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8 04:52: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试验设备;能力;状态
我校已经进行了六年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一门从无到有的世界各国争相开设的学科,一门正在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课程,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不断的积累和总结。这六年时间,我进行了三轮的通用技术必修课程教学,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似乎成了规律,因此,觉得有必要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并希冀由此让通用技术课程在我校开展得更加顺利和更好,让学生学起这门课时更加高效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每轮教学的过程总出现类似的一些特征,从学生听课表情上观察到三种学习状态:即新奇状态――正常状态――放弃状态。新奇状态是在高一开始到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前,这段时间学习效果很好,学生有渴望听这门课的感觉,老师能感受到教学的乐趣。正常状态是在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到高二开始准备抓反向会考前期间,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效果不错。放弃状态是高二抓反向会考开始到这门课结束期间,学生处于放弃听课状态,精神状态很差,上课效果不好,学生不大配合教学,老师感觉到的是教学的痛苦。这已经成了我校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规律性的过程。下面我初浅的分析下原因及提出一些应对办法:
1 原因分析
通用技术是一门高中才开设的课程,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加之课程编排第一章是《走进技术世界》很容易吸引住学生,自然就出现了学生开始时的新奇状态,这是原因之一。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学生才进入高一,其它学科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处于自然的少有偏见的学习状态,是放松学习的时间,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好奇的学习。这就促成了通用技术最黄金的教学状态时间。而到了高中第一次月考后,来自成绩的排名,学生感受到了高考会考学科的压力,加之来至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考试的巨大威力,我每次都能从考试前后课堂学生反应看得真切,强烈的反差,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内心中的激烈变化和痛苦。考试前全班的朝气和初生牛犊般的神态,讨论时的热烈,透出学生的自信;而考试后部分学生的萎靡,耷拉的头,不愿讨论和缺少兴趣,让我感受到了遭受打击和自信受损的悲痛。每到这时,我总会想,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这么早就被我们浇灭了呢?高一上学期离高考还有很长的时间啊,给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热情和快乐时光就这么难吗?我们为什么非得让部分学生每个月都要遭到一次打击而抬不起头呢?高一上学期难道就不能取消月考和期中考吗?有必要这么早就为高考准备吗?参加长跑的人也是最后阶段才冲刺了嘛,从没见过好的选手一上场就冲刺的,上场就冲刺的肯定跑不出好成绩的。当然月考的威力还是远不及会考高考的威力,所以,第一次月考后,学生新奇的学习状态调整成正常学习状态,少部分分化下去,大多数能认真听课。但到了会考准备时和会考后的高考鼓动下,通用技术课学生的状态就变成了放弃状态。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是同考试的压力和紧张程度反向的,抓考试越强,这门课就越难上,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差,学生创新的思维就越弱。我感觉到,高二学生的创新思维还不如高一时,为什么呢?始终想不明白。
再一个重要原因,通用技术课后面教学手段的单一,目前缺乏动手的试验设备只能单一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状态差的原因。本来通用技术课程到后面应该是学生动手设计试验,这样可以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关键的内容,这也是通用技术的灵魂所在。但我们学校目前没有试验设备与工具,处在纸上谈兵阶段,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让学生验证自己设计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和在制作创新设计的过程中的种种挫折带来的意志磨炼和经验的积累,也更没有办法体会到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成功喜悦的感受。这也是导致通用技术课程末期,学生不怎么听课的重要因素。
第三,这门课程的必修部分,安排的时间跨度过长,每周一课时,这样吊着,也不利于这门课的学习。如果有试验设备,或许这个问题还不突出,时间跨度安排长一点,或许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但若没有试验设备,这么安排,应该不利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
2 应对办法
加强试验设备的建设,这是推进通用技术课程正常发展最佳的和必须的手段,也是发展的方向。未来这门课程的发展空间巨大,我们目前还只能上必修部分,并且没有任何的试验设备,所以,只能算开设了这门课程,严格说来,还算不上正常开设。后面的选修部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发展方向。现在,大家看到的中学是在拼高考分数,或许同时你也发现考上大学越来越容易,这个信号告诉我们,未来对中学的要求会从重分数向重能力方向转化,十年后,中学或许是拼学生的能力了,那时,通用技术必是学生家长非常重视的一个部分,所以,改变教育的观念,提前谋划,将对我校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一、课前准备
对教师来说,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传播。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研究高中新课程标准,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学法,把握好教学起点、难度和课堂教学容量。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还要充分地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来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比如,从互联网、杂志、报纸和相关的教辅资料中获取资源。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有效的课外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要注重初中与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衔接,高中的英语知识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初中学过的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更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好英语的方法。
对学生来说,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⒈课前积极的预习单词和文章,在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时,应该做出标记,把问题带到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才能解除这些疑惑。乌申斯基说:“观察、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学生在课前就能发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性。⒉在预习过程中,积极搜索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和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作为英语教师,同时要具备双重的责任,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使命。高一英语教师在初、高中英语教法上起着比较重要的衔接功能。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要求我们不仅能把本节内容准确无误的传授给学生,还要求我们给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魅力舞台。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法上加以改变,利用我们的音调,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如果可以的话,还可用一些实际的例子、笑话来吸引学生。例如,在学Money这一课时,可用一些谚语来活跃课堂气氛。如:“Moneyistherootofevil”“Moneymakesthemarego”“Allisnotgoldthatglitters”。⒉时刻要牢记自己只是本节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放开时间给学生们,来加强练习听、说、读、写。适当的控制好时间,做到给予大部分学生能得到自我锻炼的机会。
[2]高一课堂更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作用。⒈既要求学生留心听教师示范的语言材料,对示范时间稍长一些的语言材料,在听与思的同时,还要准备随时回答提问,使听力过程始终活跃,不致出现疲劳。⒉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在课堂上要大胆的开口讲英语,敢说、敢读、敢提问,不怕别人的嘲笑,不要怕句子有错误。在角色扮演、课文总结、问题回答上,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⒊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让学生手脑并用,记笔记,让高一新生养成听、说、读、写全面培养的好习惯,改变被动的学习陋习。
三、课后总结
结束了一堂课,并不意味着就结束了整个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及反馈不容忽视。课后我们要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上运用的教法和学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更改或变动,怎么才能使其更有效。同时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积累经验,促进更深入的教法研究和学法研究。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只有不断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对自己的课堂不断进行反思,思得(学生得到什么),思效(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思改(还有哪些有待于改进),这样才能尽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师生更好的配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对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得到加强。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实验 衔接教学 能力培养 教学方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能力”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立了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新的化学实验教学思想把实验教学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一、高一新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能力现状
1.“措手不及”的学生分组实验。
苏教版很重视化学实验的改革,将实验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载体,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加强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地位。教完《必修一》的“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之后,我就安排了学生实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本想,这节课结合“四氯化碳萃取溴水”和“蒸馏水的制取”,巩固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方法,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可谓“形式和内容”都相当完美。我讲了注意事项和要求说明后,就放手让学生实验。可学生的操作能力让我感觉非常意外,许多学生实验仪器的正确连接都不会。可想而知,这节实验课肯定是失败了,而且有些学生由于操作错误或不慎而损坏了许多仪器。像这样的情况我是没有预见到的,这样的结果也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虑――不了解学生的教学肯定是要失败的。
2.学生情况调查。
为了摸清学生初中学习时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调查表对我任教班级的154名新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内容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调查结果可知,高一新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没有进行系统规范的基本操作训练,动手实验的机会也不多,甚至从来没有做过实验。尽管初中有实验考核,但是据我调查发现,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往往组织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做抽测的那个实验,其他学生实验大部分在黑板上完成。这种做法的后果显而易见,学生的实验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更不要说通过实验提高化学素养了。从以上统计结果可见,高一新生的化学实验技能与能力并非像我想象的那样好,特别是农村初中升上来的学生情况较为突出。
二、对策思考与实践探索
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如何尽快弥补学生薄弱的基础,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能力,以适应高中化学继续学习的需要,学科老师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对教学计划作了及时的调整,先采取合理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设计,通过一定时期的化学实验衔接教学,来补上这一课,并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集中开设化学实验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能训练课。
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我先集中时间对中学化学常见仪器进行了介绍和操作训练,一般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物介绍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使用的注意事项,并印发讲义,图文并茂,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第二课时,介绍常用仪器使用方法,并进行操作训练;第三、四课时,学习实验规则,结合学生分组实验,通过“物质分离提纯”和“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进一步训练基本操作,并强调按实验室规则进行实验,同时让学生认识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规范学生分组实验课的要求与程序。
良好的实验习惯与规范的基本操作一样,是提高实验能力和学好化学的基础,需要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起始衔接阶段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进行严格的训练。为此,我在衔接教学阶段将此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
第一,明确实验室常规:保持安静――要求学生做实验时用脑、手、眼、耳、鼻等,基本不用嘴,不允许有嘈杂的声音发出;实验台面仪器药品要求摆放整齐、有序,并保持清洁;仪器药品用后随即放回原处,保持原样;注意实验安全――严格按规定进行实验,对有毒药品和危险实验有明确的安全措施;实验过程、现象要翔实记录,不能杜撰等。良好的习惯是形成科学态度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老师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内容,复习有关化学知识,明确实验目的,熟悉操作步骤,掌握实验要领,做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要成为学生预习实验课的成果,主要要求他们填好“实验内容和装置图”这一栏。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这一栏,可先根据实验内容估计可能出现的现象。这两栏都不是把书上的内容抄下来,对实验内容,可用简要的形式,如画出试管、注明所盛及要加的物质和观察要求等,把实验内容和步骤表达清楚。
第三,强化实验的指导与检查。实验开始时教师要简要说明实验要求、注意事项和成败关键,对于可能有危险发生的操作要着重指出,引起学生注意,并指导预防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个别问题实施个别指导,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或测得的数据,实事求是地作出分析和总结,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第四,强化总结与评价。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实验报告,让学生对所做实验再思考如何才能把实验做得更好,并尽可能对学生个体作出合理评价。
通过这样一个阶段的强化和训练,学生认识了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了基本实验的操作技能。
3.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
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现状,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例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等。
教育对象在不断变化,教育的方法当然需要不断创新。实验衔接教学就是为了跟上变化的形势、变化的对象而作出的必然选择,而“以实验引领的学科教学”应该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一种有益实践。
参考文献:
[1]钟有泽.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材内容衔接的缺失
初中化学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缺乏系统性;高一化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多考虑了知识应用性而不是化学学科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这样,从教材编排的内容上就存在着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难以对接的现象。事实上,每位高一化学教师都深深感受到《化学必修1》的教学压力,因其安排的四章内容几乎涵盖无机化学的所有内容,涉及大量化学方程式、物质性质及化学计算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加上缺乏元素周期律理论基础,这么多信息在短短一个学期里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任务之重之难是显而易见的。
2.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淡薄
高一化学教师的衔接意识势必直接影响初高中教学工作的衔接。调查显示,大多数高一化学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及教学内容本身,对教学主题――学生关注不够。多数教师对高一新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状况了解不全面、不深入,教学时易造成学生知识链和学习能力的脱节。再加上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对初中的教学方法也知之甚少,在教学方法上也缺乏衔接意识。这使得高一新生面对高中课堂大容量、快节奏的压力不能适应,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绝大部分初中生习惯于“围着老师转”,习惯于课堂上由老师总结归纳,还未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逐步实现独立自主学习甚至自学。这些差异导致高一新生未能及时调整改进,从而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1.切实搞好入学教育是基础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为使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教师必须做好化学入学教育。首先,利用开学第一课给高一学生讲清高一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及学习方法与初中教学的不同之处,并推荐一些常态的、优秀的学习高中化学的方法。其次,利用两个课时专门进行初中与高一的衔接教学,或将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分散到高一化学教学全过程中,遇到相关内容即补一补,这样的做法效果更好。
2.系统把握教材内容和要求是关键
客观上,初中教材与高一教材存在着各成系统又相互联系的衔接关系,而且各自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均受制于课程标准。因此,高一化学教师应吃透初高中教材,把握好初中与高中的教学要求,为初高中教学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通过对比初中与高一化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将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并进行对比归纳。教师对初高中教材有一个全局观,有利于找准初中与高中的知识接口,对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更新教育观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是保障
新课标倡导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无论是备课、上课,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教材和教学内容本身,而是更要关注教学的主体――学生。切实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组织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必然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一化学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尤其要研究初中与高中常用的教法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如何过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讨初中与高中教与学各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些探讨熟知初中与高中化学教与学的特点。在全面、深刻了解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精心设计,并多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就能顺利地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从初中被动式学习向高中主动式学习的转变。我们的教学实践有力地证明:高一化学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衔接,将会极大地缩短高一新生的适应期。
4.加强学法指导是促进
目前,活动单导学案已成为实施高效课堂的一把利剑,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那么如何才能编编写出一份高水平的活动单导学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重视编写活动单导学案的前提条件
(一)深刻解读课程标准。在编写活动单导学案之前,一定要仔细研读《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要求》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它们为我们每堂课的实际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它们不但定格了教材的内容,而且定格了教师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定格了我们学案编写的基调,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编,不能偏离了课标的要求,所以,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案编写必须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进行。
(二)充分挖掘教材。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一张成熟的活动单导学案必须是与教材的完美结合.数学活动单导学案更不例外,它对教材的依赖程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大.因此我认为充分挖掘教材是编好数学活动单导学案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1)要全面详实地解读教材的内容,使编写的学案没有知识点的遗漏.(2)要读懂教材的重难点,使编写的学案在课堂导练的设计中估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要合理组合教村,适当调整课时内容,根据自身课堂时间和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增添,这样才会使我们编写的学案与课时内容对口,增强学案与教材的结合度.(4)要通读使用的配套教材,读懂教材课时与课时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样才会使我们编写的学案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三)认真研究学生。如果编写活动单导学案时,只依据课标和教材,不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编写出来的活动单导学案,要么太简单,达不到训练目的,要么太难,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使用,自然也就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编写活动单导学案时心中一定要装有学生,要全面了解学情.我们应从以下二个层面去研究学生.(1)从学生个体对数学学习能力上研究学生,将所编的题目设置为A、B、C三档,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从面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2)从不同教学时段上去研究学生,熟悉学生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这样就会使我们在编写活动单导学案时,避免设计的题要么过易,要么太难的两种极端,达不到训练效果。
(四)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要求,明确学习意向,使学生产生一种期盼,增加一份责任,从而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设置学习目标要做到:一是目标准确;二是要体现重难点。
二、明确“活动单导学案”的基本框架
一份优秀的“活动单导学案”要包含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页眉或页脚。页眉主要书写:某校某年级某学科活动单导学案;明确主备人和审核人;使用时间.例:我校高一数学活动单导学案页眉就设计成:
××中学高一数学组活动单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年×月×日
(二)课题、课时。要注明“活动单导学案”的是哪一课,第几课时,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例:《直线与平面垂直》第1课时,新授课。
(三)学习目标、重难点。目标设置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要求而设定.目标的设定一是要准确,不能“超标”或“降标”;二是要具体,不能空洞,要把课后习题作业作为目标设定的重要参考因素,要写清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期待.要从学生的视角而不是教师的眼光支描述学习目标。
例:在《直线与平面垂直》一课时,我设计的学习目标为:通过直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证明“线面垂直”,“线线垂直”。
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四)学习方法。主要介绍如何达标,如何突破重难点。
(五)学生活动方案。活动方案要以具体的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形式出现,活动方案不要太多.一般三到四个就行了.每个活动的主要环节为: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知识,完成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新的概念最好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合作探究(对自已弄不明白的知识点,可开展小组内合作、组际合作或请教专业教师等)、成果展示、自我完善.学生活动方案最好由教师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层次性进行活动。
(六)随堂检测。主要是检测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总结反思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总结、及时评价。
(八)课后巩固。出的题目可以是书后习题中选取也可以是教师从其它资料中找、变。要体现层次性,要注意题量不宜多,一般以8到10小题为宜。
以上就是活动单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素,它重在学生“活动”,重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体现“两主一线”(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三、在编写活动单导学案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注意一课一单
“活动单导学案”是学生的学案,但绝对不等同于教师的教案,教师仍然要有可详细操作的教学预案,即教师也要有导学设计.教师所使用的导用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连接处.情境设计;(2)关键处.重难点突破导学、一些开放题的及时点拔提升等;(3)二次备课(主要以变式题或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法总结的形式出现)等。
(二)活动的设计要注意有层次性,避免问题化,避免过细过繁,学生不好操作;避免习题化,变成纯粹的练习题。
(三)练习反馈要注意紧扣目标、知识点,量不宜太大。
摘要: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新课改模式的内容形式及必要性,我在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传统教学 新课程改革 存在困惑 解决方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逐渐转变为“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车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尽可能是因为规律是有层次性的)。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使活动能以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新课程不但对老师来说比较陌生,对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新课程新理念,理念不同了,观念也不同了,教师教的方式不同了,学生学的方式也应不同。由于教师和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大,这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难点。
在我校高一课改开始推广到现在,我在高一数学的教学中曾一度产生过困惑并尝试找到解决方法,现总结如下:
1. 音乐班由于其基础较差,是否需要改革?该怎样改革?团结合作,组内讨论该怎样推行下去?
2. 音乐班的数学难度是否需要降低?如果降低,将如何迎对高考试题的难度、综合度?
3. 分组之后,如何协调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上述三类问题,是我在音乐班教学的真实感受。本人作为一名从教10年的教师,正是教学经验丰富、可塑性很强的阶段,现在我所教的两个数学班,一个是全年级文化最好的班,另外一个是音乐班,在数学教学中,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冰火两重天的感受。一班特别适应改革的数学模式,学生能够独立、合作、思考、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并提出很有建设性意见的问题,的确体现了教改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音乐班却差强人意。最初,分组是把各个学习相对好的打散,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去,要达到榜样的作用。但试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却是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一到组内探究、全组都不积极参与,差生任您如何鼓动,我就是惜字如金,基础好的同学也碍于情面,不会或不敢回答问题。最终,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分组意图显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究竟根本原因就是基础差,什么都不会,怎么去探究之后,我尝试着分层次教学,具体方法如下:先把基础好的放在前面,基础差的放在后面,针对优生差生、基础定义共同讲解,然后优生领先步入练习阶段。差生继续巩固定义,熟悉公式,之后,再进入练习阶段。老师给优生点评完习题之后再由优生一对若干差生进行习题讲解,取得了一定成果。存在问题:谁甘愿承认自己是差生,对于分层次教学,差生存在心理自卑感,认为老师歧视他。关于教学难度的把握也是困惑着我的另一大难题,在新章节的第一课,学生都能积极学习,努力希望做到从现在开始、从头开始。但数学学科的联系性强、逻辑性紧密制约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到每一章中后阶段,题型不在是基础体现,而是大运算量、强综合度的体现,到哪找那么基础的题,最终我们的目的地是参加高考而高考数学最简单的题也会含有3、4个知识点,我认为其最终结果还是惨淡收场,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只有见多才能识广,做题只有量到才能激发质变,毕竟现在是应试教育,不管怎么改,总要面对高考,那分才是重点。
还有,分组之后,如何协调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那么它也是需要占用大量时间的,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不与其他学科冲突?毕竟高一学生一天至少面对五六科新内容,怎样在繁重的压力下合理安排时间,这也是所有学生面临的难题。在教学中,我试着合理分配时间。一节课,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一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索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我们知道,知识技能主要是靠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的笔头训练去完成,也就是说,课堂上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才能保证有机会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里要合理地分配时间,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使每一节课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对于确实要加大练习量的章节,可适当补充练习题、增加作业量等。
我认为,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为了变得更好,不希望流于形式,成绩才是检验改革是否成功的真理。我更希望,今天我的反思能够为我校的音乐教学做一定贡献。
关键词: 课堂生成 课堂预设 教学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学习信息不断出现,教师应随时捕捉生成点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生成为预设添彩。
一、于矛盾处点拨――让预设“柳暗花明又一村”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导致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识。这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迸发新的火花,利用生成性资源巧妙化解学生的困惑,让预设柳暗花明。
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小松树能看得远的原因是遇到了麻烦:一连提问了几个学生都认为小松树看得远是因为它长得比大松树高。预设与生成出现了矛盾,怎么办?这时我发现透过教室窗户正好可以看见学校不远处花圃里有一丛美丽的花。我灵机一动,请班里一高一矮两位同学到讲台边来,让高一些的同学站在讲台前,让矮一点的同学站在讲台上面,并问他们:“透过右边的窗子你看见操场上有什么了吗?”高个同学说:“老师,我什么都看不到呀。”矮个同学说:“我看到了花圃里的花儿,啊,还有两只蝴蝶在翩翩起舞呢!”为了证实他们的说法,我又请了几组一高一矮的学生上来体验,通过亲身观察体验他们感受到:高个同学看不到操场上的任何东西,而另一个同学虽然个头较矮,但在“讲台”的帮助下却能看见操场上的花。在此基础上我再次引导学生回到课文进一步朗读感受,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看到的风景不同与他们本身的高矮没有多大关系,小松树能看到远处的风景是因为它得到了大山爷爷的帮助。随后学生又针对小松树的自大心理展开了热烈交流,教学难点轻松突破。
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惑时,正因为我的从容驾驭和巧妙点拨,轻松化解了教师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使预设在“山穷水尽”时展现了柳暗花明的风采,为课堂精彩奠定基础。
案例2:《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时,我请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并请学生点评。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错了,他把“树林抽出新的枝条”读成了“树木长出新的枝条”。
师:你认为“抽出”能改成“长出”吗?为什么?
生:用“抽出”更恰当,因为“抽出”写出了枝条旺盛的生命力,而长出却没有这种效果。
师: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并想一想树木抽出枝条时的样子。
生:品读。
师:谁来说说,抽出来的枝条看到春天时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1:枝条揉揉眼睛,笑着说:“多么美丽的春天呀!多么香的花儿呀!”
生2:枝条拍拍妈妈的肩膀,开心地叫起来:“我终于看到春天啦,原来春天这样美丽。”
生3:枝条向溪水招招手,说:“这么美好的时光来了,请你给大家唱支歌吧。”
这个环节中,当学生朗读出现错误时,我没有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是于错误处点化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课堂展现未曾预约的精彩。
二、于浅显处深化――让预设“读书声声声入耳”
钟启泉教授做过这样精彩阐述:“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读好“他天天看啊,看啊,种子就是不发芽”一句,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雄日去看种子时心情怎样?
大多数学生都回答说:“雄日心里很着急。”
还有更好的引导方式吗?我想起自己平时种花盼望花儿快点开放时的心理,于是改变策略,这样引导学生:
师:太阳刚刚露出小脸,瞧,雄日提着他的洒水壶给花种浇水了,但他发现今天和前几日一样花盆里没有什么变化,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生1:我想他此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自己以前种花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精心却能种出美丽的花,为什么现在如此精心培育却不见花种发芽?
师:是呀,此时的雄日心中充满了疑问,请大家带着疑问的语气读一读。
师:最近,雄日听说小伙伴的花种已经发芽了并有的还开出了鲜红的花儿。他又来到了花盆前,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心情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2:雄日难过极了,他想难道我的培育方法错了,他自言自语:“花种呀!快点发芽吧,快点发芽吧!”我能把他的心情读出来。(生带着难过的语气读)
生3:我想雄日心情会较为平静,他对花种说:“种子呀,是不是你不想和我相见?”我也想读读这句话。(该生带着平缓的语气读)
师:十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一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花种还是不发芽,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又会怎样?
生4:我想雄日此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着急极了。
师:你走进了雄日的心里,真是他的知音呀!你们能把他的心情读出来吗?(该生带着着急的语气读――全班品读句子)。
“他天天看啊,看啊,种子就是不发芽”,这个句子看似简单,但在表现雄日诚实美德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雄日的心里,教师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引导深化想象,使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感悟、多元品读之花灿烂开放。
三、于意外处调控――让预设“便觉春光四面来”
尽管我们课前经过了精心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小失误,这时,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及时调控,让教学过程沿着最佳轨道继续前行。
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教完《赤壁之战》一课后问:“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什么?同样,曹操必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做总结?”
这时,一位男生提出了“质疑”: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学生的一句话使课堂气氛像凝固了似的,教学出现了“意外”,这时徐老师会怎样处理呢?只见他先是一笑,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并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时会不会反省一下失败的原因呢?我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好吗?”这一问化险为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把曹操的内心世界分析体会得入情入理。
当课堂出现小意外时,徐老师没有轻易向学生“屈服”而是来个“回马枪”,这一招使课堂“峰回路转”、“绝处逢生”,再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究的态度,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参考文献:
[1]刘丹红.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和谐共振[J].教育科学论坛,2010,08.
关键词: 初高中英语 阅读衔接 成因分析 解决策略
一、初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衔接的现状
英语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高一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的英语学习,尤其是在阅读学习方面。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感到在英语学习上迷失了方向,尤其是感叹阅读太难做。很多学生抱怨文章太长,生词太多,通篇读下来像是什么也没读懂。还有的学生说感觉读懂了,但题目总是做错,甚至有的学生反映连题目要求都读不懂。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适应,有的甚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
二、初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初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三个。
1.课标要求不同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侧重培养学生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高中教学新课标则要求“学生能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并加以应用;在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在学习中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阅读题目难度不同
初中英语阅读文章篇幅短,生词少,句子结构简单且涉及的题材少,而且题目的设置大多数是直观性问题和常识性问题,理解性和推理性问题则偏少。然而,高中英语阅读不仅增长篇幅,而且设题方式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词汇量大大增加,要求提高阅读速度。
3.阅读学习的要求不同。
初中生平时阅读课上习惯围绕着老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总结规律。这是因为初中阅读文章简单,课时多,教师反复透彻地讲解阅读材料,强调重点,甚至常常全文翻译。在考试中,所选材料较简单,篇幅也没有高中长。到高中,教材内容多,篇幅长,课时少,教师则不可能对课文或阅读材料一一讲解,只能讲一些具有典型的或错误率较高的题目,甚至只对答案,不做讲评,让学生自己订正总结。许多学生不习惯于这种教学方法,进而不适应高中的阅读教学。下面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三、初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1.学生心理情感的衔接
有的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认为初中高中学习没什么两样,所以产生松懈心理。实际上高中英语学习难度加大,这使得他们产生心理落差,没有重视且努力地跟随老师做好阅读的衔接,进而学习退步,甚至放弃学习。不能及时调整过来的学生渐渐走下坡路。因此高一老师在开学初应该给学生上好第一课。一方面,让他们知道英语学习的难度和重要性,分析初高中英语尤其是阅读课的差异,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向前。另外,平时教学中要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在布置作业和提问时,多体会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此外,每月记录学生学习状况也是很有效的办法。例如,我每次对阅读成绩都要统计及错误归类,然后反馈到学生那里,在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能大大增强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夯实阅读学习的基础。
2.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衔接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高一英语阅读学习的深入,生词变多、句子复杂、文章难懂等问题都会出现。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的兴趣渐渐减弱,学习积极性随之下降,甚至有可能导致高中三年这个学生都不会再学英语了。因此,高一教师应上好衔接课,积极引导学生,设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老师要充分展示良好的专业素质,例如地道流利的英语发音,诙谐幽默的课堂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等等。另一方面,要注重阅读课堂的设计。课堂要具有新颖性,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初中的内容简单,教师采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直接讲解学生即可掌握,但高中阅读难度大,老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转化难度。比如,精读课上,我经常采用图片、幻灯、看影像、听录音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背景知识,充分体验文章内容。泛读文章也要精挑细选,尽量选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文章,而且难度由浅入深,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3.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衔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地上好阅读课,做好阅读练习。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高一学生在阅读方面会带有很多不良习惯,比如阅读过程中过分依赖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不啃懂难句誓不罢休,边阅读边心译,总是回视。对于初中的简单文章而言,这些习惯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于高中英语来说,这些势必形成阅读障碍。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一课程刚开始时我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学生。第一,掌握猜词技巧,避免过分使用工具书。阅读中每遇到生词就查词典会影响阅读速度,不利于理解文章内容。利用上下文或词缀猜测词义则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第二,学会按意群默读,而非啃懂每一句。在做阅读练习时,对于不影响理解文章的长句难句,可以选择跳过,而不是啃懂以后继续阅读。因为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第三,用英语思维理解文章,改掉心译习惯。心译就是学生习惯于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再理解内容。这种读法同样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内容的理解。第四,树立信心。改掉回视阅读。有的学生阅读中常常返回已读部分,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能读懂的信心,克服回视的不良习惯。
4.学生英语阅读技巧的衔接
高一数学教师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两班的数学教学,完成必修1、2的教学。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有: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等七个章节的内容。现将本学期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2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对课改有所了解。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继承传统,更新教学观念。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2、合理使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益。
对教材内容,教学时需要作适当处理,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必须处理的。灵活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质量。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调整。此外,还应把握教材的“度”,不要想一步到位,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螺旋上升,逐步加深。
3、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以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归纳、总结。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的学,培养问题意识。
4、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
二、存在困惑
1、书本习题都较简单和基础,而我们的教辅题目偏难,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完成情况很不好。课时又不足,教学时间紧,没时间讲评这些练习题。
2、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少巩固练习的时间。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一些学生听得似懂非懂,造成差生越来越多。而且知识内容需要补充的内容有:乘法公式;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及根与系数的关系;根式的运算;解不等式等知识。
3、虽然经常要求学生课后要去完成教辅上的精选的题目,但是,相当部分的同学还是没办法完成。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有的学生则是学习意识淡薄。
三、今后要注意的几点
1、要处理好课时紧张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2、注意对教辅材料题目的精选;
3、要加强对数学后进生的思想教育。
高一数学教师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合理有序的安排课程,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就高一数学备课组全体教师具体计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集合与函数、算法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等。
二、学情分析
高一共x个教学班,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知识密度、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两位数学教师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要求
整体把握新课程,理清贯穿教材的主要脉络,反映和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展示重要概念的来龙去脉。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改变过去传统模式下的满堂灌,教师在学生主动获取只是的同时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备课组团结起来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了以下教学措施: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随堂小测和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的培养与后进生数学基础辅导工作。提前防范两极分化。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数学教师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认真贯彻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点,在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围绕“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育人为归宿,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继续推进“生本教育”改革的进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努力让自己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经验、有智慧、有作为的新型教师。
二、目标任务
1、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各班数学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有关标准。
2、在数学学科教研教改中注重素质教育,让自己成为一位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
3、狠抓生本教育,加强数学课堂改革力度,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提高现代教学水平,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活动,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
三、具体措施
1、把握教材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各单元、各节的教学要求和重难点,熟悉教材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订好所教学科的教学计划。计划要体现每单元重难点以及采取的措施,研究解决难点的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练习策略。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记录,及时进行反思,认真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心得。
2、规范日常工作
严格规范数学教学常规。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学生作业的规范性要求,包括学生书写作业的规范和教师批阅作业的规范。
3、教师角色的变化
要积极实践生本教育,真正实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不再是在“讲”的基础上“扶”着学生、“牵”着学生去掌握知识,而是要将知识“放”给学生,放心、放手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我们愿与新课程同行,在探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熟,把新课改引向深入。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新课改最终可以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高一数学教师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四)
本学期担任高一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2)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本人在教育教学上,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成才。计算机教学工作,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几种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一个优秀教师应有的职责。因此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本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受到学生的好评。特别是在此期间,我努力地学习业务理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二、计算机教学工作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指导纲要》。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在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备课分三个方面:
①备教材:钻研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及新科技等前沿信息,对教材系统、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②备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③备教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提倡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备课教案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同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通过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课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准备,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努力做到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意三者统一。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均能实现。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密度合理,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精讲精练,不出现知识性错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学法,力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和使用网上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注意课堂管理,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同时又注意因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三、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学习方面: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在这次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中,我担任的班级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积极认真地参加本学科的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获得相应的证书,认真、主动地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四、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计算机教学工作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以上是本人在本学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总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我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快发展、争创一流!”为目标,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历史教学工作。 一年来,本人能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学校和备课组组织的各项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取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认真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使课堂讲解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积极借鉴杜郎口先进教法经验,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注意精讲精练,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开展课堂教研,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在备课组,经常与其他老师沟通交流。每个章节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先进方法。同时,多学习,多听课,主动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认真做好课后辅导,注意分层施教。在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还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作用?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我将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
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
1、对问题进行“变式”。“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如,20xx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长城题中的一问:“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请参照材料(略)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这里面的“所学知识”即是在平时学习中的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教科书中却没有关于魏晋时期经营河西地区的内容,也没有关于汉长城促进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容,这样,本题便无法纳入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中。
因此,需要将本题的呈现情境进行转换,以接近或适应所构建的知识结构的情境。如,根据材料所知修筑长城是西汉开拓河西地区(西北地区)的一个举措,代表了西汉经营西北地区的努力和活动,因此可以将此题变换为“分析西汉、东汉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响”,便可将该题纳入到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中了,可以顺利地迁移“西汉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设置西域都护、使者校尉”等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
2、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如上题,问题的情境进行转化后,便将该题“类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关于“西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和意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
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总之,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集体备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4
一学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会考考点落实准确,不考的知识不教,否则,增加学生的负担.备学生,又要备教法。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我这学期采取分层教学 ,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树立会考信心.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碧中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5
本学期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历史备课组活动按时、有序召开,每位老师都积极准时参加,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
学校安排经常组织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课改理论进行学习,使老师初步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做到课堂教学的完全公开,逐步形成了互相观摩、积极研讨的好氛围。
(二)科学规范常规管理,保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备课方面:积极开展“备、上、说、评、写”为形式的“常规教研”活动。全组教师都能在深入地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写好规范、详细的教案。
2、作业布置方面:本组老师都能按要求布置作业,《学习指导》和填充图册,并要求在课上严格、独立、认真、保质、保量完成。
3、抽查识记情况:每节课上新课之前,先检查上节课的知识识记情况,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更好地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
4、听课方面:本组老师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经常互相听课,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进行有目的地评课。
(三)抓好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教学形式疑问化和开放化。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程序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问题,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条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关键词: 高一化学教师 践行新课改理念 五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起着独特的主导作用,高中化学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师,特别是高一化学教师的要求有较大的改变和调整。为了充分发挥新课改的积极作用,高一化学教师应该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在思想上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刚进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我们应该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现在的学习情况,以及掌握化学知识的状况。我是一名高一化学老师,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认为真正践行新课改理念,应该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科学合理地使用现行版教材。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使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化学课程标准打破了化学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给教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为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一方面要领会高一化学教材的编写内涵,熟悉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点,从学生学习特征出发对教材的安排进行调整,从更加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组织教学流程,提高高一化学的教学效率。例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按教材内容讲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应呈红色。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溶液虽呈红色,但振荡试管后,溶液的红色很快就会褪去。学生观察后定会对实验的现象产生质疑。这时,老师在讲解时必须进行相应的延伸和拓展,应该强调,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反应放出热量。
其反应生成的中间产物过氧化氢是强氧化性物质,具有漂白性,能使酚酞等有机色素因被氧化而漂白褪色。
二、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思想。
化学核心内容的选择要尽量体现STS思想,以支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让学生的学习从自然界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例如,“硫的转化”这节内容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处理和组织方式,教师在设计教案和教学时,应从认识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入手,到实验室里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再到酸雨及防治。教材中还安排了“身边的化学”和“化学与技术”等内容,让学生将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的学习紧密联系已有经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在高一化学的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加强现实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更高,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充电”,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课改理念。
三、充分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就高中化学教材而言,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的,均是建立在初中化学教材基础上编写的。本地区中考总分为750分,而化学仅为60分,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小科”,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对其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初中化学教师也在不自觉中弱化了化学教学,这些因素导致高一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普遍偏弱。其实,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只有在深刻理解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后,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的高中知识。为了保证高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这些基础知识作为资源,适当适时进行整合到新的课堂教学内容中,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我在讲解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时,将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进行合理衔接。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甚至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仍然搞不清酸、碱、盐、氧化物等的定义,更谈不上对这些物质的转化进行整理总结。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学习,需要复习和巩固初中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找出物质分类的依据,与他们共同探讨酸、碱、盐、氧化物等概念的内涵,从而实现物质间的转化,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这样还能为以后学习碳、氮、硫、镁、铝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基础。讲授了这部分内容之后,应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四、运用准确科学、丰富多彩、简洁生动的化学教学语言。
教师对教材要经过熟悉和精细加工的过程,要认真思考教材中每一个基本概念,甚至是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点,要做到语言精练、精巧,同时还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与现有的高一学生的思想、接受水平联系起来。上课时应随时接受学生情绪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机动地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接受听讲的内容。如在进行高一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的内容教学时,可以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例如,曹冲称象是因为大象太大没有办法称,而把大象转化为相同质量的石块,思想是“化大为小”;那么,单个微粒不可称,我们就可以取大量微粒,也就是一个微粒集体――一堆,即“化小为大”,因此选用0.012kgC所含的碳原子作为标准,通过给出C原子的质量为1.993×10kg,让学生亲自计算,最终得出0.012kgC所含的碳原子个数约为6.02×10。
另外,化学教师的语言还要尽量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让学生把听课当做一种享受,把教材中比较死板的语言变成浅显易懂,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如在进行“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内容教学时,强调只有“两易物质”才可以拆开,指出:“有些同学不看对象,不具体分析物质的性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把难电离或难溶性物质也拆成离子形式,有些需要拆开的物质却被忽略了,这种随意性拆分就像一些不法拆迁办的工作人员。”还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运用表情、动作、手势等,也会取得超出想象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化学平衡”的内容教学时,可以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使学生直观感受平衡的含义。这时,教师可以单脚站立,两只手臂和另一条腿向相反方向平直伸展,并适时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分析讲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平衡,什么是化学平衡。
五、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联想思维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研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一些未知的探究性实验,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积极主动地对化学实验现象本质进行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提高,实践能力会得到增强,这也是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探索的化学教学创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的进步,以永不停滞的步履,当机立断的魄力,适时调整自己的视角、行动与目标,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地践行新课改理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一名合格的高中化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吴海霞.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探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48-49.
[2]黄华玲.例析使用化学教材的层次。化学教学,2012,1:10-12.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职生;人际关系
一、研究背景
1.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具有普遍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职校园里,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越来越普遍。由人际冲突引发的打架事件时有发生,学生与异性的过度交往问题也并不少见。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反映情况来看,在课堂内外,师生之间发生的冲突也较为频繁。另外,从个别心理辅导以及班主任工作反馈中了解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也已成为困扰他们成长的一大烦恼。
2.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具有特殊性
从横向比较来看,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从小到大都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听到的都是大人的指责和批评。周围人的否定使得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但成长中的他们,内心也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就形成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他们容易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施测心理测验和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调查结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构建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活动课课程体系。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取得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和完善。
三、研究对象
以笔者所在学校全体在校生为调查问卷的施测对象,以25名一线教师为访谈对象,以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为课程实施的对象。
四、研究过程和结果
1.同伴关系
在同伴关系方面,学生在人际交往技巧方面较为缺乏,学生的合群性并不高。在开放题中,多数学生提到了容易被人误解、忽视等。在异往方面,80%的学生表示在高中阶段谈过恋爱,68%的学生表示在于异性相处时感到拘谨。可见,学生在异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他们难以把握异往的度。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笔者设计了促进学生同伴交往的六堂课,分别为《寻人行动》、《难忘初相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和《学会有效沟通》。其中,《寻人行动》是在新生刚入学时,帮助学生尽快认识新同学,融入新的班级。《难忘初相见》是关于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的管理,很多学生刚来到新环境时,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的印象先入为主,造成人际困扰,这一主题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
在异往方面,笔者设计了三堂心理辅导课,分别为《爱自己多一点》、《爱的美丽等待》和《红灯停、绿灯行》。其中,《爱自己多一点》以人际交往中的性骚扰为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异往中把握好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爱的美丽等待》主要让学生领悟爱情的真正内涵以及高中阶段还需要在爱情中做好充足的准备。《红灯停,绿灯行》是针对目前中职生中异性之间过度交往的现状而设计的。这三节课之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关系。
2.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方面,老师和学生一致感觉到目前的师生关系现状并不十分和谐,师生交流少,冲突偶有发生。在原因探索上,师生双方的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是双方相互影响的结果。尊重学生人格和对学生一视同仁是学生最看重的老师的特质。代沟、偏心、不被理解、态度、距离感成为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最困扰的问题。
由于师生关系是一组相对特殊的关系,而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针对学生的,因此,更多的考虑是从学生的角度作出改变。本版块设计的课题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双重奏》和《当冲突发生时》。《师生之间》一课围绕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展开,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探讨如何缩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有效沟通双重奏》一课将重点放在如何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上,通过现场角色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在老师面前正确表达自己并做到认真倾听。《当冲突发生时》一课是针对师生之间的冲突而设计的,着重探讨如何解决师生冲突。
3.亲子关系
在亲子关系方面,中职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在最希望父母关心哪方面@一问题上,有68%学生选择情绪感受,由此可见,学生内心深处还是很渴望在情感上得到父母的关心。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亲子关系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侧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更懂父母,在懂的基础上能做到更爱父母。本版块共设计了三堂课,分别为《我想更懂你――亲子沟通中的换位思考》、《我想更懂你――亲子沟通中的PAC运用》和《我想更爱你――亲子沟通中的感性领悟》。前两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读懂自己的父母、理解自己的父母,《我想更爱你》一课是在前两堂课的基础上,深入领悟父母的爱,只有更懂父母,才能更爱父母。
五、研究成效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课程多数为各种主题拼凑而成,不具备系统性,学生的体验也缺乏连贯性,课堂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本研究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是对这一现象的改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程逐步得到领悟,获得成长。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对这样的课程设置比较满意,也更容易接受。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系列,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作出的积极改变。
参考文献:
[1]张玲.浅议助益性关系理论在中职师生关系建构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