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03:1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非艺术类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一流中央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中央高校属于国务院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简称“中央部属高校”,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共36所,B类3所,包含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共33所。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并制作出拥有设计感和美学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决方案,最后提交论文论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互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关怀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见,艺术类专业是一种既富有美学性、实践性,又拥有科学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总结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性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创造性、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格式的规范化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教育部直属的一流中央高校,对各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评分占50%,毕业论文(设计)总评分折算成五级计分的方法见表1。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或地方行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劲,学科特色相对较弱,但是省级政府为了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极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苏、广东等高等资源集中的省市,涌现出了一批可以与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学,例如,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这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基本都采用统一的“334”标准,成绩采用的也是五级计分方式。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艺术性、创造性、合理性、表现手段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对减弱③。艺术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到美学上的艺术性评判,因此,个人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综合运用到所学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提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是指导教师评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条件。其次是设计(论文)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素养。从评阅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将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在通过模型或图纸等表达理念的时候,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明确。其次是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辩小组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要具有现实的艺术理论根据,思路清晰,论点明确。
(三)贫困偏远地区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贫困偏远地区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并非高校的主力专业,在带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领头作用,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经济支持或教育资源在此方面。例如,广西大学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判定以指导教师为主,占据45%,评阅人和答辩成绩分别占20%和25%,剩下的10%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影响。再如,较偏远的内蒙古大学,在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再次是格式,学生的答辩成绩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对来说,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并不完善和详细,在答辩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质量、以及撰写的水平和规范程度等,显得较为急促。
(四)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工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④。然而,民办高校因为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在艺术类专业中更是明显,因此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有限、投入资源过少、管理人员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多以教授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使得学生比较难以兼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一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可以说是四种高校类型中最低的一个了。在字数要求上,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2500字,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有实用性和创新型,整体语言流畅。基本上只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过毕业答辩。
二、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述评
(一)美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国内美术类专业院校在艺术理论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训练上,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且独特的教育系统,美术类院校主要将专业分为设计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并且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重点是强调出对本专业的毕业创作理性依据的表达,或对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做出陈述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播艺术审美和引领学术构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发挥和求索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多注重身边的环境,加强自身的自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规定,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阶段,需要考虑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性,以及选题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创作的价值评判以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来作为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学生专业上的特性以及专业深度。
(二)音乐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所谓音乐学位论文,与一般音乐学术论文的定义如出一辙,“是指针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与研究后所撰写的文章”⑤。在我国对于音乐类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且各个高校对于音乐类的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阅方法,这也使得音乐类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情况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凸显出创新型和原创性,对于已经被进行过细致研究的论题,一般不会有更新颖的阐述,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也不会很高。其次,学生的学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生的毕业选题大多是对某个研究点的粗浅认识,很少有能够为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成果。最后,毕业设计(论文)的逻辑论证和解释说明相互参证的过程也是作为评判论文的参考标准。逻辑论证的过程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富有层次的解释,论文的整体结构就会出现空洞感。同样的,只有简单的解释描述而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论文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浅薄。只有将两者兼容并蓄,贯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清晰,逻辑严谨。
三、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差异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的差异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性较大,可以分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来进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本学校一流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学校院系共同进步发展。因此,艺术类专业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样得到了重视,学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不断学习艺术类学院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因此,学生受到的教育系统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上,设计的规范性、设计的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毕业论文探讨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类院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科学竞赛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类的设计管理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要求上,艺术类专业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出一份具有体量感的作品,设计类要求多以解决现实性问题为主,包含人文关怀性;纯艺类要求展现学生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想法,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求设计实践及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以毕业设计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创作实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或分析问题现状,论述创作作品所蕴含的深意和未来的可行性等。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论文常常和创作实践作品脱节,没有起到创作和理论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论文)展示方式的差异
首先,由于综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学生毕业设计展览时,都将展览置于校园展馆内,主要面向校内师生进行观展,观展人数和群体狭小。其次,学生在毕业季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校内布展限制了学生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师生缺乏对行业内人才需求的有效认识。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艺术类学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展览。例如,自2010年开始,九所重点美术学院便开始联合举办“‘千里之行(全国版)’活动,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⑥。迄今为止,“千里之行”已经举办了10届,每一届的学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想法,虽然无法同“大师”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式的差异
综合类高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性,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结果各有特点,但答辩形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形式特点进行设计,产生了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无法在答辩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师的在思想和专业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艺术类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展厅,答辩小组可以现场观摩学生作品,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涉及到交互形式的毕业设计,教师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学生创作的内容。整体的答辩过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学生对创作思路的分析,整体设计概念的阐述为辅,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映现,保障了在毕业设计和学生答辩评分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目标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艺术理念意识的培养,都是两者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际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错,使得艺术领域也延展出了新兴学科,对于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的把握,使得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织网中,导师要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受教育资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艺术类专业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齐,因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另外,艺术类的学科不同,所针对的标准也不同,美术类要求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织,而音乐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辩方式、培养目标的差异研究,针对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湘.合并,还是另谋出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6):66-67.
[2]陆莹,乐晓丹.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吴庆.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5]王建朝.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7(12):24-28.
关键词:高校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71-01
一、艺术类专业教学档案包括范围
艺术档案包括的范围很广,加之艺术类别的不同,内容繁杂。
(1)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籍档案。从学生一进校后,就产生了相关的学籍档案材料,学生高考档案、进校后新生学籍核对、电子注册学籍信息、各类等级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籍变化相关材料、作弊违纪处分材料等。
(2)艺术类教学管理档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与教学有关的档案材料,比如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材料、教师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进度计划、教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学生考试产生的试卷、记分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3)艺术类学科竞赛作品。各类参加学科竞赛的活动档案,报名表、指导教师指导过程、参赛作品、照片、获奖证书等;教师和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教师和学生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艺术展演活动档案。
二、艺术类专业档案管理现状
1.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教师、领导都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上,而忽略了对教学档案进行收集和归档。在思想上对档案工作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教学档案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需要时刻保留好档案。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教学档案的重要性,同时部分二级系院领导对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比较懈怠,没有意识到完善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很多艺术专业档案往往都保存在创作者手中,没能及时归档到各档案管理部门。
2.档案管理员专业性不高
各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员往往是由各学院的教学秘书担任,大部分的档案管理员并不具备档案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学科背景的缺失意味着从结构上就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而且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档案而言,艺术专业的档案内容更加繁琐,保存方法更加细致,工作难度更大,需要注意的细节更加繁杂,而艺术专业的档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档案管理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更高。艺术专业档案有别于其他类别、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文本档案。教学秘书大多时候已经忙于教学工作,很少有精力来系统地收集管理档案,加上档案的特殊性,如果缺乏基本的艺术修养,缺乏艺术档案的鉴别能力,容易发生分类错误的问题。
3.艺术专业档案管理难度大
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产生的艺术档案的形式和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例如,美术专业的绘画作品就有大、中、小不同的尺寸和规格,舞蹈专业学生跳舞的视频,播音专业的音频档案,影视专业的戏剧视频档案,等等,加上有些档案对温度、湿度等都有要求,这就对存放这些档案的地点有着一定要求。但是地方高校有别于专门的艺术高校,艺术档案的保存地点和存放设施不能符合要求。
三、加强艺术专业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1.对艺术专业教学档案归档建章立制
从制度上,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收集存档的体制。因为艺术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在对档案管理员进行培训的时候,应该明确保管档案的范围,什么档案需要存档、怎么存档、存档年限都应该有具体的实施指导方案。明确领导、教师、档案管理员的职责,在整个过程中应承担的工作,从制度上给予保障。档案管理员要动态和定点两个时间点收集相结合。加大对艺术档案管理的监督和指导的力度,培养教职工自觉保存和上交档案材料的意识。
2.艺术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处于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应该应用到对艺术教学档案的管理中来,这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艺术档案的生命,使得查阅资料变得简单轻松,有利于避免艺术档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也提高了艺术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艺术档案处于沉睡的状态。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注重提升档案管理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如邀请艺术专家来讲座、外出培训等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提升他们在工作中的鉴别能力。在当前所处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对教学档案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也提出了要求,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教学档案都是通过互联网传递,越来越多的是电子档案的使用,所以熟练掌握信息管理技术是必然的要求。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
艺术教学档案内容和种类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收集和保护好档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应最大限度地对师生开放,发挥艺术教学档案数字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允嘉.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科教导刊,2011(5).
作者简介:韩玉婷(1978- ),女,汉,安徽霍邱人,文学硕士,皖西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和艺术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Artistic
Design Education in Colleges of Anhui Province
HAN Yu-ting
安徽省属的93所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其中本科25所、高职高专院校56所)中开设艺术设计教育有48所(本科22所、高职高专26所),专业在校生已突破15000人。然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根基相对薄弱,势必存在一些影响快速发展的具体问题。
一、安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制约因素
(一)考试科目和录取办法的科学性不足
近年来,安徽省高考美术类专业(艺术设计和美术学)考试科目内容一直为素描和色彩(满分各100分),2008年又增加了速写(满分30分)。考生在专业课考试合格后,凭合格证在户口所在地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的文化课考试;录取时,依据考生的报考志愿,从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划定的艺术类最低分数线的考生中按照专业课成绩排名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研究认为,艺术设计在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不同于美术学,招生时美术学专业意在考察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素质,而艺术设计专业则应更多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设计艺术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需要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作铺垫,或者说以其它学科知识来丰富设计者的修养。可见,安徽省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考试科目和录取办法过于偏重专业基础,没有从考生的专业技能基础和文化知识结构两方面综合考虑。
(二)师资的学历和职称等结构不够合理
对安徽省26所高校(本科15所、高职高专11所)的调查显示: 416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中,35岁以下的人数比例为78.13%,非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人数比例为31.73%,省属综合院校毕业的人数比例为65.38%。另外,在15所本科院校的287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中,本科学历的人数比例为92.33%,讲师以下职称和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分别为42.17%和17.77%。教育部评估时要求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人数比例的C级(合格)指标为30%,对单纯的艺术类本科院校相应要求是25%,对高职类院校也要求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的合格相应要求是15%。同时,教育部评估时还要求一般本科院校教学中所授课程的主讲教师(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占有比例的C级(合格)为85―90%,高级职称人数比例的C级(合格)指标为30%;对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的C级要求指标是15%。显然,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距离教育部要求的最低标准相差甚远。另外,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任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美术学专业的,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省内院校毕业生。虽说美术学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联系较强,但必定是“隔行如隔山”,影响了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再说,安徽省早期有工艺美术或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高校就那么几所,有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或某一年引进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全是省内某一所高校毕业的,这极不利于教师之间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交流和相互补充,对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将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专业设置偏少,培养层次偏低
研究表明,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本科共有5个专业29个教学点,其中艺术设计方向有20个教学点,而动画、环境艺术设计、广告学和平面设计等其他方向的4个专业只有9个教学点。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科共有15个专业60个教学点,其中电脑艺术设计9个、艺术设计8个、装潢艺术设计和广告与制作各7个、环境艺术设计个5、视觉传达艺术设计4个和其他专业(9个)20个。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方向多达近40种,相比之下,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设置明显偏少。将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本科专业方向与专科专业方向相比较,专科专业方向相对较多,而本科专业过于集中、单一。值得注意的是,本科专业设置的名称多用“艺术设计”表述,方向模糊且特色不明,不利于学科教育发展以及考生择校和单位择才。同时,安徽省属高校设计艺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尚处空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也只有1所高校。另外,还有10所本科院校依然进行艺术设计专科教育,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艺术设计专业的热门,但也能客观地反映出部分高校该学科教育的办学条件不高。
(四)省内外高校相互招生的人数悬差过大
2006年全国艺术类报考规模已超过100万人,艺术专业招生人数也达20万人以上。安徽省艺术类考生人数也随着高考考生人数的逐年增长而不断增加,2005年艺术类考生人数由2004年的12000人突增至26000人,2006年又增加到29000人;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也是逐年增加,三年来的招生人数分别为3900人、4500人和6200人。可见,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生源较为丰富。值得关注的是,安徽省较为丰富的艺术类考生资源不仅为本省艺术专业招生提供了充裕的生源,同时也为省外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带来了契机。2006年全国有170多所高校对安徽省招收艺术设计专业考生,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就有近百所,每年招生人数2000余人,而调查显示,当年安徽省只有几所高校对省外招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每年招生人数也就是100人左右。现在虽说对外招生人数有所增加,但招生人数远远不及省外高校对安徽招生的人数,这必然会导致了安徽省艺术类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的外流,不利于艺术设计及其他艺术类专业教育在安徽省的长远发展。
二、安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改革招生考试科目和录取办法
针对安徽省美术类招生考试科目相同及录取时按专业成绩(文化课成绩只要求达线)排序择优录取的现状,相关部门和高校应组织专家外出考察和论证,从考生的文化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基础两方面考虑来寻求一种适合于艺术设计专业长远发展的考试科目,并在录取时应将文化课和专业课成绩综合考虑,甚至文化课成绩好的可优先录取,以保证和提高考生的文化素质。虽说安徽省也将艺术类考生的数学成绩全部计入文化考试成绩总分,但这还远远不够。只有通过较为完善和彻底的改革,寻求出适应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招生考试科目和录取办法,并进行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扭转人们轻视文化课和走“文转美”捷径之观念,从而真正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文化素质,才能真正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扩大招生人数和范围
当前,拥有6461万人口的安徽省,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本、专科人数也只有15000余人,这与人口仅为4000万的韩国却拥有90所高校开办艺术设计教育且每年能向社会输送13000名设计专门人才;另外,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模也都远远中国之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步改革,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学历,高校之间相互认可学分,招生对象也逐步趋向跨省份、跨国界,这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将带来很大的冲击。从当前实际和长远发展的需求看,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高校应进一步扩大艺术设计专业在省内的招生人数,同时还要拓宽艺术设计及其他专业对省外招生范围。这一方面有利于选拔优质教育“原材料”和扩大专业教育规模,同时也为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及其他学科专业教育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三)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办学层次
改善师资结构,首先应从其他学校或社会上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学术专家等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对于一些专业性或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如专业摄影、印刷工艺、材料及加工工艺等),可以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或和社会生产一线的技术师来授课;其次应加大对艺术设计专业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力度,并注重吸收省外综合院校和艺术类专门院校的毕业生,增加教师外出专业进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以及教师之间教学观念和设计意识、风格上的互补性;再次应通过劳务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使低学历和低职称教师产生一定的压力甚至是危机感,积极主动地去提升自身学历和职称层次。当然,在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更应该科学规划学科体系,认真研究办学层次问题。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生教育层次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科教育招生的人数也远小于专科教育招生的人数。这种人才培养层次偏低的局面虽说与该学科发展的时间较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主要还是因为办学条件距离国家的相关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只有加大投入,提高专业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 艺术设计 教师现状 解决办法
截止到2011年2月全国共有1328所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约120万人,在校专业设计老师约5万人,年招生数29J5人,设计教育十年式的发展,高校只顾自身利润的得失,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不顾家长的期盼以及社会赋予的教育使命,不仅从招生上致使学生素质直线坠落,也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退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堪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责任心的下降,职业道德缺失
教师不专心上课,应付教学,得过且过,对学生放任不管不问,不关心院系专业的发展,只顾自己,以自我为主。上课留学生在课堂做作业,自己在外面溜达,以学生回寝室做作业或市场教研等理由而旷课,导致很多学生对教师有怨言甚至反映到校领导层面。除了上课很少主动抽出时间辅导学生,与学生沟通。甚至有些教师心胸狭窄,小肚鸡肠,搬弄是非,从道德上根本就不符合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艺术教师在学校受教育过程中,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性养成了自由放松的状态,甚至部分教师有了松散不负责任的心态,在课堂上不认真教学,课后不充电仅凭学校学到的知识教学生,有的老师上几节课后就放学生自由活动,完全丢失了教师的责任心,甚至有的教师酒后打架斗殴,教师队伍素质整体退化。
二、专业实践能力过差
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许多教师只重视理论不注重实践,专业能力低下,也不会主动给自己“充电”,不思进取,凭着自己的老本昧着良心不断欺骗学生,只会一些虚空理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从不做实际设计项目,甚至也不做虚拟设计、参加设计比赛,整天只说不做,严重背离了设计这一实践性的特性,使教师没有实践的经验和第一线的设计心得,甚至有教师最基本的设计草图都不会画,设计理论与实战实践的严重脱离,造成教师只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的低下导致难以将真正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教师队伍非专业化
非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也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学理论的教实设计、学绘画的教“视觉传达”,学机械制造的教“产品设计”、学文学的教“动画剧本”……。另外很多艺术系主任都不是艺术专业出身,故很难完全把握艺术教育规律,不在乎其对设计教育了解多少,结果胡乱指导专业发展,胡乱管理专业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历暴发户”和“职称暴发户”。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下滑是由众多原因造成,归纳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产业化的畸变
教育产业化其实就是逐利化,在缺失道德底线背景下的招生就是逐利的招生,“以钱为纲”,教育朝钱看。由于艺术设计类学费收费高且教学投资较低,不像理工科那样需要昂贵的硬件设备,导致很多高校为了增加学校经济收入,获得最大经济利润,肆无忌惮的扩招(比如西安美术学院)和建设新的设计专业。更令^可笑的是在全国一千多家综合大学中毫无例外地都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即便是体育学院、农业大学、音乐学院、医学院、地质与财经大学也都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唯恐搭不上这班赚钱的快车。全国设计类学生总数不断膨胀,学生素质不断退化,高考学生理科学不好学文科,文科学不好学表演学音乐学体育,形象不行、唱的不好、体质不好只好学美术,大部分学生学美术是抱着投机的心态。由于不喜爱这个专业导致学生不愿意学,学生素质不断下降,缺乏思考,创新,务实的精神,得过且过的状态,导致设计混混的滋生,致使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下降,教学不尽心尽力,最终导致教与学的恶性循环。此外教师队伍整体上承受着扩招后数倍于十年前的授课压力、令自身几乎没有了喘息“充电”、从事科研与设计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无暇改进课程并跟进设计行业的发展,不能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其次,教育管理体制的僵化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目前设计教育体系不是因为需要这些课程开设而是因为沿袭过去的习惯按照现有人员的能力而开设的,在现行教育体制的牵制下,高校设计教育与产业的发展基本脱节,高校设计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产业。设计教育不能随市场、产业的变化随机而变。导致高校教师没有实践设计机会。
1.缺乏实践经验
设计专业属于实用型专业如果教师缺乏实践,那么学生在社会上将难以胜任岗位,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没有进行相应实践锻炼,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教师实践培训l机制,而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资质,即教师+设计师,才能真正的教导学生,将实践设计经验传授给学生,笔者就遇到过一位老师设计一张A4大小的名片的事情。
―方面教师本身来源于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还是侧重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在学校学习中就缺少实践能力的锻炼,加上从小受到教育思维定势的原因,很少人主动去公司,工作室,打工实践,这样就造成对设计实践能力的缺失。另―方面高校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不能满足市场,反映滞后,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科研制度的导向偏离
设计类科研以论文的发表才作为科研成果,而不是设计作品或是专业水准大赛获奖作品,这就如同诗人的诗不算成果,而诗人的论文算成果那样荒谬。设计专业与其他文理科不同,因为设计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在市场经济下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而现行的科研制度只注重设计理论的研究忽视设计创造价值这一根本特性,严重误导了教师只重视没有实践而得来的“虚空理论”,轻视设计实践,使得教师实践与理论脱节,只会纸上谈兵,同时职称评定注重论文的发表,更加迫使教师一切向理论看齐。
科研考评要求更看重的数量、课题的多少,当然在理工科专业是必须的,因为这些专业最后的成果、最好的呈现方式就是论文与课题,但艺术类中不一定,油画专业老师评判的好坏应该是画了多少张优秀的作品或参加了什么展览,学设计的老师评判的好坏应该是他做了多少设计项目,参加了什么展,获了多少奖,这才是艺术专业教师的真正科研,而非写了多少论文。
科研考评机制对论文有核心论文的有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但缺少获奖的科研积分奖励,尤其是国际大赛的奖励,现今中国设计师已经走向国际设计舞台,在众多国际顶级设计大赛屡获佳绩,这些奖项的评定考评制度的制定是必须的,从学校扩大声誉利益以及鼓励教师专业深度发展利益出发,这些获奖无疑是必须支持的,虽然比赛较多,比赛层次不一,但不能因为难以判定获奖层次而不鼓励教师参赛,这样只会使学校失去美誉传播机会和教师丧失设计研究的积极性,对专业发展严重不利。
3.缺少务实的人事制度
(1)过于重学历、职称轻能力
高校设计教师的引进多是高学历人才,由于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师理论水平相对高但实践能力差,尤其是年轻教师刚从学校读完硕士或博士生,随后直接进入学校教书,由于在学生时代接受的理论多实践少,且读研究生时更重视理论研究缺少下企业实践,这样的知识水平结构教书就造成了当下的恶性循环。
由于人事制度在引进人才时只看重学历和职称,所以造成教师队伍理论强于实践。不少院校的院长、系主任是由非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担任,只看其是否是教授、副教授,是否是高学历,但对专业不懂,造成专业难以发展的困境。
(2)奖惩不明
高校奖惩差距不大以及执行力弱对教师产生的负面消极的影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大锅饭局面使有能力的老师不愿意付出过多,没有能力的老师可以整天混日子,成为与混混学生相对应的混混教师,甚至有学生投诉频繁的教师因有编制而学校也只好口头警告,而不是像企业那样给予果断解聘。
对高校设计专业教师的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解决:
一、回归精英化教育
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大众化、规模化回归到教育精英化、优质化,将重理论教育逐步转为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上,让同学们真正掌握技术与艺术,严肃校风校纪,杜绝教学的随意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减轻教师授课负担,留给教师充足时间去“充电”,去从事设计实践跟进设计行业发展,优化课程,减少招生量,进行符合专业特性的小班制教学,实行真实的师徒制教学,这样才能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二、科研导向,鼓励实践
针对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这一特点,承认实践设计作品和专业水准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为科研绩分,从科研上承认艺术设计作品,鼓励教师进行艺术设计创作,通过制定科研积分,将艺术设计作品获奖、参展、发表列入科研积分考核办法并制定对应的积分及说明,由于艺术类专业特殊性应考虑到教育部、文化部主办的艺术类的美术类比赛非常少,比如全国美展5年一次,这样还应考虑其他同性质部门比赛予以承认,对国际性大赛、国际出版物的作品发表给予承认,这样才能从实际客观给予艺术设计教师发展以鼓励,回归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上来,当然由于艺术认定的专业性与复杂性,高校应根据艺术设计发展规律,进行积分的调整与修改,在承认设计作品大赛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论文数量的要求,从而鼓励教师多实践多设计多参加比赛,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任人为贤,优胜劣汰
防止安插人情教师,杜绝人情教师进入,以德和才引进优秀人才,根据专业选择对口的教师,任命专业对口教师担任领导职务,不唯学历,招聘有责任心有才能的教师,不拘―格降人才,注重教师的实践设计能力,任命专业优秀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院系领导,拨正专业教学思路。
制定惩罚分明的制度,鼓励教师做好本质工作的基础上努力为专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对消极怠工、混日子的教师给予严惩,情节严重者给予开除,只有这样良好的竞争机制,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四打造教师学习环境
设计院校一定要给教师充电的机会,为教师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给教师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安排教师用一学期的时间去企业实践锻炼,组织大家观看相关展览,到企业与优秀企业家、设计师进行深度交流,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设计一线实践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结合起来,并且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补充教学工作带来的知识透支,这样才能传授给学生真正的实践知识和新鲜的知识。
[论文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复兴的时代,如何在我们东方艺术思想以及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引进并创造出适合我们国家的艺术教育体系。如何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达到甚至赶超西方的艺术教育水平,是我们这篇文章试图探讨的.
一、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艺术教育当是艺术的教育”,这是一个最普通、最基本的定义。然而不同的人对艺术教育的定义是不同的。理论家从艺术教育的“终极本质”出发认为“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根本上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其最终意义在于它的人生价值”;教育学家对艺术教育的“定性”概括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从艺术教育的功能出发定义则认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从注解艺术教育的人文属性角度出发则认为“作为人文教育范畴的艺术教育,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情感。”
至于大学生,我们实际上最缺乏、最渴望得到的,是能够渗透心灵的美好艺术作品的滋养与熏陶。笔者认为艺术就是鲜活、生动的艺术自身,它不是“学说”,不是“理论”,也决不是“学道理”“答考卷”所能达到的。现在大多高校把艺术教育置于“学”、“理”、“论”、“说”的重重包围之中,并把这看作是“学科领域”拓展的成果,实际上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这是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盲目“学科化”的误导下,出现的一种病态的“变异”现象。那么,让我们先看一看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二、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部分,除了追求美学目的外,还有道德和精神的目的。人们认为接受艺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近些年来,艺术教育蓬勃发展,教改课改,红红火火。一方面成绩显著,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问题与之相伴。究竟“什么是艺术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我国艺术教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课率不足,艺术课程选择面窄
目前在大学里虽然普遍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但都是作为选修类的课程,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课量不足,学生选择的空间不大;二是缺少相对的稳定性,往往都是临时请人开课,因人设课,或者是以一般的讲座代替上课,这类课程不够正规;第三,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真正适合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有些教员只好用专业课的教材来替代,影响了通识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总的来看,选题偏窄,有些内容又可能偏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外学分至上思想普遍存在,学生对艺术教育积极性不高。
2.教育方式单一,片面强调理论,忽视实践过程
3.由于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教育的发展上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差别很大,造成专业艺术教育和业余艺术教育无法融合的现实。
三、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
1、“双意识”和“双探索”相结合
“双意识”,一是“全球竞争意识”,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教育领域的全球竞争更加激烈,“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广为接受,从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竞争的全局观念,来部署我们的学校教育,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勇于挑战,富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二是“东方寻根意识”,即自觉东方之“我”,从继承和拓展东方固有精神和文化的角度,设计我国教育的未来模式,弘扬东方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整一圆融精神。
“双探索”,一是突破传统教育学校体系框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即以上述的两个意识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教学理论创新带动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二是突破艺术教育单学科的局限,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整合探索,即以上述两意识为纵深追求,在学科专业不断分化组合的背景下,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整合研究,使学校管理、科研、教学、服务等方面的交叉整合,由“自发”发展上升到“自觉”发展的新高度。
2、充分挖掘我国传统的文化宝藏
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可供我们挖掘和吸收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因此,在创建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时,应充分挖掘蕴涵着东方的整体观的思想的整体特色,体现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精神,达到真善美在艺术教育中的统一。
3、艺术的交叉教育
社会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只是掌握社会人文、自然和技术领域所发生的新动向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教育从过去的偏重“创造性导向”或“技术导向”转变为建立在通才教育之上的“学科导向艺术教育”。例如:可以结合本校的强项学科进行交叉,可以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交叉,利用双学位,选修课,假期开设公共课等方式进行学科,专业的交叉等等。
4、完善教师培训和资格认证体系
教师培训机构的专业性认可制度直接与教师资格证的颁发挂钩,有利保证了教师培训课程的质量和教师资格证书的专业水准。同时增大了教师培训体系的透明性。目前,我们没有一套有效和客观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考核(量化标准较少),高校论资排辈的现象依旧严重。而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环节中的教师,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质量的好坏程度,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师资培训制度及其管理制度,才能使这项工作稳定健康地发展。
5、教育方法论的改进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我们应探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如以课题为中心的方法,以工作室为中心的方法,互动式教学法等,都可以采取小班实验,比较研究,然后进行推广。
6、艺术教育的一体化
艺术教育的一体化既是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未来学校艺术教育的理想目标。长期以来,在我国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这三个相互衔接阶段的艺术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独立发展的,三者之间互不关联,基本上处于割裂状态。它已不在适合当代不同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要循序渐进地形成一个有机地整体,而且这个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大学阶段,无疑,这一举措将大大提高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和教学质量。
7、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Photoshop课程;创新;任务驱动教学法
Photoshop是一个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图像处理软件,其内容丰富,工具繁多,图片效果丰富多彩。这些年Photoshop软件教学无论在高等教育还是在职业教育中都显露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通过Photoshop的学习,可以利用先进的电脑科技将各种图像的编辑处理能力无限完美扩展,极大地保护和鼓励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启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这门课的教学许多专业老师普遍存在着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效果却始终不能通过学生的学习得到良好的体现的现象,面对学生起点水平的参差不齐,个人兴趣、审美能力的差异,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值得探究。
1.教学的出发点
1.1 学以致用,从学生兴趣入手进行实例教学。
例如用Photoshop更好的处理数码相片这一主题设计实例课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图像色彩处理这一教学单元。让学生如何消除照片中的红眼现象,如何处理曝光不足的数码照片,调整偏色照片和制作自己或他人的艺术照这些教学内容。学生们觉得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2 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平面图像处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多样。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平面图像处理的知识和技能,是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在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效果处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作品,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能力。
1.3 与网络接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网络这个新的学习平台也给我们开辟了更广阔的教学阵地,很多设计类网站也提供出大量的适合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案例或教程给学习者。为了提早让他们拥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促进他们深入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他们通过“威客”网站面向雇主接设计任务。这样的实际工作竞争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参与,不仅对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软件操作水平有较大的挑战,同时也可以令学生们更好得查漏补缺,体会到榜样的力量。
2.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教学计划设计应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实践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近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新授课的讲解、演示,而将剩余的三分之二的课时用作学生上机实践上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还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2 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挖掘学习素材。
深奥的教学内容会使各别同学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教师应利用平时经常遇到的事情作为例子,比如拍摄出来的相片不可能处处完美,总会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可鼓励学生在平时用Photoshop软件对自己的数码照片进行图像的处理和制作,达到所需的要求,同学们看到自己能处理这么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而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2.3 抓好上机实践环节,提高Photoshop教学质量。
实习课堂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Photoshop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学生上机实践中一定要求学生对上机任务的明确和课后精心讲评及总结。
3.教学方法的创新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是最关键的元素,它将决定该课程学生是主动地去学习还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1.1 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修复画笔”工具时,就可以和“图章”工具相比较,因为它们的使用方法相同,但在处理后的效果上又有不同的地方,同学们在操作的时候就可以同时使用两种工具,既体会了两者的相同之处,又比较了两者的不同,印象深刻。
3.1.2 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也是失败的。例如在学习“图像的色彩调整”这一章时,出现了很多命令,色阶、曲线、色彩平衡、着色、替换颜色等等,很枯燥。针对这一章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给“五六十年代的黑白婚纱照片着色”的任务,告诉大家你学会了这个技巧后,可以给自己父母的旧照片处理一下,让它变得更时尚,让你的父母变得更年轻。同学们非常感兴趣,作业完成得很好,枯燥的理论在一张婚纱照片中变得那么简单、易用。
3.1.3 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学习较好的一部分同学的进一步学习。
3.2 实例教学法。
我们都知道教学目的的完成取决于正确高效的教学方法。而目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莫过于借助大量实例训练来教学。一个实例教程的完全掌握,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学会里面用到的的各种工具,还能全面了解各种工具叠加所产生的综合性效果,同时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三得”。比如,在教学生“液化”等工具的时候,可以让他们试着处理婴幼儿照片,当简单的运用压力笔工具点击就可以轻松得将照片上孩子的小脸蛋儿改得胖乎乎可爱至极,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了一些挂历和海报的人物修改“秘密”。
同样,在作品创作中同样可以使用实例教学法,教师提出一个案例,每个学生提出自己设计思路,包括素材的选取,背景颜色的选取,用哪些特殊效果,广告语的选取等等。这样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显示出更强的上进心、自信心和学习能力,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了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3.3 团队合作学习法。
在Photoshop综合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分工合作,在共同案例中一起分析,一起研究,在各自的作品中一起探讨不足的地方,每个成员在自己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听听其他同学的理解和结论,把自己尚未解决的疑点提出来小组一起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深一步的理解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工作的方法与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健康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
4.结语
我们教会学生软件的各种效果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自主设计创新的能力,辅助他们在设计专业上能够通过先进工具实现思维创作的自由翱翔,并不以会做多少多少种图层效果,多少多少种特效字体为标准。为了适应多元化需要,必备一些诸如此类的速成秘籍无可厚非,但是知识的掌握必须“掰开了,揉碎了”弄个明白,否则那些吃下去没有消化的东西总是不能满足日后的需要,迟早也会忘的。总之,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不小,我们须明白养成生活上的好习惯可以让人长寿,养成Photoshop做图的好习惯则可以让学生在设计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也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胡琳,肖波,王峰博.用Photoshop连接全景照片[J]. 陕西气象,2001,(06)
[2] 郭建厚.用Photoshop设计艺术字[J].知识就是力量, 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