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铁路发展论文

铁路发展论文

时间:2022-08-09 13:4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铁路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铁路发展论文

第1篇

(一)城际铁路对游客行为的影响

城际铁路建成之后,东阳市将改变无铁路的历史,东阳市区距离义乌市区、横店镇、义乌火车站(义乌机场)、金华市区分别约为20公里、20公里、30公里、75公里,城际铁路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140公里,估计实际运行速度约为每小时60公里,东阳市区前往以上四地用时将缩短为最少,东阳、义乌、金华将进入同城时代,三地居民将频繁跨城消费、工作和经营往来,而跨城旅游消费是主要的消费形式之一。城际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快,运行时间短,无疑缩短了来东阳的游客的“感知距离”以及增强了其对交通的满足感。游客坐城铁去横店、金华或义乌,就像坐公交车一样方便,班次密集,不会出现堵车等问题,最终提升人们出行意愿,扩大人们的出游半径。同时城际铁路,还会促使公路交通以更优惠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使旅客的出行不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还拥有了更高的福利。同时,选择自主和随意的散客游、自助游、假日游等出游方式的人群份额越来越大。

(二)城际铁路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城际铁路为乘客提供的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本身即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因其具有巨大的载客能力,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将吸引大量游客,促进东阳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优化开发。城际铁路的开通既可以疏散客流,减轻景区的压力,又可以促进区域旅游的合作,通过合作开发共享旅游资源,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借力城铁,促旅游经济发展

东阳如果能把握城际铁路发展旅游业的先机,及早谋划并探讨旅游业升级发展方案,优化组合现有旅游资源,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出一些“快交通、慢旅游”的高品质、体验型旅游产品,重塑并提升旅游形象,努力做到旅游服务、设施与城际铁路建设无缝对接,适应网络时代、智慧旅游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就一定能让旅游业再创佳绩。

二、具体方案

(一)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

金华都市圈的两条城际铁路,分别连接东阳、义乌、金华主城区,东阳、义乌、金华作为单个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资源总量、吸引力、知名度等方面在省内都不够突出,东阳若能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突出各自的特色旅游资源,必将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如东阳有著名的影视景区,义乌交通便利有客源优势、购物旅游资源丰富,金华城市建设较完善、拥有双龙洞景区,东阳可继续发挥横店品牌景区优势,以横店景区为中心点,利用点-轴系统理论,与城际铁路沿线的县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共同编制旅游线路,区域旅游竞争力将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因城际铁路建设也能增强周围县市的可达性,东阳还应与旅游资源丰富的武义、磐安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二)改变营销方式,扩大营销半径城际

铁路建成后,东阳要改变以往只宣传本市旅游资源的的方式,积极与沿线县市进行整体宣传促销,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城际铁路建设,东阳市客源空间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上海、杭州、宁波等主要客源地的游客,可以通过动车+城铁的方式、自驾车+城铁来东阳旅游,交通更快速、更方便,杭、沪、甬到东阳的旅游时间已经可以压缩到1天,犹如同城出游,周末休闲游将给东阳带来客流量的大幅增长。同时更远的游客,可以通过飞机+城铁的方式来到东阳,为此东阳旅游业不仅要注重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重组,还要扩大营销半径。营销时既要用好传统营销方式,又要注重提升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效果。网络新媒体相对传统意义上报纸、电视而言的,是指由Web2.0技术构建,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等应用形式。网络新媒体是一种智能化信息传播方式,优势较多,可为游客提供大量、及时、权威、全面的出行指导信息。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营销传播效果、效率等优势,转型升级传统的营销方式,还要利用新媒体多了解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情绪、后期反馈及建议,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做好危急公关工作,以谋求最佳营销效果以提升当地的整体旅游形象。

(三)完善城际铁路沿线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014年是中国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产业链,不仅要让团队接待更方便,还应让散客自助旅游更顺心。为此,东阳应完善城际铁路沿线交通、住宿、餐饮、旅游企业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保证游客旅游质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因此,东阳要围绕着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提升酒店住宿设施的接待能力,提高导游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旅游汽车以及停泊配套设施,紧抓旅游咨询接待窗口服务质量。通过完善服务、交通、信息、咨询、预订、呼叫、救援等网络体系,提升东阳市的旅游辐射和集散功能。2013年11月在江西省举行的“旅游强省”泰豪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声明“中国旅游进入散客化时代”,东阳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可打造出一些经典的散客自助游产品。

(四)坚持市场主导,在政府推动下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第2篇

(一)铁路建设与经营的现状

低碳经济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与公路、民航、水运相比,铁路具有能耗低、污染排放小、占地少、运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具有相对更高的运输承载力和综合性价比。据统计,高铁、高速公路、飞机的能耗比约为1∶7.6∶15.2,铁路客运碳排放量约为公路的1/4,铁路货运碳排放量约为公路的1/30,铁路建设占用的土地为高速公路(4车道)的1/2。因此,一国交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低碳交通体系的核心应是发展铁路交通。早在1904年,山东半岛胶济铁路就已建成通车,然而直到近几年山东省才展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山东省政府在2008年规划,预计到2015年完成“四纵四横”铁路网布局,以推进山东半岛的交通现代化建设。然而伴随铁路建设事业的展开,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一是建设资金融资难,建设里程不足。2012年山东省铁路通车里程为4306km,仅约为公路通车里程的1/57。这是因为铁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建设前期所需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铁路的需求。为此,铁路事业一直由政府主导,独自承担铁路建设的融资、运营,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也主要以政府资金与银行贷款为主。二是铁路行业的经营业绩及盈利能力亟待改善。据统计,2009年济南铁路局运输收入为144.2亿元,辅业收入为95.8亿元,铁道事业运输收入占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现阶段虽然诸多铁路局也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但除运输外的最大经营项目几乎都是批发和零售业,营业收入仍然主要依靠铁路运输,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尚未得到有效展开。

(二)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山东半岛城市圈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八个地级城市,2001年GDP就已实现6228.99亿元,成为全国六大城市群之一。然而,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并不协调,2012年我国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之比为0.72。而山东省的同一比值为1.1,这说明山东省的城市化进程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建设水平亟待提高。在此引入南京市作为参照,主要是基于南京市位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江苏省省会,与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比较看出:山东半岛城市圈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与中坚力量,但日照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胶济沿线产业带经济优势显著,但整体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东营尤为明显。各市之间人口分布不均衡,但悬殊不大。城镇人口比重过低,除济南、青岛两市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淄博、东营、日照三市与全国平均城镇人口比重的差距较大。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除日照外的各市居民消费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居民生活水平较好。与南京相比,济南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且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城市在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2012年山东半岛城市圈城市中心设施水平则如表2所示,不难看出:除东营市和潍坊市人口密度过低外,半岛城市圈其余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均高于全省以及南京市,但只有济南市、淄博市和威海市超过了全国城市人口密度。自来水与燃气普及率较高,城市中心已基本达到全覆盖。人均道路面积均高于全国与南京市的建设水平,说明城市中心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较为合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济南市环境生态水平有待提高,山东半岛城市圈的整体环境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较好,绿化水平与南京市相比所差无几。总体而言,山东半岛城市圈虽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优势明显,8个城市的发展也相对均衡。但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南京相比,中心城市济南的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升级。在其他方面,济南与南京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这将制约着济南作为“增长极”所产生的极化效应,从而不利于山东半岛城市圈、乃至全省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日本铁路交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模式的特点

经历百年的探索与实践,日本大型民铁公司创造了从国际视角看亦颇具特色的“日本式铁路经营”模式。主要特色体现在:一是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日本,政府为民营铁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在财政、金融、税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二是民铁企业自身选择大城市圈发展,从而获得了稳定的运输需求。三是民铁企业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从而实现了主兼业相辅相依,并行发展。“主业”是指地上及地下铁路运输事业,“兼业”则是指铁道部门以外的其它事业,主要包括沿线巴士和出租车事业、房地产开发和公寓经营等不动产业、零售业和购物中心等流通业、以及宾馆、酒店、游园地和观光娱乐等休闲产业。日本民铁公司由于积极地推进多元化战略,铁路主业收入往往只占其集团整体收入的二到四成,有的甚至不足一成,如东京城市圈的东急电铁、大阪城市圈的近铁等。日本民铁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主业是兼业的发展基础,兼业是经营稳定器,为主业的稳健经营与发展提供保障。日本民铁企业通过积极地推进沿线开发与多元化战略,不仅实现了铁路企业的稳健经营与发展,而且推进了区域交通网络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并成为日本现代城市开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对策与建议

(一)基于宏观层面的区域规划视角

根据“点——轴系统”理论,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加快推进以济南、青岛为双核心的城镇体系,采取内陆以胶济铁路、沿海以荣烟青城际铁路为主轴线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形成“青岛-淄博-潍坊-济南”与“威海-烟台-青岛-日照”两条以青岛为枢纽的“T”型交通经济产业带。增强济南、青岛两个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从而带动沿线小城镇及农村地区协调发展。山东省虽已制定“四纵四横”铁路网的规划,但远不能满足山东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东营、潍坊、日照均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要城市,然而东营-潍坊、东营-日照、潍坊-日照之间尚没有一条相连的铁路,其资源运输与人员流动的弱可达性可想而知。因此,加快推进并完善半岛铁路网建设,降低各产业集聚区之间、各主要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运输成本以及目的地之间的感知距离,提高各节点城市之间的通达性,减少经济活动频繁区域的铁路覆盖空白地带,已成为半岛城市圈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基于政府的推动与支持视角

从铁路建设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角度看,铁路建设应具有超前性。政府主导城市规划、建设、合理有序地开发,可有效地避免盲目膨胀与无序发展。完善发达的交通网络建设是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必经之路,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中后期的郊区城市化现象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政府在主导和规划城市建设时,应特别注意交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长远性与一致性,同时,应合理地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以减轻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进行铁路建设的压力。

(三)基于铁路部门的稳健经营与发展视角

第3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铁道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360

国内刊号:11-2104/U

邮发代号:2-30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4篇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第5篇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铁路运输业,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有着快速性、安全性、大批量、低运价和全天候的优势。近年来,随着铁路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铁路的不断兴建和完善,我国的铁路运输业有了快速发展,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运输需求巨大,铁路运输还未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尤其是在春运、暑运、“十一”长假出行高峰时期,运力紧张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如何应对这一难题?在既有铁路资源的基础上,优化列车运行组织和控制,进一步挖掘铁路的运输潜力,便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杨立兴从轨道交通系统的若干科学问题着手,以理论建模和决策分析方法为工具,对轨道交通系统组织与控制问题中的一系列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突破了传统理论的限制,部分解决了一些国际公认的难题。

在中学时代,杨立兴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4年大学生活培养了他良好的数学思维,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2002年,杨立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不确定理论的开创者刘宝碇教授。经过3年刻苦学习,2005年博士顺利毕业后,杨立兴进入北京交通大学。当时,恰逢学校正在筹建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工作的需要,在团队负责人高自友教授的建议和指导下,杨立兴加入了研究团队,从此开始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研究生涯,针对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优化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由于刚刚博士毕业,一直从事数学优化研究的杨立兴对于轨道交通领域的认识可以说完全处于空白状态。但这也激发了他继续充电的热情,阅读了大量文献,并提炼出该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高教授的指导下,经过半年的学习,杨立兴逐步掌握了该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和研究现状。

在十余年的研究工作中,杨立兴不断创新思维,打破传统。在轨道交通列车运行组织优化方面,他突破了传统理论的限制,建立了新的列车运行组织优化模型及控制与组织一体化模型,提出了列车运行图优化设计相关理论与方法,列车运行组织与控制一体化方法,高效的适用于大规模复杂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复杂网络环境下列车运输服务设计问题,部分解决了一些国际公认的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此外,他还提出了处理实际不确定因素的一系列模型框架,丰富和发展了已有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杨立兴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课题,参与科研项目40余项。现已发表/接收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3篇(SCI一区论文14篇)。相关成果得到了多个相关领域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位著名学者的正面引用和评价。2013年度,杨立兴以第一兼通讯作者发表在Omega上的文章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并被Elsevier出版社评为该杂志近5年来的“最高被引论文”之一。此外,杨立兴多次组织和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受邀做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20余次。2014年,杨立兴作为第二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列车运行组织优化理论与方法”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每一个骄人成绩的背后,都蕴含着付出者的辛勤汗水。突破传统理论限制,不断探索,不断挑战,相信杨立兴敢于突破,也敢于迎接更具挑战的明天!

第6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路径

Tentative analysis on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Zhou Ermin, Liu Zhengping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medium&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2010-2020)" puts forward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in educ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irst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academic type change to the applications, rely on the university subject special advantages and long-term friendly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established the innovation base of multi-disciplinary graduate education. Base on analyzing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plan, take many form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degree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reas, explored and formed the security mechanisms of management, reached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a full-time 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provided the decision-making for the local education authority policy-making and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practice link; path

2009年3月,教育部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指出要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2011年1月14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积极调整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移[2]。要求学位授予单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与企业行业的融合。要通过综合改革,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类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出各具特色、符合规律、满足需要、质量上乘的发展模式。到2015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将转到以应用型为主,专业学位招生人数将达到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50%以上。

1 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有效衔接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大量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行之有效的模式[3]。作为非“211”“985”的地方普通高校,如何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特定行业人才需求培养好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拓宽研究生就业渠道,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摆在各地普通高校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面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华东交通大学于1971年建校,原隶属铁道部。作为以交通为主的一所地方普通工科高校,在京九线大提速、昌九城际高铁项目中承担了关键技术的攻关。在与地方铁路局、交通厅、汽车集团等交通运输行业产学研合作中,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特色。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内涵创新性的职业教育”[4]。结合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特点和企业资源,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追求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有效衔接,注重研究与应用结合,突出产学研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教学实践资源,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环节上尽量满足研究生个性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重需求,打通学科分界,拓宽知识结构,灵活设置方向,在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建设,城市交通规划等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2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

2009年9月以前,学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就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及自身特点,形成了学术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特色。

2.1 学科特色与行业需求结合的课程设置

结合《南昌铁路局“百千万”人才培训工程规划》[5]和江西省交通厅《江西交通“十一五”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赣交科教字[2007]2号)[6],充分利用交通行业系统教育资源,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4个二级学科,结合企业实际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理论与技术、道路与铁道工程测试技术、载运工具运行安全技术、高速铁路土木工程、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远动技术等课程,研究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工程实际,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对企业生产的感性认知。

2.2 具有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论文研究

长期坚持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做法,产生了一批批来源于实际、具有明确生产背景的研究生论文。徐春山撰写的《山区R=250m小半径曲线铺设无缝线路研究》,以南昌铁路局外福山区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为对象,利用有限元程序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和应用价值;甘雄华的《推行长交路单司机执乘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铁道部在鹰潭机务段推行的内燃机车“大轮乘、长交路、单司机”执乘试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和优化方法,从机车运用和乘务方式的技术角度,分析了采用长交路单司机执乘方式的实际推广应用可能性实施条件。学校注重把面向工程实际贯穿于论文选题、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各环节,产生了上述来自工程应用和工程管理实际,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一批研究生学位论文,对企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3 注重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

(1)长年按照《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方案》开展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该工作方案从督导组的组成、工作原则、工作任务和工作报酬等几个方面对研究生督导工作做了规定,对规范研究生教育教学行为和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督导组工作成效和示范作用受到省学位办的肯定并在全省高校推广。(2)实施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3)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来评价培养质量水平。在定性方面,依据学校《学位论文质量与评价(参考标准)》,按照不同论文形式提出的“论文质量评价”和“论文写作与答辩评价”的具体要求,抓学位论文质量;在定量方面,从学校教学组织评价、学校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评价和企业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评价3个方面,按照不同权重得出学位论文质量的总体评价。

3 强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基地作为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产学研联系的纽带,它的存在为双方都能带来实际或潜在的利益[7]。2009年9月以后,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欠缺工程实践锻炼和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因此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企业体验,增强感性认知,是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8]。

3.1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契机科学制订规划

制定了学校2009~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规划突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紧紧抓住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国家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江西省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昌九城际铁路建设、南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铁)工程建设等交通行业大发展的契机,建立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并在此体系下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性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地方建设的贡献率。

3.2 制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按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制定了本单位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36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实践环节10学分(学术型研究生的实践环节为4学分);选修课≥8学分。

在实践环节的10学分中,专业实践6学分;实验、综合设计等实践环节2学分(结合领域和学科特点确定1~2个实践环节);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3.3 制订专业实践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

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要求及考核办法》。该规定从专业实践保障、专业实践时间、专业实践内容、专业实践方式、专业实践考核5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如在专业实践组织环节,要求研究生于第二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实施中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灵活进行;在专业实践考核环节,研究生填写《专业实践活动-工作日记》,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需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由研究生所在学院组织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可获得6学分。

3.4 培育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导师队伍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专业学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9]。为此制订了《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暂行办法》。每年选派一批年轻教师到大中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按专业学位招生的学科,每个学科每年选派1~2名,全校每年不超过10名。选派对象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40岁以下年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3年以上讲师资格。锻炼年限原则上为半年,根据实际需要,可申请延长至一年。

该办法还在选派方式、实践单位、实践者的责任与义务、考核、锻炼期间待遇(免除锻炼期间的教学工作量,按科研情况确定教师年度考核等级;学校每半年提供5 000元的生活补贴,并报销一趟至实践单位的往返交通费)等环节做了规定。

3.5 建立多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企业资源是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中的基础性资源[10]。充分利用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创建了一批多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南昌铁路天河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江铃集团协和传动技术有限公司、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等。通过项目主导、学术交流等有效形式,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新机制,着力找出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与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需要的搭接点。同时,对口安排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相关学院担任一定技术职务并承担科研任务,学校选派研究生导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联合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抓好进入基地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环节,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制。

通过以上做法,使研究生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初步达到了教育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的,为地方普通高校如何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做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6] 江西交通“十一五”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EB/OL].省略/show.aspx?NewsId=56.

[7] 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8] 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第7篇

关键词:冶金企业,铁路运输,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

 

0.引言

钢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冶金企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各企业大显神通弥补不足,提高效益。其中冶金企业现行的铁路运输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生产要求,为了提高生产的可靠性、安全性、高效性,在对目前铁路运输管理系统运作模式、职能划分以及基层作业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铁路运输综合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建成以后可以大大地提高铁路运输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将为公司领导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全面快捷的信息,生产作业更加流畅。

1.系统总体构成

铁路运输综合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涉及铁路运输的各个方面,能及时、准确地为各运输调度指挥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调度指挥管理手段及平台。该系统由生产指挥控制中心网、运输部中心网及车站设备构成。

2.职能管理部门的系统划分

针对宣化钢铁公司具体情况,运输部中心主要负责协调各作业区之间的运输调度和管理,并协同路局准确统计路局车辆在工厂作业区、成品作业区、西车务作业区以及炼铁作业区发生的交接、调入、待卸、卸车、空停待装、装车、交出等八个主要业务活动和解冻、维修两个辅助业务活动的滞留时间及业务活动的时间间隔;准确统计路局车、自备车装/卸运量、停时以及班组运量、停时、运送时间;实现在厂车总数、车种、品名、交接时间,各作业区路局车总数、车种、品名、交接时间、站场股道占用情况,当日内到达、发出车数、车种、品名、收货单位、发货单位的查询;通过网络查询车辆挂钩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股道详细信息及车辆详细信息;还可通过调度监督系统掌握厂内铁路全线列车的运行情况。论文参考网。

生产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下达月、周、日的运输计划,实现运输的应急管理,协调运输调度指挥,实时掌握厂内车的位置和状态,查询和统计各种运输调度信息。

车站设备主要完成各种作业基础信息的录入,调度计划的输入、发送,调度监督、微机联锁、机车信号信息的采集等功能。论文参考网。

3.系统功能简介

3.1货车实时跟踪管理系统

该系统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通信技术,以车站为基础信息源点,收集、处理和交换车流信息,由计算机网络向各级车号、调度提供日常计划和调度指挥所需的各种货车资料。一方面提高各岗位生产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使运输组织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车流和货流,组织有计划装车、卸车和排空车,从而保证均衡运输和良性循环,提高运输生产的能力和效益。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对整个运输系统中的机车、车辆、原料和产品的位置及状态的实时跟踪和管理,同时自动生成各级查询和统计报表,为各级调度人员和运输部领导进行生产指挥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

3.2运输调度管理信息系统

运输调度管理信息子系统是提高运输效率、实现厂内铁路运输自动化指挥、集中管理、集中监视、集中控制的必不可少的系统。通过该系统可直接指挥行车,实时掌握列车运行状况、信号设备显示状态,完成运输计划的编制、调整及调度命令的生成和下达等功能,并进行信息汇总、处理;可对列车的运行进行实时监视并具有历史查询功能;还可为调度指挥管理人员提供管辖范围内信号设备状态及列车运行状况。

3.3调度命令无线传送系统

一般情况下,调度作业指令的传输是通过调度手写调度计划,再用人工的方式将调车计划单交给调车人员和机车上的司机。这种方式严重限制了机车的作业范围、导致了机车作业的不连续性,降低了机车的作业效率,给生产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变。为此我们可以安装使用调车计划无线传输系统,即在各站设立调度命令无线传送控制中心,并在每台机车上加装机车信息台,地面控制中心接收铁路货物车辆实时跟踪管理信息系统的调度作业指令,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到机车信息台上,机车信息台通过液晶显示器显示调度作业计划单并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作为机车作业的依据,同时机车信息台还将机车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地面控制中心和铁路货物车辆实时跟踪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机车的作业效率。

该系统由中心局域网和基层网两层网络组成。其中基层网由微机监测系统构成,是面向用户的开放性设计的系统,使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更加方便、简捷。

3.4智能计算机联锁系统

我们现在正在使用智能型计算机联锁系统,它是模块化系统,采用了双机热备的冗余结构以保证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实践证明该设备安全、可靠、实用。该系统具备有进路的选排、锁闭、解锁以及信号操作、道岔操作、特殊操作等联锁功能。操作和显示均通过电气联锁上位机实现,同时可根据需要,给车站值班员配置若干台监视器,以达到安全行车的重要目的。

4.结束语

铁路运输综合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铁路运输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完全实现了运输管理的自动化。论文参考网。如果完全投入使用,将会彻底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系统对于我公司的铁路运输管理将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效益。目前,我们虽然只使用了部分的无线传送系统和计算机联锁系统,但是运输效率却取得了质的飞跃。相信未来,我们的无线平调系统将更加完善,铁路物流将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平调无线调车系统.

[2]微机联锁系统技术.

[3]网络系统的集成管理.概念、体系及其应用.

第8篇

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ci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rain speed, some new ideas for the design of the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came up. The city traffic,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scale are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 in the current design of the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How to design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considering these factors with th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高速铁路 客站站房 设计 发展趋势 交通枢纽

Key words: High-speed railway,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design,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traffic hub

中图分类号: U238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方案(2008年调整)》,至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也将达到1.6万公里。截止到2012年底,已经建成京沪高速、京津城际、石太、武广、京石、石武、哈大等15条时速250km/h及以上的高速铁路,同时仍有津秦、长昆等客运专线正在建设,并将在未来的几年内陆续建成,期间将会有一批高标准的铁路客站即将竣工。

在当下,铁路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公交和轨道交通日趋成熟,旅客服务水平和手段不断提升,在这种前提下铁路客站的功能和定位也发生了改变。本文结合对现有铁路客站的设计实践和调研总结对现有条件下中小型铁路客站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出可参考的思路。

2 铁路客站设计现状

2.1 国外铁路客站现状

目前国外铁路站房的建设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这四十年内世界经济不仅发展快速,同时也进入互相融合的阶段,各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也在向不仅仅局限于本国或周边国家,而是体现在“全球性”上,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降低运输成本,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这一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恰在这一阶段,铁路运输以其高速度、高效率、高环保、高安全等特点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内,新型铁路技术的研发获得了巨大进步,各种新型高速列车技术相继出现,其特点是速度快、能耗低、安全准时。其中较为成熟的代表有:日本的新干线、法国的TGV和德国的IGE等。这种新技术出现的同时也孕育了新型的铁路客运站房。与之前的客站相比,这个时期的客运站房在选址时更注重的是与城市公共交通、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设施的搭配与协调,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而铁路客站也已经成为这个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建设的铁路站房,除保证其固有的功能之外还引入了许多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如:在车站内部引入阳光、绿化等元素,并把这些元素组织到车站的各个功能空间中去;采用实用的大跨度结构,即新颖、实用,也反映出了高科技水平;对车站的各个部位功能设计更为人性化,尽可能为旅客提供方便,缩短旅客在站内的走行距离等。这一时期的铁路客站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进入了全盛的历史时期。

2.2 国内铁路站房现状

传统铁路客站受铁路设计规范和管理体制所限,仅作为铁路作业的场所,绝大多数是以候车大厅为核心组织建筑内部交通,利用室外广场组织交通转换。随着“客货分线运输”管理理念的提出,形成了新的设计理念:建设一批专供旅客列车行驶的路网铁路(即“客运专线”),其特点就是运量大、效能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在客运专线上列车最小行车间隔可达三分钟,列车密度可达每小时20列,列车定员可达1800人/列,理论上每小时最大输运能力最高可达7.2万人,能够实现高速度和高密度运输。这样大的运量给铁路客站的设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系统工开工建设铁路客站548座,其中有241座客站属于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这些车站在设计中在总结以往车站设计的同时借鉴了国外的成熟经验,在现阶段客运专线建设模式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铁路发展的客站设计模型。

新型铁路客站在设计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综合体现“适用、经济、美观”的理念,贯彻可持续发展,“四节一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铁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而是成为综合交通枢纽站,多层次、立体化地组织铁路与城市交通之间系统的衔接。

3 我国客专中小型客站发展趋势

3.1 明确现阶段客专铁路中小型客站的功能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铁路客运运营管理理念的变化,新型铁路客站与原有铁路客站相比,其功能定位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原有“单一客运作业”和“城市大门”转变为“多元化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说明了新型铁路客站在设计上更加重视其在城市综合交通中的作用,也体现了客站其本身的功能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例如,新型铁路客站站房在空间组织方面实现了多层面的一体化和立体化布局,而功能组成在城市属性增强的带动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等等。

铁路客站是铁路运输与城市之间的载体,协助旅客完成出行任务的必要场所。铁路客站由车站广场、客运站房、站场设施三部分组成。传统的铁路旅客乘车特点为“等候式”,即大量旅客在站内候车,候车功能区域需求极大;而随着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等一批高速度铁路的建成,铁路运营正在向“公交化”的趋势发展,其特点是开行密度大、正点率高,旅客乘车特点为“通过式”,即站房主要是为旅客的集散而服务的。客站的主要功能由“乘客等候区域”转变为“乘客通过路径”,因此客站的各种服务设施的设置也应由“管理型设施”转变为“服务型设施”。

未来的客站将会是一个以通过式的综合大厅为中枢,将各种交通工具三维交叉组织,融合各种旅客服务设施,共同形成的多种空间相互穿插渗透的立体复合布局方式的综合体。这种空间布局模式要求在流线组织上互不交叉,便捷合理,还要有通过性良好,功能空间的布局也要紧凑并且高效。

3.2要保持先进的设计理念

理念是设计的灵魂,先进的设计理念要求既要面对现实、适应当前需要,还要面向未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既能体现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还要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更要满足时代与国情的统一。

(1)牢固把握客站设计的核心内涵。客站设计的核心内涵就是“以人为本,以流为主”。 “以人为本”是基础,它要求客站的全部设计都是以方便旅客为前提的。从总体布局规划到细部功能空间设计,都是以“为旅客提供方便、舒适、快捷的乘车条件,为旅客出行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为目标的。“以流为主”是目标,这要求对客站流线的设计应明确清晰、短捷通畅且互不干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一是站内空间环境设计,要留给旅客最大的空间、最便捷的通道和最好的环境;二是站内服务设施的设计,应着重注重候车环境的舒适性、乘降服务的便捷性、信息服务的直观性、商业服务的周到性;三是客站流线设计,应以“简洁顺畅”为原则,尽量缩短旅客换乘距离,避免旅客交叉流动。

(2)严格遵循“系统集成、整体最优”的原则,要以客站为中枢,实现与城市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各种出行工具的顺畅衔接。其重点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客站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互相融合,使得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之间做到有效衔接;二是客站的广场、站房、站场设施这三大组成部分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平面、空间关系上复合;三是组成铁路客站的各专业系统应实现统筹管理,各子系统既要保证自身功能完备有效,还要注重各系统之间的集成,以达到整体功能最优。

(3)要保证在未来一段的时期内能满足运输服务的要求;还要充分使建筑的环保性和节能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确保其能经得住各种考验。这就要求客站的设计标准要有前瞻性,符合中国的国情;要求有完善的公共安全保障系统;要求广泛应用新的建筑、节能、环保技术。

(4)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全寿命成本,注重近远期结合,合理把握客站布局和规模。其重点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要合理确定站房规模,区分不同类型(线路标准、旅客流量)的站房设计标准;二是要综合把控近远期工程的结合,既要立足当前,解决近期的矛盾,也要着眼长远,兼顾远期的发展;三是要合理兼顾建设期的建设成本与运营期的维护成本。

3.3要融入城市交通系统

新型铁路客站功能定位的转化,要求客站设计要与城市交通系统进行融合。城市交通系统是指承担城市所需运输任务的各种交通方式的系统,各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转换与协调配合,构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它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

以往铁路客站的设计可以称之为“城市大门”,在功能上更偏重于进出站、候车的功能,只注重旅客出站前和进站后的方便,却忽略了旅客在车站与城市之间的转换,由于缺少大量疏解旅客的交通设施与铁路客站衔接,客站周围的道路交通往往是十分拥堵。另外,我国铁路旅客客流具有非常显著的“峰谷”特征,旅客的出行时间上受节假日影响非常明显,极易形成“客流高峰”,这其中以春节为最。

现代客站设计应当结合公交、出租、地铁、私家车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立体交叉的交通流线。首先应当保证站房内部空间良好的流通性,在公共区域设置标识系统,缩短旅客走行距离;设计中还要强化公交优先原则,优先使用公交对铁路客站客流进行有效的集散,比如在靠近站房主要出入口的设施设置优先考虑大容量公共汽车,以缩短公交的换乘距离,又或者在进出站区的道路中可提供公交优先的专用道路或专用标志,以减少公交车进出站时间延误。

融入城市交通系统的客站,就可以通过在高峰期间增加与城市交通的换乘达到人群疏散和聚集的目的。

3.4 要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节能、环保是铁路客站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改善客站周边的微环境;还要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特性、设备采用等因素,进而对建筑能耗进行有效的控制。

我国土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其中部分人口稠密地区已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警戒线以下,节约土地资源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铁路客站建设用地应当遵循“空间集约化”的原则。站房空间的合理设计以及站房使用的合理高效,对于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提升、城市交通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小型客站,应当重点突出“实用与简约”的设计原则。将多种客流的集散与换乘由平面布局转变为立体布局,建筑空间进而向垂直方向发展,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依据不同标准铁路客站的客流特点确定客站的建筑布局与规模。

在传统的设计当中,客站是独立的,客站的建筑规模通过最高聚集人数确定,我国的客流的“高峰低谷”的特点造成这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规模往往偏大,势必造成某些空间在大部分时间闲置,但是如果减小客站规模又会造成在高峰时期站房空间不足。在新型客站的运营模式下,以流通人数为基础确定车站的建筑规模的方法则更合理,同时引入“弹性空间”的概念,这样既可以减少建筑规模,功能布局也更加紧凑和高效。

客站设计还要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其能力既要满足现阶段的需要,也要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要求,但并不是说客站设计规模越大越好。随着铁路技术的进步和服务设施的改进,客站的压力将会来自“人流通过”能力,而不再是“旅客候车”,因此,不能片面的追求客站规模,而是合理确定客站规模。

3.5 要符合地方的文化特性

建筑除了使用功能之外,还有它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它的象征、形式还是它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都是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铁路客站同其他建筑一样,是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理应体现出时代感和民族特性。

因此,在客站的设计当中,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根据所处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凭借建筑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塑造出一个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空间艺术。

4 结束语

建筑设计的科学化、系统化是建筑设计现代化的必然过程。现阶段我国客运铁路建设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设计者在经历了建设、大量的建筑项目投产使用后,应当对已经建成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反思。

新型铁路客站作为城市交通核心,是一种涉及多种复合建筑空间、复杂功能流线、社会与人的行为、心理以及空间使用与运营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实践。未来客站的设计既要对现有建成案例进行深入了解、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也要加快相关配合服务设施的科技进步,适应新形势下铁路客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平.“以通为导”和“以导为通”:我国中小城市高速铁路客站设计的发展方向.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

[2] 郑健.中国铁路发展规划与建设实践.城市交通.2010(1)

[3] 张峰.合理确定铁路客站站房规模机投资控制的探讨.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1(7)

[4] 陈岚 韩林飞.法国高速铁路客站研究(四)——车站与城市的交通衔接.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10)

[5] 王麟书.关于我国铁路客站站房建设的思考.中国铁路.2005(11)

[6] 盛晖.中国高速铁路车站设计之我见.2007中国铁路客站基数国际交流会论文集.2007

第9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茅以升学院2017级新生耿昊然,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作为新生代表发言。首先我想祝贺各位小伙伴,顺利通过高考、相聚在此;当然,更重要的是,请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一直默默付出的老师和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天色青蓝融入犀湖之水,漫步交大,看着机车博物馆里蒸汽机车朱红的车轮,看着竢实扬华墙上历代的校门,看着热心的学长学姐帮我们指路……我静静地品味:这,就是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才到达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和生活四年的地方。

大家为什么会报考交大呢?我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坚定,那是因为我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火车迷。我不是铁路子弟,家里没有任何人在铁路部门工作,但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喜欢坐火车,喜欢用快门去记录铁道线上的美景,渐渐地喜欢起研究与铁路相关的技术,也因此了解了西南交通大学这所轨道交通领域的顶级学府。我能一眼认出前进、建设、北京、东风、韶山、东方红、和谐电、和谐内等等几十种机车型号,能一口气背出全国的18个铁路局的名称,甚至在网上自学了操纵火车的方法。我曾经下定决心要在高中完成一项研究,以此来解决编组站全过程自动调车的问题。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困难!为了获得一线生产的资料,我在丰台西站连续观察数个小时。那天骄阳似火,远处的铁轨在热浪的笼罩下渐渐变得模糊,可我依然坚守在铁道线旁;为了了解最新理论,我硬着头皮啃完了一摞摞专业书籍。那时已是深夜,与我相伴的只有电脑里未完成的论文和窗外凌晨三点的月亮。每当我想要放弃时,我都勉励自己"漫漫冬日后,便是近在咫尺的春天",最终我的论文于去年十一月公开发表,我也在今年的高考中凭借自己的实力如愿以偿考进了西南交大,站在这里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与感悟。

不过,交大真正让我感到骄傲和震撼的,是几天前我从北京乘坐K1363次列车踏上求学之旅时的所见之景。在华北和关中,我看到了复兴号动车组风驰电掣、和谐电1型机车牵引重载列车铿锵前行——我知道,这些轨道交通领域的成就离不开交大前辈们辛勤的付出。再想起以前家长把交大登上新闻联播、多次举办国际轨道交通论坛的消息告诉我时,作为一名新交大人,我由衷地感到自豪。我相信,以后我们也有能力像前辈们一样,无论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都能为其发展乃至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车轮继续向前,就到了宝成铁路。列车在深山巨谷中逶迤而行,一边是高高耸立的绝壁,另一边是滚滚奔腾的嘉陵江。走过这一段路,我才明白什么叫"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除此之外,更令我感到震撼的,就是铁路旁威严耸立着的铁道兵烈士纪念碑。当时参与宝成铁路建设的,除了铁道兵之外还有以交大唐院为代表的诸多知识分子,没有他们,本就极其艰辛的筑路之举不知会难上多少。常言道,学知识是为了学方法,学方法是为了学思想和精神。那么,在交大四年的学习中,我们又能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收获到何等的精神呢?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代。继往开来,开拓无前,在当今社会中,尽管我们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相比以前优越了不少,但"当好先行,争创一流"的火车头精神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永不过时。不畏惧,敢担当,严格要求、信念坚定,这是我们的做事立人之本。我们应当铭记昨日的来处,认清明日的去向,思考将来的发展,走出未来的道路。

在大学四年里,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往大里说,欣赏是一种美德,往小里说,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你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你;大家也要学会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不论是课内知识还是奇思妙想,不论是各种比赛还是科研课题,都可以在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我们还要学会广泛阅读,与书为友,一边积淀最宝贵的人生财富,一边寻找人生的意义。

最后,愿我们都能拥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视角。铁轨再长,宽度只有1435毫米,世界再小,却永远拥有诗和远方。天地交而万物通,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实现交大梦:灌输文化尚交通,文轨车书郅大同。托青云其远志,慕宗悫之长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谢谢大家!

第10篇

关键词:沈港地铁公司,招聘,启示

 

2009年5月始,沈港地铁公司在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先后进行了三次学生招聘会,分别录用了地铁司机、地铁检修、站台服务三类工作人员;同年10月,沈港地铁公司与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合作,完成了录用人员为期两个月的岗前培训。

纵观沈港地铁公司的三次招聘和一次培训的过程安排,均令我们感受颇深,甚至带来很多观念上的冲击,给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从事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教育以及国内企业,都带来诸多的启示。

一、摒弃传统的“是非观”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有传统的“是非观”,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乃至社会道德,都促成此观念对一个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传统的“是非观”也就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及行为的准绳。然而,在沈港地铁招聘中,很多需要判断处理的面试问题使学生回答时措手不及。接到问题后,学生往往考虑的第一件事是判断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即所谓的“是非”。以至于只顾苦苦探究问题结果的“是非”而错过了回答问题的时机。其实,生活和工作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最正确的答案,很多事情有多种解决的方法,我们只是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即可。正如回答沈港地铁公司的问题,只要能提出一种观点,然后给一定的理论依据来自圆其说。

二、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在地铁公司面试题中,很多问题是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的,这与地铁公司的工作性质有关。应变问题主要针对于一些诸如火灾、临时停车等突发事故。免费论文。就一般企业而言,职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按部就班工作是最基础,也是容易实现的;但是企业更希望职工有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其实,无论是回答面试问题还是工作需要,最关键是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无论如何应变,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国家财产安全、减小企业损失和影响放在首位;二是锻炼一定的心理素质,处事不惊;三是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安全生产意识要贯穿职业教育的全程

地铁公司在笔试、面试及后期培训中,涉及很多电、高空作业、灭火器的使用等知识,始终强调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诚然,无论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是受教育的学生,都明白安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职业教育始终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并未将安全生产意识系统地贯穿进能力培养。如今,地铁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全是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生时代抓起,并贯穿全部工作过程的头等大事。

四、抓好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的脆化和缺失,是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该问题在此次应聘时暴露无遗。很多学生面对应聘企业表现出的是紧张、恐惧、手足无措、心理失衡、患得患失,导致临场发挥不出应有的状态和水平。然而,心理素质脆化和缺失并非只是影响应聘这样简单,该问题若得不到解决还将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所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非只是职业教育中的辅助部分,而是应该全体教育者、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免费论文。

五、抓好基础知识的养成、积累,提高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往往更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弱化了基本知识的养成和积累,这一点无论从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到学生的重视程度都可以体现。然而,在地铁的笔试中,考核学生的主要内容是机械基础、电工电子、人文地理等基础知识和养成,这也使很多学生应对措手不及。其实,诸如地铁的很多行业不再强调在学校期间的专业技能,而是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弱化工作经历、工作经验论

国内企业招聘时,往往强调应聘者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与此相反,沈港地铁公司更希望用单纯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企业不愿承担岗前培训环节,希望应聘者能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并开始工作;而沈港地铁公司则愿意招收的员工是一张“白纸”,不掺杂其它因素,这张“白纸”则是通过企业自身的系统培训来书写和完善。

香港地铁公司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在地铁经营领域赢利的公司,沈港地铁公司在用人、培训、经营、发展等各方面均有诸多可研究之处。免费论文。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校,只有更好地研究成功企业的用人机制和经营之道,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变革,才能建筑起学校通往企业的桥梁,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予职业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第11篇

对该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包括教材建设与更新.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三方面.最终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实际技能学习和智慧能力学习。知识学习指使学生掌握铁路、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基本理论.实际技能学习使学生熟悉铁路、公路工程各阶段造价文件的编制包括预算软件的使用.智慧能力学习则培养学生结合工程实际案例进行估价及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1.1教材建设

概预算课程受行业政策法规影响大.如铁道部、交通部颁布的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行业定额总是在进行阶段的更新和完善.我们依据2006年《国家铁路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2007年《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2008年《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等最新取费文件编写了《铁路与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原理与方法》、《铁路工程概预算》等教材。并开展(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等教改课题,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点研究。教材建设中不仅体现知识和观点的更新.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的问题。

1.2课程重构

课程重构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理解对法定的课程计划和内容进行增减与加工的活动。《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的重构包括首先给学生补充交通工程识图的基础知识:其次结合目前工程领域的发展,及时补充速铁路、高速公路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知识:再次为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课堂讲授与教师辅导、课外实践、课程设计竞赛活动相结合。

1.3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课程前通过生产实习(3周时间在铁路、公路施工现场进行实践),掌握交通结构的基本构造和施工方法,对施工组织形成直观的理解和认识在课程设计环节。通过任务下达、学生实践、教师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去完成某单位工程预算编制。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要结合工程真实课题完成某交通工程施工组织及概预算文件编制以上环节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平台。

2交通工程概预算教学方式的改革

2.1教学方式的改革

依据课程重构的内容开展课程多媒体教学.可在教学中方便地进行预算软件的操作演示、工程现场施工工艺的观摩、工程实际预算案例的讲解.并能够及时把教师科研的创新与学生共享课堂教学过程控制方面.通过积极采用启发思维式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设置问题,开展讨论.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同时尝试学生考核评价形式的改革.采用课堂参与度、研讨论文撰写、实际动手操作、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来评价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

2.2教育环境的创新

我校工程管理系实验室配备铁路、公路、建筑等预算软件,通过在课程设计阶段开展竞赛.不定期举办专业讲座.指导学生参与教师各类科研活动,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兴趣活动,如设计比赛、绘图比赛、标书制作比赛等.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经验.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也发挥了其特长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如使用学校电子期刊文献资源撰写课程论文.查阅专业外文文献等综上.该门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其主动来完成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任务引导下自主学习.是求知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和帮助的支架.负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去探究。

第12篇

【关键词】通信基站;高铁通信机械室;防雷地网;保护

1.雷电的基本知识

1.1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雷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雷云的产生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a.空气中应有足够的水蒸气。

b.有使潮湿的空气能够开始上升并开始凝结为水珠的气象条件或地形条件。

c.使气流能强烈持续上升的物理条件。

雷云是在某些适当气象和地理条件下,由强大的潮热气流不断上升进入稀薄大气冷凝的结果。

大多数雷电发电发生在云间或云内,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生的。在对地的雷电放电中,雷电的极性是指雷云下行到地的电荷的极性。根据放电电荷量进行的多次统计,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的。

1.2雷电的参数

1.2.1雷电流幅值的积累概率

雷电流幅值与雷云中电荷多少有关,也与主放电形成过程有关,是一个随机变量,他与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相关。

1.2.2雷电通道的波阻抗Z

对雷电的研究,特别是雷电防护的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主放电通道的波阻抗。在主放电时,雷电通道每米的电容和电感取C=14.2PF/m,L=1.84uH/m,算出雷电通道波阻抗Z=■=359(欧姆)。波速v=1/■=0.65C(C为光速)

注:C、L的估算值是以圆柱长导体为模型。

2.铁路通信机房及通信基站防雷设计

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客运专线运营里程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到7055公里,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正在建设之中的高速铁路有1万多公里。而CTCS-2及CTCS-3的运用,全线通信基站及通信机房不断增加。仅以沪杭客运专线为例,沪杭高铁由上海虹桥至杭州东站(杭州东站目前在建所以临时引入杭州站)全长153.5公里,正线2条,全程高架无隧道。沿线设7个车站、3个线路所、3个中继站和45个基站。如此高密度的机房和基站对其防雷提出了新的要求。

2.1通信基站的综合防雷设计

2.1.1基站简介

目前铁路沿线使用的基站分为两种类型,塔下基站和杆塔基站,而铁路基站一般都建于郊外等空旷地区,地处雷暴强度较强、雷暴日较多,遭遇雷击事故概率较大。而且基站内高集成高精密度设备对雷电的敏感度较强。雷击事故成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遭遇雷击的基站占到了总基站数的10%。影响了铁路通信及运输安全。

2.1.2基站防雷措施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通信基站的防雷设施检测.根据调查及用现实情况,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基站防雷措施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1)基站铁塔上的避雷针与通信天线的垂直、水平距离太近,没有按照滚球法计算,接闪过程中,天馈线的电磁感应电压过高,损坏通信设备,铁塔顶端至底端的过渡电阻I>0.03 欧姆,避雷针的接地电阻过大,不利于雷电流的泄流。

(2)基站天线铁塔地网和机房地网没有形成联合接地。独立铁塔旁的机房或铁塔下面的机房通信设备接地不规范,通信设备接地线从塔脚引入,没有从地网处引入,存在地电位反击。

(3)基站供电线路一般是采用架空引入,电力电缆金属护套或钢管两端没有就近可靠接地。配电屏中性线进站后重复接地,室内接地排与室外接地排没有分开设计,没有安装适合的电涌保护器SPD,防止雷电波侵入。

(4)基站铁塔高度≥60m.天馈线中间和进入机房前都没有接地。馈线与通信机端口未设置馈线SPD。光纤架空敷设,光纤内加强芯、光端机及通信设备未作接地处理,使光端机和设备损坏。

2.2通信机房防雷设计

通信机房的防雷主要通过屋顶避雷网、避雷带和引下线、接地系统和机房屏蔽四块来实现。

2.2.1作用

导流、屏蔽。

2.2.2材料

采用40mm×4mm热镀锌扁钢或不小于Φ8mm热镀锌圆钢,引下线与分线盘(柜)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m。引下线下端采用?准50mm的绝缘管将引下线套起,防止雷击时,造成人员接触电击事故。绝缘管下端距地面距离30~50mm,绝缘管高度大于1.8m。

2.2.3设置

沿通信楼屋顶四周均匀设置4根以上,上端与避雷带焊接连通,中间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墙面上,引下线与墙面距离15mm。下端与地网焊接。引下线下端采用?准50mm的绝缘管将引下线套起,防止雷击时,造成人员接触电击事故。绝缘管下端距地面距离30~50mm,绝缘管高度大于1.8m。

2.2.4工艺要求

所有扁钢搭接处三面焊接,焊接长度必须大于宽边的2倍。焊点平滑无毛刺,并做防腐处理,防腐层应在焊点四周延伸20-25mm,焊接处不得出现急弯(弯角不小于R90°),引下线与分线盘(柜)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m。与其它电气线路距离大于1m。引下线的固定卡钉布置应均匀牢固,间距宜小于2m。

2.3接地系统

2.3.1接地系统

通信设备应设安全地线、屏蔽地线和防雷地线。通信设备的机架(柜)、控制台、箱盒、梯子等应设安全地线,交流电力牵引区段的电缆金属护套应设屏蔽地线,防雷保安器应设防雷地线,安装防静电地板的机房应设防静电地线,微电子设备需要时可设置逻辑地线。上述地线均由共用接地系统的地网引出。

2.3.2地网

由各接地体、建筑物四周的环形接地装置、基础钢筋构成的接地体相互连接构成。

【参考文献】

[1]边登程.通信基站的综合防雷设计[期刊论文].黑龙江气象,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