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测绘毕业论文

测绘毕业论文

时间:2022-09-10 21:0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测绘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测绘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煤及煤层气;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06-0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特点

“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近年新设教学研究方向,其设置符合我国煤矿瓦斯灾害治理及煤层气开发利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是一个要求理论基础宽厚,偏重实践的专业,其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能力。随着国家能源政策尤其是煤矿整合治理的进行及煤层气商业化的实现,对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很大,煤及煤层气专业学生刚读大四已与用人单位签约,且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范围广。由于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在本科期间开设了钻井工程、完井工程、煤层气排采、井下瓦斯抽采、采煤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煤层气地质学、矿井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等学科课程,毕业后,既可从事地面煤层气勘探开发,又可以从事煤矿井下瓦斯灾害治理,因此,煤及煤层气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广泛,涵盖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物探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

2.紧密联系实际。煤及煤层气工程属于工科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将在煤矿生产企业、煤层气勘探开发公司从事技术工作,怎么样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熟练掌握并在自己的技术岗位上能够有所创新,本科期间的教师的教学至关重要,好的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本科煤及煤层气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融合,同时,也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要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使毕业课题的选取与现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对于优秀的学生,要通过实习,能够发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综合考察性强。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涉及课程门类多、跨越大但又不失专业性。既要懂得井下的安全生产,又要明白地面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既要能看懂机械图纸,又要会土木实施;能测量会勘查……总而言之,为掌握煤层瓦斯的赋存、运移、产出规律,与之相关的巷道部署、设备选型、施工作业、测绘测量等等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将所学能所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对综合能力考察能力强。

二、煤及煤层气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

1.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及随意性。统计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9―2013年煤及煤层气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占26.4%,第二类是在相关的煤层气开发公司就业,从事地面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占24%,第三类是从事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及安全管理工作,占41.6%,其余占8%。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选题之前个人毕业去向已经确定,但在选题过程中,往往选择难度较小的毕业课题,管理较为宽松的指导教师,甚至有少数同学认为无所谓,做什么课题都可以,并没有与自己的以后相关工作进行关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学生实习落实考核不到位。毕业实习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环节,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素材及支撑,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但限于近些年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用人单位出于安全考虑并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尤其是煤矿井下,往往即使同意到矿实习,也难以实现井下学习的目的。单靠指导教师的推荐能获取实习机会的学生人数有限;同时,少数学生在联系实习时,害怕被拒绝,害怕和人沟通,甚至是由于惰性不愿意深入现场进行实习;学校对毕业生实习尽管采取抽查等形式,但也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实习效果进行考核。

3.重答辩结果轻过程管理。本科毕业答辩不仅仅是对学生论文(设计)的一个展示和体现,更是对其本科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合凝练。但答辩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对论文(设计)本身的就事论事,而弱化了论文(设计)之外的相关专业理论,对其实习、选题、开题、中期等各环节缺乏有效的考察,并且在最后的答辩过程中也难以体现。而过程往往决定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水平,防止了少数学生在极短时间内粘贴融合成最终论文(设计)却能取得不错的答辩成绩的弊端。

三、解决对策

1.端正态度,明确职责。(1)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所承担的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对论文的选题方向、思想观点、结构格式及文字质量负指导责任,并对学生的论文成果及表现做出评价。(2)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正确理解和应用,综合分析能力,测试、计算及编图的基本技能,文字表达能力,正确的思维,优良的学风及专业外语阅读能力等方面。(3)贯彻“因材施教”的精神,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综合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在确定选题、论文的内容要求、指导方案等方面区别对待。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指定阅读有关的中文资料及与论文有关的外文阅读材料,供学生编写论文参考。(4)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指导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的独创精神,加以正确引导。(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告诫学生在论文中引用别人成果及观点时应注明来源,尊重他人成果。

2.联系实际,认真选题。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在经过三年半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计以及各种教学实习之后,在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到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等单位进行的综合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了解煤及煤层气资源勘探、煤层气开发领域的现状,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但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素质、个人兴趣、毕业实习情况、已签约工作性质等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布置,使学生能够在众多课题可选范围之内,选择出具有一定挑战性、对工作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做出相关的设计或毕业论文。

3.考察效果,注重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是在现场(野外)调研、测试分析、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分析各种实际资料,编制各种图件,分析和论证有关煤及煤层气勘探、煤层气开发等问题,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因此,在答辩过程中,问题设置不应仅仅局限于论文(设计)结果本身,更应该侧重对于论文(设计)的整个过程的提问。同时,要加强教师在毕业实习、选题、开题、中期报告、论文(设计)终稿、汇报PPT等环节的考察和监督,从而提高最终的论文(设计)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现,在分析研究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查找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煤及煤层气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相信只要端正态度、明确职责、扎实落实、细化管理、注重过程、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就一定可以把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2004114号])[Z].2004-04-08.

[2]孙志高.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质量控制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137-138.

[3]黄伟,唐焱,张鑫.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分析讨[J].大众科技,2013,15(170):110-111.

[4]刘波.粒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第2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理实一体

工程测量是测绘工程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直接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地理信息产业、数字城市建设等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教改的重点。

高职规划指出:整体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基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顺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湖南省地质测绘院、湖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南省基础建设工程总公司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物勘院、湖南省水文二队、湖南省地勘局各地质队、湖南省国土规划院、湖南金石勘查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单位,与工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访谈,对毕业生职业岗位的变迁进行连续跟踪调查,确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生产一线或管理部门,专业面向岗位主要有测量员、资料员、监理员、测量负责人,并对每个岗位的主要任务领域分析,并针对各领域内具体工作内容进行能力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测绘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会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服务于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工程建设一线的具有能从事数字图测绘、控制网测量、工程施工测量、工程监测、测绘数据入库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技工举、知行合一”的“精测量、会施工、懂管理” 的高素质技能型测绘工程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除了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测量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二、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湖南省地质与测绘职教集团测绘委员会为平台,以工程项目建设的三个阶段为引领,以测量五大项目为导向,以培养具有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为主线,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

(1)“三阶段”――即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勘测、项目施工、项目运营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又是一个相互交叉融合的有机整体,每个阶段就是一个典型测量项目,三个阶段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工程建设项目。

(2)“五项目”――即测量工程的测图、控制、施工、监测、GIS五大典型项目。

(3)“一主线”――即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这一核心能力。三阶段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的过程。

在项目勘测阶段主要采集的是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特征点或地貌特征点的点位坐标数据,对采集的坐标运用成图软件绘制地形图,这个过程是把具体实物在图上表示出来,是可见的,比较容易理解;在项目施工阶段测量工作主要从施工图纸上采集设计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坐标,在实地进行放样以指导施工,这个过程具有未知性,较难理解;在项目运用管理阶段主要对已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形变监测及信息的综合管理,对形变数据进行分析以监测其安全性,对各种测绘数据进行数据入库,便于后期的维护,同时进行数字化建设,这个过程就更抽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贯穿于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以项目为导向来进行学训,根据项目实施流程来组织教学,单个子项目按照测绘行业、企业标准及生产规程实施,提交的成果要符合测绘产品质量要求,完成每个项目的分项学训后,再进行综合性项目生产实训,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三个阶段完成后,学生就可以零距离上岗,实现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三、双向理实一体,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

1.双向理实一体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双向理实一体,首先是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我院部分教师是从校园走向校园,从学生走向教师,尽管均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跟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为此,我院制定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关制度文件,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每两年我系专业教师100%轮流下企业锻炼,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时间不少于2个月。 学校把企业锻炼经历作为教师的年度考评及职称晋升的指标。

双向理实一体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学的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以测量工程项目来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70%以上,确定专业实践教学四个基本环节:职业认知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采用跟踪过程,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制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案采用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教师对实训跟踪指导,做好分项过程的检查和考核,一个测量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综合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中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各占50%。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动手积极性,学校每年有计划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和技能展示活动,对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

2.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

坚持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是实现理实一体的升华,是“工学结合”的体现。课堂教学、实训实践虽然均为仿真教学,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需要来源于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柔性的教学计划:其一,在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数字测图的项目学习后,第三学期学校联系了数家合作企业安排了企业生产性实习,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企业有专门的负责人指导学生,学校还安排了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确定实习时间,进而调整教学计划。其二,毕业顶岗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第三学年为毕业顶岗实习期,学生在校将进行为期3-4周的就业前培训和毕业论文指导,然后通过双向选择,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学院将定期派专业老师到实习企业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到来年6月份学生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办理就业签约手续。

3.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工学结合”之基础,“校企合作”之真谛。扩大社会和行业对专业办学的参与度,推进学校承担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为社会和行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互利互惠。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把单位用人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反馈给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共同对核心课程如《数字图测绘》、《工程测量》等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使人才培养适应于企业人才的需求。企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助学金”。

(2)文化共建。发挥学校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优势,开展横向合作,即可解决企业之急,同时使学生亲自体会测量工作的野外性、艰苦性和实践性特点,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养成严谨客观的工作作风。每年邀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讲座;与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等职工进行篮球赛等文化交流活动1-2次;在学生毕业之际,邀请企业参加我系毕业生晚会;对国土资源厅进行测量技能培和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实现文化共建,人才共育。

(3)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五月份,企业专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讲座,不少于8课时;由测绘委员会牵头,组织召开测绘企事业单位就业招聘会,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4)教师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锻炼机会。学校制定了相关文件,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锻炼场所和方便条件,为学校选派兼职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化培训项目,为测绘、国土、土建、交通行业企业培训在职人员进行测量新技术的培养。

四、“课堂工地化、高峰补岗”教学模式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支撑

通过真实或仿真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将职业素养融入项目课程教学中,提升职业知识和方法技能,推行“课堂工地化”,即把课堂教学搬到情景教学工场实施,通过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工地与课堂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的转变。“高峰补岗”即在学生完成一定的项目课程之后,根据企业生产项目的用人缺口,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表,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企业进行项目生产,为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学生在学到更全面的技能同时得到了一定的报酬,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上课即上班”。

“课堂工地化”教学,师生扮演不同角色,根据施工现场岗位实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随着工作开展,“员工”开展业务互动和工作职位的上升,使“员工”既熟悉本岗位的职责及工作流程,又了解与项目部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融入实际工程案例、结合实际测量规范、规程,让“员工”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并组织、设计、开展测量工作。

以《数字图测绘》项目为例,由“项目经理”(教师)根据项目内容,布置任务;“员工”(学生)分别扮演观测员、画图员、立尺员由组长统一协调指挥,在熟悉岗位工作之后,组长负责岗位轮换。

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通过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通过严格的成绩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并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我院学生在各种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我院2010级学生在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测绘测量项目中获计算器编程项目一等奖,二等水准项目二等奖、数字测图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还在探索中,我们要勇于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联系企业,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http://.cn.

[2] 张伟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J]. 中国职业教育,2011,(32),8-10.

[3] 耿洁,工学集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13-15.

作者简介:

第3篇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74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总计

 

15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修养和较扎实的服装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传统造型与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服装创意设计和成品实现,从事纺织服装商品企划、服装产品设计、消费需求与流行现象分析、设计流程与管理、时尚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概论、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色彩与图案基础、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立体裁剪、服装材料学、服装纸样、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程序与方法、服装市场营销、时尚摄影、时装展示与陈列设计、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礼服定制设计、专题设计、男女童装设计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服饰传统造型与造物相关理念,具有较完善的专业技能、工程素养、服装产业领域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服装CAD、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成衣设计、针织产品设计、服装产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等。

    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为文化创意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服装专业基础知识,经过服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编导与活动策划、模特经纪管理、模特专业教育、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镜前展示、广告表演、服装摄影、舞蹈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买手、服装概论、服装市场营销与实践。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好的舞蹈创作和改编能力,较强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组织、排练与协调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能够在社会文化部门、艺术团体、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编创排练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训、剧目排练、编舞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等。

 

联系人:刘怡宏    联系电话:89626346   邮箱:412321260@qq.com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工艺美术

本科

145

公共艺术(手工)

本科

18

总计

 

163

 

 

    工艺美术专业(共145人)

工艺美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课程群建设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秉承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艺术设计融合教学理念,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依托校内外教研平台和社会资源,通过实训实践、项目工作室、大师进课堂、企业实习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能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艺术市场经济规律、艺术生活消费、时尚动态,具备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现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为工艺美术产业服务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纤维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等专业方向。

纤维染织设计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纤维染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纤维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纤维染织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白描、归纳水粉、立体构成、中国画(工笔写意)、新民艺学、地毯设计、织绣设计、材料实验、丝网印、手工印染与设计、染织发展史、市场学、印花面料设计、纤维艺术—平面形态、彩印、纤维艺术—空间形态、家纺产品工艺与结构、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方向(共26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陶瓷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史、陶瓷成型工艺(拉坯)、陶瓷成型工艺(泥条)、动物雕塑、新民艺学、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装饰、陶瓷成型工艺(翻模、烧成)、陶瓷日用器皿设计与制作、服饰陶艺、陶瓷壁画、课题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琉璃艺术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玻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玻璃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玻璃艺术史、玻璃设计表现技法、模具制作、烧成与综合材料实验、玻璃后期加工、传统工艺雕塑、计算机软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础、动物雕塑、窑制玻璃课题设计、吹制玻璃课题设计、灯工玻璃、玻璃产品设计、玻璃首饰设计、综合材料研究、玻璃环境设计、热熔玻璃、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艺术方向(共2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漆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漆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漆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漆艺基础、立体构成、装饰基础、漆艺史、漆艺综合材料研究、写实漆画课题创作、漆立体脱胎成型工艺、建筑环境与漆壁画课题研究、漆器皿课题创作、装饰漆画、现代漆家具设计与制作、空间与漆塑课题创作、漆艺产品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首饰艺术方向(共22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首饰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材料与工艺基础、成型工艺、首饰制作工艺、皮雕工艺、镶嵌工艺、首饰综合材料、首饰加工、金属器皿簪花、金属焊接工艺、腐蚀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展示设计、首饰文化、刻铜工艺、首饰起版工艺、首饰铸造、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金属工艺方向(共2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金属工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金属工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金属工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泥塑浮雕、材料与工艺基础、表现技法、设计概论、动物雕塑、成型工艺、徽章设计、电铸工艺、铁艺设计、金属焊接工艺、锻铜浮雕、铸造工艺、金属器皿、人体雕塑、环境雕塑设计、产品设计、腐蚀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公共艺术(手工)专业(18人)

    公共艺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从城镇化空间环境中,以艺术方式表现社会和生活公共性问题。本专业下设公共造型艺术、工艺装置艺术两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注重拓展学生对材料综合利用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教学、研究以及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胜任城市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型文化艺术人才,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形态训练、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写生、装饰基础、雕塑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综合材料1、环境心理学、雕塑形态、园林设计、公共艺术策划I、金属装置工艺、浮雕、数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设计、陶瓷设计、综合材料2、纤维壁饰、公共艺术策划II、陶瓷陈设、玻璃环境设计、金属装置艺术、艺术实践

 

联系人:李遵   电话:89626366  邮箱:1361967895@qq.com

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

专科

51

总计

专科

51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51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具备雕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产品设计公司、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师、雕刻工艺技师等职业,也可以个人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下表所示:

职业类别

初级岗位

发展岗位

设计类别

助理雕刻设计师

雕刻设计师

助理产品设计师

产品设计师

设计绘图员

产品设计师、雕刻设计师

技术类别

初级技师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主要课程:传统装饰文化与表现、传统绘画技法、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内画技法、玻璃灯工工艺、陶瓷成型工艺、陶瓷釉色装饰、刻瓷工艺、品牌策略、文创产品设计。

 

联系人:杨友森   联系电话:0533-4126217   邮箱:2298033374@qq.com

 

 

 

应用设计学院分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专科

33

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

34

影视多媒体技术

专科

28

总计

 

9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3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掌握视觉传播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广告、包装、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有关机构从事美工制作、书刊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整体开发与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新媒体交互设计等职业。

主要课程 :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样本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摄影、容器造型与纸盒结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3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表现公司、房地产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照明工程及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职业。

主要课程 :人体工学、室内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与测绘、建筑装饰预算、照明工程设计、家居设计与构造、室内设计专题、室内软装与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专科 (28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数码图形图像和新兴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网页设计等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报社、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网络媒体制作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动画、纪实摄影、商品摄影、视频采集与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职业。

主要课程 :计算机图形基础、图形创意、商业摄影、数码图像后期、版式设计、分镜头设计、网络动画制作、数字音频、影像风格化设计、摄像基础与剪辑基础、平面卡通设计、三维造型、纪录影像、叙事视频创作、UI设计、影视特效与合成、品牌与栏目包装。

 

 

第4篇

关键词:CDIO;专业导论;课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05-03

近20年来,发达国家都在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对工程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环顾欧美各科技强国不难发现,科技发展的加速化、综合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对各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通过精心规划项目的CDIO,可以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以往培养计划的不同点之一是:通过开设导论性的基础课程,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早领略工程技术的精华,并且让他们亲手制造一些简单的东西。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绝大部分只是凭专业名称或十分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理解,对自己专业认识较少,甚至不知道所开设的课程对从事本专业工作有何作用,导致入学时找不到学习方向和目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而现有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很少有学校开设引导类的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提高学习兴趣。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专业引导教育,开设《专业导论》课,通过相关核心工程学科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动机。同时,学生CDl0教学大纲要求的主要能力发展也能有较早的起步。广东白云学院从2010年开始,在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出一条新路,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了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CDIO教学大纲中对导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其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设计建立在对学生的引导及激发学习兴趣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学生入校时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教育。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项目制作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导论》课程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前沿性以及与国际化,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理论部分内容通过开设10次学科前沿及发展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及应用领域。讲座主要内容如下:机械工程发展简史、工程图学概论、工程材料概论、机械设计概论、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概论、模具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机械工程师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等。在开展讲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带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见习,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专业。

项目制作实践内容的设计 项目制作实践让学生初步体验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调试过程及工程图的表达方法,为学生了解本专业、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打下必要基础。对模具方向的学生引入模具结构测绘项目,让学生以模具实物为载体,通过对模具的拆装及测绘,完成简单模具二维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输出;对机械设计制造方向的学生以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为载体,测量并绘制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这样,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工程语言——机械制图及零件测绘,直接培养学生对工程图的识图、绘图能力,并对模具结构、常用的机械产品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CDIO改革并不是要淡化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的教学不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师生互动主题研讨、案例教学、论文研究、项目训练等教学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是实施教学和研究互动、课内和课外互动、寓学于研的培养模式,设置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和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两类,资助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由研究型教学课程责任教师组织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指导。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一般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经学院审批后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并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创新设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力学竞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较好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可以取得实践教学环节学分,鼓励学生以科研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为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环节。

二是在知名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可优先获得去该类企业实习的机会,并鼓励其在企业中开展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

三是通过组织科研训练团队、社会工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等领导能力。

四是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各自研究的课题,发表各自观点,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激发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 学生结合10次讲座所讲授的内容,独立查阅中英文文献,开展市场调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并制作讲授课件,参加课堂上模拟的“21世纪制造业前沿国际论坛”,对调研报告或论文内容进行讲授。教师根据学生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质量和课堂讲授的表现,以及平时教学活动全部环节的表现,确定此部分的分数。

项目制作实践部分的考核方式 (1)项目制作实践的组织形式及成果提交。项目制作实践时学生以4~6人为一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项目制作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在理论课堂外执行;项目组内活动方式有:座谈式交流研讨,专题式讲解介绍,边做边探讨式互动,系统性总结等。组间活动主要采用总结介绍方式。项目完成后团队需提交的成果资料有:零件图,总装图,工作原理介绍,项目工作总结或课程论文等。(2)项目制作实践考评方式与标准。项目制作实践的成绩分为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课程教学的成效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 “模具结构测绘”实践项目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后提交的资料有:项目工作报告(装配体的工作原理、拆装顺序、装配简图等);全部零件(标准件除外)正式零件图;装配图(每人一张)。据统计,采用实践项目教学后,在学时与原来相同的情况下,45名学生共完成零件图119 张(A4~A1 不等),A1 装配图39张、A2装配图6张,比往届多绘制了装配图,并且零件的种类结构形式也有所增加;学生首次对典型模具机构进行了拆装和测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促进了实践过程与工程实际接轨。虽然学习难度和工作量增加了,但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在项目团队的协作和交流中,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其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成绩明显提高。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项目制作实践在最后环节进行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采用答辩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答辩时,回答问题的不是“个人”,而是代表团队,每个成员都可以抢答或补充回答,以体现团队的真实水平。该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首先是团队的成绩,然后是在此之下的个人成绩,每名学生的成绩都和自己团队的表现息息相关。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基于CDIO工程理念的课程教学,其主要理念是通过项目制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决不可以袖手旁观,而是正好相反,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要根据每个项目组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给予引导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会灵活选用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手段。教师还要根据各组不同的工程项目,分别对学生讲解必须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基本原则,介绍一些可供参考的途径和技巧等。

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分别设置了模具结构测绘、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等项目实践,测量并绘制了典型模具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标。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部分,以课程论文代替传统考试;在项目制作实践部分,将学生的成绩与团队成绩挂钩,学生成绩由个人和团队两部分成绩组成,采用团队成员之间互评、团队之间互评及导师评价三部分组成,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3]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1-3.

[4]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38-38,41.

第5篇

关键词:高校专业实践教学 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38-02

目前来看,对实践的解释有诸多的说法:从英文Practice,即实践看,有“实行”、“练习”、“应用”、“实习”等含义。从存在论角度来解释,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感性对象性活动。[1]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来自于实践,实践也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从构成内容看,实践分三个方面: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及实践手段,其中,实践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以及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组织,而实践客体则指实践主体在其实践活动中所作用的对象。实践主体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中介和手段让自己与实践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实践活动必然使得实践主客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作用: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能动作用,实践客体反过来也制约着实践主体;从基本形式看,实践有两种:一种是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如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其目的是以此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另种是以调整或者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交往等活动。

实践是万物的创造者,实践创造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创造出了城市乡村、山川大地和生灵物种,而且通过实践人类创造出了新的客体,甚至创造出了新的主体。从广义上说,只要人(实践主体)活着,实践就存在着,实践就一定在进行中。尽管在许多时候,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人们无意识或下意识或不由自主地、甚至是被迫地进行着。可以说,一切人类的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那些因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实践结果却是人类打开其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

1 专业实践教学的涵义

如前所述,实践是人类改造大自然和社会有意识的活动,而“实践教学”又是怎样的活动?纵观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术语,对实践教学的解释尚无准确的说法,到是《教育大辞典》从描述实践教学环节角度认为,实践教学指的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诸多种教学活动的总称。例如,实验、工程设计和测绘、实习、社会调查等。[2]但这种解释没能揭示出实践教学的内涵。多年来,诸多学者、专家对实践教学的涵义曾提出各种不同的阐释。从实践教学基本特征角度看,有学者和专家指出: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以此获得感性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一系列组合的教学活动。[3]此定义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最基本的特征为实际操作,即实践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践性。从实践教学的形式角度看,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方式,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是在生产现场或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我学习和自作为主,根据生产、设计和实验任务的要求,通过边学边干,从而得到感性知识及基本技能,让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教学形式。从实践教学的组成内容看,有的学者提出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试验操作来掌握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艺技能之教学活动。[4]如此种种,学者专家们从不同视角对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界定,为我们科学认识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一般认为,实践教学的概念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实践教学的内涵可以理解为:配合和结合相关理论教学,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有别于一般理论教学的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一种教学形式。

高等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一般认为是高校根据各自院校的各个专业所指定的培养目标,依照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和分析处理问题综合能力开发以达到获得感性知识之教学目的的多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有多种技能训练、科学实验操作、课程内容实习、认识环节实习、金工生产实习、工程项目训练、课程项目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军训、劳动锻炼和公益劳动、考察和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综合来看,高校的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培养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有别于高校专业理论教学,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2 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比分析,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1)实际操作性。有别于理论教学,大学生开展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也就是包括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又包括动脑的创意实际活动是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高校专业实践教学常常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开展深入探讨,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等高校专业的课程都应该是如此。特别是像工商管理这样的高校文科类专业课程,更需要大学生针对所学知识逻辑所产生的疑问和难点、指导教师所设置的学术问题和科研课题、以及现实所遇到的学习困境等方面,采用正确的、科学的、可行的研究方法来解决上述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最终形成大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教育部明确地将高校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这个环境中,大学生需要将其思维高度集中,通过经历较高水准的科研训练,以及大学生自己观察、动手写作、以及亲身体验等等一系列现场实际活动,可以实现大学生们用感官亲自接触客体,由此获得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从而使得大学生们比较容易地达到较好掌握相关实务技能的效果,让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些有效的分析、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运用,进而积累一些调查研究经验,丰富和提升实践知识,最终达到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目的。例如,毕业论文(设计)活动就是高校的一种专业实践教学的典型代表。

(2)学生参与性。从高校实践教学要求看,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与理论教学不同,高校实践教学常常采用类似小组/小班教学或个别教学等形式,大学生小组/小班或个人可以高效地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室、工厂、企事业和政府机关单位等多种环境条件,主动地、或是合作或是独立地开展各种需要的实际操作活动,从而获得感悟认识和感悟知识,使大学生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因自己主动参与而得到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学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实践教学多数都是由一系列自成整套体系的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流程、实践教学条件和保障等等元素组成的;二是高校实践教学要求一方面要努力发展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问题处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职业应变能力,以便他们可以随环境变化及时调试其思想与行为――这样可以对大学生开展完整的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高校实践教学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还能够培养锻炼大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场协作精神,让大学生们具备相对完整的职场作风。

(4)活动系统性。实践教学活动作为高校系统的整个教学活动一部分,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培养大学生全面且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活动从课程设计、各类专业实训、实验,到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让大学生经过了这些种种地连续不间断的系统训练学习―― 一个系统工程。由此这样的根据大学生成长需求和能力水平,在不同时期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步骤和长短时间,由低向高、从简到繁、先局部后整体,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由此逐步积累、深化,让高校的实践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5)形式多样性。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形式为多种多样的,例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工程测绘、调查报告和论文、设计、创作、社会调查与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社团科技文体活动等。另外,类型和层次各异的高校以及不同专业所开展的实践教学必然有其特有的形式和组合。

(6)物资支撑性。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场地、仪器设备、实训软件和实训平台、实践教材和指导书、各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等。因此,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获得相应的物资支持,依附相对完善的物资条件。

3 高校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的关系

高校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在思维和操作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见表1)。

尽管在性质上、功能上、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别,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不是两种相对立的教学体系。这是因为,一是两者均是高校完整的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其中任何一种教学缺失了或有缺陷问题,则高校整个教学体系将会失效或运转不良,高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高校要培养有知识、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当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缺一不可,需互为补充。二是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自身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专业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提供着必不可少的指导,也为实践中的各种现象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和说明;实践教学则对巩固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其价值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还为新理论创造输送必要的经验素材和灵感。因此,从实践教学的内涵看,高校的实践教学是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是建立在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检验理论教学、丰富理论教学,弥补理论教学环节中不足的感性认识,促进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再次理解,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5]。可以说,高校的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延续、补充、拓展和深化,它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独立于理论教学,但又与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两者共同构成高校完整的教学体系。

另外,高校的现代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理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专业理论的教与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专业理论的应用以及理论的发展。而要突出这些目的,就需要根据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主体、目的、手段、客体、结果)来设计其教学活动,即在教学的主体、目的、手段、客体和结果方面,努力让教师和学生达到高度一致。一旦做到这些,专业理论教学也就具备了实践的一般特征,成为一种实践性的活动[6]。

所以,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具有相互加强和补充的关系,两种教学的好坏会相互影响和作用。因而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成为高校的现代教学特性。

参考文献

[1] 张有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存在论意蕴[J].江淮论坛,2005(1):62-67.

[2]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414.

[3] 项目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23.

[4] 张晋.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15-117.

第6篇

提起刘经南,在我国科学教育界,可谓大名鼎鼎。

作为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大地测量、GPS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研究,科研成果三次获国家科学进步奖,是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中国GPS之父”之美誉;

作为教育家:他是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高端优秀人才;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执掌帅印期间锐意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科教界全国政协委员:他尽心履职,为教育改革积极建言献策,提出过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和议案……

立志要当科学家,饱经坎坷终圆梦

⒕南祖籍湖南长沙,1943年出生于重庆。胜利后,因躲避战乱而迁往重庆的父母带着他回到故乡。

时光荏苒,1967年,刘经南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毕业了,没想到家庭关系问题再次让他遭遇磨难,分配很不顺利,他转而想考研,又因“”爆发而无法实现,一直等到1968年,才被分到湖南煤田物探队当了一名作业员,从此刘经南开始了野外勘探测量工作,经常奔走于高山荒野间或原始森林中,翻山越岭、餐风露宿……

物探队作业员的工作,离刘经南当科学家的理想相差甚远,但他从不灰心,他坚信一个国家,“读书无用”的状况一定不会长久持续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彻底改变,于是刘经南一直默默期盼继续深造,实现理想的机会!岂料这一盼就是11年,直到“”结束,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才看到希望。可当他提出要考研时,领导觉得他业务能力很强,不舍得让他走,竟没同意。刘经南不甘心,继续争取。1979年3月,刘经南读大学时非常欣赏他的老师陈希璋给他写来一封信,希望他回母校读研。老师的钟爱和殷切期望,更坚定了刘经南考研的决心,也打动了他的领导,为他开了绿灯。由于陈老师这封信辗转了4个多月才到了在江西一个山村作业的刘经南手里,刘经南收到信时离考试时间已经很近了,于是他边工作边加紧复习,最终凭着以往刻苦学习打下的扎实功底,一举中的。

潜心科研硕果丰,严谨治学创辉煌

再次走进校园,刘经南一如十几年前一样,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快成为同期学生中的佼佼者。

1982年刘经南研究生毕业,他的毕业论文,根据国外专家卫星定位所观测到的数据,通过对坐标系转换3个不同理论的研究,得出3个理论计算出的结果相同、但精度不同的结论。这一成果在当时非常创新,许多老师根本不相信,恰好学校里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周忠谟教授,博士毕业时论文也是这一研究,但他当时没有得出结论。周教授见一个硕士毕业生和自己研究的问题一样,并得出了结论,既兴奋又惊讶,当即给出很高评价:“一个硕士研究生,在国内现有研究条件下能做出这样的结论,真是不简单!”最终刘经南的论文得了5分,在学校引起轰动,令很多教授对他刮目相看,称他是大地测量学方面难得的人才,此后,这一问题的研究被列入国家“六五”重点项目。

研究生毕业后,刘经南被分配到湖南湘潭矿冶学院。1985年武汉测绘学院改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周忠谟教授出任校长,他非常青睐刘经南的才华,于是经过一番努力,于1986年将刘经南调回母校。回校后学校立即将“卫星测量基准的地心坐标系与地面大地坐标系转换关系”的研究交给了刘经南,这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大地测量界的前沿课题。当时,国际上有关两大坐标系转换的模型有3个,究竟孰优孰劣,在学术上一直争论了十几年也未见分晓,刘经南深知这一研究的难度,但当领导找他谈话时,他二话没说,爽快的接受了任务,随后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结果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在国际上第一次从理论与实践上证明了3个坐标转换模型的等价性,得到国内外测量学术界专家的一致认可,一举结束了这场争论。

20世纪90年代初,刘经南开始投身全球定位技术研究,分别主持或负责完成了中国广域差分GPS网建立及台站方案研究;中国高精度GPS网的建立、布测和数据处理方案研究等一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GPS精密定位理论与应用方面,创造性的提出了一整套新观点、新方法,取得了骄人业绩,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教委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湖北省和石油部多项大奖,并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专业领域声名鹊起,成为响当当的人物。

2003年,对于刘经南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被任命为2000年刚由“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武汉大学”校长。60岁受此重任,刘经南深知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接过任命书的那一刻,他感到了这张薄纸分量的沉重――大学校长,这是一副肩负着国家未来和希望的担子。刘经南决心,绝不辜负党的期望、全校师生的信任,一定要竭尽全力,继往开来,把四所不同历史、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大学融为一体,办出特色来。

上任后刘经南首先给学校定位,他明确提出,要将培养能创造、能创新、能创业的“三创”型复合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目标,将“武汉大学”建成一所综合型、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大学。为此,他把“创新”作为自己的治学理念,开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他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上任不久,便经过严格考核,让17位副教授做了博士生导师,在全国高校教师任用机制上首开先河;在本科生教育中,他提出“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着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素质――知识――能力”培养体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对本科生需要;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他在全国高校率先推出以2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根据国家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术研究型人才……

刘经南的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武汉大学”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的提高,使学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中的几十个奖项;数十项成果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同时刘经南当选为第11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8年11月刘经南因年龄到界卸任,上级组织和广大教职工一致认为,他担任校长5年多时间,是新“武汉大学”组建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参政议政有灼见,勇于担当一腔情

离开武汉大学校长的领导岗位后,虽然工作重点转移到科研和带研究生上,但作为科教界全国政协委员,刘经南依然关心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教育领域的改革。“政协委员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份责任,一份为国事献策,为民情建言的责任,当选了就要认真履职!”刘经南如是说。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自当选那天起,他就坚持平时深入考察、调研,在各级政协会议上积极发表意见,一次次提出颇有见地的观点,交上有分量的提案。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刘经南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大学时,选择专业不是根据兴趣,而是从将来是否好找工作出发。他认为,对这种现状,不能简单的说不对,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大学生们都这样,那他们的潜能就很难发挥,长此以往大学也就很难培养出众多优秀专业人才。于是他多次公开批评: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有些功利化,不是用兴趣和自由探索精神来引导自己的学习,而是榻来找个好工作而学。这个问题错不在学生,而在社会、在现行教育体制。为此,他多次建议:国家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尽快协调各方面力量解决;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刘经南最近几年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深入调研,刘经南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大,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儿童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众多留守儿童长时间远离父母,缺乏父母之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他多次发表意见,希望政府部门统筹考虑,采取有效措施早日改变这一状况。

几年来,不论在政协组织的视察活动中还是在政协会议上,诸如此类紧扣国家建设发展大计和人民生活现状的意见建议,刘经南提出了许多,而且每每都是铮铮直言。他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不但要能言、会言,还要敢言,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生,就要直言不讳!”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就业导向;能力主线;考核模式;学生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机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效果的重要检尺。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职教学改革、质量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自身的目标性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不可分割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在切实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构成特征及不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构建适应就业导向、利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一、更新评价理念,回归考试功能。优化考核机制

学院坚持考试功能回归,注重发挥整体效能,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潜能,注重个性发展,突出能力培养。

1、实行学分制和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学院实行学分制,积极为学习成绩优秀,符合条件的学生办理免修、免考手续.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分层培养的机会,有更多时间自主发展职业个性,体验工学结合。在激励的同时,采取学业退出机制,严格学籍管理,严肃留降级制度以及“首次补考后专业主干课不及格(或无成绩)累计达到3门予以退学”等专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有关规定,激励了广大的学生热情,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导向,促进了专业技能及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改革考核制度,突出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考核

学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所有单独进行的实习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考核。考核中将动手操作能力考核作为重中之重,占所在实习课程分数总量的70%;强化对综合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的考核,专门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考核意见》,接纳学生实习的单位及企业中的导师直接参与学生考核。学院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采用答辩制,设立专业答辩委员会,专项负责学生毕业答辩的组织、选题、答辩、优秀毕业论文评选与奖励等一系列考评事宜。提倡各系(部)按照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总原则,结合本系(部)课程特点积极实行考试改革。各课程组呈报考试改革申请,教务处会同各系对考核改革方案进行审批后,各课程所在教研室组织实施。改革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或实验完成后呈送总结性材料,成效显著的在全院范围内予以推广或交流。

3、加强职业技能考试管理,实行双轨考核制

职业技能鉴定是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学院实行将常规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作为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学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模块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分配专项学时,进行教学、培训、考核、鉴定四点一线的统筹管理,学生获得证书给予相应学分,获得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至少一个)方可毕业。这些良性的评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

4、确立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实施发展性评价

针对高职生生源素质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学院注重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明确学生的素质优劣及其潜能所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英语教学普遍实行分层教学和分层考核,试卷采用与所学层次的学期授课计划、难度相适应的A、B、c三套试题,并与学分制接轨,突出发展性评价。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积极实行“过程评价法”、“口语考核法”、“个人能力基质发展水平纵向评价法”等,注重对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个人整体发展能力的考核。

5、注重试后分析的诊断功能,发挥考核评价的动态调控机制

学院注重考试的诊断功能,各门课程严格执行试卷分析制度,试后积极剖析学生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具有普遍性的失分项和成绩普遍较低的班级进行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和教学对策调整,切实发挥考试的质量调控功能,确保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点的和掌握。

二、以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考核内容,使考核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高职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考核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明确而具体的教学倾向。

1、建立完备的实践技能及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

为强化以技能为主的教学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院各课程组编写了实践技能考核方案,明确了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具体项目及其质量评价标准;制订了完备详细的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明确训练项目名称、训练目标、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时问、训练效果要求等,根据严细的训练标准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突出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寓考于教,教、学、做、评相融合

基于园林、林业类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动手程度高等特点及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学院强调考试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重点侧重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实践能力考核与实践教学过程本身相结合。例如,园林制图课安排学生测绘校园前庭的绿化广场,绘制广场的总平面图、植物种植图,测量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绘制它的平、立、剖面及效果图。这样的项目作业,既是教学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能力考核的实质性内容,强化了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突显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教学考核模式的独有特征。

3、逐步建立课程试题库,推进教、考同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学院主要专业的重点课程组目前正逐步建立试题库,促进专业必需的重点知识、能力点系统化、数字化,为教、考同步奠定基础。

三、以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革新考试方法,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应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

1、考试形式随考试内容改革及课程类型特点灵活变化,主辅搭配

一是理论教学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笔试内容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部分操作技能考核,如画图、定量分析等。二是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辅以问答口试。考核时按照随机方式从考试范围中抽取题目,让学生分批进行单独考核,在指定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达到指定要求并回答教师问题。三是项目制作教学的考核,以成品的指标测试考核为主。“成品”,包括硬件成品、软件成品和设计制作说明文档,如实用菌、组织培养、育种、插花、园林制图等实训类课程或实训项目,都以“成品”作为最终的课业评定标准。

2、采取多样化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

一是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我们将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协作精神、勤状况、操作的规范性)、各类学习活动(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研)报告完成情况,项目制作的优劣,笔记、心得、答疑、讨论、演讲反映的情况等和课程最后的总结性考试,给出学生职业技能与能力的最后评价。

二是开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相结合。在理论考试中,埘知识部分,多采取闭卷考试,对理论分析部分采取开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在实践考试中,往往公开考核方式和能力型试题,允许学生现场查查阅资料、数据,如园林工程、设计初步等课程的考试。

三是课堂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提倡现场考试,是学院技能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扦插、插花等实训课程,都是直接面对操作对象在现场中进行实践部分的考试。一般由多位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分,再取平均分。实操部分完成后,再回到课堂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进行答辩或回答相应问题。

四是笔试与口试、答辩相结合。在考试中,多采取笔试方式,部分课程灵活采取口试或答辩方式,做到笔试、口试、答辩相结合。

3、突出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单科个性化考核

几年来,学院各课程组结合学科特点,大胆探索了多种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考核方式,突出了以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为特点的高职教育特点。例如,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结合本课程在实训基地分段式现场教学,将该课程主要技能分项,每次在实训基地集中教学结束前都要对本次技能操作的重点技能分小组考核;整个课程结束前对各个阶段集中教学的重点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实行单人抽签独立操作,强化专业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课改变了以往考试以笔试为主,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老套做法,采取以识别实物为主,识别图片及标本为辅的考试方法。识别实物时在温室的真实实践环境中,结合实物观察回答问题,单人口试,人人过关,加强了学生对园林植物识别、鉴定能力的培养。测量课实习考核以仪器使用、计算和绘图为主。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逐步实现了由单纯的卷面式考核向多角度、综合化考核的转变。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综合理论知识成绩,专题论文、报告或综合开卷成绩以及课堂讨论、演讲、社会调查等平时表现成绩各占50%、30%和20%。

第8篇

[关键词] 模具工艺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61-03

0 引言

模具工艺设计类课程包括《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等三门核心主干课程,同时又是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后续各教学环节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到实践能力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模具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三大模具工艺设计类课程一直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1 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4+4”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模具工艺设计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模具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动作过程难于理解;教学概念众多,知识点分散,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知识涵盖面宽,内容交叉性强,课程涉及到诸如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冲压设备、模具制造工艺、工程材料等课程,增加了学习和讲授的难度[1]。课题组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模具工艺设计类课程的特点,逐步形成了4种教学手段加4种教学方法的“4+4”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1 四种教学手段并用,强化教学效果

工艺设计类课程不能单纯盲目地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灵活采用传统板书、实物样件、模型教具及实验设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才能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2]。

传统板书即“粉笔+黑板”,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因此,理论公式推导、工艺参数分析等工艺设计类教学内容非它莫属。

实物样件主要是来自工厂、生活中的各种金属薄板冲件、塑料制件等,这些样件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

模型教具及实验设备即实验用金属材质或塑料材质的冲压模、塑料模以及冲床、注射机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模具安装与调试、设备使用与操作等教学内容,需要采用现场教学方法,这样既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好于纯课堂授课。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可将复杂的模具结构、工作过程通过三维造型、动画仿真加以展示,生动、形象又直观,它可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 融合四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工艺设计类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需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包括讨论式、启发式、专题讲座式、设计案例式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增强模具设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1)重点内容启发式。模具工艺参数的设计及工艺方案的确定是课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实物样件,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参数设置的利弊,提出若干工艺方案,并总结出各种方案的适用范围,重点内容吃透弄懂,印象深刻。

2)疑难问题讨论式。各种成形缺陷的影响因素,除了理解记忆还要知道“为什么”。利用实物缺陷件,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其特点和成因,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高新科技讲座式。将本行业先进的成形技术和成形装备、科技成果引入课堂,聘请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了解相关理论在企业的应用情况、企业产品、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等,拓展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4)设计内容案例式。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模具设计,设计内容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案例式教学,将模具设计和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促使学生紧紧围绕产品的设计来思考和分析每个教学内容,学习目的明确,设计思路清晰。

2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河北科技大学模具毕业生面向企业者居多,而企业急需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正是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针对模具方向的具体情况,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搭建专业实验平台,开设数控技能培训周,增 强综合实验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随堂安排,跟着教学进度,多为小型、单个的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被动地实验,缺乏主动性和实验热情,少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更无法体现创新意识的培养[3]。因此,从2010年开始,河北科技大学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搭建了两周的专业实验平台,将分散在塑模、冲模、锻模等专业课程中的30学时15个实验从理论教学中独立出来,纳入专业实验周。学生按照实验大纲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由任课教师审核,实验教师与任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自行完成。另外,开设了数控技能培训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经过了“绘图-编程-操作-加工”的全面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增强了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2 建立多功能模具拆装室,提高动手能力和模具设计能力

模具结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教材中的静态图例说明简略,学生读图、看图均感吃力,给专业课的教学及后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河北科技大学筹建了集挂图、模型、仿真动画三位为一体,以实现模具拆装、测绘、现场教学等多功能的模具拆装室。

模具室现有塑模、冲模等20余套教具模型,工厂下线的小型冲压模近十套,各种测量工具数十件,基本保证一个标准班学生在专业实验平台中人手使用一套模具。通过对模具的反复拆装和测绘,加强学生对模具结构的感性认识,解决理论课中难以消化的模具细节的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模具的设计能力。

2.3 推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中,着重强调课题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对已签约的同学,可以直接进入用人单位,从企业中选用实际课题作为设计题目,教师掌握难度和工作量,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重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纵、横向科研课题或博、硕的研究项目,拆分为若干个难度适中的子课题作为设计题目,如“高强度钢板冲压性能的研究”、“液压缸筒体挤压成形”、“冲模标准件数据库开发”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另外,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并引导学生进入研究室,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几年来,共有5篇毕业论文获河北科技大学优秀论文奖,其中来源于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口径直缝焊管成型机理与工艺优化》的毕业设计论文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北科技大学优秀论文。

3 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环节,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

多年来,课题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素材,以工厂录像、网络视频、3D(或2D)动画及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开发制作了专业主干课的多媒体教学系列课件,结合“4+4”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得学生喜爱和欢迎。学生对课程评价均为优良,多媒体教学课件“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方向辅助实习”课件先后获得河北省课件大赛两项二等奖及两项三等奖,冲压和锻造的课堂教学一直使用课题组教师参编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教材采用三维实体造型技术描绘模具实体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并率先在教材中引入先进的计算机模拟软件分析的章节,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骆俊廷,官英平,顾勇飞,等.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33(2):63-65.

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一、目的和意义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专科生、本科生的教育,它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的人才。研究生教育强调在教育中的研究和实践,在研究和实践中进行教育,教师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研究生的研究性和实践性学习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改革重要途径之一。同志曾经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方式进入企业,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能有力地促进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实践性教育环节建设以及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专业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力保障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措施的实施,可以改进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广大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和现场实践,不仅使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自身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师把参加科研活动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接触的高新技术带到课堂中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又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难以仅在学校狭窄的范围内培养出来,必须开拓新的培养模式。因此,除了进一步改革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及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改革管理模式外,还应开阔眼界,瞄准专业发展前沿,抓住科技进步的关键,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开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形成以高校为核心,产学研密切结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实现教学、科研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

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产学研为研究生提供一个直接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的机会,有利于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研究生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学校应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参与实际生产项目和具体科研活动,通过对生产、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加深研究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培养研究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且能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开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

(一)制定校地科技合作运作机制

由学校主管科研教学行政部门制定校地科技合作相关政策,如运作模式、过程管理、项目经费管理、成果鉴定和分享等。

(二)组建各专业应用研究机构

根据国内外各专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成立各专业应用研究室,从事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专业优秀软硬件平台的引进和推广、科研生产项目引进与研发。

(三)建设开放式专业实验室,以课程实验室为基础,以网络方式组合校内外专业资源,开展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实用技术培训、加工产品等

(四)以优秀研究生为主体,成立专业领域协会,定期开展专业方面实用技术的推广宣传、学术讨论、技术培训等活动

(五)在校园网上建立专业网站,通过校园网开展专业技术咨询、课程教学讨论和资源共享等活动

(六)派研究生在校外产学研基地结合项目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七)参与导师的应用型科研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

(八)联合共建国家、省部级及各类软件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可以吸纳更多的优秀研究生,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

(九)校企合作,人员交流,联合培养人才

教师承担企业的科研开发任务,企业的部分有经验的开发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双方充分合作,实现人力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效果

(一)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

课堂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既无法替代实际的操作技能,又不可能直接运用于现实之中,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弥补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研究生深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的机会,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验证和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思路,从而拓展了他们的知识和视野,也提高了他们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

(二)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使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入实践领域,通过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途径,承担和参加一定的科研、工程项目。研究生参加科技或工程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进行实践学习,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才干,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研究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提出不同问题,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

(三)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学习意义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82-03

引言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学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掌握理论、政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大发展潜力,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同时也适合在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特别是城乡基层组织从事宣传、教育和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的重要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应用型课程学习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为此,我们拟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进行论析。

一、高师院校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含义、特性与内容

(一)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含义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是旨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素养的那些具体课程,是思政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媒介,是符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要求的学习内容。它以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存体,以思政教育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为依归,是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学习活动展示的重要平台与施展空间。

(二)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的特性

1.应用型课程具有系统多元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适应学生多元智力发展而逐渐建构起来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与方法论价值体系。其基本含义:(1)课程本身是系统的多元的,包括工具性应用课程,专业技术应用型课程,拓展性研究应用型课程等。每一门应用课程都有特定研究对象、特殊领域规律、特殊的技能技巧等系统理论及其方法;(2)课程学习和培养的要求是系统的多元的,有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掌握的要求,有技能运用与操练的要求;(3)学习主体的学习所得也是多维的,从应用课程学习中获得应用性知识和方法,提升知识运用能力的。

2.技术操作性。应用型课程的技术操作性,是指应用型课程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步骤、程序、格式等。技术操作性是学习者的理解和掌握为前提,是以学习主体分析和处理具体问题为外在表现形式,是以服务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为宗旨。技术操作性存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之中,以具体活动为展示平台。技术操作性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学习者个性不同、所学专业知识不同、熟悉的技能不同,技术操作的方法和侧重点就不同,这就是技能操作的主观性特点。学习者进行技术操作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所遵循原理和规律等,就是客观性的表现。

3.发展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社会生活变化、应用型课程要与时俱进。体现为新兴应用型课程的涌现、新兴理论与方法的创立、众多应用型课程的交互融合形成边缘性学科等。应用型课程源自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其内容越来越丰富,技术手段越来越新颖和先进。

(三)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内容

依托于思政教育专业的应用型课程按其性质和作用,我们可以分为“工具”类、“生存技能”类、“专业技能”类、“拓展”类等应用型课程。

1.“工具”类应用型课程,主要有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VF程序设计等。从性质上看,它们是公共必修课程;从作用上看,是学生学、做、用的工具。

2.“生存技能”类应用型课程,主要有大学体育、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国家公务员考试、机关应用文写作与处理等。从课程性质上看,它们属于通识平台课程;从作用上看,它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

3.“专业技能”类应用型课程,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学政治课教学论、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测量与评价、班主任工作艺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从性质看,它们是思政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从作用上看,它们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拓展类”应用型课程,主要有领导艺术与方法、社会工作艺术与方法、科研方法与技能训练、谈判学、演讲与口才等。从性质看,它们是专业方向课程,从作用看,它们可以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上述应用型课程内容划分只是从“侧重于应用”角度来说的。事实上,任何课程的理论知识都强调应用,且通过各种方式凸显其应用价值。

二、高师院校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学习的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军需教育;信息化技术;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军需教育的现状

军需教育历经80多年的发展,从初创的不成熟,到现在的蓬勃发展,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军需教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及教育观念的限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尚需改进。

(一)检验方法单一,不能体现学员实际学习情况

一是在对学员学习情况的检查上,虽然现在大多采用考试、写论文以及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但是考试作为最主要检验方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考试分数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应试教育”,学员一味追求分数,影响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2]。二是相当一部分平时学习较差的学员,往往仅仅依靠考试前冲刺几天就可以考试过关,考试成绩既不能很好地反映学员的真正能力,也给教员掌握正确的信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这样久而久之有可能导致一种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军需是一门专业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追求分数更不能检验学员掌握业务技能的程度。

(二)实际操作少,毕业实习时间短,学员不能完全适应第一任职需要

军需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员的操作技能是军需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实验课较少和操作课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军需教育训练机制不健全,使教育训练流于形式,有部分学员还没掌握操作技能,课程就已经结束了,院校实训的内容与部队用人的需要相脱节[4]。二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上,还未从根本上实现由“装备牵引”为主的紧跟型向“两场发展牵引”的超前型转变。毕业实习是学员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环,也是教学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一环,学员毕业后是否很快适应第一任职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毕业实习的好坏。目前,军需专业教学在实习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习时间短。现在毕业实习一般为2~3个月,学员往往刚刚熟悉了环境,毕业实习已基本结束,同时由于学员缺乏工作经验,实习单位在使用学员担当工作上有很大的顾虑,实习期间的收获主要决定于学员自己日常的观察,因而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二是毕业实习安排过于靠后。学员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毕业实习安排靠后,毕业实习结束后,本科学员回到学院后忙于毕业论文,基本上没有时间将毕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员,从而得不到有效的帮助。三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学员对实习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发生了改变。部分学员认为实习徒劳无用,在实习期间态度较差,把实习当作消磨时间来对待。

二、信息化条件下军需教育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构想

(一)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增加开放式模拟教学与实践教学

军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开展开放式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国家和军队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是军需专业课程特点的内在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军需专业人才技能的必然举措。

1.开放式模拟教学

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部队实际情况,将部队实际工作遇到的情况以案例的形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使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其次是教学过程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并且各专业课的教学可以相互结合。二是模拟,是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以实际工作的真实环境为背景实施情景模拟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员能随学随用,达到提高处理实际情况、适应工作需要的目的。这一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学员的参与,就是使学员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2.实践教学

一是要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装备器材实习。教学应在原来练习装备的操作、维修、管理基础上,着重加强野战条件下利用装备器材等实施保障、快速机动、隐蔽伪装等内容的训练,并注重与学院组织的综合演练相结合,以提高学员的实战保障能力。

二是毕业实践教学。针对学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水平以及学员自身发展期望,安排学员到不同的部队基层单位进行实习。学员到毕业实习单位以后,要仔细观察实习单位工作运行细则。在实习期间,学员应当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把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充分地利用到部队的实习工作中。在实习工作中找到问题,返校后针对所遇到的问题,和教员们一起探讨改正。

(二)开发仿真模拟系统,推进网上教学平台的建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军需教学与军需专业中的信息技术含量也越来越大。利用科学技术,开发仿真模拟系统和构建网上教学平台,既有利于提高军需教学的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加强军需专业学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现场地教学和实装训练是传统军事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有它的优点,但是这种形式教学消耗较大、组织较为复杂等缺点。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模拟教学(训练)的方式取代部分现场(地)教学和实装训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军需仿真模拟训练中心,大力开发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部队真实情景,把“军需实践”现场作业搬到训练场,把训练场搬到实验室,搬上计算机屏幕。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普及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化仿真模拟,特别是3D数字化模拟仿真系统最终将达到一种接近真实化的虚拟训练效果[5]。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学员不再是一个观看者,而是作为实际参与者进行各种学习和操作,并且能够在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的三维虚拟环境中通过与现实世界同样的行为方式展开活动。例如,可以在该系统里设计相关的应用程序,首先是初级阶段的各项基本业务的练习与处理,学员可以将军需专业中的各项业务从中进行选择性的操作和练习,此阶段重在练习业务的基本技能。其次就是该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计算机生成各种虚拟军需保障环境,其中包括平时的军需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军需保障和战争中的军需保障,学员可以看到整个军需保障环境的真实的景象,确切了解军需保障所处的各种情况和军需保障所面临的问题,准确地判断保障态势,自己完全参与到军需保障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既可以使学员将所学到的知识得到综合的应用,又可以使学员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在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化系统,用于记录学员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能够跟踪学员的思维过程,对学员的错误进行自动判断。教员也可根据平时记录情况,对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也可用该系统对学员进行考试。

网上教学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的“教”与“学”的环境。网上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和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建立一个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它的设计要遵循保证开放性、易用性、通用性、网上教学优势性和安全性的原则。

教员可以在网上教学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员可以自主地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自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学员之间以及教员和学员之间可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进行讨论、交流。学员可以随时选择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进行交流或者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同样,部队的军需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向相关教员提出疑问,也可以用论坛的方式和大家一起讨论业务上出现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大家从实际工作中学到知识。

三、结语

上述研究对信息化技术在军需教育中的探索还处于一个初步阶段,实际情况中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在重视学员实践能力的军需教育中具有极大发展前景。需要今后更加大胆和仔细地探索和研究信息化技术在军需教育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炎明,乐汉华.军需教育八十年回顾与展望[J].军需物资油料,2007,(8).

[2]吕云峰,李雪松.军校教员教学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3]董会瑜.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理论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5.

第12篇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称资环专业)是在地理学科、环境学科、规划学科、经济和管理学科、现代技术科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类应用型理科专业,为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等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部门、设计院所及各类企业输送“综合性、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从事生产、科研、设计、开发策划、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形成的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超过162个,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本科专业之一。由于新专业发展中的共性以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个性特点,存在着专业特色的构建、课程设置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调整等多方面的问题。湖北省现有本专业的学校有8个,主要依托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土地科学和城市科学等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各有侧重点,与该学校依托学科的相关专业有紧密的联系,但在该专业建设等方面,都有进一步需要研讨的问题。

目前,湖北民族学院资环专业自2000年开办以来,从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反映出该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和用人单位反映:该专业学的内容广、深度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事环境工程工作没有学环境专业的学生专业,从事城市规划工作也没有学规划专业的学生扎实。这使一部分同学在毕业后不得不转行选择做其他工作,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但其中也有部分综合能力强的同学,毕业后也找到了与该专业对口的工作,在自已的岗位上很突出。本文根据这些现状,总结近年来的经验教训,结合我校的特色优势,就如何增强资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1.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对专业方向进行定位。本文由收集整理本专业开设的课程面广,学科跨度大,如没有核心目标将所学课程联系起来,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没有方向,很迷茫。而如果在开设专业课期间,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明确专业方向,将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院教学力量,选择有特色、竞争力强的专业方向才是关鍵,这也是本文重点要分析的内容。就该专业名称分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其最终目标是培养管理类人才,什么样的管理人才呢?有两类:一类是资源环境管理,一类是乡镇规划管理。

资源环境管理类一方面可从事资源管理或环境管理(考公务员,进入国土局、环保局等行政单位),但这部分人数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可从事为资源、环境管理者提供相关技术咨询的评估工作(土地评估,环境评价等中介机构),这部分在目前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就业空间。就以环境评价为例来说,其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建设项目(冶金、建材、石化、水利水电、交通运输等)和规划类环境评价。而根据中国国务院第559号国务院令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这一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对于建设项目的环评也还处于探索阶段,而规划环评更是处于初期阶段,相关导则和标准均不完善,在这个人才市场上近十年的时间急需大量既懂生态、环境评价又懂规划的复合型人才。

乡镇规划管理类可从事为乡镇、新农村发展建言献策的乡镇管理工作,这在国内市场上同样存在很大的就业空间。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选择去农村工作,资环专业的学生正是目前新农村建设所急需的人才。根据目前我国的现状,大、中城市对环境管理日益成熟,而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却缺乏长远规划,缺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乡镇企业没有统一规划;大中型养殖场让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使污染从城市转入农村成为必然趋势,而且还将愈演愈烈。这一切都说明农村、乡镇除了急需发展经济以外,更应从长远出发,从资源、环境角度出发,有“生态农村”、“绿色乡镇”的管理理念。但目前我国广大乡镇、农村的管理者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环境管理和乡镇规划的专业知识。这些现状就为资环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舞台,为“生态农村”、“绿色乡镇”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正是资环专业就业的又一个方向。

而无论是从事资源环境管理还是乡镇规划管理,都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环境、生态、城乡规划、管理等学科领域。湖北

民族学院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资环专业外,还开设了城市规划、园林、园艺、林学等专业,目前从事生态研究和规划方向的博士、教授4人,研究生、副教授近20人,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实验设施,均能为以上两类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明确了专业定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进行有目的、有方向、主动的学习,无论是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暑假实践,创新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都能紧紧围绕同一个方向来展开,自身综合素质会在每一次锻练中得到提升,这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很多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四年后总感觉目标不明确,没有学到专业性特别强的东西,主要就是在进入大学一、二年时间内,没有对本专业、对自已有深入的思考,不知道自已的兴趣,不了解各个方向的就业情况,这导致很多同学出现就业难的情况。要改变这种情况,更需要专业课的老师能在初期和学生主动进行沟通,让学生对自已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才会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3.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如各县市的环保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环科所、监测站、环境评价和土地评估机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以及各个乡、镇政府均能为资环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很好的平台,通过在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实习,更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接合本院优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如测量、环境监测、cad制图、环境工程污水处理方案设计等。这些可以通过技能大赛,相关知识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这些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在近几年中有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同学,通过数据库技术、cad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计算机制图水平得到了提高;有专业基础扎实,对地理学感兴趣的同学,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考取中国地质大学等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有对野外测量感兴趣的同学,我院有实力雄厚的专业测量队伍,承担有各种测绘任务,学生参与面大,受益很大,有近10%的同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测量岗位或考上测量方面的研究生,并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

注:统计时间,2009年07月,在校学生数1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