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22:0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美文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英语的运用普遍提高,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已成为各国交往和沟通的重要语言。教育部也十分重视国民的英语教育教学,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英语教育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束缚,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方面也日益显露处自身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例如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单向枯燥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缺乏激情,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缺乏兴趣和动力;学生在应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也持无所谓态度,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习惯了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成果并不显著。因此,针对如此现状,如何能够保持和提升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不断创新,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逐步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以创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充分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和理念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只有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因材施教,才能促使大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并得到具体运用技能的训练。如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化进行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调整,涉及到教学内容的编排、课堂活动的设置、课后作业任务的布置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模式、标准等。大学英美文学课程属于理论应用型课程,具有丰富的理论背景和人文艺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别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与分析
2.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总是存在“重语言轻文学”的教学理念和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和教师对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高校英语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了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指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英语文学著作的技能,掌握理解文学、鉴赏文学的知识和分析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开拓自己的视野和知识构架。但这一教学目标仍显得概括笼统,因此明确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2.2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担任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均是学校聘请的中青年高校教师,相对经验颇为丰富的老教师和教授而言,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尚显不足,文学背景和文学功底也相对欠缺,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对所教授的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认同感和排斥情绪,其中还有些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并未达到胜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无针对性教学;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中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忽略了课堂氛围的营造;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课堂互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此外,目前高校开设的英语专业较多,招收的英语专业学生也很多,而高校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需要进一步的扩充和加强。
2.3学生学习英美文学兴趣缺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缺失、课堂参与性不高。具体表现主要有:英美文学作为选修课程相较其他课程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参与到教师设置的课堂讨论或课堂活动中,课后主动阅读英美文学著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十分欠缺。
2.4课程与社会大环境不对接: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素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目前英美文学课程的社会背景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由专业人才教育转向了通识人才教育培养。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本科或专科)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后也不一定就从事与英美文学领域相关的工作。而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研究性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目前,多数英美文学的教材设置主要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程度化较高,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生词较多、课文难以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恐惧和畏难心理,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5英美文学课时相对较少: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倾向于在课程设置时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而没有设置为必修课或专业课。并且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多数采用大班集体授课形式教学。作为选修课在课时设置方面就会相对减少,一周一般安排两节课的时间,在一学期或两学期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课程的定位和课时量的设置就体现了高校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因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热情,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知。
2.6教学方法单一: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多采用单向式的灌注教学或讲授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课堂教师的单一讲解和传授而来,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自身的接纳信息的能力。虽然近些年课程改革得到了一些成效,在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
2.7考核标准生硬:
据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学校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中多数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试卷题目类型主要涉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阅读题、分析题等,囊括领域较为广泛,但多数学生为了能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考前的备考,使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学习技巧,缺乏日后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的训练,也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联合起来,反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必要的条件下,把一定的心理学和教学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掘和满足学生的优势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活动,才能彻底实现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论MI理论与外国文学教学[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陈明明;浅谈素质教育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4]邓天中;英语文学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本科英语文学教学与批评的关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一、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多年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我国英美文学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文字、句法分析,变成了高级英语精读课;教学形式上,依然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考试形式仍以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为主,剥夺了学生们对文学作品阐释和评价的权力等。如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认知诗学理论概述
认知文体学强调对语篇的语言方面给予更大的关注,而认知诗学则更多地强调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一种关于文学艺术理论的研究。相对于认知文体学而言,认知诗学具有更悠久的研究传统。Reuven Tsur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认知诗学理论。他是沿着结构主义诗学的传统进行文学的认知研究的。他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研究文学结构和文字效果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他很明确地继承了捷克法国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传统,把他们的认识明确地引上了认知的道路。认知诗学强调自身是关于文学艺术理论的研究。认知诗学可以看作等同于文学认知研究这一术语,属于一种文学批评流派。认识诗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和文学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对语篇做精细分析,但和新批评不同,它强调语境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
目前的认知诗学研究是借用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相关的认知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探讨心智活动在阅读中的作用,是一种以文本为导向的阅读模式,更加强调体验,强调概念和意义的生成,并认为文学心智活动就是日常心智活动,文学能力也是人们的日常认知能力。笔者试图结合英美文学在当前高校的教学实践, 探索在认知诗学视域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加强学生对文学名着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欣赏名着的认知水平。
三、认知诗学与英美文学教学实践
英美文学是每个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培养更高的英美文学素养,懂得欣赏文学、体会英语的深层含义、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思维与文化。学习英语文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保证。认知诗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审视文学的新窗口,同时也提供了使我们更有效地接近文学作品的新途径、为文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文学是人类认知的基础。这样的认识,将文学的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以此为基础,英美文学课程应该成为英语学习者学习语言、提高写作、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KEith Otlay在《读写:认知诗学的未来》一文中提到文学的功能时,将其概括为三点,首先是娱乐;而后是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读者和作者;最后是提升自我。认知语言学认为,知识不是杂乱无章地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连结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即‘图式’,形成认知结构。这种主题式文学阅读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建构和扩展认知结构,从而实现不同层次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把认知诗学引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就是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相结合,或者由教师启发学生换位思考, 站在作品主人公的立场思考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与阅读体验,并逐步达到理解外国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效果。我们通常认为认知诗学发展应紧紧抓住“认知”和“诗学”两条主线,一方面运用认知理论深入探究创作论、体裁论、人物论、和文本肌理, 结合情感、审美和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探讨,扩展阅读理论范畴意义上的认知诗学研究内容, 深化研究的理论深度。同时,运用认知科学的新成果系统、深入探讨认知诗学的文学性质、原理和功能等基本文学理论,构建比较完善的认知诗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系统探讨认知诗学的认知功用价值观。另外,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而对文学的体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语言的体验。由此可见,探讨认知诗学也可促进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
四、结语
文学使人愉悦,给人启发,能使读者更加深刻的感知世界,感知自身,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读者与作者,让我们可以在文学阅读中不断提升自我。从认知模式出发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更是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捷径。
关键词:西方影视;英美文学;应用价值
所谓的英美文学,简单理解就是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对我国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例如高职高专成人教育的学生,经典的英美文学就像一面镜子,有效的折射出了英语民族的悠久历史,并为他们求知、求善、求美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他们的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要的是,通过对英美文学的接触,这些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的英美文学教学中仍然会有一些问题存在,并严重影响着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而随着信息技术和人们信息认知水平的提高,西方影视被广泛运用到了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并凭借其信息量大和直观性的优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从而有效的弥补了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不足。
一、探索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基于相关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角度来看,他们希望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效的了解到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美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一些重要作品及其作者,最终实现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如此,一些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也对此作了具体的要求:开设这种文学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理解、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建立在这些掌握内容的基础之上,从而把握文学批评的方法和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而学生在接触英美文学知识的过程中,自身阅读和分析相关文学作品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并在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试教育下,各种升学政策的影响,学生在中学期间接受的英语教学是不完善的,因为教师教学的重点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是被忽略的。因此,学生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即他们英语学习的起点低,明显缺乏相关的文学知识积累[1]。
二、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1、有效凸显对英美文学史的介绍
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史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涵盖的内容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英美文学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主要作家和这些作家的代表作品、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派、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等,而以上所述的这些都是英美文学学习中最为基础性的内容。但是,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已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很多学生就此反映,英美文学发展的背景太过复杂,其中涉及到的作品和作家也太多。经过深入探究,笔者也就此做了一定的思考:发现西方影视具有信息含量大、直观性等特点,可以很好的完善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方面的不足,从而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了解到与英美文学史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出现在英国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威廉.莎士比亚,他在英国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相关的英国文学简史来看,其中都是利用很大的篇幅和文字来对其进行介绍,介绍的内容不外乎其文学地位、文学创作、作品及其历史意义等。但是,莎翁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并且都被列为经典,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是很难完成这么重要的教学任务的。而此时,一部经典的西方影视作品《莎翁情史》则可以被拿来利用,让学生通过影视欣赏来了解这个伟大的人物。[2]针对影视并非对真实百分百还原的缺陷,教师可以采取片段截取的方式,让学生窥探到莎翁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风貌。如其中关于伦敦剧院的片段,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对有关伦敦剧院的情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2、帮助学生明确对一些文学名词的记忆
关于英美文学知识的考察,名词解释是一个重点。但是结合具体的英美文学教学来看,与其相关的文学名词是令学生头痛的一个问题,因为文学名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零碎。不过,在深入探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发现可以利用西方影视的价值来达到教师在英美文学名词教学方面的目的。因为将西方影视引入到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实现两个方面的目的:既深化了学生对文学名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他们对文学名词的记忆。例如美国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名词:美国梦。针对美国文学的学习而言,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个名词的意义,将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蕴有很大的帮助。不过,这个名词的起源有些复杂,且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太过浓厚,仅仅依靠单纯的记忆无法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3]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西方影视,利用图文声像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名词的深层含义。如曾获得过奥斯卡大奖的影视作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解释“美国梦”的一个最佳选择。从影视的名称就可想到,其对美国梦的阐释可见一斑。其中,贫民窟和百万富翁本就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影视的主人公利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千万大奖的美梦,在成为真正的百万富翁的同时也获得了甜美的爱情,这些与“美国梦”的主题是相当切合的。
3、可以被运用到文学理论介绍方面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文学理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文学理论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的把握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深化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挖掘出作品所要蕴含的思想意义。但是需要是注意的是,文学理论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成为教师教学中一个难点。[4]结合文学理论教学的特点来看,教师可以利用影视欣赏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向学生讲解这个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人们所熟知的一部经典影视剧:《上帝也疯狂Ⅱ》,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经典片段的方式,让学生就“影视中人、动物、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学生就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的为学生抛出问题:“动物可爱,自然美丽,作为人类的我们,面对这些境况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其中,当学生对此做出肯定回答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为学生讲述:从上世纪初开始,受到先进技术的影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创造出了大笔财富。但同时,人类目光短浅,破坏资源,屠杀动物,污染环境,最终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以上的这些内容牵涉到的是与生态批评理论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其他的一些与文学理论相关的内容,例如社会精神生态理论。对此,教师要积极迎合学生的心理,将理论性的内容用实证性别的方式给展现出来,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的来说,对一些院校,例如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中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英美文学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并在他们文学素养的提升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有效的引入西方影视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寓教于乐的乐趣,在欣赏影视片段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另外,精选西方影视作品来辅助英美文学的教学,能最大程度的节约教师的教学时间,并提升英美文学的教学效率。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影视教学的方式会进一步被应用到英美文学的教育中,从而帮助教师实现有计划的教学,并在教学效率的提升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张宏明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谦.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实证举隅[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7):43-46.
[2]陈瑶琼.影视教学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导报,2015.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文史结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02-01
高校英语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应当把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放在首位,以此为基础发展专业技能。因此,文学课程的设置,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英美文学,在教学大纲中都处于必修课程的首选。但是,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大多对实用性较强的翻译或商务英语情有独钟,而对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学敬而远之。英语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居然会屡屡出现被问及英美文学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尴尬场景。
我们首先探求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心态。是什么使得他们对文学课程不屑一顾呢?一方面,商业社会下的“文学无用论”造成部分学生心态浮躁。另一方面,文学本身的深奥枯燥也使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学生普遍认为文学课没意思而且脱离实际,就这样,英美文学课逐渐被丢弃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文学课程的教学出了问题。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历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主张以史为主,认为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发生、发展是文学课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另一种则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就这样,第一种倾向造成一种局面,一学期下来,学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种则相当于给学生多开了一门高级阅读,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这样,两种倾向导致了两个极端。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活跃气氛,但却转移了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如何才能获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进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成为教师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1文史结合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和个别作品的独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为主的文学教师大多是中国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往往拿起一个作品便将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甚至一些与作品毫无关联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为主的文学教师则大都是外籍教师,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传达信息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大多随心所欲,或根据历史顺序,或完全抛开历史,凭个人喜好选择作品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两者皆有利弊。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创作固然有很大影响,然而抛开作品本身谈背景则毫无意义;作品分析虽是文学研究必需的过程,但历史背景的缺乏也势必会对文本分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鉴于英美文学课的独特性,教学中应该首先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经纬。在理清了文学史的线索,获得一个整体的文学发展观念和整体态势后,再加以文学精品的赏析,通过细读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文学作品。
2文论结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一些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识流。没有基本文学理论的支持,简单的文本分析就会流于肤浅,难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冲突、社会矛盾,进而更深层次的了解作品内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影响了劳伦斯和乔伊斯等许多作家。在教学中如果不介绍这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学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作为文学研究的初级阶段,绝不能把文学理论凌驾于文本之上而去作专门研究,毕竟文学理论的根本还是用来分析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文与论的关系。毕竟本科生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依然还是语言教学,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只应处在一个初步的启蒙时期。
3讲读结合
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文学课的课时却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就算是想讲完课本上的选读材料亦不可能。教师除了讲授文学史料和作品创作背景外,还要充分传达对于文学阅读、欣赏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学、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常识以及初步的文学批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课后阅读。
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并非毫无组织。教师除了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定期检查之外,每堂课还要请几名学生介绍自己一周来的读书心得体会,通过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指导,阅读实践,讨论相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中英结合
文学和语言一样是相通的,不分国界。学习英美文学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文学素质和修养,而这些基本则是我们的中文基本功。如果连本国的文学都一无所知,没有任何文学底蕴,又如何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学呢?
我们要积极帮助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树立重视本国文学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结合和对比,生动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中英结合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为出发点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i)[j].外语研究,2002,(6):12—14.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程爱民.英美文学教学:调查与思考[j]. 郑州大学学报,2002, (5):11~1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对外交往日益加深,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极大的重视。但是英语专业的本科教育却面临巨大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曾经是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教学受到了冷落,学生把热情都转向了与市场关系较大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等。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丧失了他们本应具有的专业特色、专业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因此急需要对英语专业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在培养人文通识型通用人才的目标下,调整和改革英美文学课程,使得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与国际社会接轨。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的英美文学课程设计不合理。只是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了英美文学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由于低年级的时候,学生没有受到很好的文学和文化的基本人文知识的熏陶和培养,在高年级阶段很难真正理解英美文学原著,无法得到审美的体验,也无法真正获得一种文化认知。其次高校重语言技能轻人文素质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以独白式讲解原著,分析句法和篇章为重点,忽视阅读体验和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培养,缺乏素质培养。学生学得非常死板、被动,欣赏和批判能力较为薄弱。学生兴趣淡泊,选课功利性强。学生往往把热情投向与市场关系较大的,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等,对文学缺乏认识和兴趣。忽视了文学作为人文教育的关键性学科的重要地位。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文化知识缺乏,对英美国家的文化和文学认识基本上处于基础阶段。学生在学习上主要还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英美文学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型教师人数很少。
二、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的重新定位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参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但是大部分学者和教师在肯定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市场经济需要的同时,也指出“实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的强烈人文倾向。”(刘天伦1996)因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当前我国外语专业教学过于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专业训练是导致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与其他文科学生有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继续,有必要使英语专业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通用人才,在条件具备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谓通用型英语人才是指“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胡文仲2006)这种目标已经成为了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这个目标体现了“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的办学理念。在这种目标和理念下,英语专业应该确定英美文学在学科中的主导地位。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而现在的英文教学与这样的理念和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不能符合培养通用型人才的目标,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引导更好的生活和交流。
三、在培养人文通识型通用人才目标下的英美文学
教学的改革原有的单一培养目标和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要求,学校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主动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培养人文通识型通用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目标,不能只是为了职业技能而培养人才,而要为生活培养人才。对于学生,不只是专业的技能培训和掌握,而应具备跨文化的人文知识和素质。应当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英美文化和文学的教育的提高和专业化能够提高英语专业学科的专业水平和地位。从而带动高校整个人文学科的建设。首先改变目前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及局限性,优化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形成可行有效的课程设置模式。现有的英美文学课程往往开设在大学高年级阶段,而且通常只是选修课,而非必修课。这样完全不能突出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必须把英美文学课程从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还文学课一个本该应有的地位。
同时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相应的英美文学史,欧洲文学史等基础性的课程,让学生对西方文学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印象。先了解文学的历史才能真正读懂不同时期的文本。与此同时开设美学、哲学等通识性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增强学生的审美和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在大学高年级开设英国文学选读和美国文学选读的同时,可以开设英美小说选读和英美诗歌选读等选修课,进一步把文学课细化,让学生从更多角度切入文学的本质和精华。其次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结合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关键词:英美文学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多年的实践证明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对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研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为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英语+X”的模式,英语与应用型专业复合的结果往往是英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减弱,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有效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英美文学课程目前的困境有教和学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紧,课堂上教师对庞杂浩繁的内容难以面面俱到。通常来说,“文学史+选读”是普遍采用的模式。但是重史轻读作品,文学课就基本是空谈,而读作品又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主要讲述节选的内容,对作品全整体的把握的比较少,又由于学生语言水品参次不齐,文学课很可能成了精读课的翻版从而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2006:62)。另外,目前的文学教学用书中缺少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导致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死记硬背。其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更多的是从课程教学出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容易造成课堂沉闷、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逐渐就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第三,教学手段的运用仍需提高。文学课堂现在多数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有效缓解了传统文学教育模式中有限的课时不能有效完成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文学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仍然不佳,这主要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的注意知识的传授而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大,也不太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课堂的问题。如何在文学的多媒体课上加强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需思考和实践。目前高校中的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很多方面差强人意造成目前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缺乏。当然,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丧失兴趣。学生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转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时语言基础准备不充分,而文学课上突然接触到的大量的文学术语,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生词和表达法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畏而退;此外,很多学生在社会上追求实用性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务实”,认为英美文学课不是一门实用技术,在他们将来择业时用不上,因而对一些所谓的“短期、实用”的课程趋之若鹜。在英语教学重视实用性的情况下,要改善目前的现状,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思路
《大纲》中提到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的目的是“促进语言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文学课的参与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文学课的趣味性;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多年的实践证明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对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研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为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英语+x”的模式,英语与应用型专业复合的结果往往是英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减弱,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有效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英美文学课程目前的困境有教和学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紧,课堂上教师对庞杂浩繁的内容难以面面俱到。通常来说,“文学史+选读”是普遍采用的模式。但是重史轻读作品,文学课就基本是空谈,而读作品又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主要讲述节选的内容,对作品全整体的把握的比较少,又由于学生语言水品参次不齐,文学课很可能成了精读课的翻版从而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2006:62)。另外,目前的文学教学用书中缺少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导致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死记硬背。其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更多的是从课程教学出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容易造成课堂沉闷、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逐渐就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第三,教学手段的运用仍需提高。文学课堂现在多数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有效缓解了传统文学教育模式中有限的课时不能有效完成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文学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仍然不佳,这主要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的注意知识的传授而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大,也不太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课堂的问题。如何在文学的多媒体课上加强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需思考和实践。目前高校中的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很多方面差强人意造成目前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缺乏。当然,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丧失兴趣。学生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转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时语言基础准备不充分,而文学课上突然接触到的大量的文学术语,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生词和表达法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畏而退;此外,很多学生在社会上追求实用性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务实”,认为英美文学课不是一门实用技术,在他们将来择业时用不上,因而对一些所谓的“短期、实用”的课程趋之若鹜。在英语教学重视实用性的情况下,要改善目前的现状,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思路
《大纲》中提到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的目的是“促进语言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文学课的参与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文学课的趣味性;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度
目前使用的文学教材大多按照时间顺序,从古英语文学开始授课,但是早期的作品难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刚开始接触英美文学的学生带来了困难,畏难情绪又无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变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比如“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范谊、苗渝萍,2005:166);另一方面,除了优化文学读本以外,应当注意文学
教学实际上是传授知识、激发兴趣、促动思维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现有的文学教材普遍忽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2006:62)。因此在文学课上,有必要用浅显的文字简要介绍一些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切入点和批判作品价值的尺度,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引入新批评理论,在英美小说的讲授中,适当引入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等,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大有益处。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参与性
教师应自觉立足于教学工作实际,加强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笔者在教授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诗歌时,曾让学生对其《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以“扫烟囱的孩子”为题的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研究,主要采用研讨式的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推敲诗句、琢磨内涵,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进行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体验和评判作家的创作意图,启发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文本,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思维的空间,并留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网络寻找相关信息,以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另外,文学课程的作业形式也应尽量做到多样化,课程论文是常见的形式,这样可以为学士论文的撰写打下较好基础。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感受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还可以采用口头陈述、诗歌朗诵、名剧片段表演、模仿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英美文学课信息量大,理论色彩浓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再加上大量的文学名著己被拍成了电影,同时网络上各种音频、视频文件等素材繁多,这一切都使得文学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影像资料等手段进行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效果良好。课前,教师准确把握和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制作好相应的电子课件,配合文字内容添加音乐、声响、色彩和图片等营造美的意境。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介绍背景及知识点,放映名著片断及课件幻灯片,使教学内容更一目了然,更生动,更立体化。另外,网络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课后提供了信息扩展,通过网络资源,尤其国内外一些较好的文学学习网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开拓思维与想象,培养研究探索的精神。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英美文学课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本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主的原则。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谈到的部分实践教学在课堂完成,例如开展研讨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理论思维的能力;针对某部作品可以开展工作坊(workshop),收集、选编材料,撰写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文学课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大量阅读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学本质的意识,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潜能。例如以演剧或诗歌朗诵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或者欣赏英美文学名著电影,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和英语听力;在适当的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结合课程教学,对一些较难的内容、对学习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内容或对今后学习有提高意义的内容用讲座的形式、用例证进行阐释,以答疑解惑、开阔视野、启迪学生的思想。当然,为了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在课外组织他们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作品改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教学的作用和功效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效度,使这门课程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复杂的、需要不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课题,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广大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bpumfit,c.j.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2
[2]程爱民,徐劲,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
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3]陈开顺,语言能力与认知模式自动性[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4]范谊,苗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傅修延,杨正和,沟通与超越: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教学[m],广州: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6]吕洪灵,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7]王守仁,赵文书等,网络环境下的英国文学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3(1)
英美文学导入作为一种新的导入模式,可以拓宽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符合《要求》中集多种教学模式的需要.另外,我国普通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大都是理科生,在高中阶段把注意力集中在数理化和生物的学习上,对英美文学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融入英美文学导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学知识和西方文化,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文化素养.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学习期间都学习过英美文学,其中一些教师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就是英美文学.教师掌握丰富的英美文学知识,有能力在导入中融入该方面的知识.所以,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能力几方面来看,英美文学导入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受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感、疲惫感和焦虑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而文学导入“可以减轻学习者的焦虑感,以利于语言习得”[2].英美文学导入可帮助学生摆脱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的负面影响,对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时,即使没有家长、教师的督促,学生也会对这一学科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从中获得学习这一学科的乐趣.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一年级基本学习了十年英语,多数学生已经对英语产生厌倦感.所以,让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英美文学方面的知识在高中阶段接触得较少或只接触一些浅显的内容,在导入中加入英美文学内容会使学生们觉得很新颖,从而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讲解并提高学习兴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FaCEToFacewithGuns”中有一个句子:Turingthosepa-gesandstudyingtheirphotographsislikeflowingonthesadcurrentthat,likeBlake’sThames,seemsto“markineveryface,marksofweakness,marksofwoe[3]”.这句话实际上引用了美国着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着作《伦敦》中的诗句,教师可以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特点对《伦敦》进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课文中句子的准确理解.《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中,SectionA部分的文章标题是“AsHisNameIs,SoIsHe!”,有的教师会根据文章标题从人名的角度进行导入,但如果从文学角度进行导入会更加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这个标题实际上出自《圣经》箴言第七章,原句是“Asamanthinkethinhisheart,soheis.”教师可以从《圣经》这个角度进行导入,学生基本都听说过《圣经》,但了解得不是很多,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圣经》中伊甸园、诺亚方舟、出埃及记等着名的故事.另外,《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西方文学的源头,许多英美文学中的着名作品都与《圣经》有关.综合考察这些受《圣经》影响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文学作品对圣经典故的运用非常灵活多样.就圣经典故的类型而言,就有语典、人典、事典、意象、结构模式、观念等诸多种类[4].霍桑的《红字》、梅尔维尔的《白鲸》、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许多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对白、典故和意象都源自《圣经》.通过从《圣经》角度进行导入,学生们可以了解《圣经》与文学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增加对英美文学和英语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学生们可以从中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出现了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约翰?弥尔顿和美国作家大卫?梭罗,教师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导入,用这些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教师也可从课文中出现的单词进行导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中出现了colony这个单词,学生们看注释都知道它是“殖民地”的意思,教师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导入,欧洲的清教徒移民在北美先后建立十三块殖民地,美国文学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就如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样深远,历史学家巴斯认为,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6].清教徒提倡的谦卑、诚实、勤奋、节俭以及在艰难环境下的乐观精神也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并塑造了美国人民的性格,美国人的勤奋、节俭和乐观与清教主义是分不开的.同时,很多美国作家在创作中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这些作家的作品文风简朴,语言清新、直接.所以,通过对清教主义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从根源上了解美国人的性格,有助于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人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生只注重科学知识而忽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将会成为一个只拥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人文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精神方面的修养.《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七单元“LightenYourLoadandSaveYourLife”中出现了本?富兰克林,教师可以把富兰克林作为导入的对象.富兰克林不仅是政治家、科学家,还是着名的文学家,在他的《自传》中,富兰克林为自己规定了十三条需要培养的美德,包括节制、沉默寡言、生活秩序、决心、简朴、勤勉、诚恳、公正、适度、清洁、贞洁和谦虚等.这十三条美德对当今的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富兰克林为典范,在日常生活中以十三条美德要求自己.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对这些美德进行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并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所以,英美文学导入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
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了解得相对匮乏,同时大学英语教学的导入方法也比较单一.所以,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英美文学知识进行导入,既可以解决课堂导入的单一问题,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的了解,有助于他们了解西方文化并提高其人文素质,这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发展需要,满足21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作者:高迎春、洪梅吉 单位: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长春大学教务处)
(一)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程爱民(2002:17)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这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广大英语学习者。
因此,在高中阶段,一方面,教师从英语教学方面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课堂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另一方面,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生接触到这些作品时,首先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地道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后,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高中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和乏味的填鸭式教学,但是当代的高中生,他们对新鲜事物依然充满好奇,内心感情丰富,对新知识的学习拥有很强的接收能力。事实上,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获知英美文学的强烈渴望,他们尤其喜爱原版小说,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他们希望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因此,英语课堂教学除了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渗透,更有利于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程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跨文化意识,要求学生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初步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在高中阶段将英美文学设置于英语阅读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丰富语言知识,拓宽国际视野
语言学习的关键是有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input),而不是一味地把句子拆开,逐一分析。如果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研习”,按语法程序安排的课程不仅不必要,而且不足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更应该着眼于句子、文章,了解它在表达什么,再通过大量的积累去总结单词和语法的使用规律。
例如,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文章,学生就记住了“All the word’s a stage,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世界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演员),学生便将此句用在演讲结尾时,不但升华思想的深度,而且还会与听众引起共鸣。阅读《傲慢与偏见》,学生牢牢记住书中第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是一个世人通晓的共识: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一定想娶个好老婆),它的引申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以“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的句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背下来。写作文时,他们经常借用这个句式,不但有气势,而且便于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学英语,并非学习语言本身,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工具,利用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动地收获快乐。
这样的教学渗透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文学知识的普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心灵,最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同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教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实现文学教学目标。如白可和白德铭(2010:91)提出,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建构以教师言语解读文本为主,以视听解读文本为辅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可以保证文学教学相对稳定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作品的时代主题和意义,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分组合作,利用网络等资源,搜索相关影像资料,翻阅相关评论报导,更深入挖掘作品的价值。例如,对作家和作品人物进行简单介绍时,利用PowerPoint将演示型课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覆盖、隐藏、层叠等技巧,并加以精练的文字介绍,形象直观,使学生易于记忆和掌握。另外,很多英国文学名着被多次拍成电影、电视剧,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版本,例如,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简·爱》(Jane Eyre)这部作品就被改编多个版本,而由乔治·C·斯科特(George C Scott)和苏珊娜·约克(Susannah York)饰演的版本被认为是最好的。该片忠实于原着,故事结构更加紧凑,爱情主题更加突出。乔治·C·斯科特的精湛表演,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饰演简·爱的苏珊娜·约克,外表沉静,含蓄内敛,也被公认为最接近原着的精神气质。这些多媒体元素的加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当堂呈现,资源共享,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得到有效融合,教师用较少的语言就帮助学生领悟到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英语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能用艺术的语言去滋润每个求知的心灵,学生才会被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展现的魅力所感染和折服(张春开2012:11)。
例如,笔者在讲解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时,先当堂诵读这首诗歌,当提到学生最熟知的最后一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时,要求学生一起背诵,顿时激起学生对这首诗歌学习的期待。接下来,让有准备的同学介绍这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师生互动,课堂和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刊杂志投稿,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学生也用更大热情和动力去学习英语。 当然,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如果以历史为脉络要求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而文字生涩的文学作品,学生不但理解起来困难,而且学生也质疑作品本身与他们生活的联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丧失兴趣,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大打折扣。另外,考虑到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课程在一个学期总课时占有课时量较少,教师只能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作家和作品,选读篇章不但要最富代表性,而且篇幅适中、内容生动,学生们更有乐趣去阅读。
一、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简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表现出诸多弊端,已经很难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节奏相适应,一场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先,众所周知,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为主,以提高学生语言基本功以及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为主要课程任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英美文学的授课应涵盖一部分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原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教师课上讲解、学生课下阅读和课堂讨论为主,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兼顾到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以介绍作家、作品和相关背景知识为主,涉及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的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几乎鲜有时间,在课堂上很难完成;另一方面,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不符合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社会上以实用型的人才需求为主,注重就业者具有的笔译和口译能力,而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课程与学生日后就业要求关系并不十分紧密。英美文学教学以培养复合型的研究人才为主,与社会上紧缺实用型人才相矛盾,导致作为主干和专业课程的英美文学的教学一直处于被边缘的状态,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其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校这一特殊的机构而言,改变正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潜移默化地上演着。对于学生这一受众而言,他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可以从网上获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大量信息,一些与作家、作品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都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的变化足以说明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单纯的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更专业、更广泛的学习内容表现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进行改革,使之与整个时展的大背景相适应。目前,教学领域的改革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具体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到课堂之内,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形成以教材为中心,逐渐向其他学科辐射的教学模式等。毫无疑问,这些变化都是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二、新媒体时代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高校的教学、办公等领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多元性以及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等优势恰好能够弥补当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缺陷与弊端,使已经陷入瓶颈的英美文学教学又焕发出新的生机。首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来进行,新媒体的出现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媒介,在教学中融入声音、图片和视频等话语形式,相对传统的文本阅读而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的内容以更加多样化和直观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更偏向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单一,老师讲什么,学生背什么,学生即使对作家、作品有一定的见解与想法,也很难有机会和老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机会,微信、微博等交流方式的出现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手段的补充,将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可以就某一问题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在课堂上进行基本教学内容的讲解,然后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课下沟通与交流,这一方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够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与教学时间有限带来的弊端,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其次,教学内容的直观化。虽然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但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毕竟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虽然有先前学习积累的经验,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无疑给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面对陌生的文学世界和浩如烟海的文学巨著,对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许多文学名著已经被改编成电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改编的电影引进课堂之内或推荐给学生课下进行观看。电影与文本不同,它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把文字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单纯的文本相比具有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弥补了文本教学在这个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事实上,将以电影为代表的新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属于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利用电影在视听传达方面的优势使教学内容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于课堂之上,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图像资源,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电影等视频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以影视欣赏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更利于学生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与记忆。
三、新媒体时代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的英美文学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教师授课的过程也不再枯燥乏味,这一切的改变都得益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但新事物的出现有利有弊,在受益于新媒体的便捷性带来的优势的同时,它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首先,新媒体时代给当下陷入瓶颈的英美文学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同时也充满挑战。教师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忽略教材的内容,将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不假思索地搬到课堂之上,这些没有经过筛选的信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弊端。学生很难判断出学习的重难点,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与资料,很难取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过分依赖网上的电子资料,会逐渐丧失自主思维的能力,不利于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这样一点:一切新媒体的教学手段只是作为书面教材的补充而出现的,它是一种补充手段,如果主客体颠倒,那么教师最后只能沦为网上信息的“搬运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情感体验,而只是机械地罗列信息,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学成果只能事倍功半。其次,“教学相长”的说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放到今日仍然适用。教师的教学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的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学问和见识都得到增长,师生彼此间的情感也得到提升。新媒体时代一方面为师生的交流提供更广泛的平台和更多的交流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容易对其产生过度地依赖性。教师丧失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过度地沉迷于与课堂相关的影视资源,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到教材上。在课堂上,教师机械地将大量的信息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教师主体思想缺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表面上,教师利用了多媒体先进性的功能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实际上忽略了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教师本人的思想与情感。这样的课堂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会大幅度降低。总之,在享受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方便快捷时,也应时刻注意其随之而来的弊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在新的时代背景冲击下,英美文学教学与时俱进,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沙原 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1引言
爱伦•坡短短的一生只有四十年(1809-1849),69篇小说和63首诗奠定了他作为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的文坛地位,他的文学作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爱伦•坡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也是电影界改编翻拍的宠儿。电影离不开文学,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文学繁荣与否(李尔崴,1998,10-1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学界、文艺界对爱伦•坡作品的深入研究,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被越来越多的导演改编成电影,从小说文学变成了电影文学,从小说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电影的影视艺术。《厄舍古屋的倒塌》被改编成了《厄舍一家》;《黑猫》前后被不同的导演改编为《魔鬼双瞳》和《恐怖大师之黑猫》;《乌鸦》和《丽姬娅》被进行同名改编。这些都证明了爱伦•坡文学深具影视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也很适合运用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极富情节和戏剧性,以此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也蕴藏离奇神秘的气氛,这些元素都深得学生的喜爱。采用电影欣赏来辅助文学文本的讲解是近年来英美文学教学的新趋势,爱伦•坡文学影视艺术确实很适合与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
2影视艺术与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模态
在本文里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这个定义跟计算机科学里研究人机互动时对模态的定义接近,用这个定义看,教学中个体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顾曰国,2007:3)。所以,多模态教学应指在教学活动的互动过程当中,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感知学习内容的活动。听觉可以用解说、对白、音乐等手段;视觉可以通过图像、屏幕文字来感知。现今英美文学教学与多媒体相互结合,教学模式逐渐朝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结合的多模态化趋势发展。影视艺术的发展也是多模态化的。从开始的黑白无声电影对观众视觉单感官的刺激到现在的3D立体电影对观众视听触觉等多感官的刺激,一路从单模态艺术发展为多模态艺术。这和教学模式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影视艺术丰富的感觉刺激正弥补了英美文学作品纯印刷文字当中的冗长、枯燥和艰涩。而且,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学生在喧嚣的经济环境中多少有些浮躁,希望获取知识的速度跟上经济的发展,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影视作品在课堂参与文本的解析可以稍微加快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文字立体化,以弥补文字阅读过程缓慢的缺陷。影视艺术参与英美文学的多模态教学,正是学生个体感官的需求、教学发展的要求。
3爱伦•坡文学影视艺术在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中的运用
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历来是多模态的,多模态感知是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惯性认知心理。人们通过视觉阅读或听觉理解来感知语言文字符号。无论是语言文字或图像画面都是一种表意的形态,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因此,含有视觉信息、听觉信息等不同形态的文本就是多模态信息文本。爱伦•坡的恐怖短篇小说文本着眼于引发读者内心的恐惧,要产生恐惧的效应就必须用文本的文字创设情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感官,令他们感应到惊恐的气氛。由此透过文本传递的感知是多模态的。爱伦•坡的恐怖短篇小说就是含有多模态信息的文本,由此改编而成的电影文学也极具多模态性。教师可以通过对电影静态图片以及动态视频的截取配合作品的讲解,甚至可以利用电影的音乐效果增强小说文字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爱伦•坡文学影视艺术具有丰富的多模态元素,很适合运用在英美文学的多模态教学中。
4结论
多模态化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教流的趋势,得当的多模态课堂元素的运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爱伦•坡文学影视艺术引进英美文学课堂是文学教学的一大亮点,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由此改编而成的电影都含有丰富的多模态元素,这为多模态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美文学作为外语系的一门专业课,它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原版著作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英美文学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即对策方面,研究者将结果梳理统计,有55%的学生归结问题在于教学内容难度大,课时少和教师教课节奏快等三个方面。一是书本知识很难理解,书本内容大多不认识,新生名词太多。由于所学的书本是全英文版的书籍,里面所呈现的内容在生活中根本没有听说过,书中出现的词句段落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出现的名人著作对于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学生不感兴趣,也没有想去了解,即使学生记住,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试就忘得一干二净。其次,英美文学的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冗长沉闷,大篇幅的文字再加上自身的英语功底薄导致对生单词产生畏难情绪。在读了一段晦涩的古英文诗歌后,学生很容易昏昏欲睡,有的还会因为没了耐心而拒绝看完。所以这就需要老师上课活跃一下气氛,多补充一下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故事,或者将学习内容用简单的话粗略地讲一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读,去欣赏。还有,英美文学课时有些少,教材有些单一。英美文学课作为我们的专业课,课时安排有些少。有时教师为了赶进度,有些知识点会一带而过。书本教材难度太大,文字内容让人感觉乏味。随着教材的不断编排,建议在每章节后面附上一些针对性的思考问题。研究者整理的习题集很有针对性。学生掌握的还不错,普遍受到了文学文化方面的熏陶和影响。
有45%的学生把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咎为自身,即预习不到位、课堂参与度不高和语言能力欠缺等。一方面,有些同学不自觉,不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去完成。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解作家作品,根据预习内容制作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和老师讲授,相信这样的话,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外,“互动交流式”教学方法也可以展开,一种是“教师———学生”,针对上课的重难点,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几分钟后,教师随机点名,检查当堂所学。另一种是“学生———学生”的展开形式,即小组的思想汇报交流。另一方面,英美文学的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量少是个大问题。每周两节课,每节课的内容都安排得很满。有时学生并没有达到完全消化就已经要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了。课堂信息量太大,让人感觉紧凑、紧张。每周一次课的时间间距太长,如果课后不进行及时的复习,很容易遗忘,导致信息知识衔接不上,知识结构掌握得不够牢固。在学习英美文学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足成为解读文学作品的一大障碍。词汇量和理解力不够成了学习理解作品的一大阻力。光凭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学习效果会大大降低。因此,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前应该具备一定的词汇储备和阅读理解能力。
基于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一是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密切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需要,提出小学专业英语师范专科生的学习要求,积极参照多种文学书籍进行编写。目的是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英美两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在具体作品中体会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作家创作风格、创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校本教程与原教材对比有下列几个特点:(1)清晰度,一本教材的清晰度,决定着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的难易程度。如果学生阅读起来茫无头绪,不能做到明白晓然,那么学习的效率则会大打折扣。而此校本教材在每一章节前都附有章节的大意与概况,将大标题依据历史进程合理拆分,脉络贯通。让学生在阅读此书时可以一目了然,方便快捷。减少学习难度,易整体把握。(2)实用性,一本好的教科书既非是应付考试,也不是长篇幅的高谈阔论,让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所以要切实的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角度组织内容。此校本教材,选取极为重要的章节,选节后配有相应的中文释义,中西对照,融会贯通。学生既可以视它为教学用书,也可当作文学读物,了解西方文化,开阔眼界,一举多得。(3)扩展性,校本教材在注重课本内容的同时,由点即线,由线即面。相互穿插关联,充分做到了对当时外国文学的了解与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4)可检测性,单纯的课本内容,阅读讲解之后,对重难点的理解还是会稍有偏差。此校本教材每章节后配有相应的练习,学生在学习过后,可以此进行检测,同时也是对重难点的进一步把握,加深记忆,举一反三,以做到精益求精。
练中学,学中记,可谓一举多得。并且也能很好的积累题感,触类旁通。二是引导学生通过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体验,制作PPT课件和撰写小论文。由此,学生学会以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另一种文化,从而真正获得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并以此来促进英语学习。在英美文学期末考核中,课题研究者让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作品进行比较并以视频的形式录制下来。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都精心准备,从剧本、服装、配乐,背台词以及后期制作。拍摄短剧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职,锻炼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凝聚力与表现力。这个过程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还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拍摄时,学生是利用空闲时间完成的,“会有一股油然而至的自豪感。看着拍摄记录中的我们的点点滴滴,相信我们会怀念着青春时所做过的一切。”大家在快乐中学习,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增强了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了文化意识,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提升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积极改革英美文学的教学模式。现如今,翻转课堂是我们当下最热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话题之一。在这种大环境的驱使下,笔者也尝试着在目前所带班级的英美文学课中实践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课上重点讲解一首由十八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的抒情诗歌《老虎》。课前学生得到了一份由任课教师录制的《老虎》纯英文解说的视频还有自主学习导学单。学生已通过小组的形式依据导学单内容在讨论中进行了学习,所以本堂课刚开始就充满了团结与挑战的氛围。各组组长竞相提出在自主学习《老虎》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位组长率先提问,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下创作出的《老虎》?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任课老师先是称赞了这两个问题提的很有意义,接着作出了解答。“布莱克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完成了《经验之歌》……”老师的讲解十分详细,学生听得也很认真,由于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到位,同学们听起来也不觉得吃力。另一位学生代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虎象征着什么样的权力和力量?在学生共同讨论后,任课老师又做了详细的补充。本诗运用的是象征主义的修辞手法,第一诗节最后一行描写出了老虎的邪恶,又从第三诗节中可以感受到老虎的一种力量和权力。紧接着,老师又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更形象客观地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了老虎象征着可怕、邪恶和力量。学生解开了迷惑,又提出了另一个疑问,老虎和造老虎的是谁?老师讲解道,诗中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在讲老虎,造老虎的人在文中是运用了第三人称,他还造了羊,羊又给人一种很温顺的感觉。老虎和羊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羊则象征着软势力,和凶猛的老虎比起来力量悬殊较大,说明了造物者就是God,通过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了全新的理解,仅仅一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教学内容。
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改善,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越来越有效。最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能更加热爱英美文学课堂。利用校本教材,提高了学习效率,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作者:范杰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徐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