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

时间:2022-10-26 19:2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科技成果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

第1篇

八十年代以来,吉林省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全国1/25的耕地,为全国提供1/10的商品粮,1/5的专储粮和1/2的玉米出口量,粮食生产10年跨跃了3个台阶。吉林省的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坚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

1、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第2篇

农业科技只有为农业生产实践服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抓住创新成果的适用性、推广方式的有效性和技术应用的主动性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把科技人员引入生产第一线,把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第一线,为现代农业提供持久强大的发展动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多出农业生产真正实用、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自主创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面向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不断推动科研单位与成果应用主体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促进农业科技上中下游的紧密对接,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使科研课题切实来源于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集中力量创造出更多有用的科技成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又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科技成果就难以更好地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就难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必须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吸纳能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理解、掌握、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民队伍结构急剧变化,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显得更为紧迫。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接纳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应心系农民,强化服务意识,带头深入农村,切实解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要树立贴近生产、贴近农民的良好风气,在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方面,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力戒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多办实事。

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问题;建议;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19-03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生产力水平上也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80 %左右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近几年有了很大提升,约为52 %,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约30个百分点[1]。而要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除应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更加严重。以甘肃省为例,农业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约占48 %[2]左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约为20 %~30 %,真正成效显著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不到5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但低于全国水平,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农技推广机构,电视、广播等媒体、农民专业科技协会、科技特派员及农业高新科技园区为主要路径,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

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科研管理集权化特点,使管理层次混乱、职责不清[4]。很多情况下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工作时经常会受到高一层次的行政干预和指导,并且农业科研机构布局的趋同性和重叠度都比较高,如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农业行政部门都有自己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从中央到省、地、市层层设立院、所,不但浪费严重,并且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推广等之方面也无明确的区分层次,“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科研机构分布格局,使整体农业科研体系形成板块结构,既缺乏分工协作机制,又难以使科研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布局,最终导致科研项目和经费的认为垄断现象严重,科研要素无法合理流动,科研院所在科研工作上偏重的是上项目、报成果,科研人员潜意识地看重开鉴定会、写论文,讲究的是成果评定的档次和学术价值,很少关心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此同时,很多科研院所中技术职务与工资收入、分房等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而技术职务晋升的标准也以论著、鉴定成果、获奖的多少为主,很多科研活动主要在国家经费支持下的学术因子中进行,淡化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农业科研机构的隶属关系,使农业科研与推广、生产相互脱节,科研决策和科研实践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1.2 兼业化水平是影响农户技术选择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民就业的兼业化行为已成普遍现象,一般说来,来自农业外兼业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经济实力,家庭经济实力强的农户有能力尝试新技术但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低,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意愿不强;而经济实力差的农户由于担心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会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兼业化因素与农业科技需求总体上是负相关。

1.3 家庭经营的碎化状态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尽管采用新技术对于农业增产来讲效果很明显,但是对于农民来讲,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不具有完全的正效应。小规模农户经济相对加大了农户高新技术投入的相对成本,使农业科技推广的增收效果不明显,从而降低了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据课题组2008~2009年在甘肃贫困地区的前期调研结论显示,所调查的500农户中,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2 hm2,而每户农户一般种植4~5种作物,多的可达7~8种。家庭经营的规模过小和土地的细碎化限制了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即使技术效果良好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小规模经营的前提下也难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1.4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配置不足

由于贫困地区工作环境及待遇都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不仅如此,农业科技推广大多是无偿为受益者服务的,仅有的推广经费远远赶不上推广的需求。况且甘肃省自然条件多样,河西、沿黄灌溉两大片农业生产相对较为集中,其他区域十分分散,多为边缘农业经济带,分散的区域性和不便的交通条件给推广带来极大的难度,更突出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推广经费的短缺。

1.5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且人才缺乏

尽管甘肃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组织运行、经济实力,还是服务功能、社会影响力和合作程度,都有很大的差距,大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是围绕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很少围绕“产业能人”,合作社的领导层基本由所在村的村干部,或是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社内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严重缺乏。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合作社虽然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组建起来,但由于“人才”短缺,消化吸收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十分有限。

2 加快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第4篇

村中学化学课开展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农村化学课改革的需要。化学课开展农业科技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科学实验方法和劳动技能。

一、开展农业科技活动的原则

1.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原则农业科技活动应选取与课堂教学有紧密联系的农业科技内容。如:初三学生学习了“化学肥料”后,可组织他们进行科学选肥,合理施肥的实验活动;高中学生学习了“环境保护”后,可进行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及防治的研究活动等。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不仅检验、印证、应用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还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使书本知识与农业生产实际互相渗透、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2.符合年级特征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不同的知识技能基础。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注意这种差异。如:在初三学生进行的合理施肥的实验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高一学生进行研究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二年级进行水质快速分析及对农作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年级进行农林产品的化学加工与利用研究,则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理论知识的加深,尽量做到综合性强,统一性强,年级特征明显。

3.趣味性原则活动内容具有趣味性,才能适应青少年的好奇心强和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对他们才有吸引力。如:开展无土栽培、土壤与作物营养诊断、植物生长助长、化学除草等有趣的实验活动,会使学生对农业科技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4.创造性原则人才的价值在于创造,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创造性人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创造过程中,活动才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使农业科技活动不成为学生的额外负担,而成为他们学好课堂知识的必要方法和重要途径,增强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技意识。

二、开展农业科技活动的形式

1.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农业科技活动的主要形式。它的进行应遵循试验的准确性、代表性和规律性的原则。它的实施主要包括制定试验计划、田间区划、种子准备、播种移栽、田间管理、观察记载、资料整理分析等步骤。田间试验时必须注意:①除了比较项目不同外,其它条件力求一致。②观察记载和取样必须及时、细致、准确。③对资料要认真地分析,找出符合规律的东西。④通过田间试验,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神。

2.开展农业科技小发明和小论文活动农业科技小发明和小论文活动,不会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每个学校都可以开展,人人可以参与。学生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实际自己选题、自己记计、自己制作、自己总结,促进科学素质的培养。

3.农业科学讨论和科技成果展览农业科学讨论,科技成果展览这种活动可以启迪智力,交流成果,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形成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知识结构。科学讨论可以针对农业科技中的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从小培养学术争鸣的好习惯。

此外,开展阅读以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书刊、杂志,讲农业科学家故事,举办以农业为主题的化学晚会、观看农业科技影片等都是开展农业科技活动的好形式。各种形式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可使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期间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客观地分析全省各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一套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更加客观、科学地展开评价工作。

1农业科技创新概念和体系分析

1.1 农业科技创新概念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通过应用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是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在内的动态过程[1]。

1.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本身处于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关系之中,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主体包括:即农业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具体构成如下:

政府处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开端[2]。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民生,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由政府主导。政府投入相关资金、人力等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营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利环境。。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是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他们在推出科技成果的同时,又能反馈给政府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他们与农业科技中介、涉农企业等相互合作,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农业类人才。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各类创新主体之间扮演沟通的角色。他们沟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涉农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相互合作[3]。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处于农业科技成果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福建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机械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4],在一定意义上,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涉农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本单元。在市场经济中,涉农企业能更好的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或整合。他们可以实现良种、技术、加工、销售、管理、信息等全程服务的组合。

农户位于整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末端。农民使用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同时,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的农户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他们可以参与到项目研究的实践中。

相关机构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相关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意义。

综上,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在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科技、科研机构供给农业科技、企业推广农业科技、农户应用农业科技中实现的[5]。在这个体系中,每个成员各司其责,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推动着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2 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上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持续性,将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如下。

2.1.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A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农业科技创新环节中占据首要地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证,这里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投入A1

A11: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比重=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额/全省财政支出总额。

A12:农业R&D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农业R&D支出/全省GDP总额。

(2)人员投入A2

A21:农业R&D人员占全省R&D人员比重=农业R&D人员人数/全省R&D人员人数。

A22:农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人数。

(3)支撑力量投入A3

A31:全省农业科研院所比例=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个数/全省科研院所总数。

A32:全省全国重点院校农业类比重=全省农业类全国重点院校个数/全省全国重点院校个数。

A33:全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数=农技站个数+畜牧兽医站个数+农机站和经管站个数。

A34: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占全省技术人员比重=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全省技术人员。

A35:科技中介机构数,包括技术信息服务中心、风险投资服务机构、贷款担保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

A36:农村科普示范点,截至到日前的农村科普示范点个数。

2.2.2农业科技创新产出B

(1)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产出(B1)

B11:平均R&D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农林牧渔类)=发明专利授权数/该地区R&D人员

B12:平均R&D人员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该地区R&D人员

(2)三大效益产出(B2)

B21:已应用成果占成果登记比例=已应用成果数/成果登记总数。。

B22:成果、技术开发收入占总经费比例=成果、技术开发所得收入/技术创新投入总经费。

B23: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当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

B24:优新品种覆盖率(占总面积)=全省优新品种种植面积/全省农业土地总面积

B25: 绿色食品增加率=(本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

B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本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B27:受灾面积减少率=(本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

以上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融合了上文描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实证分析中,只需要通过福建统计年鉴和相关数据报告的说明获取数据,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即能对福建省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哲敏,信丽媛等.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业科学,2008(6):118-121

[2]周建锋.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及其矫正设想[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86-90

[3]曲卫星.关于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探讨

[EB/OL].(2007-06-28)[2009-03-27]ntem.com.cn/ntem/showa.jsp?informationid=202689&classid=2007064

[4]福建科技年鉴2007年

[5]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22-526

第6篇

关键词:国家农业科技园;科技创新服务;角色设计;需求设计;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9-118-03

1引言

安徽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数量以11家居全国首位,除了已建成的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外,其余的均为在建状态。笔者曾2013年在安徽省铜陵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参加实践锻炼达半年余,参与了园区申报书修改和实施方案撰写。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徽省科技厅近年来立项资助了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制约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主要因素有:(1)园区企业通常为其他行业转型过来,对农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有着迫切的需求,通常他们的问题都是反应到园区管委会,再由管委会委托的高校或研究所的相关专家进行协调处理,交通成本高,时效性较慢;(2)农业企业规模偏中小型,一般只关注生产和营销,没有足够的资源从事专门的科技创新活动;(3)安徽省农业的高校与研究所主要聚集在合肥,即使是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与高校院所也有近百公里的距离;(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园区用户的科技需要。论文以安徽省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化、多角色参与条件下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服务建设的建议方案。

2角色设计

科技主管部门引导监督辖区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服务平台运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平台运营,是产学研用合作的主要推进者;辖区内企业、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主要需求方和服务对象;科研院所为协作单位,为园区提供技术专家和技术成果;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持或技术成果,其业务活动受本单位监督(图1)。

3业务需求设计

(1)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种养技术难题;农技培训;创新创业竞赛。

(2)农业企业:农业技术需求;科技应用展示;成果转化对接;创新创业竞赛。

(3)技术专家:家庭农场技术难题解答;农技培训服务;企业技术需求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咨询审核等服务。

(4)园区管委会:并推送科技政策;组织农技术培训;组织技术难题、技术需求、科技成果转化和家庭农场创新创业相关活动。

(5)科研院所:负责向本单位内专家推荐服务平台;监督考核本单位职工在平台的服务绩效;

(6)科技主管部门:监督平台的运营,制定配套的支持政策。

4业务流程设计

4.1家庭农场技术难题图2为家产农场技术难题业务流程。家庭农场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服务器获取技术难题应用服务,依据行业分类提示配合手机拍照附图或文字描述备注,向服务器推送形成订单,并返回订单状态为待服务器派发状态;服务器依据专家数据库分类信息,自动或手动选择相关领域技术专家进行派送,并修改该订单状态为待技术专家处理;相关技术专家浏览器登录服务器,对派发给自己的订单进行处理,并向服务器返回处理结果;服务器修改订单状态为待用户评价;用户对订单进行时效和实效性评价,并把评价返回给服务器;服务器对订单进行确认并备案。

4.2农业企业技术需求图3为农业企业技术需求业务操作流程。农业企业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服务器获取农业企业技术需求应用服务,依据格式化表格填写技术需求基本信息,向服务器推送形成订单,并返回订单状态为待服务器派发状态;服务器依据专家数据库分类信息,自动或手动选择相关领域技术专家进行派送,并修改该订单状态为待技术专家处理;相关技术专家浏览器登录服务器,对派发给自己的订单进行处理,并向服务器返回处理结果;服务器修改订单状态为待用户评价;用户对订单进行时效和实效性评价,并把评价返回给服务器;服务器对订单进行确认并备案。

4.3科技成果转化图4为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操作流程。技术专家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服务器获取成果转化上传应用服务,依据行业分类提示配合附件或文字描述项目内容,向服务器推送形成申请订单,并返回订单状态为待服务器派发状态;服务器依据专家数据库分类信息,自动或手动选择相关领域同行技术专家进行派送,并修改该订单状态为待技术专家处理;相关技术专家浏览器登录服务器,对派发给自己的订单进行处理,并向服务器返回处理结果;服务器修改订单状态为待用户评价;用户对订单进行时效和实效性评价,并把评价返回给服务器;服务器对订单进行确认并备案。

图4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流程

4.4创新创业大赛服务流程图5为创新创业大赛业务操作流程。农业企业用户和家庭农场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服务器获取创新创业大赛应用服务,依据格式化信息输入和添加附件,向服务器推送形成申请,并返回申请状态为待服务器审核;服务器依据专家数据库分类信息,自动或手动选择相关领域技术专家进行派送,并修改该订单状态为待技术专家处理;相关技术专家浏览器登录服务器,对派发给自己的参赛材料进行评估,并向服务器返回评估结果;服务器对参赛材料评估结果进行汇总、确认并备案。

第7篇

关键词:编辑素质;能力;农业科技期刊;期刊质量

农业科技期刊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的传播媒介,其在农业科技动态报道、科研成果推广、科技水平展示、生产经验交流、科技知识普及、信息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农业科技期刊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作者的学术理论、实践经验和科研水平,同时也与期刊编辑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科研水平、职业能力等密不可分,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直接决定了期刊的出版质量。

1政治思想素质

农业科技期刊起着传播科技知识、播撒致富信息、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推动科技兴农的作用[2]。因此,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掌握有关农业方针、政策和科技期刊出版的重要政策法规,注重学习有关发展农业的文件,熟悉农业发展情况,了解农业发展动向,在选稿、用稿时紧密联系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严把稿件质量关和导向关。同时,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既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也是一项繁琐、枯燥的工作,需要编辑人员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服务意识,有心甘情愿“为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以及适应工作繁重、责任重大、无名无利的工作状态。比如,有时稿件加工过程中的许多工作需要编辑替作者完成,编辑工作无异于再创作,发表的文章凝聚了编辑的大量心血,但成果是作者的,编辑始终只能处在幕后,加之农业科技论文内容相对单一,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缺乏对人感观的直接刺激,使人很容易对所编内容感到枯燥。这就要求编辑要具有全心全意地为作者服务的工作态度,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理素质,耐得住寂寞,潜下心来,淡泊名利、不辞劳苦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3]。

2文化素质

语言文字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是编辑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和工具。首先,农业科技期刊的稿源多来自基层农业单位,稿件大多不够规范,常出现条理不清、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的句子。这就要求编辑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凭自己优秀的判断鉴别能力,根据文章主题和作者的意图,在谋篇造句、语法修辞、标准规范等方面合理加工、优化,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整理清楚,叙述明白,使文章能更具逻辑性,层次鲜明,重点突出。其次,农业科技稿件不同于一般文章,其语言表达上必须符合科技交流的规范和习惯。因此,要准确简明的表达农业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信息,必须熟悉科技论文的表达方法,熟练掌握与农业科技论文编辑相关的专业术语及科学符号、数理公式、标点符号、图标等的规范使用技巧,并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删繁就简,严谨、准确而又精炼、有效的加工,编辑出语言流畅、主题鲜明、安排恰当、可读性强、质量较高的科技论文[4]。

3职业能力

3.1专业技能

编辑在期刊出版的全过程中起着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编辑专业技术能力的强弱与刊物质量和单位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迅猛发展,农业科技期刊涉及的内容除耕作、栽培、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以外,还涵盖了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多个领域,因而对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也提出了既“专”又“杂”的新要求[5-6]。一方面,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扩展,大部分农业科技稿件的理论和内容比较深入、学术性很强,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判断能力,利用敏锐的专业嗅觉,多渠道、多角度的了解稿件中的学术问题,以便在稿件编辑、加工过程中,能准确把握稿件脉络,深入了解文稿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动态、前沿信息及当前热点,捕捉到有创新价值的新观点、新信息,把最新、最有用的科技知识及时传递给读者。另一方面,编辑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编辑具有很强的学习、领悟能力,在学习和掌握各类与编校相关的国家标准、编辑出版知识等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多学科专业知识,全面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动向,对具有交叉学科特点、涉及多种文化领域的稿件能做出准确的评价,及时提出补充意见。同时,科技期刊编辑还必须具备分辨真假的能力,能及时剔除稿件中出现的不严谨、不科学的观点论述,从而确保稿件的学术质量[7]。

3.2协调沟通能力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才能发挥作用[8]。因此,每个编辑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与同事密切协作,默契配合;与作者、读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融洽关系和良好的交流平台;与同行间发扬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平等友爱、互相支持的团结协作精神。编辑间的密切配合是期刊保质、保量、及时出版的基本保证。农业科技期刊既为农业科研和教学服务,又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服务,稿件作者的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层次不齐。因此,编辑要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位作者,树立为作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积极主动的与作者联系,做到审稿、退稿、修稿过程的人性化服务。要及时了解作者的科研进展情况并主动约稿,逐步形成梯队型作者资源库,以保证期刊稿源及其质量。农业科技期刊的读者是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群体,即包括想了解新的农业科技信息、学习新经验、掌握新技术的基层技术干部和劳动群众,也包括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最新成果、掌握科研动态、拓展视野以加快研究进度的科研人员,是良师益友,应予珍惜[8]。此外,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期刊同行进行交流,了解各行各业的相关信息,互相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也是提高编辑水平和期刊质量,推进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3网络技术应用及现代化办公能力

网络技术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优质平台,准确把握科技动态是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及现代化办公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期刊质量及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如编辑可把网络作为“查新”的主要入口,以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并利用先进、完善的信息管理软件,对专业知识、技术、信息进行全面开发,建立专业的资源库、专家库、用户库,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反馈系统,与作者、专家、读者之间形成互动,以提高自己所编辑出版刊物的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同时,编辑部利用网络平台接收电子邮箱投稿,或网络在线投稿,编辑对稿件管理、专家管理、归档管理、稿酬、版面费及其他费用管理等进行快速处理、及时反馈,能有效缩短稿件处理时间,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因此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熟练应用网络技术,掌握过硬的现代化办公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科技的发展及高质量期刊出版的需要。

3.4其他业务技能

第8篇

论文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人,农业劳动力超过4.5亿人。“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农”问题既是困扰我们多年、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问题,其影响的严重性和全局性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想办法、出点子、拿措施。农村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服务“三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为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创新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更为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成为当前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1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决“三农”难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科教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

1.1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贡献

受长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因此,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职业技术素质和掌握适当的专业实用技术为着眼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对初中级人才的要求与成长规律,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能塑造现代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出大批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职业学校还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纽带。它能通过教学和多种宣传途径,把新科技传播、普及、推广到全社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搞“实验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辐射联系点,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遍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满足广大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将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第9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管单位:甘肃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4315

国内刊号:62-1055/S

邮发代号:54-7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浙江;科技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28-02

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农业知识产权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研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于提高浙江省农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更好地利用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浙江取得了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组织与农业技术体系,建成一批设备较为完善的农业科研实验室,培养了一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农业科研队伍。到2009年,全省已有农业科研院所54个,农业科技推广人员24 836人,涵盖农、林、水产等行业,形成了以省、市级科研院所和中央级专业研究单位等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农业科研体系。但是,浙江省科技基础条件和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科技投入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仍然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和外向度比较低,产学研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1]。根据浙江省农业厅网站(2009)的资料显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数量不多,只有54所,农业园区基地只有67个,相对农村工业13 374这样大的终端单位,是远远不够的。农业推广人员中,正副高级农业科技人员相对很少,大量的是初级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这个人员结构是不协调的,对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浙江农业知识产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政府部门领导市场经济观念明显增强,但由于长期以来工业偏好思想的影响,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对增强农业综合能力和农业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等重要领域的决策中未能充分考虑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导致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2.侵犯农业知识产权现象还比较严重。由于知识产权观念不强,许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知识产权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资料显示,浙江省法院受理一审涉外、涉港澳台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数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2003年至2007年五年时间就翻了5番。

3.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在工商业领域,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但在农业生产领域,广大农民群众对知识产权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与公安司法保护部门的协调还有待加强。案件大部分来源于当事人的举报,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主要处于被动执法状态,通过司法程序审理的案件比例小,部分知识产权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这与浙江省每年发生亟待解决的大量知识产权侵权或纠纷案件的需求相差较远[2]。

二、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下面,我们来分析浙江农业知识产权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府在对农业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工作体系,与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做得较好的省份相比相差较远。浙江知识产权局担负全省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双重职能,机构虽已升格,但人员增编和事业经费增加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未能形成完善的统一规划、协调运作的行政管理体系,高层次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严重缺乏。

2.政府对农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政策存在偏差。有资料显示,1985年至 2005年 8月底 ,在浙江省的农业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为151件,授权量35件,专利所属单位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所等。专利申请数量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专利都由个人掌握,许多技术资料也掌握在个人手上,一旦技术的掌握人调动,或者技术资料私下扩散,国家、单位、个人的利益就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另外,缺乏具有经济头脑的人才,专利的申请和利用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致使科研成果大量流失。此外,缺乏公平的中介机构,也是造成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工作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3]。浙江注册农业或涉农商标的主要是农业企业和经济发达的市、县的有关农业团体组织,落后地区商标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农业商标,重注册轻使用轻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致使很多农业商标难以快速成长为名牌,更不用说成为驰名品牌。

三、推进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相对于工商业来说,农业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的维权意识比较淡薄,义务主体素质不高[4]。在传统的意识观念中,很难将知识产权与农业挂钩。而农业知识产权的义务主体大多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占多数),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受自身素质和传统农业产业体制的制约,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更为淡漠。因此,必须加大《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商标法》等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农业科研单位尤其是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权利、义务主体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他们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并能内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自觉地履行保护义务。

2.制定重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

浙江省目前农业科技领域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各系统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设立的奖励制度体现。这种评价制度,由于行政性与部门性分割而非体系化,水平标准有很大的相对性,特别是评价取向缺乏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效应。因此,必须构建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的价位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要科学地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依法规范科研人员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所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激励和保障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要合理调整与平衡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中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农业技术发明与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和获得最大的转化效益提供依据和保障。

3.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首先,在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下,发明和技术成果要获得国家法律保护,必须经过相应法定程序。而获得专利权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获得动植物新品种权也必须符合法定的技术条件。获得了知识产权后就有了国家法律保护下的排他独占权,可独占一方市场,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5]。农业科研单位要抓紧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根据农业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建立起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将其纳入总体科研管理体系中。各级农业科研管理机构有必要积极引导、协调,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要对本地区的一定时期的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专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并对科研项目可能产生创新性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估,对符合专利条件的科研成果督促发明人及时申请专利。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计划和农业成果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中的知识产权内涵,正确处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以提升和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

其次,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研计划管理的全过程。一是在立项前对课题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和评估,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力争选准“起点高的课题”,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二是在项目管理中把知识产权的产出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不仅把课题获奖成果和论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且考虑品种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产出量;三是在项目管理中根据知识产权状态及时调整项目的技术路线,避免作“无效劳动”;四是对引进技术项目在立项前要进行知识产权法律状况综合分析。

最后,要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到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要承担人员,在项目尚未完成或知识产权尚未申请保护前要求离职、辞职等,可能泄漏项目所涉及的技术秘密的,可在签订技术秘密保密协议后予以批准;职工因退休、离职、辞职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前,必须对其业务工作和知识产权进行移交和说明,填写《工作移交清单及说明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应注意被引进人员持有的知识产权状况,防止被引进人员持有原单位的知识产权而发生侵权现象。

参考文献:

[1] 楼洪兴,端木斌,郑纪慈,骆少嘉. 浙江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3):73-78.

[2] 朱玉春.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对策[Z].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

[3] 课题组.广西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1):13-17.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创新联盟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81(2016)02-0140-05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着整个农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当前,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衡、配置不合理,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备,创新成果推广服务能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京津冀三地之间农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差距。在此背景下,京津冀之间只有紧密协作,不断完善科技合作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互相开放和共享;联合解决重大的农业科技问题,才能促进京津冀区域的农业协同发展。因此,协同创新是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1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

1.1协同创新的目标

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要立足农业科技、农业发展和农村实际,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具体目标应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从共同需求切入,联合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农业科技问题。二是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三是支持联合、共建各类科技创新机构,鼓励科技园区、高校和企业发展多样化的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区域特色产业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四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人才联合培养,促进京津冀农业科技交流与发展。

1.2协同创新的指导思想

依据京津冀三地各自农业资源特点,发挥三地的科技优势,秉承以北京为创新中心,以天津为孵化基地,以河北为应用支撑区的思路,开展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工作。北京具有信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是重要的知识、技术创新源,是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中心。天津是农业科技开发和有效承接北京研究成果的应用示范基地,承担着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开发的任务,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孵化中心。河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区,处于创新应用层面,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前线,推动着整个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三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一个由研发到转化到生产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最终将京津冀建设成“创新中心+研发转化+高端生产”分工合作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基地。

1.3协同创新的组织机构

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需要一个能有效协调合作重大问题,协调三地政府机构的高层次组织。建议京津冀三地农业政府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并设立领导小组,由京津冀三地农委主任或农业厅厅长担任组长,负责协同合作中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京津冀三地的农委,实行轮流负责制,每年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合作会议,遇到重大科技合作事项,经协商可召开临时会议。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下设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农业科技转化服务平台和京津冀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心(图1)。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是三地农业科研联合攻关的核心,应由京津冀三地农科院为主体,着力围绕现代农业全局性重大战略、共性技术难题和区域性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协同创新[2]。京津冀农业科技转化服务平台以北京农科城、天津滨海新区农业科技园和天津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3],由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发起,并负责组织和管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服务活动。该平台通过培育一批星火科技示范带,组建一批农业科技传播站,将农业科技成果外移并转化,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带动京津冀地区农业发展。由河北省农业厅牵头,成立京津冀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心。一方面,依托河北省现有生产基地和园区,围绕蔬菜、林果、玉米、小麦、花卉等市场主要农作物品种,建起一批安全、品质高端的生产示范基地,并推进奶牛、生猪、家禽、水产养殖基地建设,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另一方面,根据生产现状和市场需求,及时向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反馈科技需求,以便创新中心制定和调整科技需求计划和措施。

2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重点领域

2.1种子种苗产业

作物育种是京津的优势学科[4],需要加强研究实力,进一步提高种业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从5个方面开展种子种苗产业的协同创新:(1)粮棉油作物新品种选育与开发技术提升。(2)选育低能耗、抗病虫害能力强、抗逆性强、高品质的设施专用品种。(3)开展蔬菜优质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4)开展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选优与收集[5]。(5)将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研究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创新育种技术体系。

2.2农产品现代物流保鲜业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升值空间,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京津冀地区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必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围绕农产品物流业,重点要以果蔬、水产品为主要对象,从农产品采后生理、保鲜技术和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农产品采后现代贮运技术手段,推进科技生产力和流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具体包括:(1)开展果蔬采后生理、采后病理、采后病害及病害控制和保鲜调控技术研究。(2)开展农产品物流保鲜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施的研究。(3)开展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保鲜中的集成应用研究。(4)开展农产品物流过程品质动态检测、跟踪与控制技术研究。

2.3设施种植业

目前,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五化”是设施蔬菜和设施果树产业化开发的建设重点。因此,设施种植业协同创新内容包括:(1)优化温室结构,开发适合京津冀三地地理条件的节能型日光温室,研发合理采光、减少热损失和夜间保温技术;研发高透光、高保温多功能覆盖材料。(2)研究开发设施蔬菜保质减药技术。(3)研究设施蔬菜土壤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4)开展设施果树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模式的研究。

2.4畜禽健康养殖业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天津市和河北省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业地位有所提升,养殖业已成为津冀农业总产值的重要组成部分[6]。与此同时,养殖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粮畜矛盾、家畜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滥用、重大疫病的流行等问题,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成为畜禽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畜禽养殖业协同创新应以构建安全、优质、高效、节能、环境友好型畜禽养殖业技术体系为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畜禽养殖规划与预警系统研究;研发畜禽主要疫病诊断制品与疫苗;研制畜禽健康养殖专用饲料,通过营养调控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泄量。

2.5都市现代渔业

目前,京津冀地区渔业发展的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健康水产品,还要提供休闲垂钓、观光度假的理想场所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要求更高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因此,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京津冀都市现代渔业协同创新内容包括:(1)运用生物技术、遗传基因工程等手段强化优质种苗的开发,尤其是高效益的海、淡水鱼品种及高档观赏鱼品种的开发。(2)研究构建不同养殖品种的生态养殖模式,开发新设备。(3)研究构建病害防控平台[7]。

2.6水资源利用

京津冀水资源总量有190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量的0.68%,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90m3,占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1/5,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降水减少的趋势日益明显,降水已不能满足农业正常生产需求,农业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供给,据统计,70%的农业用水来自地下水。大量的用水需求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地下水漏斗快速下降,个别地区出现地裂缝。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京津冀地区急需开展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协作,保护水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协同创新主要内容:(1)研究能够提高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减少农业用水的技术替代措施,以效率的提高替代规模扩张。(2)开发利用污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替代措施,增加农业用水的可供水量。

2.7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依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条件,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互促互动的新型农业。吸引城市居民节假日到农村进行采摘、休闲观光,环境宜人以及新、奇、特是观光农业成功的关键。京津冀三地开展休闲观光农业协同创新,首先要以《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产业规划》为指导,开展各项工作,根据三地各自优势,推出京津冀休闲观光农业精品路线,打造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圈[8-9],培育京津冀休闲农业整体品牌。其次,加强果蔬、花卉和苗圃园艺与旅游结合的研究与开发。适应休闲观光对农产品新品种的需求呈现差别化、多样化的特点,重点培育栽培新、奇、特的农作物新品种。并且注重花卉、新特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研究。

3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保障措施

3.1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依据京津冀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情况,确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三地农科院已有的科技优势,促进农业科研集约化,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优化京津冀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完成2个方面的资源整合,以便集中投入形成合力,增强农业科研创新实力。第一,整合科研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下设14个研究所,涉及农、林、牧、渔等各产业,综合创新能力较强。与其相比,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需要兼并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并理顺科研、行政管理、推广等部门职能,提高其科技创新综合能力[10]。第二,整合科研资源。整合京津冀三地分散的科研基础设施和设备,建立实验室、试验设备和文献资料等科研资源的使用管理制度[11],实现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

3.2完善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

通过各种方式,最终建立一套能够打破区域限制,实现京津冀三地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有效合作机制[12]。(1)由三地农业科学院轮流牵头,定期举办京津冀农业科技合作与发展论坛和峰会,增进三地农业科研院所在学术和科研领域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整合三地优势科技资源,充分促进三地的优势学科和技术在京津冀地区的渗透和扩散,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增强京津冀地区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整体实力。(2)由“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统筹协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集中资金和科研实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促成京津冀创新主体间的协作,共享信息、人力、技术以及科技成果。(3)京津冀地区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上具有优势,但结构上存在不平衡问题,以至于人才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为合理配置京津冀三地农业科技人才,促进三地之间农业科技人才的交流和共同利用[13],应建立“京津冀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库”,优化配置专家资源,加强京津冀农业科技合作[14],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创新体制制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制度在协同创新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5]。京津冀地区农业科技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着弊端,如部门调控分割严重,研究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综合性重大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16]。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影响了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顺应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必须创新机制,为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17]。(1)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提高协同创新效率。借鉴国内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先进经验,改革现有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简化农业科技立项环节,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评审和转化的流程,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效率。(2)变革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职称评定体系,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3)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稳步落实科研成果处置权改革,农业科技成果采取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许可方式进行转化所取得的收入扣除处置过程中产生的直接费用后获得的净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分别核算,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拥有单位可从中提取60%~95%的比例,一次性奖励给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

3.4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资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18]。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入的经验,探索建立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投入机制,包括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配套建立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保障专项资金的长期支持和有效使用。(1)“协同创新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京津冀财政投资,由“协同创新联盟”组织项目实施,并负责资金管理,受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审查。“协同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重大项目研究和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①用于农业科技的基本研发,遵循“重点扶持、连续投入”的原则,重点支持作物新品种选育、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物流保鲜、动植物体细胞克隆、渔业科技等农业科研重大创新项目研究。②用于科研协作平台建设,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购置和升级改造、试验示范基地和实验室等建设,通过稳定、长久的投入,彻底改善京津冀农业研究的基础条件。(2)配套建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制度[19],建立严格的协同创新专项资金投入责任制和绩效评估制度,提高财政投资的投入效益。

3.5搭建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信息网络平台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协同创新信息网络平台[20],既方便于京津冀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便于开展科技咨询服务。首先,整合并统筹京津冀农业科技资源,将三地的科学仪器、科技文献、实验室和试验场等农业科技资源进行清查和登记,建立“京津冀农业科技数据库”,以便于京津冀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其次,建立“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打造协同创新主体互动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既可为协同创新主体提供京津冀农业领域的科学数据、文献资源、科学仪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项目、科技报告等科技信息资源,又可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科技信息统计服务、行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等。通过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资源互补的优势,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健,解聪,张悦玲.发挥京津冀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10):34-38.

[2]刘廉君,李建荣.京津冀农科院协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N].科技日报,2015-05-28.

[3]秦静.聚力打造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高地[N].天津日报,2015-02-16.

[4]周铮.北京着力打造“籽种之都”[J].中国种业,2011(1):6.

[5]康永兴,陈伟忠,陈霞.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投入重点领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546-1549,1584.

[6]边继云.基于京津冀产业发展的河北科技合作领域及布局研究[J].特区经济,2012(8):69-71.

[7]张梅申.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重点领域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45-148.

[8]谭雅蓉,史亚军.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学学报,2015,5(4):135-140.

[9]徐虹,梁佳.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对策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4,34(6):3-6,11.

[10]贾宝红,陆文龙,信丽媛,等.论天津市现代农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6-9.

[11]刘钒.湖北省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1):61-67.

[12]张敏,苗润莲,李梅.京津冀现代农业区域协作的战略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29(2):5-10.

[13]秦静,周立群,贾凤伶.新形势下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2):11-16.

[14]张晨,赵志辉,刘鸿艳,等.外国经验对上海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启示[J].上海农村经济,2014(7):24-27.

[15]文魁,祝尔娟.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6]周密.提高京津冀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6(9):20-21.

[17]章力建,朱立志.京津冀一体化农业协同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4,167(15):9-12.

[18]李文胜.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C]//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天津: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社科联,河北省科协,天津科协,2010:163-167.

[19]胡静静.农业项目投入机制和资金管理的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第12篇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紧紧围绕助推我省农业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以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手段,加快农业成果转化,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创新理念,破解了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脱节难题,探索了“强农、惠农、富农”的发展路径,取得论文与成果双丰收,为全省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使全省的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创的“农业科技院县共建”模式被农业部作为十大农技推广新模式之一在全国推广,并连续2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目前我院已经开展了四批院县共建工作,直接在全省39县开展共建工作,并辐射带动全省农业实现结构优化、效益提升。

作为全省农业科研龙头单位的省农科院,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构建“五位一体”的模式,使全省农业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8.5%提高到62.5%。一是建园区做展示。十年间在各县选择便于农民参观的地点在县里建农业科技核心园区125个、乡里建科技示范园660个、村里建科技示范田4750个。展示当地需要的作物新品种,新肥药及新技术等农业新成果2810项次,辐射推广面积879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1.9%。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举办田间博览会、标准化技术现场会,由省县专家现场传授农业技术,解答咨询,使农民能够就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解决问题的新技术;二是办大院重服务。在全省建设专家大院39处,每个专大院固定30名以上的农科院专家,与县里农技人员共同组成了一支常驻不走的服务“三农”的专家队伍。设置了专家咨询台;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系统、图书、挂图、农业技术光盘和标本,免费向农民开放,十年累计入驻科研人员12万多人次,解答农民咨询电话100多万次,实现了农业专家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三是选项目促增收。在各县普遍开展了农业科技致富项目。通过致富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省农科院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00多项科研成果免费向全省农民开放。累计实施致富项目580项次,涉及66.8万农户,实施面积1980万亩,使项目区年户均增收2715元,增加经济效益181.36亿元;四是搞培训育人才。为解决广大农民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能力较差的问题,省农科院坚持把培训搬到村屯,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对农民、乡村基层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同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技术和最新品种培训。在搞好大课堂、大集市培训的同时,突出搞好“点菜式”培训,做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累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7万场次,举办电视讲座2910次,发放资料1029.5万份,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698.5万人次;五是建联盟促发展。为促使区域内农业生产各环节有效连接,实现节本增效。我院组织整合了科研部门、农业生产企业(肥料、农药、机械)、大型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农业资源,围绕农业产业链建设,在全省范围内搭建创新性农业科技服务专业平台。我们的联盟吸纳农业优秀人才入会,涵盖了全省农业各个领域,百姓形象地称产业联盟为自己的贴心管家。目前,已经发展会员11万人,开展交流、研讨会302场,6万多人受益。

为保障院县共建工作的有效持续在全省进行,充分调动各个研究所、广大科技人员和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广大农民和现代农业新型主体的积极性,建立了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一是保障有力。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把在全省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进行工作协调和指导;选派科技副县长。二是资源整合。合作共建的农业科研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农业大专院校科研设备设施、科研成果、科技园区一律互相开放,实行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院县科技人员统一编队使用。三是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领导负责制。主管副院长包县、一个研究所牵头、多个研究所、多学科专家参与的科技合作共建体制。并对合作共建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完成的目标、时限、标准和责任人,实施定期考核,奖优罚劣;共建双方协调机制。在合作双方之间建立了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相互支持、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工作机制,使合作共建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基本得到及时解决;建立科研与推广并重的人才激励机制,将院县工作量化考核,在晋升职称、评选先进、分房等方面同等待遇,推动大批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并且不断匡正科研方向,使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紧密结合。通过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落实科技服务责任制,下派科技副县长和财政资金拨给牵头研究所的有力保障,畅通了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的渠道,使科研和农业产业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建起了科技与农民对接的直通车,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激活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了成果推广转化速度;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推动了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希望在科技、潜力在科技、繁荣在科技、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院县共建,是新形势下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做法,是一项既符合我省当前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际,又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