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网挂职总结

电网挂职总结

时间:2022-11-05 05:2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网挂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网挂职总结

第1篇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供电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培养“高精尖”型的技能、技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举措,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工作、为企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通过对所属EZ供电公司(地市级供电企业)的调研,分析了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打造供电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若干建议。

一、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近两年来,EZ供电公司树立了“人人都是资源”的人才理念,在人才选拔培养上变“相马”为“赛马”,人才培养工作充满活力。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EZ公司没有自身的培训基地和师资力量,技术沉淀不够,在人才总量与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支撑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匮乏。截止2012年末,EZ公司在册全民职工1058人,大专以上学历735人,占比69.21%,中级及以上职称179人,占比16.85%,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539人,占生产岗位人员的75.28%,地市级专家人才4人,省公司级专家人才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8791。随着电网科技的发展,电网自动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跟上公司科学发展的“脚步”。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未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EZ公司由于多方面原因,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公司、二级单位和基层班组(站所)的人才培养职责不清晰、网络体系不健全;公司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对各类人才培养方式、考核评价、激励引导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职责、目标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三,人才培养方式不够丰富,人才培养效率有待提升。EZ公司人才培养手段比较单一、层次单薄、供需脱节,严重制约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从纵向上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培训、专业调考和技能竞赛等传统模式;从横向上看,人才培养重“专业对口”、轻“专业适应”,重“主营专业”、轻“小众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难以提升,人才资源对公司发展的支撑乏力。

二、对地市级供电企业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建议

根据对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的分析,笔者以为,供电企业要实现“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战略目标,加快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需切实做好“三分、三径、三工程”人才培养提升工作,打造符合供电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升级版”。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简称“三分”)为基础,以“学历提升途径、职业技能等级提升途径、专业技术资格提升途径”(简称“三径”)为手段,大力实施“人才接力工程、专才培育工程、将才提升工程”(简称“三工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

第一,“三分”打基础。一是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为落实各层级的人才培养责任,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供电企业本部、县公司(直属单位)、基层班组三个层级要分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中长期《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地市公司层面,要根据《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和年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各类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资源的整合与投入;县公司(直属单位)要根据公司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本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制定技能、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施细则;基层班组根据上级的总体计划和实施细则,制定具体的落实计划。各层级的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制定后,要统一公布,充分吸收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在地市级供电企业各层级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定版后,各单位要选择每个专业的具体培养对象,再根据培养对象所处的培养阶段,因材施教地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设置时,要区分是新入职员工、转岗员工、骨干员工还是核心员工,每个员工的培养目标要与其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保持一致,让每位员工都能够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三是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在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确定以后,地市供电企业要分层级与被培养对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被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限内必须完成相应的培养任务,以此作为考核依据。生产技能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QC攻关课题、取得相应专业的技能等级;专业技术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科技创新类项目或论文,在专业竞赛或调考中取得靠前名次;经营管理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经营管理考核指标、调研报告或论文。

第二,“三径”促提高。一是提升学历教育层次途径。供电企业在学历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与电力类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办高升专、专升本、研究生班等后续学历函授班,为员工实现学历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同时制订相关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历教育。员工通过学历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以利职称申报、评级取证等。二是提升专业技术资格途径。要认真摸清员工队伍专业技术资格基本情况,按具备申报条件的时间节点,对人员进行归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激励措施、落实考前辅导培训项目等多种手段,为员工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提供贴心的服务,逐步提升员工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提升职业技能等级途径。随着工资改革持续深入,技能鉴定持证情况与工资直接挂钩,加之技能津贴、技能专家等各类激励措施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对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供电企业要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加强员工申报技能等级鉴定有关服务工作,有效引导人员合理向技能岗位流动,逐步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

第三,“三工程”助发展。一是通过实施“人才接力工程”,培养技能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入职培训――在新员工参加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岗前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地市供电企业可以开展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入职培训;导师带徒――对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新进员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签订师带徒协议。在日常管理上,从现场传帮带、月度小结、季度座谈、半年总结,到年末考评表彰等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机制;技能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对班组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采取岗位实操技能和专业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班组内部“手把手”微型培训课堂活动,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对抗赛;考前培训――针对员工迫切需要得到技能鉴定、职称评定、注册师考试、后续学历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企业要对员工档案进行跟踪,排序各类考试时间节点,做好“点对点”服务工作,提高职工参加各类资格考试通过率。二是通过实施“专才培育工程”,培养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技术挂职――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到省公司有关专业部门和直属单位开展技术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电网规划建设、电网运行、电网检修、智能电表运维等专业技术知识;轮流实训――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实训基地,组织各基层单位班组开展岗位技能实训,全员每年轮训一次,每次轮训时间不少于一星期;跟班实训――要充分整合电力设备厂家的技术培训资源,每年选派部分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到变压器公司、二次保护设备公司、智能电表公司、集抄设备公司等厂家开展跟班学习,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设备应用维护和故障处理能力;工程锤炼――依托电网工程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做到“学中干,干中学”。选拔专业青年员工全程参与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将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效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进一步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通过实施“将才提升工程”,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干部学堂――结合干部大学堂,邀请知名院校专家学者来企业授课,培养干部对宏观经济、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等的认知能力;建议企业领导走上讲台为全体中层干部讲课,科级干部轮流就某一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讲解,甚至就个别问题进行辩论;政府挂职――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全面学习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协助政府部门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等活动中的涉电问题;双向挂职――为加快班组长和一般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机关部门和基层单位优秀青年开展双向挂职锻炼,即机关部门的一般管理人员下派到基层单位班组挂职、基层单位班组长上挂到机关部门任职;外脑培训――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班组长沙龙”培训班,分批将班组长送到高等院校进行封闭培训。与专业管理咨询培训机构合作,为一般管理人员和班组长举办专项技能提升培训班,促进复合型专家人才的培养。

第2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 现场 培训 实践 创新

一、现场培训I的重要性和主要特点

1.开展现场培训的重要性。随着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体系运作的不断深化,机构精简、资源集约和流程再造对一线生产技能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供电企业面临的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生产经营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一线员工参加长时间的脱产培训已经不切实际,工学矛盾较为突出。要应对企业和电网发展面临的挑战,积极稳妥地解决一线员工队伍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技能不精等难题,那么,加强现场培训至关重要。通过强化现场培训管理,持续提升生产技能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2.现场培训与传统培训的差异。第一,培训的目的不同。现场培训主要是着眼于分析、研判、解决生产现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一线员工的动手实操能力,实现“学”与“用”的完美融合,是一种“技能导向型”培训。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主要是理论或理念的讲授或灌输,是一种“理论导向型”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学用脱节。第二,培训的重点不同。现场培训侧重于“怎么做”的实操培训,而传统培训侧重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普及培训。第三,培训的方式不同。传统培训是“老师讲,学员听”,学员缺乏实际动手的机会。而现场培训是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在“于中学”,学员在生产现场“真刀真枪”地操作,师徒除了双向沟通外,师傅还要进行示范、徒弟要跟着做,实现讲练结合。第四,现场培训体现了供电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强化现场培训,体现了供电企业“工作是最好的培训、现场是最佳的考场、实践是最优的考题”的科学人才培养价值观。

二、现场培训的方式和做法

1.现场培训的闭环管理。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对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对现场培训工作进行改进。通过培训需求问卷调查、培训访谈、培训效果评估等收集信息,为每个专业“量身定做”现场培训项目“菜单”,按照PDCA方法,对培训科目设计、内训师选拔、培训考核激励等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把上级的规范和要求落实到现场培训的每一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确保取得实效。

2.“导师带徒”促进技能传承。根据应知应会要求,为每名新进员工指定一名导师,并签订师带徒协议,由导师对徒弟进行一对一指导,使其尽快掌握工作技能。在日常管理上,从现场传帮带、月度小结、季度座谈、半年总结,到年末考评表彰等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机制。在考核激励机制建设方面,根据徒弟是否按时合格出师、师傅带徒取得的成绩等指标对“师带徒”活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师傅、徒弟的切身利益挂钩。徒弟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不断总结提高、练就过硬本领;师傅通过向徒弟传道授业,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实现了专业技能的薪火相传。

3.“技能比武”赛出技能拔尖人才。鄂州公司秉承“赛马而不相马”的理念,通过技术比武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同时将评优评先、待遇享受、职业发展等向优秀技能人才倾斜,完善配套的技能人才激励制度,激发一线员工参与现场培训和技能竞赛的热情。公司定期分专业组织220kV主变、母线或开关等故障排除仿真技能竞赛、电网事故分析及处理竞赛、110kV线路终端悬式绝缘子更换、用电集抄系统设备故障诊断及处理等技能比武活动,“以赛代训,以赛促学”,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技能人才,有的经多轮选拔,成为省公司和地市公司级生产技能专家。

4.反事故应急演练检验员工“真功夫”。反事故应急演练采取事先不通知、不打招呼、不搞演练脚本的方式,重“练”轻“演”,提前谋划,随时启动。调控、变电、输电、配电、95598热线、物资和后勤等单位生产人员打破专业壁垒,联合协作解决在极端天气下的紧急事故。借助反事故应急演练,检验各单位、各班组平时现场培训效果,同时促进生产人员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应急状态下的应变能力、事故分析诊断及处理方法,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5.见缝插针开设“微型课堂”助力技能“充电”。公司一线班组利用线路停电改造、变电设备修试校施工、变电站技术改造、电网设备更换、重大基建项目施工等作业间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班组专业技能人员开设

“现场微型课堂”,对照技术标准和实际设备,开展线路杆塔更换的复合绝缘子憎水性抽检试验、对行业内安全事故进行学习反思、“两票”规范填写问答、变电站五防闭锁装置改造工艺讲解、自创变电站设备日常维护周期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人讲、农网改造现场安全培训“移动课堂”、青工夜校学习配网工程预算和生产营销信息系统操作等丰富多彩的现场培训活动,促进一线人员“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6.深入厂家、兄弟单位生产现场“取经”。公司充分整合电力设备厂家的技术资源,借助厂家雄厚的技术实力,每年选派部分紧缺专业人员到各相关厂家生产车间开展深度跟班学习,通过厂家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讲解,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技能人员的设备应用维护和故障处理能力。组织青年技能人员到省公司专业部门挂职锻炼,到同行业兄弟单位参观交流,学习先进设备安装工艺、新设备或系统的应用与维护,借鉴兄弟单位的好做法,补齐自身的技能“短板”,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7.作业前培训促进技能提升。公司依托重点项目施工、重点工作任务、新设备投运前的有利时机,围绕作业方案、安全措施保障、作业质量要求、作业指导书等,在开工前组织人员现场辅导,确保作业人员熟悉工作流程、要求、内容和危险点,保证作业安全。例如在农网改造开工前夕,各县公司组织人员开展“两票”规范填写考试,现场出题、现场填票,最后由班组长集中点评。在葛山220kV变电站工程电气设备安装之前,公司邀请监理专家到该工程项目部现场授课,进行互动交流,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

8.依托实训基地开展Qc课题攻关。为培养高精尖的生产技能人才,鄂州公司依托现有的变电运检专家工作室、劳模工作室、35千伏220千伏线路实训基地、变电运行仿真培训基地、10千伏线路实训基地、电能计量实训室等现场培训基地,组织技能专家、专业骨干围绕生产中的实际难题开展QC课题攻关。专业骨干扎根实训基地,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深入研究智能变电站相关理论,从智能变电站的技术方案、系统配置等基础知识到设备的性能特点、仪器设备运用,再到故障查找分析处理等,逐一研究,有的还发明了实用的工器具,并取得国家专利。

三、现场培训取得的显著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鄂州公司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现场培训,一线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各项人才指标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高技能人才比例较三年前增长了22.6个百分点,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比例增加了8.5个百分点,省公司级技能专家增加1人,地市公司技能专家人才增加10人。

第3篇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从概念上看,管理会计要融合财务与业务两方面工作,不了解业务,不熟悉业务,从根本上讲也就无法真实、准确地核算、反映业务,更谈不上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独立或组合使用,进行各业务模块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进一步控制资源错配的风险。从会计的发展看,随着电网企业业务财务一体化及其一体化信息系统的推广,以及《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的应用,财务管理工作特别是管理会计工作从业务后端或末端渗入业务过程、业务前端成为可能,由此也间接推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是指包括专业知识复合、专业能力复合和企业管理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其特点是一专多能,能够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比较常见的有现场项目管理和工程财务管理复合型,生产设备管理与资产管理复合型,营销业务管理与收入核算复合型,审计与财务稽核复合型等。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通常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财务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一般具备扎实的会计、企业管理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知识交融程度高,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并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二是财务管理思维的创新性。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可以通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和升华,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发现和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办法。三是财务管理成果丰富性。在财务管理实务中具有宏观性思维,能发现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而且在微观思维上能准确发现管理漏洞、内部控制缺陷及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并将财务管理实践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提升。

二、电网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现状

近年来,电网企业通过公开招聘、内部跨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储备、内外培训及实践磨炼等多种机制,使得财务队伍的知识层次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财务人员仍存在自我要求不高、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水平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等诸多问题,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尤为缺乏。

(一)自我要求不严,工作态度和能力欠缺

当前,少数财务人员缺少遵循会计职业道德意愿,后续教育和培训流于形式,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观愿望和能力不足,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没有争先创优理念,管理深度浅,问题分析力度不足,从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决策建议可操作性不强,工作认可程度不高。同时在日常业务学习中,没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对财务管理方法、理念、案例及会计知识、税务知识等掌握不扎实,对财经纪律执行不严,缺乏依法、依规理财理念,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形成诸多短板。

(二)知识结构单一,管理视野狭窄

虽然近几年电网企业一直在加快财务人员转型,对财务人员进行多方面培训,除组织财务人员到一线生产、营销、基建等岗位交流学习外,也注重从生产、基建、营销等专业岗位储备财会人才,安排转岗到财务岗位。但财会队伍中仍有一部分财务人员受年龄、学历影响,仍局限于原始凭据审核、会计凭证审核,缺乏对生产、营销、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导致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习惯用传统的财务眼光和思路做事,财务管理视野狭窄,成效不明显。

(三)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和运用,在电网企业内部,遵循业务与财务系统高度集成、业务协同处理的原则,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已贯穿电网公司各级,并全面覆盖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运维、工程管理等生产经营主要过程,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等专业系统建立有效接口,实现对设备资产信息、电量电费信息、财务资产信息等各种海量业务信息的一体化运用。随着电网企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财务工作环境和以往大不相同,相应的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加。在现代信息系统面前,部分财务人员感到陌生和茫然,管理手段和方法明显落后,由于缺乏信息化应用技术,无法有效进行管理数据采集、数据转换、分析模型搭建,对大数据分析、信息系统业务在线稽核、财务数据云处理等存在畏惧畏难心理。

(四)创新意识不足,惯性思维潜行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宏观视角和全局思维,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难以打破惯性思维,在财务工作中过多地注重微观层面问题,缺乏敏锐的宏观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能很好地从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法治等高度和角度去评价微观专业管理中所碰到的问题,也就难以从宏观上、总体层面为领导决策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财务信息和管理建议。

(五)财务思维固化,跳出专业看问题能力不足

虽然电网企业财务部门每年都有不同的业务知识培训,但部分培训内容成效不明显,财务人员仍存在思维固化,方法单一。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相当部分财务人员仍以会计核算为主,离不开三张表,分析基于财务数据取数,由于财务数据是按科目来管理,而实务是按照事项来管理,导致财务和业务脱节。提出的问题也以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为主,不能揭示业务层面及体制机制性问题,而且工作中发现的财务问题大多也就事论事,不能准确对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归因分析。

三、创新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人”是财务管理行为的主体,是决定财务管理水平的根本因素,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是电网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多专业背景复合,多岗位历练,培养出一批精通财务、业务,熟练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这需要电网企业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自身也需要在核心价值观塑造、自身定位等方面同步提升。

(一)创新培养机制,增强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在新的财务形势和任务面前,必须用新的视野来看待财会队伍建设,牢固树立起超前培养、复合培养的新观念。一是完善财务人才中长期培训机制。在制定和推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财会业务后续学习任务的同时,制订三年、五年财会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每年培训计划,加大学习培训的必要投入,创新培训方式,激发财务人员参与学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财务部门建设成为学习型的团队。二是增强财务培训知识的复合性。除了财务、营销管理、生产管理、项目管理等知识培训外,财务部门还应加强对财务人员宏观知识的培养,开拓财务人员宏观视野,努力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谋划财务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价值引领和价值发现的功能。三是丰富学习内容。开展菜单式培训,业务培训与典型经验、管理创新案例相结合,ERP系统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如在财务内部稽核实践中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理念,在大数据分析与使用中将财务模型搭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提高财务培训可操作性。四是拓展学习教育途径。建立横向、纵向交流机制,组织内部培训、公司内部跨部门讨论、对外考察交流、参加外部培训及论坛、轮岗或暂调业务部门培养锻炼、到上级财务部门业务挂职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工作,开阔财务人员视野,提高业务素养。

(二)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团队活力

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除了引进之外,更需要单位的内部自我培训和引导,这需要各级财务部门在人事制度中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原则,鼓励能者上、庸者下,才能营造财务人才百舸争流的良好氛围。因此,各级财务部门应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目标体系,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和能上能下的代谢机制,优化财会队伍结构,科学配比老中青财会团队,激发财会队伍活力。此外,财务部门还应该为财务人员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业绩导向的制度环境、学有所用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励的创新环境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如鼓励财务人员考取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税务师等,并为取得上述高级职称或资格的财务人员进行相应奖励和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条件。

(三)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完善自我管理理念

一个优秀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需要以自我管理理念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职业发展、个人定位、会计后续教育、工作实践和理论创新中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全方位的自我突破和全新定位。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自我管理是人类的另一场革命。实际上,自我管理理念要求每一位管理会计人员都要像CFO一样的思考和行动。要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一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敢挑大梁,勇挑大梁,不仅能从财务上着手查找问题,也能从业务中发现管理问题,从数据分析中发现体制机制性缺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管理建议,为各级领导决策做好参谋。二是在会计后续教育中,主动学习,自动加压,不仅学习财务、税务专业知识,而且多触及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更新思维模式。

(四)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随着智能电网、智能工业、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政务、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的发展,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量将是巨大的。如何在应用型本科中更好的建设一个结构合理、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强,凝练出自我特色的优秀教学团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1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需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产学结合和技术教育体系等方面教育教学研究、创新与实践,为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本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与壮大提供先进的改革理念和技术支撑。经过团队建设,要形成一支爱岗敬业、数量充足、结构较为合理、专兼结合、技术精湛、教学效果好,具有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为了适应市场,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或选拔骨干教师联系校外实训基地、以及相关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从而能接触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有利于丰富、提高团队教师的项目实践技能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引进行业专家担任专业课、实践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加大力度投入到师资的培养中;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经常来校进行交流和讲学,建立稳定的联系。

2教学研究与科研

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习与实训相结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的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建设应用性本科为目的设置课程标准和内容;校企合作共建再现企业真实环境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校企生互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专业群建设与发展,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职业能力过硬,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为区域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鼓励和支持教师努力承担各类教改课题,不断提高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水平。在教育教学领域,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改革方法、实验实训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努力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能力,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的提高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课题中,设计(论文)课题能来源于教师的课题和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教师能结合科研指导学生创新以及完成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3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要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加大对网络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强化实践教学,量化实习周。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第一专业基础知识培养:该阶段主要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网络工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快速跟踪计算机与网络新技术,了解网络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相关法律法规;能独立获取知识、会提出问题、能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具有设计创新精神。第二专业知识培养: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第三专业综合素质培养:本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该阶段结合实习周教学安排,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训周,使学生参与到的整个过程,熟悉项目流程。学习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职业道德素养。课程建设中通过优化、整合,分解课程实际项目,依托课程学习资源库平台,建设立体化(包括配套教材、同意课程标准、统一考核方案、课件、题库、微课等资源)、多层次(基础技能层次、基本技能层次、提高技能层次)、多介质(教材、网络、视频),可更新的教学资源。结合本专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一是成立特色工作室,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活动。二是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4积极探索与企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与企业紧密联系,邀请企业工程师到校讲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借鉴企业和培训机构的优势,细化教学设计和过程,积极探索推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引入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考核。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对主干课程进行重组或整合,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推行“毕业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多证书制度。在教学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习与实训相结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的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建设应用性本科为目的设置课程标准和内容;校企合作共建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校外实训基地。按照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共同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完成岗位技能考核”的共建原则,共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之中,消除课堂教学与工作现场的差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将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员工思维训练、员工素质拓展等就业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企业基本要求。在企业进行岗前强化实践锻炼,工学结合,以学为主;校企共管共育,强化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5总结

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一、当地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湖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创建了“智慧光谷”――“武汉?中国光谷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武汉物联网联盟的宗旨,就是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合作,以获得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扩大物联网在湖北的推广应用,打造湖北省新的千亿元产业。结合武汉特大城市以及“两江多湖”的特点,启动智能交通、智能湖泊、智能城管、智能小区、智能电网、智能商贸、智能物流等物联网示范工程,为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献策。据相关部门的估算,未来仅专业性物联网系统设计师,在我国的需求量就将达到5万人。未来十年,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投资可达4万亿,产出8万亿,形成就业岗位2500万个,其产业将比互联网大30倍。

二、根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较系统的掌握融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标识、获取、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基本能力。培养适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能在企业从事物联网相关工程设计和施工、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应用、物联网通信设备维护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产业+企业+专业”的产学研用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1.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单一的学校理论教学让学生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脱离,单一的职业培训让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善,约束了学生的发展前景。应用型本科物联网人才从6个方面阐述物联网专业+物联网企业+物联网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2.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校企共同确定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利于更好发挥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中的目标牵引作用。二是校企共同开发物联网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及科目课程,深化“产学研用”,突出“应用特色”,校企合作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办学理念的实践,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人员培训等,是一种校企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为企业培训人员,帮助其改进业务流程和运行与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三是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该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合作协议书,双方积极开展以后的工作,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建立顺畅的渠道。

3.校企合作的优势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有两大优势,一是校企一体化有利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减少,物联网工程专业要保证承载基于实际应用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展开和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培养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和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在开辟渠道和实现人员双向交流的基础上,为教师到企业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提供平台,也为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来学院兼课任课、当好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监控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创造条件。第二个优势校企共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实施订单培养,分析企业人才需求,按照职位要求的专业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来培养。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性任务,对表现好、专业掌握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推荐就业,实行订单式培养。结合产业需求,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为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稳定的专业人才输送渠道。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1.就业岗位需求分析

对应用型物联网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分析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行业,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有射频开发工程师、通信开发工程师、无线传感器/物联网/硬件开发工程师、网络层应用层开发工程师、无线传感器/物联网/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师、无线传感器/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工程师等等。

2.基于要求的核心课程设置

基于就业岗位的分析,射频开发工程师要求具备一定软件知识,能独立进行设备安装、配置、调试,熟悉NET或J2EE开发模式和Oracle或SQL Server等数据库开发技术,了解RFID标签及读写设备基本特性;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工程师要求你熟悉至少一种嵌入式平台(MSP430、ARM等)的编程开发,熟练掌握Linux或Android系统,掌握常用外设接口技术、Wi-Fi、蓝牙、TCP/IP等通讯协议,精通汇编或C、C++编程,掌握常用的软件开发和调试工具,了解传感器工作原理及选型;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熟悉Android或iOS架构,熟悉HTML,CSS,Javascript,XML等前端开发技术用,熟练掌握UDP/TCP/IP、HTTP等网络协议,掌握Oracle/Sql server/MySql等多种关系型数据库应用。各种职位具体要求的分析,在应用型本科的物联网工程教学体系中主要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接口、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物联网通信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ARM嵌入式技术等。

3. 课程教学模式

在主要课程的学习中,通过项目的形式带动理论教学,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如下图1,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理论,通过验证性的实验理解理论,然后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综合理论和实验的内容,最后和企业的项目实训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不懂的理论部分开始新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4.4证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也是必要的的,应用型物联网工程师可以建议如下一个资格证的考试:一是AAE认证(ARM认证工程师计划),二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级资格认证,三是全国物联网工程师证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简称CETTIC)批复,有北京企学研教育科技发展中心负责执行)。通过资格证书的考试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加了自己的就业砝码。

五、总结

物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系统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能应用于社会生活的物联网工作领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校企合作一起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已就业为导向开设课程,由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实习的场地,让人才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宗平,黄维.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2]陈海明,崔莉,谢开斌.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J].2013年01期

第6篇

一、XX年度区域融合发展工作情况

XX年,区域融合发展、互学共建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方针,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合力加快某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积极构建和谐某,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兵地融合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成立了以地区行署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某地区、某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高起点推进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按照某城市总体规划,将原确定的3.5平方公里和312国道以南、北郊路以北、育英路北上沿东河坝至啤酒厂、连益寿路以西至七一路的2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确定为大营房城区一期开发控制范围。在大营房城区建设税收政策方面,确定了“自XX年开始,大营房城区新增税收,前五年以补贴方式全额返还,满五年后新增税收部分按照6:4比例分成”的分配方式,赋予了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更加优惠的政策,为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有效增强了某参与某城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平衡电力供求。地方积极协调某电力公司实施增容扩能工程,并以优惠电价支持某各农牧团场发展;改善红光工业园区电力设施,为兵地共同实施20万吨聚氯乙稀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积极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去年10月份,某黄山东铜镍矿因输电线路突然出现故障,造成了安全系统尚未健全的2号、3号矿井共有10名矿工被困井下,地委、行署积极协调电力部门连夜抢修线路,想方设法组织开展营救。经过兵地双方共同努力,黄山东铜镍矿被困井下的10名矿工安全脱险。四是抓好道路建设工作。协调解决了312国道至红星一场全长17公里的国新路工程涉及的电力、电信线路拆迁、路政接口及沙石料采挖等相关问题,有力支持了某油路通团(连)工程的顺利实施。某认真配合协调解决了哈若公路工程建设中涉及火箭农场民房拆迁、机井、水渠、林带、土地征用等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五是加强兵地相互学习和交流。某组团对某广东工业园区、新疆双合碱业公司、金双猫化工有限公司等13家地方工业企业进行了考察学习,地区也组织县(市)及有关部门的同志到某观摩其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发展情况,促进了兵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六是进一步强化兵地联调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兵地联调机制作用,解决了兵地部分基层单位、群众之间的纠纷问题,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区域稳定。七是兵地双方分别选拔40余名干部互派挂职,充分发挥挂职干部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了兵地间的业务、信息沟通,推进了兵地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合作,有效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

(二)铁地融合工作。一是全力支持铁路系统体制改革工作。本着“积极稳妥、平稳过渡”的原则,配合乌鲁木齐铁路局做好某铁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及时妥善处理好铁路社会职能移交地方的相关问题,铁路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社会职能和644名离退休人员已顺利移交地方管理,确保了铁路系统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进一步加强铁路运力协调工作。针对某铁路办事处成立后,不再承担运输车皮计划及装车职权的新情况,地区迅速成立以地委、行署领导任组长的区域地产品铁路运输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地产品铁路外运协调机制,积极与自治区经贸委、乌鲁木齐铁路局对接,疏通联系渠道,缓解地产品运输难问题,最大限度确保了地方及某硫化碱、纯碱、铜镍粉以及农副产品等重点地产品的铁路外销外运,地区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100.66%,促使了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XX年,共为区域重点工业企业争取铁路车皮3552个,其中,增加的计划外车皮达1300余个,铁路支持煤业集团完成煤炭铁路外运284万吨。同时,积极与乌鲁木齐铁路局协调沟通,自XX年6月15日开始,铁路部门每天为地区解决一定数量的N949旅游列车车票,方便了来哈宾客出行。三是积极配合铁道部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工作,全力支持兰新铁路线峡口—小泉东、尾亚—思甜两段共50余公里铁路提速改造工程建设,确保了提速工程顺利实施。四是铁地联手共同实施和创建“平安大道”畅通工程。驻地各方按照“以铁路安全畅通为中心,强化执勤巡逻,加强基础管理,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强化群防群治和提高防范能力”的要求,着力加强铁路沿线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机制,积极做好兰新铁路线护路联防工作,有效确保了千里铁道线的安全畅通。协调某、某市支持铁路工务段在某辖区内铁路线下立交桥涵两边架设限高杆,并减免了相关费用,有效保护了铁路桥涵等重要设施。四是充分利用铁路设施加大某区域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铁路部门将由地区制作的某宣传音像碟片,发放到途经某的各次列车上播放,提高了某的知名度,促进了某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油地融合工作。一是支持吐哈油田公司加大对以三塘湖盆地为重点区块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使吐哈油田公司在该区域取得了重大勘探发现。二是顺利完成吐哈油田社会职能移交地方工作,为吐哈油田实现主辅分离,谋求更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按照“政府强力指导、企业分轨管理”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吐哈油田协助政府开展有偿解决劳动合同人员再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一次性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2500余个,与石油新城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培训班20余期,培训下岗人员1000余人次,推动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三是全力支持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某段工程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地征用、水资源使用等问题,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四是积极建立健全西气东输管道安全防护的长效机制,认真开展油气田及输油气管道生产治安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维护某区域内油田及输气管道生产秩序,确保了吐哈油田及420公里西

气东输管道线的安全畅通。六是支持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能源公司在白石头乡、星星峡镇、南湖乡等地增加了石油工业产品销售网点。

(四)煤地、矿地融合工作。一是煤地双方联合开展整顿和规范煤炭市场秩序工作,为保护企业品牌,开拓市场,提高企业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为煤业集团水源地(柳树泉)引水管网及水源地的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便利条件。支持煤业集团做好沙墩子、沙儿湖煤田勘探及钻井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配合煤业集团完成矿区道路改造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协调煤业集团解决梯子泉至红山口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协调乌鲁木齐铁路局及某办事处共同支持雅满苏矿业公司年产60万吨球团矿、5万吨铁合金基地铁路专运线及货场的扩容建设;解决了工程扩能改造用地、电力配置等问题。四是协调某电力公司、某解决了雅满苏矿业公司球团矿输电线路穿越火箭农场耕地问题,为球团矿一期60万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及生产提供了电力保障。五是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加强雅满苏矿业公司各矿点加工生产企业输变电线路的维护和管理,有效促进了企业生产用电的合理化。配合雅满苏矿业公司完成了天宝公司选矿厂改扩建项目的立项、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六是积极协调地市各相关部门联合对区域矿山的开采进行治理整顿,规范矿山开采行为,为矿山开采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七是积极支持双合碱业公司年产20万吨生产线改扩建项目;加强与自治区经贸委、乌鲁木齐铁路局的协调联系,为双合碱业公司争取铁路运输车皮计划,并将该公司与某煤业集团公司、协力棉纺公司一起列为乌鲁木齐铁路局铁路运输大客户,有效保证了公司产品的铁路外销外运。八是不断加大协调服务力度,最大限度解决电信、铁通、金融、保险、林场、气象、伊吾马场、中央储备粮某直属库、烟草公司、植物检疫站、地质六大队、有色金属七0四队等驻地单位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一是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成立由区域各方组成的“某区域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认真落实《某区域内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意见》,抓紧编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完善构建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节水建筑、节水设施、节水农业、节水工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了节水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特别是某坚持挖潜增效,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近20万亩,减少了水资源浪费,缓解了供水矛盾。二是区域各方共同出资出力,全力配合支持312国道、303省道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确保了该项工程顺利实施。大力支持铁路“千里绿色长廊”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一是区域各方联手,广泛开展区域内各族群众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区域干部群众的交流与沟通。二是协调驻地各方政法系统积极开展互学互检活动,坚持定期召开区域治安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强化防范措施落实,形成了联动、联防、联治的网络体系,确保了区域社会稳定。特别是区域各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破获了一批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和窃电案件,有效保护了电力设施的安全运行。

(七)社区“结对共建”和扶贫帮困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以社区建设为重点的铁地、油地“结对共建”活动,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深入开展党建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教育联办、服务联手活动,形成了建设和谐社区的工作合力,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二是深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吐哈油田公司、吐哈石油指挥部不断加大对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下涝坝乡和大红柳峡乡的定点扶贫工作力度,仅用于巴里坤县抗震安居、道路、水利、办公以及医疗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就达211万元,比上年增加101万元,其中:无偿支援资金50万元用于三塘湖至牛圈湖村道路前期费用资金,保证了该道路工程的顺利实施;投入资金110万元用于建设砖混结构抗震安居房54户,有效解决了54户农牧民的住房和再生产问题;投入资金30万元用于修建大红柳峡乡小熊沟村全长3公里引水工程;投资21万元兴建巴里坤县山南开发区卫生院,有效解决了巴里坤牧区农牧民搬迁户就医难的问题。同时,认真做好“一点五户”对口扶贫工作,煤业集团公司、雅满苏矿业公司及电信、金融、保险系统等中央、自治区驻地单位,向两县一市投入定点扶贫资金共计48.42万元,及时缓解了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

二、XX年年度区域融合发展互学共建工作要点

XX年年,是地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前不久结束的地委委员(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南园北牧、增收富民”发展战略,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为重点,在“南园北牧”特色农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重点,在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努力建设“强而精、富而美”的新某。XX年,区域各方要继续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和“某的发展就是各方发展”的思想,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以思想和感情融合为基础,以打造产业基础为重点,以利益连接为纽带,以共建和谐某为目标,在新的层面上推进融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大融合、大发展。

第一,共同促进支柱产业的加快发展。区域各方要围绕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总体部署,积极调整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共同打造特色鲜明、机制灵活、优势突出的能源、黑色及有色金属采掘加工、化工、建材、轻纺、特色农产品及有机食品加工、石油、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一是全力支持某2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建设,并在资源配置、协调服务和政策优惠上给予重点倾斜。二是油地双方共同做好启动石油工业区的调研论证工作,盘活工业资产,形成有利于石油基地工业区快速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继续配合支持吐哈油田公司做好土地征用和用水等工作,全力支持其对三塘湖油田的勘探开发;认真研究石油、天然气及其下游产品的资源、市场和发展方向,确定具体合作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三是

支持某煤业集团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生产规模,推进矿区整体发展;继续支持雅满苏矿业公司做好120万吨球团矿、5万吨铁合金原料基地建设及配套铁路专运线、货场的增能扩容工作。四是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在全力做好地区四个特色工业加工区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某红光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优势互补,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方向、以集群发展为模式的区域工业发展平台,使加工区真正成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五是铁路、电力、银行等相关驻地单位要围绕解决好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铁路运力、电网改造、信贷资金等瓶颈问题多做工作,更好地支持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第二,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兵地间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广泛深入开展向某学习活动,充分借鉴某在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有效提升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二是加快建立兵地协作的牲畜疫病防治、防汛抗旱、抗灾减灾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健全协调联系机制,增强区域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三是着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依托兵地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形成品牌产业,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统一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和价格核定体系,整合区域农产品市场资源,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四是区域各方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帮扶工作力度,特别是在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教育和文化设施条件,促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整体面貌明显改观,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第三,共同推进城市化进程。区域各方要把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融合区域各方力量,共同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集中供热、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营造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投资和人居环境。要坚持规划先行,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协商,确保城市建设统一协调。继续支持某做好大营房城区的开发建设工作,配合某实施“油路通团(连)”工程,为某公路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油地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尽快将石油基地支油区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纳入到某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之中,分步实施,积极为吐哈石油职工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第四,共同促进旅游业发展。区域各方要切实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思想,举区域之力,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培育旅游产业。特别是铁路部门要会同地区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力求尽快开通乌鲁木齐至某旅游专线列车,缓解客运压力;协助某市做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物建设;充分利用铁路设施加大某旅游资源宣传力度,提高某知名度。

第五,共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矿产资源利用效益为重点,全面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活动,提倡鼓励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坚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举,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益。特别是要坚持区域内现有耕地保护和耕地零开发并举的方针,合理规划利用土地,鼓励利用戈壁、荒滩等非耕地进行开发建设。要联手抓好生态保护工作,共同实施“绿色通道”等生态林业建设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六,共同抓好和谐某建设。驻地各方要加强协作、强化措施,共同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特别要扎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维护好、发展好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区域各方要广泛开展并积极参与文化体育交流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区域各方联手,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和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继续强化区域“大稳定”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联动、联防、联治的网络体系和区域社会治安分析例会制度,继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互学互检活动,达到区域携手联防联控、共保一方平安的目的。定期通报地区内部社情信息及治安难点、热点问题,并按照点线结合的原则,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实行联防联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要以创建“安全文明铁道线”活动为载体,继续发挥铁、军、地、警、兵“五位一体”铁路护路联防机制,确保铁路安全畅通,有效维护某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加强领导,密切合作,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