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05:47: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业职业规划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筹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却很少考虑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其结果往往都是“毕业即失业”或者频繁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当前所倡导的“先就业后择业”理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但作为高校毕业生,如何在就业资源非常有限的当下,选择一份更加契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意义重大。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明确和树立自身未来发展目标,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设现状及问题
国外的许多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测评,学校主管就业部门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学校还设有择业指导专业, 甚至还设立了学科硕士点及博士点。在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了对学生职业定位及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学校及专业;在学生入学后,即着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和辅导;同时,注重学生就业前的实用职业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之后,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开始被人们所认识,我国高校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学校还将该课程归属在招生就业部门管理,这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效,也是职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看,作为新生事物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职业规划指导主体的缺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 职业指导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专家来完成。但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根本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 有的院校即使有一些,但多数也没参加过专门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各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都是由党政干部或辅导员来做,他们是在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这种主体上的缺位,一般很难真正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 职业规划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许多高校将职业规划指导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指导,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来传授相关的就业面试技巧,再有的就是举办全校性的职业规划大赛。
总的来说,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真正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3. 职业生涯规划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1]
很多高校为图省事,仅给毕业班学生开展简单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或者到了大四才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纯粹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救急药,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这样的应急举措,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职业规划指导形同虚设,效果很难保证。
二、改进的对策
1. 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对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理念得到普及。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向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同时还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好的做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层次、上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规划未来发展,确定自身定位的良好载体。
2. 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机构设置与专业化队伍建设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可下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主要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及授课安排等工作,负责解答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该机构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真正内涵,创新观念,提升服务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咨询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亟需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咨询师队伍。结合目前各个高校自身特色,从事该项工作的队伍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来配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老师。同时还需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培训学习,充分保证教辅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规划知识。
3. 合理安排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课外指导
高校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确立全程的课程教育体系。[2]具体来说,高校应当重视课程开设的阶段性及目标性,不同年级应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指导。一般地,应力争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得大一新生一进入大学就能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职业内容,认识自我,以及职业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及条件;组织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及择业方面的建议和想法;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大一学期末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深刻剖析在个人能力及认识自我方面的体会。到了大二、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状况,逐渐学习掌握一些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立自己的未来求职目标,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比较当前自己与所确立目标间的差距,结合目标有的放矢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进入大四后,就是具体指导学生实现自身求职目标得阶段,即通过各种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工作进行总结,检验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的讲座等。
4.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开展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是一项检验学生职业规划合理性以及反馈职业规划教学实践成效的重要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牵头组建测评小组,测评小组可以由在职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就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开展测评并做出解释,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进行自我职业选择提供参考。[3]为提高测评效率,同时也为适应普遍性原则需求,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最好是能建立一套测评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繁杂的任务,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实际特点出发,兼顾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布茂勇,唐玉琴.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1-54.
关键词:职业规划;辅导员;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332-02 一、职业规划的内涵和意义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国家、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组织管理、教学管理、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借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尽早地认识自我,明确学习目的,对于促进学校的学风建设,实现成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职业规划的概念。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职业目标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系统工程,它指的是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作的方向性的方案。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社会职业的现实要求;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学生自身。
2.职业规划的意义。(1)可以发掘自我潜力,增强个人实力。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主要是在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和家长布置的任务中度过的,大学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的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个时期是职业规划的准备期,如果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现有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职业规划,就能合理的定位,并不断的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可以提高人生发展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学生的心智成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正是学习和掌握各项知识和技能的大好时机。因此,制定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帮助和鼓励学生努力奋斗,把握机会,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浪费青春。同时,制定职业规划会使人更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个人严格执行职业规划,逐步走向成功。(3)可以有利地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过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规划设计、具体实施等阶段,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以便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行业职业特点,调整就业期望值,明确就业目标,准确定位,从而推动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意义及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就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来看一般包括学生的思政治教育、资助工作、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当然,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辅导员也开始承担就业教育工作。而且,作为与大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教育者——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直接参与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辅导员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教师,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等负有指导职责。同时,作为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第一课的思政教育开始就可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这样能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可以让每一位大学生充分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度发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积极应对社会形势变化,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从容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赢在职场的起跑线上。
2.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合适参谋者,能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对大学生个体的了解也最直接。在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他们可以根据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参谋,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专业、 有不同的智力基础、 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水平,这些使大学生的个性有所不同。如果职业规划指导不结合大学生的个性,为求简便而使用统一模式指导,必然使职业规划流于形式,也必然没有实效。
3.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理想教育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辅导员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事务的管理者、 指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最基层、 最直接履行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是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活动的最理想人选。在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活动中,不断地弘扬核心价值,坚定理想信念,使他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自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愿意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民族、人民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三、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两项重要工作,而职业规划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系统性表现,加强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为学生毕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抓住一年级,灌输职业生涯设计基本概念。许多大学生在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混淆职业与专业的区别,选择专业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职业规划工作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的兴趣所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初步的设想,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的自学性,同时适当灌输就业竞争意识,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设计概念,培养职业意识,引导他们适应从高中到大学教育方式的转变,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学好专业知识。
2.深入二年级,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经过大一的过渡,学生基本上了解并适应了大学生活,这时候,职业规划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开始着手职业生涯设计。要侧重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 塑造和完善自己,激发专业兴趣,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建立合理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1)“知己”——学会分析自身的的得失、优缺点。大一被动的适应的大学生活后,大二要对大一生活进行分析总结,找准个人得失,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职业奋斗目标。(2)“知彼”——了解专业就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找出自己的差距,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3)“实践”——理解、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参加兼职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工作责任感、 质量意识、 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培养工作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4)“实现”——根据“知己”、“知彼”、“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并为之努力。
3.把握三年级,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性的指导。大三,通常被认为是大学的分水岭,有人开始为考研准备,有人开始为就业做准备,有人开始在出国深造还是个人创业上犹豫等,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一定要指出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可以根据个人或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的有效调整。这个阶段应侧重指导学生:(1)引导学生对大一、大二生活进行总结,纠正错误的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2)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和就业市场对应聘者素质的要求,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个人的就业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确立职业目标。(3)使学生了解就业方针、政策,学会如何收集就业信息,掌握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程序和内容,知道常见的劳动争议,了解劳动关系权益保障,从而增强劳动法规、法律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操作和对人才的需求,提早做好就业准备。
4.立足四年级,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技巧、个性化就业指导。大四,大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在校的时间只有半年,在这半年时间内,应该对毕业生侧重择业技巧、和个性化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本年度就业形势和政策,居安思危,降低期望值,准确定位,调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等,从而促使学生顺利就业。
总之,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管理,作为教育的直接承担者——高校辅导员,应与时俱变,有的放矢以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点,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实施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就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明析自我定位,尽快适应大学,全身心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通过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既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实现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形成优良的学风。
参考文献:
[1] 胡雪飞.浅议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设计[J].社科纵横,2004,(4):120-121.
[2] 王若光,许溪沙,张徽.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09,(7):19-21.
[3] 陈莉,白冰.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J].东方企业文化,2012,(1):90.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和深造。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然而,当他们毕业面临找工作时,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成了他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新的就业机制――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已逐步被社会和毕业生所接受,这就意味着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享有“统包统分”的特权了。与此同时,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有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他们的就业成了每所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些都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开始,每年的入学率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向”大众教育”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的高考制度和人们对就业体制改革认识的滞后性,使得绝大多数人认为进入大学就是进入了保险箱,把大学看成是最终目标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大都不曾认真地考虑或规划过自己的职业,到了大学毕业时都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才适合自己,有些毕业生到了人才市场,面对这么多的企业,不知该向何处求职或者只是盲目地把简历投到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或者以高收入为标准,盲目跟风或者为能立足某地区,找任何一个岗位都行。甚至不顾自己的特点与长处等等,形成了求职的误区。如今拘着这种态度的人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职业规划应该从大学时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
如今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快速的信息流动使得人才就业更加灵活化。改革后的就业机制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等综合能力,所以在校的大学生们不能满足于考试及格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合理利用时间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我在高校工作的六年里,接触过很多学生,也许是因为他们专业好,找工作的压力相对较小,他们很少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不准,仅仅寄托于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我想,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们不光学习好理论知识。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通过不断的锻炼,长时间的积累经验,才能在面临就业时胸有成竹,才能抓住我们身边的每个机遇。所以,职业规划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时代的需要。
国外许多国家早在高中时期就有职业规划了。那么在他们考入大学前大多能按照自己的特长、喜好、性格等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而在我国由于教育模式的限制,使得许多学生没有太多的精力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只有到了大学才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训过程。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必将越来越重视规划个人的职业前途,更加愿意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训练。在大学时期做好职业规划在目前来看是非常必要的。
1,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心态。这属于自我认识阶段。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包括兴趣爱好,专业方向,性格特点,全方位地了解自我是对自己正确定位的最基本的前提。其次,建立良好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不要认为自己的学校不如别人,自己的专业不够热门。缺乏与别人竞争的勇气。
具体措施:①重视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规划,积极参加高年级学生座谈:了解专业特点及以后工作的性质和条件:②正确认识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影响,它给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③学年末,建议写自我总结,剖析对个人能力、未来职业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2,结合专业特征分析当前社会就业形势。这属于自我规划阶段。分析当前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
具体措施:①及时了解高年级就业信息,结合社会需求,分析职业规划的时效性;②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人际关系学、商务皮酬学、心理学等的选修课,为以后参加应聘做好功课i③业余时间多出去寻找试验性工作和兼职工作的机会,做出早期职业决策;④在校期间应当尽力多争取机会,实质性地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并尽可能结合具体的岗位要求参加实践,经过实践,有利于自己融入社会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3,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扩大社交活动。这属于自我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不妨称其为“牛刀小试”,就是运用我们之前的准备检验一下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
具体措施:①参加就业指导课,掌握面试、求职等方面的技巧;②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学会从大量繁杂的就业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有用信息;③征求家人、朋友、辅导员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认识自我;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科研活动,从实践中得到反馈,在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检验自己,提高自己。
4,通过各种职业规划的教育指导,对职业规划不断调整和修正。这属于自我实现阶段。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修正职业规划目标,调整职业规划策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赢得成功,走向辉煌。
关键词: 职业学院大专生 就业心理 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大专教育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大专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业等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大专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1]现在是本科生满街跑的时代,那曾风光一度的“大学专科”如今已被人形象地称为寒酸落魄的“弱势文凭”之一。与博士生、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等时髦名词相比,外面虽是春光明媚,但持“弱势文凭”的专科毕业生却遭遇寒冬之苦,在与本科生、研究生的竞争中,由于文凭的因素处于下风,与中专生同台竞争又略有不甘。有文献报道:大专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除略低于高三学生外,明显高于同年龄人群的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达到40%。[2]我于2010年10月5日到12月初在江苏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教育实习,针对毕业生的专业和心理健康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并且结合调研结果,对他们进行了心理就业辅导和人生职业规划辅导,希望有助于指导他们度过毕业前的迷茫期。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班的学生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从300多名毕业生中抽取样本50人,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并以访谈为辅。
三、调查结果
我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职业类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考虑到所在班级正面临就业,因此根据问卷的相关内容,设计访谈提纲,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初步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心理。采取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抽样了5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份,经过对数据进行录入,采取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1.87%学生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
2.91%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自信;
3.94%的学生表示有从事其他专业工作的想法;
4.83%的学生认为先就业后深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5.95%的学生认为在更高学历面前会自卑;
6.78%的学生希望去大城市工作;
7.85%的学生表示不懂职业规划有何作用;
8.78%的学生表示喜欢工作的流动性。
四、分析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了解到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大专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学历自卑,就业自信心不强,没有生涯职业规划,对未来比较迷茫,同时职业院校的大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要求较高,职业要求模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进行了一次就业心理辅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指导。
1.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从入学起,就建立新生职业规划档案袋,班主任老师、新生、职业规划老师应该加强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提供动态的监控手段,也有助于学校就业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高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3]职业规划老师应该让学生在三年的学校过程中认识到职业规划的一般步骤,如图所示,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途经,并用高效行动去达成职业目标。
职业规划五步骤图
2.职业院校大专生应保持一个积极的就业心态,克服学历自卑症,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现在社会,正从“学历型”转向“学习型,资格技能型”,[4]学历证书已经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而职业院校以培养以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的技工型人才模式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要重视平时的学习,克服浮躁心态,多动手操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为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做一个自信的准备。
3.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准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职业院校的学生要充分分析自己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应该认清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的环境,不要害怕工作环境的辛苦,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为自身的完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在进行工作选择时,要选择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经过压力的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不能害怕压力,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4.职业院校大专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支持。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毕业了就不需要再学习了;还有些学生选择深造的目的仅仅是获得一个本科学历文凭,学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落后于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5]信息时代要求人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变化,离开学校三年,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许是落后的知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职业院校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之余随时更新知识,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才能在竞争环境中胜出。
五、调查总结
人作为一个比较模糊的主体,很难用数字测量,又极易受误导暗示。因此,我们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状态,要采取积极性发掘而不是消极性暗示的态度,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问题。不能凭几个案例或问卷就轻易下结论。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大变迁时代,所有人都面临不断的心理挑战和社会压力,只有不断完善就业心理档案袋,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健康。职业院校大专生需要在思想上做艰苦的准备,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就业选择中要注意面试的技巧,和用人单位诚恳地进行沟通,切不可弄虚作假。在就业过程中,要调整心态,自信地树立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依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自己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5.
[2]陈选华.学生心理学基础[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251-252.
[3]陆洪.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8.
[4]谷松.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扬、泰”地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例[D].12.
作者: 洪向阳
春季到了,又是新一届大学生找工作的高峰期。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作为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选好第一份工作、找准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至关重要。这其中,理清就业、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更是成功的关键。
名词解析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师认为,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步入社会第一个最重要的生涯决策就是“就业”决策,确切的说是“择业”决策。
就业 简而言之,指的是寻找到一份工作,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从而解决自己的生活经济来源问题。
择业 而所谓择业,不光是找到工作,而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某个适合自己的、长远来看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功的职业,总而言之,它意在选择,是主动的、自主的就业,而非被动的就业。它应该是有“远见”的。
职业生涯规划 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比如: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计划与行动。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决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显然,仅仅谈“就业”就谈不上“职业规划”,而只有真正主动地去“择业”,才是有规划的职业生涯的开始。
究竞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目前我们常听到的声音最多的就是“先就业,再择业”,从上到下,从学校领导到学生当事人,从社会学家到普通老百姓,很多人都如是说。当然他们都会抱着自己的目的来说这话。
那么究竟应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向阳生涯职业规划师认为,只有让“择业”与“就业”保持同步才是上上之举,具体的说,择业好了才能去就业。因为,先就业,后择业,很可能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思考,更谈不上长远的规划,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人职不匹配的情况,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频繁换工作,三五年后仍业绩平平,结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我们特别提醒,尽管竞争激烈,大学生还是应该树立先择业的意识,出校门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人们职业的持续发展。
四大因素影响择业选择
那么,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择业决策呢?向阳生涯职业规划师认为,主要应从几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一,
当前的经济状况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又不想再拖累父母,于是饥不择食地随便就加盟了一家向他伸出橄榄枝的雇主。向阳生涯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小A是一个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大学生,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公司向小A发来了OFFER。而小A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宽松,求学期间还贷了些款,毕业后多压力下需要他尽可能快地早上班,早有经济收入,所以他自然就选择了那份看起来薪水较高的公司。小B是小A的同学,由于家庭条件挺好,小B也因此并不十分在意薪水的高低,反而能够对找上门来的工作进行了理性的筛选,最后选择了一家认为比较有潜力自己有感兴趣的公司。后来的情况是,小A所在的公司业务渐走下坡路,更要命的是,小A越来越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先前先择的这份工作,而公司内部转岗的可能性也几乎为O,结果小A的高薪很快一去不返;而小B所在的公司却越发展越好,工作也是越做越有劲,小B的工资也因此水涨船高。为什么同样优秀的他们,最后的发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分析表明,小A失败的关键就在于,他过分看重眼前的高薪而没有对未来的发展做理性的规划。
二,
亲人和朋友的影响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有时也缺乏判断力,家人的选择通常会对他们最终的选择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还有些学生朋友则很喜欢攀比,朋友找什么样的工作,自己也不假思索地跟着去。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师认为,适当听取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是必要的,但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见。
三,
社会环境、竞争环境对择业决策的影响
可能你的专业在就业时很受限制,也可能就业压力确实很大,也许你的相关专业正是冷门,站你“没得选择”;当然也许某些职业显得很热门,你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别人一起选择。对此,我们特别要提醒的是,就算你真的“没得选择”,也要选择一个与你目标接近的职业,再静待时机寻求转换。不要盲目追随热点行业,再热的行当都有可能会冷,现在的冷门行业将来也可能转热。当年的会计行业、现在的IT行业就证明了一点。
四,
个人志向对择业决策的影响
研究表明,志向远大者,都会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及职业生涯规划。这些人都会始终关注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职业发展道路,什么样的选择会对自己更加有利。对于他们来说,前面的三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或说只是暂时的问题。
而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者,则多会安于现状,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改变。如在择业上,常会是因为没有主意所以就不去选择,于是找个工作就可以了,“就业吧,先!”。这类人最需要外力的帮助,特别是在择业这样关键的决策上。
关键词:学前教育;职业规划;现状;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成为世界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取优势的关键,因此,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各国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学前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人才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是未来幼儿教师培养的摇篮,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前儿童的成长,因此,我国对学前教育专业改革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1.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规划教学形式单一、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现阶段就业形势及最新就业情报两个方面所展开教学的。除此之外,还会针对一些较为细节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如何设计求职简历、如何良好地应对应聘企业的面试等。这些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陈旧,缺乏丰富性,对学生不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而对如何扭转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如何使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或素质来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教育。就这一问题,高校应努力转变之前的就业指导方式,并丰富教材内容。
2.课程体系缺陷,缺乏实践环节
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学生的实践训练匮乏。很多师范生毕业后的教育工作,都是参照于以前课堂上教师的行为甚至是自己小学时期教师的教学行为,导致师范生的工作能力普遍偏低。例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实习仅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4%。虽然学校也会安排几个周的实习,但除去学生的准备和总结工作,实习时间也所剩无几。此外,实习内容单一,学生实习收获不大,不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3.学生对职业规划定位不准确
据调查显示,将近55%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明确的就业目标,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更适合参与何种工作认识模糊,导致学习过程缺乏针对性,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负面的作用。
二、加强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能力对策
1.转变授课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各所学校致力推进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想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就应致力于将原有的纵向教学方式转变为横向教学方式。每位教师负责一个专题,并针对该专题轮流为多个班级讲授,这样可以将就业指导工作分散至各个班级中,且分散在各个学期中进行。这种授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
2.应系统地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持续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一般来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内容包括学生自我分析、职业目标选定、职业目标实现策略和职业生涯实现路线的反馈和修正。在设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时,应该将以上内容合理地安排在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中,并且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实行职业规划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同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制订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
3.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职业规划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师范生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教学,如果未来的教师不能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他就不可能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至关重要。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教学活动与实践活相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伴随一些课堂实践。例如,在完成一个章节的讲授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当教师,模仿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找出优缺点。此外,还可以进行教学角色互换,教师安排一些小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备课,然后课堂上进行讲解,锻炼学生的授课能力;其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实习是师范生走上讲台前一个必经的实践、锻炼环节,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教师的工作。传统的做法一般是联系幼儿学校让学生进行旁听,实际上这种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应该尽可能拓宽实践平台,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真正地走上讲台,体验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要学科,必须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帮助学生找准职业目标定位,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马鸿凌.以就业为导向,对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途径的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调查 职业规划
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扩张以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高职学生以来,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他们的去向如何,是否能够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找到合适的工作,学校迫切想知道答案。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外语系在广安职业技术科研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于2009年6月对部分毕业生做了跟踪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简述
本次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随即抽选,主要涉及我院4个系的500多位毕业生。共发550份调查问卷,约占毕业生总数的40%。调查的覆盖面大,能很真实反应毕业生就业状况。选取调查对象时还注意了专业的区别,对毕业生人数不够多但很有代表性的专业,发放调查问卷的份数相对较多,这也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覆盖较多专业。我院师范教育是强项,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不是均等的,男生占40%,女生占60%。调查中的学生主要来自四川各个县市,占总人数的95%,外省学生仅占5%。调查的结果经过研究小组的分析,筛选出不规范的问卷,实际纳入统计的问卷有530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战线比较长。到2009年6月为止,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约占31%,在实习或试用的占39,还有30%选择待业或准备各种就业考试。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对工作基本满意;试用或实习的学生对工作充满期待,但是部分学生持悲观情绪。比如,对将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对就业前景也不看好;待业学生主则想为将来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有的选择考公务员,有的选择为各地市的教师招考复习备战,还有的为创业做准备。
总的来说,毕业生对就业有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也有相当的了解,说明我院长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非常有效。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供实用的就业技巧,这些都对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学校、社会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并制定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的措施。
2.专业对口的观念正在改变。以往学生就业时,都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就业面越来越广泛,这种专业对口的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要了。如果固守陈旧观念,只能眼看着就业机会从身边溜走。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针对专业对口这个焦点问题专门设置了题目“你认为就业一定要和所学专业对口吗?为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75%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剩下25%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对原因的回答上,有的认为专业具有滞后性,3年前的热门专业现在可能不再热门,因而必须改变观念,在专业之外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有条件和机会的话,最好再学一门技术或掌握其他专业知识;有的认为,现在很多岗位对应聘者的专业能力要求并不是太高,所学知识可能根本用不上,不能为了固守专业而失去就业机会;还有的学生坦诚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并不好,对口和不对口没有太大差别。
3.学生就业缺乏主动性。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就业信息主要来自学校招生就业处的通知,只有17%的学生通过学校以外的途径,比如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主动联系工作。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都是等着学院每年一度的招聘会或是用人单位主动到学校招人。这说明,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对学校的依赖相当严重。学校每年举行招聘会,联系各个公司、单位来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及时在网上最新的用人信息,这本是为学生就业做的一件好事。但却让许多学生产生了依赖性心理,以为学校会不断提供就业信息。事实上,仅凭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还远远不够,学生应该利用社会、家庭、朋友等渠道主动获得就业信息。工作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找出来的、跑出来的。这也告诉我们,在以后的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学生对就业紧迫性和主动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得就业信息,最终找到理想的工作。
4.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就业时必备的理念。调查中问道“在就业之前你有明确的职业意识吗?”,79%的学生回答“没有”,21%的学生回答“有”。说明学校在树立学生职业意识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应该在入学时就开始接受职业意识方面的教育,而不是等到毕业时才考虑性格爱好、就业偏好、生涯设计等问题。在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早日接触社会。只有对社会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在就业时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社会责任感 现状 分析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每个人在内心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多种义务和使命担当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北京市44家国有、民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选取其中的4家企业,对其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调查共发放23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4份。调查数据均由EXCEL软件统计处理。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以及北京市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明确了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建议。通过分析调研数据,为探索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规律,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有效模式提供依据,奠定基础。
二、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及访谈提纲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表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一)参与调查企业的性质
根据近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向,对44家企业高管与企业中层部门经理,如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市场部门经理和技术部门经理等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其中国有企业占41.46%,民营企业占48.78%,其他占9.76%。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既有规模较大的知名的上市公司,也有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
(二)关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责任心是企业选用高职毕业生的基础
在问卷调查“企业招聘时对应聘高职生最看重的是什么?”一题中,58.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责任心”,30.88%选择了“专业技能”,5.88%选择了“专业知识”,4.90%选择了“心理素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选聘高职层次人才时把“责任心”放到了首位。这里所说的责任心可视为社会责任感的简单称谓。企业认为“员工的责任心就是企业的防火墙”,责任心是干好工作的基础。访谈发现,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岗位适应期比较长,严重影响了岗位职能的发挥。其原因是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表现为懈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出现此项问题并非专业知识的缺失,而是责任心的缺失。企业认为缩短职业适应期是高职毕业生对自身的一份责任,也是对企业乃至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背景要求并不高,而对其岗位适应能力要求比较高。其实高职毕业生可塑性比较强,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快,短期培养效果明显,而适应能力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如果能够适应岗位要求,经过岗前培训,就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因此对于高职毕业生所能从事的多数岗位,专业的背景不是企业的首选,而责任心是企业的首选。
2.爱岗敬业与诚实守信是社会责任感内涵的首要条件
在“您认为在职员工最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爱岗敬业”的比例为46.57%;“诚实守信”为31.86%,“服务意识”为13.73%,“奉献精神”为7.84%。表明企业对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两个方面,企业认为爱岗敬业与诚实守信是忠诚度的体现。忠诚度是立足本职,干好本职的首要条件。处于顶岗实习或刚入职阶段的高职毕业生岗位级别及薪酬比较低,在企业中从事服务类兼职性的工作,例如文科毕业生主要从事接待、文秘、内外联络等事务性基础性工作。工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相对简单的操作,例如媒体制作中的转码工作。可以看出,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方面要求相对较低,而对忠诚度要求较高。
3.团队合作意识与服务意识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
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用人时把责任心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关注他们的工作的热情、诚信度、进取心和创新能力。在调查“您对在职员工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责任感要求”时,选择“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占61.76%,“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占35.78%,“有团队合作意识但无团队协作精神”占1.96%,“不考虑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占0.49%。调查显示,各类企业对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方面的素质要求较为突出。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团队合作和服务意识是主人翁精神的具体表现,而团队意识与服务意识是密不可分而且互相影响的。
(三)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高职毕业生实际表现与企业对其社会责任感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高职毕业生在经过了一段枯燥且重重压力的工作后,在校学习期间意志品质的缺失问题逐渐凸显,其社会责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概况如下几个方面。
1.高职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
在对高职毕业生“目前最欠缺的社会责任感表现”调查中,“敬业精神”占34.31%,“诚信意识”占13.24%,“服务意识”占29.90%,“创新意识”占22.55%。可以看出,“敬业精神”比例最高。从理论上看,员工工作内在是否有热情是敬业精神的外化表现。如果员工缺乏工作热情,就会出现经常不在状态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从实际上看,在调查“企业对员工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时,87.25%的企业选择了“工作热情高,能力强”,而在调查“您企业中高职学历员工的精神状态”时,选择“工作有激情”的只占46.08%。表明高职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方面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访谈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欠缺敬业精神,主要表现在缺乏工作热情,工作态度不主动,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例如,他们无法胜任工作任务时,既不及时沟通也不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导致工作延迟,甚至影响工作正常运转。由于他们没有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导致缺乏进取心,工作浮躁且缺乏韧劲,于是缺乏敬业精神的种种表现逐渐凸现出来。
2.高职毕业生缺乏团队意识和服务精神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团队意识和服务精神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认同企业文化和角色定位,岗位适应期时间比较长。他们功利性较强,通常以一己利益为重;他们缺乏“团队感”,通常被动的与其他员工合作,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问卷调查“您认为目前高职生最欠缺的社会责任感是什么?”一题中,29.90%选择了“服务意识”,34.31%选择了“敬业精神”,13.24%选择了“诚信意识”,22.55%选择了“创新意识”。可以看出,敬业精神欠缺排在首位,其次是服务意识欠缺。企业访谈中发现,高职毕业生缺乏服务意识的具体表现为对待工作、同事和客户缺乏主动、热情、周到、礼貌;通常只关心自己工作环节的问题,不关心工作程序的上下合作,他们认为这不属于“份内事”;他们缺乏从企业整体需要出发的大局意识,缺乏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3.高职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
“怎样看待高职毕业生的频繁跳槽现象”一题中,选择“正常”的占29.41%,选择“盲目”的占11.27%,选择“对企业不负责任”的占8.33%,选择“没有长远规划”的占50.98%。多数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跳槽虽属正常,但是频繁跳槽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加大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同时也凸显了高职毕业生职业规划不足的弱点。高职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具体表现在长远规划目标不清晰,甚至没有长远规划,导致他们盲目的希望在频繁更换工作换岗位中调试自己的职业定位,如工作中出了问题上司批评几句或短时间没有增加薪酬等一些小事就会导致他们离职。缺乏职业规划还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通常表现为眼高手低,耐挫性较差,这直接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调查显示 “有长远目标,且书面规划清晰”占12.75%,“有长远目标,但无书面规划”占20.59%,“有短期目标,无系统规划”占49.51%,“没有规划,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占17.16%。表明高职毕业生在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情况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企业看来,如果员工的职业规划合理就不会频繁跳槽。
4.高职毕业生缺乏进取心和岗位胜任力
在问卷调查“您对高职学历员工工作态度的评价”中,选择“非常认真”占8.82%,选择“认真”占47.55%,选择“一般”占39.22%,选择“不认真”占4.41%。从工作态度方面反映了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岗位胜任力是企业员工胜任本职位职责的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归属感与责任心主要表现在工作态度方面,主动性欠缺,工作推诿拖沓,出现问题找借口,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在工作能力方面一些高职毕业生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基本能够过关,而处理具有应用能力的任务技能的水平较差,他们的胜任能力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事实上,如果他们工作态度端正、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具有比较强烈的责任感就能够很快胜任岗位角色。例如在企业有的高职毕业生入职后虚心学习,踏实肯干,2至3年之后很快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
三、思考建议
经过问卷与访谈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诉求,结合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一)注重对高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企业认为针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非常必要。因为高职毕业生在通识方面的状态与其个人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其次,“您认为在校生最应该注重哪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调查结果显示,“遵守规章制度”占11.27%,“团队协作”占44.12%,“工作热情”占21.08%,“服务意识”占23.53%。表明对企业来说,遵守规章制度、团队协作、工作热情、服务意识四项社会责任感都重要,缺一不可。四个选项中比较突出的“团队协作”占44.12%,与“企业对团队合作方面的责任感要求”的高比例调查结果相印证:61.76%的受访对象选择了“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因此,团队精神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应该加大力度。
首先,团队精神的培养应当成为高职教育长期内容并渗透到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得以强化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正确看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其次,高职教育也需要探索出切实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方法。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与他人和谐相处”内容中重点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辅导员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重点训练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注重对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
职业发展规划是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之一,有无规划和规划的程度是对自身负责对企业负责的体现,因而被调查企业建议学校的职业规划要从高职一年级入学时开始,学校和教师也要更多的提供给学生合理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的个人职业规划,并在整个学习阶段对其进行接力式的指导,使之重视调整和完善个人职业规划。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理想信念”与内容重点规划学生的人生目标;辅导员结合《青春起航》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训练。
四、结束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诉求,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现状与企业的基本要求存在着明显差距,同时了解到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堪忧,突出表现在缺乏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服务精神、职业规划、进取心与胜任力等方面。通过研究明确了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高职毕业生的责任心,即社会责任感。其内容涵盖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意识、工作热情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企业最重视的是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企业认为,如果员工是爱岗敬业的,就会有工作热情,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如果他们具有诚信品质,不做有损于企业的举动,并自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就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够很快胜任企业的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此次调研虽然由于高职生就业分散,跳槽率比较高,对高职毕业生的调查跟踪有一定难度和偏差,但是通过调查为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侧重点的认识迈进了一大步,为探讨构建适应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DFB13123)
[参考文献]
[1]吴小平.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和敬业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王振熙编著.工作意味着责任[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年.
[3]阎海潮,柳靓.缺失与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年10月第5期
[4]李颖,袁利,李阳模.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成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10年第5期
[5]傅晓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市场,2011年1月5日
关键词:中职生 生涯规划 问题 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国国内较早进行该领域探索研究的尤敬党、吴大同对生涯规划的定义为:生涯规划是指能让人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科学确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避免人生的陷阱,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快乐。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薄以及人才使用一味追求高学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多数学生不甘心轻弃考大学的机会,不愿意就读职校,导致生源不但在数量而且在质量方面都出现了较大滑坡,即使在读的中职生虽然就业率居高不下,但就就业质量而言,令人不敢妄言。
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面临时代的变迁和市场进行的不断推进,新的问题不断涌现:
第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断出现生源短缺现象。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加上我国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考上大学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积压了进入中等教育的生源空间。生源人数的减少,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将变得不可避免,如何保持生源将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第二、中等教育的办学和宣传模式正在被动地作响社会化,走出去将成为新的尝试。
我国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毕业生传统的就业出路不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走出去的动力和宣传创新性以及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变迁,如何实现现有职业教育的提升和创新,将是中等院校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欠缺将是系统教学中的一大损失和挑战。
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和推进是不需要遵循现有教学体系,因为现有教学体系大纲与现实需要已经有了很大的距离和脱节。而构成人才培育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结构的培育远远要大于当前应试教育的知识构成体系,作为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规划教育的落伍或缺失不应该被遗忘。职业规划意识引导的重要性远远要大于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崖规划课程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结果,是知识与人格的完整统一的过程,是教学者与被学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职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的课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人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职生作为直接面向工作岗位接受系统教育的低龄人才,在个人发展方面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对当前只注重技能培养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和必要的补充,有利于中职生的个人规划和职业调整,也是完善现行职业教育的必然。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是突破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观念的探索和尝试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没错,任何教育在一定程度或在终极结果来说都是就业教育。所以,就业教育的观念影响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构成,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结构的架设和教育,教育没有体现人性化,没有照顾中职生作为个体因素的体现,他们同样是整个社会人才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样有权利被关注人生发展全程,所以职业规划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
个人建议:
笔者通过多年在中职教育的工作经历,对职业教育发展,贴别是职业规划的引入有个人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第一、职业规划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尽快纳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安排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师进行讲授。目前,国家有关职业规划课程主要研究在大学层面,那么如何针对中职生进行开设和研究,也将是新的挑战和课题。
第二、职业规划课程纳入学管内容,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引导性课程,实践性比较强,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班级和学生管理中不断进行引导和跟进,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这样就要求班主任同样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三、职业规划作为一门专业性强的课程,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有计划安排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
[关键词]中职毕业生出路调查报告
出路,词语解释为前途、发展的方向。学生出路指导可以理解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管理职业(事业)的方法。它根据对个人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或培训策略,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目标。
毕业生出路指导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规划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因此,本文结合本人在本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介绍中职学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的几个主要方面,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符合中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职业指导新路子。
一、中职毕业生出路现状分析
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课的学习;他们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较弱,学习习惯不好,意志品质较差,道德观念淡薄,自控能力不强,情绪比较冲动,个人主义倾向比较突出。而对于自己的职业思考职中生又会是怎样的呢?本人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我校五大专业15个职业方向的学生开展“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发放400张问卷,有效问卷380份,有效性为95%,问卷主要有五个方面:专业选择与专业满意度、对职业生涯成功标准及影响因素的认知与行为、对自我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认知、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表1:专业选择与专业满意度
(1)有一定的自我参与专业选择主体性。多数学生由自己选择专业;(2)对专业的了解缺乏,没有一位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非常了解;(3)自我的了解非常少,没有学生测验过自我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但学生经过学习专业知识后,对专业的满意度有一定提高,虽然如此,学生对现在就读专业满意度仍不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职业潜力的充分挖掘将有待提高。
表2:对职业生涯成功标准及影响因素的认知与行为
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目标追求符合时代特征和自我实际,但也存在以下不正确的现象:(1)职业过于理想化。在自我的职业期望中,学生希望从事的职业适合自己性格与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收入,希望三者兼得;(2)职业生涯的追求不明确。认为职业生涯的成功因素都重要,但没有侧重的,特别是在校生对持续发展基础获得的关注不够。(3)对职业生涯成功的内归因良好,但存在矛盾。反映出学生的意志、耐挫能力不够,目标不清,学习与生活中存在被动或侥幸的现象。
表3:对自我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认知
表4: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
只有41%的被调查学生清楚或比较清楚的知道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潜在要求,26%的被调查学生清楚或比较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知识、技能与态度方面同目标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之间的差距。这直接导致学生不能依据自我职业能力、态度与技能制订学习目标与计划,影响学生职业发展。
信心是使人保持旺盛战斗力的添加剂。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成功信心十足,才能在学习中动力十足。调查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的信心较好,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要想学生增强自信,还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开发,让学生真正把握住自我。
表5: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学生的职业生涯处于任其发展的状态,缺乏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被调查过半的学生偶尔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却有近13%的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未来的职业;同样,大多数学生偶尔规划职业;甚至于24.4%的学生从来没想过;半数以上学生知道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认识不够,自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较弱,急需加强。
另一方面,从我校毕业生实习来看,突出表现为:(1)涉及的行业广,学生不一定选择对口专业,如药学分析专业的毕业生半数以上从事药品营销、药品生产等工作,仅有少数学生从事药学分析专业有一定关联的岗位;(2)学生换岗较为频繁,带着盲目性择业,希望通过岗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工作,自己能干什么工作,该怎样工作;(3)学生与人沟能、表达自我、处理问题等职业素养欠缺,当毕业生从事不是“人职匹配”的职业时,一定会在工作中暴露出自身素质的不足,如不善总结,遇到困难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不能适应职业需求。
所以,中职毕业生出路指导对其一生的职业生涯,未来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职毕业生出路指导
古语常云:“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现在我们可以作这样理解“己”即自己,“彼”也就是职场,“的”指目标,“矢”就是射向目标靶子的那支箭;“知己知彼”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矢”的前程和方向取决于“的”。简而言之就是“目标决定前程”。所以加强毕业生出路指导重点要解决的是如下问题:
1.借助测量工具,帮助学生客观评估自我。
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必须是在充分、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来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所以,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善于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因此,借助有一定信度与效度的测量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主观上的评价。在实践指导中,我们可以参考采用的测量工具有:性格测验、职业价值观测试量表、职业倾向测评、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气质量表等。
2.立足专业,锁定目标,多元发展。
专业的条件有:范围明确,会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经过长时期的专业教育,拥有专业的自律性等。只有立足于专业,学生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专业学习;只有立足于专业,学生才能坚定自己的目标;只有立足于专业,学生才有发展、成功的机会。所以,本人除重视学生“立足于专业发展”的思想教育之外,更注重多元化发展的指导。
如:药剂专业学生
合格毕业生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商品购销员、药剂士(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学生从专业出发明确目标,清楚路径、每一个阶段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方向,又有了动力,也有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可以既考药剂工证、化学技能证、计算机等级证,或在外接受培训获得其他职业资格证等,给自己多元化发展的机会,能力的多面手。
3.通过榜样教育,鼓励学生坚定职业规划的信念。
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行为主体的观察或对榜样模式的模仿。榜样教育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使之形成优良品德和技能的教育理念、精神模式及方法,是向公众进行认知规律、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来指导学生坚定职业规划的信念,对自我充满信心。我校这方面的资源较多,如优秀的毕业生、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在校的优秀学生等。
我们采用专业对口的方式来有效地激励学生,有端正的教育目的和态度,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如:我是怎样看待专业的、专业课都有哪些,多关注的课程是什么、应该或可选的证书有哪些、在竞赛队中的学习体会、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等,还有学生间互动环节,答疑解惑,把榜样的内在特质极大的影响学生,让学生自身成长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结束语:本文主要在中职毕业生出路指导上重点介绍了三大方面的指导,其实,指导的内容仍有许多,本人认为今后我校将对两方面加强毕业生出路的指导。一是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因为中职生顶岗实习既是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就业的必要方式,也是中职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有效途径。指导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途径保障实习计划严格执行。如实习生权益的保障、择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等,重视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积极的职业态度,也应要求他们树立专一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以及终生学习的思想。二是加强专业课程的优化配置,以适应社会、企业的要求。我校多年来都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如何才能更好地与社会企业的要求相匹配,这也是我们的重点方向。
中职毕业生出路指导关系着一个人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关系着一个人人生成功与否,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我坚信我们坚持以“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开展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一定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敏.试论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必要性、教育与职业、2006(36)
[2]王慧,李啸,姜淑颖.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榜样教育、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04月15日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言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在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工作已有两年的时间,在这600多个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专业上不感兴趣、在生活上没有目标,对象天天换、上课堂堂睡、游戏夜夜玩,每天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对于他们,我们总是说“这样的学生真不懂事,花着家里的钱,在学校却不干正事”;对于他们,我们总是苦口婆心的找来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他们,我们耗费了比别的学生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但不一定收到满意的效果;对于他们,我们有时真的很无奈……
自从上学期我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开始给学生上职业生涯规划课以来,通过理论的学习和系统的讲授,让我对“职业生涯”这四个字有了日渐清晰的理解,同时也对困扰我多时的上述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答案。上面提到学生的各种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以至于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性
说到职业生涯规划,有人可能会说,那不是毕业之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吗?其实不然。从理论上说,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在对一个人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我,包括人生理想、职业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 、能力状况等,二是认识环境,包括当前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目标职业的岗位要求等。
其实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在高中,因为高中开始分文理,而且高考又决定了未来的专业和就业走向。但是高中时,学生的社会实践较少,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成绩和高考上,当具体到选专业、选学校的问题时,很多学生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填报志愿,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家长、老师、热门专业,甚至是“钱途”、运气等。所以,很多通过以上形式选择大学及专业的学生,入学之后都出现了对专业不感兴趣、对未来感到困惑迷茫、心理空虚、无所适从等问题。如果短时间内找不到自我调节的方法,这些学生很有可能就会出现自暴自弃、逃课、睡懒觉、甚至沉迷网络等现象。
当然,时光不复返,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重回高中校园进行志愿的选报,就目前在校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引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大学期间所要进行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等,具体的规划步骤有: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实施计划―评估反馈等。但通过实际教学过程,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要填写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很不重视,不少规划都互相拷贝,甚至从网上抄袭,这让我不得不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方法。
三、辅导员怎样助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从最初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就业前的一个简单指导到2007年教育部将其明确列入各高校的教学计划,职业规划终于以一门必修课的身份出现在每一名大学生的课表里。但是由于专业师资的缺乏、学生规划内需力的不足、相关辅助培训设施的不健全、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的不完善等原因,使得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还相当薄弱。
作为一名辅导员,除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之外,学生的人生规划、就业心理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是需要我们时时思考的重要内容。自从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之后,我就在想如果能将职业规划与辅导员工作结合起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融入到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那么,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时,其有效性就会大幅度提高。
(一) 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辅导员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平时所做的思想工作在无形之中已经深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愿意对辅导员讲真话。这样,辅导员掌握的学生材料就相对真实,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属于自己的学习规划、职业生涯规划。
从辅导员的角度来看,通过进行日常管理,辅导员比任课老师等其他学校工作人员,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工作时,能够深入学生心理与学生进行沟通,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随时性和全程性的职业指导。
除此,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者还更容易掌握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就业信息,利于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
(二)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与途径
1.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基础工作,职业生涯只有在对自我充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才能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性格、能力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自我的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这个可以让学生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从性格、兴趣、能力、家庭、专业、对未来的打算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一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个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寝室茶话会的形式,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增强对自身的认识。除此,辅导员在与学生平时的交流过程中,可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实际对其做出中肯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比如: 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辅导员在抓好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配合团委学生会举办职业规划相关的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道德演讲、职业规划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除此还应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担任班级、学校以及社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不断锻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3.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在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中作用重大,它能指导大学毕业生在适应职业市场环境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成为大学生成才与成功的必备条件。
大学生由于经济状况、家庭环境、地域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不仅在性格上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心理上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从而表现出自卑、自傲等情绪,进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辅导员要采取个别、分类指导等方式,锻炼和增强其心理弹性,使他们能以一个积极向上且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是实现职业规划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应该在大三就开始着手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对于要考研的学生,可以加强专业知识的复习和指导;对于将要就业的学生,可以根据其专业特色和学生自己的规划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从业证书;对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可以组织参加相应的培训等。另外也要加强对国家的就业政策以及有关自主创业政策的宣传。
四、小结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就是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实现目标的过程。文中提到的问题学生的各种表现,主要就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规划造成的。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要想办法把职业规划意识融入平时学生日常管理中,渗透到学生脑海中,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度发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争取早日赢得出彩机会。
[参考文献]
[1]张书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 [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其洪.起航-大学生就业指导 [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3]陈碧华 徐向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4]李仁山.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 [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平衡、政策、供需信息不畅、就业观念陈旧等。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1]。伴随着我国近些年来大学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每年也以惊人的速度在递增,从2001年的114万激增到2013年699万,今年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史上最多的一年。然而,相对于招生的欣欣向荣,大学生就业的规模与速度却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2]。
1.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3]
1.2 大学生就业情况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社会中引发了人们的关注,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如今大学生队伍不断壮大。国家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使之成为自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近年的毕业生人数情况见表1。
1.3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规划人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规划的过程中能够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日后社会竞争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提高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为步入成功做出充分的准备。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2.1 自我定位
正确的自我定位和认知自己是最重要的。只有在充分的了解自己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才能够知道什么职业最符合自己,合理的进行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提高自身的核心发展竞争力。
2.2 分析环境
正确的看待和分析自己现在所处环境以及将要从事职业的环境,对于大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每个人都不是以个体而存在,而是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包括周围的人、事。做好职业规划,就要会分析自己在所处环境中处于怎样的地位,以及了解这个环境对自身的要求,才能够找到落差点,使自己更好的作出合适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2.3 把握机会
众所周知,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把握住机会并且能够正确的判别和评估职业生涯机会显得至关重要。机会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机会都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合理的判别和评估职业生涯机会,才能使他们在日渐复杂的环境中少走弯路,更好扬长避短,更好的做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2.4 确定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
正确的自我定位和分析环境后,接下来最重要的要确定路线和目标。正确的路线和目标像黑暗中的明灯一样,可以指引着我们前进。所以无论以后是想从事事业单位工作,还是想在企业中发展自己,大学生都需要制定出明确的目标和路线。有了奋斗路线和目标,学习工作也就自然有了动力。当然,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学会将目标划分。简单的说也就是把目标划分为几个阶段:近期目标,长期目标,最终目标。这样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去实现,最终一定可以达到我们的最终理想。切不可一下就定位于过于宏大而难以实现的目标,这样只会挫伤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向目标前进的动力。
2.5 结合用人单位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一方面,清楚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需求。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员工,希望员工为他们做什么。大学生要想被用人单位聘用,首先要清楚认识自身具备哪些条件,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以及职业目标是否与单位的信息和要求相适宜。不少新时期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有了一份工作,就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所以在应聘前不会去认真全面的考虑这些问题,而是抱着随便试试的心态,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了解用人单位的阶段发展需求。在不同发展阶段,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创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员工多干少说,在迅速发展期需要员工边干边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员工思考了再干。这就需要大学生在进入单位后,要会跟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所在单位环境。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所在单位因为自身而得到好的发展,同样的,自己借助在用人单位这个环境也会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高校方面
调研显示,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材,高校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我国的职业指导课起源和发展起步比较晚,直到现在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还不完善。重视理论性知识,而实际操作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所以政府和高校校要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在课程的开设上要有针对性,保证课时量。
3.2 指导老师方面
课堂学生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教师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同样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但是目前的绝大部分高校都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教师。目前全国仅有1万多人取得由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千人。[5]现在也开始了对非职业指导的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但大多数培训是不到位的。现在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大多数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到学校里担任教师一职。都是定点学校到学校,没有自己在社会中,其他工作中的实战经验。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弊端。无法对大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指导。
3.3 大学生方面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时期不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是大学毕业后的事,他们觉得大学生从小就一直在校园里,并没有什么社会以及工作上的经验,因此,就算做了规划也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大学生做不好也不需要做职业规划;对于已经做好了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实际上也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问题,他们认为职业生涯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规划就会限定死板,不利于发展,涉及工作时需要“随机应变”,要多多尝试每个工作领域,只要都了解个大概即可,也不需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来施行。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化策略
4.1 政府高校提高重视程度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更是政府、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心所在。政府应明确规划大学生人生的必要性,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纠正和改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使得每一名大学生都能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4.2 完善健全课程体系
各高校应该成立以就业指导中心、管理学生工作的教师为主的职业规划教育队伍。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必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核,以了解学生对职业规划知识掌握的程度并对课程教育进行更有效的改革和建议。
4.3 用人单位与学校一体化
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许多高校也与多家企业有着“一体化”的联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意义需要实践的验证,通过在用人单位的实习可以验证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成效。学校应该与用人单位保持着毕业生就业后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有利于及时的对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进行反馈,有利于对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很好的示范及引导作用。
5.结语
学校是大学生的摇篮,在学校里大学生将自己武装起来,为的就是成为足够有能力在社会中立足的个人。面对现在这个愈发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代,大学生能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已迫在眉睫,掌握了这个能力,就如同把握住了在这场战役中的一把利器。当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一个人的职业生命更是短暂。如果大学生在结束大学生活时,还是一张对社会、对职业茫然稚气的脸,那就等于大学四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基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大学生普遍现象便是跟着模式走,缺乏了自我创新与自我规划的意识。而现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恰恰需要的是这种意识与能力。只有制定好了目标,才会有明晰的前进方向。当然,计划的作用和意义是通过实践体现的。如果只是纸上谈兵,也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现实是不断变化,时代是不断更新的。大学生在规划后付诸实践时,还需要灵活的顺应时势。在按照规划的路向前走的基础上,要根据实际情况更改前进的步伐。只有这样,在规划中一步一个脚印,同时灵活应对职业中任何问题,才能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与意义升华,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将自身付出的努力转化为日后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邢亮,王芳.从市场视角“透析”大学生就业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1(55).
[2]刘佳.浅析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C].长春:教育论丛,2011.
[3]郑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形成机制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08,23(10):38-39.
[4]王超.大学生——做好你的职业生涯规划[J].职场人生: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