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

时间:2022-06-06 19:59:11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

第1篇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注册DOI

创新链视角下的用户主导创新研究——以神华集团高端液压支架自主创新为例

汽车排放物在绿化环境中的扩散研究

某型机炮模拟器的设计

航空维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初探

纺织企业综合自动化集成的可行性分析

地震多功能救援机器人设计

某系统非稳态连通器中液面高差的数值计算

工业机器人平衡缸参数的分析与优化

基于故障树的康明斯发动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基于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的研究

履带式管道施工车辆与吊管机技术安全性综合分析

浅析桥式起重机电气故障

浅析冶金桥式起重机

主动伸缩式高温油管柱锚定工艺管柱的研制

管式泵固定阀密封问题的研究

矿用绞车钢丝绳超载保护装置研究

关于一起汽车起重机吊装事故的分析

浅析日本现代灯具的设计

坚持“开放式自主创新”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电气设备绿色度评价体系研究

独轮车机器人的发展和技术研究

一种简单的行走助力机器人的设计与仿真

浅谈直流大电流电力电子变流装置柜体的发展

快速裂解制生物燃油主机组钢结构的设计

来流马赫数对激光等离子体减阻性能影响

生物质旋转锥反应器的瞬态传热有限元模拟分析

分子机械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自适应小生境混合遗传算法在车间调度中的应用研究

混沌蚁群算法及其在连续域优化中的应用

立体视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基于摩擦的高层建筑缓降逃生装置的创新设计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某型号旋转防喷器故障分析与结构改进研究

688型秸秆燃气燃烧机的设计

轧钢机械设备轴瓦的检修与维护

擦窗机折臂局部稳定性分析

基于AT89S51单片机的树高测量仪的设计

真空吸附式穴盘精量播种机的研制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投稿须知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注册DOI

增强现实机械装配环境中装配过程的研究

机械行业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评价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旋转式驱动器研究

6足步行机的控制系统设计及运动仿真

经济型多功能管道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制

汽车车身设计目标分析与控制

共因故障数据的极大似然分析方法

某型吊舱模拟器的设计

6自由度解耦机器人运动学逆解优化的研究

舞蹈机器人的脊骨式颈椎建模及运动分析

家电创新设计系统的研究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发展研究

水电站钢岔管展开探讨

飞机快速充放电设备的设计与研究

心脏起搏器用无线充电系统设计

提高10kV架空绝缘线路耐雷水平综合措施分析

第2篇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战略管理

21世纪,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高达60%一8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到或即将来临,知识经济的内涵即科技,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为一场科技的竞争,美国拥有在各个领域领先的高科技,使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打了一场胜仗。抓住了发展科技这把金钥匙,也就抓住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时期即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满腔热情建设知识经济,是时代的新潮流。除了自然科学技术外,科学技术还包含管理科学技术,国外有学者甚至认为,知识经济的首要因素是管理。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重视经济管理的时代。借助于管理科学技术的作用,自然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只有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协调发展,才能使知识经济真正得以形成和发展。

一、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首要管理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它通过对环境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研究分析,确定可行战略,经过评价,选择企业战略,通过战略实施,实现企业的目标与功能。战略选择得恰当与否,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这一点正被人们所认识。正如斯蒂芬·P罗宾斯在其《管理学》第四版中写道:“战略计划对一个组织成功的关键作用,只是在近25年中才被广泛认识到。”“一项对企业所有者的新近调查发现,69%的企业所有者制定战略计划,并且,在他们当中,89%的人认为他们的计划使他们有了具体的目标,并且使他们的职员有了一致的认识。”

二、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竟争将越来越激烈,如同586计算机取代486计算机那样,一种产品可能很快被更加价廉物美同类产品所取代或不同类产品所替代;世界经济将呈现区域化、一体化的格局,国界、地区界模糊了,高技术的介人使得人类生存的三维立体空间的欧氏距离显得越来越短了;资金市场将变得更为有效率,资金流动性更强,交易费用低,市场吸收、消化、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强,预测手段更科学、更准确,这也为投机商捕捉瞬间可趁之机提供了机遇,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将更大;劳动力市场将更为发达,区域性、国际性的劳动力市场将会及时地为企业提供必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的配置将更为有效,在企业自由方便地选择劳动力的同时,择业者也在选择令他们满意的企业,企业面临的人才流失的风险将更大;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将被视为由资金向童R所组成的向量场,其中R={m,f},m为人力资源,f为资金资源。人力资源m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首要因素,具有资金资源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选择合适的资源向量及行之有效的配置机制,是管理阶层的艰巨任务。

三、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如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这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战略管理的内外部情况发生的变化,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人才战略上强调以人为本。战略管理者在制订人才战略时必须改企业员工成为机器和技术的奴隶的现象,那是对人的理性、尊严、智惫的践踏,必须以把人类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以人为目的,确立企业的生产目标、方式、方法。必须大力开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努力开发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实现企业的经营由资本经营向“知”本经营转变。

(二)科技战略上必须加速高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范围兴起了一股技术创新的热潮,大量高技术迅猛发展。当今世界高技术迅猛向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企业在科技战略上必须把握机会加强开发高技术或与离技术部门合作,大大加快高技术产业化与商品化的步伐。

(三)必须做好企业市场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不仅应考虑眼前的利益,还必须考虑长远的发展。实现以“销”定产向以“消”定产转向.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将应不同消费者的个别需求而订做新产品,它是在以工业经济时代以销定产原则上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区域从立足本土向无国界转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观念出发,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新的战略.企业必须重整内部资源,利用各种具有潜力的产品和科技,突破国籍的界限,努力开拓市场。

(四)生产战略管理仍需注重效益性原则。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战略管理仍必须以讲效益为指导原则,即用最少的劳动占用和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适“消”的新产品。讲求效益是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原则,具体体现为用尽可能少投入,生产质量好、品种齐、成本低、交货准时,数量适当的产品。

(五)重视精神激励原则。在知识经济中,物质对员工而言会显得较为充实,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将更加有意义。所以,企业在战略管理中物质激励不可少,但精神激励更重要,而且不仅仅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等传统的精神奖励,还有一种新型的精神奖励方式,即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贵任,使员工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更大,进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最大限度实现其自身价值,同时为企业为社会做贡献。

第3篇

关键词:管理创新 理论 实践 探索

基于中国企业处于巨大变革时期的形势,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下的科研院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只有通过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1 概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可促成企业保持持续变革的能力。企业创新体系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组成,而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在企业发展史上,每一次产权制度的变革,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伴随着管理创新,每一次管理创新都表现为知识在管理中更广泛的应用以及管理进一步的科学化和系统化。通过管理创新,重新整合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使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得到优化,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企业持续创新奠定了基础。

2 管理创新理论

企业管理创新是近年来管理学中发展迅速、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在西方理论界,对管理创新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早期,西方学者们对管理创新的研究从着眼于生产要素的角度,逐渐深化到偏重于企业内部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

随着西方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的传播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国对管理创新的研究逐步深入,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也不断跟进。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管理创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从经营要素的角度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本质在于不断创新企业的经营要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利用企业新的经营要素来提高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注重于战略、制度、方法等要素。

2.2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规划使用企业资源,最终达到有效利用企业既定稀缺资源的目的。强调企业应按照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方式方法,强调重视并利用企业内部资源。

2.3从管理活动过程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未来企业管理创新的四个方向: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捕捉机遇的寻机化管理、实施灵活多样的弹性化管理和注重人才的人本化管理。

3 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3.1实施战略创新管理、引领企业健康发展

90年代末,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简称:合肥院)从国有科研院所转制成为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科技型企业。通过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发挥科研技术优势,创办科技产业,努力开拓市场,逐步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了一席之地。但是,随着合肥院的进_步发展,管理和资源的瓶颈也逐渐显现: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整体发展规划,管理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力度有限,产业整体规模较小,资金人才缺乏等诸多因素,制约了合肥院前进的步伐,合肥院把研究、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提升到战略高度,通过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认真调查、了解和分析,运用SWOT方法,科学地分析合肥院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通过SWOT匹配分析,找出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和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按照集团公司“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发展思路,探究制定出与发展环境相适应、具有本企业自身特色的合肥院战略系统——合肥院整体发展战略是:积极的发展型(增长型)战略。在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业务层和职能层战略,即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

合肥院紧密结合合肥院自身的发展实际,探究制定的积极的发展型(增长型)战略,通过战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合肥院各项业务的发展。以积极的发展型(增长型)战略为统领,实施国际、国内业务齐头并进,成本领先、差异化有的放矢的战略,实行科学的战略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合肥院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提升了合肥院的核心竞争力。

合肥院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分析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清楚认识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客观分析利弊,把握关键的环节和步骤,不断修改、完善和落实发展战略。实践证明,战略管理的创新,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还受整个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的、往复性的动态管理过程,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创新的过程。

3.2科研管理创新,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4篇

关键词: 核心能力;高科技企业;企业成长;成长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08-03

1 企业核心能力的成长价值

高科技企业是在一定时期内和环境下,利用投入的知识、人才、设备、资本等资源,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或服务的研发、生产、营销等业务的能力体系。高科技企业成长是指高科技企业在较长时期内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由弱小变强大、不断变革、扩张规模和转换结构的持续过程,包括量的成长、质的成长和组织结构的高级化。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所聚集的整合知识和资源、支撑企业竞争优势、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一种渗透于企业组织中的技术技能之动态综合竞争力。它影响高科技企业成长及其战略选择,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石和动力源。高科技企业成长是企业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累积,是核心能力的作用结果,是在内外动力作用下通过专业化、多元化、购并管理、创新等措施对企业核心能力体系的保持、培育、优化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与高科技企业成长是相互依赖、影响和作用的互动战略关系。

1.1 企业战略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它影响着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战略选择。

1.2 企业未来成长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因其延展性、累积性、持久性等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向更具生命力的事业发展。

1.3 企业竞争力价值

独特的持久性、难以模仿替代的核心能力是整合管理企业资源、技能、知识的能力之根,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1.4 企业顾客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能实现顾客看重的、核心的、基本的和根本性的利益和价值。

1.5 企业总体价值

作为核心生命力和综合实力的内核、有强大价值创造功能的核心能力能根据资源和市场选择最为理想的经营领域和价值最大化的事业,实现高科技企业价值最大化[1]。

2 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科技企业成长模型

环境及其机会只提供了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可能性,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企业竞争(外部动力)和企业资源(内部动力)。企业成长实质上是企业在内外动力

共同作用下核心能力的延展、培育和提升过程。企业竞争或企业资源―创新(核心能力培育)―成长是成长动力模式。企业核心能力与高科技企业成长选择战略是互动的战略关系。高科技企业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核心能力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最终决定力量。如图1。

3 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成长战略

根据企业能力理论,高科技企业成长可视为核心能力的规划、培育、管理、提升的动态过程。因此,文章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二次创业期四阶段作为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用核心能力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指导成长战略选择。

3.1 初创期

管理重点是创造一种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市场。主要成长战略有:

3.1.1 专业化

初创期,受资源能力条件限制,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尚未成形,选择专业化策略有助于培养核心能力或为其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如华为选择通信设备、海尔专注家电(冰箱)等。若企业预先拥有一定的硬核心能力,就可在保持专业化生产条件下充分利用其延展性将核心能力扩散到最终产品,有效地实现范围经济。若企业一开始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并固守这几个领域,培养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核心能力,可形成高度专业化。若企业预先拥有一定的软核心能力(如优秀管理技能、良好核心价值观等),可从专业化转为相关多元化,不断强化软核心能力,提升企业成长力。

3.1.2 购并整合

核心能力创造需要长期培育和积累且有明显路径依赖性并需大量投入。若能借助风险投资、债务融资等杠杆筹集到足够资金通过购并、市场交易等方式获取有理想能力、关键技术、核心知识等战略资源的公司,通过整合管理培养、创造和提升核心能力仍不失为一成长良策。

3.1.3 战略联盟

根据企业资源、知识、能力的互补性通过战略联盟(特别是知识联盟)积累最佳联盟惯例,建立联盟规范,创造联盟价值链[2],实现双方优势的战略资源共享和融合,获取和共创新知识和新能力,发展核心能力。

3.1.4 融资优选

企业应明确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遵循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的原则,结合企业内外部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管道和方式,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良好融资政策、服务等强化内部管理,增强融资意识,拓宽融资渠道。创业期应以诸如股权融资、低股利和零股利的内部融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融资等低风险的权益资本为宜(注:成长期应在以混合权益证券融资、股权融资和内部盈余为主的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中做好选择;成熟期应以留存利润、长短期借款及债券融资为宜;衰退期选择短期借款融资或出售资产融资较理想),如阿里巴巴公司、腾讯QQ公司等。

3.1.5 资源战略

以企业战略资源、所在地特定资源为基础,为社会提供主要由这些资源构成的产品或服务而制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必须有长远战略眼光,注重环保并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技术。

3.1.6 依附战略

大企业为获得规模经济,必然要摆脱“大而全”体制约束,不得不求助于社会分工协作,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附性,而中小高科技企业利用自己的高科技核心资源可借助于这个良机在尽量保持自主地位前提下不断壮大实力[3]。如湖南科明电源有限公司依附于国家铁路建设总公司专门制售铁道用直流电源而不断发展壮大。

3.2 成长期

企业组织结构设置、激励机制形成、企业文化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创新等是影响成长的关键因素。企业战略重点是决策者要保持清醒头脑,客观评价企业实力,争夺发展机会和资源,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多元化经营和规模经济,避免因盲目扩张使企业陷入困境。除了根据实际和需要选择产品或市场开发、产品差异化、集聚等常用战略外,可供选择的主要战略还有:

3.2.1 相关多元化

包括主导或优势产品战略、技术或市场相关产品战略。核心能力与多元化经营存在相互作用的战略关系[4]。一方面,应以核心能力为立足点,不断创新企业战略性资产和灵活运用战略相关性资源,树立相关多元化理念,实现相关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基于现有核心能力去重构现有业务、实现新业务扩张、建立核心产品的制造中心、改革多元化经营的传统管理体制来发展核心能力。如夏普、娃哈哈等公司遵循着“核心能力―核心产品―业务单元―最终产品”发展路径,通过基于核心能力的核心技术扩散、企业文化移植、品牌延伸战略等策略实现多元化战略[5]。

3.2.2 核心能力整合管理

首先,运用价值链、技能、知识的分析和顾客贡献、竞争差异的分析,从企业内外部视角准确识别与判断企业核心能力。其次,规划和培育核心能力。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优的产品,占领最大的市场,取得最佳的效益”作为经营方针理念,利用矩阵图分析核心能力目标,明确核心能力规范的重点(即目标、方向、途径)来规划核心能力。在综合考虑目标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态势、企业自身状况等因素后,采用演化法、蕴育法、兼并法、知识战略联盟等培育方法,通过实施能获取具有核心能力特性的技巧和技术的内部开发;通过不断修炼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制定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协调展开的创新战略;通过产权投资、技术转让、长期合作获取或吸收技能技术;通过企业内部重组整合企业战略资源要素,完善和优化现有核心能力体系。最后,整合管理。通过核心能力的精心选择、科学构建、认真部署、精心保护、倾力发展来管理核心能力;通过核心能力的延展性衍生出新的核心产品或服务;通过内部开发、外部购买整合获取新的核心能力;通过建立联盟共享核心能力;通过改变游戏规则使竞争对手失去核心能力[6]。对核心能力建设,除了精心构建、严格培育、企业一把手重点关注、专家评估、集体决策、整体调整和重组外,还要做好核心能力的日常管理(包括识别、规划、培育、维护、核心技术管理、获取开发、整合和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管理等),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核心能力,把握企业成长根本解。

3.2.3 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是对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增值。如德隆集团的行业整合、海尔的产融资本结合模式。这种以资本运营为标志的外部交易战略有利于促进资本扩张,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3.2.4 技术创新

在科学的技术研发战略模式指导下,以核心技术体系为基础,通过程序融合、技术整合等途径培育出核心能力,实现和强化观念、产品、技术、组织、制度、管理、市场的创新,加强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用先进技术生产物质产品和改造传统产业。

3.2.5 虚拟经营与电子商务

虚拟经营是指企业仅保留其中最关键的功能,而把其它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外力进行整合弥补。虚拟经营的具体形式有虚拟生产、虚拟营销、战略联盟。引入信息技术,利用电子商务、虚拟组织大力发展网上营销;依据科学的信息化程序和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特点、业务类型、发展方向等影响因素精心选择信息化战略模式(包括市场型、效率型、服务型、关系型模式)并克服信息化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现象,使信息化迈向专业化、国际化;依托核心能力实施虚拟经营。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虚拟经营的企业必须控制关键性的资源,充分利用核心能力和外部资源,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企业快速成长。

3.3 成熟期

企业管理重点是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提倡团队精神,重视管理培训和人才开发,培养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除国际化经营战略外,主要可选择的战略有:

3.3.1 非相关多元化

若在相关多元化领域已无成长空间,企业可运用其富足资源进入非相关多元化领域,以便规避行业风险。企业进入非相关多元化领域的多寡取决于核心能力强弱以及在核心能力允许下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拥有硬核心能力的高科技企业,除了采用专业化或相关多元化成长模式外,还可通过“核心能力一核心技术一核心产品一最终产品”模式扩散到最终产品,强化核心能力;拥有软核心能力的企业,除了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成长模式外,还可通过“核心能力一管理技能一最终产品”模式实现核心能力扩散使企业壮大,但企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较强的软核心能力,而且必须认真权衡,谨慎进入。

3.3.2 企业文化再造

成熟期,企业精神文化趋于成熟,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规范员工行为,树立企业群体意识,实施企业文化再造(注:创业期既要关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积累,更要重视创新精神建设;成长期则应塑造以精神文化为主的特色文化;衰退期的文化即使面临倒退或停滞的痛苦,无法适应环境变化,但仍然必须在衰退的痛苦中维护、改进、创新和再造)。企业更应重视通过构建合适的组织结构、制定诸如产权激励类的有效激励机制、建设基于创新价值观、以人为本、团队协作的优秀企业文化、进行科学的运营管理、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吸引关键人才并激发其创造力等措施,促进高科技企业的纵深与稳定成长。

3.3.3 资源一体化管理

经过前期发展,企业也积累了大量“透过社会网络能动员的资源或能力”―社会资本,以核心能力互补性为原则,采取松散型或紧密型联合,只要将“三种业务”(即能够让客户直接将其与企业名字相联系的核心业务,正在崛起的、带来快速发展和创业性特征的业务,未来更长远的明天业务)、社会资本与企业核心能力相融合,就可以实现不同技能、技术流派、知识、文化的融合,实现企业内外各种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的整合管理,最大限度创造企业价值。

3.3.4 名牌战略

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运用核心能力创名牌、保名牌、延伸名牌和提升名牌,打造名牌文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3.4 二次创业期

企业面临衰亡和复苏两种命运的抉择。企业管理重点是实行管理体系和组织文化等的转型,革新企业现有成长模式,实现产品、技术、市场策略等的创新,追求再发展。对于行将没落、起死无望的企业,可选择“转型、撤退、清算”的紧缩战略;对于那些能持续发展,有望进入下一轮企业生命周期的高科技企业,可选择“攻”的策略,运用稳定战略、创新战略、一体化战略、联合战略、国际化战略,整合、利用一切可能的成长策略,实现高科技企业的腾飞。

4 结束语

高科技企业成长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仅有社会原因,也有政府与产业影响,还有企业自身问题和技术缺陷,也许还会受到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制约。因此,要解决高科技企业成长问题,一是政府要营造一个利于高科技企业成长宽松的宏观环境;二是要悉心打造一个良好的以高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为主体的微观环境,以降低企业成长风险和成长成本,帮助企业迅速完成高科技产品或服务商业化,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功率;三是企业本身也要把握机遇,从容应对挑战,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判断其发展阶段,精心选择和综合运用各种成长战略或成长战略组合,并随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情况动态调整其战略。

参考文献:

[1]罗宏,陈燕.核心能力、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创造[J].商业研究,2005,2.

[2]赫连志巍,张敬伟,王立国.企业战略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08.

[3]彭碧玉,王忠,罗双发.中小企业战略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1:19.

[4]朱爱东.核心能力在多元化经营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第5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战略执行力 匹配性 技术创新力

一、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2013年1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从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深入推动科技发展的举措可以看出,科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安徽作为中部大省,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趋快。其经济与科技发展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经济总量增速不断加快。虽然近年来安徽省总人口变化不大,但是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呈直线增长。这一成就与科技进步是分不开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在全国排名中仍比较靠后。

2.安徽省科学技术人员人数在逐年递增。R&D活动人员和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人数增长尤为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对高技术人才需求与人才供应还存在矛盾。单位:亿元;%

表1 安徽省R&D经费构成表

3.科技型企业是安徽省科技研究的主力军。从表1知,近年来,企业投入的科研经费在全省科研投入中所占比重达到了70%以上,而且其投入总量还存在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也正是安徽省科技型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2 2008年-2012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数量与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表

4.大量的科研投入,随之而来的是科技产出逐年递增,08年之后尤为明显。尽管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产品数量占大量比重,比如合力、美的等,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出的高新技术产品也不容小觑,如欧宝机电、宇宁生物科技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榜上有名。

5.安徽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创新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从表2的数据可看出,自2009年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数量大幅度上升,这对安徽省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多变、科技更新换代速度快、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等原因,很多企业跟不上时展的步伐,难以走上持续发展的正轨。本文从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战略执行力构成要素及匹配性方面进行研究, 以期对改善这一现状起到帮助作用。

二、相关概念分析

1.科技型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

(1)科技型企业。根据美国学者F. G. Doody 和H. B. Mumtser 的观点, 高技术企业可定义为是一类体现出高增长率、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高附加值、强烈的出口导向和高技能的劳务密集的生产技术的公司。而国内关于科技型企业的界定比较通行的是陆立军等提出的“科技型企业( 高技术企业) 应是指那些研制、开发、生产、销售高技术产品或大规模运用高技术的企业, 它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本质特点是在为社会提品或劳务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基于新兴科学知识的技术含量比较高”。

(2) 中小企业。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进步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国内对中小企业这一企业群体有十分明确的界定。根据国家工信部2011年7月的文件,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关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界定如下:从业人员300人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100人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3)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主办或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

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简单地说,它是由“知本”驱动而非资本驱动,即企业的驱动主要依靠现代科技,如软件开发、生物工程、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等。而传统企业主要依靠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且占比较大,而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掌握现代科技的人力资源是占比较大的,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知本”。

2. 战略与战略执行力

(1) 战略。战略是企业行动的总纲,是表明公司如何达到目标、完成使命的综合计划,它能使竞争优势达到最大,竞争劣势达到最小。一般的企业战略包括公司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企业战略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制定、战略执行以及战略控制四大方面。战略规划和制定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而战略的执行则关系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

(2)战略执行力。战略执行是一个由组织内外相互联系的多个系统共同完成的复杂过程。战略执行力是在企业发展的动态坏境下,运用各种资源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三、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执行力构成要素分析

作为中小型企业,它们在整个市场中的话语权和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因此要通过制定和执行与企业能力和资源匹配的战略来提升竞争实力。而在身处安徽省这一中部省份的特殊背景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走出省内,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就必须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来打破区域限制,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提升战略执行力极其重要。本文总结了技术创新力、企业文化塑造力等五大方面的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需具备的战略执行力构成要素。

1.技术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是科技型企业的生命之源和发展根基。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难以在科技市场立足,对身处中部市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如此。自08年以来,安徽省亿元以下规模的科技型企业数量逐年递减,它们中一部分企业通过创新发展升级为亿元以上企业,另一部分则因为创新能力不足而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被淘汰。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构成不仅包括企业现有的创新能力,还应包括企业调动所有资源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能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现有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潜力”两部分构成。对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不仅要通过提升现有技术能力来提高战略执行力,还应做好技术人才储备和培养,以增强企业的创新潜力,这才是科技型企业的持久发展之道。

2. 企业文化塑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判断企业文化是否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惟一标准就是该企业文化是否提高了企业的执行力。因此,对任何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塑造力都尤为重要,对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也不例外。

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而不是短期见效的“特效药”。 因此,许多科技型企业一般都将技术视为生命,但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技术。通过对许多安徽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网站的查询,发现它们当中有很多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3.企业高层领导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范围相对集中,经营管理决策的影响面和影响深度相对较大。企业高层管理者尤其是企业家的个人领导力对企业战略执行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安徽省绝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企业形式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因受此种形式影响,公司高层的领导决策有更大的自。但是,缺乏市场和舆论监督,这种自也对企业高层的领导力形成更大的挑战。

企业高层领导力包括组织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凝聚员工的能力、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集合能够催生一个高效的企业高层。企业高层具备优良的领导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

4.企业财务支持力。财务是企业的命脉,因此财务支持是企业战略执行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中小型企业之所以称之为中小型企业,主要原因就是其总资产数额较小,流动资金就更少。因此,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企业财务支持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其次,对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财务支持。再次,对企业文化塑造的财务支持。

5.国家政策解读力。安徽省规模在亿元以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占科技型企业总量的一半以上,且产出也在逐年增加,可以说是促进安徽省经济持续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这一企业群体在整个市场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融资难、创新动力不足、国家政策扶持不到位等现实问题始终困扰其发展。虽然近年来,安徽省出台相关政策,并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的自救和自谋发展十分重要。

通过解读国家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来制定发展战略可以成为这一企业群体的发展手段之一。企业的国家政策解读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关注力,即企业必须有关注国家政策的驱动力;二是能够解读出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方向;三是有根据相关政策制定战略目标并有效执行的能力。

四、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执行力匹配性分析

强大的战略执行力表明企业能以规范、标准的流程控制业务以高于对手的效率运行,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石。可以说,只有正确的执行才能让战略落地,只有准确的执行才能让策略实施,只有严格的执行才能让组织运行。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群体,其战略执行力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匹配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战略执行效果。

1. 重技术轻管理。这是在科技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中小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匹配度较低,影响了战略目标的有效执行。其次,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与企业战略匹配度较低,管理人员思想和行动跟不上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往往对企业发展形成一种障碍。再次,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战略匹配度较低,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具有较大随意性,很难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效匹配。

2. 重权威轻人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员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对权威的崇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形成一个公平、开明的决策环境。另外,领导者独揽决策大权也会导致影响战略执行力。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这样的企业形式更容易滋生重权威的企业领导者,领导人独断专行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3. 技术型人才流失严重。本文在前部分已经分析过技术型人才在科技型企业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技术型人才流失率高。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作压力大、待遇低过预期、工作环境差等都可能导致员工离职。技术型人才的缺乏会大大降低企业的战略执行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执行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企业应在逐步改善和完善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促进战略执行力与战略目标匹配。

五、总结

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企业内外合力推动。外力主要是国家和省政府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内力主要是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对企业来说,光制定战略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战略执行力与之匹配。本文从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处大环境入手,分析了这一企业群体战略执行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其与战略目标的匹配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如部分内容分析不够细致,数据处理较粗糙等。

总之,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需要企业内部全力以赴,对战略的规划、制定、执行和控制进行全面把控,以提升自身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助力安徽省和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亚非,洪荧.科技型中小企业界定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05(5)

[2]J·戴维·亨格,托马斯·L·惠伦.《战略管理精要》[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于斌等.企业战略执行理论研究新趋势[J].企业管理,2007(12)

[4]曾涛.战略执行力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11)

第6篇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财务管理;深化策划

现如今,我国诸多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形成了完整的成本计划与核算体系,并且在财务管理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成本管理工作逐渐朝着规范化与系统化方向发展。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由于受到传统成本管理的限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财务成本管理与单位战略目标无法形成密切联系,导致我国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上呈现出诸多弊端。要想真正推动我国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对财务管理“另眼看待”,对成本计划与成本目标进行认真考察,促使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得到长远发展。

一、战略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成本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很多单位利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进行核算,这种核算方式可以将最终的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并且能够将间接成本进行合理分配,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会因为汇总成本数据过大以及工作量过大而导致理论数据存在差异。所以,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但却对整个价值链的缺陷问题有所忽略。

(二)信息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对比,有效提升信息数据量,这种方法是传统成本管理无法完成的。比如作业成本需要大量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如果采取传统手工模式那么整体效率则会降低。也正是这种原因,导致财务成本系统在提供财务信息以及战略成本管理之中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积极提高成本管理时,如果仅靠财务管理人员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的参与。

(三)价值链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仅仅对部分价值链进行分析,缺乏对系统价值链的探究,比如我国部分国企在整体经营过程中对生产成本比较重视,但是却对价值链成本的外延有所忽略,这种情况会导致战略成本无法得到整体应用,财务管理无法得到有序开展。除此之外,在单位经营过程中会对战略成本理念进行生搬硬套,并不是通过重构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导致企业成本管理对价值链缺乏认识,并且难以提高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深化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积极树立成本管理理念

现如今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管理理念仍旧比较落后,要想真正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需要积极树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念,无论是成本管理观、成本系统管理观还是企业成本控制观,都需要进行转型。根据当前科研单位下属企业所采取的成本管理观念,单位不仅要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还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如果单纯的降低成本,并不会为单位的发展带来效益,甚至会忽略单位远景规划发展目标。此外,科研下属企业需要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成果管理融合为一体,积极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下属企业的竞争力。所以需积极树立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将成本作为发展的基础,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实力。

(二)积极健全信息化管理模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想真正推动科研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需顺应时代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优势对市场信息以及单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掌握,并积极提高产品价值与服务价值,实现价值最大化,促使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成长。此外,将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科研产品之中,以降低成本为目的,提高经济效益为主体,保证科研产品能够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提高自身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

(三)积极利用价值链信息工具

众所周知,合理有效的战略成本对管理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新型的经营价值观,并且要强调上游与下游的重要性。将虚拟的单位看做价值链,并且要以单位管理作为核心,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提高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的组合。除此之外,单位还要对自身价值链成本的外延进行分析,从全局角度出发,通过自身调节获取优势。总之,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可以对单位战略成本管理进行整合,并且能够促使上游与下游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成本效益,增加竞争优势。

(四)积极构建战略业绩评价体系

传统业绩指标体系是面向作业的,过分重视财务指标,并没有将非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业务过程)积极融入其中,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出现短期行为,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相关性降低。因此,需保证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的平衡性,不仅要对成本管理的结果与目标进行评价,并且也要取得这一结果的业务过程。比如,平衡计分卡则是一种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的业绩评价体系,能够保证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适合长期战略的发展。总之,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计量需要按照战略目标完成,需要先确定战略地图,然后根据战略地图重构价值链。

(五)积极实施资产重组,优化价值链

从价值链分工角度分析,如果一个企业或者单位的比较成本高于其它企业或单位,那么则需要将作业进行分离,保留具备优势的企业,形成相对优势的价值链。因此,战略成本管理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识别整个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积极采取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整合以及分解。其中,价值链优化的主要方式包括价值链联盟、价值链分解、价值链整合,科研单位下属企业需要根据价值链分析的结果,选择具体的价值链进行优化,深化我国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的财务手段与方法,提高下属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国科研走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战略成本管理是实现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的有效结合,也是在传统成本管理方式上做出的适当调整。战略成本管理与财务成本管理的有机融合,不仅是现阶段成本管理发展的基础,并且也是增强科研单位下属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解决现阶段科研单位下属企业财务问题,拓展发展思路,深化财务管理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江涛.试析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化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202+351

[2]吕明贺.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深化[J].天津经济,2003,06:56-58

第7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 技术管理 影响 对策

一、企业战略与技术管理概述

1.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制定的所有战略、规划、目标的总称,企业战略包含了很多的内容,这其中包括未来发展战略、企业投融资战略、企业技术战略、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企业资源开发战略等,这些战略虽然侧重的方向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属性,它们都是对企业事务性、成长性、整体性的问题进行规划和筹备,也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的传统意义是指企业开展与科学化生产有关的一切活动,具体包括设备技术管理、统计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以及网络化技术管理等,经过思考可以发现,上述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都是企业积累的经验,而且把技术管理相关工作内容有与企业战略关联也较为困难。经过市场经济环境的洗礼之后,我国技术管理领域先后出现了创新管理、战略管理、研发管理等新的管理内容,这标志着技术管理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新时代的企业技术管理不再只是工艺技术、研发设计方面的管理,它将生产、人力、投融资、销售等事务进行了整合,体现出了一种综合管理的特征。

二、技术管理和企业战略理论分析

近几年来,在企业战略和技术管理相关领域不乏相关学者的研究车成果,“加强企业技术管理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十分有利”是大家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企业外部环境对其经营状态有较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发展走势也有关系密切,技术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外部环境因素,企业技术先进其在市场中就会变先出较高的竞争力,也会有较大的行业吸引力,更容易在未来的数年中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而对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则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任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技术管理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应该从属于企业总体战略规划,可以说是能够改变行业规则和结构的职能战略。国内企业如果想要全面开展技术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当前的发展战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与外界的切合度等对工作进行调整,企业的管理者也要通过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评估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技术管理和企业战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通才能向明确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三、企业战略和技术管理实现融合的方式

1.使技术管理能够融入企业战略规划中。

将技术管理整合到战略管理中应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确定愿景使命,技术管理融入到企业战略规划的前提是在愿景使命中充分体现技术管理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以技术为主要生产力的高新企业更为重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重视技术管理实际上就向内部和外部传递出了强烈的信号,并逐渐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企业文化,员工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因这种无形资产而获得增强,从而发挥团队作用来保证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战略分析,战略分析应重点关注内部环境评估以及外部环境评估两方面,企业可以先分析自己所处行业的生命周期,利用识别技术来完成战略分析工作,对不同生命周期的技术效能变化情况进行跟踪描述,识别评估关键性技术,确认自己的产品、生产力、核心技术在市场中的地位,此外,企业要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的新途径,调整自身的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来及发展战略要求;再次,战略的选择以及评价,主动参与模式是企业积极的投入资金搞技术研发创新,被动反应模式是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调动可利用资源做灵活的处理,企业选择何种技术战略实际上以一个严肃的战略决策过程,而且需要将相关财务指标及金融工具都最大程度的应用到战略评估中去;最后,战略的实施及控制,有关技术管理融入性的思考本身就体现出了企业对过程管理的关注,一些企业还专门建立起了核心技术研究小组,并将技术战略作为战略控制的关键性核心内容,值得关注的是,技术人员不能仅仅工作在企业一线,他们应该在董事会成员与管理团队中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层面与技术层面的有效结合,促进企业技术人员和职能管理人员的信息交流,缩小两个层面人员之间的差异,形成一个多功能、多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团队,不断提升公司战略和技术战略的匹配度。

2.调整战略来应对复杂的技术管理环境。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引擎,更是技术管理的核心内容,技术创新可表现为积极型创新、稳步型性新、体系变革型创新等,上述技术创新形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需要很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来进行选择。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全球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更是呈现出了一种间歇平衡和复杂性的特征,外部技术管理环境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对战略进行调整,战略调整的方式更为多样,这其中有渐进式变革、革命式变革、先应式变革、后应式变、决策内容变化、决策过程的变化等,企业使用何种方式来调整战略方向,实际上本身也是需要由内部管理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四、目前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技术能力获取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劣势,企业主要还是通过从外部引进的方式来获取生产技术,而往往只能解决企业短期的问题,很难获得长久利益,无法根本上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开拓多元化的技术获取渠道来提升内功,真正在技术创新上实现质的飞跃。当然,一些企业本身资金有限,在技术研发中做过多的投入也不太现实,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通国与国外企业的技术互动、与科研院的合作等形式来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此外,部分企业会采取技术并购的形式来获取新技术能力,但这会增加企业未来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企业在进行相关操作前必须有所思考。

2.技术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人才是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往企业进行技术管理时对研究经费投入的控制比较关注,但对人才的管理则缺少重视,很多企业甚至没有理解人才管理才是技术研发项目的根本核心,才是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最关键因素,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科技人才的管理较为松散。

3.技术开发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模仿创新到底属不属于正真的创新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所谓模仿创新模式其实就是对外来技术的一种加工、改造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此种模式实际上也只能保证企业短期利益的实现,不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然而纵观我国企业大多数还是选择了此种模式进行技术开发,这也是由于资金和市场给企业的压力所造成的。如何将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模式向自主创新模式引领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只有加强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我国企业真正迈向国际化。

4.技术管理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部分企业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组织管理方式的束缚,技术管理组织形式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绩效管理不能有效实施,这不仅会影响到研发部门及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会给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阻碍,所以,研发机构的组织运作方式必须有所调整,单一的职能组织需要加强灵活性。

五、企业战略对技术管理上的相关建议

1.企业要加强对技术能力的重视程度。

纵观全球企业发展态势,技术管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为此,企业管理层要重视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于产品生产技术能力有关的各种资源,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加技术创新资源及创新要素的投入,学习国际上知名企业的发展经验,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者对自主研发项目及引入改造项目等技术活动给予重视,并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加大对技术管理的投入,提高技术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企业必须提前判断行业未来五年、十年内的变化,并尽早规划出中长期发展路线,在企业内部开拓信息交流渠道、创造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内部激励机制调动全员的工作热情,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

2.不断完善企业自身技术战略。

企业的技术战略制定后并非一成不变,应该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所以完善技术管理、加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工作常态。溢出效益不一定会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利益,但却为我国企业未来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表现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将技术能力和企业战略有机结合。

企业技术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技术能力来做支撑,技术能力在给新技术开发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对技术活动行为造成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战略与技术能力相结合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其自身的技术战略在这种环境中也更容易实现,为此,企业要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利用自身的资源来拓展技术搜索渠道,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点技术环节,进一步探索、深挖与自身业务发展相匹配的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此外,如果行业内部技术并没有较大的变化,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完全可以通过现有技术来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现有技术进行渐进性调整会更为合理,这也可以达到优化产品质量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为企业长期市场效益最大化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南芳,南峰.企业技术战略的二维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

[2]郑梅莲,宝贡敏.技术战略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4):691-696.

[3]雷静,潘杰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自组织机制研究[J].科学研究,2009(9).

第8篇

日本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兴起背景与发展脉络

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是日本经产省借鉴美英等国技术路线图有关经验,从2000年开始研制的一种用于政府实施产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战略工具,并于2005年开始逐年,迄今已历经6期,受到了广泛关注。

1.日本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兴起背景

日本经产省实施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缘由,涉及进入21世纪后的日本经济、政治、科技、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1)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是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兴起的根本动因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制定了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重视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包括扩大教育投资和加强技术开发两个方面。90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好转,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为了使技术创新可持续地良性发展,及促进研究开发的市场化、事业化,需要从国家层面上明确创新成果的应用前景和技术重点,这就使得实施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成为必然。

(2)从通产省到经产省的转变是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兴起的体制性因素

2001年,经产省取代通产省成为日本内阁的新省厅。为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经产省亟须新的创新战略管理工具来辅助,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实施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是经产省促进日本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

(3)良好的预见文化氛围是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环境因素

从1970年代至今,日本已拥有30多年的技术预见经验,建立了从国家到企业的技术预见完整体系,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比及的重要因素。长期的技术预见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浓郁的预见文化氛围,这为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4)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路线图成功经验是关键性的外部诱因

技术路线图起源于美国汽车行业,20世纪七、八十年代,摩托罗拉和康宁公司先后采用了绘制技术路线图的管理方法。1987年,论文《摩托罗拉技术路线图过程》(Motorola’s technology roadmap process)中第一次使用了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这种说法。英国剑桥大学在总结发达国家技术路线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快速编制技术路线图的方法体系,这就是著名的T-PLAN。技术路线图的成功案例层出不穷,这使得经产省认识到应用技术路线图来实现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管理成为可能,经过借鉴和改良,战略性技术路线图被创造出来并应用于产业科技创新管理中。

2.日本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发展脉络

2000年,经产省开始编制战略性技术路线图,但并没有立即对外公布,直到2005年才首次公布,并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随后每年更新,6年来其内容在不断地扩展和丰富。

2010年,经产省公布了最新版本的《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10》,包括类,三十一个领域,其中不仅有对各领域技术开发的描述,还明确了与学术界各团体编制的研究路线图的关系,含有专利、论文及市场份额等参照数据,并有名为“Kamome”的检索系统,可进行领域间的相关分析、综合分类等作业。电子版全文可以在经产省的网页上阅览。

日本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体系架构与作用发挥

1.组成部分与体系架构

经产省的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是包括主体报告、产业应用指南、科研路线图以及提高公众认知的情景描绘在内的一整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解决方案,并不只是单纯的一份年度的路线图研究报告。

(1)年度的主体报告

年度的主体报告主要由综述、分领域研究成果及研究人员等部分组成。其中,综述部分说明了基本情况、应用案例以及技术俯瞰图等;分领域研究成果则按照设定的领域、子领域展开,每个子领域都按照情景导入、技术地图、技术路线图来展开论述。

(2)产业和企业应用指南

为了帮助产学研有关机构更好地使用路线图的主体成果,经产省以T-Plan为基础,编写了《活用技术路线图、促进不同领域融合的讨论方法手册》(C-Plan Ver. 1,2006年)。在积累了一些案例后,2007年又编制了C-Plan Ver.2。

对于要申请国家补助的单位,经产省编制了《新事业计划讨论手册》(2007),指导如何使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这就形成了《活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新实业(business)创出筹划的讨论指南》(IS-PLAN)。

经产省对《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09》的使用者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作为参考工具的利用是最多的。

(3)科研路线图

经产省还致力于支持日本机械学会、应用物理学会、日本化学会等团体的学术路线图的编制,形成了科研路线图。

(4)旨在提高公众认知的情景描绘

经产省编印了2025年系列情景描绘读本,用于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认知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有关成果内容和产业技术创新,进而提高公众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有关决策的程度。

2.作用发挥的主要方面

6年来,因有逐步完备的体系架构和持续优化的运作机制,作为经产省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战略性技术路线图作用发挥良好,主要体现在:

(1)支撑了产业科技创新预算编制

经产省担负着产业技术的研发管理工作,其中重要的一环是编制预算方案,这需要得到国会认可。预算是由各个支出项目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术创新计划(IPG)。战略性技术路线图为这些项目和计划作了描述,因此编年度预算时路线图就成为了重要根据。

(2)支撑了产业研发项目的立项决策

例如,当考虑“半导体集成电路未消化材料”项目时,从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信息通信领域”和“纳米技术领域”中,可以找到该技术的路线图,可清楚知晓该技术现在的开发程度,明确与文部科学省实施的“新一代电子装置基础材料”研究的关系、与产业界等实施的“纳米电子半导体材料”研究的关系,有利于准确地确定该项目的研究方向,避免重复和偏离目标。

(3)支撑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经产省通过编制C-PLAN和IS-PLAN,鼓励产业界积极应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来促进产学研各方围绕路线图实现知识融合、实施新事业计划等。此外,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检索系统可供各企业、学会等外部相关者使用,这促进了国家技术战略信息的全社会利用。

(4)支撑了基于创新链的知识创造、扩散与应用

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显示的是国家技术战略,实施基础研究的学术界、实施应用研究的企业也分别有自己的学术研究路线图、企业内技术路线图。通过三者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开发、实用研究之间的双向知识流动,加快新知识产出的速度和广度。

(5)支撑了公众认知产业科技创新未来前景程度的提升

依据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描述的技术发展趋势,日本政府2006年编制了5本描述未来日本社会面貌的宣传册――“2025年”系列情景描绘读本,让国民了解国家科研投资的用途和未来更加安心、便捷、舒适的生活。

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从2000年编制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到2005年首次公开,以及随后每年的修订来看,在日本,不仅是国家层面对战略性技术路线图非常重视,产业界与企业界层面也都在研究与应用技术路线图,这对我国技术创新和技术预见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1.在理念上,更深层次地去把握技术创新规律

从日本的实践经验来看,政府对战略性技术路线图面对未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主要的支持。但是,对于政府管理者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通常得到的信息是不充分不全面的,而路线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能够帮助管理者摆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困扰。产业界可以利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作为申请政府支持的依据,而政府可以利用它作为检查被支持者工作进度的主要手段。

另外,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可以给学术界传递未来产业研发的需求信息,使科研行为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使得政府对科研的支持更加有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同政府部门配置资源的重复性。

因此,在理念上,必须更深层次地把握技术创新规律,对创新链全过程进行整体、系统化思维,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创新实施战略全景图。

2.在方法上,要结合我国国情加以改进和创新

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涉及范围广泛,在方法应用上,要结合国情,加以改进和创新。

首先,充分运用文献分析、专家座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开展研究,特别是应首先理清各地科技创新资源分布情况,并最大程度搜集与目标领域有关的规划、情景与战略研究等资料。其次,对涉及的各类预见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跟踪其在面向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技术预见活动中应用的调整与优化。另外,可以充分应用软件和网络技术,建立可视化的编制流程与预见方法综合应用的演示系统,为将来开发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应用软件系统奠定基础。

3.在应用上,要面向政府科技创新管理需求

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是经产省开发出的一套用于支撑政府产业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应用上,要积极面向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重大和关键需求,围绕科技规划提出的任务布局,建构基于路线图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使路线图成为促进规划向计划转化、落实的重要手段,成为年度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成为年度布局任务、项目清单的一个重要来源;要持续跟踪规划的实施与推进,切实肩负起调整、充实和优化规划任务的重要职责,并结合战略评估,建立规划运作与实施的反馈机制。

4.在组织实施上,要重视相关工作的提升和支撑

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得到了经产省所属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等的大力协助,众多专家参与到编制工作中来,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民主化。《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10》比《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09》的835名专家又增加了39名。

随着我国近年来科研投资大幅增加和各地区技术预见工作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同时管理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也更为突显,一方面,对技术发展的前景缺乏战略性指引,有些研发成果没有获得更高层次的经济社会效果;另一方面,产业界和学术界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为提高技术创新的战略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提升预见工作,就需要重视相关工作的提升,积极应用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指导科技创新活动。

第9篇

企业战略管理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家、CEO所重视。一个企业假如缺少战略管理,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的航船缺失方向与路线的指引,其结果将是险象环生,难以顺利达到理想的彼岸,甚至是被浩瀚的大海所吞没。正如美国战略家伍德将军所言:“假如企业战略正确,即使其犯错仍会成功;假如企业没有战略或战略错误,即使做对了,也仍可以失败”。就目前中国物业管理企业的现状而言,“战略决定成败”的概率远高于“细节决定成败”。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通过正确熟悉自己,明晰企业的战略目标,规划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与战略方法,从而使企业得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打造物业管理行业的“百年老店”。

物业管理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必须在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战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正确把握物业管理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

企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物业管理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做好企业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竞争环境的分析,并以社会、行业大环境、大趋势为依据,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企业中长期发展方向,不断捕捉企业发展的机会,消除或减弱企业发展的威胁,强化企业优势、回避企业劣势。

珠海华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珠海市最早成立的物业管理企业之一。2001年,我们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企业已走过16年风雨历程,但是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管项目仅有10多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有800多万元。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上任不久的公司经营班子决定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在这一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公司在经济效益、企业规模、企业品牌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约增长了4倍,4个项目被评为“国优”,10多个项目被评为“省优”,并获得了多个各级政府颁发的荣誉,公司无论从规模、品牌、效益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前,首先要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做好宏观环境分析,因为这些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在进行宏观环境分析时,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即分析当时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法律法规建设、政策动向、司法执法情况、政府机构设置与改革、重要政治事件等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的变化及对物业管理市场的影响深度与广度;分析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对当地物业管理的影响;分析国家科技政策、科技体制、科技发展水平等对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装备水平的影响等。

其次,在进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方面,我们应着重把握如下六方面的趋势:行业政策不断得到完善,行业法制管理逐步健全。非凡是近年来国务院、建设部、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猜测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物业管理市场与行业将逐步走向法制化;房地产市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而进入高速发展期,并带动物业管理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导致物业管理企业优胜劣汰、存强去弱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客户现实与潜在的需求持续增长,客户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将不断增加;业主的维权意识、消费意识同步提高,必然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化;物业管理企业呈集团化发展趋势,跨地区、跨行业组建物业管理企业集团将陆续出现。

在做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进行行业竞争分析,即分析行业新进入者、顾客、供给商、替代服务产品、行业内现有企业对本企业的竞争与影响。

二、企业战略的制定

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我们拟定多个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其主要过程如下:

1.企业使命的确定:在确定企业使命时,我们借鉴了世界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把企业的使命定为“让全世界老百姓都能用上通用汽车”;韩国三星公司把企业的使命确定为“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最佳的产品与服务”。我们依据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把企业使命确定为“以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一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2.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企业战略目标通常考虑中远期目标,一般3~5年为中期目标,5年以上为长远规划目标。我们在制定企业[FS:PAGE]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条件和企业适应外部条件的匹配能力,把目标确定为经过努力“跳一跳”能够得上的目标。在经过充分的论证与评估的基础上产生的企业主要目标有:企业业务规模目标、市场主攻方向及占有率目标、人才发展目标、服务品牌目标、科技进步目标、利润目标等。

3.企业竞争战略的确定:我们在制定企业竞争战略时,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企业特质,制定了企业成长战略、竞争战略、品牌战略、服务优先战略、市场求存战略、市场业务占有率战略、专有战略、求胜战略、大势把握战略、资金战略等等,确定以“品质、诚信、专业、科技”取胜的总体战略思路。

4.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估和选择:进行战略多方案比较与评估,在充分比较鉴别各方案的优势、得失的前提下,选择真正适合本企业的综合战略方案,企业战略方案应包含不同的层次,如公司级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部门战略。

三、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完整的贯彻执行下去是企业战略管理成败的要害。

目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方案后,内部出现“你吹你的号,我拉我的调”的不协调现象,导致战略决策和实际执行的巨大偏差。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提高员工正确做事的能力,二是加强团队精神的培育,并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三是加强企业战略实施的监督。

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做出了若干事关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如改变了只为上级公司(发展商)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走出珠海,面向全国物业管理市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具有华发物业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精品战略、人本战略、社会效益优先战略);在服务产品结构上,突出发展高端住宅、写字楼、政府物业等;实施人才战略、品牌战略、科技进步战略、大力培育企业文化战略等。通过实施以上适合企业特点、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的战略,使华发物业走上了快速、健康、稳步发展之路,在短短几年内跨入了全国物业管理企业先进行列,成为珠海物业管理的一面旗帜,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物业管理十佳企业”。

参考资料:

1.华越,《浅谈我国物业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10篇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强创佳”奔小康和“四化”发展目标,分析研究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及各重点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战略重点及对科技的需求,提出总体及各领域今后5—15年科技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

通过战略研究,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来5-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二是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有所突破。根据*市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力争能凝练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

三是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以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战略研究的内容包含12个专题。

1、*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客观评价我市科技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结合实际,研究如何通过科技体制创新提高我市持续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四化”发展理念对科技的总体需求,确定未来5-15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基本任务、重点布局和战略途径。

2、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客观分析世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市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对科技的需求,明确我市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提出加速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我市基础应用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加强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分析世界性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趋势和我市现有条件与优势,提出应对策略、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专项;提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系统成套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

4、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需求,明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的类型及数量,比较我市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5、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我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明确我市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技术引进、二次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应对世界产业转移趋势,明确加速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研究分析几年内有望成为10个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

6、军民融合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现状,研究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和推进机制,明确军工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密切融合的切入点,确定军工技术民品化和民用技术军品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

7、旅游、商贸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旅游、商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商贸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和树立我市旅游品牌,加快商贸业发展的重大专项,研究加速旅游、商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城市公共管理科技问题研究。

为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新*,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综合水平,在分析我市城市安全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的现状与趋势基础上,提出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对策与思路。

9、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基于电子化、网络化的商务、教育、文化娱乐、金融、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提炼出影响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与思路。

10、基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研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明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重大科技任务,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置中需要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1、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市科技资源现状,根据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明确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提出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12、科学普及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

根据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分析科普工作现状,研究提出未来我市科普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研究创新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创新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三、组织设置与工作方式

战略研究工作由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一线优秀专家的作用,确保战略研究全过程的开放。要动员我市有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专家参与,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战略研究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一)组织设置

*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研究总体战略组共同负责战略研究的组织实施。

总体战略组主要负责规划研究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定规划总体架构,确定战略研究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对各战略研究专题组进行指导等,同时负责总体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联络组、文件组。联络组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工作,包括规划战略研究各专题组的协调,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总体战略组及专家顾问组之间的沟通协调,负责战略课题研讨会、论证会的召开及资料准备和整理等。文件组主要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方案的起草及文档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方式

战略规划研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和专题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与协作,其负责同志作为专题组副组长。专题组长根据规划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全面负责本专题的研究工作。在组长和规划办公室签订战略研究计划任务书后,专题研究的具体部署,研究人员的组织、资料收集和调研、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由专题组负责组织完成。

四、对战略研究工作的要求

规划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制定的核心和基础,直接服务于“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编制。

(一)战略研究的方法

----在对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做好技术预测,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局做出前瞻性安排。

----对我市科技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注意广泛调研,听取意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入手,找准科技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逐渐深入,不断总结和凝练,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与课题等。

----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并与其他省市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发展的地位与差距。

----加强研究的开放性,提倡大跨度、多视角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问题。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扬民主、鼓励争鸣,使各种观点相互交锋,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注意加强专题之间的交流,对于领域比较宽的专题,尤其是要注意系统研究和交叉融合。

----注重专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使专题研究工作做到宏观有序,并根据专题研究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专题研究方案和专题任务分解方案,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同时,在专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允许专题之间的合理交叉,但要加强专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沟通,以减少专题间不必要的重复,保持整个专题研究的完整性。

----专题研究应特别强调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力争为制定出一个有新意的规划奠定坚定基础。

(二)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规划制定的总体要求,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发展趋势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背景,以及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现状分析:在系统研究我市实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研究领域我市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问题,并与国内省市相对比提出我市的主要差距、阶段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必要的统计数据要求详实,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合理。

3、发展思路研究:根据形势和现状,研究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途径等,提出未来15年本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4个战略研究专题要重点提出未来15年发展目标,同时提出未来5年阶段目标;8个问题研究专题以提出未来5年目标为主,同时展望未来15年发展目标。

4、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研究:根据目标和需求,研究本领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与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关键技术和重点、以及重大项目等。

5、政策措施研究:研究为实施上述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保障、条件、环境等建议。

(三)专题研究报告形式

各专题研究任务完成后,须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1、专题主要研究成果与总报告摘要;

2、专题研究总报告;

第11篇

刁兆峰,山东省定陶县人,出生于196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93-1998年任武汉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1999-2002年任武汉工业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2002年起任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

社会兼职。中国建材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武汉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汉阳区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当代企业发展顾问中心副主任及首席战略咨询专家、广西工学院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新产品、新技术项目评审委员会、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和武汉市招投标评审委员会成员。

从事领域。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企业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领衔讲授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于2008年荣获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并连续3年(2006、2007、2008年)被学生网选为“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另为校内研究生和MBA学员讲授《高级管理学》和《企业战略管理》等学位课程,获得一致好评。主要研究方向有二,一是企业战略创新及其管理,主要探讨企业战略创新模式与途径、企业战略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其风险管理;二是企业持续成长及其管理,主要探讨企业持续成长障碍、企业持续成长机制、企业持续成长评价,以及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机理与模式等。

研究成果。近年来,在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和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3部,作为编委会主任编撰出版“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系列教材”(14部)、和“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18部),并多次再版,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湖北大别山区建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集约化经营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京珠高速公路公司化、商业化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近年来曾多次参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策划与管理咨询工作,并为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举办《论执行与执行力》、《企业持续成长的门槛及其克服》、《21世纪管理发展新趋势》、《企业战略发展新思维》、《企业战略创新的逻辑与途径》等学术讲座几十场,并获得普遍好评。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企业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化与动态化。因此企业战略管理更加关注外部宏观环境变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以发现企业发展的新机会和避免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外部宏观环境分析,常用PEST的框架进行分析。PEST分析是利用环境扫描分析总体环境中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与技术等四种因素的一种模型。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做强、做大,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对其至关重要。“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等,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发展规划。笔者将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以对同类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加以指导与借鉴。

1 政治法律环境

1.1 国家政策扶持拓宽发展空间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医疗器械的战略地位,因其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1年11月15日,我国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十个部门联合制定并了《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重大新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为核心,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次年1月18日,科技部又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医疗器械产品发展重点方向、重点任务布局和相关的保障措施。预期到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器械市场预计将近3400亿元。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而我国仅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可见发展空间很大。

1.2 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有效 医疗器械产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安全,国家监管严格,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临床试验、使用和服务等的整个医疗器械产品生命周期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要求的规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就对我国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及监管等均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条例》又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规章,以令形式。现行主要的医疗器械规章共有11个,具体如下表。

医疗器械法律法规的健全,为医疗器械生产、使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健康发展,并保证了人民安全地使用。

1.3 新医改带来新机遇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当前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规划明确了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①“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②“到2015年,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将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并实现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做到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因地域、资金等因素影响,限制了其发展空间。目前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7%,却承担着全国近60%的诊疗数量。因此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如何研发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产品并能销售出去,是一个新的挑战与机遇。

2 经济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居民收入也随之增长。2011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201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8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1574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81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7291万人,增加4028万人。截至2012年9月底,264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5%,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有了基本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有所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也有新进展,表明医疗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不只停留在治疗层面了,更注重日常保养和早期预防,对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3 社会文化环境

人口因素是影响医疗器械宏观环境的主要因素。人口的数量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及人口流动等因素直接影响医疗器械市场需求。2011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3.7%,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1%,表明我国目前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长期的医疗护理需求增强,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因此未来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家庭消费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4 技术环境

医疗器械是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度的创新性、集成性。其发展代表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综合实力,对多个领域的技术发展有着较强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4.1 技术复杂、科技含量高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器械工业技术聚集着大量高新技术,如现代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放射技术、激光技术、核技术、磁技术、检测传感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涵盖了物理、电子、机械、光学、生命科学及网络等学科,因而医疗器产品是多学科的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又是交叉边缘学科知识的集合。

4.2 行业模式影响 如今我国生物智能、机器人智能有了很大的突破,我国未来医疗器械将向更高科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家庭的医疗多元化与微创医疗器械的需求,开启了微型化、智能化、便携化的医疗器械研发新局面,以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及远程医疗。

通过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分析,为企业根据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提供了有利因素。

参考文献:

[1][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王智慧译.战略管理 概念与案例[M].第1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刘志刚,谭云清.战略管理――理论、案例与盈利模式[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收,毕少菲.企业战略管理――战略选择与核心能力[M].2003.

[5]于文明,侯书森.企业战略管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6]金兴.医疗器械营销实务[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菲力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十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