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20:43: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期末考试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经济法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多误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老师忽略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意思表示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把经济法看成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中引入的很多案例比较陈旧,要么是与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不符,缺乏针对性,要么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符,缺乏时效性。最后,老师在教学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把教授、板书、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有机的结合,教学方式单一。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经济法是会计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普片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章节缺乏针对性。目前,经济法还没有集中于一部法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而是散见于大量经济法规之中。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法和商法中,民法主要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商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和票据法,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法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下,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性地讲解,因此,老师在章节的选择上可能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缺乏针对性。第二,章节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经济法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特点,即内容多、杂、细。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点,更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的认识什么都想学,但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有学到。经济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第三,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出不足,尤其是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无法把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活学活用。
(三)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这套成绩评定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多弊端。由于很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方法都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法只是一些法律条文,只要把它记住就可以了。然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达到了70%,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及格,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对其内含根本没有理解到,更别谈运用法律条文来分析现实经济主体的法律纠纷。虽然平时成绩占比30%,但很多老师是仅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平时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只要老师点名到了,平时成绩就有了,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学到知识,很多学生并不在乎。所以,在当前这套成绩评定体系下,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伤害。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
经济法是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在教学中就很难两全其美。从事法学研究的老师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把法融入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去分析;而从事会计学研究的老师因为法学知识的欠缺,在经济法的讲授中可能会出现法理知识不足、法学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缺乏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其针对案例进行认知、思考、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等素质。[1]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选择的案例要贴切。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结合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含义需要来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新颖。老师可以从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选择当前的热点、重点、经典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又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案例分析要注重讨论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
在新常态下,社会更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老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资格证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等)。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并不意味着经济法教学是以通过资格证书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格证书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资格证书考试从某个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既能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为将来职业的发展和职称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改变过去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很多学校学生的期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首先加强考试改革。通过应经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试无纸化和试卷差异化,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学生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其次,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成绩引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试卷题目设计改革。降低单纯记忆性的试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比例;减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把期末考试试题与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试题看齐,经济法把期末考试办成为检验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关键词】终结性评价 新课程标准 命题理念 命题原则 命题标准 命题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04-03
从2001起,小学英语成为国家课程,很多小学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了小学英语。但是,由于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区的初中招生考试已被取消,小学阶段的英语测试很少有大规模的考试。目前小学生使用的英语试题基本上由教师自行设计。小学英语的终结性评价一直没有充分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甚至对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起到了一些不良的反拨(backwash)作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所以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讨研究。.我们知道英语测试作为英语教育活动的四大环节(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与评估)之一,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为英语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因此,测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是评估学生掌握与运用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以测试为形式载体的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如何适切新课程标准要求,笔者的认识思考如下:
1、命题理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测试与评价的三个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英语课程标准》主张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1.1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检测教学质量的途径是评价,可以说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终结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最后环节,对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发挥着指导作用。
1.2 小学英语的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可以看出,英语教学的评价目的和小学英语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
1.3 命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体现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语用的能力。
2、命题原则
英语测试与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好的语言测试一般应具备五个原则:即,有效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区分性(discrimination)、现实性(realty)和教育性,即良好的反拨作用(backwash effect)。
2.1 有效性,(效度)有效性反映在测试的不同方面,验证有效性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数据。如:内容有效(考试内容的代表性,选择内容应广泛)、结构有效(试卷结构的合理性,兼顾语言内容和技能的各个方面)、共时有效(现行考试与以往成绩的关系,与教师掌握的情况相比较)、预测有效(考试成绩与学生以后发展的关系)、答题有效(学生答题情况:是否认真,是否作弊)等。
2.2 可靠性,(信度)包括考试的可靠性(稳定一致的程度)和评分的可靠性(稳定一致的程度)。命题应具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考试的可靠性,效度是指考试的准确性)。题目要能准确地测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应用知识能力地真实程度。
2.3 区分性,(区分度)指某次语言测试能够区分参加考试学生优劣的程度。检验试题的区分度,主要是测算难易度和区分度。好的试题的难易度在30-70之间。有的题,如果水平好的同学做对了,水平差的同学做错了,这样的题就有一定的区分度。命题时题目的难度和分量要适当,既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又要使不同程度的考生拉开距离,看出水平的高低。题目编排时,要注意从易到难,分低、中、高三档,成梯度上升。
2.4 现实性,指试题的背景是来自干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或其它学科现实――与生活或社会相关的题材。避免在试题的背景或解答中出现与生活经验或其他科学原理相悖的情形;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才能够理解的试题素材;避免试卷的整体表达方式有利于一种认知风格的学生、而不利于另一种认知风格的学生。否则,或者导致考生由于不理解试题的背景而造成答题方面的不必要障碍,或者引发教学中产生不良的机械性记忆学习模式。
2.5 教育性,即良好的反拨作用,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反拨作用和影响。好的外语测试应对受测者和教育者起正确引导和教育作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促进作用,具有教育性。但是,也有一些测试或试题设计的不错,区分度很高,也便于实施,但是,使用不当,对教学会产生副作用。
3、命题标准
3.1 坚持导向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必须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命题选材过程中注意渗透这五大要素的导向。紧密联系生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渗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严格按照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和对一、二级内容目标要求而编写。A.考学生能做什么,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不是选拔性考试的评价,而是成就性评价,是要考察学生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不会做什么。B.以听说能力为主,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的试卷基本分值构成可以是:一级预备、一级:说:50%听:20%读:20%写:10%二级预备、二级:说:30%听:20%读:30%写:20%
3.2 立足基础性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语用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在命题中就必须做这方面的导向,立足基础性,命题力求考查点与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吻合。命题标准要尽可能涵盖“三维目标”的要求。对“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考查,应该说我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新课程理念下,考查内容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体现学习的价值。试题尽量避免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要能够在记忆、理解、运用等方面作出综合的反映。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过去关注得较少,需要作较大的改革。“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考查,要求试题能够反映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例如:在某些学生容易错误的栏目设计类似“温馨提示”、“考点提示”等标记,提示语的功能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答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运用。
3.3 强调应用性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于语境中,反过来,也只能在语境中考查,离开了语境就无从谈综合语用能力。因此,我们在命题中应强调在语境中考查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激活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例如:给出情景图及语言句子描述,要求学生根据语言叙述的语境做出正确判断。试题不仅增加了信息量,还突出了语境的真实性,语意的丰富性。考查单词拼写的题型,我们也尽可能设置在语境中进行考查。强调应用性还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例如:综合填空是一封内容风趣,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趣味性的电子邮件;通过发E-mail的方式用英语介绍自己,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的特点。
3.4 渗透开放性
试题在适当综合的同时,可尝试开放性,增设半开放和开放性试题。比较集中体现开放性的试题有补全对话和书面表达,补全对话所设的空句答案均不唯一;书面表达设(A)、(B)两题,考生可任选一题作答,这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从内容上讲,从设计成书面填空走进了整体性的书写表达,学生有极大的自由度,答案的不唯一性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发挥个性的空间。充分考察学生的特长,甚至总分不封顶,允许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相应的评价。很多题都设有可以超过分值的项目,从而鼓励学生充分在考试中展示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这样的评价大大突破传统终结评价的理念,充分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促进素质教育、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思想。
3.5 具有时代性
新一轮考试改革的重点,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学虽然教的是基本知识,但是,即使是最基础的知识,也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因为社会的需要不断改变。根据社会的要求选择学科的相应内容,而不一定要顾及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要求。试题内容注重人文精神和社会热点的引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问题进入试卷就是很好的反映,如北京奥运、世界杯、抗震救灾、环保问题、食品安全以及internet、e-mail等内容。今后的试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时代特色,走进学生生活,给学生以亲切鲜活之感。可谓趣味与思想兼顾,形式与内容统一;散发生活气息,贴近学生实际;关注热点问题,富有教育意义。
4、命题趋势
《英语课程标准》建议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要注重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终结性评价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客观、科学、全面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所具有的英语水平。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试题命题意向具体体现为:
考试的范围涵盖[知识](Knowledge)、[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和[生活经验](Experience)三个领域。
试题语境化,着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使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采用任务型试题,每篇材料后的相关练习形式多样,有多项选择、给句子排序、填写图表、回答问题、填写信封、猜谜语等等。学生的考试过程其实就是用英语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成功和培养自信的过程。
适当加大听力测试的考查力度,提高测试效度。强调句子、对话、短文理解,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和在真实语境中语言交流能力、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语法知识类试题及词汇的考查比重将逐渐减少并将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体现语言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语境的设置,使语法测试题更有积极现实意义,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单项选择题淡化对语法机械记忆的考查,注意试题设置的语境化。
增加阅读比重并强调语篇理解,兼顾对读速的要求,题目设计将更新颖并兼顾对细节和词汇意义上的理解;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的体裁各不相同,有新闻、广告和故事,又有诗歌、谜语、海报、通知、信件、图表以及书的梗概等等。
增加图画试题,信息性强,贴进生活,活跃试卷版面,试卷的印刷也很精美。如:图画性阅读材料,图画性题干或选项,图画性写作等;阅读部分则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插图等等。
试卷卷面设计体现人性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试卷的提示清晰,既关注学生答题又关注教师评卷的需要,处处体现着人性化。例如,每页的右下角有‘go on to the next page’字样提示学生翻到下页,最后一页有‘End of paper’字样提示学生试卷结束,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可能由于紧张而导致漏题现象的发生。
调整题型,在设计试题时减少客观题的比例,采用多种形式的简单灵活的主观题去考查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类的题型如:看图听写、填单句、完型填空、看图写作文等。阅读理解题目设计多样,多方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题材,体现多样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人性化、时代性和教育性。
试题指示语将逐步由汉语过渡到英语。
英语口试命题体现同步性、交际性、趣味性和激励性的原则。不过分强调甄别性,而突出激励性,以鼓励学生运用英语为出发点,把测试学生口语能力与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潜质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口试不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