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12:4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药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幕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如何使高等中医教育传承优秀的中医药学术传统和思维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是中医教育学界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本文通过时现行中医药教育进行思考,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高等中医药教育50余年来进行了很多适应社会变革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人数为80,637人,至2005年达到303,075人(《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办学规模翻了两番;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由原来的6一7个增加到20个左右。但是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中医药教育仅仅依赖单一的院校教育模式,并且根据临床实际要求,中医院校学生中西医两套理论都要学。基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独立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内容,培养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思维和中医实践能力不尽如人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上也显得不足,部分学生甚至面临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尴尬局面。
1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
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不完整、没有依据完整的中医学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毕业实习三段式培养模式。中医学人才成长缓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使得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中医技能不足,更缺乏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从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模式弱化,纯正中医后继乏人。作为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扩招、培养目标不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临床实习基地西医化等因素,临床实践中中医比例过少,缺乏纯正的中医治疗,教师和学生都偏于西医知识的深化学习,或者西医诊疗操作的锻炼,忽视中医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忽视锻炼学生的中医诊疗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渐渐弱化,中医临床基本功逐渐减弱,中医思维慢慢被西医的思维模式所取代,不能处理好中西医的关系,使中医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临床中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中医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从目前高校的学生培养过程来看,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比较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度却显得不足。
中医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科研。目前的中医教育既要有中医的创新性,又要凸现出中医的理论与思维,从科研中领会中医理论的奥妙。然而,部分高等中医院校不注重锻炼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科研技能,许多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室技能十分差,中医毕业生缺乏基本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具备科研优势。
2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思考
如何使身处21世纪的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相得益彰,既传承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又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中医院校必须进行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宏观层面的思考,还必须在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临床教学中保持和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克服套用西医办学模式的负面影响,从中西医学发展规律的差异进行反思。
2.1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定位
高等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照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中医药不同于西医学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方法,决定了中医院校应该努力探索办学道路,开展试点,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道路。当务之急是要深刻思索中医教育的主要任务,继承中医药传统思维和方式,以培养具有中医传统文化基础和具有在中医领域进一步深造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为目标,跳出固有的中医教育体制,顺应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拓展思路,敢于开展并确立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
2.2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
(1)系统学习中医课程,早期建立中医知识架构
多年来,各界对于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争论一直未有定论,普遍认同的是要遵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中国传统文史哲和自然知识以形成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习中医药的经典医著以确立中医药学的概念和体系;学习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食疗等疗法。
对于西医知识的学习,各界也持有不同观点,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贾谦教授的《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概要》中提出:“能否不要让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和外语课程,将来工作需要西医知识和外语时,可以再脱产学习。起码应允许一半中医药院校以纯中医药院校方式存在,同时,应允许师徒传承方式的存在,并给师带徒出身的人以一定的学术地位。培养兼具中西医知识的人才应该由西医院校承担此项工作”。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学习西医基础课程的现状下,培养中医药学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中医药知识结构,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加大中医经典的学习深化,扩大中医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的比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接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牢固地掌握了中医药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知识。中西思维的碰撞建立在基本理解中医内涵和确立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那么,中医药学生也会更加客观深人地看待中西医诊断思维和治疗方法的区别。
(2)重视中医临床技能的早期培养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石,但其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思维去学习和体会。因此中医专业思想的根植,是一个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医的院校教育应以中医知识结构的方法论内容为重点,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中医最基本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的临床技能的学习运用能力。
因此,应该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同时,进行临床跟诊、见习,也就是在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见习的同步性。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临床典型病例中医讨论、临床见习、中医门诊跟诊,或者经典与临床的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课程的同时,接触实际病例,在临床上培养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经典并及时深化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本科教育和七年制教育中,以医学知识基础为根基,加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训练。为了巩固中医学生的基础知识,从学生人学的第二个学期起,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基础》五门课为主的“中医基础知识竞赛”,历年的考试成绩将作为进人临床实习的先决条件,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实践课的比例,规定实践教学应占整门课程的30 %。实践学习时间的增加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70%的理论学习时间基本保证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也为提炼实践知识留下了足够时间。
(3)继承师承教育,发展院校教育
现今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采用院校教育的形式,具有传播知识的信息量大,传授的知识标准、统一、规范,受教育的普及率高等特点。相对于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注重传统文化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继承教师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因此将中医药教育的师承教育和现代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更加有效地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在现有的中医教育体制中适当的方式是在学生的临床课和临床实习中实行导师制。这样,可以使医有专长的教师培养学有专长的学生。同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如普及性的师带徒和高层次的师承教育,既有利于继承老一辈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又有利于从业个体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医学丰富的理论内涵,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增强人才队伍对中医的信心。
针对近年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师承教育的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代带二代”、“跨学院、跨医院、跨地区”的模式进行师承,甚至可以试行优秀的中医药博、硕士研究生辅导本、专科中医药学生的方式,在实践中检验成果,不断的修正培养方法。
根据邓铁涛等巧位全国名老中医的倡议,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为试点,创新传统“师带徒”模式,发挥“集体带集体”的优势,全国名老中医带徒中青年骨干,由中青年骨干带徒学生,师生定时见面,进行生动的授业解惑,并且实行定期的不同的名老中医跟诊制度。该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毕业后均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拥有开阔的思维,在掌握自己导师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还不同程度地吸纳了其他老中医的医学思想。
(4)中医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中医药的基础是继承,但是创新才能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中医院校也应担负起培养中医药科研人才的重任。中医药学生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了解统计学、系统论等理论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学,以便于能够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中医,同时要避免一律以西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进行中医药的研究。
1教育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邓华亮[3-4]曾论述“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判断,又是一种方法论。在所有教育资源中,人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高等中医药教育以培养高级的专门的中医药人才作为其社会职能,但其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这一最终目的也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来实现的。在此过程中,高等中医药教育起着不可推卸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反对目中无“人”的思想。同时,教育过程要重视个体生命,特别是个体在其整体和谐发展基础之上的精神生命的成长,这便是当代教育最主要的使命。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努力克服专业狭窄这一弊端的同时,要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将对“人”的培养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意味着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一方面,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尊重和维护学生,建立起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体系,促进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要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相结合的人才,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体现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推崇。与此同时,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丰富经验的教师队伍,对于保证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考虑到师承教育在中医药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更需要教师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中提倡尊师重教的美德,在教师中强化教学相长的意识,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过硬的专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加以和谐稳定的氛围,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可以实现稳步提高。
2教育管理重在创新
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管理自主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过程就是在设计、实施以及全面推进的前提下,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
当代中医药教育教学创新管理以统一认识、突出重点为指导,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责权明晰、密切合作等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是真正实现由管理者为主导向学生与教师为主导进行转变,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同时,学校管理也应激励教师的积极性。管理者应能找准教师的真正需要,将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保证机制、环境机制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促进其最大限度发挥特长的同时保障其利益。
3教育管理应该走向世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的国际化已成一大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顺应形势,学习各国以及各领域相关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恰当的管理手段,为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广阔的前景。其中,留学生教育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学习的最热门专业之一。截至目前为止,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居高不下,各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的比例也相当高。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正在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因此,如何使现有的中医药教育及教育管理适应来自不同地域和国家的留学生,如何更好地为国际友人服务,就成为中医药教育面向世界的一个问题。
“留学生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服务。”[5]在面对敏感性、国际性,以及文化差异性等特点时,需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留学生关怀、关注,尊重他们,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反对话行动理论”显然无法达到这一目的。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贴近留学生,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入手,合理设置适合他们的中医药课程,为培养国际人才奠定基础。高等教育国际化赋予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在此过程中,我国也开始注重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建设问题,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它国际组织中搭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平台。2009年10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明确了中医学本科办学基本要求和中医学本科(CMD前)毕业生基本要求,适用于各国培养中医医生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也是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国际标准。
论文摘要: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多年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介绍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对其发展做一展望。
一、国内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自1997年《纲要》颁布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指导下,在规模和内涵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以往单一的中医药院校办学,发展为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齐办学。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包括7所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院3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了中医药专业。
2.中医药教育规模扩大化
中医药院校在全国高教体制改革中走上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1999年扩招后,规模发展速度很快,1998年本专科招生1.1万,1999年本专科招生1.6万,2000年2.4万,2001年将近3万,2002年突破3万。在校本专科生9.9万人,研究生6000人。
中医药本科有2类5个专业,研究生有3类16个专业,并且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向性的需求,各院校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办了若干个专业方向,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中医药院校在硬件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征地建设新校区,其它院校也有明显改善,改变了以前中医药院校袖珍院校的形象,成为高等医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由于中医药院校多为单科院校,学科单一,人才培养多为近亲繁殖,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近年中医药教育除了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外,同时加强内涵建设,走学科融合、交叉的路子,联合办学,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1)与综合大学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与西医院校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华西医大、第一军医大、南京医大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医师;(3)与工科院校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人才,如安微中医学院与合肥工大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4)与财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中药学市场营销方向的跨学科复台型人才;(5)中医院校之间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同时采取招收非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中医类研究生的措施,扩大招生对象,给中医药教育注人新鲜血液,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科学化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中医药类15个,本着“坚持特色,探索改革,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原则进行中医药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闭。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向学科与课程分离,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的“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转变。淡化课程,强化学科,保留必要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5.对外教育扩大化
伴随着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日益增多。目前,到我国学习自然学科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居第一位,在校留学生3500多人,其中本科学生1000多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Victory University ofTechnology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Middlesex U-nive}ity联合创办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的合作。合作项目得到所在国教育部门的正式批准,并由所在国政府下拨教育经费。这标志着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第一次向中医药学开放。
6.台、港、澳地区中医药教育长足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台、港、澳地区都非常重视发展中医药教育,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澳门,在2003年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教育作为重点发展的方向。澳门大学更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强强合作,联合培养中药学专业、医药管理专业研究生,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课程开设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宗旨,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
二、国外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已经输出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多个国家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但发展并不均衡。
1.中医药教育的地位
目前,国外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除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传统医学并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从而导致从事传统医学教育的单位并不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即使在日本,传统医药学教育也与中国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而只是现代医学的补充教育。
因此国外中医药教育多是以民间办学的形式,工作条件艰苦,教育运行远不如国内规范。
2.办学模式
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大学成立中医系或开设中医专业,二是民办的中医药专业学院,采取学历教育、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中医药教育。但大多采取与国内教育机构联合办学或聘请国内师资来保持中医药的特色。
3.课程设置系统化
不论是正规学历教育还是进修、普及类教育,国外的大部分中医院校都有相应的较系统的课程安排,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注重理论和临床的结合,并围绕不同的培养方向,逐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减少了以往教学过程的随意性。
三、中医药教育发展对策
中医药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国际性的复合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办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的市场化、信息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中医药教育必然要树立全球观念、市场观念、人本观念、信息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发展优势,扩大留学生的招收
中医药教育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教育之一,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教育,特别是在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中医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习,所以应当强化留学生的教育。
3.走出去,在境外合作办学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经济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样中医药教育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需要本地化,这样才能很好的与所在国、地区的文化、经济、传统相结合,有利于对中医药的认同,同时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4.控制中医药本科招生比例,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2779
国内刊号:11-5024/R
邮发代号:82-10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半月刊)创刊于2003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科技部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辟有论著、综述、名师讲坐、学术专著、实验研究、科研进展、中医论坛、用药精进、护理园地、远教辅导等栏目。本刊常年征集:医学教学、科研、临床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护理、检验、医技、预防、药学、管理以及临床各科等医学相关学术论文。
论文关健词:研究生 中医药教育 科学融合 教育思路
论文摘要:就中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教育应多学科融合的思路,认为要增强办学活力,就必须把中医药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以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00多年前,马克凋、就曾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它将成为一个科学。”这一过程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过程。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初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直到巧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才促使科学分化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体系,这一分化直到现在仍在进行,并形成了门类众多的各种学科。这种分化,对于人类来讲,纯属迫于无奈,它既是科学上的进步,又反映认识上的局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过长期分门别类的独立发展,在各自领域已逐渐成熟,但是以栖牲对整体的把握为代价的。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各学科之间实际上存在的有机联系,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截然分开。只有将各学科的研究综合集成起来,才可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全面正确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摆在人类面前的很多问题已经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必须通过学科间的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才能开辟当今人类前进的道路。祖国传统的中医药学也面临着与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最新成就的融合及跨学科的研究,它自身的各个学科也面临着相互融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科间的类比和借鉴往往引发创新和发明,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沿袭了西方的教育模式,中医药教育吸收西方医药教育诸多科学管理方式的同时,放弃了体现自己民族特色和深刻哲理的一体化思想,把中医药分门别类地组成独立的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系,下面又分成各种学科:中医药密不可分的关系被人为割断,这种弊端持续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样就造成了学药的不懂医,他们有的到医院药房去捡药、配方,有的到行政部门去从政,只有部分到药厂、药检、科研部门去做研究工作。学医的虽能看病,但却被封闭在狭小的专业知识空间。特别是研究生专业范围更窄‘这种现状令人优虑。纵观历代有成就的医家,中医药研究生应该向他们学习,通晓经典,遍涉医文史哲,深究先秦诸子,宋明理学。经、史、子、集无不披览,具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再加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拓宽思路,引进和借鉴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从而验证中医药理论哲学基础的科学性,先验性。实践一再证明,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然而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就连中医原著都读得不多,中医原著《伤寒论》‘考金匾》‘《温病》、《内缈‘《医古文》各50学时,最后医古文照样过不了关,这就没有把根留住,没有学术源泉、怎能深人发展?
研究生学有专攻,但必须建立在把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通晓全科的基础上。古时的中医悬壶济世,亦都通晓多学科,由博返约.这个思路应该是我们培养研究生的正确思路.也应该是我们中医药教育的正确思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路。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方式,是以机械分割为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是通过一般来认识具体和个别,具备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全面素质,就能视野开阔,思路活跃。教学、科研、医疗游刃有余二西方医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分科越来越细,多少才华横溢的学子困守在越来越小的专业空间。西医院校毕业的年轻学生,相当一部分离开现代科技手段就无法看病,这种现象引起了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践告诉我们,医学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是通才,21世纪的医生应该是全科医生。西方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漫长的道路,直到20世纪中叶才完成这个转变,而祖国医学早在3000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用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药学以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统一的显著特征,越来越倍受西方和各国人士的关注。但是中国中医药学毕竟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很多现象至今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这种局限性阻碍着中医药的发展和进步。然而,我们目前不能解释的,并不意昧着它们不科学,而是反映了我们对中医药学本质的认识还不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素质。同时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现代科学技术,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医药学及其理论的某些不确定性,不规范性,不完善性,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19世纪以后西方科学家对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获得成功,开始从天然植物中寻找化学结构较为简单的新药。19世纪末,b06的研制成功。开拓了通过化学合成寻找新药的道路。70年代以后、新药的发现率明显降低,成本越来越来高,研制周期越来越长,加上化学合成药的毒副作用,因此,很多新药研制部门又转向从天然植物中寻找新药,比化学合成药成功率高.成本低。为此,全世界约有170家大制药公司纷纷投资夭然药物研究开发机构,欧共体国家就有生产植物药企业2000多家,每年的销售额达17.6亿美元。在国际中草药市场160亿美元的份额中、中国仅占5%、且大部分为原料药、保健品。相反,日本的汉方制剂本源于中国,其原料大部分源于中国,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却超过中国。这无疑对我国的中药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把中医药教育纳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循环中,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冲破条块束缚,树立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坚持“科技兴教,产业兴校”的发展方针,以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以产业发展增强办学活力,走“医、教、研”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研究生教育才不会枯萎,才可能出人才,出效益。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有为才能有位”已不是一个吓人的空话,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位官员讲过:’‘在各国传统医学中,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最悠久,理论最系统,最完整。”就中国传统医药学博大精深的理论而言,这位官员的评价是中肯的。现代科技手段目前尚难说明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有效成分。药效、质控和作用本质、作用机理、药性理论等深刻内涵;中药材化学成分定性.定量与药效间相互关联等研究方面还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难以取得国际市场认同。中医药作为一个产业能否走向世界,关键就在于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和科研,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这个大背景下.考虑和确定教学、科研的生存和发展道路。对中医理论整体把握程度,决定着对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的认识程度。中医用药的主要形成是复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探刻的文化哲理。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所检测的成分与复方药效关系又因饱制煎煮过程中存在着动态化学变化和新成分的生成,导致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至今不能阐明二因此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已成为制约中药生产工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瓶颈。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关键在于要有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这就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成果,吸取现代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优势,建立高效、微量、准确、快捷的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建立规范化的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和指标,开展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以科学数据阐明其药效作用机理及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性等,为研制安全、稳定、高效的中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中医药必须实现从经验科学向现代高新技术实验科学的根本性转变。很明显,传统的中医药已不适应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发展,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医药教育到了必须实行重大改革、不改不行的时候了。目前,全国专职从事新药研究的人员严重不足,中医药教育思想、体制、方法、机制的严重滞后,中医药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当今世界经济大潮面前显得很不适应。唯一的出路只有实行改革、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能振兴,赢得尊严。转贴于
1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药人才
1.1中医药技术的由来一般认为,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占至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远占至东周的春秋时期为中医学的起源时期,医药知识的积累,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这个时期,在积累人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有了快速推进,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你《黄帝内缈《五十一病方》《伤寒杂病1}}}《神农本草经》就是现存的重要文字记载和传川_著作,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体现中国占代的整体论与时代相结合的思想,其中关乎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等理论直接构建和影响中医药学,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指导理论“简、便、效、廉”这一相对比较成熟的传统中医药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被传承、应用、推)’一、延续,人批医学家不断涌现[Czl。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中医药技术丰富,包含内容十分)’一泛。诸如中医内服、外治、针灸、养生、保健、中药采制、炮制等,都具有明显的中医传统特点,技术相对原始初浅,知识和方法带有保密和神秘性。
1.2师承教育与学术流派曾儿何时,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卞要依赖于师承教育,据称它起源于占代社会,但在中医药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后才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教育,中医药技术、理论的不断传续,从单纯模仿、接替,到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再到专门学习、乃至于量化教授,经历了一个漫民的时期。当时一些有经验和名望较人的中医师选择徒弟作为传人,即“师带徒”,是中医药界通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卞要模式,相传雷公师从黄帝,歧伯师从嫩贷季,扁鹊师从民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师承教育使先辈的经验得以传承,且通过一脉相承,并逐渐演变,发展沿袭,扩人至一定的范围,即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流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地理影响,流派外难以获得争鸣突破与信息交流限制有重要关连四。传统的师承教育保证了中医学术延续和学术流派的形成,使华厦人地历史上的中医学术流派学术纷呈。经过历史的沉淀,学术流派成员提出的有个性的卞张为历代医家所接受,这个学术流派才能够获得认可和传播。对于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形式多样,通常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因此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无法统一而呈现精彩复杂、灿若群星的现象。如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火神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地区命名的,如澄江学派、易水学派、新安学派;还有新生代如海派等等。根据纪购在《四库全书总日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有人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这个阶段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四人家为代表。近代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卞张“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人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占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而《中医各家学说》6版教材则坚持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7个医学流派。说明中医学术流派本身的学术卞张在事实上呈现多样性,提法均有依据,严格区分困难,无法统一[Cal。
1.3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沿革以往中医学的传承与教育上,多为代代相传,由于中医学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师承教育也是随着有特定技艺传授性行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形成的,有“非其人则不授”的行业规矩,只有子女或被师傅认定具备条件者才有机会承传医业,并依靠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师徒关系(父子关系、卞仆关系、传奇关系、政治关系、择优关系等),形成了中医药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卞要方式[Csl。中医师承教育形式的教育方式强调临证,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随时通过直观或抽象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临床技能。并在教导医学知识的同时传授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和素质技能。这些均体现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的特色。中医的类似学校教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中医师承和具有“流派”雏形的教育,很民时期曾经成为中医药教育的卞要或全部教育模式,并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局限}火_域性教育才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进而流派纷呈。学校教育(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卞渠道则是在20川_纪中叶,国家对中医药师承教育采取了领导、管理和指导,并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班,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接着在中专、人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第2学位教育,继之,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逐步建立。至此,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形式与体系上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Cpl。传统的师承教育从民间自发放任、争议、僵持的状态,到由国家统一管理,成为中医药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但传统流派的比重和态势渐趋弱化。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的深入研究与展开,力图通过学术流派引导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为虚弱的中医药行业注入兴奋剂则是在此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2中医学术流派与近期的中医药继续教育
2.1
2.1.1医学继续教育的卞要形式各类继续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各级多种类型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Ul,是造就中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医学术流派和学术卞张传播的载体。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巩固和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通过人量的临证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训练,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而向现代化,而向川_界,而向未来。在形式上有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学术交流、进修等。借鉴现代的教育操作模式,利用中医学术流派的平台,培养中医基本功和素养,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各个级别中医药继续教育项日,对从事中医院、中医药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加强中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培训,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一定可以得到扩展。
2.1.2师承教育与中医药技术人才开展师承教育常仍认为是流派与学术思想得到传承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是形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卞要采用跟师临证学习,积累经验,或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提高综合技能和研究能力,据称,经过院校教育又有师承教育者业务水平最为突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流派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民,中医师承教育形式只是过程和手段,其的最终日标是将中医药流派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人,不断充实理论体系,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这是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学术流派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通用途径冈。
2.1.3高层次中药教育与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高端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是未来现代化创造力的核心,现代社会是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具备不竭动力的创新潜力,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医药事业也是如此。如研究生等高层次中药教育就是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的手段之一。培养高层次临床、教学、科研型的中医药人才和骨干,方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医药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走进殿堂真正经得起检验的高地。
2.2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学术传承
2.2.1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学术传承与学术流派从传统分析,先有个体传承,之后才有群体或集团,师出有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理说明中医药学术流派在传承上的重要性,学术派别有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历史上有许多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群众推崇的中医学术流派,有力地推动了各个时期中医学理论的不断丰富以及临床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民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其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卞张,以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通常可追溯其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回。传承过程是有人的方向和日标的,传承对象和传承老师相对固定,并非全方位推)’一。学术流派的传承是在日久熏陶、耳濡日染的临证和教育、教化中进行的,常无规整和特定的模式可遵循,并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进行,影响因素很多。
2.2.2学术流派的传承与法制规范学术流派有政府干预,从制度方而来规范则是晚近时期的事,从近来的国家层而来看,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建设模式是政策扶持的重人举措,日的是发挥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在医疗、科研、人才和设备等方而的优势,高水平、高起点做好中医学术传承,形成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其工作使命是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如建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试图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挖掘整理,梳理流派的传承脉络,来完善流派的学术思想,提炼针对优势病利‘的流派特色诊疗技术。并对开设流派示范门诊、加强临床总结、探索开发流派新的特色诊疗技术,以及与科研、医药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探索开发应用流派院内制剂、特色制剂、中药新药等提出要求回。法制规范是学术流派的传承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日标是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深厚、诊疗技艺精湛的复合型流派传承人才队伍,探索流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的创新模式,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可持续发展。
2.2.3学术流派与继续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传统的学术流派,起于个体进而产生一个微集群,曾经民期类似于小群体在小社会游荡,流派知识属于小团体,所谓的“饮誉一方”,与新生事物及其他学说或流派之间常常分歧较人,难以交融。所形成的一个小群体与流派更无法进行扩量与共享。实现量的突破与质的提升,并由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使中医药流派突破重围、超越自我、揭开迷雾,奉献人类,就应有重人举措。2012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燕京刘氏伤寒流派”等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名单。是以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和医疗实践中具体技术方法与方药运用为重点,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以继承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流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一转化的新模式[Uof。
2.3中医药学术流派与中医药文化
众所周知,中医学、中医药学术流派并非是完全的生物实验医学,中医药学与根植于传统中华文化,并且盘根错y,难以分解,灵魂与之同在。传承过程同样木y交错,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中医药学术流派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00,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形态和思想基础,是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在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其场所、范围、涉及人群会受到流派群体的影响,同样流派群体也会受到中医药文化卞流的左右,这是建立在)’一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上的。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民族哲学思想、道德情操及智慧在整个中医药服务过程中得到体现。
3讨论
3.1中医药学术流派和思想在继续教育中具有的地位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民期形成的历史现象,是中医药历史的积淀物。中医学及其学术流派同样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辨证论治,且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无所不包,凝集其相应的哲学思想、情操和智慧,中医人的基本特征、基本方向、学术流派就在此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oa。中医药事业的活力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历来中医药人才注重“教化,“培荞,“教育”,作为中医人,中医药流派和思想的基本内涵中,人是第一要素,而人的素质是中医药事业未来素质高低的决定因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来自于科学的教育培养,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的时代下,必须通过各种中医药继续教育获得,因此迫切需要卓有成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才可能使传统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得以延续,后继有人,文脉昌盛。学术流派的传承和研究是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导向与指导作用。同时中医药继续教育能够推进和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扬弃、应用和再造。
3.2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中医药学术流派产生和流传的卞要模式可能源于师承教育,且通过一脉相承,逐渐演变、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并不断发展沿袭,这是先前中医药界通行的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成学之后包括跟师、带徒在内的深造和学习可列于中医药继续教育范畴,不断的再学习,逐步完善达到一定的境界。当今的中医学教育可以通过3个层次来实施:①院校教育,这是普及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包括在校的各学历层次的教育;②采用“师承教育”,持此卞张的意见颇多,名中医经验、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往往师授徒承,以求“流派”代代相传,并认为唯此正宗。师徒的选拔和结对也是做好师承教育的关键,影响着中医师承教育中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水平。流派与经验有直接相关性,且带有一定的封闭与神秘色彩,要真正领会其独特经验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实现的回;③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日,如专业进修、学术交流、专题培训等,同样可以切入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和应用,具有开放性和一定规模,且能够突破传统的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关系,是非常有效、利于学术进步、有前途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关注。
3.3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十分密切Cial,而中医药文化仍是一种肯定保守文化、有机自然卞义文化,存在实用理性文化、人本文化和关于道的文化属性,文化元素渗透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中,使中医药文化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特色,涉及到诊疗行为、言语仪表、同道相处、教学传承、礼仪等,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以流派为代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格局鲜明,类比描述,经验至上,强调辨证和随机应变,临床技术理性高于科学理性,文化烙印很深,其诞生存在过多的人文因素,以至于难以经受科学的质问和撞击。
3.4学术流派传承与继续教育相结合需要研究和政策支持人为因素、政策导向均影响学术流派的研究、传承,影响中医药继续教育以及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流派的教学及其模式仍是研究中的课题,体制和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组织领导是重要条件,有政府与政策支撑,以及培养规范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才可保障师承教育等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继续教育项日的探索和实施Cisl
论文摘要:通过了解和掌握港澳台地区及大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并对中医药教育发展加以分析,使我们能够正确把握中医药教育发展方向,为促进天津中医药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依据。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将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上参与国际竟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
1港澳台中医药教育现状
1.1香港地区中医药教育现状
香港中医师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培训形式:①全日制中医课程培训,约占31.8%;②兼读制中医课程培训,约占14.5%;③学徒式培训(约占30.5%);④自学形式,约占10%;⑤西医学院中医培训,约占12.3% ;③其他形式,约占0.9%。香港浸会大学于1998年和2001年开办了首个5年全日制中医学学士/生物医学学士(荣誉)学位课程和4年全日制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它标志着香港中医药教育正式走进了高等学府,使中医药长期以来师传弟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开始向现代高等教育方式转变。
1.2澳门地区中医药教育现状
澳门的中医师绝大多数分散于民间基层卫生护理服务的人员之中,其学术渊源大都来自祖传或以师带徒。在内地中医药院校学习、进修和培训等,且正规中医院校毕业生较少,但在卫生司都能够得到资格认可,领取牌照开业。近年来由于内地迁往澳门的移民增多,中医医师也相应增加。另外,澳门卫生司及澳门中医药学会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举办过两期中医药从业人员为期1年的“澳门中医药进修班培训课程”、课程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推拿、按摩等10个科目,并请内地著名教授授课。
1.3台湾中医药教育现状
在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是唯一一所中医药院校,设有日间部医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牙医学系、医学技术学系、学士后中医学系、营养学系、护理学系、复健学系,夜间部药学系。硕、博士研究所7个,其中5个招收硕士生(1975年开办硕士班),4个招收博士生(1988年开办博士班)。大学师生比例1: 17。该院1972年创办中医系,学期7年。必修学分359分,其特点是中西医教育并重,注重基础。在校学习5年后,还要临床训练2年,除学习相当数量的中医科目外,还要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全部西医课程。学生毕业后获取中医师执照后还可参加西医检核考试。目前,75%的毕业生取得双执照。学士后中医学系学制5年,毕业后只能报考中医师执照。药学系学制5年,必修学分184分。研究所硕士班学制2一4年,博士班2年。
2大陆中医药教育现状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开办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以来,截止至2003年,我国已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含2所民族医药院校)。这些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中医药宝库的继承、延续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1大陆高等中医药教育墓本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共有25所中医药院校,比较均匀的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重点中医药大学,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药王山藏医学院是两所民族医药院校。在这25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20所中医药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12所中医药院校接受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除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全国还有中等中医药学校53所,其中国家级重点2所,局级重点8所。另有22所医学院校和商(农)学院开办中医药系或专业。
这些高等中医药院校拥有较强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科研力量,在全国中医药教育中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全国中医药领域发挥特色、体现对外窗口效应。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校以计划经济为主按计划招生,招生人数随着经济发展规模、人口增长比例逐年增加,但委培和自费生人数却减少,专科未招生,这是由于98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人才全面市场化而造成。不同高等中医药院校之间的差别可由下图中看出(仅例举部分院校)。
2.2天津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
【关键词】 中医药;国际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core impetus from human beings;to speed up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ial talents training is the prerequisite of better and more quickly promoting national TCM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main training base of TCM talents is higher TCM colleges.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status and main existent problems in national TCM higher education,pointedly puts forwards strategy of TCM higher educational reform needed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TCM;internationalization;higher education;talents training
中药产业国际化已成为大趋势,而加快中药产业人才培养,是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前提,甚至可以说是实现中药产业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分析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策略。
1 中医药高等教育与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不同步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各中医药院校为社会输出了大量中医药人才。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医药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离中药产业国际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1 中医药教育管理体制有待深化改革
我国高度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尚无实质性转变,造成以下问题难以解决:一是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按照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不利于调动高校培养中医药人才与研究开发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二是行业内部的产、教、研尚未形成合力,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与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中药产业国际化,需要教育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而我国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脱节,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提高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效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高等院校并未在中药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中发挥带头作用,不利于现有中药科技人才在科研中发挥作用。这些都阻碍了国际化所急需的各类人才的培养。
1.2 中药产业国际化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别缺乏
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从事药学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制的综合人才,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及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产业发展急需多学科结合的学术带头人、跨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熟悉和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以及精通国内外专利及药品注册法规的各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主要以中医、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主,对于国际化急需的各种复合型人才,如懂中医药知识的英语、法律、管理、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大,导致目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过于专业化,中药产业国际化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别缺乏。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人才知识结构欠缺
我国中药专业的现行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中药化学、中药鉴定、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炮制学等五大专业课为核心,加上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构成。这种体系尽管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许多弊端。首先,课程结构过于专门化,导致毕业生的知识面太窄,需要较长时间的再学习才能适应药学工作的要求。其次,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学科的发展与创新要求。过于强调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课程体系没有突破老的框架,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现代生物医学和现代药学课程过于单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创新要求。
1.4 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忽视能力培养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过分强调书本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过分强调教师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大多数毕业生临床急症处置能力较弱,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较为贫乏,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参与科研和实验操作及对外交流等能力明显不足。可见,常规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调整。
1.5 在国外兴办中药教育刚刚起步
中药产业国际化还需要在国外兴办教育和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本土化人才由于不存在语言、文化等障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向国外扩展,有效增强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在国外兴办中药教育才刚刚起步,国外培养的中药本土化人才极其缺乏。
2 适应中医药国际化需要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策略
中药产业要走向国际化,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为中药产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转贴于
2.1 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中医药高等教育要适应中药产业国际化的要求,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吸收现代教育观念中科学、合理、先进的成分,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首先,应从中医药国际化的角度思考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中医药国际化的挑战和竞争,加快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要与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相一致,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解决中医药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次,中医药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医药教育要适应国内外医药市场、医疗体制的变化,加快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再次,应根据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改革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高校要关注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包括经济全球化、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等,并落实在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发展中。
2.2 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积极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中药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高科技专业人才,更需要一大批既懂市场又懂科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促进中药产业国际化的角度出发,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定要瞄准中药产业发展需要的有发展前景的专业,适当调整现有专业结构。其次,中医药高等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国际化的大潮中学会生存。因此,必须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中药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必须通过改革,使中药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高等中医药院校与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提高中药院校的办学效益。
2.3 大力培养中药产业国际化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中药产业国际化的过程,首先需要一批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还应当能与有关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富于创新精神。因此,大力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生物、化学、信息等现代技术的学术带头人,对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水平的中药科技人才为数不多,且老龄化现象较严重,急需一批年轻有为的高水平中药人才来接班。因此,在中医药高等学校中,除了要培养更多合格的本科生之外,还要增加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重,建立起完善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科技人才培养系统。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中药研究青年研究专项基金,加快培养中药科技领域的专家。其次,中药产业的国际化,还需要一大批懂得中医药知识的营销、管理、法律、计算机、外语等各类复合型人才。所以,要大力培养中药外贸外语人才,既懂中药外贸知识又懂GAP、GLP、GMP、GSP、GCP等国际质量认证规范的人才,既懂研究开发又具备生产经营才能和国际市场营销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既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药审制度、药品管理法规又掌握国际中医药研究开发动态的专门人才。
2.4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将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社会,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并不断扩大教育范围。首先,积极开展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对中医药在职人员“充电”,使其不断接受、掌握和应用新知识。职业教育应把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医药研发、生产、管理、营销、贸易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宗旨,体现知识与能力的职业性特点,促使中药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有合理的配置。其次,积极发展中医药视听教育并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
目前,各大中医药院校应该积极支持并兴办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教育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2.5 积极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并扩大对外教育规模
我国中药产业要走向国际化,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国外普遍不认同中药。因此,除了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外,还必须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教育与交流活动,扩大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中药产业要走向国际化,中医药教育必须实行“双管齐下”的方针:除了要大力培养国内中药人才外,还要培养国外的中医药本土化人才和“亲中医药派”,从而促进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因此,必须逐步扩大对外教育规模,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医药涉外教育体系,完善中医药涉外教育培训制度。
2.6 积极推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的有效结合
政府应进一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制定有利于推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有效结合的政策措施。如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挂钩,长期稳定地在人才培训、科研开发、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办研究开发机构、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开展项目合作;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等,促进人才的横向交流。国家还应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主、吸收科研院所参加、有企业参与、多方联合办学的中药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培养基地。用以上新机制快速聚集人才、技术、仪器设备等科研力量,加强学科互补、产学研结合,加快培养中药产业国际化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 广西 东盟 中医药教育 合作
[论文摘要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其具体行动受国际服务贸易相应规则的约束。开展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应坚持追求经济效益、企业化经营、悟守法律规范、以人为本等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理念,采取与国际服务贸易惯例相一致的运作模式。
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将广西推向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前沿地带,这为广西与东盟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拟从国际服务贸易视角对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进行探讨,并分析广西与东盟中药教育合作运作模式,以实现国家和广西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利益最大化。
一、将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置于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依据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向他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向服务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人的过程。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一条第三款规定,“服务”包括任何部门所提供的任何服务,但政府当局在履行政府职能时提供的非商业性、非竞争除外。也就是说,凡是承诺开放教育市场的国家,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或相关行为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所有成员方均有权参与其教育服务竞争。这说明,教育的国际合作已经从传统的文化交流进人一个新的领域—教育服务的商业领域。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是具有特定商业性质的区域性教育合作活动,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
将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置于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是因为其与其他国际间服务贸易一样主要以四种方式进行:一是“跨境交付”,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不构成人员、物资或资金的流动,如利用网络进行中医药远程教育合作。二是“境外消费”,在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的服务消费者(自然人或法人)提供服务,如广西中医药教育机构接受东盟各国派遣的留学生以及在广西开展短期培训和各类辅教学活动。三是“商业存在”,一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另一国境内的商业存在(任何类型的专业机构或经营实体)提供服务,允许一国的机构到另一国开业,包括投资设立合资、合作和独资机构,为服务需求方提供服务,如广西中医药教育机构与东盟各国合作办学、独资办学。四是“自然人流动”,一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另一国境内的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如广西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到东盟各国教育机构中任职或兼职,从事有别于移民的个体性的服务并获取报酬。因此,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教育服务贸易部分,其具体行动必然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国际服务贸易相应规则的约束。
二、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理念
(一)追求经济效益的理念。长期以来,国内民众一般认为,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主要是进行文化交流而不是为了牟利。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和管理一直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高等教育机构本身并不直接进行资源的市场交换与交流,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及其与国外的高等教育合作一直与市场脱节,不以营利为目标。然而,教育服务业作为一项新兴的绿色产业,是当前最具活力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重视。例如,澳大利亚就积极发展教育出口事业,为国家赚取更多的“教育外汇”。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澳大利亚,教育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支柱。在1993年,美国以研究生学费为主的教育出口贸易净收人约达55亿美元,是中美每年贸易总额560亿美元的1/10}2}。因此,作为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应摆脱“纯消费性公益事业”的束缚,更新观念,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来开展各项具体的合作业务,以促进广西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当然,由于教育服务贸易毕竟不同于货物贸易,因而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健康、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企业化经营的理念。作为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为了在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取胜,应以经营企业的方式来运作,以求在提高经费投人效益、获得“最大回报”的同时增强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复杂多变市场的能力。这就要求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必须坚持商品化、市场化的原则,合作行为所涉及的所有主体,如合作产品的提供者、合作产业的投资者、合作产品的消费者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也就是说,合作产品的提供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市场商品,需要付费购买才能获得;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组织形式就是企业,必须按照企业运营的原则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合作活动所涉及各方(投资者、经营者、受教育者)均应是市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原则和价值规律进行商品交换和成本核算。
(三) 恪守法律规范的理念。在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依法办事是保证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稳健运作的重要条件,所有的合作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有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其具体运作过程必须纳人法制的轨道,活动程序必须具有法定的依据。在合作过程中,既不能违背国内的有关法律,也不能违背各国间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公约、协定和国际惯例。中医药教育合作涉及各国学历、学位证书和学分的认可问题,因此,应树立国际化标准的观念,在坚持自己特色和标准的前提下,在教育规则、教育质量水平及其评判标准等方面做到总体上与合作方的法律规范相一致、与国际通用的惯例和标准相吻合。
(四)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必须以人的需要和幸福为本位和出发点来进行活动。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人的价值。因此,在展开教育合作时,应在课程、教材、方法、管理等各个教育环节注人人本化因素,确立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研究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和需求并尊重其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此外,也应尊重并满足合作双方工作人员的发展要求,充分调动合作双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与国际服务贸易惯例相一致的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运作模式
(一)起步:成立现代企业公司(或集团)。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开展经贸合作与竞争,需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经贸协议与协定构成的国际经济贸易的规范和惯例。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既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特定的商业性质的区域教育合作活动,理应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因此,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起步应从培育市场主体开始,应根据中医药教育合作发展的方向、规模的需要以及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广西对外(东盟)中医药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或集团),并使之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的企业性公司(或集团)。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开展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主体多处于“各自为战”的松散组织状态,而且多数是依附行政或事业单位的、没有独立经营权的学术机构,因此,当务之急是迅速改变“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通过合理化的分工与合作整合力量,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企事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组建从事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市场主体。
(二)资金:尝试资本运营。进行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资金需求量很大,应多渠道加以筹措,不仅应争取政府的政策性贷款,而且应利用银行的风险基金,还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财力的投入。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市场主体,起步阶段最好是由具有政府协调能力和政策扶持能力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或具有资金支持能力的金融投资机构牵头组织不上市的有限责任公司,待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营、积累经验和资金后,可以尝试资本运营。通过购买已经上市的公司股份,凭借占该公司股权最多的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将原公司的经营方向改为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从而完成借壳上市工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投资、控股及子公司股权管理,广泛开展合作业务。
(三)战略:重视品牌建设和推广。在现代社会,品牌在人们的消费选择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有利武器。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而言,广西中医药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教学、科研成果数量少,中医药教育规模不大,影响范围不广。对此,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应增强品牌意识,千方百计打造赢得大众信赖和认同的合作品牌。具体说来,一是应充分借鉴教育合作开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务实的原则制订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低效开发和恶性竞争。二是对于从事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主体应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避免鱼龙混杂。同时,应加强查处力度,坚决惩治不具备资质却又开展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三是应突出特色。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广西中医药教育的科研成果、教学设备、师资等资源,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应认真研究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和需求,研究价格策略,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找准自身在市场的独特定位,力求形成一批大众信赖、知名度高、拉动性强、具有区域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拳头产品。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院校教育是基础,继续教育是关键。中医药继续教育在形式与手段上也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而进入到现代远程教育时代,并将成为不断加强中医药行业队伍建设、提高行业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1中医药远程继续教育的优越性
1.1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对象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与教师及别的学习者进行信息交流,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及限制。在网上,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手段(如参观、实验)以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选择性强。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使得学习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简单化的缺陷。
1.2交互性的教学特色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面授方式,学习者可以随时对交互的速度、时间、地点和方式做个性化设定,通过文本、声音、影像的即时沟通可达到类似于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在交互内容方面,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与同一课程或同一科目的师生或学习者进行交流,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方便地获得帮助,及时地观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1.3自主性学习的转变远程教育使学习者拥有充分的学习自,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以学生的“学”为主,更多地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使学习者的教师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与学习内容,自行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有选择地接受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辅导及学习思想与方法的指导。因此,在远程教学中,教师把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学习者也将自觉视为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1.4协作性的学习方式在网上,无论是教师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都可以协同攻关,共同提高。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看,远程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从师生合作来看,网络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结构关系,而且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和地位;从学生间合作关系来看,网络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使协作性学习成为现实。
2中医药远程继续教育的方式
2.1开发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中医药远程教育是依托多媒体课件实施的,它是网络教学的关键。课件应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教材。这决不是书本教材的翻版,而是先进技术的创新。中医药的知识内容博大精深,应该用现代电子设备以及多媒体传媒将它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员面前;二是练习部分。这部分内容对于网络教材来讲,也很关键。目前,相当多的网络课件的练习部分比较死板,缺乏活力。应该逐步加强交互性和实现智能化。在教学中应允许有多种形式、多种版本的课件自由竞争,甚至还可以引进国外的优秀课件。
2.2将电子学习应用在远程继续教育中电子学习(elearning)是将音频、视频、动画、文本以及交互式材料综合起来,运用网络和IT技术,使每一位学员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一种高效率学习方式。elearning在远程中医续教育中,是一种新型的中医药教学与学习方式,具体可以采用电子邮件、聊天室、BB与讨论区方式进行[13]。
【参考文献】
[1]刘力红.对中医继续医学教育的思考[J].广西中医药,2003,(2):52.
关键词:中医药;职业教育;临床医学;学生素质;培养
作为承担着传承振兴中医药事业重任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重在探析当下新的医学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群学生素质养成的内涵与外延,方能为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目标和指向,有的放矢地突破当下中医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悖论与困局,方能探析素质养成的模式、路径与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宏观概念
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诸如人生态度、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中医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探析
中医药高职院校加强素质培养核心要义是落实到医学人文学教育层面,教师用心播下人文的种子,倾尽全力解决当下医学发展中存在的过于理性、过于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医学伦理与道德、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等尖锐的社会问题等;对中医学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来讲,重在解决中医教育西医化模式倾向,培养中医思维和逻辑,以中医的视野和职业伦理学习中医、践行中医、发展中医。
(一)引导学生体认并养成中医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传统文化、人文科学是中医学的根基,缺乏人文素质的修养,很难领略到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真谛。只有重视人文教育,用中医思维学习中医、发展中医,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从业者。
因此,通过设立中医文化课程群,希望借助中国文化的研读和学习,阅读和理解中医的经典著作,培养传统的文化素养,领会中医的人文属性,明确中医的文化哲学基础,明晰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主要特点,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真谛。
(二)培養学生的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
医学是一门神圣的职业,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庄严职责。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与其医术同等重要,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而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染,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太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要素,已经成为中医文化医学伦理建设中的重要养分和组成部分。诸如儒家的仁德思想是构成中医伦理学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医乃仁术”是强调中医从业人员务必做到“大医精诚”,中医应该是“仁”与“术”的结合,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方能成为苍生大医。此外,佛教和道教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佛教的平等慈悲思想和道教的尊道贵德、行善积德等各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发展形成了外在文化动因。
(三)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今天的医学生面临着诸多医学技术发展、医学伦理尤其是医患纠纷之间的挑战,而要解决诸多问题,急需要培养几个方面的素养,如语言文字素养、人际沟通素养、文学艺术素养、法律法规素养。而要培养这些知识和素养,仅靠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较难完成相关工作,因此,临床医学专业群的中医文化课程应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较大的工作和努力。一是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素养,以此强化学生医用写作和语言表达技巧。二是加强学生人际沟通素养,要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特别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修养,加强其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以便与各种各样的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使各项治疗顺利进行,同时也为减少医患纠纷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三是加强学生文学艺术素养,文学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饱满而健康的情感及恰当的表达,使医学生内心中唤起对病患者同情怜悯的美好情感,且通过培养健康高雅的文学艺术修养,提升医学从业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程度。四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刚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很容易在医疗服务工作中付出惨痛的教训。为此,在医学教育中,应该切实加强卫生法学教育和引导,以提升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