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00:3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与手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世纪90年代至今,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一是实验。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在于验证理论知识,巩固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规范操作实验仪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解释现象、分析原因、撰写实验报告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学习作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实训。实训的本质在于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缩短学生与职业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三是实习。实习是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在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上进行的现实演练。学生在实习教师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到生产、服务或管理现实中来,在实际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生产技能,积累知识和经验,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现实的职业氛围中磨练职业心理品格。
2我国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在梳理了我国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历程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多种途径,对我国部分高校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进行了归纳:
(1)课堂实践教学方面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文科课程的教学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一成不变的在讲台上讲,学生机械的在下面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的姿态甚至语音语调都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学生往往就是睡觉的睡觉,逃课的逃课,玩手机的在玩手机,老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互动,更不要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文科课程在大学里面被学生称为是最枯燥可听可不听的课程,当然有部分课程会采取“模拟演练”、“演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真正得到锻炼。
(2)实习实践教学方面
为了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我国高校都会安排毕业生参加实习工作。实习不单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目前高校的实习却与毕业相联系,作为必修课,但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实习往往是应付流程,收不到好的效果。毕业论文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科论文的选题往往是老师指派,围绕理论谈理论,缺乏创新。
(3)课外实践方面
文科课程内容相对于理工科内容来说容易理解,文科生只需要提前预习就可以轻松掌握课程内容,所以文科生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和多余精力,这也给文科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实际中,我们却发现大部分的文科生都有课外兼职,比如做家教、做礼仪、做销售等等,却都是已赚钱为目的,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优势并无多大关联,很少有学生愿意去做那种报酬少但却真正可以得到锻炼的兼职工作。
3结语
[关键词] 大一学生; 网络应用行为; 网络学习行为; 网络娱乐/交往行为;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相关研究综述
自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之始,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实证调查就一直在进行着,这些调查一般都将重点放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倾向、网龄、上网频率、上网时间、上网动机等方面,典型的相关研究概述如下。
在皮尤基金会赞助的“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中,研究者专门调查了大学生的网络应用问题,研究者借助于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的方法调查了美国27所高校的2954名大学生,并于2002年了《互联网进入大学:大学生如何使用今天的信息技术生活在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与普通的美国公众相比,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是信息技术的早期采纳者,①而且是互联网的深度使用者;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方面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但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中仍处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的地位;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会生活。[1]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于2004年发起了“大学生与信息技术”的年度调查,[2]至2010年时该组织已连续了七份研究报告:2004至2010年间,美国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含台式机和笔记本)拥有率一直很高(只有不到1.5%的大学生没有这些设备),笔记本电脑已经非常普及(占到近85%),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使用高速互联网(占到98%);有六成多的大学生都拥有可以上网的手持设备;大学生群体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PPT、电子表格、在线图书馆资源、课程管理系统(CMS)、②即时通讯(IM)、社会网络(SNS)、维基(Wiki)、网络购物、计算机游戏等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大学生在网页制作和视音频制作方面的应用有限(占三成左右)。另外,大学生正在从“看他人到网上的内容”转变为“自己创作的内容”及“和他人交换内容”;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在逐年增加,其中有近一成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40小时,相当于全职工作的时间投入。
2006年,澳大利亚学者对2120名澳大利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的网络应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该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台式电脑拥有率为89.5%,笔记本电脑拥有率为63.2%,手机拥有率为96.4%,有72.9%的学生在使用宽带接入;有63.6%的大学生使用过网络教学平台;大学生上网最主要的活动是下载音乐;博客文化在这些大一新生中相当流行;有23.8%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社会网络(例如MySpace),但很少使用Wiki。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倾向,大学生在交往、娱乐和生活上对网络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在学习上的依赖,如何将互联网从大学生的“生活技术”转变为“学习技术”,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3]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迄今为止,社会科学领域对网络行为的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包括网络使用方式、时间、频率、地点等进行实证调查与定量研究;二是对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模式、行为类型与行为逻辑进行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4]本研究属于第一类研究,即“网络应用行为”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系统调查和总结、分析大一学生群体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网络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状况、网络学习行为、网络娱乐与交往行为和手机应用行为。在问卷具体内容的编制方面,本研究部分参考了EDUCAUSE的“大学生与信息技术”年度调查问卷和澳大利亚学者的相关文献,并着重选择了一些关键类目,便于开展中、美、澳对应数据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南京市四所高校的2010级学生,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其中“985高校”1所、“211高校”1所、省属重点高校2所。调查时间为2011年4~5月(即大一学年下学期),采用了班级集中发放、回收问卷、手工输入的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772份。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
(1)性别:男生50.9%,女生49.1%。
(2)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为30%;理工科为49.5%;医学为20.5%。
(3)生源地:有15.1%的学生来自发达城市,32.8%的学生来自中小城市,24.7%的学生来自县城,27.4%的学生来自农村。
三、研究结论
(一)大学生的网络拥有、接入条件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
本次调查显示,有81.8%的大一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低于2010年美国高校大学生98.6%的拥有率[5]和2006年澳大利亚大一学生99.4%的拥有率[6])。其中有58%的学生有笔记本电脑(低于2010年美国大学生83.8%的拥有率和2006年澳大利亚大一学生63.2%的拥有率);③有98.8%的大一学生有电子邮件,学生常用的电子邮箱为QQ邮箱(89.7%);92%的大一学生在宿舍可以上网,84.5%的大一学生在校内可以上无线网,35.6%的大一学生在宿舍可以免费使用校内数字化资源;④大一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为99.3%(高于澳大利亚2006年96.4%的对应数据[7]),其中有56.7%的大一学生拥有普通手机,有42.6%的学生有智能手机,97.3%的手机开通了上网功能(远远高于2010年美国大学生62.7%的对应数据[8])。
大学生通常的上网地点为学校宿舍(77.5%),还有很多同学选择用手机不限地点上网(60.5%)。另外,学校机房(47.4%)和学校图书馆/自习室(31.2%)也是大学生经常上网的地方,有23.1%的大学生会去网吧(与2011年全国青少年网民27.9%的比率相近)。[9]
(二)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且娱乐性是目前吸引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动力之一
(六)网络学习已逐步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调查发现,61.2%的大学生所在学校(或院系)为学生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2010年美国高校的对应数据为9.3%左右)(还有34.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有66.6%的大学生会经常使用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网络资源;有62.4%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互联网上的名校公开课;另外,大学生提交作业的方式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手写作业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81.5%),其他还有打印(39.6%)、电子邮件(39.2%)和网络教学平台(25%)。
(七)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方面,大学生的态度比较保守
在信息技术对学校学习的具体作用方面,“扩大知识面”排在第一位(77.8%),其他分别为,开阔视野(75.1%)、提供了学习辅导材料(73.1%)、给学习带来了方便(60.4%)、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47.1%)、增加了和同学交流的机会(37.8%),而在“增加了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一项上的认同度最低(24.1%)。关于手机对大学学习的作用方面,1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及非常有帮助,有23%认为没什么帮助,有11%表示说不清。
随着大学生拥有的各类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几率也会越来越大,一些学生会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学习动机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信息技术也会干扰课堂学习的效果。有77.5%的同学上课时会经常带笔记本电脑(或其他能上网的设备)到教室,其中有36.9%的同学上课时会经常上网从事一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活动,但仍有23.3%的同学在上课时会经常上网从事一些与课程学习无关的活动;有32%的大学生上课时会经常用手机发信息,有9%的学生在上课时会经常用手机从事一些和课程学习无关的活动。
(九)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和娱乐
(十)大学生网络应用中的“数字鸿沟”现象依然存在
近十年来,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国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大学生在网络应用中的“数字鸿沟”现象依然不容忽视。
(1)在信息技术的拥有方面:仍有近18.2%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电脑,有8%的大学生在宿舍不能上网,有15.5%的大学生在校园内无法使用无线网络。
(4)在学习和娱乐/交往方面: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类似,信息技术在大学生学习方面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要远远低于娱乐/交往领域,大学生在交往、娱乐和生活上对网络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在学习上的依赖。
网络畅通,就业信息传达及时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通过给用人单位寄发毕业生资源信息册(2013年邮寄了600份、2014年邮寄了700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联络校友、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各专业毕业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国移动信息MAS平台、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招聘信息,另外,通过公共微信平台、QQ群、飞信群、网站、电话通知、校园广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处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来,学校共岗位需求信息近4万个,每年提供工作岗位逾万个,均是当年毕业生总数和相应专业毕业生数的3~4倍,用人单位数据库的数据总量达到1500多家。学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设置独立服务器,确保网络畅通,网址为http:///,学校就业信息网已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并链接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日均校内外信息20条左右,学校就业网及时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的网上供需见面会,认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网上双选周活动”。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善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
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有效、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2个学分38课时,根据教学进程由教务处按学期教学安排统一排课;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就业处、团委、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各学院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归口教务处统一管理,服从学校教学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统一检查、考核和评估;制订了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研讨会(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举行三次)。经过集思广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日益完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开展专业教育;大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考证、考研、考级、考公务员培训指导;大三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求职择业技巧、职场中的礼仪、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开展就业及面试心理与应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投资五万元购买了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该产品网络化、自助式的系统操作模式能够辅助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等,更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职业茫然无知、思想不能转化为行动等问题;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性。
三、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用心做学生创业指导的探索者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规定》《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申报规定》等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文件,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智力扶持。与湖南省益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创业计划、市场调研、职场模拟等赛事,组织创业导师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约500余场。学校现有大学生社团29个,其中创新创业社团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是茶艺社,茶艺社是在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老师指导下组成的一个集黑茶研发、包装设计、黑茶销售和传播黑茶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是学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研发创新来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三楼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有八间工作室,占地面积264.6m2,两百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参与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四、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
开拓了就业市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做实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制订年度就业市场整体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各行各业收集信息,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广州、深圳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对接洽谈会,加深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就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设立了就业市场开拓专项经费,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学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毕业生信息手册,7月份即寄发给用人单位,每年寄发的毕业生信息手册在600份以上,8、9月份,还登门拜访用人单位,热忱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2013年暑假,招生就业处组织赴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分别走访了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五局等18家用人单位,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2013年学校共有就业基地129个,较2012年新增17个。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拜访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北京紫荆新锐科技有限公司、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二公司、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其中新开辟了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重庆分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业基地。
五、全员参与、贴心服务,甘当推荐大学生就业的志愿者
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才能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动力。学校特别重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教学科研工作联系社会紧密的优势,推荐学生就业。建立健全了相关就业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与校友联系,聘请校友担任兼职就业信息员,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另外,学校通过召开校园招聘会,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学校2012届毕业生3807人,接待用人单位171家,举行招聘会182场次;2013届毕业生3874人,接待用人单位192家,举行招聘会198场次。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富有责任心,接待用人单位不怕累,做到热情周到;服务学生不怕累,做到细致周到。学校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条件,减少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烦,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组织专场招聘会,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的时间,用人单位周末有时间来招聘,就业工作人员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安排专人接待,提前将招聘室卫生打扫好,多媒体调试好,条幅贴好,宣传海报发放好。用人单位的应聘学生比较多,面试持续到晚上,就业工作人员就服务到晚上,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便利。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就业市场活动,如省教育厅、住建厅、益阳市劳动人事局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外出参加招聘提供便利。近两年,先后组织了九台大巴车,接送300多名毕业生赴长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场参加建筑行业的大型招聘会。
六、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理论研究水平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社会上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群体中不讲信用、不守诺言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学习、经济、求职这三个方面。
(一) 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
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学业诚信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它存在于各类高校、各级考试当中,作弊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作弊的形式和手段也与时俱进,越来越高明。二是学术掺假。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应付老师,作业抄袭、论文剽窃、随意编造实验数据,甚至一些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随意拼凑而成。
(二) 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当前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信用意识淡薄,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骗取助学金等。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即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贷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的助学贷款。但是,有的大学生毕业工作后不但不及时还贷,甚至隐瞒工作单位,不透露联系方式,以逃避归还贷款。更有少数学生用父母给的学费买电脑、换手机、谈恋爱、炒股甚至赌博,恶意拖欠学费。
(三) 求职方面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失信、弄虚作假等诚信缺失现象有所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假包装,“美化”求职材料。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份自己相对满意的工作,把自身的诚信品质置之脑后,过分“美化”求职材料,更有甚者伪造虚假的荣誉证书、获奖证书、资格证书等,以此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青睐。二是不履合约,随意违背。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大学生缺乏对自己职业定位的认真思考,往往一份简历多处投放,并且当接到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后,他们便会轻易地与其签订就业协议,然而一旦遇到更好的企业或单位,就会不假思索的更换。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解决对策
(一)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一个普遍诚信的社会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滋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它对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政府要承担起主导作用,为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完善诚信的社会环境。一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诚信宣传和教育,培养和提高公民诚信的道德意识。利用网络、媒体,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扎根社会。二是要建立健全诚信保障机制。要加快诚信制度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尽快规范社会信用体系,促进诚信机制的形成。
(二)完善学校的诚信教育建设
1.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氛围
校园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风学风、校园环境、舆论氛围等方面都要彰显诚信内涵,加强校园诚信氛围营建,把诚信教育的内容贯穿到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使诚信理念贯穿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和亲和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弘扬诚实守信的先进榜样,批判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以此来鼓舞和警示大学生,促进诚实守信的主流文化氛围的形成。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从新生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各学科教学,都要加强或渗透诚信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同时,还要注意借鉴西方法理诚信的合理成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心理年龄的实际情况,让诚信教育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尤其要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育教学中,将道德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把培养大学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放在重要位置,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心。
3.加强诚信实践教育
要从新生踏进校园的第一天开始,抓好诚信道德教育,注重培养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真正把诚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能培养出更多脚踏实地、诚实守信、治学严谨的优秀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邀请一些诚信道德方面的典型来现身说法,感受诚信对个人成长、事业成功带来的积极作用。
(三)培养大学生自身良好的诚信心理品质
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素质等内在因素是诚信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是社会、学校、家庭这些外部环境优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生首先要增强诚信意识,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诚信思维,养成“以诚对人、以信处事”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其次,要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尤其是日常行为实践。只要始终以诚信为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不懈,通过诚信道德实践的长期积累,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会潜移默化地培养起诚信品质,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刚.信用漫谈:苏格拉底誓死不越狱[J].经济学家茶座,2001(5):19.
[2]杨素华,闫向东,王惠.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9):134.
Abstract: For the Campus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spiritual outlook of the college and exert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s, faiths, ideals and so on. With the micro-blog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colleg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now.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blog,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ro-blog and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found that the micro-blog now is playing guidance and promoting role in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eanwhile, this paper also researched the method that how the micro-blog work on with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t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work.
关键词: 微博;校园文化;机遇挑战
Key words: micro-blog;campus cultur;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68-02
0 引言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今天你织围脖了吗”迅速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流行网络语言。伴随着高等院校大学生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日益网络化的趋势,在当前高校中,微博这一新生事物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识并使用,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学习风气等日常生活和行为模式带来深刻影响和改变[1]。因此,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网络时代下共青团组织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微博的特点分析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交流模式,集信息、互动交流、视频转载、于一体,它之所以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如此风靡,究其原因,在于其与以往的传媒相比,具备了很多新的特性[2]。
1.1 草根性 微博面对的多是普通的民众,体现的是一种草根的文化。微博不同于传统媒体信息的,它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自主性,它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成为见证或者创造新闻的“草根记者”,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运用电脑、手机等身边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进行微博的和浏览,这样的信息更贴近大众的生活,草根性更强。
1.2 互动性 以往的媒体,例如报纸,电视等,大众在其面前往往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每天被动地阅读或者收看媒体的信息。而微博的转发和评论功能使得大众能便捷地分享信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从而实现互动,由此产生的现场感超过了其他的传媒方式。并且这一切都是在平台公开的状态下进行,这使得信息传播和评论的参与者会越来越多,大众之间的沟通对话也就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半径也因此急速扩大。
1.3 原创性 相比于其他网络媒体的创作,微博“140字符的革命”对语言表达要求并不高,并且可以有针对性、选择性的加以视频、图片等附加资料,信息内容简单、清晰明了。因此,大量原创性的内容被爆发性的出来,伴随着短小精悍,诙谐生动的微博用语,使得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较高的流行度。
2 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及管理服务工作中所传承、创造、积累并共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融合。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方法和载体,努力增强大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开放式网络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微博这一新兴媒介的出现更是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借助微博平台,我们可以覆盖更多的大学生,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论文摘 要】 本文梳理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探索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地域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认为只有根据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特点分析
消费心理与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在校大学生作为同一群体,身心发展处于同一阶段,消费心理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具有较高的抱负与追求,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其次,尽管大学生的消费观主流是理性、科学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的压力,自我探索中的迷失、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盲目攀比、冲动消费、过分追求时尚、享乐、虚荣等种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者,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来源,其消费来源主要为家庭,大学生消费者具有心理独立但经济未完全独立的特点,其消费行为在具有自主性的同时,又对家庭具有依存性。
然而,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探索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是不够的,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因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将大学生看做无差别群体将不利于消费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关注大学生消费个体差异有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1、性别差异
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大学生消费的总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关于消费总水平的性别差异,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总体消费水平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伙食、通讯和交通费较多(周丽,2007;王宝状等,2007)。而另一些更多的研究表明总消费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具体消费结构上有所不同。例如,陈玉珍(2007)发现男生上网,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支出较多,女生日用品、服装支出较多,交往支出男女生无差异;余文盛(2005)对西部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外聚餐、假日游玩、参加函授、自考等方面,男生花费高于女生;女生在上网聊天、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花销高于男生;王嘉毅等人(2008)也发现男女生的生活费没有差异,服装、手机等消费上女生多于男生;童玉英(2006)研究同样未发现男女生月消费额的差异,但男生在伙食消费、烟酒消费较多,而女生在衣服鞋帽消费和化妆品消费方面高于男生。
在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方面,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吴琪(2009)发现男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不如女生,男生网购、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也高于女生,而在选择名牌、追求时尚方面,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苏创等(2010)发现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上,女生对某一种物品更容易喜新厌旧。余文盛(2005)发现在西部大学生中,女生独立意识和希望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比男生强。王嘉毅等人(2008)研究表明男生的炫耀度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逐渐提高,就业与升学的压力日渐突出,综合先前研究的结果,年级与消费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各个年级大学生消费总水平差异不大,但由于各年级面临任务与挑战不同,具体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各年级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不存在明显差距(如陈玉珍,2007),但低年级学生的通讯费高于高年级学生(周丽,2007),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王宝状等,2007)。
其次,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消费心理总体更加理性成熟,消费心理有向健康理性发展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新厌旧心理在学生中的表现越少(苏创,2010),低年级学生消费不理智,易冲动,攀比心理更为严重(余文盛,200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有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吴琪,2009),这可能主要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与求职的挑战有关。
3、地域差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地域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差异的研究。首先,总体看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农村学生消费更为谨慎(陈玉珍,2007;周丽,2007;王宝状2007;王嘉毅等,2008),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差异其实反映出当前城乡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次,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差异。城镇学生在手机、恋爱、聚餐、假日旅游、上网、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费用较高,而用于函授、自考、抽烟等方面的费用则比农村学生低(余文盛,2005)。最后,在消费特征方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籍大学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好于城镇籍大学生,城镇籍大学生选择名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的比例更高吴琪(2009)。农村学生的打工愿望和替父母分忧愿望强于城镇学生(余文盛,2005)。
除了城乡差异外,学生来源地的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苏创等人(2010)发现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更加盲目从众、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
4、专业差异
与性别、地域等其他方面的差异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消费水平差异较小(周丽,2007;王嘉毅,2008),但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文科生在社会交往、游玩、注重外在形象等消费高于理科生(余文盛,2005);文科生攀比炫耀心理也更突出,更容易非理性消费(苏创,2010)。
5、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
月消费水平也与消费模式存在关联,不同消费能力学生的消费特征存在差异。发现月消费能力高的学生的时尚新鲜、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等心理更加明显(苏创,2010);家庭收入越高,用于交际、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就越多(王宝状,2007)。总体看来,来自中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也相应较高(王嘉毅,2008),但学习等刚性消费差异较小,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消费以及非理性消费等方面。
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家庭收入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有关。认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可见,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智的,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消费水平(童玉英,2006)。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教育思路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类型、专业、年级、性别等的不同,其消费心理与行为,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大学生消费水平及结构出现了分化。
对大学生开展消费心理教育,在看到大学生总体共同点的同时,更需看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不能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细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例如,对于女生要避免其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消费,对于男生要关注其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帮助他们做到有节有度;将教育重点放在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群体上,做到及时引导,防患于未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升学、求职、就业消费加以辅导;对于文科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及来自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生要警惕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加大家庭“感恩”教育的力度,等等。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玉珍.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11).
[2] 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3] 苏创,张吉刚.湖北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分布趋势研究[j].科技创业, 2010(10).
[4] 余文盛.西部边远地区高校大学生个人消费问题调查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5] 周丽.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6] 王宝状等.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其消费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爱情观、法律观念具有非凡的意义。随着社会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主体和课程教材处于不断的修订和变化当中,与此同时,呼伦贝尔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日益紧迫。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修课程教学与其他三个公共必修课比较起来,因其是大一新生入学教学环节,新生进入大学后急切地希望从教师那里知道大学和大学生活的模样,纪律性沿袭高中,所以不存在各种违规问题,加之课程贴近大学生并且也不存在“毛”课程及学生不爱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的现象,具有许多自身的独特性。
1.课堂教学与大班授课模式之间存在矛盾
公共必修课教学班级均为合班授课,不同的专业,超百人的授课规模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局限性。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加之授课人数多很难关注到每个人的具体问题,教学主体容易游离在课堂教学和互联网之间。加之思修课程属于无感化教学,学生未体会到的人生,我们去引导、帮助学生思考人生问题。每位学生的内心变化需要教师去关注、去注意,教师一个人应对120人的内心变化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互联网多元化体验之间存在冲突
互联网时代教师还沿用传统授课语言和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课堂教学被赋予了太多功能,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树立学生思想,还要与学生互动,或者在课堂范围内展开实践教学,挤占理论授课时间。教师将思维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之后就与学生没有关系了。这样的思想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不一致,教与学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课堂教学容易成为低头族的天下,教师讲课与学生看手机两不耽误的局面时有发生。这样教学主体中的50%将游离于课堂之外,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出现盲点。
3.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的环境,承载着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任。大一新生与教师交流的欲望很强,每每都主动向教师要电话号码或者用其他互联网方式进行联系。教师一人难以承载400多人的联系任务,需要更大的沟通平台的支撑。需要和供给之间的不和谐就使得教师拼命地赶时间讲,想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则拼命地听,但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或者教师讲的问题并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课堂上因各自主观意愿的不同,没有学生主动提出交流和沟通,或者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受限,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公共必修课程教师没有自己的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只有课堂,师生在语言、沟通方式等各方面难以把握,促使学生与教师形同陌路,上一学期课程不知教师姓名,也不知道教师在讲些什么。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课程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但这三个问题是思修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从教师出发到学生的这段距离,方式、方法、内容设计都要有新的思路。那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能够承载更多人的大平台,实现增加课堂教学承载量,配套线下教学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历程
呼伦贝尔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程)主要历经三次重要转变。一是从单一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转变。二是从以考核方式为主的评价向过程性考核方式转变。三是以课时改革为主的教学改革。
1.打破理论一言堂,开实践教学先河
从单一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转变是2005年根据教育部出台的“05方案”进行的,该方案根据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主体的变化,果断提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突出实践育人的功效。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开启,理论学时减少,配套理论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我的大学生活PPT制作演说、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撰写、法律小报制作等课外实践活动,充实了课堂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知识领域、实践区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转化,最后展现在广大学生和教师面前,集体团结精神和动手实践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弃一锤定音,体现过程的重要性
考核方式从笔试到机考,从结果性考核到过程性考核,以往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变成了不同阶段考核的整合,以往笔试考核变为期末电脑考试,使整个考核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相得益彰。2012年思修课程开启平时考核+阶段考核+期末机考三部分结合的考核模式,教师课堂注重心灵传授,知识点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再受书中具体概念的困扰,可以和学生交流心灵成长故事、关注学生的观念变化,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高贵品质的养成。学生开始关注课程学习过程,与教师进度步调一致。
3.打破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授课模式
2012年开始伴随着考核方式改革,思修课程对教师讲授方式进行了大胆革新。教师被分为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和法律教学两支队伍,两个人教授一个班级,这使得学生能接触到不同教师的讲授风格,也使得教师在一个方向上科研成果猛增,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精度提升。例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教学部分的教师可集中精力开启绪论至道德结束部分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教学目标的精确。最近几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进行专题式讲授,教师的自主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有所提高。思修课程教学属于无感教学,所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与大学生生活结合的热点话题,将教材体系进行整合转化为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自身领域内思考人生、爱情、道德等相关问题。
4.课时改革,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思修课程课时变化从40分钟三节连上到50分钟一节,周学时从2学时变为4学时,2015年一周4学时又变为2学时,同时理论教学时间加强,以往占课时的实践部分变为课下学生自主实践,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大大增强,思修课程教学优化逐步合理。实践教学变革更为显著,例如,以往实践部分占课时,教师上两周课接下来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不在课堂,理论教学或者说课堂教学讲授部分实际上属于间断模式,等实践回来,再到课堂,学生和教师都要开始重新适应。课时优化后,理论教学连贯,一气呵成,课下学生自主实践相得益彰。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突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在呼伦贝尔学院开展了四轮,几经寒暑,从侧重形式变化到侧重内容的改进,从教师主体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的深入,从一考定终身到过程性考核体系的完善,有创新、有迂回,也有不足。
1.思修课教学改革围绕教材、教师、教学三个主体开展
实施专题讲授,打破教材固有模式,使得教材体系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创造性地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教师角度来讲,除讲授课程外教师侧重教学研究,打破以往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授课模式,将教师重新组队,分为思想道德修养队和法律队,基于两大部分知识进行资料搜集、备课、上课及科研,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课堂授课的实效性。从教学方面讲,教学重视过程教育,突出学生参与性,思修课程重在关注学生内心,帮助学生与自己对话进行心灵梳理,使教学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与能力。
2.考核方式推陈出新侧重过程性,侧重考查学生主观与客观的全面学习景象
考核方式是验收一门课程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程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考核方式的变动势必会引起教学改革整体的变化。2012年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在全院范围内实行机考,这在自治区也是走在前列的,减轻教师期末压力,考查学生的客观题解题能力,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除期末采取机考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到课情况、思维形成、实践能力,采取了阶段性考核的方式,该方式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考勤、学习状态、主观题、实践教学等全方位地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性特征,强调教师对过程的掌控。
3.网络平台教学仍是教学改革处女地
几次教学改革都未对网络平台教学进行真正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未来的方向。网络平台教学切合时代和学生生活习惯,是一个热门的领域,当前许多云平台、慕课、新媒体平台、微信平台的利用在各大学校油然而生,教师与学生开启无障碍链接模式。呼伦贝尔学院思修课程一直在走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师生沟通受到极大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教师必须形成线上专业发展意识,自己录制微视频让学生在线学习,增加线上平台在考核系统中的比例,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实践永无止境,教学改革永远都在进行时。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从建立起了明晰的改革框架,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思修课程教学问题仍旧存在,为此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下一个重要出口应放在互联网移动教学上,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手机终端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传授的地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又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另辟蹊径。
参考文献:
[1]岳辉,陈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
[2]郑炜.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
[3]钟婉仪.改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4]李鑫.对高校师范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
论文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消费观念
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中国公民,90后与80后均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但不同的是,80后见证了中国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而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是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特别是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随着90后逐渐进入大学,90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问题也引起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相关学者的关注。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方向,其消费道德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也对社会消费道德观具有重要的引导力。研究90后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道德,一方面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励大学生不断向上,自由、全面地发展,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一、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呈现变化趋势较快的特点,90后大学生的出现更给高校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都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道德现状,课题组在多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通过调查对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特点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相比以往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以下四个新特点。第一,90后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渠道多元化。除父母给予、勤工俭学等传统方式外,由于政府和社会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加大,有部分学生是通过奖、助学金方式获取生活费(占16.5%)。第二,90后大学生生活费额度明显提高。生活费选择在600元以上的占受访数的75.8%,生活费达到1000元以上的占7.2%,生活费低于300元的占1.8%,而对于生活费的期望值有83%的学生选择“维持现有水平”。第三,消费行为多样性。虽然大多学生把伙食费放在消费的第一位,但其他消费形式体现了90后大学生消费的特性。80.2%的受访者把购买学习资料、教育培训和文具放在消费的第二位。此外,部分学生有网购的习惯,通讯费用中手机上网费用也占有较大比例,受访学生中94.1%的学生是用手机上网方式作为和他人联系的常用渠道。90后大学生在“请他人吃饭或和他人聚餐每月花费”上,79.4%的学生选择在20元以下。第四,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明显受到寝室文化的影响,形成整体比较节约、整体消费较高两种不同的现象。除极个别比较困难或者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外,大多寝室消费无太大差别,但寝室与寝室之间整体消费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家庭收入状况来看,这些学生之间家庭经济条件相差并不十分明显。
武汉大学的一份90后大学新生调研报告也表明,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武汉大学的调查显示,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这说明90后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调查充分表明,90后大学生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消费更加理性、务实,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而且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90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他们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正处于一个由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时期。其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尚不稳定,消费需求有较大的弹性,消费道德观正在形成阶段,也存在不少误区。一是消费较盲目,理财观念淡薄。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更看重物质消费。三是攀比心理较严重,有些消费不切实际。四是相比80后更加看重个性消费,不合理的恋爱消费也占有很大比例。90后大学生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有很大变化,由于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征与80后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90后受到网络消费行为和网络道德环境影响较大,我们应该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同时也要认识到他们引领时尚消费的前沿,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其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脱离了实际的消费水平,对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危害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转贴于
二、当前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形式、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家们把合理的消费支出概括为三层含义。第一,等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第二,与个人收入、财力相适应。第三,在资源的社会供应量为既定的条件下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因此,我们一般把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个人收入水平、明显高于社会供应承受量的消费行为称为不良消费。正如许多研究提出的那样,大学生不良消费道德观念的形成可以归咎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三方面的原因。从家庭而言,家长本身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只看重孩子学业而不注重品德的养成,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比较溺爱等原因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社会而言,社会中存在超前消费、拜金主义等许多消费观念,大学生是许多商家营销的主要对象,他们通过电视广告、海报宣传甚至赞助高校活动等方式在大学生中灌输适合自身利益的消费观念,加上学生生活环境的攀比风气,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不能理性消费。此外,部分90后大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生个性较强,比较喜欢旅游、买奢侈品等消费方式。从高校而言,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扩招及90后学生性格特征和思想观念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缘故,在引导90后学生形成合理消费道德观念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消费道德教育活动,在我们走访的几所高校中,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一般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完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消费理财选修课或在“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课堂教学中进行消费道德观的教育。二是通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情感体验。三是运用学校宣传媒介和标语横幅在校园营造健康消费道德观的良好氛围。面对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大学的消费道德教育就显得有所欠缺。在课堂教育中所灌输的都是一些偏重于知识教育的理论知识,没有或很少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方式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存在表现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问题。90后大学生在一个社会不断变革和进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这样的教育方式比以往大学生具有更强的逆反心理和不满情绪。
有趣的是,目前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大多是80后大学毕业生。高校辅导员作为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管理和教育90后学生时还面临自身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问题,80后的成长背景与90后有相当大的差异,在消费观念上80后主张勤俭节约,而90后就较偏向于超前消费,思想和行为上与80后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三、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对策和建议
90后是现代社会的新一代,他们的消费观念将影响和带动以后社会的消费发展方向。强化90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文明消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第一,高校应该充实和完善消费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德育的任务制约着德育内容的性质,90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宽度,当前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思想实际又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一方面,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消费道德教育选修课程或者有意识地在其他课程中穿插相关内容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消费的特性和价值,提高大学生对消费品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大学生对自己支付能力的理性分析水平,从而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另一方面,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重视传统美德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节俭、绿色消费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崇俭”是消费价值观念的核心,我们要重视从传统中借鉴合理的教育资源,在传统消费观的基础上成功构建新型的节俭消费伦理观。同时,应通过生态伦理教育,使90后大学生认清过度消费和破坏性消费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鼓励90后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避免对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关键词:微信;教学;信息;交流;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13-02
网络尤其是手机互联网具有的即时便捷性、交互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点非常适用于延伸大学课堂教学,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打通课堂内外,补充课堂教学相对有限的教学内容。微信以手机网络为载体,其显著的便捷性、交流的高时效性和推送内容的丰富性与高精确性对补充大学课堂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将对这一教学实践进行考察。
一、微信作为教学媒介的功能特点
微信作为近年新兴的信息传播平台,因其众多优势,如操作简单、方便灵活、交流快、普及率高、资费低廉以及较高的兼容性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群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利用它扩展教学内容,延伸教学过程的条件已经成熟。
1.微信具有的即时便捷性、交互方式的多样性、信息传递的精准性特点有利于教学的延伸。微信是一款借助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服务软件,其信息发送兼有同时性与异时性特点,其信息的生成、传递和接受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传播,它支持群聊与LBS功能,其高效和多元化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递与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微信的课外教学延伸体现在移动学习上,即打破课堂教学对时间地点的限制。利用微信的便捷性、移动性、高使用率以及信息互动多样化等特点,教师可以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通过微信平台发给学生,学生则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某一特定空闲的场合随时掌握自己想学的知识,使学习无时无处不在发生。
2.微信提供的通信功能、社交功能和平台化功能,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足的弊端。在通信功能上,微信提供了一个功能完善的信息交流渠道,它可以发送文本、图片、语音和视频信息。在社交功能上,微信支持的实时对讲、多人群聊、视频通讯提高了通信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通过群聊功能可方便地构建学习小组,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而微信的语音信息支持功能更便于发挥朋友圈的交流功能。在平台功能上,微信提供的微信公众号便利了信息的大规模传递,微信平台已经具备了一个完整应用程序功能的运行机制。
微信提供的点对点和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既可以帮助师生选择一对一沟通,也可用群聊功能进行一对多的沟通。“现代教育交往的一个显著症候是师生之间的面对面、直接言语的交往在减少,而传输文字符号、图片、图表、图像信息等的间接交往形式在增加”,微信就是这种交往方式的体现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通过微信给教师以文本和语音形式留言提问,在师生问答中实现交流互动。而师生一对一的对话可确保私密性,使师生交流超越纯知识的传递,还包括精神情感层面的交流。微信的这两种沟通方式能够为教师与学生建立一个有效沟通的桥梁。
微信交流具有的便捷性、高时效性及内容推送的丰富性和消息推送的精准性使其在拓展教学上具备了技术条件。
二、微信用于教学的操作
1.根据需要建立以班、年级或社团为单位的微信群,同时群内学生与教师互为好友。组建微信群的目的之一是便于师生答疑解惑。微信答疑打破了传统课堂提问答疑的时间地点限制,大大增加了师生交流活动的方式和机会。利用微信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交互功能,教师在答疑时既可以是非开放的,也可以是开放的。布置和开展问题讨论是组建微信群的另一重要目的。教师可以定期就课堂教学内容设立一些有难度的议题让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后在微信群中参与讨论。在讨论中,由于参与者需要事先查阅资料或临时补充新的信息,这样的讨论往往各方观点鲜明,信息得以充分交流,既提高了讨论水平,也使真理越辩越明。
期间教师一般不必频繁点评学生的发言,必要时适时引导和启发,讨论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总结。这种较深层次的讨论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了解他们对该问题的理解程度,还可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结构。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纠正个别学生的语气、用语,掌控讨论的进程和气氛。一些复杂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有时也根据情况应学生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强调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表示一定正确,也不一定让学生必须接受。这种讨论增加了参与者的智慧,也增进了师生互动和感情交流,还能帮助教师深层次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还可以把微信发言讨论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参考。
同时,可利用微信上交作业。由于微信可以通过图片、语音传递信息,因而,学生还可以将作业拍照后以图片形式上交教师;口语类作业则可以录音形式上交。这种作业上交形式方便快捷,还节约了成本。
2.设立微信公众号,通过公号众汇集本学科一些经典文章向学生定期精心推送短小精悍的优秀论文。网络时代知识信息十分丰富,更新极快,各种资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低年级学生在如此丰富的资讯中容易迷失难于做出选择,教师在海量的信息中择取一些有价值的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推荐给学生,将为他们搜寻、判断、选择信息节省大量时间。推荐文章可以本学科为主,但不局限于此,也可包括能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完善其知识结构的其他学科类文章。另外,收集并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如书籍、文章、媒体音像等实物文献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供学生查询。为了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可不时就推荐的一些重要文章组织讨论。为了鼓励学生写作,创立的公众号可以适当个别学生的优秀文章。
3.利用微信获取学生关于教学的反馈,进而实现改进课堂教学的目的。获取信息反馈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师生及时调整教与学。获取反馈的方式可以通过微信以教师或学生的主动提问、或者教师布置讨论题浏览学生的微信发言来实现,从中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未达到学习目标的原因。为避免学生由于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丧失学习的热情,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利用微信延伸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1.强调微信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不以牺牲传统课堂教学质量为前提,仍应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把微信的讨论交流和信息推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不能以后者取代前者。
2.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微信讨论,当讨论在微信中难以进一步深入时,应适时在课堂上或另辟专门时间由教师予以补充和总结概括。
3.在公众号的信息与文章应以帮助学生能独立地选择和判断信息,有利于其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能够独立思考为最终目的。微信公众号提供的资讯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对信息的独立判断能力,因此,提供的文章与信息力求以多元、客观和全面为原则,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基本知识结构。
三、微信用于教学的意义
将微信作为教学媒介对于大学课堂教学有诸多意义。
1.微信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获取更全面的资讯和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微信实现了将网络资源适用于移动学习的整合,对现有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抽取、转码、整合,然后再推送到移动交互平台。由此,微信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网络资源,又解决了平台资源来源的问题,这种新的学习媒介向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有限,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的各类信息极大地补充和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资讯,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与开启智慧之门,一改以往单独依赖课堂教学由教师单方面灌输的不足。课堂之外学生通过微信的语音、视频群聊功能展开的交流,既可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又可活跃人际关系,使用文本发送则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布置的正式讨论实现了信息的交流,思想的交锋,有助于得出理性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2.微信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如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时,较多地忽略了对师生的课堂交流;课堂形式过于统一使差别教学不容易实施。这种“缺乏精神层面交往的教学方式”既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传递,也影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制约了教学效果。微信有助于实现师生间的混合式交互,通过其问题答疑与集体讨论增加了师生间的了解与联系,较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之不足。密切交流互动的增加使得学习者能更多地参与教学环节,其学习动力明显增加。
3.微信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使因材施教有了切实可行性。教师通过微信能更加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各自兴趣之所在,其优势与特长,并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个性教学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甚至对其学术兴趣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还有助于对学生的评价更立体、全面和客观,弥补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评价普遍单一化的弊端。
关键词 SWOT分析;教育信息化;日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67-02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一个信息化资源极其丰富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正面临巨大的改革与发展契机,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一个关键性问题。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及控制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在外语教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外语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信息化外语自主学习,指的是在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支持服务的信息化条件下,学习者利用数字化学习终端(如计算机、手机、PDA、IPad等)和基于网络技术的各种设施、设备(如学校的自主学习中心、网吧或寝室里的计算机等)和学习资源,开展外语的自主学习。关于我国外语学习者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很多学者已有过一定探讨。先行研究中,大多研究表明,信息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忽略了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利因素的分析。并且,关于大学日语学习者的信息化自主学习研究的论文并不多见。
因此,本文对信息化日语自主学习进行SWOT(即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并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1 自主学习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概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自主学习理论引入我国外语教学领域之后便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自主学习是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材料等进行自主选择,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的学习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学习的目的是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形成认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者自己去发现的,因此,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从认识论的高度揭示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2 信息化日语自主学习的SWOT分析
SWOT是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来的一种战略分析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接下来,笔者将对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日语自主学习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逐一进行分析。
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1)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基于现代网络的学习环境下,日语专业学习者借助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快速检索、收集、分析。例如,日语学习网站(如沪江日语,http:///;和风日语网,http://jpwind.
com/)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音视频和电子文本资料,其中大部分可以免费供人下载使用,尤其适合于日语初、中级的学习者。而一些日语综合性大型网站(如日本雅虎,http://yahoo.co.jp/)或专门性网站(如可以收听到日本NHK广播的网站http://nhk.or.jp/r-news/等),为日语本科高年级学习者或研究生了解日本的各个方面打开了一个窗口。
2)提高电子写作与发表技能。对外语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大学的外语学习者在毕业之前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等的写作。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写作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日语专业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论文写作资料(较常用的有国内的中国知网cnki,http:///;日本的有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的CiNii,http://ci.nii.ac.jp/ja),利用计算机软件MS Word、PowerPoint、Photoshop等进行文字或图片的编辑、修改、保存等,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
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1)学习者的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较弱。由于外语学习者多为文科出身,缺少对于计算机软硬件的相关知识的专门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笔者曾在本校担任大三本科课程,根据学生的反馈可知,多数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同时又反映对包括像多媒体教学中音频、视频的编辑、剪接以及图像的处理等的技术掌握程度不高,甚至不了解这些技术的运用。
2)学习者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尤其表现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面对大量的电子及纸质文献,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筛选。另一方面,学生又抱怨获取不到免费公开的电子文献以及日语原版书籍等。
3)学习者的自觉性不够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师的监督,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时间减少,部分学生表现出懒散怠慢的学习态度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3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相关政策的出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信息化教学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的发展目标。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大大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代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版本也不断更新,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对于外语学习者将会是一种难得的利用契机。
2.4 威胁分析(Threats)
1)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学资源既包括用于教学的相关网络软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还包括用于学习的各种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等。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信息技术薄弱,无疑会对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等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有关信息化日语教学资源的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与英语专业相比还稍显薄弱。
2)网络环境等的威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学习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难以抵制网络上的各种诱惑,如部分学生包括日语专业学生易被日本动漫、日本网络游戏所吸引,影响学习。
3 信息化日语自主学习的建议及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对自主学习既有利又有弊,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可行且有效的对策,以趋利避害。以下,基于SWOT的分析方法,从机会(SO、WO)战略、威胁(ST、WT)战略等角度,对信息化日语自主学习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
3.1 机会(SO、WO)分析
SO战略是一种发挥自身优势与充分利用机会相结合的战略;WO战略则是一种利用机会来弥补弱势,使得弱势变为优势的战略。在日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合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和计算机技能;增加师生交流机会,加强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技术互助;制定科学的自主学习计划。
3.2 威胁(ST、WT)分析
ST战略是指利用优势条件,减轻威胁所造成的影响;WT战略旨在减少劣势,回避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在日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对教师、学生的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信息技术能力;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力度,实现校际资源优势互补;教师需转变自身角色观念,适时对学生提供指导,发挥监督职责,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危害。
4 结语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认识到网络信息会给自主学习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今后要充分挖掘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促进我国日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肖惜.信息化外语自主学习导航[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餐饮外卖O2O;大学生市场;顾客满意度;满意度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32
互联网、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带动了餐饮O2O市场的崛起,在线预定叫外卖大势兴起。移动客户端的使用习惯已经逐渐代替PC客户端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主要使用工具,外出、订餐、交友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手机。大学生是一个几乎人手一份智能手机的群体,对于外卖的参与热情较高。年轻网民是外卖订餐的主要客户,其中又集中于大学生、已毕业大学生或刚就业人群等,大学生群体是餐饮外卖消费的主力群体,同时也是未来餐饮外卖行业不断扩大市场的潜在消费人群。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利用“问卷星”网站以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合肥各高校的大学生,本次调查问卷的研究对象是有过网购经验(并不一定具有外卖经历)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对外卖的了解程度和参与程度及满意度的相关调查。本次收集问卷306份,共设计了24个问题。本研究利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整体数据进行了简单的频数分析。
1 外卖订餐使用情况和基本态度分析
从上表可知,超过五成样本会选择偶尔使用外卖订餐,比例是50.3%.经常外卖订餐的比例为30.1%,以及还有19.6%的样本极少使用外卖订餐。另外从下表可知,对于样本外卖订餐的情况来看,懒得出门,错过饭点,忙学习或工作,这三项的选择比例均高于,选择比例分别是:81.7%,43.8%,31.0%。尤其是懒得出门时,样本更愿意外卖订餐。也即说明外卖订餐更可能是由于个人因素所致。
针对于样本不能忍受的项来看:超过四成样本会选择饭菜卫生质量差,比例是40.5%,以及还有三成的样本认为送餐时间过长不能忍受。这里再一次涉及到送餐时间问题,也即说明外卖送餐时间是样本最为在乎的因素,而且也是最不能忍受的因素。
2 外卖订餐服务满意情况分析
从表3可知,样本中有71.2%为饭菜质量与卫生较为重要,还有18%的样本认为送餐速度较重要。也即说明样本认为饭菜质量卫生是基本的保障,同时还需要有较快的送餐速度。整体满意情况来看,整体上样本表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度,其中选择一般的占比最高为72.5%,还有22.2%的样本选择满意,样本的整体满意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而提升当前送餐速度是可以有效提升满意度的较好途径。另外对于外卖的质量来看,样本中有73.2%认为一般,还有24.2%的样本认为好,整体上外卖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 样本外卖订餐需求情况分析
此部分在于分析样本的外卖订餐需求情况,分别从外卖送餐时间情况,以及外卖商家个性化服务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外卖送餐时间情况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发现,样本对于外卖时间的关注在乎情况非常高。因而深入分析样本对于时间的要求情况,从上表可知当前的外卖送餐时间情况上,392%选择20分钟到30分钟,还有30.7%的样本为30分钟到40分钟,也即说明大部分外卖送餐时间均在40分钟以内。而对于样本可以接受的送餐时间来讲20分钟到30分钟占比最高为35.0%,还有21.6%的样本选择20分钟内,以及29.7%的样本选择30到40分钟之间。整体比较来看,绝大多数样本认为40分钟内可以接受,但是样本更希望在30分钟以内。结合当前具体的外卖送餐时间情况来看,整体上如果外卖送餐时间再加快10分钟,相信大学生消费群体对于时间的抱怨会少很多,这样也可以赢得更多客户,以及当前客户更多的满意度。因而建议外卖商尽可能在当前时间基础上加快10分钟左右的时间。
3.2 外卖商家个性化服务情况分析
如下图所示:健康食谱,私人定制菜单,设置对未来几天的订餐,节省时间,这三项的选择比例均高于四成,选择比例分别是:65.0%、46.7%、42.2%。大学生消费群体对于外卖店的个性化服务也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
从表5可知,针对样本当前的外卖平台使用情况来看,样本中有51.3%选择美团外卖,还有25.8%的样本选择饿了么,那么平台就需要了解大家选择美团外卖更多的原因。就对于您选择现在使用的外卖平台的最大的原因来讲,降价优惠力度很大占比最高为229%,以及朋友推荐这项的选择比例是22.2%。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价格优惠有很明显的吸引力度。
5 满意度提升对策与建议
5.1 加快配送速度,优化配送环节
以人为本,坚持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为了客户的绝佳消费体验,加快配送速度至关重要。节约客户的等待时间,就是在提升顾客满意度。配菜做菜要准确快速。提前做好菜品分类,方便菜单出来后选择对应的菜品,做菜需要在保证口味的同时选取快速熟菜并合适的火候。冷菜、甜点等可以提前准备。做好食物的保鲜和保温工作,打包要适合配送,最大限度不喷洒出汤汁等。熟悉配送的路线以及路况,配送需公平合理,先预定客户的先送,相同时段,地点接近的客户同时配送。
5.2 严格把关饭菜卫生与安全
食品原材料购进环节需要严格把关,做好食品的保鲜工作,定期做卫生安全检查以及环境清理。建立健全外卖平台的食品安全制度,加强准入机制的建设,不是无条件的允许任何餐饮商家加入外卖平台。开放投诉电话或者投诉网络渠道,加强群众监督力。严格遵守行业食品安全规范,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配送过程中也要保证食物不受外界影响。
5.3 个性化服务
可以推出私人定制菜单。可以是客人自定的,也可以是店铺推荐的,大学生社团、学生会等活动会有集中时期,包括实习生时期及应届毕业生赶论文时期,这项个性化服务就能为学生消费者行最大的方便。定制化健康食谱。现代大学生注重养生的、励志减肥的学生不在少数,店铺可以根据美容医师或者养生医师的建议定制健康有效的符合大家需求的食谱,大学生消费者可以最大优惠程度上享受相对专业的食谱推荐服务。配菜佐料配送。很多大学生聚会热衷于亲自动手下厨房,往往会因手艺问题不满意,商家可以提供提前配菜服务,将菜和佐料入锅的顺序以及时间火候等提前决定好,配送给学生后,他们可以直接下锅,准确有序做料理,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口味,还可以节约时间。
5.4 外卖平台系统升级,布局创新
外卖平台的使用可以更加简化订餐步骤,增加图片与菜名的匹配量,给予客户最直观的视觉体验,升级平台订餐系统。布局可以集思广益,集中各个商家的创意,每个商家可以设计自己的专属商铺,在色彩和结构布局上最大程度体现人性化的观念。
5.5 完善售前售后服务,树立口碑
服务行业的售前售后重要性需要摆在首位,售前可以增加更多的咨询平台和咨询方式,让客户可以多方位了解我们的产品。售后服务是扭转客户消费体验的最终环节,所以在售后这一部分需要拿出真诚与耐心,去听取客户的建议,解决客户的苦恼。及时回应客户的要求,最妥善的处理好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杜春娥.O2O模式下餐饮外卖市场大学生消费群分析――基于河北师范大学的实证研究[J].新闻知识,2015,(04):23-24+27.
[2]李鲁静.大学生网络外卖消费现状及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2):25.
法律基础课 政治理论课教学 有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有两种误区:其一,是没有弄清思想政治问与法律问题题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把法律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其二,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倾向,从而导致道德问题心理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正确方向。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与育人效果,需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了解学生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起点
教育学生,首先应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否则,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因此,科学了解学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育人的起点。教师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目标选择,了解影响他们思想和心理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
一是要科学认识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师,要想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成长经历、学习需要和心理特征。
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一要突出对大学生自己的现实问题进行科学释疑。二要突出对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传授。三要突出对一些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敏感话题的传道解惑。总之,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才会自觉接受知识并逐步内化为行动。
二、引导学生自觉深度参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至关重要。“学生深度参与”就是一种将研究与讨论结合一起,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学生深度参与”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它打破了“满堂灌”、“一言堂”和“灌输式”、“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具体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分析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的一种学习过程。“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方式的特点是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重方法传授,重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以问题思辩引导学生课堂深度参与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中善于组织一些讨论、辩论活动。
二是以个性化的作业促使学生课外深度参与学习。通过E-mail、QQ、手机短信、博客等方式向学生布置个性化的电子作业,如纯理论分析性的小论文、学习心得、社会调查报告、自制课件、生动案例(甚至可以是经认可的自行拍摄制作的图片、音频、DV等)等,从而使学生张扬自由个性中增加知识,陶冶情操。
三是以改革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全过程深度参与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和道德法律素质的实质提升。因此,考核方式应采取“开卷考查+课外小论文+课堂表现”(分值可按具体情况设定为一定比例)的方式。“开卷考查”是指课程结束后,设计若干道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以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课外小论文”是指每一章教学结束,拟出若干个小问题,由学生选择并完成,主要考察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与选择能力;“课堂表现”主要是考察学生出勤、课堂发言、讨论等表现,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和形式,恰当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是要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可以采取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演讲,组织学生与老师一起备课、写教案,让学生走上讲台上课等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
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启发,变简单的说教式、注释式为由情人理、循循善诱的引导。启发式教学也要以科学的理论尤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教学,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分析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要运用情感式教学法。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谈心,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相互理解、尊重的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学生就会敞开心扉,自觉地接受教育。
四、塑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提商教学效果的客观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是先进道德的示范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一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学生需要,关心学生发展,服务学生成才。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要真诚实意而不是“叶公好龙”式地关爱学生,就能以“无声的语言”和“无形的力量”教育人,在升华自己境界的同时,以带动学生进入思想和人格的更高境界。
二是要自觉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魅力源于实力。一名师德高尚、功底雄厚、知识渊博的教师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应苦练内功,提高理论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智能结构。要提高白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做“研究型”的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难度恰恰在于要对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有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那种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而且也难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
三是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经师,更应成为学生的人师。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需要,平等地、真诚地与学生交流,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展现自我道德意愿,从而在这种自我表达与交流中实现道德意识的引导与提升。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对待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中的问题,以“大爱”之心成为学生的心灵与学业导师。
参考文献:
[1]阮书云.高职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效果分析[J].西北职教,2008,(07):34.
[2]郭华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及其体系建构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0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