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

时间:2022-03-25 12:22: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质量安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专业 食品添加剂 教学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S2 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80-0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Food Quality and Safety)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2]。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技术、管理、策划、食品生产及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3]。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一定的区别,其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区别,因此,在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如果仅按照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进行讲授,存在若干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教学关注不够,尤其是对该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改革和探索更是寥寥无几,笔者根据多年的食品添加剂教学实践经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从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4],为使该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并能学以致用,针对上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做了些研究与探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食品添加剂》[5]中涉及的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每一大类又有很多小类,每小类下又有许多品种,内容繁多、零散,讲述的内容看似都是拼凑起来的,学生学起来也往往不得要领,一般只能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断,而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很难把握课程整体结构,达不到教学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内容需要按照知识点的掌握逐渐进行推进并做到主次详略得当。

1.1 加大原理等理论讲授的力度,力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基本按照功能进行分类,而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食品添加剂通常也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是相同的物质基础,因此,根据某一类添加剂的作用的原理,着重讲述食品添加剂作用的原理,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新型的添加剂的结构来判断是否可以起到相应的功能,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发现并创新新的食品添加剂,做到学以致用。

1.2 根据企业生产实践,突出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通常在食品加工中常常多种食品添加剂复合添加到食品中。这种情况在给学生教学讲授过程中,学生感觉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复配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和类型。根据上述情况,通过笔者与企业的接触和了解,以具体企业的生产加工为例,给学生接受了食品企业生产中常用到的复配型食品添加剂,并结合该类型的食品企业生产工艺,进一步说明食品添加剂是如何与食品工业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使用和添加的。这样的举例不但有针对性,也能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对食品企业生产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不断增加,学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改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该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就能做到理论教学在先,实践教学在后,同时穿插图片、动画、视频等,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能从多角度了解和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功能。

2.1 以老师教学为主,以学生课下自学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理论内容的讲授,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但如果仅以教师进行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即便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学生也会疲惫而感到厌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通过对于某一类食品添加剂的原理讲述完毕,这时可以简单对这类食品添加剂介绍,然后让学生下去自学这类食品添加剂的具体种类,它们的性质,功能和具体的应用情况,并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大家呈现。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动手动脑同时进行,更重要的是在搜集资料和整理的过程中强化了这方面的知识,做到了一举两得,因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加强电教化力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快速其全面,容易获得。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室一般都有无线网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连接网络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或者动画,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形象,贴切。笔者在食品添加剂的理论教学之前,通常播放一些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道》中涉及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事件,以及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质量安全事件,以此为引子,让学生运用自己以及学到的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来分析该事件的起因,结果和处理办法,以及如何来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学生课堂讨论非常激烈,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3 丰富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该课程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学生通常会在该课程结束之后进行一定的强化复习,但是考试过后,强化记忆的知识基本已经忘记。因此,以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违背了教学考核的初衷,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笔者认为,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多种形式并存,主要以学生学以致用为主要目标。如采用撰写感兴趣的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的课程论文,或者是采用开卷的形式,对一些典型的食品添加剂事件进行分析和论文等,这些丰富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单的背诵知识点中解放出来,在掌握一定相关知识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上,让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有了质的飞跃。

3.1 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通常,高校教学中普遍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看书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不断的设定好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来与大家一同探索。这样做不但可以及时的把那些低头看书的同学的思路从课本带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来,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引导式的课堂提问中,让学生能从回答问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这种引导下将教师的学术思想和理念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

3.2 撰写课程论文,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学生到了大四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通常发现写作水平比较低,对自己研究的课题不知道从何谈起。因此,通过撰写自己感兴趣的食品添加剂课程论文是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很好的一种方式。通常要求学生按照正规科技论文中综述型论文的格式进行写作。这样不仅做到了对本学科知识点的查找,整理和撰写整个过程得到了锻炼,也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109-112.

[2] 纵伟,刘艳芳,郑坚强,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J].广西轻工业,2010(1):87-88.

[3] 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6-68.

第2篇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属学科的特点,理论课程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充分体现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主干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试验技术;熟练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和危害成分检验的基本方法。恰当安排专业基础课的上课学期,使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而更快、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例如,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等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专业课开课学期之前。另外,对专业课程学时进行适当的分配,不同课程根据专业所属学科的特点,合理分配学时数,例如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科学等课程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相对比较重要应适当增加学时数;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食品安全质量检验,要重视试验部分所占的比例,恰当安排理论学时和试验学时的比例。专业选修课范围比较全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毕业后打算从事工作的特点进行选择,例如功能食品、绿色食品和发酵食品等不同类型食品的相关课程。部分专业必修课的教材不够规范,需要不断进行理论的探索研究,集合相关专家和教师的力量尽快编写适合新形势下新兴学科发展的材。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数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6]。实践教学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形成了连续性、结构性以及完整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包括:军事理论及训练、劳动、体育健康与标准测试读书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专业实践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认识实习和食品学科综合大试验、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以及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综合实践包括:毕业(生产)实习及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另外为学生安排技术资格认证培训班,例如质检员职业技术资格认证、营养师资格证书等。专业实践中设置的食品学科综合大试验包含专业必修课和食品工艺学中重要的典型食品加工制作以及相关的质量控制,学生在此实践环节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搭档,共同完成同一试验,在试验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各有侧重,遇到问题可以互相请教和讨论,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关注加工工艺操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关注加工过程中质量的监控。由此增强了学习兴趣,更好地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和扎实。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是学生自主选题,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题设计、开展试验和撰写试验论文,培养了学生开拓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中的毕业实习环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比较欠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涉及到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生产行业、检验检测机构及流通领域,应通过多渠道建设完善的、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让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实践理论知识,同时又拓宽了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有效途径。我们不断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师生互助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首先是充分利用校内食品试验室,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每个学期进行1~2次生产实习,在季节性的生产旺季进行课程大实习,学生可选择相应专业的教师为指导教师,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由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是有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结合部分专业课程,由任课教师为带队教师进行实地专业学习,例如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工艺的主要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的食品质量与管理控制措施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再次是根据食品企业的用人需求,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2~3个月的实习,实习期满后经过学生和公司双向选择达成就业意向,学生返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直接到公司就业。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试验装备,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与校情实际,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以提高教师全面素质为核心,以结构合理为目标,以建立激励机制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思想道德好、业务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师资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老中青、职称等结构合理、有专业和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学术水平较高的梯队。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和食品企业的青睐。

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计思路

专业设置应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原则。“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则为满足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社会发展和需求。根据现在的现状及形势发展需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须有4种知识体系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和免疫结合探讨研究相关问题[7~8]。因此我们按照食医相融的原则,多学科结合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食品理化分析及微生物检验的技能,懂得食品生产与食品加工的科学原理,具有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这些课程包括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有机化学、食品微生物试验技术、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概论和生物统计。专业主干课程根据专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我们在考虑专业课程时包括了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导论、食品加工中的质量控制、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食品理化分析、食品风险监测与评估、食品法规与标准和食品原料安全学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体现专业性质和特色,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选修不低于21.0学分。包括食品原料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酶学、食品加工与流通安全控制、食品感官评定、功能性食品、食品质量体系与认证、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添加剂和市场营销学等课程。教学实践体系设置考虑到社会对食品标准化、质量与安全方面人才需求的量大且层次多,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及毕业后广泛的适应性,在课程设置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设计实践课程包括食品工艺学综合试验、食品微生物试验技术试验、食品卫生学试验、食品分析综合试验、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技能强化等,保证实践时间和实践效果。总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可以影响到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满足不断发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形势的需要,是我们高等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不同学校定位不同课程设置也会有差别。我们只有顺应时展潮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科学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有这样,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才能办成具有一定特色、显现良好生机和活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结语

立足和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农牧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应该是农林院校办学的基本特色,既是行业特色,也应是地方特色。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突出和发挥这一特色,对该专业作合理的定位,不断优化出适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从而适应食品行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就业的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实践中经验的不断丰富,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将不断完善,从而为农林牧业产学研结合和食品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张国强 辜雪冬 罗章 马长中 杨林 单位:农牧学院

第3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意义;策略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目前,社会上的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各大高校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开始加大和企业合作的力度,狠抓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人才质量。如在学校内部,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方法,可以给教育行业带来发展机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入校企合作有必要性和优势,更能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1有利于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新时代人才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各个高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高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真正的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比较落后,比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育,以单纯地传授学生知识为主,学生只需要在每学期通过学期测验、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提交论文即可毕业,该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较差。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融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符合该专业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实现对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专业人才[1]。

1.2有利于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社会化水平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比较多,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等方面,包含食物生产技术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检测、卫生监督等相关管理内容。这些内容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仅靠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完全不够。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内部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参与一些社会化服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食品进行检测和分析,或者进入食品生产和研发等企业,了解生产和研发的过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将知识活学活用。同时,通过接触社会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

1.3有利于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两者合作,为社会培养更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处于一种双赢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对企业平台或是设备的利用,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和有潜力的学生谈判,让其留在企业工作,这也省去了重新挖掘人才的时间,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发展,各种各样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为社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从合作的深度进行划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3种。(1)较浅层次的校企合作。这类合作通常是学校在企业内部建立实训基地,邀请企业专家作为实训环节的指导员,构成一个产学合作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由于双方对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的认识不足,很难达到训练学生实操能力的目的,效果甚微。(2)中层次的校企合作。通过建立一个多元投资联合体,建立和实际利益相关的实训中心,在投资建设、创办教学工厂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均需参与[2],自分工明确,如企业为学生提供场地和设备,学校为企业开发项目、培养与之匹配的人才。(3)较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已经融合,学校直接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调整科研方向,并将科研成果提供给企业,企业会主动为学校建立人才培养中心、提供实训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层面,任重而道远。

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3.1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

在高校内部,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由于产生时间比较短,校企之间并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比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学生未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处于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加上没有专门的机构处理校企合作各项事务,极易出现学生在企业进行食品检测或研发的过程中不听管理、态度散漫等不良事件,影响实习效果。

3.2合作的深度不足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校企合作的最佳状态就是深度合作,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表面。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对等,学生难以获得一些较好的岗位实训机会[3]。

3.3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小

在校企合作中,政府起到政策扶持和引导作用。虽然政府已经在相关文件中表明校企合作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为两者的合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实际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时,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根本原因是企业很难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经济效益,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政府要加强税收和保护性政策的扶持,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度。

4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4.1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要想落实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就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以规范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保证校企合作有章可循。首先,明确校企合作的负责人,包含制定教材的负责人、企业负责管理学生的人员等。其次,要通过制度规定不同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建立各自的考核和责任机制。最后,要建立校企沟通平台,定期根据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训状况进行交流,及时优化教学以及实训方法,为达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4]。

4.2编制校企合作专业教材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高校内部的发展已趋于完善,对专业知识的覆盖不仅广泛且有深度。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要适当调整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材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校企合作对人才知识体系的要求。首先,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有明确的知识架构和技能要求,学生可以参与的岗位训练也比较具体。比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可以参与食品的制作、研发、检测等工作,目的性比较强。高校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以此为基准,适当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以保证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到和岗位实训相关的知识,实现知识和岗位之间的快速转换。例如“食品生产质量检测”课程,教师可以设置关于食品生产质量检测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编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其次,在校企合作环节应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对接,将企业涉及的质量检测技能、食品生产工艺等编入教材,可以将其作为案例,便于加深学生记忆。最后,教材审编应由专业审编人员、校企合作相关负责人员共同完成,保证所编制的校企合作教材能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心理、技能以及生产工艺等实际需求,提升教材的应用性和专业性。

4.3应用工学交替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学校教育和企业岗位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食品质量与安全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毫无用处,毕业之后仍然需要到岗位上学习一些新技能。为了实现学校专业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连接,要将理论知识和实操部分融入其中,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在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实施校企合作时,可以融入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即边学习边工作,明确划分学校学习、企业实训的部分,制定工学交替的教学计划。首先,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应建立一个长期的沟通机制,教师定期下发教学内容,企业负责人根据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可以实训的部分。如若存在,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合理地安排实训时间,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较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和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企业内部借助现有的技术和手段进行实操训练,较好地掌握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其次,可以在工学交替教育中实施师徒制度,就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企业中挑选一线技术人员,让其担任学生实训教师,为学生实训提供指导,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技艺[5]。最后,应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以提升校企负责人的合作积极性。例如按月度或季度测试学生理论和实操部分的学习效果,通过笔试和现场测试进行评分,学生的得分将和相关负责人的绩效挂钩。通过建立这一考核机制,强化校企合作中企业负责人和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心,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

4.4政府应加大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

校企合作能否从当下的浅层次合作转变为深层次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以及各种福利的推动,认识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校企合作有法可依,营造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办学环境。例如,政府可以为和学校合作的单位提供政策扶持、税收减免等,提高食品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或是鼓励社会投资者为校企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为两者的合作提供基础的资金保障。相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相关的校企合作协调、监督以及考核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校企合作环境。

5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的食品种类在不断增加,安全质量案件频发,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把控显得非常重要。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缺口非常大,需要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不断为社会培养专业型、实用型人才,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兴元,郑琰,李茜.以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1(13):159-160.

[2]江凯,刘亮,甄忱.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社会服务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食品安全导刊,2021(10):48-50.

[3]王洪艳,杨延存,李翠萍,等.校企合作模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课程建设[J].现代食品,2021(2):68-70.

[4]冯露雅,汪美凤,罗小芳,等.地方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8):270-271.

第4篇

摘 要 食品召回制度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两种形式,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召回的责任主体,要求食品生产者如果确认其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危害,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主动实施召回。对不按照规定召回的企业,由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进行严厉处罚,对不再符合法定条件、要求,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吊销许可证照;对违法使用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的,各监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进行处罚;落实行政执法部门的召回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

关键词 食品召回 监管 衡量标准

我国已在食品生产环节建立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在食品销售环节还应建立可追溯和承诺制度。应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召回制度,并以法律形式予以刚性化。食品召回制度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两种形式,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召回的责任主体,要求食品生产者如果确认其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危害,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主动实施召回;对于故意隐瞒食品安全危害、不履行召回义务或生产者过错造成食品安全危害扩大或再度发生的,将责令生产者召回产品。为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中国消费者的利益,我国应快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并尽快形成全面细致的管理体系。

一、监管部门要独立

从表面上看,美国食品召回是企业的自愿行为,实质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下实施的强制行为。负责监管食品召回的是农业部食品安全检疫局(FSIS)、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食品召回的范围、告知大众的内容,最终都是按照 FSIS 或FDA 要求进行。而我国虽然在 2004 年八部委联合提出过食品召回,但部门职责不清,具体由哪一个部门来主导实施召回行动并不明确,这样很可能导致最后的结果又是互相推诿,不了了之。因此,成立一个专门负责食品召回的政府职能部门迫在眉睫。

二、缺陷产品的衡量标准要有规定

“食品召回制度,召回的是离开生产线、进入流通领域的缺陷食品,是缺陷食品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前的预防措施。食品召回制度关注的是最终消费品,由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这个风险。据研究,召回缺陷食品引起的所有者经济损失,平均占公司财产的1.5%-3%。这将促使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在召回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与提高食品质量而增加的成本之间进行博弈。经济刺激和强制的压力将使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济商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食品质量和降低缺陷食品召回的可能性。”因此,这些企业一方面会加强自身的管理,另一方面,严把进货关,拒绝风险。在产品质量上提高对供货商的要求,拒绝劣质食品。食品召回制度必须以相关法律为基础。美国食品召回是依据《联邦肉产品检验法》、《禽产品检验法》、《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以及《消费者产品安全法》等法律进行的。而我国这方面相关法律的欠缺,目前只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所以应尽快明确缺陷食品行政管理的具体分工,制定缺陷产品的衡量标准,建立并完善与《产品质量法》相配套的缺陷食品召回行政法规,这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美国的食品企业在召回过程中,如果不配合 FSIS 或 FDA 的工作而导致严重后果的,那么不但企业会被曝光,面对的还有巨额的罚款,碰到严重的事件,企业负责人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也明确规定了生产企业召回存在安全隐患产品的义务。但是目前,我国多头执法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依赖、推诿中耗掉,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落不到实处,监管部门对问题食品的生产者要严格执法,以质检系统为例,在今后的执法工作中应该推行食品安全区域监管召回责任制,建立并实施以“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一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召回责任制。“三员四定”即按照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方式,确定质检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员到乡镇(办事处)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具体召回工作,协助企业做好食品召回。乡镇政府协管员协助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召回工作,社会信息员收集提供各种食品质量安全召回信息。“三进四图”即进村、进户、进企业,调查摸底,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制定企业变化动态图、食品行业分布图、监管责任落实图、食品安全警示图,实施动态监管,保障食品有效召回。“两书一报告”即政府签订责任书,企业签订承诺书,质检部门定期写出食品安全召回报告。总之,食品药品、质量技术监督和卫生监督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违法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者的查处力度,治理不合格产品生产的源头,依法对制假贩假的企业、个人进行坚决的打击,加大处罚力度,使企业由责令召主动召回。对不按照规定召回的企业,由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进行严厉处罚,对不再符合法定条件、要求,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吊销许可证照;对违法使用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的,各监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进行处罚;对违反《食品卫生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从严处理,真正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落实行政执法部门的召回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

参考文献:

[1]刘洋.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吉林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第5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技术 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食品科技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1,2]。实践教育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3]。实践教学中心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4,5]。我校食品科学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是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定位于食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提供教学服务,培养创新型人才。

1 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条件建设

我校食品科学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由食品工程工艺实验室和食品化学与微生物实验室按照“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路整合而成。中心本着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服务,在大学科、宽口径的基础上建设实验室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实现仪器设备配置的最优化和实验室资源共享,保证实验室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充分整合已有资源,依据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在果蔬食品加工、焙烤食品加工、畜产食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食品工程与机械、食品化学、微生物学7个功能实验室设置食品化学及分离检测技术、食品生物学实验技术、食品工程与机械应用技术、食品工艺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5个功能模块。近年来投入400余万元添置了食品物性测试仪、SPR、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

通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不仅全面保证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而且满足了从事科研、对外技术交流与服务等方面的需要。

2 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人才队伍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开发、社会服务以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骨干力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用重大。专职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存在学历和职称层次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地位不高,也导致队伍不稳定,难以引进较高层次的人才[6,7]。近年来,大量精密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心根据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通过实行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互融,实验队伍专兼结合,聘请龙头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优化队伍结构。专职实验教师以实验室管理为主,并担负部分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部分近年来新引进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实验教师和精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理论教师一起,共同负责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校外兼职教师主要是校外教学基地技术骨干,主要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教学。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根据学生能力需求设置实验项目,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8,9]。

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独立设置整合成食品化学及分离检测技术等5个模块[2,10-13],其中食品化学及分离检测技术、食品生物学实验技术和食品工程与机械应用技术为专业基础模块,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重点掌握食品加工与分析过程中的基础知识;食品工艺技术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为专业板块,多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重点掌握食品工艺过程单元操作知识与技能,形成以综合大实验为主、体现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促进学生早期系统科研思维和工程素养的训练。学生由原来的选课变成选择项目,除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外,农学、园艺学等其他专业的加工实验也可在5门课程中选修相关实验项目。每门课程设置按基本技能、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3个层次设计,并设置了选修实验项目和自学项目[14,15]。

4 规范实验室管理,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注重过程管理,对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每门课程都规定了学生在选修本门实验课程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合理设计每个实验项目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采用多元化实验考核办法,采取平时实验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知识或技能掌握情况。

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和实验室登记制度。在此基础上,一是狠抓实验课教学质量,二是狠抓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安排方面实施导师负责制,三是狠抓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实施毕业论文督导与检查制度。实践教学效果明显,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强。

中心组织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技能培养,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工程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2项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校教学成果三等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构建了较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5 注重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选择的代表性

实践教学体系除实验课外,还包括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以及各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教师科研项目等[9,10]。为避免“重科学、轻工程”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工程能力低的问题,通过在校外实践基地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依据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食品工业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4个基地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如生猪和柑橘是湖南省代表性农副产品,辣椒、湘莲等南方果蔬加工是湖南的特色产业,选择相关的龙头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我们以核心教学实习基地为依托,兼顾其他教学实习基地,以此拓宽学生专业视角,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维坚,张一,余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2):113-115.

[2]钟瑞敏,黄国清,肖仔君.食品工科专业核心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18-121.

[3]张承,叶茗.创建国内一流的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73-75.

[4]刘静波,林松毅,王作昭.省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78-79.

[5]焦洪超,杨萍萍,崔言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验浅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3):20-22.

[6]李金林,杨国富,申玮.从创新教育理念探索高校实验室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5,63(5):69-70,86.

[7]吕远平,卢晓黎,贾利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138-140.

[8]王淑静,郝建民,柳洪洁.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实验室科学,2010,13(2):1-2.

[9]杨祖幸,孙群,赖春霞.浅析我校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4):107-110.

[10]Mark T. Morgan, Baraem Ismail,Kirby Hayes.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 (IFT) Core Competencies-A Case Study Survey[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6,5(2):35-39.

[11]Jeffri Bohlscheid, Stephanie Clark.Career Preparedness Survey Outcomes of Food Science Graduates-A Follow-Up Assessment[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12,11(2):8-15.

[12]Bor?a A, Muste S, Tofan? M, and Mure?an AE. The impact of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in enhancing European competence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Bull UASVM Agric, 2012,69(2):486487.

[13]Rutland M and Owen-Jackson G.Current classroom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food technology: Is it fit for purpose in the 21st Century?[C]. PATT 26 Conference,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Stockholm, Sweden, 2630 June, 2012.

第6篇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考核

中图分类号:R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84-01

毒理学起源很早,可以分为古代毒理学,启蒙时代及中世纪毒理学和现代毒理学。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重要分支,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1]。它就是从毒理学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健康的危害,检测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食品毒理学是中国计量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在大二第一学期。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基本的概念、理论、原理;能动手操作毒理学相关的基本实验。为此,我们主要进行如下相关改进。

1 理顺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联,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要培养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创新型人才的总体要求[2],在制定食品毒理学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过程中结合现代现代食品科学与检验检疫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吃透教材,广泛调研和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和建议,电话回访毕业生的学习满意度和建议,并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最终制定了较合理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使学生重点学习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同时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修改后的教学大纲中该课程总课时为48课时,包括理论教学课时32课时,实验教学课时16课时。

我们采用的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食品毒理学》,刘宁教授主编。该教材内容可分为三大块: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基础毒理学;第三部分为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的分析。在梳理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后发现,食品毒理学的第三部分内容与食品安全学、食品卫生与检验重复内容较多,且食品安全学和食品卫生与检验是大三课程。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将食品毒理学的第三部分内容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的分析所涉及的知识安排到食品安全学和食品卫生与检验课程中。食品毒理学32个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基础毒理学上。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的概念,研究的内容,了解并能够掌握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影响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化学物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食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等。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和重视绪论的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罗列近年国内外食品安全上重大事件,指出毒理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如通过实例导入瘦肉精和中毒事件,该类事件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绝大部分是一知半解。在通过中毒实例介绍后,引入下列问题:瘦肉精的作用机制,中毒机制,检测方法,其LD50的计算,急性毒性的分级评价。让学生通过一个经常听说但只知皮毛的例子,对该课程要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认识。通过对瘦肉精毒作用机制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食品毒理学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关联性,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鼓励学生同时努力学习其他课程。在绪论教学部分向学生简单介绍笔者自身在博士学习阶段和工作以来相关研究、和获得的项目资助,借此向同学表明,现在进行食品毒理学领域的研究仍大有可为,该领域很多理论和应用的问题有待大家去解决。

2 开设整体性、综合性实验,优化实践环节

毒理学研究的方法包括4类,分别为:体内实验(动物实验)、体外实验、个体观察和流行性病学研究。其中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基础和核心,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并没有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课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的动物操作实验内容,又要使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实验技能。经过课题组老师反复讨论和请校外专家把关,我将16个课时的实验课设置为四个实验,分别为:小鼠实验的基本操作,乐果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小鼠肝脏、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的测定和细菌回复突变实验。其中前三个实验室连贯性、整体性实验。第一个实验让学生熟悉小鼠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小鼠分组、标记、麻醉、处死、基本解剖、脏器摘取及辨认、脏体比计算等,该部分为动物学和解剖学内容,让从未接触动物实验的学生熟悉该类实验的流程和基本的操作。第二个实验室是毒理学实验的核心内容,在急性毒性实验中,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染毒方式和LD50计算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且该实验的存活的小鼠用做第三个实验的材料。第三个实验室从第二个实验存活的小鼠采取肝脏和血清,测定其中的谷丙转氨酶活性,并与为染毒组进行对照。

通过整体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锻炼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结果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以及做好一个实验必须基本的素质与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具体化,直观化,也增强他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劲头。

3 采用BP网络平台,丰富教学交流方式

现在校园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上网也非常方便。我们课题组老师利用学校教务的BP平台,积极加强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丰富课外网络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积极解答学生的提问。把上课的PPT课件放到网站上,让学生提前预习和自学。在思考题专栏,我们放弃传统的教科书式的老题目,更多的是把我们老师自己在科研实验的结果放上去,让学生分析、统计和讨论。并更加学生的活跃度给予不同的平时成绩,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学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BP平台流量数据显示,每学期该课程的人均登陆次数在100次以上。

4 改革考核环节,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采取卷面考试来实现的,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但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不够,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一种短期行为,通常是学得快也忘得快,很难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对食品毒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应改革:期末笔试50分,课程论文、PPT汇报、BP平台参与等三项共计20分,实验报告成绩30分。期末的卷面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的掌握,课程论文、BP平台讨论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文献查询能力、专业英语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讨论写作能力。在期中,就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热点,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就感兴趣的热点,查找外文文献,并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写出课程论文,并以PPT汇报。实验部分旨在综合考察学生在实验课程阶段的动手能力,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提交较高质量的实验报告。

5 结语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更新、理顺、整合教学内容, 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体系, 注重实践教学和考核环节, 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能力。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对该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同时该专业历年毕业生的出国、考研、就业率也较好。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巧玲(1973-),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朝阳(1973-),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财政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Z27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64-0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2年正式被教育部批准为高校本科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它主要由食品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依靠高新技术和设备,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技术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以保证生产质量优良的产品;同时,帮助生产部门开发新的食品资源,试制新的优质产品,改革生产工艺,改进产品包装和贮运技术等。因此,对于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检测中的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外,还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中学会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鉴于该课程涉及的科学理论体系较多,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以强化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基础理论知识是学好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毕业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做好食品检测工作的前提。[1]该课程理论教学信息量相对较大,教学时数(64学时)相对较少。在教学中我们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扩充应用知识,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用动画和多媒体等教学来增加动感和形象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信息量,以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1.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是从化学、食品科学、生物学等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进行培养。[2]从河北科技大学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看,毕业后主要从事食品分析、动植物检验检疫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中所涉及的检测设备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设备为主。为此,结合专业特点,我们着重讲授了这些相关设备等的原理、基本结构和实验技术方法。对于那些在生产实践中很少应用,并应用昂贵仪器的方法(如现代生物检测技术、电子传感检测技术等),不作为授课的重点。[3]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重点内容的学习中,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2.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新内容,并加强专业英语术语的课堂导入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内容涉及到许多大型仪器设备的原理及应用等。由于分析技术及相应的仪器设备发展较快,教材内容难以做到及时更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拘泥于现有教材,注重不断引入最新内容,将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新的科研发展的动态,拓宽知识面,掌握最新科技信息。让学生更加了解“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何用?”这一关键问题,体现本课程的应用性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4]

目前,我国很多大型仪器设备仍然依赖于进口,鉴于大多数设备的操作界面均为英语版,所以,掌握一定的英语术语是必须的。为了让学生掌握大型仪器设备分析和操作方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英语专业术语的自然导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大型仪器分析设备英文文献的阅读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该设备涉及的英语词汇、术语及相关的一些知识等,从而使教学形式、学生学习内容更多样化,[5]并为后面的实验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毒豆芽”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对我国整个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我们在讲授“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时,围绕食品中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的危害及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4.丰富教学手段,增强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和应用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涉及的分析仪器较多,并且大多数仪器价格昂贵,制作复杂,仅在少数高等学校和较大的科研单位才能见到。尽管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些仪器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型化,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但高等学校中拥有的仪器设备仍然相对比较贫乏。[6]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配合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开发了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用动态循环字幕的方式给出;对于难理解的抽象理论使用动画并加以辅助讲解,力求做到直观、具体,易于接受;对于仪器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及流程等采用实物影像资料或解剖图表示,并辅以动画和讲解,能够直观、具体地反映仪器的结构和性能;对于仪器的应用,采用实例分析,并对仪器的应用范围、样品的要求做详细的介绍。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课程进度和内容,进入课件的相应部分,通过该课件中的多媒体信息,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条件达不到等因素的限制,致使一些实验课开设不了。CAI课件的应用既弥补了这些方面的不足,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组成。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结合一定数量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强化,最终能达到借助资料和已掌握的实验技能,从事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的目的。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和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实验”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更扎实的实验“真功夫”,能否经受住社会这个大“熔炉”的考验等问题。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实验教学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1.增加设计综合实验比重,鼓励创新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通常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实验操作步骤均由实验指导书给出,学生在实验课上经过一番“验证”后,交上一份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研究能力,我们增加了许多“设计型”实验。在实验课开始前,我们先要全面动员,让学生了解以后实验的大体内容以及实验的整体安排情况,让他们知道哪些实验是“验证型”的,哪些实验是“设计型”的,他们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前做准备等。

学生在完成“设计型”实验方案设计时必须查阅资料,了解所测产品的性质,结合有关国家标准和法规等明确所测定的指标和使用的方法。对于运用大型仪器设备的项目,如果改变操作条件,学生应该充分论证并报告管理人员和实验指导教师,在确认无危险无损害的前提下可以探索。例如,在做“食品中酸度的测定”这个实验时,我们让学生自行设计。学生所选取的实验材料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要测定醋中的酸,有的学生要测定葡萄酒中的有机酸,还有的同学要测定饮料、乳品中的酸……所用的方法和设备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要用酸度计,有的学生要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还有的学生想用酸碱滴定的方法等。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要求实验员和指导老师在学生交上“设计型”实验方案后要立即着手准备。尽管“设计型”实验无形中会增加教师的很多负担,但是这种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保证。甚至有的同学在完成了自己设计的实验后会有一种成就感,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信心。

2.抓好预习,改革实验报告的书写形式

预习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7]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交上预习报告,由教师检查预习报告并计入到最后成绩之中。同时教师在讲解实验重点、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时,通过提问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实验实际了解的情况,调动学生做预习报告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验前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结束后,由教师检查学生原始数据并签名后,学生才能离开实验室。学生在上交实验报告时,必须附上有相关教师签名的原始记录数据。由于不同学生的原始记录数据不同,这样可有效地杜绝部分学生在课后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

3.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实验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在实验教学方面也积极把实验与社会热点事件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更新实验讲义。例如,结合“染色馒头”事件、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我们在“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实验教学中安排了“食品中添加剂的测定”、“奶粉中假蛋白的测定”等实验内容。2011年3月,卫生部正式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等增白剂。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根据国家颁布的检测方法亦及时更新了实验内容,并及时向学生做介绍,为他们零距离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我们认为适当增加这类实验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食品检验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且能让他们更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和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完善理论和实验教学考核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理论与实验的考核打破了原有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模式。理论教学考核主要采用“学习心得论文+平时成绩+笔试成绩”的方法。笔试考试中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已学内容的灵活应用能力,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通过“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学习心得论文占总成绩的10%。

实验考核采用“平时成绩+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35%,主要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等各个角度进行评价,同时加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巡视,以便对学生能达到客观评价。预习报告占15%,主要看学生的预习报告是否完整,对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是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实验报告占20%,从侧面来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考核占30%,所考题目由学生抽纸条决定。尽管这部分所占比例不大,但如果学生操作不及格,则实验部分被判定不及格。通过全面考核学生,给他们较客观、公正的成绩,让他们真正掌握实验技能,达到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束语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对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科学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在食品加工、食品安全性评价及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起着“眼睛”的作用。它对保证食品质量,监督各部门各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严格把关起了重大作用。为了能培养出更多能及时适应今后食品安全检测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补充新知识,强化操作技能,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邱春江,李升福.《食品分析》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08,(2):27-28.

[2]权英,张根华,詹月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体会[J].广东化工,2009,(11):198-199.

[3]赵杰文,李永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3.

[4]杨勇.《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陕西教育,2008,(6):84.

[5]田林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2009,(22):348.

第8篇

我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学类下属一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来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粮食工程、制糖工程、烟草工程、油脂工程、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卫生与检验、农产品储运与加工、粮油贮藏、冰冻冷藏工程、水产品贮藏于加工、蜂学等13个专业发展方向都统一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大类专业名下,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宽口径、重素质、厚基础的教育理念。且我国各个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各有其自身的特色,在包含的知识面上各有深浅和宽窄,在培养方向上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在我国的研究生学科目录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一级类学科,其下设有粮食油脂、食品科学以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这4个二级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制糖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这3个二级学科分别归类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畜牧学这些一级学科。我国的十三所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院校也根据各自优势,自主设立了食品贸易与文化、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物理、食品营养与安全等二级学科,这不仅进一步拓展了我国食品学科与工程的人才培养领域,而且也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开设食品学科与工程这个专业的院校大多集中在沿海的经济发达区域,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全方位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现已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逾千人。

二、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成绩

食品学科与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以来,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宽口径、重素质、厚基础的育人理念,论文格式在培养该专业各层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加速发展,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和重要,我国在食品质量管理以及安全检测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因此,教育部于2011年在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新增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业,以期满足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全国功臣该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将中国海洋大学和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列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单位并经过了严格的考察,由此,食品科学与工程成为了我国第一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对学生实线和动手能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实践教学在各个院校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首先,可以通过中试规模的实习生产线、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生产实习模拟实验室等实习场所的陆续建立来改善实践训练的硬件条件;其次,可以通过增加实习以及实验课程的课时数、设立综合性的实验研究项目、推进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的进行、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相关学分等措施,来增加实践性训练的软件环节;另外,还能通过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积极推进的国际性赛事,提高学生学习食品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例如美国大杏仁学生创新大赛、诺维信杯“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创意大赛、丹尼斯克杯“营养与健康”学生创新大赛等,现在参与的学校越来越多,作品的创新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些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取得的可喜的成绩。

三、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在过去的10年间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学生教育培养中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特别严重,学生的食品工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比较薄弱,这些都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的需求。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LunWenData.Com]

第一,教学计划不够合理。在现阶段的教学计划中,工程内容的比例很小,例如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化工过程与设备和食品技术原理,化学类课程比例很高,而物理类及其延伸———工程类课程比例较少。这样便导致了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无法掌握坚实的力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工程类学科的知识,从而无法将这些工程学科与传统食品学科进行交叉。

第二,进行实验以及实习的教学条件严重不足。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需要大量实验设备的投资,因此许多院校,尤其是财力比较薄弱的学校,在实验室的建设经费投入缺乏的情况下,只能开设一些费用较少的食品科学类实验教学课程,学生也就无法获得严格、广泛和全面的工程训练。

第三,学校工程学科基础薄弱。工程类课程的开设需要所在学校有雄厚的工科背景,包括师资力量。但目前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是许多化学和生物学实力雄厚的高校,工程类课程和环节教学非常薄弱,因此自然就出现了“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重科学、轻工程”的培养模式必然偏废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而带来以下问题:首先,毕业生难以根据食品生产工艺方案,进行生产线的设计与设备配置;其次,毕业生难以对食品生产过程与装备提出改造与革新方案,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再次,非常缺乏单机研制、设备成套化、过程自动控制设计方面的人才,导致大量生产装备依靠从国外引进;另一方面,由于进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食品技术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因其不具备食品工程方面的知识,导致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大量成果束之高阁。

第四,从我国设置食品专业的学校来看,尽管理工类高校有25%左右,但一方面理工类大学不像农林类大学,往往不会给食品类专业很多的招生指标,因此难以充分发挥其工程类人才培养的优势。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44-02

《食品感官质量评定》是以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统计学为基础的一门现代化,系统性,综合性的实用性学科。该学科源于生活,又对社会生产有指导作用。它是为食品加工与贸易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服务的,所以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简单实用的“感官评价”情境。因此,在学校课程建设和强化青年教师课程教学培训的支持下,自编针对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实验指导,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得到有效的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践,增长才干。

一、实验教学是应用类课程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食品感官检验理论的理解,掌握食品感官检验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新产品研制、食品质量评价、市场预测、产品评优等方面,特别是掌握其中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及其应用场合。重在让学生享受乐趣,提高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中尽可能地应用食品感官评价方法。学会组织和掌控感官评价实验现场的能力尤为重要,老师则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一显身手,如阈值测定、偏爱排序检验或者接受性检验中的测定主持。

二、培养学生兴趣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基础

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更新方式,有的放矢,联系实际,揭示矛盾,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运用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选取合适的品评样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感官评价实验特点,选用材料遵循安全卫生,方便,价格中等,采购渠道正规的原则,如教学中用到的啤酒,饮料,茶叶,咖啡,奶酪,饼干,土豆片,小馒头(儿童小食品),口香糖,豆腐干,果冻等。安全是第一位的,采购样品应当可追溯,无异味,普遍接受,对于白酒、刺激性食品等易影响品评员感官、心情和清醒状态的原料不做选择。

根据实验内容区别,分配样品组合。比如在实验课程的前两个实验(评员能力的评价与培训、阈值测定)中注重对学生感官、基本气味风味辨别技能的训练,样品比较繁多,容易造成感官疲劳,可以在实验后给学生发几粒糖果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感官评定的形成过程,从观念上认识到原来吃东西也是可以吃出学问的,品评技巧和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感官评价真正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增长智慧。

三、注重心理疏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感官评价是利用人体感官为仪器对气味和味道等物性特点做评价的手段,很多因素(包括心理、生理、不良身体状况等)都会影响评价结果准确度。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树立学生正确的食品感官评价观念,注重心理疏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需要明白评员培训的过程。人的感观评价能力是先天的,感观评价能力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需要感观评价能力的首要原因是安全,其次才是追寻食物,最后才是愉悦。培训和教化是后天的,是建立在体制结构的基础上的。培训和教化能改人对感觉的喜恶的价值取向。培训和教化能区分感觉间细微的差别并用语言描述。培训和教化能建立感觉――物质的化学结构之间的联系。

2、每一实验环节都要注重食品感官评价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导向。

(1)靠人多势众来增加可靠性稳定性重复性,即人多说了算,而不是权威说了算。此原则是基于人类只有一个起源,绝大多数人的感官响应是相同的或高度相似的。因此有理不在声高权高威高,而在于认同的人多。不是否定专家权威学者评酒师,评烟师,评茶师,美食家,香水专家在其各自专业领域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与贡献,而是说明感官评价结论的统计性结果已经能够把错误判断计算在内,而无需学生担心自己的判断错误会影响整体结论准确度的问题。

(2)要求进行盲试验,样品随机编号后随机呈递给评员,评员之间不讨论,作出独自判断。

(3)2物之间的差异越大,感官正确响应的人数会越多。反过来说,感官正确响应的人数越多,则2物之间的差异就越大。感官正确响应的人数越少,则2物之间的差异就越小。据此可制定游戏规则,根据感官正确响应的人数,把差异程度量化。因此我们说,食品感官评价的设计十分精巧独到,充满着智慧,有着无穷的乐趣。

(4)评员人数越多,所得的结论越可靠越可信,也就效力越大。在评员不足时,可用加重复次数来弥补。但是,与加重复次数相比较,评员人数多所得的结论更可靠可信,效力更大。

上述原则在心里疏导过程中贯穿所有感官评价方法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从心底认识到感官评价的科学性,就可以避免很多无效假设,即猜答案的影响,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方法的演练。

3、懂得任何事物都是有比较才有鉴别的道理。感官分析是比较性的分析评价,不易对某一样品独立进行判断。有时表面上只是在品评某单一样品,其实是在和头脑中"数据库"的一系列样品进行比较。从哲学意义上说,世上万物都是有差异的,因此经评价比较得出"两样品有差异"的结论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食品感官评价统计学的目的是比较两样品是否达到显著性差异的水平。

4、明确集体的结论是最后结论,服从结论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每次感官评定实验均由全体学生组成的评价小组承担,实验的最终结论是评价小组中评价员各自分析结果的综合反映。

四、实验教学取得的教学成果

1、实验教学课程真正让学生达到会学会用的效果。

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0级学生在开设食品感官质量评定实验课程后,就实验课程设置的效果、教学方式、实验项目设计难易度等向学生征求意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浓厚,仅对部分数理统计的知识有掌握较吃力的反应需做进一步调整,对食品感官质量评定知识的掌握较好。本人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开展工作中发现学生可以采用感官评价方法来辅助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说明学生在感官评价学习过程中真正吃透了方法本学科要点。

2、推进实验教学积极推广优质教学经验和理念。

(1)实验课程内容扎实丰富。我们采用的实验教学方案是陈宗道教授结合西方感官评价教学特点和课程理论特点设计的体系,具有很高的国际化水平。实验课程共安排7个实验项目,其中包含5个品评方法技能培训项目和2个综合性化学实验室类项目,与相关本科院校相比,我们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全面具体,很多学校的感官评价实验教学仅仅安排2-3个简单品评项目,显然,我校组织的感官评价实验教学课程在内容分配安排上更具特色,即使很多“985”、“211”院校也达不到我校所安排实验教学内容的完整度。所以,足以看出我校在食品感官质量评定课程建设上的高度重视和具备的优势。

(2)采用最新国家标准,规范教学内容。为保证实验内容的优质全面,我们使用的自编实验指导根据2012年11月份执行的最新感官评价的国家标准再次进行修订。其中GB/T 12311-2012(感官分析方法――三点法)代替GB 12311-1990,GB/T 17321-2012(二三点法)代替GB 17321-1998, GB/T 12310-2012(成对比较检验)代替GB 12310-1990,并分别对相应的总论、术语、评价员的选拔、培训与管理导则、味觉敏感度的测定方法根据新GB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更新。

(3)教学内容积极统编,以便全国推广。笔者在陈宗道教授的指导下,对实验指导内容进行汇编完善,得到西南大学童华荣教授认可,应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要求,共同更新感官评价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详尽的阐释在教学过程中所分配的教学内容,应用的实验条件,正确的感官评价观念以及典型实验方法的应用性描述等,分享实验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以便推广应用。

(4)积极创建实验教学视频资料,以便进行网络教学经验交流。对课程设置的经典实验项目的完整实验流程进行试验资料采集,可以将视频上传至食品伙伴网等学术交流网站,便于经验交流,与国内外同行共同探讨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等,为其他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相同课程提供思路。

为了提高《食品感官质量评定》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学习效果,需要不断完善感官质量评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要积极建立一支高效、高水平的感官评定教师队伍,并积极创建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懂理论,在理论中悟应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时刻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的国家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为标准,为社会输送大批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北忠,童华荣.食品感官评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115-160.

[2] 吴玉琼. 武夷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11,30(5):100-104.

第10篇

关键词:食安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浙江水产加工总产值超过全国的1/10,是浙江最重要的支撑产业之一,其发展依赖于水产品加工及水产品安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大力推进,对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面向行业,分级实践”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安)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探索,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符合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对发展海洋经济和服务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需求

浙江海洋大学于2007年开设了食安专业,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建立“面向行业、分级实践”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探索,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需求。

(二)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构建食品安全检测、监管技术体系的需求,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和检测技能,对食安专业来说尤为重要。总体来说,浙江海洋大学在培养食安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建立“面向行业、分级实践”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探索,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知名度的需要

浙江海洋大学为浙江省属地方性院校,综合实力还有待提高,如何在浙江省乃至全国众多设立食安专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是面临的一个难题。只有坚持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特色等方面下功夫,才能提升学生竞争力,提升专业知名度。

二、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以四结合、三改变、二提高、一固化的改革思路,探索建立“面向行业、分级实践”的食安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能在食品(水产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四结合为课内实验与课外时间相结合、集中实验、实践与分散实习实践、实习相结合,传统课程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课程实验项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三改变为改变学生被动实验的习惯,改变实验操作无考试过关,改变实验结果不反馈不分析的现象;二提高为提高学生实践有效性,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数据处理与基本写作能力;一固化为固化优良传统,形成良好学风和教风。

三、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实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设置,在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分级进行实践训练,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

(一)开设专业基础实践训练课

学生在一年级结束后,主要进行化学和生物化学、微生物专业基础等实验训练和操作考试,考核由组建的基础实验技能考核小组,而不是由任课老师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小组由4 ~ 6名校内外相关专家组成,其中聘请2 ~ 3名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校外专家组成。在这一阶段进行实践训练和考核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范、基础实验方法,为下一阶段训练打好基础,同时反馈一年级阶段老师授课情况,便于改进,针对不合格学生进行补考和学业引导,若是兴趣原因建议转专业。考核过程可以进行录像拍照,相关内容可以邀请校内外媒体进行跟踪报道,相关经验可以进行推广和示范。

(二)开设科研写作训练课程并与创新项目结合

学生在二年级结束后,课程由创新团队骨干教师或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等组成的4 ~ 6名授课小组进行授课,每位授课教师讲授1 ~ 2个专题,培养学生从事科研项目、论文撰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思维、书面表达和专业写作的能力,并能初步理解、遵守学术规范。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自拟项目申请书,课程组组织学生汇报答辩并从中筛选优秀项目进入“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计划”,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落选学生项目从本创新团队计划设定的专项经费中择优资助。项目结合食品与药学学院实施的导师制,导师应进行全程指导。

(三)开设专业技能综合实验训练课程

学生在三年级结束后,开设的专业技能综合实验训练课程内容与产业背景紧密结合,针对如浙江省水产企业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流通到消费各个环节以及进行国际贸易设置的技术壁垒如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生物毒素等问题,设置相应的检测项目。

该训练课程主要进行专业技能综合实验训练和专业实验技能出岗考核,考核由组建的实践技能考核小组,而不是由任课老师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小组由4 ~ 6名校内外相关专家组成,其中聘请2 ~ 3名浙江省出入境检疫检验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舟山质量技术监督局、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校外专家组成。考核未通过者,课程组组织骨干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后补考,考核允许有15%的学生用其他业绩或才能代替,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考核过程中邀请当地知名食品或水产品企业代表参与,为学生实习、应聘提供见面机会。考核过程可以进行录像拍照,相关内容可以邀请校内外媒体进行跟踪报道,相关经验可以进行推广和示范。

(四)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实证训练

在四年级下学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实证训练,根据学生兴趣自由选择进入实训单位。实证训练结束后,课程组组织学生汇报并与企业座谈,总结典型案例和经验。实证训练一般为期6 ~ 8周,结束后实行企业与学校联合评价学生表现,并以企业评价为主(占总考核评价标准的60%),学校指导老师评分时结合学生在企业的表现综合确定。

1.检测方向。通过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与舟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院、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相关检验检测单位,与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富丹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和浙江富振旺食品有限公司等知名水产品加工和出口单位建立长期实习教学关系,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关的实习单位进行为期1个月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让学生接触产业和生产实际,进一步掌握水产品加工、安全检测、安全监管的专业知识。

2.质量管理与认证方向。为了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以真实的企业环境为背景,组织学生进入质量管理规范的产品外销型公司如浙江海事集团、浙江兴业集团、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宁波评审中心)进行质量管理与认证实训,直接在企业环境中进行相关质量管理和认证实训及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设计,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管理实践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经过实训,要求学生通过HACCP体系认证考核并获得国家颁发的证书,获证率达85%以上。

四、结束语

浙江海洋大学食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浙江海洋大学食安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2013 ~ 2015年连续三年食安专业学生就业达95%。食安专业学生近三年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20余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项,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励5项,其中一等奖2项。

近年来,浙江海洋大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四结合、三改变、二提高、一固化”的改革思路,对食安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面向行业、分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提高了浙江海洋大学食安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但还需要对该模式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模式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更好地培养食安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高峰,方旭波,陈小娥.基于行业需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5(1):81- 83.

第11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可追溯系统 应用前景 企业战略选择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定义是一种有效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系统方法和手段,通过这一系统能对问题产品快速定位并准确隔离,最后实施快速召回,降低质量安全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本文从应用前景研究视角,探索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推广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状

(一)国外理论研究状况

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较早,因此食品可追溯技术的理论也较为丰富,研究也较为全面。认知和支付意愿是影响该体系推广的重要原因,理论研究显示不同的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有概念的差异。社会最优供给的可追溯食品所额外增加的成本与生产者出于收益考虑所能够承担的额外成本间存在着差异。

(二)国内理论研究状况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也较少。国内很多学者也借鉴国外的研究方式,对国内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了研究。为了百姓饮食安全,国家积极鼓励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然而,我国食品可追溯开展较晚,普及面较窄,现在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食品安全观念落后,生产规模小,技术兼容性差,操作成本高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限制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推广和建立。

二、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食品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在食品市场上,很多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食品安全、无视消费者的健康,致使消费者对有害食品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购买行为。部分生产单位申报安全证书时,一般能较好地执行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在获得证书后,在利益驱使下,往往会生产低质量的产品。信息不对称,使得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进而占领整个市场。

(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内容比较单薄,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较为笼统,不具体明确,责任主体也不明确,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也不能应对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消费者食品安全可追溯的态度

(一)食品安全性是影响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饮食不再仅仅关注温饱问题,而更多的是安全健康问题。食品的价格不再是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食品是否安全则是人们首要考虑的。

(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愿意为某种消费支付的资金,可追溯商品的价格会随着成本的上升而上涨,由此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食品可追溯系统为消费者提供生产地和加工流程等信息,监控食品生产过程与流向,成为食品供应链系统中各个主体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由此被认为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

四、企业战略选择

(一)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影响

食品企业的形象最主要的就是安全,一旦食品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影响企业的销售量,品牌价值和股票的价格,甚至致使企业倒闭破产。

(二)食品企业建立追溯体系的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市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信息不对称。在食品供应链中,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由于客观的原因必然有着信息不对称,这严重损害消费者和生产高质量食品企业的利益。食品安全可追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和品牌战略。

(三)企业的长远利益分析

(1)实现企业差异化战略。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替代品多。因此,食品企业要想在食品行业长远发展,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基本要求,还要有着创意,有着自己特色,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地位。因此,企业应用新的科技实现差异化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较好途径。可追溯体系能成功传递消费者所需的各种信息,满足消费者安全需要,实现产品特性、实现差异化。(2)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能力。近年来,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也在发生改变,正由量到质的飞跃。因此,食品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而食品可追溯体系正好符合这个质量控制的总体思路,它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万一发生安全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追溯到问题责任方,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召回成本。(3)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食品可追溯体系为食品生产商、加工商、物流商和销售商等构建了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各个企业能了解到各个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单为消费者提供,也为食品企业提供了了解产品的渠道,各个厂商不但能清楚了解本环节的信息,还能清楚了解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信息,他们能更有计划的安排生产,生产更有市场的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产品库存,所以必能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五、对政府建议

第一,支持建立个民间的食品安全基金,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一旦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基金就减少该企业的基金收益,减少的部分用于奖励给安全性好的食品企业。第二,使用有安全等级的企业标识,各类食品企业名字后面必须加上等级标识,由权威机构对国内的食品企业做好食品安全等级评级,安全系数最高的企业定为A级,然后依次是B、C、D、E。该标识随着企业的安全性而改变,每年对食品企业做一次食品安全等级评估,若企业的产品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其安全等级会相应下降,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第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出现安全问题的企业严惩不贷。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应急处理机制、信用制度和信息制度,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加大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主体,依法从重从严惩罚。

六、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相关政策的推出,我国国内食品安全发展要求,顺应国际发展潮流,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有着较好的前景。我们企业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也必须广泛的建立起信息可追溯体系。然后,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不断地下降,便宜且方便的追溯方式将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综合上述探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能够为消费者、食品企业、国家带来很大效益,将会在食品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拥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为贵州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57038),国家级,项目编号:贵大国创字(2013)002,项目负责人:裴伟康(1991―),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方法比较

一、黄曲霉毒素的相关介绍

(一)黄曲霉毒素巨大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真菌代谢的有毒产物。黄曲霉毒素有较大的毒性,它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他的作用机理是作用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使核糖体脱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造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受阻。黄曲霉毒素(AFT)的毒性非常强,黄曲霉毒素的LD50(半数动物致死量)为0.249mg/kg,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所以较少计量就可使人体受到严重的侵害。而当人体摄入量增大时,会导致疾病的出现,例如:急慢性中毒,急慢性肝炎、肝细胞功能变异等。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不可低估,它是最可怕的疾病癌症的致命因素。就目前研究表明,受污染的食品中最主要的种类是黄曲霉毒素Bl。据科学试验,它的毒性主要有两种临床表现:急慢性中毒和癌变。

(二)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类坚果,特别是花生和玉米中。花生、玉米、大米、大豆、食用油、调味品、奶制品等食品,由于收获、生产、流通等过程中保管不当,经常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菌丝生长时产生毒素,孢子可扩散至空气中传播,在合适的条件下黄曲霉素侵染合适的寄生体,产生黄曲霉毒素。而且发现温度湿度较高的地区受到黄曲霉毒素危害的程度更深。我国南方地区相对来说比较严重,北方地区稍微较轻一点,但情况不容乐观,北方地区也有加重的趋势。

(三)黄曲霉毒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危害状况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民意识不是很高,经济发展不是很发达,对黄曲霉毒素的了解不是很透彻,甚至闻所未闻。以至于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危害甚大的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存在。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发霉食品不舍得丢弃,通常洗洗再食用,而且一般家庭生活中还喜爱吃的发酵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还较高。因此人们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受到了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一)几种主要检测方法

1.薄层色谱法

其原理是试样中黄曲霉毒素经提取、过滤,硅胶柱纯化,浓缩,定容。用单向薄层色普法或双向薄层色普法进行试液层析分离。在紫外灯下检查色谱荧光斑点,在同一板上,试液与已知量标准黄曲霉毒素比较,用目测法或薄层扫描仪荧光法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以形成半缩醛衍生物来确认黄曲霉毒素含量。该方法黄曲霉毒素B1的最低检出量为0.0004ug,检出限为5ug/kg.

2.酶联免疫吸附法

试样中的黄曲霉毒素B1经提取、脱脂、浓缩后与定量特异性抗体反应,多余的游离抗体则与酶标板内的包被抗原结合,加入酶标记物和底物后显色,与标准比较测定含量。该方法对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限为0.01ug/kg.

3.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试样经过甲醇-水提取,提取液经过滤、稀释后,滤液经过含有黄曲霉毒素特异抗体的免疫亲和层析净化,此抗体对黄曲霉毒素B1、B2、G1、G2具有专一性,黄曲霉毒素交联在层析介质中的抗体上。用水或吐温-20/PBS将免疫亲和柱上的杂质去掉,以甲醇通过免疫亲和柱洗脱,洗脱液通过带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柱后碘溶液衍生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量检出限为1ug/kg.[1]

4.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

试样经过甲醇-水提取,提取液经过滤、稀释后,滤液经过含有黄曲霉毒素特异抗体的免疫亲和层析净化,此抗体对黄曲霉毒素B1、B2、G1、G2具有专一性,黄曲霉毒素交联在层析介质中的抗体上。用水将免疫亲和柱上的杂质去掉,以甲醇通过免疫亲和柱洗脱,加入溴溶液衍生,以提高测定灵敏度。洗脱液通过带荧光光度计测定黄曲霉毒素总量。此方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量检出限为1ug/kg.

5.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黄曲霉毒素B1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利用的是竟争免疫层析的原理,试纸条从加样处开始分别为样品垫、胶金垫、膜和吸水纸。胶金垫上喷有金标抗体,NC膜上喷有黄曲霉毒素B1的BSA检测抗体(检出限)和驴抗鼠的二抗(控制线)样本中的黄曲霉毒素B1在流动过程中与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合,抑制了抗体和NC膜检测线上的黄曲霉毒素B1。BSA偶联素的结合,在控制线显色的前提下,根据检出限是否显色进行判定,如果样本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大于一定值,检出限不显颜色结果为阳性;反之,检出限显红色,结果为阴性。[2]

(二)检测方法之间的比较

简单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1)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容易掌握,一般的实验室均可以开展。缺点是样品前处理繁琐,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操作时间长。(2)法的优点是实验用品的危害小、实验比较安全。实验需要的试剂检测黄曲霉毒素的用时短具有效率高的优点。但仍有不可忽视的缺点。该试剂使用寿命短,而且保存的温度湿度环境要求较高,需要资金的投入多,这就加重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经济负担。(3)法的优点是检测精确度相当高,可以准确的确定黄曲霉毒素的种类以及各种成分含量。它的缺点是配套设备价格较贵,资金投入较大,检测费用高。(4)法的优点是检测过程比较安全,检测时间较短,配套设施也比较简便,但缺点是操作比较繁琐。(5)法的优点快速简便,价格便宜,容易被基层掌握,利于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检测。但是该方法精确度不高,只能用于泛泛检测。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国家标准的要求。[3]

三、检测工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建议

(一)检测工作的现状

一是场地设备投入不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还相对比较落后,各地检测设备资金投入不平衡。二是人们思想意识不强。黄曲霉毒素虽然毒性强烈,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监管不到位。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由于监管不到位,致使一些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粮油产品流入市场。

(二)应对措施建议

首先是要建全粮油食品检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全覆盖所有粮油产品的监测体系,消除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盲区,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做到分级检测管理,尤其是要做好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源头防控检测工作。根据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难易程度,把好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源头关。比如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虽然检测方法精确度不高,但在检测过程中能快捷方便,是企业生产产品把好原材料质量的比较好的检测方法,值得推广。其二是加强检验方法的研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和标准。但有的方法还不是很完善,所以要加快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检测方法,以满足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需要。三是做好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的工作。做好粮油食品污染毒素的预警,就要摸清污染的来源,做到防患于未然。使粮油食品不受污染才是我们的目的。

四、结语

目前我国民众对黄曲霉毒素的警惕性还不高,检测的普及面不是很广。这篇论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各种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分析了诸多技术的优缺点,以及相关的建议。为了保证国民的身体素质,提高检测技术、因地制宜的应用好检测技术是做好粮油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军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及伏马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