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报告

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报告

时间:2022-03-28 04:4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报告

第1篇

一、机械加工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现今大部分高职学校机械加工实训的教学模式依旧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并没有进行改革或创新,依旧以校内实训作为主要实训模式,从而导致实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高职学校所拥有的实训设备数量较少,往往出现大部分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没有设备可操作的情况。而在课时安排上,实训课程的课时所占比重略少,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应用,在实训课上表现效果不佳。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地培养没有计划,也缺乏系统性,同时,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感受,所谓实训也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不给学生思考与温习的时间,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帮助甚小。

2.教师实践能力较低。高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由大学毕业后进入高职学校任教,本身并没有实践经验,甚至没接受过系统地学习,导致其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阅历、经历,都不符合教师的任职资格。作为一名高职学校教师,应熟练掌握所教专业的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现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也越发苛刻,高职学校教师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教师,其必须密切关注该专业的相关产品,以便在新设备推出及普及时,可以及时向学生进行新设备的介绍与性能讲解。高职学校教师应了解当今机械加工的最高水平,熟练运用该行业最新技术,并积极学习新设备的使用。

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改革方向及具体实践

1.增强实训针对性与综合性。机械加工属应用型专业,高职学校应使实训更具有针对性,根据学校本身的所用设备、课时安排,以及学生整体素质、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来制定不同的实训内容,基本实现各专业、各年级、各课时都有学生在进行实训。针对部分实训项目,教师应在实训前期,安排基本的训练项目,例如磨平面、铣槽等基本操作地训练。在实训后期,就可以将学生所学的操作综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并让学生开始接触成型产品的加工,以学生加工轴类零件为例,首先,学生应清楚了解标准件所需加工的部分,并对标准件的质量有基本认识,了解标准件的生产过程与加工过程。其次,学生根据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工具地选取,选择正确适用的刀具、量具、夹具,以便于之后地加工更为流畅。最后,学生按照所学知识加工零件锥面、孔、螺纹等部分,直至加工结束。教师安排学生加工成型产品,并在学生进行加工过程中,指导学生实训,帮助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2.创新实训设计与加工。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不只是教授学生某一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开发能力,教师应将实训课程的重点由训练学生基础技能逐渐过度为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实训后期可以让学生对部分工具进行改良。

3.改革考核方式。高职学校的考核方式也应改革,大部分高职学校的考核方式还存在缺陷,对学生平时的表现并不重视,成绩也大多以期末考核为主。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自由散漫。高职教育考核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考核内容应具体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高职学校应将学生实训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考核项目之一,实训课堂上,学生出勤率、着装、劳动等纪律方面的表现,以及其对设备的保护、实训过后场地的洁净度、学习态度、协作精神等课堂表现,都应由教师记录在案,并计入成绩。

第二,高职学校应考核学生提交的实训报告,要求学生认真完整的书写实训过程,点明实训具体内容,学生在实训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对实训结果的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实训报告的内容对学生实训进行打分,并记录成绩。

第三,理论知识,考核目标为学生对机械加工中所涉及工具的参数、规格、性能、使用方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考查学生是否能针对不同的加工零件选择适用工具。

第2篇

    一.传统教学形式的弊端

    1.常规实习教学妨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1)常规实习教学:老师把准备工作做好,实习时,指导老师从设备的名称、结构、原理、操作以及工具量的使用,到学生要做的每个课题按部就班地讲,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学,学生只是指导老师的手脚,自己却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要点。(2)实习时为单一工种实习,车工、铣工、钳工等,学生按照所选专业实习,对上下工序的理解、机械加工过程的理解不重视,也影响了学生对各工种共性的认识及很好的掌握。

    2.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前的专门工艺课与生产实习课的安排是分别进行的,学生上理论课因为缺乏感性认识,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难以理解,这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率都很低。

    二.逐步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学生创新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1.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岗位具有不确定性,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计划,制订实习课的新标准,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即在实习过程中,第一学年实习由单一工种(车、钳、铣)向多工种发展,只要是学机械加工的:车工、钳工、铣工、电焊都要学会,全是实习的课程,第二年实习在老师指导由学生选择工种,进行专一工种技术的强化训练,增加综合性课题的训练和毕业前数控机床操作,把动手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并逐步向新工艺、新技术方向过渡,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新的培训课程结构。

    2.降低实习成本,实习效益“经营化”

    传统的机械加工实习花钱太多,消耗大,人所共知,称之为“纯消耗性”实习。面对有限的实习经费,实习效益“经营化”便成为当前机械加工实习教改的新思路之一。

    (一)围绕实习教学选择项目、组织生产。组织生产经营性实习,必须坚持以实习教学为主,生产项目必须符合实习教学内容。坚持有选择地接受生产任务。

    (二)以“老”养“新”,共同学习。生产经营性实习,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承担。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基本操作训练时,总要消耗原材料。可以让高年级的老学生多接些生产经营性项目,用来贴补低年级新生的消耗。既以“老”养“新”。

    (三)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实习效益经营化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在实践中,必须注意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克服脱离生产去教学和片面追求产值,忽视基本功训练,不讲教学效果的两种错误倾向。

    3.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市场引导教学”

    教师虽然在整个实习教学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但由于他们的知识和信息储量毕竟有限,我建议以下三条信息反馈渠道以改进教学:

    (一)学生实习课后的信息反馈。采取写实习报告、总结以及召开学生座谈会的方式,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此方式得到的是第一手资料,它可准确、及时的改进教学方法。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机械;课程体系;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82-0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是从生产一线和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机械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和开发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和教材不适应。目前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涉及的检测技术、机械维修、零件加工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严重限制了机械类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再之,目前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在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不能适应对中职生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

2.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依赖于固定的百分比——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不能客观、灵活、全面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开发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机械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具体教学环境及机械加工企业工作过程,将课程转化为五个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在“常用测量工具的知识和使用”中,要求学生掌握几何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器具基本技术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的分类,量块、游标尺、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机械比较仪的工作原理及项目报告填写和记录方法。在“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中,要求学生知道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标注方法和评定参数;能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掌握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加工、使用性能的影响的知识等等。改革方案还要求达到理论课内容与相应任务项目的紧密对应和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看实验、记结果”,转变“做实验、重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到工作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工作任务进行、任务分析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灵活运用,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力争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针对当前机械类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三、机械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数学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和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在教学管理中已明确要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需获得全国计算机操作者等级证书。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公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理论课的设置应以“适度和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基本技能模块。

3.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钳工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金工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热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机加工技能(车或铣)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车床(铣床)操作;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四、机械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践

将每门机械课程的实训分为认识性实训、验证实训、设计性实训三大模块,基础性实训构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实训教学时数为占总教学时数的65%,实训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化:实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置。

1.增难减易。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通过做机械装配、维修等基础性实训,掌握常用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例如:设计、组装、调试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2.鼓励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贯穿渗透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去。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训课教学要精讲多练,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教师则要重视兴趣激发、思路开发、方法引导、安全教育、作风培养等,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而实训方案的制定、具体实训操作,直到实训结果的处理和总结等,凡是能够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

4.开放教学。培养选拔责任心强、学习基础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尽快掌握训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规律、特点和方法,担任实训课“小教员”,从而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兴趣与特长,一方面,实训室对学生开放,不论自习、业余时间,学生愿到实训室做实训,搞小设计、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等,都要予以热情接待、指导,并提供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乃至社会课堂结合起来,组织课外参观见习、技术创新、实训课学习方法交流、创新成果评奖等活动,拓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校、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机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平.高职高专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新余高专学报,2009,(4).

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安全;认识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安全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第一环,安全认识实习尤为重要,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设置?可采取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研究与实践,主要依托学校的实验实训中心为基础,结合校外的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亲身体验和认识职业安全知识;通过认识实习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该要掌握哪些安全技能和安全管理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打下基础。本文重点对认识实习的内涵进行探讨,提出可行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安全认识实习教学目标

“安全认识实习”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课程,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及掌握必需的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认识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了解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的方法步骤。通过本实习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国家安全生产方针,认识相关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基本认识防灾基本手段,使学生了解安全技术管理设计和制订防灾专项技术措施方面的内容等。

二、安全认识实习内容

1. 安全讲座

(1)纪律安全教育书写规划。一是进行安全、纪律教育,做好认识实习的准备。二是针对相关企业的安全文化教育。三是要求学生讨论如何搞好认识实习,书写实习规划书,做到安全文明实习。

(2)职业安全讲座。学生要学习掌握的技能包括安全意识:健康意识、风险意识、防范意识、科学意识和守法意识的学习和提高;安全知识:生活安全、公共安全、职业卫生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现代社会中安全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技能,如报警 电话的正确拨打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公共场所遇险的正确逃生方法、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方法和技能。

2.校内安全实训室

(1)防火防爆实训室。认识防火防爆实训项目内容,了解和识别防火防爆实训设备名称。主要有可燃性检测仪、水平垂直燃烧仪、分析天平、爆发点测试仪、尘毒两用采样仪、防爆粉尘采样器、自燃点试验器、点火温度测试仪、闭口开口闪点试验器、指数氧测定仪等。

(2)安全检测实训室。认识安全检测实训项目内容,了解和识别安全检测实训设备名称。主要有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仪、噪声计、微电脑激光粉尘仪、黑球湿球温度计、红外二氧化碳分析仪等。

(3)安全人机工程实训室。认识安全人机工程实训项目内容,了解安全人机工程实训设备名称。主要有动觉方位辨别仪、脉冲声级计、知觉深度测试仪、瞬时记忆实验仪等。

(4)急救技术实训室。认识现场急救实训项目内容,了解相关急救设备仪器。主要有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CPR)、止血、创伤包扎、骨折临时固定和伤员搬运等。

(5)安全隐患排查实训室。认识安全隐患排查实训室项目内容,了解相关实训设备。主要是建筑工地、厂矿生产场所一些常见的隐患设置。

3.安全体验

认识安全体验馆体验项目内容,体验不同项目。主要有职业健康安全体验、电气安全体验、尘爆炸实验体验、通风除尘体验、机械制造安全体验、机械加工安全体验、汽车安全体验、心肺复苏急救体验、消防安全体验、信息安全体验、安全知识测试等。

4.走进企业

宜选择一个较近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毕业生经常去的生产企业,带领学生参观,认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流程、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等。

三、计划实施

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认识实习时间为一周,计30学时。认识实习地点尽量安排在教室以外,主要有安全实训室、安全体验馆以及和校外实训相关的企业厂房。

具w学时安排:纪律、安全教育、规划、职业安全讲座4学时。防火防爆实训室2学时。走进企业6学时。安全检测实训室、急救技术实训室4学时。安全人机工程实训室、安全隐患排查实训室2学时。安全体验:职业健康安全体验、电气安全体验、粉尘爆炸实验体验、通风除尘体验、机械制造安全体验、机械加工安全体验、汽车安全体验、心肺复苏急救体验、消防安全体验、信息安全体验、安全知识测试10学时。实习报告与答辩2学时。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以现场安全管理为依据,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设置若干个实习单元,每个实习单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

2.教学评价

建立过程考评与实习末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

素质考评: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操行表现进行考评。遵守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生产纪律等者,打分10分。

任务考评:由主讲教师考查学生学习完成单元任务的情况、实习记录考评,根据任务完成数量、质量打分,全部完成者计20分。

编写实习报告考评:由上课教师对 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考评,完成态度、认真程度、措施预案质量均通过者打分10分。

实习末考评:根据实习情况,选取相应实习单元,进行口述答辩或操作, 总分60分。题型有两种,为分析题、操作题。

3.实习考核要求

(1)所有实习学生必须遵照“安全第一”的规定,遵守安全规程与劳动纪律,特别是实习操作时更要注意自身安全。实习(或参观)时要做到“四勤”: 勤动腿(行),勤动手(记),勤动口(问),勤动脑(思考)。

(2)为了提高实习效果,便于写好实习体会,做好实习考核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根据实习的内容搜集、整理安全认识实习资料。

(3)实习过程中适当聘请有关企业人员进行现场讲解,提供指导。

(4)实习结束时,要对每位同学进行实习考核。并且每位同学要撰写与实习有关的不少于2000字实习报告。

五、 实习意义

第一,对安全认识实习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了解认识实习的内涵。

第二,给出明确的周计划,便于教学安排,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三,每项内容都与实际相符,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具体实施,方向明确。

第四,从认识的角度出发,内容简单,新生易于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加强练习与指导,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开发思路

以应用型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称为应用型本科,是高层次的技术能力培养的院校,它既不是普通的本科教育,也不是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的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它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要开发出合理的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体系。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现状

目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按照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模块进行设置,各个实践环节互相独立,缺乏系统协调的管理。实验课过多依赖于理论课,有些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实验项目大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校外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达到其真正实践的目的,使实践课流于形式。

2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机械制造行业,服务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培养具备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与开发、完成机械制造工艺编制、机床系统调试与改造、机械设备操作与维修等工作任务的能力,主要从事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与开发、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等工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开发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人才需求与预测的专业调研,按照“循岗设课”的原则,构建出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课的作用,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从专业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实验模块,实训模块,设计类模块,一体化教学课程,如图1所示。(1)实验模块。有些课程理论性很强,比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创新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做实验为主,根据专业和岗位需求对实验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打破传统实验模式,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开设拉、压、扭等实验项目,各种变形等实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主要安排一些公差测量项目实验,形状误差(圆度、直线度),位置误差(圆柱度、垂直度、平行度、跳动)等公差项目测量,提高学生对零件的测量能力,使学生毕业后,不需要培训就直接进入企业员工角色。机械设计基础安排一些动平衡、滑动轴承、螺栓连接、带传动、链传动等实验,熟练掌握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技巧。(2)一体化教学模块。有些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践比例占60%以上。如机械制图、CAD绘图、pro-e,CAD/CAM,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课程。机械制图、CAD绘图、pro-e、CAD/CAM等课程以减速器为载体,以减速器的设备的零件讲解绘图的基本知识,常用的国家标准,讲解绘制零件图的基本方法,零件的常用的表达方法。CAD绘图等绘图课程也以机器中常见的零件为实例,讲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的命令。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以企业常用的液压回路为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划分小组指定不同人员分别扮演车间技术人员,让学生搭接动力滑台液压系统、汽车启动机液压系统,液压压力机系统等常用的回路,通过回路的搭接,讲解各种元器件作用和用途,通过实例分析各种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是学生轻松地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理论知识和使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掌握基本知识,强化技能培养为重点,让学生在做典型项目的同时,能完成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任务,是学生能够体验到企业文化,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的设计开发,最终能够独立开发简单的PLC控制系统。(3)实训模块。实训模块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为常用加工设备和工具的使用,简单零件的加工,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加工操作,如钳工实习和车工实训,通过校内训练让学生了解机床的基本操作,维护和保养方法。建立和完善学校、企业双平台实践教学机制,形成学校、企业双管齐下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走访调研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完善、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验项目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4)设计模块。设计模块分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机械制图课程设计以齿轮油泵、台钳、球阀和千斤顶为模型,分组让学生拆装、测绘、绘制零件图、绘制装配图,并按国家标准标注尺寸,画出一套标准图纸。机械原理则以牛头刨床为载体,对其运动进行分析,设计出牛头刨床的运动机构。机械设计以圆柱直齿轮和圆柱斜齿轮为载体设计计算轴、齿轮、键等零件的尺寸,选择轴承、螺栓和联轴器等标准件,并按设计尺寸画出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和装配图,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设计的思路,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传统毕业设计由于学生受老师选题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局限,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有的同学为了凑字数堆砌大量文字,有的甚至互相抄袭,违背毕业设计的初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把毕业设计的理念和重要性参透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就能深刻理解毕业设计的作用,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能力进行选题。例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类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以数字化设计和制造为主,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选择机电设备改造或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题目,诸如:数控机床的设计或改造;工业机械手、机器人的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或改造等,去除虚拟课题,同时与企业建立毕业设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鼓励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设计的内容要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发展动态,运用的新技术。

3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实验和实训模块的考核实行单独考核,期末考试总成绩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态度、实际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理论、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期末通过学生抽签的方式检查学生做实验的能力。期末实验总成绩=平时实验40%+期末考试60%。一体化教学模块主要按项目或任务考核,按项目或任务的权重打分,然后综合评定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选一个综合的项目应该覆盖本课程的知识点,终期末考试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实训成绩根据平时学生的操作情况和实训作品的给出实训成绩,实训成绩=实训平时成绩50%+实训作品50%。设计的考核,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课程设计的作品给出合理的成绩,作为课程设计的总成绩。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看学生的选题特点,设计思路,检索文献的能力,答辩情况,给定一个毕业设计成绩。

4结论

通过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实践课程的开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能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作者:杨海如 陈国治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余宝,张晓东,方杰,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

[2]张继平,宋岩,张颖.适应部队岗位需求构建新的机械基础实践体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1):50-52.

第6篇

关键词:数控车床 中级工 考证通过率 对策

国家数控技术类相关职业工种的技能鉴定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训操作考试两部分。考生必须在这两个模块的考试中都合格才算通过鉴定考试,符合领取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在准备实训操作考试时,大部分考生针对现有题库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达到考试要求。由于该部分考试通过率一般比较高,所以笔者对此不再详细讨论。

目前,各鉴定机构多采用无纸化网上考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大多数学校将现有的复习资料、题目整理成册,发给学生,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复习,应对理论考试。随着行业的发展,理论考试题目的难度不断加大,并且定期更改题库内容。考生按原有的复习方式进行学习已经不能适应题库的新变化。在每次更新题库内容后的初次考试中,都会出现较大面积通过率低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结合考试大纲的内容,进行以下探讨。

一、题库更新后初次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分析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跟不上考试题库内容更新的速度。当前大多数学校数控车床类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人社部指导教材。其中的内容基本能满足学生实训操作的要求,但不符合经常变换的理论试题考核要求。例如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广数GSK980TD车床数控系统》因对实训操作的指导性强,被广泛使用,但目前单一地使用这类教材已不能满足数控车中级考证理论部分的考核要求。在最新的广州市技能鉴定数控车床中级证题库中,不单对机械加工基础知识提出考核要求,还对电工电子技术、液压和气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考核要求,这部分内容占约20%的比例。考核的知识内容范围越来越广,一两本专业书籍是难以应对考试的。正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与考试的内容不完全匹配,降低了通过率。

2.教学方式方法

(1)依赖题库。在题库更新之前,教师的教学过度依赖原有考试题库,收窄了学生学习的视野。

(2)教学观念落后。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方法死板,不会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动。教师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个别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3)缺乏系统教育。个别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没形成良好的对接关系,电类课程无法与机械加工类课程接轨形成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致使学生在理论考试中无法正确完成数控车床这一科目以外的试题。

3.学生

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学习特点是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在学习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计划不合理甚至缺失等。学生课后的学习时间往往也得不到很好的规划,学习内容缺乏合理安排,使他们无法信心百倍地应对理论考试。

二、提高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通过率的对策研究

数控车床中级工证书对机械加工类专业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试通过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

1.分析职业资格标准

任课教师应分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认真研读数控车床中级工要求,从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方面进行全面的剖析。从图样分析到工艺制定,从程序编制到加工操作,从机床操作到简单维护,教师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如何将技能点和知识点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学习项目或学习任务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还要把握好资格标准,以其为根据,开展教学内容的设计并实施,以应对理论考试题库的更新,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首先,会同专业骨干教师,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把握专业知识动态,运用“行动导向”的理念,重新设计出体现理论与操作一体化的《数控车床中级工证考试辅导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其次,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各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设计出体现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综合职业能力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具体学习任务名称见表1内容。

表1 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辅导学习任务名称列表

序号 学习任务名称 主要功能

学习任务1 光轴零件的车削加工 数控车床认识

学习任务2 阶梯轴零件的车削加工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

学习任务3 沟槽轴件的车削加工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

学习任务4 螺纹轴零件的车削加工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

学习任务5 圆弧曲面结构轴件的车削加工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

学习任务6 轴套零件的车削加工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

学习任务7 综合件的车削加工 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

在教学实施内容的设计方面,可参照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辅导课程第2个学习任务的授课内容。

学习任务2 阶梯轴零件的车削加工

(1)学习目标:

能读懂技术图样和信息源,编制加工工艺;

应用G00、G01、G90以及M、F、S、T等指令代码编写出合理加工程序;

能使用机床自身刀具路径模拟功能,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能正确选择、安装刀具;

能在数控车床上设置工作零偏;

能在程序运行中进行单段模式与自动模式的切换;

操作数控车床,加工出图样要求的零件;

根据检测结果,填写质量报告单,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能修正加工工艺过程;

编写小组工作过程的总结报告。

(2)学习内容:

零件图样分析;

工量夹具的确定;

加工流程确定;

技术文件的填写(零件图工艺信息分析卡、程序清单、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卡);

数控程序结构认识(程序结构三部分);

G00、G01、G90功能以及M功能指令;

加工程序编写(M、F、S、T代码);

在机床上进行刀具路径模拟,检验程序;

在机床上的程序编辑(程序号检索、字的插入、修改、删除等);

程序录入与调试;

工件零偏的设置(试切对刀、单步进给控制、MDI模式、G50);

零件加工(单段、自动运行模式);

质量检验与反馈。

3.师生制订教学计划

合理的学科教学计划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制订和实施的。教师在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辅导课程开始之初,便要公布本门课程教学计划的初稿,并主导计划的讨论、调整,最终师生共同商量定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在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完成个人的体现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段、学习地点的学科学习计划。学生因参与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又制订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所以十分清楚学习任务的重点,这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4.解决学习中的关键问题

要高效地进行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辅导,提高证书通过率,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交叉科学知识复习问题。目前理论考核的内容不单针对数控车床操作的知识,还对电工电子、液压气压、钳工工艺等交叉学科的知识进行考核。任课教师需要联合相关学科教师,尽量结合数控车床工种相关知识,编撰出该类知识的复习资料,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学生复习资料缺乏的问题。

(2)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职业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而动手能力较强,教师若能将考试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实训操作过程进行讲解,则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手工编程的指令知识、工件装夹过程所涉及的“六点定位”等相关知识,必须结合实训操作,才能方便学生理解。

(3)解决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问题。针对班级中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进行知识的统一讲解,而对于个别因基础较弱无法在课堂上完全掌握知识的学生,教师需要再进行集中辅导,直到这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为止。

5.定期进行模拟测试

在制订了合理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在教学实施的后期,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定期的理论知识网上模拟测试。在测试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考试时间的把控、考试答题习惯、考试读题细致程度、无纸化网上考试环境的适应、考试“失分重灾区”等问题,都会在多次模拟考试中出现,在每一次模拟考总结之后得到改进。并且通过模拟考试,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当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由此调整教学进度或教学策略,决定模拟测试的频率。这也可作为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的依据。

三、小结

我们针对数控车床中级工考证中理论考试通过率低的现象进行分析,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出发,从考试题库动态变化的角度进行考虑,设计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内容,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解决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定期进行模拟考试训练,使学生轻松应对理论无纸化考试,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经过实践,取得了实效。2013年6月,笔者所任教的11数控高职3班24名学生报考数控车床中级工证书考试,最终全部通过考试。

参考文献:

[1]刘安民,孔宪华.基于数控车加工仿真考试中的操作技巧[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3).

[2]何平.网上考试方式在数控技能鉴定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3]陈海丽.中职数控专业考试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1(5).

[4]程豪华.论数控加工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J].职业,2013(33).

[5]程豪华.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第7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14501

1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研究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技术的一门学科,内容涵盖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工艺规程设计等,是多门课程的精炼与组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为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的目的打下基础。

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点多,范围广,信息量大,综合要求高。学生又缺少相关的工程实践背景,普遍反映内容庞杂,难以抓住重点;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吸收。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提高其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课程的教学经验,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2教学方法探讨

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其应有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必须探索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1设置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听课,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例如:讲授工件定位误差分析计算的时候,提问一批工件在夹具上定好位后,加工后是不是可以得到全部合格的零件?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再次设问如何通过定位误差判断夹具是否能保证加工精度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学生能够和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大大改善。

2.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庞杂,很多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加板书的教学模式难以将知识讲授得清楚明白,虽然教材中刊出了大量的图片,但由于受清晰度、幅面的影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可视的优势,把文字、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许多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生动化和形象化。例如讲授不同机械加工方法的时候,可以播放录制的各种机床的现场加工视频;讲解工件的装夹方法时,播放不同装夹方法的视频,变原来枯燥的文字教学内容为更加直观的视频,使教学内容“动”了起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了解不同加工方法的加工特点,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有效的结合到了一起,使学生犹如身临讲过现场,实现了课堂教学现场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避免过分依赖课件,这样会带来教学节奏快,教学内容过多,内容冗繁,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传统的板书,调节讲课进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同时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意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详略分配得当。

2.3加强实践环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教学内容实践性强,课程实验、实习和实训是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生产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安阳鑫盛机床厂、安阳轻工机械厂、安阳第二机床厂、安阳轻工机械厂现场参加实习,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现场教学。通过观察各种机床对不同零部件的加工,零部件安装、整机调试,使学生的对所学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感官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校设有工程训练中心,中心有普通车床车间、数控车间和热处理车间,在理论课老师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可以组织安排学

生到中心进行实训。比如在学习完工件的工艺规程制定理论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某个工件的工艺规程,然后按照自己编制的工艺规程进行加工,通过实践来检验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实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范围广,信息量大、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优化教学方案,从而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昌娟,高保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8):7071.

[2]郗长青,耿素花,林红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探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2,(12):188190.

第8篇

实习期间,通过学习车工、锻工。我们做出了自己设计的工艺品,铣工、车工、刨工的实习每人都能按照图纸要求做出一个工件;最辛苦的要数车工和钳工,车工的危险性最高,在一天中同学们先要掌握开车床的要领,然后按照图纸要求车出锤子柄。所有工种中,钳工是最费体力的,通过锉刀、钢锯等工具,手工将一个铁块磨成六角螺母,再经过打孔、攻螺纹等步骤最终做成一个精美的螺母。一个下午下来虽然很多同学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浑身酸痛,但是看到自己平生第一次在工厂中做出的成品,大家都喜不自禁,感到很有成就感。这次金工实习给我的体会是:

①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② 在工程材料主要成形加工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上,具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

③ 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④ 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金工实习对我们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综合训练的作用,使我们不但要掌握各工种的应知应会要求,还要建立起较完整的系统概念,既要要求我们学习各工种的基本工艺知识、了解设备原理和工作过程,又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并具有运用所学工艺知识,初步分析解决简单工艺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中,学校将各工种的实习内容如:结合制作榔头,将下料、车工、铣工、钳工、刨工、铸造、锻压、焊接等串联起来,使我们对机械产品的各个加工环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我们了解了各工种的先后顺序和作用。

⑤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我们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制订了学生实习守则,同时加强对填写实习报告、清理机床场地、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⑥ 实训中心教师将我们加工产品的打分标准公布给我们,使我们对自己的产品的得分有明确认识,对于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观念有一定作用。对我们的金工实习成绩,实行综合考评制度,实行平时成绩+产品质量成绩+综合考试成绩=总成绩,使我们能认真对待每个工种和每个实习环节。

在各个工种的实习中,都安排了一定灵活时间和实习内容,使得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有了发挥的余地。

在实习期间我有很深的感触,很感谢学校能给我们提供这个实习的机会,让我们提前体验到学工科的不易,获得了课堂里边得不到也想不到的知识,也许将来不会走上这个岗位,但是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感受却是终生难忘。虽然脏点累点,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有了收获、也有了成果。

我认为在数铣和数线这些科技含量相当高的实习项目中,应多分配点时间,让我们能够真正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乐趣。

在焊接方面我觉得应该引进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虽然不一定就买来这些设备,但我觉得应该传授一些,以便让我们能知道自己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另外,我觉得我校的金工实习课应该再减少一些讲解时间,增加一些动手时间。还可以将一些理论搬到学生动手操作时间时讲解,这样更有利于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9篇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于克强(1978-),男,黑龙江海林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雷军乐(1982-),女,壮族,广西南宁人,黑龙江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zJ20120208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64-02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机械学科的飞速发展,要求机械专业人才不但机械基础理论知识扎实,而且实践能力要强,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所以在高校对机械类专业进行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作用与特点

1.实践教学的作用

通过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深刻认识所学的课程内容,能够了解和使用工程中相关工具、机械设备,熟悉实验内容、技术要领和基本方法,如金相组织观察、材料力学性能、动平衡实验等。再如通过生产实习,可使学生了解生产和工艺过程,熟悉生产环境,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方法、机械结构设计与创新方法、机械制图的技能与方法及编写技术文件方法和技能等。[2]

2.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工艺性和工程性两方面。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涉及很多复杂的工艺设备和高新技术,这要求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这些工艺和技术,如模具设计和制造方面加工类型包括:模具成形表面的机械加工、特种加工和专门加工、光整加工、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分析等,同时涉及大量的工艺生产设备,如注塑成型机、各种刨床和铣床、各种锻压设备等。在工艺性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制定每道工序所涉及的热处理方法和工序的顺序等。在工程性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即要求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要有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并且要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工程应用能力是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生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3]

二、构建高校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现状

(1)目前高校的实验大多数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开设的,与理论教学同步,在授课计划范围内完成,通常有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实验的过程往往是学生仿照教师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来进行。因此教学实验的核心主要是实验教师,教师在前面操作而学生在旁观摩,学生按教师预先设定好的实验步骤进行,被动地接受实验方案,丧失了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的结果,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目前校内实习通常受到学生的认识程度、实习时间、实习的地点及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未能充分进行分析、学习和动手操作,这就限制了与实际接轨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实验报告抄袭的现象难以禁止,缺乏完善的管理约束机制。

(3)校外实习受生产单位的实际因素影响,企业大都不愿让学生进入生产车间,更不愿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教学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的监控,实践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4)课程设计是学生自己动手根据已经学过的课程进行零部件甚至系统的设计,但是通常由于学生的实战经验很少,许多情况下参考上一届或者前几届学生的资料,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难以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机械设计、初步科研和创新等五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教学、科研、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的本科毕业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题目陈旧、设计内容脱离工程实际;不了解项目研究的总体过程;缺乏完整的工程概念等。

(5)目前,学校受到连续扩招的影响,学生数量上升很快,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在原有教学体系下,课堂实验出现“堵车”现象,没办法在计划时间满足众多学生做实验。此外,一些国内的大型企业都无法满足大量学生长时间在企业实习,使原有的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也都遇到了很大困难。因此,应基于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从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验内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入手,构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2.高校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设计

高校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环节、校内实习环节、校外实习环节及设计能力培养环节等各种教学活动,如图1所示。

(1)为了改变其被动性和盲目性,实验部分分两步走。一是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实验内容的理论知识,并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要进行的实验进行虚拟演示,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做到提前了解,对实验目的做到提前掌握。二是在实验室首先学生要先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目标,独立自主、有创造性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与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例如发动机拆装实验中汽油机化油器式燃料供给系零件构造观察与检查调整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油箱、汽油滤清器、输油泵、化油器的构造及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进行虚拟实验演示,让学生先了解汽油机化油器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掌握内容可观察汽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燃油供给路线、汽油机油箱的构造,分析其结构特点、拆装膜片式输油泵,分析其构造特点及工作原理、拆装单腔及双腔化油器等方面的实验内容。

(2)校内实习环节在提高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由原来的走马观花的参观变为与学生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动手操作实习。笔者所在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同时也为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于2006年初成立了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安排了能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习环节,如和机械设计相关的减速器拆装实习,汽车和摩托车发动机拆装实习等,通过工具的使用、实物观察、工作原理分析,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立足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会实践、懂设计、精操作,有系统概念和工程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最后的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并且学校在机械专业实训教学中辅以相应的各种实践竞赛,将较好的实训作品予以集中展出。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二维与三维CAD绘图竞赛、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以及慧鱼大赛,对取得较好名次的学生给予表彰,并将较好的作品集中展示。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很好。

(3)校外实习环节由原来单一到企业参观实习改为校企对接,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并由企业负责培训,这样学生不仅了解机器的一些工作原理、测量工具的使用,还加强了数控技术、软件编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并在技术工人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参与加工生产过程,这样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将来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4)设计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种方式来实现。学校将课程设计与大学生校内科研立项相结合,主要是让学生用和课程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科研立项,这样既有课题的来源依据,又有项目的经费保障。既避免了学生之间的内容重复,又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这种改革极大地活跃了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锻炼了学生观察、思考、自学、动手操作和创新等综合能力。机械专业的毕业设计则和指导教师的课题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去,发挥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既避免了选题的重复性,又可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校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决定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会能否解决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或者前沿的科学研究课题。从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改革的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谢世坤,易荣喜,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6):98-100.

[2]李呈英.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4-36.

第10篇

鉴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诸多弊端,在各个职业领域开发模块实训、生产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模块实训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传统课堂教学的技能培训模式,它集理论教学与岗位操作标准模拟训练、电化教学于一体,收到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职业技能―岗位操作标准是详细规范岗位工人操作行为的准则,它以三大规程为依据,将其与岗位有直接联系的重要的部分加上岗位责任制中关于管理要求,综合提炼(优化、统一、协调)升华为岗位实训操作标准。其特点如下:

(1)应根据所设专业和企业需求制定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模块教材。

(2)使每个学生服从实训计划总目标,形成全员的目标管理系统。

(3)每个实训的模块之间互相衔接形成有机联系,保证整个实训管理过程协调。

(4)用数据说话,逐步实现定量化,便于监督、考核和信息反馈。

(5)具有先进性、合理性、灵活性,实用性。

模块技能单元的核心就是标准化操作,教学用于实践,立竿见影,其实质就是解决不同专业岗位应知、应会问题,模块实训前教师与学生知道干什么?如何干?何处干?什么时候干?干到什么程度?是技能单元模块实训教学的主线,因此用模块职业技能模拟岗位操作标准实训是可行的,合理的。

实训是模块教学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它是模块开展工作的最直接的目的,也是检验模块教材开发质量和衡量模块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模块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在这三个中心之中,实训基地是实施模块培训的基础,我校以国家、省、市等有关职业标准为依据,把实训基地作为实施模块实训的中心工作来抓,并配套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模块学习教材,在取得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将在我校机械、数控、电子电工、计算机等专业全面组织实施模块实训教学。

我校在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和2007―2008第二学期共两个学期有选择地开始了试点工作。如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对06级数控(1)、(2)两个实验班级实施了模块式实训教学,将原有的传统教学实习方法调整为目标驱动式的模块实训。具体做法是:(1)组织上落实。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专、兼职双师型模块实训教师。(2)开发模块实训教材。由相关的双师型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将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机械基础,机械制造等课程融为一体,针对所设专业和企业岗位操作标准编写成校本模块实训教材。(3)实验班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深入机械加工、数控加工、钳工、电子电工装配进行跟踪写实。针对课程改革实验班的学生的实训标准逐条跟踪与普通班对比分析,完成实习研究报告。

以往的传统实习,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实习的,教师和学生很少考虑短期目标,教师没压力,学生没动力,相对都比较轻松。而实行模块式培训,首先要组织双师型教师,根据驱动目标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更加科学、规范的、更加与生产实际(企业生产)相贴近的一个小目标跟着最终完成一个大目标的模块实训教学法,也就是实施计划的一大部分。06级数控(1)、(2)两个实验班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我校实训条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与企业市场紧贴,实训中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条件和国家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实训技能标准,定出不同层次的实施计划,使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根据个人及市场的需要拿到初、中级工,高级工甚至技师等级认证证书。这种目标驱动式模块教学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锻炼和提高了我校的教师队伍,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院06级数控班一班学生36人被富士康集团录用,录用学生满意,其中首批就抽14人送到山西太原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强化培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实验班与普通班通过两个学期跟踪对比,成绩显著。

通过模块实训教学实践我认为用模块实训教材进行操作技能实训,是缩短教育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突破,只要坚持科学的利用、精心的组织、合理的开发、有计划按步骤的推广,更注重克服实训中可能出现的难题就能充分地体现出模块操作技能实训的科学性、责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见效快的特点,彻底扭转传统技能培训上“轻技能,重理论;轻能力,重学历;轻实践,重教学”的倾向,以及教育与经济、育人与用人两脱节的问题。

第11篇

钳工毕业实习报告总结一 为期两周的钳工实训结束了,在实训期间虽然很累,但我们很快乐,因为我们在学到了很多很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虽然实训期只有短短的两周,在我们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它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它是很难忘记的,毕竟是一次真正的体验社会、体验生活。

要进行钳工实训,安全问题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通过师傅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实训中同学们易犯的危险的操作动作。比如在车间里打闹嬉戏,不经师傅的许可便私自操作机床,以及操作时方法、姿势不正确,等等。一个无意的动作或是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机械事故甚至人身安全事故。通过这次钳工实训,我了解了金属加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主要学习了以下几方面的知识:金属加工基本工种包括钳工、车工、铸焊工等的操作。

第一:辛苦的钳工

在钳工实训中,我们知道了钳工的主要内容为刮研、钻孔、攻套丝、锯割、锉削、装配、划线;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首先要正确的握锉刀,锉削平面时保持锉刀的平直运动是锉削的关键,锉削力有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两种。锉刀推进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手压力大则后小,锉刀推到中间位置时,两手压力相同,继续推进锉刀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压力加大。锉刀返回时不施加压力。这样我们锉削也就比较简单了。同时我也知道了钳工的安全技术为: 1,钳台要放在便于工作和光线适宜的地方;钻床和砂轮一般应放在场地的边缘,以保证安全。2,使用机床、工具(如钻床、砂轮、手电钻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损坏不得使用,需要修好再用。3,台虎钳夹持工具时,不得用锤子锤击台虎手柄或钢管施加夹紧力。

接着便是刮削、研磨、钻孔、扩孔、攻螺纹等。虽然不是很标准,但却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是我们两天来奋斗的结果

钳工的实训说实话是很枯燥的,可能干一个上午却都是在反反复复着一个动作,还要有力气,还要做到位,那就是手握锉刀在工件上来来回回的锉,锉到中午时,整个人的手都酸疼酸疼的,腿也站的有一些僵直了,然而每每累时,却能看见老师在一旁指导,并且亲自示范,他也是满头的汗水,气喘呼呼的,看到这每每给我以动力。几天之后,看着自己的加工成果,我们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指导我们的老师了。

第二:轻松的车工

车工不是由数控来完成的,它要求较高的手工操作能力。首先老师叫我们边看书边看车床熟悉车床的各个组成部分,车床主要由变速箱、主轴箱、挂轮箱、进给箱、溜板箱、刀架、尾座、床身、丝杠、光杠和操纵杆组成。车床是通过各个手柄来进行操作的,老师又向我们讲解了各个手柄的作用,然后就让我们加工一个主轴两个小轮和两个大轮。老师先初步示范了一下操作方法,并加工了一部分,然后就让我们开始加工。车床加工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选择正确的刀,一开始我们要车个锉刀把。这对我们这种从来没有使用过车床的人来说,真是个考验。

不停的转动横向和纵向的控制手柄,小心翼翼的加工,搞了整整一个下午,自以为差不多的时候,准备在加以最后一刀,却操之过急,把圆弧的直径车小了!我痛心不已,惨啊!最难受的是站了一整天,小腿都疼起来.但当把车好的零件交给老师时那种成功的喜悦使我忘记了站得发疼得小腿.这种成功的喜悦只有通过亲身参加实训才能感受得到.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理论学习,不止一次的被告知理论知识与实践是有差距的,但我们一直没有把这句话当真,也没有机会来验证这句话的实际差距到底有多少。钳工实训给了我们一次实际掌握知识的机会,离开了课堂严谨的环境,我们感受到了车间中的气氛。同学们眼中好学的目光,与指导教师认真、耐心的操作,构成了车间中常见的风景。久在课堂中的我们感受到了动手能力重要性,只凭着脑子的思考、捉摸是不能完成实际的工作的,只有在拥有科学知识体系的同时,熟练掌握实际能力,包括机械的操作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把知识灵活、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钳工实训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里是另外一种学习课堂。通过我们动手,对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与质疑。这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正好相反。这两种学习方法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能填补其中的空白,弥补其中一种的一些盲点。通过钳工实训,整体感觉实际生产方式还是相对落后,书本中介绍的先进设备我们还是无法实际操作,实训中的设备往往以劳动强度大为主要特征,科技含量较低,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第三:危险的焊工

在电焊实训中,我们了解了电焊的实质,电焊机的组成与焊条的构成;学会了选用焊条的种类和如何操作电焊机。这次为期数天的电焊是我们参与实践活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定的动手操作实践,掌握了某些技能,在这数天的实训中我对电焊的焊接操作等电焊常识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深刻体会。学到了很多在课堂没学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一、实训目的 1. 了解常见的焊接方法,所用的设备、材料、工艺及应用实例。 2.了解常见的焊接缺陷和焊接变形。 3.了解电焊的基本原理,焊接过程,金属焊接的条件及电焊应用。 4.了解电焊的安全技术。 5.初步掌握电焊的应用范围。

总而言之,虽然在十天的实训中,我们所学到的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只是皮毛的皮毛,但是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我们所学到的都是基本的基本,而技术人员也是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而来的。最值得高兴的是没有同学在这些具有不同程度危险的实训工种中受伤,反而在实训中不时会出现一些甜甜的笑,这是和同学们的认真与用心分不开。钳工实训让久在课堂的我切身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工人的苦与乐,同时检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钳工实训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世间无难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钳工毕业实习报告总结二 我们在旧校区实训中心进行了为期2周的金工实习。期间,我们接触了钳工、焊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技术教程。每个星期,大家都要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并在几天的实习时间里,完成从对各项工种的一无所知到制作出一两件成品的过程。在老师们耐心细致地讲授和在我们的积极的配合下,我们没有发生一例伤害事故,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实习要求,圆满地完成了2周的实习。

实习期间,通过学习钳工和焊工,我们做出了自己的工艺品。最辛苦的要数钳工,钳工是最费体力的。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零件的加工、装配和修理等工作。与机械加工相比,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但是可以完成机械加工不便加工或难以完成的工作,同时设备简单,故在机械制造和修配工作中,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种。在钳工实习中,我们知道了钳工的主要内容为:钻孔、攻丝、套丝、锯割、锉削,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了解钳工在机器制造和设备维修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钳工工厂设备较为简单,因为多数都是人工体力劳动。在这一天内,为了让我们熟悉钳工基本的工作操作以及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与意志,我们要做一枚36mm的螺帽。从据断铁板到锉磨平行平面,从打孔到拧螺纹,件件不是轻松的活。单看老师演示时,我们都已经目瞪口呆,可能吗,莫非要上演铁杵磨成针的现代版?

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也没多说什么,就是介绍了一下台虎钳,锉刀和锯的使用方法,然后就叫我们用铁板为材料加工一个直径为36mm的螺帽,要把螺帽的六个侧面用锉刀挫平,当然还要钻孔,最后还要做六个倒角。听完我的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要做多久才可以把一段铁板加工成螺帽啊!首先是用手锯把铁板据下直径长的一段,据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行,用右手握柄左手扶弓,推力和压力的大小主要由右手掌握,注意左手的压力不要太大,站立的姿势是身体正前方与台虎钳中心线成大约45度角,右脚与台虎钳中心线成75度角,左脚与台虎钳中心线成30度角。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既省力又提高效率。然后再用划规等画出螺帽的大小,最后还要把画出的螺帽据成型。据完后接着就是挫六个侧面,把坑坑洼洼的侧面挫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行,关键就是要使锉刀的运动保持水平,这要靠在挫削过程中逐渐调整两手的压力才能达到。在挫削的过程中,还要不时的用角尺来检验是否已经挫平。挫完后,接着挫另几个侧面,干了三个多小时,总算把六个面马马虎虎的加工出来了。接下来的就是打孔、攻螺丝了,这同样不是轻松的活啊!每一样都得小心翼翼的按照步骤做,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呐!几天下来虽然很多同学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浑身酸痛,但是看到自己平生第一次在工厂中做出的成品,大家都喜不自禁,感到很有成就感。

实习心得:

①这次实习让我们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金工实习对我们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综合训练的作用,使我们不但要求我们学习各工种的基本工艺知识、了解设备原理和工作过程,还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并具有运用所学工艺知识,初步分析解决简单工艺问题的能力。

③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我们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制订了学生实习守则,同时加强对填写实习报告、清理工作场地、遵守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④实训中心教师将我们加工产品的打分标准公布给我们,使我们对自己的产品的得分有明确认识,对于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观念有一定作用。对我们的金工实习成绩,实行综合考评制度,实行平时成绩+产品质量成绩+综合考试成绩=总成绩,使我们能认真对待每个工种和每个实习环节。

⑤在实习期间我有很深的感触,很感谢学校能给我们提供这个实习的机会,让我们提前体验到学工科的不易,获得了课堂里边得不到也想不到的知识,也许将来不会走上这个岗位,但是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感受却是终生难忘。虽然脏点累点,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有了收获、也有了成果。2周的金工实习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项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时自勉,有所收获,使这次实习达到了它的真正目的。

钳工毕业实习报告总结三 光阴似剑,转眼间, 两周的实习就这样结束了,至于我总体的感觉只能用八个字来概括虽然辛苦,但很充实。在这两周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工人们的辛苦和伟大,钳工实习是我们机电学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许我们以后不会真正的从事工业生产,但这两周给我留下的宝贵经验是永远难以忘怀的,并将作为我可以受用终生的财富。

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时间好漫长呢,两个周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熬过这实习的日子。可是,转眼间,最后一个周已经来到了,最后一天即将向我们招手,不知怎么的,原来一直盼望的最后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突然对实习产生一种强烈的难以割舍的情愫,真的不愿和你分开钳工实习,你让我们在快乐中获取无尽的知识。

在实习期间我有很深的感触,很感谢学校能给我们提供这个实习的机会,让我们提前体验到学工科的不易,获得了课堂里边得不到也想不到的知识,也许将来不会走上这个岗位,但是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感受却是终生难忘。虽然脏点累点,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有了收获、也有了成果。

刚开去的时候,看到那里环境那么恶劣,觉得自己来错了地方,很不满,也没心思跟着师傅学,心里想着自己是堂堂大学生还赶这样的又脏又累的活,那不是白读了大学吗?一次次的这样想,被老师发觉了,最后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和一些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的师傅的谈心,才真的明白了。哪些有成就的人和有深厚技术的人不是经过长期不断的辛苦的工作劳动才变得那样啊。所以刚开始工作时,不要总看工作好不好,而是要脚踏实地去认真学习工作经验和技术技能,这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

两周看似漫长,其实也很短暂。其间有休息时师生共同的开怀大笑,也有工作时严肃的面孔。每天的五个小时很快的就过去了。直到下班时才感觉到累,但内心却充实了许多。虽然每天只有五个小时,但它让我感受到了工作的氛围,工作环境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受。

每一天,大家都要学习新的技术,并在5小时的实习时间里,完成从对各项工种的一无所知到制作出一件成品的过程。在老师们耐心细致地讲解和在我们的积极的配合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实习要求,圆满地完成了两周的实训。实训期间,通过学习钳工。我们做出了自己设计的工艺品。钳工是最费体力的,通过锉刀、钢锯等工具,手工将一个铁块磨成所要求的形状,再经过打孔、攻螺纹等步骤最终做成一个工件。一个下午下来虽然很多同学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浑身酸痛,但是看到自己平生第一次在工厂中做出的成品,大家都喜不自禁,感到很有成就感。这次实训给我的体会是:第一,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 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第三,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老师对我们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同时加强对填写实习报告、清理工作台、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实训老师将我们加工产品的打分标准公布给我们,使我们对自己的产品的得分有明确认识,对于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观念有一定作用。对我们的钳工实训成绩,实行逐个考察的办法,使我们能认真对待每个工种和每个实习环节。

我觉得每一次的实训对我自己来说非常有意义,非常实在.它们给我的大学生活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让我更贴近技术工人的生活,让我增长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一年后我们就业的时候,就业单位不会像老师一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把要做的工作告诉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像钳工,它看似简单的锉和磨,都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反复实践,失败了就从头再来,培养了我们一种挫折感等等。两周的实训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项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时自勉,有所收获,使这次实训达到了他的真正目的。

总而言之,虽然在十几天的实习中,我们所学到的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只是皮毛的皮毛,但是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我们所学到的都是基本的基本,而技术人员也是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而来的。

第1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全方位实施,互联网+、智慧中国、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全面崛起,我国机械行业大刀阔斧地转型升级。传统机械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制造方面转变,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也对培养一批机械化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指出,“要创新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人才的机制”。据此,高校要统筹谋划、整体设计,加强专业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具体项目的对接合作,深化合作内涵,全面推进专业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育人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全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实的机械化应用型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一、校企合作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2017年,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同年,国家办公厅又出台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上述两个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地推动了新时期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组合拳”的积极实施,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1]。针对校企合作的模式的优越性,可将其特征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是理论+实践。受多种因素的掣肘,绝大多数高校都缺乏完善的合作课程体系,引入校企合作模式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引导学生在完善的实训课程中锻炼技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实现产教互补。立足于企业层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为企业引入更多经过实训的技术人才,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理论+实践”课程模式的价值意义;对于学校层面来说,原学校内部的实训课程始终与企业岗位实践工作存在差距,导致机械类学生无法理解传统实训类课程中与机械类有关的工作流程和模式。然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可以有效地打破这种弊端,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适应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第二是实习+就业。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提前试用员工有助于加深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学生实习有助于为企业储备大量的人力资源,吸引人才。相应的企业岗位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提前适应工作环境,降低今后求职难度。二者相互促进、相互需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正本清源精准对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要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固本培元,深刻地认识培养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和必须要性,瞄准机械类人才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精准对接。深入到属地目标合作企业对接洽谈,进一步了解企业需求,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沟通,磋商合作内容,签订合作协议,走“双元”育人的路子。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机械类人才培养规划需要从企业端发力,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导师制,以企业技术为主导聘请技术工匠进入校园,形成专业化的导师培养机制[2]。同时,要通过企业技术工匠将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等品质传递进来,为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态度。另外,应科学地制定学校、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执行机械类专业教育的项目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实际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从学校层面看,尤其是针对毕业生应形成专业培养要求,与企业岗位核心工作任务的职业要求相吻合,并加强专业化培养力度,构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契合的对应矩阵;从企业层面看,需要重点强调岗位需要和生产过程,强化能力要求、知识点与教学模式,并以课程大纲为基础注重各个课程模式的配合,使学生更直观、更高效、更全面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总体而言,校企合作的根本在于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从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意识上培养,建立协同诊断、评估、监控等多维度评价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高校可以利用企业丰富实践资源,实施项目教学模式,结合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以项目为引导,将机械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根据岗位典型和专业工作流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根据项目的目标和内容,进一步梳理和细化,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的培养指标,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用鲜活、真实的项目,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项目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而真正地做到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2.立足送出去请进来,革新合作培育方法

为打造培养机械类应用人才的引擎,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要打破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弊端,依托“送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高校采用“送出去”的方式,进一步丰富机械类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计实训计划,每学期选派3-4名骨干教师,深入到基层中,落地制造业企业脱产挂职锻炼[3]。为解决其后顾之忧,高校需参考机械制造工程相关待遇,礼遇骨干教师,使其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机械化工程项目、生产管理、研发项目中,与企业优秀员工一起商讨,解决机械技术难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在这过程中还可以开展见习和实践课,依托这些课程,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打破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深入到企业中,参与各种新产品、机械制造工艺、新材料等制造、研发过程,了解其属性,进而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重视“请进来”创新合作模式的应用,针对机械企业人才引进的需求,以及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应重点加强高技术教学人才的引进,为学生拓宽视野和眼界,充分了解和掌握市场人才需求和竞争动态,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同时,借助创新的教学实践指导环节,突出工程导向性和工程意识,把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紧密融合,提高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适应性和转化能力。另外,利用聘请企业知名专家或相关专业人士定期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帮助机械专业学生掌握产业最前沿信息,了解未来发展趋势与动态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精炼,为学校、企业和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路径,让学生“真刀真枪”地体验实训课程,构建更加专业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育范式。

3.引企入校建设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实效

随着“中国制造”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国机械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导致传统的机械类专业培养模式和相关实验室设备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此形势下,高校要把舵定向,统筹谋划,建设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同时,高校还要探索建设产教融合工程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企业的优质资源,依托“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地共建”等途径,构建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训基地,将各种机械化研教元素融为一体。例如,可重构、高柔性、可适应规划等,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和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实验例程和典型应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入机械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有效地融入实习教学、实验当中,通过这样的举措,以此达到培养机械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我们以智能机械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例,学校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挥二者优势,建设校企共建基地,将机械生产管理、机器人、数控加工等技术融会贯通、因地制宜地融入都实习教学中或是相关实验中,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方式,最大化地满足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模式。在这过程中,还要推进面向企业岗位的任务是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科技链、产业链深度跨界融合。从学校层面来说,可以基于现有机床实训基础,结合各种典型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借助企业数控加工、MES生产管理、RFID射频识别、机器人、立体仓库等技术,在学校内构建智能制造生产线,通过这样的方式重现工业场景。通过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多元主体共育,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引擎,还为企业培养“准员工”和“创业者”。

三、结语

实践性强是机械类专业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高校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在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办学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机械类专业要聚焦校企合作的特征“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合作目标,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多元信息共享,多维度地进行科教协同育人,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谷巧文,马慧慧,宋海亿,等.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文学少年,2019(2):1.

[2]张玥,石丽雯,刘民杰.基于多资源融合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303(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