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20:1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针灸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针灸治疗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主要适合针灸推拿专业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是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的桥梁。实训教学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和临床接轨的有效途径,是进入临床前的演习,是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教师作为这个过渡阶段的引路人,如何应对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怎么引导好学生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将是教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近些年来针灸治疗学实训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1基础知识不扎实
针灸治疗实训课要求学生不但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掌握相关的西医知识和技能。上课时由于基础知识学习较早,学生常出现遗忘的现象;又因教材西医内容匮乏,为满足临床需求,需要补充有关西医知识[1-2]。我们以腰痛[3]为例简单说明所涉及的相关基础知识与易出现的问题:①中医:肾的作用及特点,中医四诊,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寒湿、瘀血、肾虚的致病特点与临床表现及舌、脉象等。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生易出现中医辨证不准确、抓不住主要证候特点的现象。实训课我们采用模拟场景的模式,患者由学生模拟,这就要求“患者”对于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较透彻的了解,因患者信息大部分是通过问诊来取得,如“患者”对临床主要证候描述不准或未描述,这样易出现辨证不准导致失治误治。②针灸:膀胱经及督脉的经脉循行及“是动则病”的表现,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腰阳关、膈俞、申脉、大钟、后溪、夹脊穴的归经、定位及主治特点。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生易出现不知道经脉的走向,不明白取穴原因,穴位归经、定位及主治特点,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③西医:腰椎的解剖特点、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盘的结构、坐骨神经的走向、影像学表现。在多年的实训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匮乏,不知道腰椎的特点及椎间盘的结构,不会读影像学摄片,这样易失治误治,延误病情及影响患者预后。策略:实训课前1周提前告之与本次实训课相关的内容(实训课一般1次/2周),给足时间让学生根据自身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补充加强。①中医方面,查看相关中医书籍和文献等。②针灸方面,查阅相关针灸书籍和针灸文献等。③西医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去解剖室观看腰椎不同解剖层面及神经走向特点;影像学知识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分批去医院影像科学习,或网上学习相关内容。实训课前5min老师进行抽查,以强化巩固基础知识。
2基本技能不熟练
实训课主要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穴位选取、针刺手法、灸法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技能不熟练的学生常出现不会扎针与不敢针刺的现象[4-5]。因此,实训课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在实训中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方面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①穴位定位不准。很多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穴位的归经、定位,但就是找不到具置。如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一些学生背的很正确但找不到具置。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这里的“横指”指的是“中指”而部分学生取穴时常用拇指。②针刺角度、深度不准。如足三里操作要求直刺,学生也都明白该直刺,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针尖与胫骨前嵴垂直进针,而不是与穴位的表面皮肤垂直进针;太阳穴教材要求是直刺或斜刺0.3~0.5寸(10~15mm[6]126-127),而在临床实践中针刺0.5~0.8寸(15~20mm)疗效最好,实训课时学生一般进到0.2~0.3寸(5~10mm)时就不敢再进针了,怕刺入大脑内部。③手法不熟练。教材中有关进针法仅描述了持针手法[6]149,但并没有详细描述如何操作,实训课中很多学生进针时是很缓慢地捻转或硬按刺入,或用前臂甚至整个上身的力量而不是用腕力进针,动作笨拙而不灵活,且刺到病人身上时病人常常会“抽动”一下,有被突然“击打”一下的感觉。策略:①对于临床易出现定位有误差的穴位,采用课堂上老师演示后同学互相点穴,老师逐一检查指导及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的方法。对于个别学生对某些穴位定位把握不准的,老师采用单独指导。②对于针刺角度、深度把握不准的学生,老师采用先讲解并演示针刺的方法,然后学生2人一组互相针刺操作,老师逐一指导。③对于针刺手法不熟练的学生,要求学生做纸垫每天至少练习2h,要求他们练习时注意动作要领,拇、示及中指用力持针,针刺时用腕力,在针尖距离纸垫表面1~2mm时提前放手,利用惯性将针刺入穴位。这样进针时就不会有突然“击打”的感觉了。
3综合运用能力差
实训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领悟中医针灸学术精髓,形成并确立临证治疗的策略、思路,制定具体、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实施的重要途径[4,7-9]。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及娴熟的操作技能,这种综合运用能力是他们今后进入临床必需具有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差常表现为:面对病人不知如何下手?问诊时前言不搭后语,思路混乱。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采用模拟临床试诊教学[10]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通过演示不同的角色即“医生”和“病人”,亲身体会不同的感受和需求,对以后处理好医患关系大有裨益。在这方面的训练中常出现的问题有:①面对病人不知从何谈起;②对病人叙述的症状等抓不住重点;③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不知如何用。策略:①我们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及参考别的医生的诊疗过程,对医生问诊的一般顺序总结如下:哪儿不舒服多长时间了什么原因引起的最早出现这种现象的情况及治疗经过到目前共发作多少次做过哪些检查及治疗有没有其他疾病及家族史。这样就引导学生从问诊时无从下手到得心应手。②要从问诊的信息里面抓住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分析,如一个60岁的腰痛病人,可能会描述他“有腰扭伤病史5年,几天前因开空调引起腰痛有重坠感,局部压痛并向下肢放射,疼痛不是锥刺样,无腰膝酸软、耳鸣,纳差,舌淡,脉沉。”这里我们应抓住辨证的重点是病人的疼痛不是锥刺样,可排除瘀血腰痛;无腰膝酸软、耳鸣,可排除肾虚腰痛;腰痛有重坠感,局部有压痛,又因天热受寒引起,可诊断为寒湿型腰痛。③对于马上要进入临床的学生除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及怎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及告之病人预后。腰痛病人可根据症状先建议做腰椎正、侧位X线片,如发现椎间隙有变窄的考虑椎间盘有问题时再建议病人进一步检查做CT或MRI,了解椎间盘的情况是膨出或脱出等,然后根据坐骨神经的受压程度告诉病人预后是否良好。另外,老师提前去医院影像科借一些正常和异常的片子以供实训课时讲解及同学们练习读片。
4总结
关键词:针灸学;“四性”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483-03
Discussing the “4-way” Teaching Method of Acupuncturology
LIU Jian-wu,YANG Ren-ying,CHEN Ri-xin,KANG Ming-fei,LIU Min-yo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6,Jiangxi,China)
Abstract:Detailedly describes the “4-way” teaching method of acupuncturology and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method,which demonstrates it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and importance in acupuncture teaching reform,training method renovation,and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Keywords:acupuncturology;“4-way”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reform
针灸学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现行《针灸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由于经络循行复杂,腧穴内容繁多,刺灸手法各异,治病机理深奥,在教学中学生苦于“四难”:难记、难背、难理解、难掌握。鉴于此,笔者采用“四性”教学法对《针灸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教改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针灸学》教学体系的现状
针灸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传统针灸学的理论体系是:整体观念为基础思想,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经穴刺激为防治手段,良性调节为作用机理,这也是传统针灸学精髓所在。纵观《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等古典著作,有关针灸内容的编写体例大多分为:经络、腧穴、针灸操作手法及病证治疗4部分,而现行高等院校所使用的《针灸学》教材仍沿用了这个体系框架。
现行《针灸学》教材中经络、腧穴、刺灸、治疗4部分的内容基本独立讲授。讲经络时学生看到的只是平面挂图;讲腧穴时学生听到的是腧穴诸多主治;讲刺灸手法操作时学生感到难于操作;讲病证治疗时学生苦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针灸学》学习中苦于四难:难记、难背、难理解、难掌握。笔者曾经对100名毕业班中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对《针灸学》知识的掌握记忆程度不理想。只能记住一些简单常用腧穴,对于经络循行、腧穴配伍、辨证选穴、病证治疗方面的知识忘却得非常快。针灸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采用教师传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采取以记忆、灌注为特点的输送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单一,强调共性,忽略个性,忽视教学中感受、体验及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学生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未能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者及主体,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在教育思维模式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手段单一,以单纯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又使强调实践和经验的教育方式被淡化。笔者曾经对60名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除从事针灸专业临床工作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在从事本专业对口的临床工作中,很少会主动的使用针灸治疗本专业科室的疾病,解决本专业的一些疑难问题。
针灸学为一门临床学科,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诸多学科的病证,并不是在针灸科才能用针灸治疗疾病。如果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能充分运用针灸治疗规律及特点,结合本专业疾病特点开展临床工作,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提高临床疗效,这样才是《针灸学》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例如:在妇科应用针灸治疗不孕、痛经、子宫肌瘤等;在西医外科应用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肠梗阻等;在呼吸科应用针灸治疗咳、喘、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等;在精神科应用针灸治疗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这些都是针灸的优势。
2《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现行《针灸学》教学体系的框架特点大抵是由内到外;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框架。由于经络循行复杂,腧穴内容繁多,刺灸手法各异,治病机理深奥,如何解决经络循行抽象难讲、腧穴特异功能难明、刺灸补泻手法难显、治病机理玄妙难释等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使学生对《针灸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较轻松地掌握针灸基本理论及其治病的科学规律,是《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笔者在吸取最新针灸临床、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突出传统针灸学理论精髓、体现针灸现代科学内涵的《针灸学》“四性”教学法。即:经络内容教学能充分展现循行路线的客观存在性;腧穴内容教学能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刺灸法内容教学能体现针法灸[BW(S(Z,1,2)MD2][WT5”FZ〗中华中医药学刊[BW(D(Y,1,2)MD2][WT5”FZ〗中华中医药学刊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性;针灸治疗内容教学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性。为了使《针灸学》教学达到“四性”的目的,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并在《针灸学》教学中引入了《实验针灸学》系列实验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其中有的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有的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例如,“四性”教学法在讲授“足三里”腧穴功效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足三里”对消化系(唾液、食道、胰腺、胃、肝、胆、大肠、小肠)运动、分泌机能作用的临床实验研究,使学生对“肚腹三里留”这一传统针灸临床经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针灸学配套系列教学实验内容的引入,使得《针灸学》“四性”教学法优势更为显现,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内容易理解易掌握,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针灸学》“四性”教学法的形式
3.1激发学生对针灸专业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特别是经络的认识和理解感到困惑,对针灸治病的效果认识不深,很需要教师有理有据的诱导。因此,首堂针灸课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讲授针灸学绪论时,首先介绍针灸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治疗效果、发展前景以及在治疗疼痛症、中风瘫痪、急救方面的卓越效果和科研成果。重点介绍针灸在为人类防病治病中的地位和优势,突出针灸治疗的原理,揭示针灸治疗疾病的科学性,如介绍:针刺麻醉;针刺对脑神经递质的影响;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引起的分子生物学及电生理等方面变化的现代研究成果。祖国医学特别是针灸学已走向世界,临床医学生学好针灸学则如虎添翼。这样讲解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会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绪论的讲授,学生对针灸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兴趣之火被点燃了。针灸学教学学时有限,但学生的求知欲无限,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就能利用一切机会自学,有的学生立志学好针灸技术,还有的要报考针灸专业的研究生,将研究针灸治病的机理作为终生的追求。
3.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然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应包括黑板教学与课件教学相结合。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强、动静结合、视听相兼、信息量大等优点逐渐得到普及。针灸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计算机模拟性和互动性较强的特点,重视多媒体教学的制作和使用,广泛开展多媒体课件建设,无论是经络、腧穴、刺灸法还是针灸治疗部分都可以开展直观化教学和形象化教学。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包含大量相关新资料的链接,有大量习题及正确答案可做练习和自测。显然这种直观化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便于模拟刺灸方法的动作要领,最终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及实际操作技能的目的。经络腧穴技能的教学必须依靠身体感官,通过视觉感官的媒体素材(印刷品),配合图片的展示与文字说明,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其位置有初步印象,并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来完成教学。以“太冲”为例,先让学生看一张描述本穴标准解剖位置的图片,配合本穴国家标准定位的文字说明,接着提出该穴位的正确取穴方法,并提出相关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进行取穴操作,从而完成该教学内容。
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详见表1。
结果表明:多媒体综合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是将我们作为学习者,而不是装知识的囊袋,是很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在调查问卷表中,有82.7%的学生建议增加学时,95.5%的学生提出推广这种教学方法。
3.3实体和教学模型相结合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使学生喜爱和掌握这门学科,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但是针灸学课时少,没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实验。为探索解决的办法,对2003级部分学生(实验班) 采取大班讲课和小班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小班为25人左右,2人1个小组,每组1具针灸模型人。其他学生采用传统法(普通班) 大班讲授。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简短地讲授后,便分组在模型人上循经辨穴、取穴,相互之间在活体上给穴位定位,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穴位相互针刺,以达到准确取穴、体验针刺手法并体会得气的感觉。此后,预约适当的病人到诊察室,由病人叙述病史,学生做出诊断,并根据经络理论进行辨证取穴,讨论行针手法,最后由带教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确定针刺穴位,现场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这样,学生就能亲身体验针灸治病整个过程,加强了记忆,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采集病史的能力。另外,对于渴望接触临床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在亲眼目睹了针刺治病的神奇疗效的同时,也平添了一份对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的敬仰和崇拜。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用即时反馈法(当次课)和长间隔遗忘法(间隔3个月),对学生取穴准确率及对穴位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测试,前者用即时效果、后者用知识保留率表示,详见表2。
测试结果显示:即时效果实验班略高于普通班,但差别不明显,然而长间隔知识保留率明显高于普通班,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相当牢固,因此有利于今后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让人识别一样东西,呈现的方式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语言描述需要2.8s,线条图需要1.5s,黑白照片需要1.2s,彩色照片需要0.9s,直观实物仅需0.7s。显然,众多媒体中直观实物显示出独到的效果。利用实体和教学模型相结合,不但可视而且可触,教师和学生之间近距离交流,达到了知识线和情感线的协调统一,因此效果是最好的。在现代化教学手段高度发展的今天,决不可忽视和冷落“活媒体”的作用,要真正使教学“活”起来,必须注重“活媒体”的应用。
3.4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鉴于针灸学的特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讲授了腧穴的定位及治疗特点,进针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进针的手法及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等理论知识后,应着重培养学生针刺、艾灸、火罐等多种方法的动手操作能力,将临床技能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边讲边示范,要求学生人人动手,针刺足三里、合谷等常用穴位。针刺过程别强调进针、行针、出针手法及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体会是否有针感。教师则及时辅导,手把手地纠正不正确的手法,并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5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是学生与学科知识的媒介与指路人,因而教师必须研究不同时代的教育时代性和教学对象的时代特点与需求,要应用与时代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结构与知识语言、思维形式与表达方式不断给自己“充电”,在新的知识背景下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虽然是专业人员,但未必能在学生发现的每个问题上都做出透彻的解答,应当善于从学生的提问中发现问题的价值与可拓展性,指导学生通过文献检索,在古老的针灸医籍和现代研究文章中自己寻找答案,做出判断。在课堂上,可以由教师给出病例或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图书、资料、电子阅览室等多种媒体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经过自由讨论、争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后将问题达成一致的认识。这就使课堂学习、讨论和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交相呼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6发挥隐形课堂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应注重发挥隐形课堂的作用。将针灸学的研究热点、科研方法及思路、参考资料、针灸图解、相关网站资料发放给学生。为酷爱针灸学的学生提供了一方自主学习的天地,他们可以在这里获得较多课本以外的信息,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
在课堂上适时采取竞争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就自学内容、重点内容(如辨证取穴、穴位的进针方向及深度、演示行针手法、背诵针灸歌诀等) 提问,学生以抢答的方式答题,竞争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竞答后,教师当面点评,对表现优秀者给予表扬,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因此,这种教学形式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且即培养了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4《针灸学》“四性”教学法配套系列教学实验内容
经络学实验内容:循经感传的观察;经络电学特性的测定;灸性感传的观察;合谷穴气至病所效应性观察。腧穴学实验内容:腧穴断层解剖;腧穴低阻抗特性和探测;健康成人两侧井穴、原穴电阻抗及皮肤温度对称性观察;耳廓低阻抗反应点的探测;腧穴协同作用及其特异性观察实验。刺灸法实验内容:电针感与手捻针感的比较;电针参数测定;不同灸法温度曲线的特点;不同针法对人体胃肠运动的影响;针刺、艾灸协同作用的观察。针灸治疗学实验内容:针刺抗炎作用;艾灸退热作用;针刺镇痛及其途径分析;针刺对小白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针刺对大鼠胃肠运动、胆汁分泌的影响;针刺对人体脑血流图的影响;针刺对家兔失血性休克血压的影响;针灸作用时效关系观察。
5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针灸学》“四性”教学法的评价意见、态度及反映。
笔者曾对1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是,学生对此课程感兴趣者占92.4%,一般者占5.7%,不感兴趣者占1.9%,详见表3。
通过课堂观察(包括听课出勤率、课堂纪律、动态情绪、气氛,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热烈程度、准确度等),对学生接受情况,进行记录评议。
笔者曾对105名学生课堂观察的结果是,学生的上课出勤率达99%;在上课时的认真程度,专心者为97.1%,不专心者占2.9%;学生对课堂上教学内容全部理解或大部分理解者占92.4%,部分理解者占7.6%,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及时记忆率92.4%,3个月后的知识保留率86.7%,详见表4。
通过平时测验和考试工作进行评估。对参加考核的105位学生的成绩统计结果发现,其中最高分数97分,最低72分,学生成绩总体水平较高,优秀率达86%,反映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程度总体水平明显提高。98%的学生能够对常用腧穴进行准确定位,能够独立完成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能够对常见病及多发病提出正确的针灸处方。
6体会
针灸治疗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为核心,遵循辨证施治原则,以针法灸法为手段,进行防病治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一门临床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相比之下,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对针灸在临床应用与辨证论治方法含混不清,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介入来提高临床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学较为流行的新型教学法。
1.PBL教学模式的含义
传统的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给学生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先导,要求学生记忆,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相对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易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不善思考,缺乏创新见解。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知识传授缺乏系统性,临床技能获取是表观的、肤浅的。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PBL教学模式,该模式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创新与思考能力,促其主动获取医学知识。教师的作用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依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并协助学生正确分析和推理,最终得到解决临床问题的确切理论依据。PBL模式交给学生的根本是方法,所谓“授人以渔”,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中医学知识体系的自身特点,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积极性,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PBL模式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具体操作
PBL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一系列的临床问题进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推理、论证并归纳给出合理解释。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本课程章节的内容,任务难易程度,学生多少进行分组,每组5―10人。
2.2构建新问题
PBL模式的核心是“问题”,问题从哪里来?问题的引入必须结合临床实践,不是单纯依靠几本教材或教参的课后习题就能建立PBL模式的问题核心。对学习有指导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对每一个临床过程细致地观察并总结、提炼而得出,只有这样,引入的问题才具备实用性、启发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其创新精神的发挥提供自由空间,所以,在PBL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把问题的设计作为重点。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主要针对针灸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且疗效较显著的一些疾病,这样学生容易发现问题,对教师的提问也容易理解,相关信息较多,便于学生收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就是在操作方面,提问应更多地集中在针灸的操作技术,如针刺补泻,行针手法等。
如在学习针灸治疗学“中风”后,可以提问:患者,男,45岁,时常有眩晕,未予介意。一日晨起,突然跌仆神昏,症见:神志恍惚,面色苍白,呼吸低微,畏寒肢冷,小便失禁,言语喃喃不清,左半身不遂,脉沉细。请问中医应诊断为何病?诊断依据是什么?针灸该如何治疗?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方法?还需做一些什么检查?由此引出一系列相关临床问题。为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中风,其如何诊断,中风有何表现,有何危害,如何治疗,治疗方法有哪些等问题。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就上述内容进行发言,最后总结并归纳为答案。
在课前,教师应先提问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然后把自己查到的相关信息与他人共同讨论,整理补充,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同时也获得了与中风相关的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诊断学知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针灸治疗方法知识及有关中医护理中风等较完整的知识。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教学改革;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62-02
中医是我国医学的瑰宝,在中华文化领域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近年来,它与西方医学的交流融合不断加深,但是它的独特魅力仍对世界医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中医学而言,其最为核心与精华的部分是针灸、推拿医学,该医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当属应用科学,因此必须重视其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从教学角度来看,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是它的精髓。而实训课程教学当属该教学方法的不二之选,通过中医针灸、推拿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能提高学生临证治疗策略与思路的确定,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实训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由此,改革中医针灸、推拿教学,开展实训课程应是我校急需而且必须尽快落实的工作。
一、中医针灸、推拿教学问题分析
根据对我校历年来中医针灸、推拿教学的分析后可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手段陈旧。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多数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似是而非,不求甚解,教学同实践活动脱节。学生多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少,动手能力差。传授的内容比较单一,同市场及临床的需求不相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不适合就业,却又缺乏社会所需的服务技能。
二、中医针灸、推拿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中医针灸、推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对症下药,在加强常规的书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在实训课程上做文章。所谓实训课,顾名思义就是实践训练课,即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和拓展所学理论知识。以下对设置实训课程内容进行探讨:
1.实训课程要独立开设,并不断更新相关教学方式。独立开设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指导,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各种实物教具,做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形成形式新颖直观、内容生动丰富且情节有趣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器官,刺激大脑思维与记忆,从而最大化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课程内容还要包括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竞赛及实践技能比赛等。
2.自行编制实训指导教材,让实训课程更加规范化。由于我校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的教学纲要有所不同,应针对性地自行编制实训指导教材,并将实训课程逐渐规范化。诸如上实训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与实际的针刺、点穴及推拿疗法结合进行授课;而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进行针刺、点穴、艾灸及拔火罐等操作。操作完成后,学生应认真写好实训报告,而辅导老师则应认真将作业批改完毕,并将学生的不足指正出来。此外,实训课还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即学生每周应抽出适量课时,以及利用节假日时间到相关门诊、医院见习或接诊;或将患者请进实训课堂现场说教,然后要求学生对见习与接诊体会、经验进行讨论,记录典型病案,以备不时之需。
3.努力践行实训同临床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合。为了尽量做到实训同临床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相互结合,我们应在实训教材的内容设计上做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中医针灸、推拿治疗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探讨与分析;第二,对中医针灸、推拿在强身健体与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应用分析;第三,对中医针灸、推拿在减肥美体与生活美容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在这三个主线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探讨,以便为临床实际需求提供参考。
4.加强实训考核,努力完善评价体系。因为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教学的作用非常重要,对其考核也应独立进行。在加强实训考核的同时,要努力改善评价体系。应将该实训课程的考核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平时实训,占30%,主要包括实训报告及平时表现;二为实训理论考核,占30%,主要指以试卷为主的考核;三为基本技能的考核,占40%。考核总体要求每个学生能从穴位定位到功能主治,最终再到相关的治疗手法操作等,争取都能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完成。当然,老师在评价的时候,也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与客观。
三、教学改革成效的探讨
按照以上中医针灸、推拿教学设置独立实训课程的安排,对其教学改革成效的探讨如下:
1.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形成“全程一体化”的模式。中医针灸、推拿教学的改革,设置独立实训课程的创新,完全是遵循实践教学的相关认知规律,能够突破陈旧教学中各个模块之间的相对独立,打破“封闭”格局,实现临床基本技能、治疗方法等的衔接、整合及渗透;促进临床见习及毕业实习等阶段的持续与延伸。此外,由于各个模块内容之间的连续、交叉与综合,从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实训体系。应及时组织编著程,并对于各个阶段的技能训练,都制定具体的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实训教学体系,一定能更好地进行中医针灸、推拿教学。
2.“全程”考核体系的建立,促使评价更加优化。针对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及技能操作制定相关的考核项目与评价标准,并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及实践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以考促学、以学促教”的目标,进而充分将毕业技能考核的杠杆作用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相关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
3.将课改教学的目标作为核心,使得教材体系更加多维立体化。实训指导教材的编著,首先要突破陈旧体系,不断创新,既要体现出传统针灸、推拿的特色与要点,还要体现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接受。其次,为了迎合课改教学目标,还要增加案例式教材,并将一些典型的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案例编撰其中,这给临床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与示范。学生根据案例可以循序渐进;也可以根据案例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针对疑惑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从而展开辩证分析。这种通过“演变与对策”的模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中医针灸、推拿的临床思辨能力以及综合利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此外,为了使得教学不再枯燥,应视具体条件设置多媒体视听教材,诸如相关的DVD与VCD光碟加以教学辅助。不断努力之下,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基本上能将该实训课程的主教材、案例式教材、配套教材及多媒体视听教材等有机整合,灵活应用;而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成绩便会自然提高,同时实践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总之,通过设置独立实训课程,对中医针灸、推拿教学进行改革,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他们在今后的科研创新、临床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也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曹晶晶.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02):12-13.
关键词:协同教学法;针灸学;教学;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66-02
《针灸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一门非针灸专业重要必修课程,同时也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技能考试中占有比较大比例的一门学科,针灸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课程的目标是在大量掌握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针灸的各种操作方法,对适应针灸治疗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辩证施治。但是非针灸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针灸学,且在实习阶段也只有一个月的临床实践时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们在《针灸学》教学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课题。
以往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改进教材、如何加强临床实践和如何改进教师的授课模式上,进而提出了诸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分小班实训教学、案例式、讨论式、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当前研究多重点强调了“教”的一面,沿用的是传统的“输灌式”教育,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的一面,也就是学生的参与、学生共同智慧的收集或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或许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协同是一个过程,通过它,几个独立的方面可以一起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就会比各方面单独工作取得的成果更大。人们作为一个集体一起工作,协作就成了他们的特点。协同教学是在“协同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因而将协同教学应用于《针灸学》课程的教学中,是否可以寓“教”与“学”一体。
故拟将单纯传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讲解、实践、案例分析等结合的协同教学法应用到《针灸学》教学,比较两类教学方法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经络腧穴的掌握度(定位、点示、归经)、刺灸法的熟练度及临床治疗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从而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途径。
一、设想目标
通过观察协同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应用,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途径。
二、设想观察内容
1.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兴趣的影响。
2.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经络腧穴掌握度(定位、点示、归经)的影响。
3.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刺灸法的熟练度的影响。
4.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临床治疗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的影响。
三、设想方案
1.分组。选取同批次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本科班级6个班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个班级,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考查方法。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法,主要以授课老师讲授为主,刺灸法部分辅以实践操作;观察组进行协同教学法,根据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为主。①经络腧穴总论部分,授课老师只讲授原则性的东西,其他由学生分组讨论、查阅文献,扩展相关知识;②经络腧穴各论部分,授课老师示范经络腧穴各论讲授的通用方法,并以肺经为例重点讲授并加以点穴演示与指导,剩下的经络腧穴由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讲授,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授课老师给以指正和精确;③刺灸法部分,授课老师讲授临床常用刺灸法基本操作要领及重点注意事项,学生分成小组内部练习,组间纠错和竞赛;④临床治疗部分,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典型病例分析,老师只讲授总论部分一些基本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的配穴原则等原则性的东西,其他各论部分由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讲授,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授课老师最终以病案分析于以论证学习效果。
授课时间为一学期,每个章节结束以后,均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①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问答及扩张性问答;②经络的循行及腧穴的定位、点示、归经随机抽查行问答;③针灸学基本操作的操作演示及竞赛;④病案分析中的辩证论治的精确度、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的考核;⑤总理论考试;并对两组的学生的成绩与兴趣(分为有兴趣、无兴趣、其他三等)进行比较,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I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徐恒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3]常小荣,赵钊,潘思安,等.论《针灸甲乙经》特定穴的学术价值[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7):1-4.
[4]李鑫辉,喻嵘,何宜荣,等.基于MOOC的《温病学》教学改革实践及其启示――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0):70-72.
[5]刘密,潘思安,张国山,等.《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4,(9):84-86.
[6]马睿杰,林咸明,方剑乔,等.PBL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16-818.
[7]郑胜英.协同教学在国际货运课程中的实践[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5):132-134.
Applic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TIAN Hao-mei,TAN Jie,WANG Chao,LIU Jin-zhi,SHEN Jing,LIU Mi,SHI Jia,CHEN Chu-tao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关键词】针灸学;教学;四位一体
《针灸学》是一门特别强调操作技能的临床医疗学科,无论经络、腧穴、刺灸法、临床治疗等那个环节, 都要求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同时具备较强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服务于临床。《针灸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并熟练地进行经络腧穴定位、熟练掌握针刺的进针、行针手法、熟练操作拔火罐、艾灸等技术,必须让学生通过枯燥的反复的实践练习才能有所提高。笔者在多年的针灸教学工作中,结合教学体会,构建了一套针灸学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综合模式,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勤于动手、勤于实践、反复练习,最终能够更好掌握针灸学这门技术、提高针灸临床水平。
1合理设置《针灸学》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
1.1调整现有学时设置,增加大量实践学时:将现有《针灸学》的实训内容学时增加为课内实训学时48学时,其中自学24学时(主要指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练习时间、看教学录像等教师不在场的教学时间)。另外,增加课外学时若干。
1.2将所有实践内容分为三部分:基础训练、操作技术训练、临床实战篇。
基础篇包括的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定位;技术操作篇包括的内容有毫针的刺法、毫针补泄、艾灸的操作、特种针法操作、头针、耳针等;临床实战篇包括的内容有:利用义诊给病人治疗、平时为同学治疗及寒暑假在家为街坊邻里进行治疗。时间安排上,基础和操作技术训练,主要放在48学时内完成;实战篇放在课外完成。
2《针灸学》实践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紧密结合教具。
(1)教学:传统的实训课授课多采用板书讲解结合课堂提问方式,在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对所作实验内容一知半解,很难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我们对《针灸学》实训课授课方式进行改革。首先,我们将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入实训课教学,强化学生对实训课内容的认识。其次,实训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具紧密结合。所有实训授课均在我们建立的实训中心完成。实训中心配有大量的教学模具,例如:针灸人模型、智能针灸人模型声光系统、耳模、手模、头针模型等。每次上课30名学生,基本可保证每个学生拥有1具模型。教师先利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对本次实训内容进行讲解。
(2)教学DVD播放:我们购买了大量的针灸学学教学碟片,同时,结合自己制作的小部分实训视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了解、熟悉针灸学的相关基本知识点、各种操作及临床疾病的治疗。
实践证明,新的实训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了实训课教学效果。
2.2加强实践模拟训练实训课时先由带教老师简要讲解后,30名同学2人一组,进行实训操作。教师巡回,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错。例如:经络腧穴部分的实训模拟训练。2名学生,1名学生躺在实训床上,另一名学生先在其身体上用彩笔描绘出经脉的体表偱行路线,然后,再用彩笔对其经脉上分布的常用腧穴进行定位并作出标记。操作完成后,老师检查评估,合格后。2名同学进行交换,再操作一遍。
2.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训练是第一课堂学习的必要辅助手段,是学生巩固和实践第一课堂所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今年,针灸推拿学系以多种形式开展学生技能培养,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
(1)实验室开放活动:每学期我们开学后,均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验室开放活动。所有开设过针灸学课程的班级,均可以预约。根据总体情况,我系实验中心统一规划安排具体开放时间。时间均安排在晚上,实验室根据具体实训内容准备所需实训耗材,系里每次安排1~2名研究生担当实验室开放实训指导教师。本活动对学过了《针灸学》这门课程后的同学的知识、技能操作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是十分重要的。(2)学生活动技能比赛:我们平时的学生活动注重和专业密切结合。低年级常常举行:经络腧穴背诵比赛、点穴大赛、毫针操作技能大赛等相关的活动。2010年,我系还选派学生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华佗杯针灸技能大赛活动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3)节假日进行义诊活动。义诊是提高学生临床实战操作能力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2.4鼓励学生医院实习和尽早临床(1)周末、节假日去医院诊所实习。我系为同学联系了一定的医院和诊所供部分喜爱针灸的同学见习或者短期实习。(2)为同学进行治疗。我们积极倡导同学们对一些常见的问题用针灸进行治疗。(3)寒暑假利用假期在家乡为乡邻进行治疗。鼓励同学们利用假期为街坊邻里进行治疗。
3考评体系的尽快完善
当然,仅有实训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不够的。建立一套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的配合《针灸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以单一的卷面考试成绩,或结合简单的技能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更为完整的考评体系,充分运用考核与评价相结合两种手段。这将是我们要继续深入进行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 针灸学;临床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030-02
毕业实习是整个医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从理论向临床过渡的重要阶段。做好这一时期的教学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才能做好针灸毕业实习的教学工作,笔者据此做了相关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来我科实习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五年制针灸专业本科生,共计36名,其中,男生21名,女生15名。将36名学生随机分为新式教学组18名和传统教学组18名。
1.2带教老师
我科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助教3名。
1.3研究方法
新式教学组: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式学习模式,即老师向学生简要交代四诊要点后,让学生向患者询问病史,作体格检查,向带教老师汇报分析病情,作治则,治法,选穴,手法及方义分析。带教老师对学生四诊和分析的不妥之处作出指正。最后在老师的监督和患者的许可下进行针灸操作。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对学生提出与病情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思考。
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即带教老师向患者询问病史,作体格检查,最后理、法、方、义的讲解,并进行实际的针灸操作。学生作被动地知识吸收,机械模拟的临床带教过程。
两组学生均在实习2月后进行出科理论和实践考核。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3教学效果观察
3.1考核标准
理论考核:由我科副教授以上级别老师出题,题库抽取,实行百分制,理论考核范围限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
实践考核:包括五个病案分析,每个病案10分,要求作出正确的辨病(2分),辨证(2分),选经选穴(2分),手法(2分),最后方义分析(2分)。另外,每个学生一个患者,进行病史询问,辨病,辨证,最后理、法、方、义。打分方法:询问病史基本没有遗漏重要信息6~10分;辨病正确无误5分;辨证正确5分;治则、手法5~10分;归经选穴5~10分;实际操作10分。
3.2考核结果
3.2.1两组学生理论考核结果比较经t检验,两组考核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学生实习结束后掌握的理论知识水平相当。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结果(x±s)
两组考核结果比较,t=1.56,P>0.05
3.2.2两组学生实践考核结果比较研究表明,新式教学组的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考核较优秀(P
表2 两组学生实践考核结果(x±s)
两组考核结果比较,t=3.37,P
4讨论
学生在学校系统地学习了针灸学理论知识,并通过针灸实验课及临床见习,对针灸临床有一定的理性认识。目前进入临床的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走马观花。虽然也有动手的机会,但仍是参观者。针灸临床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基本是采用教师传授为主体,采取灌注式的输送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一部分学生虽然考试成绩良好,但一遇到患者便无从下手,因此针灸临床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带教老师应该引导从“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变。在学生进入临床后,教师应尽快让学生熟悉临床工作环境,指导其应如何和患者交流了解病情,如何分析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带教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而且应多给学生操作的机会,训练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而对毕业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3]。
我们多年来一直探索教与学的最佳模式,一直致力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向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我科经过多年临床教学实践,逐渐总结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式学习模式,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性、启发性,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研究显示,两组学生有相当的理论基础,理论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式学习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实践后,临床实践技能却有显著性差异(P
以上是笔者带教工作的一些认识和经验,希望能进一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摸索出效果最佳的针灸临床教学方案,切实做好针灸毕业实习的带教工作,为培养优秀的针灸人才,为振兴祖国针灸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小正.《针灸治疗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3):41-43.
[2]余利忠.如何加强学生针灸操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6,7:276.
本文在研讨学校练功课的同时,提出建立将体育课、保健康复、练功课相关内容有效融合, 形成“三位一体”练功课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和身心康复与就业。
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90%以上有视力障碍,他们选择的专业是一种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运动,专业特点决定他们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基本的指力、臂力、腰腿力等整体力量和肌肉伸缩能力,与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练习有异曲同工之效。
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是接触社会非常有效的途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使他们与社会广泛接触,参加集体活动,树立时间观念,使残疾人感受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使之获得满足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消除忧郁感和自卑感,治愈精神身体创伤。
体育运动是康复保健的基础,也是康复保健医疗的一种指导思想。在针灸推拿专业体育课教学中,将练功课、康复治疗、体育教学有效融合是完全可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改革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些视力障碍学生的康复治疗和就业,这种体育康复治疗的理念其实就是国际上“第三医学”概念的具体体现。
另外,视力障碍学生在身体机能等各个方面,各系统的功能都呈下降趋势,并且由于功能上的缺陷容易产生忧郁感、自卑感。这不仅表现在速度、灵敏、耐力等素质上,而且反映在内脏机能上。
因为身体机能和运动功能的下降,进一步限制了视力障碍学生进行体力活动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所以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体育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避免他们残疾部位的肌肉萎缩和神经坏死,而且使他们的身体机体获得改善与发展。
人体是一个整体,各部位各系统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即使难以恢复的肢体运动功能,由于其他部位功能增强了,也能得到部分功能的代偿。
将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的体育课、保健康复、练功课(活动操、基本步势、俯卧撑、少林内功、易筋经、八段锦、器械练功)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一整套适合视力障碍学生使用的锻炼方法,通过特定的姿势动作,并配合呼吸运动及借助其他器械强身健体、锻炼功力,主要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包括基本的指力、臂力和腰腿部力量,以及对力的体验、把握和运用。
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具备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身体锻炼方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身体素质、专业技能,既有利于当前社会对医疗、保健按摩的要求,又能突出盲人按摩专业以技能为主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盲人就业的愿望,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实现视力障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
这种将体育课、保健康复、练功课(活动操、基本步势、俯卧撑、少林内功、易筋经、八段锦、器械练功)相关内容有效融合, 形成的“三位一体”练功课教学模式,加强了体育教学贴近针灸推拿专业所需求的优秀人格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素质、社会适应素质、体适能素质的培养,落实了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最终使视力障碍学生身心和谐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位一体”的练功课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提升身体素质,重注重专业技能”,在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与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相符,即满足国家,企业、百姓三方面的需求,具体做法是推动“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和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不谋而合的。
同时,构建与专业相适应的专业素质、体适能、职业病预防、社会适应、心理因素等教育体制,从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角度,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突出针灸推拿专业的体育保健和体育康复的机能,拓宽专业口径与方向,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使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这样既有利于达到当前社会对医疗、保健按摩的要求,又能突出盲人按摩专业以技能为主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盲人就业的愿望,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实现视力障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
1丰富临床基础知识的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
目前,除较小比例的针灸学本科生或临床医师外,大多数考取针灸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是来自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只掌握少量基本的针灸学教材知识。因此,使学生尽快熟悉针灸学临床基础知识是带教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通常是指教师按教材内容对相关临床情景进行口头讲述,学生记录笔记的所谓“一书,一嘴,一笔”的形式[2]。因临床教学的时间较少,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通常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长期单调的习惯性教学,也使教师容易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常年讲解完全相同的内容,以至知识老化,与临床实际脱节,失去了研究生临床教学的根本意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3]。但在针灸临床教学中,受到教学时长的限制仍鲜有使用。心理学研究显示,单纯的视觉学习或听觉学习,3天后的遗忘率为50%~80%,而将视听结合起来学习,相同时间内遗忘率为18%[4]。因此,本学科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针灸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活动中,采用包括三位动画穴位图,经络巡行动画演示,专家临床经验演讲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针灸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这些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增加了临床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给临床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此外,对于常见的多媒体幻灯片课件教学形式,科室针对研究生临床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对其内容进行了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基础知识教学的目的,并非单纯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本学科拥有北京市名老针灸大师贺普仁先生的丰富学术传承经验。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疾病,将老专家诊疗取穴经验和相关医案附于其中,并穿插专家临床治疗的珍贵录像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针刺疗法对不同疾病的诊疗思路,同时可以学习老专家的针刺及取穴经验[5],为专业学位针灸学研究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所需的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打下重要基础。
2重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路径教学模式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针灸学的临床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针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其如此。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针灸临床教学多以课程、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临床针灸人才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6]。据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鉴》报道,哈佛医学院将应用临床路径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在讲课时将临床路径作为教学工具,探讨其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使得临床路径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法显著提高了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随着临床路径在国内日趋广泛的应用,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改善临床教学忽略临床实践能力的状况,本科室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在医学临床教学中使用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尝试将临床路径引入到针灸临床教学之中,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教学的效果[7-9]。科室以自主研究制定、由政府颁布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为范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会提前1周向学生提供某一特定疾病(如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路径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先由教师就材料中的重点内容(如疾病诊断、查体和辅助检查特点、鉴别诊断、西医及针刺治疗方法)展开渐进式的提问,确定学生已熟练掌握临床重点内容。随后,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查视病人,模拟临床实际情景: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及阅读辅助检查结果,明确对患者的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最后,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补充和纠正,引导学生对模拟练习中存在的不同意见和疑惑展开深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带教教师将按照临床路径内容引导讨论的方向,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应用临床路径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临床问题。临床路径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增加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围绕临床路径展开的临床模拟情景联系将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并初步养成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使得临床教学能够区别于课堂教学,真正到达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的针灸临床教学涉及双语教学的较少,有所涉及者也大多停留在第一、二个层次。为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国际交流中的语言要求,达到使用英语思维的水平,我们在针灸临床教学中,通过词汇渗透、中英文双语讲课、小组英文病案讨论和英文演讲等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第一、第二个层次的机械学习和词汇积累,逐步达到灵活运用和自我表达的第三个层次。此外,我们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每周阅读近期发表的优秀英文学术论文和综述,使得学生逐步熟记和掌握针灸学相关临床专业词汇和语言习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与科室国际留学生进行定期交流。这些从应试型英语教学模式转向实际应用型英语学习模式的探索实践,最终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出高学历高素质的、能够确实适应针灸国际交流需求的针灸医师打下重要的基础。
4固本培元——重视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地位
包括针灸学在内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从形成到发展、成熟,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升华,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中医学成为了一门始终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伟大传统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重要概念的基石,而道家、儒家思想在中医养生哲学和医道伦理等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若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则不足以言中医。传统文化作为中医学和针灸学始终的生命力源泉,在优秀临床医生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科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针对针灸学特有的经络、腧穴、子午流注等概念,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和相关的有趣临床医案,为学生详细讲解这些概念的由来、内涵和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使得这些概念对学生不再是生硬的背诵记忆,而成为一个个有故事、有临床意义的立体知识点,并将之相互串联成网络,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中掌握这些重要概念。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医学的联系,可以建立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和信心,对未来在工作中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学术理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的终身临床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麟鹏 杨颐 孙敬青 刘慧林 王雪飞
关键词:PBL教学法 新设专业 中医实训课 经络腧穴学 中国功夫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52-02
目前,许多高校都将提高办学水平的着眼点放在“学科交叉,特色突破”方面,以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培养特色型复合人才[1]。从2009年开始,我校也与登封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创性的开办了针灸推拿学(中国功夫方向)专业,充分体现了区域办学的优势。然而,新专业的开办,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和矛盾的出现。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就成为了实现教学内容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PBL教学法作为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主流教学模式[2~3],即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是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4]。因此,在以往开展PBL教学法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在新设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国功夫方向)的《经络腧穴学》(《针灸学基础》)实训课中,开展了PBL教学法并进行研究,以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1 实施方案
1.1 研究对象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2009级针灸推拿专业(中国功夫方向)班,61人。
1.2 研究内容
研究PBL教学法在《经络腧穴学》(《针灸学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并对应用情况及成绩进行评价。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
参照以往经验,根据教务处有关实验分组的规定,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将本班61人分为2组,实验组37人,作为PBL教学法组,对照组24人,实施传统教学法。实验组内再随机分成7个PBL学习讨论小组,每组人数5~6人。
1.3.2 主要的教学步骤
(1)前期准备工作。
遵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经络腧穴学》的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涵盖全部实训课章节(18学时),包括基本教学内容:腧穴的定位方法、点穴认经(十四经与十四经穴)。
PBL教学法组:选取相关内容的典型案例,每个章节编写1~2个PBL教学案例。提前安排好教学场所,并准备好有关器材,教会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和检索医学资源。开学初及授课前两周将相应教学案例等资料发给或告知学生,学生以PBL实习讨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学习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做出问题答案,形成讨论提纲,并在实训课当堂演示讲解。
传统教学法组:课前提示学生做好预习,了解课堂即将讲解的章节、内容。
(2)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环节。
PBL教学法组:①学生演示并讲解经络的循行和腧穴的分布;②学生们分组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③学生总结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和得失;④教师总结评价本堂课。其中每个小组分别选1名同学做中心发言演示,其他同学指导和补充,全体师生共同参加讨论,自由发言,讨论主持人由同学轮流担任并负责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由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并对演示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鼓励性评价。
传统教学法组:课堂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并将重点、难点作详细讲授。教师教授结束,由学生自行对本次课内容进行练习。
1.4 教学效果评价
两组均分为形成性成绩和终末性成绩两部分进行评价。形成性成绩(40分制)来自每次实训课教学内容结束后的考核,为实践技能考核。评价环节主要包括对腧穴定位的掌握、各种取穴方法的运用、腧穴定取位置的准确性、腧穴定位的意义和应用、经络的循行情况等。终末性成绩(100分制)来自期末考试成绩。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形成性成绩比较(见表1)
2.2 终末性成绩比较(见表2)
3 结论
PBL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相比,形成性成绩、终末性成绩均P
4 讨论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学科、新专业的开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学科交叉领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了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然而,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矛盾的出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新专业教育模式的矛盾、课程不能完全兼容的矛盾、教学资源整合利用障碍的矛盾等[5]。这些矛盾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表现形式就是教学任务量大而课时量缩减,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教学质量。
我校对新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是对综合性大学的教学计划照搬照抄或者简单修改,也不是对我校原来的优势专业课程的拼凑,而是在开设的同时改接教学方法,将教学的重点由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如此以来,一则避免了新开课程的门类、数量众多繁杂;再则避免了课程相互间的耦合不够[6],不能形成优化组合,反而会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校新开设的针灸推拿学(中国功夫方向)专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汉语国际推广项目,以针灸推拿学教育和英语语言训练为基础,以少林武术和太极拳为载体,实施“针灸推拿+中国功夫+英语”的套餐式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精针推、通功夫、懂英语”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经络腧穴学》作为针灸推拿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程,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中医针灸及科研人才的必修课,而且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7]。其实训课程部分直观性、实践性、科研性及综合性较强,决定了它在针灸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研究表明,PBL教学法符合更新教学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探索性、主动性,更加具有问题性和参与性,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既解决了新开设专业知识版块增加和课时减少的矛盾,又解决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扩大信息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课时消减的矛盾[8]。这一教学方法在我校新开设的针灸推拿学(中国功夫方向)专业的引入,再次证明了这一教学观念与方法的优越性。
本研究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引入了形成性成绩。形成性成绩作为期末课程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重视平时学习,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进自主学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9]。
本研究结果显示,PBL教学法组的形成性成绩、终末性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法组,证明采用PBL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不仅实现了理想的知识教育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PBL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解决新开设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伶俐,潘莉.发展交叉学科:21世纪高等学校创新的主题和难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3(4):39-41.
[2] Lohfeld L,Neville A,Norman G.PBL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views of Canadian residents [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5,10(3):189-214.
[3] Price KJ,Eijs PW,Boshuizen HP et al.General competencies of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J].MedEduc,2005,39(4):394-401.
[4] 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118.
[5] 吴绪平,王述菊,陈邦国,等.试议《经络腧穴学》的实践教学改革[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1):63.
[6] 夏明,管婧婧.关于在高等中医院校建设食品专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4):274-276.
[7] 王卫,魏连海,孟向文.《经络腧穴学》互动式教学法的实践体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4):274-275.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针灸临床教学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目前,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针灸临床教学多数沿袭西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程、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实用型中医人才的成长。为进一步改善这种状况,借鉴国内外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的理念和研究成果,我们尝试将临床路径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之中,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教学的效果。
1临床路径的概念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指医院共同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项有严格顺序的、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是医院为服务对象(患者及家属)减少费用和有效保证高质量服务而实施的一种科学的服务与管理方法,是一种具有可计量性、标准化的单病种质量管理的临床诊疗规范。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医疗体系中,CP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其实施范围也逐步由单纯、简单病种向危重、复杂、疑难病种过渡,并且有了较成熟的效果评价方法。自1999年临床路径被引入我国以来,很多医院开展了试点和研究,这为临床路径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国卫生部已于2009年12月启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组织各试点医院实施临床路径工作。
2临床路径引入针灸临床教学中的意义
据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刊》报道,哈佛医学院等将CP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路径教学方法。此法显着提高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强化其在实施临床诊疗活动的同时注重成本效益的意识。他们将CP纳入教学计划,在讲课时将CP作为教学工具,探讨CP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将CP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CP在国内医院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成熟,以CP为平台对实习学生组织教学方法引入国内医学临床教学过程势在必行。可以预见,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将能取得满意效果,并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针灸学是临床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不断强化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建立临床诊疗规范是针灸临床教*通讯作者学的重点所在。我们像引进其他先进管理和教育创新方法一样,把临床路径和临床教学相结合,在临床带教中应用临床路径。通过引入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CP,有助于学生构建针灸治疗相应适应症整体诊疗思维能力,明确针灸临床诊疗步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规范了带教老师的临床操作,减少由于每位临床医生的资历、水平、经验、针灸手法的偏好不同所造成的临床带教质量差异,进而改善针灸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路径教学模式使针灸临床带教更加有章可循,使教学目标和计划变得清晰明确。
3建立针灸临床路径教学模式
建立针灸临床路径教学模式是在针灸常见病症临床路径的平台基础上,结合临床疾病特点,设计详细的教学内容,并制订相应的教学步骤要求。
3.1设计详细的针灸CP教学内容针灸临床路径教学必须根据临床路径的日程进度来设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每位带教老师都应该清楚何时该做哪些内容的讲解、示范和指导,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参与到针灸临床路径的诊断治疗的每一个阶段。这样针灸临床教学达到了可预见性、标准化、全面性和系统性。以针灸门诊治疗面瘫教学为例,第一阶段要求临床教学在帮助学生复习诊断学、神经内科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对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进而决定是否即时予以针灸治疗。这个过程一般为发病后第1周。第二阶段是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带教针灸治疗,注重针刺取穴、手法操作、方药选用等相关中医针灸基础知识掌握,并能够增强临床操作实践能力。这个过程一般为发病后1~3个月。第三阶段是预后判断和后期调养,时间为>3个月。根据诊疗计划,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特别注重了前后衔接的顺序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信息传授量,有效规范了教学流程,加强了对临床教学内容和重要知识点的教授。
3.2制定针灸CP教学步骤要求CP教学目标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临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提出问题,并加以引导和对问题进行分析,着重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替代学生回答问题,由学生自身根据所提出的方法进行解答和评价。对于针灸临床带教来说,制定出每个疾病相应的CP教学要求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保障。以脑血管意外(中风)的病房CP教学为例,教学步骤要求:①由带教教师预先向学生提供1份脑血管意外(中风)的CP文本(医师版),可根据CP中某些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固定程序展开渐进式的提问,如:某床位病人发病时的临床表现是什么?现在处于哪阶段?主要与哪些疾病鉴别?他的头颅CT显示病变部位在哪?影像资料是否符合患者表现出来神经缺损症状?目前经典针灸疗法有哪些?应该如何选择针刺穴位和针刺手法?②实习生首先应尽快熟悉该病种的CP文本,然后查视病人,进行医患沟通。通过亲自询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掌握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将前期已学的基础和临床知识结合本病例融会贯通,围绕提出的问题准备发言提纲,并在此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③按照临床路径,参与该患者的治疗过程。尽快完善的相关准备(头颅CT、MRI、TCD、颈动脉超声、三大常规、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了解相关检查临床意义,然后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检查结果与事先准备的资料相结合。④病例讨论,由带教教师随机选1名学生对准备好的学习内容针对之前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发言,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和纠正,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学员也可提出问题,允许学员再次深入病房向患者询问病史、查体。带教教师按照临床路径引导讨论的方向,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⑤最后由带教教师根据实习教学要求和实际讨论情况,对每一项设置问题进行总结发言,不仅要向实习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并且需要介绍一些新进展知识,避免填鸭式的长篇大论。⑥实习生随带教老师一起为患者进行治疗。
4小结
在临床实习和临床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已制订的临床路径进行临床技能和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树立高质量医疗服务和最佳临床效果的实践意识。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教学模式,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对针灸临床教学和针灸人才培养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微课制作;中医教育;针灸学;教学
一、引言
微课主要用以讲授常规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相对独立的知识点[1]。随着电子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新形式,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2]。中医药学教育一直是以传统讲授型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及理论深奥难懂,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中医药教育一直渴望着应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3][4]。随着微课教学形式在教育行业的开展与推广,本教学团队探索出了一系列针灸学教学微课的设计理念及制作方法,应用与本科教学及课堂辅助教学效果显著,现予以论述如下:
二、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国内研究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理解,国内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精彩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这是国内第一个微课定义,也是影响最为深远、广泛的定义。紧接着多个学者也对微课定义进行了完善和修订[5]。而对于微课的定义专家们的共识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微课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炼、目标明确,主要围绕小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②微课载体主要为视频,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③微课本质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或微小课程[6]。
三、传统针灸学教学的特点及与微课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针灸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综合类课程[7],在教学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8][9]:①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致不高,课程结束后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课堂教授的内容;②教学重点偏移:实践操作内容少,操作教学效果不显著;③教学形式单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不深,课堂气氛沉闷;④教学范围局限:学生自学能力、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达标。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实用型中医人才的成长[10][11]。
本研究教学团队通过对微课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其与针灸学教学有着诸多可结合点,微课的教学模式的融入可改善传统针灸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微课教学主要以碎片化知识点的教学为主,针灸学的教学知识点全面,多种技能操作相互独立,因此,拆分针灸学教学中的知识点,简化教学内容对于学习重点、疑难点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其次,微课具有多媒体的特征,在多媒体教学元素的影响下,学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学习兴趣更浓。最后,微课可在多种移动终端上应用,具有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教学团队根据针灸学教学中各章的内容特点,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微课系列,在针灸学教学中应用教学效果良好。
四、针灸学微课的设计
(一)针灸学教学内容的选题
微课一般都针对特定的主题,如核心概念、单个知识点、某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内容也十分清晰,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而且学习者很感兴趣,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12]。因此,针灸学微课的选题要在众多的针灸学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中提炼出重点、难点或兴趣点予以重点解答。例如在针灸学教学中针刺风险较大的腧穴的针刺方法是难点及重点,针刺时需要对慎刺穴位的局部解剖及针刺方法做重点讲解。针刺慎刺穴位知识点在针灸学教学中常常因为是多学科交叉,讲解过程中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穴位主治特点、穴位解剖、错误刺法、正确刺法融合到一个短小的视频中,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二)针灸学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确定微课主题后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一般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导入主题,也就是用新颖的方式将主题内容引入,这个过程要具有启发性或者吸引力,能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一般都采用提问式、案例式、故事式等方法[13][14]。在医学类教学中问题式教学常常具有优势,在引入主题时注意要尽可能快地进入正题,避免拖泥带水。其次为主题讲解,也就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讲解主题,突出主题,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学习。最后为小结,也就是通过多种多媒体素材对主题知识点进行重新总结与强调,让学生再一次加深印象,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小结
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和新事物,微课从诞生之日起,认可与质疑就相伴随行。特别是微课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微课的兴起在中医教学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教育者认为中医药教育应该顺应时代,走上信息化教育的道路,然而也有部分教育者认为中医药教育保持着自身特点,盲目地追求时代热可能并非好事,容易丧失自身特点。面对认可与质疑,本研究教学团队认为我们中医学教育界应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微课,看清微课的本质内涵、优势与短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将微课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做详细有逻辑性的设计,这对中医药教育顺应信息化教育时代而又不失自身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3]李长慧,崔光豪,王艳萍.“微课”在中医妇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资讯,2016(14):121+123.
[4]李会丽,杜琰,张春强,等.“药用物理学”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以江西中医药大学药用物理学课堂教学为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87-89.
[5]胡世清,文春龙.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8):46-53.
[6]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7]张秦宏,孙忠人,岳金换,等.基于能力培养的《针灸学》教学改革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3(10):2498-2499.
[8]宋厚盼,黄惠勇,凌智,等.微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和评价[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7):95-97.
[9]茅骏霞,李艺.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5(11):1131-1134.
[10]孟培燕.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J].中国针灸,2005(7):501-503.
[11]朱英,陈日兰,杜艳,等.《针灸学》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12(5):124-125.
[12]魏晓燕,杜荣.我国高校教师微课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作品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7):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