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

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

时间:2022-06-25 14:2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前言

2014年,我国高等院校将由“学术型”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转型,重点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指于1999年以后新成立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1]肇庆学院就是一所公办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立足肇庆,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按企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园林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而毕业设计是在校本科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2]它是对学生在校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本科学生毕业及取得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还是衡量园林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因此,针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将对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还对其他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参考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同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近年来,肇庆学院园林专业积极探索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在与企业进行“学技交流、双导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调研分析

目前,各个高校的园林专业都是自行制订教学大纲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与其他研究型高校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3],主要在于毕业设计的“专业技术性”和“地方应用性”。现针对肇庆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问卷调研结果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本研究对肇庆学院2008届到2015届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共100人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分析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改革的建议。在此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指导教师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1.毕业设计教学对学生的培养重结果、轻能力从图1可以看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大部分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的就业是有帮助的,极少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留学有帮助,但只有11%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提升了他们专业技能。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目的方面(图2),有52%的学生选择“为了对自己四年专业学习的总结与应用”,也有44%的学生选择“只是为了完成学习教学任务,获得学分,顺利毕业”,还有4%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具体目的”。2.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如图3所示,毕业设计的选题中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科研项目指定和由指导老师指导而定的占了63%,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是由指导老师来确定选题的。学生没有主动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基本上就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完成毕业设计期间,大部分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以约见和QQ聊天等方式为主,而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考察、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很少。3.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参差不齐根据此次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设计的题目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差别较大,有些题目甚至脱离实际和地形地貌现状,没有应用性价值,也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大多数毕业设计内容仅仅停留在某个公园、广场等特定的几个城市绿地地块的改造规划和设计上,缺乏设计深度和广度,也没有与行业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某个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

(二)指导教师专业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的撰写部分都进行了指导,但主要是修改设计的合理性和图纸的规范性,也有少部分教师没有给予指导,仅仅帮学生修改格式和结构。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有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但也不排除有些青年指导教师因为参加科研、工程设计和实践的训练不够,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缺乏工程背景和工作实践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完成其毕业设计。

(三)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加强

1.毕业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应更合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需要完成的工作量适当,且完成它所花费的时间需要3个月左右,希望答辩时间能安排在毕业前1个月。因此,答辩时间安排应该充分考虑到毕业设计工作量的大小和学生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且不应该与大学生就业的大型招聘会和研究生考试等时间相冲突。2.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不应该流于形式,要具体且细化考核标准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标准不科学、不规范、不具体、可操性不强等问题,这样会导致出现教师评分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也很难客观评价学生的作品。由于考核标准的不规范而导致学生成绩出现偏差,这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三、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毕业设计课程体系完善

1.加强课程教学方面管理要进一步修订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主要针对教学目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这门课程与常规课程不一样,原本就是无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课堂内外、校内外的教学,真正起到综合性、实践强、应用型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构思、讲解方案;也可以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现场进行调研、考察、现场测绘,回校后再一起探讨,确定设计定位、方案初稿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建立毕业设计群,就学生的问题和一些想法进行实时联络和跟踪教学。对于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学校在第六个学期就应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在第七学期开展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再在第八学期开学进行答辩申请、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程序。这样才能使程序更合理,工作更细化,时间更具体,有利于敦促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完成任务。2.课程教学指导教师定位针对这门课程特点,指导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和教学,因此指导教师应该具有比对待其他课程更高的责任心和热忱去完成课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而非主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及时与学生沟通、联系、探讨,定期对学生进行课程检查。3.课程教学学生的定位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应该主动参与教学,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学,否则在学习中很难有创新精神。园林专业应用性非常强,要随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与企业紧密联系,与社会接轨。企业中采用的设计软件是多种多样的,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及时跟进并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设计技术手段,以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与社会对接。

(二)毕业设计应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

学生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去企业第一线以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而毕业设计也是一门体现综合性实践能力的课程。故将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在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时候,企业中的师傅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并结合企业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来安排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具体操作如下:1.毕业设计选题选题方式应该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5],选题内容更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和实习企业中的师傅作为指导老师,应对选题进行论证和把握。选题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直接选择的与社会、企业挂钩的一些项目,也可以以指导老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为背景来设置毕业设计内容,把握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还可以以指导老师承接的一些工程或设计项目为题。2.毕业设计导师确定“双向导师”制度是指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6]校内的指导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术性理论知识方面,校外指导教师则强调实践应用工作能力的指导。为保证毕业设计新模式顺利运行,且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应该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聘请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第一或者第二导师。同时,院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共同商量并实施选题。3.毕业答辩应聘请地方企业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技术人员当评委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多年来的实际工作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知识,这些是企业中的核心技术内容,也是我们学校教师所缺乏的企业实战经验。因此,特聘这些高级技术人员来当答辩评委可以让校内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相互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做出来的作品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直接跟市场挂钩,这样就更好地避免了学生的毕业设计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情况。

(三)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针对上面提到的现象,肇庆学院专门制订了一套考核标准。园林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确定了专业细化具体的考核标准。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的总评,每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来评定,它们分别各占20%、40%和40%的比例。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要求、文献资料与实践能力、外文翻译能力等方面,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评定。论文成绩主要考核论文的工作量、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水平、研究成果、结构与文字表达等。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各自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包括陈述设计内容部分(60%)和答辩部分(40%),每位评委各自给出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答辩成绩。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直接采用或实施,或作品在专业比赛中获奖,该学生作品可以直接评为优秀等级。(四)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对于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学校应该制订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在校内、地方企业、同等地方院校等地方进行作品展示。展示的毕业设计作品内容应该包括设计图纸展板、设计作品模型展示、设计作品三维动画展示三个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可以让校内和同等院校的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也可以让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真正让学校和企业相互沟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四、小结

从此次整个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应该要合理,学校应尽早公布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准备等方面。选题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需要,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单人工作量太大、项目完成的深度和创新性很难有所突破,甚至有些毕业设计选题没有实际应用意义。而学校安排毕业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增强综合实践运用能力,希望学生能更好、更顺利地融入社会,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做好铺垫。本研究所建立的新模式框架如图4所示,具体特色是采用“一对一”课堂教学、现场实地调研测绘教学、网络平台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肇庆学院园林专业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首次强调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在课程中的定位,将毕业设计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最终成绩评定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将优秀毕业作品在校内、同等院校、企业单位中进行展示,展示作品包括图纸、模型和视频动画内容,让园林专业教学成果最大限度的被社会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孟贤军,翟振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4-6.

[2]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3]肖翔,马忠,屈波.研究型大学管理类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9.

第2篇

一、引导学生学好计算机专业课 

以往,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学而不精,没能很好掌握计算机对应的操作及使用,在应聘时没有优势,被淘汰下来,或很多学生从事的工作与计算机无关。为了改变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的这种现象,计算机教师应及时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知识,提高他们在计算机工作方面的竞争力。教师可以举些学好计算机知识、找到好工作的学生的例子来吸引在读学生的兴趣。如Photoshop学得好的学生,有的开广告公司;硬件学得好的学生,有的开电脑店等。 

二、让学生明确课程用途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计算机课程会有十几科,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单纯只讲授课本知识,还要讲清楚每科的用途,例如学习数据库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动态网站、车站购票系统等数据库,学习VB可以结合数据库来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学习硬件可以懂得拆装计算机等。让学生清楚课程用途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以后的工作意向来选择对某些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而对某些科目学得更好、更精通。 

三、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应用实例 

学生了解了每门课程的用途后,教师应对应与应用实例让学生观看,教师再分析实例用上的对应知识。如在讲授数据库有关课程时,可给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让学生看,教师对应分析系统的功能、数据的存放、完成这个系统用上的工具;在讲授Photoshop课程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广告作品;在讲授Flash时,可以给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Flash动画让他们观看。学生通过观看实例,会对某些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学好这些课程,并会花时间去模仿实例的制作,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向学生施加学习压力 

技校学生认为来到技校读书,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放松自己的一切。学生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尤其计算机专业学生,会成为一副懒洋洋的样子。计算机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施加一些压力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没有升学压力,但却有操作技能的竞争力。笔者在上09高技电子商务班的电子商务数据库这门课程时,一开始没有几个同学主动学习,后来笔者提出要求:在期末3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出来。有了这个任务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每次上课精神饱满,没完成作业的不肯下课,对于某些知识点有疑问的,追问老师到弄懂为止。在期末3周时间内,每小组分工合作,调查的、查阅资料的、设计的、写总结的都很认真。最后每组交上来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都非常不错。 

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来分析问题 

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岗位实际工作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不够细致、不够具体,但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结合一些实际岗位情况与学生分析。例如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学生在借书时会遇到,这个系统是根据图书馆的借书与还书情况来设计的,应用到数据库来存放这些数据,这个数据库须有3个表:图书、读者、借阅,这3个表的关系模式如下: 

图书(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分类,作者,出版社,价格); 

读者(借书证号,姓名,证件状态,联系方式); 

借阅(借书证号,图书编号,借书日期,应还日期,归还日期,罚款金额)。 

教师就关系模式与学生详细分析各列的意义及作用,通过图书借阅管理系统,让学生参照该数据库,独立分析选课系统数据库中表的构成,这样能引导学生模仿前一例子来分析另一问题,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力与分析能力。 

六、可让学生学完对应课程时上交一个小作品 

有些课程在学完后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完成一个作品,在该课程将结束时,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或分小组来完成一个小作品。例如在学习VFP时,整个课程结束后,可以直接用VFP来开发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学习Photoshop后,学生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广告,设计自己的名片或制作宣传单;学完网页设计和数据库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尝试开发一个小网站。总而言之,通过交小作品,学生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并且经过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后,对于每门课程,都能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到毕业前搞毕业设计,对他们来说也就容易多了。 

七、引导学生根据顶岗实习情况开展毕业设计 

学生通过在校认真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并且清楚自己在哪方面擅长,在选择顶岗实习岗位时会根据自己在校学得较好的方面来选择。在他们离校实习时,教师应布置好毕业设计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在实习时边工作,边留意岗位工作情况,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将学校所学知识与工作内容结合起来,设计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毕业设计出来。如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网络有关,学生可以搞个小型网站或设计开发其他网络工具;在广告公司实习的同学,可以交个广告作品;在办公室上班的,可以设计一个针对自己岗位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联系指导老师或自己上网或查找书本来解决,这样能培养学生在以后工作中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去解决。 

综上所述,搞一个毕业设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事,它需要学生累积知识。学生想搞好一个毕业设计,与学生在校是否认真学习、是否经常动手操作、是否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很有关系。计算机专业上课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教会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完成一个毕业设计,计算机教师在授课时要用知识结合工作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在有些课程结束后设立交小作品的要求,促进学生学好本专业知识,并强化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从而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找到计算机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武,汪海威,肖云.数据库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3篇

摘要:创作一部动画短片需耗费的时间往往超过半年。尤其是毕业设计中的动画创作,从选题创意到最终成片需要经历一年的创作期,加之毕业设计这种学习生涯总结式的特殊形式,使得毕设动画作品进入了一种特殊的语境,教师、学生以及社会都对这个阶段的作品抱以浓厚的兴趣与期待。题材与剧本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重要性已经无须多议,它是整个创作阶段开端,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没有人愿意把一年多的精力耗费在一个一开始就注定缺乏创作意义的故事上。正因为如此,对于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来说,引导学生进行毕设选题也就自然成为毕设指导中的核心工作。

关键词:动画设计;创作指导;毕业设计

真正指导学生选题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引导的是学生的心理状态。这里所说的“心理状态”指的是学生的创作心态问题。按照常规的动画专业本科4年的教学安排,学生在进入最后的毕业创作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多次的创作机会使学生在增长经验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在毕设创作之前往往都有一股蓄势待发、摩拳擦掌的“冲劲”。不仅如此,他们对自己大学创作生涯的“收官战”也有着颇高的期待。一方面,他们通过创作确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水平,多次的创作经历也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要求不断提升,他们渴望自己的创作作品能够达到一个“迄及梦想”的高度;另一方面,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也期待他们能够借毕业设计制作出一个无比成功的作品。所以指导老师需要注意到学生临近毕业时的心态变化。自身的主观原因与客观环境的压力往往会形成两方面的心理因素,一是急功近利、头脑发热,二则是束手束脚或是小心翼翼。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题材选择。急功近利的心态往往使学生在创作时倾向一些不切实际的题材,例如战争、魔幻、宗教等。并不是说这类题材不能触碰,而是这类题材往往对制作技术与表现能力以及全局掌控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以往创作积累的自信在毕设这种特定情况下可能成为一种“狂妄”,他们“幻想”通过一个半学期的时间达到好莱坞品质,追求大场面、大制作,动辄就是10多分钟的片长加上规模巨大的工作量。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产生一种屏蔽效应,屏蔽掉他们在以往创作中的困难和失败,而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时冲动而欠缺考虑的决定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困难重重。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或是无法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学生往往对一些技术一知半解就贸然使用,想当然地认为“应该、大概、也许会用”,这样就导致他们对于创作的困难估计不足,整个进度被一点因选材不当造成的技术问题卡死,不但影响制作,同时会还消磨、打击学生们的斗志。

虽说技术与制作是后面的事情,但是,题材方向的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制作任务。所以专业老师必须强调动画的特殊性,即动画创作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任何好的想法、好的构思都需要制作来落实,纵使想法海阔天空,而最后落个“纸上谈兵”,也是行不通的。指导教师必须在早期就预见这种虎头蛇尾、最终效果与初始预想有着极大落差的作品,并合理引导学生摆脱这样的“险境”。因此,指导教师从一开始必须强调题材选择对于制作的可行性,也就必须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考虑选择的题材和方向进行全面的评估与权衡。对于那些好高骛远的学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带着他们分析与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利用教师自身的创作实践经验向学生言传身教。学生毕竟是学生,一方面他们不可能在题材选择的初期就能够充分预见后面具体制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指导教师的经验在这个时候能够帮助学生节省很多的时间,毕设并不完全是一个可以海阔天空充满浪漫主义的园地,务实是作品最终能够顺利面世的根本。总之,选题之前以及选题进行时的心理状态指导不仅是创作流程上的第一个环节,它同样也是整个毕业创作最为重要的“开头”。万事开头难,让学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到毕业创作是一切的基础,也是保证作品能够高质、高效完成的前提。当学生的心态摆正之后则可以进入正式的选题和确立故事的指导环节。从题材的选择方向上来讲,指导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一套衡量自身想法和提案的标准。第一,动画的必要性。动画专业的毕业生有99%的同学都会选择制作动画短片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因此,动画的必要性是他们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这个故事为什么要用动画来表现?”面对洋洋洒洒一大篇剧本,学生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它看上去很基本,但答案绝不是“因为是动画专业,所以要制作动画”这样简单。动画的必要性是学生在写下自己故事之前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使用动画这样一个工具来创作是因为作品中需要动画的特性来帮助创作者表达。动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故事中包含动画才能表现的因素。例如,现实中不存在的元素、角色,或是拟人手法需要利用动画的方式来实现并展现在观众面前。二是故事中包含动画的表现方式。例如,夸张、变形、置换等需要动画的表现力来强化感受。三是故事中包含只有动画才能实现的画面效果。例如一些特殊的效果,比如手绘,或是油画等。动画的特性不在于一帧一帧“视觉残留”形成的动态效果,那仅是其成像原理。指导教师需要反复这里强调动画的特殊表现力,这是一个深入学习动画将近4年的准毕业生应该深刻领悟的道理。一旦学生选择动画作为毕业创作的表现手法,他们就势必要“将动画进行到底”,把动画的特性带入作品之中,并贯穿始终。第二,真情实感。媒介必须表达创作者的感受。但到了实际的创作中,学生在选题和构思故事的时候仍然容易忽略。真情实感包含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另一个是要能够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达。二者缺一不可。一部分同学确实尝试表达战争、环保、贫富等社会话题,但是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切身体会——只能算是无病。在作品中只会泛泛地发出一些口号式的呼喊,没有自身的经历作为支撑而只会说一些宽泛的大话,或是从别人的作品中生搬硬套地复制某些桥段。这样的表达都是苍白无力的,是构架在一个“假大空”的层面之上的,纵然于事、于理都能涉及社会意识,但这样的题材与剧本却并不能实现其所期望的社会效应。而另一类选题则有自娱自乐之嫌。此类题材与剧本涉及的内容虽然创作者觉得很有表达欲望,但过于琐碎,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虽也来源于生活,但却并未与社会关注的话题内容息息相关,或者说这样的内容缺乏大众性社会意识,只是属于一些笑过便忘的低级趣味。虽然从“源自生活”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有其成为优秀剧本的潜质,但从学生的社会经历与执行能力来说,还不具备随手抓一个事件就能编成电影的地步,如果不能很好地与身边的社会结合起来,产生广泛共识,那也只能是孤芳自赏。总而言之,对于真情实感的要求就是要从感染观众的角度出发,让观众在看完作品之后能够有感同身受的回味。

事件题材本身涉猎的范畴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选择良好的切入点和巧妙地构架剧情。如何才能发掘并构思出一个具有真情实感并富有价值的动画作品呢?方法一:小题大做。“小题大做”就是把身边一件小小的事情(甚至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利用动画的手法进行成倍的放大。以笔者指导的A7的毕业作品《水脑袋》(Water…Brain)为例。在这部优秀学生毕业动画作品中,学习的压力被放大成为一个“蒸汽世界”,成堆的作业被放大为维系这个“蒸汽世界”的能源,而学生背后再普通不过的书包,在动画的语境下被转译为高大可怕的怪物,孩子手中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在动画里则成了向往快乐与自由的象征。通过动画的语言,《水脑袋》要表达的含义就变得更加明显、更加极端,而且更加震撼。也许对于身边背着书包的小孩,人们可以习以为常、毫不留意,但观众不可能对这样一个充满蒸汽与压力的书包怪统治下的世界视而不见,这就是“小题大做”的作用。由一个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以及感同身受的真情实感引申出一个能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社会话题,这样的题材与“翻译”应该是指导老师最希望看到的。这样一部动画不仅具有与生活迥然不同并充满惊奇想象力的幻想世界,同时也具有一个大家熟悉和理解的现实含义。观众能够在这样一部动画中找到自己的切身体会,并广泛关注,这就是《水脑袋》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将天马行空的浪漫与打动观众的要求完美结合的一个典型范例,这也正是文艺作品题材选择与构思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一个良好体现。把“小事”往“大”了说,这是提供给学生构思故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而另一个思路其实就是将这个方法进行经脉逆行的修炼。“大题小做”,这个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路其实也不失为一种方法。简单地讲,就是把“大事”往“小”了说。以笔者指导的《黛子小姐》为例。片中涉及的环保题材包含了很多内容,也被各种媒介演绎传播过无数次,这个视角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对于这样一个内容,要想让人眼前一亮是有难度的,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在看过了那么多类似题材之后,很多人已经对于这样一个主题有了一些定式的思维,很难再真正打动观众。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大题”却通过创作者的大事化小的方法一下子变得富有创意,让人印象深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大题材下的小故事确能比一些场面宏大的大片更有信服力,更加能够感染观众,真正触及观者的心灵深处,即便是大题材、“滥题材”同样可以做得真实感人,生动有趣。塑料袋的不可降解,这其实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但这部动画并不是一味地致力于刻画污染的世界或是如“2012”般的灾难后果,他们大题小做地将这样一个故事缩小到一个塑料袋与一只纸杯子中的“凄美爱情”之中。也许大家对于不降解的白色污染还没有非常感性的认知,但没有人不能体会这样一段生离死别的“爱情”。用两个人的“小世界”来反映出一个“大的世界”,将晦涩难懂的科学道理转化为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这样一种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的做法是笔者尤为赞赏的。总的来说,不管是大题小做还是小题大做,这实际上都是笔者作为指导老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事物,站在不同的层面,运用动画的想象力和逻辑来表述想法和主题。当然,上面提及的两种方法并不是数学公式,在构思题材和故事时,并不是要学生机械地进行套用,最关键的还是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与思考生活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们在创作选材与构思上才可以游刃有余,从容应对。自己的生活是构思创作的源泉,而自身的能力则是实现创作的基础。指导老师从始至终都应该要求学生的创作不脱离生活,同时也不能超出自己的制作能力。

作者:钟鼎 刘蓉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第4篇

[关键词]工学 人才培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引言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在各个高校设立,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的食品行业专门人才。但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要。工程底子薄、工学理论知识匮乏,已成为日益暴露出来的显著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工程教育体系不够健全,教学和食品工业现状脱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工程素质距离企业的要求似乎越来越远。因此,必须加强工程教育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研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对工程全球化、复杂化的挑战,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1]。

本文对57所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大纲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包括18所综合类院校,13所工科院校。将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分成四部分,基础课程;专业知识;实践环节;创新能力。通过探讨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找出影响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得到能够促进工程能力培养的最优培养模式,更新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作用,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能力。

二、基础课程教育培养模式的调整

(一)适当缩减公共基础课学时

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基础教育等方面。在本研究所调查的21所工学类院校当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为40-60%,其中,工科类院校专业课学时多于综合类院校。基础课占总学时比重过大,这导致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相对少,专业知识薄弱。在基础课程教育过程中,英语和数学占学时比例最大,而在现代高中教育环节中,英语和数学等常规课程已经涉猎了一些大学课程内容,学生上了大学之后,这些内容还会重复学习30-50学时,这不仅浪费时间,还直接减少了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如果将这部分学时应用于专业课的学习,势必会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丰富。

(二)加强学生工程基础知识的训练

在工程训练方面,作为工学类院校的学生应掌握有一些工学类基础知识,如:机械基础知识和电学基础知识等,以便将来可以从事一些食品机械与设备的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工科院校对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教育要好一些,基本能有90-120学时的学习,而一些综合类院校却忽视了学生工程基础的训练,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偏软,缺乏工学学士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因此,应调整基础课学时,保证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学习在100学时以上,满足现代社会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完善

(一)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必修课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属于工程类课程,在进行教学时应避免填鸭式教学,教师讲授要少而精,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学习方式,培养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种媒体,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准确、生动和客观。例如在讲述食品机械与设备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入食品机械单元操作的动画或录像,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食品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加工过程。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世界上或我国大型食品工厂的图片或录像,使学生对现代化食品工厂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另外,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通过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考察,如考试、讨论、读书报告和论文等形式,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独立思考,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丰富专业选修课的种类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把握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和新动态,使教学内容不仅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同时成为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2]。增加工程类专业选修课,可以将一些工程类课程的基础部分设定为专业选修课,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食品机械及设备原理、设计和制造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建设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工学类院校共同努的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实验课的教育,实习环节的培养和毕业设计的训练,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通过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食品工程类课程实验多为演示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演示实验直观、生动、有趣,在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并且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演示,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演示食品机械的单元操作过程;课外演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观演示实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演示走廊,在教学楼或实验楼里专门辟出一定的空间用于摆放一定数目的演示实验,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参观和学习[3]。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涵盖多项技能和多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为重要,这类实验一般应占实验教学总学时的1/3以上。使学生能够对食品单元操作、过程控制、能源综合利用等现代食品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熟悉和掌握。

(二)通过实习环节使学生增强对食品行业的了解

实习环节是本科生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了解和掌握的过程,也是学生首次真正接触食品工厂,从对食品工业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实行一学年三个学期的教学体制,在暑假前后安排第三学期6周左右的实习,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自主安排实习日程,完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和食品工艺实习。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社会调查实习,让学生自行设计社会调查表,发放调查问卷,及时掌握食品行业动态。设立食品工程系统设计实习,利用3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使用CAD制图软件自行设计一套食品加工系统,完善食品工程环节的学习。实习环节的考核要把对企业的了解、对行业的了解、对市场的了解作为考核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提高对各实习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的积极性。

(三)通过毕业设计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是培养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工程基础训练,对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适当延长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环节的时间。学生可以在寒假完成3周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针对所研究课题进入相关食品工厂进行模拟工作的阶段,通过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还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准备状态,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受到提出问题、检索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实验验证、撰写说明书和毕业论文、接受答辩等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具有正确观察、缜密思考、总结归纳等方面的能力及良好的实验习惯、诚实记录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本科专业人才,为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设计、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

五、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随着各大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就显得更为迫切[4]。

高校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有会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本科生可对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学习和研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进来,辅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学生在进行课题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就培养了他们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提供本科创新基金,学生经过市场调查及社会调研后,在学校的支持下选择创新课题,并作为第一研究人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这样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培养独立开展工作、自主创新的能力,尤其要鼓励他们在运用知识、锻炼能力、掌握技能中多动脑筋、想办法,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科学、严谨的作风,同时,还对学生毕业后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结论

针对当前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背景薄弱这个主要问题,构建了能够促进工程能力培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最优培养模式。第一,基础课程方面,缩短基础课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在大学一二年级增加工程类基础知识作为选修课,使学生更早的接受工程训练。第二,专业知识方面,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工程类选修课的比例。第三,实践环节方面,增加工程类课程实验,并尽量建立演示走廊及开放性实验室,在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增加学生工程方面的训练,突出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作用。第四,创新能力方面,设置课外培养计划,并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更早的接触前沿科学。

我国在改造传统食品工业方面正面临转型期,新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必将代替原有的陈旧的落后技术,这需要一大批理论知识丰富,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专门人才。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培养符合现代化的食品工业要求的毕业生,使他们系统掌握食品营养、加工工艺及生产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并成为能够从事食品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推动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食品工业不断现代化,逐步迈进世界强国的行列。

[基金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

[参考文献]

[1]赵辉,平文祥等.综合性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66-67.

[2]李先保,郭亮.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2):59-61.

[3]丁培峰.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模式.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46-11347.

第5篇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定位问题。数字媒体技术是新兴专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专业覆盖面大,外延深远,边界模糊。一般认为数字媒体技术是结合艺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跨学科专业。本文分析了社会对跨学科专业的非理性期待,指出专才比通才更适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并对专才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跨学科专业;通才;人才类型;数字媒体;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国家对新兴行业的关注与扶植,总能在教育领域率先看到迹象。2000年后,随着政府对动漫产业加大投入,各地动画院、系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尖露头。最近一两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同样迅猛发展起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感叹“形势大好”之余也必须跳出喧嚣,扪心自问,具备怎样的素质才算数字媒体技术的合格人才?我们是否有能力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1 “跨学科专业”与“通才”

数字媒体技术“应该”是一个有前途的专业,除了新潮的字眼外,专业的综合性成为受人青睐的重要因素。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成为本专业自我介绍时最常用的标签。人们期望这个专业培养出汇通文理的英才,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做到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几乎所有人都对专业前途抱有不算谨慎的乐观态度。至于乐观的依据,似乎有些似是而非。

首先,习惯性高估新专业的社会人才需求。在探讨新专业建设的迫切性时,我们常听到类似的提法:某专业人才缺口XX万;与国外差距有多么大;相关行业产值多么惊人等等,数字无不骇人听闻。以动画为例,我们不难听到这类论证过程:

(1) 列举中国的少年儿童的数量多么多

(2) 列举中国人均消费动画片的时间多么短

(3) 推论中国与动画强国差距多么大

(4) 继续推论中国动画人才缺口有多少

(5) 总结中国还需要培养多少动画人才

看上去这样的论证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结合国家大力扶植动漫产业的相关报道,似乎不论我们如何扩大动画教育规模都不过分。四年时间很快过去,等待动画专业毕业生的不是梦想中的高薪职位,而是残酷的竞争与淘汰。动画行业对源源不断的毕业生没有显露出预想中的好胃口。人才缺口确实存在,某些人才甚至是稀缺。但是需求只有和购买力相结合,得出的数据才有参考意义。我们都知道,经济危机爆发后种种疯狂销毁物资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产品真正过剩,而是面对大众购买力的相对过剩:穷人买不起的商品只能被资本家销毁。如此简单的道理不难明了,在一哄而上的办学热潮中被有意无意忽略的问题总会在某个时候显露出来。当数字媒体技术的本科生毕业时,他们会不会成为相对过剩的“商品”呢?

其次,人们对跨学科专业盲目乐观。我们总认为跨学科专业能够培养通才,他们在两种知识体系间恣意傲游,融会贯通,达到所谓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无论哪个领域内的专家,工作中难免遇到其他领域的棘手问题,看他人处理时手到擒来,不免感叹通才之难求,进而对跨学科专业抱有殷切期待,希望培养兼取二者之长的人才。而真正的跨学科专业可能并非二者简单结合,这些学科解决的也许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以工业设计专业举例,工业设计是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她一度被人称为工业造型。在外行人看来,工业产品可能存在好用不好看的问题,如果有懂美术的人来装饰一下外表,一定会得到一个好卖相。内行们当然清楚,机械加美术不等于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所要解决的人机交流问题也不限于造型。从这个角度讲,工业设计培养的是工业设计人才,这是专才,不是通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呢?当我们把动漫、游戏、多媒体等内容统统放入数字媒体专业的范畴内时,使用通才一词也许带有几分无奈。这个专业的涵盖面过于宽泛,每个具体的方向都独具特色。倘若目标不清,泛泛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得到所谓通才必然百无一用,难当大任。

2数字媒体技术本科生的市场需求

本科毕业生能力不足是近年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四年的大学时光没有赋予学生独当一面的能力。不可否认,学校的人才培养思路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希望学生成为行业内的高端人才,学生也以高端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这里所谓的高端人才是指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比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创意总监等等。作为职业生涯长远规划,这些目标并非高不可及。而作为本科教育的终点和职业生涯的起点,这些工作并不适合大多数毕业生。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本科教育应当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动画、游戏、多媒体等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既有重叠又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大致上把各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分为三类:

(1) 创作型。创作型人才是数字媒体作品的灵魂之源。导演、游戏策划、设计师、插图师都可以看作不同层次的创作型人才,他们决定作品的风格与特点。

(2) 开发型。开发型人才是团队基石。有竞争力的团队需要自己的核心技术,开发型人才是团队中的技术骨干。他们为工作正常开展铺平道路,同时进行技术创新,为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3) 操作型。操作型人才是产品制作的主力军。拥有过硬的操作型人才群是团队效率的保证。

以上三种人才在本科毕业生中都能见到,但人才比例与市场需求却不尽匹配。操作型人才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与创作型和开发型人才相比显得地位稍底,加上老师们时常流露出对创作者和开发者的格外尊敬,都让志向高远的本科生对成为操作型人才心生抵触。

这令我想起在北京工业大学金工实习时的一幕。带领学生实习的大多是有经验的老师傅,偶尔也可以看到高年级的本科生。机电学院的老师向我们介绍,这些学生都是有心人,他们勤练加工技术,在毕业前就可以拿到八级工的资格。老师傅们辛苦多年,拿到六级就不容易,再往上需要理论支持,不容易通过。本科毕业生具备专业知识,同时练就过硬的操作技术,工作好找,日后从事科研工作,自己动手不求人,效率大大提高,评定职称也用得到。

不只是机械领域,各行各业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从来不曾短缺。企业招聘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指操作能力。比如招聘工业设计专业往往要求三到五年的工作经验,要求应聘者熟悉各种材料,能够制作模型甚至功能样机。动画公司对应聘者手中的一打证书不感兴趣,甚至对作品展示也不信任,现场制作成为证明自己最有效的手段。

大型企业可能看中学生的发展潜力,耐心培养;一些成熟的行业可能会给学生按部就班的成长环境,比如建筑学。更多普通的用人单位期待招募能够迅速承担责任、发挥作用的人才。操作型人才,或者那些具备过硬操作能力的人才将成为他们的首选。另外,高校自身的研发工作也需要相当数量的操作型人才支持才能顺利进行。

创作型与开发型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主创者与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只能是少数人,那些“志向高远”却没有得到相应职位的毕业生同样可能面对琐碎的操作性工作。创作型人才会遭遇更尴尬的情况: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创作者,专门的创作型人才可能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游戏公司的策划人员可能来自美工、程序、甚至音效师。动画大师们也来自各种不相关的专业:宫崎骏的政治经济学背景和手冢治虫的医学博士身份被人津津乐道;电影导演中的美术、摄影、演员、广告出身者更是不胜枚举。我曾经听到一位老师给导演专业上课时告诫学生们努力学习,不要自我感觉良好。当其他行当的优秀人才都来“客串”导演并漂亮的完成任务时,所谓的科班出身的导演该如何应对呢?每个相关行当都有一技之长,平时各司其职,靠手艺吃饭。有创作冲动时可以随时上位来当导演,进退自如。而导演专业的学生倘若学艺不精,回旋余地就非常小了。

三种类型的人才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操作型人才的风险小、就业率高,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多。可以作为数字媒体技术本科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

3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原则

作为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学科中,建筑学体系最成熟。历史最悠久,学制是五年。与之相比,涵盖更广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四年的学制无论如何不算充裕。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本科生需要修完190学分。其中64.5个学分由学校统一安排,如果再减去毕业设计、专业英语和学生可任选的其他学科课程,由专业安排的课程不到100学分。在这90多学分的限制下,如何将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师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不论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哪个具体方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都免不了开设若干工具软件课程。软件已经不仅是锦上添花的增效工具,而是如同绘制草图的铅笔,成为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思想表达手段。

高校的教师大都不愿过分强调工具的作用。而是试图告诉学生,工具只是手段。手段本身不重要,如果拥有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总会找到合适的工具。反之如果先入为主的死抱着工具,必然陷入舍本逐末的危险境地。道理没有错,却不好操作。对多数学生而言,在进入社会前熟练掌握几种软件只是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此时对他们灌输工具的局限性,弊大于利。

为社会培养的人才最终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软件类课程的设置是否必要,先后顺序是否合理,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工作需求等问题都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听取资方意见,可能的情况下邀请企业一线员工授课。经常举办专题讲座对师生了解业界动态和企业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考察行业通行的数字媒体作品的制作流程,可以反推出高校的实践类课程体系,让学生实践活动结合社会需求,并不断进行自我调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多多益善,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所谓社会需求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清醒认识。

第一:滞后性。如同市场调节固有的局限性,社会当前需求可能与未来一、二年有所差异。学生从开始学习到成才需要时间积累,高校面向未来数年培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软件课程如此,其他知识点也是这样。

第二:功利性。首先,雇主寻求有用的、好用的人才,“淘汰率”的问题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有人计算过一名日本动画爱好者从考学到成为史克威尔公司的正式三维动画师需要经过层层筛选,几近万里挑一。国内的一些动画公司边制作边搞培训,培训中涌现的吃苦耐劳成绩优秀者有望留下工作,淘汰率同样很高。对此学校和教师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站在学生立场考虑问题。

其次,社会需求既要满足,也要引导。在手机尚未流行时,西门子公司曾经做过关于手机的调查问卷,试图帮助公司判断手机的发展前景。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德国人不需要手机。西门子由于误判而在手机竞争中落后于对手。社会对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的功利性体现在:目前没有雇佣的未必是不需要的。比如在配套环境成熟前,企业对某些高端人才没有显示出应有的热情。高校面临和企业相似的问题,迎合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引导需求。预测和引导人才消费方向应该成为高校的基本能力。

另外,站在某些企业的角度看问题,可能对高校的课程设置轻易褒贬。部分课程似乎显得多余、没用。究竟有用还是没用;多余还是必须,不能仅从某些企业角度看。我曾见到老师们讨论高数是否有用,大家普遍认为对于软件类本科学生,线数比高数更有帮助,但同时也提到,高数成绩好的研究生在科研中后劲十足。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们来源广泛,归宿多样,大学是他们认识自我,发掘潜力的舞台。他们可能去各类岗位工作,也可能继续深造,自主创业。

第三:单一性。企业的流水线生产需要专业高效的人才。这样螺丝钉般的专才是否需要用四年时间来培养呢?我们可以和中等职业教育对比一下。

第6篇

论文摘要:针对AutoCAD课程应用的特点,提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AutoCAD教学设计思路,探讨中职AutoCAD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适应行业需求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原则,使教学过程紧扣中职生就业的行业需求,发挥AutoCAD课程在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突出作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技术的成熟,目前CA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制造业,AutoCAD便是CAD技术中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电子、汽车、造船、航空航天、轻工、纺织等领域的工程绘图软件之一。为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很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对AutoCAD应用技能的把握不足,使中职学生在AutoCAD应用领域的就业不理想。为了改善这种现状,AutoCAD的教学要从行业对AutoCAD人才的要求出发,围绕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绘图能力的目标开展教学。本文就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AutoCAD课程教学设计改革与同行的专家、教师共同探讨。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AutoCAD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AutoCAD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图形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用AutoCAD绘图如果脱离其应用领域的标准和规范,绘出的图形将没有价值,因此AutoCAD的教学应紧密切合行业实际应用要求。目前在中职教育中,AutoCAD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脱离行业应用、随意性大等问题,有相当部份教学仍局限在学习AutoCAD软件本身操作上,使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水平不高,距离AutoCAD应用岗位要求甚远,这样的后果就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在AutoCAD应用领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困难。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AutoCAD的教学要从行业对AutoCAD人才的要求出发,围绕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绘图能力的目标开展教学。

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AutoCAD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AutoCAD教学设计要体现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紧密结合行业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以行业需求能力为本位,培养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改进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将与教学有关的各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及教学实施过程的方案。以下是我在计算机应用专业AutoCAD教学设计上的思路要点:

(1)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行业需要能力为本的原则。AutoCAD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停留在商业软件本身菜单、工具等界面的学习操作上,而应以AutoCAD应用行业对中高等专业操作技术人才的技能需求为立足点,针对AutoCAD不同行业应用方向确定相应具体的教学目标。如:AutoCAD应用于室内装饰施工图设计方向,确定教学目标为能根据客户要求独立绘出符合应用规范的原始房型图、平面布置图、地材图、电气图、顶棚平面图、空间构件立面图等。此同时,再尽量把职业资格考试融入到教学目标中,实现学生就业“双证书”的良好条件,充分展现职业教育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鲜明特色,使中职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保持竞争优势。

(2)教学内容体现行业实用和够用的原则。根据AutoCAD不同行业应用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突出行业应用性,岗位针对性,体现职业应用的特色。目前兼顾行业实用性内容的教材不多,案例不具系统应用性,由此笔者通过走访行业收集来自于行业实际应用的设计绘图作为教学案例。如AutoCAD建筑结构绘图部分,收集了来自于原我校毕业学生所在的专作建筑结构绘图和效果图制作公司的实际应用图为例;装饰设计图部分,收集的是来自于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图为例等,这样充分缩减教学与行业应用之间的差距,使教学与行业应用零距离。由于学生绘图经常出现线型、标注样式、字型、字体大小不规范的错误,还应把工程制图标准和规范包含到教学内容中来。如建筑设计常用尺寸,家具尺寸以及线型规定等。此外,还可以按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以定单式服务的形式确定AutoCAD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AutoCAD应用水平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能直接上岗就业。我校的“建筑巡游动画”校企结合精品专业便是这种模式。

(3)教学方法选择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学习原则。以学以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诸方面去分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起源于德国的行动导向型项目教学法,笔者实践认为是很好的一种AutoCAD教学方法。如AutoCAD应用于室内装饰设计部分的教学,具体实践如下:第一步,项目设计选课题。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AutoCAD教学要求项目课题应切合行业实际应用,这里我选择了来自于一家装公司的两室一厅的户型装修设计项目,让学生明确了该项目的实际应用意义。向学生给出该项目后,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第二步,项目规划和确定目标。首先规划完成项目的时间为12课时,再按实际应用需求将该项目分成设计绘制平面布置图、顶棚平面图、空间构件立面图等6张图纸。再把全班学生分成每7人为一组的小组,每小组共同完成项目图纸设计,每组指定一名学生为负责人。第三步,准备阶段。老师为学生准备原始房型图户型尺寸和绘图规范与标准等必要资料,让学生自已上网收集准备修饰图块素材。第四步,项目实施阶段。让学生按客户要求独立设计绘制装饰图纸。要求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必须遵照制图标准和规范,让学生将良好的绘图习惯带入绘图实践中。这个阶段老师主要起组织协调作用,及时解决学生设计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错误。第五步,展示项目阶段。让各小组展示他们的设计图,相互欣赏他们的作品。第六步,评估项目。由学生互评和老师总评,促进学生今后作出更好的作品。AutoCAD教学应用行动导向型项目教学法使学生从教室和书本走向了行业应用,教学效果显著,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4)教学评估坚持行业应用标准为依据的原则。教学效果评估要以行业应用标准为依据对学生的AutoCAD绘图应用能力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通过教学评进一步促进教学设计改革。

三、优化AutoCAD课程教学设计的措施

切实实CAD能力的目标断提高,在相关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AutoCAD课程教学设计,笔者提出以下优化措施:

(1)培养一支能够适应职业学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技能性和实践性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变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适应职业教育需要和实践能力较弱的状况,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从学科专业型向专业与技能综合型的转变,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引进来自行业工作的人来校任教也是提高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我校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已从两方面迈出了第一步,部份专业课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到相关行业学习工作,也引进有来自于行业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以进一步促进教学与行业的紧密结合。

(2)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必须要有较多的实践训练。因此,学校应加强实作场地的建设,除了校内的AutoCAD实作室建设外,此外还应建立校外行业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见习、实训、实习的需要,坚持产学相结合,走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我校计算机网络、建筑巡游动画、影视多媒体等多个专业已在行业建立了较成熟的校外实训基地。

(3)深入行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职业岗位对AutoCAD应用能力和水平的实际要求,笔者多次走访建筑绘图企业,室内装饰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对AutoCAD绘图能力的要求。此外,请历届毕业生回校座谈,谈工作经历,谈工作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所欠缺的知识。这些措施更有力的促进了教学设计改革。

结束语

随着CAD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需求技能的不断更新,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实践和总结,由于AutoCAD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AutoCAD的教学要始终要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从行业对AutoCAD人才的技能要求出发,围绕着提高学生应用绘图能力的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案,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AutoCAD专业绘图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 2004 抓住机遇, 积极进取, 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第7篇

关键词:流体输配管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99-02

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在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后,成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流体输配管网》课程则是在新专业培养方案中构建的新课程,是调整后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将原有教学体系中的《空调工程》、《燃气输配》、《通风工程》、《供热工程》、《建筑给排水》、《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建筑消防工程》、《工厂动力工程》等课程中的管网系统水力计算抽出,经提炼后与“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中的泵与风机部分进行整合、充实而成的一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向来被认为是讲授的难点与重点。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可加强并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向多个专业方向拓展打下基础。《流体输配管网》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并将影响到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合理组织教学是值得教师探讨的问题。

从身边的工程实例出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流体输配管网》讲述建筑设备工程中各种流体输配管网的水力特征、工作原理和水力计算方法,以及与管网配套的动力源——泵与风机的基础理论和选配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联系具体的工程管网,要求学生对实际的管网有基本了解。但是《流体输配管网》的教学一般是安排在专业基础课之后进行,这时学生虽已进行认识实习,但对专业的了解仍很粗略,对实际管网的了解也很模糊。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从系统的高度把握流体输配管网的功能、组成,并直接影响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建筑,从管网系统要完成的功能出发,分析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由学生归纳出系统的组成和特征。例如,讲到热水供暖系统时,就从教室里的散热器开始,一步步揭开隐藏在建筑内各个系统的形式及组成,也可从居家住宅可能遇到冷热不均的情况出发,引出对管网热平衡和调节的思考。在讲到集中供热时,可让学生分析我校的情况,从中得到对水力工况相关的认识,并分析在集中供热供冷中要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分析引导,使学生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引出一些在本课程中仍无法解决,但对工程实际非常重要的问题,使学生对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充满期待,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

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有这样一个工程实例:某地下室有两处竖井通向地面,地下室中摆放着冷设备和热设备。现地下室中散热设备所产生的热量及室内的污浊气体不能较好地散出地下室。让学生以工程师的身份为甲方提供方案,使散发的热量及污浊气体得以消除。

学生接到问题后积极思考,运用刚刚学过的气体管流的水力特征及工作原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1)移动冷、热设备,把冷设备全部移动至一竖井下,把热设备移动至另一竖井下。(2)还是移动冷、热物体,冷热物体间隔摆放。(3)冷、热设备不移动,在地下室中间再掘一通风竖井。(4)冷、热设备不移动,在一竖井中设置送风机,另一个竖井中设置排风机。(5)冷、热设备不移动,只在一竖井中设置排风机。如图1所示。上述方案中除了方案(2)无明显效果外,其他方案对排除地下室内多余热量及污浊气体都有一定的作用。且各方案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有的方案只需移动设备就可产生效果;有的方案增加了造价,但是可以不移动大型设备;有的方案不用移动设备,需安装风机,增加了运转费用,但可控制通风效果。方案各有优劣,若要适合甲方的要求及工程实际需要,需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通过解决这类灵活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流体输配管网》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并且有很多系统示意图,如果采用传统板书的方式,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会占用原本有限的课时,也很难用传统的方式讲清、讲透,效果不佳。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CAI课件的动画、声音等媒体文件去演示系统的流程,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介绍系统组成时,尽量采用现场拍摄的工程系统照片和厂家的设备实物图片。因为有些系统和设备学生有可能在生产实习中见过,并留下了印象,但对其功能并无太深的认识。采用实例和实物教学,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重温实习时所遇到的困惑,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将课堂学习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2)在讲述系统功能和流程时,充分应用动画,并用颜色变化表示系统中流动工质的状态变化,这样可使学生形象地理解管网在流体输配、能量输配方面的重要作用。(3)在讲述强调分析过程和步骤的内容,如管网压力分布和水力工况分析时,可以在讲述分析原则的基础上,将分析过程动态显示出来,使复杂的分析过程一步步深入。配以公式及文字说明的动态分析过程将课程的难点逐步分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另外,在教学时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从工程实际中引出问题,其次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教师适时引导,最后以学生总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在管网调节中泵的串联并联内容教学中笔者采取这种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改进教材的不足,补充部分内容

目前所用教材是在专业更名之后编写的教材。由于编写时间短,使用时间不长,教材内容难免存在各种问题。教材中缺乏需要用的各种数据表,例如,在管网水力计算中,需要用到各种管件的阻力系数表、各种设备的阻力表、热水采暖系统的水力计算表、供热管网水力计算表、重力循环附加作用压力表、水的密度表、泵与风机的性能参数表等,教材中都未见到。因此,教师只能自己归纳整理成册,分发给学生。教材中对调节阀的讲述,对阀本体构造介绍较多,而对现今使用的调节阀门又缺乏介绍。教师自己可以增加内容,加以介绍。现在分户热计量系统在民用住宅建筑中广泛使用,教材中却没有任何关于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的水力计算内容;目前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技术广泛应用于西部地区,其水力计算方法与之前散热器采暖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教材中没有任何提及,都需要补充相应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适时补充新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适应社会发展。

《流体输配管网》是将原供热工程、通风工程、空气调节、燃气输配、建筑给排水等专业课中具有共性的部分提炼出来而形成的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专业基础知识覆盖面广,涉及管网种类多,内容繁杂、而学生又缺少具体的专业知识支持。共性的知识点多、方法复杂、思维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从身边实际工程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工程知识,再通过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自豪感。配合多媒体教学,可避免专业基础课的抽象性,使学生对复杂管网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傅祥钊,肖益民.流体输配管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张健,张金萍,李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系统性生产实习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3]张健.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建环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研究[J].甘肃科技,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