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设备管理论文

企业设备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02 05:11: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设备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设备管理论文

第1篇

一、烟草企业设备精益化管理体系

1.烟草行业设备管理精益化管理体系建设思路通过对烟草企业现有的设备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精益提升,通过体系化、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过程,以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为抓手,以资产全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管理目标,对设备进行技术经济综合管理。通过四个转变的持续改善进程,逐步建立烟草企业设备精益管理体系。总体可归纳为“三个转变、三个可控”,即由单纯技术管理向技术经济综合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松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追求“状态可控、过程可控、成本可控”。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由忽视成本收益的纯维修型管理向追求设备一生最佳效益的技术经济综合型管理发展。以设备的一生为研究和管理对象(LCC),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把设备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折旧和报废一生的全过程作为研究和管理对象。(2)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的精益管理转变,以TPM、CBM、工业工程、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技术方法,改进现有设备管理体制和作业标准,通过全员、全系统、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控制运行成本,减少浪费,追求设备综合效率最优,充分发挥人员、设备和物料的效益。(3)由定期维修为主的计划维护向状态维修、预知维修发展。积极利用状态监测、信息技术、健康管理等新技术、新工具,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企业整体的预防性维护水平,有效保障生产顺行。(4)由狭义的专业化管理向涵盖能源、环境、测量、安全的综合性管理转变。不仅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保障职业健康、安全生产、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2.烟草行业设备精益化管理体系建设措施烟草企业设备管理精益化是一项系统性和探索性工作,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烟草企业建立设备精益化管理体系需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设备管理精益化六点指导意见,借鉴青岛卷烟厂“六精管理模式”的标杆水准,吸收LCC全寿命期综合管理的理念,融合TPM、RCM、CBM等精益管理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全员化、精细化、流程化、数字化”为原则,用体系化整合设备管理要素,用信息化固化和落实管理体系,用精益工具持续改善管理水平。在企业发展战略和QEO管理体系框架下,按照“目标策划、运行控制、检查评价、持续改善”PDCA四个环节主线,对设备管理体系的“目标方针策略、标准规范、管理要素、业务流程、管理工具方法、KPI指标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总体优化设计,将质量维护、测量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内容有机整合,统一设计,逐步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体系进行有效支撑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相结合的设备精益化管理体系。(1)精确数据管理。依托信息化,根据设备管理绩效、设备状态评价、设备维修决策等工作需要,建立设备数据中心。以CIMS系统统一编码为基础,以单机台为对象,通过系统集成接口和人工录入方式,收集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成本、技术状态和效能元数据。统计核算机台、机型、班组和部门相关指标数据,为设备状态分析、故障预测、大(项)修和设备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提供全面量化数据支撑,挖掘数据最大值。(2)精准状态预测。通过深入分析设备技术状态、运行效能数据,对设备状态进行精准预测,在准确的时间对准确的部位实施准确的维保活动,提高设备维护保养决策性,消除过度维修,减少设备运行故障,提升设备运行效率,保障设备稳定运转。构建状态检测体系,对设备加工过程质量、产品质量、原辅消耗、运行效率、故障率等效能数据进行检测;对设备振动、温度、电流和配合精度等技术状态进行检测。通过对设备状态的分析、诊断与预测,为设备维修、技术改造等决策提供量化数据支撑。(3)精心维护保养。通过设备分类分级管理,系统识别关键设备、功能单元和状态控制点,建立针对功能单元、控制点的维修策略和技术标准体系。以设备状态控制点有效受控为目标,将设备操作、维修和技术人员进行系统整合,建立设备三级预防机制。通过作业标准可视化(SOP)及培训,强化维护人员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信息化和移动终端工具,合理分配保养工作任务,实现设备维护保养精细化、规范化闭环管理,实现设备状态可控。加强设备故障数据统计分析,对设备维修策略和技术标准体系进行持续优化完善,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4)精算成本控制。在保证产品质量和运行效能的前提下,精准分析成本数据,确认维持成本构成和改进方向,细化维持费用定额管理,提升费用控制水平。建立模拟利润中心,明确价值导向,梳理管理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备件、供应商和节能降耗等管理,使成本控制精细到设备维护各个环节。(5)精实绩效管理。按照《中国烟草总公司卷烟工业企业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依托信息化,结合创优对标、“管理创一流”活动,构建设备绩效“一库两标三评价”(KPI指标库、创优对标、目标管理、维护质量评价、机台健康评价、设备管理综合评价)模型,深化行业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用。通过细化指标、突出评价、强化考核、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设备管理积极性,提升设备维护保养质量,保持设备稳定高效运行,引导全员现场改善,消除各环节浪费,持续提升设备管理效能。(6)精干队伍建设。通过建设人才成长跑道、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健全激励机制,为不同层次、不同工种、不同需求的员工提供条件,让员工在企业的环境中、工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我尊严。操作工与设备人员之间建立起互相促进、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环。

二、依托信息化让设备管理体系落地

如今烟草企业推行的体系繁多,在推进过程中往往上下分层,体系无法落实到基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设备管理信息化是科学管理的关键举措之一,通过信息化系统,让体系落实到基层,固化设备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设备管理体系建设的推进过程中,起到了承接和支撑的重要作用。(1)宝鸡卷烟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底层数采系统从各种设备采集数据,应用MES(制造执行系统)作为中间执行层,上层管理系统建立了ERP管理系统,实现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2)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严格按标准和规范采集设备基础数据。将设备台账、设备技术标准等设备基础信息按照宝鸡卷烟厂现行执行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录入,保证了信息化系统运行切实有效。(3)重点解决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信息系统底层数据采集是否全面、准确、真实直接影响到设备的科学管理。为此制定相应的数据采集的标准和规则;认真分析数据采集的门类、类型、名称;采集的频率和频次,数据的精度等;尽可能利用现代烟草设备自动化水平,从设备自身采集现场信息,减少人工录入数据数量,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内信息录入和采集的检查、考核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4)实现设备运行信息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现有工业控制及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实现各类设备数据采集系统、设备监测技术系统、数据分析技术系统、生产运行控制和管理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联及有效集成,实现各类管理的、离线的、在线的、工业控制系统的各类数据信息与设备运行相关数据信息的关联分析,使数据采集、传递、集成和分析技术成为实现设备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技术方法和持续提高的基础。(5)认真研究各类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应用。积极应用设备运行数据和维护维修数据,包括所有与设备相关的运行数据、故障数据、过程消耗数据、维护费用数据等,并与维护维修工单、单体设备以及预防性维护计划建立数据联系,使维护维修管理及其费用和价值能得到准确获取及分析,支持预算、计划、维护维修管理、成本追踪和分析、管理价值评价和分析以及持续改进等,指导设备科学管理、科学决策。(6)要注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首先,企业内部各个信息系统互通互联,把目前的ERP、MES、设备点检等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形成有机的整体,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其次,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与行业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接,实现数据的上下互通。(7)加强设备信息系统应用,通过设备信息化技术,提高设备保养、点检、维修等管理水平,通过设备信息系统建立设备故障快速报修,将设备故障信息及时传送给维修人员,降低了设备故障的等待时间。

三、结语

烟草企业建设设备管理精益化是提升烟草企业管理水平、发展转型的需要,是挖掘烟草行业发展、发展潜力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烟草企业设备精益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将增强烟草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烟草企业的形象,为实现烟草行业上水平、创建优秀卷烟工厂的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作者:杨斌郭涛常建宏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卷烟厂

第2篇

1.1管理制度不完善

众多的生产型企业都将企业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使用方面,基本上没有将设备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就现阶段的管理制度来讲并不完善。一些企业并没有对机械设备建立技术档案,并且购买的设备不作入账,造成了管理工作的不及时。甚至在某些国有企业中将设备转移他用或是将设备直接卖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财产的损失。一些生产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管理人员过少、生产人员偏多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都将工作重心放到了抓生产、要产量、要质量上,造成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有所忽略。

1.2机械设备配置不正确

在生产型企业中,经常会出现机械设备配置不恰当的情况。机械设备的购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合理地购置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在生产机械方面的支出,对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很大帮助。但是在某些企业中也经常会出现设备老化却得不到及时更换的现象。这就给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生产型企业中对生产线上的某一机械进行更新时,不能单纯地考虑新机械或是旧机械中的某一个,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所以对于企业来讲,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地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在满足生产计划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地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

1.3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

对生产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护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由于生产企业中的机械设备几乎一直处在工作状态下,容易造成设备老化现象,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计划的安排。对于企业中相关设备的操作人员来讲,也需要对设备的保养工作进行定期的培训与学习,并促使其养成以养护为主、以维修为辅的思维方式,将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与企业生产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使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机械设备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有效地控制机械正常工作中的损耗,防止设备出现提前“退休”的情况。

2、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方法

大多数的生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的时效性管理,因此,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也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的加强。在企业进行机械设备采购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选择一些使用寿命长、质量好、性价比高、适合企业发展的机械设备,同时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也考虑到其中,尽可能地选取具有较高可靠性、节能性以及安全性的机械。

2.1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

在正常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可以切实地增加机械的生产率。并且在企业对机械设备选择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控制企业对设备的购买投入,使得生产型企业的资金可以被充分利用。同时在对机械设备的选择过程中,一些经济实力不足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使用租借的机械设备来进行生产,使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投入,同时也可以减少管理费用的投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设备的管理可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2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与管理

通常情况下,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对设备的科学、合理使用,并且强调企业生产机械设备的综合利用率,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为企业创造高的利润,是生产企业设备管理的核心。

3、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

第3篇

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质量对供水质量、居民日常用水、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保养维护,确保机电设备的稳定运行,避免机电设备出现重大故障,引起供水企业停产的现象。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还能有效地提高机电设备的整体性能,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同时还能为设备操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加强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供水企业要提高机电设备管理意识,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全面、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将管理制度落实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实现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供水企业要建立规范的设备操作流程,确保机电设备在使用、维护、检修等方面都有据可依,供水企业还要建立可行、合理的奖罚制度,对表现积极、严格按照设备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从而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并保证工作人员能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机电设备操作。

2.2加强机电设备技术管理

供水企业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时,要特别注重机电设备的技术管理,加强对机电设备的配件匹配、设备安装技术标准、设备运行技术参数等的管理,并注重对机电设备技术文件的管理,从而保证机电设备能安全稳定的运行。供水企业机电设备技术管理主要表现在机电设备的型号规格、额定技术等符合实际生产的需求,能满足供水企业发展需求。供水企业在对机电设备进行技术管理时,还要对传感器、测量仪器等进行管理,确保测量仪器、传感器的精度符合相关规定,从而为供水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供水企业在安装机电设备前,必须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设备的各项技术标准进行检查,确保选用的机电设备符合供水企业的实际需求。在进行机电设备管理时,管理人员还要注意对机电设备的配件、备品等进行检查,确保各配件、备品均与设备的规格型号相符合,避免机电设备发生故障后,由于缺乏必要的配件、备品,对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对于使用年限比较长的机电设备,要对其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掌握机电设备的更换情况,并做好配件、备品等库存保障工作,确保检修人员对这些机电设备进行检修时,不会出现配件、备品不足的现象。

2.3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

只有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才能确保机电设备的稳定运行,因此,供水企业要加强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在机电设备使用期间,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措施,消除机电设备受到的外力损坏,避免机电设备的安全受到威胁,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供水企业机电设备比较多,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各不相同,并且其运行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机电设备,供水企业要采用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如将供水企业的机电设备分为电气类设备、机械类设备、危险类设备、压力容器类设备等几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方案,从而为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提供保障。

2.4加强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对设备的安全运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供水企业必须加强对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确保机电设备时刻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供水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日常维护观念,加强对机电设备的保养管理,并根据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制定合理的检修计划,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检修,发现故障隐患后,要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用在供水企业中,供水企业可以采用温度检测、振动检测、磨损检测等先进的技术,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全面检测,并预测机电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然后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地减少供水企业机电设备故障发生率。

2.5加强过程控制

供水企业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机电设备进行过程控制,能有效地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的过程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其中事前控制是整个过程控制的基础部分,也是过程控制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做好事前控制,才能为过程控制的效果提供保障;事中控制是指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确保各个环节都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事后控制是指对整个过程控制进行分析、总结,为下次过程控制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以水厂机电设备安装为例,在事前需要对机电设备的设计、型号、经济性、继电保护可靠性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时,要对设备安装、调试等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各个环节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机电设备安装完成后,要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试运行记录等进行认真的检查,确保机电设备正式投运后,能安全稳定的运行。

2.6人员管理

在供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由于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工作责任心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操作人员进行管理时,有很大的难度。供水企业在对操作人员进行管理时,要从技能水平和思想教育两个方面入手,供水企业的机电设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到电子、机械、光学等多个领域,供水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同时供水企业还要定期对操作人员及设备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强化操作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确保设备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备操作、维护、检修,从而为机电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3结束语

第4篇

质量管理论文2400字(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保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能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测量并且进行科学的解释以及综合运用的过程。环境监测主要是服务于环境管理,因此,较高的环境监测质量有利于我国的环境管理,有利于对污染源的控制,有利于正确进行环境规划。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境保护

引言

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对于环境进行监测以预防灾害,到如今的环境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无不体现了对于环境管理的重视。随着社会观念的发展,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环境监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滞后现象,对环境保护造成了影响。因此,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成为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1环境监测的概述

所谓环境监测,指的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态势进行监督和检测。其主要通过对某些能体现环境质量的典型数值进行测量,从而掌握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集中于污染成分、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这几大方面,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主要可分为物理污染监测、生物监测、土壤监测、水质监测和空气监测等。环境质量监测是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指的是对各类环境要素的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态势进行监测,并评估相关措施的执行效果,判断环境标准落实情况,并集中整合质量监测数据,从而判定特定范围内环境污染综合状况及其发展态势[1]。

2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管理队伍整体职业素质有待提升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任务量较为庞大,故有关部门所需投入的资金也较大,而长期的经费短缺问题,致使一系列工作难以有效的落实下去,长此以往,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人才资源的不足,始终是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作内容的不断增多,人才资源的匮乏,导致一些实际矛盾的产生。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也就无法提供保障。受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许多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重点放在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上,对现场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往往存在忽视的情况。

2.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就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关法律法规,尽管如此,这些法律法规更多的是宏观层面上的。而对于更加具体的问题如责任划分和执行细节办法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规定。此外,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交错的问题还有待于给出一个更为清晰的划分。

2.3环境监测资金不足

现如今,虽然环保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也调高了环境保护与监测的经费投入。但是,由于环境监测行业的特殊性,使得购置相关机械设备、维修以及监测的成本非常高,并且日常成本开支也很高,政府提供的资金并不能使得监测系统有效运转,许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了环境监测任务也不能及时有效执行,监测数据及信息也不够精准,达不到信息分析的基本需求,对后续信息分析结果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2]。

3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建设素质型人才资源队伍

要想在基层有效实施我国环境检测办法与工作,就要通过精确的数据与科学的分析来指导工作,因此,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定期专业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建设素质型的人才队伍,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通过专业队伍的建设,才能够从人力的角度使基层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而强化学习的过程,也能够使工作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升,将环境监测工作更加经验化、技术化,推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我国相关科技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质量的保障。

3.2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

环境问题当前已经受到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可以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来帮助解决现下我国环境监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更多细节问题进行明确划分,如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环境監测各环节中的具体职责,做到各项事务能有专人负责,能准确找到责任部门。此外,还应当对环境监测工作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相关解决方法给出清晰的规定,以明确实施方法、划清实施责任界限。具体操作办法可以是依照从国家到区域到地方的标准来划分出一个等级,这个等级的划分能够保证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对区域及地方的环境数据进行更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3创建专项监测控制经费

高效的环境检查管理机制的运转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只有拥有了专项经费,才可以为该管理机制提供更加先进的设备以及人才,从而全方位的提升环境监测成效。为此,国家应该考虑设置专项经费,并且安排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员控制该专项经费的资金流向。在相关部门获取到该专项经费后,要善加利用,合理运用到设备采购、维修以及专业人才的引进上。实现专项经费收支合理化、细致化,并且将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针对挪用公款的员工给予严厉的惩罚。此外,在创立该专项经费时,还可尝试性地与污染企业以及各环保单位展开合作,旨在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应基于技术与设备的条件,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设更具有专业素养的团队,从多个方面促进整体专业性的进步,才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自身,处理好内、外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为环境监测质量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质量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探讨论文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将会以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意义以及当前水质采用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强化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相关举措与解决方案进行初步的研讨与分析,希望对环境监管部门起到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水质保护;环境保护

相关部门在治理水体污染,监控水质变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监测结果与水体实际状况不相符的问题,同时,相关监测人员在对水体进行采样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很大的误差,进而导致环境保护部门在实施相关治理工作时,缺少足够精准的数据凭证,治理效果与方向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强化水体污染治理工作,首先就要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

1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意义

当前,治理水体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水质监测也成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真正核心。监测人员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质监测工作,可以快速有效的获取水质真实数据,可以让环境保护部门以及水污染治理工程拥有更为明确的方向,是实施高效水体污染治理工作的前提。在水质监测工作中,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水质采样过程,而采用过程对于最终结果有着最为直观的影响,所以,各级部门以及水质监测人员,需要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技术,更为认真负责的态度,使用专业技能完成水质采用工作,确保最终采样所得到结果可以真实反映水体现状。总而言之,水质采样工作的质量好坏,是影响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核心,更是实施系统化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

2当前水质采样工作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2.1采用工作中的设备检修问题

环境监测人员在对水质进行采用过程中,需要专业设备来保障总体工作的稳定,因此,采样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将会对采用工作所获取的数据以及采用进度造成直观影响。现如今,水质采样设备可以对水体的温度、酸碱度等各类基础数据进行持续性监控,并且,有些较为先进的设备,也可对水体的中的成分进行有效监控,而这些数据就是后期实施环境保护策略的有力凭证。但是,水质采样设备的总体技术标准较高,要求操作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并且,其在运行过程中,也要进行必要的检修与保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采用结果的精准性,保持监测过程的平稳。但是,在当前的实际采用工作中,相关设备的工作状态往往被人为忽视。虽然部分监测人员也会对监测设备进行检修工作,但是,其检修过程没有按照专业流程来实施,且检修频率很低,存在这很大的局限性。这种现象,不仅让监测结果失真,也让监测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大打折扣,不仅无法为环保部门提供治理凭证,还会造成设备资源的额外消耗。

2.2水质采样工作中采样点选择不够合理

水质采样工作对采样点的位置选择有着一定的要求,采样点需要符合相关采样技术的基本要求,同时,采样点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采样点的管理也对最终的水质采样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只有那些具备代表性的采样点,才能确保水质监测工作的科学有效性,才能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更为具体的数据凭证,促进地区环保工作的有效进行。当前,很多水质监测人员在实施采样点选择过程中,缺少责任意识,对采样点的位置并没有进行科学考量,单纯为了节省时间,采样点的位置极为随意,不具备代表性,大幅度降低了水质采样工作的总体质量。水质采用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后期的调研以及长期性监控,如果前期监测人员所设置的采样点不够合理,且没有对采用点进行有效管理,一旦采样点的周边环境出现较大幅度的改变,将会对后期的长期性监控工作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

2.3采样后的水样保存与运输问题

水质采样后,需要将所采集到的水样送至专业检测部门来进行深度检查,因此,水样在运输与保存过程中,需要保证水样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自身所具备的相关特性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改变。通常情况下,监测人员在完成水质采用工作后,会对所采集到的水样进行科学管理,会在其内部添加适量的固定剂来完成水样的整体保护,并对其容器进行安全管理,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破损。但是,再是水样保管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按照要求来对水样进行高质量保管,水样在采集后被随意摆放,进而导致水样保存过程中发生水质变化,最终检测数据无法真实有效的反应采样点附近的真实水质状况。并且,很多水样的运输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外界因素对于水样性质的影响,进而导致水样整体数据失真。

3强化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与解决方案

3.1让前期的准备工作更为有序化

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需要覆盖水样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采样过程到最终的数据监测,每一个环节都是监测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因此,想要确保水质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首先就要保证采用实施前的准备更为充分。根据行业经验,为了让准备工作更为有序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3.1.1技术学习

在实施水质采样工作前,相关部门需要对参与采样工作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真正了解水质采样工作的重要意义,熟知采样方案与规范,并可熟练实施采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3.1.2设备学习

水质采样工作需要专业设备来配合进行,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让每一个监测人员对所有监测设备有着足够的了解,熟知设备的规格、型号以及工作过程,并可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来判断采样过程是否稳定,并需要其具备一定的设备保养与检修能力。

3.1.3其他保障

采样过程中,水质的保存容器需要符合具体的采样工作要求,所要使用的药品以及其他材料等都要符合具体的采样规范。

3.2强化设备检修与保养工作

采样设备的稳定性对于采样结果有着至关的影响,因此,负责水质采样的部门需要强化设备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设备检修与保养机制,明确设备使用规范,明确每一位监测人员的具体职责。监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由专人负责,并严格遵照相关使用规范来进行,同时,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状态进行详细记录,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与保养周期表,确保最终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此外,实施监测流程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强化对水样保管容器的管理工作,确保容器的材料不会对水质,确保容器在保存与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确保容器内壁的清洁度。

3.3科学管理采样点

水质采样点的选取,需要监测人员进行综合考量,严格遵照相关监测方案,并从技术角度出发,仔细判断每一个采样点是否符合标准。监测人员在确定采样点位置后,如果想要更换,必须要依照相关规范与技术来进行。采样点完成定位后,需要及时进行拍照,并交给审核人员进行检查。采样点的选择过程中,污染源常常被忽视,同时,环保部门所实施的净水工程也会导致采样的水质不能综合反映水质的整体状况,因此,监测人员需要对采样点的周边工况进行细致排查,确保采样的代表性。

3.4确保水样在保存与运输过程中的稳定

水样在保存与运输过程中,需要对保存容器进行有效固定,使用特定的减震材料。为保证水样在运输过程中,其性质不会出现改变,需要及时添加相关药品或稳定剂,添加过程需要严格遵照操作规范。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冷藏的水样,需要确保冷藏箱内部温度的稳定。同时,在运输过程中预防环境因素對于水样的影响。

第5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水电行业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力亦随之不断增强,施工企业理念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干一项工程”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经营一项工程”。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不断加强自身项目管理水平,形成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运营机制,抓好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优化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潜力,是企业在水电行业中低成本竞争制胜的关键所在。

0引言。

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项目管理的永恒主题之一。本文力图从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角度阐述成本控制的几点看法。

1开源节流。

作为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部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一是要认真履行已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争取最大收益;二是要强化物资设备管理和劳务分包管理,提高施工质量,降低物资消耗,节约开支,是为节流。

1.1开源、增收。

开源、增收措施的业务对象是业主,要以三个方面为重点:承包合同、优势单价、技术与造价有效结合。

(1)合理利用承包合同中有利条款。承包合同是项目实施的最重要依据,是规范业主和施工企业行为的准则,但在通常情况下更多体现了业主的利益。但这并不是说成本控制人员在合同条款有效利用方面无所作为,合同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和公正,汉语语义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也造成了部分合同条款可多重理解或者表述不严密,个别条款甚至有利于施工企业。这就为成本控制人员有效利用合同条款创造了条件。在合同条款基础上进行的变更索赔,依据充分,索赔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建筑招投标制度的实行,施工企业中标项目的利润已经很小,个别情况下甚至没有利润。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否依据合同条款进行有效的变更和索赔,成为项目能否赢利的关键。

(2)合理利用优势单价。优势单价是指中标项目中利润空间比较大的合同单价。众所周知,我们在投标的过程中,为中标后谋取更大的利润,会采取不平衡报价的投标方法,尽量提高变更可能性较大(主要指增加工程量)的项目的利润空间。这些利润比较大的合同单价就是我们的优势单价。

合理的利用优势单价,就要求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利用设计变更等条件,增加优势单价的工程数量,从而谋取更大的利润。

我们知道,工程施工中实现设计意图可以有多种的方式,它们各有优缺点,常常是多选一的问题。例如基础工程,我们可以采用浆砌块石、浆砌片石、干砌块石、片石混凝土浇筑等多种方式施工,均可以达到设计的要求。当然上述方案有的造价高,有的造价低,有的施工速度快,有的施工速度慢。施工企业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应尽量选择利润空间大的方案进行施工,充分利用优势单价,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技术、经营紧密结合。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一直是成本控制领域重点强调的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没有达到制度化的程度,甚至存在严重的脱节。

技术与经济紧密配合应体现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对于如何确定项目施工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单位在施工经验方面与施工单位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确定合理的设计变更方案时,往往要充分征求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的意见,甚至会要求施工单位技术人员首先提出设计思路,这就为施工企业谋取合理利益创造了条件。而技术人员因自身工作特点的限制,所编写的施工方案偏重于考虑方案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虽然能够完成设计要求,但从成本角度考虑,却不是最优化的,甚至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大大地缩小了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忽视了方案是否能够实现企业的利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控制人员参与施工方案的制订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而言,技术人员应首先提出能够达到设计意图的几套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比较论证,并将论证的结果作为确定施工方案的量化依据。施工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应在便于施工的情况下实现利益最大化,避免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情况出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对于提高企业效益是最为显著的。上述第(2)条中,建议业主采用片石混凝土浇筑基础的例证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1.2节流、节支。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要做到节流、节支,首先必须推广项目成本核算制度,利于降低消耗、节支增效,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人、财、物的配置入手,据工程施工实际考察结果反馈,结合行业统一定额,制定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成本核算定额,逐级进行部分成本核算和全成本核算。②实行多种分配方法,对主要工程的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和管理费进行核算与分析,人工费管理实行基本工资、产值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结合;材料费管理实行以内部核算定额消耗为基准,严格控制采购库存量。③机械费的管理实行以设备运行费为基准,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率。④把主辅材料消耗水平和费用支出与完成工程量挂钩,严格进行考核奖罚,从而增强作业队的成本核算意识,做到减少超挖、节省材料、提高工效,同时,在各作业队建立利益激励机制,设立目标激励奖和安全质量专项奖。⑤在实施核算制度过程中,逐步建立成本分析的核算反馈制度。由财务部门对工程的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成本核算,分析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经济效益和利润状况,反馈信息用以指导施工生产,完善成本核算操作程序。同时,应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如施工工期、进度安排等),适当调整定额,实施成本核算、定额分配等。

这样运作的益处有三个方面:一是明显降低材料消耗,直接成本减少,过程控制严格;二是实施阻力小,能够循序渐进,边摸索经验边进行,为全成本核算和采用其他成本控制方式打下基础;三是使人力、机械配合等各项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增加了分配的透明度,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企业理念的培养。

节流节支的重点工作是加强项目材料费用和劳务分包费用的控制:

(1)材料费用控制。材料费用在项目成本中往往占有很高的比例,通常情况下不低于50%。材料费用控制是指对施工项目消耗的物资材料进行数量和价格控制,将物资材料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是成本控制人员的工作内容之一,本文进行重点阐述。

一般说来,施工企业现在对材料消耗数量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限额领料”。根据此额度分阶段控制材料消耗数量,确定材料消耗的额度。限额领料中的“额”,通常都理解为定额,即根据定额数量确定消耗数量。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比较片面。材料消耗数量当然要参考定额消耗量,但不能完全机械套用。首先,施工项目的差异性决定了定额无法全面反映不同的工程特点,其次,定额是社会劳动力综合平均水平的表现,管理水平不同的施工企业,相应的材料消耗水平也是有区别的。定额的材料消耗数量甚至材料种类不是适用所有具体的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还可能差别很大。所以,作为一个成本控制人员,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参考定额数量,合理确定材料消耗额度。

计算材料消耗额度的工作量很大,对成本控制人员的要求很高,成本控制人员除了熟悉定额和现场情况外,还需要了解施工工艺,常常出现商务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目前通常采用的解决措施有两个:一、将材料消耗量的计算工作转移到工长,这样一来解决了商务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二来也促使工长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施工成本方面,增强了材料节约意识。但也存在工长为避免施工材料紧张,影响施工进度,将材料消耗额度放的比较大不利于材料消耗控制的问题;二、分主要部位进行材料消耗数量控制。分主要部位进行材料消耗数量计算是将工程分成几个主要部分,以这种方式对限额领料进行简化,减少了成本控制人员工作量,但控制工作不够细致,易造成材料消耗超耗,所以必须配套现场检查措施,杜绝浪费现象。

建议采用的材料消耗数量控制方式:根据项目特点分块,以块进行消耗量控制,块的范围不能过大;要求工长在提出材料计划的时候进行材料计划数量的计算,并附上计算书,供技术人员审核。成本控制人员审核的主要内容是工程数量是否正确,以及材料损耗的额度是否合理。其中,损耗额度的审核比较简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工长加强协商就可以了。但审核工程数量是否正确的工作就比较烦琐。笔者建议项目成本控制人员提前抽时间集中突击计算各个部位的工程数量,并按照部位编制成表格形式。这样,审核材料计划确定材料消耗额度的工作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

当然,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必须配套一定的奖惩措施,节约了要进行奖励,非必须原因超耗浪费要承担责任,提高节约意识及积极性。建议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可制订具体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控制采购库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能,修旧利废,降低库存。

(2)劳务分包费用的控制。纯粹的劳务分包费用在项目成本中的比例比较低,通常情况不超过15%。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劳务分包费用通常会包含一部分施工企业不易进行控制的小型机具和易耗材料费用,增加了一定的费用控制难度。施工企业进行劳务分包的时候,除了劳务谈判确定分包队伍外,经常采用招标方式确定劳务队伍,这样对项目部以合理低价选择优秀的劳务队伍是有利的。

在这里要强调合理低价,劳务市场现在竞争十分激烈,甚至某些方面竞争比建筑市场更激烈,并且劳务市场发育不成熟,劳务队伍水平能力也参差不齐,许多劳务队伍根本就不具备承担亏损的能力。为生存下去,许多竞争能力不足的劳务队伍被迫进行低价投标,并且是低于成本价投标以维持运转。劳务分包本身利润空间就较小,劳务队伍在其中的回旋余地不大,低价中标后,为完成合同,或者尽力压低劳务人员工资,造成劳务人员劳动积极性低下,或者与施工单位尽力纠缠,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要价。在这些措施不能奏效、出现无法承受的亏损的情况下,劳务队伍只能消极怠工,拖延进度,甚至停止施工,逼迫施工企业满足自己的要求。

出现这种情况,对施工企业和劳务队伍两败俱伤。施工项目进度滞后,无法保证工程进度,对企业自身形象造成恶劣影响。同时,劳务队伍出现亏损,生存空间被进一步缩小,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建议:一、施工企业尽可能采纳比较有竞争力、有信誉的劳务队伍参与施工;二、不要无原则压低劳务分包单价,要对劳务分包的成本做到心里有数,避免吸纳低于成本价的劳务队伍进场施工;三、可能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协作队伍,规定在施工质量、进度、安全达到较高要求的情况下,协作队伍可获得奖励,以提高劳务队伍施工积极性,使企业、协作队伍达到双赢。

2严格过程控制,加强成本管理。

“过程是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和活动。过程管理,主要是侧重于对动态形势的活动的认识、控制和优化”。充分地利用资源,最有效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及时准确地克服不利因素,求得相对高质的管理效果是过程管理追求的目标。

严格过程控制,可以有力地避免或克服传统管理中“反复抓”的管理弊端,使整体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当施工单位中标承建一个工程项目,就必须从人、财、物的有效组合和使用过程中狠下功夫。诸如对施工组织机构的设立和人员、机械设备的配备,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机构要精简,人员要精干高效,设备要充分有效利用。对材料消耗、配件的更换及施工工序控制,都要按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进行,这样,既可以避免或减少不可预见因素对施工的干扰,也使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在影响工程成本构成因素中的比例降低或控制在合理范围,从而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益。过程控制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这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组织水平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