的核心期刊和教育技术核心期刊按照不同年代对其载文数量进行统计,并分析各年间的主要事件,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2010-2014年我国针对微课的研究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并在2012年后得到迅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微课在2010年起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在2010-2012年间处于萌芽阶段,研究人员相对不足;在2012年后,经过2012-2013年间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部门举办的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的不断宣传推广,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此外,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教育技术领域在2012年后研究数量也有了较快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微课必将成为今后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又一个研究热点。

2 近五年间核心期刊对微课研究主题的分析

通过对某一领域核心期刊研究主题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该主题的研究现状,明确今后该主题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依据微课在教育领域发展的特点,本文将研究主题划分为以下六个类目进行分析:(1)研究主题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微课的概念辨析、含义和特点、起源和发展等内容;(2)实证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微课的建设应用、应用现状和应用结果分析等内容;(3)课程模式设计、开发,主要包括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校本模式设计、学习模式等内容;(4)课程资源设计、制作,主要包括微课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以及资源制作和应用等内容;(5)教学策略与方法,主要指在微课设计和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6)平台的设计和应用,主要是针对微课发展而设计的实验平台、学习平台和网络平台,并反思其应用效果。

目前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课程模式的设计、开发方面,分别占研究总数的43%和l9%;而在微课资源设计、微课平台设计和应用方面研究相对不足,仅占8%和5%;在微课模式的设计层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式微课教学和学习模式设计,以及针对个别科目所进行的微课教学模式设计。这表明受我国微课研究起步较晚的影响,处于初级阶段的研究以理论介绍和模式设计为主,缺乏相关的平台开发和实践研究,没有将微课的设计充分应用到教学之中,更没有将微课的研究上升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高度。

3 近五年间核心期刊对微课研究热点的分析

一般而言,期刊的关键词是对期刊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对核心期刊关键词的统计分析能间接反映出当前微课研究的热点,在分析方法上本文采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的词频分析法,这是目前一种比较成熟的用于描述和揭示某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及研究重点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2010-2014年间100篇核心期刊的关键词进行梳理统计,得到出现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发现:除了微课程和微课外,出现频次最高的依次是教育、学习、教学、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这是由于微课在中国的发展实践时间较短,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大致经历了“微资源建设一微教学过程一微网络课程”这一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课堂教与学、微课程的设计和资源建设,因而近年来研究的关键词也以与此相关的研究居多。分析2010-2014年间关键词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微课逐渐引起教育技术领域的关注,对微课的模式、微课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及微课平台开发的研究比重逐渐增加,翻转课堂和慕课(MOOC)作为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近期被关注程度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微课在教育中的发展整体呈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趋势。

四 微课在教育应用现状的总结和反思

通过分析核心期刊微课的主题内容,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背景下,虽然微课依靠研究者的多元理解和多样化制作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独特发展景象,但当前微课的真正内涵式发展在国内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仍是微课理论和模式设计,缺乏足够的教学应用和效果的研究,在微课资源建设和微课平台开发方面的研究也相对不足。本文通过对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深入剖析微课的概念、内涵及构成要素,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微课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总结反思当前微课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和不足:

1 微课在设计方面形式多样化、内容性不强

微课的最初发展目标是试图通过对单个知识点的设计开发实现学科知识序列化、结构化和完整性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科知识点“查缺补漏”。然而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微课的设计可以发现,这方面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和课件制作的技术上,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发展倾向,虽然教育技术领域人员加入后微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目前的微课设计更倾向于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忽视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导向和协助。从总体上来看,当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是对常规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其发展历程也符合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由建到用、先教师是后学生”的循序渐进路线。

2 微课资源标准建立不规范,利用率较低

分析国外微课资源建设可以发现:国外微课多以简短的视频呈现,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将学科或主题的知识点及其功能细化,结合知识向导、学习测试、学习反馈记录等特色化配套资源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但是我国微课资源建设还处在浅层次的探索阶段,在资源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建多用少”的况沉,为提高微课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将微课作为校本研究资源,开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创新性教学模式,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规范微课资源的建设,在有效提高微课利用率的同时促进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型校园的建设。

3 微课平台功能相对简单,设计、开发上难以满足教师和学习者的智能化要求

目前我国微课平台开发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比较成型的有微课网、广东佛山市微课程展播平台、中国微课网等。对照国外比较成功的KhanAcademy. TED.Ed、Wratch Know Leam等平台的建设经验,可以发现我国微课平台建设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微课程涉列学科较少,资源共享较差,难以满流、评价、技术培训等需求,更不能提供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这要求我们在后期设计开发中不仅仅要满足教师上传、修改和微课作品的需求,更应在设计和应用时建立一个面向学习者个性化高效学习与研究的智能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推送,并开发学习行为记录与分析、学习问题在线答疑、评测反馈等学习支持功能,形成基于大数据的集微课开发、管理、应用、评价与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微课平台。

4 微课建设、教学和应用上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缺少必要的课程评价和教学监督

随着微课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中国微课网、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平台、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官网、VKO微课等网站了多种类型的微课,在如何评价微课的创作模式、创作工具和教学效果上国内目前没有统一评价标准。目前在微课评价方面黎加厚教授提出“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五大微课评价指标和17条微课设计建议;中小学和高校微课大赛由于缺乏统一评价标准,在录制设备、制作工具和微课设计方面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其评价也主要参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与国外微课教育发展相比,国内在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管理监督系统的建设明显不足,以更多习题测试的量化评价来取代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自评,缺乏评价方法上的定性与定量评价,缺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的综合运用。

五 微课在教育上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 在设计理念上,从某个专题(课程)知识体系出发,创新教学设计,完善评价标准

微课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去粗取精、删繁就简、隐性知识显性化、抽象知识可视化、操作技能动态化等原则,依据课程特点规范微课设置的时间,通常以5至20分钟为宜。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上可以借鉴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VKO微课、第九课堂、博览微课等网站优秀作品的选题、创意、设计理念和内容呈现,并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练习、交流、教案、反思等内容,达到“统合综效、知识连通、融合创新”的学习目的。在微课评价方面,由于微课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独特景观,因而在评价上也应确定科学、公正、多元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微课更好地发展。

2 微课在教育中的应用要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实现共赢发展

微课建设的目的在于交流和应用,借鉴国外优秀微课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结合我国传统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与传统教育的结合中可以将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课程导入、核心知识讲授、课程探究和课后练习等环节上有效利用微课程,例如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课程导入过程中用简练的微课程来开门见山或设置悬念,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和需要,恰当地混合使用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实现扬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获得统合综效的结果,达到共赢的课堂效果。

3 规范微课制作方法,以用促建、配套建设微课资源,实现微课资源共享

通过分析目前微课的制作方法发现,在微课建设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精品课程的制作模式和教学设计理念,只是在形式上(讲授时间、讲授知识点)将课程“微小化”。参照国外微课的制作流程可以发现,除传统教师讲解外,微课可以引入卡通动画、电子黑板等教学工具,制作工具除传统摄录工具和录屏软件外,也可以在移动工具上运用App让微课制作更灵活、更细节化。在资源建设方面要注重课程体系的资源建设,注重微课程开发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并通过协作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

4 加快微课平台建设,完善学习辅助工具,满足学习者和教师智能化需求

微课平台是微课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方面,参照国外Coursera、Edx、Udacity等经典平台发现,微课平台在建设时要注意导航清晰且易用、板块分类和角色权限明确、学习辅助工具完善等问题:尤其在学习辅助工具方面,除常见的课程练习和反馈外,还要努力开发知识地图、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和课程档案等功能,建立面向学习者个性化高效学习与研究智能化的微课平台。此外,微课平台及其配套资源应具备移动应用功能,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多元化需求。

5 契合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拓展微课教育和应用,构建新型微课教育模式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特别是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视频制作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技术和软件工具越来越简单化。在此背景下,翻转课堂和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型微课发展模式逐渐引起学者的兴趣,基于移动通信工具的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也进一步拓展了微课的应用。但从目前我国微课的发展现状来看,未来微课的设计应多以学习者和学习为中心,在微课平台的开发上增加机器发现、信息推送、大数据研究、交互式学习模式等创新技术的运用,通过技术与教育、学习理念的融合让微课平台具有诊断、交流、学习记录等功能,进一步实现微课资源的共享,丰富微课的教育模式。

第4篇

关键词: 微课程;微学习;移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265-02

0 引言

微学习是由“微”和“学习”两部分构成,是一种未来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微是微小和碎片化的意思,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一次只学习一点,学太多会累。只有依托微课程才能有效发挥微学习的作用。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进行的实际学习是微课程的主要途径。此外,片段化以及专题化的微课程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微学习[1]。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仅有较短的注意力,因此,十分适合进行微学习。由于微课程设计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目标单一和陈述清晰的特点,从而使得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因此针对此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的平台,旨在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打造微课程的学习,体现“微”的特色,短暂、高效。虽然学生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易吸收,且能以此为契机,不断滚雪球式增加信息量。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要求。

1 微课程和移动微学习

1.1 微课程 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胡铁生作为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人员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2]。微课是指按照教学要求并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将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除了包括课堂教学视频外,还包括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设计、练习测试以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撑资源,他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本论文旨在把握微课程的整体结构,面向信息类学科设计有效的微课程模式,以期运用微课程理念建立移动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促进学习。

1.2 移动微学习 移动微学习作为移动学习的一种类型,是指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微学习活动。其作为微学习和移动学习相互融合的产物,由于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进行微型学习,因此,不仅将学习场所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地域,更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移动微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的方式,泛在性和交互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即泛在性,而交互性则表现在学习者和专家或网络服务器之间存在不断的信息交流的过程。移动微学习最成功的就是运用结构化小信息片断更新和补充现存知识。

本论文旨在把握移动微学习的特点,面向信息类学科构建的移动微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

2 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的构建

本论文的总体目标是立足全方位的教学,构建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的要求为目标,以突出强化实践训练为手段,以一系列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微课程为载体,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保障。研究并构建一个科学、规范、完整、实用、特色的面向信息类学科的移动“微学习”平台,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基于“微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本次主要从“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三个要素进行微课程研究。主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是“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其并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在教学中”是指在研究自己教室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通过教学”是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专门进行研究。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以及小策略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不断更新观念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1 构建步骤

①建立各种微学习平台资源,研究各种具有微课程理念的网络学习资源;②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课后练习以及在线交互等教学支持服务;③研究面向信息类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建设的具体要求及内容;④选择两门课程实践信息类学科的微课程设计模式,积累经验,修改和完善项目。

2.2 问题:关键问题课题化

微课程研究强调教师解决自己真实的问题。但是,并不是任何的教学问题都能够构成研究课题,只有教师持续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当教师细心的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后,才会将日常的教学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而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到课题意识。我们一直强调追踪和设计问题,这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并且是发生的真实的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假想的问题。

2.3 设计:用高效课堂理论助推

高效课堂倡导以学生为本,主要包括三方面特点: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践;②由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③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仅学生直接面对教材,还将教材还原为生活。日常的教学问题要想转化为研究课题,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但是设计的时候必须选择高效课堂模式。微课程研究更加强调高效课堂的理念支持,这是因为,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其目的所在。决定教师选择哪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是教师选择的理念。微课程研究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解决问题,它需要教师不断的与周围同伴对话以及与校外专家对话,更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

2.4 行动:既要执行,更要再创造

所谓教学行动,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于实践。就教师的展示而言,行动不仅是观察方案能否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实现,还包括执行设计方案的创造性。进入实际课堂的教师,在调整方案的时候就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进行。就合作者而言,展示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微课程研究除了设计方案外,还要注重再创新。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个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学生、创意者、合作者共同再创造的过程。

3 结论

本文针对学生注意力时间短,适合微学习的特点,构建一种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本平台将微课程和移动微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旨在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打造微课程的学习,使学习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第5篇

2011年2月至2011年5月,我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英国里丁大学国家语言和文字中心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课堂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尤其是导师Isabelle的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语用能力,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三个月的课堂给我感受

很深。

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在他看来“教育即生活”,他提倡“做中学”。因此用微课设计符合学情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符合新课改倡导的个性化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理念,把微课和英语课堂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达到做中学的目的,使学生受益。新课改后的英语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这些十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材料全凭课堂内45分钟是不能完全让学生运用自如的,只有在实践中大量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才有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的形式感染学生,驱使学生开口讲英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使学生获取信息,提高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当前,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活动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活动而活动,英语课堂出现只有活动,没有语言的现象,而且课堂活动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因此,利用微课开展高效的英语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借鉴国内外微课以及与英语课堂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工作室开展了国家级课题的微课研究。我们把微课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来,活动更加高效,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课题研究教师通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操作性强,以学生为主题的微课课堂教学活动。第一步,把英语课分为五种类型,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语法课和词汇课。第二步,设计各种课型的教学设计,并制作幻灯片。第三步,反思教学设计并进行微课录制。第四步,把制作的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去。其次,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学会分析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感受成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并提高学生用英语综合语言应用的能力。

研究过程如下:

1.课题动员、培训、研讨阶段

(1)准备动员阶段:成立工作室课题组,向成员宣传课题的目的、意义,创建良好的研究环境。填写申报书,向中央电教馆上报课题。

(2)课题培训阶段:

①意识培训:学习国内外微课制作和英语课堂活动的研究成果,整理微课教学的优点,从而树立运用微课进行英语课堂活动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意识。

②技能培训:制定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培训、讲座、自学等多种形式,让全体实验教师掌握运用微课教学的使用技能等。

2.初步实践阶段

(1)探究微课支持下的英语课堂活动实施策略。

(2)课题组成员结合本课题研究。工作室成员根据各自分工,每人精心撰写一份教学设计,设计一堂微课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活动教学课,参加课题研究。

3.课堂实践阶段

(1)对比微课课堂和常规课堂,通过对比,考查学生在微课课堂的学习效果,做出分析。

(2)开展“初中英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微课教学案例研究”展示活动。通过课堂实践开展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使学生受益。

4.总结反思,得出策略

课题组成员依据微课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写有分析、有改进策略的教学反思,探究微课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活动课的案例,写出关于本课题的论文。

5.课题提高阶段

根据课题评课组提出的问题,通过录像课例反思,发现问题修正教学设计,完善研究成果,形成可操作的初中英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微课教学案例形成优秀教学案例成果。

6.课题评价阶段

总结规律,理论提升。一是专业指导,解决问题。二是专家引领,提升水平。对形成的理论成果、优秀课堂设计方案、优秀微课等进行综合评价。

7.课题的总结及推广阶段

通过微课研究,我们把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借助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手段,以课堂活动为切入点,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题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进行探索研究,制作了各个类型(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的课堂活动微课课例。学生通过微课开展高质量课堂活动,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主动地学会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另外,通过微课制作,还能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信息素养,培养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各项能力。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转变教师传统教学,实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我们发现,在英语活动课中,学生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准备,以及活动的总结。所以,英语活动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自己活、自己动,在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发挥主体性,真正成为活动课的

主人。

新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微课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给我们教育深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以其独特的魅力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新课程理念下为教师实现有效课堂搭建了应用平台,为培养学生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个性化学习方式提供了条件,使课堂教学走向了现代化。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历史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60

Abstract College teachers use "flipped classroom"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of the specific practice, including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teaching time and place such as rollover, seminar, library "reading frame, field trips, QQ group, circle of friends and other for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adapt to the role of active 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 do a guide role through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flip "the flipped classroom to play a more effective role in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history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传统的高等院校本科生教学,多采取“教师―书本―课堂”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口头语言讲授或课件展示,系统的把具体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形式中,学生参与较少,教学效果一般,故在网络上流传了诸如“上课费流量”、“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为了到学校拿快递,顺便上了两节课”等反映学生对课堂兴趣不大的“段子”。为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许多教师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运用于课程教学中,值得认真关注。

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对翻转课堂概念有较好的总结,他认为:“翻转课堂也成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①此定义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翻转课堂主体、客体和实施过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源自美国的基础教育领域,2011年重庆聚奎中学首次引进的,一时之间风靡全国。②现拟以河南大学历史学本科教学为例,尝试探讨“翻转课堂”与历史学本科教学实践互动的可能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为提高高校历史学本科教学质量水平贡献自己的点滴思考。

1 历史学本科教学“翻转课堂”的实践形式

历史学是一门要求具有反思能力和质疑思想的学科,历史学作为高等院校基础学科,其专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区别是由教授具体知识教育到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教育的转变。这就要求高校历史学科教师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知识和所谓的正确答案,而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就历史学本科教学课堂而言,需要高校教师“翻转”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者和引导者,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旁听其他同仁的课堂教学,总结出现阶段较为常用的翻转课堂形式:

第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翻转。翻转课堂主要内容之一即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翻转,教师从课堂的主要讲授者成为听众和引导者,学生转变成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对于河南大学历史学本科课堂教学而言,一些教师采取设置历史学研讨(seminar)课程环节。Seminar教学法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传统大学,其较为通行的模式是:导师给学生指定题目;学生课前准备或初步研究,写出发言稿;然后与同学交流,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或批评意见;学生再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撰写一个完整的报告;最后在课堂中发言并和同学一起讨论。③这种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学院一位老师开设的“宋史专题课”课程就利用4个课时展开seminar研讨环节,在课程开始之初把选课学生分组,并开列史籍、论著、论文、工具书等参考文献,要求他们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提纲和小论文,并集中汇报讨论,笔者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们的汇报能够看出,大多数学生花费了很多精力、做了精心的准备,较为成功地做了课堂汇报,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课程地点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完成并不一定要借助黑板、粉笔和电脑完成,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内容。例如,笔者开设的“史学论文写作与训练”课程,就有2课时带选课同学到图书馆“读架”,即把图书馆的馆藏书库作为课堂,让学生较为迅速地掌握学术专著、学术期刊、报刊资料的相关信息,为他们能够较快触摸“学术”、触摸“科研”奠定基础。此外,合理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对提高高校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④有些教师能够立足河南大学位于古都开封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区位优势,通过对古迹名胜参观考察的现场教学,有条件地开展田野考察教学,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服务。笔者曾随河南大学宋史研习班本科生赴繁塔现场教学,通过观摩繁塔石材、砖雕以及内壁上的文字,使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宋代的建筑材料价格、匠人工钱、村镇地名变迁、民间的崇佛观念、佛像服饰特点等,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第三,上课时间的翻转。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课堂教学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而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微信公众平台”、“慕课”、“微课”、“QQ群”及“微信朋友圈”互动教学,可以和学生们随时随地讨论问题,不受固定上课时间的限制,相当灵活。笔者主持的微信公众平台“宋史研究资讯”运行近一年时间,以宋史新著、专题论文、学术会议为主要内容,并配合课堂QQ群和微信朋友圈,学生在阅读了相关内容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共同讨论,也相当有利于课程的开展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2 “翻转课堂”中师生的理念转变

有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技术层面进行了理性反思,认为“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架构中,微视频、在线作业、自主学习环境、混合学习构成它的四大关键技术,一旦这些关键技术遭遇瓶颈,很可能导致课堂的效能性与科学性受到严重影响”。⑤除了诸如朋友圈互动的WIFI环境和时间保证、田野考察现场教学的资金支持等技术层面的限制外,有“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的理念转变属于更为重要的限制性因素。

(1)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互联网+”时代,如何改变传统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育,需要认真思考,尤其是要求有较为成熟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们思考。学者抽样研究表明,许多高校教师对“翻转课堂”参与热情不高。据统计,参与“翻转课堂”的一线教师,大都为讲师及副教授,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之间,40岁以上的教师,参与度不超过20%,并随着年龄升高递减。而在30~39岁高校教师中,赞同并能够亲自实践“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的教师也不超过50%。⑥甚至部分高校教师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有抵触情绪。笔者曾与一些高校教师交流,不少人认为,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上台展示小组成果,教师仅作为点评者而非传授知识者,是作为高校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言语之中透出自己对此种教学方式的不认可。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了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对“翻转课堂”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和认真的应对,需要深入反思。

(2)学生要适应角色。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期间,要根据课程内容查阅相当多的文献资料,相关论著等等。如在宋史研习班繁塔现场教学时,有学生查阅了许多包括正史、宋人文集、明清方志等在内的数十种文献,并就文献记载的繁塔“七级说”、“铲王气”等与老师交流。还有学生查到了北宋著名文人梅尧臣和苏舜钦登繁塔和诗,在沿着古人足迹登上繁塔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古人作诗的意境。不过,也有部分学生较为懈怠,分组中较少承担查阅资料、议题设计、PPT制作等,把田野考察当作旅游,不做提前准备工作,单纯为了取得学分而选课,在翻转课堂期间收获不大。

3 结语

通过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的翻转课堂实践,能够发现其确实能够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从“要我学什么样的知识”逐渐转化到“我需要学什么样的知识”。在此期间,作为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并不因为在课堂上讲授较少而趋于弱化,而是蕴有形与无形之中,运用各种手段加以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归纳总结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找寻解决方案,加强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师”角色。

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引入了多样化的‘翻转’方式,如翻转师生角色、翻转课内课外、翻转学习流程、翻转学习时空等,但无论如何翻转,它只能改变学生知识习得的流程,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而不可能完全改变真正的人的教育过程”,可谓一语中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为翻转而翻转,既要注重形式,更需注重内容,通过师生之间良性的“翻转”,使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注释

① 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18-23.

② 王东杰,戴伟芬.美国“颠倒课堂”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42-45.

③ 刘荣.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综合运用与法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60-62.

④ 张艳.地方历史资源与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以河南省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36-138.

第7篇

一、师德表现

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参加各部门组织的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切实增强了我的职业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把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的内在理念和自觉行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与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支持领导工作,讲奉献、吃苦耐劳,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真地完成领导和各级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按照师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仪表端庄,整洁得体。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注意方式方法,耐心细心地进行教学工作,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二、学科教学

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物理学科教学,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我主要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针对不同的题型讲授不同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4和2017年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中因班级成绩优秀均被教育局评为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班主任,2015年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中因成绩优秀被教育局评为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三、课题研究

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之余,我还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促进提升教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主要参与的两个津南区“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实验创新与信息技术结合对初中理化课堂影响的研究”,“微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经津南区津南区教育科研规划小组批准于2019年10月结题。课题研究期间撰写多篇课题研究论文《恰当利用实验和多媒体技术对物理课堂进行辅助》市级三等奖、《多媒体技术下的物理高效课堂》市级三等奖、《多媒体flash对物理高效课堂的辅助作用》区级三等奖等。

四、示范引领

作为师傅,能把自己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徒弟,指导其日常备课、上课、教法等教学工作,在没有课时经常去听她的常态课并及时找她进行评课,积极鼓励她参与各种评比活动和献课活动并给与指导性意见,平时的食堂就餐,大课间活动,下班的路上都是我们师徒教研的场所,她虽然踏上工作岗位只有1年,但在我的悉心指导下成长迅速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撰写的论文获区级三等奖,承担区级公开课一节,校级公开课一节。

五、自我综合评价

本人工作以来,经常以师德的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回看几年的工作有收获也有不足,今后我将扬长避短继续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8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云计算 翻转课堂 碎片化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24-03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不仅开启了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而且在其强劲的感召力之下激发并产生了商业、教育、管理领域以及大思维的变革。中国的电大系统拥有近400万接受开放远程教育的注册学生,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开放大学。云计算技术无限的存储与计算能力,与开放远程教育对海量教学数据整合能力的宿求,可谓是一拍即合。云环境下开放与远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已然兴起,两种变革表面上看似一般性的巧合,而其实质则是传统电大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与大数据、云计算相互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云计算的概念最早在2006年被首次提出,从技术调度看,它是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以及效用和虚拟化计算等概念不断演进、整合、跃升的结果;从应用角度来看,它是分布式、网格、并行等计算科学理念的商业服务实现,把数据处理与应用、IT资源作为一种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云计算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潜,可以释放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巨大价值。“云计算”、“云教育”、“云学习”等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教育界、产业界、以及各类学术研究的高度关注,有关云计算支持开放远程教学改革的研讨更是方兴未艾。

目前,远程开放课程的教学现状未能让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达到令人满意的高效状态,在教学模式上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开放远程教学因区域分散而导致的教学资源在共建、共享、以及更新速度等方面的滞后,进而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优质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充分,传统的教学平台缺乏柔性,教学效果的跟踪与评价手段不足、学习者之间协作学习的渠道匮乏等等。然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日臻成熟与非凡的应用价值,为开放远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进而推动教学质量质的提升,带来了具有低成本、灵活性、共享性、扩展性、以及高服务性的信息技术保障与应用创新手段。笔者的研究目的就是在云环境下探索开放远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架构设计与实现路径。

二、开放远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构思

当前,开放远程教学组织模式仍停留在以社交互动与静态化资源共享为特征的教学实施阶段,现有的远程教学模式在教师与学习者的实时互动、学习及教学效果的跟踪、协作学习的交流平台、教学模式的综合评价、远程平台连接异构移动终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明显的缺陷。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云环境下开放远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构建一个以服务学习者为中心、依托云计算信息技术、在教、学双方之间实现以任何方式、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地点(Anyway、Anytime、Anyone、Anywhere)的实时迁移与互动的学习平台或学习社区。笔者所构建的教学改革架构模型力图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并且拥有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之下的应用创新。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⑴模型应用了多媒体检索、图像识别、只能视频监控等技术,满足超大视频流的同步实时点播与在线互动,“碎片化”学习、及时解惑答疑等现实学习方式得以实现;⑵解决了教学平台与各种异构移动终端的连接问题,学习者可以通过Ipad、Mobile phone、PC等移动终端,完成与教学平台的实时交互;⑶学习者与教师的学中、学前、学后的实时沟通贯穿开放远程教学的全过程;⑷学习者在学习社区不再独自学习,拥有与其他学习伙伴的交流与沟通即协作学习环境;⑸交互、实时、跨平台、跨地域、异构终端连接的教学平台与教学组织模式,为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跟踪评价创造可操作条件。

三、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的教改实践

云班课反转课堂是依托远程教学服务云平台,连接学习者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手机、Ipad等),采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实施远程课堂内外实时交互与反馈的教学组织模式。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等信息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开放远程教学模式改革的Ю粗卮罄史机遇。基于云环境下的云班课翻转课堂,其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为学习者创建一种积极参与、富有兴趣、充满快乐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教学过程和课堂环境,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能充分激发一线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激情,进而在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收获、评教评学的即时跟踪与统计分析等方面,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质的提升。

1. 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创建远程云班课,教师推送学习资源,设计课前调查问卷与自测习题库。(2)课中活动。讲解难点重点内容,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头脑风暴,课堂测试。(3)课后反馈。复习与作业、评价交流、在线测试、投票问卷等。(见表1 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2. 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教改实施过程的注意环节

(1)课前资源上传。微课程因具有内容精简、情境真实、主题明确、短小精悍的优势,可以很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课前向云平台推送的教学资源中应注意适度提高微课视频的比例;另外,教学资源应根据教学进度分批次上传,避免因一次性的资源推送导致学习者的盲然或无所适从。

(2)课中教学方法选择与活动设计。每门讲授课程均包含有不同特点的内容模块或单元,一般分为知识型模块和技能型模块两类。因此,课堂讲授方法与任务活动设置应紧紧围绕教学模块的特点来加以灵活选择和区别设计。 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仓储与配送管理》为例,仓储管理概述、物流配送中心认知、仓储项目招投标管理等内容,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属于知识型教学模块,其特点是难点重点较多、知识体系繁杂、理论性强,学习者即使浏览过几次视频资料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所以这类教学单元更适合采取重难点具体讲解、课堂测试、在线习题等方式展开;而像仓库布局与储位设计、配送路线优化、库存控制绩效评价等单元,则属于技能型模块教学,其主要特点是以能力训练为主,强调的是学习者对技能的掌握,因此,这类教学模块比较适宜采用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讨论区互动等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来加以实施。

(3)n后复习与教学反馈。通过作业布置、在线测试等方式,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与积累;采用投票问卷、微课视频点评等评教方法,及时获取教学反馈的统计信息,作为进一步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

四、碎片化移动教学

对碎片化移动教学模式内涵的理解,可以形象地通过人们脑海中所经常呈现的一幕工作或生活的场景来加以诠释。一位学习者在早班的公交或地铁里,刚一打开4G手机便收到这样一条彩信,信息提示内容:(1)今天小知识(2)当日学习建议(3)请点击5分钟微课程视频链接,观看xxx名师讲座;学习者或在工作午休时间手持Ipad或笔记本电脑,饶有兴趣地点击浏览开放远程课程,与学习伙伴们在网上论坛区交流心得、分享学习经验。学习者正是利用工作之余或上下班路上等边角时间进行开放远程课程的学习。这种碎片化移动学习方式更贴近当今工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情境。

2012年12月,国家开放大学启动了“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五分钟课程网”(http://)于2013年8月4日正式启用。时长5~7分钟的微课程短小精悍、开门见山,将三维、动画、虚拟技术融于一体,具有突出的情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展现出“人人可看、人人能学、人人能懂、过目不忘”的效果,成为互联网、云计算时代的重要知识载体,很好满足多样移动终端、碎片化及自主学习的需要。鉴于此,教师如何不断丰富和精益化开放远程教学的微课资源库,如何更好利用云服务平台提升碎片化移动教学效果已满足学习者的现实需要,是从事开放教育的教师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需凝神聚力、潜心钻研的一项重要教研任务与课题。

五、结语

契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给开放远程教育模式带来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本文构建了云环境下开放远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架构模型,根据该模型的内涵理念,进行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归纳和总结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加以关注的要点环节,并对碎片化移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建设构想做出形象和清晰的阐述。教改实践表明: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碎片化移动教学都是基于云环境下开放远程教学改革中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技术应用创新,推动开放远程教学质量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进而有力支撑传统电大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方慕真,孙雨.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的探索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1):6-14.

[2]袁兴亚,孙雨,吴淑萍.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网络架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10-13.

[3]祝智庭.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5-13.

[4]陈律.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15-17.

[5]郝克明,季明明.努力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道路,《中国教育报》,2012.7.

[6]谢新观,金振坤,孙福万.远程教育概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北京,2000.

[7]徐苑苑.云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3.

[8]孟婷婷.关于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2015,(18):8-10.

[9]谭春兰.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研究,2016,6(38):31-35.

[10]季长青.基于移动云计算的远程教育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35-138.

[11]赵亚静.大数据和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印刷学院,2014.

第9篇

作者:秦钰龄

【摘要】我们应将信息技术用于政治课的教学,即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的整合表现在: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环境共享,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和制作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种教学活动展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政治课教学模式;四、利用信息技术对政治课教学质量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这四者对政治课的教学都是一种巨大改进,甚至是突破。

【关键字】信息技术 资源共享 政治课 整合

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我们一直在倡导新理念、新思路,笔者认为这种改革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也表现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环境共享,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和制作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笔者曾经去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上海光明中学进行交流学习,亲身感受了这所古老而强大的学校的政治课堂,其中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颇为深刻,那就是每节政治课的前五分钟有一个学生自主自创自评的环节――“时政开讲”。具体来说,是由学生就近日发生的时政新闻自主选择并创作出微课件,在课堂展示的同时进行讲解分析,然后由全班同学和老师来点评。这种活动一方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资源进行共享、加工制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其分析时政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教材的感悟和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种教学活动展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集体备课协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这些古语都告诉我们要办好一件事个人是不够的,需要团队的力量,政治课的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需要加强集体备课协作,而信息技术对于加强集体备课协作是不可替代的。通过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减轻教师的负担,更在于提高备课效率,精讲精练,达到课堂效果最大化。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观摩课等的展示和普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集体备课的精品课,校内外的公开课,各种类型的观摩课,可以发到校内对应的网址上,使本校或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学习,并开展各学科各年级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的交流与评比。

所有正确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实践活动往往陷入形式化、庸俗化。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就要积极组织政治教师创作教学论文、案例,制作相关课件,积极参加学校或教育局的评比活动,整合教学理念,促进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而信息技术在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的交流与评比中,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参考和学习交流平台。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政治课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彻底改变政治课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系列图片、文字、资料、案例、声音等素材,使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达到直观形象之效果,进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更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达到前所未有的学习和教学效果。例如,我在上“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题时,就利用“农民卖西瓜”这一案例作为背景材料贯穿整节课,根据这个案例精心设计了四个情景及对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情景去学习探究,充分调动了课堂氛围,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要远远超于“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利用信息技术对政治课教学质量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在每次月考中会选择不同的几所兄弟学校进行联考,采用统一的网上阅卷,这种阅卷方式减少了人为因素,提高了阅卷的客观性、公正性,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成绩进行非常精细的分析和评价,细化到每个学校的每名学生,每名学生的每科成绩,每科成绩的均分和差距,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比较,有助于每所学校及每个学生充分了解成绩,进而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整合,对于学生来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升了学生对书本和课堂的把握,对时政热点的分析研究能力,真正做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回归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教师参与论文、优质课等评比活动的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模式,并对教师的政治教学做出更为细化量化的分析,以便使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当然,这种整合还有待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熟练,也有待于教师对两者更好的结合和整合,最终为政治课的教学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整合》结题报告

第10篇

关键词:PBL模式;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新课程改革还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也称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现在已成为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来解决问题,以获得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形成基本的学科能力。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将微视频应用于教学中,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微课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指导的困难,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同时,微课还能够实现泛在化学习,利用移动终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总之,无论PBL教学模式还是微课,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将PBL模式和微课相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弊端。

二、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流程

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实际情境中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是合作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等方法,解决疑难问题。第三阶段是系统建构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组织学生及时复习。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以上三个阶段具体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一)围绕驱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驱动问题是PBL模式的核心,一个好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好的问题应具有内容相关性、接近真实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内容相关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使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呈现,进而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接近真实性是指问题要来源于真实的环境之中,教师需对接近真实环境的问题进行教学处理,使其适合教学。趣味性是指问题要有意思、有价值,能够吸引学生进行持续探究。趣味性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设计:一是给予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探究;二是让学生获得价值上的认知,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均有用,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的价值,自然而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二)观看相关微课,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向学生展示驱动问题之后,学生便进入了问题探究阶段。一般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展示问题之后,学生因缺乏相关的资源,或因不会制定探究计划,或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往往无法进行有效和深入探究。而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则不然,在教师展示驱动问题之后,并不要求学生立刻着手探究,而是会让学生自主观看微课视频。由于微课视频能够很好地将重点内容呈现出来,并能够运用教学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因此,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之后,已经形成了对基础知识的基本建构,在头脑中建立了思维表象,这种思维表象有助于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问题探究。

(三)聚焦主题,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在观看相关微课视频,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便可进入小组合作探究阶段。小组合作探究主要是对真实情境问题进行探究,在对真实情境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应用训练。这一环节是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小组活动给予必要指导,但具体的活动则应由学生完成,教师不必过多干预。

(四)以多种形式展示成果,得出结论

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是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最终要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也就是探究的成果。成果的展示可以是手工制作的模型、小论文、Powerpoint课件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五)归纳总结提升,形成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归纳总结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这种方式可以形成完善的技能树,对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大有帮助;二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教学内容绘制成完整的思维导图。

(六)达标检测,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所谓温故而知新,学生通过复习可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新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微课复习,重新观看一遍微课视频,产生新的体验。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套针对性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也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复习,课后练习可以由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自己编写,也可以借助网络题库自动生成。

三、问题和展望

实践表明,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控力,否则便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可以预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必将成为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第11篇

导师王建华校长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无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她从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年,是教育的领航者;她多年担任学科专职教研员和学校领导,探索“智慧教育”的理论道路,是教科研的思想者。作为我市英语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她术业精笃、德艺双馨,引领着学员攀登小学英语教学凌云峰顶,传承教育生命不竭律动。工作室首批学员为崇安区小学英语教学岗位的学科翘楚,他们来自崇安区各个不同的学校,他们中间不乏近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以及专业基础扎实的英语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其中市英语学科带头人2名,市教学能手3名,还有市教学新秀2名。

一、潜心研讨:丰藏润泽发展底蕴

工作室秉承“学园”理念,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融教育与学术为一炉,教学为本、探索为先,努力构筑未来教育名家的成才摇篮和区域教育改革的思想源地。

在导师的带领下,全体学员潜心研学,收获颇丰。他们论理研习,品书修心,不断丰富着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教学理论探究》《教学专题透析》《教学问题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等书籍杂志的研习,提高了他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工作室还建立了专题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员们联系教学工作实际,针对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阅读、共享和交流的研修氛围。在这种分享培训中,学员们的收获是丰富的、多维的,不仅仅在增长见识、学习教学技艺方面,更多的是在交流中增强了自我反思意识,把学习所得、深度思考、创新做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带动课堂教学的转变、教育质量的提升。两年多来,全体学员从认识论到心理学,从学习论到教学法,不断从经典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

二、精心演绎:砥砺描摹发展底色

以连元街小学的微格教学实验室为基地,工作室深度践行“同课异构”的探索模式,多样解构教学单元,反复回顾录播片段,不断寻找“道”与“行”的接合点,不断摸索教与学的创新路。他们耐住了探索的寂寞,沉下了实践的心性,夯实了专业的基础。

学员们同课异构,微格践行,在专家的视域中择高而立。他们以连元街小学微格教室为活动基地,雷打不动每月两次开展课堂教学探讨活动,立足课堂对英语学科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教学实践出发,基于论文、案例、沙龙等形式,探讨和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评价、策略、模式、多媒体的运用等问题,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通过实践,成员们的教学水平在集聚集体智慧后有了明显提升。在崇安区“聚焦课堂 关注有效”小学英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工作室成员担任评委。课后,学员们对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对“同课异构”教学提出了富有指导性的意见,充分发挥了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和引领作用。此外,学员还参加了省牛津小学英语复习单元教学的研讨活动,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点评和讲座,感受精品课堂,感受名师风采,借鉴专家的经验为我所用。为了让学员更好地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新动态,尽快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上海、杭州、南京、南宁、厦门、昆山等地都留下了他们求索的足迹,不断提高着学科教学的驾驭能力。工作室在上海闸北中心小学、杭州崇文实小、南宁民生路小学、厦门市大同小学、昆山开发区实验小学等校举行了“异地交流共成长”活动。学员们在研课、磨课中智慧成长,在评课、辩课中专业提高。三十堂教研课,愈来愈有云中漫步的姿态;十多次品评会,一次比一次更添挥斥方遒的自信。在一位学员的研修日记上,我们看到了他们成长的足迹: 2011年4月参加华东六省一市英语赛课获一等奖; 6月参加“名师送培”活动,赴常熟支教; 10月赴西安参加全国英语优质课评比获二等奖;11月参加崇安区名师课堂展示活动; 12月赴南京参加全国课改典型名校小学英语名师精品示范课,获得省市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

三、醉心笔墨:凝聚涵育发展底气

导师制自创建之日起,就倡导“育才”与“育人”的统一。王建华校长不但对学员们的教学技能精心指点,更重视启迪青年们独立思考的智慧,培植青年们奉献教育的精神。她为学员们精心搭建多种学习与发展平台,并以自己的高尚情怀为范,鼓励大家内强素质,外抓机遇,实现专业成长的质的飞跃。

工作室承担了省教研室规划课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任务,每位学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参与研究。呈现教学案例,创新教学策略,实现基于现念的深度的教学改革。为了有效提升大家的写作水平,王建华校长就如何提高论文写作技巧进行了专题讲座。“一人晒文,众人捉刀”,大家畅所欲言,就文章的选材、结构、文笔等提出改进建议,并邀请特级教师魏星做论文点评。一次次的研讨、一次次的修改引发了理性的思维,激活了灵感的火花。成员们都说:“平凡的教学实践不是没有问题,缺少的是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啊!这样的研讨真好,既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又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写作的实用技巧……”

在工作室主持人王建华的带领下,全体学员潜心研学,收获颇丰。他们论理研习,品书修心,不断丰富着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他们同课异构,微格践行,不断提高着学科教学的驾驭能力;他们反思研讨,笔耕不辍,发表高质量论文7篇,20余篇文章在省、市比赛中获奖。

四、真心播撒:分享收获发展底成

第12篇

云架构是一种建立在可编程的基础设施上,按需分配资源的网络架构。云架构通过虚拟化的方式整合了云中的各类软、硬件资源,并通过互联网将这些服务提供给终端用户。典型的云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同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提供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类型的服务。基础设施层将经过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以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和管理。平台层位于三层架构的中间,它以软件为核心,利用基础设施层的能力,面向应用层提供通用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或高层次的平台提供开发、运行环境,按照应用的性能、流量和其他运行状态的变化,按需地为底层提供服务资源。应用层是一组应用集合,每一个应用都对应一个业务需求,实现一组特定的逻辑功能。应用层提供多种类型需求服务,既有标准应用,服务应用,也有个性化应用,通过服务接口与用户交互,最后以软件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二、云教育平台设计构想

1.云教育平台建设特点、意义。云教育平台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根据云计算的原理和特点,在平台设计建设过程中可以大大降低学校对于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引入云教育,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技术、教师培训方式、学生学习等,给广大师生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云教育平台将各种资源虚拟化后以服务的方式通过云端提供给用户,随时按需获取,具有实时、可靠、灵活的特点,能方便快捷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云教育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答疑解惑的渠道,也进一步解决了教师、专家在答疑解惑时受到的时间、空间、地域限制问题;不仅充分调动了教师、专家答疑解惑的积极性,同时还给施教者及机构提供了自动分析工具,在改进教学质量及策略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

2.云教育平台安全策略。云教育平台应充分考虑系统在运行环境下的网络安全,组成系统的各个设备皆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来自网络的非法入侵,确保云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主要采用以下手段。系统通过对用户登录身份进行识别和统一管理,为系统提供可靠、安全的认证保护机制;使用安全的数据加密方法、数字摘要和数字签名技术,保证信息传递的保密、完整,确保传输的数据安全;利用防火墙对接收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实时监控访问数据,及时、定期升级病毒和木马数据库,保障网络安全;重视日常数据备份,利用双台主机互相备份,当主机出现问题,备用机自动接管,保障系统可靠、连续地运行,数据完整。

3.云教育平台模块功能设计。

(1)考试系统。考试系统可以说是模块中最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拥有在线测试、考试、阅卷、评分等功能。题库中试题的类型应该丰富,难度呈正态分布,考试方式应该多样,除了采用传统的文本方式,也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测试。在线测试必须知识点针对性强,方便学生自学。学生在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时候,既可自主选择相关题型、难易程度、知识点进行自测,也可以使用系统或者教师组成的试卷,测试完成后由系统给出参考答案,并自动评分,同时可以针对错误的地方提供相关的知识点,供学生修改订正,加深知识点的学习。在线考试必须对考试过程进行全程实时监控,考试的流程例如试卷分发、成绩批改、成绩公布都由系统自动完成,学生只需输入学号就可进入考试,教师只需要生成试卷并对试卷进行审核即可,大大简化了师生考试过程。系统要赋予教师适当的权限,方便修改分数和备注,以应对一些缺考、缓考、免考特殊情况学生成绩输入。

(2)微课系统。微课是目前兴起的一种以短小视频传授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最初兴起于美国,创始人是可汗,也被称作可汗课堂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在文章《微课的含义与发展》里给出了“微课程”的简明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教学和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的是翻转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在课外,知识吸收与掌握在课内,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微课教学可以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微课系统须提供教师制作微课的常用工具软件,例如:会声会影、CamtasiaStudio、FormatFactory等,同时还应具有视频上传和格式转换功能。老师可以灵活利用工具软件,制作并上传相关的微课视频,视频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介绍,供学生自学。微课视频可以按照课堂教学主要环节来进行分类: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整理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实践课类、操作类等。学生可以在相关的页面浏览教师上传的微课,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观看操作类微课,能加深印象,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系统应该设计练习系统,忠实记录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过程,教学者针对操作记录,可以容易得出学习者薄弱知识点。

(3)资料系统。资料包含图书、报纸、论文、期刊、专利、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料库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学术水平。报刊、论文等学术资源可以通过和中国知网CNKI或者万方等有名的学术资源平台合作,通过采购相关资源数据库方法解决。视频平台需要支持多种视频格式,可以自由流畅的拖动在线视频。目前国内主流的视频系统采用超星公司的TCMS系统,该系统处理视频快速、稳定、流畅,同时提供多种交互、辅助功能,方便用户使用。课件资源来源渠道很多,公共课程可以采用借鉴国家精品课程中的相关课件,专业课程主要由教师结合课程情况和本校实验设备自制上传来解决。除了需要有高清晰的多媒体课件,还要注意采用加密技术,保护知识产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