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控技师论文

数控技师论文

时间:2022-11-18 18:03: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控技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控技师论文

第1篇

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要求非常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且有在企业至少五年的专业实践经历,取得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出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高等教育化和实践专业高技能。

我国的职业教师越来越多地具备了高学历,加之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每年招收1000名在职职校教师进行硕士培训,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师硕士比例。在国家政策的有利扶持下,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职业教学层面上更需要一支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体现为教师和技师的高度融合。

2 对教师和技师的理解

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产物,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师既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教育改革发展过程的新要求,首先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由此,高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还具备以下高水平的要求。

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工作,高职教师必须具有“三高”的整体素质,即思想水平高、教学水平高和学术水平高,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和工作中,更要有健康的人格。还要达到“三强”能力,即教育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和科研能力强。

2)《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之本是教学,高职教师必须熟悉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要求,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开发新的课程内容,培养实用的高技能人才。

3)高职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提升自身实践能力。高职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为此,教师先要具备动手能力和解决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现场具有示范作用。

4)高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职教师必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高职教学经过高效整合后,课程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与他人合作,保持平和的心态,借鉴和使用他人的知识和专长,相辅相成、积极协作,发挥自身更富创造性的作用。

技师 技师是指技能工程师,是具备相关技术,掌握或精通某一类技巧、技能的人员。在企业中技师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例,其中“培训教师”说明:培训中级、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两年以上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其中“申报条件——技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五年以上,经本职业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八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两年以上。

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资格证书的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规范、电气基础知识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液压传动、钳工操作、机床编程等相关基础知识;会数控机床机械装调和维修,或掌握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和维修。

对教师和技师的理解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达到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和技师。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从事理论教学,技师是从事实训教学。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和技师的认识有不同观点:一是持有“双证型”,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某一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或者双素质”说,认为既具有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某一行业的技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三是“叠加”说,比“双证”“双能或者双素质”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更全面,它强调的是“双证”和“双能”累加。不同的行业对“证”和“能”的要求差异较大。

承担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工作任务,需要一支由教师和技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队伍来实现,而非人人既是教师又是技师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实训指导的教师群体,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特色表述。

3 职业教学融合

在职业课程教学的各种不同学段、不同课程、不同实训场所,培养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及其应用能力,需要讲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授理论教师和指导实训技师的有效融合。

教学与工作过程融合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以“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为例,该课程学习内容是遵循生产实践中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工作任务,融合于教学,由技师指导学生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学到知识和能力。

课程知识内容与装配技能融合 教师设计、讲解“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的知识内容,包括“学习项目1:认识数控机床机械结构和装配工量具,操作数控机床”“学习项目2: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装配”“学习项目3:数控机床进给传动系统的装配”“学习项目4:液压与气动系统操作与调试”“学习项目5:数控机床自动换刀机构的认识与操作”“学习项目6:数控机床调平和精度检验”“学习项目7:数控机床性能及功能检测与验收”。

技师指导学生装配操作,完成数控机床机械装配之前,要教会学生使 用装配工具;装配时,要教会学生清洗零部件、正确使用装配工具、按装配工艺规范能装配数控机床功能部件;装配后要教会学生使用量具,检测数控机床的精度和性能。由此可见装配知识与技能实现了融合。

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合 “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精讲理论,技师训练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以“做中学”为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实践与理论学习的融合。

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 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协会制定岗位职业标准,为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合作修订了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教师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完成教学内容,技师指导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教室与实训场地融合 在“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教师现场讲解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理论知识,技师训练学生数控机床机械装配技能,将理论教学的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建设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场所与技能训练场地融合,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融合 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学行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是与教师、学生相关的一切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学会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并以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先进教学理念发展,教师和技师都要促进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融合。

4 结束语

集教师和技师于一身的“双师”在职业教育别是专业发展中属紧缺人才。教师和技师从原始上根本不同,教师教书育人,技师生产产品,但是现在两者在职业课程教学中开始融合,都具有教书育人、生产产品兼顾的职责,不可或缺。所以不要求教师和技师风格、水平整齐划一,而是允许“双师”在专业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存在差异,在统筹兼顾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双师”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优势和个性风格,允许教师和技师从单一型、叠加型发展到融合型,成为真正专业化的“双师型”职教教师,从而形成群体理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理想的职教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应融合为“一师”,而不是目前所说的“双师”。

参考文献

[1]吕宪军,王延玲.试析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割裂与融合[J].教育科学,2012(1):36-40.

[2]娄锐,纪红.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9(5):34-35.

[3]张志安.融合报道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J].当代传播,2011(6):84-86.

[4]徐恬,蔡勇.“双师型”教师锻造高技能人才[N].深圳商报,2009-05-07(4).

[5]李成建.“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之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10-113.

[6]贺文瑾.“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概念解读(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8):49-51.

第2篇

关键词:技师学院 预备技师培养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改革 按就业导向细化专业设置

技师学院如何在四年时间内完成企业传统技师培养所需的十几年成长过程,这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每个技师学院的领导和教师面前。为此,笔者所在的邢台技师学院成立了学院学术委员会,研究怎样有效地用好在校时间、完成培养规模、确保教学质量,探索新型技师培养工作模式,形成较为明确的教学改革创新思想。学院为缩短预备技师培养过程,培养紧缺技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定位

技师学院定位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能够培养既具有综合职业素质,掌握某一职业的基础理论,又具有熟练的专门职业技能,既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又能进行技术改革和技术创新的高级工与预备技师。技师学院要坚持这个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培养目标不动摇,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取得技师学院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高级工或预备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在制定技师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时,必须确定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实训课程和在各个学年段的教育教学定位、规范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必须坚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二、教学模式改革

1.技师(高职)教育特色

通过院校途径培养适应时展趋势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紧迫需求,关键是转变办学观念、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办学思路,构建符合技师自身发展规律的办学特色。

特色一:针对性与适应性关系。高职教育的针对性是指它的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这就决定了它的课程开发,必须先要通过对企业专家访谈,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后,得出若干项培养能力目标与要求,确定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以课程设计引导,各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课程内容设置要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面向职业岗位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在强调针对性的同时,高职教育还必须强调其适应性,即学生对职业的适应面和对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由于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对于专业技术理论知识面学习范围要宽,对于专业技能培养要强调复合、智能。针对性和适应性二者皆要有度,必须将岗位的针对性与行业的适应性有机结合。

特色二: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首先要强调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这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方面。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就是,专业实践教学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必须要具有独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必须占整个教学课时的50%左右。其次要以创造性智能、技能教学为主,其技能培养的核心是变通性能力培养,因此必须强调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撑。

特色三:自主开发新课程体系。课程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载体,因此技师学院要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其核心是开发新的课程体系。要创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根据技师学院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家高级工、技师的职业标准,其课程体系由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所构成。其中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达到国民职业素质的要求;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实训(教学实训和顶岗实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相关多工种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达到高级工与技师的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特色四:注重技师综合素质培养。把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与日常学习过程融合,无论是理论课程设计还是实训课程设计,都是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在工作过程中,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员工意识和工作态度,让学生懂得企业发展的动力及目标,明白合格员工应具备的素质,知道自己的责任及如何在企业顺利成长。这样做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稳定就业,深受企业欢迎。

2.预备技师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院招收的学员是高中毕业生,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自学能力。学院通过两条线教学,满足预备技师岗位的需求。

以数控预备技师为例,理论教学以课程设计为主导,专业基础课为辅助,将知识形成一个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数控预备技师前三年(50%时间)内做7~8个课程设计,主要有:(1)机械制图课程,通过做减速器的测绘、画装配图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图样与产品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图样是企业技术人员之间进行技术交流的语言,掌握制图知识能够准确表达自己修配或技术革新的思路;(2)机械设计课程,通过做减速器课程设计,学生可以了解产品设计的过程和步骤,学会综合运用机械知识,为今后技术创新奠定基础;(3)液压技术、气动技术、电动机控制课程,通过进行液电控制的简单液压系统和气电控制的简单回路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化设备就是在液压或电的控制下实现机械动作的,认识到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是学习数控机床的液电、气电控制部分原理和维修的基础;(4)机械制造工艺课程,通过做一个中等以上复杂工件工艺文件编制的综合作业,让学生体会在平时实训课训练中,如何运用工艺理论指导实训中的技能训练,提高工件加工精度;(5)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在具有普通车床实习的基础上,对零件进行编程,并在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以利于掌握PLC控制数控机床的电路设计及维修技能等等。

我们通过贯穿于理论教学中这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总结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巩固和完善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工程设计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规范,有利于锻炼他们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实训课教学中,一个专业要经过相近的多工种实训,不同专业通过相应层次的模块训练,将工艺知识渗透其中,达到相应级别的综合技能。数控预备技师前三年(50%时间)内,在校实训课教学需经钳工6模块实训,可达到中级技能;普车课程经6模块训练,可达中级技能水平;数车课程经4模块,可达中级技能水平,高级在中级基础上再需增加4模块实训;数控加工中心需经10模块实习,可达初级工水平。经过不同工种的实训教学,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基本技能,再到企业顶岗实训半年,学生会具备一定程度的实际技能,对进一步提高解决复合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按就业导向细化专业设置

技师学院是地方性院校,必须面向当地市场,面向企业办学,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根据各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多样性,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方向性及培养技能的专业性,且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每一专业领域采用“大专业+突出单一技能”模式。由于本地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家长就业观念又比较陈旧,不愿让孩子远离家乡,而如果一年毕业的数控预备技师操作工太多,就很难满足学生在当地就业的需求,不仅会造成人才浪费,而且会给学院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最后一年,我们根据就业需求细化为数控编程工艺、数控机床维护和维修、模具设计、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与联调技术等单一技能进行培养,再到所需企业实习锻炼。经过这样化整为零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成为数控技师这个大专业里,突出单一技能的行家里手。这样,既容易就业,又实现了与企业对接,而且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口碑好。

三、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在探索技师培养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如能解决好如下问题,技师培养工作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一是缺少适用于技师应用理论教学的教材;二是设备只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缺少能实现与实际生产对接的实训设备与工具;三是缺乏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学生可选课题较少;四是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教学工作的“双师(理论课教师+工程师,实践课教师+技师)”专业教师,制约着灵活教学方式的开展,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解决措施

学院正在采取以下措施尽快完善培养模式:一是经常组织现有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甚至派老师到就业基地生产第一线工作学习,使其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二是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符合学院教学的教材,深入到企业寻找一个适于培养技师的能力和技能的综合项目,与第一线的老技师接触,搜集他们工作中的小技巧、经验,充实到技师培养教材中,促使学生技能快速提高,丰富他们的阅历,使其早日成为合格技师;三是通过国家政策扶持从企业引进一批双师型人才担任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四是把企业引进校园,实现实训课教学真实工作化,即学习、工作一体化,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实训设备的作用;五是把企业的精品意识和规范管理引入预备技师培养过程中。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仿古地板,数控机床,自动化加工

 

近年来,仿古地板在国内外市场走俏,由于其独特的纹理、色泽,带给人们的视觉与触感都明显不同于普通地板。与传统概念上的木地板相比,仿古地板色彩多变,以重色、深色为主,显得厚重许多,在展现出木材本质特性的基础上,加入了木制品受自然影响后日积月累形成的天然属性,给予人更贴近自然的木质环境享受。

为了实现仿古地板表面纹理历史积淀的厚重感,地板制造过程中在木材纹理的基础上,人为地添加了手工雕刻的斑节、凹凸等“不和谐”元素。以实现仿古地板自然、多变的感官效果。由于手工加工存在着诸多的弊病,如工人劳动强度大,操作技术要求高,加工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等,若能将数控加工技术应用到仿古地板的加工中,取代大部分的手工加工,则有利于实现其机械化、高效化生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1 仿古地板的加工方式及其现状

目前流行的仿古地板样式中,其凹凸表面的加工方式主要有随机刨削、纹理刨削、拉丝、喷

砂、碳化、酸蚀等。随机刨削加工主要用于纹理不明显的地板加工中,通过在地板表面随机刨削出凹槽,显示出地板的凹凸感;纹理刨削加工分两种,一种是对纹理明显且粗大(如呈山形纹理的弦向板)的地板,通过人工沿深色纹理刨削的方法,使地板显现出自然的浮的凹凸感,另一种是在纹理不明显的板面上刨削出名贵木材纹理;拉丝加工主要用于纹理明显但细密(如呈直线形的径向板)的地板,通过拉丝加工可实现深色凹、浅色凸的效果。

单一加工方式获得的仿古效果一般很不明显,故多会采用混合加工方式的手工加工,以增强、丰富其凹凸感与自然美。而随机刨削加工和纹理刨削深色加工均采用纯手工操作,即工人用手工刮刀凭经验控制刮刀力度和路径,加工出不同的纹理和凹凸触感。不难看出,在现阶段仿古地板加工中,手工刮板工序至关重要,正是由于手工加工的随机性,使仿古地板展现出其独特的唯一性数控机床,为消费者所青睐。

本文探讨仿古地板数控加工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数控技术的三种仿古地板凹凸面加工方法,并进行了加工实验,为改善仿古地板的加工现状,实现高效、高质、绿色加工开拓新方法。

2 仿古地板的数控加工设计

仿古地板表面的凹凸质感,主要是将木地板表面加工出约0-0.2mm深度的随机、自然、光滑的凹凸纹理。如果采用普通的机械加工(如靠模铣),可生产凹凸纹理的板面,但由于是固定仿形,纹理单一,缺乏变化,不能实现自然的效果;而采用数控机床作为加工设备,利用随机数控软件、设计刀具走刀路径和专用铣刀,则可以产生多种纹理的凹凸组合,代替手工刮板工序。

根据木质地板和数控加工的特点,可以设计三种数控仿古加工:随机路径凹凸面数控加工、仿真纹理数控加工和原纹理凹凸数控加工。

2.1 随机路径凹凸面数控加工设计

随机路径凹凸面数控加工是在纹理不清晰的地板面上加工出随机的凹凸面,使之产生特有的、经年累月、风霜侵蚀的古韵。为确保每块地板都有纹理凹凸感,且每块地板凹凸的纹理各不相同,在对数控机床进行刀具路径编程时,需要编制多种不同的刀具路径,并随机改变刀具的走刀方向。由于每个路径程序的部分参数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如铣刀垂直板面的吃刀量可以在0-0.2mm间变动、刀具进给速度变化改变表面粗糙度、刀具路径中部分轨迹缺省等),且路径程序本身具有多样性,使得数控加工足以克服靠模加工制品表面凹凸形状单一的不足,生产出同人工刮板效果相同的仿古地板。

如图1所示,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绘制好曲线区域后,将区域雕刻形成沿矢量加工的刀具路径,形成仿真图像并进行加工。原本平整光滑的板面经过数控机床的刨削加工,产生了一定的凹凸感。

图1 随机凹凸面设计图及其仿真效果

这种通过设计多种刀具路径程序,并在一定范围内修改加工参数的数控加工方式,可以避免地板纹理的单一和重复,且减少了因手工工序所需的用工人数,仅需要个别技术人员定期维护和检修数控机床,保障其顺畅工作即可。这样的生产车间利于管理,车间可实现连续性工作,并且减少了因个别刮板工人经验不足而造成刮板质量问题。

当然,为了实现地板纹理的多样性,这种数控加工方式在路径程序设计方面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设计出尽可能多的路径方案,以满足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地板样式需求。

2.2 仿真纹理数控加工设计

仿真纹理数控加工是在纹理不清晰的地板面上加工出名贵木材的纹理,“以假乱真”,提高了地板的档次。通过对不同名贵木材纹理收集整理,建立纹理数据库,并基于此形成加工路径,通过随机改变路径的可变参数,使纹理既真实又独特,达到高档木材的纹理视觉效果和仿古感觉。

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仿真纹理数控加工,板面形成了与天然木纹理相差无几的纹理结构。

图2 仿真纹理设计图及其仿真效果(山峰形纹理)

图3 仿真纹理设计图及其仿真效果(树瘤纹理)

2.3 原纹理凹凸数控加工设计

由于木材的纹理是天然形成的,具有纹理的唯一性,根据其纹理雕刻而成的仿古地板,其凹凸组合也必将是唯一的,而且更具天然效果核心期刊。

为获取木地板的纹理图像,数控机床上料工段地板输送装置上需安装图像获取设备(如摄像机),获取到的图像资料经后期图像处理,依一定顺序传达给数控系统数据库。通过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根据纹理信息特征设计产生刀具路径,即仿古地板凹凸表面加工路径,进行加工。在设计时,可采取不同的刀具吃刀量变化方式,使凹凸感富于变化。

如图4所示,地板图像经过适当的处理,即可获得数控系统软件可用的纹理特征信息。通过改变吃刀量的值域范围(如可以采用纹路与纹路之间递增、递减或是交替深浅的加工方式)来进行加工,即便是两块纹理相似的地板,也可以加工出完全不同的凹凸感。

图4 木地板的纹理处理效果图

这种利用木材天然纹理生成刀具路径的数控加工方式,不仅能实现纹理凹凸多样化,节约了用工成本,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加强机床工作的连续性。在加工过程中,设计人员仅需把握好持刀量参数的变化即可,真正实现了仿古地板的机械化自动加工。

3 仿古地板数控加工实验

本实验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纹理设计并形成刀具走刀路径,设计图如图1、2、3所示,采用通用步进数控雕刻机进行数控加工。试材为柞木面板的多层复合地板。加工效果与仿真图像一致,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实际加工效果如图5、6、7所示。

图5 试件1数控机床,随机凹凸数控加工

图6 试件2,仿真纹理数控加工(山峰形纹理)

图7 试件3,仿真纹理数控加工(树瘤纹理)

4 经济测算及可行性分析

目前地板生产企业从事仿古地板加工的技工少有数十人,多有数百人,一般技工月工资为0.3万元至0.6万元,如果按平均工资0.4万元/月计算,则100名技工每年需支付工资0.4×100×12=480万元。而数控设备仅初次投资较大,但使用人工数量将大大减少。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售价,预计满足要求的专用数控机床的可在120万元/套内实现,可完成80%以上的加工。设备投资可以在1年左右收回。

一个熟练的技工完成一块910mm×130mm仿古地板的简单凹凸面加工约耗时204s,生产效率约为18块/时·人,而纹理相对复杂的加工,仅为9块/时·人。本次试验采用单头步进数控雕刻机进行数控加工。910mm×130mm地板完成简单纹理加工(图5)耗时316s,生产效率为12块/时。对于复杂纹理的加工(图6、7)耗时425s,即9块/时,数控加工生产率与手工加工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本次试验中采用的雕刻机并非专用数控设备,由于步进数控系统加工速度低,工件装卡慢,致使加工效率低,如果开发出专用数控系统,采用专用软件、交流伺服数控系统和专用进料装置,其生产率可以成倍提升。

数控加工采用软件产生纹理和凹凸面并自动完成加工,排除了人工操作存在的技能高低、容易疲劳等不利因素。数控机床在加工时的有效工作时间长,辅助时间短。而一个工人一天最多工作10小时,且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工作时间只有4小时左右。而数控机床一天可工作20个小时以上,在时间上是人工工作量的两倍,在工作效率上至少是人工的5倍。

5 结论

经过初步探讨和实验,利用数控加工技术代替手工仿古地板表面加工有一定的可行性;利用数控技术对铣削刀具进行随机控制,不仅可以实现手工刮板的纹理和凹凸触感,还可以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仿古地板的自动化连续生产,减少用工量,降低生产成本,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可以代替80%以上的手工工序,只需少量的技师对木地板再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修饰即可。

参考文献

[1]王小怡.周清华:中国地板走向工艺时代.建材与装修情报.2009,5:40-45.

[2]施边.麦道品牌价值实现全面升级[N]. 中国建材报, 2007,(2007-05-28).

[3]柯颂,司徒添旺.“生活家”厂小闯劲大[N]. 中山日报,2006,(2006-03-13).

[4]生活家·巴洛克地板.铸就中国地板品牌新高度——新生活家木制品(中山)有限公司新厂开业[J]. 国际木业,2007,(03).

[5]林金明.雕刻CAD/CAM的技术研究及实现. 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华侨大学,2002,10.

[6]彭丹丹.高速高精度数控雕刻机控制技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5,5.

[7]江小勇.雕刻机数控代码自动生成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海河大学,2007,4.

[8]肖玲.木工数控雕刻机的探讨.中国木材工业,1999,7(4):31-32.

第4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职教师资高地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等文件不仅指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更是大力推行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要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而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无锡市教育局和学校管理中心直属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位于无锡新区,占地193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30人、在校生5000多人。学校以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开设机电工程、自动控制、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四大类专业,其中数控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同时又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计算机和电子专业也为省级示范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一流,现有80多台数控机床、50多台普通机床、700多台(套)电子仪器、900多台计算机、30多个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教学设备资产总值达4000多万元。

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2006年被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每年为全国中职学校和江苏省中职学校培养骨干教师120名以上。2002年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学校经教育部综合评估,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数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包括职教师资)数千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

由学校校长担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负责人,全面主管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教学副校长和后勤副校长分别负责培训的教学工作和后勤保障,指定中国职业院校首届教学名师负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常规管理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每年初召开培训工作会议,讨论培训设备的投入、培训师资的出国培训和各职业的培训计划,特别是江苏省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国中职骨干教师的培训召开领导班子和各系主任的专题会议,使每一次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服务意识,保证培训质量。

学校坚持科学办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制定示范学校建设规划。学校每年都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培训方向和计划,拓展课程内容,扎扎实实地推进专业建设。目前数控技术专业已实现了三个方向的拓展:一是培训工种由数控车工向加工中心拓展;二是培训目标由数控中级工向数控高级工拓展;三是专业方向由数控加工向数控设备维修、CAD/CAM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数控程序员等方向拓展,以培育新的技术增长点。

二、优化培训师资队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名师出高徒。培训师资队伍是培训工作的核心,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学校通过培养、培训、引进和聘请等多种形式,逐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优化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善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掌握高新技术的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5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100%,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98名,占35.6%,专业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达83%。近三年专业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四新”培训、出国培训、专业负责人培训、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进修、企业实践、信息技术等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拓宽视野。

2.提高企业实践经验,构建技艺精湛的“双师型”队伍

学校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制度,每年暑假都要安排本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接受锻炼;达到专业教师平均每两年到企业锻炼两个月,提高企业实训经验。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公开招聘,逐年从企业引进一批优秀的工程师和技师,以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需要,目前专业教师中有高级技师18名,技师35名。这些技术人员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业教师的成份,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同时,学校有针对性地从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聘请20名兼职教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4.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构筑职教师资高地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比活动,无锡市名教师2人,无锡市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5人,教学能手2人,联合学院专业带头人5人。学员满意率在95%以上。

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实践、编写教材、撰写论文,近几年来主编教材30本,参编教材多本,完成国家级课题、省级、市级课题各一个,校级课题11个。同时,专业教师在各级专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2人获得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一等奖,多人获得无锡市技能竞赛第一名。

三、重视培训基地建设,添置先进培训设备

为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的需要,学校十分重视基地建设,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做到年年有设备经费的投入,使得数控技术、维修电工、无线电调试、装配等专业的培训、考核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如:学校设立机电技术中心、电子技术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每个工种的培训设备均符合规范要求,检测工具仪器也能满足培训和技能考核的需要。特别是2012年,唐君远基金会对我校追加资金1000万元,用于购买现代高端数控机床,其中有德国德马吉公司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机床,以及瑞士夏米尔数控电火花机床。

四、规范培训管理,全面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中心目标,精心制定培养方案,严格实施教学管理,优化专业文化氛围,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专业培养质量较高。具体措施如下:

1.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运用从工作分析到课程分析的开发方法,精心制订有利于学员成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实践训练的“现场化”、技能鉴定的“标准化”,从整体上来优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经专业教研组、系、教务处、校长室及行业企业专家五个层面讨论并审核,社会调研和方案论证充分,并随着就业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企业岗位的升级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适时滚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拓展培训内容,优化实验实训。

2.规范和加强培训管理

学校从1997年实行校、系(部)二级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专门印发了《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各部门工作职责(试行)》、教学管理人员数量和结构合理,工作效率高。

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制订了《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学常规检查实施细则》、《教学计划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建立考培分离制度。每期组织学员对培训教师的无记名测评。

五、组织省市级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

2012年,学校成功承办了无锡市职业院校部分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有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数控车工组合、无线电调试工、单片机、维修电工和计算机等七个职业(工种),分为三个级别:中职学生组、高职学生组和教师组,按照各工种国家职业标准三级实施竞赛。另外,还由学校承办了2012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亚龙杯”电工电子技能大赛暨全国选拔赛,有维修电工和无线电调试工二个工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三级组织竞赛,为无锡市和江苏省选拔高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在201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学校师生参加机械数控、电子电工、计算机三个大类多个项目的比赛,战果辉煌,满载而归。共获得10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取得了六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现代制造业技术技能竞赛中,学生共获得2个一等奖;在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其中,数控铣工和电器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都获得了全国第一名。为江苏省获得全国团体总分第一作出了贡献,也为无锡市争了光,添了彩。

在江苏省首届技能状元大赛中,学校有5名学生参加江苏省的决赛,全部得奖,其中加工中心操作工的符金冬和维修电工的黄豆两位选手获得“江苏技能状元”称号,学校获得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奖。在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江苏省选拔赛中,学校有9名选手参赛,其中有两名选手获得江苏省冠军,两名选手获得亚军。经过差额选拔,有三名选手进入省集训队,正在准备全国决赛。为无锡市的团体名次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在校学生的培训和社会培训两大块。作为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我们精心准备和组织实施,出色地完成了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任务。

虽然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对无锡地方的社会化培训和工作创新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技师培训,特别是高级技师培训和技能鉴定方面做得很不够。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成为无锡市技师和高级技师社会化培训单位;进一步拓展社会化培训项目和培训量,扩大培训基地的辐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教师的技术和技能水平;添置实习实训设备,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位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继续组织师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建强,周文,何建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0,12.

第5篇

作者:王民权 董鸿安 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对兼职教师重使用、轻管理兼职教师来自行业、企业,不容易受校纪校规的约束和校园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安排兼职教师来校上课,就必须打破学校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课时约定,实施弹性授课制度。这不仅会加大常规的教学管理难度,也易造成二级教学单位对兼职教师少管甚至不管的“失控”现象。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在兼职教师的聘任手续、档案材料完备比较齐全,对其聘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着不少二级教学单位仅把兼职教师作为本校专任教师师资不足的补充,只注重其专业技术和业务管理能力,不考虑其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也有一些二级教学单位甚至把本校专任教师无法完成的课程,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分派给兼职教师,缺乏对兼职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监管和引导,导致实际的教学和实训效果不好。聘用机制缺乏操作的灵活性二级教学单位选聘的来源广泛,经历不一,心态各异。虽然不少已经制订了对兼职教师进行选拔、聘用的管理制度,但总体上都是参照了专任教师的管理方法,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和操作性。例如,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务部门规定,二级教学单位在上一学期末下达下一学期教学任务时,就要确定兼职教师的人选,按照人事部门聘用制度要求就应对新聘兼职教师组织进行试讲和职业教学能力培训,但学期末恰恰又是二级教学单位最忙碌的时期,使这一决定选聘兼职教师是否真正合适的重要环节很难有效执行,往往省略跳过。再如,企业工作才是兼职教师的主业,而不少高职院校教务、督导部门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过程管理过于死板,往往出于教学规范管理需要,要求其上交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等过程性管理材料,殊不知他们还有企业的工作任务要完成,从而导致兼职教师难聘、流失、不愿长期深入合作等问题。兼职教师自身存在的“短板”毋庸置疑,企业兼职教师大多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专家、骨干和技术能手。虽然他们拥有实践经验丰富、技能操作娴熟和业务水平很强等优势,但他们缺乏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懂教学规律与教学技巧;不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教学和实训指导方式不符合高职教学特点和规律性;并且,有些兼职教师未必取得所在单位的支持,在校兼课是“地下”行为,经常因加班和出差调课、误课。平时和专业相关任课教师沟通较少,与学生的交流也较少,这样很容易造成实际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以优势互补和长期合作为核心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举措

1.初步探索,解决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瓶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群从2006年起探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机电专业群实训专职教师资源不足的矛盾。当时在校从事兼职教师工作的人员主要是一些其他高校的退休教师、企业退休技术人员等。当时机电系下属的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等专业都有2-3名企业兼职教师。严格来说,这些教学人员只是兼课教师,解决了当时专任教师资源不足问题。这个时期的兼职教师聘请多是通过校内教师的个人关系,难以保障兼职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2.校企协作,保障兼职教师来源稳定从2007年的高职示范院校建设开始,机电专业群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从单纯的解决专业教师不足转向建立一支与专任教师能力互补的兼职教师队伍。这个时期的兼职教师主要来自海天精工、海天注塑机、立洲机械等紧密合作企业。他们中既有擅长实践教学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也有具备创新意识的课外兴趣小组指导教师,还有综合能力强,具备课程开发、专业建设、项目申请的高级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为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学院分别于出台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他们的工作和校内专任教师一样,纳入了二级教学单位的常规管理工作中。2010年3月又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修订版中明确提出“考核合格的兼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在进修培训方面享受与院内专任教师同等待遇”。由于企业的支持,兼职教师队伍实现了了相对稳定。3.专兼结对,共同参与学生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指导为了提高机电专业群的整体教学效果,通过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互相结对,在提高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帮助校内专任教师解决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机电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综合实践包括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两部分。在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指导上,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提高、知识应用和素质养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从近两年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上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在顶岗实习企业从事的工作岗位联系非常紧密。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做的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写的是自己可以写的内容,尽管字里行间的错别字和语句不通指出难以避免,但是近两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充实了,抄袭现象也大大减少。4.深化合作内容,积极参与课程建设、项目申请和技能竞赛从2008-200年开始,机电专业群的兼职教师除了实践教学之外,根据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参与到机电专业群的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和各类技能竞赛的训练指导中来。机电专业群目前有稳定的兼职教师20余名,他们与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的教师结对。通过近三年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各专业的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一起,除承担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训课程、毕业设计指导、顶岗实习指导外,还积极参与了机电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精品课程建设、技能竞赛指导等工作。在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个方面取都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优势互补和长期合作为核心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群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相关成果。1.借智借力,提高了核心课程的内涵建设在机电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项目的开发都有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通过借智借力,把合作企业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变为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案例。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专业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组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组。目前机电专业群已形成的核心课程组已达7个,分别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组成了以《机械零件数控加工》与《机械部件装配训练》为主线的3个课程组;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专业组成了以《数控系统连接与PMC控制调试》与《数控机床整机性能检测与调整》为主线的2个课程组;数控技术专业组成了以《典型零部件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与《数控铣(加工中心)加工综合实训》为主线的2个课程组。企业兼职教师的突出贡献还表现在参与了机电专业群各类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的建设,并为这些课程提供了贴近企业实际的教学案例。如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部件装配训练》、《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维修》、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中的教学案例都是由合作企业与校内专职共同开发,这些教学项目的开发极大地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内涵。2.专兼结对,增强了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竞争力机械零件普通加工、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机电产品装配工程训练这些实践性很强的操作类课程一直是机电专业群专任教师的弱项,由于缺少企业一线长期工作的机会,在技能操作上很难达到高级工或技师的操作水平。为了保障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聘请了大量具备数控车、数控铣技师或有高级工证书、在一线工作多年的企业兼职教师,他们承担了机电专业群绝大部分的实训指导任务。通过与校内专任教师结对,企业兼职教师帮助机电专业群一批年轻教师在课程项目开发、实训指导和技能操作上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目前机电专业群有省浙江教坛新秀1名,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对象4名,学院校内教学名师培养对象2名。这些优秀青年教师都是与企业兼职教师结对的成员。通过近三年一对一结对活动,校内专任教师强化了操作技能,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与实训课程中增强了企业的5S管理活动,企业兼职教师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最终受益的是机电各专业的学生。3.校企互通,提高了学生的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与过去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习相比,把实习场地从学校搬到了企业的车间,把校内实训基地的虚拟项目变为企业实际岗位的真实工作,把企业的岗位工作转化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效果。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内容与就业岗位相关,这些任务的完成是做好后续岗位工作的基础,这就为毕业生与顶岗实习签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校企互通,实现了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有效对接。目前机电专业群从事学生顶岗实习指导的企业兼职教师涉及65个企业(有协议)和90多名企业兼职教师。他们同样为学生近三年99%以上的就业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稳定校外实训基地,输送了大量企业所需的机电类高技能人才机电专业群的兼职教师多数来自合作企业,他们从事的教学工作得到企业的支持。由于学生所学是必备技能,学生技能为企业所需,实现了“兼职教师来自企业———企业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学生掌握技能到企业工作”的良性循环,使学生与企业形成了“直通车”。由于就业有保障,家长满意,企业放心,极大地稳定了机电系现有的6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机电类高技能人才。由于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激发了企业参与机电系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合作办学、合作与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的鲜明特色。5.长期合作,提升了课程建设和技能竞赛的成绩近三年来,机电系的兼职教师参与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数控机床调试安装与维修技术》、省级精品课程《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维修》和2009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2010年浙江省“凯达杯”数控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指导等工作,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动态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深化内涵发展的需要,突出优势互补与长期合作,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第6篇

边数多的可转位刀片,刀尖角大、耐冲击性好,可以利用的切削刃数目多,因此刀具寿命长。但是,这种刀片一般来说,切削刃较短,工艺适应性较差;切削时背向力较大,容易引起振动。如果单从刀片形状考虑,在机床刚度、功率允许的条件下,大余量、粗加工及其工件刚度较高时,应优先考虑刀尖角大的刀片。反之,使用刀尖角小的刀片。另外,刀片形状的选择,又往往取决于被加工零件的轮廓。

二、可转位刀片的精度、厚度选择

国家标准GB/T2076-1987对于可转位刀片的精度,规定了A、F、C、H、E、G、J、K、L、M、N、U等等级。目前,已经生产使用的是A、C、G、K、M、U等产品。在车削中经常选用G、M、U级,其中G级精度最高,M级次之,U级最低。显然,在高精度车削时,不能选用低精度的刀片,否则肯定会影响到加工的精度、质量。因此,刀片精度的选择应该适应加工精度的要求,选用时可按以下原则:

1.精加工时,一律选用G级刀片;非黑色金属材料的精加工、半精加工也应选用G级刀片;淬硬钢的精加工也选用G级刀片。

2.精加工、半精加工、粗加工、重切削加工时,除上述两种特例,都选用M级刀片。

3.粗加工、重切削加工也可以选用U级刀片。

4.在自动生产线上使用的可转位刀片要高于一般切削加工的精度等级。

5.在有对刀仪对刀或有自动对刀装置的条件下,对刀片精度的选择可以稍微放宽一些。

对于刀片厚度的选择,我们不难想象:刀片厚度越大,其所能承受的切削负荷也越大。假如:切削时如果切削力大,刀片厚度又比较小的情况下,刀片就容易破裂。因此,刀片厚度一般根据我们所选用的切削用量来灵活选择。

三、可转位刀片的法后角选择

国家标准GB/T2076-1987规定可转位刀片的法后角有9种。精车时,如果选用较小的法后角,则不能保证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要求;粗车时如果选用法后角过大,则可能削弱刀片的强度,因此都不合适。目前,常用的是0ºN型(主要用于粗加工及半精加工)、7ºC型和11ºP型(主要用于半精加工、精加工)三种法后角的刀片。

四、使用可转位刀片,要注意不能出现打刀等不正常现象。

1.车削时可转位刀片如果出现因振动而造成刀片松动而打刀,这时我们应该检查刀片是否夹紧、夹紧元件是否变形,或刀片尺寸误差太大、刀片质量太差所致。可以通过重新夹紧刀片(夹紧力要适当)、更换夹紧元件、更换刀片加以解决。

2.如果出现刀尖打刀,则应检查刀片刀尖底面与刀垫间是否有间隙,夹紧时有无刀片抬高现象,刀片材质的抗弯强度是否过低等。相应的通过重新装夹刀片,注意保证刀片底面的贴紧,更换刀片的刀垫或刀杆等,以及换用抗弯强度较高的刀片加以解决。

3.切削时如果产生吱吱叫声,可能是因细小铁屑而致的刀片底面与刀垫或刀垫与刀体间接触不实,刀具装夹不牢固;刀具磨损严重;刀杆伸出过长,刚性不足;以及工件刚性不足(细长轴或薄壁套等)或夹具刚性差、夹固不牢等原因所造成的。可以通过重新装夹刀片或刀具;更换磨钝的切削刃;缩短刀杆的伸出长度;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加以解决。

4.如果切削时刀尖处冒火星,表明刀具已经严重磨损,刀尖或切削刃工作部分有缺口甚至崩刃,也可能是切削速度过高所致。因此,应更换切削刃或刀片,适当调整切削速度。

5.切削时如果刀片表层有剥离现象,对于使用冷却液的刀片材料,则应增大切削液的流量,并在开始切削前就开始浇注直至刀具退出;对于不宜使用切削液的高硬度刀片材料,就应不使用切削液,进行干切削。总之,切削液供给不充分是不合适的。如果是刀片质量不佳,则应更换刀片。

参考文献

1机械工业技师考评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编.车工技师培训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

2常宝珍、锅舜福、刘菂编.车工技术问答.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组织编写.数控机床操作工(高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2、2007.1

第7篇

论文摘要:在办大教育,办大职教旗帜下,各地职业教育发展似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能的职校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又在思考,如何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本校及当地其它一些职校实际认为,内涵建设已经成为职校在新时期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职校的内涵建设上做文章。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下迎来了职业教育的春天,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各职业学校纷纷易地重建,楼房林立,占地都在几百亩,规模可用一个“大”字来形容;为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各职业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添置实训设备数量可用一个“多”来表达。这些体现的都是职业学校的外延发展,而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更应该注重的是与外延发展相对应的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去做的内容很多,笔者仅就以下几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加强规范管理.打造校园文化

有句话说的好:向管理要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的保证,规范管理,从基础做起从常规入手。2006年12月16日,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充分说明向管理要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各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

职业学校经营的产品是职业教育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服务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应在规范管理的同时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职业学校的服务质量,让学生和社会满意。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如下,本校在践行省教育厅三个管理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了“333l工程”和“三高育人工程”管理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为全校师生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指明了方向,目的也很明确。当然,规范管理的所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每个人心里有规范并认真践行规范才是管理的最终目标。

2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扩大名师效应

如同洋河酒厂有蓝色经典系列酒一样,一个具有深厚内涵的学校必然有名牌专业的支撑,同样,名牌专业的打造也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努力。学校除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以及各种培训外,还应建立一系列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成名成家的激励机制,让中青年教师有动力、有激情投入到工作中来。

在教师培训上,我认为:(1)学校要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2)保证教师队伍中一定数量技师、高级技师。教师最好能到专业相应企业或有关单位顶岗实践,在一线岗位锻炼的效果最好,不仅能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还能了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3)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各级技能大赛活动中,对取得好成绩的教师应予以嘉奖。(4)通过评聘,产生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室,带动其他专业教师。通过经验交流、成果分享、技术探讨、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将名师的影响不断扩大。

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动力源泉,名师的产生,无疑是学校的一块招牌,他的存在能够使学校光芒四射,影响深远。如无锡机电高职校徐夏民老师,先后获得江苏省技能大赛数控加工中心一等奖和全国技能大赛数控加工中心第八名。如今,全国各地的职校老师纷纷到无锡来求教数控技术。这就是所谓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3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

现如今,各职业学校在设备设施上均大力投入,但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导致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如果学校紧追新技术、新设备,那将会耗费无穷的财力,而资金短缺从来就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使用过时的设备技术进行教学,则导致学生学不能以致用,这将弱化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

因此,职业学校要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外,还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结构调整、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等方面要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专业教师进修基地。

聘请企业在职技术师傅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发给他们聘书,请他们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一起,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制度、签订协议,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

学生经过校外实习基地的训练,能够走出校园即进企业实现零距离就业,达到家庭、企业、学校都满意,不也是职业学校内涵提升的一种表现吗?

4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专业设置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产业如雨后春笋,而职校在专业设置上无法及时跟进,明显滞后于市场,只能“随风而动”,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和特色性,难以与新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对接,缺乏竞争优势,同时传统专业档次不高目前不少学校都有自己的重点专业,在职业学校中机电及电子信息是重点专业的占大部分·但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尤其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专业十分缺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具备了基本的谋生手段,缺乏真正的“一技之长”。

苏州评弹学校实属弹丸之地,但却全国知名,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评弹艺术人才,原因在于其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特色丝事实上,要做好学科建设工作首先要进行科学定位,锁定自己的位置。每所学校都要知道自己的功能,知道自己要培养什么层次、具有什么样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人才,发展什么样的学科以及在什么水平上发展这些学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自己的学科建设状况,从实际出发,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设置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专。

第8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培养机制;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111 -02

一、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

近几年,马鞍山市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我院与企业合作,面向社会合作招生,或以企业在职员工为招生对象,开展“技师班”培养,进行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建立“双主体”培养机制

学校是办学主体,企业是用人主体,学校和企业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过程中,学院主动发挥双主体共同培养人才的作用,建立“双主体”培养机制。

1.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坚持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岗位职业对新技能、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制定适应现代学徒制内涵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式

校企双方根据企业需求和培养对象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开展“全脱产” “半脱产” “送教上门”等多元培养方式。学员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累计达到规定要求的即可毕业。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员在校学习一年后到企业实习,学员白天在企业上班,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到校上课,第三年学员带着实习课题在企业顶岗就业,在学校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实习课题,并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毕业时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

3.校企共同开展教学过程

学员在校学习期间,采用理实结合、模块化教学模式,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在企业顶岗期间,学校安排老师定期赴学员工作岗位开展针对性的理论教学,指导解决实习课题。

4.校企共同建立人才评价制度

将企业纳入职业技能评审委员会,充分发挥企业参与技能人才评价的作用,努力构建以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和职业素质为评价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教学模块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考核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进行,部分子模块采用操作与现场模拟相结合或以赛代考等方式进行考核。综合实践考核采用企业考核、实习报告和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每种方式考核都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

(二)建立独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现代学徒制的根本要求,在实践中我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模式。本地许多企业有获得政府授予“首席技师”称号的技能大师,我院引进或聘请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带徒式培养”――选择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为徒弟,技能大师手把手教,目标是重点培养实践教学骨干教师;二是“成班式培养”――技能大师开展教师培训班,目标是全面提高全体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三是“双师一课式培养”――技能大师和学校理论课教师共上一门课,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目标是提高教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和效果。

(三)改革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培养必须实施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从职业岗位标准入手,紧扣岗位生产工作任务,建立“工作过程”任务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如数控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需要,建立了数字化的数控专业教学平台,能够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到生产测试的全过程体验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典型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而后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仍以我院数控专业为例: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图纸识读、工艺路线确定、工装刀具选用、加工程序编制、机床操作、刀具刃磨、零部件测量、机床保养与维修等9个工作领域,并制订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45项,而后确定教学目标,将数控专业课程分为4个模块、15个学习单元,共60多个典型学习情境,确立了“基本素质学习+基础能力学习+岗位能力学习+岗位综合能力学习”专业课程结构,充分适应了现代学徒制培养要求。

二、现代学徒制实践经验

我院现代学徒制实践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在招生上,直接来源于企业的在职员工;在培养上,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在毕业去向上,直接为合作企业服务,企业直接受益。我院开展学徒制培养试点的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学徒毕业回到企业成了企业的技术能手,在岗位上表现出突出的职业能力,有的成长为车间、工段的负责人,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管理的骨干。现代学徒制探索取得积极成效,也取得了经验。

(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保障

马鞍山市政府在2011年出台了《马鞍山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2012年又出台了《马鞍山市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提供了校企合作经费投入的合理机制,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承担费用,减少了企业和学校的压力。同时,市政府成立了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市政府的政策和举措为创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院主办”的办学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有了政策基础。这是我院现代学徒制实践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

(二)把握现代学徒制科学内涵是前提

科学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必须实施“双主体”合作办学,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方式选择、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中的作用;三是必须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确保人才培养任务必须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四是必须以适应岗位职业能力为人才规格评价标准,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

(三)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是核心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更加注重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从企业调研入手,以行业背景、企业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方案设计的逻辑起点,让企业行业专家深度参与,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度安排、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师资配备更加符合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要求。

(四)管理方式的改革配套是基础

校企双方需要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在招生、教学管理、师资管理等方面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实现校企共同管理的良性互动。

三、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主要以“技师班”形式为主,这个培养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政府统筹下,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地位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使现代学徒制培养得以实施。但是现代学徒制要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还存在困难。

1.企业主动参与积极性缺失

从整体上看,我国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比较薄弱,激励机制不健全,很多措施是出于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缺失,使得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实现,导致企业存在投入风险,特别是由于某些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才流动性大,存在“甲企业出钱培养被乙企业挖走”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积极性。

2.学校管理存在困难

学徒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小班化教学,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企业员工作息时间不一样,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给教学进度和教学管理带来难度。

(二)建议

1.全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政府投入。实施现代学徒制,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有利于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发挥政府在现代学徒制中的主导作用本身也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应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优化职教资源,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引导作用,加快现代学徒制实施步伐。首先,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通过出台学徒制培养的规章制度,确立学徒制培养的法律地位,宣传实施学徒制的意义,使企业认识到参与学徒制培养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增强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内在自觉性。其次是要建立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对提供校企合作实习岗位、实习设备和实习指导老师的企业予以资金补偿或税费减免,对参加学徒制培养的企业员工给予学费补助等,提高企业参与学徒制培养的积极性。

2.规范利益主体的职责任务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离不开学校、企业和学徒三方的责任共同承担,尤其是企业职责的履行程度,决定了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成效。企业是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的主要承担者,是现代学徒制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企业应提供够用的技术人员和师傅,承担师带徒的责任,也需要提供学校缺乏的实习实训设备,承担实习基地提供者的任务。同时要规范学徒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从法律上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

3.学校要推进教学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

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深深影响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招生渠道、学制设定、教学计划安排、学生日常管理、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充分体现企业的因素。如何发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优势,需要职业院校加快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要更加适应职业岗位需要,教学方法要更加贴近“做中学、学中做”的本质要求。学校教学管理也要适应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探索学分制,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螺纹 加工 实际运用 分析

车削螺纹加工是在车床上,控制进给运动与主轴旋转同步,加工特殊形状螺旋槽的过程。螺纹形状主要由切削刀具的形状和安装位置决定。螺纹导程由刀具进给量决定。

1.加工螺纹底孔应注意的事项

1.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查表和计算,选择所需加工螺纹底孔的钻头或扩孔钻头。钻头的切削刃要锋利,刃带要光滑,不得有毛刺和磨损等,避免底孔刮伤或产生锥度等缺陷。

1.2.钻孔时要选择适当的转速和进刀量,根据材料不同,选择合理的冷却液,以防止产生过高的切削热能,而加厚冷硬层,给以后攻丝造成困难。

1.3.底径大于10mm时,最好先钻孔再扩孔,使底径达到所要的直径和粗糙度,底孔粗糙度应不小于3.2√。可以避免造成弯曲和倾斜,而致使螺纹牙型不完整和歪斜。

2.螺纹攻丝实例

2.1.对m8以下的小直径螺纹进行攻丝,一般都在排钻上加工,用一般的弹性夹头夹持住机用丝攻,在排床下面装置脚踏开关,攻削时手扶工件,钻床转速一般采用480—860转/分,适当地加些菜油。在攻丝过程中,钻床主轴保持不动,丝攻进刀和退刀完全靠手控制,靠手感感觉,如果丝攻负荷增加,可立即踏下反转开关,就可以方便而迅速 。

2.2.地将丝攻退出。这样就避免丝攻折断,如此往返加工,提高工作效能,适用于批量生产。

2.3.对不锈钢材料的加工。在实践中,遇不锈钢材料的攻丝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这就要将丝攻进行修磨,使切削锥度延长,一般为4°,使校准部分留4t ,这样可以减小切削厚度和切削变形;同时,切切屑也容易卷曲和排除。加大前角和后角,使γ=15°,α=25°,以提高切削能力,减少摩擦。这样,虽然刀齿的强度有所降低,但因切削锥角较小,切削部分加长了,使每个刀齿的切削负荷减轻了,所以对刀齿的强度影响不大。用这种头锥攻完后,再用二锥和末锥加工,可以提高螺纹的质量和粗糙度。

分层切削法 ,所谓分层切削法,就是将梯形(或蜗杆)的螺纹牙槽按一定的深度分成若干层。一层层的往里加工。使得每层的每一刀的吃刀深度都是一样切削力也基本一样。降低了切削难度。能快速、准确、顺利将螺纹槽余量粗车完成。由于钛合金具有大的弹性和变形率,因此需要采有相对较小的切削速度。在加工钛合金零件的小孔时,推荐采用的圆周切削速度为10~14英寸/分。我们不推荐采用更小的速度,因为那样会导致工件的冷作硬化。另外,也需注意刀具破损而导致切削热由于钛合金具有大的弹性和变形率,因此需要采有相对较小的切削速度。在加工钛合金零件的小孔时,推荐采用的圆周切削速度为10~14英寸/分。我们不推荐采用更小的速度,因为那样会导致工件的冷作硬化。另外,也需注意刀具破损而导致切削热。

在深孔攻丝时,需减少丝锥槽数,使每个槽的容屑空间增大。这样,当丝锥退刀时,可以带走更多的铁屑,减小由于铁屑堵塞而造成刀具破损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丝锥容屑槽的加大使得芯部直径减小,因此,丝锥强度受到影响。所以这也会影响切削速度。另外,螺旋槽丝锥比直槽丝锥更易排屑。小前角可提高切削刃强度,从而增加刀具寿命;而大前角有利于切削长切屑的金属。因此在对钛合金加工时,需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选用合适的前角;大后角可以减小刀具和切屑之间的摩擦。因此有时要求丝锥后角为40°。在加工钛金属时,在丝锥上磨出大的后角,有利于排屑。另外,全磨制丝锥和刃背铲磨的丝锥也有利于攻丝。当加工特殊材料时,必须保证切削液到达切削刃。为改进冷却液的流量,推荐在丝锥的刃背上开冷却槽。如果直径足够大的话,可考虑采用内冷却丝锥。 。

3.丝攻的修磨。

丝攻发生磨损和崩刃以后,可以通过修磨恢复它的锋利性,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修磨刀齿前后角。

3.1.切削刃前面的修磨。当丝攻的切削刃经钝化或粘屑,因而降低其锋利性时,可以用柱形油石研磨切削刃的前面。研磨时,在油石上涂一些机油,油石掌握平稳,注意不要将刀齿的小园角。研磨后将丝锥清洗干净。当丝攻的刀齿磨损到极限成崩刀齿时,可在刀磨上用片状砂轮修磨刀齿的前面。修磨好后,用柱形油石进行研磨,提高刀齿前面和容屑槽的粗糙度。

3.2.切削刃的后角的修磨。当丝攻的切削刃损坏时,可在一般砂轮上修切削刃后角。修磨时要注意切削锥的一致性。转动丝攻时,下一条刃齿的刃尖不要接触砂轮,以免将刀齿的刃尖磨掉。

4.丝锥本身的质量状况对加工的螺纹孔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在选用丝攻时,要注意几点:

4.1.丝攻的螺纹表面和容屑槽要光滑。如切屑瘤、粘屑或锈蚀时,要消除干净,以完全阻碍切削的排除。丝锥的牙形和切削部分的刀齿要锋利,不得有崩刃、毛刺、碳伤等,否则在攻削时,就会粘屑和破坏螺孔表面粗糙度。

4.2.机用丝攻的装夹部分要光整,对磨损严重的要进行修磨;手用丝攻的方头棱角磨损后,应修磨小一号,防止攻丝时夹持不牢,产生打滑。

4.3.要达到工件螺纹孔的精度,要选用相应精度的丝攻进行加工。

我们必须在生产中根据需要,大胆创新,促进螺纹磨削技术的快速发展。还要更好的解决模具制造的精度问题,从而使螺纹加工技术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螺纹加工技术是技术工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际运用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兴本.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武统冈.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徐继娟,谢华金.数控铣床.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传喜.数控车床.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江云.机械认识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王宇.机械制造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10篇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2]。工程技术训练是高等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手段,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具有其它课程无法代替的作用。工程训练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必须对训练内容精心策划设计。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能力的训练不同于课堂教学,而是经过一系列符合工程要求的实践过程来实现。这样对过程就有一些基本要求,让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在一个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因此,包含内容和流程的工程技术训练过程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2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建设理念

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是在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他即继承了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又在建设理念、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转变[3]:①把训练中心建成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②三个转化和一个结合。由常规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由单机技能培训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络条件下技术集成的培训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工程训练的教学过程尽可能与教学产品(包括面向市场的产品和完成工程训练的产品)相结合。③训练中心要全方位开放。不仅要为理工科的学生服务,还要逐步为人文、经管、社会等学科的学生服务。④训练中心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宽阔的大工程背景,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⑤努力把训练中心建设成为本地区的实践教学研究中心、教改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

3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教学硬件建设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训练中心的硬件条件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其中常规技术训练仍然是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为发展中的训练中心必须有一定数量供学生演练的新技术、新工艺装备及比较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①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应开设下列机械类工种:铸、锻、压、焊、车、铣、刨、磨、钳等基本工种。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各主要工种应配备相应数量的教学指导人员。②人机比合理,设备完好,教学用的全部设备要能正常使用和安全操作。设备配置的人机比要达到要求,且机床主要附件及工具、量具等要按设备配置。③配备一定面积的多媒体教室和相应教学设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④实习环境好。实习场地的日最高负荷人均面积要不小于10平方米,且所有实习设备要按规范合理布局、正常安装,学生能安全操作;教学环境要安全、明亮、整洁,噪音符合规范;各主要实习工种应配备相应的教室、模型教具和教学挂图。⑤根据“2009年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指组”,机械制造实习教学基本要求:a)建议机械类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为4~6周。b)建议非机械类因专业数量多、差异大、时间短,上述教学基本要求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做相应调整,并注意结合不同专业需要,充实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教学内容。⑥先进制造实习设备至少要有:4台数控车床,2台数控铣床,2台线切割机床、1台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1台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和1台氢弧焊机。⑦条件好的训练中心要规划、建设有局域网络管理系统,有一定显示度,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的训练或实验项目,体现出本校的特色。

4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教学软件建设

在拥有较好的硬件基础上,要特别重视教学软件的建设,它是保证训练中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①指导思想明确。②教学文件齐全。③要有自编或精选教材。④要合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⑤岗位职责落实。⑥管理制度健全。⑦创新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⑧育人氛围良好。⑨建立有健全的和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⑩在教学基本要求中有关认知层次提法的说明:了解:指对知识有初步和一般的认识。熟悉:指对知识有较深入的认识,具有初步运用的能力。掌握:指对知识有具体和深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运用能力。輯訛輥积极推进模块式选课或教学。輰輥訛健全实践教学组织机构,配备适当数量的、素质较高的人员辅导实习;要创建优秀教学团队,教师在实习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輱訛輥在实习过程中,可运用实验、现场教学、参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讨论、写小论文、写创新思维报告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敏锐性,以及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5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在训练中心建设中,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建成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①至少要有1-2名全时投入实践教学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训练中心建设和管理负责人。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至少要有3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实习教学指导人员要有半数以上是高级工和3-4名工程师或技师、高级技师。③师资队伍的平均年龄要小于45岁。④表1各专业实习教学安排建议一览表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有较好的办公条件。⑤对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的培训要有规划和具体措施。⑥建立有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

6程技术训练中心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成果

教研科研是提升师资水平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推动力。训练中心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教研科研工作。①每年要有1项以上省、市级或校级教学研究项目。②每年要有1项以上纵、横向科研或技术开发项目。③每年要有训练中心自立的教学研究项目。④训练中心每年发表的教研和科研论文不少于5篇。⑤平均每4年有1项以上省市级奖励或省市级技术鉴定。⑥平均每2年有1项以上校级奖励。⑦平均每5年有1项以上专利。

7构建新颖的工程技术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学历证书 资格证书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数以亿万计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学历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

现今就业问题已经是学校、家长和政府的热点问题,企业求贤若渴、高薪虚位和学生奔波面试、择业无门的矛盾比较突出,其中固然有主观就业观的影响因素存在,但对教育部门等客观方面的因素必须加以分析和改革。

一、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融通的重要性

1.双证融通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学历证书是学制系统内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对完成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的受教育者所颁发的文凭。学历证书是证明一个人的求学经历的证书,受教育者毕业时颁发的学历证书就是毕业证,仅表示承认其学习经历。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申请人专业(工种)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考试,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要根据实际需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对应,要实行学历证书与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教育制度。”2014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出要开展“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双证融通符合企业的需求

现在企业招聘人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不像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注重招收学生的院校的层次和学业分数。企业急需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并掌握熟练的工程实践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我国企业结构组成的变化,一些中小型企业为了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能力和精力自己培养新的毕业生,或者自己刚刚培养的人才可以胜任工作,就跳槽去其他企业,更有甚者直接跳槽到竞争对头的企业,因此企业为了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宁肯花高薪直接招聘成手。很多企业招聘人才都需要应聘者具有两年左右的本技术岗位工作经验,这就限制应届毕业学生的就业。

3.双证融通是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2011年11月7日上海澎湃新闻网的一则报道称“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一个沉稳的选手周浩在三年前从北京大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成为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对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这类报道在我们的身边依然发生并被媒体和大众乐道,足以说明现在的学生对学历和职业的观点正在发生转变。学历是一种经历,职业是我们的立足点和追求,学了很多知识而不获得理想的职业,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了无用的东西。因此,大学必须改革,使学历与职业相融合,让职业技能在学习经历中增强。

二、双证融通的对策及建议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调研,调研专业所处的行业协会、重点骨干行业企业和兄弟院校,归纳出企业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针对核心职业能力设置课程,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政府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加大校企合作、校协合作和校校合作的力度,用发展的观点重构课程体系,增加知识体系的实践环节,增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培训课程,将理论课程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点加以分解,将全部知识点讲解到位。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改革教学方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理论知识服务于职业工程能力培养。基于企业的典型职业工程能力重构教学过程,采用企业经典案例教学,探索使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

改革考核方式,将传统的闭卷笔试考核改成多元化的能力考核。考核过程中侧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侧重考核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可以采取开卷、现场操作、演讲、答辩、大作业、口试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考核。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应用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既是工程师又是讲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核心,必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培养教师的职业工程能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教师每年去企业参加实践,参加企业的科研项目,校企深度合作共赢。从企业引进一定学历和讲课水平的高级工程师从事理论课教学,从企业引进领域内的技术能手和高级技师从事实践教学,聘请兼职教师到学校上课和讲座。

改革教师职称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突出对职业工程能力的考核,而不仅仅是对科研课题基金、论文和理论项目的考核,要改变“纸上谈兵”的科研症状,使教师的科研和工程应用水平一致,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实践环节建设

同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递进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安排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在实践中心和实验室建设中模拟职业生产环境,模拟企业的管理模式,采用的设备为企业工程实际设备,学生实训项目为企业的实际生产零件。毕业设计环节实行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答辩企业的指导教师全程参与。

4.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组织的基本依据,是双证融合人才培养的关键。教材结构要符合培养目标,教材内容要紧跟企业和职业的发展。理论教材注意课程体系的内容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实训教材注意操作技能的培养,并且结合实训和实验室的建设。教材编写可借鉴国外的优秀成果。

5.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培训覆盖考核的基本内容,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寻找差距,树立自信,弥补不足,在竞赛中互相促进,不断提高。

三、结语

通过基于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培养模式建构,加强了学生工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学生感觉到工程能力显著提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铁钢.谈数控加工与编程综合实践课程规划[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2):61-64.

[2]姜太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桂荣,帅颖新,赵颖,等.构建教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215-217.

[4]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43-44.

基金项目:

第12篇

摘要: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技能人才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日趋突出。本文分析了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征,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依据,提出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一、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现状

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取得比较有利的地位,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质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一些制造企业在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却发现缺少配套的操作人才,从而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少、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我国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层次偏低,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在整个社会人才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制造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员工频繁跳槽现象频繁,这已成为企业家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二、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征分析

1.高道德素养

高道德素养首先表现为具有诚信的品质。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诚信是契约得以签订和履行的前提。目前制造型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有诚信品质,以利于企业与人才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高技能人才高道德素养还表现为高忠诚度。企业是一组合约,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一组合约,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家合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约的履行依赖于可预期的合作行为。

2.高专业化

首先,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一线的操作能手,这是高技能人才的最重要表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高技能人才的加工技术应该达到艺术化的高度,不但能够进行高难度的生产加工,包括加工高精密度的电子设备、仪表仪器,而且还能够维修、控制精密复杂的设备、精密复杂的仪器等;他们能够与团队成员一道,根据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将设计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的生产力,具体的产品。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机电一体化、综合服务高技能人才。其次,高技能人才是知识含量高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现代高技能人才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理论知识,成为“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与一般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的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大都是来自于生产实践中的学习。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次,高技能人才具有高环境认知适应能力。企业的发展实质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要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现状有全面的认知和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也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如企业的组织结构、科层体系、营销网络、财务状况等。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实质是反映高技能人才对现代市场的敏锐把握意识,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三、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培训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

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环境。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其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只靠领导者一人运筹帷幄、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其综合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学习型组织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为个人发展创造空间。在现实中,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现实,而非仅仅是一种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的培训和教育下的力度很大,进行的很深入。

2.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学校模式。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企业。学校培训模式,是指由职业院校组织进行的培训,学校依据国家规定的专业岗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学校模式一般分为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对于学历教育而言,各学校探索了多种形式,如“3+2”、“5年一贯制”、“7年一贯制”,学历教育强调先完成中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中级工证书,在企业和学校完成后续的高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高级工证书,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对于在职教育而言,一般是采取“金字塔”式的培训模式。首先是进行高级工培训。要求具有中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以后可参加学校的在职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以达到高级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其次是助理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高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发助理技师证书。再次是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助理技师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一般为3-4年,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脱或半脱产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技师论文答辩通过发技师证书。

(2)企业培训模式。企业培训模式,是指由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由企业组织培训。企业培训存在缺乏师资队伍,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归纳和总结等问题。学员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简单问题,但理论水平较低,学员缺乏后劲、缺乏创造力,培训方法单一,缺少现代教学技术支持,从而制约和降低了培训效果。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论辩教学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培训高技能人才的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培训师首先讲清某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内容,然后结合学员的实际进行提问,学员根据提问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发言准备,随后学员可采用圆桌会议形式,或者采用讲台上演讲形式,各抒已见,表达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和想法。最后培训师进行总结和概括。这种培训模式和实际相结合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二是案例评点培训模式。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最为关键的提高其分析实践技能的能力,而案例评点培训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分析、评价、修正职业技能的能力。三是职务轮换培训模式。职务轮换的主要目的是拓宽高技能人才知识面。通过各种不同岗位的职务轮换,受训者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各种技能的知识、技术要求。(3)校企合作模式

鉴于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的各自的弊端,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学校+企业”模式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菲.学习型组织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6,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