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05:50: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38-02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价值观重构的时期,价值观点日趋多元化,社会信息瞬间万变。独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自幼受到过度保护、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不仅如此,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的挫折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针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比例高达20.23%,全国大学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比例占总退学比例的54%。由此可见,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压力的困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不断发生,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从师资配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努力,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本论文将考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不足,并探讨其改革措施。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纵观这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笔者注),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从少到多,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介绍引进到深入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1]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主要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直今,无论政府还是高校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党的十报告专门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入十报告,凸显了我国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如前所述,经过政府和民间的不懈努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因为其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称《基本要求》),包括情绪管理、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占2个学分,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占8个学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的不足。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2]。不仅如此,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规定“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3]尽管如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实践体验环节,从而使该课程呈现出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的倾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括专职德育教师(即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专职德育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尽管目前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师,但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同时还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这些咨询师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高校心理咨询师严重匮乏。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职责也急需加强。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的真实状态,探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曾对本校某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20道题,由受调查者对自身心理压力的认知、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排解心理压力的途径三大模块组成。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学生26名、二年级学生29名、三年级学生37名、四年级学生39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在此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如何加强和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吗?”这一问题,一至四年级中选择“应该。很有必要。”的学生比率分别为48%、63%、72%和55%。由此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课程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对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以期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师资人员紧缺、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的长短期培训,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有所不同。对于“您觉得您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方面?(多选题)”这道题,一年级至三年级中分别有84%、62%、8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占据第一位。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尽管学习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据了41%。由此可见,在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压力一直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
其次,针对同一问题,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36%、41%、59%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占据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级后“就业”则成为学生压力的最大来源,所占比例为72%。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的当今,就业已经与学业并列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新生入学之际便对其进行有关人生规划、择业就业的指导,此后随着年级上升逐步跟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确定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以便其在毕业后顺利步入职业生涯。
4.加强生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大学生因压力而自杀事件?”这一问题,选择“理解,有过类似想法”的学生比率分别是:一年级0%、二年级3%、三年级8.1%、四年级8.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大越大,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厌世的悲观想法。这一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知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完满人格,提高学生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识,使其在社会中创造生命的价值。”[7]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四、结语
本论文考察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等视角分析其不足之处,并从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无需赘言,大学生不仅承载了各自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更肩负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亦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3]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24号[Z].
[5]马建青.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结合[D].浙江大学,2006.
【关键词】心理健康 卫校学生 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中专学生,更是心理问题多发人群,有关调查显示,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社会同龄青年,为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心理健康是医学生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重视学生心理辅导,建立规范的学校心理辅导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做此调查研究,以期为同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分层随机抽取某卫校学生380名,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96.05%。其中男生160人,女生205人;一年级学生132人,二年级学生125人,三年级学生108人。
2. 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共有90个项目,1~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说明心理水平高,以因子分≥3分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学生独立填写SCL—90问卷后当场收回,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 卫校学生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1):表1显示,卫校学生SCL—90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经检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2. 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见表2:表2显示,卫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等(检出率1.92%~13.33%)。有1项或1项以上≥3的症状人数共87人,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3.84%。
3. 年级比较:不同年级学生SCL—90各因子比较:一年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二、三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除焦虑、抑郁、偏执因子外,其余因子分均高于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是抑郁、强迫、人际关系、偏执等;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是人际关系、强迫、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发生率一年级学生最高,其次是二年级学生,最后是三年级学生。
三、讨论
1. 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卫校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SCL—90因子分≥3检出率1.92%~12.33%的调查结果远高于上海1.46%~10.06%的报道,与我国常模比较显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卫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等;另外,调查显示 , 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23.84%高于全国大学抽样调查结果20.23%,心理问题发生率存在年级差异。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 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大多数青少年都曾梦想着一天离开父母,自己一人走向社会独立生活,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但是他们离开父母到外求学,大都经历思念父母的感情体验,他们感到心理上的空虚与孤独,信心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依赖性更加增强。二是与学生对其前途的担忧程度及专业热爱程度有关。医专学生就业面较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找到理想工作,因此学生对前途甚忧,不热爱本专业,心理空虚,因而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三是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父母关心不够、纵容等;学习不能投入,耐心不够,生活上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发脾气;部分学生情绪抑郁、沉默寡言、孤独自卑,行为退缩。
3.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辅导与服务,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官永玉. 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调查. 职业与健康 ,2011, 27(16):1866-1867.
[2]王挺,等.江苏省大学生SCL-90常模修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8(01):1009-3222.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和情感进行熏陶,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3]。语文课本当中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积极向上的故事,通常情况下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找出教材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通过教材当中的例子,将学生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景当中,并通过教材当中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工作,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的同时,能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在冀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讲述了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把家人让给她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及其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在课堂教学时,讲述到萨沙保护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这一细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表演这部分,让学生认真揣摩、仔细体味当时妈妈、萨沙的心理,感受萨沙那种自强、自信,自觉保护弱者的品质,丰富学生的心理情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今后应该怎么做人,促进了学生优秀个性品质的发展。
二、把握时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场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课堂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阵地[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把握学生的状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情况下,课堂心理教育契机往往有一定规律,根据心理学研究,以下四种情况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首先,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学生往往处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只要教师进行引导,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次,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们的情感被教师激发出来,此时也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再次,如果学生的思维处于萌发阶段,教师也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一旦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应把握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然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往往不是特定不变的,通常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教师应学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把握,一旦遇到适合的时机,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教师应结合积极积极案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苦难来临时要善于忍耐,遇见挫折时要积极应对,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坚信“风雨之后就会见到美丽的彩虹”,只要坚信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三、开展活动,促进学生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设计相关活动,强化心理健康的教育
课本上讲的内容往往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当学习完课本上的知识之后,教师还应该进行相关活动安排,通过活动来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可以从“饮水思源”的角度呼吁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在生活当中听见和经历过的感恩的事情,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们在生活当中学会主动去感恩,树立一种感恩生活的良好美德,然后向学生引申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让他们乐于帮助别人,助人为乐。
(二)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语文课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够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在潜移默化当中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通常情况下,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特征,在学生们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则需要见缝插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乌鸦和妈妈》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感恩母亲”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回家后,通过自己的方法感恩养育自己的母亲。最后,语文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母亲”实践活动的汇报总结,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恩方法。通过这种亲自参与的方法,一方面,学生们既可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孝敬父母”的健康心态。
(三)开展讲故事比赛
故事往往渗透着一定的哲理,给人以情感启发,使人树立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比赛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6]。具体做法:当教师讲到某一课时,若能挖掘出其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那么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一主体开展讲故事比赛,通过故事对学生们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七律•》一课时,教师可开展一个“”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下搜集一些和相关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和分享,这样,同学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树立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以及集体主义的精神,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在作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学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一是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对性成熟的焦虑等;四是家庭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五是由个人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二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初三进行心理疾病防治、心理挫折承受、自我心理调节等教育。除确定内容外,还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首先在于它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一是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严密的组织系统、专门训练过的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二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做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第一,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二,治疗性。要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的康复。第三,发展性。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并把这种课贯穿整个中学阶段。第二,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要有计划地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性书籍,供中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方法。第三,要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第四,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第五,利用网络信息传媒进行教育。网络信息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利用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第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很多心理障碍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和社会为辅助的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有效模式,发挥环境功能,选择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李玉山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02.2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思考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我国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三分教育有其一”的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人数剧增。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与公办高校学生相同的心理特点,也有因为其社会评价、社会地位等与公办大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表现。因此,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对策作了简要的思考分析。
一、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问题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恶性循环。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自我认识的盲目性和压抑性、自我体验的消极性、自我情感的失控性、自我实现的缺失性等弱点。许多学生在一年级入学时因社会评价、自身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在民办高校学习与生活的自我定位缺失,导致在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诸多适应不良,抱怨环境差,伙食不好,抱怨老师讲课差,上课没劲,抱怨同学素质低,与人交往难,抱怨民办教育体制差,在这些抱怨中,他们越发回避自身的问题,越发的看不清自己应有的定位,认不清自己未来路在何方,形成了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恶性循环。
(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在民办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中,宿舍之间的人际交往、女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人际交系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社交能力欠缺,与同学、室友沟通不畅,出现矛盾时采取消极的应付方式、回避矛盾,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定义人际关系。
(三)学习上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民办高校中,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被动接受教师教学要求和考核,知识的接受方面一概依赖老师,学习态度不端正。绝大部分同学只为了混一张文凭,等着文凭一到手就去家里安排的工作单位报到;有的同学学习时很茫然,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
(四)性心理方面的困扰。民办高校学生在对自身的性健康和与异往过程中产生的性问题困惑较多,有些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人际交往。民办高校学生性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性观念上的大胆与随性,上的不当与责任感缺失,性压抑的排解途径不当。
(五)心理健康意识差。因民办高校的教育体制与管理体制等原因,心理健康知识难以得到全面的普及,学生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途径比较单一,对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讳疾忌医,在许多心理问题形成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任其发展,以致变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因素。首先,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而言,从其踏入校门开始,围绕着“民办”二字所带来的社会评价就跟随着他们的大学生活,一方面,进入大学生活的他们希望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面,围绕着民办二字带来的社会评价又让他们内心体验着复杂的情感,或内疚或羞愧。据了解,民办高校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在校的学生对母校诸多不满,毕业了的学生很少愿意谈及自己的母校。人的自我评价包括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这些社会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内心冲突如果不能在自我评价这一块加以调节,加以平衡,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民办高校的高收费、低就业对许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十分突出。对于那些求学欲望强烈而家庭环境一般的学生承受着相当大的家庭压力,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是一个家庭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此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习是否用功,成绩是否突出。这些家庭因素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的预期让民办高校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学习压力增大,更有甚者发展为神经性焦虑症。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而言,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或者以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代替心理教育,或者以补偿性教育模式(单纯设立心理咨询室)代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之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中对心理帮助是缺乏认同感的,因此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流于形式和表面化。而作为民办高校生存之根本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占据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更多的工作开展需要通过领导的重视才得以正常进行,在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上都不及公办学校,因此,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获益有限。(二)学生个体自身因素。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在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上的不成熟主要集中在认知方式、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以往的生活经历等。大学生既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对待环境、自己和他人方面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绝对性。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惑面前,必然产生心理动荡,情绪波动。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是新生心理矛盾的又一大内因。其次,自我管理是个体对于自身发展进行有意识地规划和控制、监督、负责。在新的生活中,许多学生经济开支不会计划,情绪发泄不懂控制,时间富裕不知安排等等,学习生活逐渐脱离愿望中的轨道,由此产生种种苦恼。最后,过去生活经历遗留的心理创伤。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理的创伤还是来自于高考的失败。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有机会跨入高校大门接受高等教育,但从客观上讲,他们大多数都是高考落榜生。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高考失败给予青年学生的打击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对于这一部分学习成绩不良而落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而言,很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和焦虑心理。
三、关于开展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其中真正的心理障碍的人数很少,而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不同的心理困惑、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因此,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成长为主、预防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摸索出来的一条非常有益的经验。此模式的重点在于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重点在于潜能开发、心理素质的优化上。对于实际操作而言,具体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表现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
实现全校学生为目标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一个必需的途径就是让心理学走进课堂。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常规化、专业化。在教育部2001年签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咨询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另一方面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指导性作用。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心理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参观、交流等形式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
其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以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分不同专题,不同时间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如新生入学之际,以新生适应为主要内容,一年级以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为内容,二年级以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生命与人生、职业生涯设计等为内容,三年级则以就业为主要内容。同时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如计算机网络、校刊、橱窗、板报、现场咨询等宣传媒体,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觉要求,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保健网,加强对特殊学生的防范。特殊学生主要指以下几类学生:一是有轻生、自杀意念的学生;二是有各种神经症的学生;此类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退学的首要原因。在民办高校此类问题比较普遍,最突出的是焦虑性神经症,其次是抑郁性神经症和强迫性神经症。三是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尽管在学生中的比例不高,一学年一般在二三例左右,比例虽低,但容易诱发恶性事件,这类特殊人群通过建立班级、系部、学院三级心理保健网可有效防范。三级保健网指的是第一级保健由专业人员组成院级心理咨询机构。每年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选出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可同时设置危机干预机构,使处于高危状态下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二级保健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组成的系部的保健系统,三级保健由学生组织组成的学生心理委员,积极发现身边的同学心理有异常表现时能及时反映给各院(系)级。在心理健康网络上已初步建成了由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团委书记、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网络,但具体的工作模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罗爱兰,等.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3,17(4):219-222.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研究成果少,尤其是对于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研究更少。那么,在地区差异因素的影响下,西部贫困县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研究的内容,而且在检索到的资料中,我们发现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少之又少,这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以西部贫困县古浪县第一中学为例,于2014年11月10日至2014年11月24日,对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期了解当前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状况,探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网络测评方式,主要运用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研发的学生心理测验及档案管理系统,选取其中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MHT)量表,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微机室集体进行测评,量表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测评数据及初步分析
由表一可以看出:古浪一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心理基本健康的仅占38.16%,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60.62%,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22%,这说明古浪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者人数较少,但健康人数也相对较少,心理亚健康人数较多,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较脆弱;其次,男女生中存在一定心理问题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0.73%和1.88%,基本健康人数分别占43.62%和30.71%,这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如男生,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再者,从年级整体情况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要略低于高二年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高一年级的新生适应性问题,这是高一学生的共性问题,高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和教材难度不断加大、学习压力较大。
表二表明:学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方面异常人数比例偏高,尤其是学习焦虑在八个测评内容中排在首位,这说明这个问题是全校高中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重视和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这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中学生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对学习成绩、理想、前途问题比较重视,心理产生焦虑、恐惧和担忧等压力,也属正常,但一定要引起高度关注。
从家庭结构分析表可以看出:冷淡型、争吵型与单亡型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不论是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比例还是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较高,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学生的心理较脆弱,其心理发展和学业成绩明显受到干扰,这类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总体分析及结论
1.从测评数据与国内外调查研究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目前,武威市古浪县第一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61.84%,说明我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某些方面存在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22%,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常模,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急需解决,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在学校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性和辅导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矫治为辅。
2.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略好于女生。在学习焦虑、强迫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女生的心理偏常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但在敌对、偏执方面,男生的心理偏常检出率上稍高于女生,这是由性别差异影响产生的结果。此外,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还发现校园中许多男孩子出现了女性化的倾向,这一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3.高中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焦虑等心理困扰,这恰恰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明显相关性。学校以学业成绩作为对学生唯一的评价手段,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为了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有时是以损害身体、心理健康为代价的。此外,高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高二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和整个青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4.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能从家庭环境中找到根源,家庭环境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性要素。
5.有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和主观努力而逐渐消失,有些则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能有效克服。因此,学校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任务和重点。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与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在自我意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等方面获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人水平。这是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
2,对于少数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第二,方法和手段。
1,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提高他们的人格水平。
3,设立心理咨询和指导。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达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健全。
第三,具体年纪目标。
1,初一年级目标: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责任感和主动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感。
内容(独立教育):
(1)驾驭控制自己的中学生活(学习方法)
(2)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友爱)
(3)一个快乐的人(乐观态度)
(4)我是谁(自我意识)
(5)兴趣温度计(培养兴趣)
(6)如何诊断自己的行为习惯(自我检测)
(7)自我改变妙法(行为矫正)
(8)筑起防范城墙(防范意识)
(9)当不幸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
2,初二年级目标:
掌握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自我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做到能够慷慨大方得体地与异性同学接触。
内容(自我控制):
(1)镜子中的自我(悦纳自己)
(2)青春的喜与忧(认识青春期心理)
(3)交往心态(人际关系)
(4)学会说“不”,学会自我保护(防范能力)
(5)不下苦工何以乐(意志培养)
(6)开发大脑潜能(思维锻炼)
(7)生涯大舞台(职业意识)
3,初三年级学习目标:
培养初三学生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自我控制的心态,调整情绪的方法,提高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决定。
内容(挫折的承受能力):
(1)生活发展的六个阶段(心理发展)
(2)品味生活(人生取向)
(3)坚持努力奋斗(意志力培养)
(4)成功者的个性(成功启示)
(5)掌握研究方向(职业指导)
论文摘要: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如何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期对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整个中职德育工作提供参考,达到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比较严峻,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他们将以什么样的面貌跨人社会,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是中职学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中职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措施,为中职学校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参考,对于中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中职德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符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有三级功能,即初级功能、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初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卫生健康知识的学习,消除心理障碍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中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应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高级功能这样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心理教育与训练帮助受教育者充分意识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自主、和谐、具有创造性的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从维护心理健康逐步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在未来社会,人们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识水平将会有新的提高,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重视个人价值、人与社会的和谐、对幸福的体验和追求、充分发挥个人的心理潜能等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对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他有一种内部的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我地表现,完全的个别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发展的方向可能是不同的。班杜拉说过,能力不是固定资产,弹性极大,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它,也就是说一旦学生生而有之的心理潜能被充分发掘出来时,就会成为一个马斯洛所描绘的自我实现的人—一种具有很强的独立民主意识、很强的创造性、智力充分发展和品德十分高尚的人,这的确是心理高度健康以及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体现职业心理教育的主线
职业心理教育是根据国家建设中所需人才的特点及学生个性心理各方面的特征,给予适当的有关职业方向性的指导,使其了解某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个性心理品质,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等,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确立职业定向,做好心理准备,并按照职业的要求和特点培养有关方面的素质和才能。由中职学校的本身的培养目标所决定,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职业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学校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既要有自信心,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又要有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和机器,拥有竞争的实力,使自己在竞争中提高。因此,在职业心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适当职业,通过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在职业选择时,尽量要考虑所选职业和岗位与自己气质特点的适应性,但也不要过于强求其一致性,明白在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气质可以发生变化并逐渐适应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通过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懂得人的性格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求职择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应努力克服消极的性格品质,发扬积极的性格品质。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一)根据年级特点,实行分层教育
根据不同年级层次,体现出主体性原则,着眼于学生心理的整体发展,有侧重地进行教育。一年级新生主要是适应性教育,应帮助新生尽量多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尽快适应新环境,根据新的环境的特点调整自己行为,克服自卑,悦纳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许多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在更早的时期,因此,在新生人学之际进行心理状况普查非常必要,利用各种心理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登记备案,坚持追踪调查。可以考虑在一年级开设心理卫生保健课,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以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迈出自我完善的第一步。
二年级学生主要是人际交往教育和专业学习心理教育。他们心理波动小,这时应让他们了解、激发主动树立良好心理品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交往障碍,提高交往技能,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老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心理发展类的课程,如《性别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供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侧重心理发展教育,激发他们的内在活力。
三年级主要进行职业角色教育。大多数学生随着毕业的临近会感到即将步人社会的心理焦虑和心理危机,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引导学生求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学生树立扎根基础,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理想,脚踏实地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发挥,增强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确保毕业生健康人格发展。可开设《择业心理》、《社会心理学》等,目标是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学会做人,终身发展。
(二)针对学生性别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针对中职女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采取讲座、辅导等形式对她们进行适合女性心理专题教育,重点传授一些心理知识、心理调试方法,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学习、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自己妥善地解决。如了解一些青春发育中的性心理卫生问题,了解青春期常见疾病的防治,学会正确对待性角色,学会保护自己。帮助他们清楚男女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明白男女智力互有特点,但总体发展没有高低之分,树立自尊、自强和自信,使心理教育更为细致周到,讲究教育策略。
四、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活动澡程为主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是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应拥有与其他学科同样重要的地位。心理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方式方法宜多样化、灵活化。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特点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提高心理素质。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可参与制订计划,参与设计活动,参与自由讨论,充分开放自己的心灵,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助、他助活动中实现学生心理互助的目的。
1.1对象
选取河南某高校400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测试,确定有效问卷383份。其中,一年级142名、二年级145名、三年级96名,年龄(19±2)岁。农村297名,城镇86名。
1.2工具
1.2.1NEO-FFI大五人格简式量表是以Costa等[2]的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five-factorinventory,NEO-FFI)为基础修订的。共有60个项目,每个项目有5个等级,其神经质、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和开放性5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186、0.181、0.177、0.168、0.173。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采用5级评分制[3]。1级:无症状;2级:自觉有症状,但发生不频繁、不严重;3级:自觉有症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4级:自觉有症状,程度为中度到严重;5级:自觉有症状,频繁出现,程度十分严重。该量表有90个项目,分为10个因子,统计该量表的各因子得分和总分。
1.3测试程序
测试工作统一进行,统一发放问卷,测评时要求被试对象严格按照工具指导语如实独立完成测试,保证每一位受试对象对答题要求完全理解并能独立完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行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Pearson双因素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护理专业大学生在SCL-90躯体化因子上得分低于国内健康人群,而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国内健康人群。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占14.6%;在各因子得分中,以强迫(30.0%)、人际关系敏感(26.9%)、抑郁(21.4%)、敌对(20.7%)等问题较为严重。
2.1.1不同年级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二、三年级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一年级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与二、三年级相比较在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1.2不同来源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来源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与城镇来源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相比较,在人际关系、抑郁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见表2。
2.2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
将NEO-FFI的各个维度与SCL-90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只有开放性与SCL-90总分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他4个因子与SCL-90总分均存在相关性(其中尽责性、外倾性和宜人性存在负相关,神经质存在正相关)(P<0.01)。见表3。
3讨论
【关键词】 精神卫生;焦虑;孤独;恐怖症;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32-02
为更好地协助学校抓好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对某中专学校3个年级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金华铁路司机学校一至三年级中专生,共发放问卷1 260份,收回有效问卷1 186份,有效率为94.13%,其中一年级375人,二年级398人,三年级413人;男生603名,女生583名。平均年龄18.12岁。
1.2 方法 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年级、班级、性别、出生年月、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等);(2)周步成教授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1]。该量表除总量表分外,含有8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可根据各内容量表的结果,诊断出个体在某一方面的问题倾向,各个分量表得分≥8为异常;总量表分≥65分即认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进一步分析,并进行心理辅导。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3个年级中专生的总量表及各内容量表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本次调查全量表得分≥65分的有34人,占总人数的2.9%;1~8个分量表得分≥8的人数(不同方面心理状况异常者)为316人,占总人数的26.6%,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为70.5%(836/1 186)。
2.2 不同性别中专生心理异常检出率 调查显示,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男、女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2.3%(255/603)和16.3%(95/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8,P<0.01)。
2.3 不同年级学生MHT各分量表心理异常检出率比较 3个年级中专生总体个别量表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高,一年级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3个方面的检出率比二、三年级高,冲动倾向二年级为最高,自责倾向三年级为最高;经χ2检验,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2个方面不同年级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学习焦虑3个年级均较高。见表1。
2.4 不同年级中专生MHT各分量表得分和总分比较 方差分析显示,3个年级总体在MHT各分量表得分和总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3 讨论
我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异常的发生率为2%~30%[2-3]。本研究显示,该校中专学生不同方面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各不相同(1.5%~49.1%),平均为25.3%。高于Duarte等[4]报道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异常发生率(15%~20%)。调查结果较高可能与被调查的中专学生是在重点高中、普高、职高录取后的最后一批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有关。三年级学生和朱涛等[5]报道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是“自责倾向”和“学习焦虑”相同。
本调查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与国内大部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6-8]不一致,而与曹志发等[9]报道一致。在个体访谈中了解到,存在心理异常的男生98.4%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和离异家庭的学生,与独生子女家庭重男轻女观念比较重、长辈溺爱、过度的保护以及离异家庭父母的管教欠缺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中专学生主要异常心理表现居前3位的是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学习焦虑率很高,可能是因为初中进入中专学校学习,专业性强,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较差,又因知识点与初中不衔接而不感兴趣;父母期望值过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也无形中给子女增加了学习焦虑。除学生自身的问题与家长有关外,可能与中专这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低就业率和低学历使学生产生恐怖和压抑情绪,从而产生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不自信)有关。
根据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特别关注,中专男生的心理健康更需关注。冲动直接破坏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给学校的管理埋下隐患。这将成为心理干预的重点,并应提到更高层面上来处理和防范恶性事件的发生。笔者建议:中专学校应成立心理健康辅导站;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娱乐、体育活动,科学试验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10],在活动中使他们的情绪得到适当的疏泄、锻炼,并建立广泛的兴趣,从而找到自我,建立自信。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者进行个别咨询,必要时进行团体心理咨询,使他们有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致谢: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的领导、团委老师和同学及数据录入人员给予本次调查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感谢!)
4 参考文献
[1] 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07-218.
[2] 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4(4):289-290.
[3] 魏俊彪.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海南医学,2002,13(8):69-70.
[4] DUARTE C,HOVEM C,BERGANZA C,et al. Child mental health in Latin America:Present and future epidemiologic research.Int J Psychiatry Med,2003,33(3):203-222.
[5] 朱涛,屈二军,陈兰英.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中华医学丛刊,2003,3(7):87-89.
[6] 忻菊萍.625名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国校医,2002,16(6):575-576.
[7] 穆玉吉,张乐怡.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3,19(5):361-362.
[8] 赵白帆,储勇,刘梅,等.重点中学生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5,21(6):420-423.
[9] 曹志发,曲保忠,王新成,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建议.2007,23(5):374-375.
一、沿用原有教材。打好拼音基础
一年级的聋哑学校语文教材重在拼音和词语的教学,对比普通小学语文教材来讲更注重发声、发音的训练,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聋哑学生缺陷补偿的功能。于是,我决定沿用原来的聋哑学校语文教材,首先为学生打好拼音的基础。对于无认知基础的聋生来说,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是识字、说写句子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此阶段,采用原来的聋哑学校语文教材,可以沿用聋校多年形成的发音训练、拼读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发声及口语训练。
二、新旧教材结合,进行边学边练
经过一年的拼音、词语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方法、技巧以及规律,此时的聋哑学校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只注重词语和个别句式教学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更不能达到聋校低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良好习惯、具有初步的语言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的要求。于是,我采用新旧教材(聋哑学校二年级语文教材与普通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边学习聋哑学校语文教材中的词、句,边吸纳普通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儿歌、短文让学生们背诵。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记忆、背诵及口语表达能力,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和课外积累;另一方面也补充了聋哑学校语文教材单一的词句教学模式,使学生有得学、乐于学。另外,由于聋哑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语言情境,除了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适时地创设情境之外,丰富的图画也是学生畅所欲言的好题材,因此我选取了普通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图画丰富、色彩艳丽的内容作为训练学生说话和写话的素材。一年教学下来,学生的语言能力显然比前两个同年段的学生强很多,可以说新旧教材的结合为我打开了开启学生语言的闸门。
三、研发校本教材。训练学生说话
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已经开始步人正轨,而我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校本教材的研发
上.。这次初次尝试的内容是辅助教学的《低年级语文说写训练》,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所知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真正地学会说话。其实,会写字、会背文离会说话还有很远的距离。为此,我坚持每天早30分钟进课堂,除了每日必须进行的看图说写一句话的训练外,还增设了主题性说话训练,如:介绍自己的衣着打扮、介绍自己相册中的照片等等。总之,一切与生活有关的内容都会走进我的课堂。当然,我也是有选择的,训练的内容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使我深深感到:聋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应再仅仅停留在几个规定句式的学习上,而是要切合学生实际探索出一条更适合聋生语言发展的路子来,使学生真正地学得会、学得好、学得饱!
参考文献
[1] 浅谈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 学周刊B版 - 2010(10)
[2]聋校一年级词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摘登) - 现代特殊教育 - 2002(3)
[3]聋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 中国特殊教育 - 2001(1)
[4]聋校语文教学中沟通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 2008(6)
[5]关于聋哑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 新课程(教师版) - 2010(4)
[6]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解析 -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 2005(1)
[7]注重聋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 -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 2010(4)
[8]重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 2010(5)
[9]心灵之花的培养--浅谈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 新课程(教育学术) - 2010(1)
[10]中小学阶段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 新课程(教师版) - 2010(5)
[11]初中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 中国特殊教育 - 2005(5)
[12]小学作文教学研究 - 科技资讯 - 2009(10)
[13]聋校语文教学中"态势语"之妙用 -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 2010(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善于挖掘课文内涵,把握教学契机,创新语文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有机结合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就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心理卫生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无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教育内容上来看,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很大的优势。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不断得到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挖掘课文内涵,寻找渗透基点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语文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思想兼美的课文。其中有不少课文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如: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开学第一天》,就指导学生在学期一开始就要具有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三年级上册的课文里,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的课文有《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帮助学生排遣嫉妒情绪的课文。特别是《爱发脾气的孩子》《我能行》《掌声》等课文,渗透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关爱,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待人处事、与人交往的道德观念和能力。在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作品中,只要把握住这些文章的人文性质,就能很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二、把握教学契机,活化渗透方法
在语文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上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仍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那么何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
我们不仅从课文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还从“口语交际教学”“作文教学以及读写例话教学”中有新的发现。例如一年级口语交际《有趣的游戏》的渗透目标是:体验无助和受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是组织学生做贴鼻子的游戏,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把渗透契机设在游戏过程中。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教师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慢慢地学会该怎样去领悟生活。如:描述心理情感的有:《我真后悔》《假如我是》;写人:《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让人难忘的人》;寫事《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相信我能行》等等。通过这些内容记载,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调控。学生会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作文,认识自我,把作文与自身的成长紧紧结合起来,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在语文课文和作文教学中只要把握了教学契机,就一定能找准心理健康渗透的突破口。
三、创新语文活动,拓展渗透渠道
在语文课中向学生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有强化巩固。那么强化的形式主要是根据课文、根据学生设计一些精巧的活动,开通心育通道,搭建心育平台。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讨论活动、警言提示等。设计活动应遵循“少而精”注重实效,切不可加重学生负担。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课文《争吵》,帮助学生排遣嫉妒心理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强化活动:讨论“当别人成功时,你对自己怎样说,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有的同学说:“他成功了,是他通过努力得来的,我要向他学”。有的说:“这几天我的状态不佳,如果调整好,我也会成功。”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实际上道出了排遣嫉妒心理的一些主要方法:友好竞争,学习欣赏,自我安慰等。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下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强化,实现了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