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本管理论文

人本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01 10:43: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本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本管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人的形象文化人本主义设计

人类学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字面意思是“关于人的科学”。据说亚里士多德最先使用这个名词,他主要用之于研究人的精神实质。后来经过词义的延伸,在早期这个词就慢慢地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关于人类体质的科学,一方面是关于人类精神的科学。在经历了和别的学科大致相同的经历以后,人类学这个学科得以创立,但要给人类学下个定义却是比较困难的。

人类学的目的是试图依据人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的研究人,尤其是人的差异性,以及种族和文化特征的差异。人类学的基本领域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人种志等,其中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的起源、生成、进化、分布和发展,把人当作是一种自然生物,并与动物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人的特殊性。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则是人类文化的起源、生成、进化或变迁的过程,并将各种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加以比较。其他如人种志、考古学、史前学等学科大多可看成是在文化人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在“人类”的层次上研究人,或在“群体”的层次上研究其文化(人种志),也就是说人类学研究的不仅仅是生物人、自然人的起源与分布(体质人类学),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人”(对应于“自然人”)。进入20世纪后,人类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许多分支,形成了许多流派。体质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及其他专门的人类学学科都是建立在实验材料的基础上的,因此也就与古典人类学思想的哲学思辩分道扬镳了。人类学不再以整体的人的形象为研究对象,并且都把有关人类本质的认识作为先决条件,仅仅考察人类外在的特征或文化成就,但是它作为先决条件的由现代经验科学和哲学提供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大多是片面的。

19世纪是一个新学科不断产生与分化的时代,学科的分化导致了不同学科之间逐步失去了共同语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彼此独立,哲学与自然科学也开始相互疏远,自然科学家不关心哲学,哲学家也有意把自己置身于自然科学之外,这种相互分离的倾向使得哲学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哲学对人的研究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性,如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它们都研究人的各种问题,但多是些实用的知识、具体的领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问题。从科学的这一端来看,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了关于人的世界的多方面的知识,但也正是这些认识使人的形象变得模糊不清。科学时代得科学无法提供一种确定的人的形象,那么,从哲学的这一端看又如何呢?现代西方哲学的确很关注这个问题,人本主义思潮正是由此而应运而生的。古典的形而上学把人当作一种抽象的认识对象,从某种先验的观念出发去寻求人的抽象本质。当代人本主义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不满足于那种抽象的思辩,因此,将社会中孤独的个体存在作为其全部哲学的起点,专注于内在的、不可重复的意志、情感和心理状态,从个体的内部来观察人、探索人的自我之谜。存在主义考察人的结论是,个人不得不为他所获得的自由和选择而承担责任,从而导致了它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存在主义反映了人对现代社会各种危机和失望的困惑,但是它把自我理解成情感意志的个体,而不是整体的人,它的悲观主义色彩,就是不可避免的,它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及对人的形象的描绘同样也是不完整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关于人的形象,如果这种形象是确定的,就会出现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和良好的生活秩序。现代科学和哲学彻底破坏了人原来各种传统的形象,人们不再把历史上的任何解释看成是真理,看成是人的永恒不变的本质,没有一种解释能够确定地使人树立对自我的信心。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马克斯·舍勒敏锐地指出:“人已经成了前所未有地疑难问题,人不再知道他是什么,他懂得他不知道这个问题。人对自己的道路缺乏信心,道路对他来说成了问题,因而他以无比的关心思考自己的意义和现实,他从何处来,他要到何处去。……人的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文化、艺术和社会秩序赖以依托的传统的人的形象破灭了,“上帝死了”,人成了无家可归的浪子。在这种情况下,重建人的整体人的形象、恢复人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的问题也就成了焦点问题,也就是对于人的研究应当把人放到自然环境当中、放到文化环境当中去,把人作为一种由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人类群体中的一员来对待,从而综合地全面地研究人。

同时也可以看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出现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并不总是令人乐观的。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的一个环节,于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都被消解于思辨体系中了。

虽然浪漫主义思想与以数学和以知性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主义思潮进行了抗争,竭力想挽救被工业文明所淹没了的人的内在灵性,拯救被数学思维浸渍了的属人的思维方式。这些浪漫主义思想家们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的诗的丧失,其哲学指向就是:人究竟从何处来,又要往何处去?有限的生命如何实现超越,又在哪里寻得灵魂永恒的归依?

的确,人不能生活在数学式的精确性和物理学式的实证性为基础的世界中,人是有智慧、有理性的存在,但人更是一种感情的存在,使人完善的是情操而不是理性,人的价值在于他的道德本性,这种本性本质上就是感情。人应当认识到,人本身绝对不可被这个实证化、精确化和逻辑化的世界吞噬掉、淹没掉,能够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保留原始的纯真本性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只有情感,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人是作为一种社会动物而生存着,但又不只是作为社会动物而生存着。就人的社会生活本身而言,无论怎样它似乎都不会阻止人对自身作出评论以及对自己的日常表现、渴望达到的目的和价值观念作出阐明和解释。

所有的这些再次表明了人类学中重建“完整人“的势在必行性,把人放到自然环境当中、放到文化环境当中去,把人作为一种由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人类群体中的一员来对待,从而综合地全面地研究人,这样才能建立一种确定的人的形象,也才能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的设计才能称之为人本设计。不只是需要设计师在“生物—社会”的生存方式上看待人,还要深入到人生经验的提炼中去,并且把这种人生经验转而被作为人的基本价值观念的体现,这样在设计上才能体现出设计的人本关怀,赋予设计以情感。

从某种人类学观点来看,设计的未来,取决于设计不被看成是作为对别的社会文化行为或体制的简单反应的文化的孤立片段、而是被看作其本身即是进行中的社会文化子系统的程度。在社会文化范围内,设计不是被动的,恰恰相反,它们是形成行为、规整行为和引发行为的行动系统,也是高度有效的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是知识、价值和表现多方面人类特性的极为丰富的宝库。这里所主张的研究与那些更为一般性的、强调形式的研究相比,在实质上是人类学的,是哲学人类学人本主义的延伸。正如在现代设计史中现代主义发展曾追求极端的简约主义后,变化性也逐渐减少,人类文化结构中的差异被忽略了,使得人们开始对自己心灵深处的渴望,重新反省探讨新的价值观,因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语意学派和解构主义等设计潮流及风格。而这一切都意图恢复现代主义所切断之产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新去探求产品的文化意义或从产品发展与人类使用产品的历史,赋予产品功能性之外的人文价值,以人为本的设计的比重逐渐增大。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换成具体产品实体的过程,设计师扮演着相互沟通的角色,其对产品的结构、材料、制造及使用状态的认识,赋予美学价值,将心中的产品形象予以具体化。设计师透过产品与使用者做思想上的沟通,但是否能使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达到协调融合之地方,既看产品能否对使用者发生意义。是否能产生认知一操作或心理上的认同,是否能唤起使用者对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记忆而定,又取决于设计师能否认识到人的形象的“完整性”,是否将人放到自然环境当中、放到文化环境当中去,把人作为一种由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人类群体中的一员来对待,正如我们从一个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无形中可以看出该设计师、企业、地域的特有的语言与符号,以及设计师本身的文化教养,文化与人的交互由此可见一端。

工业设计就是为人类而设计(DesignforHumanBeing),为人解决某些问题,其广义的想法,实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由家庭生活之和谐进而社会生活之平衡与协调。就是调和人、工具、公共设施及环境所构成之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调和论。这种始终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工业设计的人本主义。在今后的发展中,人类生活和社会将更加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工业设计师们也将更加需要这种人本主义的设计理念。人本主义的设计理念是设计经过形式主义、功能主义等思潮走向成熟时期的设计理念,也是哲学人本主义的实践延伸,它主张任何人造物的设计(或非物质设计)必须以人的需求和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即人的因素为设计的第一要素,而不是技术、形式或其它工业设计必须时时感受时代的脉动,接受文明的刺激,并由人性出发来创作,诠释创造新文化。因此,人本主义的设计将是防止和解决可能出现的人机冲突,让现代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的一个基础。

参考文献

1傅永寿.哲学人类学-人类学向哲学的回归[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3)

2孙远波,黄小珂.信息化时代德人本主义设计理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5)

第2篇

一、人本化在中学教育中实现的方法

创新学校的管理方式,人本化教育的主旨是以人为本,所以,学校的管理体系也要进行改造,要使管理的方法更加趋向于人性化,在学校的管理中要着重对于思想教育的管理,在思想教育中也要以人本化的思想为主要的管理主旨。在实施新的管理制度的时候,管理者要时刻做到以人为本,而相对于被管理者要有自觉性,从而能够使学习实现人本化的教育管理。

二、人本化在中学教育中实现的途径

1.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在中学教育中实现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就是在中学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实现的过程中,要制订完善的教育体制,要把学生与社会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人本化的教育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学校以外的知识,能够满足中学生这个阶段的求知欲。人本化的教育能够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制订一个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计划。这样人本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应打破传统,摒弃之前对于学生的评价依赖于成绩的高低,而是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2.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与多方面的环境进行互动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能够自由地发展,能够进行自我的评价和创新。

3.规范相应的管理制度

对于人本化的教育管理是否能够很好地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也要进行改革。在管理制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的管理,让学生能够与老师自由交流,根据以人为本的方针,新的管理制度要侧重于人性化的管理,不要只是一味地进行严厉的规定,要恰当地实施宽松的方案。新的管理制度要形成一种宽松而公正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要进行奖罚分明的政策,实施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考核和观察。通过对教育体制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研究实现中学人本化的教育管理的方法。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实施人本化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作者:方金海 单位:重庆市奉节县吐祥中学

第3篇

【摘要】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工程领域已实行了近二十年,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的新变化,安全管理问题已是工程监理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工程监理中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实施工程安全监理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程监理

我国自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以来,改变了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单位传统的自筹、自建、自管的封闭式的小生产管理方式的状态,向开放型、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从行政命令指挥的方式负责项目建设向科学的项目监督管理制度转化。本着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负责的理念,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工程建设监理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一、工程监理的认识

工程建设监理组织机构是一个依据监理委托合同进行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按工程项目或部位分别设置的,由多个监理单位组成的工程建设监理体系。它们在服务工作内容上实行着“全过程的监理”,可概括地表述为:监理单位在施工合同签订前,主要协助业主单位做好施工招标准备的各项工作;在施工合同签订后,监理单位则在业主的委托和授权范围内,以施工承包合同为依据,对工程的施工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即对所监理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造价的全面控制,对合同和信息的管理以及对工程项目参与各方进行组织协调工作等。实行监理制度,便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引入了建设监理单位作为中介服务的第三方,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为目的,初步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新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事实证明,它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期、控制投资、增进效益,是工程建设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

无可置疑,安全管理是工程建设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状况所实施的监督管理。现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二、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已经实施工程建设监理的建设项目中,相当一些监理单位只注重对施工质量、进度和投资的监控,其实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的主要内容中并没有把安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监控,只是把安全管理放在质量控制中十二项工作内容的一小项,而且监理单位也没有配备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只是由质量工程师代管。这样,在施工安全管理上的监控效果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得施工现场因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而发生的伤亡事故局面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工程建设造成事故的伤亡人数已占全国生产事故总伤亡人数的25%以上。近几年来,建筑物倒塌、大桥跨塌此起彼伏,有的在建设过程中发生,有的在已经投入生产使用后发生。

要扭转工程建设项目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就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使安全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监理的一项单独监控项目,配备这方面的人才,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三、加强工程监理中安全管理的建议

质量和安全是工程建设中永恒的主题。安全是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而工程质量的好坏,也是为了安全。如果说质量是业主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那么安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环境条件,而安全管理则是这一环境条件的保护神。

安全管理的任务主要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督促施工单位按照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组织施工,消除施工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有效的杜绝各类不安全隐患,杜绝、控制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具体有以下措施与建议。

1、规范安全管理工作。为了适应当前工程建设监理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建设工程监理行为,应尽快修编《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增加安全管理方面的章节和内容,使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便于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规范地操作,使安全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2、加强安全知识的培训。针对监理企业监理人员普遍存在安全管理相关知识缺乏的状况,建议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举办安全管理人员上岗资格培训班,使监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相关知识和安全管理技能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监理企业内部亦可通过经常性的学习、讲座、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监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是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具有强制性,这就要求监理企业必须依法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承担安全管理责任,规范安全管理行为。为此,监理企业对安全管理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如报告制度、检查制度、奖罚制度等),把责任从上到下层层落实下去,对项目监理部的安全管理具体工作应作详细规定。

4、建立项目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监理部具体情况,编制安全管理方案,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合理配备监理人员,明确相应职责,确保人员到位,防止有位无人,形同虚设。

5、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为了对项目监理部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已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有针对性的增加《安全文明施工监理控制程序》文件,或者在施工监理程序中补充安全文明控制章节,把安全管理置于程序文件中,并进行有效控制,使监理人员的监理行为有规范、服务质量有标准、检查考核有章程,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6、加强与施工单位的协调。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生产第一责任主体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也是主要的责任主体之一。因此,只有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充分有效协调和密切配合,才可能控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完成。与施工单位建立互信和友谊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处理好与施工单位的关系,建设工程就能安全有序地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也能顺利开展。

7、切实抓好事前审查和事中控制。作为施工安全主体的施工单位,他们的生产行为是否规范,将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全局,所以项目监理部首先要帮助施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的事前控制工作,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并审查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是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落实,各种相关人员是否按规定持有效证件上岗,现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是否落实到位等。通过这几方面的审查并督促施工单位全面落实,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此外,项目监理部根据项目工程特点,分析和找出现场施工过程安全事故多发的关键部位,采取相应的监理手段和措施(相应的监理实施细则)进行控制。在日常监理工作中,监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按照实施细则列出的关键部位、控制点和监理程序进行全过程检查控制。监理企业的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各项目监理部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项目监理部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8、严格和规范安全管理资料的管理。安全管理资料是项目监理部在现场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过程的真实和全面反映,也是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直接反映,所以必须严格和规范安全管理资料的管理。安全管理资料必须真实、完整,能够反映出监理依法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全貌。监理人员在监理日记中应详细记录当天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发现、处理的安全隐患和问题,总监应及时审阅并签署意见。特别强调的是,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有跟踪整改情况记录,对例会、监理通知、安全检查报告所提到的安全问题,亦应有跟踪整改、封闭记录。监理月报应对当月安全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作出评述,报建设单位。安全管理过程所形成的文件、记录等资料要及时收集、分类、整理、汇总归档,这对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规避监理的风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安全管理已成为工程监理中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应该树立“百年大计,安全第一”的理念,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工作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符合工程项目管理的理性思维,应该从组织、制度等角度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昊: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探讨[J].市政技术,2007(2).

第4篇

参考文献:

[1]梁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加强财务管理措施[J].现代商业,2012,16(35):102-103.

[2]邢平涛.企业财务管理常遇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13(10):96-97.

[3]王冬妍.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8(21):213-214.

[4]郭海波.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27):63-64.

[5]何学松.对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5(29):176-177.

参考文献

[1]刘建荣.智慧云商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挑战与融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2]张云华.企业社会责任与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博弈——基于腾讯与360纷争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25).

[3]张湘凌.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研究对比

[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

[4]段清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10(04).

[5]陈文军,陈翔鸥.引起传统财务管理变革的六大因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参考文献:

[1]刘岳华,魏蓉,杨仁良,张根红,李圣,肖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基于江苏省电力公司的调研分析[J].会计研究,2013,10:5158+97

[2]邱兆学.基于人本财务视角的传统财务管理误区诊断与财务本质属性回归[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09:105109

[3]耿永强.企业柔性财务管理中柔性资本结构方法探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0:283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07-29.

[2]卫红.《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5(1):57-58.

[3]汤炎非,谢达理.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探索[J].经济研究参考,2013(17):71-74.

第5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管理思想,图书馆管理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颇具影响力的精髓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儒家文化的蕴涵加以改造,赋予现代意义,用于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是一个值得开垦的领域。特别是儒家文化中的“人本”、“德治”、“诚信”“和谐”、“中庸”等思想对当代图书馆的管理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以人为贵——管理的核心

“天地之性人为贵。”孔子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以人为本,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当今强调管理艺术的管理趋势富有启示意义。

结合到高校图书馆管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技术装备、馆藏数量和馆舍面积已不再成为竞争的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人化”,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谭祥金教授在《图书馆管理综论》中指出:“人员是图书馆要素中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员的素质决定图书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决定图书馆事业的前途。”因此,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看做图书馆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动力。以人为中心来配置管理资源,通过培植人文精神,营造人文环境来充分调动和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达到创新管理和创新服务的目的。实施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图书馆人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图书馆人的职业信念与理想;有利于图书馆与读者情感的培养,体现人文关爱,培植创新管理与创新服务。图书馆人本管理中的“人”,包括管理者(馆长)、读者和图书馆员。人本管理要重“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强调“以馆员为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忽视管理者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宽松的、愉悦的、焕发生机的人文环境。

二、“为政以德”——管理的关键

“德治” 思想,是儒家管理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思想基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以道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安居在其位置上,而众星则环绕着它,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所以,儒家在各种论著和官箴中,都反复告诫各级官吏如何正己、修身、爱民、待人、清廉、勤政、秉公、尽职等等。儒家认为,只有“正百官”,“以民为先”,才能施行德治、施教化、美风俗,甚至直接影响着民德、民风。

儒家“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给图书馆的管理以及其有益的启示。图书馆管理者的正身有着重要的先导和示范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论语·子路》)即是说,管理者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严于律己,才有感召力和号召力。只有首先加强对自身严格的管理,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才能在馆员中确立威望、得到信任。

要当一名称职的,有威望的管理者,就应“为政以德”,努力做到:⑴自我约束,按章管理,接受监督。⑵.带头遵章守法,成为贯彻上级指示和要求的模范。⑶公道无私,胸怀坦荡。⑷勇于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经常进行修养、学习、恭谨、谦虚、受谏、纳言等,具有宽宏大量的健康人格。⑸勤奋工作,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学习现代技术,勇做学术带头人。

三、“以信为先”——管理的基石

“信”,即诚信。诚与信是一脉相承的,诚实无欺,必立其信。也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据统计,“信”字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达38次。孔子认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儒家的“以信为先”的管理思想,结合到我们图书馆工作中,就要求图书馆上至馆长,下至部主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以高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使馆员信服,做到言出必行,真正实现领导对馆员的“承诺”,从而使馆员产生一种信任感、亲切感。其次,管理者应充分信任馆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同时,要积极引导馆员参与图书馆的改革与发展规划,使其感到自己是图书馆的主人。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管理者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管理决策,确保图书馆总体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调动馆员工作的积极性、独立性和主动性,发挥个人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四、“以和为贵”——管理的最高境界

应该说,孔子的“和为贵”的观点是中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儒家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主体行为价值准则。“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这里所主张的“和”是和谐、和衷、和合的意思。“在儒家看来,“和”是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既把它作为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又把它作为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的“以善和人老谓之顺”,都充分显示了儒家对这一管理功能的深刻认识和极端重视。

儒家的“和”同样也是打造现代化图书馆文化的目标。高校图书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其学科门类庞多,人员层次复杂,由于馆员所受的教育、社会地位、实践经验、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性格习惯等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客观上必然会形成各种内部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图书馆的凝聚力和整体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和是图书馆内部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是竞争取胜的前提。怎样协调各种关系,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从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加以分析,保持和谐的关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领导集体的思想品质、业务能力、班子成员间的团结协作是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⑵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分工明确、责权分明,人济于事的组织结构会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⑶员工参与管理。员工参与管理可以改善干群关系,了解员工的各种心态,减少和克服员工的不满心理,增强责任感。⑷建立合理的激励体制。努力提高馆员的生活质量,使每个馆员个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

五、“以中为度”——管理的标准

关于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认为中庸是至德。实际上,中庸并不仅是一个道德的范畴,它反映一种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并由此而提出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孔子评论他的弟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过犹不及就反映了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而由此得出的处理问题的基本要求,就是中庸,无过无不及。所以中庸的中,并不是折中,调和,而是要适度。坚持中庸原则也就是矜持科学、公平、符合规律的原则。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其伦理道德、观念意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所蕴涵的思想精华仍然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价值,对促进图书馆管理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图书馆应将这些独有的儒家思想精华用于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中,为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图书馆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金咏梅.孔子管理思想对图书馆管理的启示【J】管理论坛,2004(5)

【2】 张红.儒家管理文化与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2(8)

【3】 王桂琴,卢红.儒家管理思想与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构建【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6)

【4】 逯爱英.儒家管理思想对图书馆管理的启迪【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5】 王燕飞.儒家“礼”与图书馆文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6】 刘华伟.探讨儒家管理思想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重庆图情研究2007(1)

第6篇

在公共管理研究前沿阵地美国,从1984年始就有学者评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质量①,继之不断有学者加入到这个队伍,他们以博士学位论文和期刊杂志为分析基点,聚焦于公共行政文献中研究方法的质量问题[1]62。国内张成福于1996年发文[2]拉开我国行政学研究的“反思之幕”②。2005年,继中译本《公共行政研究:对理论与实践的反思》[1]出版后,国内学界纷纷借鉴其中的评估框架来检视我国行政学研究存在的方法问题,从初始的描述性分析转向量化评估。笔者认为,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亦是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阿喀琉斯之踵”,但内容决定形式,研究主题是评估研究质量的一个更基本的因素,对学科知识的累积和内容体系的建构有着更根本的贡献。而在具有代表性的反思文献中,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来比较全面检视我国公共行政学教材的论文仅有两篇③:曾峻[3]通过检视在国内9本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管理教材,提出我国公共管理学教科书编著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该文发表较早,所选书目偏旧,样本偏少,所得结论局限于公共管理学(不包括公共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教材;另一文[4]通过210本行政学教科书内容的研究,对行政学的范式转换进行经验检验,但是评估指标单一,未能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虽然210本教科书突破前述研究样本量的局限,但是国内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无所限制的扩大样本会影响研究结论的质量。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以典型样本为主,并把范围扩大到公共管理学类(包括行政管理学和公共行政学)的中外经典教材。

二、研究设计

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否成熟,教材是其集中反映,而教材的章节正是这一学科研究内容的典型概括。因此,以经典教材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窥探这一学科的研究主题概貌。本研究选取中西经典教材为样本,并佐以中西比较。西方经典教材主要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典教材系列中挑选,辅之“公共管理学科系列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和“公共管理译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等译介国外学术成果的窗口,结合北大、清华、复旦、中大、厦大等高校的博士参考书目,最终筛选出10本出现频率较高的教材。样本分布为其中5本来自美国,余下5本分别来自英、法、澳、和日本④。国内教材的来源有三:一是在公共管理学界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或其著述入选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国内学人文库的学者所编著的最新教材,力求每个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985高校各挑一到两本教材,以反映这些高校的公共管理研究传统和状况;二是黄达强、夏书章等前辈早年编著的教材;三是台湾学者的5本教材。这三类教材(共24本⑤)的选取有利于作纵向和横向比较。基于评估需要,笔者从教材中提取以下指标制成统计量表,编码录入,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出版年度。是指教材是哪一年出版的,若是国外的教材,则以版权页的时间为主。设计这一指标可以了解教材的新旧程度。(2)版本。是指教材出版到第几版,据此可以判断教材的受欢迎程度。版本越高,说明该教材越是被广泛使用。(3)国家。指教材在哪个国家出版,只要用于衡量国外教材选取的代表性。(4)写作情况。指该教材是专著、合著、编著还是主编,共四类。(5)章数。指该教材共有几章,把导论计算在内。(6)逻辑体系。指该教材的内容章节编排是否成逻辑体系,分别赋值1为是,0为否。可从教材的目录判断,或者作者的序言、译者序中寻找,次之则根据教材的内容来判定。(7)特色。指该教材的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一书是经典理论和案例的汇编,通过案例阐释概念理论;再如《行政科学》一书的行政法和比较行政的色彩浓厚等。(8)研究主题及其频数。研究主题大体与教材的章节名重合,有些章节名出于统计的需要笔者做些改动,以便归类。在所有样本中加总各类研究主题的出现频率和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9)页数。指该章节在教材中所占的页数,为了消减误差,由下一章的起始页减去本章的起始页得出。页数越多,表明该章节在教材中的分量越重。(10)重要程度。指该研究主题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分为三个等级(1为不重要、2为一般重要、3为比较重要)。通过计算该教材中所有研究主题的页数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据此来判断。(11)变动情况。指该研究主题是否是新版教材中的新增加章节,或者是指该研究主题在修订版教材中大幅度改动,分别赋值1为是,0为否。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版教材的对比,或者作者的再版序言中得知。

三、结果分析与比较

(一)教材命名与范式转变所选样本中从书名来看,国外没有一本教材命名为“公共管理学”的⑥,与国内的教材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另外一项研究[5]所发现的,国外仍以传统公共行政为主流,其他新兴范式亦有反映。除老教材和该领域的前辈夏书章、黄达强、竺乾威等人,台湾学者也偏好取名为“行政(管理)学”或者“公共行政学”外,国内的新版教材都命名为“公共管理学”。这一教材取名的不同,是否反映西方和国内学者关于公共行政学范式变迁的不同看法?有学者为此通过210本行政学教科书的内容研究,发现从传统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虽然在内容安排上有差异,但只是在相同的“管理主义”价值观取向下进行的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行政学范式没有发生转换[4]。国外学者似乎对在公共管理中应用“范式变迁”不太感兴趣,只有欧文•休斯主张新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但他同时指出范式变迁是一个渐进过程,“管理主义改革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6]笔者也试图在国内教材中寻找编著者命名的初衷,发现公共管理学作为当代政府管理的研究新潮遇到了诸多的难题和大量批评,它并未形成统一的成熟的理论框架及范式;“公共管理”话语的生成与流行大概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确立公共管理学为管理学门类一级学科有关,只能以此来解释教材易名的原委。

(二)版本、编著与经典国外教材版本的均值为3.7,其中《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已是第八版,其次《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是第七版,均是经典之作。相反,国内的教材82.6%都是第一版,虽教材名目众多,且是新近出版,然多是相互抄袭,鲜有新意。只有夏老主编的《行政管理学》已出版四次,其它影响较大的教材如陈振明主编的《公共管理学———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竺乾威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已出版三次),张国庆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已出版三次),陈德禹编著的《行政管理》(修订2版)等。版本越高,表明该教材越是受到读者欢迎;出版越早,多被誉为经典。究其原因,国内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八十年代才起步,虽处于快速发展中,但知识体系的积累缓慢,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更是任重道远;与美国将近一百年的公共行政学科发展史相比,仍属年轻后辈的学习阶段。经典教材是多方面的因素铸就,更需学科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新”是建立在“旧”的基础上。教材的编著情况也印证这一点,所选样本中国外的教材60%是专著,30%是合著,只有一本《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是主编。而国内的71%为主编,2本为编著,只有5本为著⑦,而这5本中只有一本是大陆的,另外4本是台湾的。一般来说,主编的教材很难保证教材整体的质量,因编写者的素质而良莠不齐,很难引为经典之作(除非是学科的开山之作,譬如夏书章、黄达强主编的教材,即使这样,也只能堪称国内经典)。这种“知识生产方式”即几个人、十几个人写一本教材,东拼西凑,“洋为中用”,内容充斥着相互“借鉴”、相互克隆的东西,结果只能停留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这也可解释为什么国内教材短短几年间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而经典甚少,主编的教材往往写作周期较短,有如饮食中的快餐,而经典教材则如炖品,需文火慢慢烹制。

(三)章数、页数与逻辑体系国外教材的章数均值为14,众数为13和14,最大值20(西尾胜的《行政学》)和最小值8(德巴什的《行政科学》);国内教材的章数均值为13.47,众数为13,最小值8(张国庆主编的《公共行政学》),最大值24(江明修著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从以上统计值来看,结论比较一致,教材一般13到14章为宜(包括导论),而每章的篇幅多大呢?以国外教材为例,总页数均值为480.4,如按14章来算,则每章占34.31页,和每本教材章节的页数均值36.92大体相当。而教材的章节编排是否成逻辑体系?分析结果表明,国外教材70%有着内在的逻辑体系,而国内教材章节的前后逻辑关系不明显,对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改革与发展以及机关内部事务管理等传统模块内容进行任意取舍编排,似乎谁先谁后无关大碍,走近了所谓的“教材丛林”。恰如某学者所言,“教材篇章安排依旧延续了过去模式的做法,至于这些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什么,语焉不详,结果给人一种零乱的感觉,现有研究更没有自觉去寻找整个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缺乏一条红线,一个核心把来自各方面的知识串联起来”。[3]虽然国内教材章节的逻辑体系不明晰,但其编排套路仍可归为三种:其一,多数教科书(54.17%)因循以往行政学模块式做法,在教材编写体系上主要是以政府管理过程为主线,篇章安排沿袭怀特《行政学概论》(1930年)的基本套路,杰出代表者为夏书章、王乐夫编著的《行政管理学》,竺乾威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其二,受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影响,按照当前流行的西方公共管理范式进行编著,注重将工商管理的技术、方法与工具如绩效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引入到公共部门管理中来。这类教材(占到33.33%)近年陆续出版,典型代表为陈振明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其三,将传统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模式相结合进行编著,试图在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融入公共管理的相关内容。这类教材居少数,只有12.5%,以张国庆主编的《公共行政学》为代表。

(四)特色从编写方法、行文风格、取材构思、理论视角等方面来评价国内外的经典教材,笔者发现国外10本教材各有特色,异彩纷呈,生动活泼,可读性强。除了前述两本外⑧,比如罗森布鲁姆的《公共行政学》从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描述、阐述和分析公共行政。又如《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用大量现实资料及案例对公共行政学的原理进行深刻的阐述和剖析,突出新公共行政学的政治视角。再如西尾胜的《行政学》以制度论、管理论和政策论构建全书的体系,以一般的理论为前提演绎分析日本的行政,日本的本土化色彩浓厚。还有《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梳理了美国公共行政的百年发展与困境。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相比之下,国内的教材则体裁单调,内容趋同,结构呈板块式或要素排列式,许多版本没有明显的特色。正如薄贵利所言,“行政学的一些著作和教科书,相互模仿和抄袭的比较多,在理论体系上和逻辑结构上鲜有突破和创新。读了这本书,再读另一本书,许多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7]从教材的编著取向看,台湾的教材则反映公共行政作为一种公共部门管理方式、方法和工具的特性,呈现出浓厚的管理主义取向,样本中陈德禹的《行政管理》最为明显,内含了管理学中的组织、计划、决策、授权与分权、领导、人事等主题。大陆早期如黄达强、夏书章等编著的教材,也是一种以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的管理主义取向。从内容写作看,多数教科书停留于泛泛而谈的水平,对于中国行政管理原则、特点的概括分析大多局限于学理和法律文本,没有直面现实的问题和差距,公共管理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没有充分体现。具体说来,教材每一“板块”或“要素”的内容,大致都是含义、特征、分类、地位、作用等几个方面,各篇章基本如此,无大差别。这种“标准化”现象缘于多数教材编写者缺少从事公共管理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所以简单归纳概括、理论演绎的情形比较多,无法为公共管理实务者提供切实的指导。从叙述论证看,过于宏大叙述,缺乏事实资料支撑。翻阅国内样本教材,几乎很少看到来自行政管理实践的调查、统计、案例、数据。比如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内容,大多停留于理论演绎,大多阐述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和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而中央、省、市、县、乡镇等各级政府到底在干什么?职权到底是怎样划分的?这些问题却得不到解答。再如行政决策,现行教材中所介绍的决策程序都是四个步骤或三个步骤,内容比较空洞,反映不了党委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

(五)研究主题通过对各研究主题的频数统计,国外教材排名靠前的研究主题如表1所示。再根据该研究主题的页数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据此来识别该主题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这十大主题,我们不能只看其频数的高低,更要结合其重要程度,比如“导论”这一节,虽然是90%出现率,在教材中却属于一般重要的位置;而“公共组织理论”虽然频次略低,从所占篇幅来看在教材中却属于百分之百重要的位置,这也反映了公共组织理论作为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石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绩效管理”作为新兴的政府管理工具受到热捧,出现频率高于其他的政府工具,这反映了西方教材的与时俱进、贴近政府改革实践。国内教材的研究主题按其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如下:公共政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行政领导、法制行政、政府职能、绩效管理、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伦理与责任、公共财政等等。两相比较,国内外教材的研究主题大体相近,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组织理论、责任与伦理、绩效管理、政府改革与治理等主题受到学者的共同关注。此外,国内教材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行政学研究主题,如行政领导、机关管理、行政沟通与协调、行政权力等,还根据政府管理的变革突出一些新主题,如政府职能转变、危机管理。但是“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这门“显学”还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同样地,对于政府间关系、战略管理等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题仍显研究不足。

笔者认为,好的教材要能指导学者的研究和研究生学位的教育,因此笔者通过以下的两个比较分析来检验现有的经典教材是否能很好的指导学术研究和学位教育。一是与中美两国的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比较。因为博士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成果的集中反映,亦是其所在学科研究的现状与水平的直接体现。据学者的研究成果[8],中美博士论文的核心议题如下(其排列次序随着国别、年度浮动):行政理论、比较公共行政、雇员行为及发展、财政及预算、政府间关系、管理科学、组织理论及行为、人事管理、政策分析和其他。两相比较发现,国内的博士论文聚集于行政理论、管理科学和政策分析,较大部分论文集中在对策性的管理方法研究,较少涉及理论探索、检验和论证等基础性研究,而对美国90年代博士论文新近出现的雇员行为及发展、财政及预算、组织理论及行为等核心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足。这印证了以上教材分析的结论,国内的教材不能很好的指导研究生学位的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博士论文的写作脱节为“两张皮”。而组织行为的研究,笔者认为将是公共行政学迈向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助推我国博士论文从类似工作报告的对策研究走向强调理论验证或推导,更为强调定量技术的科学研究。二是与学术界的研究主题比较。

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呈现形式是期刊论文,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公共行政代表性期刊近10年的论文,大体可以获知学者们关注的研究领域。何艳玲[9]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行政科学的研究主题依次如下:行政改革(28.5%)、行政哲学(包括行政伦理、行政文化)(13.2%)、公共财政(9.8%)、行政组织职能(8.8%)、公共政策(8.6%),其余有行政决策、公务员制度与人力资源、绩效评估(行政效率)、政府间关系等领域。两相对照发现,学界的研究主题大体与国内教材的重合,但期刊论文更注重实效性,紧跟“行政改革”,探讨“政府间关系”,研究NGO回应社会问题,同时兼顾传统的研究领域如政府伦理与责任、行政文化等。统计分析也有力所不逮的软肋。数据资料的定量分析只能说明过去,解释现在,或能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却难以前瞻性的规划未来。正如登哈特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科学家们之所以无法产生恰当、适用的知识,是因为他们对实证主义的信奉,是他们把自己的学术活动局限在资料收集和统计处理上,从而只能得出经验主义取向的理论”。[10]119基于研究主题频数统计分析的结论也只是说明了学界过去和现在在做哪些领域的研究,却不能指出我国行政学者在未来应该做哪些研究。根据转型期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和现实需要,笔者认为公共企业、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行政、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司法行政等这些出现频率较低的研究主题恰好是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公共管理视阈下的国有企业研究几近空白,这是未来应该加以重视的研究主题。

四、公共管理教材的编著途径

第7篇

    [论文关健词]性犯罪 心理伤害 心理救助机制

    一、性犯罪被害人的心理过程

    (一)基础心理伤害及其原因

    所谓“基础心理伤害”,是指性犯罪行为本身对被害人带来的心理伤害。常常表现为产生应激相关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等,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如偏执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等。

    基础心理伤害产生往往基于三个原因:被害人的个人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性犯罪过程中的心理互动。其中,个人因素,包括被害人的年龄、气质类型、道德品质等。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历史、伦理道德、传统意识及制度等多个方面。性被害过程中的心理互动,即在被害过程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甚至是剧烈的心理互动。通常表现为“暴力——抗拒——退缩”、“暴力——抗拒——更加暴力”两种模式或两种模式的混合。

    (二)再次被害及其原因

    再次被害是指,性犯罪发生后,来自家庭、社会、司法机关的不良反应,给被害人心理带来的伤害。表现为:1.被害人家庭、亲属内部由于对案件发生而感到的激愤、不解甚至羞耻,进而对被害人进行的责问、责备、责骂等,加剧了被害人心中不应有的自责,使她们由被害人而变成心怀负罪感的人。2.来自于被害人学校、单位、邻居、朋友等对被害人产生的好奇、不得当的安慰和同情甚至歧视、误解、排斥等,使得被害人更加自卑、愤怒和悲伤。3.来自于司法机关调查案件的压力,特别是针对报案动机、案发原因、双方行为表现、是否既遂等细节的提问以及对其隐私部位的伤情查看、鉴定等,都使被害人精神再受折磨,而办案人员询问、取证态度的简单、粗暴、对害人的质问、责备等更使被害人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感觉尊严丧尽。笔者不只一次复核被害人时遭到拒绝,甚至有的被害人直接改变联系方式,销声匿迹,遍寻不着。被害人有勇气报案,却无法承受司法机关的询问。

    上述现象的产生,故然有关系人行为的不得当等原因,更深层次的是社会对性犯罪案件被害人尚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谴责。与其他类型犯罪案件的被害人相比,社会公众对性犯罪案件被害人的态度和评价更为复杂,被害人往往不能像其他犯罪被害人那样获得比较一致的同情和理解。这是与性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主观意愿、认识决定着犯罪是否成立特殊性密切相关的。尤其在案发时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为证实被害人的主观意愿,司法人员不得不收集一些能够从不同方面进行佐证的事实依据。比如被害人与犯罪行为人的关系、案发后是否发生过争执,被害人的性观念、性经验等等。而这些事实常常演变为推定被害人与犯罪行为人发生性行为意愿及被害人报案动机的依据,甚至诱发了司法人员或社会公众对被害人产生歧视和不信任的心态。最典型的“约会”,被害人往往是主动、自愿到达案发地点的,遭受之后,司法人员或公众往往会觉得被害人有责任,而对其漠视、歧视或者责备。从被害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模式来看,被害人与犯罪行为之间既可能是一种完全单向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也可能是一种“刺激——反应”的互动关系,因此在理论上可以划分出完全无辜的被害人、有责任的被害人甚至有罪的被害人等类型。这些理论的意义在于开阔防范犯罪的思路,从个体防范的角度采取预防措施,通过确认和评估被害危险性,降低或控制被害风险。例如,限制潜在的被害人与危险的人接触、提示被害人避免进入存在危险性的情景等。然而,这些理论有时候会被社会公众模糊和扭曲。尽管理论上说,容易被不是被的理由,但是,在实践中,对于缺乏专业素养的社会公众来说,未必能够将“容易被”与“的理由”明确区分,未必能够将被害人责任问题仅限于在“被害预防”中加以讨论,而一旦将上述问题模糊和混淆,将导致一系列漠视、歧视、指责被害人的情况出现。此外,从被害人的角度看,“被害人责任”的概念也是很难接受的,它会使被害人认为受到批评和指责,其委屈、愤怒、孤独、自责等情绪将会更加强烈。

    二、司法机关办案中保护性犯罪被害人之必要性

    如何加强对性犯罪被害人(本文专指女性)的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极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司法实践中,害案件发生的隐蔽性决定了其“立案难、取证难、讯问难”的特点。此类案件一般只有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知情,同时由于犯罪成立是以行为违背女性意志为前提的,查清是否违背女性意志是办案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因此,询问被害人的意愿、其案发过程的感受及反应等成为审查案件的必需之工作。在此过程中,被害人不得不再次揭开旧日尚未愈合的伤疤,重现当初遭受的过程,这将再次引发其心理冲突甚至导致不良反应。司法机关如何利用这一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入对被害人的心理疏导和救助,使被害人得以安慰甚至早日走出心理阴影,达到被询问者克服情绪如实反映事实经过,被害人重建正常生活的效果,对于查办案件、保护被害人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同时,司法机关通过体察和研究被害人的报案心理、报案动机、在举证中的心理特征,通过使被害人获得心理安慰和救助进而与司法人员产生良好的心理互动,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案件的事实、判断案件的性质,减少或防止翻供、翻证甚至错案现象发生。

    三、司法机关办理性犯罪案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执法理念、注重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一切从每个公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已经成为近年来各项工作的主题,宪法修订案中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刑罚的目的就是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但归根结底是以保障人权为根本出发点的。保障人权还体现在追诉犯罪的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的保护。让被害人忍受屈辱而配合司法机关,这极大损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司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特别是害案件的过程中,特别应当注重对被害人的关怀与体谅。一方面尽量减少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对被害人的负面影响,例如办案人本身对被害人不应带有歧视性态度,对被害人隐私不应进行与案件无关的不必要的探究,对被害人的行为不应进行不恰当的评价,调查取证时尽量选择相对舒适、僻静的环境等;另一方面,应当尽量加强对被害人隐私的保护,尽量减少对被害人生活的干扰程度,例如对被害人周围的人和环境进行调查时尽可能的做好保密工作,尽可能地保护被害人不受媒体的关注和干扰,尊重被害人对其家庭成员或者其他关系人的保密选择等;再一方面,纠正被害人的家人或者朋友的不合理观念。笔者在办理一起案件过程中,询问未成年被害人时,她的母亲对此深感羞耻,不时发言对被害人行为的评价,甚至指责、谩骂等,导致被害人痛哭、抵触,严重影响了询问的进行。笔者数次制止无果后不得不暂停询问,转而对被害人的母亲进行谈话,指出其行为的危害并纠正其做法。转变思想后的母亲鼓励被害人说出案发当时的真实情况与感受,促进了案件的顺利起诉。

    (二)建立性犯罪被害人心理救助机制

    司法机关因其在诉讼中的地位应当建立“以被害人为本,多专业多机构共同合作”的基本模式,形成一套长效的对案件的被害人进行心理救助的办法或措施,以达到对侵害案件被害女性的心理救助的目的。

    一是建立一个针对被害的女性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的办案机制。

    该机制要求:第一,承办害案件的人员(女性为佳)需进行必要的心理知识培训并取得一定的心理救助资格,以对被害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救助;第二,设立一个专门进行心理疏导和救助的小组,以办案人与具有的心理学知识的司法工作人员(均以女性为佳)组成,对害案件的被害人进行专门的心理救助。该小组的任务是:一方面集体研究救助计划,特别是针对办案人个人不能解决的心理伤害程度较重的被害人;另一方面对所有案件的被害人进行长期、持续的救助,经常与被害人保持联系,应被害人的需要进行多次的救助和疏导;再一方面,根据个案的需求,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机构等心理援助的具体实施机构转介,联合对被害人的心理危机干预、治疗,或与妇联、工会、社区居委会等社会团体联合起来,给案件的被害人以更多的关怀、鼓励和支持,给她们以更轻松、更友善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形成以司法机关牵头、个人积极参与为义务主体,以专业的心理机构为帮手,以社会团体为后援的救助系统,帮助被害人尽快地从被害的阴影中走出,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

第8篇

关键词:医疗服务市场意识经营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服务机构已步入市场服务竞争和医疗技术的竞争,医院经营管理的概念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医院经营管理模式已从“政策依赖型”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医疗服务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是主动出击还是左顾右盼,将直接影响医院可持续发展。医院实行承包经营制或经济技术综合目标管理制是近年来医院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民营医院的诞生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正是医院市场化的写照。

在当前的十七冶医院,宛如一支奇葩在江东大地上傲然绽放,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医院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有了医院的主体意识,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激发了医院内部活力,扩大了在本区域竞争和服务范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鞍山地区看病贵、住院难的问题,十七冶医院的经济效益节节攀升,也调动了绝大多数职工的积极性,这些应该说是医院加强管理的结果,也是医院改革的收益。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观念的转变、管理模式的变革,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充分的理论根据,也要有相应的调节、控制、干预与约束的一整套机制,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处理不当就会一种倾向可能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对此,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有必要重新认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内涵和加强经济管理的实质,在医疗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只有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更注重经营,更注重服务,更关注盈利,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把在现有医院管理的实践经验与当前医院改制工作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应医学模式转变,高水平的服务质量,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便捷温馨的服务流程,适应医疗服务市场激烈竞争形势的医院经营管理新路,是医院竞争制胜的关键,才能使医院更进一步地做大做强。笔者以为新形势下,结合医院实际和医院经营管理面临着新的课题,医院从经营管理策略上来说,适应形势要求,制定经营策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差异化策略。以人为本,患者至上,这应是医院办院的宗旨、处事的根本。因为,员工的服务行为是开拓医疗市场和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的主要途径。只有以人为本,把对病人的尊敬、理解和人文关怀体现在患者从进院到出院的医院服务全过程中,才能顺应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趋势,只有患者至上,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医患关系。只有真正把病人看做自己的亲人,深刻理解“微笑也是生产力”的含义,才能奠定医院成功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以人为本,患者至上应是医院决策者虔诚的信条、不渝的理念,应作为医院每位员工的崇高信念与行为准则。影响市场竞争的因素主要有三:需求、价格和服务。在需求、价格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服务便成了决定竞争结果的关键要素。由于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问题既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又是许多医院试图着力解决、效果又不甚明显的瓶颈,我们十七冶医院就在优质服务和医德医风方面狠下工夫,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与好评,并很快成为我院的一大特色。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升华。

2、推出豪华病房、特诊服务的适应性策略。马鞍山是安徽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的地区,相当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已经先富起来。加上逐年增加的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高收入阶层人士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不同要求,使医疗市场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为此,推出豪华病房、特诊服务使不同阶层人士都能在我院得到满意的服务。

3、品牌为主,一流质量的品牌优势策略。品牌为主,一流质量,医疗质量不但是病人生命的保障,也是医院生命的根本,病人到医院就诊,首选的条件是医疗安全。医院的发展有赖于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因此,确保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永恒的主题。医疗质量应贯穿于医院工作的始终。因此,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以合理的投入谋求医院最大的可持续发展,让病人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最优质的服务,从而促进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同时医院必须对自己医疗质量做出必要的承诺,要求每位员工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医疗质量,只有这样,才能铸就过硬的医院品牌。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归根到底,还要靠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面向全国招聘各学科、专业的老专家和中青年优秀人才,配备国内外先进的检诊疗技术设备,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科,打造出“十七冶”的品牌。

4、诚信为重的优质平价策略。诚信为重,抢占市场——针对当前部分医疗机构极端功利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人民群众对医院普遍存在的世俗偏见,必须要把“诚信”作为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先导。要取信于社会,取信于民众,取信于病人,取信于员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医院要讲求经济效益,更要讲求社会效益,欲速则不达,必须把经济效益蕴藏在社会效益之中,才能实现两个效益同步增长。为了让病人在我院“少花钱、看好病”,或“花同样多的钱,享受到更满意的服务”,十七冶医院多年来提出的“优质平价”策略,并采取降低部分检查项目的收费标准,控制大处方和进口(合资)药品使用量等措施,其结果,不仅我院的药品收入长期控制在业务总收入的40左右,前来就诊的患者也得到真正的实惠。

5、高效低耗的内部强化管理策略。医院经营既要讲究工作效率,也要讲究经济效益。因此,制定高效低耗策略,一方面,围绕提高工作效率,在注重引进人才、控制人员,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财力

、物力和信息资源效用;另一方面,注意开源节流,节支降耗,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积累医院发展所需的有形资产。

6、形象宣传策略与鱼水工程策略。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医院形象建设,积累医院的无形资产。譬如,利用大众传媒、自办刊物,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或举办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同时,制定“鱼水工程”策略,协调好医院与社会各界的公共关系,与芜湖、南京、上海、合肥的一些大医院、省内、外有名的医科大学和附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为本市一些乡镇、管理区医院提供技术指导和会诊服务,为医院发展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7、科技为先,博采众长的竞争策略——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几乎就是市场的代名词。医院是高科技含量极高的健康产业,其中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可以说谁的医疗技术水平高,谁就能占领医疗市场,左右医疗市场。因此,必须树立科技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尤其医院改制以后,要加大专科建设的投入,博采众长,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方面下大力气。

新形势下,医院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政府由过去的“办医院”变成了“管医院”,政府财政拨款减少以后,医院必然转向自求生存,自谋发展;医院与医院之间在共同协作、取长补短的传统关系之外,增加了相互竞争的新内容;在医患关系问题上,“求医问药”的传统观念受到根本性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行医观。昔日的患者求医格局已被打破,代之以医患双求成为必然趋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医院不愁没饭吃,收入上缴国家,支出面向政府,然而新形势下,医院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我们看到医院之间,国有医院与国有医院之间、国有医院与民营医院之间、医院与药店之间、医院与整个保健品行业之间争夺患者竞争日趋激烈。一句话,医疗市场的客观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遵循医疗市场的法则,是医院的必然选择。其次,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面临诸如如何协调好医患保三者关系等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问题;加上社会经济发展与医学模式转变所带来的医疗保健需求多元化趋势,医疗机构的行为,必须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再次,我院是一所企业化的医院,没有政府的财政拨款、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稳定的病人群,一切都得靠自己的双手!医院管理者必须在新的挑战和复杂的形势面前,迎难而上。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新思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确立自我经营、自我发展意识,确立服务定位、规划发展计划,以市场服务为导向,争创新优势,增强医院市场服务的竞争实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要积极引进和借鉴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主动面向市场,根据医疗市场的特点,经营策略的创新,还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与之相匹配。根据我院具体的特点,我们在思考上述经营管理策略的基础上要制定了一系列经营措施和采取以下对策:

1、重视人本管理。人本教育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医院生存发展环境的变化,医务工作者必须加速思想观念的转变。强化全体员工的市场服务意识

从病人求医转变成医患双求。如今医院经营管理再不能停留在“等、靠、要”上,不要期望政府投入,向政府伸手也没有用。医院一切工作围绕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医疗运行。医疗、保健、管理、后勤保障都要强化服务理念。将院内服务作为医院内部市场,院外服务作为医院外部的服务市场,全体员工确立市场服务意识,才能把医疗服务市场做好、做强、做大、做优,才能使计划经济下的被动医疗服务,即病人求医现象得到“改头换面”,让每个门诊、住院病人满意而归才能形成固定的医疗市场,增加服务信誉感召力。强化员工的市场服务意识,必须进行市场营销培训、危机感教育、医护人员价值取向等观念更新,从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医院生存发展“千斤重担大家挑”目标一致、协力同心才能最终赢得医疗服务市场。首先,要求职工不断转变“求医问药”的传统行医观,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并提出了“接一个病人、献一份爱心”的服务宗旨,作为对全社会的承诺;其次,根据医疗市场不断变化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对职工进行医疗市场条件下的经营观念教育,培养职工形成市场营销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增收节支意识和发展意识;再次,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主人翁精神教育以及新职工岗前教育、全院职工大会、院长行政查房、医院管理学术报告会、管理论坛、科务会、民主生活会、老专家座谈会、业务骨干座谈会、职工代表座谈会,等等。除人本教育之外,医院还要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消除职工后顾之忧,让职工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的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帮助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和子女就学问题、办理医疗职业保险和个人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协助职工办理职称晋升、户口调入与 人事关系调动手续等,培养职工的忠诚感和信任感,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来。

2、转变经营策略。提高医院市场核心竞争力

医院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是医院保持健康发展的根本。医院经营策略必须具有创新、开拓、前瞻性。在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市场服务定位并以市场服务要求规划医院发展方向、加强专科特长建设、强化质量内涵、提高服务水准、拓展服务范围、打造医院品牌、建设一支精简高效的管理队伍。并利用现有的资源,扩大经营服务范围,走多元化的经营服务之路,为病人创造优质、高效、方便的医疗环境和条件,使特色服务、特殊服务、特需服务能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以市场服务为导向的经营策略是医院经营成功的关键。

3、服务创新。根据差异化经营策略,为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美化就医环境,改善服务设施入手,推出了一系列服务新举措。如根据病人流量调整门诊布局,增加检查与收费窗口,实行一医、一护、一患、一诊室,在儿科病房开辟儿童乐园,等,使病人一进我院,就产生舒适感;其次,我院一直实行的首诊负责制、首问负责制、弹性上班制、值班主任负责制、导诊制和服务承诺制要更进一步的完善,以改善服务流程,缩短候诊时间,解决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再次,坚持周日不安排休息、全天候开放各种检查项目、开设特需服务、建立病人出院后的追踪服务措施和免费接送病人的“爱心车”,尽可能为病人提供方便;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接诊艺术和综合服务质量。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病人满意度调查和投诉管理制度,设立文明质量奖等措施,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杜绝以医谋私和收受红包现象。如今,优质服务已经成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并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我们要进一步地发扬光大。

4、转变管理机制。确保有稳定的医疗服务市场

医院的品牌体现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只有综合素质很高的医院才有可能创出名院、名科、出名医。而医院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在市场服务基础上,要从找局长、找院长的“人浮于事”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大家都关心市场、找市场。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医院市场服务反应机制、服务监控机制、内部协调机制,效能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医院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让每一位患者按需求享有适合自己消费的医疗服务。内部市场做优、做强、外部市场才能做大、做响。由此才能提高市场占有率,使医院的经营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

5、转变服务模式,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正在发生变化。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生命质量以及“奔向小康先要健康”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因此,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将发生根本转变。医疗服务环境、服务模式、服务流程、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将进入新的格局。本人从有关文献查阅归纳为以下五个改变、五个实现:(1)改变单调的就医环境,实现外部环境园林化、内部环境宾馆化、质量服务规范化。(2)改变传统的医疗流程,实现“量体裁衣”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个体医疗需求;即患者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不同标准的医疗服务。(3)改变以医为主的服务模式,实现以人为本、优化医疗流程、提供方便、安全的医疗服务;使医疗服务充满人性化。病人治疗、护理、生活、学习、休息得到充分关怀照顾。所有医疗流程不是以院内工作时间为主,而是以病人为主。病人的利益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4)改变就医论医的服务形式,实现医疗与保健相结合、更多关心病人生理与心理健康、治疗后康复和保健服务,延伸预防保健服务内容。(5)改变患者的消费意识。引导健康消费、驱动医疗市场、实现医疗服务优质优价,提升医疗服务价值。最终实现消费公平、患者满意、医患双方获得双利和双赢。总之,新形势下医院经营管理如何创出新路、迈出新步、取得新业绩,还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思考,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