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

时间:2022-11-18 03:14:05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

第1篇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并且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专业优势,设置非遗相关专业,开设非遗课程,推动非遗进课堂;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开展非遗理论和实践研究;依托平台优势,在线下和线上推广非遗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高职院校;保护;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续困难,濒临消失。长期以来的自然传承模式日益显露其不足之处,而“教育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艺术类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其一,专业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一般开设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专业,这类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在长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民间艺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注重技能传授,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传授实践技能,这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脉相承。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专业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其二,人才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文博单位相比,在师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文化素养外,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研究,有能力为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供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艺术类高职院校具备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拥有积极向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专业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学生实践技能较强,能有效地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三,地缘优势。受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艺术类高职院校一般分布在地市区域,可以融入地方本土文化,就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教师多来自本省,接触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一种熟悉感和本能的亲近感。有学者提出:“家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支点。”①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支点的传承作用。其四,资源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文博单位相比,在资源配置上具有突出的优势。高校普遍配置有图书馆、档案馆、校园网等硬件设施,艺术类高职院校还配置有各类实训室、展览室、大师工作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展示展览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场所。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多与地方相关企业长期合作,企业资源丰富,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市场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1.依托专业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

其一,设置非遗专业。艺术类高职院校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设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特色专业,既能凸显学校特色,又能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专业的设置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在专业设置前,必须开展一系列规范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的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湖湘特色,聘请湘绣大师刘爱云,开设了湘绣专业,成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其二,开设非遗课程。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上,应立足专业实际,广泛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一是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接受民间美术、地方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针对通道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鼓励各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通道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二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理论或实践选修课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华经典选读、民间美术等,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识。其三,建立实践基地。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师生大多来自本省,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提供了人力资源优势。学校可以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也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建立实践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集中调研,鼓励学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学生在实践考察过程中可以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达到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2.依托人力优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其一,理论研究。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学校可以组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理论研究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理论支撑,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元素,又能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其二,实践创作。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实践创作能力较强,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融入创作,在创作中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传播、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现代生活,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适应性。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湘绣、湘瓷专业教师开发创作了一系列“新湘绣”“新湘瓷”产品,将传统的湘绣、湘瓷产品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3.依托平台优势,推广非遗文化其一,校园文化活动。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成立相关的社团、协会,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宣讲、展演,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提升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其二,网络宣传平台。现代社会,网络平台可以说是第三课堂,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网络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作用,在利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大力运用新媒介,如微信、微博,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等,介绍研究动态、国家政策等相关知识。在文字宣传的同时推送视频、音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非物质文化,提升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作者:包文婷

第2篇

关键词:非专业 大学生 艺术团 艺术素质教育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出台,以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第13号)的落实,艺术素质教育在全国各高校蓬勃开展。在此次艺术素质教育工作推进的过程中,非艺术类院校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就艺术教育工作推动效能本身来看,由于艺术素质教育的专业性强,要求高,大学生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非艺术类院校推动此项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提供一个思路,旨在对非艺术类院校开展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提供一点参考。

无论什么性质的高校,它都具有一个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而在校园文化中,学生是这一文化活动的主体,艺术活动又往往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各院校几乎都拥有一支大学生艺术团队,这支艺术团队通常在校内外各种文化艺术交流与演出活动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更是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大学生审美修养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所谓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指的是在非艺术类院校中,以非艺术专业学生为主组成的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对于非艺术类院校来说,建设一支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于学校推进对在校全体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办学自主性逐步提升的背景下,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在普通高校中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批准了几所可以招收艺术特长生的试点学校,艺术特长生开始陆续充实到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特长生进入非艺术专业高校后,以他们过去的艺术专业基础,使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各高校现有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规模一般均在百人建制左右,涵盖声乐、器乐、舞蹈等多个门类。

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在隶属关系上主要有三种形式:挂靠在学生工作主管部门,主要以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大学生艺术素质为目标,这种形式下大学生艺术团多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学生团体;由学生工作主管部门领导、艺术教育部门对艺术团员进行技能培训的双重管理,以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为目标;高校直接管理的校直属部门,通过开设艺术类必修课、选修课,培养具有深厚专业技术知识、较高艺术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现在已经在各高校开展各种常规性艺术展演活动,如音乐会、迎新或毕业晚会等,这些品牌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师生们的广泛关注,繁荣了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另一方面,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逐渐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服务于社会,极大的丰富了社区文化,得到当地政府和市民的一致好评;武汉大学艺术团今年年初还走进中南海为已退休的国务院老干部演出,成为走入中南海的第一支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同时,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近年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如2005年北京大学艺术团成功在美国巡演等。以上充分标志着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水平和影响力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建设力度加大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对以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为主开设的艺术实践课程成为一个有益的探索。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已经正式以“第一课堂”的角色进入高校本科生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已将艺术教育写进了宪法。在我国,1997年11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发表了《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在教育界、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讲话”让高校教育者意识到,艺术素质教育给大学生带来的益处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尤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出台后,各高校陆续设立了由一名校领导分管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工作,并设置专门的艺术素质教育机构的体制,使得艺术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得到空前的发展。

目前,各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的方式,多数高校是以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展,只有少数高校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列入本科生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原因是师资、教学配套资源的严重不足,修改培养计划存在困难等。因此,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提高了重视程度,加大了扶持力度,但仅靠学时和选课数量有限的少部分公共选修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更加无法达到教育部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突破仅靠课堂教学推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窘境,成为了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三、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作用

由于单一的课程教学已无法满足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能够发挥独特而重大作用,尤其是建设一支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会产生深远影响。

1.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骨干,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各高校在建设本校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时,一般都配备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多为专业艺术院校毕业或曾经从事专业艺术表演的专门教师。由他们指导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活动,对建设一支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有着关键性作用,而且他们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不仅热爱艺术,且具备一定水平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生骨干。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于学生团员的要求应是具有专业表演素养的水平,能够独立参与表演活动,并有一定的编导能力。如暨南大学学生艺术团,其团员除能够参与表演活动以外,还能够承担编导艺术节目的任务。在首届亚洲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的开幕式文艺表演中,几乎所有学生表演的大型节目均是由这个艺术团的团员学生编导并组织的,表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彰显了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在艺术活动中的能量。

可以想见,这样一批学生骨干回到学生当中,自然成为艺术的传播者,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作为被广为证明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模式――同伴教育,让这些学生骨干以同龄人的身份与其他同学交流,能够有效地促动周围同学更为主动地接近艺术,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引发更广泛的学生参予到艺术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和培养艺术素质,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循环,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2.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促进艺术走进校园,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书本和课堂上的艺术知识,影视媒体中的艺术声像仅仅是一种意象,很难对大学生产生和形成一种理性的升华,并培养形成艺术素质内化于其自身中。尽管近年来许多专业艺术团体亦纷纷开展“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活动,但往往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一则这些艺术团体不可能走进所有校园,为校园里全体学生演出;再则他们演出的场次、内容等未必能够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要。而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恰好填补了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这一方面的空白。

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汇演活动,将各种艺术形式鲜活地展现在广大学生面前,使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如清华大学艺术团的草坪音乐会、室外公开排练、“全接触”艺术普及培养课程,武汉大学艺术团的周末艺苑等活动,在高校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能够使大学生们意识到高雅艺术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的非艺术专业同学都能够表演,艺术就在校园,艺术就在身边。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由于既具备了专业表演的素质,又来自高校自身,因此它能更好地在校园中展示艺术的真谛和内涵,同时又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3.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为大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基地,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实际教学功能。

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就意味着要按照专业艺术团队的标准对团员学生进行管理和培训。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在培训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艺术团团员进行了最直接的艺术素质的教学,让他们在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上得到质的飞跃。一些高校已经将参与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训练及演出的时间纳入学生的艺术实践类课程学分的学时,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暨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等。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他们所学习到的艺术知识、鉴赏能力能够在参予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得到印证和体验,促进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他们更为积极的学习动力,更加丰富了他们的艺术经验。部分高校(如北京理工大学等)将参与观看艺术演出的场次计作大学生的艺术实践类课程学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广大学生参予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为艺术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

由此可见,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为大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基地,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了实际教学功能。

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应该成为高校必须重视的课题。尽管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现实中,各高校的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保障不足、人员流动过快、机制不完善、与素质教育衔接不紧等。这些问题随着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相信都能够得到完满的解决。

综上所述,在现有条件下,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推动艺术素质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展开具有显著的作用,应该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注:本文获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邓 暖:《大学生艺术团工作探索》,《重庆科技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7。

[2]罗明秀:《论大学生艺术团的功能与建设》,《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贺春华:《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几点思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第3篇

太原师范学院系国家教育部批准,以本科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学院占地面积1233695平方米,(其中旧校区361252平方米,新校区占地面积872443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的语音室、电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纸质藏书125万余册,电子图书6057GB。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21人,其中正高级92人,副高级31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有524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7951人,专业门类齐全:设有文、史、哲、法、理、工、管、教育八大门类54个师范和非师范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6个研究生专业,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

太原师范学院热忱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来这里深造成才!

音乐系

1、音乐学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基层、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和艺术馆(所)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能在群众和文化团体从事管理和宣传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田野采风技能、音乐学论文写作、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

2、音乐表演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研究机构和文艺团体从事教学、科研和演出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演唱、键盘演奏、民族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基训与身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山西民歌赏析、艺术概论、朗诵与正音、意大利语音拼读。

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音乐学科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以及电子、电子计算机音乐理论、实践和创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在艺术传媒、新闻媒体、影视制作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创作工作,也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等工作。

主要课程:作曲与电脑音乐制作、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合唱与指挥、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美学基础、艺术概论、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美术系

美术系设有美术学、绘画、动画三个本科专业,自1986年美术系筹建、招生,至今已培养二十余届毕业生。2011年,获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13年,获山西省的省级特色专业。

美术系教学设施完善,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建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工作室、图书资料室及美术展厅。美术系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14人。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升学率已达到近20%。

1、美术学专业(本科、师范)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装饰画、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美学、设计与制作、文化艺术名著导读、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制作、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陶艺、水彩画、水粉画、多媒体艺术、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

2、动画专业(本科、非师范)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人体速写、动画基础、动画概论、人物造型、视听语言、动作设计、摄影基础、Photoshop、Flash制作、剧作、Maya、表演、动画前期、动画后期、动画创作、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3、绘画专业(本科、非师范)

本专业有油画、中国画、版画三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艺术概论、美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创作、中国画基础、山水画技法解析、山水画创作、工笔人物画技法、工笔人物画创作、版画技法、版画创作、PS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设计系

设计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人员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21人;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2人。全日制在校生七百余人。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新建成设计系教学大楼近六千平方米,配备有图书资料室、计算机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独立专业教室等。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学概论、插图艺术、桌面出版与印刷、界面视觉设计、VI设计、书籍整体设计、数字动画设计、交互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概论等。

2、环境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人体工程学、效果图表现技法、建筑与室内设计制图、中外建筑史、模型制作、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设艺术)、室内设计(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公园街道)、景观施工设计、展示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装饰构造材料与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产品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效果图技法、模型制作工艺、材料与加工工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用户研究与市场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现代家具设计、传统家具创新设计、灯具设计、包装设计、设计心理学等。

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手绘效果图、服装工艺基础、服装设计元素整合、立体裁剪、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时尚网站设计、女装结构与纸样、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与橱窗展示、服装商品企划等。

舞蹈系

1、舞蹈编导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中国舞、现代舞、芭蕾舞等舞蹈编导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编导、舞蹈基本功训练、现代舞专业基础课程、舞蹈素材组合训练、舞蹈剧目分析、舞蹈创作实习、中外舞蹈史、艺术概论等。

2、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方向)(本科、师范类)

培养目标:具备能从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的研究、舞蹈教学以及编辑等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解剖学、 舞蹈心理学、中外舞蹈史论、中外美学史中外文学、芭蕾舞基础训练 、舞蹈编导基础、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舞蹈教育学、中国古典舞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舞蹈剧目。

3、舞蹈表演(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舞蹈表演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舞蹈表演及评论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舞蹈、戏剧、影视表演原理与技能技巧 舞蹈基础训练。

书法系

太原师范学院书法专业,成立于1995年,在山西省内属首家,在全国也比较早。专业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7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2名,省书协副主席3名,省书协专业委员会委员5名。

1、美术学(书法方向)专业(本科、非师范)

主要课程:书法(真、草、隶、篆、行)、篆刻、书法史、古代书论、文字学、古典诗词、古代汉语、美学、中国画等。

影视艺术系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专业教育,使学生熟知并掌握戏剧、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影视评论、摄影摄像、影视前后期制作等基本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戏剧院团等制作机构的生产实践需要,同时能够从事大众传媒、教学科研、文化艺术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策划、宣传、教学等综合性的工作需求。

主要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视听语言、电影美学、中国电视史、影视批评、电影作品读解、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影视批评写作、电视编辑、传播学等。

太原师范学院2015年艺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表

(具体分省计划以各省招办公布计划为准)

科类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学费

(元/年)

计划数(人)

招生范围

测试科目

备注

艺术类(文理兼招)

美术学

本科

四年

7800

700

河北、江西、江苏、河南、甘肃、黑龙江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素描、色彩

除山西以外使用省统考成绩的省份以当地招办公布的计划为准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产品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绘画

本科

四年

7800

动画

本科

四年

7800

音乐学

本科

五年

7800

230

山东、河北、河南、甘肃、湖南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歌曲或乐曲一首

音乐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编导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北、湖南、河南、甘肃

(山西使用统考成绩)

舞蹈基本功(40%)、舞蹈片段(30%)、音乐即兴(30%)

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戏剧影视文学

本科

四年

7800

100

山东、河南、湖南(山西使用统考成绩)

笔试80%、面试(即兴评述)20%

美术学(书法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湖南、河南、甘肃、江苏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第4篇

一、专业简介

美术学 :四年制师范类专业。主要学习美术学、美术教育和专业技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接受艺术思维拓展和绘画专业创作以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绘画创作以及绘画研究和教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西绘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绘画(国画、油画、水彩、书画)创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专业艺术创作能力、胜任美术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绘画 :四年制非师范专业。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针,坚持传承和创新并举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绘画体系及现当代绘画体系,通过中西画专业技法的实践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绘画的基本材料和表现技法,掌握基础造型和色彩表现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使学生成为绘画基础坚实同时具备绘画教学及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学:四年制非师范专业。主要学习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艺术设计方法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专业创新素质与能力,使学生成为艺术设计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分设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

1、视觉传达设计是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专业涵盖的职业范围包括建筑、新闻、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媒体运作与发行、创意产业等。

2、新媒体艺术是新兴学科和专业,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专业涵盖数字媒体、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

3、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课程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在培养学生创建二维图形设计的基础上,强化对三维空间图形的创建与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以及创意的形成,同时加强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学生可从事建筑、家具、城市市容规划、园林与景观、家装和公装、电脑艺术等设计行业工作。

工艺美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开设人体素描、设计色彩、中外设计史、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国画、漆艺、装饰画、陶艺、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环境设计徒手表现、展示设计、包装设计、卡通角色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媒体广告设计、交互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在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创新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具备从事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企事业相关工作岗位从事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服装与服饰设计:四年制非师范本科。开设服装专业导论、服装设计、纸样设计、服装工艺、中外服装史、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CAD、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服装工业制版、计算机图形设计、服饰配件设计、服装展示设计、男女装产品/纸样/工艺设计、服装网店设计、民族服饰研究、高级时装设计、高级时装立体构成与与工艺设计、品牌服装生产管理、整体形象设计、数码图案设计、橱窗陈设、产品包装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服装设计与工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现代设计思想与现代服装技术,能从事服装产品设计、制版、制作、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有较高素质和较高技能的服装设计复合型人才。

音乐学 :四年制师范类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舞蹈与形体、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器乐、钢琴配弹、音乐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高等和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音乐表演:四年制非师范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歌曲写作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乐器法常识、曲艺常识、表演与台词、化妆、形体训练、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本专业设有音响导演方向。主要培养舞台表演、音乐编导及音乐制作人才。

舞蹈学:四年制非师范类本科。开设舞蹈基训、古典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舞蹈美学、基础乐理、基础钢琴、视唱练耳、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教学专业人才和其他行业舞蹈文艺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主要开设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美学、中外文学、传播学、播音创作基础、发声学、形体及表演、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演讲与口才、影视文化等专业必修课程近40门。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质全面的知识型、研究型、娱乐型播音、主持方面的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主要开设有电视编导、电视摄像与构图、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电视导播、广播电视技术、戏剧概论、视听语言、广播编导艺术、影视精品读解、电视音乐与音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功底、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能够胜任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和频道的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

戏剧影视文学:四年制非师范类本科。主要开设戏剧剧本写作、影视剧本写作、戏剧影视作品评论写作、戏剧影视编导、影视剪辑、戏剧影视表演艺术、中外戏剧史、中外影视史、电视节目种类与制作、影视语言学、传播学概论、艺术学概论、好莱坞电影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名著鉴赏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戏剧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尤其是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编剧)能力、戏剧影视文学作品评论能力,能够在各级电视、电影、广播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大中学校从事创作与评论、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实践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专业及计划: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类(含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绘画、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

400

湖南、湖北、山西、浙江、福建、辽宁、江苏、河南、陕西、安徽、广西、四川、江西、甘肃、山东、河北、内蒙古、贵州

音乐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

200

湖南、广西、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甘肃

舞蹈学

45

湖南、广西、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甘肃

播音与主持艺术

80

湖南、湖北、山西、河南、安徽、山东、四川、河北

广播电视编导

80

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山西、安徽

戏剧影视文学

75

河北、甘肃、江苏、安徽、广东、河南、湖北

服装与服饰艺术(服饰艺术表演方向)

30

湖南

注:

1、具体招生计划详见各省(市、自治区)2015年招生计划来源表;

第5篇

洛阳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的河洛道师范学校,历经省立河洛道师范学校、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诸阶段,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7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近年来,学校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1个学院,4个公共教研部,6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0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现有和省级特色专业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等18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3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5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9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440人,占专任教师的37%;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20人,硕士学位人员760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82%。教师队伍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200余人。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和“学科带动”战略。现有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绿色无机保温材料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12个,“激光光谱技术重点实验室”、“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等市级科研平台13个。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多项,在国际期刊发表并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1000余篇,荣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300多项。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中密西根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爱尔兰沃特福德学院等院校合作办学,并加入了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

学校现有安乐、伊滨两个校区,安乐校区占地1000余亩,伊滨校区规划用地2850亩。其中,占地560余亩、建筑面积27.7万㎡的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14000余名师生顺利入驻,成为新家园的见证者和守护者;建筑面积近40万㎡的二期工程已经开工,预计2016年百年校庆时全部落成,实现整体搬迁。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约8.78亿元,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中外文期刊4741种,电子图书30万余册,是中国知识工程文献检索二级中心。学校建有“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校园网络,是“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

目前,学校正按照“以人为本,以文为魂,以水为韵,功能合理、生态和谐、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力争建成环境优美、功能合理、文化气息浓厚的大学校园。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坚持“建新校、强内涵、惠民生、促和谐”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一工程五战略”,加快推进“两大跨越”建设步伐,为建设成为一所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以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专业介绍

美术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美术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基础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中学美术教育及社会美术教育教学与研究人员。

主要课程:

油画方向: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色彩、油画材料技法与临摹、油画人体、油画风景、油画人物、表现与抽象绘画、美术教学法。

中国画方向: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色彩、书法、篆刻、线描、山水画、水墨花鸟、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人物、美术教学法。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视觉传达设计:非师范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桢设计、室内设计、网页设计、展示设计、印刷设计。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非师范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环境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环境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历史、室内效果图表现、家具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模型制作、景观设计。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动画: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动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动画研究与创作人员。

主要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场景设计、数字绘画、摄像、非线性编辑、视听语言、分镜头设计、动画创作、影视特效合成、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绘画: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绘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绘画创作研究人员及服务于社会的艺术工作者。

主要课程:

油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人体、油画风景、油画人物创作、油画语言探索实践、抽象与表现绘画、综合材料绘画。

中国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山水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临摹、水墨材料与表现、书法、篆刻。

版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黑白构成、黑白木刻、套色木刻、丝网版画、铜版画、综合版画、纸版画。

水彩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水彩静物、水彩风景写生、水彩头像写生、水彩技法与表现、水彩创作。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能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传媒、广播影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外音乐简史、声乐、钢琴、器乐、合唱指挥、音乐学科教学论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表演能力和实践能力,能胜任文艺表演团体、文化管理部门、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传媒公司、广播影视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乐理与视唱、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外音乐简史。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舞蹈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具有较强的舞蹈教学与表演能力,能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传媒、广播影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课程: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舞蹈教学法。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在学校从事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等教学、训练和编导工作,并能胜任艺术表演团体、演艺机构的表演、组织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学、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教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戏剧、戏曲舞台和影视创作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和编导技巧能力,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戏剧戏曲和影视相关学科领域从事创意策划、创作、研究、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主要课程:中外戏剧史、电影发展史、戏剧学概论、戏曲概论、影视概论、中外文学、语言学、编剧概论、影视编剧与实践、话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影视制作等。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艺术理论知识与编导技能,具备较高政治素质、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能力、能够从事节目编导,影视制作、广告策划,或独立制片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与实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中外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原理、广告学、广播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电视专题与专栏、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电视栏目包装、中外广播电视名栏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等。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播音与主持基本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具备较高播音与主持技能,能够从事播音主持、新闻采编、广告与影视配音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主要课程:播音学概论、普通话与播音发声训练、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广告与影视配音艺术、节目主持人艺术、电视新闻采访务实、中外节目主持人研究等。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二、招生专业、计划、生源地及收费标准

专业

代号

国标

代码

专业名称

科类

层次

学制

招生

计划

招生范围

学费

(年/生)

01

130401

美术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5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2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文理兼招

本科

4

45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3

130503

环境设计

文理兼招

本科

4

25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4

130310

动画

文理兼招

本科

4

25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5

130402

绘画

文理兼收

本科

4

4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6

130202

音乐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64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

5700元

07

130201

音乐表演

文理兼招

本科

4

36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

5700元

08

130205

舞蹈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30

山西、江西、山东、湖南、安徽

5700元

09

130205

舞蹈学

(体育舞蹈方向)

文理兼招

本科

4

55

山西、江西、山东、湖南、湖北、安徽

5700元

1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9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安徽

5700元

11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文理兼招

本科

4

7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安徽

5700元

12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文理兼招

本科

4

65

第6篇

一、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对培养艺术类职业性人才的需求

当前在各项经济生活中,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对科学技术等各领域进行着渗透和影响,文化艺术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绿色朝阳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在新的时期也呈现了新的发展,得到了极大提高,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进一步提高,带动和创造了一些附属产业及价值。所以艺术类专业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用一种新的观念来看待艺术这一朝阳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途径和方式的更新与转变,通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相结合,未来艺术的发展将更迅猛,以更多元的形式综合发展,逐步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媒体、社会文化、医疗保健等领域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即便是艺术在形式上如何变化,艺术本原还是需要基于最基础的艺术理论来支撑,在支撑之上才能进行发展和变化。所以在此之上我们需要培养伴随着艺术产业而发展的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就市场而言,培养现代社会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是可行也是非常迫切的,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设艺术类专业提供了论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具备艺术类别里某一特定职业和艺术职业群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符合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专业与实际能力薄弱,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师资队伍缺乏双重性,就业观念偏狭等问题,同时在招生上因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和个人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学习吃力,老师教学吃力,致使毕业生质量不高,达不到一个艺术类从业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新的时期,一方面要借鉴普通高教艺术类专业的良好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摸索创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理性思考和定位,转变观念,努力扭转“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局面。

三、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分析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稳健发展和新兴社会艺术的蓬勃兴起之下,艺术教育开始全面迈入高等职业化的道路,伴随职业教育的兴起而发展。“职业”二字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特殊属性,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准的,面向市场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则是为与艺术相关的行业培养的各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也是非常贴切的。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即要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又要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确定是对高职教育体系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对于艺术职业学院而言,教育理念要体现出社会现状、职业需求、以人为本以及发展空间的思想理念。结合社会现状。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更加直接,具有协同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开办要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其发展的标准和模式,合理地设置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要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社会文化的先进性。迎合职业需求。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就要紧密结合相关于社会各领域和各层次对于艺术文化类的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其专业和专业的方向,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应用和第一线性,就要以动态的职业观来迎合社会对艺术文化类职业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职业教育是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展的产物,旨在将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应用型、实用型教学的出发点,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发展,特别在高职的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培养中,不能盲目地追求学生在该职业能力上的培养,而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都要具有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色,以人为本,在强调基础职业技能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尊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本身的一大基本特性,高职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只偏重本身的学历教育而忽视非学历教育,要树立为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的观念,将高职教育面向终身,按照终身教育理念来发展。

(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即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第一位,就业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可见高职教育是以特色和质量为突破口,并且具有最鲜明的职业技能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定位,以及与其它专业的区别,若在培养目标上认识不清,则会导致其在培养目标上的无针对性,而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职艺术类专业应该是为社会培养专门化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艺术理论素养,具备教学、辅导等方面的能力,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并与基础教育相衔接,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等艺术职业性人才,基础专业和实践能力强是它的主要特性,应该具有师范性、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师范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与本科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专门的艺术院校及本科类院校是培养在某一方面专业突出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专业要求高、精、尖。高职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上全面发展,在艺术类的岗位上其工作内容专业基础的方向和思路正确。“基础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在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的同时,也作为今后再教育的基础,现阶段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是终身学习艺术的一个基础,要学会学习,学会传授,也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专业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能够适应艺术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今环境下,也要适应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和拓展。“实践性”是指要增强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基础,能胜任面向社会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需求,与社会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设置

对于教学工作而言,灵活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在于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各分科的分工和社会产业结构的需要,结合专业目录设置适合的学科门类。同时,专业设置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能体现和反映出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市场就业方向,专业的设置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规划、目标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顺应现代产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突出院校与区域,与所属行业所需求的特色型专业。就高职教育艺术专业而言,要考虑:(1)艺术类专业和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的现实发展对所需要的音乐类人才相适应。(2)高职院校与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上是否联系紧密,是否能根据市场、以及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对该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艺术类的专业以及专业的方向,优化课程结构。(3)逐步提高现有的专业的办学条件和水平,把握艺术类行业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和变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训场所。

(四)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所确定的基本框架。高职的课程模式都是由高职教育的目标、性质和功能来具体呈现和操作的,要实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吻合,课程模式的设立和建设十分重要,需要正确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的目标,并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方面,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来说,课程模式的构建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1)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基础的课程要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专业的课程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艺术基础类的课程设置与其它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实践和理论上要处理得当;要让各个课程之间进行合理的衔接,形成以艺术类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为要求的课程模式和体系。(2)在实践实训教学方面,要摸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并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职业技能,如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最基础的各项表演,对于基础教育教学的把握,让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的素质进行结合,并将实践的教学体系和理论的教学体系互相渗透。(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要积极实行以实践为基准的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在考试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艺术生的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探索适应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考核的方式和方法。

(五)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将教育的理念进行贯彻的中间环节,是对培养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它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活动的途径。职业教育的培养途径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基本途径、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综合途径是培养途径的主要内容。在高职艺术专业中最基本的途径是采用一般性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艺术实践,这也是普遍认同和采纳的培养途径的方式;最主要的培养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属于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是指学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第二课堂、校风、学风,对学生思想理念和素质,艺术个性的培养等产生的积极的影响;综合途径是高职教育所倡导的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六)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它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能够使人才培养的过程规范化、制度化。院校包括在管理机构、工作岗位、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需要形成科学的制度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正确实施提供保障。高职艺术类专业培养制度在学生基本培养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学工管理、主辅修制度的建立上要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和特色,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

(七)培养评价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培养目标教师教育 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发布《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第8篇

我校美术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湖南省办学历史最长的高等美术学府。现为全国八所“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训基地”之一。拥有美术学博士学位(科学学位)授予权,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科学学位)授予权和艺术硕士、教育硕士、高教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84位专任教师中,有9位博士生导师,20位教授,22位副教授,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教师48人,另聘请了美、英、荷、澳、韩、日及国内知名艺术院校专家学者为我院客座教授。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设施齐全,专业图书资料收藏居同类院校水平。学院现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伯明翰城市大学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交换留学项目和校企合作平台有效促进学生艺术交流、实践和就业。我校美术学院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学3个全日制四年本科专业面向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招生,专业范围涵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美术教育学、中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等多个方向。美术学院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社会评价高。

我校工程与设计学院成立于1988年8月,设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四个系,拥有民族民间美术培养方向和职业技术教育学两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设计学和美术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科学学位)和艺术硕士、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工学、艺术学、教育学三个学科门类,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养突出的艺术创意与工程设计领域的开发创新型人才。学院现有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三个面向全国招生的美术类全日制本科专业,拥有“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创意设计与应用”省重点实验室,“服饰品牌策划与数字化集成技术”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长沙市服饰工艺工程中心,长沙市湘绣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众多的和省级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还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任教师70人,实验教师1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3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聘请了日本东洋艺术研究院、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为讲座教授或客座教授。

一、专业简介

1、美术学

美术学是四年制师范教育类专业。主要学习美术学、美术教育和专业技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接受艺术思维拓展和绘画专业创作以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绘画创作以及绘画研究和教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西绘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绘画(国画、油画、水彩、书画)创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专业艺术创作能力、胜任美术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2、绘画

绘画是四年制非师范专业。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针,坚持传承和创新并举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绘画体系及现当代绘画体系,通过中西绘画专业技法的实践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绘画的基本材料和表现技法,掌握基础造型和色彩表现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使学生成为绘画基础坚实同时具备绘画教学及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3、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学是四年制非师范专业,分设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最早、发展最快、实力也是影响的专业方向,涵盖图形设计、图书设计、文字设计、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城市形象设计、视频广告设计、设计基础教育等多方位研究。专业教学注重现代设计的概念、思维、表现与本土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强调在专心学习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同时,培养活跃的创造性思维与具备文化个性的专业拓展能力,强调艺术、科技、文化与设计的融合。新媒体艺术是基于互联网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设计专业方向和媒体形态,是新兴的学科和专业。新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分为设计、电脑、绘画三个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充实专业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有利于学生对这一专业整体的把握。目前系部建有校级“信息可视化创新设计研究中心”。就业方向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电视台、广告公司、文化公司、动画公司、游戏公司等以数字技术为研究目的的机构企业。环境艺术设计是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设计学的优势专业方向,已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专业以建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为支撑,服务于室内设计和外部景观设计,同时朝着多种艺术媒介综合表现方向发展。专业与国内大型的室内、建筑、景观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就业方向涵盖建筑装饰行业、园林景观行业、艺术教育行业、房地产管理与策划行业和自主创业。

4、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专业。培养在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创新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具备从事工艺美术教育与设计、艺术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企事业相关工作岗位从事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开设素描、色彩、中国画、文字设计、漆艺、装饰雕塑、陶瓷艺术、工艺产品设计、刺绣艺术、版画创作、媒体广告设计、摄影基础、公共空间设计、模型设计、插图艺术等课程。该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5、服装与服饰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服装设计与工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现代设计思想与现代服装技术,能从事服装产品设计、制版、制作、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素质和较高技能的服装设计复合型人才。主要开设服装设计基础、服装设计、纸样设计、服装工艺、立体裁剪、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CAD、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服装工业制版、计算机图形设计、配件设计、服装展示设计、设计构成、男女装产品/纸样/工艺设计、高级时装设计、高级时装立体构成与整体形象设计、橱窗陈设、产品包装设计作品鉴赏等课程。该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6、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现代数字媒体、视觉空间展陈、信息与交互设计,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开设图形语言、色彩语言、创意形态学、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信息可视化设计、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媒体与数字技术等课程。该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招生省份及计划

我校2017年拟在湖南、湖北、山西、浙江、福建、江苏、河南、安徽、广西、江西、甘肃、山东、河北、内蒙古、贵州、广东招生,计划招收330人,具体招生计划详见各省(市、自治区)2017年招生计划来源表。

三、专业考试地点及时间安排

注:以上考试时间地点和报名方式如有变化,以各省考试院(招办)网站公布的为准,请及时关注各省考试院(招办)网站和我校招生信息网发布的最新消息。注明网报的请登陆该省考试院(招办)规定的网站进行网上报名。

四、报名及考试

(一)报名

1、凡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省外考生必须符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报名条件,考生所在省份统考涉及到的艺术类专业,必须统考合格,方可报名参加校考,现场报名时请准备好以下材料:本省艺术类专业准考证和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2、考生不能函报和跨省报名。

3、我校美术类专业均实行文理兼招。

(二)考试

考试分为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湖南省考生参加湖南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湖南省以外的考生必须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校考,并参加所在省(市、自治区)组织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文化课考试)。

(三)专业考试内容

科目一:素描

1、考试目的及能力要求

通过默画或根据照片写生的方式,考查考生对画面构图、比例、形体、结构、透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表现能力。

能力要求:

a.对客观对象形体结构及明暗变化规律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

b.运用素描常用工具材料表现对象的能力;

c.把握整体画面的能力。

2、考试内容和方式

a.考试内容:人物,限头像、胸像、半身带手,原则上不考全身像;

b.考试形式:默画或照片写生;

c.考试用具:八开素描纸,限用铅笔、炭笔表现。

科目二:色彩

1、考试目的及能力要求

通过表现指定实物(静物)的方式,考查考生对色彩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色彩的感觉和表达能力。

能力要求:

a.画面组织能力,包括构图能力和对形体结构、色彩的表达能力;

b.整体把握色调以及色彩局部与整体关系的能力;

c.对空间层次、质感、量感的表现能力;

d.运用水彩或水粉表现技法的能力。

2、考试内容和方式

a.考试内容:静物,表现对象以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瓷、金属、玻璃器皿等)与瓜果蔬菜组合或文具的组合为主,同时与衬布搭配;

b. 考试形式:默画或照片写生;

c.考试材料:八开水彩纸,限用水彩或水粉表现。

五、合格证发放

我校在湖南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上发布省外专业校考成绩,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划定专业合格线并公布合格考生名单。合格考生登录我校招生信息网,可以自主选择打印“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艺术类专业校考合格证”,我校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校考合格考生的相关数据报送到考生所在省(市、自治区)招生部门并作为录取依据。请合格考生注意跟踪查看,我校不再寄发纸质合格证。

六、录取原则

1、取得我校美术类校考专业合格证的省外考生可以报考我校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绘画、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我校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录取(综合成绩=校考专业分数×60%+高考文化分数×40%),综合成绩相同时,专业成绩高者优先。

2、湖南省的美术类考生参加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美术类专业统考,我校认可湖南省统考成绩。录取原则按照湖南省考试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七、其他

1、新生入校后两个月内组织入学资格审查,资格审查不合格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其入学资格。

2、咨询电话

学校招生办公室:0731-88872222

美术学院:0731-88631985 (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学)

工程与设计学院:0731-88872364 (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第9篇

随着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体育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近几年来,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十余所体育院校相继开设和增设了艺术类表演、舞蹈学和舞蹈编导专业,使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不仅成为理论上的可能,而且成为持续发展的现实。然而,如何建设好新办专业,构建好体育与艺术相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本文以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大学体育学院六所开设艺术类专业的体育院校为研究对象,利用各种学术期刊、体育艺术报刊、专著,广泛查阅国内外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文献资料,对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武汉、天津、首都、南京等体育学院的艺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部分教师进行专访,详细了解各院校艺术专业办学现状。

一、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成立的历史回顾

1.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成立时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与艺术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各自的发展空间中不断地靠近、接近,直至相互融合,体育与艺术相交融的良好发展势态,构建了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广阔平台,同时也为全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

我国体育院校创办艺术类专业始于2000-2004年间,首先在天津、广东、成都三所体育院校相继设立了舞蹈学专业,随后,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相继增设了表演专业;2005年,上海体育学院也开设舞蹈编导专业并面向全国开始招生;2006年,南京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沈阳大学体育学院也有了增设艺术类专业的意向。

2.艺术类专业名称及培养方向现状

尽管全国体育院校所设置的艺术专业和培养方向不尽相同,但从总体情况分析,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设置主要以表演和舞蹈两个专业为主,而舞蹈专业又分为的舞蹈编导、舞蹈表演和舞蹈学三个专业。

“体育与艺术的广泛融合,并不是艺术向着现实生活领域单项游移、运动,而是体育也越界向着纯艺术领域逐渐逼近、汇合、交融的结果。”[1]从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设置的发展过程来看,恰恰也是体育越界向着纯艺术的舞蹈领域逐渐交融的过程。

如果将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设置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那么第一阶段可以说是体育院校艺术专业设置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以体育运动项目中具有较强表演性、艺术性的大众艺术体操、大众健美操、体育舞蹈为主。第二阶段是以舞蹈艺术作为契合点,将舞蹈艺术和体育运动项目并列设置,这一时期除了表演专业外,舞蹈表演专业、舞蹈学专业也开始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出现。第三个阶段为交融阶段,是以舞蹈艺术作为融合点出现了以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为代表的体育院校创新型艺术专业。总之,三个渐进发展阶段的形成,说明了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设置已由原先的从体育本体出发逐渐发展到创建体育与舞蹈艺术相融合的新专业,发展趋势已逐渐趋于成熟和理性。

2005年,上海体育学院开设的舞蹈编导专业(体育舞蹈方向),在我国体育院校乃至全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设置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我国体育院校有了培养体育舞蹈高级编导专业人才的开始,而且也标志着在经历半个世纪之久的舞蹈编导专业的建设历史中,除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中国芭蕾舞和中国现代舞编导之外,上海体育学院所设置的体育舞蹈编导专业也开始在编导专业的历史中写下举足轻重的一笔!

总之,在体育与艺术的双向融合上,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设置首先是以舞蹈艺术作为契合点,使舞蹈和体育运动项目的融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成为引领体育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新趋向。

二、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笔者对全国部分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到现已开设的和准备开设的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学时学分数及艺术、体育教育教学量占总体教学量的百分比等几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设置情况

全国体育院校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但各院校所占的总学时数不尽相同,列表如下:

全国体育院校公共基础课设置情况

2.体育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所开设课程类型除公共基础课程之外,大致可分为体育理论与技能、艺术理论与技能两大类别课程。其体育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体育技能课程则包括:体操、健美操等课程,教学时数也是根据各学校所设专业及方向的不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全国体育院校体育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从上表的统计结果分析得知,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在课程设置中,对于体育理论及技能的课程设置较少,分别占总学时的7%和8%,对于一个在体育院校根植的艺术专业,如何更好地利用体育资源来设置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是课程设置者和决策者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艺术类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应当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质,而其艺术特性所显现的就是艺术理论与技能课程所占比例的多少,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体育理论及技能课程设置占总学时量最少,而占有的艺术理论及技能课程却最多。

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综上所述,尽管现行的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已经逐渐涉及到一些创新课程,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着对体育院校原有的课程与艺术院校课程的照搬的情况;课程设置之间主次界限不清晰;体育学科和艺术学科及之间缺乏联系与呼应,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等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体育院校在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充分突出以体育为根本、艺术为特色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建构以术科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新体系,即在开设必要的体育、艺术概述和多种艺术欣赏课的同时,加强体育艺术体验和实践内容,通过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所以,在优化教育课程设置时,要把重点放在理论和能力训练的结合点上,强调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上形成应用型而非学术型的横向复合结构。

此外,在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材建设上,也基本上是搬用体育和艺术院校教材,缺乏高质量、切合体育院校实际情况的高水准体育艺术教育教材,这也是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在今后教材建设中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

我国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还处于创业的起步阶段,在规划中探索前行,在借鉴中发展是目前全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办学的现状。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借鉴艺术院校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究竟是走体育化的艺术道路,还是走艺术化的体育道路?或者说如何分步走?的确也同样是目前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所面临的最大困惑!

三、专业师资状况

1.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一个新建团队,目前教师人数较少,每个学校约9—10人承担主要的授课任务,其中以女教师为主,教师年龄也以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在学历职称上,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教师普遍存在低学历、低职称的现象。

师资队伍的结构组成,从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师资结构分析,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教师构成:(1)体育院校各体育专业比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项目转项教师;(2)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或师范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3)社会或其他院校外聘艺术及体育类专家和客座教授。

上述不同的教师各有优劣势所在,因此,体育院校艺术教师应力求互补优势,完善自身所欠缺的知识能力,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师资任教情况

全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教师任教科目一览表

此外,大多数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还面临着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再培训,另一方面要有专职的复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来。

四、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1.毕业生就业现状

1999年开始进行招生的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在2003年有了首届毕业生。据了解,武汉体育学院艺术专业的就业率据不完全统计达80%以上,而天津体育学院的艺术类专业就业率也达到了70%以上。上海体育学院艺术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但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2.就业前景分析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可以说是体育院校中的贵族专业,由于经济上的高投入,必然相应地增大投资者的期望值。因此,如何深入研究当前社会就业环境,开辟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的多种渠道,引导他们增强就业风险意识,端正自身的就业观,(转第137页)(接第135页)帮助他们将来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分担就业压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据近几年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国家财政统管的单位,包括各级政府机关文化艺术、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机构。如各类艺术研究院(所)、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以及各级国有文艺专业团体,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研室以及大、中、小学校等等,是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单位。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将以艺术教师(舞蹈、音乐)和体育教师双重身份替代以往的单纯的音乐教师和体育教师。

(2)各种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下的企业。企业需求可以说是量大而且分布广,完全以市场经济为杠杆,具有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强大生命力。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企业员工的体能素质的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等各方面都需要具有创新理念的复合型应用体育艺术人才。各类私立学校也是这块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类民办大学、私立中学小学、民办艺术中专学校、幼儿师范学校等。

(3)社区、俱乐部等自主创业前景广阔。艺术毕业生胸怀生存致富的迫切愿望,愿意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灵活多变的创业手段创出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生活道路。目前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俱乐部、工作室及高档会所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已经有许多体育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抢先占据这块就业市场,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同时,就业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就业率上,同时注重就业的质量和学生在社会的后续发展,变职业教育为生涯设计等。

结语

体育院校所增设的艺术类专业是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是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缺乏,办学理念、专业建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体育院校所培养的体育艺术人才应该与艺术院校的人才有不同之处,要具有体育特色;要将市场需求和课程设置有机融合在一起,特别要加强与社会联系的机制。

参考文献:

[1]由健.论体育与艺术双向融合的文化内涵.艺术教育.2005(5):158

[2]孙会山.现代社会体育与艺术的关系.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2):93-96

[3]翟延立.李芳,体育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1-73

[4]荣丽.国际标准舞专业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初探.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4):60-64

[5]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人力资源网.2005.10.26

第10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第11篇

其实无论何种类别,摄影的艺术性都是根本,是灵魂。纪实类需要讲究“艺术性”,商业类影像更要讲究“艺术性”。

商业类摄影作品,由于类别的特殊性以及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历来的投稿数量都不及艺术类等。综观这次参赛的商业类作品,有的作品偏重艺术美的表达,有的在创意上更为突出,入围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因为是首次设立商业类别,评选出的入围作品无疑对以后参赛的商业类影像具有导向性,评委们一致认为评选标准亟待统一。

可以看到,有些商业类作品过于设计化,尽管画面显得很漂亮,但是摄影语言的运用过于简单,毕竟这是一个摄影比赛,而非创意大赛。观察员梁达明一语中的,他认为一些商业摄影类作品的问题是“只有摄影欣赏的深度,缺少专业摄影角度的深度”。

空谈或者泛谈摄影艺术,忽略了必要的摄影技术层面的知识储备及运用,也恰恰是对摄影艺术的不理解和不尊重。英文art(艺术)一词源自于拉丁语ars,意为“技巧”,抛开照片的理念另论,这次商业类别的几位评委也认为国外参赛作品后期技术普遍值得国内摄影师们学习,虽然国内现在PS盛行,甚至有些泛滥,但没有美学和艺术指导的摄影后期技术也是目前国内摄影界的短板。

作为第13届国际影展金质奖的获得者,来自阿根廷的评委、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摄影家尼克拉斯 贝林吉尔是商业摄影方面的专家,他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原因。“这次商业类的参赛作品,个人觉得整体质量不是太高,真正好的不多,有时候我要被迫从参赛作品中选出定量的照片。至于商业类来稿数量偏少,我个人猜测可能是商业摄影人士的领域竞争激烈,他们不太愿意分神再做艺术上的推广吧。有些稿件明显是投错了类别,导致一些好照片被淘汰,我发现有些艺术类别里的很好的人像作品,放在商业类就很有希望入围。”针对商业类别的首次设立,他也有专业的建议:“以后的分类细则可能还要再明晰些,但是目前的分类也有好处,可以将过多的风光摄影区分开来。”

商业类评委之一、来自美国的石志民从商业摄影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对这次参赛的商业作品作了分析:“在商业类别上,我们目前流行的大都是世界潮流的过去式,其实广告商业摄影以及时装与社会现状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我们目前还是缺少引领性的、推动性的东西,不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化那么简单。”针对刚刚起步的商业类别,他感觉这次国际影展缺少重量级和专业摄影师的参与,建议以后可否考虑设邀请展,将真正专业的那一部分摄影师吸引到国际影展中来。

折叠自行车 袁鹏(中国)

非主题-商业类-彩色金奖

女人香 陈松(中国)

非主题-商业类-彩色金奖

酒与杯 何异能(中国)

非主题-商业类-彩色银奖

第12篇

[关键词] 艺术类理论课 个性和偏见 学生动力

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实践课(操作课)和理论课。实践课(操作课)以增强学生对业界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动手能力为目的,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虽然也会穿插少许理论知识,大部分则是观摩、体验、操作;理论课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培育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辨别、评价能力,增强其在作品创作中的专业意识,内容则以概念、理论、观点、原则、方法、历史、现象、案例为主,采取课堂讲授的上课方式。实践课和理论课对艺术类学生来讲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理论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地存在于艺术类的高职高专、艺术类的大专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院系。

一、艺术类理论课的动力困境

教学一线的老师能够充分感受到理论课所遭遇的“尴尬”现状,这种现状着实不利于艺术专业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提高自己的创作、设计能力,同时也会伤害到理论课老师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动力不足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考勤规则的漠视

大学生糟糕的考勤表现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学风建设,这不单纯是艺术类学生的问题,整个大学生群体对考勤规则的漠视、不尊重已经到了很恶劣的地步。有调查显示,82%的学生有过上课逃课、迟到等行为,偶尔逃课的学生在71%,经常逃课的占11%,而从不逃课、迟到的同学仅占到18%。艺术类专业学生尤为严重,迟到、早退基本上是家常便饭,直接旷课、以各种理由不到课的间接旷课基本上在每次课堂上都会有两三例。这种对规则的漠视和不尊重的恶习会伴随学生毕业而延续入社会,直接伤害到社会功德和职业道德素质。

2.课上缺乏耐心

这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关。据笔者观察,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到一个对象上,特别是当一些理论课较为枯燥、无趣时更是如此。于是各种“走神”的情况出现了:打瞌睡、看课外书、发短信、玩游戏、聊天。这对正兴致勃勃讲课的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试想,面对一群昏昏欲睡、乱成一片的听课者,有哪一个老师还能继续保持高昂的兴致讲下去呢?

3.课后不关心

实际上理论课在课堂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很多额外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在课后去进行搜索、补充资料以供扩展阅读。遗憾的是,学生大部分课外时间被实践课的作业所挤占,更主要的是缺乏阅读、思考的兴趣,很少有学生在课后会再想课堂上讲了哪些内容,更不用说和老师进行互动沟通式的拓展学习了。

4.作业不用心

相比实践课、操作课以作品、行为、表现为主的作业形式,理论课文字的、书面的作业形式显得单调乏味。这些作业大多要求学生进行一定量的文献阅读和作品浏览,总结、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还有一定的需要记忆的部分,而那些文化功底薄弱的艺术类学生又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用心完成,以至于利用网络抄袭剽窃、东拼西凑、应付、糊弄的作业比比皆是。

5.心理上的轻视

艺术类学生不是通过老师讲了什么、写了什么来对老师进行评价,而是通过老师做了什么作品、参与了什么活动、在业界有什么样的表现来评价老师的教学好坏。一方面,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从业经历等原因,这一标准对理论课老师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但正是这样的心理存在,不仅造成了对理论课的轻视,也附带造成了对理论课老师的轻视。教与学的两个主体互为轻视,可以预见教学效果能否令人满意。

二、个性与偏见的因素

艺术类学生在理论课上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各方面的,比较突出的是个性与偏见两个因素,其他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师、专业特点等在内的因素最终都通过这两点阻碍了学习动力机制的运作,我们以这两个因素为核心来分析一下学生动力的问题。

1.个性因素

高校行政部门、学工部门一般会有这样的认识――即艺术类大学生特别难管理,虽然这里面也带有了一点偏见的成分,但也反映了这一群体在教学管理体系中的特殊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有研究者将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总结为六个方面: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追求个性化发展,自我意识突出;专业情结浓厚,文化功底薄弱;注重社会实践,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有自己的追求,但集体主义精神缺乏;组织纪律性不强。

这正反两面的六点个性因素的总结,基本上解释了他们在理论课堂上学习动力不足的种种表现。理论课主要集中在一个有限的空间(教室)来授课,由于组织纪律性不强、自由散漫而导致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的情况;喜动厌静,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拘束于教室乖乖地听课不啻于一种折磨,因此以各种分散注意力的举动来“反抗”;注重社会实践、文化功底薄弱使他们没有耐心去了解、认识各种概念、理论、观点、原则和现象;大部分艺术生家庭环境优越,自我意识强烈,独立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约束后变得寝食无规律,生活节奏一塌糊涂,在课堂上就难有好的表现了。

2.偏见因素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大学教育职能的转变,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正在变得日趋复杂,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他们与社会的紧密程度以及社会对他们的价值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方方面面对他们的学习行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一些造成了对理论课的偏见。“多年来艺术类院校的招生主要强调的是专业,学校在专业合格的情况下对于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也给学生产生了一种间接暗示,认为文化课无关紧要,专业课才是他们的‘看家本领’,是今后工作的根本。”学校、家庭抱有的这种不正确认识直接滋生了学生对理论课的轻视。

而艺术类专业的实践课、操作课大都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例如各种设计、创意、制作、音乐、舞蹈、服装表演等专业,学生们经常会于业界的人打交道,有很多机会参与到业界的实际运作中去,耳濡目染感受到实际操作能力在运作中的重要性,相反理论、观念、意识、审美、表达的价值则很难被体会到;再加上部分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技能获得了一定的收入,这就更加强化了他们对实践课、操作课重要性的认识,理论课则被曲解为可有可无的“无用课”、“垃圾课”。

功利性的心态恶化了理论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仅在学生中很难受到欢迎,在老师中也遭到轻视,这种失衡状态如果继续持续下去将非常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而扭转偏见,提高理论课堂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已切切实实摆在了教学管理者和教学一线的老师面前。

三、增强学生动力因素的思考

1.认清艺术生的注意力规律

从时间上看,艺术类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注意力通常不会超过五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他们每五分钟就会出现一次开小差的倾向。这一点会因专业和课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他们每隔一段时间注意力会分散这个规律是不变的。了解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讲课老师必须有意识地每隔五分钟安排一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我称之为“兴趣点”,这是他们保持学习动力的基点。其次从内容上看,艺术类学生对影像和图片资料的注意力远大于对文字的注意力,因此十分有必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的、视觉化的图像或影像。

2.获取足够的尊重和权威感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一门课程的评价、学习的努力程度来自于他们对该课程老师的评价。所以,理论课想要得到学生的重视,老师首先要想办法赋予自己价值感――尊重和权威。这一点不是太容易做到。任课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赢得学生的尊重,既然学生存在对操作技能的偏爱,老师应该在这方面证明自己的优势地位,唯有这样才可能被学生承认“老师”的资格。其次,老师还可以借助系统的案例分析,展现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进而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案例通常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际上它对教学的帮助作用是极大的,艺术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很难从深度把握一个具体的案例,这就给理论课老师留下了展现才华的空间。再次,老师还可以通过展现深度的、独占性的、稀缺性的资料,使学生惊讶于老师对业界问题的了解而赢得所需要的尊重和权威感。

3.基于经验的问题设置

设置问题是增强学习动力和兴趣的一个手段,但是如果问题设置不当,超出了学生的经验范围,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艺术类理论课的老师不能追求问题的难度和深度,而应该把设计问题的思路集中到学生的经验范围,经验是知识的基础。例如在谈到“广告”的概念时,先请每个学生描述一个小时候有印象的广告,唤起其经验意识后再让其以此总结什么是广告,最后再由老师列举出广告的七个要素。

4.贴近性原则

人们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的事最为关注,在课堂上也是如此,越是贴近学生的知识越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老师要承担这样的职能:将遥远的、抽象的、书面的、非经验性的概念、理论,转化为贴近性的语言和案例,力求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贴近专业、贴近时事。

5.作业的实践化、竞技化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还需要改变原来文字的、书面的作业形式,作业不仅要融入参与性、体验性因素,还应该能够以多种形式展现、表达出来。作业的设置不能等到期末再提出要求,而是在课堂一开始就设定一个题目,在课程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完成;还要利用艺术类学生热衷于展示自我的个性特点,在评分时考虑作业的展示和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映,郝卿.当前高校学风状况调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

[2]邹兴平,艾楚君.高校“艺术类学生个性”的内涵及成因解读[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