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7 03:1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课程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计、开发网络中,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指导,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可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1、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老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应新型的教学方式,贯彻以能力发展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的原则,突出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提高学习者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习者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二、 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
网络教学把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的传授戒指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针对网络教学的特点,网络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交互性原则
网络课程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表现的知识应该是可操纵的,而不是教材的电子搬家。能够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
2、协作性原则
协作学习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网络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网络课程设计中要体现以下两种协作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1)学生与学生的协作。
(2)老师与学生的协作。
3、重视隐性知识传递的原则
隐性的性知识是指不能系统阐述的知识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一些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是当今世界上个人、组织及至国家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在设计网络的时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传递隐性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一些经验去分析和理解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4、个性化原则
网络课程要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首创精神。
三、网络课程设计中相关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在网络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对教学目标的阐明,可以使这种结果或标准具体化、明确化,为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编写,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2、学习环境设计
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环境应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1)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自主性是网络学习的一大特点,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是实现自主学习的保障。因此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建立自测习题。(2)协作学习一干二净设计。协作学习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又一特征,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与人协作(包括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的协作)可以更进一步地培养其高级认知能力。网络课程应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设计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让学习该环境中通过协商、会话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3、教学策略的设计
(1)设计教学内容的媒体表现。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层次可以将教学内容用直观的图像,动画和视频,恰当的声音解说来表现。
(2)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情境”是进行意义建构的要素之一,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多媒化信息传播方式为学习者创设丰富的资源情境,案例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参与,积极探索。
(3)提供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
4、设计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善进行教学调整例之更富成效的一个过程。这里的教学调整是指对网络课程本身的改进以及对网络教学策略的完善。
[关键字网络学习环境,学习平台,学习环境设计,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以爆炸的方式增长,快速的知识更新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人们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上都要改变。互联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得到人们的青睐,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世界各国也都开发网络教学的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和学习的实践探究。
网络课程一般指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摘要: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我国国内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展开了网络课程教学或学习,但由于网络教学和学习刚刚起步,所以还存在许多新问题,主要有摘要:
1、教育观念上网络远程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搬家、教案搬家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机会较少,并未发挥网络的优势。
2、教学和学习系统缺乏智能性,在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中,对于不同的知识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因内容施教。
3、资源的共享性未体现。资源共享是网络教学的优势,而在现实中,各个学校各自独立,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在网络课程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各种网络教学-学习平台林立,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校、即便是同一学校内部不同学科课程间,使用不同的教学平台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教学平台往往和学科内容相互绑定,缺乏相对独立性。这不仅在平台的开发制作和更新维护中,轻易造成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单是对教师把握使用教学,学生学习,就会造成很大的不便。另外当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利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而现有的教学平台多是以支持教师教学而设计,面向学生学习的平台很少。所以制定网络课程平台的标准,开发和具体的课程相对独立、有一定的兼容性的面向学生学习平台(网络学习支撑环境),应是网络课程开发制作中的一个重点。
一、网络学习支撑平台的构成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师生往往处于异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特征和喜好,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学习步骤。教师处于辅导、服务的地位,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化、个性化、能方便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络环境是成功远程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依据现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个面向学生的学科教学--学习平台系统一般应包括管理模块、学习工具模块、协作交流模块、网上答疑模块、学习资源模块、评价模块和维护支持模块几个子系统。
(一)、管理系统
主要是执行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含注册登记、权限设置、公告、咨询等功能。教务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选修的课程等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如摘要:鉴定学生身份、联系方式等信息,了解学生情况。同时,也可以把相应的管理信息、教学要求(如建立学习小组、学习社区)等信息通知给学生,即做好学生的管理、沟通工作。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方便学生学习服务。
教学管理(学习引导模块)是进行一门课教学管理的地方,主要用于公布整门课程的课程要求,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生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课程的主要课程要求、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阶段、步骤,教学布置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教学管理模块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公告板、论坛、研讨会等方式,构造出教学服务性信息交流辅助系统。
(二)、学习工具模块
网上学习支持平台要向学生提供一系列辅助学习工具,以支持学生在网上的学习和探索。如笔记本功能,可以使学生方便的存储所需要的网上信息,或记录下创作的灵感。学生利用书签可以标记所感喜好的内容,以后再看。学生学习记录可以记录下学生学过的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的把握情况,以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对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做出调整。也方便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还有网上搜索工具、学生主页制作工具、学生作品展示工具等等,总之学习工具模块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的工具系统,是面向学生学习的支撑平台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智能型远程协作学习平台模块
"教育的最高形式是对话"。远程教学--学习环境中最大的特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学生往往处于个体、独立的学习环境中。以前的远程学习往往因为不能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时的交互而影响学习效果。网络教学较其它形式教育媒体环境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以其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方式方便地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和协作。同学之间可以通过E-MAIL、BBS进行非实时讨论,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技术进行在线讨论,相互交流意见,求助解疑。这些交互技术实现起来并不是非常困难,在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中都有。
但在讨论学习过程中,最轻易出现争论激烈,脱离主题的现象。当然集体讨论可以通过邀请教师在线对讨论的内容、新问题进行调控,指导和帮助,解疑。但多数情况下,教师处于离线状态,优秀的学习平台除了方便的交流工具外,更应该有智能性的(Agent)系统进行监控,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帮助。新加坡肯特岗数码探究院现正在探究的思维工具就是一个智能性的学习帮助系统,除了能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外,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学生在讨论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监控、指导。
(四)、网上答疑模块
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解决。如通过电子公告板、或通过E-MAIL发信给老师、同学请求指导。但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还都单独设立了网络学习答疑模块,作为师生相互交流的窗口。在当今的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可行答疑系统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生提交新问题后,系统转发给教师,一定时间后,教师将答案再提交给系统;另一类是自动答疑系统,在某些学科范围内,学生提交新问题,系统首先进行切分,再进行Web数据挖掘,找到知识库中的类似新问题的答案提交给学生,假如知识库中不存在类似新问题,将新问题转发给教师,再由教师将答案提交给系统,同时将该题目以及解答纳入到知识库中,但别的同学在问到相似新问题时,可以直接给出解答。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经常反映提出的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或得不到满足的解答。教师也往往由于新问题太多和不知提新问题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难以做出及时、恰当的答复。智能性的答疑系统经常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模型的基础之上。在有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档案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模型以及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答复。
(五)、面向过程的个性化智能评价子系统
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学评价。虽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服从和教学目标。但教学评价却对教学、学习的具体实施起导向功能,所以在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学习环境中,要真正摆脱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真正的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达到学习的个性化,建立新型的评价制度是远程学习环境的建设必要条件,是衡量学生学习活动效果的方法和调控学生学习方向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适应学科特色有兼顾学生个性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现有的网上教学支持系统所提供的评价系统一般包括试卷的生成工具、测试过程控制系统和测试结果分析工具。系统能随机出题,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试卷,以防作弊。能够对网上测试过程进行控制,如在需要时锁定系统,不答应学生进行和测试无关的浏览,控制测试时间,到时自动交卷等。在测试完成后,能够根据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具体学生给出诊断,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有些网上教学支持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测验的统计数据,运用教育评估理论分析题目的质量,如区分度、难度等。许多系统对测验提供了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有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
评价改革的方向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能力,评价趋向于重过程、重行为的方向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评价系统在基于传统的试题库的评价形式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学生参和程度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六)、立体、开放的超媒体资源库系统
在当今时代,信息量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知识的互联。网络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丰富、获取信息方便、快捷,但在网上索取信息的一个致命的特征是资源太多,而陷入"迷航"之中。除了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之外,建立一个资料丰富、快捷检索学科知识资源库是网上教学的重要之重。
但纵观国内的现有的网络课程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绝大多数往往把课程教学平台和资源连在一起,"假如教师和资源管理者和最初创建课程的教师或工作人员不是同一个人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因为不知道一些文件在服务器的什么位置和不知道文件的名字而无法更新和使用",在数据的更新和维护上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中,往往存放的是教师的讲义和一些课堂教学资料,供教师教学用的多,供学生用的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网上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料对外封闭的多,交流的少,共享性差。所以大部分的信息难以实现更新,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资源和人力的浪费。所以制定一个数据库资源的标准,创建和教学支撑环境相对独立的立体、开放的超媒体信息资源中心,在面向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是很有必要的。
在网络学习支撑环境的资源库的设计中,资源的内容应包括和学科内容有关的文字、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新式的媒体信息,各种媒体信息都应按制定的描述标准进行描述定义,以方便信息的存放和共享。在资源库内容的组织结构上,应采用超媒体,多层次的立体化连接方式,以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此外,资源库必须有强大的检索功能,能方便、快捷的检索信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在网络的开放环境下,开放的资源库是指改变过去资料(尤其是网上资料)教师或工作人员独自维护,信息单项流动的局面,而实行师生共建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信息的双向流动,才能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不断丰富和网上学习资源,从而保持资源库的生气和活力,达到资源的真正开放和共享。
(七)、支持和维护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对网上学习环境的利用和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二、学习支撑环境中人力资源的组成和培养
现代的网校能否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真正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网络学习中个性化、协作化、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优势。除了有功能强大的面向学生学习设计的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撑外,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意识的人力资源为依托。
首先是教学设计人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习理论知识,具有对最新的有关教育科技的媒体、资源和工具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实验的能力。能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和学科特色设计建构新型的学习模式、资源库结构、资料结构和教学布置。是教学、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内容、存放地点、更新速度)的剧增,教学对象(年龄、职业、地域差异)的拓展,教学媒体(种类、交互性、综合性)的丰富,教学模式(单项传输向多项交互式教学、异步小组讨论、实时视频会议、多学科、多论点组织教学)的转变,所以教学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多媒体一体化的教材的总体设计能力。
其次是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提供专业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和教学设计人员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探究课题、教学活动布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和管理。
三是教育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精通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操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应具有现代化的学习理念,拥有多媒体和远程教学网络建构的基本知识,能够参和视听类学习资源脚本编写、摄制和后期制作等工作,能对网站进行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
以上只是对网络学习环境的一些设想。由于基于网络的学习在我国还处于新兴事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开发。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学习环境的建设会逐步趋向于完善。基于网络的学习也必将成为人们在未来社会中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摘要:
1、《网上教学平台支撑目前状况分析》,汪琼,网上资料
2、《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武法提,网上资料
3、learningandTeachinginCyberspace,Gkearsley,http摘要:///~gkearsley
网络多媒体课程是深化传统教学改革、实践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典范。它是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实践的产物,其实质是一套基于B/S结构的、既能在计算机互联网和局域网上部署运行,又能够辅助仿真传统教学的多媒体软件系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融合多种信息媒体技术,可以较好的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充分结合。其主要的优势在于:一、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展示;二、提高了形象视觉和听觉的接收传递比率,缩短了教学时间、扩大了教学规模;三、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使得学生更愿意接受,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网络多媒体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总结课程设计的原则,设计开发模型,研究课程开发实践有助于教学技术交流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一、网络多媒体课程的特点
1.丰富有序的信息内涵
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教师收集、整理、处理的信息量增大,而且能够方便的通过信息点(知识点)之间的链接与引用,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网络体系。因此,网络多媒体课程表现出丰富的信息量和有序的信息关联。
2.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轻松的、随时随地的访问网络课程,自由学习,并可多次重复学习,使学习融入生活,深化“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3.更开放的交互与协作性
在教学规模逐渐扩大的背景下,多元网络交流(BBS、Blog、Wiki等)方式方便了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和更深层的讨论,激发了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网络多媒体课程的设计原则
1.人性化原则
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网络课程操作界面应当符合形象生动,简单明了,具有亲和力,减少操作对学习带来的干扰等人性化原则。
2.形象化原则
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以学生的视角出发,做出形象生动,寓意明了的多媒体内容,做到“比较形象具体,使人印象深刻”。
3.模块化原则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教师分工协作,加快课程制作进度和维护修改,设计应以章节或知识点为标准做成模块后链接拼装。
4.轻型化原则
考虑到网络传输环境,尽量减小课程体积,压缩网络流量的轻型化原则会降低网络故障发生率。
5.互联化原则
互联化原则要求知识点之间具有互相链接的功能。互联化的知识网络可以提高知识利用率。
6.经济性原则
设计制作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即课程开发要尽量兼容现有教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如节制课程体积,减少网络承载负担;技术水平适中,兼容现有软件或数据。
三、网络多媒体课程的设计开发模型
网络多媒体课程是一套基于web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其开发过程也可以参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模型,其大致可依据的模型有:
1.带反馈的瀑布开发模型
此模型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备课设计、脚本设计、框架设计、素材准备、开发制作、运行维护六个阶段,且环环相扣,顺序开发,过程流畅,一步到位,适用于时间充裕、人力物力资源充沛的开发环境。
2.圆形迭代模型
圆形迭代模型即按照教学需求分析、设计与制作、运行与维护三个大块来进行构建急用的网络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再进行调整,适用于资源,时间、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
3.混合模型
混合模型是上述两种模型的混合体,可以穿插协作,因地制宜。
四、网络多媒体课程的开发实践
网络多媒体课程的开发在实践中可以分为课程准备、脚本设计、框架设计、素材收集、选择工具、web集成、运行维护七个步骤。
1. 课程准备。即教学设计,是基于网络远程访问的特点,研究授课对象的特征、课堂活动的展开、知识结构的部署讲授等,以完成思路构建,做到心中有数。它是整个设计的基础,是影响整个网络课程开展的重要因素。
2. 脚本设计编写。它是在吃透文字讲稿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教学需要,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及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原则,综合编排图片、影像、声音等素材。脚本反映了整个课件的框架结构和基本风格,是教学思想在课件中的具体体现,脚本的编写必须认真细致,全面考虑。
3. 框架设计。把教学内容用树状结构罗列出来,全面仔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结构及其链接关系,形成树形、星形或网状的结构框架。结构清晰的系统可使学生很容易地检索相关内容,便于选择性阅读和理解。
4. 素材收集。课件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件设计素材的质量和丰富程度,这就要求掌握大量课件设计素材。课件设计素材的收集工作主要包括文本的键入,图形和图像的扫描与处理,动画的制作,视频、音频的制作和采集等。
5. 选择工具。创作工具大致有软件平台开发和主要工具软件两种。开发平台如Java、,多媒体课件制作Director、Dreamweaver、Flash等。工具软件如Photoshop,音频处理软件Adobe Audition,影视素材编辑软件会声会影、Premier等。为提高制作速度和效率,可以根据教师自身水平和熟悉程度,选择制作软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web集成。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课件设计素材准备好以后,就转入了课件制作的环节。Web集成要求:一是要界面美观,二是实用性和科学性,三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既保证科学性,又能激发兴趣和思考。
7.运行维护。完成的课程须部署到网络服务器上运行,以供远程自由使用。使用过程中根据各种反馈,知识更新,讲授重点变化等对课程反复修改是完善课程设计的必要环节。
结合上述基本理论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等讨论组单元,如BBS公告栏,在线聊天室等也是探索网络多媒体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随着课程网络的推进,师生间教与学的互选性增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不断隐形淘汰推进教、学进步的过程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要求。因此,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特点,教学经验,增进交流不仅会增强教师自身素质,同时也增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学军.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 陈海林.网络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格式塔理论;认知图式;社会交往
一、格式塔理论的应用
视觉心理学的基础是格式塔心理,格式塔理论主要探究知觉及其与学习的关系,将格式塔理论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运用它的图-底的对比性、简洁性、接近性、相似性等知觉定律。
图-底的对比性,阐述的是这样的规律,当眼睛看到两件或多件物体时,会因种种的视觉数据,如线条、边界、形状、明暗等,或是通过物体互相重叠遮挡,而辨别其中一部分为形象, 一部分为背景, 形象和背景是明确区分的, 所以在具有一定配置的视觉空间内,有些对象突现出来形成主体,有些对象则退居到衬托的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来说,主体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主体就越突出而成为我们视觉感知的对象。根据图底原则,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正文或图形应当与背景有足够的反差确保背景不影响主体信息的清晰度,以便学习者容易辨别所需了解的信息。一般来讲,浅色的背景上用深色的文字或图像,深色的背景上用浅色的文字或图像,例如,白色的背景上用黑色、蓝色、红色或绿色的文字,蓝色的背景下用白色的文字,而黄色的背景上用黑色的文字是最清晰的。
简洁性,Kohler(1947)和Koffka(1935)的理论研究表明,个体总是无意识地根据先前的经验简化他所要感知的内容,当呈现一幅复杂的图形、图像时,浏览者会将它简化为他所能理解的形式(Smith-Gratto & Fisher,1998-99)。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网络课程的页面设计中,首先,在网页界面的结构设计中,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网格结构,结构的设置应尽量简单明了,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也符合人们对于规则形的喜好,使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需要的信息。其次,在网络课程中使用图形、图像时,要避免包含有分散其内容的元素加入,图形、图像元素应该是清楚、明确的,容易被学习者所理解的,否则,就会使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困难。另外,在进行文字编辑时,应该考虑编辑的最终效果,文字应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避免页面繁杂凌乱,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使人易认、易懂、易读,不能为造型而编辑,忘记了文字是本身是传达内容和表达信息的主体。在字体的选择上,虽然可供选择的字体很多,但在同一页面中,字体种类最大不多于四种,这样才不会显得花哨,字体的选择应依据段落大小和内容层次,由重到轻,由粗到细,字号的选择也应依据内容层次由大到小,但到了节以下的层面,可以选择同一字号但选择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分,在文字密度方面,文本应该以短小的组块形式出现,并且应该经过编辑,以简化内容。
接近原则和相似原则的本质上都是简化和整体化知觉对象的组织原则,与前面的简明原则类似,人们在倾向于简化认识对象的同时,也倾向于将近似,接近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也就是说如果不同的文字或图形元素在屏幕上的位置靠近,学习者就比较容易把它们看成是属于同一个整体。根据这一规律,如果界面元素在功能上或内容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较小的空间距离,做到“物以类聚”。比如,页面中用以解释图形或用以表明某一部分图形的文字就应当紧挨其所指的图形或部分图形。同理,使不相近元素远离,这样学习者能很容易看出界面中各部分的功能,能由一组元素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属性推知其它元素的属性,减轻认知负担。
根据相似性规律,人们容易把外表相似的物体看成整体,看起来相似的界面元素容易被认为从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相似的功能,这样在页面设计中,就可以应用形状、颜色、动态变化等构图要素,使相同或相近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外观,无论它们在空间位置上远近,或呈现时间有先后,都能被看作一类元素。例如在页面中,加下划线的文字都会被看作关键词语,同样颜色的按钮被认为有相似的功能,同样布局和风格的页面能加强网络课程的统一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有一些来自于认知理论的方法可用于网络课程的设计中,例如,认知地图或认知网络,以及激发先前知识等。
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称为图式,图式是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皮亚杰认为个体通过建立框架或图式来帮助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而每个人的图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结构来帮助指导学生图式的形成。认知组织图和概括是认知地图的形式,认知组织图包括层级图或流程图样式的结构图、几何形状与线条连成的图形组合、文字和线条构成的纲要图等。这些图形显示了学习者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概括在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图形化的指示物,它提供了信息的概述也能作为一种相同的方式来应用,例如,在网络课程中,呈现课程、童、节有时甚至是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结构化和组织他们所学的内容。
激发已有的知识是认知理论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另一种方式,奥苏贝尔和认为新的材料应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是相关的。个体已建立的已有的图式及信息的模式来自于已有的经验,通过激发已有的知识,使得新信息的学习更加容易和有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先前的知识,除了学生的回答,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言来决定学生是否具有必要的先决知识,这一点在网络课程中是比较困难的,教师无法感知学生的体态语言,因而需要利用其他的方法。在网络课程中,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习者回答,这种做法类似于前测,但目的不同,也不需要做统计处理,对学习者回答的反馈要详细,而不是简单地指出对错。简单的做法是只提出思考问题,而不要求应答。另外,还可以利用邮件列表、讨论组和聊天室等,对相关知识进行问答。用问题形式唤起已有知识,要与新信息的呈现结合,形式要自然,不应占用过多资源。
调动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先行组织者,用言语或图形,把先前学过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关系表示出来,例如语音或文字陈述、文字提纲、内容结构图等。先行组织者既可以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又可以帮助学习者组织新的信息,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意义联系。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另一个对网络课程设计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些特征适合于网络为基础的活动。这些特征包括:学习者对意义的构建,社会的交互帮助学习者学习。
Von Glaserfeld(1998)阐述学习者构建学习的意义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这于皮亚杰所阐述的认知图式的形成是相关的。每一个个体有一个独特的心理结构,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创建意义。
通过创建一个联接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结构和联接他们的经验。换句话说,网络课程中能够包括这样的活动,要求学生创建自己的认知地图(认知组织图和概括)。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应该允许学生选择所参加的活动的形式。一些学生创建一个认知组织图,另外的是一个概括。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到一个活动中,使他们创建一个外部的结构,能够反应对这一主题的内部的概念化。
建构主义也支持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交往。个体感知和理解世界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交往可创建在理解上的共同之处。社会交往提供对经验的解释及对世界学到了多少依赖于个体之间的交往。语言是个体创建意义的主要的工具,而且,Vygotsky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语言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意义被创建,要求个体交互和交换想法以便能够达到对一个给定概念的理解。事实上,社会的交往确实可增加学生的经验。
在网络课程中交互的实现可通过聊天室、E-mail、公告板。学生被提供了需要通过小组而不是个人来完成的问题和活动。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中提供了师生交互的平台,主要包括聊天室、E-mail、公告板这几种形式,但真正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却不近人意,在公告板中讨论的贴子数量很少,许多是为了参加评审而组织撰写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实现交互的有效性,需要注意,教师是交互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评价者,引导者,其作用至关重要,对于一门课程,公告板中讨论应设几个主题,规定学生参与讨论的最少次数及期限,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要计入最后的成绩,教师需经常关注讨论情况,对学生的问题应及时回复。
参考文献:
Mu Hongyan
(青岛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青岛 266109)
(School of Food Science & Engineeri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摘要: 立足于本专业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建立食品专业英语网络课程。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同步测试、交流互动、知识拓展各功能模块有机结合,为学习者建构一个舒适的学习情境,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Abstract: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specialty, the network course of English for food science & engineering was developed with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ies.Through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with progress test,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knowledge linkage, etc., an open, various learning situation was built, and students' self -study ability was improved.
关键词: 食品专业英语 网络课程 课程内容 课程框架 设计
Key words: English for food specialty;network course;teaching contents;curriculum framework;design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79-01
0引言
食品专业英语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普通大学英语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本专业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专业英语的特点,熟记一定量的专业英语词汇,能较熟练地阅读食品专业方面的英语文献、书籍和杂志,并具有一定的食品专业英文翻译水平和写作能力,从而以专业英语为工具,获取国际食品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信息。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多以教师“教”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改进专业英语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专业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1]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充分应用于专业英语教学中,既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又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且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2]
1课程内容的设计
网络课程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产物。[3]
2课程框架的设计
网络课程中,能够提供学习导航功能的结构组织及其策略就是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建立清晰、明确、简单的导航系统可以方便学生阅读,简化学习过程。本课程中采用模块导航,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音像课堂、知识链接、同步测试、交流互动等。
2.1 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简介、课程特色、课程建设规划;并列出了主讲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情况和学术研究情况,使学生对负责课程的教师有一定的了解,并提供教师的联系方式,以便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能及时联系。
2.2 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结合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的重点,每章学习的基本要求、学时安排、相关补充,让学习者了解教学总体情况,明确学习目的、学习任务,以便制定自主学习计划。食品行业包罗万象,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最终确定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专业英语文选》(第二版)为教材,从中节选了食品营养、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加工、食品保藏、果蔬产品、粮油制品、畜产品、食品质量与安全等9个分支,并指导同学们查阅近5年内国外重要的英文食品学术期刊,选择文本规范的文献,学习食品科技论文的写作及翻译技巧。通过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英语的表达特点,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通过食品学术论文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翻译能力,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四年级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摘要的写作和翻译。
在课件设计中按照书中的章、节次序编排。开始显示教科书中的总的章节标题,单击章标题后在页面的左侧显示本章的节的标题,右侧显示内容。整个目录还可以扩展,在节的标题下面引入第三层每节的主要内容。树型导航部分的每个标题单击后右侧直接显示此标题下的内容。内容学习完后可以回到主页,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其他内容。
2.3 音像课堂为了增加网络课堂的生动性,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提供了与食品专业有关的音频、录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观看视频,收听音频资料,一方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从而大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
2.4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模块包括食品科技新知、专业发展动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延伸、典型网站链接如国内外重要的食品网站、食品专业相关的国外主要英文期刊网址等。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查阅,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2.5 同步测试同步测试部分,借鉴了以往多媒体网络课件中的习题模式,并按教学过程的要求编排与课文相对应的练习题,主要从食品专业名词解释、英汉互译及问答题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每部分都附有参考答案以备学生自己检查作对与否。
2.6 交流互动网络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交流和沟通,该模块主要采用留言板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方便快捷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什么疑问都可以进行注册登陆后在留言板上留下所遇到的问题,任课教师会及时准确的回答。如有特殊情况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查看留言板,学生还可以把此问题直接发送到任课教师的信箱。多种途径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英语知识,提高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结束语
随着国际交流日新月异的发展,专业英语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强化,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养现代化食工专业人才的关键。建立食品专业英语网络课程,采用网络教学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一个积极、开放、资源丰富的网上食品专业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专业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慧芸,吴瑕,孙旭.食品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黑河学刊,2010,(3):115-116.
关键词:校企联合;专业课程设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教学
作者简介:杨夷梅(1978—),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
1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状况
本科教学中的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进行课程设计,它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多数学校中基本类似:教师先拟定一些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课程题目和要求进行资料的查阅、方案的设计、实验模拟验证方案的正确性,最后撰写设计报告文档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为了方便指导,往往多年来使用几个相同的设计题目,内容和要求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缺乏对社会实际需求能力的锻炼,很大一部人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设计而设计,缺乏设计兴趣,因此课程设计的实际效果比理想中的差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实际设计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进行了重新规划。2009年我校正式设置网络工程专业并开展招生工作,为了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本专业把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作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落脚点。我国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时间并不长,但目前社会发展速度相当快,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可供参考的方案不多,因此进行网络工程相关课程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形成了较好的合作环境,因此打算探索一种校企合作联合实施的课程设计模式。经过6年的尝试,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有5门课程按照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实施完成的课程设计。结果表明,这些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学生提高很大,由于融入了企业的实际项目,设计题目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深受学生的欢迎和老师的好评。
2校企合作课程设计模式的实践
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各校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存在很大差异性,总体是将所学课程一门或多门中重要知识点综合起来,并要求在课程设计过程灵活运用,采取组织学生集中时间、统一地点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重点对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技巧和使用的实验方法进行详细的指导,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步骤和熟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设计除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外,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初步训练学生分析理论、设计方案、计算数据、查阅资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养成较为严谨的科研精神。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就是学校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参与校内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学和培训,并严格按照企业单位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教学单位专业教师会协同参与,一道与企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和培训学生的课程设计,简单说就是课程设计项目化。由于企业单位是一个现实经济社会的运营主体,能直接感知经济社会的变化,更能明确人才的具体需求。而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没有企业经历,不可能全面了解经济社会最近的变化,尤其对部分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不足的教师。因此,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企业可以把最新的变化传递给学生,学生进行跟踪,学到最新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为企业节省培训费用和创造价值。同时,将企业的优秀人才请进学校,可以弥补高校教师在企业经历上存在的不足,可以大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项目的能力。
3课程设计的实施
为了加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实际项目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我院与20多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协议,这些企业都是IT或DT企业,多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课程设计的建设,目前按照地域分布、专业分布建立了10多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2个(网络工程实验、综合布线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有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长沙蓝狐网络、北京IBM软件、长沙中信教育中心、上海尚观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北京渥瑞达北美IT培训中心等相对固定的学生实验基地8个。
3.1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
面向校企合作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都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项目为主要目标。课程设计内容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随时更新,不能一成不变,让学生随时了解并掌握最新前沿知识,学会行业的需要的技能,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行业的主流技术,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提前与社会的需求接轨,让学生在校也能体验企业岗位的责任和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工作态度。近两年来,我院邀请了长沙蓝狐网络有限公司来院协助指导2010级、2011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工程与设计”等课程的课程设计,每次课程设计期间公司将会派来3名技术人员与我院的任课教师一起进行为期1-2周的课程设计指导工作,设计工作完成后会邀请项目经理为学生做专业交流、技术讲座及设计总结。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一般包括三个环节:选题、教学指导和培训、项目验收及成绩评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以企业的具体实际项目为题材。在开展课程设计之前,企业技术人员与任课教师共同讨论设计的选题,并且考虑到“目标性”“工程性”“可行性”及“自主性”四个方面确定本次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项目。对于大的工程项目企业技术员划分了多个子模块,每个模块细分为多个任务。有的时候,教师只划定一个要设计的大致框架,要求学生根据需求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在选定好课程设计的题目后,企业培训老师将进行与课题相关专题讲座,每讲完一个专题座后,要求完成1-2个实验项目。与我们合作的长沙蓝狐网络有限公司结合实际项目,编写了非常详细的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还开发了多个与实验相关的模拟工具软件,并要求学生在模拟工具上完成相应的项目实验。所有课程设计实验项目全部安排在计算机学院四楼的网络工程实验室进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的电脑上完成课程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也可以利用我院网络工程实验室现有的其他的网络工程设备来完成相应的实验。在做项目实验时,通过加强实验培训和手把手指导,企业技术工作人员和实验教师、任课教师一起共同来指导每个实验项目,保证了实验的完成质量和效率。实验验收完成后需要撰写项目的各类文档,并将文档装订成册交给指导老师或实验老师审阅。
3.2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办法
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根据课程设计期间的出勤、实验项目和规划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一般出勤占20%-30%(包括理论讲解考勤、专题讲座考勤、基础实验考勤),实验情况占40%,设计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占30%-40%。对于考核的内容要求如下:(1)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2)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程度;(3)课程设计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运行状况是否良好;(4)文档撰写是否完整规范;(5)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团队合作意识是否明显。以上几点成绩评定客观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学生课程设计的情况。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课程设计重点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及操作技能,课程的考核仅仅通过理论考核或仅仅检查学生的项目结果是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项目化的课程设计重点关注设计过程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过程。为此,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环节的考核,能培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4校企合作课程设计的特点及创新点
由于网络工程专业实验设备昂贵,且工程实践环境不易构建等特殊性,根据我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主要存在经费不足、培养经验不足,具有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实训实验辅导精力投入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完善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得到企业的培训,降低学生的培训成本,实现走出学校就能直接上岗的教学目标,培养出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工程能力强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4.1培养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工程训练技能水平,不出校门就逐渐把专业专职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让老师们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逐渐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学校还鼓励支持专业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学习,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发,感受企业项目开发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和实验教师就可以不去企业也能参与具体小企业项目,积累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另外,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有助于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两年来的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大量的实训实践课程任务让学生真正参与了企业实际项目,同时也让教师积累了工程实践经验,在以后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就能更好地指导和辅导学生的实验实训项目。同时我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为期1-2周的专业见习,有趣的企业文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2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结合
为了加大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企业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把企业项目带到学校来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实际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课程设计教学工作,专业教师通过多次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讨论,使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参与课程设计的实际指导,也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来制订下一届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使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紧跟市场前沿和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结合和完善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增强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和企业实习能有效弥补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项目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分解,提炼出富有实际意义的案例,融入到校企共同研究开发的教材中去,这样的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现在校内就可以进行企业案例教学。这样,教学内容既符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又满足企业的生产要求,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4.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能让学生与企业工程师面对面地一起进行实验实训,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前体验企业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以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能利用课程设计时间与企业的工程师交流探讨,实时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清晰地明白专业学生能为企业做什么,需要准备什么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课程设计实训,让学生积累了企业工程项目的经验,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单位的工作和学习,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是能够主动自愿地去探索学习新的知识和探索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专业老师和企业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增进对毕业后工作的实际认识。
5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自2013年4月开始我院在网络工程专业2010级和2011级学生教学中进行了“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工程与设计”等多门课的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以来,效果明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程掌握水平,而且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热情非常高,不再存在以往那种无故旷课、请假的现象,相比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课程设计教学效果。2010级和2011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有一半同学通过了“网络工程师”级别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陈炯昊为代表的三位同学分别取得CCNA和CCNP资格认证。这足以表明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设计,提高了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进行的时间还不长,我们还在不断的摸索当中,当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课程设计会大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课时补助少,这样会严重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如何计算企业的费用问题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如何构建一个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将继续努力,大胆探索,通过几届校企合作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希望形成融合多种教学内容的创新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综合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合格的、综合性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代武,彭智朝,李曾妍.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5):39-40.
[2]林嵘,康其桔,侯晓霞,等.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4(增刊):389-393.
[3]戴娟萍.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有效途径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4]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的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
[关键词]网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教育部正在实施一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0年9月初,本人应邀为项目评审专家做了一次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讲座,就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发表个人之见,不料受到好评。本文主要是根据此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的,首先从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这些原则的网络课程设计范例。
一、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了能够设计有效的网络课程,首先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懂得网络技术能够给学习带来哪些特别便利条件。笔者将网络教育的主要特点归结为四点:
1.资源共享:
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网络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网络系统开发人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网络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
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下表显示可以用于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部分网络信息工具。
3.多向互动:
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图1显示这种互动模式。
4.便于合作: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二、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可以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4.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抓手
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Internet上有许多专门收集教案的网站(例如:/edu/lessonp.asp,/,utexas.edu/world/lecture/,/lessonplans/),其中存有成百上千个中小学学科教案,可以优选出许多可供教师培训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
6.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9.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通常采取客观性评价办法,利用大量选择题型的测试方式。这种基于简单行为反应的测试方式证明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革新的测试理论主张采取面向绩效的评价,不但要知道学员做得怎么样,还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对于网上教育来说,比较易行的方法是依据学员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课程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称之为量规。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确定评价的结构分量,并具体规定各分量的评分等级。有了这种量规,就能大大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以教师评,而且可以让学员自评和同伴互评。如果事先公布量规,可以对学生作业起到导向作用。
关键词:WebQuest;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设计
WebQuest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探究学习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问题(专题)为载体,以学习者为主体来培养其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如果我们努力探索WebQuest的规律,将WebQuest与网络课程有机结合,无疑会弥补网络课堂不足,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中提出的“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之目标。
一、网络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网络课程的内涵
按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定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高校网络课程在组成结构上应尽量适应网络化学习模式的要求,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多向协同互动、自主学习、实时反馈转变。其内容应该包括“教、学、考”三方面,这既是教师的课件也是学习者的学件,还应当体现对教学活动的支持和学习效果的追踪和监控能力。既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学习者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又要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协作化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网络课程的特点
1.超时空性。网络课程通过互联网连接的特点保证学习者可通过网络终端随时随地地获取,其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
2.资源共享性。网络教育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资源,可供网络用户随时访问。
3.便于合作性。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不受时空的限制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学习者可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学习与研究。
4.多向互动性。学习者既可以在自身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时产生人机双向互动,也能与教师、同伴、专家对话而产生“人―机―人”之间多向互动。
二、WebQuest的内涵及特点
(一) WebQuest的内涵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 (Bernie Dodge)博士和汤姆•马奇(Tom March)于 1995年创建的一种以网络为协作平台,基于探究的专题学习模式。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等关键属性。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生角色扮演、跨学科等非关键属性。基于 WebQuest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为学习者构建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者确定主题后,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最后予以评价。
WebQuest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探究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丰富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基于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注重评价的研究性学习。
(二) WebQuest的特点
1.资源信息的丰富性和可取性。学习者可以根据特定任务在互联网上有效地收集、解释和分析信息。
2.任务相对统一性和开放性。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都要以特定主题为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并且其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开放性的。
3.任务驱动性和协作性。教师通过特定任务的构建来驱动学习者分析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独立或者协作方式找出解决任务的方法。最终使学习者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通过新的方法建构知识。
4.虚拟与现实的结合。WebQuest以Internet的虚拟空间为基础来分析和评价各种资源,以提出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WebQuest建构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Jonassen (1999)曾指出,学习是意义建构,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一般认为,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和人本主义思想(Humanism)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进一步发展,其理论内容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则认为:学习者自身具有学习的能力;当学习符合学习者自身的目的时才会有意义;当学习者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同伴学习和小组学习,可促进学习。因此,学习者的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在决定其获取知识的多少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于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正可以发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习者创设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任务,对学习者实施针对性地语言知识教学,在有效的合作活动中培养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解释和社会交际能力。网络课程要体现多媒体化、个性化、合作化、交互性和开放性特征,除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以外,还要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撑。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体现学习者自主学习性和协作学习性。而基于Webquest的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了“支架式(导言)”和“抛锚式”(任务驱动和预设资源)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强调“在用中学”“在解决问题中学”。
WebQuest和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理念上的诸多一致为两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结合提供了新思路。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交流、协作和竞争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得到真实的体现。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堂应围绕学习者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来设计,注重学习者的主体认知作用,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并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创造语言学习者自主学习氛围。因此,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在设计上应突破简单的语言知识演示型模式,要体现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和运用语境;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提高学习者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习者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实现软件的超链接结构,启发学习者的联想思维。将WebQuest的设计与网络课程的有机结合将极大促进当前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设计和利用中的不足,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向个性化、主动式和协作性方向的转变。
四、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设计
(一)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
基于webQuest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应符合网络教学和英语学习规律,充分体现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来设计开发各类英语资源,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最优化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上,既要运用先进的教与学理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又要充分应用WebQuest设计学习平台来设计适合英语网络教学新模式,最终达到培养学习者能力的目的。
(二)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规范性
课程教学内容无科学错误,教学实例有实际代表性、学科相关性;各种资源都要符合教育资源相关标准和学科专业标准等。具体而言,大学英语网络课程里的内容应该是规范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做到既是语言知识的传授体,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体。
2.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
课程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一定量的额外参考资料;课程内资源的共享性既是课程学习者之间的内部资源共享,又能做到外部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Internet的资源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与英语学习相关的音频、视频和文本资源,又要有合理的外部资源链接功能;不仅仅是教师的管理平台,也是学习者相互交流、上传与搜索英语学习资源的宝库。
3.问题(专题)式
问题是实施探究学习的起点,是发现知识的开端,学习者围绕着课程中既定的问题(专题),或在课程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内化知识,学会应用,实现创造。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只是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但实际上却蕴含诸如语义、语用、文学、文化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尤其是特定英语语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和翻译是中国学习者所迷惑的,而中西文化的比较更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这些都可以通过问题(专题)让学习者进行不同层面的探究,从而真正理解语言的运用,文化的实质。
4.开放性
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教学方式都开放的。基于webQuest的网络课程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学习者课外自学;网络课程可以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更可以是课外学习的平台。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从单纯的教授向交际运用过渡,课堂已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而英语学习者的层次和需求是多方面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网络课堂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时少,需求多的供需矛盾。从而让学习者转变学习观念和模式,从被动的“让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
5.自主探究性与合作探讨性
基于webQuest的网络课程能突出体现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探究资源的能力,满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甄别和管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学习者本身对语言知识的需求千差万别,而教师的课堂教学仅仅只是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环节的引导,要借助“多媒体(multimedia)”来进行“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教学,以更“贴近学生生活(relevant to students’ lives)”和“贴近职业市场(career-oriented)”。这一过程的实现无疑需要学生在文化情景下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以满足个人对知识的需求。
(三)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1.学习情景的设计
任何知识都具有情境性,知识在不同情境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为了让学习者能够理解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真正意义,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要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呈现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问题导入,创设引入思考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理,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者协作学习设计
协作是网络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常要借助各种通信工具(如电子公告版、聊天室、网络协作学习平台和电子邮件等)进行协作交流。这种协作学习模式不应局限于写作和翻译方面的技能训练,还应应用于口语合作练习中。
3.教师作为意义建构指导作用的体现
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在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和融入教师的导向作用。可以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重难点、教学安排、学习要求、学习指导与建议等的详细说明和教师同/异步答疑、助手同步帮助(智能)来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在学习情景的创设和相关讨论主题的设计上更应体现建构作用,明确学习目标和过程,使网络课堂不仅实现人机对话,更重要的是进行人际交流。
4.知识意义建构过程的呈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习者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外在的媒介是实现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一种有效桥梁,它必须以实际有效的资源内容为核心来促进构建过程的实现。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必须要有符合大学英语学习者知识水平的资源素材,要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
5.网络课程中的评价设计
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是网络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检查网络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学习者自学活动中,评价不仅可以检验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热情。评价结果作为一种反馈信息,可以使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者及时知道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为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并可据此修订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指导;学习者也可据此变更自己的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可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逼近预期的目标。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尤其应注重学习者探究的实际效果,讲究学习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单独的个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全体评价或教师评价,或者是匿名的(网络游客)评价,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组合评价。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学习者本人都应意识到评价本身的反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晶莉,韦明.谈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路对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54-57.
[2]陈炼.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途径―――网络主题探究教学(WebQest) [J].山东外语教学,2005,(3)58-6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Blackboard;网络课程;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59-03
一、Blackboard简介
Blackboard是著名的网络课程开发工具之一,它与MOOC平台相比有着众多独特的优势。
优势一:Blackboard平台支持同步学习和脱机作业,而MOOC平台虽然支持学习资料的下载,但不支持脱机作业。
优势二:在文件交互方面,Blackboard平台支持设计非常良好,而MOOC平台中,Coursera、edX均不支持文件交互,Udacity也仅支持基于Wiki的笔记功能。
优势三:日记笔记、电子白板、分组学习社区等功能Blackboard均支持,并且在学习社区方面,系统可自建学习社区。
优势四:在课程设计方面,Blackboard提供模板支持,课内支持分组管理,教学设计工具功能强大且方便操作[1]。
二、《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对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基本了解和掌握”、“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2]中小学《信息技术》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基本操作,并逐步达到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的程度。根据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适合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开展教学。教学内容还表明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需掌握相当多的实践操作内容,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网络视频在设计时应与其他理论性强的学科的网络课程有所不同。
三、《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学习资源设计
作为网络课程,由于它具有师生时空分离的特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包括学习课件、教学录像、相关学习资源等方面。
(一)学习课件
学习课件指明了当堂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授课的主要辅助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教师授课的主要过程与环节,最好与教学视频同步匹配,方便学习者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二)教学录像
1.前期准备
《百家讲坛》是央视一档深受大家喜爱的讲座式节目,《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授课脚本可以通过模仿《百家讲坛》的形式,多用疑问句引起学习者兴趣,通过营造出一种故事性气氛。但由于需要在教学视频录制前编写完成授课脚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视频录制前,将讲授“台词”熟记于心,以保证讲解的流畅性。
此外,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仅采用教师人物形象在镜头中生动讲解的形式远远不够。在教学视频中,应含有详细的操作演示以及相关的内容详解视频,视频则可以通过屏幕录制软件来实现,如《屏幕录制专家v6.0》。这款软件可以轻松地录制教师操作其它软件的操作过程,如:Flash、Photoshop并可以保存成WMV、AVI等多种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视频的同时,由于需要同时录制教师的讲解过程,在屏幕录制前,应调试计算机上的麦克风,以保证最佳的录制效果。
2.微视频
《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到很多操作性的内容,然而冗长的操作步骤不仅容易使学习者对于软件的操作过程记忆模糊,而且不方便学习者日后的查漏补缺[3]。一般的教学视频常常完整地将整堂课40分钟的内容全部一次性记录下来,而当学习者希望学习重、难知识点时,则需要在长达40分钟的教学视频中寻找两三分钟的内容,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可以将冗长的教学视频划分成一个个短而精的微视频,以方便知识的查找。且这种方式易于制作与输出,若干个微视频的组合也能够使得教学内容相对完整。因此,在Blackboard中上传若干个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视频,能够方便学习者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相关学习资源
网络的便捷性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资源。除了课堂中教师提供的课件教学视频外,还包括其他相关的视频教学材料、音频教学材料、作品展示、相关学习网站链接等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可以采用 Blackboard 平台的内容模块、文件夹、子文件夹、独立页面等方式进行编排。[4]
(四)作品作业
作品作业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留下来的重要学习成果,包括学习者的平时作业和最终作品等。尽管Blackboard并不像MOOC那样支持作业的同伴互评,但它支持作业分组,自动测试评分功能强大,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
四、《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一)虚拟课堂设计
在Blackboard平台中,可以采用“白板”工具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板书功能,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结构图”进行整体展示。在这个虚拟的课堂中,学生若有问题需要提问,可利用Blackboard中的“提问工具”。同样,也可以通过“问题收集箱”进行问题收集。这样,在Blackboard平台上,基本实现了传统课堂中教与学的整体过程。
(二)协作学习设计
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协作学习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多个学习者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或学习小团队进行学习的交流与探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信息技术》网络课程采取“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利用小组工具,教师可以建立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讨论区和文件交换区。学习伙伴的同步交流,需要用到Blackboard中的“白板”、“提问”、“聊天室”等工具;异步交流,需要由“电子邮件”、“讨论板”来实现。
五、《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
网络课程中的评价环节往往是很多网络课程设计容易忽略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学习评价可以方便学习者查漏补缺,有利于学习者的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及时地得到教师的反馈,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一)基于基础知识的评价设计
《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习者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测评可通过Blackboard中“测验”工具来实现。在Blackboard的“题库管理器”中,可导入单选、多选、填空、判断等多种题库,也可以选择是否计时答题,是否可以多次作答等相关功能。这种“测验”工具能够实现基本的在线自动评分功能。
(二)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设计
学习过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学习者的日常学习进度、浏览路径等。Blackboard中“学习表现统计”工具能够很好地对这些内容进行统计,甚至可以通过其中的“课程统计”得到相关课程的使用数据。
(三)基于作品的评价设计
教师可在Blackboard中创建作业项目。通过“作业”工具,教师可以对全部学生作品进行下载审阅,并可以对每一位学生提供在线指导与反馈,由此实现最终作品的评价。
六、总结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多于理论的课程,基于Blackboard的《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在评价最终作品的同时,兼顾了基础知识的评价与学习过程的评价,便于教师不断改善教学,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等.MOOC平台与典型的网络教学平台的 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61-6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张屹,黄欣,谢浩泉等.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
――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5):
48-54.
【关键词】 网络信息编辑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高职学校
在网络信息编辑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如何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信息编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的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网络信息进行编辑,这已经成为现阶段网络信息编辑教学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职业学校现阶段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信息编辑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校内网络信息编辑教学实验内容较为单调,一般主要是围绕基本业务网络信息编辑核算等网络信息编辑的基本工作方面的设计,而对于现阶段企业或其他机构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处理、网络信息编辑和网络信息检查等网络信息编辑管理内容方面的实验内容却很少涉及,造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工作内容不熟悉,对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造成有失全面的严重影响。
2、现阶段校外网络信息编辑实习收效不佳。在网络信息编辑学习中,学校大多采用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实习的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学校普遍对实习教学环节疏于管理,造成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3、学生对网络信息编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网络信息编辑学生实习点多面广,学校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统一或集中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工作也无法得到学校老师的有效指导,影响其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与提高,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再次,学校的网络信息编辑教学偏重于理论传授,在实习的时间安排上较为有限,不能进行全面的实习指导,学生不能及时消化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能及时进行实践演练,长期下去对学生的专业发展不利。
1、网络信息编辑理论与实践教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加强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网络信息编辑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各个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中,对于网络稿件和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采集、筛选、整合、改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其重难点,做好信息资源文案策划和编写等工作,以提高网络信息编辑处理的效率。
2、网络信息编辑基本素质的培养。首先,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计,针对网络信息编辑学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例如在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网络信息编辑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帮助学生更多地掌握网络信息编辑基础知识。其次,还要适当增加其他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编辑应用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编辑处理知识,为学生的网络信息编辑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网络信息编辑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应根据网络信息编辑的特点,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构建校级基础实验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以保证的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与企业和其他机构合作,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联合办学等新路,开拓创新,解决职业学校自身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以满足专业教学的实践要求,为网络信息编辑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好的保障。
1、网络信息编辑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也需要有所不同。教师在课前将课上的知识进行梳理,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只有一些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才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同时,因为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不能仅仅从网上下载公共课件来作为教学手段使用。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方便学生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同时,教师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将一些机械、公式推导的知识例如数学中的定理推导解释用多媒体方式展现出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2、网络信息编辑教学要有互动性。虽然先进的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让教师在课堂不用向以往那么辛苦。但是教师仍然不能忽略和学生的交流,要注意学生课上的动态,而不是点击PPT放映就可以了。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双向的知识获取和理解的过程。即便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还是需要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有机会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进行网络信息编辑教学的时候,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视频播放完毕之后要询问学生的想法和见解,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网络信息编辑的教学中,职业学校应该正视存在问题,积极面对不足,加大网络信息编辑资源整合力度,树立明确的目标定位,加强学生网络信息编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职业学校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网络信息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吴传淑.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与实践[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5).
关键词:网络工程;CDIO;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5603
作者简介:单家凌(1979-),男,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工程、网络安全。
0 引言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产业发展对创新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首的世界几十所大学展开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 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
1 传统《网络工程》课程设计不足
1.1 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辅助阶段,讲课的地点一般放在实验室,其手段采用多媒体方式,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对整个的课程设计起指导作用。但是以往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教学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与方法在网络工程领域得以应用,却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没能体现出来。课堂理论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难懂,很多课堂的教学内容很少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相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的东西难于致用。课程设计的效果达不到目的。
1.2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工程本科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实践能力不强,需要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实践过程是课程设计的主体,但是在以往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实验缺少实际工程性的内容,教学内容很少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相联系,达不到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岗位需求。甚至有些教师只是把所学过的实验让学生重做一遍,既激发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实验有时需要多台设备连成网络的形式,需要体现学生之间共同协作的能力,但在实验中,由于一些自主性差的学生往往只在旁边观看,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导致动手能力欠缺。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到《网络工程》课程设计中,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基于CDIO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根据CDIO教学模式的理念,结合广东白云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课程设计的流程如图1所示。
2.1 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
课程设计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是对《网络工程》课程教学理论与实验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该课程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意识。针对应用型人才,应该首先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的实践能力上面。要保证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性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需要接受企业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工作,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引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①了解网络工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继续深造和从事本网络工程项目开发和设计的知识结构;②懂得工程项目中有关管理、工程经济、合同法等知识;③掌握网络工程中基本形态、典型技术、核心概念和网络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工作流程。
2.2 教学方法设计
把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引入课程设计的教学中来,根据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制定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在师生课程设计教与学过程中贯彻该大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
(1)工程项目法。课程设计突出网络工程特点。从我校学生的定位来说,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工程型”人才,按网络工程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阶段设置实践内容,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支撑核心能力培养。通过具体的网络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到项目的实现和运行的生命周期为整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来。
(2)真实环境法。按照真实性学习理论,以来源于企业的项目为中心组织项目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学校与企业比较起来,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在学校里三年都学不会的技能,很可能在企业不到三个月就学会了。主要原因是企业里有真实的工作项目、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及真实的工作压力,这都是学校无法复制的。于是我们把源于企业的真实的工程项目引入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参照企业内组织结构情况,挑选一到两个学生做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分工,协调等工作都由该项目经理完成。每个学生的实践过程像在真实企业的员工一样,使学生将来能“零距离”上岗。
(3)量体裁衣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岗位和项目,对于不同学生群体不同的专业定位,其关键的实践能力也不同。为了防止兴趣过散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根据工程项目情况划分几个项目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挑选相应的项目组。实际的过程就像企业员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应聘实际的工作岗位一样。如果专业定位于培养网络工程师,那么组建网络的能力就是这个专业的关键实践能力;如果专业定位于培养网络管理人员,那么使用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网络管理的能力就是这个专业的关键实践能力。
2.3 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要以就业为导向,在实践过程中应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参照如图2所示的CDIO能力结构。
明确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有哪些岗位能力方面的要求,其中哪些是核心能力,哪些是一般能力,要围绕核心能力并根据CDIO理念制定《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要体现怎样通过具体的网络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到项目的实现和运行的生命周期为整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来。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CDIO的理念,既注重抽象理论知识的“教”和“学”,又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做”的重要意义;设计怎样的课程考核体系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项目设计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CDIO的 12 项标准都是围绕如何实现 CDIO 大纲目标的,进行 CDIO改革,将带来从理念到课程到教学到评估的整体改革。标准 5 是“培养设计经验”, 要求课程计划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设计经验的内容,包括一个基本水平和一个高级水平;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时我们采用二、三级项目教学体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参与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标准 8 是“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学生直接参与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提倡被动的知识传授,我们采用“角色”培养法,让学生充当实际的企业员工,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操作、应用、分析和评测。这些标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设计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实践项目具有一定新颖性。教师在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项目时,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项目的选取内容要注意更新,不能一成不变,要使用网络工程行业当前的先进技术、主流技术,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使学生在毕业后知识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2)课程设计题目的多样性。企业的工程项目较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实践内容,根据市场调研及时调整部分知识结构,题目既要紧密围绕课本知识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难易程度不等、形式多样。整个过程始终遵循CDIO“做中学”的原则,引导学生完成从理解问题、构思设计、实施到运作的整个过程。这样,既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项目是真实地来源于企业。按照真实性学习理论,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项目为中心组织《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CDIO模式教学的优势。课程设计的实践项目最好来自产业第一线,是企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校可以“零距离”接触企业岗位,毕业后不用培训就可上岗。
(4)实践过程分工与合作。开设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互相沟通、共同探讨、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是独立的实验环节,是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正好符合CDIO强调的项目完整性与综合性。一个基于项目的课题设计,一个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通常考虑分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与指导老师沟通、汇报以及整个课题的完成进度。这种形式从开始的查阅资料、需求分析、整体方案的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验收、运行与维护以及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讨论、不断地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2.4 考核方式设计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结束之前,指导老师要对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多样,标准11是“学生CDIO能力的考核”,CDIO大纲所要求的能力的考核方法必须与 CDIO的理念相一致,考核方法包括笔试、口试、学生行为观察、等级量表、学生反思、日记、档案袋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为此,我们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两级考核方式,教师(充当用户或是验收专家的角色)考核、组长(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考核,考核设计的成绩表如表1所示。
3 实践结果分析
实践与探索表明,用CDIO理念引导该课程的课程设计,效果良好。如表2所示。
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中应用CDIO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做中学”,锻炼学生从构思、设计到实现的整合过程。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达到了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岗位要求。
4 结语
对于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策略,CDIO工程教育模式采用现代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新的学习环境,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过程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个人和人际技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了专业必备科技知识,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在心理上和职业素质上具备了企业的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 綦朝晖.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8).
[3] 康全礼.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4).
[4] 张慧平.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8).
关键词: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综合课程设计;项目角色划分;协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94-03
作者简介:徐慧,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邵雄凯,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移动数据库技术和Web信息服务;陈卓,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阮鸥,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目前面向本科生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70%左右的本科生,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创业精神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20%左右的本科生,培养具有一专多能、湖北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本科生,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项目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设置和修订的过程中,考虑利用科研平台、培训、竞赛等方式,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推进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旨在讨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
一、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定位
按照“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我校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实施“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明确规定六大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分,并分为基础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生产劳动、认知实习等)、提高层次(学科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学年论文等)、综合层次(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三个层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旨在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面向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论”、“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防御技术”、“网络性能分析”和“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这六门专业课程。在课程安排上,“信息安全概论”课程首先引入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消息鉴别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技术以及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知识点;而“应用密码学”课程则介绍密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主要密码体制的算法与应用;更进一步,“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以协议分析为导向讲授网络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功能域、体系结构、协议规范、信息表示等知识点;“网络防御技术”课程以统一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阐述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网络防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网络性能分析”课程着重讨论网络性能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课程讨论网络安全编程实现的基本技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成果,目前正在为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所借鉴。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介于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的过渡阶段,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第四学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深入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
二、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
为了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改革思路是:采用自主团队方式,选择并完成一个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对于相关专业本科生而言,因为是自由组成团队,项目角色划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并不是要求本科生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完成一个很大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知识基础,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合作完成一个规模适中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提高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基于不太大的项目规模,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项目角色划分与相应职责见表1。
三、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自2008年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已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何保证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协同设计,是专业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图1给出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方案:
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四个方向,即“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网络防御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统一网络安全管理”。其基本的选题思路在于帮助本科生熟悉常用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编程开发包,并掌握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实践的基本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管理与安全方面的研发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各方向的参考选题见表2。
更进一步,较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更强的整合性与自身的特色,见图1,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物联网安全”与“物联网管理”,各方向的参考选题如表3所示。[1,2]
按照我校“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考虑采用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并尝试实现该方案在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同时给出这两个专业不同方向的参考选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