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

时间:2022-06-14 04:1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内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内科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中医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7813

国内刊号:21-1187/R

邮发代号:8-12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2篇

有人称小儿科为“哑科”。这是因为,除较大儿童外,大部分儿童不能自诉症状,有的虽可自诉,但往往不能准确说出腹痛的部位和疼痛的性质。一般而言,若婴幼儿出现突然或阵发性反复哭闹,曲腰啼叫,或双手捧腹,起卧颠倒,烦躁不安,或摒气出汗,面色苍白,或精神萎靡,屈膝踌卧等症状,多是腹痛的表现。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内,外因素干扰,所以,诊察小儿腹痛,必须注意其发病经过,注意腹痛性质(锐痛,钝痛,持续痛或阵发痛)和伴随症状(呕吐,腹泻,便秘,便脓血,消化不良以及发热,咳嗽等),特别要注意排除急腹症,还要注意排除腰背,尿道、等处疼痛所引起的干扰。

一般而言,没有腹部压痛、肌紧张和肿物,腹部柔软,没有明显腹胀而肠鸣音正常者大多可排除器质性病变。功能性腹痛多由单纯的胃肠痉挛引起,但有少数器质性病变如肠黏膜病变、肠寄生虫病也可成为肠痉挛的诱因,应注意区别。

中医将儿童内科腹痛分为寒实型,食积型和虚寒型,并提出相应的治法。

寒实型

护理失当,脐腹部为风冷寒气所伤,或饮食当风,或过食生冷瓜果,致寒邪搏结肠间,中阳受阻,失于通调,不通则痛。其症状表现为腹痛暴急,多呈绞痛,阵阵发作,弯腰啼叫,面色苍白,手足发凉,甚至唇色青暗。痛处喜暖,得温则舒。或伴有呕吐、腹泻,但次数不多。舌苔薄白,指纹红或隐伏不显。

中医便方

1、苏梗10克,藿香10克,干姜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藿香正气液半支~1支,每日5次口服。

3、丁香1.5克,茴香4.5克,藿香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食积型

由于乳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积中焦,气机受阻,郁而不通,升降失和,传化失职,引发疼痛。其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口气秽臭,食欲不振,大便酸臭,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伴呕吐,吐物酸秽,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苔黄厚,指纹紫滞。

中医便方

1、焦三仙(神曲、麦芽、山楂)各6克~10克,炒二丑3克,共研细,1日分5次服。或水煎服,每日1剂。

2、炒鸡内金10克(或用炒莱菔子),炒枳壳6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研为细末,1日分5次口服。

3、炒山楂10克,炒二芽(谷芽、麦芽)各10克与红糖适量,放入搪瓷杯中,加水煎煮10分钟,去渣取汁。

虚寒型

素体阳虚,或病后体弱的小儿,由于脾胃虚寒,中阳不足,运化无权,脾阳不能温运水谷,致寒湿内停,气机不畅,引发腹痛。其症状表现为腹部隐隐作痛。绵绵不休,时作时止,时发,痛处喜按,得温则舒,得食暂缓,每于晨间或饭前发作。患儿常见面白无华,形体消瘦,精神倦怠,或食后腹胀,消化力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指纹色淡。

中医便方

1、党参10克,白术6克,炒白芍6克,生姜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生姜6克切碎,与粳米50克、苡薏仁15克共煮粥,粥将熟软时加入茯苓粉10克,拌匀,再稍煮,食粥(也可加适量盐或白糖)。

3、淡豆豉、食盐适量,加数片生姜和1段葱白,共捣烂,同炒至热,用细布包襄,温熨脐腹部(要防止烫伤),同时轻轻揉按,冷后炒热再敷,直至痛止。

第3篇

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53例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湿疹程度的差异进行不同的中医内科治疗,以15d为一个疗程,观察患者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效果。

结果:53例患者在接受3个疗程的中医内科治疗后,重度、中度和轻度湿疹患者分别有7例、15例和9例患者疗效显著,5例、9例和7例有效患者,总有效率为98.1%,1例无效患者,无效率为1.9%。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治疗湿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湿疹患者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内科 湿疹治疗 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29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13-01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 [1],湿疹的病因较为复杂,湿疹既可以由人体的内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湿疹在发作时不仅有大量的溺水渗出,还会引起人体难以忍受的强烈瘙痒感。湿疹易反复难以根除,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来,我院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治疗湿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医内科治疗的湿疹53例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接受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内科在治疗湿疹上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在7至61岁,平均年龄28.15±8.44岁;最短病程11d,最长病程3.5年;重症湿疹13例,中度湿疹24例,轻度湿疹16例;头部发病患者37例,全身发病患者9例,下肢发病患者7例。

1.2 方法。根据患者湿疹程度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重度湿疹患者、中度湿疹患者和轻度湿疹患者。所有患者的基础药方为金银花、桑皮、甘草、栀子花、蛇床子、白鲜皮、花粉、滑石、杏仁、苦参、生地黄等11种中草药,并依据患者湿疹程度酌情增减药物用量。将所有药物综合并用水煎熬,每日给患者服用三次。15d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都接受3个疗程治疗,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控制饮食。

1.3 疗效判定。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患者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无瘙痒感,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很大程度的消失,有瘙痒感,对生活和工作还有一定的影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并出现病情加重情况,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2 结果

53例患者在接受3个疗程的中医内科治疗后,重度、中度和轻度湿疹患者分别有7例、15例和9例患者疗效显著,疗效有效的重度患者、中度患者和轻度患者分别有5例、9例和7例,总有效率为98.1%;1例患者治疗无效,无效率为1.9%。

3 讨论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湿疹的病因较为复杂,湿疹既可以由人体的内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湿疹易反复难以根除,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湿疹的发病机制多有患者不科学的日常生活所致。例如患者饮食不规律,过多饮酒或食用辛辣或刺激性强的食物,患者脾脏和胃脏严重受损,并出现湿热内蕴症状,一旦患者外感风湿热,内外两种因素同时对患者产生作用,从而导致患者身体虚弱,肌肤失养,血虚风燥,最终形成湿疹 [2]。从湿疹的临床症状来判断,湿疹可分为三种:慢性湿疹、急性湿疹和亚急性湿疹 [3]。三种湿疹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瘙痒感,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正常工作,一旦治疗不及时,病情会进一步扩散而加重。而且病毒在皮肤内可以存活多达数年之久,患者治疗不彻底,病情容易反复。在治疗湿疹患者时,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病情的差异以及患者其它临床资料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消除患者皮肤瘙痒、出水等症状,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承受的痛苦。虽然西医有治疗湿疹的药物,但是西医药具有治疗时间长、消除患者时间短的特点,患者治疗的时间也增加,患者需承受更长时间的痛苦。而中医内科治疗则可以快速消除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病情。

本次研究给患者使用的金银花、桑皮、甘草、栀子花、蛇床子、白鲜皮、花粉、滑石、杏仁、苦参、生地黄等11种中草药在改善患者病情重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如栀子花具有清热利尿功效,花粉为患者提神,增强患者抵抗力,同时还能帮助患者快速消除疲劳和美容的功效 [4];苦参清除患者体内的热燥感和湿气;蛇床子可以燥湿温肾;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且对患者的胃脏没有副作用,可以祛除患者体内的毒素 [5]。将所有药物混合使用,具有疏风解毒、利湿凉血的作用,从而消除患者的症状,改善病情。本次研究中的53例患者在接受以3个疗程治疗后,有98.1%的湿疹患者具有显效或者有效的治疗效果,而只有1例湿疹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无效,无效率为1.9%,本次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治疗湿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湿疹患者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士兵.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的临床探析[J].中外医疗,2013,21(11):118-119

[2] 王国颖.湿疹的治疗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7(03):163-165

[3] 董世松,李继民,刘永涛.清热凉血解毒方治疗湿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07(12):23-24

第4篇

1研究对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医院,承担大学针推学院五年制本科生临床课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带教任务。本研究以2011—2012学年在医院上临床课的针推专业2008级五年制100名学生做为实验组,以2012—2013学年在医院上临床课的针推专业2009级五年制96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入学成绩、性别、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教材均选用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带教老师为同一组临床教师,且接受过统一的规范培训。

2研究方法

两组理论授课教学内容相同。本研究在2个班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中实施。对实验组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首先,按照中医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为主,带教老师带领学生接触病人,一般以新入院的患者为好。第一次接触病人时,通常以一个学生为主向病人及其亲属询问有关病史,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询问;接着由同一个学生或另一个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查体,并将检查结果向全组汇报;如果学生问诊或查体有遗漏或错误时,可以相互纠正,老师进行点评。其次,接触病人后带教老师应立即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小组讨论,让主询问病史的见习生进行汇报,归纳和分析病人的病史与临床特点,提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依据,拟定进一步的诊疗方案,然后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并提供新的意见。如果学生在讨论中发现自己在问诊和查体方面的某些遗漏和错误,可由学生自行提出解决的办法;若确实存在某些遗漏和错误而学生没有及时发现时,带教老师应适当提示学生并提供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想办法补充遗漏,纠正查体错误。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异议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问题;老师可暂时不直接解答这些问题,可将这些问题归纳、总结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按学生兴趣分配给每个学生,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要求他们应用各种资源(包括教科书、杂志、网络、图谱等资料)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必要时带教老师可为学生指出需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查询工具书、查询网站等。再次,在全班讨论前,小组中指定一名学生对病例进行追踪,这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向患者的主管医师询问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必要时在主管医师带领下察看病人。每次获得新的病例资料后,这名学生都要及时地向全体组员汇报。在全班讨论前小组长组织全小组的同学对病例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和诊疗过程制作成PPT形式,待全班大讨论时用。最后,在全班大讨论时,带教老师做主持。各小组先由一名学生用PPT形式向全班同学将本组病例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结果、实际诊治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讲述,还可以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本组其他同学可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和更正,并阐述自己的意见及自学心得(每组10min以内),然后由带教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围绕病例提问题,该小组的学生进行解答,最后带教老师对该病例所涉及的临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补充、讲解,并对该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点评。逐个小组依次进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医内科学以带教老师为主导的见习带教方法。

3效果评价

学期末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结合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中医内科学综合笔试考试成绩得出结论。

3.1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运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2结果

(1)对两种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分析。2011—2012学年、2012—2013学年共发放调查问卷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94份,分别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开阔思路,能否培养自觉学习能力,能否提高互助沟通能力,能否对基础知识起到复习作用、能否锻炼对疾病判断力和对资料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否享受学习乐趣等8个方面进行调查。两组调查问卷A+B选项(A选项为有明显作用,B选项为有作用)结果比较。

(2)两种教学方法在临床技能考核效果比较。中医内科学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总分30分,“优”为27分及以上,“良”为22分及以上。两组中医内科学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考核成绩优良所占比例比较。

(3)两种教学方法在综合考试笔试成绩中的效果比较。中医内科学卷面成绩满分70分,“优”为63分及以上,“良”为52分及以上。两组综合笔试考试成绩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笔试成绩优良所占比例比较。

4讨论

第5篇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 治疗效果

慢性支气管炎这一疾病的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很难根治,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称为阻塞性肺疾病,甚至发展为肺心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本研究主要探讨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中医内科治疗方式的效果,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本院于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内收治的168 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例,按照患者的病情不同分成中医组(84 例),西医组(84 例),两组患者均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均意识清醒,自愿配合研究。如表1 所示,两组患者可进行对比,(P>0.05)。

1.2 方法

西医组患者采取抗生素控制感染、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吸氧治疗,治疗时间为一个月。中医组根据患者的情况将患者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并采取不同的药物搭配,开具不同的药方,每周复查,复查时根据病情的进展适当增减。肺肾两虚型慢性气管炎:这种类型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盗汗头晕眼花、胸闷气短、干咳痰少等。药方为麦冬15g、太子参30g、五味子6g、获菩6g、陈皮6g、半夏6g、批把叶10g、熟地黄12g、甘草6g。1 剂/d,用温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续7d后进行复查,并酌情调整药方,整体治疗时间为一个月。肾虚型慢性气管炎:这种类型的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痰多、尿频、腰酸等。药方为白术15g、附子15g、甘草10g、熟地15g、党参25g、1 陈皮10g、淮山药25g、肉桂10g、获荃20g、半夏15g、泽泻15g、茱英10g[2]。1 剂/d,用温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续7d后进行复查,并酌情调整药方,治疗时间为一个月。肺虚型慢性气管炎:这种类型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痰多、痰液有粘性等。药方:白前6g、半夏15g、紫莞6g、获菩12g、灸甘草6g、苏子12g、12g杏仁、厚朴15g、百部12g、桔梗12g、灸麻黄12g[3-4]。1 剂/d,用温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续7d后进行复查,并酌情调整药方,治疗时间为一个月。脾虚型慢性气管炎:这种类型的患者脉象平缓,主要临床表现为夜晚咳嗽加重、痰多且粘稠等。药方为五味子9g、党参12g、山药20g、白术9g、黄蔑20g、获菩9g、甘草3g、防风6g。1 剂/d,用温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续7d后进行复查,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并酌情调整药方,治疗时间为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分别经过了一个月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肺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肺部功能无明显改善,甚至与治疗前相比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年龄、性别等数据均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分析,P

2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这一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吸烟、病毒感染、空气污染、气候、职业粉尘等因素导致,最大特点就是容易反复发作,且治疗时间长,而且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导致患者发生心肺疾病或者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慢性支气管炎会对患者的呼吸道和气道粘膜带来很大的损害,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进一步发展,最终出现肺部损伤、肺源性心脏病等。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方式为西药治疗,给予患者抗感染、平咳治疗,虽然能够在短期的时间内控制疾病的发作,但是无法根治,治标不治本,治疗后还容易再次发作。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属于咳喘范围,主要与患者的肝、肺、肾等脏器有密切的关系,需要调节脏器的功能,通过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对症治疗方式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麦冬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等,能够抗疲劳、降血糖、润肺清心、主要治疗肺燥干咳、内热消渴,还具有润喉的作用,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太子参是一种补品,能够健脾养胃,益气生津,可以治疗因肺虚导致的咳嗽、脾虚导致的食欲不振等,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和体质,改善心肺功能;五味子的主要作用是收敛肺气,养阴固精、生津止渴;获菩能够健脾益胃,宁心安神;陈皮则是一种常见的中药,主要的功效是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可以治疗脾胃不调,祛痰平喘,对支气管有扩张作用;半夏的主要功效是燥湿化痰,临床上常用半夏治疗咳嗽、喘息,半夏中有一种生物碱能够抑制咳嗽,还能够抑制唾液的分泌,有很好的祛痰作用;批把叶性微寒,能够清肺止咳,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稠等症状,是临床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常用药物;熟地黄能够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治疗肝肾阴虚,还能够增强免疫功能;甘草能够镇咳祛痰、补脾益气,能够促进咽部和支气管分泌粘液,促进痰液的排出,同时甘草能够促使药方中各项药物相互和谐,有调节药性的作用;白术可以补气健脾、温肾助阳;附子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可治疗脾虚阳虚,补肾阳、温脾阳;熟地则是补血养阴的一味药材,对于肝肾阴虚者能够滋补肾阴,益精髓,治疗肝肾不足;党参能够增强免疫力和肠胃功能,健脾益肺、去咳止痰;淮山药能够益肾气、健脾胃,增强抵抗力;肉桂在主要功效是温补肾阳、暖脾胃;茱英能够健脾胃,补肝肾;白前是一种下痰止咳的一味中草药,能够清肺热、平喘、止咳、消痰、对于多痰的患者而言有较大的作用;苏子、杏仁是常用的止咳平喘的药物,能够用于多种咳喘疾病。灵活的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药材,能够清肺化痰,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调节脏器功能,补肝肾,健脾益肺,保护患者的气管,从而帮助患者彻底治愈慢性支气管炎,避免慢性支气管炎的再次发作。本研究中,中医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足以表明了中医内科对症治疗效果佳,能够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宁文虹,曹长伟.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2):157-158.

[2]唐晓伟,曾泽生.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给予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0):21-22.

第6篇

【中图分类号】R24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345-02

【摘要】:舌诊是我国中医的特色诊法,笔者通过对舌诊的探究,首先简单分析察舌如何判断病症,接着剖析舌诊如何帮助我们诊断和检测病情的程度,最后具体地探讨舌诊在现代疾病肺疾病、脂肪肝和脾胃疾病中的应用,以期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舌诊在中医内科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舌诊;中医内科;应用探究

“望、闻、问、切”中医特色的针疗方法,舌诊就是属于其中的“望”的范畴。舌与人的内脏有着密切的联系,舌象的变化能够反应出人的脏腑的变化情况。根据《辨舌指南》一书,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人体质的强弱,舌呈淡红色,舌质阔厚,舌背常有滑苔表明人的身体较强;反之,若舌色红而紫,舌质尖薄,舌背无苔则表明体质较弱。可见,舌诊在中医内科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其应用值得我们探究。

一、 察舌判病症

所谓“察舌”,即对舌头进行观察,察舌可以告诉我们病因,协助我们判断病的程度,帮助我们辨别病的转机,还能告诉我们病之进退。首先,察舌能够使我们得知病因,比如一般而言,对于外感风寒者,其舌苔多呈现为薄白状,而外感风热者,其舌苔薄白而干;中毒者其舌色呈现蓝色;有淤血者其舌色则为暗紫色,或者其舌边出现瘀点;虫积者其舌头会出现凹陷的圆红点。其次,察舌亦能知病的深浅,一般来看,病轻者其舌头无明显的变化,而病重者其舌象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再者,察舌能够使我们辨别病机,比如舌有神气,则表明病情尚浅,人的正气较为旺盛;若舌无神气,加之舌苔较白且薄,则表明病者情况较为眼严重,且气血不足。最后,察舌能够让我们辨别出病势的转变情况,如病由表入里,其舌象的变化表现为由白转黄或更为严重的是由黄转黑,由厚变薄,津液变少渐为干燥;反之,表明病情减轻。

二、 舌诊助诊断、测病情

上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有关舌象的变化与疾病的联系,舌象的变化对于一些特定疾病的判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晚期的肿瘤患者其舌会呈现出红色且光亮的现象。对于舌诊测病情,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舌诊可以测病之轻重;二是舌诊可以判断人之生死。对于舌诊判断病情轻重的实例,孙抗美(1999)对120名患有性疾病者进行了舌象研究,发现舌淡红、苔薄白者病情较轻;而无苔、少苔者一般病情较重。舌象更能判断人的生死,如舌头像去了膜的猪腰说明病者情况危急;若舌青像猪肝则近死;若舌头呈卷缩状,则说明其病已经不能医治;若舌头呈现柿红色,对于新病者说明病情危急,对于久病者说明近死。

三、 舌诊在现代疾病中的应用探究

1. 舌诊在肺疾病中的应用

舌苔可以查病情程度,舌质可以查脏腑之虚实,舌下面的脉络情况可以查气血的运行情况。王冬(2009)通过对106例年龄40-76岁的肺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临床观察研究,并与76例身体正常者进行对比,将舌质的颜色分为淡白、淡红、红绛和青紫四种颜色,其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对于肺癌患者中其10.38%的患者舌呈淡白,20.75%呈淡红,14.15%呈红绛色,而超过一半的人呈现青紫色,这一比例达到54.72%;而正常者中,舌质呈青紫色的人为0,55.41%的舌苔呈现淡红色,可见舌质的颜色十分能够反映舌诊与肺疾病之间的联系。

第7篇

关键词: 痤疮治疗;中医内科;临床应用

        1  从肺胃治疗

        1.1  泻白散加减  通过李氏方法对68例病人进行治疗研究,所选择的药物配方按照医学资料记载要求:桑白皮、地骨皮15g;黄岑、知母、麦冬、五味子各10g;桔梗6g;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适当调整。经治疗后,36例痊愈, 25例好转,7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0%。

        1.2  银翘散加减  通过马氏方法对54例病人进行治疗研究,结合银翘散加减对肺胃热盛型痤疮加以治疗。药物配方: 野30g、红花10g、金银花20g、黄苓10g、竹叶10g、泽泻20g、龙胆草10g、枇杷叶15g、连翘15g、炒桅子10g、天花粉10g、焦麦芽18g、焦山植18g、焦神曲18g、焦槟榔18g;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整剂量。经过治疗后,34例痊愈,13例显效,47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7%。

        2  从脾胃治疗

        2.1  积实导滞汤加减  苗氏理论研究中提出痤疮病主要是因为脾胃失运、湿热内积、熏蒸于颜面、胸背等所致。在治疗过程中需积极结合清化湿热法,以积实导滞汤化裁对40例痊疮病人加以治疗。具体配方: 积实6g,川芎9g,生大黄6g,茯苓9g,黄等6g,黄连6g,生白术4g,生山碴15g,连翘9g,防风6g,赤芍9g;持续用药10d 则为1个疗程。若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囊肿依旧无法消除,则添加半夏9g、莱菔子6g、陈皮6g;月经患者则添加香附9g、当归6g;对舌体胖大、齿痕的病人则需添加黄等减量3g、黄连2g,白术加量15g,此外,生苗仁12g、泽泻6g、陈皮6g。持续2个左右的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5.2%。

        2.2  二陈汤加减  陈氏方法中采用二陈汤加减方法,对16例脾虚痰湿型患者治疗。具体配方为: 半夏、惹芭仁、茯苓、扁豆各15g,陈皮5g,苍术、山植、车前子各10g。经过治疗后,痊愈9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87.5%。

        3  从肾部治疗

        3.1  三才封髓丹加减  宋氏方法中,参照了当前临床理论中痤疮是因雄激素分泌过多,采取了借助于中药补肾泻火的方法。本组研究了三才封髓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53例病人。经过治疗后,26例痊愈,1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4.3%。

  3.2  二至丸加减  卢氏理论里提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痤疮因肺胃血热,上薰面部肌肤后造成该病的出现。在治疗过程中需结合肾部情况处理,选择滋肾泻火、清肺解毒等方法,使用二至丸化裁对65例实施治疗。药物配方: 鱼腥草15g、连翘15g、女贞子15g、早莲草15g、知母10g、黄柏10g、桑白皮10g、蒲公英15g、丹参30g、生地20g、枇杷叶15g、甘草6g,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经过持续2个疗程的治疗处理,治疗组、对照组的痊愈达43%、35%;好转率达52%、45%;无效率达5%、20%。两组疗效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8篇

以神志淡漠,甚则昏迷,气息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口开手撒,脉微细欲绝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血脱blood collapse

突然大量失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血脉空虚,气血欲脱,以出血,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气微而短,四肢厥冷,渐致神志昏蒙,舌淡白,脉微或芤,或微细欲绝,血压显著降低等为常见症的脱证。

液脱fluid depletion津液大量急剧耗失,气阴欲脱,以形体消瘦,口唇焦裂,皮肤枯瘪,眼眶凹陷,关节不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无津,脉细弱,血压显著降低等为常见症的脱证。

汗脱sweating collapse又称“脱汗”。在急危重症中,以突然大汗淋漓,汗出如油,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舌卷少津,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液脱证候。

卒死sudden death以6小时以内因不明原因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寸口、人迎、趺阳脉搏动消失,呼吸暂停,全身青紫,瞳神散大,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厥证syncope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

气厥qi syncope

中气衰竭,或气机逆乱蒙闭诸窍所致的厥证。

血厥blood syncope失血过多,神明失养或血随气升,上冲清窍所致的厥证。

薄厥sudden syncope

以突然发生的眩晕、头痛,烦躁不安,偏身麻木,甚则神志不清,汗出,息促等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病。

痰厥phlegm syncope

痰盛气闭所致的厥证。

水厥water retention syncope水气内停,上蒙清窍所致的厥证。

食厥crapulent syncope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内停气机阻塞引起的厥证。

热厥heat syncope邪热过盛,格阴于外,或阳郁于里不能外达所致的厥证。

暑厥summerheat syncope暑温所致的厥证。

酒厥alcoholism syncope

过量饮酒所致的厥证。

色厥sex syncope过度所致的厥证。

郁厥depression syncope郁病所致的厥证。

肝厥liver syncope

肝气厥逆上冲所致的厥证。

中暑summerheat stroke又称“暑中”。感受暑邪,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病。

神昏unconsciousness又称“昏聩”。神志模糊,不省人事,甚至昏睡不醒,呼之不应的表现。

抽搐tic又称“搐搦”。肌肉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迅速抽动的表现。

暴喘sudden dyspnea

以痰鸣如吼,气息喘促,汗出淋漓,不能平卧,胸高胁胀,面色发暗,苔黄黏腻,脉滑数等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急性出血acute bleeding

以突然发生的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之鼻衄、齿衄、呕血、咯血,下出于二阴之便血、尿血,溢于肌肤之肌衄,常伴惶恐不止,烦躁不安,头晕目眩,乏力,自汗,心悸气短,重则血出如涌泉,神志恍惚,面唇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暴吐fulminant vomiting以突发剧烈呕吐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暴泻fulminant diarrhea

以突发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疫毒痢fulminant dysentery

以发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腹痛剧烈,大便脓血,甚或神昏抽搐,肢冷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痢疾。

卒腹痛sudden abdominal pain

以突发腹部剧痛,难以忍受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急黄fulminant jaundice又称“瘟黄”。以病势暴急凶险,面目、皮肤、小便骤然发黄,伴高热,烦渴,甚则神昏,谵语或嗜睡、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洪或脉数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卒心痛sudden precordial pain

突发心胸剧痛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心衰heart failure

心气虚衰,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尿少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肺衰lung failure肺气虚衰,以喘息抬肩,呼吸困难,胸闷胀满,心悸,唇紫,肢凉,咳逆痰壅,甚则神昏,谵语,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红暗紫或紫蓝,苔黄或干腻,脉沉细无力或结代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肾衰kidney failure肾气虚衰,气化失司,浊湿毒邪不得排泄,以突发少尿,甚或无尿,或多尿,精神委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的危急重证。

急性肾衰acute kidney failure暴病严重伤肾所致的肾衰。

慢性肾衰chronic kidney failure肾病日久所致的肾衰。

急性中毒acute intoxication毒物经食道、气道、血脉、皮肤侵入人体内,致使气血津液失调、水谷精微运化不行,甚则损伤脏器危及生命的危急重证。

外感热病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感受外邪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发热fever人体体温升高或虽体温正常,但自觉身热不适的表现。

时令病seasonal disease感受季节性外邪所致的疾病。

风温肺热病wind-warm disease with lung heat感受风热病毒,冬春两季多发,以发热,咳嗽,咯痰,口干渴,舌红,苔白或黄,脉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感冒common cold感受外邪,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伤风mild common cold感受风邪,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喉痒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时行感冒influenza

由时行病毒引起的感冒,即流行性感冒。

伤寒(1)exogenous cold disease,cold damage(2)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1)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外感热病。(2)泛指外感热病。

时行伤寒epidemic exogenous cold disease春夏季节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种流行性外感热病。

阴毒yin poisoning感受疫毒,以面目青,身痛等为常见症的病证。

阳毒yang poisoning感受疫毒,以面赤发斑等为常见症的病证。

温病warm disease感受温热之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

暑病summerheat disease感受暑邪而发的热病的统称。

冒暑summerheat affection

夏季感受暑邪,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苔薄腻;或头晕,寒热汗出,咳嗽,苔薄微腻等为常见症的暑病。

暑泻summerheat diarrhea暑毒伤及肠胃,以腹痛,泻下如水,身热烦渴,尿赤,舌红,苔薄黄等为常见症的暑病。

暑渴summerheat thirst暑伤津液,以烦渴多饮等为常见症的暑病。

暑淋summerheat strangury湿热内盛,复感暑邪,以小便热赤涩痛,烦渴多饮,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暑病。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 分析编码体系 行为统计

一、研究背景

教师从事课堂教学观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但是平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这使教师很少对自己的行为有自觉意识,也就无法认定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效。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根据是否借助辅助工具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传统的听评课观察法属于直接观察法。该方法实施比较简单,能得到具体、生动的印象。但是,人的感官接受和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对被观察现象完整、精确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利用摄录仪器对授课过程进行间接观察的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以上弊端,而且能够使得研究更加地细致、深入和科学化,更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用这种方法研究课堂有着独特的优势:(1)使得一次性的、单向的课堂教学过程真实再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观察者的主观回忆和主观判断,更重要的是为课堂的精细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2)有助于授课教师真实地了解自己的课堂行为,从而有利于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使其问题的解决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3)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成了可以反复观察、研究的资料;(4)可对一系列课例进行综合和比较,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一节课的孤立研究方法,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靠。

我们选择讲授《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两位教师及所在班级进行研究,将他们分别记为A教师和B教师,所在班级则为A班、B班。这两门课程皆为2012年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两位教师均为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其中A教师比B教师工作年限更长一些。本研究所选取的两节课,均可体现本课程的课程特色,遵循了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对于课堂教学录像的研究,可采用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两种角度。定性观察是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如文字等)呈现的课堂观察;定量观察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在此我们重点研究定量观察法。

定量观察法中经常使用分类测评工具,分类测评工具将那些准确反映观察目的的目标行为进行分类,从而建立比较具体的观察框架供观察记录时使用。编码体系是观察调查法中常用的一种观察工具。

首先,编码体系要求确定要观察的具体行为,然后对准备观察的具体行为进行编码。观察者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记录下观察对象特定行为的编码。弗兰德斯师生言语互动分类体系(FIAC)是国外较有影响,被广泛使用的编码体系。近几年来,我国在课堂观察量表开发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领导开发的 LICC 模式。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编码体系的要点,结合这两门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编制了一套编码体系,如表1。

在整节课录像观察过程中,利用专门的播放软件使教学录像在播放时每隔3秒暂停,观察者就依照上述分类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相应编码,记录在数据表中,录像方能继续播放。根据弗兰德斯建议,如果同一个3秒钟内发生了两个事情,应记录更为突出的那一个,如果同样突出则都应记录下来。全部记录完毕,将号码整理成矩阵图,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统计软件统计可以得到表2。

三、研究结论

(一)教师行为比较

两堂课皆为实训课,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教学操作演示所占的比例大,分别为25.85%、21.58%,但两位教师在知识陈述方面所占比例差距明显,分别为14.22%、31.71%,说明B教师在授课时更注重知识的陈述。再一个差距较大的为提出任务或预设场景行为,分别为6.95%、1.31%,说明了A教师更加擅长使用案例导入教学法。

(二)学生行为比较

A班的实训总结或汇报操作数据为4.20%高于B班的1.69%,可以看出A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多理解,实训结束后要进行实训总结或汇报操作。B班的学生实训数据为34.15%,高于A班的13.09%,说明B教师更偏重于学生个人的动手操作或场景演练。

(三)交互行为比较

此分类中的数据,除了沉默与等待一项A教师的数据低于B教师外,其余项均高于B教师,我们可以看出A教师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较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指导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向教师咨询。

(四)整体教学结构比较

从课堂教学录像的教学行为统计可以看到两位教师的行为分别占到49.92%、56.29%,在整堂课的比例皆为一半左右的时间,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练习与交互的时间。

B教师的主体行为略高于A教师,且B班级的学生行为比例高于A班级,但是在交互行为中A教师及所在班级的比例远高于B组,这除了能说明A教师教育经验比B教师丰富外,还可以看出两门课的授课结构不大一样。中医课程的学了记忆外,还需要大量的经验,而教师在实训时就可以通过实训指导将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故实训指导占到总行为的20.52%。西医课程的学习可以借助于丰富逼真的实训环境,需要学生更多的去适应环境,熟悉各种器材,故学生自主操作的比例为34.15%,要高于中医课程的13.09%。

四、研究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课程,在课程评价时不能用同样的授课行为比例去评价,因为专业的不同就决定着它的性质不同,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手段也会有所不同。

现在我校所有教室皆安装了教学监控系统,使得教师从事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对自己和同事的课堂录像观察,统计出每堂课各个环节的行为比例,可以审视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所占比例是否合理,增进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提高自己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绍青等,“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方法与工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237),1:68-71

[2]王兴华,黄强.运用录像分析法提高校本教研实效[J].教育链接2010,(100)4:70

[3]叶立军,李燕.基于录像分析背景下的初中统计课堂教学提问研究[J]. 数 学 教 育 学 报2011(20),5:52-54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堂教学观察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JYJL12008。

作者简介:

第10篇

    1 诠释学的原理与方法

    1.1 诠释学的内涵

    诠释学作为一种西方哲学流派,随着海德格尔 的“本体论”而出现,由伽达默尔建立起诠释学哲学 经过发展,目前已演变成众多的诠释学体系,如体验 诠释学(狄尔泰)结构主义诠释学(利科尔)解构主 义诠释学(迭里达)等〜从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 程,对诠释学的基本内涵可做出大致的定义:诠释学 从词源上至少包含3个要素,即理解、解释(含翻译) 和应甩传统诠释学把这3个要素称之为技巧,即理 解的技巧(subtilitas intelligendi)解释的技巧(sub- tilitas ex plicandi)和应用的技巧(subtilitas appli- candi)因此,诠释学的主要环节应包括理解、解释、 应用和实践。

    

    1.2 诠释学在中医学的引入

    20世纪80年代,西方诠释学进入到中国并逐渐 在我国学术界发展起來随着这种世界性哲学思潮 在中国哲学领域的蔓延,中国诠释学的研究已经拓 展到对西方诠释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哲 学以及其他哲学之间关系的研究由于学者对诠释的多元化发展[4]随着中国诠释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传 统理论的现代化构建方式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中医学作为一个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 科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历史悠久、典籍浩瀚,自古 就有注释经典的传统和经验,与诠释学有着相当密 切的关系,这使得诠释学在中医学继承和创新过程 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可行性。因此,中医诠释学研 究作为中医理论建构的现代研究的分支自然应运而 生,它是对中医理论研究特色思维方法的哲学审 视,是通过现代诠释学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理 解和解释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理解和 诠释方法的系统理论。中医诠释学研究是在中医文 献学特别是训诂学、注释学等传统中医理论研究方 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诠释学理论产生的,目前尚处 于起步阶段。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主干,在 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各个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 对中医内科学中许多的概念和名词术语,乃至临床 理论进行阐释,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既是机遇,也是 挑战随着国内中医诠释学研究的兴起,目前有关专 家已经意识到从自然哲学视角来思考中医内科学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因晚近“西学东渐”的冲击,一些 中医药研究领域在引入诠释学的同时,“西化”倾向 明显,多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方法、概念、范畴及 学科模式对中医学进行西化的推定,脱离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诠释学应用于中医内科学的系统性研 究中,用与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中国 诠释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移植复杂性系统科学中的 释义和理论,深入阐明其基本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辨 证论治的哲学思维模式,用现代哲学方法论阐释中 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为中医内科 医疗、教学科研注入新的元素.

    2 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主干,在 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各个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 对中医内科学中许多的概念和名词术语,乃至临床 理论进行阐释,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既是机遇,也是 挑战随着国内中医诠释学研究的兴起,目前有关专 家已经意识到从自然哲学视角来思考中医内科学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因晚近“西学东渐”的冲击,一些 中医药研究领域在引入诠释学的同时,“西化”倾向 明显,多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方法、概念、范畴及 学科模式对中医学进行西化的推定,脱离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诠释学应用于中医内科学的系统性研 究中,用与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中国 诠释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移植复杂性系统科学中的 释义和理论,深入阐明其基本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辨 证论治的哲学思维模式,用现代哲学方法论阐释中 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为中医内科 医疗、教学科研注入新的元素

    2.1 对中医内科病证的诠释 

     2. 1. 1病证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病,是指有特定病 因、发病形式、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 整的过程。中医内科学多以病的主症来命名,如咳 嗽、心悸、头痛、眩最胃痛水月中等,也有部分病名与 该病的主要病机有关,如郁病、虚劳、癃闭等。证候指 医生观察与收集的患者四诊的信息,主要指症状、体 征等临床表现,还包括中医诊病所重视的体质性 别、年龄、职业自然环境(天时、气候物候、地理等 因素)生活水准人文生态、此前的诊疗经过等状 况,以及各种现代检测的结果,它反映了疾病发展过 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是四诊信息表达 的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状态环节过程的概括,具有“内 实外虚” “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 3个基本特 征[7]

    病与证:病是指疾病完整的过程系统,而证是反 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环节过程临床 诊疗中,常将病证二字放在一起讲,这样既能包括 某病的临床特征,也概括了病因和核心病机。

    证与症: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即医生诊 病时收集到的患者的异常现象,由症状和体征两部 分组成,除了包括患者自我感觉或发现身体不适、异 常的表现,还包括由医生观察到和体检出的患者的 病理征象,如舌象脉象及通过色诊、触诊收集到的 临床信息,也可参考西医体检所得的信息;而证是指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证研究 的重点需要重视对证候动态观察的理解和阐述,通 过“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8] “病证结合, 方证相应” m的研究思路辨识疾病的证候特征,并在 此基础上对以证候为诊疗对象的辨证论治模式进行 深入探究,提出“意象诊疗模式”概念并加以阐 释_,从而对证候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究和动 态监测,为病证的诠释提供有意义的科学依据,使中 医内科病证更加贴近科学,更加易于被现代医学和 现代人所接受和认识 们将疾病首先分为外感与内伤杂病两大类,内伤杂 病再根据五脏气血津液、肢体经络进行分类,当然, 疾病所归属的分类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引 入诠释学方法对内科疾病病名的概念进行现代诠 释,即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反复研读,系统的科学实 验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定义其内涵与外 延《中医内科学》教材所列的疾病绝大部分是常见 病、疑难病。首先应该对国家规划教材收集的50种 

    内科疾病进行诠释诠释过程大体有3个层次,第一 是疾病的起源一般来说,许多疾病病名的提及或症 状的描述都是在《黄帝内经》中,这个时期的特点主 要以症状或体征描述为主。第二是疾病的充实完善。 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别是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 众多医家通过诊疗实践,结合鲜活的临证经验,从不 同方面补充完善了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预后 转归和流行病学特点,为现代疾病概念的规范奠定 了基础第三是系统发展这个时期主要是指近现 代,首先是语言的转化,将古文演变成现代文进行阐 述;其次是增加当代中医学者的新见解、新技术;最 后是纳入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研究成果,其中含 医案知识库的发掘与循证医学的研究等,用现代自 然科学的语言术语、概念进行阐述和解释当然纳 入的过程应重视体现中医原创优势与传统中医理论 的有机结合以“肺胀”为例,“肺胀”属现代难治病, 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 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中医古籍对肺胀的记述颇多, 有明显的阶段性,后世医籍对本病也不断有充实和 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将其作为专门病证, 列专篇论述《灵枢。经脉》篇提出:“肺胀者,虚满而 喘咳。”明确了病名,其病位在肺,主要症状有喘、咳 及胸部膨满3种这应该是第一个层次晋隋唐时期 医家开始认识到肺胀属本虚标实之病,详细论述肺 胀多由久病体虚,肺脾肾虚损,水停痰凝,气虚气满, 痰瘀互结,外寒之邪乘虚侵袭,以致气机升降失调而 发隋代巢元方更是强调肺气本虚,复感外寒之邪是 导致肺胀的发病机理,元代《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 病”,提出本病痰挟瘀血证候,并开创活血化瘀法明 清时期进一步整理规范认为,肺胀是一组症候群,是 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此属于第二个层次。

    近现代除进 一步完善描述其临床症状外,并研究分析肺胀客观 上存在着气道高反应性、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肺统”地纳入,形成肺胀项下的相应条目,则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肺胀的内 涵和外延经过发展,肺胀病的概念为:以胸部膨满 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 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为主要临床 表现一种慢性虚弱性肺系疾患其病程缠绵,时轻时 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 等变证与坏病。继之制订肺胀的分期和分级标准,引 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内容等。从肺胀的病名演变过 程看,符合诠释学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也是按照复习 文献资料,临证细心体悟;结合众家之长,归纳整理; 通过诊疗实践充实修正;纳入现代研究成果,完善肺 胀病的现代诠释[11],应属于第三个层次。

   2.2对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的诠释

     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 导下确定的具有中医内科学学术特点,并构成本学 科概念体系的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名词、名称、 用语,如命门、髓海、阴结肺胀消渴、偏头痛萎黄、 脏躁、髓海蓄血、肝枳淋证、肾风癃闭、关格、筋 痹等

专有名词术语有其自身的含义、使用特点和范 畴,而且它在中医内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阐释中也 极为重要,若不能对之进行明晰的厘定,必然会影响 学习者对它的准确把握历代医家从各自所处的历 史背景、认知角度提出专属内科学的概念术语,他们 对这些术语的解释是我们理解的基础,借助诠释学 对中医内科特有名词进行辨识的验证,对其演变进 行哲学审视,揭示术语产生发展的本质及术语原构 造者在当时文化环境下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理解 和表述,采用现代文献学考据学等方法,对这些术 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作出科学 准确的评判,并用科学语言转换为具体的说明,使说 明的内容能进入实验过程,从而矫正部分古代医学 术语概念多义性、歧义性、模糊性、隐喻性的不足,进 而不断发掘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内在联系例如, 我们在对中医内科名词术语进行诠释时可以参照朱 文锋[12]对规范中医诊断名词术语提出的几项基本 原则,进行分步骤诠释学研究,一是科学的医学名词 术语必须在实质内容上统领其所属内涵,这就要求 我们系统全面收集查阅古代、近代医学文献,并结合 临床广泛调研,注重名词术语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二 是在初定正名的基础上做出注释,进而按其内涵、外 延做出定义性注释,定义有困难的先做说明性注释, 派生词能力强;还应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如中医 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其他中医临床学科及术语 学.汉语言学等学科的专家进行咨询论证、整体讨 论,完善其现代属性。

    

    2.3对中医内科临床理论的诠释

    中医内科理论方法论的构建与完善是关系中医 内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遵循形象一具 象一抽象思维方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审视,用现代 化语言对其进行理论总结、升华而后赋以清晰、明确 的科学性表述,使其真正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是 中医内科学界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现代诠释学的 引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中医内 科理论进行诠释学研究,必须坚持中医学系统整体 与形象思维的特点,重视症状学观察,证候病机的归 纳,重理法方药的一致性,通过理解重构、思辩创新 来发掘传统内科理论中潜在的知识结构和科学内 涵,通过翻译的手段实现理念更新,用逻辑、数学语 言加以表述,进行科学语言的转化过程,进而采用模 式生物实验加以佐证。同时根据对诠释学的三要素应用的理解,我们明确了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因此,中医内科理论的诠释应以实践观点为基础 来重建现代中医诠释学,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 密结合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循证医学临床 数据支撑的诠释,采用适宜的数据统计方法等[13], 建立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模型,通过应用模型证明 中医内科诠释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在实践中的可操 作性

  

    以“通因通用”内科临床治疗理论的诠释为例。 “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属反治法的 内容。原文:“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 甩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告诉我们在 诊疗疾病过程中要审证求因,辨明真伪,遣方用药时 采取顺从疾病外在表象而治的治法,这便是诠释该 理论的第一个层面医家张子和谓:“君子贵流不贵 滞”着重强调了气机通畅的重要性;高士宗谓:“通 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 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 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 泄为通,则妄矣”。此说法不但在前人基础上对“通” 的理解做了概念的提升,而且为通法的应用打开了 新的思路。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医圣张仲景对通因通 用治法的应用可谓心思周全,巧妙灵活,其著《伤寒 

    法治汗”的桂枝汤,“下法治利”的大承气汤、小承气 汤,“吐法治吐”的瓜蒂散,“活血祛瘀法治胎动不安 之漏下”的桂枝茯苓丸,等等,这些用法充分扩展了 “通因通用”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时也表明该理论的 应用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医者在诊病时,不再 将通法拘泥于下法,凡人体表现出异常通的假象,均 可用通法治之,此为第二层面上的诠释“通”字,《说 文解字》谓:“达”也。《辞海》谓:“通,贯通,由此端至 彼端,中无阻隔。”就机体而言,在生命活动中,阴阳 平衡,气血调和,气机畅达是新陈代谢活动的基本保 障,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各方面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 异常“通”的症状,因此,凡机体各孔窍表现出非生理 性“通”的症状,如自汗、盗汗呕吐、吐血、衄血、泄 泻、下痢、脱肛遗尿、淋证、崩漏、带下、遗精等均可 视之为通证,在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的基础上,辨明 真伪,将符合形通而实不通的病例纳入到“通因通 用”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内,以通为用,以通治之,从而 完善对该理论的升级,即诠释的第三层面

此外,又如“肺热叶焦” “宿痰伏饮” “心肾相 交” “乙癸同源”这些中医内科学生理病理概念中的 文化哲学意蕴,也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释;另 如,“扬汤止沸” “增水行舟” “釜底抽薪” “逆流挽 舟” “提壶揭盖” “引火归原” “利湿退黄”等治疗方 法中包含的自然哲学思维以及它们的实质性内涵, 更有待作出全方位的现代诠释

    3 中医内科学诠释的原则与方法

    3.1 崇尚国故,熟读经典

    诠释的第一要素是理解,只有明确理解了所诠 释的对象,搭造出诠释框架,才能发现框架的瓶颈所 在,从而为之输入新的科学元素。就中医内科学而 言,要想准确诠释内科学的概念、理论,首先就必须 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那么就需要熟读经典,追思前 贤学说,只有读懂吃透,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其主旨 和精髓。

    3.2 研习原著,勤于临证

中医内科学理论学术体系的发展,本身也是在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著作的不断阐释来 实现的,因此,临床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它既是诠释 的基本手段,也是诠释的目的所在通过获取临床疗 效,一方面可以使中医内科学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 证明,另一方面又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内科学 理论 。

第11篇

1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科技名词术语是反映科技专业概念的一种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中医内科学的名词术语属于应用在中医学领域的科技名词术语的一部分,是反映中医内科学专业概念的有效形式。随着几千年的发展,中医现有的内科常用术语词汇已形成了具有独特自身语言特点的术语词汇集合。但从科学意义角度出发,术语词汇不应是简单的术语集合,而应成为具有完整概念体系并与之相对应的始终贯一的术语体系。术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的制定,既要符合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要符合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与规定。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内科学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目前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中医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1.1标准与标准化标准(standard)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和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社会效益为目的”

[1]。标准化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1]。

1.2术语标准术语(term)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2]。术语标准(termnologystand-ard)是指与术语有关的标准,通常带有定义,有时附有注释、图表、示例等。即由标准部门公布的规范化的术语系统。

我国的名词统一工作,有着古老的光荣历史。从2000多年前的《尔雅》和1700多年前的《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海、辞源及中医大辞典等都贯穿着我国名词统一工作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在我国,初级状态的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古已有之”的。

2中医内科学(治法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的发展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医学科学,中医内科学用语是在汉语发展的背景环境下的专用词语。其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医学理论的语言结构属于汉语语言结构。其逻辑结构反映出中国传统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就概念系统而言,中国传统思维对概念的第一要求是名实相符,故不完全具有纯抽象的性质。

2.1词的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现象中医内科学词汇的发展,符合汉语发展的一般特征,其中,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就是其较鲜明的特征之一。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如中医学中的平肝熄风法。平肝熄风,其既是中药功效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又是中医内科学治法的一个常用术语。在表述其定义的时候,应该按照标准的制定原则,分析原始资料(资料搜集而定),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对其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进行界定。既对平肝熄风在中医治法领域中的概念进行标识和界定。再则,《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的九项原则》中规定,科技术语必须具有单义性,即科技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也即是一词一义。对个别一词多义者则分别定名。在治法领域对“平肝熄风法”分为清热熄风法和凉血熄风法,确保语义的单一性。另外,一义多词也是中医内科学治法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概念的确定及定义的表述中,需要根据标准的制定原则,“如存在同义词,建立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将不同表述的词语,根据表述的含义特点,明确其所属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分析其历史源流的发展,确定为同一概念表述的的,统一到同一术语的表述中,其它归属到同义词等其它范畴中,如攻下冷积法,攻逐寒积法。

2.2词性的无固定形态和不确定性汉语词性有两大特点:第一,基本上无固定的形态;第二,词性非常灵活多变。就中医内科学治法术语而言,也兼具有这两个基本的特点。汉语的构词法就是汉语语素构成词语的方法。汉语的构词法类型主要是合成法,还有少数类型是派生法和缩略法。

由于中医术语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使其词性是随时而变的,较为灵活自由。在中医治法术语的语义分析的时候,应由僵化的“语义为准”原则到灵活的“功能为准的原则转变,就可以自然地理顺许多语法现象,而且可以令分析更加简便。

中华医学发展历史悠久,其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中医术语,短语,短句,它们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这些语言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大量的中医文化特征和中医特色。因此中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3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化的方式探讨标准的制订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执行,在本项研究中,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的制定也严格遵循既定的工作程序进行。

3.1拟确概念数量从标准的角度来讲,概念的范围只包括本学科领域的专有概念,概念的数量:一般来说,概念的数量不超过200个,如果超过200个,就应将该项目划分成若干子项。并保持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可划分为章、条。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确定概念208个,其术语标准采用章条划分法。分为清热法、温里法、解表法等21大类,其清热法,又分为6个亚类。

3.2术语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在术语数据的采集方面,确定较为权威的教科书、原有标准、政策法规、准则等作为术语数据采集的原始资料,(分析原始资料,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信息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部分委员会》、《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10余本书籍的内容,收集信息包括同义词、近义词(以便于比较和分析)、反义词、缩写形式、完整形式、符号(如果有)、术语的解释,术语名词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等。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的记录包括:源文献、源文献页码、采集者。其每一术语的信息采集,必须规范、全面。

3.3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在标识该领域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术语表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术语出现的频次来决定术语的取舍。选择中医内科学较为权威的4本著作,统计术语在书中出现的频次,并计算出总的频次,初步筛选术语表。当科学性与约定俗成发生矛盾时应服从科学性。如存在同义词,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并所用术语符合公认的构词原则。

3.4中医内科学(治法部分)术语的定义术语定义表述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根据GB/T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的规定进行。术语标准避免重复,在对某些概念建立有关术语和定义之前,查明在其他标准中如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该概念是否已有术语和定义。

第12篇

从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创新实践,提出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建立教学数据库,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特点,在目前复杂的医疗形势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和医疗单位对中医人才临床水平、业务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中医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各科的基础,许多教学内容与基础理论课程交叉和重复。学习临床课程时,学生面对的是枯燥的教材,流于书面的病证论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限的中医内科学课堂讲授,难以涵盖临床病证千变万化的表现和治疗方法。如何进行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思想和方法,是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和调研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技能为教学核心,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以期改变中医内科学灌输式教学现状,体现中医教学特色,展示中医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中医临证能力。

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实践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分析各系统疾病特点,将病因病机、疾病诊治的特点及预后转归梳理成体系,建立数据库,并将各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加以比较和分析,采用小组讨论、教师解惑、知识问答等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融会贯通能力。课堂上,重点讲授各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疾病特点,深化和提高学生中医理论认知水平,突出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肺系病证,首先分析肺脏本身的特点,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脏的生理功能是宣发肃降,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治节;从五脏整体观的角度,肺为脾之子,肺为肾之母,有“金水相生,培土生金”之说;进一步分析,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进而提出问题:若外邪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内合于肺,肺失宣降,可产生哪些病理变化?出现哪些肺系病证?如何解决临床问题?治疗中结合肺脏本身的特点又有哪些特殊的注意事项?在各系统疾病基础理论讲授过程中,注意疾病间的相关性,牢固树立整体观念。比如讲授肾系病证时,强调肺脏和肾脏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与脾脏的密切关系,提问肺、脾、肾功能失调会出现哪些疾病?其临床症状如何?在临证治疗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剂?如果临床处理措施失当,会出现何种后果和表现?适时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出答案。可先由学生分组自评,再由教师总结分析,给出正确答案,变被动为主动,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2)为达到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可以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如典型病案分析法、模拟临床场景法、比较分析法、问题引入法等,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在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下阶段的临床实习奠定基础。针对各系统疾病,教师应结合临床经验、查阅相关文献,培养学生善于抓住辨证关键点,提髙准确率。如选取肺系疾病的感冒病案,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肢体关节酸痛不适,咽痛、咽红,咳嗽,咯黄痰,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要求学生辨证分析,从寒热方面分析。一部分学生只看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就认为是风寒束表证,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根据咽痛、咽红,咳嗽、咯黄痰,舌红,荅黄腻,脉滑数判断是痰热蕴肺证。先由学生各自陈述诊断依据,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指出学生观点正确与否及原因所在,并提出正确的辨证结论是寒热错杂证,病证的实质是寒包火,外寒内热证,使学生认识到感冒虽小,病机也很复杂。而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又听了教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了书本理论,提高了理论认知水平和中医临证能力,加深了对中医辨证论治精髓的掌握。

(3)建立中医内科学试题库,充分利用试题库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于2014年建立了中医内科学试题库,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填空题、病案分析题及问答题等多种样式的试题近四千道,资源丰富而全面,涵盖了各章节的知识点,可随机组卷。在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目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合适的题型及考查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针对暴露的问题加以强化训练,做到有序、有效学习。此外,开展临床技能竞赛,模拟临床场景,教师扮患者,由学生问诊,并写出门诊标准病历。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教师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材施教,完善教学内容。

(4)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将提高学生临证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仍处于初期阶段,内容还有待完善和丰富。如何有效解决课时有限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真正做到重点突出,如何调整课程内容安排以突出中医特点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系统疾病知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

总之,中医教学改革需要观念的更新和手段的完善,笔者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在常规教学基础上,有意识、有组织地进行积极探索,丰富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水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张淑香(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