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光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光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8-01 13:04:41

大学光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法 探索解惑法 拓展延伸法

明朝的布衣诗人谢榛对文章的开头、结尾用了两个比喻:"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教学也应如此,重视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们非常重视课堂导入,而课堂小结却被忽视,有些由于时间不够而被省略,有些由于缺乏意识或缺乏课堂小结的有效方法而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课堂小结的功能。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足时间,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课堂小结。现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学课堂小结的有效方法:

一、回顾总结法,梳理知识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有很多概念、原理、事实和技能方法,在课堂的最后应该做一回顾总结,此方法最常用,主要使整堂课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突出重难点,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清晰印象。回顾总结可以由教师完成,更可以由学生完成(自主内化知识、培养概括和表达交流能力、及时反馈学情等),回顾总结的方法多样:

(一)、复述回顾法 此方法借助课堂内容和板书,复述整堂课的主要内容、重难点、解题技巧、注意之处等,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般用在"生理生化过程"的教学,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血糖平衡调节等过程"的教学。

(二)、提纲挈领法 此方法借助提纲,把知识点用简洁的词语和符号串联起来,使已学知识具有条理性、层次性,形成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教学"DNA复制"后,可作如下小结:

(三)、口诀记忆法 此方法要求较高,要将教学内容高度概括总结成通俗易懂、简洁精练、形象生动、富有韵味的短句或顺口溜,易于理解和趣味记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的移动"后,用这样的口诀进行小结:"光补偿点:此消彼长;光饱和点:同消同长。"任何一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变差时,光补偿点变大,在横坐标上右移;任何一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改善时,光补偿点变小,在横坐标上左移,所以记为"光补偿点:此消彼长"。任何一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变差时,光饱和点变小,在横坐标上左移;任何一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改善时,光饱和点变大,在横坐标上右移,所以记为"光饱和点:同消同长"。

(四)、列表比较法 此方法借助表格,将相近、相似知识点、新旧知识点等进行归类比较,经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知识点就比较容易记忆,不易混淆。如教学"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后,可用下表进行小结:

(五)图示归纳法 此方法借助文字、图形、符号等绘制图示,如概念图、形态结构图、过程图、模型图等,使孤立的知识整体化、结构化、系统化,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升技能。如教学"光合作用过程"后,要求构建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进行小结,若学生无法自主构建,教师可以构建好大部分内容,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补充图示:

二、探索解惑法,应用知识

在课堂小结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让学生从中顿悟知识、应用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探索解惑法,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起引导、点拨作用,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自主解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回顾总结法要求更高。

(一)、设疑布惑法 此方法借助教师针对本堂课的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如果问题难度过大,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同伴学习,不仅小结课堂,而且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保持学生持续而激昂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细胞免疫"后,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进行小结:①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什么?②细胞免疫的过程如何?③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来源有哪些?④细胞免疫过程中,哪些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⑤若抗原发生了变异,记忆细胞还能迅速增殖分化吗?

(二)、习题巩固法 此方法操作简单,借助教师准备的配套习题作为课堂小结,习题要求与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涉及重难点,难度适中,解题的过程就是强化、巩固、应用知识的过程,主要用在"逻辑推理和计算类知识"的教学,如"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的分析、碱基计算、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遗传概率的计算、实验设计"等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

(三)、首尾呼应法 此方法借助于课堂导入所设置的问题,以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是常用的一种小结方法。如教学"特异性免疫"时,课堂导入是预设如下问题: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进入机体,为什么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机体如何对付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课堂小结中,就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契机,总结出抗原、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概念和过程。

(四)、结合实例法 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生活实际,此方法结合学生身边所熟悉的实例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实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教学"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后,要求学生举例说出与细胞呼吸有关的现象、事实及包含的科学道理,学生会举例:萤火虫的发光、水果的保鲜条件、粮食的保存方法、酿酒过程先来水后来酒的现象、中耕松土等。

(五)、游戏活动法 此方法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师生互动,课堂活跃,到达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如教学"体液免疫过程"后,教师事先准备多组体液免疫过程的概念卡,然后公布活动章程:4人为一组,利用现有的概念卡,模拟人体第一次感染某抗原引发的体液免疫过程;要求:时间:5min,所选卡片用双面胶合理固定在白纸上,用箭头和相应的文字说明。活动结束后,要将学生好的作品加以展示和肯定。

三、拓展延伸法,完善知识

学无止境,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到课外开辟第二课堂,去思考、观察、调查、实验等,运用已学知识,并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达到"课虽尽而趣无穷、思不断"的效果。

(一)、设置悬念法。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当堂解决问题,更应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此方法要求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不作解答,制造悬念,打下伏笔,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教学"特异性免疫"时,在学完细胞免疫后,教师可以设置悬念:特异性免疫除了细胞免疫外,还有体液免疫,它的作用对象是什么,过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二)、实践探究法。生物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生物学知识都有相应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实验探究,而这些活动在课堂上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开展,可以延伸到课外进行,应用知识的同时。如教学"生态系统的稳态"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并说明小生态瓶中的各种成分、比例及作用,比一比哪组小生态瓶维持得时间最长。

(三)、奇思妙想法。生物学发展到现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此方法要求教师结合本堂课的内容,用煽情的言论引导学生去奇思妙想,培养科研兴趣。如教学"光合作用"后,教师发表言论:光合作用过程非常复杂,但光合作用还有很多秘密尚未解开,如果光合作用的秘密全都破解,那么将对人类产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影响呢?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和想象,学生提出:无需种田,建立培养叶绿体的工厂,人工生产粮食,解放劳动力;无需摄食,将叶绿体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使人具有叶绿体,晒晒太阳就能合成有机物,成为"植物人"。

总之,课堂小结是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美】教育家罗伯特J・马扎诺等著的《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中9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需要,灵活运用上述有效方法进行课堂小结,使之发挥回顾知识、深化记忆、拓展思维、延伸课堂、激发兴趣、提升能力的功能,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任伟. 例谈高中物理课堂小结形式. 物理教师. 2013(01)

【1】祝有涛. 生物课堂小结的艺术. 山东教育. 2003(14)

第2篇

1 关于光的直线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见过不少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透过云隙的阳光束,晚上高楼上亮起的射灯光柱等。对于光在固体和液体中的沿直线传播,由于生活中没见过这样的情况,学生理解有困难。在教学中,准备一个光束较细的平行光源(如激光笔),一杯较淡的乳浊液,一块玻璃方砖,就可以分别演示光在液体和固体中的沿直线传播了。只要做好了这两个演示实验,再把它们总结为:“云隙阳光现,投射成直线,无论固液气,大致不会变。介质若不匀,传播方向偏;如有物遮挡,物后为黑斑。”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2 关于法线的概念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对法线概念的叙述,都非常模糊,不加说明。常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非要把过入射点垂直于交界面的线叫法线?”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只有在这个方位上,光的传播中只见一条光线,另换任一位置,都会见到两条或三条光线,故将通过这一特殊位置的线取名叫法线。于是,可将法线的概念说成:“只此位置上,光传为一线,换到别处去,见到二三线。”

3 关于光的反射

讲清光的反射的“一点二角三线”这几个概念后,再经过学生的探究,他们已知道了光反射的规律,但初记起来总觉得困难,将此规律“简化”成:“三线共一面,法线居中间,两角总相等,光路可逆转”,学生就容易记忆了。

4 关于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学生在生活中已多有感受,再经过探究,印象颇深,但对成像的特点及情况变化,总是判断不准,可把这个知识点归纳为:“连线垂直反射面,像物大小无二般,左右相反距离等,正立虚像迷人眼”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5 关于光的折射

在做了光的折射演示,完成了知识的讲授后,可把光的折射规律“归简”为:“三线共一面,法线在中间,两角常不等,光路可逆转。”同时,由于光的折射与反射有较多的相同,但也各具特点,有本质的区别,若把它们加以比较,对两部分知识的掌握都大有益处。为此,可列出下表:

6、光路可逆光路可逆不

对于这一知识点,由于学生实验很易成功,现象很明显,对成像特点大多容易理解,但对于因成像条件发生改变所致的结果,分析上却有很大的困难,多数学生对此颇感畏惧。若将成像规律总结为:“物由远移近,像由近跑远,且为小变大,同时绕轴转,上下颠倒左右反,倒立实像小大变。”然后再列出一个表,画出一幅图,强调两个点,就能使知识由难变简,使学生由畏惧变为不惧。表、图、点分别为:

(1)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物距(u)像的情况像距(v)应用u > 2f倒立、缩小、实像2f > v > f照相机u = 2f倒立、等大、实像v = 2f无实际用途2f > u > f倒立、放大、实像v > 2f投影仪等u = f不成像、变成平行光平行光源u < f正立、放大、虚像v > -u放大镜 (2)成像区域一幅图:

(3)记住特殊两个点:

①“1f”的F点,成实、虚像的分界点;②“2f”的P点:成缩小、放大像的分界点。

7 关于光学成像的区别

(1)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虚像1、实际光线相交而成,明亮反射或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较暗2、光屏上能承接到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为一亮斑3、一定倒立一定正立 (2)平面镜与凸透镜成像的区别:

平面镜凸透镜1、由光的反射所成由光的折射所成2、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能成大小不等、倒正实虚不同的像3、像与物在镜的异侧实像与物在镜的异侧,虚像与物在镜的同侧4、像与物左右相反实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总之,对于初中光学内容,有了前面的六段“顺口溜”,加上后面的“两表一幅图,两点两区别”这样的概括,对学生进行提示、辅导,就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容易,也比较准确到位。

第3篇

摘 要:结课是课堂快要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首位呼应、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也使学生享受到教师教学独具匠心的教学魅力。

关键词:加深印象;首位呼应;质疑问难;归纳总结;达标巩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对一堂优质课来讲,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能“善始善终”、完善精要地结束课堂,那便是“锦上添花”之作,“画龙点睛”之笔。因此,精心设计好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交流一点体会和心得。

一堂课下来,学生大脑里的知识达到充盈的状态,此时,学生迫切需要教师能简明扼要地把这节课的主要“枝干”给梳理一遍。此时教师简短精要的概括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

例如:学完《光合作用的发现》这一节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每个科学家分别是对光合作用的哪个内容进行探究?结合他们所得出来的结论,能否试着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此时,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黑板试着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最后和学生一起纠正归纳:科学家分别是对光合作用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条件等方面探究,在总反应式中可以逐一体现。这种“归纳式结课法”,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们是以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的话,那“首尾呼应式结课法”便能让课堂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让学生对刚刚接受的知识,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引入了这样一个内容:某男生在体检时被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大夫在询问其家族病史时得知,该生的母亲既是色盲又是血友病患者,而父亲性状正常。大夫在未对男生做任何检查的情况下就在体检单上记录了他患有血友病。大夫为什么做出这样的结论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让学生解决以上的问题,这个首尾呼应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让学习成为一个极富趣味的过程。

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悬念式结课法”能使学生的求知兴趣得到诱发,能使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获得刺激和引发,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结课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渴望下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处于期待状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刺激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状态下,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虽铃响课止,但学生仍意犹未尽。

比如,学完“DNA的结构和复制”,结课时,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难题:“现在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人要做亲子鉴定,其实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等都能用于亲子鉴定,十分方便。DNA亲子鉴定,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可达到99.99%,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鉴定结果通常比法庭上要求的还准确10到100倍。那么,DNA为什么可作为亲子鉴定的主要依据呢?”提出相关问题后,老师可设置悬念,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利用课余时间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自觉地、主动地去寻找、阅读课外参考资料,并且也会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之,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课也是一种艺术,应有“画龙点睛”之效,不可忽视。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康中学)

第4篇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特点;

(2)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用“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折射特点,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

3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以漫画的形式引入新课,笔者将渔夫叉鱼的现象再现到课堂上,作为课堂引入,实验现象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在学完后对本课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进行解释.添加了图4实验装置进行学生的探究实验,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出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还可以既探究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又可以探究光由水中射入空气中的折射现象;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究.

4实验教学过程

4.1课堂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又将如何呢?设计渔夫叉鱼的实验引入新课.在装有水的鱼缸里有一条鱼,请学生到讲台先用瞄准器对鱼瞄准,再用激光灯通过瞄准器照射,检验学生是否瞄得准确,接着用鱼叉去叉鱼,结果却叉不到鱼.(装置见图1)这是为什么?(说明: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为使学生看清水中的鱼,教师用电筒把鱼照亮)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点燃其求知的欲望.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来支持.

4.2新课教学

4.2.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一一个同学将一束激光射至空烧杯的B点并保持不动,然后另一个同学向烧杯内注水,注意观察:烧杯底部的光斑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见图2、图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分析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板书)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学生回答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那么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又有哪些特点呢?

4.2.2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学生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情况(图4、图5).

提出问题(1)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3)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4)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学生实验的做法.实验后由学生归纳总结.

演示一电脑课件模拟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改变入射角度,在电脑上直观显示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关系.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演示二利用自制光的折射仪演示:光在水和空气中的折射情况,重点演示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况(图6、图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初步归纳光的折射特点.

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将向哪个方向偏折?当该光线从玻璃砖的另一侧面射出时,出射光线又会向哪个方向偏.

学生活动后,画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光路图.

演示三多媒体课件演示,边分析边讲解得出结论.(板书)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

4.2.3用光的折射解释开篇的问题

第5篇

摘要:21世纪是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世纪,也是生命科学、光学和医学的世纪,《生物医学光电检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课程。鉴于其在目前自然科学教育中的发展前景和重要意义,有必要对该门课程实施新颖的教学模式。本文针对该课程涉及相关学科内容广泛、参考资料丰富、工程化技术化程度高等特点,从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系统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就如何有效开展对该交叉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型教学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力争以此门课程的教学为切入点,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概念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医学光电检测;交叉学科;教学模式;原理概念;创新思维

一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生物医学光电检测是应目前学校教学改革的需求,结合现今生物学、医学及光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现状,而面向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综合了一般医学与生物学的检测技术——光学显微技术、电子显微技术、X射线影像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核磁检测技术和太赫兹检测技术等;所呈现的内容新,处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涵盖了包括近代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等的多项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专业书籍、杂志和相关文章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与多种检测技术相关的检测仪器种类多,发展迅速,相应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工程化技术化的特点;相比本系开设的其他专业课程如《波动光学》、《激光原理》、《信息光学》和《光通信技术》等,该门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因此如何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合理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概念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工程化能力、多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成为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中之重。为此,笔者根据拟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内容包括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调整、教案的准备和教学要求的制定等。笔者首先进行了教材的筛选。在众多教材和参考书中,笔者选取了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黄国亮等主编的《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临床检验》[1](清华大学985名优教材)一书作为教材,另考虑到近年来激光技术与生物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将1995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向洋编写的《激光生物学》[2]和2010年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段智英等编写的《激光生物学效应研究》[3]两本书中的部分章节选入作为补充教材。之后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以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和激光生物学技术为两大板块,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取舍: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多种成像检测技术和光谱检测技术;激光生物学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了激光工作原理及特性、激光生物学作用原理和激光的安全防护等。以这些内容为教学重点,做到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关的参考资料[4-13]准备手写教案,并同时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准备,完成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准备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笔者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与该课程有关的图片、视频和PPT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和整合,融入到自己所制作的课件中,力争做到课件信息量大、形象直观,让学生记忆深刻。在教学过程中,举出丰富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并遵循知识点随机提问,进行课堂讨论,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向学生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上课之前预习教材内相关章节内容,课堂记笔记,课后复习;积极思考课堂提问,认真完成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学有余力且对相关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可参考笔者提供的参考资料收集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另外参考国外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了解平时学习的重要性,相应设计出了多元化的考查方式,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了50%,平时成绩为上课点名、课堂提问、课堂测验和平时作业等成绩的加权平均,而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50%,这从另外一方面也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除此而外,笔者在课后收集学生对每堂课的教学反馈意见,实时调整教学中的部分内容,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查阅该领域该部分内容的最新进展,增加相应的教学量,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体系。总之,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涵盖了教学活动中的所有环节,对于有效开展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系统化

在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该门课程的内容广泛,参考资料丰富,如何有侧重地选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安排,力争做到以教材为蓝本,突出教学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注重光、机、电、软件的结合,注重检测技术和仪器运用的结合,注重工程化与技术化的结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现教学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以显微技术一章为例,自从1665年胡克发表了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组织的微观结构以后,显微镜就与生物医学观察和检测密不可分了。以光学显微技术为代表的显微技术成为了生物医学光电检测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内容,之后产生和应用的检测技术如电子显微技术,虽然在技术手段和方案上有所创新,但依然在重复利用或借鉴显微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因此笔者以显微技术为基础和切入点,向学生展示相关检测技术的原理。而在阐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时,又着重介绍了显微镜性能评价参数如视角放大率、分辨率、有效放大率、光束限制和线视场,并从光学知识出发,分别对这几个参数进行了理论推导;通过数学推导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显微镜的基本问题,如为何高倍物镜比低倍物镜能观察到的物面范围要小;显微镜的分辨率与波长,与数值孔径有何关系;为何数值孔径要与放大倍率合理匹配,才能充分发挥显微镜的分辨能力等。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都有助于学生今后正确地选取和使用显微镜,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其性能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介绍了显微镜的制片技术和使用;之后,笔者对多种显微镜如荧光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相衬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及新型显微镜的原理进行了描述,并与普通显微镜原理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对于显微技术的发展历史、国内外主要显微镜生产厂家介绍等趣味性强和难度较低的内容则不作教学要求,留给学生自学,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开拓视野。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学生轻松容易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且对仪器的使用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后面章节的内容也正是基于同样的思路进行选择和安排的。正是由于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选择和合理安排,让笔者做到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为之后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了铺垫。

三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助于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笔者进行了该门课程的申请和教学工作,由于当时缺乏经验,不知如何完成此项教学任务,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向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DouglasOsheroff请教了该门课程的教学问题,他告诉笔者一句话:“Startingtheclassfromthesimplethings.”他的这番话让笔者受益匪浅:教学就是要深入浅出,从简单的事物、事例出发,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有所了解,充满兴趣,借此引导学生进入该课程的学习。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始终秉持这种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吸收知识,积极思考。以该门课程的引言部分为例,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此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涉及专业广等特点,再将课程内容进行了归纳,课程的核心是“检测”二字,此课程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检测什么?二是如何检测?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物体形貌和特性表征;对于第二问题,答案是成像和成分分析。提纲挈领的表达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课程的内容;之后从检测技术和激光生物学这两个板块,对课程的构架进行了框图表述,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教学内容间的逻辑联系。在此之后,从学生最熟知的观察及成像出发,将课程内容引入。向学生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甚少有人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观察到物体的?”学生经过思考后给出的答案不是非常全面,笔者就学生的回答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然后向学生抛出笔者自己总结出的观察物体的三个层次:看得到、看得清楚和看得舒服。言简意赅的答案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由此引出了学生对光特性探讨的热情。学生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回顾了他们的光学知识。之后,笔者又引导他们思考在物体太小和物体离人眼距离太远的情况下,如何观察物体的问题。认真思考的学生做出了回答:可用显微镜和望远镜来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对比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异同;然后顺利引出显微技术和其他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应用实例,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随机提问和自由讨论的轻松氛围中,让学生自然地做到了与教师的“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图片、视频资料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获取信息量大、直观生动的知识;结合在黑板上用粉笔推演公式的传统方式,以适中的速度让学生理清楚基本原理和相关公式的来龙去脉;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和目前的热点研究成果,实时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为学生补充知识,如教材中没有的太赫兹检测技术等,以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视野的目的。总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从生物医学光电检测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系统化、交叉融合型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力争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医学光电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多种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思想,拓宽视野,提高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多学科综合应用和创新思维等能力。总之,涉及到交叉学科的课程的相关知识丰富,很多内容处于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其教学工作量大,教学过程复杂细致,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面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就教学内容而言,既要注重基础,又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推陈出新;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一句概括之,任重而道远!

作者:李玮,冯国英。单位: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本文来自《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第6篇

初中物理的新课标要求物理的学习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在学习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方法有多种,无论多么灵活,都要涉及一个最终的问题,那就是记忆所学的知识,熟练了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在多年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在学生理解知识后,指导其以“顺口溜”的形式记忆物理知识,即准确又牢固,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下面以教科版物理教材为例。将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顺口溜的一点收益奉献给大家。

一、抓住关键。自然成句

八年级下册“力的平衡”一节中,探究实验后得出结论: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对于这个知识点,我启发学生找到关键的字,然后很自然的就得到了“一等”“一反”“两个一”,“同时”作用平衡力(“一等”指力的大小相等,“一反”指力的方向相反。“两个一”指的是同一个物体、同一条直线)。学到八年级下册“杠杆”一节时,在处理“正确画出力臂”这个难点时,指导学生理解“力臂”后,得到:“一找支点二找线,然后再做垂线段”,教学效果甚佳。

二、画出图像。顺利编写

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实验探究后得到了光的折射规律,分别在黑板上画出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从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的光的折射光路。启发学生观察光路中角的关系及角所在的介质,得出“折射光路角好找,空气之中有大角”。即发生折射时空气中的角不管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都比其他介质中的折射角或者是入射角大。教材接下来是“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先是学生动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结束后,教师板图凸透镜成像,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把知识编成顺口溜:“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焦外近焦像变大,焦内远焦像变小。”(“一焦分虚实”是指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大于焦距成实像;“二焦分大小”是指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于焦距成缩小的像;“焦外近焦像变大”是指物体在焦点以外向焦点靠近,像会越来越大;“焦内远焦像变小”是据体在焦点以内离焦点越远像越小。)九年级下册的“家庭电路”,关于电灯的正确连接先画出电路图,写出“火线零线并排走,零线直接进灯头,火线接在开关上,通过开关进灯头”。

三、对比知识。记忆深刻

八年级上册“神奇的眼睛”,学到了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方法时,这个知识在学生的记忆中容易混淆。为了对比两种情况,师生合作编写了“后凸老花眼,近视像靠前”。(老花眼即远视眼,“凸”是指凸透镜,“后”是指视网膜的后方。也就是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对比远视眼,近视应该戴凹透镜。)

四、总结规律,逐渐成型

初中物理教材中电学占的比例较大,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从简单的电路开始一直到复杂的电学计算,梯度上升。学生如果在初学时没有打好基础,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非常吃力,因此,在电学的教学中本人也利用了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这部分知识跨越的章节多,所以在每一部分教学后及时总结。“基本电路串并联,图观圆点实看线”,这是对串并联电路的判断方法的总结。“图”指的是电路图,圆点”指的是电路图中的实心圆点,“实”指的是实物图,“线”指是的接线柱,即在电路图中看到实心的圆点之间的部分存在并联,实物图中一个接线柱接了两根线(包括两根)之间的部分即是并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渐总结,“短路情形有多种,只并线与开关”(在电路的某个用电器的两端并联了导线、电流表、开关的任何一个或者它们的组合,被并联的用电器都会短路);“串联分压流不变”(串联电路的用电器有分压的作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经用电器到负极不会改变大小);“压功率热阻正联”(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并联分流压等源”(并联用电器有“分流”的作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都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流功率热与阻反”(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热都与电阻成反比);“若问电阻是否变,要大串联小并联,串联电阻要相加,倒数和倒是并联”(并联的等效电阻是并联电阻倒数之和的倒数)。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顺口溜,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能达到持久记忆的目的。而且在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时快速地再现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也会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大贵镇太平学校)

第7篇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内容实现多样化中图分类号:G642.0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network

【Abstract】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network is a practical subject,the subject of how to link theory with practice,students can really learn in order to practise,the author of th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mobile level 2009,level 2010 600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tudents with new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process,the model includes th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practice content presentation forms,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and finally through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 data statistics concluded.

【Key words】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practice content to achieve diversification

0.引言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很多院校在在教学设计中只考虑理论知识点的规划,而如何与实践环节结合,与实践相关的学习资源如何设计,实践活动的教学次序,如何考虑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等,一直是教学实施的薄弱环节。为了使实践性较强通信专业系列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建立与理论课程并重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者通过对两届通信专业学生实施新的教学模式,认为,只有针对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应用需求,深入研究具有实践性特点的通信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利用所学分析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期望的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课程中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结合情况以及相关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1.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教学设计的方法主要从“为什么学” 入手,首先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来进一步确定“学什么”,即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接下来就是“怎么学”,即采取什么策略,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上述教学设计方法为基础,在对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原则

强调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际的调研,有别于过去依据教师的经验进行主观设计的方法,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恰当安排教学学时和教学次序,充分体现实践性特点。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使他们毕业后尽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去。

2)操作可行性原则

要实施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环境等因素。二是具有技术上的可实现性。对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邀请厂家对目前的主流设备的安装、操作、系统维护等内容简单培训;邀请行业技术骨干做相关技术讲座;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实验平台讲解;利用假期组织学校学生去相关单位观摩等。

3)执行过程控制的引导与控制原则

在教学设计时,应适时提供多次研讨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且依据实践性原则,在平时作业及期末考核中补充对实践性学习内容的评估。

2.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实例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起到衔接各门专业课的枢纽作用。课程内容涉及光纤通信工程中的设计、施工、测量、维护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课程内容的设计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的理论学时共48学时,学习内容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涉及光纤通信系统的发送(器件)、传输(光纤线路)、接收(器件);第二部分为系统部分,由发送、传输、接收构成的光纤通信系统总体架构,涉及中继距离计算及光发射端机和接收端机的构成;第三部分为网络部分,涉及SDH光同步网与WDM网络等光传送网络及城域光网络。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的实践学习学时为8学时,内容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光纤几何参数的测量;第二部分为系统性能仿真,主要涉及数据的SDH传输等内容。

2)教学实例

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安排,作者根据学生问卷调查可知,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理论后,就进行相应知识点的实践学习,因此对于“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时,采用先介绍对应的理论知识点,紧接着介绍相关实践部分的教学方式。表1所示为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模式知识点关联表。

3)实践内容实现方式

针对“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中实践性内容的不同实现特点,采用适用的呈现方式。

对于参数实验部分,主要采用文字、图片说明、视频演示实验等。在视频演示实验中,配合教师讲解了解实验的过程。

对于系统实验部分,主要通过仿真平台进行数据传输试验,使学生能够熟悉设备配置过程、数据传输过程、测试过程,进而利用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图1所示即为在SHD1的SP1D 支路板的1~2端口和SHD2的SP1D支路板的1~2端口之间之间完成2M业务连通”。

3.实施效果与学生评价

在新模式教学设计时,实践性教学的成效评估和反馈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评价问卷调查,选择平时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为40% 的学生百分率最高,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践部分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百分率最好不高于30%。据此“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将总评成绩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平时作业及期末考试,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作业共分四次,其中三次为理论部分、一次为实践部分,实践内容为SDH光网络点对点数据传输的仿真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是除了完成实验报告之外,还需提交一份论文,论文内容为针对实验环节的所有过程(包括设备配置、数据传输、测试环节)的认识和总结。这种考核过程深受学生欢迎,并且使得实践部分内容不会超过总评成绩的30%,满足在校学生在校学习应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实践学习为辅的原则。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并据此对“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具体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细分、实践部分的呈现形式、教学评价体系等,为通信类课程的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案例。此外,本文选择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为例进行的教学设计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出通信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的共性,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改善学生满堂灌的学习状态,通过多种方式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焦学辉,陈丽茹.“光纤通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中国电力教育.[D].2011.

第8篇

一、注重兴趣培养,鼓励学生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中总表现得死气沉沉,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能很好地完成。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学不懂,而是学生不愿意学,即学生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很关键的。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首先,要创设以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光的色彩、颜色”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关闭教室的门窗并拉上窗帘后问学生:“如果你们要看见我怎么办?”有的学生就拿出了电筒照射,教师接着追问:“电筒会发光,还有什么会发光?”学生列举了大量生活中能发光的物体后,教师问:“我们如何给正在发光的物体进行定义?”从而引入光源概念,再根据学生所列举的光源来进行分类。其次,要注重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色光的混合”的学习中,教师以问题“将红、绿、蓝中任意两种色光射到白纸上,相互重叠的区域是什么颜色”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后总结三原色知识点。

二、注重方法引导,引导学生探究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不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很多学生都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愿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还要通过创设探究氛围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动能”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能的概念并理解动能的大小与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大小有关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提出问题:“同一个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不同质量的小球从相同的高度滚下时,将小纸盒推动的距离又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动能概念。在“重力势能”的探究中,既然学生理解了动能的概念,那么如果物体被举高后落下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借助对动能的探究而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的质量、高度等因素进行猜想,然后再用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实验,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采用“猜想—验证”的方法来进行探究,通过猜想进行假设,借助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从而获得知识。

三、加强师生互动,合作参与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形成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接着提出问题:“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后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式,教师以精讲方式对公式中涉及的物理量进行解释,再以生活中简单的杠杆来引导学生对该公式进行理解。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探究结果,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涉及的重点和难点以精讲释疑方式进行引导。

四、联系生活应用,动手实践探究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也将最终应用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起物理知识后,教师还要注重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用物理知识。如在学习了“家庭电路”后,让学生收集测电笔等电工用具对家庭电路进行检修;学习“照相机”时,开展“照相机模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采用竞赛或作品展等方式进行。其次,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如激光笔可以作为光学实验的光源;老花眼镜可以作为凸透镜,近视眼镜可以作为凹透镜等。当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中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如磨菜刀时为什么要不断浇水?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当物理学习和生活成为一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有了基础。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住“科学探究能力”这一核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给予学生方法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中,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去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在自主参与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作者:杨海兰工作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第9篇

一直以来,学生总觉得复习课枯燥,缺乏新鲜感,课堂容易沉闷没有活力,为此我做了以下努力。

(1)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以填空形式出示重点复习提纲和知识体系,相关图片与视频,典型试题等,以利于学生既能全面把握教材,又能更好地把握重点。多媒体的使用还利于使复习课变得不再枯燥,单调,易于集中学生精力和提高兴趣。

(2)选择恰当的材料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复习被子植物的一生一章内容时,我引用了《悯农二》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诗句的导入使课堂充满文学气息,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再如复习血细胞一节,讲到白细胞的功能时,可以形象的比喻白细胞在人体内就像像忠实的卫士。当人的体表或体内出现病菌时,它就与那些病菌进行生死搏斗,直到最后英勇献身。就这样,在课堂上。同学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之中。

(3)课前一题,创设中考气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幻灯片出示上节课刚复习章节的往年精选试题,使学生把握重点,及时巩固前面所学,复习完新内容之后及时做本节课的重点习题(习题以往年本章的各地中考题为主,以便使学生把握中考方向)。

二、记牢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注意能力培养

记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记”一切就无从谈起。记忆的方法其实有多种,每个学生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但记忆不等同于死记硬背,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效果会更好。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方面的知识,学生一直较难理解,我们利用农村学生家里很多种大棚的,利用家长为了提高产量是如何种植大棚蔬菜为例,从而比较容易理解到光合作用的条件需要有充足的光照,主要器官在叶,通过通风和浇水措施获得二氧化碳和水分等。近年来,中考题越来越灵活,且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注重了知识的运用,强化了对能力的考查,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缺乏对知识的足够理解,那么面对题目就会束手无策,当然无法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1)总结归纳,简化记忆法。学生需要掌握初中生物知识点很多,可是这些知识点又比较零散,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造成记忆力差,不容易掌握。因此影响了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温故而知新外,还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尤其是对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的方面。在复习时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法、归类法来增加记忆,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一节时,关于维生素缺乏时出现的症状,可以这样编顺口溜“夜盲A,脚气B,坏血C,佝偻D”。这样的方法避免了机械的死记硬背,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也比较容易。还有像血液循环复习时比较抽象,涉及到的结构也较多,选用总结法不但使内容简化还易于梳理记忆:血液循环路线不好记,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室连动,房连静,中间毛细血管交换功能少不了,房上室下,左右不相通”,这样联系在一起可以总结为“左主动"即血液从左心室流向主动脉;“右被(肺)动”,即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动脉………

又如在复习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之前,抛出一句“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让同学考虑字面上的意思,再加上一些巨型蝌蚪、大脖子病患者等图片让学生彻底了解该激素的功能,这样以后学生一看到有关甲状腺激素的题目,脑中自然会浮现出鲜活的画面,记忆深刻。

(2)教会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表。生物课本里有许多图片,除了给视觉带来冲击力外,利用这些图片既可以帮助我们记牢知识又可以加强理解,同时又可以摆脱枯燥的文字,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利用课本的实验插图复述对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认识、区别及联系,(列图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表格,呼吸作用相关实验表格)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认识,就会有比较透彻的领悟。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列表进行有效的复习。通过列表比较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一种方法。例如,学生对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等内容容易混淆,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种子的结构,血细胞的特点,植物的类群等,通过列表可以使相关知识一目了然,且有助于记忆。

(3)建立知识网络,系统复习知识。结业考试试题往往不单单考某一知识点,而是多个知识点交织的综合性题目,如果我们将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知识的网络,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当课堂中呈现一个知识点时,往往可以凭借其联系导出对其他知识的回顾,再由这些知识导出对下一个知识的探讨。如复习初二教材时就可以采用串联式构建于一个知识网络之中。以“人的生活需要营养”为切入点,引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吸收什么气体、产生什么气体、营养物质和氧气是怎样到达身体各个器官、各器官产生的CO2等废物又是如何排出的?从而导出对“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和“废物的排出”等内容的复习,再从“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出发探索尿、汗液等废物排出异常引出“免疫与健康”、“传染病的预防”等知识。如此构建起的知识网络,既能巩固各部分的相关知识,又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以血液循环为中心的所有知识实现灵活的迁移和应用。

四、直观教学,提高实验技能

每年中考前的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实验练习时间短,学生又遗忘多,我们采用以下措施区解决这个问题

(1)利用顺口溜简化繁琐步骤:显微镜使用步骤: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察。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十归箱。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玻片二滴水,三取内皮四展平,五盖玻片六吸染,表皮细胞镜下见。

(2)加强直观操作,反复播放操作过程,我们生物组利用一个老师解说步骤,一个老师严格操作演示进行录像的方法来突破,及解决了以往教师累忙,学生看不清的弊端,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直观效果。

五、贴近生活,加强应用

第10篇

关键词:光的折射;自治实验教具;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2(S)-0032-4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看清物体的基本原理;(2)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1.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亲身体验拍照,知道照相机成像原理;(2)通过类比照相机,知道眼睛看清物体的基本原理,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3)通过自制实验教具,知道投影仪的原理;(4)利用实际应用的体验,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2)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功能,使学生认识科技能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方便。通过自制教具展示,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照相机、眼睛、投影仪(幻灯机)的成像原理

难点:视力矫正

3 教学器材

自制简易幻灯机、自制简易望远镜、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

4 教学环节

4.1 知识树导入新课

课前提前在黑板上画成像规律的三个图(u>2f,f

师:在最近阶段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折射的有关内容,那么同学们一起通过知识树(图1)来回顾这部分知识。什么是光的折射?

生a: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师:非常好!光的折射规律呢?对比反射规律简单的说。

生b:三线共面;两线分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师:非常棒!我们运用这些规律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比如筷子为什么向上弯折、用鱼叉捕鱼为什么要叉向看到的鱼的下面等等,学习物理规律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后面我们又学了光学器材中的元件——透镜。它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那么凹透镜有什么作用?

生:发散作用。

师:凸透镜呢?

生:会聚作用。

师:通过前面实验课,大家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三幅图,(学生回答,教师黑板书写)第一幅u>2f,f

师: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同时在凸透镜成实像中,如果要使得像变大,像距、物距怎么变化?

生:物近,像远,像变大。

师:很好!那么我们学习了这些规律后,究竟在生活中有怎样的运用呢?

师生互动。通过知识树问答式地完成知识的回顾,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线: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积极回答,总结后按照黑板三幅图的顺序来进行讲解。

4.2 透析照相机,体验拍照的乐趣

以学生的集体照来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过渡:看看曾经的你们,定格在这张照片中,现在的你们坐在教室里,这一张照片就装下了需要一个教室才能容纳下的你们,很神奇的一件事情,那么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第一个神奇的眼睛——照相机。

1、照相机的结构

照相机结构比较复杂,我们今天就研究它的成像原理,因此我们就关注两个元件(图2):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感光片(数码相机,老式相机这里就是胶片)相当于光屏。

2、照相机成像原理

师:既然有这块凸透镜那么它一定满足这些成像规律,同学们猜猜满足那条规律呢?

生:第一幅u>2f,f

师:为什么呢?

生:不对啊,没有倒立啊。

师:我们抓住其中明显主要的特征,刚刚那一张照片将全部同学都装进去了,而我们现在需要这样大的一个教室才能容纳大家,所以是不是像缩小了啊?

生:是。

师:同时能在感光片上成像(能在胶片上呈现出来),那是不是也说明是实像?

生:对。

师:其实老式的照相机装胶卷都是倒着装的,我们这里看到正的像是由于经过数码芯片处理了,因此其实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就是第一幅u>2f,f

3、“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应用

介绍照相机实际拍照中的物距、像距,说明镜头是可以伸缩的。提问:拍照远处一棵大树,现在需要拍出的图像大一些怎么操作?

学生思考,适时提醒运用成像规律中的一些结论。请学生回答,运用flas同步展示学生回答的操作。人往前进,同时要图片清晰。照相机镜头要向外伸,总结出这里实际运用了“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同时提问学生:如果现在需要拍出的图像小一些怎么操作?请个别学生回答,人往后退,同时要图片清晰,照相机镜头要向内缩,再类比总结出“物远,像近,像变小”。

在这些理论分析后,拿出相机让学生来体验分别拍一张全身像和一个大头贴(相机最好用老式的,实在找不到就用单反相机,事先说明镜头的调节相机会自动进行),有2—3组学生上台来体验。其他学生来观察他们拍照时候是怎么样移动的。拍完后,马上把照片呈现在屏幕上,课堂氛围达到一个小高潮,马上让体验者来介绍拍照的心得,巩固“物近,像远,像变大”和“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

4.3 类比相机,认识眼睛

这么多美丽的图景,通过照片记录下来,其实只要我们身临其境,也能欣赏到这些美景,那么我们怎么看到这些物体的呢?由此问题从照相机过渡到眼睛。

眼睛就是一台精密的照相机,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结构,类比照相机我们也只关注眼睛的几个关键结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睫状肌能够调节晶状体,使得晶状体变薄变厚;视网膜相当于感光片(光屏)。因此眼睛的成像原理也就是第一幅u>2f,f

介绍一个小知识,凸透镜的厚度影响焦距,教师用尽量通俗的语言来描述。给出图3,带领学生的思维,相同材质的凸透镜越厚。对光的偏折能力越强,会聚就越靠近凸透镜;相同材质的凸透镜越薄,对光的偏折能力越弱,会聚就越远离凸透镜。

学生小活动体验:让戴眼镜的学生摘掉眼镜,问:你能否看到远处的同学?那你能否看清远处的同学?引出我们眼睛看清物体的原理,同样用flash展示,得到结论是由于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使得远近的光线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同时引出近视眼成因,如果长期使睫状肌处于紧张状态,那么它就会对晶状体进行不断挤压,造成晶状体变厚,造成近视。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flash模拟动画):

师:如果长期使睫状肌处于紧张状态,那么它就会对晶状体进行不断挤压,造成晶状体变厚,凸透镜越厚,对光的偏折能力越______?

生:强。

师:导致光线会聚_______?

生:靠近凸透镜。

师:那么成像就在视网膜的前面。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那么怎么来矫正呢?

生:戴眼镜。

师:戴凸透镜可以吗?

生:不可以,凸透镜有会聚作用,它会使光线会聚更加靠前,要用凹透镜。

师(flas展示):对,我们要先让光线发散一点,因此我们需要用凹透镜来矫正。

总结:

1、成因:

2、矫正:

凹透镜

拓展:激光治疗近视眼就是在明确近视眼成因后发展的一个医疗技术,它就是利用激光使得厚的晶状体变薄。

师:理解了近视眼,那么远视眼也就很清楚了,如果睫状肌处于过度松弛状态,那么它就会对晶状体有一个拉伸作用,造成晶状体变薄,凸透镜越薄,对光的偏折能力越_______?

生:弱。

师:导致光线会聚_______?

生:远离凸透镜。

师:那么成像就在视网膜的后面,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那么怎么来矫正呢?

生:凸透镜。

师(flas展示):对,凸透镜有会聚作用,我们要先让光线会聚一点,因此我们需要用凸透镜来矫正。

总结:

1、成因:

2、矫正:

凸透镜(老花镜)

学生练习巩固:

下列图片中近视眼成因及其矫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4 巧制简易投影仪(幻灯机)教具,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过渡提问:刚刚讲述的都是缩小的像,那么我们教室里有没有放大的像啊?

展示自制投影仪(幻灯机),介绍结构和功能。

通过自制幻灯片上的“F”在墙壁上所成的像来让学生分析投影仪(幻灯机)的成像规律,满足黑板上第二幅f

抛出问题:怎样使图像由天花板投影到墙壁上?(可做适当的提示:什么光学元件可以改变光路?)(图4)

由图4过渡,展示实物投影仪,介绍各个部件,让学生明白物距和像距以及如何调节物距和像距,通过学生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要屏幕上呈现更大的清晰图像,怎样操作?学生(2组)上台来尝试。学生自己总结:像变大了,像距就要变大,投影仪应该远离屏幕;物距应该变小,凸透镜应该向下调。同样运用了“物近,像远,像变大”。

同样让学生说如何得到一个更小的清晰图像,教师操作,起到巩固的作用。

4.5 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1、由物像同侧的体验,提问学生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学生基本能答出是第三幅u

刚刚介绍的都是一块透镜的,那现在来介绍一些透镜组合的。

2、普通显微镜: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东西放大。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那块凸透镜的作用,成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成放大的虚像。

3、望远镜:展示几种望远镜,同时展示自制的简易望远镜(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中间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筒连接可进行伸缩调节),鼓励学生课下上网收集有关资料并自己动手尝试做一个望远镜。

5 教学小结

1、

2、近视眼成因及矫正:

1、成因:

2、矫正:凹透镜

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1、成因:

2、矫正:凸透镜(老花镜)

3、“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

6 教学反思

课后,参加研讨课的各位老师对笔者这节课进行了点评:第一个老师点评认为:优点是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规范,板书作图规范;教学设计中细节考虑周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有特色,知识树的运用很好体现了一种教学思路,善于动手自制教具,让学生真实体会照相的过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理念,讲练结合达到巩固作用。课件精美,利用flash突破了难点。不足之处是教学容量稍大,重点部分可在加强训练巩固,学生总是处于被调动,再开放一些,放开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有老师也提出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我们初中物理课堂的定位究竟该是什么?

初中物理更多的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但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依靠正确的理论,而这些并不是一定从枯燥的公式题目中培养起来的。它可以来自很多方面,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我们物理教师去开发利用,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自己手边。只有学生感兴趣了,物理课堂才会“活’’起来。学生才会感受到物理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要明确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

搞好物理课复习,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产书为根本,首先要理顺结构,使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初中物理从知识结构上看,特点是:横向联系不太紧密,各种物理现象交织在一起的综合问题几乎没有,而学生又觉得很难学,这是由学生所学知识零乱和不系统所致、复习就要针对这种情况,“对症下药”,总复习不是重复地再现所学过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进行知识的“堆积”,而是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然后再对各个部分的知识按它们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程度地加以深化和提高,初中物理整体可分为四个部分:力的初步知识、光的初步知识、热的初步知识、电磁的初步知识,将每一部分精心设施,梳成“辫子”,使学生有条理地系统掌握,如对光的初步知识可设计为下表:

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后,再要求认真、仔细、反复地阅读课本,不放过每一个小实验,每一道复习题,然后把课本上的知识按上述结构“对号入座”,这样即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使学生对复习感到知识新而不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抓好“点”的复习

使学生牢固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必须在一些“知识点”上下功夫,以“点”带面,一线穿珠这些点除重点、难点外,还有一些异同点、模糊点、近似点和变化点。

1、重点与难点。

集中表现在教材中的基本概定、定义、公工攻重要应运及实验,如复习《电学初步知识》,可归纳为6个概念:电量、电流经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两上基本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两种基本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3种电学仪器:伏特表、安培表、滑动电阻器,4个量: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率,通过归纳复习,学生就可将电学基本知识及实验方法融会贯通,在抓重点的同时,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异同点。

就是通过分析,深刻理解并区别不同物理概念之间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如对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可列表如下:

3、模糊点。

是指有些问题如果不仔细辨析,就很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应加以澄清,如学生对凹镜、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点和凸镜、凹透镜发散光线的特点往往区别不开来,强调指出:球面镜是反射后会聚或发散光线,而透镜是折射后会聚或发散光线,又如,有些学生从比热的计算式得出“物质比热与物质吸收的热量成正比,与物质质量和升高的湿度成反比”的错误结论,究其原因是学生只考虑了公式本身的数学意义,对比热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这一特点认识模糊,所以,针对学生的这一模糊认识,应说明比热与物质吸收的热量和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湿度无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4、近似点。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或规律有近似之处,这生很容易把它们等同起来,比如,一般地说,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都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学生往往只知道这两种现象有相似之处,但说不出它们的不同;应引导学生分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种物质中,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不同物质中,又如,对溶解热和汽化热的概念,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它们的区别,不能等同起来理解,前者指出晶体在熔点时吸收的热,而后者决不能加“在沸点”这个条件,因为蒸发与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5、变化点。

是指学生不能死板地记忆某些观点,而应该根据变化的情况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如在热膨胀现象中,对“把一块铝放在水上加热,它的体积密度如何变化”这一问题,学生往往根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一物质密度不变这一观点来判决,提出的结果是密度不变,而正确的结论是: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三、要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加强练习是物理复习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可精选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给学生练习,使学生学会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不断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练习必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训练,如“用体温计能否测量开水的温度”这一问题练习,即可复习摄氏温度(标)的刻度划分法,常用湿度计的原理,又弄清了使用温度计应该注意的事项等问题,让学生进行作业练习,教师必须加强监督与评讲,评讲应侧重于:清除知识理解的片面性和概念运用上的紊乱,寻找解题突破口、解题步骤的规范化和正确运用物理语言儒家述问题,从而加强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学生解题速度。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对比归纳法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是职业高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职校的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底子薄,这就给专业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基于对比归纳法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有益探讨。

一、对比归纳法的内涵

常言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对比法是科学研究和发现的重要方法,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一种研究方法。归纳法是指把具体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最终结论的方法。所谓对比归纳法是在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对比归纳法是对比法和归纳法的综合运用。把对比法和归纳法联合起来使用,可以通过对比,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相近的事物或知识区分开来,还可以指导学生把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这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对比归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对比归纳法教学的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系统学习、前后连贯、识同辨异、探寻规律”。它的程序为“学生自我感知――师生辨别对比――教师总结归纳――探寻规律――学生理解巩固”,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1、巧用对比归纳法导入新课,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为学贵慎始。”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第一章是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而第一节课就介绍了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即开路(空载状态)、短路和通路(有载状态)。电路图如图所示:

其中Ec是直流电源,S是开关,R是电阻,FU是熔断器。如果照本宣科,这个知识点几分钟时间就能讲完,但是学生真正地掌握了吗?因为在以后的实验操作中,学生连接电路时照样乱接,短路和开路情况经常发生。从表面上看该知识点简单,实际上它内含和引申的知识点却很多,我讲该内容时一般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先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学生连接一种不同状态的电路,并且把电阻换成小灯泡比较好观察到实验现象,接着通电,让大家对比三种状态下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实验,学生自己得出以下现象:开路状态下(又称断路)灯不会亮;通路时灯泡正常发光;短路时不光灯泡不会亮,熔断器还烧断了。但是现在的家庭线路中不装保险丝了,因为更换起来比较麻烦,一般在配电箱中安装空气开关,当出现短路时,空气开关断开,切断电路,就是俗称的跳闸,等检修好电路再把开关合上即可。如此,一个知识点通过实验对比,加以归纳,再联系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现象和实例,即使是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2、巧用对比归纳法辨析异同,有利于知识对比深化

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对比归纳法,对相近的、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归纳,发现知识间的个性和共性,有利于学生的掌握,也使学习达到深化。例如单相正弦交流电教学中,电阻、电感、电容等负载元件两端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电路的功率计算等内容比较相近,学生最容易弄混淆的,在做题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在讲到此知识点时我是利用先对比再归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纯电阻交流电路学生比较好理解,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I=U/R在这里继续适用,只不过I和U要换成相应交流电的最大值或有效值。电流和电压是同频率同相位的,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出来。由于电阻是耗能元件,总是消耗能量,所以只有有功功率,而无功功率为零。在纯电感电路中,是电感对交流电路有阻碍作用,称为感抗,单位也是欧姆,这和电阻的单位一样。流过电感器电流iL的有效值I=U/XL,也和欧姆定律的表达式一样,对比前面的知识,这个公式也不难理解,把电阻换成感抗即可。至于电压UL和电流iL的相位关系在实验中用双踪示波器能很清楚地看到它们的频率相同,但电压超前电流π/2。和电阻不同,电感是储能元件,和电源不停地进行能量转换,所以只有无功功率,而有功功率为零。接下来的纯电容电路的知识我几乎没有花太多时间,对比前面的所学大家自然就掌握了。

3、巧用对比归纳法实验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对比归纳法,通过不同实验现象的对比,能够很好地识别和检测一些外观类似的、学生易认错的电子元器件,从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养成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发光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光电二极管等特殊二极管在电子电路中经常使用,所以这些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很重要。在实验课上我先讲了它们的种类、极性、符号和作用等理论知识,接着把相应的实物发到学生手上,有不少学生发现发光二极管的颜色很漂亮,有红、绿、黄、蓝等颜色,但是有一种白色透明塑料封装的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的颜色和外形很类似,如果不仔细观察,学生会把这两种二极管弄混淆。为了更准确地识别它们,我让学生用万用表来测量,根据我讲的理论知识,学生知道光电二极管的PN结面积较大,可以通过管壳上的一个透明窗口来接收入射光,在测量时,当施加反向电压时,有光照时其反向电阻小,表针偏转的角度大;无光照时其反向电阻大,表针偏转的角度小,即管子对光照比较敏感,并且光照越强,这种现象越明显。而发光二级管的正反向电阻和光照没有关系,测量时不管有没有光照,万用表的表针都指在同一个位置,这个实验很简单,现象又特别明显,并且这两种现象对比着看很容易就能区分出两种不同的二极管。

当然,“教无定法”,教师要完成复杂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从实际出发,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