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6 19:2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践出真知的格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读通
读通――顺畅地朗读
1步:正音、读准字音。2步:掌握朗读方法1.节奏停顿2.轻重缓急3.感情充沛4.抑扬顿挫?摇
二、读懂
读懂――了解文体、感知内容,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解读文本、概括内容、归纳主题。
(一)审题:了解文体,感知内容
1.抓住标志性词语,确定体裁。
A.抓住题目的首尾,确定体裁。
《记一件事》(记叙文);《谈谈幸福》(议论文);《介绍电脑的维修》(说明文);《看电视剧〈××××〉有感》(议论文)
B.抓住整个题目,确定体裁。
《他帮助了我》(记叙文);《我对人生的看法》(议论文);《种子的发芽过程》(说明文)
2.研究题目结构,了解文章内容。
题目是词?还是词组?还是句子?分析文章写了谁?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问题?什么物品?什么中心等。
(二)走近作者
了解有关作者情况。
作者简介:姓名、字、号、国籍(朝代)、主要作品、重要贡献等。
(三)根据作者经历、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及其他有关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读懂课文。
(四)解读文本
以默读为主,画出重点词语、句子、语段,掌握文意,篇章层次,圈点批注。
1.弄清词义:生词、成语、格言;本意、引伸义、褒贬义、特殊义等。
2.通晓句意:不理解句、中心句、修辞句、警句、议论抒情句、描写句等。
3.明白文意:歌颂或反映什么精神、品质;论述或阐明什么问题、观点;介绍说明什么物等。
4.懂得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的结构,安排结构的方法:时空结构,问题结构,情节结构等。
三、读美
读美――主要是品味、欣赏文章。
1.灵魂美:思想意义价值、精神品质、情操、情感等方面的分析评价。
2.语言美:生动形象描写、对话;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周密性;成语运用等。
3.结构美:开头、结尾、过渡、层次、详略、伏笔照应等。
4.手法美:托物言志,象征、比喻、对比、表达方式的运用作用等。
四、读精
读精体会、启示、感悟仿写、扩写、续写、改写拓展延伸积累(背诵)
读出悟性,悟出理性,悟出行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实践出真知。经过一年来的课改实践,语文自学四步法也不断地修改、完善,实用性、实效性都有了新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在师生的头脑中建构了探索与求知的立体框架,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有规律可循,有方向可依,能够轻松地实现语文阅读课的自学,效果甚佳。
关键词中职 教育工作 转变
1 转变工作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转变观念才能有效地改变行动。要转变观念,尤其是要改变对后进生的看法。后进不等于差,差也不是每个方面都差。孔子曾经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笔者就职的中职学校每年举办的技能节上,很多的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技术能力和艺术才能。看着一架架机器在他们手中轻快地运转,一张张餐巾幻化成一朵朵美丽的花,一张张素描在他们的笔下栩栩如生,这个时候你不会认为她(他)们是考不上高中的后进生,是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差生,而是一个个人才、精英!
可能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人才、精英是那些高学历的人,研究生、博士才是这个社会的人才、精英。这种人才观要不得!笔者并不提倡大家都要有去基层工作的螺丝钉精神、奉献精神,但是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才是这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定位就是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型人才,能够自食其力、创造社会财富,而不是坐以待毙的“废材”。
其实,后进生也有追求,也有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后进生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是有其原因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其析纹理,剖肢节。对于后进生,也要这样。找到其懒散、消极的病理,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够把所有的东西都教会、教好。但是“孺子不可教”这句话不应该出现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人生格言中。我们有义务,同时我们也应该有热情去教好每一个学生。
2 转变工作作风
我们党一直倡导优良的工作作风。教育作为百年大计、灵魂工程,更应该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但是,目前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些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作风不正。
一是工作积极性不高,表面文章做得好。教育是一项责任重大的事业,肩负国家的兴衰。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很多教育工作者却染上了务虚风气,专做表面工作,应付学生,应付学校检查。如此,既有负于国家的重托,亦有愧于学生的期望。
二是马虎了事,对教育工作不热情。很多教师把工作仅仅作为工作,而不是一项事业;把工作作为生活保障的必须,而不是体现人生价值的选择。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仔细地去研究;对学生们出现的新动态,没有去了解;对教育的新理念,没有去关注。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这种不热情,自然学生也就不会与老师亲近。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就疏远。现在社会上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有所降低,学生对老师信任敬重的风气有所减弱,这和我们教育工作者本身对教育工作不热情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转变工作作风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凡是学生的事情总是抱着极高的责任心,凡是对学生有利的事情,总是抱着极高的热情。认真备好每一次课,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认真评判学生的每一份作业。对学生的事情不能等等看、问问看、试试看、研究研究,而是要落到实处。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正了,班风才会正,学风才会正。作风正了,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学互长的良性互动才会出现。
3 转变工作思路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很多同志固守成规,踏步不前。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老思想,老方法,老套路。或者采用了新的形式,但是其本质没有(下转第81页)(上接第67页)变。这样下去,其最终的出路是毁掉我们的教育事业。因此,必须转变工作的思路。
新的工作思路怎么来?这个我们可以用老办法:实践出真知。面对新的问题,我们要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放下身段,去研究,去发现。比如,现在的学生很多在基本的文明礼貌方面有所欠缺,走上社会以后给用人单位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于人、于己、于校都很不利。我们应该多与学生聊聊天,自己以身作则,通过一些社会上的真人真事的言传身教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教育工作思路没有固定的,不是定制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因此,主动性是探索新的工作思路的必要前提。教育工作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的工作。新的工作思路不是只要是新的就好,应该有个标准。它的标准就是:(1)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环境;(2)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3)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我们的工作思路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发展,与时俱进。
4 转变工作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在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教师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太差,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无所谓甚至不屑一顾。而事实上,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在影响着他们。
个别教师把工作当成是一种应付。面对学生时候显得漠不关心,态度消极,不能积极热情地了解情况,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面对教学工作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积极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可怕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这种理念会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一言成才,一言废才。一句简短的话影响的是一个学生的一生。
态度来自于责任心。责任心不强自然态度不好。将心比心,如果自己的孩子交给态度不好的老师,自己会如何想?责任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担当。
当然,我们大部分的教师秉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在笔者所在的学校,有许多的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教学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把每一件学生的小事都当成一件大事来办。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是最可爱的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5 结束语
中职教育在国家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还是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今后一段时间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要加快转变,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教为本,完善自身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马海琴.加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同日报,2008-06-12.
[3]赵文飚.在当前条件下如何推进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Occupation,2009(24).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的长足进步、家庭规模的缩小和负担系数的降低,极大的改善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生存环境的改善与望子成龙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当代独生子女家长希望孩子实现人生梦想的强烈渴望相纠结,也导致了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一些新问题[1]。
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作用。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关注投入也越来越多。但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文化观念的不断更新给当前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带来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把握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推进其不断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1)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不少家长认为子女升学就是一切,他们只看分数,只重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而把子女升入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学习至上”成了孩子的生活格言。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孩子在学习上是佼佼者,而在生活上却缺乏自理能力。甚至有的孩子长期沉沦于书本之中,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极为低下,思想道德素质也因此被忽视。
(2)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不少家庭教育的内容往往是单调、枯燥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家长在给子女的人生定位是“学好课本知识,做白领阶层”,因而对其教育的内容常常是单方面的。有的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请家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或是给孩子报辅导班,利用假期给孩子“充电”,其教育宗旨是通过超强度的训练使孩子不作者:
断进步并早日成才。而对孩子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其他教育内容却弃之不顾。
(3)教育方式简单
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放纵型、专制型和溺爱型。放纵型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疏于教育,而对于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无暇顾及,使子女的生活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专制型家庭则恰恰相反,家庭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是严加管制,强迫就范,使孩子整天在恐慌中度日;溺爱型家庭则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惜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助长了孩子的贪欲,使其缺少理想,缺少爱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4)教育环境不优
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至孩子的生活与成长。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力度不够。特别是下岗失业家庭大多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引导有所放松,甚至使其缀学回家或是过早地流入社会。社会弱势群体家庭以及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的恶化也客观地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好坏。此外,不少家庭长辈自身素质不高,打牌、闲游等不良行径也是家庭环境不优的重要表现[2]。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3]。
2 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存在必有其诱发的因素,家庭教育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
(1)传统家庭教育思想
中国家庭教育一向以儒家为正宗,以“子女是私有财产”为思想基础,以“严父慈母”为角色分工,以“望子成龙”为价值目标,以“子曰诗云”为内容,以“单向输出”为方法构成了中国家庭教育牢固的理论―实践框架,造就了家庭领域千余年的明确与宁静。而现在,这一明确与宁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重重的困惑和纷至沓来的杂乱。
(2)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独生子女在中小学生中占了很大比例,而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护与钟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学习怕吃苦,知难而退等现象相当严重。
(3)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调查表明:90% 左右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并成为有用人才,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不良表现的屡次出现,家长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渐变得“失望”。孩子小时候“众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现了问题,家长则大声训斥、批评,甚至采取更极端的教育行为。他们只允许子女在家学习,不许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或盲目请家教,花高价“买”学上,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
(4)家长忧患意识的转移
由于近年来社会生活中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们把自身感觉到的危机感、紧迫感,过早地转移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一些家长一味希望孩子学好功课,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社会地位相对高点,经济收人相对多点,千方百计想让子女出人头地;有些家长不仅仅盼望孩子将来高人一等,还将孩子作为一个筹码,促其为自己争光争利,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长此以往,由此引发的后果令人堪忧[5]。
3 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更新思想
要解决家庭教育问题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以下列出家庭教育观念更新的十个方面[6]:
(1)亲子观。破除把孩子作为父母私有财产的观念,从根本上铲除家长制赖以生产的基础,确立“为国教子”的理念,培养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2)评价观。破除单纯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全面关怀孩子的身心健康,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育观。破除过度的单向传授和灌输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亲子互动的家庭教育形式,构建教学相长的家庭学习氛围。
(4)人才观。破除“ 升学=成才”的人才观念,树立“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尊重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社会化。
(5)发展观。破除“智育第一”、“分数至上”的狭隘发展观,以人的发展为本,强化人文关怀,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6)学习观。破除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观,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7)育人观。破除以说教为主要方式的家教方法,树立言教与身教结合并注重身教的教育理念,促进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注重榜样的力量和感受、熏陶的育人功能。
(8)成才观。破除把学校视为培养人才惟一渠道的观念,树立当代教育必须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理念,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
(9)民主观。破除家长制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和正当权益,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和对话、交流、商量的方式教育孩子,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10)主体观。破除单纯以家长的意志塑造和要求孩子的观念,尊重孩子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权,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促进孩子身心的自由发展。
3.2 具体对策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在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8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0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6 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要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3]。
第一,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意志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不要怕孩子脏着,累着。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锻炼,孩子才懂得珍惜生活,才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二,经济上限制他们。向西方国家学习,让他们学会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不能一切靠父母。父母最多只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剩下的得靠自己去挣。
第三,尊重孩子。一切事情得征求孩子的意见,什么事情让他们自己作主,而作为父母,最多就给点孩子参考意见,不能一切包办。具体怎样,还得看他自己的意愿,哪怕是错的,也无所谓,让他经历后,他就会积累很多生活阅历,对他今后的生活才会有帮助。