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

时间:2022-10-26 12:0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

第1篇

延时性评价是相对于即时性评价而言的,它与即时性评价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即时性评价对学生积极性所造成的伤害,两相结合能更好地使评价发挥激励学生快乐发展的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中,在运用延时性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作些分析探讨。

一、延时性评价要以达成课程目标为目的

2011年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本,再次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延时性评价尽管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后续性,但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某一成长阶段得到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的全面发展,将学习目标的达成当做一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手段,在让学生感受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成就感和进步感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挑战困难的勇气。

例如,在学习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人搜集的成果,并小组讨论总结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在小组讨论结果出来后,先不急于进行全班汇报,这时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视频。第一遍播放完后,再播放一次,并提出要求:各小组将自己总结的计算机病毒的特征能否在刚才的视频中找到根据?看完后请各小组修改讨论本组的结论,最后才进行全班汇报总结。这一环节完成后,教师再进一步播放视频,展示几个计算机病毒肆虐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要事件,要求学生继续讨论有关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控制和约束计算机病毒传播的意义和可行性。在这一环节,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以上两个环节进行完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又结合学生学习过的生物知识,让他们比较和分析“计算机病毒具有生命吗?”这一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所设置的每个教学环节都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并启发学生体验与人共享资源所带来的愉悦。第三个环节则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和提升。在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第一环节表现较好,有的在第三环节发表的观点很有见地,采用延时性评价可以综合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创新思维的积极性。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的差异性变化在等待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但在采用延时性评价时,应关注的还是课程目标,只是以一个时间段或一个过程作为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二、延时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育不是生产线式的整体划一的培养系统,提倡的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修订版的高中信息课程标准中,也对“以生为本”的理念做了强调。在采用延时性评价时不仅要尊重学生智能发展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要尽可能从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大胆提问,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更多、更大的发挥。

例如,笔者在《VB程序的选择结构》教学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程序的认识是陌生的,但发现有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甚至从初中时就可以自己编写一些程序,为此笔者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零起点”,一类是“非零起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层教学,采用的评价方式也是延时性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都得到发展,圆满完成课程目标任务。

三、延时性评价要适度客观

延时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适度客观是其生命力,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假、大、空的感觉。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鼓励和赞赏,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延时性评价是即时性评价的补充,两相结合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切忌对所有课堂事件都进行延时性评价,否则信息技术课堂将表现出低效、拖沓的局面。

有一次,笔者在讲授《网页制作》时,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主题制作一个网站。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制作的网站层次不够清晰,比较混乱,这是由于该小组在开始制作网页之前没有经过认真讨论。为此,我让各小组互相交流、欣赏和自我评价。这时学生很快就发现非技术原因所造成的错误,并很快做了修正。我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优点做了表扬,同时指出他们在此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因而学生也能愉悦地接受这一事件,并提高了自己的欣赏能力和艺术素养。

第2篇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 计算机基础 分级 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1-02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学科呈现出强烈的交叉和扩展趋势,信息过程处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深层结构中。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提出了计算思维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计算思维和阅读、写作和算术一样,将是21世纪每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思维在生物、物理、化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中的影响已经显现。可见,计算机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在上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发生着重大变化,经历了扫盲式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等一系列的变化。

但是,从我国目前信息化教育水平的现状来看,发展极不平衡。尽管很多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有些省份甚至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列入了中学会考科目,但在绝大部分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均未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直接造成大学一年级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

因此,如何在全校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性为目标,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科学开展因材施教,为学生将来能够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对其他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具有示范意义。

二、国内外差异性教学研究分析

1879年,随着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之后,近现代就开始了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克龙巴赫和斯诺的开创性研究,使之与教学紧密联系了起来,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育教学活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直到现在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既包括意动,也涉及情感,而且还暗含着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学生的个体差异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但也正是教育的艺术之所在。如何认识学生的差异并因材施教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教育绝不是把所有的人培养成同样的人的过程,而是培养独具特色的个体。

从国内外教学方法和研究及实践情况上看,在教学活动起点上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相统一,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重视教育技术的开发,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都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

三、主要研究内容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结合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和教学内容新特点,在学生差异性评估、差异性教学方法和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三个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体如下:

1.学生差异性评估

首先,定义科学合理的差异性评估指标体系(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从学生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对新知识的理解力、自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角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其次,研究基于上述评估指标的差异性评估方法,采用测验、实习、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评估;再次,研究评估结果的分析技术,包括从结果评定学生差异性的方法,以及基于学生差异性的教学实施规划方法。

2.差异性教学方法

差异性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过程跟踪与反馈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些研究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方面,从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操作能力、理解力等方面出发,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大纲要求,在计算机原理性知识、应用知识、操作知识和计算思维等方面研究教学内容差异性规划方法,以及差异性与教学内容的映射关系分析技术。在课堂教学方面,从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角度出发,研究课堂教学实施规划方法,研究课堂讲解、课堂游戏、课堂故事、课堂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的方法,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实践环节方面,研究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方法、综合性实验设计技术。在过程的跟踪与反馈方面,研究利用作业与实验、课程网站、面谈、面试等多种方式的跟踪与反馈技术,研究跟踪与反馈结果的分析方法与技术。

3.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

从短期和长期评估方面考虑评估指标,包括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等环节,建立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在短期评估方法中,基于跟踪与反馈结果、考试结果、差异性教学短期评估结果,研究基于这些结果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建立结果与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长期评估方法中,建立长期评估指标体系,在2~3年的跨度上跟踪评估差异性教学结果,研究差异性教学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分析方法。

四、具体实施

我们自2009年开始,就上述研究内容开展相关教学研究与实践,试行分级分类的差异性教学实践,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采取的具体实施措施总结如下:

第一,通过差异性试点教育实践,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供畅通的交流平台,实现7×24小时模式的沟通模式,允许学生表达个性,从而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让每个学员都能有所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凝练出科学合理的差异性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掌握学生个体的计算机素质差异和兴趣焦点,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对教学内容的设定、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研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适应学生差异性的教学新方法、新手段的教学观摩,同时将在差异教学方面有心得的老师请进来,与此类专家型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提升课程组老师的教学技巧,改进教学方法。

第四,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属于全校的基础公共课程,因此结合各教学班的专业需求进行施教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需求是不同的,统一的教材和授课内容是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重点实践了如何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实施专业化教学。

第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不同工作岗位对学员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结果可以得知,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用性要求更强,课程组依托现有的实验条件,更新了各层次教学的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方法,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第六,建立了通畅的反馈渠道。不仅为正在教授的教学班构建交流平台,还为已经通过课程考试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已经毕业的学生建立畅通的交流平台,以推进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一动作已在分级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试行。

第七,借鉴国际上流行的小班教学模式,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大课中率先实践了研讨式小班教学的组织模式。国际上流行的小班教学模式普遍采用“一人主教、多人辅助”的方法,除了课堂大课式教学,还配以更小规模的小班习题课辅导式教学,小班辅导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差异性教学的实施。

第八,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计划和方案,优化资源配置,3轮教学周期积累了大量实践素材和数据,可用于分析和总结适合我校教学体制的差异性教学的组织模式、实施办法和管理规范,逐步建立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五、实践成果总结

2009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三级教学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展开。由于教学内容设置合理,实验内容设计科学,计算思维培养特点突出,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反响热烈。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出现了“差生不差”、“强手如林”、“各具专业特色”的崭新局面。2010年,分级施教又推进为四级施教模式:钱学森班、高级、中级、普通。在分级教学中,课程组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以突出教学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妥善协调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并做出课程特色,在强调基础知识宽度的前提下,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中进行计算思维培养。在学校重点教学课题的资助下,课程组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教学平台,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该网站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能够及时反馈国内外最近研究成果,课程网站作为示范课程在学校的教学平台上进行了推荐。按照前期制定的差异性教学研究内容,具体实践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第一,如何综合考查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差异性评估方法选择和制定的关键,宜宽不宜紧,灵活性和全面性是评估方法的重要属性。我们在分级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了“自愿选择+问卷调查+水平测试”三位合一的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开课后又配套实行了“教学适应期”的自由升降级机制,在教学适应期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实际情况重新选择不同分级的教学班。这样的弹性多方评估方式使得教学针对性更强,教与学的相互匹配度更高。从实施情况看,每个教学周期的学生成绩分布都符合分级教学的预期,而且每期都有学生申报不同级别的教学班调换,说明设置“教学适应期”,是对评估方法误差进行合理补偿的有效途径。

第二,在差异性教学方法的研究实践方面,如何发挥教师个性和创新性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关键。由于实施了分级教学,同班次的学生水平大体相当,专业划分相对集中,教师授课的范围、深度、详尽程度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张扬个性、特色,许多教师积极探索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计算思维”、“军事之家”、“智能天地”、“快乐学习”、“开放式教学”、“不做学生的拐杖”等特色鲜明的教学班不断涌现。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高级班的教师由于在各自教学班发挥各自特长进行特色教育,在广大新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在高级班内部留下良好口碑,对教师评价的优秀率超过90%,同时在普通班甚至在他们教授过的其他年级学生中引起热议。高班学生的标杆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部分普通班的学生主动要求到高班参加学习。可见,高级班教学带来的“焦点效应”获得了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分级教学“点面双赢”的良好局面。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5-02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适合大一新生各专业学生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4学分,排课总学时为72课时,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Windows 7+Office 2010)》两本教材,一本用于课堂项目化教学,一本用于课外实训,相辅相成。本文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分析

(一)教学现状。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学生的实操性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实训过程有分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完成,因此学生在实训的完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机房安装的操作系统也不一样,有Windows XP和Windows 7操作系统,同一班级的不同上课时段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室,这些都给教学实施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目标分析。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基本工具软件的能力,能掌握上网以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初始能力。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成年,认知趋于成熟,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爱好都影响着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所以他们对于各个模块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或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该课程的能力。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单纯地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有些学生是为了考级,有些学生则为了配合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正因为在目标技能上认识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尽相同,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学生,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为了一个操作要想很多办法;为了考级的学生,则相对比较努力;而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则有选择性地对相关的内容更加努力学习。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不强,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在学习上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化教学可提高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降低对老师的依赖,做到以自己为主地学习。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应用系统方法,从情景的创建开始,应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习情景创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增加课程各项目的吸引力,学习情景的创建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增加能解决专业问题的条件。提出问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跟工作需要紧密相连,这样学习情景的悬疑性与吸引力将得到很大提高。比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应从学生平时自助装机入手,这样就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需求;又如,项目三“Excel2010电子表格应用”应结合各专业的需求来提出,会计类相关专业应从实际应用中的函数入手,金融类相关专业应从市场实际交易的数据统计分析入手等。

(二)项目素材的设计及要求。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项目知识点由入门到深入,项目素材的设计应符合项目知识点的需要,做到简洁实用,能结合各个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练习到每个关键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中体会到项目给我们带来目的明确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即是通过引入项目后,按操作步骤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演示完一项操作后,学生根据内容进行相关的操作,用具体操作来巩固知识点。另外,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涉及的硬件知识,可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任务驱动法即是老师根据项目的某个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可以从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那么从学习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只有计算机机房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机房座位数一般都大于班级人数,这个在排课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功能不同的计算机机房都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使用的成本并不算太高,效果也不错。

(五)项目实施设计。具体如下:

1.自主训练。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参照课本给出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操作,对不懂的操作,提前做好笔记。学生自主训练,可发现自己的认识盲点与操作技巧的弱点,经过此过程,在教师演示训练时会特别注意,并会加强弱点的训练。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中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协作训练。协作训练是学生自主训练的升级版,即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项目。那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可以对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个人碰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新的知识。

3.教师指导训练。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对难点进行引导、操作与示范。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根据完成的效果对项目进行演示讲解,特别对学生多犯的一些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第一时间能改进操作方法,然后再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了该项目的知识。

4.项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以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主要方式有自评、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自主训练阶段可通过让学生自评、一对一评价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如果是协作训练则通过小组评价或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碰到的问题,改进训练操作方法。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已经熟悉自己在项目操作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详细演示和指导,学生应能更快速地掌握该项目知识。老师根据两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学生在项目操作上的弱点,掌握项目知识的能力等,继续改进训练方法与内容。

(六)根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媒体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等,而形成性评价更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重新选择教学媒体等,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设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整体评价

实践类的课程评价应以平时的各项目为主,以期末整体考核为辅,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比例占比大,凸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平时实训的重视,做到以过程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邵洪艳,王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1(30)

[2]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

[3]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4]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

[5]蔡韶华,詹泽慧,叶惠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6]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第4篇

转眼又过了一个学期,回顾这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有辛勤的跟云,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与遗憾,先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作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制导纲要》,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作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期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因此每节课前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准备,检查机器转台,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东佃,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做出有创新,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技巧,使他们有成就感,学生上了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后进生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找出不足。

二、个人学习

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拥有自来水。为此在工作中,我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时间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虚心主动地向其他信息技术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好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三、努力方面

1、努力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的进步。

3、嘉庆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也要按规定严格的约束自己。

第5篇

关键词:主动学习;因材施教;任务驱动;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236-01

“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总是一种过程,一种形式和转化的阶段,在此期间,一个人做了什么,他就能够学到什么。”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一次次的教学反思不断的激励我对教学进行探索,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

从目前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在计算机教室里面完成的,一堂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的讲解是技术,也是艺术,以下是我工作以来的几点反思: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计算机的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自然学科教学。如果计算机课一味地重视理论,而忽视基本操作,或只让学生上机操作,忽视理论技能的指导,都不会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特有的功能。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落实计算机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

以前我的计算机课是教师讲一节,学生在机上练一节,这种授课方式,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上课操作时,理论与实际不能统一,教师还要重复讲一遍。这不仅使教学内容重复,浪费时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于是我在分析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根据计算机可操作性,于图像、声音、动画融为一体,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将大多数内容改在计算机机房上课,采取边讲边操作的授课形式。

由于采取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学习,热情高涨。教师讲什么,也就认真听,认真看书,注意观察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与学的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这种听、看、动手操作有机的结合,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节奏紧张有序,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听讲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这种授课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密度,避免重复教学,节省了课时,巩固了知识,深受学生的欢迎,正像有的同学说:老师一边讲课,我们一边按老师所讲的去操作计算机,能使我们对知识吸收的更快,还能给课堂带来十分活跃的气氛,加强同学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由于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改进一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操作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三、注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实践活动,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计算机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这一模式的远景将是非常美好的。

四、把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相结合

如何能很好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反复的教学反思,我觉得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把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途径,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我们工作、学习、甚至是各行各业,可见,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息息相关。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与现状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也就是说学了相关的技术之后,马上就能应用到生产方面上。但是,由于计算机的更新以及夜以继日的发展,让很多人对它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应接不暇,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新得非常快,造成很多中职计算机学校的学生适应能力和学习承受能力都变得下降。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面面俱到,要求每个求职者都是多元化的人才,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才,要求更加严格,在新课改的指引下,中职计算机学校的教学方法应该以不变应万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开拓进取,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取得竞争力。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很复杂的课程,既要求学生学习很多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努力掌握计算机实践的应用,然后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总结问题,不断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老师每次上课都会讲解很多有关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但是当面对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就会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这明显的就是理论知识没有与实践操作达到完美的结合。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且面对计算机出现相关的问题也难于解决。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广大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全面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要将素质教育做到最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不能只注重学习知识理论而放弃实践课程的操作。

2.以培养能力为前提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而学校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地点和途径。尤其是中职计算机的相关教学,要因材施教,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除了要传授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目标教学,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吸收知识的积极性,通过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途径、方法,利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刺激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的反应,让他们得到灵活的运用。只有在受到一定条件激发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引领起来,也能够改变他们以往死气沉沉上课的现状。

比如,在学习3DMax软件的时候,老师们可以先通过播放一些宣传片来让学生欣赏,并且提出问题,在宣传播放之后,提问学生:“在刚才播放的片子中,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让学生感受到3DMax软件是一个很神奇的工具,可以让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发生变化,然后激发学生也设计一些相应的短片,一鼓作气,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拓探索的能力

计算机行业就是一个不断被更新、时刻发展的行业,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互联网行业的普及速度很快,二是计算机本身软件的更新速度快。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有一个卧室那么大,重量可以与六只大象媲美,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子产品,技术精良先进,小的可以装进自己的口袋里。还有,计算机内部系统的发展,Windows 95到Windows 97再到Windows 98,Windows XP,Windows Vista等等,以后还会有很多种新的系统出现。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学校的教育内容不只要有单一的软件系统,为了顺应计算机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多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习到更多有关计算机的方法和内容,这样才能成为计算机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增强学生的自主练习,在学习任何一种软件的时候,老师教授基本的应用,其余的要在课堂作业中体现。比如,如何制作PPT,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讲解怎样制作PPT,相应的工具都在哪里,在留下课余作业的时候,要让学习自主进行其他的操作,比如如何选择板式,更改字体的大写、颜色等等,这样都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断探索。

4.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互助合作学习

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老师会布置一些相应的课外作业,某些课外作业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样就需要学生个人与他人进行合作,通过团结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学习成果的产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分配与协作,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各有分工,发挥所长,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一些晦涩难懂的问题,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进行查询和浏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能增加学习的多样化途径,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到良好的运用,学生之间也会结下深厚的友谊。

5.总结经验,并反思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总结经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的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便它的科目和板块很凌乱,这些板块很独立,也会连成一个整体。

每当学完一个课程或者是软件的时候,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回放,并且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更好,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薄弱一些,这样总结知识的同时又能做到巩固,是帮助学习强化教学的良好方法。

与此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学习计算机也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很多学生受不了枯燥之后,就会降低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计算机就像是一颗白菜一样,越到深入的知识就是越精彩的部分。

面向21世纪,计算机的科学知识突飞猛进,有关计算机的人才也在不断的涌现着,这种严峻的形势要求中职计算机学校必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在教学计算机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大胆改革,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让更多热爱计算机的学生掌握到最好的教育方式、最好的教学内容,让中职计算机学校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能够做到满载而归,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克刚.新时期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浅析[J].考试周刊,2011(06).

[2]王瑞.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5).

[3]常非.项目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02).

[4]陈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实践[J].新课程:下,2011(03).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特征;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8-0111-01

本月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主要听取三位老师的示范课。我仔细对比这三节课,发现三位教师的提问方式对课堂氛围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有明显的差别,课堂提问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近期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课堂提问怎么会这么重要,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又该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副科课程,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需要应用很多策略,有效的提问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和以往参加培训的收获,我从以下两方面浅谈一下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

要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弄明白什么是有效课堂提问。

那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有效提问是指能惹起学生回应和回答的提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促使学生深化地思考工具、软件的内在含义,培育学生学工具并用工具处置效果的看法和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的提问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应简短、清楚明了。学生能快速了解效果并能明白知道该回答什么、怎样回答。二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效果应紧扣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防止可有可无的效果。三是有组织、有顺序。效果能使学生在联络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树立起一个明晰的知识开展的逻辑结构。四是效果能惹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剧烈的反响,能引发更复杂的心思活动。五是效果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能拓展学生思想开展的空间。

二、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想法就是结合有效提问的特征、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生个体的特点,应用以下几条课堂提问的策略。

1、提问要把握重难点,找准突破点,明确目标。

信息技术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比如课堂教学的引入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生突破疑难点的提示性提问。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力求少而精,直击要害和重点,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领会。

问题应选择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处、转化处,及容易产生疑难处;选择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愿意进行思考的问题。尽量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如讲到计算机的硬件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l)把一个人分为两部分该怎么分(2)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软件真的“看不见,摸不着”吗?(3)打比方计算机就像人,如果人没了CPU(心脏)会怎么样?几个简单的设问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探究兴趣,学习相关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开拓他们的视野。

2、提问要科学合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提问要有层次和阶段,把复杂难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易懂的小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情景性问题。如概念定义、任务驱动、课后习题都有不同层次和要求。从而使提问循序渐进,课堂教学逐渐深入。

因此教师在提问前需要熟悉教材和学生。熟悉教材,把握好知识点的正确性与难易程度,在设计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转换思维才能理解,避免索然无味、脱离实际的提问,同时提问要注意使学生由不懂到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比如在讲电子表格的制作时,先请学生阅读课本,随后发问:“什么是Excel?仔细对比Word和Excel,两者有何区别?如何在新建的文档上输入数据?如果我想美化一下工作表,我该怎么做呢?”这些问题使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实现从概念到应用,并可尝试不同的方法,达到创新和拓展的效果。

3、提问要灵活多样,深入浅出,因势利导。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照本宣科,应灵活多样。最好选择一些符合初中学生追求自我或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计算机安全与使用道德中理解计算机病毒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人怕病毒,那计算机怕不怕病毒呢?例如讲文件操作时,可以提问:如果我想把这个文件名改成自己的名字怎么办呢?例如讲到数据统计排序时时,可让学生什么蔬菜最能让自己长高?例如讲到幻灯片时提示学生可以插入自己喜欢的歌曲等。如果课堂上发生异常情况时,教师也可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碰到学生的错误回答,我们要努力寻找学生出错的思维性根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新问题,来疏导学生的疑惑。

4、提问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一般班级有五六十人,且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任教多个班级,不同的班级和学生又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实际,面向全体。课堂提问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个体的需求,问题应区分难易层次,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使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时,可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 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病毒?2.计算机的指令或程序代码?学生首先简单判断计算机病毒不是生物病毒,接着通过计算机病毒的具体定义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也就把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点掌握了,这样不同学生都能逐步深入的学到知识。

每一个学生在得到教师的教导后都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作为教师应引导每一个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实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意味着你在主动学习中遇到了困惑,解决之后你就会发现全新的世界,获得明显的进步。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大胆的去尝试去创新,创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其实只要我们教师认真设计课堂提问,并经常反思和总结学生反馈,都会有所收获并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这样对于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也在在大家的共同研究中不断推进。当然这条路还很长,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但我相信,大家贡献一小点,研究提升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任满琴,《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第5期

2、张济蓉,《设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3、焦玉峰,《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技巧》

4、虞继文,《例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5、杜新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

第8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很旺盛,就业有保障;另一方面,中职计算机教学还存在着不少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强。与普通高校相比,中职计算机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更强,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为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方法滞后,难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热衷于通过板书讲解和传递计算机知识,有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一来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有的教师没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师生之间很少互动,教学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很难从课堂上获取所需的知识,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教学内容空泛,难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

 

当前,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教学内容比较空泛,学生学到的多是一些全局性或系统性的知识,可发展点较少。与计算机技术实际包含的知识点相比,中职计算机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也无法把握重点,计算机应用和实践效果较差,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3、实践课程匮乏,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的实践性很强,合格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通常都是实践操作的佼佼者。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上,受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实践课程很少,教师对实践课程也不够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二、改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1、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为了改进计算机教学方法,应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案,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外,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切实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建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化抽象为具体,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计算机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关联性

 

为了使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教学内容上应与实际应用接轨,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关键。在平时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和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技能,为日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其创新能力

 

创新有助于知识的良性循环,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拓宽了视野。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积极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个人力量的作用。

 

4、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应用性较强。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计算机教师应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积极总结和探索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有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进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在课程设置上要与社会接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多开设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为日后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第9篇

【关键词】创造教育 创造力 幼师 计算机教学

Brief talk about how to actualize the creative education in the infant-teacher computer teaching

Che Zhifeng

【Abstract】It is the historical task that is entrusted to the education reform by the times to improve the whole nation’s diathesis and research the new education mode what will face the 21st century. As the basic project of improving the whole nation’s diathesis, the creative education is the best choice and also is the main approach for cultivating the creating-type person with ability. Computer is the production of the modern technology and also is the core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fant teacher computer course has become one independent basic subject combing the knowledge and skill. Then, how to actualize the creative education in the computer teaching practice and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ity? This problem has not solved well till now. The author has made som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it from three aspects: ①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the creative purpose; ② To arouse the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spire the creative interest; ③ To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and launching the creative ability.

【Keywords】Creative education Creativity Infant teacher Computer teaching

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力。创造素质的基本内涵不外乎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等。根据幼师计算机教学的特有性质,如何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呢?对此,笔者认为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正如美国一位教育家罗伯特・马金所说:“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天才,启发引导学生不但成功地取得了超越他们过去水平的优良成绩,而且达到了他们认为应该达到的预想目标时,使命中的要求就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了。个性化教育成为鼓励学生自信的工具,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它在师生之间创造了一种不同的责任制,即创造了一种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实质性改善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精神。”所以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并且愿意学好。在每届新生入学,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时,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和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愿意学好这门课程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同学们的求知欲望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位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平时,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间形成的良好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我号召学生成为“探索者”,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前展示他们的才能。学生能够获得轻松自在的感觉,能以通常习惯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绩的新标准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新标准,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程度。

教学过程中,我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思考: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给予回答,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有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阶段总结中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基本的知识能自己摸索出别的知识与技巧。”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收获,就是教师的最大收获!

2.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兴趣。在创造素质中,创造思维品质是重心,而创造思维过程大体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检验阶段。其中关键是顿悟阶段,产生顿悟要有必要的心理环境。如对计算机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计算机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对计算机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在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首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接着我又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如有一次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课时,我问学生:“最近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极具杀伤力的计算机病毒,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8月11日,一种名为“冲击波”(Worm.Blaster)的电脑蠕虫病毒席卷全球,瞬间造成大量电脑中毒,部分网络瘫痪。“冲击波”病毒感染几乎所有微软“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冲击波”病毒感染个人电脑之后,电脑中Word、Excel、Powerpoint等文件无法正常运行,弹出“找不到链接文件”的对话框,并使剪切、复制、粘贴等一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更严重的是电脑出现反复重新启动等现象,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并且告诉学生:“冲击波”病毒冲击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没有任何防范措施或者觉得防范措施麻烦的用户。可见日常的防毒和安全的管理何其重要!现在好好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或许能研制出更为高级的防毒软件,使计算机远离病毒的侵害,从而引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创造激情。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观念;分层教学;教学模式;兴趣

职业教学目前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开展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在很多专业中都需要学习计算机这门学科,虽然学生在职业院校中都有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是这并不代表计算机不重要,因为现如今的很多工作都是电子化的,掌握计算机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融入社会,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所以在当前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起以基础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有重点的进行学习,以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认清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虽然这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但是却与实际生活以及今后步入社会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要向学生传递这一重要性,将其与主要学科放在一样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以财会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他们介绍财会软件的使用,因为当前的企业大部分都已经全面实行了电子化的办公,如果多掌握关于会计软件的使用方式,那么在工作中一定会更加的专业化,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计算机作为辅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只要关注了这一点,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更加认真。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际操练,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但是如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还能积累下一定的经验,这样在今后步入社会时就会更快的融入其中。以学习《EXCEL》为例,教师在讲解这方面内容的过程中要先制作一些表格供学生进行练习,可以说制作表格是《EXCEL》中比较浅显易懂的部分,学会这部分知识为会计服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计算机的用处是如此大,这样在今后还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经验。

2 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

在职业院校进行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一样,所以在相关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差,有些学生之前已经涉及了基础的操作与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有些学生之前并没有学习过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难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保证二者之间的平衡性才能确保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一定的兴趣。所以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选择合适的教材版本,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并且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该布置不同的作业,这样就能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了符合其水平的知识,让计算机教学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

3 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建立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意义重大,一方面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教上,而是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掌握应该如何学。这样才能满足当前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要。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另外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多的参与到实践中,需要建立起以实验室以及视频室为中心的主战场,在这些多媒体教室中需要让学生更多的掌握应该如何应用WINDOWS的各种软件,在可视化操作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此外,还应该充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且不受时间限制。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受选修人数的限制,学校可以集中优秀教师主要放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或对网上辅导作补充等等。学生每修完一科,可在指定时间到网上参加考试,如获通过则取得相应的学分。

4 注重教学后的总结

有总结才会明得失,才会有收获、有进步。首先是每一节课的总结。对于每一节课,不管课前准备多好,在实际课堂中都可能因为一些不可预期的因素,导致教学最终效果的偏差。因此每节课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总结,扬长避短,改善教学。其次就是一段时间的大总结。每节课的总结是对细节的反思,而教学了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身的教学感受,也需要有一个总结,总结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今后教学大方向应该如何改变等。最后,通过这些不断的总结反思,让教学不断地进步。

5 与时俱进,提高对计算机课外知识的储备

计算机行业发展很迅速,知识日新月异,不断推陈出新,作为计算机老师,平时应多关注相关的新知识、新动态,万不可只局限于现有书本上的东西。特别如组装、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能考验教师对新知识的储备量。一方面对课外新知识的涉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鼓励学生学习新东西,跟上社会的步伐;另外,教师知识的渊博是学生学到东西的前提,正所谓学生半桶水,教师一桶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教师的教学不仅局限于对教材的充分掌握,更需要的是在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方面下工夫。每次都有新东西、新变化,是教学能力不断进步的源泉。保持这种进步,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实现完美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利周,刘青青.《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第11篇

1.1学生目标不明确

目前,大专生一般都是经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在高中时通常学习强度大、学习目标单一,但进入高等院校后随着接受的新鲜事物不断增多,大专生往往会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现象,或出现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时期,只专注学习计算机,甚至为了获取奖学金而专注理论知识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大学相对于高中而言,管理较为宽松,周围学习气氛不浓厚,从而导致他们将学习的重点转移到其他方面,如上网不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或增强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而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娱乐消遣(包括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然而,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紧,课时安排少,一般任课老师不会再额外增加上课时间以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从而误导学生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不重要或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

1.2理论知识较为零散一方面

目前,大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模块多,学习任务重,并且在各模块之间缺乏一定的关联性,从而造成每个模块之间形成一个相互独立的庞大的知识体系,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大专生大多为刚进入大学,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并掌握所有的新鲜知识,同时学生自律能力较差,从而会促使学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模块或只专注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输体系庞大的知识模块,并且模块之间缺乏关联性,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实际操作不熟练等,甚至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容易忘记所学内容。

1.3教学考评指标单一现阶段

我国素质教育还没完全普及,高校教学工作还没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而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教学评估工作仅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估标准单一。丰富教学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主要以考试为中心,注重学生对五笔汉字的录入、使用Internet获取信息以及使用PPT、Excel和Word的能力进行考核,并将模块考核成绩列入最终成绩。

(2)目前,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招聘单位通常会借助学生在校时的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另外,学校的教学初衷是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但这种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背景,因此并不能整体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素质。

1.4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已经接触到计算机,但学生之间计算机技术背景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一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而在大学阶段仅是对已学知识的重复,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厌倦。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只熟悉某些操作技能,并不理解其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指导。另外,学生个人知识背景、家庭背景的不同也会影响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一些大专生在上大学前就已经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而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从而造成学生计算机能力参差不齐。

2改革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1以社会需求为主要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端正学习立场,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主要任务。要及时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改变学生的学习思想,并向学生阐明计算机教学的初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以及引导学生准确的进行自我定位,旨在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教导学生要认真对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跟上电脑技术日益更新的步伐。另外,引导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保证其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根本途径。

2.2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各模块之间关联性较小,模块体系庞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式上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关联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容,以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并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搜索的能力,通过搜索关键词搜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2)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以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做小项目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各模块内容的理解以及模块间的关联性。

2.3采用多种评估指标以考核学生

的学习情况目前,教学成果评估体系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参考标准,因此教师应引用多种评估标准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考核,从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除了最终学生考试成绩以外,要更多的加入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即通过学生平时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进步的程度进行综合考评。另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即将计算机最终结课考试分为两种:笔试和上机操作。笔试旨在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上机操作旨在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4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在课余时间多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抓紧缩短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小项目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意识,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兴趣。通过设置分组讨论、学习项目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

3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计算机教学 实践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说,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从狭义上说,“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实验,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的实施都将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要求计算机教学教师树立“学生主体”观和“创新人才”观等新的教育观念

计算机课是创新性很强的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讲解―演示―上机练习”,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收、模拟性地操作。这种教学形式没有充分体现出计算机学科“操作性强、实践性强、创新性强”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只能生搬硬套课堂模式,不会创造性能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重传授知识,轻自主研究实践”的传统计算机教学已不能真正实现计算机课程的目标,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要求。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树立学生主体观,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另外,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由重视知识的传授向重视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转变。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应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提高。

二、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是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引入研究性学习,革新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采用“自主选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总结交流”的学习模式,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渗透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2]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同时,应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会运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工作服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确定课题

确定课题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层次差异性与开放性相结合。课题内容主要围绕两方面:(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为基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与他人协作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实际,选择既有基础性、典型性,又有挑战性、扩展性、创造性的内容。

课题内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及效果。内容选择恰当,联系实际,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会更佳。反之,学习的过程及效果则一般。例如,在学习Word 2000时,教师不必讲得面面俱到,只要讲授Word 2000的基本编辑技巧即可。在学生练会的基础上,设置“纯文本文档”、“图文混排文档”、“多媒体文档”和“制作简单网页”四项课题。这四项课题不但涵盖了教材上所有Word 2000知识,而且扩展了许多应用性、创新性较强的内容。课题安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内容具有连续性和相关性。

2.课题研究的实施

(1)设计方案。学生准备资料,并自愿组成课题小组。计算机课题研究创新性强,方法灵活多样,而且用到的资料都有时效性。课题确定后,学生根据个人的构思和创意查询资料。然后,学生按照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形成整体构思的基本框架及简单的小组、个人分工,组内、组外既有合作又有分工。之所以强调自愿组成小组,是因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志趣、默契程度和性格等因素对于协作学习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展开研究。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自己分析任务和条件,查阅相应书籍,或通过Internet查询网上信息资源,以同伴协作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根据需要到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或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学习;学习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一堂课,而可以是若干堂课,甚至更多;学习的人员不再局限于某个学生,而是一个小组,甚至多个小组的合作;遇到疑难,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网上协作、讨论,也可以发E-mail向教师或有关专家请教,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但作为教学过程四个基本要素之一的教师,必须坚持和充分发挥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力争做到“主动设计规划,‘被动’启发引导,积极评价促进”。[3]

3.对研究成果的总结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采取过程及结果相结合,不拘泥于成果的形式,评价重点放在创新性上。即使研究结果在基础知识上存在缺陷,如果研究过程有独创性,思路、方法有独到之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计算机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评价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协作意识;在自我评价、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综合表达能力,等等。总之,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三、结语

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合作研究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探究活动,而非单纯竞争的过程,这种探究个人与小组的关系至关重要,是决定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计算机综合设计课题;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将活动的目的、任务、要求充分体现在评价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评价的方式制定上,落实在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中。教师应运用评价手段,规范学习行为,落实活动的各个环节,调节、控制、优化整个活动过程,增强每个人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团队的学习动力,使学习研究成果真正成为凝聚每一个参与者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王伟.Blog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200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